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三板
    大易云申请挂牌新三板 2015年前11个月亏损800多万 来源:速途网     报道 张梦怡   昨日,上海大易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挂牌新三板,2015年1-11月营业收入1,302.4万元。   记者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网站上了解到,申刚正直接持有大易云公司486.135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7.01%的股份,王瑛直接持有大易云公司114.063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6.34%的股份,申刚正与王瑛为夫妻关系,申刚正与王瑛可以控制公司合计 54.02%股份的表决权;因此,申刚正、王瑛为公司的共同控股股东;公司第二大股东上海证大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持有407.048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2.61%;公司第三大股东上海云才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 持有372.130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0.67%。   经营方面,2015年1-11月营业收入1,302.4万元 净亏损为815.78万元 ,2014年度和2013年度净亏损分别为589.32 万元和439.05万元。由于公司收费产品为服务租赁模式,各年收入较一次性买断低,而新的免费产品员工宝和招聘宝尚处于产品持续改进、客户累计和培养客户粘性阶段,增值业务收入还没有体现,因此目前公司仍处于亏损阶段。但由于公司收费服务租赁业务收入持续性强、而后续新增业务的增值业务收入具备爆发能力,随着公司业务原有业务和新业务的不断开展,公司盈利能力将不断增强。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有Oracle Taleo、WorkDay、IBM Kenexa、北森等,相对于竞争公司,大易云在产品和客户,以及在本土资源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大易云目前已拥有包括百度、腾讯、新浪、搜狐、京东商城、大众点评、网易、神州数码、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友邦保险、中美大都会、太平人寿、兴业证券、华润、汉能、海尔、奔驰、现代汽车、丰田、本田、东风日产等上百家年度招聘量在 500-40000 人以上的各行业标杆性企业客户。   大易云是一家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 SaaS 应用软件及相关服务供应商。是国内最早开始云招聘软件研发的企业,并将研发放在业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开展。目前公司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苏州四地的研发中心。公司依托技术优势和行业专业背景,经多年自主研发向大型企业提供了包含招聘管理、人才测评、简历解析等诸多服务模块的云招聘管理系统。针对中小企业人才招聘方面的难题,公司为其量身打造了招聘宝产品。同时公司也在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公司的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员工宝已经研发完成,预定于 2016 年一季度上线,公司致力于借助员工宝进一步打造“连接员工、连接服务”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向人力资源领域纵深方向发展。
    新三板
    2016年03月24日
  • 新三板
    “战新板”搁浅,给互联网职场亮起了哪些黄灯? 一年一度的美好 “两会” 结束了。这本是诸多大佬明星议论国事的大舞台,和我等草民无关。但今年“两会” 传来的消息是——“战新板” 估计要夭折了,这让老 K 大吃一惊。掐指一算,互联网职场应该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或水落石出,或暗礁密布,黄灯已经亮起,高速裸奔者请降低车速,小心慢行。   熊出没,老 K 提请职场人士注意: 严谨裸泳; 暂时按捺浮躁的心态; 眼光需要变得更加毒辣和挑剔,因为垃圾 Offer 可能更多; 更审慎地对待私有化进程中的公司的机会; 拉长变现预期的时间,更多地从自身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机会的选择; 适时抄底一只真正的独角兽。   怎么理解上述的观点,且听老 K 一一道来。   一个小梗 C 君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高管,他的公司因为资本的原因,无意中牵扯进了另一家正在私有化要约进程中的大公司。C 君有点纠结,自己的公司陷入了一场大的资本游戏中,前景飘忽不定,所以有意寻找外面的机会。好在机缘不错,一家上市公司给他开出了 Offer,连股票和现金,算下来有个一百大几十万。然而 C 君不太满意,因为和他现在相比,并没有太多的增长,不禁又对现有的公司产生了某种留恋。   现在问题来了,“战新板” 事变,那家大公司的私有化和再上市进程很有可能做成了夹生饭,估计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会像游离在阳间和阴间的孤魂野鬼,回又回不去,上又上不来,整个融资和战略都面临着大的调整和变化。C 君应该怎么办呢?   “战新板” 为何会被暂停呢?老 K 斗胆揣测一下吧: 股市从去年夏末转熊,国家虽几经努力,但趋势依旧疲软。5000 多家新三板公司挂牌,中间沉淀了大量资金,流动性差的情况短期很难解决,于是国家寄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反哺实体经济的思路没有见到大的成效。如果任由股市像过去那样一熊就熊 7、8年 的情况发生,所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国策就很难落地。所以我们看到 “注册制” 暂停,“战新板” 搁浅,可能都和控制股市容量有关。而且年初房地产开闸放水,热钱都跑到楼市去了,如果真如之前预期的那样,“注册制” 和 “战新板” 同步在今年6月 推出,A 股恐怕就要直线熊到两千点以下了。   “战新板” 夭折对创投圈的影响 大量 PE 和基金参与了中概股的私有化,国内资本市场的高估值,产生了一二级市场巨大的套利机会。已经成功从美国退市并在 A 股上市的分众传媒,市值在回归后上升了 11 倍,巨人网络上升了 6 倍,这等回报让各路资本趋之若鹜。但,现在他们被套牢了。 新三板的兴起,尤其是战新板的高预期,从 14年 开始,有海量的人民币基金开始进入互联网市场,大有和美元基金平分天下的态势。但现在,人民币基金则有退潮的可能。 一部分套牢,一部分退潮,被资本吹起的互联网估值泡沫在潮水退去后,不禁露出了依然骨感的身材。估值中枢必然面临下沉。 话说美国的独角兽估值也在剧烈承压,纳斯达克的市盈率创历史新低,很难超过 15 倍。独角兽公司的平均估值从一年前的 40 多亿美元,骤降至 16 亿。 参与私有化的资本在时间预期和估值预期上都出现重大偏差,退出成了大问题。 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必然会波及所有参与互联网投资的天使、VC、PE 等。停一停,等一等,这个趋势从去年的夏末秋初开始,本来有望在今年夏天结束,现在看来,有延长的可能。   “战新板” 搁浅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 私有化进程中的中概股会最难受。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 360、聚美优品、搜狐、陌陌、人人、完美世界、淘米、智联招聘等。 本来从美国退市,通过私有化,再在国内上市博取高估值,就是一条艰辛异常的道路,所费资金亿万,所耗时间数年。在期间,公司所有的战略和融资安排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一般业务上难有大的进展。这下可好,后面的门刚刚关上,前面的路又给堵死了。所谓进退维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和 “一孕傻三年” 一样,公司的发展必然受到重大影响。 “战新板” 的道路不通之后,他们所剩的选择并不多。正常排队 A 股的 IPO,目前已经过审的待上市企业就有 600 家,按照一年200 家的速度,解决当前库存至少就需要 3年;借壳上市,合适的壳资源本来就稀缺,再加上壳资源坐地起价,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件;第三种是挂牌新三板,先不说新三板呆若木鸡的流动性,就说让 360 这样体量的公司和几千万人民币市值的各种垃圾公司扎堆,面子上也过不去啊。回头你跟别人怎么介绍?“我在 360 上班,哦,对了,我们老大刚刚去新三板敲钟了。” 你说我是该恭喜你呢?还是该 “呵呵” 呢? 对于滴滴、美团点评这样的大型独角兽来说,估值都将近 200 亿美元了,在战新板关闭后,估计去美国上市已成为不二之选。但上市之路还有多远,谁也不敢说。有关融资、估值、上市这件事,我的朋友 G 君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是一家领先的汽车保养 O2O 的创始人:在你的业务真正站上一个可靠的台阶并能稳定盈利之前,所谓估值,所谓融资额,所谓融资轮次,都是假的。你算算你的客户获取成本,再算算转化率、交易额和留存率,以及烧钱不再时,这些数据是否还能稳定住不下来,你就知道你的模式是不是真的经得住推敲并存活。很多市值和融资额,其实就是在靠资本支撑着,一旦不烧钱了,各项数据就呈自由落体状态。就像 05年 成立的 58 和汽车之家,在经历了刚开始风风火火的烧钱折腾后,都有长达 3、4年 的时间悄无声息,他们干什么去了?就是关起门来修炼内功,爬上那个站得住的台阶,一旦站上去了,闭关成功,再出关的时候就直接上市,没有半点废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滴滴和美团点评都还没有真正站上那个台阶,优步和糯米还在旁虎视眈眈,一旦不做资本投入,用户就跑掉了,拿什么支撑数百亿的估值。所以我判断独角兽,估值和融资额都是虚幻的风景,不用烧钱也能站得住的台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想选好平台的职场朋友,这也是一条基本的规则。在 “战新板” 夭折后,资本暂时退潮,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裸泳,美团和滴滴们,恐怕还有很长一段修炼内功的路要走。 至于其他 D 轮之前的创业公司,资本被套牢了,没钱了,人民币基金观望了,估值中枢也下降了,日子会更加难过。于是近期我们看到大量的 A+ 轮、B+ 轮融资出现,为什么?钱不够烧了,数据也没上去,估值不够下一个轮次,忍痛割股份,卖老脸融点资,好歹强撑一下,其实跟乞讨差不多。C 轮死的状况会大量出现,并像癌症一样扩散到 B 轮死和 A 轮死。职场的小伙伴们要准备好。   互联网职场黄灯亮起,敬请慢行 不要指望再像去年那样,好 OFFER 满天飞,你随便挑; 尽量按捺自己想要急切套现的心情,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做更长远的规划; 做合理的涨薪预期,脱离实际的涨幅很有可能是坑; 真正的好公司和好老板会更容易冒出头来,根据 “站上台阶” 的原则抄底一家好公司,你的成长预期会更加有落地的可能; 谨慎选择那些纯靠规模,靠烧钱往上走的公司和模式,因为资本退潮后,他们更容易裸奔; 盈利还是各种商业模式的根本,狂抡概念,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规模而规模的模式将受到挑战。 我估计互联网的估值逻辑会发生一次小小的切换,这股风潮正从硅谷刮向国内。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这个统计,从 95年 互联网兴起,到今年超过 20年 了,其他社会价值、文明价值不算,所有互联网公司创造的纯商业价值 (纯利润),是否大过在其中投入的资本。我大致猜一下:可能未必。   展望 “战新板 “肯定还会回头,但时间未知,方式未知。 原则上新三板不会成为战新板的替代。 互联网职场会渐趋理性,但人才流动可能会更加剧烈。 互联网薪资水平已在高位,再往上做大的突破不是短时间的事情。   作者:【我可能不是猎头】聚焦互联网职场,以专业视角解读互联网人、事、组织,分享干货,激发思考。欢迎在公众平台查找【我可能不是猎头】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详情请联系 ksc0013@163.com。  
    新三板
    2016年03月23日
  • 新三板
    “公司宝” 挂牌新三板,企业服务或走向一站式 汉唐咨询近日正式挂牌上市(证券代码 836204), “公司宝”为汉唐旗下子公司。李丽 2006年 创办了汉唐咨询,为互联网公司提咨询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凤凰网、顺丰、新浪微博、豌豆荚、盛大、华谊兄弟、央视、第一财经等。 李丽认为,企业应该把精力集中在研发、市场等主要业务上,而一些行政需求应该外包,这样就可以节约企业修改材料、跑相关部门的成本。所以 “公司宝” 于 2015年3月 份正式上线,帮助企业做工商注册。 起初李丽想要将 “公司宝” 独立运作,但实践发现,“企业客户的需求是关联的”,所以,公司宝将工商注册这一步作为入口对企业免费提供,后续涉及到行政审批、注册、商标、专利、财税、年检、政策等方面为创业者进行及时提醒并提供代办服务,依托于汉唐咨询的帮助可以辐射到全国 31 个省份。 李丽总结到,行业里的其他玩家,像从知识产权切入的知果果、提供律师服务的绿狗等,都会从垂直型前后延伸,慢慢发展为平台型,因为这更多的是存量客户的需求。 李丽此前提到过,既然做平台,难点在于对全国各地进行服务流程标准化的优化和供应商体系的管理细化,由于各个地方的工商行政政策略有差别,标准化的梳理建立还需要结合当地丰富的经验和时间。所以,汉唐的逻辑是用自营保证专业,用第三方入驻保证供应商服务广度。在客户需求集中的 40 个城市中,选择了当地 TOP3 的供应商提供服务,由汉唐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 另外,现在汉唐正在发力将产品 SaaS 化,因为对企业老板来说,数据留存是一个很大的痛点,今后汉唐的产品形态会是一个一个小的集群,客户进来之后可以看到所有的数据。 现在有很多公司不喜欢上市,至于为什么选择挂牌新三板,李丽表示,一个公司最终的目标都是能够实现规范化运作,所以进入资本市场、将自己的数据公开虽然有一定压力,但更多的是希望公司运营规范。并且,李丽还透露,汉唐计划在 2016年 底进入创新层。目前全国有 8 个分公司,预计今年扩展到十几个。 据悉,汉唐去年已经服务了 7000 多企业客户,种类、次数超过 2 万,平均每个客户有 3 到 4 个需求,基本都会选择套餐服务。此外,汉唐还在主力团队中加强对互联网人才的引进。 原创文章,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4204.html
    新三板
    2016年03月16日
  • 新三板
    重磅!“十三五”规划草案删除战略性新兴产业板 《北京晚报》文章称《北京晚报》记者昨天从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获悉,根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意见,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共拟修改57处,其中删除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的部分。 而就在几天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刚刚明确表态,注册制一定要搞,而注册制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 而市场普遍认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突破口在新三板。 读懂君认为,市场对新三板的所有顾虑应该可以打消了,因为很明显,新三板已经被当作和上交所、深交所平行的交易所看待,所以读懂君非常期待未来3年的政策,相信会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在朋友圈发言说,“重要的话说3遍:当年我说,新三板是真正的创业板,今天我还要说,新三板也是真正的战兴板。” 下面读懂君向各位推荐读懂新三板特约研究员张南的文章《一个分层制度,足以全面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变革》。文章难读,但值得您花时间。 1、创新层不是一层,而是相互平行互不干涉的三层 2016年将要进行的注册制、新三板分层及战略新兴板开市等一系列改革将彻底改变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 具体到新三板而言,设立创新层和分层制的初衷是便于引入流动性搞活市场。众所周知,目前新三板市场的最大问题是严重缺乏流动性。由于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超过70%流动性掌握在散户投资者手中,同时低挂牌门槛导致新三板市场垃圾股比例远远高于主板市场,直接在整个市场引入流动性风险很大。因此,将新三板中质量较好的一部分公司单独挑选出来适用不同的管理办法和交易制度以引入流动性就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但它的实际影响可能会远远大于一般理解。 先看创新层的入围标准,除公司治理、融资和流动性等方面的一般要求外,针对不同性质的公司分设三条入围标准: 表一 创新层入围标准 再看各自对应的维持标准: 表二 创新层维持标准 股转系统每年4月30日按以上标准对公司进行调整,达标则上,连续两年不达标则下。有趣的是,分层标准中明确要求从一而终,即按某条入围标准选上来的公司就按对应的维持标准考核,不得转换标准。因此,目前的新三板创新层实际上不是一层,而是相互平行互不干涉的三层。这个设计不够合理但可能是为将来进一步分层留下的接口。 2、维持标准明显低于入围标准,创新层未来将“严进严出” 这样一个考核标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由于维持标准明显低于入围标准,整体呈现“严进严出”状态,进去不太容易,掉下来则更难。特别是多数标准都是按2年平均值设计,同时还设有1年缓冲期 保护,只要不是全靠做假账混上去的,几乎都掉不下来。 比方说,假如某公司2016年按标准一入围创新层,则它的2014、15年平均净利润应在2000万以上。假设这两年都是2000万,则到2017年考核的时候,它的2016年净利只需做到400万即可达到2年平均1200万的维持标准而不会吃黄牌。即便是2018年再次考核的时候也不一定就要把2017年净利做到2000万,完全可以合理利用规则,例如把2017年净利维持在400万。虽然这样会吃黄牌但并不至于降级,只需要保证到2019年考核的时候17、18年两年净利总和在2400万以上即可。考虑未来几年平均6%以上的GDP增长率和2~3%的通货膨胀率,只要公司管理层不傻,达到以上标准不费吹灰之力。当然这是只考虑净利润标准的情况,实际操作中需要同时注意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但并不会有本质区别。 根据以上标准,按目前数据能够达到创新层标准的新三板公司约在200家左右(各方估计数量不一)。考虑到离首个考核日(2016年4月29日)尚有近5个月,大堆门槛公司再冲刺一把,最终数量可能在300~500家左右。由于1年缓冲期的保护,2017年5月几乎不会有公司会掉下来同时可能还有300~500家公司入围。即便2018年5月首批入围公司缓冲期结束,实际上也几乎不会有公司掉下来,而很有可能还有300~500家公司继续入围。如此一来,就会在每年5月份定期增加300~500家公司杀入资本市场融资。 3、如果创新层降低投资者门槛,则第三大交易所正式形成 按此分析并假设对新三板创新层将降低投资者门槛和引入流动性的推测正确(按目前创新层对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和监管等方面的严格程度来看,可能性很大),这也就意味着独立于沪深两大交易所之外的第三个全国性股票交易市场正式形成。这一方面将会从主板分流相当数量的资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意义则是自中国股市开市以来合格股票和投资机会供应不足,股市呈单向卖方市场的不合理局面有望打破,中国资本市场也有望从此开始真正进入成熟期。 为什么这样讲?从目前已确定的情况看来,2016年已注定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一年。且不论战略新兴板如何推出,注册制改革如何推进,单就新三板分层制设立这一项就足够了。如分层制度确能落实,每年300~500家低估值高成长高风险公司定期上市交易,就已然打破了现行制度下计划发行,拿IPO当大盘调控工具的弊病。如能进一步完善分层制度,真正实现挂牌公司能上能下,则是真正在股市上引入了定期淘汰和新陈代谢制度,可算得上功莫大焉。 除此之外,如果注册制也能像宣传的那样,不止审批权下放而是真正实现从事前审批到事后监管的转变,则新三板分层和注册制改革就将形成一支稳定的资本后备军队伍,如同劳动力市场上的产业后备军压低劳动力工资水平一样,压低全体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创公司的不合理估值水平和资本压力。 中国资本市场的诸多乱象归根结底都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的结果,只有彻底开发股票供应,让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上市融资,才能冲击并掀动整个资本市场,才能实现空谈甚久的股市新陈代谢,也才能打下股市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才有传说中十年慢牛的可能性。 本文转载自「读懂新三板」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新三板
    2016年03月16日
  • 新三板
    新三板企业级SaaS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行业春天已经来临 原创 2016-02-17  胡雅丽/陈俊云 CITICS新三板研究 CITICS新三板研究 投资要点国内企业级SaaS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基于多维度因素分析,我们判断企业级SaaS在国内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成熟:(1)基础设施,国内底层云服务设施已经实现规模普及,产业趋于成熟。(2)用户习惯,移动互联网已经完成国内用户云端产品使用习惯的培养。(3)企业意愿,国内经济持续走弱,云服务本身部署便捷性、成本经济性开始凸显,国内企业用户对SaaS接受意愿正在明显提升。(4)资本投入,资本市场对企业级SaaS投资热情全面升温,资本介入正加快企业级SaaS市场成长速度。  美国企业级SaaS发展路径对国内市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美国市场作为全球企业级SaaS市场发源地,其发展路径对全球市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美国市场发展路径具有如下典型特征:(1)技术路径:从承载单一功能的软件方案到企业业务导向的综合方案演进;(2)产品形态:通用模块先行,并逐步向行业垂直模块扩展;(3)竞争格局:并非一家独大,格局较为分散,传统软件企业、消费互联网公司缺乏明显优势。我们总结认为,典型SaaS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企业需求导向的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线下渠道推广能力,以及产业纵向资源整合能力。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空间正逐步打开。 (1)过去的企业软件市场,中美参与企业营收、市值差异较大原因主要在于PC时代国内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下,以及国内企业版权意识不足而导致传统软件售卖模式失效。(2)当前时点,相对于美国市场,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企业软件业务渗透率不足5%。(3)未来时点,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国内覆盖用户超过6亿人,SaaS模式能有效克服传统软件售卖模式弊端,制约企业软件发展的两大阻力已经消除。艾瑞咨询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发展路径。 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路径将大致和美国市场类似:(1)产品&用户。率先从通用模块产品起步,并逐步向行业垂直应用扩展,前期以中小企业客户为主,并逐步向大企业客户扩展。(2)商业模式。价格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产品和客户需求的匹配性才是首要因素,SaaS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经历较长时间亏损,商业模式有望从初期的订阅服务逐步向产业互联网服务扩展,但演进路径预计较为漫长。(3)竞争格局,最看好新兴SaaS企业,市场未来竞争格局将较为分散,能同时容纳多个参与企业,当前阶段应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评估企业SaaS业务发展可持续性。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持续低迷风险,企业对于云服务的接受过于缓慢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投资策略。 我们看好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长期发展前景,并判断新兴SaaS企业将是该领域最可能的胜出者。建议积极关注通用模块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及行业垂直领域的优质初创公司,并结合CAC、留存率、LTV等指标判断企业SaaS业务的发展持续性。对应到新三板的投资标的,建议重点积极关注和创科技、北森云、客如云,建议关注微企信息。 目录 1. 投资聚焦1.1报告缘起伴随亚马逊、阿里巴巴、微软等全球IT巨头在2015Q3发布靓丽的季度云服务营收数据,市场对云计算的关注度开始全面提升。云计算架构主要包括IaaS、PaaS和SaaS三个层次,我们判断IaaS、PaaS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效应,将更多是行业巨头的游戏,初创型公司很难介入。位于应用层的SaaS因目标用户类别多样性、需求复杂性,该层级市场将能够容纳足够的参与企业存在。基于对美国市场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经历超过10年的发展,当前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竞争格局仍处于较为分散的局面,超过40家估值大于10亿美元的参与企业存在于该市场。 新三板作为服务国内中小企业的资本平台,我们相信未来将会有大量优质的企业级SaaS企业在这里涌现,并给投资者创造持续的投资机会。因此,站在当前时点,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未来空间、发展路径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和投资者一道共同把握国内企业级SaaS领域的投资机会。 1.2投资观点国内企业级SaaS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基于如下因素,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国内底层云设施正快速规模普及、产业整体趋向成熟,移动互联网加速用户使用云端产品习惯的培养,经济下行趋势下企业对云服务的使用意愿出现明显提升,资本开始积极介入SaaS市场。 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空间正在逐步打开。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国内覆盖用户超过6亿人,SaaS模式能有效克服传统软件售卖模式弊端,过去制约国内企业软件市场发展的两大阻力已经消除,艾瑞咨询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在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市场年增速将保持在50%以上。 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发展路径。基于对国内市场参与企业、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维度因素的分析,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发展路径。我们预期国内市场未来竞争格局将较为分散,能同时容纳多个参与企业;当前阶段应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评估企业SaaS业务发展可持续性,定量维度建议重点关注企业用户获取、用户留存、用户付费等维度指标。、 1.3创新之处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客观基础的系统分析。我们从底层云基础设施、用户习惯、企业意愿、资本市场等维度系统分析了企业级SaaS在国内发展的客观基础。我们判断,在当前阶段,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趋于成熟。 美国市场发展路径以及重点公司发展历程分析。美国市场作为全球企业SaaS的发源地,聚集了大量的优质SaaS公司,我们系统分析了美国市场的发展路径,并对美国本土标杆公司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在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典型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国内市场发展路径系统分析。在对美国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市场未来空间、当前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路径(产品形态、竞争格局、商业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展开论述,并建议在当前阶段,应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进行目标企业甄选。 1.4风险因素行业风险。宏观经济持续低迷风险,企业对于云服务的接受慢于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 公司风险。产品不及预期风险,大部分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风险。 2. 国内企业级SaaS 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2.1基本概念:面向企业应用场景的云端软件服务企业级SaaS:面向企业应用场景的云端软件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简称,根据云计算的通用架构体系,我们将SaaS定义为,以底层的IaaS和PaaS为支撑,并基于互联网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服务模式。和传统的软件服务模式相比,SaaS模式具备成本低、迭代快、种类丰富等诸多优点。根据面向用户群的不同,我们可简单将SaaS分为个人级SaaS和企业级SaaS,本报告主要讨论企业级SaaS,根据最终企业应用场景的不同,企业级SaaS也存在诸多分类方式,但基本可概括为通用型、行业垂直型两个类别。 2.2发展条件:国内企业级SaaS 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当前时点,基于对底层技术设施、终端用户行为偏好、企业经营需求以及资本市场热情等多维度的判断,企业级SaaS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      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在国内快速普及 对标美国市场:底层IaaS成熟带动SaaS崛起。参考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底层IaaS率先发展和成熟直接带动了SaaS产业的崛起和蓬勃发展。美国IaaS服务商在云计算技术成熟后率先实现高速发展,VMware、Citrix等代表性公司依靠对虚拟化等核心云计算技术的成功研发,使云计算大规模普及应用。随着云计算基础技术的成熟,互联网公司Amazon、传统主机托管服务商Rackspace推出自身的IaaS服务,依靠灵活配置与低成本优势迅速受到用户欢迎,业绩大幅度增长。最终在IaaS的基础上,salesforce、netsuite等基于SaaS的企业业绩迎来全面爆发。 国内市场:底层云计算基础设施开始快速普及。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整体上滞后于美国市场,自2012年开始,在政府的强力政策推动下,云计算基础设施开始在国内进入快速普及阶段,亚马逊、微软、IBM的云服务相继在国内落地,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进入2015年,国内云服务龙头阿里云业绩实现爆发,预计2015年全年收入将超过20亿元。参考美国市场的发展路径,我们预期随着底层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规模普及和成熟,SaaS服务崛起时点正逐步逼近。 (2)      用户习惯:移动互联网加速推动用户向云端迁移 经验显示,企业应用变革一般跟随个人应用变革,以上世纪90年代为例,PC的崛起率先成就了个人市场的微软、英特尔等企业,伴随个人市场的成熟,面向企业市场的思科、IBM、ORACLE等企业迎来了近十年的业绩增长期。目前在互联网应用场景上,PC向移动端的迁移已经成为定势,同时移动端硬件在计算能力、页面显示等方面的局限性推动云服务快速普及。应该说,经历近5年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步实现用户使用云端产品习惯的培养。 (3)      企业用户:企业需要更理想IT计算架构实现成本、效率的改善 在全球宏观经济持续走弱的背景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均需要更为理想的IT计算架构实现成本端、运营效率端的改善。我们发现,美国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于2009年,而这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一个相对应的现象就是,2009年,美国民众对“云计算”的搜索热度出现明显提升。2015年,伴随国内经济持续走弱,我们发现国内用户对“云计算”搜索热度也出现明显提升,同时考虑到SaaS业务本身在采购成本结构、决策链条等方面相对传统软件业务的优势,企业用户端对SaaS需求意愿正日趋强烈。 (4)      资本市场:资本的进入加快SaaS产业的成长速度 以美国市场为例,自2011年以来,企业级SaaS领域投资持续升温,2014年,美国市场每年获得投资的企业级SaaS项目已经超过1000个,融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作为紧跟美国市场的中国市场,自2014年开始,资本市场对企业级SaaS的投资热情开始全面升温,全年融资项目较2013年增长1倍,2015年前三季度融资项目就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的合计。资本的介入正在加快企业级SaaS市场的成长速度。 3. 美国 市场:平稳演进,较消费互联网存在显著差异当前国内企业级SaaS 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整体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借助对西方成熟市场产业发展路径、典型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的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对于指导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的发展,以及优质投资标的的遴选具有突出的意义。在本部分,我们重点分析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发展路径,以及通过对代表性成功企业成长历程的分析,总结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的企业核心竞争要素。3.1市场发展路径:较消费互联网存在显著差异技术路径:单一功能软件方案向企业流程导向综合解决方案 逐步演讲咨询公司Saugaluck technology研究认为,从2001年到现在,基于企业普及率、SaaS产品发展方向、产品和新特点等维度,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产品形态逐步由最初的1.0逐步过渡到2.0。 第一阶段:2001~2005。该阶段SaaS产品更多是传统软件产品的互联网化,核心目标旨在于实现快速部署,降低企业TCO,产品可配置性较差,且仅有少数企业采用。 第二阶段:2005~2010。产品形态逐步过渡到2.0时代,产品强调面向企业提供集成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产品的个性化、可定制化能力开始增强。SaaS生态逐步形成,头部企业通过PaaS平台构建应用商店,整合大量ISV,搭建初步的生态系统,并推动商业模式的丰富和升级。大量的企业开始使用SaaS产品。 第三阶段:2010~2014。产品形态进一步演进,强调从企业商业流程出发,在SaaS生态、企业用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持续优化,同时逐步延伸到企业外部,帮助企业衔接上下游资源,实现产业互联网构建。SaaS产品在企业层面获得全面普及和应用。 竞争格局: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缺乏明显优势 (1)并非一家独大,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相较于消费互联网领域一家独大,强者愈强的市场格局,这一规律在企业级SaaS领域并不明显,比如在CRM领域,除了行业巨头salesforce之外,还聚集者类似于Zendesk、Rightnow等大量的企业,同时大量的新兴企业仍在持续涌现中。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目前,salesforce已经发展超过10年,累计覆盖企业客户超过10万,同期美国境内登记企业数量近3000万,salesforce产品的企业用户覆盖率不足5%,salesforce之外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可拓展空间。2010~2014年,美国境内共有超过40家企业级SaaS厂商成功实现IPO,且成功IPO企业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总的来说,在当前阶段,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仍是一个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的市场,消费互联网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不适用于企业级SaaS。 (2)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缺乏明显优势。在美国市场,企业级SaaS领域聚集了大量的参与企业,按企业类型,可大致归类为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以及新兴SaaS企业。我们分析发现,以SAP、ORACLE、IBM等为代表的传统软件公司虽然在SaaS领域进行积极布局,但业务表现较市场整体并无明显亮点,SaaS业务收入主要由外延并购项目贡献,内生贡献占比极为有限。同时,互联网公司方面,亚马逊主要聚焦于规模效应显著的IaaS和PaaS层,google的SaaS业务则更多面向个人用户,微软、Adobe在SaaS领域主要依赖于office、pdf的独特优势。 产品形态:通用模块先行,行业垂直模块开始出现 根据Gartner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企业软件市场规模为1300亿美元,其中企业SaaS市场规模为226亿美元,对企业软件的渗透率为17.4%。在具体模块构成方面,SaaS市场较企业软件整体存在显著差异,CRM在整个SaaS服务领域的占有率达到41%,ERP在整个SaaS服务领域的占有率为12%,企业级SaaS目前仍主要以通用模块为主。我们统计了美国目前上市企业级SaaS企业中市值top 10企业的主营业务类型,发现企业仍主要以CRM等通用模块为主,但同时,专注于医疗、制药等细分行业的模块产品开始出现。Salesforce针对美国企业软件各领域SaaS化的统计分析也支持了我们的上述推论,即通用模块率先实现发展并走向成熟,行业垂直型模块开始逐步涌现。 3.2标杆企业 分析:产品、渠道、生态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上文中,我们对美国企业级SaaS产业的大致发展脉络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分析,在该小节中,我们将通过对美国企业SaaS领域代表性企业业务成长路径的分析,尝试总结和提炼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产业竞争要素。 传统企业软件厂商-SAP:外延并购成为云业务增长主要动力 公司积极布局SaaS业务。公司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和协同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服务于25个行业,拥有超过25,000企业客户, 其中包括财富500强80%的企业及85%最有价值的品牌,从2009年开始,公司全力向SAAS行业进军。公司在云业务领域的布局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2007~2010。2007年推出BusinessByDesign的SaaS版本,并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用,2009年确立SaaS作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2011~2012。升级版的BusinessByDesign以及SAP HANA(PAAS)上线,并确立外延并购为发展云业务的重要方式之一,期间并购活动开始加强。 2013~现在。并购活动持续加强,同时公司产品线全面向云端迁移,并开始覆盖中小企业客户。 外延并购驱动公司SaaS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4年公司SaaS业务实现收入10.87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0%,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为7.3%,公司SaaS业务自2012年以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但在具体的收入结构上,公司在2011、2012年分别并购的SuccessFactors、Ariba在被并购前均已经形成规模收入,其中SuccessFactors在2011年收入超过3.2亿美元,Ariba在2012年收入超过4.3亿美元,考虑到两个公司在2014年必然并表,因此我们分析认为公司的云业务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外延并购所贡献,公司内生产品的贡献仍相对有限。 SaaS领域龙头—Salesforce:构建SaaS生态 全球最大的企业级SaaS服务提供商。公司自1999年起步,从单一的CRM产品起步,经历16年的发展,公司产品线拓展至销售、客服、marketing、办公协同等系列领域,2011年覆盖企业客户数即超过10万。公司目前市值超过400亿美元,预计2015年营收在70亿美元附近,公司在SaaS领域发展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1999~2004):持续夯实基础产品模块。公司先后推出SFA 、CRM应用程序,以及企业云计算API程序语言Sforce,持续完善产品基础功能,并成功IPO。 第二阶段(2005~2010):实现SaaS生态体系初步构建。公司推出云计算程序语言Apex,云应用程序商店AppExchange,以及PaaS平台Force.com,引入ISV满足企业定制化需求,实现SaaS生态初步构建,企业客户数超过10万。 第三阶段(2011~现在):从提供软件产品到企业资源整合服务。在该阶段,公司通过持续的并购不断构筑核心产品壁垒,并通过产品线、企业用户群的持续拓展,不断扩大基础SaaS生态,并通过产业资源的整合和衔接,逐步向产业互联网进行演进。 在公司长达16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尝试从公司的营收结构、销售渠道等多个维度去分析和总结公司的核心业务特征和业务亮点: (1)业绩增速:长期保持平稳增长。我们分析发现,自成立以来,公司营收持续保持在30%及以上的平稳增幅,明显领先于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但增幅并没有像消费互联网领域一样,实现指数级的增长。 (2)收入结构:订阅收入为主要收入构成。从公司的营收结构来看,订阅收入一直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且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2014年公司订阅收入占整体收入比重为93%。虽然公司自2006年就推出PaaS平台,并推动SaaS生态的构建,但是定制化业务占比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更多还是作为公司增强平台客户黏性,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的支撑手段。 (3)市场营销:销售费用持续保持较高占比。公司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一致保持在较高水平,基本在45%以上,2011年公司为发展新客户,并实现更为均衡的客户配置,将销售费用占比提升至50%以上,导致业绩出现亏损。我们分析发现,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显著高于消费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软件公司,当然较高的销售费用也保证了公司在新客户获取、老客户留存方面的理想数据表现。 (4)收入结构:多元化扩展。公司从单一的CRM产品模块起步,并逐步在功能模块、垂直行业两个维度进行持续拓展,并逐步形成完成的管理软件服务体系。2014年公司CRM产品模块收入占比降低至50%左右,意味着公司产品多元化扩展路径的基本成功。 小结。我们总结判断,公司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级SaaS服务公司,主要源于以下几个维度能力的构建: (1)产品能力。公司从CRM产品起步,在单点做到极致后,通过持续的内生扩展和外延并购,不断在通用模块、行业垂直两个维度持续进行产品扩展,不断引导和满足平台用户需求,并通过PaaS平台的构建和ISV的引入,实现企业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2)渠道能力。公司具有庞大的、面向多渠道的销售团队,销售费用占收入比持续保持在50%附近,同时公司从小企业起步,并逐步扩展大企业客户,最终实现各行业、各层级规模企业用户的均衡配置。 (3)生态能力。公司从早期的API程序语言Sforce的推出,到PaaS平台、应用程序商店、云开发语言等系列产品的布局,公司持续致力于SaaS生态的构建,并通过SaaS生态的构建和运营,实现企业用户、合作伙伴、salesforce各方利益的共同实现,SaaS生态进入良性循环通道,并逐步引导平台向产业互联网过渡。 Workday:聚焦大企业客户 SaaSHCM领域领先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公司创始人为原PeopleSoft创始人, 2004年PeopleSoft以54亿美元的价格被ORACLE收购。公司面向企业提供全套基于SAAS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服务,到2015年为止,全球有超过700家企业客户,目标客户主要为大型国际性机构,并且主要针对的是拥有1000以上工人数量的机构,同时在全球基于SaaS的HCM领域,市场份额仅次于SAP旗下的successfactors。公司的发展历程大致归纳如下: 2005~2006。创始人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认知,开展基于SaaS的HCM(HumanCapital Management)业务,借助SaaS模式避开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巨头的竞争,加上HCM系统本身复杂性,避免和SalesForce等云服务龙头展开正面冲突。 2007~现在。持续丰富产品组合,先后发展FM(FinancialManagement)、Insight Applications等,并通过持续并购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逐步形成以HCM(HumanCapital Management)为核心的产品矩阵。 基于对公司业务成长速度、收入结构、费用结构等维度的分析,公司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总结公司业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征: (1)收入:收入高速增长,订阅收入为主要收入构成。公司2014年度共实现收入7.88亿美元,其中订阅服务为6.13亿美元,占比77.8%。近年来公司订阅部份收入增速持续领先于定制服务。且定制服务经营利润率显著低于订阅服务。我们推测,公司更多是将定制服务作为辅助支撑业务,以提升平台用户的满意度和黏性。 (2)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随着公司产品的逐步成熟,以及客户持续积累,公司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出现降低趋势,但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公司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占收入比分别为40.2%、40.1%,研发费用显著高于salesforce15%的水平。我们判断这主要由公司聚焦大客户,持续进行产品研投入所导致。较高的研发、销售费用占比也导致公司持续亏损。 小结。在目标客户策略上,公司聚焦于大型企业客户,从而导致研发费用占比明显高于一般SaaS企业,同时近年来持续的战略性加大客户获取力度,导致营销费用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使得公司持续亏损。在产品策略上,公司从HCM模块起步,并在功能模块、应用场景等维度进行持续拓展,不断提升单位企业用户的价值贡献,但订阅收入始终为公司主要营收构成,定制服务仍处于从属支撑地位。 总结:产品、渠道、资本共同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基于对美国SaaS领域代表性公司的分析,我们总结认为,SaaS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归纳为如下: 1)     产品能力。产品是企业成功的根本,而企业产品的发展路径一般是遵循从单点切入后,通过功能、应用场景等维度的持续拓展,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并最终通过平台生态的构建提升用户使用黏性。 2)     渠道销售能力。较于消费互联网市场,企业级SaaS业务一般需要维持庞大的线下销售团队,以实现企业用户获取、留存,SaaS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收入比也通常需保持较高水平。 3)     资本能力。SaaS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亏损期,资本的支持尤为重要,产品、渠道能力的构建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4. 国内 市场: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发展路径4.1市场空间:国内市场成长空间正逐步打开过去:国内企业软件业务落后于美国市场 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美国三大互联网公司google、facebook、amazon合计市值近1万亿美元,而中国BAT合计市值也超过3000亿美元,考虑到美国互联网公司业务的全球性,以及中国企业本土局限,中美两国在消费互联网市场相差并不大;而在企业市场,三大企业软件市场巨头oracle、sap和salesforce合计市值近3000亿美元,而国内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用友网络、金蝶国际合计市值不足50亿美元,较美国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1)PC时代国内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下。国内企业信息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且中国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9%,根据中国软件协会的统计,在PC为主要办公载体的时代,国内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水平极度低下,企业中使用电脑人数占比处于较低水平,这客观上限制了软件产品在企业中的推广和普及。 (2)国内企业版权意识不足,盗版横行。另外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则是,国内企业用户版权意识缺乏,导致盗版横行,从而使得传统软件产品商业模式基本失效。以游戏产业为例,在海外市场,console主机游戏贡献主要份额,而在国内市场,由于盗版的横行,企业不得不转向网络游戏市场,并通过游戏内虚拟道具获取主要收入。 现状: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IDC数据,经历近15年的发展,目前美国市场SaaS对企业软件的渗透率也仅为30%左右,预计到2018年,这一比例能够提高到40%左右。相对于美国市场,国内企业SaaS市场目前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企业软件业务渗透率仍不足5%。 未来:看好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长期成长性 (1)国内企业软件发展主要障碍已经基本扫除。经过报告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移动互联网在培养用户云端产品使用习惯方面的突出贡献。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亿人,按用户规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地区,智能手机已经在国内用户中实现较高的普及率,这是较PC时代较大的差异所在。因此,PC时代由于较低的PC终端渗透率而导致企业软件市场发展受限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基本不构成实质性障碍,而软件业务SaaS化能有效解决传统软件商业模式失效的问题;同时,对标美国市场,中国已经具有规模企业数量。基于上述判断,我们看好国内企业SaaS市场长期的成长空间。 (2)国内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根据咨询公司易观的研究结论,(1)市场结构。目前国内SaaS市场仍主要以消费级SaaS为主,企业级SaaS市场占比正逐步提升,2015年该比例值已经提升至10%左右。(2)市场规模。艾瑞咨询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市场年增速基本保持在50%以上。(3)企业用户。艾瑞咨询认为,短期市场增长主要动力仍在于付费企业数量的增加,而非单位企业ARPU的提升,预计到2018年,付费企业客户数超过50万;同时到2018年,覆盖整体用户数超过5000万,其中付费用户数接近2000万,整体商业模式将进一步丰富和打开。 4.2发展路径: 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         参与者:各领域企业纷纷涌入 自2013年开始,大量企业积极布局企业SaaS领域,这些企业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别,即传统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软件公司以及新兴SaaS企业。 互联网公司。以BAT等企业为代表,基本从各自的资源禀赋出发,其中百度借助搜索入口优势,期望通过企业直达号实现人和企业服务的直接对接;腾讯依托微信平台,打造企业公众号,实现企业办公服务的微信化;阿里巴巴依托既有的电商生态,发力企业IM和底层云业务。整体思路还是在于扮演平台角色,聚各方力量,打造企业服务生态,而本身并不承担线下渠道推广等功能。 传统软件企业。主要以用友、金蝶、浪潮软件、东软等企业为代表,用友面向中小企业推出SaaS化的畅捷通平台,金蝶则全力开发大中型企业移动办公市场,浪潮则全面布局云计算解决方案。 新兴SaaS企业。作为当前企业SaaS领域最为活跃的参与者,参与企业基本覆盖了从通用模块到行业垂直应用等各个领域,并在产品形态、目标用户群方面不断分化,持续填补市场空白。 发展路径—目标客户:从中小企业起步,并逐步向大企业扩散 在美国市场,salesforce等企业在起步阶段一般从中小企业开始切入,待产品能力、市场品牌形成一定积累后,再逐步扩展至大型企业,仅有workday等少数企业一开始便聚焦行业大客户。考虑到中国市场庞大的中小企业规模,以及大企业在定制化要求、信息安全敏感度等方面较西方企业更为严重,我们判断行业的发展路径将更多是从中小企业起步,并逐步向大企业扩散。 发展路径—产品形态:通用模块起步,逐步向行业垂直领域扩展 回顾美国市场,企业SaaS产品一般从通用型产品模块起步,并逐步扩散到垂直行业应用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根据艾瑞数据统计,2014年,CRM、OA等通用模块在国内企业SaaS市场占据主要收入份额,同时基于投资研究机构IT桔子对目前国内SaaS参与企业产品方向统计分析来看,人力资源、销售、OA等通用模块仍为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方向,行业垂直领域的渗透尚未展开。因此,我们认为,国内企业SaaS市场产品形态的演进路径必将是从通用模块开始,待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向行业垂直应用领域进行延伸渗透。 发展路径—发展速度:缓慢的过程 在消费级互联网领域,用户、收入的增长往往是指数级的过程,但是这一规律在企业级市场并不适用,企业的决策成本远非个人用户所能及,企业对新的产品、事物的接受和规模化应用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salesforce为例,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截至2010,公司公积累企业客户数为10.7万,占美国企业总数不足5%;国内SaaS CRM领域代表性企业纷享销客、销售易、和创科技,自成立到现在,各自积累的付费企业客户数也仅为1万家左右。同时考虑到国内企业过去低下的信息化水平,因此,我们预计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速度长期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概率不会高于美国市场发展速度。 发展路径—商业模式:价格并非核心因素,产业互联网服务将是远期重要商业模式 (1)价格并不是核心因素。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参与企业依托免费的大旗,以及“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信条,甚至不计成本的补贴政策实现用户获取和用户习惯的培养,并最终期望于沉淀的规模用户群实现商业变现。但是在企业领域,根据易观国际的调查结果,企业更多基于具体业务需求,以及产品安全性、稳定性进行产品的采购决策,价格在其中并不扮演一个核心的角色,依靠简单免费的策略并不能实现有效用户的获取。 (2)SaaS企业发展早期可能面临持续亏损。在传统软件售卖模式下,软件企业的大部分现金流可通过license费用收取在当期获得,后期通过持续的软件升级和维护费用获取收益;而在SaaS模式下,企业主要收入来源于周期订阅费用、用户增值服务的提供等,期初获得的现金流入相对有限,整个资金流入是一个相对更为平滑的过程,这可能导致大部分的SaaS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持续的亏损。 (3)商业模式有望从订阅服务向产业互联网服务扩展,但演进路径预计较为漫长。当企业SaaS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后,SaaS平台上面将会沉淀大量的企业客户以及其后面的用户群,发展到这一阶段后,SaaS平台部分商业模式的设计逻辑和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极为一致。思考如何针对该部分海量用户群的变现,最为顺畅的路径便是外围企业服务和平台企业用户的对接。SaaS平台将和目前的微信等用户平台一样,通过平台职能的履行、资源的整合和对接实现平台沉淀用户的变现。但从海外企业的发展来看,这需要取决于诸多条件的满足,大概率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发展路径-竞争格局:看好本土新兴企业,竞争并非当前阶段焦点 最为看好本土新兴SaaS企业。目前,国内企业SaaS市场聚集了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新兴SaaS企业等多类参与者,基于对美国市场典型公司的研究总结,我们已经得出产品、渠道、客户服务以及资本在企业成长中的核心意义。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在产品设计、线下渠道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也基本印证了美国市场的真实发展状况,我们更看好新兴的SaaS企业;和消费级产品类似,企业级产品本身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受制于地域文化、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局限性,海外企业在中国市场很难扮演重要角色。综合来看,我们看好本土新兴SaaS企业。 当前阶段应更关注企业自身质地。参考美国市场发展路径,即使市场发展超过10年后,市场竞争格局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并未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当前国内企业SaaS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参与各方仍处于持续的探索和尝试中,市场竞争格局尚不明朗,过度关注市场的相对竞争地位并不完全合理,而更多应从企业本身的基本质地出发进行判断。根据美国市场发展经验,建议从两个层面关注企业的基本质地:(1)定性维度,SaaS企业的核心能力可概括为产品能力、渠道销售能力以及资本运营能力。(2)定量维度,从企业用户获取、企业用户留存、企业用户变现等量化维度分析判别企业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商业合理性。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将是当前阶段最为合理的企业甄选方式。 5.一些行业的思考在企业级SaaS的研究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一直在持续思考,这些问题可能已成为市场普遍担忧,也可能会不经意间成为市场未来潜在的风险点,当然,我们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看起来可能仍需要持续完善。 问题1:国内大企业一般存在深度定制化需求,SaaS是否适用于大型企业? 从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创立初期主要选择中小企业开始,因为从SaaS本身的成本效益以及规模扩展性维度,中小企业自然是最为顺畅的逻辑选择。但也有部分企业聚焦大型企业客户领域,比如workday,但是导致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双双高企,并持续亏损。国内大型企业较西方企业,存在更多的的定制化需求,但我们通过行业的走访发现,大多数需求其实属于伪需求,并非企业的实际需要而触发,通过客户需求的主动管理、模块化配置以及快速版本迭代能有效管理定制化需求。但数据安全性等担忧的消除仍将是长期和缓慢的过程。 问题2:中小企业市场SaaS模块较为单一和标准化,产品壁垒低,参与者众多,长期必将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陷入死循环? 目前国内企业SaaS市场中,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的确是参与者最多的一个群体。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分析得出,未来市场将是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的市场,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企业,当前激烈市场竞争并未把握问题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渠道、资本,而非价格。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仍然存在较大的竞争壁垒,尤其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企业用户需求满足能力。在当前时点,我们建立关注产品能力、渠道能力、资本获取能力突出的企业。 问题3:免费模式是否有效? 和消费级市场不同,价格并非企业客户考虑的首要因素,产品对企业业务需求的满足能力是企业产品选择首要考量标准。我们相信单纯的免费策略并不会对市场的竞争格局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采用免费模式的产品,其目标客户预计主要集中于微型企业,产业构建逻辑和消费互联网并无明显差异,而极简、通用的产品设计将导致产业竞争壁垒过低,参与企业长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价值相对有限。 6.投资策略6.1看好 国内企业级 SaaS 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我们看好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国内市场当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艾瑞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市场年增速将保持在50%以上。 6.2建议两条主线关注新三板优质公司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发展路径,看好新兴SaaS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表现。当前国内市场整体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基于对国内市场发展路径的判断,在当前时点,建议积极关注通用模块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及行业垂直领域的优质初创公司,并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指标判断企业SaaS业务的持续性。对应到新三板的投资标的,建议重点积极关注和创科技、北森云、客如云,建议关注微企信息。 6.3企业级SaaS 行业公司估值分析目前国内主板市场已经有部分企业级SaaS相关公司,但SaaS业务在对应主板公司中收入贡献占比基本较小。美国本土目前已经形成大量企业级SaaS公司聚集,美国SaaS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为8/6倍。新三板目前已经有少量SaaS企业出现,且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7. 新三板重点公司分析  7.1和创科技(834218) :国内领先的SaaS CRM服务提供商国内领先的SaaS-CRM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09年,核心产品为基于SaaS的“红圈营销”平台,主要面向国内中小企业提供基于SaaS的CRM软件服务,公司当前根据客户企业产品使用人员数量收取订阅服务费用,截至2015年底,公司企业客户数已经超过4万家,其中付费企业数超过1.3万家。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300万元,同比增长53.8%,录得亏损362.7万元,亏损额较2013年的129.0万元进一步放大。 公司具有完整的产品架构体系。公司在基于SAAS的CRM领域已经形成三层的产品布局体系,其中底层以“红圈钉钉”为主,提供基础通用的IM和营销管理功能;中间层为“红圈营销”,主要面向各个行业提供可配置化的营销管理产品,目前已经覆盖建材、快销、医药和农牧四个行业;上层为面向大企业客户的定制化版本,目前该产品已经在新希望集团落地。在产品的个性化方面,公司产品后台已积累超过一千个可配置模块,同时公司产品大版本迭代周期一般为三个月左右,在产品纵向功能完善、行业拓展方面快速推进。 公司已建立庞大的销售和服务能力。截至2015年底,公司销售团队已超过1000人,占公司员工比重高达2/3,并在全国32个主要城市建立直销中心。同时在直销渠道外,公司吸引超过200家渠道代理商加盟。在产品服务方面,公司已形成150人线下服务团队,内容涵盖线下服务咨询实施、客户回访等方面。2016年1月,原赶集网副总裁王正洪加入和创,负责公司直销、渠道、运维等业务,王正洪2014年初加入赶集负责赶集网直销业务,其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带领赶集网直销团队成为互联网行业中与阿里巴巴旗鼓相当的强悍直销军团。 公司投资团队阵容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突出。公司自成立来先后获得雷军、李汉生(原惠普中国区副总裁)等知名人士的天使投资,以及复星、东方富海等机构的股权投资,阵容强大的投资团队为公司在融资、企业资源整合、优秀人才吸引等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2015年7月,公司和阿里钉钉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承诺在产品、市场和客户等方面进行资源对接,8月双方合作研发的红圈钉钉上线,上线首周便获得1.3万家企业使用,其中付费企业数3000家,我们预期阿里背后强大的电商企业资源将为公司业务发展带来充分的想象空间。 风险因素。公司可能持续亏损风险,公司新产品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 估值比较。目前美国市场上市SaaS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平均值为8/6倍,公司目前尚处于协议转让阶段。 6.2北森股份(Q153906 :国内SaaS HR领域的领军者国内SaaS HR领域的领军者。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提供基于SaaS的HR管理解决方案。公司当前业务包括基于SaaS的HR管理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人才管理咨询三部分。同时公司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基于自有的PaaS平台BeisenCloud,为客户提供快速的个性化定制开发服务。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基于SaaS的软件和应用服务占比为67.1%;同期亏损1200万元,亏损额较2013年的亏损700万元进一步扩大。 公司SaaSHR产品布局完整。公司从测评、招聘业务起步,截至目前,在云业务部分,公司已经形成包括测评云、招聘云、绩效云、继任云等六大模块的一体化HR管理SaaS软件体系,以及覆盖实施服务、客户成功服务、认证培训等5大部分的服务体系。2014年公司加入云安全联盟(CSA),并成为国内首家加入该组织的SaaS企业。2015年,公司自有的PaaS平台BeisenCloud正式上线,建立了基于多租户架构的SaaS+PaaS一体的服务模式,该平台整体功能定位将类似于salesforce的Force.com 平台。 SaaS业务运营数据行业领先。根据易观研究结果,公司被评为2015年国内SaaS HR市场的领先者,综合实力全面领先国内竞争对手。截至2015年底,公司服务过的企业客户数超过4500家,客户所在行业覆盖互联网、金融、地产、消费等领域。目前公司销售人员占比近40%,2014年,直销渠道贡献公司98.1%收入,同时,公司已经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了自有的直销渠道。 未来策略:一体化、平台化、服务化。在未来的业务策略上,公司将以一体化、平台化、服务化的发展策略为指引,首先通过完整的产品布局为企业客户提供一体化的HR管理解决方案;并通过PaaS平台的部署,和大量的ISV一道,实现SaaS平台生态的构建,不断满足企业用户个性化需求;在上述基础上,不断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服务资源,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目前公司已经和100多家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未来三年,公司计划将该数字进一步大幅提升。 风险因素。公司业务可能持续亏损风险,公司新业务模块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风险。 估值比较。目前美国市场上市SaaS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平均值为8/6倍,公司目前尚处于协议转让阶段。 6.3客如云(835268 ):快速崛起的软硬一体化 SaaS 服务提供商 软硬一体化SaaS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要面向以餐饮为主的服务业商家提供软硬件一体、云端结合的SaaS产品服务。内容涵盖餐饮预定、排队、外卖、点菜、收银、移动支付、会员卡、优惠券、供应链服务等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在商业模式上,主要通过硬件 OnPOS售卖,SaaS软件服务费以及移动支付通道费分成获取收入。截至2015年底,公司产品签约商户门店数已经超过6000个,2015年12月平台月度GMV超过1个亿。受公司业务主要从2015年底开始发力影响,公司2014年实现收入仅为140万元,亏损1560万元。 已形成类苹果体系的一体化产品架构。目前,公司已经形成On Store开放平台、On OS应用系统、On Cloud云端应用和OnPOS智能终端软硬一体、基于云端技术的产品结构,整体布局思路非常类似于苹果。硬件 OnPOS 为公司自行研发外包生产的集收银、点单、电话等系列功能的融合终端,On OS为搭载于OnPOS、平板等硬件设备的餐饮管理系统平台,On Cloud为商家提供后端的报表统计、经营分析、会员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功能,On Store则类似于App Store。产品体系有效覆盖收银、预订、排队、外卖、会员管理、供应链等多个餐饮场景,实现餐饮行业各业务环节、资源的有效衔接和整合。 创始人线下渠道管理能力突出。截至2015年底,公司拥有员工800人,其中线下渠道推广占500人。公司创始人彭雷为原24券的创始人,曾管理超过4000人的、覆盖全国不同区域的线下销售团队,其在大型线下销售团队招募、培训、管理,以及实现产品面向大量中小企业用户的快速推广能力,是大量的同类创业企业所无法具备的。 公司C端资源优势明显。2014年百度成为公司股东,截至目前,百度共持有公司21.49%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机构股东。近年来,百度大力发展O2O业务,并将其视为继搜索业务之后的又一战略业务,客如云在B端商户领域的整合潜力和百度C端资源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此,客如云有望受益于百度糯米、百度地图等平台C端资源导入。同时,公司定位于B端资源整合,和国内互联网巨头短期难构成正面冲突,目前公司已打通百度直达号、百度糯米、大众点评、微信公众号等C端用户入口。 风险因素。公司产品业务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O2O巨头新美大围剿风险。 估值比较。目前美国市场上市SaaS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平均值为8/6倍,公司目前尚处于协议转让阶段。 声明本资料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资料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
    新三板
    2016年02月19日
  • 新三板
    测聘网新三板挂牌上市并募资1000万元        广东倍智测聘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测聘网证券代码:833907)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同时发行100万股,每股人民币10元,募集资金1000万元。由上投摩根、天弘天方参与认购。   公告显示,本次股票发行为定向增发,定向发行对象2名。其中,上投摩根新三板掘金1号资产管理计划认购500万元,天弘天方-弘丰瑞领新三板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认购500万元。   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资料显示,测聘网是从事人才招聘服务和人才测评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公司以自身首创的4C人岗匹配算法为核心,以“测+聘”的一体化服务理念,致力于将测聘网打造成为一个“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智能招聘平台。   测聘网挂牌申请的主办券商为民生证券,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负责财务审计,北京市中伦(广州)律师事务所担任专项法律顾问。
    新三板
    2015年11月19日
  • 新三板
    测聘网宣布启动新三板挂牌,同时定增3000万人民币 精准测评免费招聘平台测聘网在8月18日人力资源日宣布,该公司将于10月在新三板挂牌,定增3000万元,由上投摩根领投。测聘网首席执行官(CEO)许锋表示,该公司正在加快城市扩张,覆盖城市从北上广深增加至12个城市。 根据测聘网的说法,该公司今年计划组建超过100人KA销售团队和近200人电销团队,将测聘一体化推广到更多的中小企业,重点解决中小企业招人难、人才匹配度低的问题。 许锋透露,在58同城接盘收购中华英才网的过程中,测聘网安抚了原中华英才网杭州、苏州、西安、成都、武汉、长沙和大连7地精英KA团队,在业务和团队方面进行了扩充。对此,许锋表示,“中华英才网七地KA团队选择加入,正是看中了测聘网纯正的人力资源行业背景和实力。” 此言非虚。此前,测聘网核心创始团队来自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拥有2000万的企业测评数据,400个标杆岗位剖像数据、20位心理学家和专业顾问团队、以及3个全球顶级测评机构认证。同时,全国人力资源行业共有6项发明专利,测聘网就拥有其中3项人岗匹配关联发明专利。这为测聘网的发展计划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当然,测聘网在资本方面的支持同样有力。除了在创立初期获得了1500万元天使轮融资之外;测聘网还在今年5月完成了2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以及3500万元的A轮融资。
    新三板
    2015年08月19日
  •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