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InsideSales.com同时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6000万美元投资,估值已超15亿美元 猎云网注:大数据时代,风云四起,各路高手,此起彼伏。谁能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仍是大变数。本文的主角InsideSales就是一家把大数据做成一个辅助决策工具的公司,虽然无法确保它一定能走出混沌,但是能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青睐,也绝对不能小觑。   InsideSales.com,《华尔街日报》亿万美元初创公司俱乐部成员,最近又大出风头。它在最新的一次融资活动中,从Salesforce和微软共募集到6000万美元的资金。   这家来自犹他州Provo的公司主要为Salesforce提供分析数据的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预测人们最有可能购买的时刻。该公司先前在一场融资活动中融资1.39亿美元,估值约10亿美元。根据首席执行官Dave Elkington的介绍,截至目前,InsideSales的估值已经超过15亿美元。   在此次融资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能同时获得Salesforce和微软的投资,毕竟这两家行业巨头曾经是死对头,这样的状况一直到去年才得到改变。去年,纳德拉从鲍尔默的手里接过执掌微软的大权,随即在五月,纳德拉和Salesforce的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就宣布两家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这两家公司向公众承诺会进行友好合作,“把顾客放在首要位置”。当时的计划是让两家的关键软件互相兼容,给顾客打造更有效率的工作环境。现在,这两家公司似乎又开始一起投资了。   Elkington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平衡关系,随着两种都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走向融合,最大受益者将会是无数像我们这样的用户。”   InsideSales起先并没有期待能够融得更多的资金,但是由于他们参加了Salesforce公司的年度客户会议Dreamforce,他们的期待就有所改变了。在这次会议上,Benioff和Salesforce的其他高管注意到了InsideSales可以创造更多的业务,这让InsideSales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Benioff让Elkington向Salesforce的高管们展示了公司的季度业务报告,之后就提出了投资意向,开出的价格远远高于Salesforce已经投入的“名义金额”。   与此同时,InsideSales也正在和微软进行合作洽谈。在先前的融资轮中,微软就有意投资InsideSales,而在谈判中,Elkington也向纳德拉展示了公司的软件。   Elkington说:“我并不想出售自己的业务,毕竟这是我的心头肉。一直以来我都想建造一个足够大足够有效的事物来改变世界,所以我认为只和Salesforce合作是不明智的。”   虽然两家公司都想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很愿意一起进行投资的。而公开市场的投资者们也听说了这次融资活动,并踊跃参与。之前Elkington已经拒绝了上亿美元的投资,他最终将融资终值确定在了一个合适的数字上,这既保证了自家公司受益,也保证了合作双方都没有稀释太多的投资者股份。   新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将InsideSales的软件与Salesforce和微软的产品进行整合,为客户创造新的产品。举个例子吧,有些公司的高管不喜欢电话骚扰,他们更愿意回复短信;还有些公司的程序员更喜欢在深夜查收邮件,并且很可能在那个时候看中一款产品。这些行为可以通过微软的Outlook和Salesforce的历史行为记录里查询到。InsideSales产品有一个“连续学习”的算法层,他们会把各种影响销售行为的因素汇聚在一起,这些因素范围很广,包括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天气到本地燃气价格,包罗万象。最后InsideSales会把海量销售交互数据和外部资源数据汇总到一起,导入自己的平台里面进行分析。   Elkington说:“我们开发的预测平台是具有主动性的,除了可以预测购买者和其购买可能性外,还可以预测人们将要买什么。”   InsideSales建设了一些云计算基础设施,例如其在弗吉尼亚州开设了一个新的数据中心,在欧洲建立了电信云中心。新资金也将会投入到这些基础设施中。而Elkington也透露道,由于Salesforce和微软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客户,这也将会加速InsideSales的国际扩张。   主导本次融资的是Salesforce公司,参与此次融资的其余投资者包括Polaris Partners、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Hummer Winblad venture partners、U.S.Venture Partners和Zetta Venture Partners。   Source: WSJ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30日
  • 硅谷
    Caliber 推出面向职场人士的消息应用 过去多年,在 LinkedIn 的阴影下,多家创业公司试图提供新方式,尤其是基于移动端的方式,帮助企业员工相互通信,发掘企业市场的某些细分领域。今天,一款名为 Caliber 的新应用带来了一些不同之处:该应用并未试图与 LinkedIn 直接竞争,而是提供了一款互补的工具,一方面帮助用户与当前的 LinkedIn 联系人聊天,而另一方面则帮助用户扩大自己的职场关系网,同时屏蔽掉垃圾消息。   Caliber 推出于 去年夏季 ,最初是一款类似 Tinder 风格的应用,帮助人们建立职业联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里斯·布兰科(Andres Blank)表示,最初这款应用的用户数已达到 2 万,但 Caliber 的团队随后意识到,用户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这样的模式。用户不只需要联系感兴趣的人,还希望能向职业联系人发送消息。   不过,开发面向商业用途的消息应用也有着自身的困难。用户需要创建包含职业信息的帐号,在平台上搜索并查找适当的联系人。而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应用需要避免垃圾消息的泛滥。 我发现,专注于这一领域的许多其他应用都遭遇了垃圾消息的困扰。创业公司开发有趣的社交体验,帮助企业员工建立联系,但垃圾消息似乎很难得到控制。   如果你的建议和观点很有价值,或者说别人有求于你,例如你是一名颇有成就的风险投资家,那么你将会收到大量的好友请求。无论加入什么平台,你都会收到许多这类消息。对这样的用户来说,参与这种平台将变得困难,甚至导致他们不想参与这些平台。   关于 Caliber,有趣的一点在于,该公司的解决方案专注于解决上述问题。 这款应用的用户帐号基于 LinkedIn,因此可以了解用户之间的职业社交关系。如果两名用户已经是 LinkedIn 联系人,并且同时使用 Caliber,那么就可以在这一应用中互发消息。而如果其中只有一人使用 Caliber,那么 Caliber 用户可以通过该应用发送 LinkedIn 站内信给非 Caliber 用户。如果双方并没有在 LinkedIn 上建立联系,那么用户可以通过 Caliber 发送加好友请求。   此外,与大部分社交应用不同,当有消息到来时,这款应用并不会立即向用户发送推送通知。因此,你不必为回应烦人的推送通知而苦恼。在一星期末,Caliber 会将用户收到的请求汇总并进行排序,随后再呈现给用户。用户的 LinkedIn 联系人,以及 Caliber 中的热门人物会出现在这一汇总清单的前列。因此,用户可以更好地决定与谁建立好友关系,并知道为何要建立这样的关系。   与 LinkedIn、Facebook,以及大部分社交网络不同,所有未回应的请求将会在一周时间后消失。   这并不会阻止他人再次尝试加为好友。不过,这一举措能使加好友流程更加智能、更加简单。   与此同时,如果你需要扩大自己的职场关系网,那么可以通过 Caliber,基于人们的职业经历,例如职位、技能和公司,来查找其他用户。 目前,Caliber 应用仅支持联系人之间的消息发送,而未来,该团队还希望支持视频通话、文件共享,以及会议活动邀请等功能,并将支持的社交网络扩大至 Twitter 和 AngelList。最终,该公司希望通过企业级功能获得收入,例如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连接,帮助企业招聘者或人力资源经理获得数据,以更好地招到专业人才。   不过,Caliber 也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该应用基于 LinkedIn,而后者以往似乎不太愿意支持第三方应用生态系统。例如近期,LinkedIn 宣布 只向合作伙伴开放完整的应用程序接口(API)。Caliber 正在申请成为 LinkedIn 的合作伙伴,但目前尚未成功。不过布兰科仍对此充满希望。   “从短期来看,可以说,我们的服务和 LinkedIn 站内信之间有些许相似之处。不过从长期来看,我们将成为一款单纯的通信应用。”他表示,“LinkedIn 更多地关注用户的身份和简历。我认为,我们可以与他们互补,同时也为他们的平台做出贡献。”他指出,Caliber 可以帮助人们在 LinkedIn 上建立联系。   目前,Caliber 团队位于纽约,共有 5 名成员,正在完成种子轮融资。布兰科也是 一名天使投资人,曾成功创立并 出售 Pixable。除他之外,该公司的其他创始人还包括 TechStars 成员克里斯·卡尔梅恩(Chris Calmeyn)。他此前曾是 Piictu 的负责人,以及 Travelocity 的产品经理。   目前,这款新应用可以 通过 iOS 和安卓平台下载 。   Caliber Debuts A Messaging App Designed For Business Professionals A number of startups in years past have tried to carve out their own niche in the business networking space under the looming shadow of LinkedIn by offering an alternative way to connect with industry colleagues, often on mobile. But today, a new app called Caliber is offering a slightly different take on the concept: instead of trying to compete with LinkedIn directly, its service offers a complementary tool that lets you chat with your LinkedIn contacts as well as grow your network without being overrun by request spam. Caliber itself first launched last summer, but initially offered a Tinder-like app for making business connections. That app grew to 20,000 users, but the team realized that it wasn’t quite what people wanted. Users didn’t want to just connect with other interesting people, they wanted to be able to reach their business contacts and message them, explains company co-founder and CEO Andres Blank. However, building a messaging app for business use presents its own sorts of challenges. Users have to create accounts that includ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they need to be able to search for and find the right people on the platform,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app needs to be careful to not encourage spam. That latter problem is something I’ve seen a number of other attempts in this space gloss over – startups would create these interesting social experiences for connecting industry colleagues, but they would never address the issue of spam. That is, when you’re someone whose advice or insight is valuable, or you’re someone who’s in demand – think, for example, a VC getting hundreds of pitches from entrepreneurs – you become overwhelmed by the number of requests to connect or incoming messages on any platform you join. For these sought-after users, the problem makes it difficult for you to participate, and it even discourages you from doing so. What’s interesting about Caliber is that it has focused on developing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The app leverages LinkedIn to build out its user profiles and understand who’s connected to who. If two people are already LinkedIn connections and are both on Caliber, they can message each other in the app. If they’re connected on LinkedIn, but only one person uses the app, the app lets you send a LinkedIn InMail to the non-Caliber user. And if both users are not connected on LinkedIn, one user can send a request to connect with the other on Caliber instead. But the app doesn’t barrage users with requests the minute they come in like most social apps do. There aren’t buzzy push notifications forcing to you to respond to each incoming invite. Rather, at the end of the week, Caliber presents a list of your requests and it ranks them for you, showing those first where you have mutual connections or the person is popular within the app. This allows you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about who to connect to, and why. Then, unlike on LinkedIn or Facebook or most other social networks, all the unanswered requests just disappear after a week’s time.  That doesn’t prevent those same users from trying again later, but it does make the process of growing your network – smartly – a lot easier. Meanwhile, if you’re the one in need of expanding your network, you can use Caliber to seek out users based on thei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ir roles, skills and companies. Currently, the Caliber app only enables messaging between contacts, but in the future, the team wants to expand the app to support things like video calls, file sharing or appointment scheduling, as well as connecting to contacts on other networks, like Twitter or AngelList, for example . And eventually, it wants to generate revenue through business-level features, like support for connecting with CRM systems, or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data that could help recruiters or hiring managers find in-demand professionals. One potential problem Caliber could face, however, is that it’s being built on top of LinkedIn – a company which doesn’t have a good history with regard to supporting its ecosystem of third-party apps. For instance, it recently began limiting full API usage only to partners. Caliber is applying for partnership status, but hasn’t been granted this yet. However, Blank is hopeful. “Right now in the short-term, you could say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us and what LinkedIn] does with InMail, but in the long-term, we’re a pure communications app,” he says. “LinkedIn is much more about identity. It’s about your resumé…I think we’re complementary to them and we also give back to their platform,” Blank notes, adding that Caliber can help people establish a connection on LinkedIn, too. The company is a team of five based in New York and is now closing a seed round. In addition to CEO Blank, an angel investor who previously founded and sold Pixable, the startup is co-founded by Chris Calmeyn, a TechStars alum and previously head of product at Piictu and a product manager at Travelocity. The new app is available for both iOS and Android. 来源:techcrunch.cn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7日
  • 硅谷
    韩国首尔商务英语服务BeNative Pro获270万美元融资 位于韩国首尔的教育初创公司Smatoos宣布,已经获得了27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用于支持今年年初开设的商务英语学习服务BeNative Pro。投资方有Korea Investment Partners,Mirae Asset Venture Investment和Partners Investment。所得资金将用于开拓中国和台湾市场,以及进一步扩大日本市场。   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在亚洲并不新鲜,这种服务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廉价许多。在日本和韩国,传统的教育培训可能每周会花费数百美元,但BeNative Pro的虚拟课程每月仅100美元,甚至更少。从BeNative的最初主要应用中分离出来的商务英语服务,自2013年以来其下载量已经达到了50万。   Smatoos和副总裁Jonathan Moore表示,公司最初应用的64%公司来自韩国,27%来自日本,9%来自中国。一些韩国和日本的大学已经接受BeNative的课程,用于抵消学分。在商务英语方面,该公司也一直在争取企业客户。   “我们已经与三星及LG的官方在线教育提供商Credu和Meganext,达成了合作协议,与日本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的Benefit One也签订了合约。现在,我们在与索尼和日立谈判。”   在英语学习中,亚洲的学校专注于语法和正式英语,这也与大学往常考试的内容相一致,但缺乏日常的实际练习。而为商务人士提供的私人对话课程,也基本上由那些刚从西方学校毕业的人来教,但他们并没有相关的商务经验。   这些缺陷都存在于现在的英语教育系统中,但也为Smatoos创造了商机。BeNative的重点是真实世界的英语,教导如何自然地说话。商务英语服务会使用美国企业家和CEO们视频,他们都有多年的管理和谈判经验。正如Moore所说: “视频绝对没有按书本来,我们只是问他们业务,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推荐和社交网络,寻找视频中的企业家。我们下月还会赞助爱迪生奖,并进行一些采访。过去,我们会在TechCrunch Disrupt等会议上做采访。在未来,我们还会在更多会议上做采访,并采用英语和中文,因为我们计划开发BeNative中文版。”   Smatoos在经过B轮融资后,总融资额达到约600万美元,公司CEOAlan Moonsoo Kim此前还创立过Etoos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在2006年被卖了3000万美元。   Smatoos还计划在明年进行C轮融资,并在2017年上市。   (via techinasia,译|快鲤鱼)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6日
  • 硅谷
    在线招聘“下乡”:Freelancer.com给菲律宾农村待业者带来平等就业机会 注:在菲律宾,工作机会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求职者要想找到工作就得背井离乡。而在线自由职业平台可以将自由职业者与全世界的客户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率。   科技改变了我们工作的方式,使得我们的工作时间更富有弹性,还能在家里舒适的环境下工作。但它真的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给农村地区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吗?   Evan Tan是Freelancer.com东南亚地区主管,在他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菲律宾是这样。他说,随着自由职业网站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前往首都等大城市去找工作了。   “在线自由职业平台给了人们平等的机会去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无论他们的经济情况、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如何。”   除了Freelancer.com,菲律宾还有一些网站能把自由职业者和全世界寻求短期合作的客户联系在一起,其中就包括Elance-oDesk和Raket.ph。   Tan说他们正在和政府的信息技术(ICT)办公室合作,给落后的农村地区带来更多工作机会,此举和国家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路线也是相符的。   在这个路线下,到2016年菲律宾计划为全国人民增加至少160万个与IT相关的外包工作机会,涉及的人口中至少有40%来自农村。   ICT办公室的副执行主任Mon Ibrahim承认要想在农村地区取得进展需要花一些时间,特别是一直充斥着暴力的棉兰老岛南部。在最近的一次关于农村外包工作的论坛上,Ibrahim说:“大部分IT业过程管理产业的知名公司都很犹豫要不要前往棉兰老。而政府意识到外包或网上工作能为这个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资源分配不均,大城市机会更多 根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的数据,Tan说全国16个最贫穷的行政区有10个在棉兰老。   要想分散就业机会并且促进这些行政区的发展,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实际上就业机会还是集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马尼拉。   举个例子,简单看一眼Jobstreet网站,你就会发现在菲律宾首都区有超过4.3万个职务空缺,而这个数字超过全国所有其他地区的总和。Tan说北棉兰老只有450个职务空缺,达沃890多个,SoCCSKSarGen(菲律宾的一个大区,位于棉兰老中部)220多个,米沙鄢中部3200多个,伊罗戈斯830多个,科迪勒拉行政区(CAR)630多个。   Tan指着菲律宾的主要商业区说:“我们认为就业机会都集中在马尼拉,这是不公平的。我还记得有个故事是说马卡蒂市一到周末人口就会从200万减少到50万,这表明有150万人在工作日是从别的地区去马卡蒂工作的。如果你有个亲戚或者朋友离开家乡去首都‘寻找更好的机会’,这在菲律宾都是很常见的事。”   网上工作推进农村地区就业,效果显著 然而这种情况终于要有所改变了,虽然会很缓慢,这还多亏了网上工作的发展。   根据Freelancer.com菲律宾方面的数据,Tan说在过去几年里棉兰老各个城市的网上工作者一直在增加。实际上,岛上的卡加延-德奥罗、达沃和伊利甘这三座城市都位于Freelancer.com上“网上工作者人数最多的菲律宾城市”前20。2014年,Freelancer.com在这三座城市的用户人数依次增长了23.8%、21.4%和14.9%。   “尽管工作缺乏多样性,用户还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潜力。我们的任务就是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机会。”   Tan认为,在线自由职业平台对全国的失业率也有所改善。   从菲律宾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菲律宾的失业率或者说失业劳动力百分比从2014年10月的6%增长到2015年1月的6.6%。   相比之下,Freelancer.com上工作者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平台上注册的菲律宾人总数已经从2014年2月的45万人增长到2015年2月的60万人。   Freelancer.com拒绝透露这些自由职业者收入的总和,但是我们可以在季度盈利报告里看到他们为网站带来的利润。   Tan总结:“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网络为求职者拓宽了道路,无论他们在哪,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做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且也增强了人才流动性。”   (编译:Colin)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6日
  • 硅谷
    这家初创公司开发的安卓POS应用:让中小企业的日子好过多了 当你在饭店吃饭时,如果上菜很慢,会不会感到很恼火?服务员把你的菜单胡乱写在一张破纸上,结果上菜的时候你会发现,不是这个菜不对,就是那个菜没上。现在,终于有一个更好的菜单管理解决方案啦。   Pawoon是一家印度尼西亚初创公司,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POS系统服务。使用Pawoon,菜单和销售单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记录,相关信息则被记录在线上。使用这套系统的企业主们可以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从系统中获得很多有用的数据信息,比如可以了解公司最热门的产品是什么,以及每天销售最繁忙的是哪段时间。   Pawoon系统包括一个基于浏览器的界面,一款可以应用在任何饭店、商铺内的移动App应用。在浏览器上,商户主可以设置自己的店铺名称和店铺地址,分配员工和相关设备,并创建产品类型和定价类型。此外,他们还可以访问Pawoon为用户提供的数据分析页面。通过App应用,公司员工可以记录自己销售的产品,操作也非常简单,只需一次简单的点击就能完成。他们还可以收集客户数据,帮助商户主维护客户关系管理。   Ahmad Gadi是Pawoon公司创始人,他非常喜欢为中小企业做点儿事情,因为之前Ahamd一直在想Kraft Foods这样的大公司工作,每天都会使用很多高大上的商业应用程序。   “我时常在想,如果小企业也能用上这些高端App,肯定会对管理公司、监控公司非常有帮助。不过,以前我们无法提供简单且实惠的解决方案。”   目前,Pawoon是Ideabox企业孵化器中的孵化初创公司之一,该孵化器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今年二月,Pawoon推出了beta版产品。根据Gadi透露,在快速消费品领域里公司已经获得了不少客户,每月处理的交易金额达到了数亿印尼盾(1亿印尼盾约合7660美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Pawoon采用的是订购商业模式,而非从平台上每笔业务交易中抽成。Pawoon推出了一款免费版产品,该产品每月只允许用户在一款设备上处理300笔交易。有能力的公司可以购买升级版应用,每月订购费为19.9万印尼盾,约合15.3美元。   事实上,除了免费版产品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之外,Pawoon之所以能获得较大用户群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是一款安卓应用。相对而言,他们的竞争对手Moka应用主要针对iPad和高端平板电脑;另一款产品DealPos只支持浏览器;还有Omegasoft POS云技术解决方案则太过复杂,而且价格较高。   很快,Pawoon就要从Ideabox孵化器毕业,Gadi表示,他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准备Demo Day的营销推广工作,届时希望能可以找到合作伙伴,拓展更多客户,并且寻觅潜在投资人。   (via Techinasia,译|快鲤鱼)
    硅谷
    2015年03月26日
  • 硅谷
    企业协作沟通平台Slack继续火热,传拟以25亿美元估值进行B轮融资,去年10月估值已达11.2亿美元 推出仅一年1个多月的企业协作沟通平台Slack有可能要再次融资。据Bloomberg消息,Slack正在和Coatue(曾经投资过Snapchat、Lyft、Box等明星企业)、Horizons Ventures(由李嘉诚创立)等投资机构洽谈,拟以25-26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新一轮的融资。针对这一传闻,Slack官方还没有做出回应。 自2014年2月产品上线后,Slack就受到用户和投资者的追捧,成为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SaaS公司。推出当天就有超过8000家公司注册;2014年2月26日,以2.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4275万美元的融资;2014年10月31日,Slack融资1.2亿美元,估值高达11.2亿美元,正式成为独角兽俱乐部成员。 Slack的自我定位是“邮件杀手”,希望解决邮箱常被塞爆而又会忽略重要邮件的问题。具体方式是将分散的沟通方式聚集到一个地方,邮件、IM、短信、类似 Yammer 的工具、企业内网和 Wiki 等都能在 Slack 找到,其实就是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此外,Slack还整合了Twitter、Zendesk、Crashlytics和Heroku等服务,将他们的通知提醒、Bug追踪等数据融入到公司内的信息流中。 Slack在上个月进行了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活动,公司表示,目前有6万个团队使用Slack,日活跃用户则超过了50万,“用户在Slack上的时间超过1亿小时,发送了超过3亿条信息”。联合创始人兼CEO Butterfield去年还表示,Airbnb、eBay和Salesforce.com等公司都在使用他们的产品。目前Slack的基础服务是免费的,如果想要更大存储空间、无限制第三方应用集成等增值服务,需要缴纳每月8美元,或每年80美元的服务费。 去年10月底融资时,Slack团队透露过未来的计划:继续增加团队人数外,产品计划是把集成服务数扩展到250个,把工具的适用场景从30人以下小团队扩展到5万人的大公司。 此外,消息还称Slack有意换个更懂经营的人接替Butterfield的CEO位置,以满足公司下个阶段的发展。Slack其他三位创始人是EricCostello、CalHenderson 和Serguei Mourachov。 Butterfield在创立Slack以前,曾经建立过一家游戏公司Tiny Speck。2012年时,Tiny Speck的账上只剩下500万美元,Butterfield和其他创始人决定关闭游戏,将现金返还给股东。但投资者却鼓励他们用那笔钱创办一家新公司,也就是后来的Slack Technologies。在此之前,Butterfield还创办Flicker,后来Flicker在2005年卖给了雅虎。 有意思的是,Butterfield曾对外表示,Slack的成功是个“无心之举”。原来Slack是用来为他们自己的一个大规模多人游戏服务的,最后那个游戏失败了,但Slack却取得了成功。 来源:36氪   作者:feng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5日
  • 硅谷
    Entelo 要帮助科技公司兑现员工多样性承诺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看到 很多公司发布了员工多样性报告 ,其中揭示了女性和少数族裔在科技行业代表性不足背后的数字。这些公司在发布报告的同时也承诺要改善这种状况。   Entelo 认为自己的 算法 可以帮助科技公司兑现这些承诺。   Entelo 是一个平台,企业可以在上面搜寻职位候选人。Entelo 的客户中有我们熟悉的科技公司,既有微软,也有 Lyft 这样快速扩张的公司。   去年,该公司推出了一款多元化工具,让企业可以在招聘时找到合适的女性和少数族裔候选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数十家公司采纳了这款工具,其中包括 Yelp 和多家财富 500 强企业。   利用大数据,Entelo 平台的一种算法可以帮助公司匹配候选人,即通过这些人的社交网络资料来比对性别、种族或从军经历方面的要求。该平台会抓取人们公开发布的信息,比如在社交网络上填写的性别和种族等个人资料。   科技行业的多样性问题有很多根源。正如我们从那些 大张旗鼓的法律诉讼 中看到的,很多公司的职场文化并不利于多样性的形成。此外还有一个 人才管道的问题,女性和少数族裔学习 STEM 学科(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比如计算机科学)的概率要低于白人男性。   不过,Entelo 希望解决招聘过程中存在的匹配问题,该平台的方法是让科技公司更容易找到符合多样性的职位候选人。   “你总是会想为一个职位招聘到最佳人选。”Entelo 首席执行官 乔恩·比什克(Jon Bischke)说,“要找到那个人,你应该从多样性的人才池中进行招聘。”   比什克说,Entelo 的工具旨在帮助你扩大那个人才池的规模。他表示,当处于初期阶段的创业公司进行招聘时,他们常常不会考虑到打造一支多样性的团队。   “公司是通过人际网络启动的。”他解释说,“情况很有可能是,一家公司早期的工程师会跟公司创始人很相像。”   比什克认为,如果公司及早把视线投向人际网络以外,那么科技行业的多样性问题是能够改善的。公司越早开始考虑多样性,那么随着公司规模增长,他们的多样性就会越丰富。   “太多的公司直到聘请了 40、50、60 名工程师时才开始考虑多样性。”他说,“到了那个时候,要说服一名女性加入团队可就真的很难了。”   比什克说, 谷歌决定在去年发布多样性报告 ,这改变了科技公司看待多样性的方式。他表示,现在公司受到了压力,他们需要发布报告展示那些数字正在改善。   “如果那些数字变得更加糟糕,那可头疼了。”他说,“它提高了赌注。”   比什克称,Entelo 从自己的客户那里看到了多样性工具的市场需求。Entelo 本身正在迅速扩张,它现在的客户数量超过了 200 家公司。   Entelo 最近聘请了一位新的销售副总裁 山姆·伊斯特(Sam East)。伊斯特表示,在跟多样性的客户举行会议时,招聘多样性求职者的话题经常被提出来。   “这个话题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他说,“几乎每一次销售会谈都把重点放在了我们平台的多样性方面。”   Entelo 本身也是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比什克说,该公司试图有意识地招聘多样性的技术员工。在其技术团队,每 10 人当中就有 3-4 名女性。   对比什克来说,把这款工具推向市场也是一件私事。   “我家里有一个 2 岁的小女儿。”他说,我希望她成长在一个她可以做任何事的世界当中。”   翻译:王灿均(@何无鱼) Entelo Wants To Help Companies Hire Diverse Employees As They Scale Up In the past year, we saw a string of companies release diversity reports that exposed the numbers behind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in tech roles. Along with those reports came commitments to do better.   Entelo thinks its algorithm can help tech companies follow through on those promises.   Entelo is a platform that businesses can use to search for job candidates that has been adopted by familiar tech companies, from Microsoft to fast-scaling companies like Lyft.   The company introduced a diversity tool last year that allows companies to find qualified women and minorities as they hire. So far, it’s being used by dozens of companies, including Yelp and several Fortune 500 brands.   Using big data, the platform has an algorithm that helps companies match with candidates who have social profiles that indicate they meet gender, race or military requirements. It draws on information already publicly available, such as self-reported data on a social network like gender or affinity group memberships.   Tech’s diversity problem stems from many sources. As we’ve seen from high profile lawsuits, workplace culture at many companies does not foster diversity in the field. There’s also a pipeline problem in which women and minorities do not study STEM subjects like computer science as frequently as white men.   But Entelo wants to fix the matching problem in hiring by making it easier for tech companies to find diverse candidates.   “You always want to hire the best person for the job,” said Entelo CEO Jon Bischke. “To find that person, you should be hiring from a diverse pool.”   Bischke said Entelo’s tool is about helping you expand that pool. He said often when early startups are hiring, they don’t think about building diverse teams.   “Companies get started through networks,” he explained. “Odds are the early engineers in a company are going to look a lot like the founders.”   Bischke believes diversity in tech could improve if companies look outside that network early. The earlier companies start thinking about diversity, the more diverse they will be as they scale, he said. “Too many companies wait until they hire 40, 50, 60 engineers to think about diversity,” he said. “By that point it might be really difficult to convince a woman to join the team.”   Bischke said Google’s decision to release a diversity report last year changed how tech companies view diversity. Now he says there is pressure for the companies who released reports to show the numbers are improving.   “If those numbers get worse, there’s going to be a lot of head scratching,” he said. “It’s raised the ante.”   Bischke said Entelo saw a demand for a diversity tool from its customers. Entelo itself is expanding quickly, now serving more than 200 companies.   Entelo recently brought on a new vice president of sales, Sam East. East said hiring diverse candidates comes up frequently in meetings with diverse customers.   “It’s coming up again and again,” he said. “Almost every sales conversation is focusing on diversity as aspect on our platform.”   Entelo is also a tech startup itself, and Bischke said the company has tried to be conscious of hiring diverse tech employees. Of the ten members of its tech team, there are three to four women.   For Bischke, bringing this tool to the marketplace is also personal.   “I have a 2-year-old daughter at home,” he said. “I want her to grow up in a world where she could do anything.”   来源:techcrunch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3日
  • 硅谷
    SmartHires:帮助创业公司在相同投资组合中寻找科技人才 目前,寻找出色的科技人才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奥巴马政府在本月早些时候向一个名为“TechHire”的新合作计划拨款 1 亿美元,试图填补美国 IT 行业当前存在的 50 万个<a Combinator 投资的 SmartHires(大家千万别将它与人才招聘网站 SmartHire 或求职搜索网站Smart Hires 混淆)创建了一个创业公司优秀人才推荐网络,试图解决这一难题。   SmartHires 背后的创意是,将人才留在投资方的投资组合网络内,是一种更好的选择。SmartHires 联合创始人斯蒂芬·克莱特兹尔(Stephan Kletzl)告诉 TechCrunch 网站,“许多创业公司将优秀人才完全拒之门外,如果将他们留在这个大家庭,结果可能会更好。”   SmartHires 是由克莱特兹尔及其双胞胎兄弟克里斯蒂安·克莱特兹尔(ChristianKletzl)以及戴维·佩奇森梅斯特(David Pichsenmeister)等三人共同创建的,因为他们发现找到顶尖人才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斯蒂芬·克莱特兹尔说:“有些人才因招聘主管未能慧眼识珠而遭到拒绝,我们将这些人添加至‘被拒绝名单’中,一旦招聘主管的人脉圈中恰好有人需要,我们可以进行推荐。”   克莱特兹尔兄弟希望能将最有才能的人选留在某个投资人的投资组合中,一旦该投资人资助的其他创业公司需要人才,就可以将原本储备的人才推荐给他们。 SmartHires 的运作机制如下:获 Y Combinator、SV Angel 和其他投资公司等投资的创业公司招聘主管看到一份不错的求职申请,但对方又不太符合公司当前需要的人才类型。但招聘主管不是将此人的简历扔到一边,而是将它们添加至公司投资方的整个投资组合网络中。根据这一网络其他创业公司掌握的信息,该网络中的某个创业公司对这种人才趋之若鹜。   在硅谷,不少创业公司都是基于类似创意构建的,有些甚至就在 Y Combinator 网络内。例如,作为另一家获得 Y Combinator 投资的公司,HigherMe 专注于寻找合适的零售业人才;Hired 则是总部设在硅谷的一家创业公司,试图给科技企业挖掘合适的人才;SmartHires 不同于这些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依赖于圈内人推荐,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简历。   不过,SmartHires 的商业化模式类似于 Hired。同 Hired 一样,如果求职者最终在 Y Combinator 的投资组合网络内成功找到了工作,那么 SmartHires 会从求职者获得的年薪中抽成 2%。   成功推荐求职者的人不会获得任何报酬,但他可以提前接触到名单中的求职者,这样,如果求职者恰好是他们中意的人才,那么就可以捷足先登了。斯蒂芬·克莱特兹尔说:“他有可能会与那个在本公司被拒的求职者成为朋友,因此一旦有机会,可以将对方挖到自己的公司来。”   SmartHires 平台目前主要针对于 Y Combinator 的投资组合网络。据斯蒂芬·克莱特兹尔介绍,在所有申请加入 Y Combinator 所投资创业公司的人当中,至少 70%最终会获得这些公司的面试机会。Zenefits 和 Weebly 等一些创业公司已经聘用了 SmartHires 推荐的人选,或是正在对 SmartHires 推荐的人选进行最后的面试。   Y Combinator 的“演示日”活动即将举行,克莱特兹尔兄弟目前主要忙着准备这件事,但他们说 SmartHires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为更多的投资组合网络储备人才。   YC-Backed SmartHires Helps Startups Find Tech Talent Within The Same Investment Portfolio Finding good tech talent is a challenge right now.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poured $100 million into the new TechHire initiative this last month to fill half a million open IT jobs in the U.S. for that reason. Y Combinator-backed SmartHires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recruiting site SmartHire or job search site Smart Hires) tackles that challenge with the creation of a startup referral network for strong job candidates. The idea behind SmartHires is that it’s better to keep talent within investor portfolio networks. “Many startups end up rejecting great candidates but it’s better if they stay in the family,” SmartHires co-founder Stephan Kletzl told TechCrunch. Kletzl and his co-founder and identical twin brother Christian Kletzl started SmartHires, along with David Pichsenmeister, after seeing how difficult it was to find top talent. “Smart people are getting passed on and added to the rejection list when there might be someone within the hiring manager’s network that needs them,” Stephan said. The brothers envision keeping the most talented candidates within certain investor portfolios, thus adding to a stronger pool of candidates for the startups those investors have funded.   It works like this: hiring managers at startups within YC, SV Angel or some other portfolio family see a great applicant that doesn’t exactly fit with what they are hiring for. Rather than just adding the person’s resume to a stack of rejections, the hiring manager can add them to that portfolio network of startups. Other startups within that network can see that a certain startup within the network has vouched for that candidate. There are a lot of startups within Silicon Valley working on similar ideas, some even within the YC network. HigherMe, another YC portfolio company this batch, focuses on finding good retail employees. Hired is a Silicon Valley-based startup that hooks candidates up with tech companies. SmartHires is unique to these other recruitment companies in that it works on network referrals instead of just a resume. The way SmartHires makes money resembles the Hired model. Like Hired, if a candidate takes the job within the portfolio network, SmartHires takes a 2 percent cut of the annual salary offered to that candidate. The person referring the candidate doesn’t get paid for it, but they do get earlier access to candidates on the list if they refer top talent. “He’ll more likely get friends of the rejected candidate to apply at his startup and he’ll make the rejection email easier on him and the candidate,” Stephan added. The SmartHires platform is mainly working within the YC network at the moment. At least 70 percent of those candidates applying within the YC network got interview requests with YC-backed companies, according to Stephan. Startups like Zenefits and Weebly have already hired candidates or are in the final stages of interviews from someone referred to them through SmartHires. YC demo day is coming up and the Kletzl brothers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at for now, but they said the next steps would involve building out to more investor portfolio networks.   来源:techcrunch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23日
  • 硅谷
    解决小型企业的短期现金流之殇,Fundbox获得4000万美元B轮 Fundbox是一家小微企业短期资金借贷公司,刚刚获得 4000 万美元 B 轮投资,由 General Catalyst 领投,NyCa Investment Partners、Khosla Ventures、Shlomo Kramer 以及 Blumberg Capital 跟投。同时团队还宣布与硅谷银行以及其他机构达成征信方面的合作。   传统借贷业务中,银行角色通常是高息、手续繁杂以及数据要求高,适用于商业状况良好且有一定体量的团队。但对于短期内急需现金流的小微企业来说,银行完全不是第一选择。   Fundbox 为小微企业提供 30、60 到 90 天的小额贷款,这一般是企业在等待下一笔现金流进来时的期限。用户可以快速注册账号,上传账单到云端,需要借款时直接“划掉账单”,系统会自动将钱打入银行账户,整个流程只需要 65 秒,如果企业提前还款还会得到额外奖励。   在风控上,Fundbox 会进入用户正在使用的会计软件获取数据,通过一系列计算来为每个账单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档案。因为涉及双方交易,所以 Fundbox 可以一次查询买卖双方的信用状况。   上市公司Lending Club当年从 P2P 贷款开始做起,慢慢加入小微企业金融贷款行列,还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为 alibaba.com 的美国买家提供 30 多万美元贷款。根据公开数据的估算,借贷市场价值万亿美元。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fundbox.com, prnewswire.com]
    硅谷
    2015年03月20日
  • 硅谷
    为企业提供实时通信的预测分析解决方案,Altocloud获200万美元融资 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做市场分析和预测的公司不算新鲜,2 月份刚获得融资的6Sense就想用准确率85%的“第六感”做B2B市场的“预言帝”。6Sense 是预测买家的行为,协助企业商家优化销售业务。但针对消费者实时通信的预测和分析你见过吗?   Altocloud就是这样一家位于美国山景城的创业公司。近日这款实时预测分析解决方案获得了 2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Delta Partners、Digicel Group 和 ACT Venture Capital 领投。公司从去年 3 月份开始到现在一直在私测自己的软件产品。借助这轮融资,Altocloud 将继续完善产品,同时加深和电商、营销自动化供应商之间的合作。   Altocloud 提供的预测分析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消费者线上实时行为做出预测并自主判断给出合理的建议。比如,Altocloud 的企业客户做的是一个购物网站,当消费者登陆这个网站时,Altocloud 提供的解决方案就会把这名消费者在网站上的行为和以前其他登陆过该网站的消费者行为做对比,做出分析和预测,然后给出一份实时的建议:例如,现在平台是应该向消费者抛出一个 live chat、一个产品打折的 offer、一个 video call、还是一个 phone call 会比较好——或者是什么都不做最好。   当然不止是网站,移动端的应用也是可以的。   Altocloud 的创始人 Barry O’Sullivan 认为,企业针对消费者提供的现有的通信机制,主要以呼叫中心的电话为主,而且是非常死板的电话通信机制,比如“按 1 请求 XX 服务,按 2 请求其他服务”等。这种机制持续的给消费者非常不友好的用户体验。   而 Altocloud 提供的方案可以用机器学习监测、预测消费者的动作,同时配合集成的网站实时互动功能,比如聊天等。在这块市场中,Altocloud 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个平台能够自己智能的判断集成的互动功能应该以哪种形式、在什么时候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效果会最好,而且不会引起用户反感。   除了实时通信的预测和分析,Altocloud 还为 Cisco、Avaya 和 Genesys 等企业提供传统呼叫中心的改善服务,以及针对 Marketo、HubSpot、Eloqua 和 Pardot 等营销自动化平台的补足服务。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venturebeat.com, businesswire.com]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