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脉
    脉脉林凡:定位工作版的微信 相比领英连接全球的高大上使命,脉脉显得更贴心和接地气。曾任搜狗CTO、后负责大街网校园招聘业务的林凡,对数据和人情之间的平衡有自己一套微妙的认知。   作为一款生长于移动端的职业社交应用,脉脉被视为LinkedIn众多中国学徒之一。 脉脉分为两大板块:工具和社交,社交部分主要包括实名动态、匿名吐槽和管理人脉,工具部分则为发布职位和即时通讯。   作为职业社交平台,领英和脉脉用户均需要完善履历以建立个人的职业品牌;领英(LinkedIn中国版)总裁沈博阳和脉脉创始人林凡同样笃信,覆盖生活服务的微信并不完全匹配职业需求,职场用户需要构建更垂直的工作场景。   但实际上,脉脉并不是又一个copycat(抄袭者)。脉脉采用IM(即时通讯)连接用户,而非LinkedIn及其模仿者惯用的站内信连接email模式;引入群组功能,以构建商务会议或人脉引荐的线上场景;面向用户的数据挖掘与匹配技术,可自动填补缺失信息,在搜索中自动分析二度人脉的共通点。   相比领英连接全球的高大上使命,脉脉显得更贴心和接地气。曾任搜狗CTO、后负责大街网校园招聘业务的林凡,对数据和人情之间的平衡有自己一套微妙的认知。   “我们从没说过我们是中国LinkedIn,我们认为自己是工作版的微信。”林凡说。   定位:工作版的微信 算法连接人脉 林凡的一个HR朋友曾遭遇这样的事情。HR在LinkedIn上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过了半个月那人才回复通过好友,HR再问他的手机号,又过了半个月那人才回复说,不好意思我不太查email,这是我的手机号。   “HR就崩溃了,这都一个月过去了什么人也没招到。”林凡说,“但在脉脉上,我加个好友立刻就有他手机号了。”   这与中美的职场习惯不同有关。一方面,中国职场的IM文化导致LinkedIn模式下的站内信在中国屡遭诟病,另一方面,“美国人都很直接,互相看完简历这事就可以直接办了!但中国人会更希望,中间人可以把大家拉在一起吃个饭。”   无数个细微的文化差异点使林凡觉得,在中国任何抄袭LinkedIn的公司都会很艰难。基于对中国人脉文化的理解,林凡试图在线上构建商务社交的职业场景。   2013年10月,他推出职业社交app脉脉,脉脉可通过数据算法连接关系,当用户通过关键词搜索到二度人脉,系统会自动匹配分析出共通之处以此建立信任感。“当你在脉脉上搜索‘微软’时,可能就会出现很多我在微软的前同事,同时系统会提示我与他们的关系。”林凡介绍,“那我就能帮你引荐给他们。”   这与LinkedIn的理念产生明显的差异。沈博阳想此前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更强调领英的工具属性,表示领英为中国职场人士提供的更多是个人职业品牌的打造。   在用户组成方面,和LinkedIn相比,脉脉的用户更为本土化,100万用户中多数来自本土互联网企业,而LinkedIn的500万中国用户,超过半数为外企高管。林凡坦陈,现阶段对于在外企工作、有全球职业愿景的用户而言,LinkedIn的优势明显。   “但是从人群角度,真正需要连接全球的这些人有多少?”他反问。   除此之外,脉脉显示出更浓重的人情色彩。用户匿名讨论企业的薪水、高管和产品,当涉及到争议信息时,相关人士可以选择实名澄清,后台编辑负责管控内容集中于工作领域。林凡期待经过一定时间的数据沉淀,使之成为企业信息集散地——用户点击企业标签即可得到其动态变化情况。   这同时为脉脉吸引到了意料之外的诸多名人用户。搜狗CEO王小川、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果壳网CEO姬十三等互联网名人均已加入脉脉,“小川几乎每天都会上脉脉,我们分析,他应该是用脉脉去了解搜狗的员工真正在想什么。”   “不要再叫我们中国的LinkedIn,我们自我定位是工作版的微信。微信解决生活需求,我们解决工作需求。”林凡说,“有点像曾经的MSN和QQ,工作上MSN,生活上QQ。”   试错:脉脉之前的60次失败 拒绝被打上LinkedIn标签,也是因为,脉脉并非靠复制模式获得成功。   “现在看好像一帆风顺,其实中间产品的探索是很辛苦的,一开始我们就没有选择抄袭别人,都是根据用户需求去想一个模式解决。”林凡向记者表示,“好不容易想到一个点放进去,结果没人理我完全不work,就很伤心,再想一个东西放进去,又不work。我们每周更新一个版本,等于说做脉脉之前的60个版本都没成功。”   创业之前,林凡拥有十年互联网从业经验。2003年,他从清华大学计算机与科学系毕业,加入搜狗工作,后任职CTO;2010年他进入大街网,首创校园招聘职位邀请的模式;2012年,林凡离职建立淘友网。他希望结合在搜狗七年对算法的了解和在大街网对社交的认知,用算法整合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淘友网最早的尝试是人脉的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检索将搜出来的人物根据关系进行排列,以解决“办事儿的需求”。但因为用户不懂得如何选择关键词,于是改成分类目录的形式,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无法交互。   “这就是为什么后面我们要进军移动互联网,因为你找到人以后可以随时随地联系。”林凡解释。   之后,淘友网还做过一款基于“朋友的朋友”范围的恋爱交友软件,觅觅。林凡对其寄予厚望,但是也没有成功。原因是,在最初的运营时没有强调人群密集度,为了维护用户体验使他们产生交互,觅觅被迫降低了关系链重要性,最后变成了“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等于说,觅觅最后变成了陌陌。”谈及此,林凡流露出遗憾,“人群密集度对于以关系为核心的应用很重要,否则调校到后面只能放弃最初的理想。”   这些工作经验在各个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林凡。后来,一部分产品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如人脉搜索引擎成了脉脉的重要功能;一部分产品为后来的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石。   而觅觅的失败经验,直接导致林凡在脉脉的推广上选择了集中且克制的路线,在前期,脉脉致力于在互联网企业内推广,首先提升高密度人群的使用率和活跃度,再依据这部分经验向其他行业扩散。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从最开始创业就没怎么缺过钱,融资很顺利。我过去在互联网领域的口碑和影响力,挺多人还是蛮认可。”林凡透露,目前C轮融资已经有人在排队。 融资:B轮2000万美元用于研发和营销。   据获悉,目前脉脉已获B轮共2000万美元融资,已落实商业计划书进入确定法律条款阶段。在此之前,脉脉以20%股份获得晨兴创投A轮和A+轮共计500万美元的融资。   B轮融资一部分将被用于技术和产品研发。目前脉脉的团队规模是20几个人,受限于此,按照用户使用度排位进行技术优化时,工具部分常常被忽略,用户抱怨的地方也多集中于此,“比如有HR表示,当候选人太多时用手机聊不方便,能不能出PC版本?这个我们在认真地考虑。”   另一部分融资将被用于市场营销。在脉脉推出的10个月里,林凡从未进行渠道推广,完全是通过口碑与人际传播,之后将针对泛互联网公司进行地面宣传和线下精准投放,“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做全渠道推广。很多创业公司追求快速发展,购买应用市场的推荐位,可能量会很大,但对脉脉这种依赖于关系的产品来讲这部分人进来并没有价值,分散的用户无法互动。”林凡说。   未来,脉脉将进军企业市场,建立人才内部推荐的数据库。在面向用户收费部分,林凡认为要将收费线下化。“比如与线下商家合作,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能力,商户返还一定比例的营业费用,这种商业模式可以收钱于无形之中。”林凡设想。   林凡仍将领英作为重要的竞争对手,但更具有威胁性的潜在对手是腾讯。早年在搜狗研发输入法时,林凡曾与腾讯旗下的qq输入法有过激战。“那一仗我们打赢了,因为搜狗输入法已经有了3000多万用户,形成足够强的口碑和用户传播点,到了这个临界点以后想取代就很难。”   曾名噪一时的即时通讯软件米聊就没有这么幸运,当时仅拥有一百多万用户,随后被微信一举击溃。   “作为社交网络的新产品,大概在几千万用户规模才算过了安全点。在此之前,以腾讯的体量和社交基因,推出任何新的产品都会产生致命影响。”林凡表示。   据他透露,腾讯内部对脉脉的定位仍是一款垂直领域的社交应用,更倾向于以58模式对脉脉进行并购,而林凡则认为以目前规模谈论并购仍为时尚早。   但巨头们似乎并不这样以为——腾讯之外,阿里和360均已表达过收购意愿。   【文章来源:凤凰科技】
    脉脉
    2014年07月25日
  • 脉脉
    脉脉:有成为移动版Linkedin的潜能,但爆点还在寻觅中 过去15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几乎copy了国外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先后产生了一大批成绩卓越的明星企业。但有一家公司,在中国一直没能copy成功,就是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为什么Linkedin在中国难以复制?以及中国是否需要自己的Linkedin?   前半问,业界有很多说法,比如国情不同、习惯差异、时机不到、产品形态单一、团队浮躁等等。但无论如何解释,都难以否定中国用户需要自己的Linkedin,这将是职场生活作为一种特殊场景愈发高频、垂直的必然结果。不管找工作、找创业搭档、找生意伙伴甚至结交志趣相投的职场人,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产品来承载,尤其当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之后,符合职场商务人士线上社交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本文介绍的脉脉团队,就一直在这方面发力,专注打造适合中国人的职场社交体验。   脉脉,是林凡团队的第三个产品   脉脉创始人林凡2012年从大街网出来创业,他说,之前搜狗和大街网的工作经验让他有了做出脉脉的可能性:搜狗的算法加上大街网的社交思维,让APP可以帮助用户管理和发掘出自己的人脉。脉脉就是这个思路下的第三个产品。   第一个产品是头像淘淘。可以在手机上接入你的微博、人人网等,将好友的头像导入到手机,自动添加到通讯录上,让每一个好友“有头像更精彩”。   第二个产品是觅觅,可以通过算法帮你找到靠谱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   林凡在总结这个两个产品时,觉得第一个太轻,第二虽有社交但用户之间没有建立联系,比较分散,都不太成熟。所以第三个产品,脉脉,可以导入用户的通讯录和微博中的好友,通过算法匹配出你的一度人脉和二度人脉。   我认为脉脉最大的亮点,是在你注册之初就已经有了很多可供使用的数据内容。甚至有点“吓一跳”的感觉,所有隐藏的人际关系都被拎出来了,一上来就能看到。   脉脉的产品逻辑   现在的脉脉,经过半年的发展,20多次迭代,其内在逻辑已经相对清晰,就是将你在不同社交网络(比如通讯录、微博)的行为数据通过计算挖掘,呈现出对你最有价值的真实的人脉关系链。你可以在一度人脉的引荐下认识二度人脉的朋友,也可以通过一度人脉的分享发现二度人脉以内的招聘和求职信息。这对于在职场社交中并不善于陌生“拜访”的中国用户,非常关键。   那么脉脉的逻辑是依靠什么来完成?   第一,清晰的关系链找到靠谱的朋友。在脉脉设计的添加好友过程中,你除了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还可清晰地了解到与你的关系链。   第二,精准的算法找到帮你的朋友。目前脉脉30万用户中,约10-20%是HR,林凡透露脉脉中的数据量远不是表面看到的八卦新闻和个人动态,更多海量的数据是HR与应聘者的对话。如果你想在脉脉上找到解决问题的人,可以通过人脉推荐、公司、学校、职位等不同维度进行查找。   第三,“移动”的特性有助于社交。脉脉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上,由于人们对方寸之间的安全感高于PC端,所以加为好友的概率也远高于PC端。   需要迈过去的几步   从去年10月末,我已经用脉脉快半年的时间,然而脉脉这款产品给我的感觉仍不是像林凡描述的那么清晰,我很难一句话完整表述出来。   我问林凡,你如何理解职场社交?他说,   职场社交有很多种需求,最直观的就是找工作、经营人脉,除此以外,还有泡八卦、读资讯,甚至还有一部分低频的IM需求。所以我们可能真的有点剑走偏锋,我们什么都做,再把每一种需求归纳好,让用户逐渐转起来。当然我可能见过100个产品经理,都说你们做的太复杂了,你们应该用一个点切入……   林凡坦承现在的脉脉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或者产品运营的爆点,一些需求不大的人,很难愿意立刻上手。脉脉的运营杨泽也认为,目前的脉脉以认识人这个口号来宣传,比较泛,不够聚焦,今后脉脉会在其传播力度上作进一步的完善,让用户更愿意使用以及分享。从解决需求角度来说,缺乏一个好的切入点,可能是脉脉要迈过去的第一步。   第二步,从圈子来说,也缺乏爆发性的增长点。脉脉半年达到30万用户,日增长几千,对比今年刚推出的秘密还有距离。和秘密最早流行于投资人,脉脉现在主要定位于互联网人群。林凡想在今年将互联网的圈子占领好,他认为工具类的产品要靠渠道来获得爆发性的增长,而社交类的产品要靠口碑,而脉脉目前爆发点好像不是太明显。   在采访中,林凡也问及脉脉中匿名八卦的意见,同时谈到之后会将每天点击最高的八卦消息赏金5000元(貌似比较土豪,完稿时已经推出),以此做成国内非著名的安全、有价值的匿名爆料平台,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方法没准还真能成为其爆发式增长的一个可能性,试问宇宙中谁没有一个小八卦的心理。   晨兴创投A轮投资脉脉几百万美元,如果脉脉果真能够迈过这两步,成为一款拥有用户完整的职场信息、帮助用户更快更精准地找到人、有着UGC式的精彩八卦内容的职场社交APP的话……Linkedin目前可是近200亿美元的市值哦。   【文章来源:虎嗅网】
    脉脉
    2014年05月19日
  • 脉脉
    职场社交,等风来 通常情况下,美国互联网界有什么火爆,中国必然有一大堆效仿者,新浪搜狐之于雅虎,饭否微博之于Twitter,人人qzone之于Facebook……恐怕LinkedIn是唯一的例外。在一个以“关系”构成的社会做关系为啥这么费劲呢? 职场社交更多的是基于弱关系之上,LinkedIn创始人霍夫曼在《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书中阐述过这个观点。魏武挥老师也曾分析,LinkedIn的流行是建立在弱关系的基础上,因为弱关系更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使得社交网络中的成员能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他认为中国职场充斥了我的老爸是县长,我的干爹开奔驰,我的舅舅是老板……这都是建立在强关系的基础之上,很难建立起一个基于弱关系的职业社交网络。  职场社交,风来了! 我不认为现今贵国缺乏职场社交的基因,特别是当下。 市场经济崛起,在很多新兴行业,特别是正在被互联网思维改造的领域,更好的商业模式更优秀的人才远远超过市长的小舅子。同时这些领域对人才数量的需求远远超过市长的小舅子、小姨子、大姑、二姨、三大爷……这是人才需求的基础。 需要人才,更需要的靠谱的人才,需要人才类的大众点评,而最高效、最靠谱的寻找人才的方式肯定是找靠谱的人(信任的同事、朋友)推荐。这不就是弱关系吗? 年后,微博、微信、豆瓣、qq签名、qq群、微信群,各种招聘信息扑面而来,希望那些年假休了、红包领了、奖金收了的人换个地方升职加薪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成功之路。仔细想想,找朋友推荐靠谱的人,这不就是弱关系吗?只不过这些用户需求一直散落在各种产品之中,不是用户不需要,而是没有一个好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 另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领英来了,LinkedIn的亲生骨血。血种纯正、资金丰厚、不缺人才……种种因素显示,领英会沿着高调入华、步步为营、矛盾频发、心力交瘁、不声不响,并终将步Yahoo!、Google、Groupon的后尘,成为炮灰。而领英最大的价值就是重新激活职场社交领域,催生出一到两个职场社交平台。 风来了,猪呢? 如何成为一只合格的职场社交猪呢? 1、弱关系:很多人忽视了LinkedIn关系的基础——邮箱通讯录,天生的职场社交基因,天生的弱关系体系(强关系一般电话沟通)。然而中国不具备美国的邮箱文化,qq,似乎关系太强,新浪微博,关系又太复杂,那弱关系是什么?  2、高端人群:职场社交必然起源于高端人群,总监多了,经理才会心向往之,经理多了,主管才会提起兴趣,主管多了,普通职员、毕业生、实习生才会入驻。很难想象一个充斥着心灵鸡汤和娱乐新闻的平台会吸引职场人士进行“职场社交”。 3、数据分析:有了基础的关系,有了高端人群,如何向高端人群推荐与之匹配的人群,为他们带来价值,留住他们,进而吸引更多的人。 风来了,猪呢? 大街:雷军老师投资的公司,号称中国第一的职场社交,借助新浪微博的关系链,口碑+关系链,积累了不少用户。或许是因为人人网出身的关系,大街主打学生群体,打了四五年,不少学生从大街网走上职场,与此同时离开了大街网。而学生群体除了吸引了大量的HR,似乎对高端人群没有丝毫的吸引力。 知乎:业内人士最看好的职场社交平台,上线三年,通过社交问答沉淀了大量的高端人群以及社交关系。然而问答的门槛太高,回答问题特别是答案出色的用户必然是少数,如何让更多的用户参与问答,从而在这个平台结识更多的朋友,这是个问题。 周伯通:2011年开始基于新浪微博做招聘,一度积累了几十万的用户,中途社交招聘走入瓶颈,缺乏数据分析能力,HR收不到靠谱的简历,用户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招聘效率下降,自然逐渐远离了这个平台。前段时间据说从移动互联网人群切入,重新开始。然而数据分析的问题不解决,依然会拖后腿。 脉脉:去年年底上线的一款手机app,据说是搜狗的团队创业做的(搜狗很多高管都在里面),第一次登录,虽然没填什么信息,但个人信息已经很详细,貌似部分来自微博,部分应该是计算出来的。即使有些头像姓名信息匹配错误,也着实令我大吃一惊。此外,他通过微博的二度人脉极大的扩展了自己的人脉圈,同时也没有产生过多的噪音。不过,毕竟是刚刚开始,谁也不知道市场是否接受这种解读。 LinkedIn花了477天才获得100万用户,3年半的时间(2006年底)达到1000万用户。10年,才成功IPO。职场社交一定是个慢生意,需要良好的耐心,需要跟投资人打交道的技巧,慢慢培育这个生意。正如《射雕英雄传》里黄裳的故事,到头来拼的是谁能活的更长。 【文章来源:杨泽】
    脉脉
    2014年04月03日
  • 脉脉
    脉脉如何搭建一个和LinkedIn不一样的职场社交网络 想沦为下一个求职招聘工具的脉脉,最近发布了2.0版本。此前,PingWest已经报道过这个基于二度人脉关系进行求职招聘的应用。在2.0版本中,脉脉加入了“人脉动态”强化社交关系,开始基于用户关系链来做职场社交产品。 目前,脉脉的“人脉动态”中主要包括一度朋友的动态(包括新结交的好友、新招聘信息、状态更新),这些动态信息能够帮助你结交新的好友、帮助求职招聘信息的发布者扩散消息等。当你的二度人脉入驻脉脉时,系统也会在“人脉动态”里进行提醒。 脉脉是一个非常依赖通讯录的应用,这也是他们迄今为止仍然把开发重心放在移动客户端的原因之一(当然,他们未来也会做网页版本)。脉脉会通过通讯录关系(权重最大)、新浪微博互粉关系等来衡量用户的影响力指数,由于用户在脉脉的求职应聘和八卦板块里多以匿名的形式出现,因此影响力指数是对用户可信度和人脉能力的最大背书。 与大多数招聘网站不同,脉脉并不打算做“更加落地”的招聘服务。事实上,用脉脉商务市场总监张伟的话来说,脉脉甚至与智联招聘、拉勾这样的招聘网站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后者没有数据能力。脉脉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通过基于关系链来为招聘做筛选。换句话说,脉脉做的其实是类似LinkedIn的职场社交,但区别是脉脉依赖数据挖掘技术自动给每个用户填上了简历。用户无需自己动手写简历,只需要做少量的修改就够了。 然而,随着大街网、猎聘、天极网、周伯通、海内等一系列LinkedIn曾经的模仿者最后都把自己做成了招聘平台,“务虚”的职场社交在国内很难真正把人气做起来,离职场人群最近的招聘是最“落地”的服务。LinkedIn入华,有机会让原本习惯娱乐化社交的中国人开始逐渐接受职场社交的概念。 事实上,脉脉在做职场社交的同时,也正在试图引入职场中发生的一些“泛娱乐化”的元素来维系用户。他们早早就推出的“职场八卦”功能,为他们驻留了一批用户。“职场八卦”目前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圈内匿名爆料,而由于这个板块中只显示2度人脉里的消息和热门消息,因此你会有比较强烈的圈子归属感。 脉脉目前的用户主要偏向于互联网创投圈,以VC和创业者为主。张伟认为脉脉需要更加精准的产品方向,因此他们对于渠道的选择很慎重。在创投圈的曝光,能够帮助他们在早期积累典型用户。张伟称,脉脉在半年之内会主要专注于互联网人群。 这个目前只有移动端的职场社交服务,靠手机通讯录快速沉淀用户关系链,靠新浪微博快速积累用户标签数据。他们鼓励用户在手机应用上建立商务关系、发布职位信息和职场八卦,也能够帮助VC和猎头通过搜索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通过鼓励用户交换名片或直接加好友,脉脉把新浪微博的关系链转化成自己的关系链,并提供了新的职场关系链建立渠道,这意味着他们绝非只是一个透过社交网络做用户数据分析的公司,他们想在新浪微博之外再造一个垂直且专业的社交网络。 但正如前文所述,职场社交并不好做,此前新浪微博自己推出的微人脉和微招聘都早已处于被人忘记的边缘。哪怕是职场社交的鼻祖LinkedIn入华,他们也找到了微信来进行社交整合类的合作脉脉在推出增加了“人脉动态”的2.0版本后,日活跃用户翻了两到三番,次日留存率翻了两番。但作为创业公司的脉脉,在难能可贵地没有成为一个copycat的同时,是否能够敲开中国人职场社交的大门,还充满了挑战。 【文章来源:pingwest】
    脉脉
    2014年04月01日
  • 脉脉
    基于关系链计算的招聘应用“脉脉”上线Feed流,由强工具属性切入社交 在国内毫无推广就意外拿下 400 万用户的Linkedin终于入华了,这对国内的职场社交公司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内这么多年始终不温不火的 Linkedin 模式似乎还有戏,起码 Linkedin 自己就有信心。忧的是,目前本土玩家们都远没有修至大成,这位洋和尚的突然入局会不会让自己更加难做? 事情还没法定论,但无论如何总要未雨绸缪。比如人人网已开始对旗下的商务社交网站经纬网进行扩充,在引入大数据团队的同时,进一步整合了人人职场等资源。而创业公司一端,我们此前多次报道的“脉脉”则在产品中加入 Feed 流,开始试水职场社交。 如果要给以前的“脉脉”下个定义的话,我会选择“基于人脉计算的招聘工具+匿名社区”作为描述。“脉脉”的基本原理很清晰,就是将你不同的社交网络叠加(比如通讯录 + 微博),通过数据挖掘描绘出你真实的人脉关系链。在“脉脉”中,你可以在一度人脉的引荐下认识二度人脉的朋友,也可以由一度人脉的分享发现二度人脉以内的招聘和求职信息。鉴于求职的隐私属性,“脉脉”也设计了一定的匿名机制。 而现在,“脉脉”则在“工具 + 匿名社区”的属性之外加入了一定实名元素——其实就是围绕一度人脉的 Feed 流。在 Feed 流中,你可以看到一度好友间的互动,以及对招聘职位、求职信息的分享和评论。现实意义来说,这是对以前列表式的信息发现机制的革新,使得信息传播流程更顺畅。长远意义来说,“脉脉”是想为社交化打下基础。目前“脉脉”的 Feed 流基本围绕“招聘”设计,不支持微博式的多媒体内容分享(可能是担心定位过于模糊)。但随着用户群体的逐渐壮大,未来围绕职场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解决就显得必要。所以一个可以预期的情况是,当条件逐步成熟,“脉脉”可能越发向一个职场社交网络靠拢。 做职场社交通常要面临两项挑战,一是解决冷启动,二是维系用户活跃。 冷启动问题对“脉脉”的影响相对较轻,由于“脉脉”团队在做这款产品前已经做了比较丰富的社交数据积累,用户只要打通通讯录与社交账号就可以自然建立起社交关系的映射,而无需对方真的加入这款应用。 而用户活跃问题算是国内类 Linkedin 产品的一大软肋,优仕、天际、大街的情况都不太理想。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你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一个社交架构,还要向这个社交架构持续注入有价值的内容(除非这个网络能够自己生产)。显然仅仅依靠招聘这种低频需求,是无法长期吸引用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由媒体或者高频工具转型职场社区可能更易成功。比如作为媒体的36氪推出的36氪plus,Linkedin自身也越发媒体化。放在“脉脉”上看,它可以通过匿名八卦社区(有时你会发现这个社区的爆料很靠谱),加上基于数据挖掘的人脉管理工具,让你有至少每隔两三天就上来看一下的想法。而且随着你身边人越来越多地被卷入,这一频率还会加强。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脉脉
    2014年03月03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