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
    IDC:北森份额进一步扩大,HCM SaaS市场集中度加强 近日,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2023年上半年中国HCM SaaS市场跟踪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2023上半年,北森以15.3%的市场份额,再次摘得中国HCM SaaS(人力资本管理软件)市场排名第一,市场额进一步扩大,这也是自2016年起北森连续第八年蝉联榜首;同时,在规模占比最大的三个子市场CoreHR、绩效管理、招聘管理市场中,北森都以显著优势位列第一。 报告显示,2023上半年中国HCM SaaS市场规模达到3亿美金,同比增长17.1%。虽然受到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增速有所下滑,但中国HCM SaaS依然维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IDC认为主要市场驱动力来自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一体化管理的诉求。企业只有构建从招聘、人事、薪酬、假勤、绩效、学习、发展到离职的人才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才能让人力资源数字化真正落地,实现数据驱动的人才决策,满足企业“降本增效”的发展需要。 这一趋势使得北森、用友、金蝶为代表的一体化HCM SaaS厂商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北森的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下半年的13.8%增至2023年上半年的15.3%。从细分市场来看,对比IDC发布的2022年下半年报告,北森在CoreHR、绩效管理、招聘管理市场的占有率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与此同时,IDC指出,聚焦于中型或者中小市场,以单个模块(例如:招聘、在线学习、薪酬管理等)为主的HCM SaaS厂商,受到资本市场和盈亏平衡的双重压力,一些厂商纷纷制定裁员等策略来度过市场的低迷期,这个领域的厂商再次开启洗牌模式。 IDC预计,由于企业持续推动人才一体化和业务人力一体化建设、中国企业出海带来的新需求点、人力资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协同等因素推动,到2027年,中国HCM 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18亿美金,未来五年会以26.2%的复合增长率发展。 考虑到近几年整体经济依旧处于恢复发展阶段,IDC降低了HCM SaaS市场的增速。未来受到企业数字化投入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一些中小HCM SaaS厂商承压加剧,预计发展进一步受阻。北森等领先企业则将迎来一轮战略窗口期,有望抓住机遇扩大领先优势。 未来北森将聚焦在“一体化+PaaS“的核心能力下,不断完善和扩充人力资源一体化场景,加速生成式AI技术的融入,持续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比如:今年北森已推出劳动力管理、项目制绩效、面试官运营系统、基于AIGC的个人领导力教练Mr.Sen等,帮助更多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于IDC Tracker®IDC Tracker®(跟踪报告)是全球ICT领域影响力最大、市场认可度最高的报告之一,针对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技术市场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规模、供应商份额以及市场预测数据。使用专有工具和研究流程,IDC Tracker®每半年、每季度和每月更新一次数据,以确保客户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帮助客户制定更好的市场决策以及更好的商业计划。 
    市场
    2023年12月28日
  • 市场
    秋招来袭|今年校招市场形势如何? 什么能让王兴、程维、张一鸣陷入“集体焦虑”? 不是资金,不是增长,不是竞争,是人。 ——财经故事荟   #01 应届生成大厂追逐的“香饽饽” 2017年,品玩组织了一场“三人会谈”,参与者便是如今互联网新三巨头TMD的创始人们:张一鸣、王兴、程维。 主持人提问“你们的最大的焦虑是来自于哪里?” 三位大佬给出相同的答案:“人才”和“团队”,令在场人员印象深刻。 如今,这三家公司势头正盛,已成为互联网新兴三巨头,其市值也逼近或者超越千亿美金,但他们的“人才焦虑症”却依旧没有缓解。 大企业的中高端人才的引进方式无非两种:1.依靠高端猎头/小范围社招。2.校招培养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企业愈加重视校招,甚至推出很多管培生岗位,有意识地去培养专属自家企业的人才。 过去一个月,阿里、美团、京东、字节等陆续下场,纷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校招”,要知道,阿里在前几年每年的校招人数不足300人;而华为也在靠百万年薪招揽顶级人才“刷存在”。 一时间,尚未毕业的“小鲜肉们”都成了“香饽饽”。 #02 招聘需求大幅上涨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1届应届毕业生909万,再创历史新高,而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有望超过1000万。 相较去年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2021年应届⽣春招明显回暖,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截⾄5⽉,2021年春招季应届⽣招聘规模与去年相比,同⽐增幅比达到52.5%;不同规模企业的应届生招聘同比增幅均超过40%;而万⼈以上规模的⼤型企业应届⽣需求 量同⽐增幅达到59.6%。 在需求分布结构上,2019年以来,500人以下中小企业的应届生招聘需求占整体比例出现小幅下滑。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相对更大,而人力成本在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中占据较大比例。高校应届毕业生和中小企业作为“稳就业”在市场供需两端的关键 群体,需要长期持续重点关注。 从2021年春招季来看,市场上的应届生岗位在行业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 尽管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仍然是传统的“岗位大户”,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碳中和、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产业和政策热点的助推下,新能源/环保、农林牧渔、社区管理等“冷门领域”对高学历青年人才十分渴求,招聘规模迎来,普遍呈现翻倍增长。 #03 “现实主义”色彩愈发浓重 据《2021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截至 4 月中旬,已有62.8%的求职毕业生收获用人单位的录取通知,18.3%已与用人单位签约。 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应届生更追求稳定性和实际利益;薪酬福利仍是求职时的重点,其倾向占比提高了7.7%;其次是工作和生活平衡;看重稳定、落户、补贴等人才政策的毕业生人数也有大幅提升。 据《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统计,今年校招岗位平均招聘薪资为6112元,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为6030元,这也是五年来应届生期望薪资与市场价格最为接近的一年,学生对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认知正在提升。 从岗位情况来看,传统职业中,设计、研发、技术岗税前薪资排名前三,分别为9933元、9867元、9845元;作为新兴职业,自媒体/网络主播税前薪资最高,为14682元。 #04 新一线城市或成为“最好选择” 《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春招季,面向应届生的校招岗位有62%来自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占比25%,新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占比37%,已成为应届生就业吸纳的主力军。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今年毕业生首选城市排名前十分别为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北京、杭州、青岛、南京、重庆、长沙。近年来,像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出台多项人才政策招才引智,为高校毕业生落户打开方便之门,吸引了不少毕业生前往就业。因此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等城市也呈现毕业生净流入的状态。 选择一线城市的毕业生主要考虑因素为就业机会多、经济实力强等优势,而愿意留在新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则被离家近、饮食习惯适宜、气候环境条件好等因素吸引。
    市场
    2021年09月02日
  • 市场
    一图解读,2020中国多元化劳动关系市场 疫情和政策的双向助推下,企业的雇佣模式不断的被刷新,多元化用工模式被越来越多国内各大中小企业所选择,多元化劳动关系的落地化在中国市场也迎来⼀波发展⾼潮。 劳动合同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劳务外包用工、退休返聘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等等,不同用工方式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企业成本、适配需求、减轻管理负担。 那么,什么是多元化用工?为什么企业亟需选择多元化用工模式? 作为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云服务的企业服务商,乾通互连将为我们一图解读中国多元化劳动关系市场新趋势。
    市场
    2021年01月07日
  • 市场
    【下载】薪智发布2020上半年市场薪酬白皮书【限时下载】 2020年上半年可谓「多事之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些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也有一些行业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经历了被疫情影响严重的上半年,下半年薪酬趋势将如何变化,「薪智」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薪酬数据库,最新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市场薪酬白皮书」全行业、全地域给大家提供实时薪酬数据参考依据。本次发布的白皮书覆盖了: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医药、消费品、教育、制造、传媒八大行业的涨薪率及热门职位TOP5的薪酬数据几个维度为大家做一次全面的分析及解读。研究完报告,你可以发现疫情后哪个行业的涨薪率最高?8大行业热门职位薪酬有哪些变化?制药、快消、在线教育在疫情下如何表现?  从数据上看,因疫情影响,很多公司今年上半年没有涨薪动作,全样本的数据又呈现了出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而有调薪动作受冲击比较轻的公司是相对稳定的。统计全样本会使数据缺少准确度,而仅统计有薪酬调整的公司又缺失代表性,因此我们将两组数据都分别呈现出来,方便大家参考和分析。 城市差异系数超一线聚焦效应更加明显,二三线城市竞争力下跌;新一线城市发力,杭州、重庆增长明显;大湾区、江浙沪区域性表现好。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唯一是办公场所变化导致很多研发进度下降,软件外包行业损失比较大,但是线上平台凭借疫情期间大家不出门直接在家的流量推动,异常繁荣。一季度各大社交娱乐平台的流量都高于往年同期,游戏、O2O、电商服务类,增长迅猛。 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互联网公司,比如软件外包、云计算等,受疫情影响研发进度严重拖后,另外O2O、游戏、社交平台等子行业受疫情隔离推动高速增长,由于公司全力以赴应对突然的需求量增长,也没有来得及在上半年修改调薪计划。因此全样本数据看起来很严峻,但总体来说,互联网行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受黑天鹅恐慌及未来经济预期不明影响,损失很大,二季度疫情出现拐点,经济开始向好,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增长迅猛,移动支付业务受到电商爆发的推动,月活激增。金融行业的理财业务销售情况也比同期更好,保险销量激增,传统保险公司线下业务几乎停滞,线上平台逐渐成为大家主要购买渠道,整个金融行业迅速恢复。金融行业受疫情冲击的时间长度是所有行业中最短的。当疫情出现拐点,预期向好时金融行业就开始快速恢复活力。加之各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相继出台了各自的金融、货币政策,金融行业会相对受益。金融全行业出现比较惨淡情况的原因是:面对疫情,大部分公司选择了临时暂停调薪计划,不过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调薪计划会逐步重启。以上选取了白皮书中部分行业涨薪率的数据,想要了解更多行业的上半年薪酬状况及趋势分析,可以关注公众号,点击下图获取下载地址。  
    市场
    2020年07月12日
  • 市场
    三六零收购织语CCwork “政企安全+智慧办公”撬动B端市场 作者:i黑马,i黑马原创 i黑马讯6月10日,360正式宣布全资收购企业级协同通讯平台厂商织语CCwork。这是继收购亿方云后,360在这一领域的又一大动作。 织语所在的企业即时通讯领域,一直被公认是To B市场的必争“入口”。接连拿下企业IM和文档协作两大阵地,360要打造“智慧办公”生态的布局已越来越清晰,而360本身在网络安全上的强大实力,也将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助力其在政企市场切下更多蛋糕。 360在B端市场打出“组合拳” 最早是为解决企业内部沟通和客户关系管理效率的IM工具,到如今,已经进化为跨企业、跨组织的服务平台。也因为这一特质,企业办公通讯平台一直被公认为是进入To B市场的必争之地。 实际上,360对To B市场的布局早有端倪。2019年9月,360发布“政企安全战略3.0”,加码政企安全市场;今年4月21日,360官宣收购亿方云;而今又将织语收入麾下。打出这一套“组合拳”后,360在协同办公市场的布局逐渐显山露水。 虽然同在企业即时通讯领域,但和钉钉、企业微信定位有所不同,织语CCwork一直致力于为政府和大中型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成立仅3年多时间,就收获了近20个行业、近千家大型政企客户,其中不乏用户数在10万以上的超大型组织。 “除了是深入工作场景的即时通讯产品之外,我们更看到了织语提前锁定下一代工作平台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和开放性。”谈及此次收购时,360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和传统厂商截然不同的是,织语做的是一个全景化智能工作门户平台,其并不替换客户已有的业务系统,而是聚焦在打通信息壁垒、聚合多方能力上,最终实现数据、信息和流程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无缝流转,大幅提升政企业务运营效率。” 据悉,织语专门针对政企市场刚需,围绕用户的工作闭环,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汇聚和应用连接,并采用消息作为“主线”,打造统一工作入口,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此外,织语所提供的“全景化”智能协同工作平台通过“一个平台、三大连接、四个统一、六项能力”的构建,致力于为政企用户更好地提升信息化使用体验。 安全是政企市场的“刚需” 疫情防控期间,每天有超2亿人使用各类云办公软件“在线复工”,但安全漏洞、信息泄露等问题频发,也让政府和企业对网络安全愈发重视。尽管360方面没有透露过多收购细节,但对安全的共同重视,或是促成此次合作的“催化剂”。 C端对即时通讯的要求是及时和好用,但在协同办公市场,保障用户的数据和信息安全永远是第一要务。此前,织语在业内首创混合云架构,特设五层安全保障为政企的信息安全护航,安全和互联两大属性得以兼顾,因此成为不少政企用户的首选平台。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安全企业,360在安全服务领域更是实力雄厚,本身就储备了诸多如DLP、端对端加密等行业领先的信息安全技术,可以预见的是,在加入360之后,织语可以得到360安全技术的全面加持,无疑将使其“如虎添翼”。 随着新基建的发展、政企数字化程度的深化,传统安全防护模式已经无法应对高级网络安全威胁。近年来,基于网络安全大数据、顶级网络安全专家等核心优势,360打造了“安全大脑”。此次收购后,360安全大脑也将为织语赋能,助其安全能力升维,实现全链路信息安全无忧,树立企业服务领域的安全新标杆。 打造“政企协同办公”新生态 据了解,在加入360后,织语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未来,除了在产品和服务上实现持续升级之外,织语将在360强大的技术加持和丰富的渠道资源帮助下,更好地履行“政企数字化连接器”这一职能,真正做到“不仅是门户,更赋能于用户”。 接连收购亿方云和织语,360在政企市场的布局和方向也越来越清晰——一方面,其将对“智慧办公”进行前沿探索,并进一步打通各系统、各模块之间的壁垒,通过全新交互模式,重塑企业协作和协同办公。
    市场
    2020年06月10日
  • 市场
    国新办举行《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有关情况吹风会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和司法部社会管理法制司司长杜亚玲介绍《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元绍达 摄) 张义珍 2018年6月29日,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颁布《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人力资源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要素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依靠市场力量,根据市场需求,落实好积极就业政策。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就业创业和人力资源开发配置,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推进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就业促进法提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创业的方针,明确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人力资源流动配置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的主要载体,推动实现了由“就业找市长”到“就业找市场”的根本性转变,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2万家,从业人员58.37万人,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44万亿元,为2亿多人次就业创业和流动提供了人力资源服务。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要求要结合就业创业和人力资源流动配置工作实际,制定一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管理的行政法规。党中央将制定《条例》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急需的重要立法项目,先后列入了中央深改委工作要点和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司法部、人社部起草了《条例》草案,经反复研究论证、多次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源要素市场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对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服务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共七章四十八条,对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人力资源市场培育和建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系统规定,是做好新时代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准则。 下一步,人社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创业和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问答环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本次出台的《条例》主要解决了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哪些问题? 张义珍: 我们在制定《条例》过程中坚持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制定《条例》就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人力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当中突出问题的解决。 《条例》坚持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着眼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着眼于促进就业创业和人力资源的流动配置,就培育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作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 主要是着眼于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 1、解决市场体系的统一性问题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了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这次《条例》通过立法的手段,确认原来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改革的成果,推动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推动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2、解决市场要素的流动性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条例》明确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的机制。提出要破除户籍、地域、身份等体制机制的弊端,促进人力资源的自由有序流动。 3、解决市场运行的规范性问题   《条例》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求职招聘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义务,确定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基本行为规范,明确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制度的基本遵循,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4、解决市场主体的公平性问题   《条例》赋予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平等的法律地位,规定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向求职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对公共服务机构和经营性的服务机构统一规范和监督管理,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5、市场监管的强制性问题   《条例》对人力资源市场主体违反本《条例》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明确对黑中介、人力资源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要进行查处,为监管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些问题可以说都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管理当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这次《条例》的出台,有助于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健康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提问:人力资源市场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原人才市场和原劳动力市场整合形成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也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专类人力资源市场,请问《条例》在适用范围上是怎么把握的? 杜亚玲: 司法部社会管理法制司司长杜亚玲(元绍达 摄) 杜亚玲: 每部法律法规都有其适用范围,《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第二条就规定了适用范围,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适用本条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对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这一条适用范围的理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条例规范的主体涵盖了人力资源市场所有的主体,包括用人单位、求职者和劳动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政府监管部门,《条例》主要规范以上四类主体在求职、招聘、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以及在市场监管活动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实践中,既包括200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建后,由原人才市场和原劳动力市场逐步整合形成的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也包括其他各类形态的人力资源市场。 二是《条例》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领域的一般法,普遍适用于我国境内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等活动。同时,考虑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录人员,军队文职人员聘用,退役士兵就业安置,中国公民赴国外工作,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驻华使领馆和联合国驻华机构在国内招用人员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作了专门规定,这些特殊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招聘和人力资源服务活动,就优先适用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外事服务工作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特殊规定。对于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事项,则适用本《条例》的规定。 三是《条例》主要对求职、招聘以及人力资源服务等外部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进行规范,对于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履行、解除、工资等内部人力资源活动由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本《条例》中未作规定。 简而言之,本《条例》规范的主体应该说涵盖了人力资源市场的所有主体,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领域的一般法。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对特殊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招聘和人力资源服务活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把握理解《条例》的适用范围,就能准确掌握《条例》的法律定位。 中国日报记者:《条例》首次提出了要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请再深入介绍一下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张义珍: 这次《条例》是首次提出要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生产性的服务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在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当中,都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也把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促进就业创业和优化人才流动配置的重要抓手。这几年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比如《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力资源服务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劳动者和岗位的匹配效率。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解决劳动者求职难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在这些方面,人力资源服务业可以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共建立了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2万家,从业人员58.37万人,全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44万亿元。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服务用人单位3190万家次,为两亿多人次就业创业和流动都提供了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交流会22万多场,提供招聘岗位信息超过1亿多条,参会求职的人员超过1.1亿人次,通过网络发布岗位招聘信息有3亿多条。 当然,我们在看到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比,应该说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还有一些服务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提供服务的方式还不够多,服务的效率还不够高。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动能,这对于推动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落实这些要求,这次在《条例》中专门提出要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法定职责,同时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行业发展,鼓励并规范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等业态,对于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经营性的服务体系的职责定位、服务范围、行为规范和管理要求都作出了一些规定,这对于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然,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推动现代经济体系向高质量的发展,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据了解,《条例》是司法部重组后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第一部行政法规,作为国务院的法规审查机构,司法部在法规审查当中如何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杜亚玲: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要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恪守立法为民的理念,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意志,得到人民的拥护。2018年3月,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原国务院法制办和原司法部重新组建司法部,承担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的审查工作。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我们在《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出台前,为确保立法质量,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在网上广泛征求了社会公众的意见,并先后两次征求中央有关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部分行业协会的意见,也广泛听取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意见。我们根据反馈意见的情况,对草案反复进行了修改。 二是借用外脑。我们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吸收采纳了专家提出的许多合理意见。 三是反复沟通协调。重新组建司法部后,根据机构改革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我们与相关部门反复协调沟通,对条例草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18年5月2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条例草案。会后,司法部又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意见,对《条例》草案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报请国务院公布。 《条例》是首部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系统规范的行政法规,在《条例》审查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遵循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市场培育和监管中的作用的总体思路,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对人力资源市场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及其监督管理作出了全面的规定,努力做到反映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意志,制度管用、有效。最后,欢迎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朋友们,对立法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请问《条例》在“放管服”方面做了哪些具体规定?另外,在减少人力资源服务的行政许可方面又有哪些考虑? 张义珍: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放管服”改革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在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方面态度坚决、推行有力,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这次在研究制定《条例》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放管服”理念贯穿始终,把“放管服”的要求体现到《条例》的制定过程中。 《条例》在具体贯彻落实“放管服”要求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进一步放宽市场的准入限制   这次《条例》的一个亮点,就是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力资源服务的行政许可。在《条例》出台之前,人力资源市场的行政许可事项一共有三项,也就是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审批、设立人才中介机构及其业务范围审批、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审批。这一次《条例》将上述三项行政许可事项整合为一项,并且进一步把许可的范围缩减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明确对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的,应当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备案。 2、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   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提出要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注重运用信息公示、随机抽查、信用约束、国家标准、行业自律等事中事后监管手段,构建职责法定、信用约束、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 3、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的公共服务   《条例》规定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免费提供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明确了国家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不断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就业促进法对于职业中介机构的行政许可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要对职业中介实行行政许可。 这次《条例》保留这项行政许可,主要考虑: 一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人力资源市场是特殊的要素市场,事关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实行行政许可,可以从源头上防止无资质的机构进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进行职业中介活动,避免无序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防止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发生,最大限度地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维护国家人才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把高端人才的争夺作为一种重大的战略,各国都在人才资源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我国也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的政策措施。这次《条例》对于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准入管理,也是维护我国人才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对于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实行许可制度,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这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需要。这一次《条例》最大限度减少了许可,体现了对“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具体落实。下一步,我们欢迎大家监督。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全文:https://mp.weixin.qq.com/s/1IVRP_bWih7QVo9TyqDLBA
    市场
    2018年07月17日
  • 市场
    见证1000家创企的生死后 她总结出6条创业者忠告 导读:本文摘自Y Combinator(以下简称YC)创始合伙人 Jessica Livingston在女性创始人年度会议上的分享。Jessica 见证了 YC 1000多家公司的起起伏伏,从中她总结出创业者要想成功的六条法则。这也是她对 YC 创业者反复强调的忠告。   1做出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这是 YC 一直信奉的一句话,历经11 年时间,见过 1000 多家公司,我知道我们选择了正确的信条。事实上,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你所做的任何事都没有“做出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件事更重要。你可能是公司极好的代言人,你可能具备极强的融资能力,你甚至对技术方面也颇为精通,但如果你没有打造出一款满足真实需求的好产品,你就算不上成功。 如果你还在找寻一个 idea,那么我的建议是,去解决一个你亲自碰到的问题。这样的话,至少这个产品有一个人真的需要(虽然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当你也成了目标市场的一部分,你就能自然地获取一些市场洞察。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你要尽快从“只为你自己服务”转变到“满足他人的需求”。而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你就得先去了解这部分人。他们对你目前做出来的东西满意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尽量多跟你的用户交流,即使这会影响到生意一开始的规模。事实上,我所了解的公司中,没有一家认为自己跟用户沟通“过多了”。 另一方面,你要对自己的想法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因为好的想法总是在不断迭代、进化的。 在所有 YC 的公司里面,这种类型的公司最著名的例子就是 Airbnb 。他们最初提供的是一些供会议使用的气垫床,后来从会议室变成卧室,再到整个房屋。关于最后一步的进化还有一个小故事。话说 Barry Manilow 要出去旅游,他的鼓手是早期的Airbnb 房主,于是他跟 Airbnb 说,Barry 要出去旅游了,他是否能在这个期间将屋子出租。Airbnb 那时还有一点迟疑,因为他们那时候还叫做 AirBed and Breakfast,还不是 Airbnb 。不过最后,他们还是说了 Yes,后来这种模式就成了 Airbnb 的主要业务。 所以有时候,用户就是你的路标。当创业公司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要保证公司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的方法就是打造产品,不断跟用户交流。无他。   2保持专注Stay focused YC的 1000 多家公司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最成功的那些创始人都是始终专注于他们的产品和用户,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顶尖创业者不会将时间花费在其他事情上。 下面我列了几个点,这些是创始人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地方。 跟投资人喝杯咖啡 与潜在的收购者攀谈 社交 招募顾问 建立合作关系,希望带来更多用户 在做出真正的事之前,就花大量时间在PR上 在社交媒体上撕扯 各种参会   3度量增长Measure your growth 如果你做到了我说的前面两件事,那么增长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同时也是一条衡量你是否真正做到的标准。如果你的增长率不错,比如每月保持 10 %的增长,那么公司是处于一条正确的轨道上。如果不是,要么你不够专注,要么公司没有在做正确的事。 在 YC,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You make what you measure(度量使你更进一步)。你需要确定一个增长的目标数字,然后专注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而最好的度量指标就是收入。 专注于增长还可以让你免于陷入“否认现实”的状况,这是创业者的严重危机之一。由于某些原因,创业者总会在公司碰到问题时做出“否认现实”的判断。 比如,创业者经常会否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他们还会否认自己把时间花在了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否认现实”几乎是创业公司的隐形杀手。但是如果能专注在“增长”这件事上,那么你就不会一味否认,因为数字本身的涨落就说明了一切。 当然,如果你连“需要专注于增长目标”本身也予以否认的话,那我就无话可说了。我们经常会听到创始人说:“我们目前不会专注于‘增长’这个目标。” 有些时候,这么做没错。但往往当我们听到创始人这么说的时候,你都可以想象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   4知道公司是否属于“默认生存”Know if you’re default alive 光是保持增长还不够。公司可能有不错的增长率,然而还是会死。比如你把钱烧完了,再也融不到资。 关键问题在于,你是否处于所谓的“默认生存”或者“默认死亡”的状态中(Paul Graham 在 2015 年 10 月曾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默认生存”(Default alive)指的是,如果公司支出保持当下水平不变,收入稳定在某个增长水平,那么你会在烧完钱之前达到盈亏平衡点。反之,“默认死亡”(Default dead)则代表你做不到。 我们现在会向所有的 YC 创业者提出这个问题,要求他们明确答案。问这个的好处在于,你除了能知道某个公司的运营状况外,你还能将创始人们拉出“否认现实”的惯性中。因为“钱快要烧完了”是他们经常否认的另一个事实。   5保持相对低的支出水平Keep expenses low 为什么创业公司会把钱都花完呢?因为花超了。现在创业公司主要的开支就是工资,所以开支太多又等于“招太多人”。如果说创业公司在第一阶段会犯的大错是“做一个没人要的产品”,那么在第二阶段的错误就是“招过多的员工”。 我清楚地了解“过度招聘”有多么危险,因为 YC 的公司经常会犯这个错误,不管我们如何提醒他们。 过度招聘带来的后果就是你犯错的空间也被挤压了。公司烧钱的速度越快,留给扭亏为盈的时间越少。对创业公司来说,因为通常是由缺乏经验的创始人管理公司,同时又在做创新性的事,所以公司步入正轨的时间往往比你预期的要更长。这其实是一个致命的组合——你想,如果你在把事情做出来之前就花光了钱,你就不得不在公司看起来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就去融更多的钱。这样一来,即使你走在正确的路上,现阶段看起来也会显得不靠谱。投资者一般不喜欢这样的公司。 因此,如果你融到了钱,必须对“花钱”这件事持以相当谨慎的态度。在招聘时,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不乐观状况。比如把事情做成所花费的时间,比你预期的要久得多。如果在创业公司里有一件事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不可预见的麻烦”。 我总是见到一些创业公司在正确的轨道上死掉,就是因为他们的团队扩张过快了。   6融资变得更难Fundraising gets harder 当创业公司要以“丑小鸭”的面貌去融资时,它会变得饱受争议。而之后的轮次更为艰难。那些种子 / 天使融得非常顺利的创业者总以为 A 轮也是如此,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经常听到创始人说,“我们已经花光了所有的钱,现在打算出去融个 A 轮。” 说得就好像他们要再去趟 ATM 机取钱那般轻巧。而当我们问及公司现在的状况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发展比较慢,烧钱比较多。结果就是,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你们融到 A 轮的希望极其渺茫,为了活下去,公司必须大转型。 很多创业者不知道的是, A 轮投资者与种子轮投资者的视角是有区别的。种子投资人看的是“希望”,A轮投资者看的是公司的业务表现。他们清楚地知道,VC 的回报大多集中在大赢家。因此,只有当公司清晰地展现出赢家路径时,他们才会想投你,并且还可能付一个高价。而即便公司是在一条正确的路上,但仍处于从“希望”向“业绩”的转变过程中,他们不会投资。对他们来说,一个创业公司是处于正确道路的半道中,还是走在一条错误的道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成为独角兽 以上就是我对创业者的六条忠告。你可能觉得我所描述的创业公司处境非常可怕,但没办法,我看到的现实就是如此。不过有个好消息是,这是一张相对完整的 list 。如果你避开了我所提到的这几个雷区,那么恭喜你,公司的状况应该不错。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你在做一个用户真正想要的产品,专注于让用户更加满意,并且确保业务有不错的增长率,没有过度招聘,那么,你将成为命运的主宰者。要知道,这一点,极少数人能够做到。   来源:IDG资本
    市场
    2016年09月06日
  • 市场
    千亿级市场背后的云力量 云计算已成为IT公认的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云计算作为打破传统IT技术格局的新产业机会,云计算是个千亿级的市场,然后其中增速最快的,也是最令人瞩目的是公有云,年增速近35%。与此同时,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未来全世界对于计算资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在发展的早期,云启创投就已将云计算及大数据作为重点关注领域,深耕云计算领域并进行布局,同时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分四期推送云启创投投资团队产出的云计算行业研究报告,以下是第一期内容:   云计算行业市场分析 云计算市场版图   全球云计算市场-市场规模大且快速增长 2010-2017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1 2012-2017年全球IT市场技术架构类别占比2   观点 •云计算是个千亿级的市场,然后其中增速最快的,也是最令人瞩目的是公有云,年增速近35% •传统的IT架构将逐渐被云计算的架构替代,其中私有云未来市场体量相对有限,而公有云将会在未来快速增长。 •面向中小企业用户的公有云所具有的弹性拓展、按需付费等优势,是未来全球云计算市场主要机会点。   中美对比 中国云计算市场大幅滞后于美国市场 2012-2016年中国与美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对比(公有云+私有云)3 2012-2017年中国云计算与其他IT支出规模对比4   观点 •中国整体云计算市场仅有美国市场的1/10,但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信息化程度和互联网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云计算市场未来有巨大的潜力。 •云计算在中国整体IT投入规模中的占比正在不断增大,云计算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 •作为云计算的先行者,美国云计算市场和公司的发展将会是中国云计算市场很好的参照对象。 中国云计算玩家版图 中美云计算项目投资概况 大规模的投资与布局 美国云计算行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项目数量 中国云计算行业项目融资数量5 观点 •中美资本市场对于云计算行业投资热度高。美国知名风投机构都已经在云计算行业投资大量项目进行布局,而中国近两年来的云计算融资项目也快速增长。 注:投资项目数量是按照单个项目进行统计,而非轮次。 传统巨头在云计算的布局 2016年1季度财报 Quick Review 观点 •互联网和传统IT巨头的云计算业务持续增长,而且云计算业务的增长大量的弥补了传统业务的下滑。 •云计算已成为IT公认的未来发展方向,三家公司都设定了以云计算为目标的公司战略,并且都持续在资本和人力上持续投入。 •每家云计算发展方向和业务特点差异化大,原因是各家自身业务特点不同和云计算业务的目标群体不同。 以上就是本期云计算行业研究报告(一)云计算市场分析全部内容,下期我们将推送IaaS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因为信息化不足的历史背景,中国云计算市场目前远小于美国。但是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业,中国未来对于计算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接近美国。云计算是云启创投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如果你正在云计算领域创业,欢迎您发送BP给我们,我们的邮箱是;yunqi@yunqi.vc.   本报告由云启创投投资团队独家制作,欢迎在完全保留且署名的情况下进行转发。   资料来源 1.资料来源:Gartner,2015/IDC 2014 State of the Market - IT Spending Outlook; 2.资料来源:IDC WorldwideQuarterly Cloud IT Infrastructure Tracker Q2 2015 3.资料来源:Gartner&中信证券,云计算行业深度报告—掘金云服务; 4.资料来源中信证券,云计算行业深度报告—掘金云服务 5.资料来源:以太,企业服务报告   [本文作者云启创投投资团队,转自云启创投(ID:yunqipartners)]
    市场
    2016年05月09日
  • 市场
    Slack 是如何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 SaaS 应用的?(上) 编者按:如果说 Slack 是史上增长最快的 SaaS 应用,这应该一点也不夸张。发布仅两年左右的时间,Slack 的目前日活用户已高达 230 万。去年4月,Slack 的估值已达 28 亿美元,公司在即将进行的新一轮融资中的估值最高或达 40 亿美元。Slack 为何能取得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Slack 在早期都做了哪些工作为日后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呢? Slack 最初其实是建立在 Tiny Speck 的基础上的,Glitch 则是 Flickr 的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所领导的 Tiny Speck 公司所开发的一款网页游戏。Tiny Speck 这个公司在 2014年 倒闭了。在开发 Glitch 游戏的这几年中,公司的员工其实是分布在不同城市的,旧金山、纽约、温哥华的都有。因此他们必须使用 IRC 工具进行团队的沟通协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开发 Glitch 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对 IRC 的兴趣反而越来越高。IRC 是那个时候比较常用的沟通协作工具,非常适合那些公司员工长期异地办公的公司使用。Glitch 的团队发现,IRC 能够让他们更加专注地在一个项目上专心工作,让他们免受通过邮件沟通所带来的各种干扰。所以没过多长时间,团队就将业务方向转到了协作沟通领域。 “我们最初是想做一个基于网页端的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但最后失败了。关于这个失败史,大家不要放在心上。” Slack 联合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这样说道。 企业沟通协作工具 Slack 的开发实际上开始于 2012年年 底。到 2013年8月,Slack 进入内测阶段。虽然 Slack 才推出两年左右的时间,但它的增长速度堪称惊人。在 2014年2月 刚推出的时候,Slack 的日活用户就有 15000 人。到 2014年8月,Slack 的日活用户增至 171000 人;到了 2014年11月,日活用户就增至 285000 人;到 2015年2月,Slack 的日活用户达到 50 万;到了今年3月 份,Slack 的日活用户就已增至 230 万。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Slack 用户现在每个月发送的信息数多达 3 亿条,用户每天花在 Slack 上的时间超过 2 个小时。Slack 的增长速度和用户粘性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兴趣。就在前不久,有消息称 Slack 正在进行一轮 1.5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在 35-40 亿美元之间。去年4月 份,Slack 刚获得一轮 1.6 亿美元的 E 轮融资,公司当时的估值为 28 亿美元。 相比上面介绍的这样,大家可能更感兴趣的是 Slack 是如何做到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Slack 早期做的一些为后期成功奠定基础的工作。 Slack 在早期主要做了下面三个方面的工作:  确定市场空间,找到用户痛点。 聚焦于产品的某几个核心功,能并力争做到完美,确保这些功能超出用户预期。 利用免费增值的模式,驱动产品自下而上的口碑传播。 定义自己的市场 Slack 并不是第一个面向企业用户的通讯应用,在 Slack 之前,已经出现了 HipChat 和 Skype 等一些提供企业内部沟通服务的工具,而且他们已经发展好多年了,在发展早期,他们的增长速度也都是非常快的。在竞争对手林立的市场环境中,Slack 要想取得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Butterfield 表示,Slack 的 20%至 30%的早期用户都是从 HipChat、Compfire 或 IRC 这种中心化通讯工具平台过来的。 “当我们问其他 70%至 80%的用户他们都在使用什么工具作为内部沟通工具时,他们会说:‘我们不使用任何工具。’ 不过很显然,他们肯定会使用一些工具的,他们只是没有将使用的工具归到一种软件类别中去而已。” Butterfield 这样说道。 后来我们发现,那些声称自己不使用任何工具的公司其实都在使用不同工具的组合。他们使用的工具非常繁杂多样。他们团队中的有些人在用邮件沟通、有些人用 Hangouts、有些人用 SMS。我们还看到一个小组中的有些人在用 Skype 聊天,有些甚至在一些私密的 Facebook 群组以及 Google + 页面聊天交流。 基于这样一种情况,Slack 初期在兜售自己的产品时都会和用户强调,不管他们使用目前市场上的哪款工具,其实都会存在问题的,只是他们还没意识到。 作为对比,Butterfield 这样说道:“如果你在为你的创业公司搭建一支销售团队,对于选择何种 CRM(客户管理工具)这个问题,你知道你必须要进行决定,这是无需多想的事。如果你是一支软件开发团队,你也知道必须要选择一个版本控制系统。不管是 CRM 工具,还是版本控制系统,这些都是已知的产品分类。” 对于绝大部分用户而言,Slack 这种中心化通讯平台是一款全新的产品,导致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这款产品。因此从第一天开始,产品培训和市场教育工作便成为 Slack 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产品正式发布的两周前,Butterfield 给团队所有成员发了一个很长的备忘录,在这个备忘录里面,他写得非常清楚:他们不仅仅是要打造一款实用的工具,还要帮助人们去了解这款产品的功能与用途。 “我们的工作是开发一款真正有用的工具,一款能够让人们的工作更简单、更愉快、更高效的工具。此外,我们还要去了解人们认为自己都需要什么东西,然后再告诉用户 Slack 能提供的价值是如何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 Butterfield 这样说道。 上面说的这些从某些程度上说更像是传统的营销方式,但 Slack 要做的远不仅如此。Butterfield 继续说道:“我们的定位和其它很多初创公司是不一样的。很多初创公司都想在一个已经被清楚定位的庞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市场上一般都会有很多的竞争者,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并且生存下来。而我们是和其它初创公司是不一样的,虽然在企业内部沟通领域我们也会面临一些竞争对手的竞争,但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定义和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调整产品,我们还会改变整个市场。” 因此对于 Slack 而言,它早期实现增长的方式是通过创造一个之前不存在的市场,而不是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市场,并将自己提供的解决方案兜售给那些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的用户。可以这么说,Slack 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快的增长主要是因为 “它销售的是一个创意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款产品。” 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成一款群聊系统工具的话,我们很有可能销售地就没有那么好,因为市场上是不会有很多人为此买单的,毕竟他们用现有的工具也是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因此我们我们将产品定位于成能够带来组织变革的工具。 Butterfield 表示,找到产品与市场想契合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定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全新市场。其实销售创意的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值得一提的典型案例包括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它兜售的并不是摩托车,而是自由和独立。还有露露柠檬(Lululemon),它兜售的不是瑜伽服装,而是瑜伽本身。 在探讨 Slack 早期的增长战略时,它的这种兜售创新的想法在中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销售的不仅仅是一款软件产品,而是很多新的理念,包括 “能够帮你降低沟通成本”、“零成本知识管理方案”、“快速决策方案”、“所有的团队沟通信息都可以即时搜索、随时随地调取”、以及 “让你减少 75%的邮件使用量” 等等创意理念。 我们销售的是解决人们遇到的信息过载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大家从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同时从那些原来看来毫无用处的公司内部资料中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我们销售的是一个更好的组织、更好的团队。这是人们愿意花钱购买的东西。只要我们的产品有助于帮助打造一支更好的团队,我们就是成功的。 如 Butterfield 之前说的那样,人们购买一款软件是为了解决他们知道自己存在的需求或是完成一项任务。不过正如上面说到的那样,只有不到一半的目标用户群认为他们需要一款内部沟通软件。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销售能提高生产力的软件,帮助人们从压力中解放出来,并助力打造一个更优秀的组织和团队,这个理念让 Slack 能够获得很多本来不会为沟通软件买单的潜在用户,从而赢得自己的市场。 (图中人为 Stewart Butterfield) 生命太短暂,因此不能在短暂的生命里去做平庸的工作,更不能在短暂的生命力开发蹩脚的产品。 除了上面所说的 “销售创意解决方案” 外,Slack 实现高速增长的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于他们对产品细节的关注,竭尽全力开发真正有用的高质量产品。Slack 团队花了很多的心思和精力确保 Slack 做到安装简单,用起来愉快,能够与其它各种各样的产品服务相兼容,同时能够做到像电子邮件那样安全可靠。有一些其它功能是只有 App 和 Mac 客户端才有。在 2014 年的 11月,有将近一半的 Slack 用户使用的都是 Mac 客户端,其中 55%的用户在一天中既会通过桌面客户端登陆 Slack,也会通过移动 App 登陆。 一款产品刚推出的时候肯定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而人们都很容易忽视这些小问题,这是很自然的一种现象。不过 Butterfield 一直提醒自己的团队,推出的产品必须要足够出色、需要接近完美才行。他说道:“对于我们而言,开发一款美观、优雅和用户友好型的软件至关重要。如果我们的产品在优雅、精致和细节方面提升一点点,这都会为我们加很多分。如果用户在使用我们产品中出现一点点问题,他们就会放弃使用,因为这会给他们留下这款产品不值得使用的印象。” Butterfield 督促自己的团队以 Slack 用户的角度去找出产品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细小问题,再一一击破问题。“将你自己想象成是第一次使用 Slack 的真实用户,而且你是被老板逼着下载和使用这款软件的。以用户的视角看待 Slack 这款软件,将 Slack 看作是你自己没在上面花过任何精力、自己也并不太感兴趣的市场上的任意一款软件。仔细找 Slack 上都有哪些问题,将这些问题都找出来,吹毛求疵,以追求完美。” 以这种态度做产品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的一个用户(Quartz 的 Dan Frommer)曾这样描述 Slack:“Slack 的高质量是很多其它软件所无法比拟的,不管是大公司的软件还是创业公司的软件都是如此。举个例子,当你把一条超链接复制黏贴到 Slack 对话框中的时候,它会自动将链接网页内容的标题和内容片断展现在对话框中,甚至还能显示一张图片。如果链接的内容是一段 YouTube 视频,你可以直接在聊天框中点击播放这段视频;如果链接的是一条 tweet 文,它会自动展现 tweet 文的全部内容。此外,在 Slack 上沟通分享的所有内容,你都能进行全文检索。这些体贴的功能让很多公司愿意在上面投入很多的时间和金钱的。” Slack 另一位狂热用户 Ashita Achuthan 这样说道:“让我们直面现实吧,邮件实在是太笨重了。如果你用邮件和与团队成员间发布内容更新、发布声明或随时签到等,这种体验简直难以忍受。工作过程中,你需要在 Wiki、 JIRA、Asana、Trello、Dropbox 等各个平台间来回转换,着实让人抓狂。有了 Slack,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需要的时候,你可以在 Slack 上创建一个频道,将相关信息推送给不同小组里的人。产品设计有新的线框图?没关系,直接将它发布在相关的频道上即可。此外,Slack 还可以与 Jira 和 Dropbox 等服务进行了集成,直接在 Slack 上就能处理来自其它平台上的信息。Slack 在这些核心功能上表现得堪称完美。” 聚焦产品核心功能 Gmail 之父 Paul Buchheit 曾这样说过:“如果你的产品是伟大的,那么它就不需要是一款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的产品。” Buchheit 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你需要将少数几件事情做到最好,而不要想着每一件事都要做得完美。Butterfield 在开发 Slack 的过程中坚持的就是这个理念。Butterfield 说道:“对于产品质量,我们公司的几个创始人为自己都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是不会甘心、也不会轻易放弃,我们也不会想着去走捷径,我们只专注于对实现我们的产品远景最为重要的几个关键功能。” 这并不是说 Slack 的创始人就不关心产品的其它小功能了。他们只是将自己的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完善那几个关键功能上,因为他们认为,如果 Slack 这几大关键功能做得足够出色,用户是不会太注意到其它欠缺的细小功能的。 关于哪些功能才是 Slack 的核心功能,Slack 团队就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最后他们将产品的几大核心功能锁定在 “搜索”、“同步” 和 “文件分享” 这三大功能上 。 “对于我们究竟需要在哪几个功能上要力争做到完美,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后来我们发现,在开发 Slack 的过程中其实都是在围绕 ‘搜索’、‘同步’ 和 ‘文件分享’ 这三个功能展开的。这听起来很简单,但要想缩小产品的核心关键功能范围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然而当你一旦做到了这一点,你的公司管理起来就会容易得多。突然之间,你会发现你已经遥遥领先其它竞争独守了,因为你在那几个能够真正影响用户的核心功能方面是做得最好的。”  聚焦产品几个核心功能的做法深深影响了 Slack 的产品开发。 对于搜索功能,当大家阅读过一个文档或是看过一段对话时,他们就不用再担心是否要对其进行备份或是打标签了,因为他们相信,在 Slack 上,只要他们需要,他们便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搜索来调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 对于同步功能,Butterfield 表示,他发现其它大部分内部沟通平台的一个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无法实现多平台、多设备兼容。因此 Slack 便专注于打造一个能在多平台、多设备上兼容并能够同步使用的产品。这样一来,用户在一款设备上没有完成的工作,可以在另一款设备上继续做,所有内容都是实时同步的。 对于文件分享功能,Slack 选择专注于开发一个能够快速黏贴图片,或是能够通过简单的拖拽就能分享文件的非常简单直观的用户界面。 上面这三个功能便构成了 Slack 的核心功能。Slack 也凭借这些功能迅速获得了大量早期用户,这些用户中的很多人基本上全天都在使用 Slack。   本文编译自:growthhackers.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4542.html
    市场
    2016年03月15日
  • 市场
    在线招聘市场大变局 受到互联网革命的惊袭,在线招聘顺势而生。同样,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多变,在线招聘网站发展态势正遭受着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移动化及社交化等趋势的冲击与考验,但新时期里在线招聘行业的热度不降反增:从创新型在线招聘网站的巨额融资,到传统在线招聘网站的上市喧嚣,再到跨界平台类招聘网站在网络招聘市场的跑马圈地、近身肉搏,无一不透露着这一市场的魅力与潜力。   在线招聘市场格局变化多 据CareerXroads一年一度的《Source of Hire Report》(2013)显示,在美国,工作公告板(Job Board)并非大家人云亦云的“毫无生机”或是“一无是处”,而美国的在线招聘市场并不仅仅是当前炒的火热的LinkedIn的天下。相反,在大数据、移动化的浪潮下,它依旧活跃并进化着(如图)。 但从更广的范围来看美国的在线招聘市场,Job Boards的尴尬境况也委实让人有些心酸(图2): 从美国在线招聘市场格局的分布不难看出,以Monster为首的传统在线招聘模式正遭遇着无可避免的挑战:社交形态的LinkedIn、垂直细分的Dice以及作搜索引擎招聘的Indeed都以一种极为强势的态势杀入到在线招聘市场中。而相关数据也显示出,Monster的股价现已跌去80%,LinkedIn的市值却是Monster的三十倍,就连前程无忧的市值也是Monster的三倍。那么,中国的在线招聘市场又是何种景象?(图3、4)   从在线招聘市场格局的变迁来看,不论是国外的在线招聘市场还是国内的在线招聘市场的格局都已经被新形态所打破、革新,而当前的网络招聘行业仍然保持多元化的发展势头,这就是当前在线招聘网站的困窘:既面临着新型的创新类在线招聘网站的围攻,又需要提防同类型的传统招聘网站:Monster,SEEK(智联招聘母公司)、前程无忧等。   网站竞争力数据比较 通过分析在线招聘网站的网站竞争力数据可以清晰的明了:传统的工作公告板(Job Board)的网访问量大大低于社交型及搜索引擎招聘网站的访问量,但是两种类型的招聘网站在国内的流量排名却因市场、人文及社会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   2.财务数据比较     从2010-2013年的财务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营收方面:SEEK、LinkedIn以及前程无忧在这四个财年中都呈增长趋势,SEEK的营收始终高于前程无忧的营收,而Monster在经历了2011财年的强劲增长之后便呈下降趋势。但是将四家公司对比来看,LinkedIn从2012年开始营稳居四家企业之首,紧随其后的是Monster、SEEK及前程无忧。   运营利润方面:四家企业中仅前程无忧一直保持正向增长趋势, Monster与LinkedIn在2010-2013年的营业利润始终呈上下波动态势,而SEEK在2011年稍微下滑之后呈强劲增长趋势。对比来看,SEEK的营业利润始终保持最高,紧随其后的是前程无忧,且前程无忧一直保持小步增长,而LinkedIn的运营利润在2012年赶超Monster之后在2013财年再次跌为最低。   营收增长率方面:四家企业的营收增长率普遍成上下波动状,其中LinkedIn的营收增长率始终高居第一,Monster始终保持最低营收增长率,但是2013财年除了LinkedIn的营收增长率大幅下滑以外,另外三家企业都呈小步增长趋势。   3. 不同在线招聘网站类型优劣比较 4. 盈利模式比较 以Monster为首的工作公告板(Job Board)的商业模式(图6)主要是包括招聘信息、建立数据库存取以及招聘媒体解决方案等。这类网站更多的是依托平台规模效应,需要吸引到足够多的招聘者和用户(应聘者)来发布信息和搜寻信息,进而提高其广告收入和付费用户,而且主导销售倾向的盈利模式:只是简单地搭平台,给企业和用户带来的附加值有限。 以LinkedIn为首的社交类招聘网盈利模式(图7)打破了传统招聘网站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拼流量贴广告的商业模式,其页面简洁无广告,使用方便信息准确真实等,按效果付费模式受到雇主青睐。 用户属性比较 6.本土传统招聘网智联招聘VS前程无忧 颠覆性变革原因:边缘突破而非正面竞争 在过去的观念里,不论何种行业,要与巨头竞争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们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有其最先进的资源、技术。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里,一起皆有可能:要与巨头竞争,需要拿什么与巨头竞争呢?那就是“边缘突破,而非正面竞争”。而在在线招聘这一市场中亦是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社交类的招聘网站与垂直细分的招聘网站都是从边缘突破,而非与传统的在线招聘巨头正面竞争。   那么,究竟社交类、新型的创新类在线招聘网站是如何边缘突破的呢?以LinkedIn为例,它是典型的商务社交网站,针对群体是白领,关乎职位、职业。而传统的JobBoards是用户为基础的,走平台基数路线,而且从开始就存在招聘信息模板化、不对称、招聘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下、用户体验差以及若弱化人才地位等先天不足。LinkedIn就开始定位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细分领域,抓住企业招聘这个拥有硬性需求的庞大市场,从改善用户体验的边缘开始,从社交一点点侵蚀在线招聘市场,通过社交与招聘的结合在发展中逐渐凸显优势,准确的自身定位、选对市场,从边缘开始颠覆性的突破(图8)。   同理,新型垂直类在线招聘网站也是从边缘突破——从专业化、细分化的边缘——领域开始,进而不断围攻:打破传统招聘行业以广告销售为导向型的商业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价值和用户体验。另外,由于传统招聘模式是以大众化为主的,中高端市场这一块甚至是空白的,这也为新型在线招聘机构提供了新商机。   【文章来源:招聘来源报告】          
    市场
    2014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