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ngwest
    印象笔记推出免费应用“扫描宝”,让你更好的管理纸质文件 对于学生和商务人士来说,无纸化还没有那么彻底。考试的卷子或者签署的合同总想更好地管理一下,iOS上有一款不错的扫描应用Scanner Pro,可以通过摄像头将纸质文件扫描到手机当中,不过收费18还是让有些人犹豫一些下。而印象笔记最近推出了新的免费应用“扫描宝”应该会让这部分用户感到十分的高兴了。 扫描宝延续了印象笔记系列应用一贯的简洁风格,打开应用之后就是摄像头界面,用户只需要对准你要扫描的纸质文件,应用会自动进行识别和拍照,不需要手动点击。扫描出来的文件带有阴影去除的功能,直接抹除由于光照产生的阴影,同时会调整颜色,让其更像电子文档而不是一张照片。还支持扫描多页书刊,自动合成 PDF。 我先扫描了一张纸质说明书,在正常的光照环境下,扫描速度很快,基本上将文件平放在桌子上都能够轻易识别出文件的部分。稍等几秒文件就变成了白底黑字的PDF文档,还自动进行了畸变修正。之后用户可以选择导出到其他应用、上传云盘或者同步到印象笔记当中。虽然Scanner Pro这样的应用也支持分享到印象笔记当中,但毕竟第一方的应用会更加好用。 除了纸质文件之外,扫描宝还可以当做“全能名片王”来使用。我同样拿了一张名片做实验,应用很好的识别到了名片区域,同时自动将扫描到的文件认定为名片。之后不但可以像纸质文件一样分享和导出、识别名片信息存入通讯录,还可以登陆LinkedIn,进而从当中中获取联系人照片和信息。不过我并没有发现扫描名片之后可以与印象笔记另外一个应用“人脉”有什么样的互动方式。当然,就算是用印象笔记+扫描宝,也可以很好的管理名片了。这对同行们来说相信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有Evernote的ScanSnap扫描仪,扫描宝还可以与打印机相连,机器扫描的文件直接出现在扫描宝当中,可以直接存入印象笔记。我相信这个功能对于很多需要扫描大量文件的工作例如财务管理来说,甚至会考虑去更换一台打印机。 墨笔、圈点、人脉、宝盖等等,再加上扫描宝,印象笔记仍然在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整套很好用的个人管理工具。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5年01月12日
  • pingwest
    hiStarter:主打社交与招聘,专为创业团队招人 我接触过不少创业团队,有着完整的产品方向和一腔工作热情,甚至还有比较充足的资金。但是令他们头疼的却是团队的组建,不是招不上技术达人就是缺乏视觉创意,没有懂得市场推广或者干脆没有一个合适的产品经理。以至于常常出现“没有合适的人先凑合,产品做出来再慢慢招人”的想法,所谓术业有专攻,因为创始人代替产品经理结果虚构了用户需求或者程序员替代视觉设计导致界面不忍直视的例子可能很多人都见过。归其原因在于创业团队招人并不容易,而hiStarter同样作为创业团队,想为其他人解决这个问题。 hiStarter包含两个部分,招聘与社交。招聘不用太多解释,形式上依然是由求职者发布简历和期望职业,雇主发布需求和团队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职位进行筛选或者根据团队进行筛选。hiStarter的联合创始人张乃祈告诉记者,hiStarter只针对科技类和新媒体类的创业团队,按照“种子轮至B轮且150人以下”及“天使轮到A轮”分成“可以入驻的团队”和“最核心帮助的团队”。与其他招聘平台不同,针对创业公司的招聘,相比起职位和收入,求职者往往更注重项目产品和团队情况。社交元素是hiStarter的特色,为了让求职者和创业团队更好地互相了解,一份简单的介绍和一张简历并不能完全的帮助到双方,同时对于潜在的工作机会和人才,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在hiStarter中用户与团队可以针对团队进行讨论、吐槽,除去互相了解还能帮助团队完善产品。还可以通过社区的方式让所有的用户发起话题进行交流,这部分内容则可以提供给双方更多的发挥空间,可能是一个项目的诞生、也可能是一个合适工作机会的孕育。 起初看到hiStarter,我心中产生了几个疑问:1、招聘的核心是解决信息平衡问题,那么社交元素会不会影响信息平衡。2、创业公司影响力小,结构不稳定,以至于招不到人,这点靠招聘是否能解决。3、招聘大多数是一个限时需求,创业公司对于人员的需求更是紧迫,这点似乎与hiStarter的模式有冲突。而张乃祈对于这些疑问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社交”正是解决创业团队和希望加入创业团队求职者信息平衡的好办法 与大公司招人诉求有所不同,hiStarter将范围设定到创业团队,用户双方是了解这个前提的。对于团队来说,除了希望可以看到简历,还希望可以了解这个人是否值得信赖、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对求职者来说,希望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一定是看中了具体产品或者团队文化以及“创业”所带来的机会,通过文字图片介绍很难了解到具体的内容,而在大型的招聘平台也很容易将这些不知名的团队过滤掉。招聘平台有的只是一堆冰冷的数据、图片,最多加个论坛,缺乏人性。而社交能够令用户更加愿意分享他们的信息,并引导用户之间进行交流。 创业公司的影响力不够,但是钱很够 通常很多人会认为创业公司资金没有大公司雄厚,给不出良好的待遇,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误区,而来源正是创业公司的影响力。创业团队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大量的投资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姑且不去管是否健康、还能持续多久),如果是一个优质项目,员工受到期权和未来发展的激励,愿意在一个创业团队工作较长的时间,反倒是大公司的人员流动率很高,员工要通过不断地跳槽来提高自己的薪水。 上面提到的“最核心帮助团队”更有这个优势,获得了天使轮、A轮的团队,能不能活下来,可能就靠这一波了,所以就算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也可以被接受,说白了,可能就发一年。成了自然有下一轮。死了,剩下的钱也没有机会去花了。而且这些团队人数相对较少,工资高些不会提升太多的成本,12K和15K对他们来说差不多。而对于“可以入驻的团队”来说,种子阶段的团队,合伙人和资本的入驻更为重要。而B轮的团队,hiStarter则更愿意提供一种持续的普招行为。 为了良性发展,建立人才库和对团队数据分析的能力考验是解决效率的方法 张乃祈承认,hiStarter的模式与“招聘”这个急茬的事确实存在冲突,但是从长久考虑是良性的发展。在人才库数量不大的情况下,确实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创业团队快速招聘的需求,但一旦人才库体量变大,人才供给就不是问题。hiStarter的用户除了招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希望可以发现一些新鲜好玩的创业团队,在不同时间出现招聘需求,会吸引很多新融资或者新的人员,让这些人才均匀地流入这些创业团队。当然,这背后对hiStarter团队的数据分析、逻辑设计乃至团队的引入都是极大的挑战。张乃祈说,这对相比起产品,他们对自己运营的能力要求更高,挑战也更大,现阶段睡在孵化器已经是常事了。 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去大型招聘网站上筛选合适的人才,然后再确认愿不愿意加入一个刚开始的团队并不是一件高效的事情。同时一个创业团队的招聘需求是持续性的,先培养用户的习惯以及双方的关系,在合适的时候促成双方的合作,虽然看起来效率低下,但是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模式。另外张乃祈告诉我,令他们以外的是,现在有不少的台湾用户加入到hiStarter当中,希望寻求创业团队的工作机会,而他们也打算在下一步开拓更多的台湾市场。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12月26日
  • pingwest
    除了提供云服务,亚马逊还要教企业们如何用 从存储云服务S3到弹性计算云服务EC2,从企业级关系数据库服务Amazon Aurora到无需管理的计算平台Amazon Lambda;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高效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产品或许会是一个问题,所以在今天的AWS北京技术论坛上,AWS就在中国推出了AWS合作伙伴计划(AWS Parter Network,简称APN),它将为所有的AWS合作伙伴提供在AWS上扩展业务所需要的工具和内容。     通过AWS门户网站,合作伙伴可以访问AWS的技术和非技术培训、请求营销和业务支持、下载以合作伙伴为重点的内容,并与世界各地的其他AWS合作伙伴联系。     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计划,APN包含注册、标准和高级三个级别,并且分为咨询合作伙伴和技术合作伙伴两类。这些合作伙伴可以根据其与AWS的合作关系来获得不同等级的资格认证。     APN咨询合作伙伴包括系统集成商(SI)、战略咨询公司、代理机构、托管服务提供商(MSP)以及增值分销商(VAR),它们可以帮助各种规模的客户在AWS上设计、架构、搭建、迁移及管理工作负载和应用程序。作为APN咨询合作伙伴,你能够访问各种资源和培训,以便更好地帮助客户在AWS云中部署、运行和管理应用程序。     APN技术合作伙伴包括独立的软件供应商(ISV)、SaaS、PaaS、开发人员工具、管理和安全供应商,它们可以提供托管于AWS平台或与AWS平台集成的软件解决方案。作为APN技术合作伙伴,你能够访问各种工具、培训和支持,进而可以更高效地在AWS上构建解决方案。     对于APN中国区的合作伙伴,APN还提供了包括访问AWS中国的宣传资料、访问 AWS中国区合作伙伴开发计划以及得到来自AWS中国团队的售前支持等更多服务。     除了APN,AWS还在想着为中国的创业公司提供孵化服务,所以中文名为“AWS云创计划”的AWS Activate项目也进入中国。AWS Activate不但为初创公司提供开始使用AWS所需要的资源,而且和世界各地的加速器企业和种子基金都有合作关系。     像500startups、a16z、KPCB、YC这些著名的孵化器或者投资机构都在AWS Activate的合作伙伴名单中。在中国AWS则选择和地方政府合作,双方将一起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软硬件办公设施、税收激励政策以及市场开拓及营销资金资助等多项服务。     现在,奇虎360、麒麟软件操作系统、趋势科技、安全宝都已经是AWS合作伙伴计划的成员,而AWS和地方政府的孵化器也已经成立了3个。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12月15日
  • pingwest
    买买买,YY收购环球网校 10亿元在线教育投资已花完一半 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欢聚时代的创始人兼 CEO 李学凌今年早些时候声称,将要投资 10 亿元到在线教育领域,现在我们大概知道这笔钱当中一半的去向了。 欢聚时代近日放出消息,刚刚以 1.2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从培生国际教育集团(Pearson)旗下上海环球职业教育科技控股公司手中收购了在线教育网站“环球网校”。环球网校由上海环球旗下的两家全资子公司——北京环球兴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环球创志软件有限公司共同运营。 之前曾经报道,欢聚时代旗下 100教育并购雅思在线教育著名讲师郑仁强团队的价格,大约在 1.5-4 亿人民币之间,具体金额与郑仁强团队并入 100教育,成立 100网校之后的具体业绩表现有关。 据从熟悉交易的欢聚时代内部人士处了解的情况,本次欢聚时代收购环球兴学和环球创志的价格,比并购郑仁强团队的价格更低。从两次收并购交易的体量来看,本次收购环球网校对于欢聚时代来说可以算捡了一个大便宜。 有关收购郑仁强团队价格的具体情况,我们正在等待欢聚时代方面的正式官方答复。 有趣的是,郑仁强在 2013 年来到 YY 平台上教课之前,曾加入环球雅思,并在环球网校上开班。而在郑仁强加入 YY 之后,环球雅思也来到了 YY 80139 频道授课。 Pearson 之前进入中国之后先后收购华尔街英语、戴尔英语等英语培训品牌。记者了解到,一方面,Pearson 在华布局英语培训采用了空降职业经理人的方法,导致对于市场缺乏理解;另一方面,Pearson 作为老牌教育集团,并没有在中国跟上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浪潮。 YY 这边之前也有自己的问题。在李学凌提出巨额投资在线教育之前,YY 教育业务已经是业界较好的教育教学平台之一,但缺乏对于内容的把控能力。此前在 YY 上成名的 IT 教育名师邢帅就最终离开了这个平台。 现在,100教育作为欢聚时代旗下独立教育品牌,继承 YY 优秀的技术平台实力,采用互联网化的营销方式降低成本,并可以从 YY 平台导入流量。对于环球网校来说,YY 的技术实力可以与自己的内容实力进行互补。 欢聚时代方面 透露,环球网校并入 100教育之后会与后者之前推出的新产品 100网校并行发展: 环球网校专注于职业教育,内容包括建筑、工程、医学、金融、会计等多个专业。据了解,在收购前环球网校约有 70 万注册用户,年营收超过 1 亿元人民币;100网校则将专注于线上英语培训。 而上海环球将保留其英语培训业务,不将该业务作为出售的内容转交给欢聚时代。 至此,欢聚时代号称将投入在线教育的 10 亿元人民币,可能已经花完了一半。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12月12日
  • pingwest
    苹果组团IBM抢夺企业移动市场的第一步:10款企业级 app 今年7月份,苹果和IBM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打造一套针对企业用户的移动设备解决方案——“IBM MobileFirst for iOS”。今天,这项合作初见成效,苹果和IBM推出了首批10个企业服务级app,涉及领域包括银行、保险、电信、航空交通、零售,以及政府部门。 Plan Flight是一款为航空交通领域服务的app,它一方面可以帮助飞行员计算携带多少燃料是最适合也最经济,从而节省航空公司的开支;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航班时刻表、飞行计划、机组人员名单等,帮助飞行员了解飞机情况,以及更便捷地向地面人员报告飞行问题。 Passenger+则是一款更面向用户的app,它能够向机组乘务人员提供乘客的具体信息,以便他们提供包括特价优惠、机票预定等在内的个性化服务。 面向银行、保险行业,苹果推出了三款专门的app,其中Advise & Grow可以帮助银行职员管理和访问小企业客户的资料和分析,从而提供个性化建议和完成交易;Trusted Advice则允许银行顾问不用在办公室里,在咖啡厅甚至客户家里就能够基于客户的既有投资组合,通过建模工具等进行进一步预测和建议。 Sales Assist既可以帮助零售店员工访问顾客的购买历史,提出针对性建议等,又能够帮助员工管理商品库存。Pick & Pack则可以将感应技术与企业后端库存系统相结合,帮助员工更高效地完成订单发货。 iPhone和iPad本身的硬件也能被用于企业级app。Expert Tech就利用了苹果设备自带的GPS功能,它可以显示需要服务的用户地理位置,帮助电信公司的服务人员选择最佳路线到用户家里提供现场服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政府执法部门也是苹果和IBM需要攻下的专业领域。一款名为Incident Aware的app可以帮助警察看到犯罪现场的实时地图和视频反馈,并且提供受害人信息,嫌疑人的犯罪历史,提醒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让警察更快捷请求增援。 目前,花旗集团、Sprint、加拿大航空、墨西哥北方银行是首批使用这些app的IBM合作客户,IBM将会提供app的云服务管理和升级。苹果也将为企业提供苹果设备专门的AppleCare支持服务,以及24小时客户服务专线。 IBM全球企业服务高级副总裁 Bridget van Kralingen介绍说,企业服务移动化正在成为趋势,这些app旨在解决企业移动办公中面临“痛点”。苹果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 Philip Schiller则认为,这是iPhone和iPad在企业中应用的一大步,利用数据分析能力,它们将重新定义“工作”二字。 当然,这些只是官方言论,但不难看出,这意味着苹果和IBM开始行动,在企业移动市场抢占市场空间,并且有能力这么做。考虑到苹果和IBM分分合合的过往,现在或许只有一个疑问:苹果和IBM的蜜月将会持续多久。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12月11日
  • pingwest
    这是有多看好在线教育?欢聚时代(YY)数亿收购了一家在线教育团队 12月8日,欢聚时代对外宣布,旗下独立的在线教育品牌 100 教育宣布成立线上英语培训学校 “100网校”,并收购了此前在 YY 教育平台上颇有知名度的雅思在线培训团队 “郑仁强和他的小伙伴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郑仁强团队)。官方并未公布交易额,不过有媒体爆料称这次收购交易额为3亿人民币。 此前,YY上的教育业务独立推出了100教育的品牌。 欢聚时代副总裁,100 教育负责人刘豫军透露,收购郑仁强团队的重要意义在于 “将郑仁强团队的经验和资源和 100 教育现有的产品技术相结合”,这也从侧面体现欢聚时代过去在平台方面强势,内容方面始终缺乏足够实力的情况。  从欢聚时代方面了解到,100教育借和郑仁强团队合并的机会,将双方长时间以来积累的在线教育体系和教学经验整合起来,共同成立 100 网校。可以看出,过往平台能力强于内容能力的欢聚时代,通过100网校在托福和雅思这两大重要科目上,希望在留学英语培训内容上实现完整化。 在线教育领域今年愈发成为资本聚集的领域。早些时候英语在线教育服务 VIPABC 的母公司 TutorGroup 宣布完成高达 1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投资方为阿里巴巴、淡马锡和启明创投。 但即便在相当宽松的资本环境下,也并非所有玩家都能过上拿到融资扶摇直上的日子。此前曾有消息人士向 PingWest 记者透露,著名连续创业者龚海燕创立的在线教育服务网站梯子网和那好网就已双双崩盘。 今年 4 月,欢聚时代曾表示将在 2 年内在教育领域投入超过 10 亿元。目前,欢聚时代方面尚未公布本次收购郑仁强团队的价格等其他具体细节。此前业界也有传闻欢聚时代正在谋划收购另一家纽交所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学大教育(NYSE:XUE),欢聚时代对此也不予置评。摩根大通 11 月底维持欢聚时代增持评级。从 11 月底到现在,欢聚时代的股价已经下跌了 15 美元,跌幅达到 16%。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12月08日
  • pingwest
    为什么“互联网思维”已经彻底out了? 《星际穿越》是一部很神奇的电影——那么多并没有完全看懂它的人们(似乎我身边没有人100%看懂)都在热情地讨论它。这真的是一种久违的氛围和感受。 虫洞、黑洞、五维空间、机器人、星际空间站、NASA、宇宙飞船、太空旅行、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结晶……为什么人们会对这样的东西感兴趣?我们离这样的世界还有多远?当人们开始热衷于对一些未知世界的描述与想象越来越发生强烈兴趣的时候,我们离那个世界的距离正在一步步地接近,我们对那个世界的感知力正在更具象和直观。 更重要的是,这个未来世界的构成与基本建构可能正在将我们指向一条完全不同的新方向——这个有关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天体物理学和未来生命科学的世界建构在那条已经被我们走了20多年的“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的基础和想象力之外。更准确地说,就像40-60年前的硅晶片和集成电路技术的普及成为了日后互联网信息公路发展的基石那样,如今的互联网——无论是社交网络、新媒体、协作沟通平台还是云计算和被Peter Thiel认作是“忽悠”(fraud)的大数据,都将成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宇宙、基因测序、生物医学甚至下一代人类“大脑”的基础工具,而不再是最核心的意志和最重要的引擎。 甚至,一些有关这些科学与技术的场景可以“绕开”互联网。当《星际穿越》里的塔斯(TARS)和凯斯(CASE)跌入五维空间、身在虫洞另一侧的时候,“他们”已经与互联网世界彻底失联了。此时,支撑“他们” 存储和运算和处理数据的是他们体内的芯片、数据存储空间和电池,而不是云端的数据中心——这只是一个极端的和故事中的例子,但一个真切的事实是:我们今天在探讨人工智能、机器人甚至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飞行器,除了互联网本身作为操纵和实现管理它们的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强调这些看上去像一个人、一个盒子、一辆汽车、一架飞机和一只太空飞船的物理实体本身,更独立地具备对周围和外部世界的感知、交往、操作甚至人性化沟通的能力。只有让这些外部世界的物体本身通过技术更具备人的思考、感知和与世界沟通的能力,且让人们能够自定义和操控它,人们克服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恐惧”,以及抗拒人类本身被外部世界的“异化”才会更容易。而让这每一个人工智能“设备”自身变得更聪明的并非互联网技术,而是更强大的芯片、电池、仿生数据中心、传感器和新材料等“技术驱动”的领域。 再看看Elon Musk的三个项目——清洁能源公司Solar City、宇宙太空飞船公司SpaceX和举世闻名的电动汽车Tesla,都不是从“信息高速公路”角度,甚至以拓展信息高速公路为使命创建的。当人们越来越习惯用“互联网思维”的角度解读Tesla的成功时,其实陷入了一种日趋简单化和庸俗化的误解。Tesla在用互联网为一辆“车”本身赋予更多功能和变得性感的方面确实做得漂亮(比如那个有着强大交互功能的中控大屏幕和完整的互联网线上体验和订购流程),但真正决定Tesla与其它跑在路上的车不同的,是它的日益精密和有细微感知能力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强悍的电机驱动,自动巡航和预警能力,以及越来越真切的“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这些都不是只有非常强大的“云端数据中心”可以实现的。而SpaceX与SolarCity更完全是人们对太空世界与新能源技术的深度摸索——互联网只是最基本的实现和管理工具而已。 Google的两个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以及著名的风险投资家Peter Thiel是这个世界上更接近Elon Musk的几个人。他们对于人们至今沉迷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不知所终地狂奔和自high都有着强烈的不满,对硅谷的自满、资本过于追求表象成功的创业项目的不安,以及对“破坏性新技术”的渴求都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立场。此外,Y Combinator最近几期也明显加强了对生物技术、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公司的投资。如果我们以生物医学技术领域目前最热门的几家不同阶段的公司——23andme、NDAnexus、Foundation medicine和中国的华大基因等几家公司为例,你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尽管它们都是人们喜欢挂在嘴头的“大数据公司”,但不同于以往那些更传统的行业被互联网和所谓“大数据”和“云计算”赋予了新的能力,这些公司从第一天起,互联网工具和“大数据”就是它们的基石,而它们将要在此基础上向着解决人们生命密码的可知或不可知的未来一步步地迈进。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不是这些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公司”的加持项,而是前提条件。就像硅晶片、大规模集成电路和30多年前的个人计算机为互联网的出现、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是一个道理。也正是因为此,你才不会对Google联合创始人兼CEO 拉里 佩奇(Larry Page)放下Google现阶段的所有“主营业务”,将自己完全投身到对生命基因、机器人和仿生学等诸多领域的产品思考和“变现上”感到好奇——Google X 可能才是未来的Google。“整合全世界信息并让它们自由流动”的使命在世界的大部分地方都完成了。而这些信息的整合与流动已不再是一家有前瞻性的公司最核心的使命了——人类未来的行进方向本身也在延伸。 同样,从这个意义上,当你注意到“创客运动”在全世界兴起的时候,当3DRobotics和大疆(DJI)这样的公司试图将人类的天空布满飞行机的时候,他们所作的任何事,都早已超出了用“互联网思维”思考的范畴。甚至他们在延伸的也不是互联网,而是人们对交通、农业、商业、物流和天空本身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而一些新的技术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定会超出互联网本身所控制与掌握的范畴——一旦有一天我们真的进入了星际穿越的世界,被卷进黑洞,需要与跌入虫洞另一头的人和机器人们沟通和互相感知的时候,互联网想象力的终结,甚至就会来临。 此时此刻,坐在电脑前面,身边的空气每一个分子和原子中都浸润着“互联网元素”的我和我们,可能都正在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尽头行进。这条路的尽头,是它与无数条未来之路错综交叉的、令人迷离的景象。而在我们离这条路的尽头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我们越来越不会有闲暇理会那些在这条高速公路上举着“互联网思维”的牌子故意摆出的凹造型。
    pingwest
    2014年11月18日
  • pingwest
    带你参观LinkedIn美国总部:无托盘的餐厅、步行开会,以及无处不在的“IN”文化 对于每家进入中国的海外互联网公司来说,了解中国本地的市场和用户习惯非常重要。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想要更了解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互联网公司,了解这家公司的总部文化也同样重要。 上周五,PingWest 和部分中文媒体一起受邀参观了 LinkedIn 的总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在今年年初刚刚以“领英网”的名字进入中国。如果你对领英网和其“国际版” LinkedIn 感兴趣,那么应该跟着 PingWest 看看这家公司的内部是怎样的,听听美国总部员工是怎么介绍 LinkedIn 的。 先来看看 LinkedIn 的业务情况吧: LinkedIn 在今年年初正式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大约有600万用户,全球用户超过3亿。公司的使命是“连接全世界职场人士”,不过目前的数字和 LinkedIn 的使命仍然有差距——全球职场人士在20亿以上。另外,LinkedIn 还有一个公司愿景,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平台为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建立世界经济图谱。 LinkedIn 的收入构成主要有3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人才解决方案,也就是帮助企业在 LinkedIn 上做招聘,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60%左右。另外两块收入分别是广告收入和会员增值服务。 新业务:销售解决方案。这是 LinkedIn 刚刚推出的新业务,和人才解决方案类似,销售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最有可能购买自己产品的客户,并且成功销售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这套解决方案不仅能帮助销售人员找到客户,还能帮助销售人员了解到客户的关键人物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销售技巧。 LinkedIn 很多业务发展都是从支持内部到支持外部。这有点类似亚马逊的云服务,最初是为了支持亚马逊的平台,后期做成了开放平台。LinkedIn 的销售解决方案一开始也是为了帮助 LinkedIn 内部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开发的,然后才做成产品对外销售。 LinkedIn 在中国的新动态:考虑本地化产品、走进高校。LinkedIn 中国总裁沈博阳表示,目前 LinkedIn 在中国已经有超过50名员工,但大多是销售人员。接下来 LinkedIn 会考虑将产品做得更加本地化,在中国建立产品团队。另外,LinkedIn 中国也将在下月开始启动高校合作计划,和中国顶尖高校的就业中心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你应该还记得领英网进入中国之后是怎么获取中国用户的——与微信合作,在微信中内置了领英网的名片展示和账号绑定,在领英网中也加入了用户的个人微信展示功能。 中文媒体中已经有了不少 Google 办公室福利的报道,但国内用户对 LinkedIn 美国总部仍然知之甚少。现在跟着 PingWest 一起看看 LinkedIn 公司园区是什么样的吧。我们参观的区域多为休闲区和活动区,我感受到,LinkedIn 园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志性的“IN”符号无处不在。 和硅谷大多数科技公司一样,LinkedIn 的员工福利非常好。上周五正好是每月一次的“IN Day”,这期的主题活动的“包容和多样性”,活动内容包括为呼吁人们关注乳腺癌进行的小游行、体验轮椅篮球、将自己的名字贴到世界地图上等。下图为 IN Day 活动的一个幸运转盘。 这张是 LinkedIn 的员工地图。你可以看到, LinkedIn 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员工。不过可能地图挂太高了,东北地区的员工可能很难将名字贴到自己家乡。 LinkedIn 公司餐厅。免费午餐是硅谷科技公司的标配,LinkedIn 员工对 PingWest 介绍说,餐厅不提供托盘,因为有托盘的话很多员工就会打了饭之后拿到工位去吃,而没有托盘可以鼓励员工在餐厅用餐,从而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 公司重视员工重视公司文化,反过来员工也容易对公司形成认同感。下图这个 “IN” 的符号是一位 LinkedIn 员工用乐高积木拼起来送给公司的。现在放在 LinkedIn 公司早年的一个员工餐厅(现在是一个小的休闲区)门口。 T恤也是 LinkedIn 公司文化的一部分。Hani 介绍说,LinkedIn 几乎任何获得都会做T恤来纪念,上市的时候每个员工都收到了一件印有 LinkedIn 股票代码“LNKD” 的T恤。这些T恤也都是由员工自己设计的,大多数设计都会突出 “IN” 这个标志。下图为T恤墙。 下图为实时显示用户注册的地图,现在每秒钟有大约3位新用户加入 LinkedIn。图中蓝色小点意味着主动注册用户,红色意味着接受到好友邀请后注册的用户。 下图为 LinkedIn 举行全体会议的办公室,员工可以选择现场参加或者观看视频直播。每两周,LinkedIn CEO 杰夫·韦纳(Jeff Weiner)都会在这里跟员工介绍公司的近况以及最重要的进展。 LinkedIn 的一个会议室。LinkedIn 有“步行开会”的习惯,如果只是两三个人之间的会议,经常会一边在公司园区里散步一边开会。不过对于重要的会议,以及有客户参与的会议,就需要在这样的办公室里进行。 下图为 LinkedIn 公司健身房。这里不仅有各种健身器械,同时还会提供健身课程,员工可以报名参加。 下图为健身房通往办公室的过道,墙上贴满了员工健身的原因。员工健身的原因非常多,有的是为了能有好身材可以穿比基尼,有的是为了能在吃甜点的时候不用感到内疚,有的是为了获取女孩的芳心。    
    pingwest
    2014年10月20日
  • pingwest
    微信帮领英进入中国,LinkedIn助WeChat走向国际 还记得LinkedIn中国版——领英是怎么开拓中国市场的吗?没错,就是与微信进行双向绑定的合作:用户如果在LinkedIn上编辑联系方式时添加了微信后,微信中的个人信息中就会自动展示出LinkedIn的账号;而用户在微信的设置中启用了LinkedIn功能,那么LinkedIn的账号中也会自动绑定和显示微信账号和二维码。 但这件事还没结束。如果你承认微信在国内职场用户中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就会明白这将会帮助领英在国内更好地扩展它的用户群;而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投桃报李”的互利关系——对于正在走向国际的微信来说,与LinkedIn的绑定无疑也会为它带来更多国际用户。 不久前,像国内版一样,微信的国际版——WeChat也正式加入了与LinkedIn账户的双向绑定功能。现在,WeChat用户可以将自己的LinkedIn卡片分享给WeChat上的好友,同样,用户的LinkedIn好友,也能基于你在LinkedIn中介绍,或者基于LinkedIn的好友关系,发现并添加你的WeChat。 WeChat国际版官方博客今天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两者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目前,WeChat提供了两种添加LinkedIn联系人的选项: 一是如上图所示,通过WeChat主界面右上角的加号-添加朋友-手机&其他联系人-添加LinkedIn联系人。另外,你也能直接通过LinkedIn上的“联系人信息”页面,选择WeChat信息,扫描独立的二维码向你的LinkedIn好友发出添加WeChat好友的申请。当然,如果要用以上两种添加好友的方式,前提是需要你的好友已经完成两者之间的双向绑定。 而且,你还可以把自己LinkedIn的名片信息发送给WeChat好友。设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当你在一场线下会议上新结识了工作上的人,用WeChat建立联系之后可以很方便地让彼此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履历;而对于从LinkedIn把关系延伸到WeChat上的职场人士来说,他们无疑又多了一个即时通讯的解决方案——毕竟LinkedIn还是一个社交网络而非IM工具。 LinkedIn今天也呼应WeChat的博客发表了一篇介绍文章。LinkedIn称,目前LinkeIn有67%的会员来自与国外,它已经是全球职场人士间建立联系的主要工具,但是LinkedIn的用户大多数都不了解微信。正是因为如此,LinkedIn才要和微信合作,后者正在从中国走出来,扩展全球市场。这样一来,相比以往任何时候你都更容易和你关心的职场好友建立联系、交流并拓展你的人际关系。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09月26日
  • pingwest
    百度正式发布“直达号”,向微信公众号宣战 在今天的“百度世界大会2014”上,百度算是正式向它的竞争对手宣战了。百度CEO李彦宏在现场演讲中第一次向微信公众号对商家的服务功能提出质疑:他认为微信公众号具有两个缺点,一个是个性化服务受限,他指的是微信开放平台后台的限制;另一个是效率低,他提到,如果商家不具备自己开发公众号后台的能力,需要找第三方服务商(ISV)来搭建,那么可能需要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同时李彦宏还对公众号对商家的帮助作用提出了质疑,他举例说,某家宝马汽车的经销商公众号,订阅者的数量为5000(这些都是对于4S店非常有价值的老客户),但通过公众号预约服务的却只有不到5%,而转化到服务的转化率为0。 而百度挑战公众号的工具是一个叫做“直达号”的服务。简单来说,你可以把直达号看作一个为商家优化的高级版“轻应用”,目前海底捞火锅、良子足疗和峨眉山三家合作商家的直达号已经上线。以海底捞火锅直达号为例,进入后你会发现几个通过色块呈现的功能模块,比如订餐、菜单、外卖等;而下方一栏则是“咨询”、“评价”、“分享”和“更多”四个扩展功能。在咨询一栏中你可以与客服在线文字沟通,在评价中可以点评商家,在分享中则可以把直达号直接分享到各个社交网络上。 最有意思的是直达号的进入方式:现在,你可以直接在百度的移动搜索框中“@+商家名”的方式直接进入到某个商家的直达号里。而接下来马上要公布的手机百度app 6.0将会为直达号进行完整呈现,比如用户除了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进入直达号,在“发现”模块中还会加入直达号的导航和发现功能,在“个人”模块中用户也可以找到自己使用过的直达号。 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李彦宏在现场提到了以下几点:根据百度的观察,用户在进行移动搜索的时候提交的寻找“服务”的请求越来越多,因此百度希望为用户提供“连接人与服务”的能力,以及为商家提供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能力。而李彦宏认为,传统商家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时候,无外乎有三种选择:移动网站、原生应用和搭建基于平台上的应用。 显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正在争夺第三类的平台位置。李彦宏之所以提到微信公众号的诸多缺陷,实际上是为了向外界推销直达号对于商家而言的优势——百度副总裁李明远在介绍直达号时介绍,百度为商家提供了“组件工厂”和客户资源管理的功能。“组件工厂”的意思是,商家可以无需编程和找第三方开发商,直接在后台通过拖拽的方式排列直达号的模块展示形式,商家可以把自己的数据与这些功能模块对接;而简单的客户资源管理的功能则可以让商家直观地看到使用直达号的用户的信息和统计数据。 另外,百度也已经建立了从入口(移动搜索)、服务载体(轻应用,这次的直达号)和支付方案(百度支付)的一整套闭环服务。李明远介绍,用户现在可以直接在百度移动搜索中完成搜索电影、在线选择电影院和座位、买票支付的流程。 在现场,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还正式宣布了一款智能硬件——Baidu Eye,这个与Google Glass穿戴方式类似的产品已经在这次会议之前被泄漏了,但王劲却展示了一种用Baidu Eye与商家服务结合的具有“科技感”的方式:他说,在未来,商家甚至可能通过Baidu Eye以及百度大脑的图像识别技术,与使用自己直达号的客户资料进行比对,来认出到店消费的顾客。 随着直达号的推出,一场针对线下商家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拉拢战”正式打响了。就在几天前,微信支付正式公布了“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以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支付为基础,帮助传统行业将原有商业模式“移植”到微信平台,通过移动电商入口、用户识别、数据分析、支付结算、客户关系维护、售后服务和维权、社交推广等能力形成整套的闭环式移动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而几乎同一时间,支付宝钱包也宣布面向商家和开发者开放60多个API接口和服务窗、卡券等移动应用服务,商家可以免费进驻支付宝钱包 “开店”,短时间内就能搭建一个“移动店铺”,而开发者也能通过平台API接口进行个性化高级开发。 不过我也在前面提到了,直达号的产品逻辑与此前的轻应用并没有太大不同。有了完整的产品链条却没有微信这样的社交粘性,百度的下一个问题也许就是:如何让原本是“信息查找工具”的手机百度,变成下一个“服务聚合工具”? 【文章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4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