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
    HowFactory:帮助企业客户更好、更快地创建员工培训和指导手册 今天,许多企业都将标准操作流程和其他员工培训指南做成文件,让新入职的员工尽快了解公司情况。但在不少行业,此类文件都是在微软 Word 中创建的。一家名为 HowFactory 的公司认为,它拥有更好的处理办法——特别是对于大量信息需要更为高效地得到可视化处理的制造行业的企业来说。   HowFactory 的创始团队曾对各行各业的员工进行培训。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特拉西·斯蒂芬(TraceSteffen)之前就曾创办过一家公司,专注于向制造行业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改善培训信息和流程。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肯尼·斯蒂文森(Kenny Stevenson)则在一家提供行业培训的咨询公司工作过。   斯蒂文森说:“我们过去都是在 Microsoft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 完成所有这些工作的,真是一件让人非常头疼的事情。” 用户借助于 HowFactory 网页应用,不仅使利用语音转文字、拖放等技术创建文档变得更为简单,而且还能让员工在此过程中进行协作。这样一来,企业客户就可以更好地捕捉和使用一线工人所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术。   这款软件还允许用户将 PDF、用户手册、模板和其他图表上传至文档。用户将来还可以通过 HowFactory 针对平板电脑开发的原生应用,在网页或平板电脑的界面里观看 HowFactory 文档。这款应用正在开发之中。   HowFactory 团队表示,对于各行各业的中小规模的制造厂商来说,HowFactory 都很实用——无论是航天、装配线生产设施、家具、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厂商,还是为汽车、重型机械等行业制造零部件的厂商而言。   作为一个软件即服务平台,HowFactory 提供多种服务套餐, 最低的是每个站点每个月 250 美元 ,但大多数客户应该都会选择每个站点每个月 500 美元的套餐,这种套餐提供更多的数据存储和无限量处理服务。   HowFactory 的客户数量目前只有 10 家左右,随着免费测试期的结束,它准备向更多的客户开放其平台。   HowFactory 参加了去年的 爱荷华创业加速器(Iowa Startup Accelerator),除了 20.5 万美元的种子融资,它还获得了爱荷华州的奖励。该公司目前已启动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融资。   来源:TC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TC
    2015年05月06日
  • TC
    团队消息应用 Fleep 增加 ID 功能,想让用户不再依赖电子邮件 团队消息应用 Fleep 是由几名前 Skype 工程师 所打造和背书 的产品,如今这款应用在成为电子邮件杀手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这家爱沙尼亚的初创公司提供 iOS 和安卓版 应用 ,并为 MacOS、Windows 和网页端提供不同应用。这家公司现在推出了名为“Fleep ID”的功能,用户可以用自己的用户名通过 Fleep 联系到想要进行对话的任何人。 不过由于 Fleep ID 与电子邮件兼容——我的就是 steve@fleep.io—— 久而久之就可以让用户不再使用电子邮件。   发送到用户 Fleep ID 的任何信息,即使发件人不是这款消息应用的用户,这些消息也会根据参与者分好类,显示在 Fleep 上,而 Fleep 上的其他功能可以照常使用。   这些功能包括添加其他人到会话中(包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的非 Fleep 用户),将一条信息放到工作安排中,查看信息是否已读以及访问用户的“文件抽屉”,后者是会显示会话中所有有关的文件附件的地方。   Fleep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亨·鲁克尔(Henn Ruukel)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推出我们自己的 ID 对于 Fleep 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我们不仅仅是打造一款团队内部协作工具,另一个 HipChat 或是 Slack,这些我们不感兴趣。相反,我们是在打造一款真正可以替代电子邮件会话的工具,这是我们的使命。”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要想征服电子邮件你必须先成为它。因此对于不是 Fleep 用户的人而言,Fleep ID 也就像是一个电子邮件地址。请看下面的两张屏幕截图。   鲁克尔在 Fleep 上的聊天中告诉我,“Fleep ID 看上去像电子邮件但实际不是,它只是与电子邮件兼容。我愿意把 Fleep ID 看做是手机号码,是在固定电话之外引入的一种东西。当然在以前,固定电话占据主流,谁能想到有一天人们只在商业名片上印上手机号码而没有固定电话,这在过去是不可理喻的。而这一天已经到来。现在我们想在电子邮件上进行同样的变革。在电子邮件之外,我们推出了 Fleep 网络,人们可以迁移到这个网络上来获得更好的体验,让会话得到优化,每一个人都按自己的步调行事。”   来源:TC
    TC
    2015年04月21日
  • TC
    印度版“58同城”融资$1.5亿,准备拆分“航母”灵活运作 Source:TC (编译:Trinity)   Quikr是印度最大的广告分类网站,近期它又获得了前期的Tiger Global的对冲基金,瑞典风投基金投资公司AB Kinnevik以及香港的Steadview Capital的新一轮1.5亿美元的融资。   这一轮是Quikr融资史上的里程碑,这是Quikr有史以来筹集到的数目最大的一笔融资。这使得Quikr坐拥3.5亿美元雄厚的身家财产。Quikr将会把这笔融资应用于发展移动业务,拓展其最有实力与活力的行业领域,包括汽车产业、房地产、求职、服务业等等。Quikr宣称它每月拥有3000万用户量,这些用户包括个体消费者和小型企业家。同时不得不提的是,在印度,它的用户已经全面覆盖了将近1000城市。   Quikr的创始人兼现任CEO Pranay Chulet在采访中指出:他们业务80%都来自于手机移动客户端。Quikr拥有一项使自己不同于其它的分类广告网站的独门绝技,那便是它在1月份发布的可以在网站和客户应用端使用的QuikrNXT。QuikrNXT可以使目标买家和卖家在不暴露电话号码的前提下发送文本和图片。Chulet 说大部分的Quikr用户都是通过 QuikrNXT进行业务交流的。   Quikr 正计划开发一个叫做quikrhomes.com的房地产门户网站,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过去几年里,房地产股票市场的呈现双倍的快速增长。这个新兴网站将与软银扶持的房地产网站巨头 Housing.com和印度最大在线房地产平台CommonFloor同台竞争,要知道CommonFloor也已获得Tiger Global、Google Capital、MagicBrick.com和99Acres的投资。   Chulet指出公司将会在求职和服务业上发展得更加深入,极有可能将它们各自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   “我们在这些领域上已经是领袖式的人物了,尽管人们还没有意识到通过完全系统化的规划我们在这些业务上已经变得有多么的强大。”Chulet说道,“Quikr就如同一艘巨大的航母,这导致它在有些领域都不能运行得灵活自如。介于此点,当然是时候为这些特殊领域的精兵强将让出一片用武之地,让他们自由翱翔了”  
    TC
    2015年04月20日
  • TC
    平台即服务(PaaS)为何未能快速发展? 2009 年,我发现了谷歌 App Engine,并很快爱上了这一服务。这一服务承诺,任何软件开发者都能开发面向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的应用,同时不必担心服务器配置、数据库设置、操作系统版本、信息安全漏洞、负载平衡,或是规模如何扩大的问题。这意味着,应用将可以自动扩大规模!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撰写代码,而 App Engine 将为我们完成其余一切工作。   在 2009 年时我就已经看到,到 2015 年,很大一部分互联网代码将运行在类似的平台上。谁会想要纠结配置和运营问题?系统管理员将可以从复杂的工作中被解放出来。最终,我们将可以自由编写代码,而不必担心如何去执行,以及通过什么平台去执行。我们不必再关注规模,并可以从复杂的运营工作中被解放出来。我们的未来一片光明,不必再关注如何配置等细节。   然而,事情与我们想象中并不完全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   目前的现实并不是“ 一次开发,在任何地方运行 ”。AppEngine 仍在履行,并将继续履行最初的承诺。(这是我仍在 业余项目 中使用 App Engine 的原因。)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你会遇到种种问题,例如难以解释的内存泄漏,或是漫长的等待时间。正如一名来自谷歌的朋友所说:“App Engine 非常有趣。该服务面向所有用户的运行速度都是同样的缓慢,而无论用户有多少。”   市面上还有许多其他平台即服务(PaaS)提供商。例如,云计算市场领先者亚马逊也提供了 PaaS 产品,即 Elastic Beanstalk。我也曾频繁使用 Heroku,但这款产品同样非常糟糕。在处理异步任务和自动负载平衡等方面,Heroku 不如 App Engine,不过在部署和 PostgreSQL 数据库等方面要好。然而,Heroku 并未提供广泛的应用程序接口(API)。通过谷歌,你实际上能获得比其他地方更好的 API。这就是你通过谷歌平台去运行代码的优势和劣势。   不过目前,谷歌自身也不像 2009 年时一样重视这一领域。2012 年时,由于对 App Engine 状况的不满,谷歌推出 谷歌 Compute Engine,即亚马逊 AWS 服务的直接竞争对手。毫无疑问,相对于采购设备并搭建自己的服务,利用这样的服务将更方便。不过,从易用性、灵活性和部署时间来看,这些服务相对于 PaaS 服务似乎是一种倒退。那么,为何 PaaS 服务未能征服所有市场?   PaaS 服务取得过成功。例如,Snapchat 就运行在 App Engine 之上,可汗学院 也是如此。Genius和 ProductHunt 则基于 Heroku。这两大平台也为其他许多创业公司和大公司提供了服务。不过,如果 PaaS 能取得更大的成功,那么谷歌原本没有必要推出 Compute Engine,Docker 就不会成为新的热点,而 DevOps 也不会像现在一样知名。   那么,为何仍有许多人放弃 PaaS,转而开发自己的 AWS 和 Compute Engine 实例?为何 App Engine、Heroku 和 Elastic Beanstalk 未能征服世界?良好的控制性是否真的很重要?   我猜测,原因包括 3 个方面:成本、对开发者的锁定,以及文化。   App Engine 的 价格 会经常性下调,但这样的调价过于频繁,令人迷惑。单一的实例,即一个简单的虚拟机,成本要超过每天 1 美元,这还不计算存储或带宽成本。Heroku 的情况也是类似。通过购买及运行自己的服务器,你能获得更好的性价比。尽管这时你会遇到更多的麻烦,导致开发时间被延长,但转而使用 PaaS 带来的好处对许多人来说并没有足够的价值。   随后是被锁定的问题。一旦你在 App Engine 的订制 API 之上开发了应用,你将需要专注于这一平台。你没有一种较好的方式回退,并转而使用另一家公司的平台。这种对开发者的锁定在其他 PaaS 服务中并不是很明显,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领域有着 OpenStack 和 Docker 等通用标准,而 PaaS 领域没有这样的事实标准。   第三个原因,也是被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文化。企业并不希望放弃对自主系统的控制,即使这样的控制权将导致很严重的复杂性。可以理解,系统管理员不希望丢掉自己的工作。   不过,这 3 点原因都是暂时性的。成本正在持续下降,文化在不断改变。有迹象表明,可互操作的 PaaS 服务和相应标准正在 缓慢发展 。(你可以认为,Docker 就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   在电力刚刚出现的时代,所有工厂都使用自己的发电机,但随后都转向了公共的电网。IaaS 相当于所有公司都从电网中获得电力,但随后通过自主的变压器将电力转换为自己所需的形式。我认为,PaaS 服务仍将继续发展。在这样的世界里,在代码运行过程中,开发者不必了解或关注服务器的问题。这样的趋势只是比我想象中略微缓慢。   来源:TC
    TC
    2015年04月15日
  • TC
    企业数据分析公司 Domo 正式推出服务,再融资 2 亿美元 一家公司雇佣了 600 名员工,完成了 4.5 亿美元融资,年销售额达到 1 亿美元,但却仍然处于保密状态,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不过,由 Omniture 联合创始人 约什·詹姆斯(JoshJames)建立的Domo 并不是一家寻常的公司。   Domo 创立于近 5 年之前。该公司开发的平台可以收集及归纳许多来源的商业情报数据,并实现这些数据的可视化。该公司的理念是实时提供所有信息,帮助企业高管清楚地看到当前企业正在发生什么。   Domo 可以关联至超过 300 个数据源。这其中包括 Salesforce 等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平台、Concur 费用报销系统,以及 Twitter 和 Facebook 上的企业社交媒体帐号。   凭借这些数据,终端用户可以看到企业各个部门如何运作。而基于客户不同的业务类型以及终端用户的职位,这一平台将提供不同的功能。   例如,品牌可以使用 Domo 去查看,他们的广告和社交媒体营销活动是否推动了用户互动;电商公司可以跟踪转化率和用户放弃的购物车价值;销售团队可以看到,哪些员工的销售绩效最好、最有效;而财务部门将可以实时获得关于报表的更详细信息。   不过最重要的是,企业高管将可以完整地看到,整个公司如何运转。Domo 创始人约什·詹姆斯表示,该公司完成的 70%销售都有企业 CxO 级别的高管参与。在该公司的所有客户中,约有一半的 CEO 会使用其平台。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这样的平台。”詹姆斯表示,“我们是提供此类服务的唯一一家公司。” Domo 的用户似乎也对此表示赞同。尽管尚未公开推出服务,但这一平台已经吸引了超过 1000 家客户,而该服务的价格为每用户每年 2000 美元(最低起售价为 2.5 万美元)。客户可以获得深度订制的面板,显示所有对他们可能有价值的信息。   Domo 的客户中包括中型公司,以及“财富 10 大”排行榜的财团。这些客户使用 Domo 的平台去跟踪及管理业务各个层面的动态,并据此作出决策。詹姆斯表示,Domo 今年的年销售额将超过 1 亿美元,而 2016 年还将翻番。   Domo 已经非常成功,那么该公司如何还能保密?詹姆斯表示,这需要通过大量的保密协议。   到目前为止,如果客户希望使用 Domo 的服务,那么需要与 Domo 的销售和技术支持团队合作完成注册,使服务上线运行。不过首先,这些客户必须同意,不会向其他人透露 Domo 目前正在做什么。   这样的保密听起来可能很极端,但 Domo 有着自己的目的。詹姆斯表示,该公司首席营销官和销售主管最初曾犹豫要不要这样做,但这样的保密模式使 Domo 可以在正式发布服务之初取得巨大的领先优势。   他表示,保密模式“使公司吸引了大量关注。而人们对你的工作感兴趣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过去多年对平台的开发及优化之后,Domo 已准备好面向新客户开放其平台,而客户将可以自助注册。该公司在小规模的客户会议 Domopalooza 上公布了这一消息。   (Domopalooza 会议上的主题演讲者包括詹姆斯、Facebook 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以及 Oakland A 总经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   在公开推出企业数据分析平台的同时,Domo 还宣布了新一轮融资。该公司已经完成了 2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此轮融资由贝莱德集团领投,Capital Group、Glynn Capital,以及此前的投资方纪源资本参投。   该公司在最初 4 年的运营过程中曾融资约 2.5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 TPG Growth、Salesforce、T. Rowe Price、富达投资、摩根士丹利、Viking Ventures、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Greylock Partners、IVP,以及 Mercato Partners。   最新一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为 20 亿美元,高于一年多以前上一轮融资时的 8.25 亿美元 。   对于一家尚未正式推出产品的公司而言,这样的估值已经很高。不过,该公司的年化营收已达到九位数美元,随着新客户的到来还将有巨大的增长。   此外请不要忘记,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约什·詹姆斯。他白手起家建立了 Omniture,带领该公司完成了上市,并于 2009 年以 18 亿美元的价格将公司 出售给了 Adobe。   毫无疑问,投资人正在为又一次大规模投资退出下赌注,而詹姆斯本人也是如此。在接受我们采访的过程中,他表示,Domo 已经成立了管理团队,并且能实现 50 亿美元的年营收。这 相当于 Salesforce 当前的水平 。不过詹姆斯认为,Domo 还可以更加壮大。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年营收 500 亿美元的业务。”他表示。   来源:TC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TC
    2015年04月13日
  • TC
    Clearbit:帮助客户从电子邮箱地址挖掘销售线索 这个人重要吗?从电子邮件地址来判断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对于分析销售线索的商家来说,这却是一个关键问题。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通常意味着浪费时间去努力思考,或者不得不与声名狼藉的数据提供者进行合作。   Clearbit 想让客户更清楚、更简单地去了解电子邮件地址或公司域名背后的人是谁。Clearbit 在上个月推出后,已从 SV Angel 和 First Round Capital 这样的知名风险投资那里获得大约 200 万美元的融资,这对 Clearbit 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目标是抓取少量数据并进行分析,”Clearbit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亚历克斯·麦卡考(Alex MacCaw)说道。 为什么企业会需要 Clearbit 呢?想象一下,如果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站内销售线索,或是看到很多人注册获取免费增值产品中的免费服务,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在只有对方电子邮件地址的情况下,你如何知道你的销售团队应该优先联系哪些客户呢?   Clearbit 的 API 可以获取一个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并告诉客户这个人的名字、职位、公司、和社交媒体账户。通过这些线索,你能知道他是不是一家具有购买力的企业首席信息官,是否应该立即与之联系。如果你有时间,你可能想要追踪试用你服务的低级别员工,或者你可以忽略一些看起来不会购买你企业软件的用户。   Clearbit 还可以通过分析域名告诉客户,线索来自于什么样的公司,包括该公司的员工人数、市场类别及融资情况等等。这样,客户就能通过这条线索了解该公司的规模和经营类型,而此类公司通常会购买他们的产品,所以他们应该关注与之相关的每一条线索,比如这家公司规模是太大还是太小,产品定位是否出现了问题等等。   为此,ClearbitAPI 会对那些完全免费的公开信息进行梳理。用户通常可以从谷歌中搜到此类信息,只不过 Clearbit API 会自动完成这件事。麦卡考表示,这意味着 Clearbit 尊重用户隐私。   Clearbit 也在自己搜集数据,比如说“关于”(About)页面及 SSL 证书等。麦卡考表示,Clearbit 不会从第三方来源购买个人数据,毕竟,这种数据可能来自于黑客或垃圾邮件制作者。他说,你必须从一开始就掌握联系人信息,毕竟,你无法输入一个人的名字,然后便获得他或她的电子邮箱地址。   Clearbit 此前还推出过一个 API,客户可以借此了解某个人是否上了政府观察名单(watch list),而在决定是否聘请此人到公司工作或是与之建立合作的时候,这种信息就有了用武之地。 Clearbit API 的客户包括 Stripe(麦卡考前雇主)、Intercom、Asana、MailChimp 和 ZenPayroll 等公司。他们既可以在后台使用 Clearbit,也可以将其整合到自家内部办公系统中,比如 Rapportive 工具。Clearbit 提供 两种服务套餐 :每月 99 美元的套餐,每个 API 可打 12,500 个电话;每月 499 美元的套餐,每个 API 可打至少 25 万个电话。   麦卡考告诉我:“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而是增 加他们的数据量。我们希望成为一个数据基础设施提供商,我们不会有一个公共面孔,但我们会为 Stripe 这样的服务提供技术。”得益于从 SV Angel、First Round、Fuel Capital、Zetta 等投资公司以及纳瓦尔·拉维坎特(Naval Ravikant)等天使投资人那里获得的 200 万美元融资,Clearbit 的付费客户数量突破了 100 家,而且还在以每个月 30%的速度增长,因此该公司预计不久便能达到收支平衡。   鉴于企业级软件免费增值分销模式的兴起,所以 Clearbit 的商业模式特别明智。Dropbox 和 Asana 等公司如今不再想法设法讨好 CIO(首席信息官)了,而是用免费产品来吸引普通员工的注意,希望让大量员工注册使用其产品,直至他们的老板付费购买其服务。Clearbit 可以帮助软件厂商锁定具有这种购买力的潜在买家。   FullContact 等竞争对手也在努力提升商业情报数据的质量,但麦卡考坚称,“没有一家考虑将这种数据作为其他业务的支柱。”不过,决定成败的因素是数据的质量。如果 Clearbit 的服务不能给客户带来稳定、可靠的回报,客户就将投入竞争对手的怀抱。   Clearbit 接下来希望推出更多的 API,用于地理围栏(geofencing)、信用调查、背景调查等方面。 麦卡考最后表示:“编程人员常常被认为一个人可以当作十个人使用。如果 你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编程人员就能以一当百。我坚信下一代技术创新将源于对基础设施的基本改进。”   来源:TC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TC
    2015年04月08日
  • TC
    HigherMe:帮助雇主更精准地招聘钟点工 对很多工作来说,简历有时并不能帮你找到合适的人。而 HigherMe(是目前 YCombinator 正在孵化的创业公司之一)的联合创始人罗伯·亨特告诉我,对零售业和其他计时的职位来说尤其如此,住处、能上班的时间、性格比以前做过什么工作更重要。   这也正是亨特之前经营多家 Marble Slab 冰激凌连锁店时发现的。他回忆起一名叫肯德拉(Kendra)的早期员工。这名员工与大多数高中生一样,简历上乏善可陈,她参加足球队和做保姆的经历说明不了她冰激凌做得怎么样,一些输入和拼写错误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如果只看简历,我不会给她这份工作,”亨特告诉我。但他发现她的性格是“你能想象到的最开朗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就住在冰激凌店旁边,能按他的要求倒班。   回想一下,亨特认为雇佣肯德拉是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因为在上大学前,她在店里干了好几年,“帮我赚了很多钱”。因此,亨特与联合创始人杰夫·切德维尔(Jef Chedeville)和埃文·洛奇(Evan Lodge)一起创建了 HigherMe,帮助雇主寻找肯德拉一样的员工。   HigherMe 是这样运作的:你向雇主提供他们最感兴趣的信息,其中当然也包括以往的工作经验,但 HigherMe 还需要提供你的住址和能上班的时间,它也会列出雇主想问你的一些问题。你还可以录制一个“求职视频”,可能比写求职信更能展示你的性格。 接下来,当有新申请时,雇主就会收到一封邮件,里面是求职者情况的概要,还会给求职者对此职位的适合度打分(满分为 100)。这样雇主就不用从一大堆纸质简历中慢慢筛选了。雇主的控制面板上还能显示所有求职者,方便雇主联系求职者及安排面试。   亨特说,今年年初推出 HigherMe 以后,他的精力主要放在招商以及吸引求职者上,例如通过投放地理定位广告吸引求职者。这一策略理论上适用于任何地点,因此亨特说他们公司不会只在一个城市里开展业务。   这个服务对求职者是免费的。对雇主,费用为每月每个地点 50 美元到“几百美元”。亨特说,不少想招计时工的创业公司也在使用 HigherMe,这些公司虽没有实体店,但他们需要更灵活的收费方式。   HigherMe 不是目前 YC 支持的创业公司中唯一关注人才招聘的公司。   来源:TC YC-Backed HigherMe Promises A Smarter Approach To Applying For Retail Jobs And Other Hourly Work   When you’re trying to find the right person for a job, résumés don’t always cut it. I suspect that’s true for many jobs, but Rob Hunter, co-founder of HigherMe (part of the current batch of startups incubated at Y Combinator), told me that it’s particularly true in retail jobs and other hourly positions — location, availability, and personality can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jobs you have or haven’t held in the past. That’s something Hunter himself saw when he owned multiple Marble Slab Creamery stores. He recalled hiring an early employee, Kendra, who — like most high schoolers — had an unimpressive résumé. After all, her experience on the soccer team and as a babysitter didn’t say much about her ice cream serving skills, and the typos didn’t help, either. “If I’d just seen her résumé, I would not have given her the shifts,” Hunter told me. But he saw that she had “the brightest young personality that you could have imagined,” and perhaps even more importantly, she lived right by the store and was available for the shifts he needed. Looking back, Hunter described hiring Kendra as a great decision, because she stuck around for years (before heading to college) and “made me a lot of money.” So along with his co-founders Jef Chedeville and Evan Lodge, Hunter built HigherMe to help employers find the Kendras of the world. Here’s how it works when you’re applying for a job: You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that the employer is most interested in. And yes, that includes past experience, but HigherMe leads with your location and available hours, as well as covering questions that the employer wants to ask. You can also create a “video cover letter,” which will (hopefully) do a better job of conveying your personality than a few written paragraphs.  Then, instead of having to sift through a giant pile of résumés, the employer gets an email every time there’s a new application with a quick summary of the applicant, including a rating (out of 100 percent) that shows how good a fit they seem to be. The employer also gets a dashboard showing all applications, allowing them to reach out and schedule interviews. Since launching earlier this year, Hunter said he’s focused on attracting businesses first, then bringing in job applicants, for example through geographically targeted ads. That strategy is theoretically repeatable in any location, so Hunter said the company isn’t limiting itself to any one city. The service is free for applicants. For employers, pricing ranges from $50 to “several hundred dollars” per month per location. (Hunter said HigherMe is also being used by startups that are looking to hire hourly workers, though without brick-and-mortar stores, they require a more creative pricing plan.) HigherMe isn’t the only company in the current YC class to tackle hiring — in fact, we just wrote about SmartHires, which is focused on tech talent.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TC
    2015年03月24日
  • TC
    观点:“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平台 编者按: 杰弗里·吴(GeoffreyWoo)和迈克尔·勃兰特(Michael Brandt)是从事益智药销售的电子商务公司 Nootrobox 的联合创始人。   生物黑客(Biohacking)和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t)进步(包括益智药、寿命延长、机械移植、对行为和遗传的自我理解加深等),将在未来十年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力,但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这种转变对社会和道德造成的潜在后果。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的数据表明,用户搜索“益智药”和生物黑客相关领域的关键词次数显著上升,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对人类的未来方向做一番探讨。   数字产品和相关企业不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在公共政策和治理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生物黑客企业的产品创新开始对技术对人类的意义带来转变,科技行业推动整个社会政策发展的 趋势也许会愈演愈烈。   如何实现平衡 在人类进一步完善自我的道路上,生物黑客只是下一个前沿而已。人们会不断增强体质,拥有 更健康的骨质,更敏锐的眼睛,对疾病的抵抗力也更强,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将可以激发他们的全部潜力。但从道德角度讲,有些人已经对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差距越拉越大感到担忧;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一个商品由富人独享的时代,它会进一步拉大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   比尔·麦奇本(Bill McKibben)向来对美国科幻电影《千钧一发(Gattaca)》中描述的那种极度孤立的未来世界持批评意见,他警告称像基因改造这样的生物黑客技术“将会拉大当前已将我们社会和整个世界 割裂开来的权力、财富和教育差距,同时还将这种差异写入人类生物学。”   从技术角度看,这种分歧理论还未上演。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新技术受到欢迎并取得经济规模效益,然后在价格上迅速下滑,最终这种效益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市场需求上升会催生新的研究方法与生产工艺,从长期来讲,这种改变会推动极为实用、全新的设备和技术成本下降。23andMe 最初以 299 美元的价格提供遗传报告,但在短短几年内,这一价格已经下滑了三分之二。   对益智药和其他生物强化技术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研发经费,需要对生产和分销方法进行创新。每一种先进技术最初造价都十分高昂,但它们的价格会随时间逐步下滑。生物黑客公司应该以谷歌高空互联网项目 Loon 和 Facebook 的 Internet.org 为榜样,将基础技术作为服务社会的工具在全世界进行推广,让人们不论贫富都可以使用,鼓励公众参与未来的商务活动。   如果某种工具或技术可以给全社会带来积极回报,政府补贴或许就能成为一个可行的选项,就像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健康和视力保健和免费教育,为图书馆提供计算机,让人们可以在公共场所上网一样。   个人价值倍增 新型功能性摄取物已经让我们可以更好地量化和管理每天 24 小时的生活。在这些摄取物中,有的可以代替食品,如由 Nootrobox 生产的 Soylent 和益智药,以及 Longecity 和 Peak Nootropics 这样的 DIY 资源,还有一些量化自我追踪工具,如 Fitbit、Android Wear 和 AppleWatch 等。   科技成就正在超越当前数字传感器和界面的阶段,向更高水平发展。当我们将黑客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身心上,研发安全、便宜和方便的科技产品时,我们将看到这种个人价值将继续上升。   一波又一波的技术革命,如工业革命或者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都极大地提高了人均生产力,生物黑客这次也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但是,以后每个壮举的实现相对现在所需要的人力和时间都会越来越少。   如果你身边的同学或同事都在使用先进的设备,那么强制参与生物黑客强化(biohacking enhancement)引发的担忧就不无道理。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生物伦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曾提出,“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只有当特定行业的特定场合在安全上无需担心时,才可加强此项技术的应用,其他领域应该慎用。”   如果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推进这件事,人们将会像看待各种新鲜事物(如扫盲、流感疫苗和眼镜)那样来迎接将来类似于它们的技术进步。如果你的视力有问题,但又想与常人进行交流,那么确实需要佩戴一副眼睛,但这并不是迫于他人的压力,而是自愿选择的。   解决未知问题 由于我们的视野有限,世上存在很多问题是我们无法解决,甚至都不知道的。如果你能“听到”颜色,结果会怎样呢?如果我们的寿命可以延长很久,能从事跨越很多学科的多种职业,结果会怎样呢?如果认知增强技术能够使更多的人成为工程师、研究员、医生和其他资深专家,结果又会怎样呢?   伦理和新兴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Ethics & EmergingTechnologies)的休斯(J. Hughes)告诫说,生物黑客将会使我们迷失真正的自我,我们将不能辨别出“独立而执着的自我,不能辨别出‘真正的自我’,”我们将走向生物黑客的另一面,成为没有个性、平淡而乏味的人。   相反,生物黑客技术在实践中是颇具个性化的。我们可以拿水下呼吸器(SCUBA)设备来打个比方。水下呼吸器可以扩大我们活动的范围,但并不是现在或以后每个人都想佩戴水下呼吸器。有些人因为个人特点可能需要使用后置眼植入物、增强记忆能力或其他增强技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相对于以前将更加明显。我们觉得未来的世界将以更多的表现方式和更广博的体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真实。   人类的进步是在我们的掌控中进行的,而不是听天由命,任基因随机突变的。科学技术反映了我们洞悉和运用身外环境的愿望和能力。但是直到最近几年,我们的科学产品、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技术,才得以直接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进行接触。如果网络化的电脑(大型机、PC 和移动平台)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创新平台,那么“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平台。   来源:TC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TC
    2015年03月20日
  • TC
    硅谷“就业改革”:重塑无形之手,求职者做主人 编者注:投了上百份简历却都石沉大海,面试时一遍一遍地做着跟应聘职位毫不相干的测试,公司毫无人性想辞职却怕成为无业游民,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愤懑又无奈。同样是市场,为什么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就不能像其他市场一样快速有效呢?一切问题都在说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亟需改革!   工作是经济的命脉。无论是个体经营还是在公司就职,劳动者需要持续稳定的收入来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其他消费品。当工作机会充裕时,求职者和雇主之间的冲突会相应减少,工资发放更加稳定及时。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在资本主义市场中,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暗中调控整个市场。每个人可以不受影响地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做出决策,生产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和服务,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波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   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劳动报酬和求职者的能力挂钩,雇主竞相争夺满足职位需求的人才。如果因为某个优秀人才的到来,公司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那么理论上来讲,公司需要给他支付更多的奖励,然后才能挖走这位人才。   但是以上假设仅限于理论范畴。实际上,劳动力市场中充满了粘性摩擦,持续困扰着人力资源经理和求职者。即使在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从开始找工作到找到稳定理想的工作,仍需要耗费几周的时间(当然,这其中还没有算上试用期的这段时间)。在那些经济稍微不景气的时期,几周时间可能会变成几个月甚至几年,从而导致总有一批失业人员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劳动力市场中的粘性摩擦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要理解之,只需把极其便捷简单的购物和漫长的招聘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尤其是相比后者,前者的便捷化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如今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就能在亚马逊上购买一件商品,并且商品如期送货上门,售后服务无比周到,毫无后顾之忧。   显然跟商品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似乎卡在了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时代,走不出来了。几十年前,我们用简历和求职信找工作,几十年后依然如此。投完简历后还要面试,即使不断有数据显示这些陈旧的做法并不能准确的评估一个求职者的能力。坦白地说,这么些年来,整个求职过程中最大的改进就是引入了机器筛选简历,但是除了多敲打几下键盘和其他一些没有意义的操作之外,这些改进对提高招聘流程的效率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简而言之,劳动力市场中的这双“看不见的手”已经“残疾”多年,只是我们还未完全意识到而已。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太稀疏——劳动力数量有限,雇主更有限。这又导致了算法市场变得尤其重要。创业公司彻底转变了劳动力市场的本质,也改变了一贯以来人们对就业和收入保障的重要性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公司不仅仅使得我们的经济更加高效,也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工作保障和密集型劳动力市场   为了理清楚我们的劳动力市场转型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其发展过程,我们势必需要仔细回顾一番劳动力市场的过去历史。过去几个世纪里,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自罗马帝国衰落之后,几乎每一个人欧洲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无论是直接在土地上劳作的,还是坐等土地耕耘收获果实的封建领主,土地都至关重要。   在当时的情况下,工作保障与现代人的认知完全是两个概念。那时候,收入就是收获的农作物,气候模式的多变可以带来农作物的丰收也可能导致颗粒无收。虽然的确有一些缓冲灾难的办法,但是严重的情况下最终还是会导致大部分精打细算的家庭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   城市的兴起逐渐改变了这一状况。第一次,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工作中解放出来。然而,这些新兴的市场十分基础,发展也十分缓慢,几个世纪来几乎没有变化直到十九世纪初工业时代快速崛起才引起了进一步的转变。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劳动概念逐渐稳步形成。   现代劳动概念的特点有哪些呢?首先,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是现代工作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次还包括了各种休息机制,比如周末和法定假期。但是现代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进步应该是针对劳动者解雇的保护。无论是任期内的相关法律、反歧视法、人力资源条例、法律诉讼还是其他有关机构,保护劳动者不被无故解雇毫无疑问是近两百年来劳动者为自己争取到的最大权益。   先前我已顺便提到过保护劳动者解雇权益的原因。因为劳动力市场充满了摩擦,也就是说一旦丢了工作很有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财务状况。又因为找到一份新工作通常需要花上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劳动者在一般情况下会更倾向于保住当前的工作。随着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政府不断减少就业保护措施,很多家庭都依靠双收入来维持家庭收支平衡。总之,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中,所谓的工作保障就是尽量避免换工作。   从根本上来说,问题在于市场的“密集度”。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市场的密集度,就是在同一个市场中,购买者和销售者的人数相当。当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人数都有限时,市场的价格很难界定,因此交易也不容易完成。当双方的人数都大幅度增加时,市场信息充裕,因此市场的运作也就更加高效,对价格的反应更迅速。这也就是为什么买衣服比买房子容易得多——高昂的房屋价格导致了交易量不足,没有足够的交易量提供市场信息也就意味着买卖双方无法充分了解市场,不能顺利地完成交易。   同样的问题在劳动力市场中显得更加尖锐。只有在为数不多的科技领域,员工才有很高的流动性,而在大多数企业中,招聘流程很难说是十分完善的。其结果就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十分稀疏,只有少数的劳动者从这个公司跳槽到另一个公司,为后续的求职者提供当前的求职信息。在这些企业中,不管是美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尽量维持就业稳定,避免求助于劳动力市场。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地努力改变,却鲜有成效。     拥有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后,我们将面临什么状况?   说一点进步也没有好像有点太消极,但事实就是我们做出的大部分努力都一无用处。如果你好奇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会是个什么样子,不妨参考一下服务型行业,比如食品制备和房屋维修。感谢人们的不断创新——例如加盟连锁,以及不断增加的独立承包商条款,现在这些劳动者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各种各样的劳动保护了,并且越来越多的摩擦不断充斥着劳动力市场。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它只是有点“密集”而已。   在这个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在招聘过程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对于求职者来说很难去要求一份可观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安排。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可以在任何时候,并且每周都是如此,这对工作安排和照顾家庭带来了诸多问题。然而尽管问题重重,考虑到他们本身的生活已经十分拮据,这些劳动者根本无暇去思考换一份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就业不平等的数据统计也清楚地反映出了以上种种趋势,媒体和学术界在过去的几年里也一直在关注讨论此类问题。以往有着较好的工作保障和体面收入的中产阶级工作现在正逐渐丧失其地位,被低收入和无保障的劳动合同所取代。财富不断累积在少数人的手中,而中产阶级的后代们却慢慢发现不断被挖空的美国经济正将他们赶向经济体系的底端。   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类似“占领华尔街”一类的群众运动,要求企业改善员工待遇。回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断恶化的工作待遇激起了人们对过去良好的工作环境的渴求,在那之前,劳动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极大的保障(女性的劳动权益当然也有保障)。这一时期的所有运动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他们希望从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得到应有保障,他们希望在这个经济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这的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是如果说借鉴过去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当前的问题呢?如果我们真正地建立起一个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且不存在任何粘性摩擦,又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还是拿服务行业为例,一个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不愿轻易跳槽的原因在于他们急需按时支付的报酬来保证他们的生活稳定。另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变动的工作日程也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应付各类工作面试。   但如果是在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原本没有时间面试的劳动者很快就可以获悉最新的招聘信息,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也不用担心劳动报酬的问题,因为市场有足够的信息为每一个求职者提供工资参照,而且工作时间也同样会说清楚。如果我们的劳动力市场足够密集,劳动者甚至可以今天辞职明天就到新的公司就职。比如在硅谷,早上还在给Google打工的某个软件工程师,下午就成了Facebook的一员。以后,不只是在硅谷,任何地点,任何求职者,都将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这样一来,曾经在服务行业饱受不公待遇的工作者将最终有能力对雇主说不,一旦雇主反复无常提出无理要求他们马上可以炒了老板的鱿鱼,丰富的就业信息让他们再无找不到工作的担忧。而对于雇主来说,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在招聘过程中的优势不断减少的事实,并且还需要给员工提供合理的保障和报酬,否则他们只能是光杆司令一个了。   于是突然之间,工作保障不再是尽量避免换工作,相反人们更欢迎以换工作的方式找到更好更合适的工作。比起任何法律法规所能提供的保障,知道永远有下一份工作等着你,更能够缓解劳动者的心理压力。而且也让未来的准妈妈也可以放心地在家休息不用担心宝宝出生后自己却丢了饭碗。   不仅是工作保障得到提升,工作灵活度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也给人们的工作日程安排和工作时间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那些想在周三休息的工作人员现在大可以放心的休息,因为市场中的那双“看不见的手”很快就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员工来补班。类似的,那些多出一两个小时的劳动者也可以在这段时间找些兼职工作赚点额外收入。   虽然所有这些假设听起来十分美好,但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只有当价格机制完全取决于市场动态时,市场才是有效的市场。也就意味着,除非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劳动报酬会一直上下波动。所以根据市场决定价格的理论,你就会发现当一大批劳动者涌入某个容易找到就业机会的服务行业,原本诱人的劳动报酬马上就会一落千丈。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但同时以上假设也有一个严重的漏洞:所有数据都来自稀疏型劳动力市场,而非我们假设的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在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上,雇主不太可能拖欠劳动者报酬,因为他们也需要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信誉——否则他们将会被市场淘汰。第一次招聘的时候,雇主之间很可能需要展开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优秀的劳动者,因为劳动者很有可能会因为报酬没有吸引力而寻找其他就业机会。也许最好的方面在于,消费者将会十分清楚个体公司的普遍薪酬标准,因为市场不会替任何人保密,它会把所有信息传递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这些强有力的因素势必会促使薪酬不断上涨。   总而言之,我们不应该以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来推测密集型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情形。首先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市场,并且后者的工作保障也大大地优于我们目前的模型。诚然,薪酬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我们绝不能轻易地以破坏薪酬标准的理由否定密集型劳动力市场。我们应该知道在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中还有其他的因素和力量将会驱使劳动报酬不断提高。     重塑无形之手   其实在硅谷,密集型劳动力市场早已不是陌生概念——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与司机、提供及时租车及实时共乘服务的著名创业公司Uber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根据Uber内部的数据显示,Uber已经为劳动者创造了16万份灵活的工作,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Uber仍然只是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小部分,它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改变整个劳动力市场。   密集型劳动力市场的想法可能带有一些理想化。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其带来的影响——市场的运作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不能事先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市场出现突发状况我们很难及时应对。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期待科技和创业公司正不断努力把就业市场变得更加流畅没有摩擦。更科学的算法可以瞬间把最佳员工和雇主匹配起来,声誉系统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对工作的忠实度(当然雇主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   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用算法匹配工作是将劳动者商品化,无视了人性,对此我非常地不能认同。反观是我们目前的招聘系统,才是真正的非人性化。无论是投了上百份简历却全部都石沉大海,还是在面试过程中一遍一遍地做着跟应聘职位毫不相干的测试,都应证了目前的招聘系统非常非常的不人性化。   一句话,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将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我希望在未来,人们找工作可以像在亚马逊上购买袜子一样简单,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在20分后走马上任。当未来的技术可以实现所有这些美好愿景时,我们的劳动者将会迎来更加自由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改革!   Source:TC
    TC
    2015年02月27日
  • TC
    Remote Internships,专为新人提供远程实习服务的平台 知名公司的实习机会总是备受追捧,但较之创业公司的远程实习,你会选哪个呢?看似一种奢望的后者,而今却得以实现。 Founders Grid(一家服务于创业公司的公司)的创始人Chris Osbourne,近日宣布退出Remote Internships平台,向世界各地的实习者们提供1-3个月的远程实习机会。   该平台可谓一石二鸟。首先,在远程办公日渐主流化的趋势下,无论是求职者应聘远程创业公司,还是自行创业,分布式团队都是可参考办公(实习)模式之一。   再者,该平台的出现使创业公司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广纳贤才。Osbourne说: “这个平台使得诸多创业公司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除了创建Founders Grid之外,他还负责监管该公司的一支分布式团队。 Automattic、37Signals以及Buffer等杰出的创业公司一直积极寻找远程办公人才。Osbourne受此启发,建立了沟通创业公司和实习者的平台。他坚信此类实习程序的价值,认为初露头角的企业尤为需要。   “如果你没有灵感,那就去创业公司历练一番,所学所得将伴你一生,日后创业也会受用。”   不出意料,Osbourne同样青睐远程办公。他在Founders Grid的工作经验使他明白,自由选择办公地点使员工心情愉悦、工作高效。   过去的两周里,Osbourne在一家泰国和老挝交界的咖啡店里办公。 他指出:“在近几年,远程办公以所向披靡之势兴起。我们的平台方便了公司与实习者的合作,实习者不仅免受上下班的辛劳和某些同事的叨扰,也获得了更充裕的家庭(或个人)时间。”   诚然,远程办公确实诱人。不过相应的,实习者远离办公室,在实习阶段缺乏与同事的接触必然会丧失某些职场社交经验,例如临时会议或与同事和上司的交谈技巧。   不过,Osbourne仍坚持远程实习的利大于弊。他指出:“在创业公司核心的实习者确实能享有这些锻炼机会。可惜现实是,数百万的专业人才远在企业中心的百里之外,这些机会可以说是远在天边。”   他还假设道:“也许,印度的数学天才希望在一家专攻计算程序的创业公司一展抱负,却需要照顾家庭。或者一位世界级的排版设计师却是一名单身母亲,所以她不能满足多数创业公司“朝九晚五”的要求。” Remote Internships 将由一支Osbourne(通过Remote Internships)组建的实习团队运营,主要负责内容销售、产品研发以及销售。Osbourne相信这支团队将会证明远程实习的诸多潜在价值。   Remote Internships的公告会列出实习岗位,每两周更新一次。Osbourne透露,首次公告将列出不少于7个的带薪实习岗位。公告之后必须建立后台系统,协助创业公司组织安排求职者。   猎云网2月3日报道 (编译:Via)   Source:TC      
    TC
    2015年0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