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会
    【来稿】企业应该如何为科技领域女性连接更多机会?  作者:来稿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授权刊登,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女性在数理化方面似乎存在“天然的”弱势。但这并不是事实。根据领英今年发布的《中国新兴职业报告》,数据分析师这个职业的女性从业者增长率超过了男性16个百分点。无论是为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亚克)成功运行做出贡献的女程序员;还是发明了“跳频技术”,为CDMA、Wi-Fi等技术奠定了基础的Hedy Lamarr,女性的身影很早就活跃在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 领域。   图注:服务于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连接和调试工作的女性程序员Kathleen McNulty, Frances Bilas, Betty Jean Jennings, Ruth Lichterman, Elizabeth Snyder和 Marlyn Wescoff.   70年以来,女性在STEM领域的职业化发展取得了缓慢但显著的变化。从女性在科技领域的“隐身”,到开始进入原本由男性主导的专业领域,社会一直在不断进步。根据领英的数据科学家Rachel Bowley在2018年发表的博客《全球女性职场进步洞察》(A Snapshot of Progress Among Women in the Workforce), 女性测试开发工程师的就业人数取得了高达240%+的增长,比其他任何行业的变化都更为显著。 与此同时,女性在STEM领域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男女职业机会平等问题、行业女性占比问题等等。截止2018年,STEM领域里,女性软件开发师占比只是20%,而且在硬件网络行业中女性机会涨幅缓慢。这些既是问题,也是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女性在STEM领域职业发展的机会领域。 近期,领英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参加MWC上海的Women4Tech论坛时提到,作为全球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始终将“人才”置于首位,致力于为科技行业的女性谋求更多的平等机会。而作为领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她经常会被问到对于STEM领域女性从业者的现状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在招聘流程中促进两性机会平等,吸引并客观评估多元的候选人。   图注:领英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在MWC上海Women4Tech论坛上的演讲“How To Improve Gender Balance In Technology Sector”   张竞义认为,招聘者首先要打破“刻板印象”,认识到女性在科技领域的独特优势。以数据分析师为例,它要求在读懂数据的同时与现实关联,给出洞察和思考,女性有一些独有的优势,比如同理心、较强的责任感和细节感,更具竞争力。招聘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避免在招聘启事、面试环节使用无意识的、带有偏见的语言。 其次,招聘者需要了解女性求职特征。2019年初,基于领英全球大数据和调研发布的《性别洞察报告》(Gender Insights Report)指出,即使招聘者完全没有性别偏见,但细节和隐藏因素都使得雇主会错过优质的女性候选人。比如,当面对“职位描述”,女性申请者通常会认真研究职位要求,确认自己100%符合职位描述时才考虑申请,但是男性申请者在确认有60%的条件满足后,就会投递简历了。这意味着招聘者在制定招聘要求时考虑要全面,以开放性的思维来判断哪些是“硬性指标”,哪些是加分项的“软性技能”。   图注:领英《2019年性别洞察报告》(Gender Insights Report)   第三,感谢科技的发展,让招聘者有从技术手段降低性别偏见的可能。领英引进Pymetrics测评机制,通过AI技术提升候选人体验,其中性别是被完全隐去的信息。领英全球工程副总裁Maria Zhang (张仁辉)也提到在技术上还有更多保证性别平等的算法。比如,常规上,一个招聘者只看男性简历,而搜索结果“读取”到这个偏好,就会持续推送更多的男性候选人。这个结果不是领英提倡的,领英认为多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尤为重要,它的算法会把符合这个招聘者开放职位的要求的全部女性都推送给他,起码给招聘者一个机会去接受多元化。 长久以来,“职场天花板”、“家庭职场难两全”等围绕女性职场的热门话题已经说了太久,或多或少都显得女性非常“弱势”。面对“弱势”,用领英全球数据科学负责人许亚的话来说,“当你设定好目标,你必须矢志不渝,相信自己,包括克服你自己的弱势。”Maria也有同样的建议,她曾经在初入职场时,用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没有必要为了融入男性工程师为主的环境刻意改变自己,“职场天花板依然存在,但是不要退却,勇敢去拼搏才会争取到更多可能。真正有一技之长的人,身边的人不会在乎你的性别,他们看到的是你的闪光之处,你总是会受到瞩目并且找到出路。”     领英中国在男女职业机会平等方面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 全体员工中有58%的女性职员,而在经理级别以上的员工里,女性占比也已经超过半数。垂直到工程师团队,领英有超过40%的成员为女性工程师,她们都是Women in Tech的成员。就在今年,领英还将Women in Tech旗下的[IN]vest培训项目引入亚太,致力于培养工程师团队中女性的卓越领导力。 同时,领英内部还有多项企划,赋能全体女性员工,助力她们发展转型。在领英全球的员工联合社团中,最大的组织即为Women at LinkedIn(W@LI),鼓励女性员工激发潜能、追求卓越;领英还为优秀女性提供EmpowerIn等培训计划,帮助她们发展领导力。新一年度的Women at LinkedIn志愿者招募计划也在中国办公室启动,已有近20名员工申请成为该项员工联合社团负责人。领英的员工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追求更好的自己”的进程中,具有珍贵的“主人翁意识”。作为一名人力资源从业者,张竞义表示,领英期待能在未来为更多STEM领域的女性连接机会。在她们追求职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领英能做的还有很多。  
    机会
    2019年07月12日
  • 机会
    帮你减轻微信办公的痛苦,正在成为创业公司的机会 【本文来自钛媒体特色栏目快公司,项目由钛媒体Pro数据库TMTPOST推荐】 当微信打破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那道墙,从此工作进入#7X24小时#模式,每个员工被推送不停的微信群绑架,而且每个公司、部门,每个项目、每次活动、每伙小团体都有一个微信群,微信群成了活动通知、上班打卡、员工交流、工作安排、商务拓展……的地方。 管理微信群,在不同群之间无缝切换,在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之间无缝切换也成了每个职场人的必备技能。虽然从微信刚刚入侵开始,就一直有人抱怨“工作生活界限的消失”不堪其扰,然而天长日久,这样的“变态”已经变成了常态。每个人早已都泥足深陷无法自拔。 当然,致力于将职场人“解救”出来的专业团队协作、沟通工具一直层出不穷。而企业级IM市场也被视为阿里在社交领域的一次机会,企业微信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然而,这些封闭办公系统不仅未能减轻职场人的心智负担,反而“撕裂”了他们的工作沟通。让他们奔忙于微信群与钉钉(或企业微信)之间。如果说钉钉与微信的互相封闭可以理解,那么企业微信与微信之间的壁垒高树就有点难以理解了。 刚建立企业微信被领导骂了,老板说这是什么玩意儿,完全闭门造车,和外界无法联通,还不如微信群聊,赶紧滚回去建个微信群聊。 企业微信竟然还要单独下载安装,微信放弃了固有的自身优势,本来可以在现有微信中集成的功能,非要搞成单独的APP,那不如用钉钉了。 这两条来自于用户的亲身吐槽“戳中”了企业微信的最大软肋。 虽然在企业微信产品产品介绍中,将“转发微信聊天记录”排在第一位,以示与钉钉的差异化之所在。然而,用户需要的远远不止于聊天记录转发微信,而是与微信的深度融合、打通,基于微信群的功能拓展。不过,微信肯定不会主动戳破工作与生活之间这层窗户纸。 以前都说因为微信和QQ是两个事业群,微信主打移动社交,QQ主打办公桌,日程表是办公功能,但是现在无论是社交或是办公约事都是在微信上约,为什么微信不能直接侦测并建立提醒功能?我每次约吃饭还得跳转到日历上建立新约会和提醒真是一个累人的事,希望微信团队能给个解答。 知乎上的这个问题反应出公司人对于微信的“求全责备”之心。也正是因为独立企业协作工具与微信之间的这种“撕裂”,才给了很多创业者以开发提升微信内工作效率的工具的创业空间——比如日程管理类应用。 如果说上一代的日程管理是“日历+邮箱”模式,那么这一代的创业者瞄准的是“日历+IM”模式。 Google Calender和Microsoft Outlook是“日历+邮箱”模式的代表,由于中国并没有欧美国家的邮箱文化,这种模式始终未能深度渗透。 这一代起步于微信的日程工具,则希望利用微信社交网络与自然交互,结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推荐等技术,帮助用户随时将信息流中的事项“结构化”为日程,并可通过微信快速实现多人分享,实时提醒。这种打入微信内部提供效率工具的思路与企业级SAAS服务自成一体的模式完全不同。 当然,这些日程、协作工作的野心都不只在于做一款微信内效率工具,而都想通过微信积累用户,然后将社交关系链转移到自己的App。而起家时身兼GTD工具与日程共享的日历工具,后来则走上了不同的岔路口。一些继续主打日程共享与团队协作,并努力将微信上的社交关系转移到App上,另一些则转向了个人GTD工具。 微约日历是前者的代表,为了确保转移到App上的用户关系黏性,微约日历就主打多人共享时间表的概念:在添加好友,设置日程查看权限后,伙伴间可以互相查看对方日程详情或忙闲时段,实现实时快捷的时间协调,方便组织会议、活动、聚会、户外等事项。 日程的共享带来的是工作透明度的提升,办公协作效率的改善,以及团队整体同步性的增强。对于扁平化的创意团队,以及跨部门乃至跨公司的协作团体,都是一款打破层级藩篱的协作利器。 而朝夕日历则是从“社交日历”转向了“智能时间助理”,其开发的朝夕万年历、番茄闹钟等GTD工具以及“GTD微课“为它积累了百万级粉丝,也让它意识到基于微信的GTD工具是一条快速增长的捷径。 发展路径的分化也意味着基于微信的日历工具所面临的瓶颈。 “日程+提醒”模式本身就是在工作、生活截然分开的时代,一种必要的工作安排。微信群这种实时沟通、无缝渗入生活的模式已经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这种模式。微信活动群组在活动组织、通知、变更、参与情况跟进、实时协调反馈等方面的灵活度、方便性明显要高于这些“时间定死”的日程应用。(朝夕日历在添加日历之后添加了讨论页面,这明显是再向微信群组的一次“倒退”)。而这些日程工具至多只能以“群插件”(小程序)的方式做“增强”的工具,其自身独立性及延伸价值存疑。 当然,这也是所有工具类小程序共同面临的问题,转移社交链到自身平台还是专注于爆款工具,究竟哪一种策略能够走得更远,将是小程序创业时代一个绕不过去的拷问。 (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机会
    2017年11月08日
  • 机会
    正值抢占入口期,HR SaaS的机会与挑战 BI、AI、互联网技术被快速运用,同时HR SaaS相关服务大量涌现。事实上,整个行业,若要全面爆发,则至少面临本文的以下三个问题。 文章转自新芽NewSeed,作者曾响铃。 摘要目前国内企业用户数超过20万家的HR SaaS厂商还未出现,相对国外,或对比已经出现过百万企业用户公司的IM、协同等领域,HR SaaS还处于早春,这正是抢占入口的时候。 尽管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寒冬论就甚嚣尘上,但企业级服务的势头却是不可阻挡,尤其是SaaS领域距离真正爆发已经不远。无论是云服务、销售管理、甚至是公司前台的打卡,各垂直领域SaaS产品百花齐放,这正在改变你我的工作方式。人力资源因其行业特性——“管理人与薪酬”+企业管理的基础入口,HR SaaS更是人头攒动,不管是在线招聘、高端用工还是人资服务,均有B轮后公司出现,如拉勾网2016年3月完成了2.2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并推出HR SaaS产品“拉勾云人事”。理才网2016年10月宣布获得6亿元B轮融资,斗米兼职宣布B轮融资4000万美元、阳光保险20亿元注资易才、京东金融、蚂蚁金服进入人力资源行业、以及猎上网、51社保等。 为何HR SaaS如此火热?除了市场需求,更为关键的一点即为对人力资源入口的抢夺。只是,尽管资本争相下注,A轮融资的额度平均下来也达到了4300万人民币左右,但目前国内企业用户数超过20万家的HR SaaS厂商还未出现,相对国外,或对比已经出现过百万企业用户公司的IM、协同等领域,HR SaaS还处于早春,这正是抢占入口的时候。 这是为何? 这一方面和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现状有关,经历了这些年的发展,人力资源行业形成了第三方传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传统人力资源外包软件商、传统招聘网站等占绝对主流的现有格局,这些“老前辈”“各立山头”,或提供人事代理、猎头、招聘服务,或提供软件定制等服务,不同于其他行业不断融合创新、提供颠覆性的模式解决行业问题,人力资源领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各家独自消耗人口红利的时代。 而随着消费升级及近年来创业环境竞争激烈导致的效率驱动、云计算的普及,以及企业主的接受程度提高,传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他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尽管我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水平几欲超过美国,但“后厨”却还停留在原始阶段,许多企业仍以招聘网站+传统eHR软件+表格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员工要在入职时手动填写很多表格,HR还要人工记录考勤,计算剩余假期……流程复杂、易出错、耗费时间,更重要的是无法为企业沉淀数据并提供可视化的实时呈现。另外互联网企业的增量持续扩大及其对企业服务的需求升级,给像拉勾这样的互联网招聘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市场机会。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领域正在发生快速变革,BI、AI、互联网技术被快速运用,同时HR SaaS相关服务大量涌现。事实上,整个行业,若要全面爆发,则至少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高频带动低频? 还是强需求带动弱需求?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HR SaaS大致划分成两种,一站式及单点切入式。一站式如拉勾云人事,帮助企业一站式提供招聘管理、人事管理、员工自助等功能模块,单点切入的如做考勤的喔趣、做工资管理的工资钱包、做社保的金柚网、51社保等。可见他们基本都是从招聘、社保等方向切入,在初步积累势能和收入后,再杀入HR SaaS领域。理由则是在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中,招聘、薪酬、绩效相对高频、强需求,这真的百试不爽吗? 1、互联网常见的维度攻击有两类:高频带低频、高势能影响低势能 第一类,比如微信满足高频次的社交+通讯需求,然后再推出微信支付,和京东购物以及大众点评等支付场景,形成闭环,对单纯的低频应用形成打击。滴滴在“出行”这一类用户需求中,做完打车后再做拼车和专车。拉勾、51社保们在人事这一板块中,从招聘、社保切入,再进入到人事的其他模块。如果说微信是对生活场景入口的占领,那拉勾云人事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入口实现占领。 第二类则是在先占据一个高势能(或者说衍生价值)的据点,再去影响那些势能相对较低的领域,比如购物中,京东先做价格和行业衍生价值更高的3C,再做图书,当当就陷入被动。钉钉用“钉一下”等“俘获”了管理层的心,就实现了日常工作场景的占领。 这两种打法高频/高势能都能带来流量,从而带动低频/低势能,低频/低势能产品也可以成为高频产品提升用户体验的附属品。 但,部分案例并不能代表着全部,失败者也举不胜举,比如腾讯放弃了拍拍网,百度的电商,中国移动的飞信,支付宝强力扶持口碑,但口碑网依旧没有太大起色。即便是滴滴出行,代驾中的e代驾,巴士中的嘟嘟巴士,以及拼车中的嘀嗒拼车等都依旧是其强劲的对手。 问题出在哪? 2、HR SaaS行业中,这类发展模式用“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就是水平营销,其实现形式包括:替代、反转、组合、夸张、去除、换序等6种方法。本质上还是多元化战略,其呈现形式包括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同心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比如拉勾就是在本来的招聘业务上,向后纵向延伸了一步。 推出“拉勾云人事”,通过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招聘管理、员工管理、考勤管理、移动审批、自动计算薪资、工资条发放、智能数据分析等,据说能自动化处理公司内部管理70%的工作,并自动化将管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北森则为大中型企业提供覆盖核心人力、招聘、人才测评、绩效、继任、员工调查等人才管理业务全流程的一体化SaaS软件及服务。 他们都是在现有业务中的优势,比如核心技术(同心多元化)、渠道和客户(横、纵向一体化)和资金(非相关多元化)等向外扩展。 但是,这些还不足以保证产品成功。 3、至少HR SaaS产品在多元化扩展的时候,成功需要几个前提: a、目标客户一致,这个好理解,淘宝上卖奢侈品就不是明智的选择。还好,人力资源企业级市场目标用户基本一致,需求类似。 b、新业务与原业务相关,至少得避免业务冲突。比如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专车和拼车(顺风车)都不是一类人。而无论是从薪资切入的“薪朋”,还是从社保切入的“金柚网”、“51社保”,或是从招聘开始向后延伸的拉勾云人事,他们提供的SaaS服务都应和原有的业务呈正相关。 c、原行业痛点足够痛、原服务方式可替代性强,比如按照拉勾调研的数据,中国近7000万家中小企业,数十万计的各类传统人力资源服务商,大部分提供的都是基础跑腿或中介平台的服务,对于企业来说替换的可能性非常高。这说明人力资源行业的行业需要和痛点是极高的,服务方式改革的市场空间极大。 d、开展新业务的能力,百度、腾讯电商的失利至少运营能力上要弱于阿里。HR SaaS企业在业务扩展时,倘若不先掂量下自己到底强在哪弱在哪,真容易陷入过于理想化“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 所以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有可能占领人力资源入口,成为人们争先选择的SaaS产品,并且,单独把高频或者强需求看作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有点把决策过度简单化,除了频度,HR SaaS产品还综合考虑客群、场景、频次、专业度、标准化程度等指标。 二、工具导向还是服务导向? 很多人把 SaaS 产品仍看作是普通的软件,也就是工具,事实上招聘领域中确实有不少做 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的 SaaS 产品,他们通常先推出效率工具获客,再搭建交易平台促成信息流动。可惜我们中小企业主对纯软件并没有很强的付费意愿。所以HR SaaS产品要解决的第二道难题就是摆脱单纯工具的印象! 1、单纯的工具性应用会越来越廉价 之前响铃在钛媒体发表的《外冷内热的HR SaaS市场,能否上演一场商业好戏?》就说过,现在效能成了HR最大的痛,软件在人力资源的角色不再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转向提高效能,即提升办公效率或精准度、帮助老板提升人力决策,减少投入,实现人力最优化配置。具体的例子比如招聘中,匹配效率是最大的痛。于是,就出现了拉勾这类把求职和招聘范围缩小至更精确范围内的垂直招聘平台;Linkedin、脉脉等这类通过增加社交和互动的方式来推进信息双向流动提升匹配效率的平台。 但这还不够,企业级服务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用SaaS方式获取客户订单入口,然后以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闭环。HR  SaaS产品如果能连接起从工具到管理到交易整个全过程,其想象空间就会变得不一样,若只是工具,赚取一点使用服务费,商业价值有限,而交易环节一直是商业闭环的关键。至少HR  SaaS可以尝试去对接一些供应链金融、物流方面的服务,这些离钱近,容易建立商业模式,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对整个行业的认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拉勾云人事会上线帮助企业在平台上找供应商的企业服务模块。 事实上,没有和业务相结合的HR SaaS产品价值越来越低!一款HR SaaS产品有多大的价值实际上取决于三个: a、有没有利益分配权,能不能靠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利益分配权; b、成本是否可控,是否便于管理; c、是否具有规模效应。 倘若客户是一个一个服务,项目是单个单个接,当需求方的需求出现并发甚至大规模并发时,单纯的工具类HR SaaS产品就会陷入被动,只有与行业紧密结合,提供更多产品化的服务,才能让产品更具有价值和竞争性。 2、HR SaaS都往最后的S(服务)走,留客是最终评判标准 和其他SaaS产品一样,HR SaaS也需要完成“两次”销售: 第一次销售:开发获得客户 第二次销售:留住客户(去最大化生命周期价值) 这“两次”销售,构成一道天然屏障,能够获取客户并留存客户的HR SaaS 产品就已经把一部分对手挡在门外。因为客户留存意味着对产品对服务认可,就可能继续使用很长时间从而获得收益,反之,就将面临长期亏损。因为前期HR SaaS产品在获取客户上需要重度投资,且收回投资成本并盈利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明道创始人任向晖曾提到,一个SaaS产品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客户能否经历过一次到两次的续约,HR SaaS产品同样,其商业模式至少需要100-200家企业客户的商业化实证才能确定是否有效。“成熟产品的客户构成也会从早期的杂乱无章走向某种规律,要么是聚集在某些行业,要么是聚集在某些规模上”。这显然不是一个工具能完成的使命! 所以,弱化HR SaaS产品的软件工具属性,重视其服务属性才是所有HR SaaS厂商需要做的。 三、盈利的可能性,大客户or小客户,免费Or收费 。。。。。。 关于这个,响铃在之前的《外冷内热的HR SaaS市场,能否上演一场商业好戏?》也谈过,盈利的重点是找到高价值的用户,进而提供高价值的服务,这对于HR SaaS厂商而言,或许可以把时间花在那些忠诚的客户身上。 1、如今越来越多的HR SaaS厂商采取打组合拳的方式,比如北森集中服务大客户,全面收费,只有www.tita.com提供15天免费试用期;拉勾云人事采取基础功能免费,高级版收费(30元/人/月)的模式,按账户数收取年费,另外第三方供应商的服务,单独计算费用。而且服务的客户包括移动互联网、电商、游戏、O2O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公司,更多的是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大象人事也是基本免费+服务收费,分基础版免费,企业版收年费,集团版另外收费,理才网则是拳头产品dayHR基础功能全免费,增值服务如人力外包及顾问培训收费。 其实,类似的策略选择(大小客户、免费收费)需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因为一个标准化的软件能够为客户提供的商业价值有限,而低价甚至免费的产品往往意味着客户转换成本低,粘度也低。同时简单、高价值、高利润的标准化HR SaaS产品基本不存在的,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产品,竞品就会蜂拥而来!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2、有人还算过一笔账,SaaS计算客户价值是计算LTV(Long Term Value)全生命周期价值,如果每年10万一共5年总计50万的客户,把这50万按5年折算回来再计入运营成本、客户流失率等,如果算回来小于CAC的话,其实是赔钱的。 假设做小客户的话,1个SaaS的单子也就2万多,通过不带售前的现场销售(field Sales),再计入市场营销成本,基本上CAC成本要4万元,如果客户流失率为25%-30%,那么基本上都是赔钱的。因此,如果HR SaaS软件本身还在开发状态的话,那么花了大量成本获得的客户,到了第二年流失率会大幅增高从而导致运营亏损,因此,主打免费,还强调标准化的HR SaaS产品,基本难言盈利,而采用SaaS+pass的模式盈利或有可能。 3、盈利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快速迭代、获客的能力,因为这直接决定成本高低。 所以HR SaaS产品强调客群优势,像拉勾云人事这样有用户积累的产品获得客户的成本相对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要少很多,而且若靠补贴来获取用户,就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补贴都不符合,但快速迭代、获客的能力则算。 其中,快速迭代则是对产品体验提出的要求,HR SaaS仍然强调产品细节的打磨,比如同是做ATS,拉勾云人事的ATS就做了一个小功能,可以给候选人一键发offer,并且可以在产品里反映候选人确认offer的时间和浏览次数,从而侧面判断这个应聘者对工作的感兴趣程度。 另外作为缺乏标准规则遵循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和区域政策差异明显,企业管理流程和体系差异巨大,企业规模不同管理方式差异明显,HRSaaS能否通过相对规范或成熟的体系,适应众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也能成为HR SaaS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盈利提供砝码。 最后,说说投资人的预测,拓扑社撰文称,HR SaaS将会先在脑力密集型行业中达到增长契机,进而跨越增长鸿沟。在此之前,拉勾云人事们,如要占领人力资源入口,保持为中国用户数最多的SaaS产品之一,现金流模式清晰、产品打磨细腻、服务模块完善正是当下市场对他们的要求,我们期待HR SaaS市场盛夏的到来,那时候企业用户破百万的HR SaaS产品说不定也已出现。
    机会
    2017年02月10日
  • 机会
    SaaS 并不是什么风口,但是有这五个大方向的机会 在本篇文章里我想要回答如下几个大问题: 一、你是否应该在 2016 年创办一家 SaaS 公司? 二、如果你在 SaaS 领域创业,可能出现的威胁会是什么? 三、还有哪些其他潜在的颠覆模式存在?   我出生于 80 年代。第一台电脑:Commodore Vic-20,第二台电脑:Tandy 1000,第三台电脑:386 兼容机,第四台电脑:奔腾兼容机。   我第一次购买软件是给 Apogee Software 公司寄了 44 美元,买了游戏 Commander Keen。1991 年的时候,你可以从 BBS 上下载 Keen 这款游戏,或者从零售商那里买盒子包装好的。   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软件都是以这种形式分发的。你把它买回来,安装在桌面电脑上。当时最流行的商业应用软件是 Microsoft Office 和 Adobe Photoshop。公司们会为每一位员工在购买 Office 这样的软件上花费数百美元。   1999年,一家名为 Salesforce 的公司成立了。他们使用了一种新的软件授权和分发方式: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公司不用再购买单独的软件拷贝,只需要为每个账户支付每个月的使用费就可以。软件也不是安装在公司员工的机器上,而是由一部集中的 web 服务器托管。   五年之后,37signals 上线的 Basecamp 声名大噪。该产品与众不同,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创始人 Jason Fried 和 DHH 是在没有获得投资的情况下将该 web 应用设计并实现出来的。第二:他们基于 Ruby 语言设计了一套框架,让 web 应用可以更快地运行,并将其称之为“Ruby on Rails”。2004 年该项目宣布开源,允许世界上的任何人基于这套框架设计 web 应用。   就是在这个时候,钟摆开始动了。 如果在 2004 年以前你做过软件开发者的工作,很可能你是在为桌面台式机或者服务器开发应用程序。2004 年之后,这一点开始变化了。开发者们爱上了 Rails 框架的灵活性和设计理念,生意人打起了用 SaaS 模式开发产品来赚钱的主意。当时的另外一个变化,是互联网速度的提升,高速网络连接得以普及,设计基于 web 界面的软件不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SaaS 淘金热 业界看到了 Basecamp 之类产品的成功,于是 web 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 web 应用均使用了 SaaS 模式,既有技术颠覆的原因也有产品定价的原因。用户支付再发生费用 (通常以月为单位),通过 web 浏览器使用应用程序。   2007 年,Ryan Carson 开始筹划 Future of Web Apps 大会。上千名开发者和意气风发的创业者蜂拥而至,这些会议在美国和欧洲举行。   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 SaaS 公司就是在那个时候创办的。Freshbooks 创办于 2006 年,Zendesk 创办于 2007 年,Wufoo 创办于 2006 年,Xero Accounting 也是 2006 年创办的。   现在呢?基于 SaaS 模式的公司已经从几百家增长到上万家。仅 AngelList 上就有一万家 SaaS 创业公司。   和所有的淘金热潮一样,有赢家就有输家。   SaaS 是否已经发展到最顶点了? 我不知道。我的好友 Ruben Gamez 认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他比我聪明多了,他很可能是对的。如果你仔细看一下 Bessemer 的研究,会发现公司们正在 SaaS 上花费越来越多的钱。 但是企业市场有一些小复杂。自从 2013 年开始,他们在 SaaS 上的开支增加了 17.6%,但是在传统软件上的开支只减少了 2.8%。它们是否在用本地解决方案替代 SaaS 呢?或者是它们在为之前没有用过的新服务付费?这种趋势是否会继续下去?现在还很难判断。   关于企业市场的统计数据,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谁在从这种增长中获益。是小规模的五人团队 SaaS 公司?还是拥有 20% 的 CRM 市场而且以每年约 21% 速度保持增长的 Salesforce 呢?   小企业市场方面,解读起来就更困难了。Intuit 的研究显示,中小规模企业平均每年在软件上的开支是 630 美元。在过去,可能这个数据意味着升级到新版本的 Microsoft Office。现在呢?每月 52.5 美元的规模让几十家不同的 SaaS 公司来分,这市场是非常小的。   没有人真正知道什么时候 SaaS 市场会饱和: 问题仍旧存在——基于 web 的软件在什么时候停止占据市场份额?大部分预测都认为在未来某个时候,基于 web 的软件会称为市场主流。那么是 51%、67% 还是 85%?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Michael Ortner,Capterra   在一些细分市场,比如 CRM,SaaS 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 51%,那么它是否会继续增长呢?   现在创办一家 SaaS 公司是否更困难了? 使用亚马逊 AWS 这样的服务,你用几块钱就可以开始启动了,并且随着业务的增长扩大规模。Web 开发框架已经发展得更好了。用户界面框架让好的设计更容易获得。像 Stripe 这样的服务让支付环节更容易。   启动容易,增长难 所以说现在创办一家 SaaS 公司,成本更低了。但是,让业务保持增长始终是很困难的。而且在某段时间里,让某个特定业务保持增长更加困难。(问问微软就知道了。)   Mattermark 在 2016 年 6 月的一篇文章里就指出:创办一家 SaaS 公司更加昂贵了,而且退出的机制不是很强。我认为 Rob Walling 对这一挑战的理解很对: 我们不再能像以往那样打造基本的 CRUD 应用了。这东西的竞争现在太激烈了。 想一想项目管理工具、时间追踪或者是收据管理软件,有许多不同的产品。但是在后端,从计算性能上来看,和那些发送许多邮件、做很多分析、追踪打开和点击操作的项目来比较,前者真的很小。 我们的 App 这两个都能干。我甚至无法想象 Mixpanel 和 Kissmetrics 这样的应用在后端需要做什么,因为它们是下一代产品。现在我明白为什么那一类的公司不得不融资了。没有一个提前的部署,买多少设备、雇多少人都没有办法扩大规模,即便是使用 Amazon EC2 或者 Rackspace Cloud 这样的服务也如此。   从很多意义上来讲,那些第一代以 CRUD 功能为主的 SaaS 产品 (通讯录、时间安排、财务收据) 只是结得很底的果实。在那个领域里成为第一的机会已经过去了。   “科技市场往往是赢家通吃,在任何一个给定的领域里,领先者会得到整个利益里面比例不公平的那部分。” ——Scott Kupor,Preethi Kasireddy,Andreessen Horowitz   你应该在 2016 年创办一家 SaaS 公司吗? 是的!   只需要记住:“SaaS”并不是一个重点,它只是一个软件授权和传输模式,不要把它神化了。   创业者们各有各的目标。如果你拿了风投,你会想要回报丰厚的退出或者是大的分红。如果你是一个自己掏钱的单干创始人,可能你只想要每年 10 万美元的支票。   我的提醒是,无论你的目标如何,SaaS 模式有它的弱点和面临的威胁。许多创业者选择 SaaS 只是因为重复发生的营收模式。或者他们可能喜欢在一台服务器上部署的简单便捷 (对比为上千台客户端进行更新)。   仅仅是创始人喜欢这个模式,并不意味着他的顾客、他的产品、他的细分市场或目前的市场条件就适合这个模式!   还有:SaaS 可能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当一个“单干创业者” (solopreneur) 独立运作一个 SaaS 服务的想法基本上是天方夜谭。我知道的几乎所有的营收达到七位数的 SaaS 公司都有一个团队。大部分 SaaS 公司在初期需要很多现金来维持最初 24 个月的运转。如果你不希望领导一个团队,而且你不想在一开始就投入大量现金,那么 SaaS 很可能并不适合你。   在过去,创业者们的理念曾经是:“我们不会出售自己的公司!”但是最近几年,我们看到许多创业者自己掏钱创办的 SaaS 公司都卖了 (Drip、Simply Accounting,Campaign Monitor 拿了 PE 的钱)。看起来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回报就是出售退出。 “我没有说,‘你应该一直更新迭代。你应该永远不融资。你应该永远不出售你的公司。’人们会设想这样的一个创业者,他的愿景是一直走下去,人们总是说不要出售公司。他们看到的是 Mark Zuckerberg 和 Basecamp。那样的公司很少见。" ——Rob Walling   商业模式是会失效的,也会被颠覆。只要适合他们,顾客会选择 SaaS。如果有一种模式能够节省他们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他们就会换新的。   颠覆的机会、公司的威胁 当钟摆在一个方向上摆得太远,那么在另一个方向上就有了机会。   每一个模式都有其威胁: • 顾客的购买模式和偏好在改变 • 基础架构的成本在增加 • 收购的成本在增加 • 新的、有颠覆性分发模式   如果所有其他人都专注在 SaaS 上面,那么他们可能会错过一个机会。会有这样一种 SaaS 的替代产品是顾客们现在就像要的! “商业并不关心什么 SaaS 和桌面机,它看的只是成本和价值。”——Michael Buckbee   这里有一些我看到的机会。 一、桌面应用的回归 2013 年,Adobe 改变了他们的整个商业模式,将所有的软件移到了云平台上,不再销售盒装的 Creative Suite 软件。现在,如果你想要使用最新版的 Photoshop,你不得不按月支付费用。   有很多用户并不喜欢这种模式。他们希望为某个版本的软件一次付费,如果有新的版本出现,他们会决定是否需要升级,或者是继续使用旧版本的软件。   这就成为了 Sketch 软件制造商的机会,这款设计软件只卖 99 美元。用户付费一次,并获得一年内的免费更新。如果他们希望继续更新,则要续费。   我感觉有许多桌面应用都在以 SaaS 产品的形式出现。我的意思是,这些软件产品都适用 SaaS 模式,但其实真的以传统应用的模式来为顾客服务会更好。在我看来 Adobe Photoshop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某些细分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市场,我看到一种“SaaS 支付疲劳” (SaaS payment fatigue) 的现象,向这些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这是一个机遇:先付费,只在未来需要的时候升级。   二、自己部署云平台应用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SaaS 的许多价值都包含在向顾客提供的中心化 web 主机托管里面。   但是如果顾客能够购买 web 应用并且在 AWS 上自己部署会怎样?他们可以购买软件一次,并且在他们控制的服务器上部署。   在大多数 web 应用里,应用层和数据层都是分开的。如果软件的设计者发布一个新版本,顾客就能购买更新版本,自己来部署。   如果你曾经使用过 GitHub 上的“部署到 Heroku” (Deploy to Heroku),你就知道这一类的部署操作已经变得有多么容易了。 这里也不要小觑开源软件的影响。流行的 SaaS 产品始终有开源的替代品。虽然直到现在还有使用门槛 (大多集中于安装、更新和授权) 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被解决的。   举个例子,Apostello 就是为教堂设计的开源软件,其首页上就有针对 Heroku 和 Digital Ocean 的一键安装。我亲身体验过,安装简单,说明文档详实,只需要支付每月 5 美元的主机费用 (以及 Twilio 的成本),而不用每月再花 49 美元购买类似的服务。   安全、升级、维护和客户支持始终是自己做服务器部署和安装时要考虑的几方面。但是,IaaS 服务提供者现在有非常好的机会来切入。比如 Heroku 就可以宣传说:“你每月付 300 美元买 5 个 SaaS 产品,为什么不来使用我们的平台,每个月花 100 美元自己部署类似的应用?”   当让也有公司提供自己部署的方案 (比如 JIRA 和 HelpSpot)。新进展是这些应用的部署和维护非常容易,而且云计算的获取更方便,成本更低廉。   三、只需要付一次费的 web 应用 Claire Lew 是一家只有两名员工的软件公司的 CEO,该公司的 web 应用产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收费模式,Claire 在她的文章里是这么说的: 我们向公司客户的每一位雇员收取 100 美元的费用,一次性,终身使用,就这么简单。如果你有 20 名员工,那么就是 2000 美元。你一次付这么多钱,就可以了。不会有重复发生的费用、维护的费用等等这些。唯一需要再付费的时候,就是你雇佣新员工的时候,也就是 100 美元一个新用户而已。   自从两年前该产品上线以来,他们获利颇丰,已经有 30% 的利润率。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发展战略的一点是他们将商业模式与用户的使用情况调整一致: 我认为一个公司的所有者应该从雇员那里获得反馈,只要他还在公司就始终应该这样做。不仅仅是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里面,而是一名员工在和你工作的许多年里。付费订阅模式并不鼓励这样做。人们很容易使用某一款产品几个月,支付一些费用,比如 50 美元一个月,接着就关闭掉了。   四、一体化 软件分发一直以来是碎片化的。在过去十年里,公司们购买的软件数量增加了 10 倍。   假如我是一个单干的创业者,公司只有我一名员工,这里是我使用的所有 SaaS 产品: 1. 聊天用 Slack 2. 文档、表格等等用 Google Apps 3. 自动化处理用 Mailchimp 4. 主要电邮列表用 ConvertKit 5. 甄选的电邮列表用 Goodbits 6. WordPress 主机用 WPengine 7. 托管一些老的静态站点用 MediaTemple 8. 项目主机用 GitHub 9. 一些软件项目的主机用 Digital Ocean 10. 其他需要的主机用 Heroku 11. CRM 用 Highrise 12. 电子邮件用 Gmail 13. 社交媒体发布用 Buffer 14. Twitter 分析用 Crowdbooster 15. 卖书用 Gumroad 16. 课程主机用 Coach 17. 支付系统用 Memberful 18. 支付系统用 Recurly 19. 支付系统用 Chargebee 20. 播客主机用 Simplecast 21. 论坛主机用 Mightybell   如果你仔细看一下上面这个单子,你会发现合并的可能。一些应用可以增加新功能,成为一站式的服务。比如 Nathan Kontny 最近就在 Highrise CRM 里面加入了电邮群发功能,对于一些客户来说,可能这就意味着不需要在 MailChimp 上花钱了。   Basecamp 新近在他们的项目管理软件中整合了群组聊天功能。   中小规模的企业尤其感觉他们使用了太多的应用程序,付费产品太多。这么多应用你每个月只能花 29 美元。小企业终有一天会问:哪些才是我必须的?哪些是我可以不用的?或者,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我要如何节省金钱和时间?   五、在更大的平台上打造微型 SaaS 之前我说创业者单干做 SaaS 项目基本上是天方夜谭。总有一天你要招聘员工,为的是更快地打造产品,去竞争,为客户提供支持。   但是,也有一个例外,就是那些在更大的平台上打造可盈利的“微型 SaaS”的单干型创业者。这里有一些例子: • Like2Have.It,这是一个 SaaS 插件,主要通过 Shopify 应用商店销售,靠的是两个大平台:Shopify 和 Instagram。 • Expedited SSL,他们借用的平台是 Heroku 应用商店,向开发者提供更快添加 SSL 链接至 web 应用程序的方法。 • DBinbox,该公司的创业者基于 Dropbox 平台开发,向 Dropbox 用户提供接收文件的便捷方法。   总结 SaaS 只是一个软件授权和分发的模型,并不是商业的灵丹妙药。   自从 2008 年开始我就一直为 SaaS 公司工作,我在许多 SaaS 公司里面有股权。我可以告诉你:这个领域很艰难,甚至比其他一些商业模式要艰难得多。   SaaS 并不是对所有产品都合适,也不是所有顾客的最佳方案。   原文来自 Medium,标题 SaaS is ripe for disruption,作者 Justin Jackson。本文由虎嗅编译。
    机会
    2016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