• MOOC
    杂谈|大数据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 维克托·迈尔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据科学、信息安全、信息政策与战略。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哈佛国家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监管项目负责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参与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制定。先后担任过微软、惠普、IBM 等全球知名企业和机构的信息政策顾问。所著《大数据时代》、《删除》,皆被认为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趋势的开创性作品。 (下文根据演讲现场速记整理,有删节)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一名数据科学研究者。那么,为什么我今天要来到这里,给大家讲有关学习和教育的问题呢?因为我认为,学习的未来、教育的未来都是和我现在所做的工作相关的。也就是说,当我和那些正在学习的人以及研究教育的人坐在一起,可以一起思考如何通过大数据来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或许就可以改进我们的教学,可以让教育变得更好。   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只是对那些优秀的人而言,而是对所有的人。我有一个观点,也是我的理想,那就是,所有人都应该获得配得上他的潜力的学习机会,学习怎样获得知识和洞见。我目前想做的,正是如何尽可能地帮助每个人学得更好。而在我看来,利用大数据,我们是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获得新进展的。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基本观点。   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 人们都赞美Mooc,认为它可以让全世界获得学习的机会。但是,Mooc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此。还在于,通过它,可以获得大量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数据:人们怎样获得知识?怎样获得洞见?而通过理解并且进一步考察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几年前,我曾访问过不丹。那是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上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近年来,不丹在世界上因“幸福指数最高”而闻名。不丹在商业上有很不错的发展。其中,当地高超的唐卡描画技艺给很多前往不丹的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不丹时,我访问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正是教授关于唐卡的绘画技艺的。参观时,不仅是非常漂亮精致的唐卡图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们非常专注地描绘唐卡的状态更是令我目瞪口呆。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他们竟然可以做到与他们的老师所做的一模一样。而他们的老师又和他们上一代的老师、画家做得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几千年过去了,他们描画的唐卡是完全一样的。   那么,教育对他们来讲,就是学习如何模仿过去,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如何完全地模仿过去。从中延伸出的一个观点就是,最好的学生就是不偏离的学生; 和过往的优秀画家所做的一模一样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我看到这些作品时真是非常惊叹。我对由他们的作品和创作、传承的整个过程所折射出的巨大的精确感,感到非常吃惊。他们所强调的,只是模仿,而不是你自己的思想,不是创造,不是原创,不是创新。   而在差不多的时间,我又遇到了另一个人。他叫吴恩达,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他在智能机器研究领域颇有成就。吴恩达和另一个合作伙伴达芙妮·科勒一起开创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表面上和人工智能没有什么关系,但由这家公司开发出的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已经成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之一,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   这家公司的缘起就是由吴恩达讲授的“机器学习”课程被以免费的方式放到了网上。最后意外地发现,报名人数竟超过了10万人。而通常,吴教授平均每年的听课人数是400人,必须连上250年课才能接触到10万名学生。换言之,通过这个在线教育平台,这门课程可以抵达的学生比吴恩达以往一生可能教到的学生都多。而如今,他通过一个在线课程就教完了。正是因为这个经历,使得达芙妮·科勒和吴恩达后来一起合作,创建了Coursera(意为“课程的时代”)这个在线学习平台。这个平台的理念是,它可以提供在线教育材料给全世界的人。   当然,现如今,经过数年的发展,随着在线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线的课程越来越多,Coursera已经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了。这一波在线课程及其背后的在线学习体系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人们都赞美它,认为它可以让全世界获得学习的机会。   但是,我想这种关于Mooc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Mooc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全世界的人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还在于,通过它,可以获得大量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数据:人们怎样获得知识?怎样获得洞见?而通过理解并且进一步考察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线教育最根本的未来在于它将改变我们如何学习。这关乎学习和教育的未来。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正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大数据,将对全世界的学习与教育活动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数据如何重塑学习 大数据可以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且覆盖面广泛。我们在制作和利用大数据时,需要用个性化的方法把它们组织起来,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进而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判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展示那些以前不可能观察到的学习层面,实现学生学业表现的提升;基于学生的需求而非统一的课程标准来定制个性化课堂,促进理解并提高成绩。   现在让我们想几秒钟,人们到底是怎么学习的? 200多年以来,学习一直是学校体系的一部分。但其实在此之前,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或者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以个人形态存在的。一些富人家的孩子会获得一个一对一的导师,但这样的教育只有少数人才可以享有。现在教育是由普通大众来获得,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好事,是前进的一大步。但是,目前的这种情况还是不够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为学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上的倾向。但是,目前我们这个教育系统还没有办法支持这个个性。如何才可以改变、完善这个系统?就是要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利用。如今一些技术上的进展已经为有关数据的大规模收集和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我看来,大数据正是可以从这个意义上重塑学习的三个主要特征,即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   说到这里,我想举多邻国(Duolingo)的例子。它的主体是一个语言学习网站,同时提供网页版和手机应用版。多邻国也是由一位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创建的,他叫路易斯·冯·安。多邻国是免费的。通过下载它提供的应用程序,你就可以在手机上学习国外的语言,非常有意思,使用起来也非常轻松。现在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用这个应用程序来学习语言。   多邻国的贡献在于,它是一套数据导向式的教学方式。无论用户是花几分钟还是几个小时在手机上用这个应用程序学习,他们都可以通过后台程序来跟踪收集大家学习语言的数据。通过学生在应用程序上回答一个个问题,系统和多邻国的团队会分析用户一般会纠结于哪些问题,会犯哪些错误。通过分析使用者的互动数据,分析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而再反过来,用这些积累下来的数据去改进整个应用程序。路易斯·冯·安曾说,其实他们对于到底如何学习外语所知不多,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了解学生更容易犯什么样的错误,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比如,他们发现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人在学习英语时,有些词其实应该晚一点再学。这样他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就会更少碰到障碍,从而更易获得进步。   而在此之前,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怎样获得反馈的呢?就是通过考试。考试之后你通常会获得一个分数,这就是你可以通过一场考试得到的全部反馈了。但事实上,这个分数可以帮到你的不是很多,它并不能帮助你更好地改善你的学习。它既没有办法很好地分析你的学习过程,也不告诉你究竟该如何来改善你的学习。而事实上,问题很可能并不在于你本身的努力程度,而在于你的学习方式不对、你用的教科书不对、或者你遇到的教学方式可能根本不适合你。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教育者开始注意到收集反馈的重要性,但凭借既有的方式,他们收集到的正确数据非常有限,或者在量上远远未能达到可以改进教学的规模。   多邻国的例子可以启发我们:当通过大数据,收集信息和反馈具备了更好的基础、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仅更容易收集到数据了,还可能收集到更多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学习方法的数据。如果我们可以更多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像以往那样更多关注学习的成绩,我们的学习和教育现状一定会有所改变。它会找到更好的收集反馈的方式,还能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于每一个个人。当一个学生对他的学习内容并不十分理解时,他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他可以慢慢学,不必用同别人一样的方法来学习。   大数据在这个问题上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且覆盖面广泛。我们在制作和利用大数据时,需要用个性化的方法把它们组织起来,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进而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判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展示那些以前不可能观察到的学习层面,实现学生学业表现的提升; 基于学生的需求而非统一的课程标准来定制个性化课堂,促进理解并提高成绩。当然,在这个指导思想下设计出来的课程单,除了根据学生的需求,也会考虑到他们的潜能。类似这样的教学项目在现实中已经有所实践。既然我们可以截取、混合最爱的音乐并将之刻录到iPod播放器中,那么,为什么不能对我们的学习做出同样的操作呢?所以,对于改善人类的教育而言,“个性化”是仅次于“反馈”的第二大要点。   大数据可以重塑学习的第三大要点在于“概率预测”。所谓概率预测,就是通过大数据,我们能够对人们的整体学习状况和个体的知识掌握情况产生独到的见解。然后,基于某种高度的可能性,对个体为提高其学业成绩需要实施的行为作出预测。比如,选择最有效的教材、教学风格和反馈机制。   在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中就曾遇到这样一个例子。后台数据显示,有一个七年级的女孩一直搞不定数学,然后她就反反复复地学这几门课。但突然有一天,她学习了别的课,竟然就开窍了。她对所学内容的反应越来越快,在夏季结束时她成了最好的学生之一。可汗学院研究了一下她这个案例,发现正是因为她在中途突然改变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才带来了转变。   这个例子正揭示了“概率预测”的可用武之地。有时候,我们的学习之所以没有进展,正是因为课堂的配置出了问题。由此,可汗学院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理念。“翻转课堂”提倡的是,你先在课外阅读材料或者观看视频,这些内容通常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来讲授。然后,你再带着满脑子的问题去上课,和你所在学校的老师进行探讨。通过这个方式,你可以找到最合适你的教材和更有针对性的、适合你的教学风格。而面对面的讨论,无疑是更好的反馈机制得以产生的基础。   未来的学习会怎样 现在的学校是一个学生接受信息的空间,但是在未来,学生们将在家里通过观看网上视频等形式接受信息,然后到学校去和老师、同学就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学校将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场所,是一个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所在。而与此相适应的是,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功能会发生改变。   有人肯定会说,这下问题来了:未来还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吗?学校会成为私立的公司吗?谁会赢?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认为,能够从未来的学习竞争中获得胜利的,一定是那些能够驾驭大数据并且通过这种驾驭能力改善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的人。   就我个人的观点,未来的学校不会完全转移到线上,仍旧会有物理性的存在,但是,学校的功能将发生重大改变。现在的学校是一个学生接受信息的空间,但是在未来,学生们将在家里通过观看网上视频等形式接收信息,然后到学校去和老师、同学就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学校将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场所,是一个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所在。而与此相适应的是,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功能会发生改变。以前照本宣科的传授、宣讲知识的技能,要让位于组织学生讨论的技能、让位于从数据中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技能、让位于根据数据对学生进行个别引导的技能。   在此过程中,大数据可以是老师的好帮手。以前,老师不知道哪些部分的内容是学生面临困难的、哪些学习材料是学生感兴趣的、接下来的教授重点有多少种教案以外的新可能,大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提供这些信息,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这个过程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如果老师们掌握了这些技能,学校将比现在变得更美好。   随着数据处理技术获得极大的发展,老师会被替代掉吗?我的回答是:不会!有两个理由。一是数据可以筛选、排序、组合内容,但无法生成内容。即使是“翻转课堂”,视频中教授知识的也仍是老师。第二个原因,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与面对书本的学习是可以互补的,却不能相互替代。两者一起配合好,教学才能变得更好。   当然,大数据一方面有很多好处,但是如果这些数据被滥用到不恰当的地方上,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具体到教育领域来说,与大数据同行,会带来两大方面的风险。我把它们概括为“永久的过去”和“决定了的未来”。   所谓“永久的过去”,是指我们作为个人会不断地成长、发展、变化,而那些多年来收集的全面的教育数据却始终保持不变。想象一下,假使某个学生的活动记录被存储下来,并在25年后他找工作的时候被提供给未来的雇主,这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因此,全面教育数据带来的首个重大威胁,并不是信息的发布不当,而是束缚我们的过去,否定我们进步、成长和改变的能力。目前能够抵御这一威胁的可靠措施大概只有法律。我认为,应该对大数据的使用立法,明确规定哪些数据可以收集和使用,哪些数据不能收集和使用;哪些数据可以在哪些领域中加以使用,等等。   所谓“决定了的未来”是指,将以所有人为对象收集到的全面教育数据,用于对未来进行预测。比如,系统预测某个学生不太可能在一个学科领域(如生物信息学)取得良好成绩,于是引导他转入护理之类的其他专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决策?又如,大学可以很容易利用大数据选拔出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但是,毕竟教育最聪明的10个学生是相对容易的,而提高普通学生的成绩却难得多,也有意义得多。也就是说,大数据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成为量化评估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存在导致老师、学校只愿意接收天资聪颖的学生的可能,加剧教育的不平等。   而在我看来,大数据运用于教育的价值,正在于教育工作者能够借此帮助参差不齐的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而非淘汰那些被定义为“不聪明”的学生。大数据蕴含的巨大潜力应当被用于推进个性化学习、改善教材和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它应该被用于促进教育改良的反馈,而不是作为对产品使用者进行简单评价的依据。   我们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大时代。如果做好了,那这个成果将是意义重大的,教育的性质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很希望在座的学生有能力真正促成这样的改革。也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利用,用一个更好的教学方式,让所有人都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体验。谢谢大家!   整理|柳森 来源|解放日报  
    MOOC
    2014年12月24日
  • MOOC
    “过来人”推出独立MOOC品牌"TopU",整合大学课堂和职场培训 过来人作为大学提供求职就业服务平台,正在准备将业务从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扩展到他们最为核心的课堂生活。今天,过来人将已有平台上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加入了针对大学课程的视频公开课,推出自己的在线 MOOC 平台。     TopU是 Lynda 和 Coursera 模式结合的 MOOC 平台,除了大学机构提供的专业课程视频资源之外,平台上还有自制课程,内容涵盖大学课程,职场求职,考试技能和语言留学等等。目前平台上共有 300 多门课,但主要还是以非高校公开为主。     TopU 的团队原本是做 To B 业务,为目前国内 MOOC 平台制作课程,但现在他们从“幕后”走向“幕前”,想要利用过来人平台和已经积累的 MOOC 资源,去打造一个大学生学习的全方位内容的平台。     在大学课程上,TopU 走的路线是与学堂在线相似,希望汇集国内顶级名校所生产的 MOOC 资源,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视频课程。同时,TopU 已经开始和高校合作,学生选择在线课程学习可以获得学分认证,同时获得由老师签发的结业证书。而在其他课程的收集上,主要是依赖过来人原有平台上所积累的资源,其中以初入职场的课程维为主。     而面对 MOOC 课程完成率低的问题,TopU 也在探索自己的道路。MOOC 学习模式决定了学习率低的必然性,除了保证自己提供的内容确实高校优质之外,目前能够采取的方法也十分有限。创始人告诉我们,他们未来可能会引入微信红包式的“签到奖励”。     和大多数 MOOC 平台不同,他们还提供视频直播课。之所以做这样的尝试,是因为他们的技术能够支持,同时也有部分优秀的线下老师,可以通过直播课为学生授课。   MOOC 从 2012 年开始一路从国外火到了国内,目前国内做 MOOC 的平台有很多,例如学堂在线,垂直泛 IT 领域的开课吧。TopU 的加入会加速整个市场上优质课程的制作,相信在未来,整个课程资源会有一个强有力的增长。     同学,今天你 MOOC 了吗?     [36氪,作者: 荔闽]
    MOOC
    2014年11月28日
  • MOOC
    MOOC巨头Coursera将提供与教授线上视频讨论功能,回顾Coursera的变现之路 拥有海量公开课程视频的Coursera近期宣布他们正在探索为学生提供在线视频讨论的功能,学生除了视频课之外,还可以与教授通过视频的实时沟通和讨论,甚至于在线举办一个小型的研讨会。若这一功能成功上线,将会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个消息是 Coursera 新掌门 Rick Levin 在 Wall Street Journal’s WSJD conference 宣布的,产品会在明年上线。这不是 Coursera 推出第一款收费产品,早在 2012 年,这个 MOOC 巨头就开始了自己的变现之路。     2012:Headhunting 在 2012 年底,Coursera 拥有 200 万用户的时候,它推出一款收费的职业服务,为 Coursera 平台上优秀学生与优秀的公司进行对接。Coursera 向有兴趣的公司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他们提供潜在的人才资源。使用过这一服务的公司主要是科技公司,如 Facebook,Twitter 等。     不过这个项目已经停摆了,甚至于你也无法在 Coursera 的官方网站找到它曾经存在痕迹。但这是 Coursera 利用自身产品走向变现的第一步。     2013:Verified Certificate/Signature Track 在推出 Headhunting 项目不久,Coursera 又推出了Verified Certificate/Signature Track产品。Coursera 的课程依旧是公开且免费的,但是如果你想要获得一个具有权威的证书,那么你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虽然每张证书的价钱只有 49 美元,但这个产品的推出让 Coursera 在短短 9 个月内就营收了 100 万美元。       2014:Specializations 在 2014 年,Coursera 又在变现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他们推出了新的课程项目Specializations,学生可以通过 Specializations 中几组课程的学习以深入掌握一个学科。例如如果想要了解如何制作 Android 应用,就会给你推荐一个课程包,传授给学生制作应用的系列知识。Coursera 对 Specializations 上所有的课程项目都收取费用,49 美元一组课。     根据 Coursera 提供的数据,Specializations 产品上线 5 个月以来,已经有 14000 多名购买了 Specializations 上的付费项目,而同时 Specialisations 项目同时刺激了 Verified Certificate/Signature Track 产品的销售,目前保守估计,Specializations 为 Coursera 带来了 100 万美元的收益。     国内越来越多人加入 MOOC 的创业大队中,Coursera 也一直是他们参照和追赶的对象之一。Coursera 如何从一个免费的 MOOC 网站一步步探索增值盈利业务的心路历程,或许能够为国内创业者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     [36氪,作者: 小荔枝]
    MOOC
    2014年11月13日
  • MOOC
    MOOC形态产品,是否是切入在线教育蓝海市场的终极武器? 编者注:终极武器一定是在满足用户获得结果的需求上落实到更深的层面上,给用户的“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力。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互联网用户基数得到进一步飞跃式的增长,进而带动了垂直细分领域的腾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影响已经从衣食住行延伸到更远更细的领域当中,比如玩,有艺龙、途牛、驴妈妈;比如恋爱,有花田、百合、世纪佳缘;比如教育,有果壳、有道云课堂等等,可以说目前互联网已经延伸到无所不及的地步,但是随着互联网大佬的纷纷涉足和创业者的不断涌现,让国内每一个垂直领域刚一崛起就迅速进入殊死拼杀的红海市场。不过也不乏例外,其中在线教育,目前就是一个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用户基数增长迅猛的蓝海市场,那这样一个蓝海市场的存在,背后又存在着哪些因果关系呢?     在线教育到底有没有变成一座金矿的潜质? 此前我们在考量一个互联网市场或者互联网产品的时候,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它的赢利点在哪里?但是现在,这种思考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个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是用户需求催生的市场,还是互联网的弄潮儿臆想出来的概念?这个,才是判断一个市场日后有无成为一座金矿的考量标准。     放到在线教育身上,我们可以以这样的思考路线来摸索。     首先,国内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增速如何?因为这是互联网市场诞生的土壤。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趋势和环境相比是全世界互联网企业都垂涎的。然后我们再思考,中国互联网用的文化结构是否均衡?最近各大互联网公司频频跑到三四城市刷墙的行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互联网正在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的区域辐射,这种文化水平不均衡的用户结构必然会导致对在线教育需求的催生。最后一个问题,传统教育的资质是否等同于就业能力?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资质对找工作效果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频频看到高校学生靠着一张毕业文聘找不到工作的新闻。     综上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用户基数有的,用户(潜在)需求有的,用户解决问题的驱动力有的。那在线教育到底有没有变成一座金矿的潜质呢?答案是有,并且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野蛮生长。     在商言商,在线教育的G点到底在哪? 既然我们说到了在线教育有在未来成为一座金矿的潜质,那为什么它现在都还没有显现出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价值的,它的G点,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我前面在第一段有提到一个词——需求,那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个词来说一说。需求意味着什么?连接。连接这个词或许是本年度互联网企业最热衷提及的一个词。连接又意味着什么呢?连接意味着你从被动变为主动,连接意味着你可以随时把你掌控的资源进行变现。     百度连接信息检索,所以他可以盘活移动分发;阿里连接买卖交易,所以它可以盘活金融支付;腾讯连接人际互动,所以它可以盘活社交应用;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互联网思维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个人觉得很有意思,放到互联网连接上,我觉得就是在寻找互联网的商业逻辑的时候,不要纠结在第一层级的连接上,这一层级的连接现在多是用来抓需求,抓流量的,而真正的变现G点,可能是隐藏在第二或者更深的层级上,这样不仅转化率更高,用户体验更好,而且连接的关系也会更紧密。     放到在线教育上再来看,在线教育的下一层级是什么? 举个案例,国外知名在线教育平台couresra早在一年前就为自己的下一层级连接拓展了一条路:推出了一个匹配未来雇主和网站上的顶尖学生的招聘服务。没想到吧,一个在线教育网站竟然直接去切了招聘网站的后路,而且还切的这么自然。用户在我这学习深造,我自然知道用户在哪些技能上更擅长,并且依据用户在我这的学习记录,推送到有相关技能岗位需求的企业,可谓是一件完美匹配的事情。如果日后在线教育再切到婚恋网站呢?理由也很简单,匹配同相同学习/兴趣爱好的人,这听上去一点都不违和吧?所以不要看在线教育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大家都只是在养兵圈地阶段,至于之后的商业变现,只是看谁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而已,毕竟现在的互联网环境让每个人的互联网数据都更加丰富,跨领域连接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低了。     谁才是切入在线教育蓝海市场的终极武器? 注意这段小标题的措辞,是“切入”,而不是“进入”。进入的门槛并不是很高,谈下一批教育资源,搭个平台放上去就可以了。但是“切入”就不一样了,切入意味着要在大蓝海市场中区分于竞争对手,差异性地快速进入这个领域的更深一层级并且能够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     如果你了解一些在线教育的现状,你会知道目前最受在线教育市场追捧的产品模式,就是MOOC(汉译为“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被译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国外最知名的在线教育平台,比如Coursera、Udacity、edX都是MOOC的产品形态,国内也涌现了一批MOOC平台,比如网易的“中国大学慕课”和果壳网的“MOOC学院”等。MOOC之所以能用“切入”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它的产品模式解决了用户接受在线教育的最原始目的:我学习了,我得要个结果。     MOOC不同其他在线教育课程,它不仅可以在上课中与授课老师互动,对上课时间也有较严格的要求,并且还要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最关键的是,完成结课后,用户可以得到相关的结课证明。综合来说,MOOC更像是一所线上大学,而不是学玩掺半的其他教育产品,整个产品模式也更能支撑住用户想要结果的需求。     既然MOOC能切入,那么为什么国内教育的领军者网易还要扶持有道词典、公开课、云课堂这些在线教育产品呢?为什么不直接切入呢?这里就要提及另一个互联网布局的词汇了——产品结构生态链。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产品负责抓住不同的用户,哪些是引流的,哪些是打口碑的,哪些是用来日后变现的,不同的产品放到一起,便成为了一个企业布局一个市场的产品生态结构链,这里的每一环都必不可少,每一环都是为了让整个产品体系健康运作起来。当然,网易在在线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沉淀也已经开始了,就在前几天,网易通过云课堂悄悄地上线了一款MOOC形态的产品——计算机专业课程。     已有的MOOC平台中,教育课程虽然是MOOC形态的,但是课程本身是并不成体系的,也就是说每门课都是相互独立的,你只能学习某些技能,却不能整体系地学习一个专业。而网易这次上线的新产品,是把计算机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四个学年的全部专业课程全部搬到网上来了,它上线的MOOC产品不是一节课,而是一个专业。     前面我们提到了说用户要的是一个结果,那你说是一节课给的结果充足,还是一个专业给的结果充足?而且这种整专业的学习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所以在线教育这个市场再往细分领域发展下去的话,落到的肯定不是分散的课程上,而一定是聚焦的专业上。     所以MOOC虽然是切入了这个市场,但还不能称之为“终极武器”,终极武器一定是在满足用户获得结果的需求上落实到更深的层面上,给用户的“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力。网易云课堂这次的尝试要想成为“终极武器”,我觉得还有两点需要考量,一是能否从单一专业拓展到多个专业,最后达到“网络大学”的规模;而是能否从结课证明延伸到专业证明,最后达到“大学”证明。这背后的道理就是,规模决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产品壁垒,所以在线教育市场的那个“终极武器”,让我们边走边看。     (本文系作者@汪继勇 ,来源:钛媒体)
    MOOC
    2014年11月04日
  • MOOC
    网络公开课模式已失败?不,它只是进入2.0时代 // 9月29日,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成为“下一个大事件”,但却不再像原来那样受重视。可是对于安南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来说,MOOC的辉煌才刚刚开始。阿加瓦尔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学教授,也是麻州剑桥非营利组织edX的首席执行官。阿加瓦尔堪称MOOC领域的元勋,edX通过MOOC向世界上任何人或精英大学提供免费在线课程。   2年前,MOOC突然崛起,现在却逐渐在公众的认知中下降,即使最著名的支持者都开始放弃,但阿加瓦尔依然在坚持。阿加瓦尔认为,现在只是有效利用MOOC模式的开始。2013年,edX课程注册人数翻了一倍,阿加瓦尔认为我们正处于MOOC 2.0时代的边缘。他说:“在其他人认输的时候,我们依然在壮大。”     阿加瓦尔并非对MOOC模式持乐观态度的唯一人士。本周,来自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以及中国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发布报告显示,参加麻省理工学院在线物理课程学习的学生,效果与真正参加上课的学生相同。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大卫·普理查德(David Pritchard)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许多知名教育家认为,没有太多人学习MOOC。即使有,也多是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崛起-衰落-崛起 2012年以来,MOOC日益受到瞩目,《纽约时报》称这一年为“MOOC元年”,几乎没有一天没有edX或Coursera、Udacity等与其类似公司的新闻,它们欲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化。但是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受到挫折。批评家们尖锐地指出,这些公司夸大了它们的潜力。他们援引事实称,完成MOOC在线课程的学生数量超低,并据此认为MOOC模式从根本上说已经失败。     即使MOOC最早期支持者、Udacity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特伦(Sebastian Thrun)也放弃这种模式,将Udacity转变成各种科技公司的在线职业学校。去年接受采访时,特伦提及这种转变时说:“我意识到,我们没有像其他人期望的那样教育人才,我们有一个糟糕的产品。”     但是像阿加瓦尔这些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人,正提供新的燃料。他们正在证明:无需高昂学费,你也可以接受高质量的大学教育。与此同时,阿加瓦尔说,MOOC能够提供更多优势。近来,最令阿加瓦尔感兴趣的MOOC还有“另一面”,他和同事最近刚刚发现MOOC出人意料的用法。     阿加瓦尔说,实际上,他对许多国家都开始采用edX的开源平台Open edX感到震惊,这些平台允许任何人使用edX基础设施推出自己的MOOC。现在,包括法国、中国甚至沙特等不同国家,都推出edX支持的本土教育平台。在沙特,劳工部甚至正利用Open edX教育更多女性、残疾人以及乡村公民。阿加瓦尔说:“这是我未曾梦想过的。”     校园中的大MOOC 为了吸引更多人参加教育在线,MOOC也开始在校园中采取行动,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大学正采用所谓的混合学习模式。在混合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接受新知识,以便将上课时间用于完成手头工作。阿加瓦尔说,在麻省理工学院,三分之二的学生使用edX作为完成校园课程的方式。     MOOC另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是,他们借此获得大量人们如何最好学习的数据。比如EdX已经发现,教学视频越长,学生们观看它的时间越短。因此,如果视频长达40分钟,学生们可能只看一半。如果它只有6分钟长,学生可能全部看完。     了解这些问题对于设计大学课程非常重要,因为大学教授经常可以就一个话题讲解一个小时以上。阿加瓦尔说:“这意味着,学生们只想一口一口地去学习。”现在,edX已经在网站上推出A/B测试,允许教授们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比教学效果。阿加瓦尔说:“这是教授们开始了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效、什么方法无效,并逐渐改善教学的过程。”     近来,edX还发现其课程的另一个应用:大学预科。为了削减预算,全国各校区都取消了跳级课程,即使学生们越来越重视这些课程,他们视跳级为削减学费的一种方式。EdX现在希望填补这一空白,允许学生在网上学习这些课程。     不仅如此,edX还提供大学入学指导课程,学生及其父母可以了解诸多事宜,例如如何获得财政援助、如何写毕业论文等。这些技巧也成为预算削减的牺牲品,因为学校减少了学校辅导人员数量。阿加瓦尔说:“现在,你不必再上富人校区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     MOOC需要进化 当然,MOOC并非没有缺陷。阿加瓦尔承认,只要MOOC保持免费,学完全部课程的学生数量可能会一直很低。但是只要有糟糕的老师,肯定就会有糟糕的课程。     但是谴责MOOC的整体模式就好像在谴责Uber可能导致司机变坏、谴责Airbnb导致客人破坏房子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这些公司都需要自由发挥。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公司需要空间来找出他们真正的服务宗旨。这种耐心将允许Uber从出租车服务公司成长为按需交付的巨人,让Airbnb变成全面的酒店品牌,而不再是寻找廉价沙发的简单工具。只通过最初暴露出来的缺陷判断一款突破性技术的好坏是不恰当的,或许我们应该给它时间去获取信任。     来源:腾讯科技
    MOOC
    2014年09月30日
  • MOOC
    Udacity获3500万美元融资,MOOC危机或将破局? 据国外媒体近日报道,世界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三巨头之一Udacity(另外两个是edX和Coursera)近日获得了350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投资方为Drive Capital。这是其在继前两轮6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之后,又一次大笔融资记录。     据了解,作为一个营利性平台,Udacity并未实现盈利,与另外两大MOOC巨头一样,此前Udacity上的所有课程均免费,如果想要获得证书认证则需要收费。不过,Udacity在2013年经历了一次转型,免费课堂的模式将不再运营,开始出售在线培训课程,同时将重心转移到IT科技领域的在线培训上。不同于edX和Coursera在加速进军中国市场,目前Udacity尚未与中国高校进行合作。     诞生于美国2012年、舶来于中国2013的MOOC在经历过两年的发展后,教育和科技界对它已经由最开始的那种狂热渐渐转为冷静甚至质疑。虽然现在MOOC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但谈到它时,已很少再有“颠覆传统高等教育”、“令80%大学倒闭”之类的论调,相反人们在担忧“MOOC热”能持续多久。     这其中,最大的担忧便是MOOC没有盈利模式,或者说单薄的收入难以形成资本效应。不久前,Coursera CEO理查德•莱文来访中国时便坦言,MOOC目前除了认证收费外暂无其他主要盈利途径。另一方面,MOOC的制作成本又极其高昂。仅以我国为例,一门MOOC的制作成本高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显然是靠民间力量难以完成的,因此国内原创的MOOC多是靠“体制内”力量推动。     MOOC让外界质疑的另外一大佐证是,MOOC平台上的课程完成率极低,统计显示平均完成度为4%—6%。完成度低,自然意味着MOOC被学习者“开发”的价值极低,或许也意味着对它的“好奇”大于“坚持”。不过近日果壳网MOOC学院创始人姬十三却透露出一组数据,在MOOC学习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获得本科或研究生学历者,而且今年以来中学生学习者增长迅速,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者中所占比例比去年高出十几个百分点。这或许意味着,MOOC对学习者的渗透是自上而下。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在大规模报道MOOC,加上两周前Coursera率代表团高调访华,无疑释放出MOOC将加强攻势的论调。舆论上的造势正在让其慢慢预热,加上此次资本给Udacity的打气,一度陷入质疑漩涡中的MOOC危机或将破局?     本文来源:教育产业观察(微信号:edusurvey)
    MOOC
    2014年09月25日
  • MOOC
    “科班出身”,MOOC在线教育创业公司“学堂在线”iOS产品上线 聊过许多在线教育的创业公司,大家无一例外的都把内容看做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当又留意到一家拥有着大量高质量 MOOC 资源的在线教育初创公司时,我们会觉得它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这就是“学堂在线”。 “学堂在线”是完全基于互联网用户学习习惯设计并研发的中文在线教育平台,也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最初由清华大学发起,2013 年 10 月份开放运营,现在已经成长为独立的创业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学堂在线”已经拿到了新一轮投资。目前,“学堂在线”的ios已经正式上线。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学堂在线”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所拥有的高质量课程。在这之中,首当其冲的是清华自有的课程,比如肖星教授的《财务决策与分析》,报名人数已超过 10 万人。除此之外,“学堂在线”已经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多所国内外高校合作,拿下了数量巨大的优秀课程。 学分认证是 MOOC 学习者关注的话题。目前,清华大学中已经有部分科目开始全面实行在线教育,学生只需要通过“学堂在线”上课、练习,通过考试之后即可修到相应学分以及相应的证书,这可不是无足轻重的虚拟记录,而是经过清华大学认可的凭证。也因为看到了国内大学对在线教育的普遍好感,“学堂在线”正在积极的试水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而另一方面,作为 edX 在中国最大的独家官方合作伙伴,“学堂在线”依旧在持续的将更多 edX 的优秀课程内容本土化,成为自己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 目前,“学堂在线”正加紧新课程的引入工作,并在与更多的国内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并推广“学堂在线”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平台。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段钦]
    MOOC
    2014年09月11日
  • MOOC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     摘要:倘若MOOC课程确实达到高校水平可以转换为学分,对于高等教育层次以下或跨学科的学习者来说,学习的难度还是不可小觑的。 MOOC学习背景 内容优质,难度较高 MOOC课程多来自欧美传统高校,由高校教师直接任教,很多教师所教科目是其在高校讲授过若干年的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既能传递该领域最核心重要的内容,又能兼顾内容与学习者的联系,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或简单直观的类比促进学习者理解。所以这些来自常青藤高校的内容具有非常高的质量,可以让全世界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该领域最好的课程。然而也正因为其高校的背景与内容的核心程度,有些内容艰涩难懂,需要通过慎重仔细的分析推断方能理解;加之欧美与东方思维逻辑的差异、表达方式的区别,理解课程内容本身具有较高的难度。此外,因MOOC开始发放课程证书,有些传统高校更是有意愿认可MOOC课程,同意将其转换为普通高校学分,美国的公私立教育认证机构也正在启动对MOOC课程能否达到大学水平的考评。倘若MOOC课程确实达到高校水平可以转换为学分,对于高等教育层次以下或跨学科的学习者来说,学习的难度还是不可小觑的。   课程化、序列化 MOOC毕竟是Course(课程),与KhanAcademy、TED-Ed等仅提供分类的教学视频相比,MOOC使用课程的概念贯穿关联视频,更突出视频间的顺序和关系,使学习者可以更清楚明确地接触到教学者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传递的教学内容,缩短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思维差异。   多用视频,关注体验 MOOC课程多使用视频的形式教学,具有直观、信息量大、情感丰富、刺激多样等特点,强化学习者与媒体的交互,降低课程学习难度;且每段视频不超过7分钟,视频中穿插练习题,更便于学习者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此外,界面的美观程度、交互形式、视频字幕、社区反馈等与曾经的OCW相比,在用户体验层次上提升很大。   多种工具并用 除视频外,每门课程基本都包括练习题、Wiki、论坛等多种工具增强学习者与平台,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此举一方面可以帮助不习惯视频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文本的形式开展学习,且便于学习者从各个角度深入学习相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促进学习者群体学习氛围的形成,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答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优势 与国内的公开课等不同,MOOC使用全英语授课,向全世界所有国家提供服务,所以各文化环境的学习者都可以到MOOC上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习者一道参与学习。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习者在论坛中讨论学习、非学习问题,便于学习者之间跨文化交流、激发新思想的火花,结识新的朋友,加深相互理解。 中文MOOC学习者遇到的问题 通过逐一阅读果壳网MOOC学习小组中学习者的心得与感受,我们可以发现小组内最活跃的MOOC学习者是学习MOOC课程最多的学习者,经验丰富。帖子中也往往显示,MOOC学习者面临一些普遍的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1:英语 面向全世界的MOOC使用英语教学,这也成了国内学习者的头疼之处,尤其是大学层次的课程满屏都是专业术语,令不少学习者着实挠头。   问题2:缺乏毅力、自主性差、拖延严重 MOOC中高等教育层次的专业内容纵然很新颖很开眼界,但对内容的深入理解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方能完成。而电脑这一端的学习者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需要十分自觉地屏蔽一切干扰因素,心甘情愿地长时间思考,这一切对学习者的自主性、理解水平和学习能力等要求极高,大量学习者也正受困于此。   问题3:参与性不强、缺乏讨论氛围 和学校教学师生同处一室,并可在课间充分讨论不同,MOOC学习者在自己的终端上独立学习,缺乏与其他学习者同步交流的机会;即使是在论坛留下问题,也不一定得到解答,更何况是及时、满意的解答。且课程通过视频的形式传递,学习者除控制速度外没有操纵视频的机会,故其有参与感不强等感受。   问题4:笔记、词典等工具不顺手 MOOC的视频课程通过网页实现,而网页端没有提供词典工具与笔记工具或相关插件,学习者在做笔记或查生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工具与网页间切换,分散学习注意力,干扰学习过程,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问题5:无法实现实验或共建项目 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计算机编程与数学推导等尚可通过内嵌程序实现,而生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却无法在网页中真实再现,这也成了限制理工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瓶颈。此外,课程尚没有为学习者因兴趣组成小组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提供支持。   问题6:缺少文化氛围 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MOOC自带的讨论区,无论是语言还是思维习惯,MOOC更符合西方习惯,或满足跨文化交流爱好者的要求,缺乏更符合东方人习惯的学习者同伴互助或内容深度讨论。   问题7:视频形式单一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视频贯穿,媒体形式单一,不能很好满足适应文字、音频等学习者的需求。此外,对视频媒体的加工方式有限,学习者将视频内容转换为自身学习成果(笔记等)时缺乏便捷的工具支持。   MOOC的周边支持 以上七个问题道出了当前国外MOOC学习者遇到的主要问题,从问题解决的思路划分,可以看到问题6和问题7的解决主要依赖MOOC自身的发展变化;问题1和问题2的解决主要依赖学习者自身的成长;问题3~5虽然最终的解决方式仍在于MOOC系统的完善,但第三方可以在此提供周边服务支持。支持的形式主要包括:   1.提供更易用的工具服务 如果第三方机构能够提供更便捷易用的学习工具,如不切换窗口即可记录笔记、记录笔记时可自动插入时间的工具等,即可提升MOOC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而这些学习工具可以满足问题4和问题7反映出来的需求。此外,随着课程数目的增多,对课程评价、课程导航、个人学习记录等周边服务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   2.创建本地学习社区 问题3和问题6指出的问题在于同伴交流问题,因为中国的学习者人数少,在MOOC讨论区难以形成规模,所以希望有更本土化的交流环境。同时本地社区中成员间的共同学习氛围也可促进问题2和问题5的解决。   3.提供相关的教学服务 如问题1、问题2所述,英语交流、时间管理等能力成为MOOC学习的瓶颈,而这些能力的掌握也需要学习和长期的练习,而这些能力亦需要对应的教学服务支持。   综上所述,当前MOOC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面临来自MOOC官方、学习者自身的限制,产生了七个主要的学习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第三方通过创建工具服务、本地社区和教学服务等方式予以解决,以支持MOOC学习者更深入持续的学习。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MOOC
    2014年09月04日
  • MOOC
    在线时代的留学:果壳怎么思考MOOC社区未来的价值? 去年十月份的时候,我们报道果壳开始围绕 MOOC 的趋势做些事情,当时果壳的思考是由于国外各家 MOOC 纷纷兴起,而中文的学习者缺乏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和交流的社区,所以做一个更前端的汇聚式社区是有价值的。     如今果壳的“MOOC学院”已经上线一年多了,一年尝试后果壳怎么思考 MOOC 社区的未来?下面是近期和 MOOC 学院团队交流的一些他们的思考:     姬十三在一个回答里说,他在 MOOC 上能想到的方向是:在线时代的留学。     一般来说,留学就是为了国内享受不到的教育质量。而在短期内,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在内容上的落差还是相当大的,国外内容仍有优势。     这种优势就是在线留学的基础。对于那些对海外教育有渴求、有能力接受知识,但是没有办法出去读书的人来说,在线的方式可以把他们转化为海外内容的用户。     那谁有能力可以让这些学习者实现在线留学?最直接的答案就是提供内容的 MOOC 平台,典型的例子是Coursera,它汇集了多家大学的课程内容。而果壳的 MOOC 学院则希望探索另一种可能性:虽然其本身不提供内容,但是它可以作为连接中文 MOOC 学习者和海外 MOOC 平台的“双向中介”。     对于学习者来说,它的想象力是新时代的留学中介,有可能成为他们通往海外教育的一个入口(hub)。而对于海外 MOOC 平台来说,它是进入中国市场、通向中文学习者的桥梁。     所以目前 MOOC 学院一方面在尝试扩大 MOOC 学习者人群,吸引原本不是 MOOC 核心用户的学习者来学习,现在的方法是制作一些很小的微课程来吸引新用户。另一方面,MOOC 学院也在通过为 B 的服务建立壁垒。比如他们近期和 edX、FutureLearn、OpenLearning 建立了合作,帮助这些很重视中国市场却没有能力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 MOOC 平台进入中国。这些帮助除了字幕翻译以外,未来有可能还包括培训老师,因为有很多大学老师是不知道怎么录制课程的,MOOC 社区可以派人去帮助老师录制视频。     除此之外,MOOC 学院最近还在尝试和万科以及联合国合作,向 MOOC 学习者提供小额的奖学金。一方面学习者可以用这些奖金 cover 一些付费课程的费用,同时这些人可以形成二次传播的效应,让更多人通过他们了解到 MOOC 并且从中获益。另一方面果壳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有价值的 MOOC 学习者导向企业。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苑伶]  
    MOOC
    2014年07月02日
  • MOOC
    如何从MOOC上获得最大收益 作者:Debbie Morrison 翻译:陈和希   对于那些渴望在个人和专业上丰富自己的人来说,MOOC提供了一个帮他们免费圆梦顶尖大学的机会。不得不承认我是一名MOOC中毒者。我通过Coursera接触到了最初MOOC提供的课然后就爱上它了。从那时起我选了几个课,不过有些课我喜欢得多一些,我想了一些比较基础的技巧,帮助阅读者从MOOC获得最大收益。     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建立你自己的学习目标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尤其是课程在描述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列表,但在开始一个MOOC时提前建立学习目标是获得丰富又成功的学习经验的关键。MOOC的美在于,在属于你自己的学期里,能够灵活的学到你想要的,除了你的时间之外不再需要任何资源。而且因为你的时间很宝贵,建立目标可以确保你值回票价(时间)。   第一步是决定为什么你要上这课。是为了丰富个人内涵,或是开发一个能在目前工作或未来工作中应用的技能?   明确了为什么后的第二步——按照你个人上这门课的理由量身制作学习目标。最有效地利用宝贵时间的方法就是通过建立个人学习目标来学习对你有意义的东西。     你想付出多少时间? 另外一个值得设立的目标是决定你每周想用多少时间——每周你想贡献给课程的小时数。有些课程自带的课程指导能够说明每周必须要多少个小时的学习才能跟上进度,虽然不是很精确而且多数情况还是依赖于你的个人目标,所以何时花时间上课经常不确定。   一旦你建立了自己的时间目标,能否实现又变成了一个挑战。特别是如果你要工作、照顾家庭和尽你的公民义务。我发现的一个有效技巧是每周从日历里提前划出一些上课时间。虽然这样也不是很固定,但如果在我的时间表里有明确的上课时间规划,我会更有动力去上课。     写笔记! 一旦你设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去钻研课程吧,我强烈推荐建立并且坚持记录自己的网络笔记。网络笔记不仅一开始能记录你的学习目标而且日后也能记录笔记、列网页链接清单、图片、网络产品和其它有关课程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工具是印象笔记这个程序(编者注,原谅这位外国网友不知道MOOC学院)。我最开始登记的每个课程都创建了一个网络笔记本,这个笔记本包括课程描述和个人课程目标。随着课程的进展,我添加更多内容到笔记本中。比如当我看到一个演讲就会在观看的同时记录笔记。   网络笔记包括 Livebinder, Google Docs 或 Google Keep。     做好接受过量信息的准备 刚开始MOOC时感到不知所措很正常。多数学生会不确定从哪开始,不知道哪能找到教材并且对课程是如何运作的感到茫然。   首先你要知道MOOC概念的前提是学习者自我指导和自我激励,这可能对你的今后的课程学习有些帮助。MOOC假定你在学习过程中很活跃,会坚定地创建学习计划、复习课程内容,你能确定主题并且知道如何在恰当的时间与数百名学生在论坛互动。所以多数MOOC学员都经历过信息轰炸就不奇怪了,因为MOOC较之传统课堂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   如果这些发生在你身上不要退缩——这是正常反应。一旦你花时间去浏览和阅读课程,这些内容就应该变得有意义起来。把课程主页想象成一个挤满资源和内容的虚拟教室将会促进你学习。但是信息超量确实是真的存在并且至少会持续一周。不过如下技巧将减少学习弯路。     熟悉课程主页,了解老师要求 技巧中的第一步是熟悉课程内容,你可以回顾各个部分,访问课程主页上的链接标签。第二步是通过阅读课程大纲来了解课程被分成了多少部分(编者注:来见识一下史上最萌课程大纲,概率课课程大纲),然后阅读或观看教授的介绍。通常的形式是书面的欢迎信息或视频。有些课程可能包括了“从这里开始”这是(明显的)一个必须阅读的页面。   一旦熟悉了大纲,回去再次浏览位于主页内的标签是很有帮助的。熟悉课程主页的各种功能之后你就可以准备开始MOOC了,先要确认第一周你要干什么,比如看课程视频、阅读内容等等。因为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去做这些,你可以灵活地遵循你自己的计划,不要觉得何事都要拘泥于老师的要求,按照你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做就好。     创造自己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在MOOC学习并不是被动努力。它要求学习者积极争取和创造知识,你应该试着去创造或者写点什么即使课程没这个要求。你写写学到的内容并发到博客上去、写个文章然后分享、做个幻灯片或演讲或优酷视频。     即使课程没要求也要考虑与其它学员联系。MOOCs提供这个全世界的学员互相学习的机会而且也很鼓励这个行为。我与其它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联系着,它依赖于课程情况和我有多少时间。我也喜欢参加Google+社区或Facebook页面建立课程联系,如果Twitter stream上有这个班我也会加入,这样我可以看到班里其他同学的评论和他们发表的有关课程话题的博客。     有些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组成学习小组,甚至实通过时聊天平台或Google视频群聊沟通。有些则使用课程本身的讨论区。虽然这方法在许多学生同时发表评论是个挑战。班级论坛里总能发生有意义的对话和讨论,不过我的建议是不要尝试参与一个以上的讨论主题。如果你发现有一个吸引你的主题,发布一个有思想的评论,有助于进一步讨论。坚持这一条路线,并参与讨论,剩下的一切随你。      
    MOOC
    2014年0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