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硅谷科技创新者都有哪些特征? 硅谷,作为大多数知名科技企业和成千上万初创企业的大本营,这里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这里既有有技术、有能力的创始人,也有具有无比视野的人,这些天才创造了无数产品和服务,它们改变了世界。我们不禁要问,最好的创业者和普通创业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   Fred Terman被誉为是“硅谷之父”,他也是一个伯乐,他能够一眼就在人群中找到真正的天才。1925年的时候,他加入了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他的学生们有很多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这些人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自己的天才本性。在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包括William Hewlett和David Packard,这两个人创立了著名的IT企业惠普,他们创业的地方,就在离校园仅仅两英里远德加州Palo Alto。Russell和Sigurd Varian兄弟也是Terman的学生,他们创立了Varian Associates,并且发明了速调电子管,这种设备成为了最常用的微波放大器。   Terman也是上述两家企业的早期投资人,而且进入了两家公司的董事会。要知道这两家企业时硅谷最早上市的第一批企业之一。Terman投资过的其他企业还包括Ampex和Watkins-Johnson等硅谷初创企业先锋。   Terman于1982年过世,他有着别人无法比肩的能力,那就是找到下一个将会改变世界的创业天才。这项技巧,也是他通过学习而得来的。而他的学习对象,就是他的父亲,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Lewis Terman,美国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IQ测试的发明人。   小Terman对于硅谷的贡献可谓“罄竹难书”,在他全部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在实践自己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本领,为硅谷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并且滋养这些人才。然而,发现天才是一回事,理解这些天才复杂的理念,则是另一回事。   硅谷的另一个传奇,有过多次创业经历的Steve Blank就曾表示:“工程人员就像是艺术家。这些人眼中的愿景是其他人无法看到、听到、更无法理解的。与创业相似的其他领域,只有艺术。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也许它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足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一次一个人走进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室,看到了一大块大理石,于是他问米开朗基罗: ‘这是什么?’米开朗基罗对他说: ‘这是你所见过的最美的雕塑。’那个人说: ‘这只是一块儿大理石啊。’米开朗基罗说: ‘你3年后再回来看吧。’3年之后这个人回到这里,他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哀悼基督》。那个人问道: ‘你是如何做到的?’米开朗基罗说: ‘它一直都在那里,我只是把它周围的石头去除了。’ 这个故事非常好的展示了每一个创业者的心声,乔布斯、Elon Musk……只要是你能够想起来的创业领袖,他们都是这样。   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这些天才脑子最深处究竟在想些什么,毕竟天才的思想和普通人的思想之间的区别,就像是普通的自然现象和促进进化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区别。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分析一下他们的思考方式。   Blank表示:“和艺术一样,创业也是一个由热情驱动的工作。这个工作在大部分的时候都会让你感到很痛苦。你的联合创始人会推出,你会发现资金总是不够用,你最优质的客户回转投你的竞争对手,VC会在董事会上朝你大喊大叫。正常人为何会选择创业?你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普通的工作,每天定点下班和家人相聚。这个问题也适用于艺术家,为何会有人忍受多年的痛苦创作一幅画作,然后再把画卖掉?创业者和艺术家一样,他们对于各自领域的热爱让他们不断向前。” 创业就像咀嚼碎玻璃 Blank是硅谷创业传奇中的一员。1978年,从美国空军退役2年之后,他来到了硅谷,开始了他的科技企业生涯。他加入的第一家公司是战略观察技术企业ESL Incorporated。在那之后,Blank自己创立了多家初创企业,包括半导体企业Zilog和MIPS Technologies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开发企业Epiphany,这家企业在1999年成功完成IPO,并且募资6600万美元。   同样是在1999年,他选择了退休,并且于2005年出版了《Epiphany四部曲》一书。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Epiphany从成立到取得成功的详细故事。   目前Blank在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学府向本科和研究生学生教授创业课程。他表示:“人们曾经经常嘲笑我,他们说创业不是可以传授的。你确实不能向普通人传授创业课程,但是却可以向那些真正想创业的人教授创业课程。我所说的,不是想 ‘玩儿’创业的人,而是想把一生都交给创业的人。”   Blank认为,创业是要在实践中学习。他表示:“我会交给你创业的理论,但是这门课的真谛在于实践和体验。你必须走出教学楼,每周花30个小时去和消费者与合作伙伴进行对话,然后回到教室,从教学团队领取你下一周的实践题目。这就是创业的核心。你知道一个经历过失败的创业者在硅谷被称为什么吗?那就是 ‘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失败的意思就是失败。而在硅谷,失败的意思是: ‘你下一个要创立的企业是什么?’”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挑战,你都要保持坚不可摧的创业信仰和愿景。事实上,这就是真正的硅谷创新者和伪创新者之间的区别。   Justin.tv和Twitch的创始人,从2005年起资助了超过700家初创企业的机构Y Combinator的合伙人Justin Khan表示:“创业的核心就是兼顾的信念,无论外界给你什么样的评论,或是市场对你说什么,你都要兼顾自己的信念。如果你看看Elon Musk,你就会发现,他的很多项目都曾经经历过多年的挣扎。人们说他的项目都是糟糕的投资,但是让仍然将自己的继续放在这些项目中。Musk清楚的知道,创业就像是咀嚼碎玻璃,就像是盯着悬崖深渊,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只占世界人口1%的天才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   他继续说道:“在Y Combinator挑选初创企业的时候,对于目标的坚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标准。我们会依据许多标准来衡量创始人:创始人会不会坚持自己的使命不放弃企业?他们能否打造出自己所承诺的产品?人们总是在谈论使命驱动企业和金钱驱动企业之间的区别。我们所选择的初创企业,都将会与我们在接下来的10年中进行合作,我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更倾向于有使命感的创始人。如果你看看Airbnb和Dropbox,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创始人都真正找到了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因为他们此前都曾经经历过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在挑选和面试程序中,这种体验感和使命感是我们在挑选和面试初创企业的过程中非常看重的。” 成功能力测试 Adeo Ressi相信,对于投资人来说,有一个准确、科学的方式来发现具有成功基因的创始人。在Lewis Terman完成了第一个IQ测试大约一个世纪之后,Ressi提出了另一个对于硅谷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的测试,这就是一种衡量创业者能力的测试。   Ressi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创业者,他的简历可谓是丰富多彩,在这份简历中他有着多种头衔,例如网页开发机构Methodfive的创始人、休闲游戏平台Game Trust创始人等。他还是创业训练营Founder Institute的创始人,Founder Institute推出了一个名叫Predictive Admissions Test的测试,这个测试能够对创业者进行评价,从而找到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创业者。Founder Institute表示,这个耗时大约一个小时的测试会对测试者的行为习惯和天份进行衡量,从而预测受测试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科技创业者,其准确率大约在85%左右。   Predictive Admissions Test使用的是心理学中的Big Five五类人格分析,其中包括了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神经质人格特质。这个测试最看重的两个特性,分别是开放性和可变智力。   Ressi解释道:“可变智力并非五类人格特质之中的指标,它衡量的是一个人快速学习和快速适应的能力。作为一个创业者,你经常需要快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这种转变能力非常重要。较高的开放程度意味着你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你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而开放程度低则意味着你的思想比较保守的人,你会以自我的想法来看待世界。开放程度代表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找到重要创意的能力,因为你对新东西接受速度更快。可变智力代表的是你的行动和执行能力。”   Founder Institute的创业培训课程是一个兼职项目,为期4个月。自2009年之间,已经有超过1300个初创企业从这个项目毕业。还有3万个企业创始人报名接受Predictive Admissions Test测试。这个测试的评分为0-5分,在所有参加测试的人中,只有61个人得分在4分以上,而成功突破4.7分的,至今还未有一人。   Ressi表示,这样的得分结果显示,要想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你不必一定是个奇才,你要做的只是迈出第一步,并且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他表示:“我们曾见过许多不同的创业者,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并且都建立了成功的企业。NBA中有许多成功的球员,他们都不是大个子,但是他们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他们在身高方面或许并没有优势,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专注来弥补这种不足。没有任何一种测试能够衡量人们的激情。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脸上被狠狠的打了10拳,但是他仍然爬起来继续向前,那么他一定是个有激情有梦想的人,这就是最好的测试。”   即使在Predictive Admissions Test测试中获得高分,也并不代表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Ressi表示:“你在测试中显现的一些优势有时也会反过来和你作对。通过对一些高得分创业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个世界会让他们感到挫败:他们都是超级聪明、超级有能力的人,其他人的工作质量在这些人面前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然而这正是他们需要进行自我调整的地方,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他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其他人的工作能力并不像他们一样优秀,他们有时必须迁就别人,甚至停下来等等别的人。”   Ressi表示,有的时候创业精英会找到另一个经营来合作。例如惠普的Hewlett和Packard;谷歌的Larry Page和Sergei Brin。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业就会成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Ressi指出:“3万个测试者中,只有61个人的得分在4分以上,可以说这种 ‘精英会’的情况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一个精英想找到另一个精英,可谓是大海捞针。但是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看看Page和Brin之间的故事就知道了。” 危险信号 Predictive Admissions Test测试还会对创业者的行为习惯和个性进行分析,有的时候不好的习惯和性格也会导致创业者的失败。这个测试统计出了大约20个习惯和性格方面的危险信号。Ressi表示:“我们对几百个最成功的企业进行了分析,这些企业的创始人身上无一例外都没有这些危险信号。”   在所有危险信号中,有3种信号是最为致命的。Ressi解释道:“第一个就是欺诈行为。这种欺诈可以说是一种病,创始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出事实。第二个信号我将其称之为 ‘捕食性攻击’。也就是说创始人总是显得过分带有攻击性,甚至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尤其是对待竞争对手更是如此。第三种信号就是非常强烈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当压力上升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房间里乱扔东西、对着人嚷嚷,甚至是 随意开除员工。”   这些行为从一个侧面说明,许多创业者,尤其是那些不断失败的创业者都有精神错乱的倾向。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澳大利亚商学院在2013年曾经发布过一个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精神错乱所导致的许多后果,例如犯罪、入狱和在某条法律刚刚颁布就触犯它,这些人都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或经验。有的时候,创业者也会犯这样的错误,由于自己的行为导致创业失败,但是在下一个创业旅程中,他们仍然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专栏作家Milo Yiannopoulos在他即将出版的新书中讨论了这一话题,他对许多创业者进行了分析,例如社交媒体网站、在线游戏平台和其他数字企业的创始人,看看他们关注的究竟是用户的兴趣,还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究竟为什么会盗取用户的个人数据,从而让自己获得利益。   6种创业者类型 Founder Institute利用特质和性格分析来预测创业者的成功可能。在选择让哪些初创企业加入他们的培训项目的时候,他们也会参考这个测试。该组织声称,通过对测试结果和这些企业的真实表现的分析,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测试的准确率可达85%。这个测试的目的,是衡量创业者的一些核心特质,其中包括:   • 职业经验。候选人的平均年龄为34岁,这些人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行业和管理经验。 • 可变智力。这个指标也被称为“抽象思维”。成功的创始人都能够马上学会新规则,从而理解抽象图案的排列方式,然后利用学会的新规则来解决问题。 • 开放性。创始人的创意、好奇心和对于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渴望是这个特质的核心。 • 适度的宜人性。最好的创始人身上都会流露出同情心、温暖感和体贴型。但是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也能做到直言不讳,有时甚至还会稍显严厉。   各种指标的不同程度搭配,会产生6中不同的创业者,你属于哪一种?   1. 散发自信的创业者,这种创业者擅长于销售,他们充满激情,以行动为导向,并且工作起来勤勉认真。他们从不缺少自律。在外向型和责任心方面,他们的平均得分超过平均得分25%。他们都是非常友善的个体,对于其他人的需要非常感兴趣。 代表人物: Mary Kay Ash, Zig Ziglar   2. 典型的破坏者、创新者。这种创业者富有冒险精神,具有前瞻性并且永远在寻找新奇的商业创意。他们在开放性和宜人性方面得分都很高,但是在情绪稳定性方面的得分会稍稍低于平均数。 代表人物: Richard Branson, Tony Hsieh, Evan Williams   3. 总是能按时完成工作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有着较高的责任感,并且有着解决问题的天资。这些创业者在责任心方面的得分超过平均得分80%,在可变智力方面的得分超过平均得分10%。他们所缺少的是开放性,以及寻找新创意的意愿。 代表人物: Larry Ellison, Bill Gates   4. 还有一部分有着内在的商业感,是商业方面的奇才,他们依靠直觉,相信自己的天生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以此来获得成功。这种奇才式的创业者在可变智力、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都能获得较高得分。 代表人物: Elon Musk, Larry Page   5. 富有创意的谋略家、战略家。这种创业者擅长于开发高效的商业模式,而且总是从容不迫。在情绪稳定性他们的得分高于平均得分55%。另外他们在开放性和可变智力方面也高于平均值。 代表人物: Steve Jobs, Martha Stewart   6. 最后一种创业者总是在愿景方面反应极快,他们能看到宏观的工作,并且不断的将自己的企业推向新高度。这种热情让他们在外向型方面的得分超过平均得分40%,而且他们在开放性和可变智力方面的得分也超过了平均值。 代表人物: Ted Turner, Oprah Winfrey, Mark Zuckerberg   糟糕的特质 优秀的创业者有自己的特质,糟糕的创业者也有自己的特质。如果你在自己身上发现以下几种特征,那么你一定要小心了: • 过分激进,过分具有侵略性 • 喜欢找借口 • 欺诈 • 情绪不稳定 • 自恋   (via Entrepreneur, 译/快鲤鱼)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4月08日
  • 硅谷
    来自旧金山的薪资管理平台ZenPayroll确认获得Google Capital 领投的6000万元B轮融资 信息来源:http://fortune.com/2015/04/06/zenpayroll-google-capital/ Zenpayroll 是一家来自旧金山的创业企业应用公司,根据财富杂志报道,ZenPayroll已经确认获得由Google Capital领投Google Ventures和新投资方Emergence Capital和Ribbit Capital跟投的6000万美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将使ZenPayroll的估值达到5.6亿美元。 ZenPayroll的云端薪资管理系统针对中小企业,每家企业每月只需支付25美元并为每位员工支付每月4美元的费用即可使用ZenPayroll的服务。ZenPayroll称自己服务的费用只有主流薪资管理系统Paychex和ADP的三到四分之一,所以特别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ZenPayroll的业务增长迅猛,公司的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多,目前已经有超过一万家中小型企业在ZenPayroll上管理超过10亿美元的薪酬。而在去年,这个数字只有4亿。 中国有不少企业在做类似的服务,如CDP、仁云科技、易薪宝等。   附录去年报道: ZenPayroll是一家基于云端的薪资管理服务商,公司2014年2月获得一轮 2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ZenPayroll 打算利用这轮融资来开发更多的功能、拓展业务和扩充员工规模。此前,ZenPayroll 已经获得过一轮 610 万美元的种子投资。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420
    硅谷
    2015年04月07日
  • 硅谷
    Twitter收购开发人员监测企业tenXer并关闭其服务 Twitter刚刚收购了一家名为tenXer的初创企业,该企业的主要产品是指在改进编程人员工作表现,并且帮助管理者认知编程人员当前所做工作的网页服务。   本周末,该服务将会正式对用户关闭,付费用户将会获得服务费用退款。   tenXer创始人兼CEO Jeff Ma昨天在一封邮件中将本次被收购的消息对用户进行了通知。   他在邮件中表示:“今天我非常兴奋的宣布,tenXer团队将会加入Twitter,我们将会搬到旧金山继续我们的使命。能够将我们在过去3年中所学到的东西,带到世界最顶尖的工程团队中,我们感到非常兴奋。”   除了此邮件之外,其他有关本次收购的确认信息也陆续传来。tenXer的前产品营销和业务开发副总裁JP Patil在他得LinkedIn资料中写到“tenXer已被Twitter收购”。Patil本人于今年1月份离开texXer,并与3月加入GroundRounds。   目前tenXen的主页还在正常运营,但是他们的博客已经无法打开。而且该公司在GitHub的主页也已经被移除。   对于本次收购消息,Twitter并没有第一时间做出确认。   近些年来,Twitter所收购的其他初创企业包括Crashlytics、Gnip和Niche。   tenXer于2011年成立于旧金山。投资方包括e Founders Fund、Google Ventures、Khosla Ventures、Radar Ventures、True Ventures、the Social + Capital Partnership和Webb Investment Network。   该公司的程序可以从GitHub、JIRA和Pivotal Tracker等网站中调取数据,并且生成图表和活动报告。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些内容了解开发团队的工作状态,以及每一个开发人员的工作速度等信息。   该公司在2013年的一份声明中称,著名移动商务企业Branding Brand曾是他们的客户之一。   创始人Jeff Ma曾有过多次创业经历。在成立tenXer之前,他曾经先后创立了GolfSpan.com(后被Demand Media收购)、CircleLending(被维珍集团收购)和Citizen Sports(被雅虎收购)等企业。   (via VB, 译/快鲤鱼)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4月03日
  • 硅谷
    继9000万美元之后,企业安全与系统管理初创企业Tanium再获 A16Z 5200万美元投资 据re/code消息,为企业网络提供安全保护和系统管理的初创企业Tanium,以17亿5000万美元的估值,获得了硅谷著名风投A16Z(Andreessen Horowitz)5200万美元投资。 此次交易由A16Z合伙人、前微软部门负责人Stephen Sinofsky主导。去年6月,Sinofsky以9亿美元的估值,对Tanium进行了一笔9000万美元的投资。此次投资过后,Tanium成为A16Z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的企业,超过了2012年A16Z对GitHub1亿美元的投资。   Tanium成立于2007年,创始人是Orion Hindawi父子,父亲是UC Berkeley的博士,儿子是UC Berkeley的肄业生。父子俩还曾于1997年创办了专注降低联网手机、电脑、服务器管理成本和复杂度的BigFix。2010年,Hindawi父子以4亿美金的价格将BigFix卖给了IBM。   Tanium受到资本热捧的一大原因是,相对于传统企业网络安全解决方案,Tanium的解决方案是客户机直接与服务器沟通,具有便捷、快速的优势。传统的系统管理或安全解决方案往往是多层方案,即从端点到管理中心往往需要经过中继/采集服务器,这样往往需要在端点设备处安装客户端软件,而且在终端数量庞大的情况下信息的收集往往需要数小时乃至数天,时效性不高,维护也不方便。   而据Tanium网站介绍,采用Tanium的解决方案,网络管理员数秒内即可掌握数十万台设备的情况,并可在同样的时间内做出变更。所有网络节点均可查询、管理、更新、保护,而且在浏览器上近乎实时(15秒左右)进行。   谈及这笔融资,联合创始人Orion Hindawi表示,“我们已经多次拒绝了投资机构的注资申请,因为我们并不缺钱。”事实上,Tanium自2012年就已经盈利,包括VISA、Nasdaq、Qualcomm等众多企业和美国政府都是Tanium的顾客。   而之所以接受A16Z的投资,Hindawi表示,这笔钱将在未来Tanium国际化时派上用场。多年来,Tanium一直扎根于美国本土,现在有走出去的意愿。目前,Tanium已经开始向欧洲、亚洲地区的企业展示自己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4月03日
  • 硅谷
    企业社交媒体管理公司Sprinklr获4600万美元E轮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 创建时间只有5年的企业社交媒体管理创业公司Sprinklr今天宣布获得4600万美元E轮融资,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目前全世界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创业公司约有35家。   Sprinklr同时宣布推出“体验云”服务,该产品能让品牌商在23个社交渠道和品牌网站上创建、管理和发送产品的用户体验。   Sprinklr为企业提供其社交媒体的跨平台管理和图表分析等服务,它的顾客包括微软和维珍美国等。   通过近期收购内容管理系统公司Pluck,加上它对社交传媒战略咨询公司Branderati的收购,Sprinklr能管理社交媒体的各种内容,功能包括社交登录、评论和游戏化。   该公司还收购了Dachis Group和TBG Digital公司以增强分析和社交广告能力。   尽管该公司专注于社交媒体,但它正向客户体验管理方向转型。对大多数品牌商来说,一开始他们只把社交媒体当成试验。然而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品牌商多渠道客户参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像Adobe、Salesforce和Oracle这些大公司都收购了各类社交媒体解决方案公司,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跨渠道“营销云”服务中。Sprinklr意识到这些大公司将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它必须让自己转变为不仅只是一个社交工具。   “跨国企业正从以渠道和功能为中心的思路向外扩张,以回应日益互联的客户。点解决方案和分离的云服务都不能让企业在每个社交接触点上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客户体验。”Sprinklr的CEO Ragy Thomas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除了把称自己为体验平台外,该公司在此方向上采取的另一措施是与SAP 的电商全渠道解决平台Hybris进行整合,以推动其新的商业业务。   Sprinklr此轮融资由现有投资者Battery Ventures、Iconiq Capital和英特尔资本领投。迄今Sprinklr共获得1.235亿美元融资。其竞争对手Hootsuite在2013年下半年的最新一轮融资中募集了1.65亿美元。   (via VB,译|快鲤鱼)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4月01日
  • 硅谷
    SAP联合创始人茨奇拉去世 享年74岁 [摘要]茨奇拉与四名前IBM的同事在1972年创办了SAP,该公司开辟了ERP软件的基础。 开辟了现代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并把一家德国公司变成为全球软件巨头的SAP联合创始人克劳斯·茨奇拉(Klaus Tschira),周二在海德堡逝世,享年74岁。   茨奇拉与四名前IBM的同事在1972年创办了SAP,目标是为即时数据处理开发标准化的应用软件,这种做法在当时有悖于以此为方向的系统。   SAP在周二的声明中表示,“茨奇拉对科学的强烈喜好,特别是对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喜好,在一生中指引着他。因为他奠定的基础,为许多青年才俊进入科学领域开启了大门。”SAP并未透露茨奇拉逝世的原因,但表示茨奇拉的逝世“并不意外。”   SAP在1973年完成了公司首个财务会计系统RF。该软件套装后来成为了一系列其它软件模块的基石,也就是SAP R/1 ERP。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企业让即时计算成为了日常业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AP R/1 ERP和继任产品成为了商业软件市场的关键元素之一。   在获得物理学学位并在IBM任职一段时间后,茨奇拉与汉斯-威尔内·赫克托(Hans-Werner Hector)、迪特马·霍普(Dietmar Hopp)、克劳斯·韦伦罗伊特(Claus Wellenreuther)、哈索·普拉特纳(Hasso Plattner)在德国曼海姆共同创办了SAP。在1988年至1998年期间,茨奇拉曾担任SAP董事会董事,并在1998年至2007年担任公司监事会监事。   茨奇拉在1995年创办了非盈利性组织克劳斯·茨奇拉基金会(Klaus Tschira Foundation),用于支持科学和数学领域的项目。2008年,茨奇拉和妻子格尔达创办了格尔达和克劳斯·茨奇拉基金会(Gerda and Klaus Tschira Foundation)。   尽管SAP后来在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市场的地位受到了甲骨文、微软等公司的挑战,但该公司依旧是该领域的龙头。SAP当前是欧洲最大的科技公司,2014年营收为176亿欧元(约合189亿美元),拥有超过7.4万名员工。(明轩)   来源:腾讯科技
    硅谷
    2015年04月01日
  • 硅谷
    供应链管理到底有多重要?FusionOps获1200万美元B轮融资 据WSJ的消息,供应链管理平台FusionOps完成了由NEA领投的1200万美元B轮融资,其他参投机构包括Sierra Ventures等。这家成立超过10年的软件公司现在专注于把供应链管理服务带向云端。   FusionOps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开发基于云端的供应链分析软件。这套软件从企业客户的SAP和Oracle系统里获取数据,做供应链方面的分析,以帮助客户了解他们供应链的情况,比如是否可以按时完成全额的发货量指标、库存趋势,或者供应商方面的情况等。这套分析软件的另一个优点是,企业客户不需要弃用自己原本的IT系统。FusionOps是在企业客户原有基础上更好的利用数据来补齐供应链管理功能,让整个企业更快的运转起来。   FusionOps目前的客户包括Merck、Columbia Sportswear等。这笔新融资将被用于为更专业的供应链市场提供支持。FusionOps也将扩张自己的管理团队,把自己的客户从目前200个左右增涨到上千个,进一步完成全球扩张。FusionOps目前的主要对手是供应链管理移动平台Elementum。   NEA此前投资过Salesforce.com 和 Workday,后来这两家公司都成功上市了。Salesforce.com 和 Workday都致力于把不同类型的传统商业软件做成在线的服务,让这些软件使用起来更方便、更便宜。NEA相信,此次投资的FusionOps也会朝着这两家公司的脚步走下去。   这家公司大致情况介绍完了,接下来说说我的想法。我认为目前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像FusionOps这样的公司,原因是这样:   德国那边,之前一直在提工业4.0的战略计划。所谓的工业4.0,就是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也就是IOT)改善传统工业、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整合客户和商业伙伴,让制造业变得“智能化”、“数字化”。   IOT到目前为止其实并没有太明显的发展,工业4.0的时代可能距离现在也还有挺长一段路要走。但我相信这个阶段在未来肯定会出现,出现之后的影响也一定非常大。因为工业方面的每一次革新,都会诞生几家庞大的平台型大公司。技术进步卷起的新浪潮会给新一批的人持续不断的创造新的机会。我们目前可能站在相对早期的阶段,脚底下一片风平浪静,但新力量总是在最初的几股暗涌里慢慢凝聚起来的。类似FusionOps这样的公司,或许就代表着这样一支暗流。   拿供应链管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对新硬件创业来说。同时,这一点不借助新的技术力量又很难进行优化和提升。从原材料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产品,供应链牵扯到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方面的管理,以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的一整套资源调度。这些东西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起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目前这个阶段——也是IOT爆发之前的过渡阶段,就是最好的优化工具。   来源:36氪  作者:Retric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30日
  • 硅谷
    InsideSales.com同时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6000万美元投资,估值已超15亿美元 猎云网注:大数据时代,风云四起,各路高手,此起彼伏。谁能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仍是大变数。本文的主角InsideSales就是一家把大数据做成一个辅助决策工具的公司,虽然无法确保它一定能走出混沌,但是能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青睐,也绝对不能小觑。   InsideSales.com,《华尔街日报》亿万美元初创公司俱乐部成员,最近又大出风头。它在最新的一次融资活动中,从Salesforce和微软共募集到6000万美元的资金。   这家来自犹他州Provo的公司主要为Salesforce提供分析数据的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预测人们最有可能购买的时刻。该公司先前在一场融资活动中融资1.39亿美元,估值约10亿美元。根据首席执行官Dave Elkington的介绍,截至目前,InsideSales的估值已经超过15亿美元。   在此次融资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能同时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投资,毕竟这两家行业巨头曾经是死对头,这样的状况一直到去年才得到改变。去年,纳德拉从鲍尔默的手里接过执掌微软的大权,随即在五月,纳德拉和Salesforce的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就宣布两家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这两家公司向公众承诺会进行友好合作,“把顾客放在首要位置”。当时的计划是让两家的关键软件互相兼容,给顾客打造更有效率的工作环境。现在,这两家公司似乎又开始一起投资了。   Elkington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平衡关系,随着两种都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走向融合,最大受益者将会是无数像我们这样的用户。”   InsideSales起先并没有期待能够融得更多的资金,但是由于他们参加了Salesforce公司的年度客户会议Dreamforce,他们的期待就有所改变了。在这次会议上,Benioff和Salesforce的其他高管注意到了InsideSales可以创造更多的业务,这让InsideSales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Benioff让Elkington向Salesforce的高管们展示了公司的季度业务报告,之后就提出了投资意向,开出的价格远远高于Salesforce已经投入的“名义金额”。   与此同时,InsideSales也正在和微软进行合作洽谈。在先前的融资轮中,微软就有意投资InsideSales,而在谈判中,Elkington也向纳德拉展示了公司的软件。   Elkington说:“我并不想出售自己的业务,毕竟这是我的心头肉。一直以来我都想建造一个足够大足够有效的事物来改变世界,所以我认为只和Salesforce合作是不明智的。”   虽然两家公司都想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很愿意一起进行投资的。而公开市场的投资者们也听说了这次融资活动,并踊跃参与。之前Elkington已经拒绝了上亿美元的投资,他最终将融资终值确定在了一个合适的数字上,这既保证了自家公司受益,也保证了合作双方都没有稀释太多的投资者股份。   新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将InsideSales的软件与Salesforce和微软的产品进行整合,为客户创造新的产品。举个例子吧,有些公司的高管不喜欢电话骚扰,他们更愿意回复短信;还有些公司的程序员更喜欢在深夜查收邮件,并且很可能在那个时候看中一款产品。这些行为可以通过微软的Outlook和Salesforce的历史行为记录里查询到。InsideSales产品有一个“连续学习”的算法层,他们会把各种影响销售行为的因素汇聚在一起,这些因素范围很广,包括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天气到本地燃气价格,包罗万象。最后InsideSales会把海量销售交互数据和外部资源数据汇总到一起,导入自己的平台里面进行分析。   Elkington说:“我们开发的预测平台是具有主动性的,除了可以预测购买者和其购买可能性外,还可以预测人们将要买什么。”   InsideSales建设了一些云计算基础设施,例如其在弗吉尼亚州开设了一个新的数据中心,在欧洲建立了电信云中心。新资金也将会投入到这些基础设施中。而Elkington也透露道,由于Salesforce和微软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客户,这也将会加速InsideSales的国际扩张。   主导本次融资的是Salesforce公司,参与此次融资的其余投资者包括Polaris Partners、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Hummer Winblad venture partners、U.S.Venture Partners和Zetta Venture Partners。   Source: WSJ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30日
  • 硅谷
    Caliber 推出面向职场人士的消息应用 过去多年,在 LinkedIn 的阴影下,多家创业公司试图提供新方式,尤其是基于移动端的方式,帮助企业员工相互通信,发掘企业市场的某些细分领域。今天,一款名为 Caliber 的新应用带来了一些不同之处:该应用并未试图与 LinkedIn 直接竞争,而是提供了一款互补的工具,一方面帮助用户与当前的 LinkedIn 联系人聊天,而另一方面则帮助用户扩大自己的职场关系网,同时屏蔽掉垃圾消息。   Caliber 推出于 去年夏季 ,最初是一款类似 Tinder 风格的应用,帮助人们建立职业联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里斯·布兰科(Andres Blank)表示,最初这款应用的用户数已达到 2 万,但 Caliber 的团队随后意识到,用户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这样的模式。用户不只需要联系感兴趣的人,还希望能向职业联系人发送消息。   不过,开发面向商业用途的消息应用也有着自身的困难。用户需要创建包含职业信息的帐号,在平台上搜索并查找适当的联系人。而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应用需要避免垃圾消息的泛滥。 我发现,专注于这一领域的许多其他应用都遭遇了垃圾消息的困扰。创业公司开发有趣的社交体验,帮助企业员工建立联系,但垃圾消息似乎很难得到控制。   如果你的建议和观点很有价值,或者说别人有求于你,例如你是一名颇有成就的风险投资家,那么你将会收到大量的好友请求。无论加入什么平台,你都会收到许多这类消息。对这样的用户来说,参与这种平台将变得困难,甚至导致他们不想参与这些平台。   关于 Caliber,有趣的一点在于,该公司的解决方案专注于解决上述问题。 这款应用的用户帐号基于 LinkedIn,因此可以了解用户之间的职业社交关系。如果两名用户已经是 LinkedIn 联系人,并且同时使用 Caliber,那么就可以在这一应用中互发消息。而如果其中只有一人使用 Caliber,那么 Caliber 用户可以通过该应用发送 LinkedIn 站内信给非 Caliber 用户。如果双方并没有在 LinkedIn 上建立联系,那么用户可以通过 Caliber 发送加好友请求。   此外,与大部分社交应用不同,当有消息到来时,这款应用并不会立即向用户发送推送通知。因此,你不必为回应烦人的推送通知而苦恼。在一星期末,Caliber 会将用户收到的请求汇总并进行排序,随后再呈现给用户。用户的 LinkedIn 联系人,以及 Caliber 中的热门人物会出现在这一汇总清单的前列。因此,用户可以更好地决定与谁建立好友关系,并知道为何要建立这样的关系。   与 LinkedIn、Facebook,以及大部分社交网络不同,所有未回应的请求将会在一周时间后消失。   这并不会阻止他人再次尝试加为好友。不过,这一举措能使加好友流程更加智能、更加简单。   与此同时,如果你需要扩大自己的职场关系网,那么可以通过 Caliber,基于人们的职业经历,例如职位、技能和公司,来查找其他用户。 目前,Caliber 应用仅支持联系人之间的消息发送,而未来,该团队还希望支持视频通话、文件共享,以及会议活动邀请等功能,并将支持的社交网络扩大至 Twitter 和 AngelList。最终,该公司希望通过企业级功能获得收入,例如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连接,帮助企业招聘者或人力资源经理获得数据,以更好地招到专业人才。   不过,Caliber 也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该应用基于 LinkedIn,而后者以往似乎不太愿意支持第三方应用生态系统。例如近期,LinkedIn 宣布 只向合作伙伴开放完整的应用程序接口(API)。Caliber 正在申请成为 LinkedIn 的合作伙伴,但目前尚未成功。不过布兰科仍对此充满希望。   “从短期来看,可以说,我们的服务和 LinkedIn 站内信之间有些许相似之处。不过从长期来看,我们将成为一款单纯的通信应用。”他表示,“LinkedIn 更多地关注用户的身份和简历。我认为,我们可以与他们互补,同时也为他们的平台做出贡献。”他指出,Caliber 可以帮助人们在 LinkedIn 上建立联系。   目前,Caliber 团队位于纽约,共有 5 名成员,正在完成种子轮融资。布兰科也是 一名天使投资人,曾成功创立并 出售 Pixable。除他之外,该公司的其他创始人还包括 TechStars 成员克里斯·卡尔梅恩(Chris Calmeyn)。他此前曾是 Piictu 的负责人,以及 Travelocity 的产品经理。   目前,这款新应用可以 通过 iOS 和安卓平台下载 。   Caliber Debuts A Messaging App Designed For Business Professionals A number of startups in years past have tried to carve out their own niche in the business networking space under the looming shadow of LinkedIn by offering an alternative way to connect with industry colleagues, often on mobile. But today, a new app called Caliber is offering a slightly different take on the concept: instead of trying to compete with LinkedIn directly, its service offers a complementary tool that lets you chat with your LinkedIn contacts as well as grow your network without being overrun by request spam. Caliber itself first launched last summer, but initially offered a Tinder-like app for making business connections. That app grew to 20,000 users, but the team realized that it wasn’t quite what people wanted. Users didn’t want to just connect with other interesting people, they wanted to be able to reach their business contacts and message them, explains company co-founder and CEO Andres Blank. However, building a messaging app for business use presents its own sorts of challenges. Users have to create accounts that includ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they need to be able to search for and find the right people on the platform,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app needs to be careful to not encourage spam. That latter problem is something I’ve seen a number of other attempts in this space gloss over – startups would create these interesting social experiences for connecting industry colleagues, but they would never address the issue of spam. That is, when you’re someone whose advice or insight is valuable, or you’re someone who’s in demand – think, for example, a VC getting hundreds of pitches from entrepreneurs – you become overwhelmed by the number of requests to connect or incoming messages on any platform you join. For these sought-after users, the problem makes it difficult for you to participate, and it even discourages you from doing so. What’s interesting about Caliber is that it has focused on developing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The app leverages LinkedIn to build out its user profiles and understand who’s connected to who. If two people are already LinkedIn connections and are both on Caliber, they can message each other in the app. If they’re connected on LinkedIn, but only one person uses the app, the app lets you send a LinkedIn InMail to the non-Caliber user. And if both users are not connected on LinkedIn, one user can send a request to connect with the other on Caliber instead. But the app doesn’t barrage users with requests the minute they come in like most social apps do. There aren’t buzzy push notifications forcing to you to respond to each incoming invite. Rather, at the end of the week, Caliber presents a list of your requests and it ranks them for you, showing those first where you have mutual connections or the person is popular within the app. This allows you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about who to connect to, and why. Then, unlike on LinkedIn or Facebook or most other social networks, all the unanswered requests just disappear after a week’s time.  That doesn’t prevent those same users from trying again later, but it does make the process of growing your network – smartly – a lot easier. Meanwhile, if you’re the one in need of expanding your network, you can use Caliber to seek out users based on thei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ir roles, skills and companies. Currently, the Caliber app only enables messaging between contacts, but in the future, the team wants to expand the app to support things like video calls, file sharing or appointment scheduling, as well as connecting to contacts on other networks, like Twitter or AngelList, for example . And eventually, it wants to generate revenue through business-level features, like support for connecting with CRM systems, or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data that could help recruiters or hiring managers find in-demand professionals. One potential problem Caliber could face, however, is that it’s being built on top of LinkedIn – a company which doesn’t have a good history with regard to supporting its ecosystem of third-party apps. For instance, it recently began limiting full API usage only to partners. Caliber is applying for partnership status, but hasn’t been granted this yet. However, Blank is hopeful. “Right now in the short-term, you could say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us and what LinkedIn] does with InMail, but in the long-term, we’re a pure communications app,” he says. “LinkedIn is much more about identity. It’s about your resumé…I think we’re complementary to them and we also give back to their platform,” Blank notes, adding that Caliber can help people establish a connection on LinkedIn, too. The company is a team of five based in New York and is now closing a seed round. In addition to CEO Blank, an angel investor who previously founded and sold Pixable, the startup is co-founded by Chris Calmeyn, a TechStars alum and previously head of product at Piictu and a product manager at Travelocity. The new app is available for both iOS and Android. 来源:techcrunch.cn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7日
  • 硅谷
    韩国首尔商务英语服务BeNative Pro获270万美元融资 位于韩国首尔的教育初创公司Smatoos宣布,已经获得了27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用于支持今年年初开设的商务英语学习服务BeNative Pro。投资方有Korea Investment Partners,Mirae Asset Venture Investment和Partners Investment。所得资金将用于开拓中国和台湾市场,以及进一步扩大日本市场。   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在亚洲并不新鲜,这种服务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廉价许多。在日本和韩国,传统的教育培训可能每周会花费数百美元,但BeNative Pro的虚拟课程每月仅100美元,甚至更少。从BeNative的最初主要应用中分离出来的商务英语服务,自2013年以来其下载量已经达到了50万。   Smatoos和副总裁Jonathan Moore表示,公司最初应用的64%公司来自韩国,27%来自日本,9%来自中国。一些韩国和日本的大学已经接受BeNative的课程,用于抵消学分。在商务英语方面,该公司也一直在争取企业客户。   “我们已经与三星及LG的官方在线教育提供商Credu和Meganext,达成了合作协议,与日本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的Benefit One也签订了合约。现在,我们在与索尼和日立谈判。”   在英语学习中,亚洲的学校专注于语法和正式英语,这也与大学往常考试的内容相一致,但缺乏日常的实际练习。而为商务人士提供的私人对话课程,也基本上由那些刚从西方学校毕业的人来教,但他们并没有相关的商务经验。   这些缺陷都存在于现在的英语教育系统中,但也为Smatoos创造了商机。BeNative的重点是真实世界的英语,教导如何自然地说话。商务英语服务会使用美国企业家和CEO们视频,他们都有多年的管理和谈判经验。正如Moore所说: “视频绝对没有按书本来,我们只是问他们业务,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推荐和社交网络,寻找视频中的企业家。我们下月还会赞助爱迪生奖,并进行一些采访。过去,我们会在TechCrunch Disrupt等会议上做采访。在未来,我们还会在更多会议上做采访,并采用英语和中文,因为我们计划开发BeNative中文版。”   Smatoos在经过B轮融资后,总融资额达到约600万美元,公司CEOAlan Moonsoo Kim此前还创立过Etoos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在2006年被卖了3000万美元。   Smatoos还计划在明年进行C轮融资,并在2017年上市。   (via techinasia,译|快鲤鱼)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