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公司
    “约能人” 是一个主打轻技能和碎片化时间的“在行”,想帮每个人塑造自己的品牌 一开始看到约能人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更多是觉得基于人与人的技能交易平台出现得是不是太多了,在在行借着果壳品牌背书打响知名度前后,蛋白、空格、8 点后、Saihu等类似产品也逐渐走入大众视线,而垂直领域也有像跟谁学、极牛等 C2C 平台。   那么,约能人有何差异性呢? 在采访约能人的三位核心创始人时,CEO 王慧源表示道,约能人旨在帮助有技能与有需求的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平台,侧重让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凭借自己的技能、经验、知识、或作品来提供服务,最终打造个人品牌。 与其他平台对比而言,约能人的不同之处有着这样几个关键字:轻技能、碎片化时间、塑造 KOL。   轻技能 约能人是一个几乎全类型覆盖的平台,并不会对技能种类设限,它想从一个更大的维度将用户擅长的技能整合起来,也不会去规定是否一对一、线上或线下教学。它更提倡的是一种 “轻技能”,不似在行那样职业化,约能人上面的可能是兴趣类的,比如烹饪、声乐、翻译等,也可能是泛娱乐化的生活技能,比如教用韩语 “撩妹” 等小课程。   碎片化时间 这些类型的技能,所对应的学习时间自然不会过于 “严格”,而约能人更想把用户的碎片时间用起来。CMO 胡泊告诉 36Kr,像之前学出现的日本收纳女王近藤麻理惠,她的技能其实用于平常生活的话,可能几分钟的视频教学就够了,用户在乘地铁的间隙就可以学。因此可以这样看,约能人不会去约束技能人提供教学的方式,但更鼓励为用户提供碎片化时间可学的课程。   塑造 KOL 至于平台上面的技能人(供给端),相比在行、极牛等想提供行业内塔尖儿那部分 KOL,约能人更想通过开放的平台去挖掘这部分人,并将其包装打造成 KOL,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他们更强调去塑造个人的品牌。具体怎么去做,约能人没有过多透露,目前项目还处于初期,针对技能人的描述还是文字 + 图片,接下来也可能会像 “一条” 等那样用短视频的形式呈现。 未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 “企业”,这是一个做自己的时代,王慧源说,自媒体、个人工作室、自品牌等层出不穷,时代多元、人人自由。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而且据公开数据,到 2025年 全球分享经济的市场价值预计将超过 3350 亿美元。   迎合着这样的趋势,要如何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家的模式可以说大同小异,用户对平台的认知和粘性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技能人的自身品牌,以及平台展示的内容质量。相比之下,在行等平台能快速在市场打响知名度,一定程度上是借了 KOL 的品牌背书,而这对不刻意推举 KOL 的约能人来说,至少现阶段会是一大营销短板。   约能人早前已完成了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   来源:36氪 ,作者:孝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5237.html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30日
  • 创业公司
    【YC Demo】 To B初创企业大盘点 上 今年的YC Demo Day共有119家企业亮相。HRTechChina为大家盘点了2016 YC Demo的2B领域的初创企业。此篇为上篇。 Konsus 自由职业者平台: Konsus公司致力于为公司寻找自由职业者,同时也为自由业者招揽业务。公司在Konus上发任务,比如写文案或者咨询和其他商业任务; Knosus公司会找到合适的自由业者完成任务。这家初创公司提到:从上线28周以来该公司以每周10%的速度增长。如今收入55000美元,毛利达40%,并且有三分之二的回头客。 http://www.konsus.com/   Nova 销售邮件智能写手: 如果一封销售邮件对收信人有很好的了解而不是笼统的描述,这样会更有效率。Nova基于AI,可实现自动写电邮。它通过网站和社交媒体搜索到关于收信人的信息,并且投其所好地加到邮件中,例如最新的新闻主题,或是特定的爱好。Nova电邮要好过普通销售邮件,打开率为67%,点击率为11%。Nova计划面向美国400万B2B销售人员兜售自己的产品,每台电脑每月收费99美元,现在Nova已经同Uber和Monster签约。Nova的创始合伙人曾是Salesforce的CMO(首席营销官)。 http://www.nova.ai/   GetAccept 销售工作流管理: GetAccept正在重新定义了销售方案去完成更多的销售任务。销售经理发送方案时可以带一个视频。不论活动形式如何颠覆,一旦发布相关人员立即就被安排进来,并出一份设计好的流程。该初创公司计划完成这个行业中80%的单子,每月向顾客  收取45美元的服务费。公司声称从去年12月以来,已经达到了20万美元的平均回报率,每周的增长率为23%。 https://www.getaccept.com/   flexReceipts 电邮替代纸质收据: 零售商每年花费20亿美元在纸质收据上,但如果这些都放在电子邮件里,他们就可以收集有价值的联系人信息,投放有针对性的营销信息。flexReceipts做的就是这些,它能收集SKY,数量、价格、位置和其他数据,然后利用数据来跟踪客户的线下消费习惯。通过这些电子邮件地址,能让Facebook广告和其他基于电子邮件的广告定位更准。跟普通广告相比,flexReceipts能获得10倍以上的点击率。flexReceipts正在实现追踪线下支付数据。 http://www.flexreceipts.com/   PaveIQ 简化的页面分析: 分析页面和营销数据会花费很多时间。有了PaveIQ,公司每月支付200美元,就可以使用网站分析、市场数据分析工具,还可以寻求建议。PaveIQ目前有86家付费用户,其中包括Four Seasons和Greyhound UK. https://www.paveiq.com/   PocketSuite 为中小企业而生的预约和客户沟通的软件: PocketSuite帮助当地企业通过智能手机上的一个应用上的日历、支付和消息功能开展业务。自推出以来,PocketSuite每月营收增长38%。它目前有1100项业务活跃在平台上。这个月,这些企业将过PocketSuite处理超过100万美元的付款。 http://pocketsuite.io/   Locent 短信广告管理: 专注提高短信广告的阅读率,Locent专业构建和管理自动短信广告的服务。相对于平均23%的邮件点击率,Locent宣称短信广告在三分钟内有95%的点击率。Lucent目前正在与诊所合作,短信提醒患者吃药。Lucent每周会增加100笔业务。 https://www.locent.com/#/   Lattice 设置和追踪KPI: 有时候,员工不知道他们的目标是否符合更远大的图景。Lattice是用来确保每个人都能看重长远目标,让团队保持一致。该创始公司说Lattice可以通过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来提升公司的透明度,他们的目标是60亿美元级的业务。 http://www.latticesemi.com/   Physio Health 给员工的健康教练: Physio是一个移动健康平台,通过奖励“健康行为”的员工,来给雇主减少成本。每个员工有一个可以连接Fitbit的app。当他们有“健康行为”时,就会收到他们想要的礼物。员工、雇主和赞助商都会很开心。Physio的盈利方式是SAAS和一定的中介费用。Physio的团队来自于哈佛工商管理硕士、行为心理学家和游戏玩家,业务已经覆盖了3个企业的32000名员工。企业健康行业是一个300亿美元的市场。 http://www.physiohealth.com.au/   Pluot 提供大屏视频会议: Pluot是一个实惠又实用的视频会议软件。视频会议目前是一个20亿美元的产业,而Pluot想把服务传递给另外9900万个会议室。“你可以在短短的五分钟内完成会议的准备工作。” Pluot团队曾经向500强企业卖出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视频会议技术,而创始人想通过创业来复制成功模式,赠送硬件设备然后向每个会议室每月收取50美元的费用;或将此技术用于ARR,将会是一个600亿的市场。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29日
  • 创业公司
    猎头成本太高?职必进想帮你找到高质量专业服务人才 如果你在德勤、安永这类的咨询公司,会发现超过 6 成的员工都是通过猎头渠道招募而来,然而这种方式的成本相当高。也就是说,很少有垂直招聘平台是专门针对某些专业服务机构,并解决他们的需求的。   今天HRTechCHina介绍的职必进(http://www.jobegin.com/)是一家专注于高质量专业服务人才的直招平台,去年9月上线。其以内推为特色,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发布行业内高质量的直招信息,覆盖金融、咨询、审计会计、财务法务、广告公关等中高端行业。   职必进致力于打造领先的高质量招聘平台,在保证职位真实有效的同时,希望不断在高质量求职者中培养良好的口碑,并吸引更多高质量的职位和求职者,形成良性循环。平台职位均为由招聘企业内部员工发布的一手职位,发布职位需要经过公司邮箱验证,保证职位的真实有效性,同时求职者投递后简历直接被推送给招聘方,并第一时间告知简历查看情况,保证求职的时效性。   谈到为何要做专业服务行业的垂直招聘平台,Steve告诉HRTechChina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这也是目前这块领域招聘的痛点: 传统招聘平台无法满足专业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大而全的平台的优势在于海量的简历和数据,但专业服务行业的招聘职位往往都偏中高端,对简历匹配度的要求相当高,并且因为公司及职务质量不错,容易收到大量简历,此时如果质量跟不上,海量的简历和数据反而是负担。 招聘成本水涨船高,猎头素质良莠不齐,对专业性垂直招聘平台的需求强烈。根据怡安翰威特的报道显示,咨询行业60%的招聘渠道来自于猎头,这不仅意味着高昂的招聘成本,而且猎头素质的良莠不齐,会影响招聘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对招聘方来说,一个专业性的垂直招聘平台可以作为很好的替代渠道。 专业性的互联网平台是提升传统专业服务行业招聘效率的有效工具。相对互联网行业,专业服务行业整体的招聘手段还比较传统,在人才流动趋于多行业的今天,如果无法提升招聘效率,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目前职必进上线了一些针对求职者的求职咨询服务:简历优化,求职咨询和付费内推。Steve告诉HRTechChina,无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都拥有比较强的付费意愿。因为平台上发布的都是收入较高的中高端职位,所以求职者也愿意花钱去做求职咨询。   为提高招聘方体验,职必进将于5月份推出VIP招聘服务,包括免费发布、职位推广、人才邀约和账户管理。在未来它们还会提供针对 B 端企业的招聘增值服务,比如竞价排名 、建立智能匹配等等。   职必进的创始团队均有几年的咨询行业从业经验以及丰富的人脉资源,创始人Steve曾有过一次创业经历,他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脚踏实地践行互联网+的年轻团队。 据职必进提供的数据,自平台上线半年,现已有超过2万注册用户,日均UV超1万,共有超过1000家公司在职必进发布超过3000个高质量职位。这其中不乏四大会计师事务,中民投,法国巴黎银行和保时捷这类享誉盛名的企业。包括企业员工和求职者在内的注册用户也超过了两万人。   在推广这块,职必进热衷跨界营销,去年圣诞节和Uber携手推了个求职送优惠券的活动,活动持续了一个月,吸引了上万人参加。最近在3月19号,他们又和国内最大的家庭美食共享平台【回家吃饭】联合办了一个CEO饭局活动,短短3天就吸引了近千人报名。   据了解,目前职必进正在积极寻找天使轮融资。   HRTechChina编辑部3月28日报道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原创,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http://www.hrtechchina.com/12257.html。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28日
  • 创业公司
    柳传志、陈春花谈初创公司长、短板:让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 文/春暖花开  来源:虎嗅网 1.创业企业,先做长板还是先补短板? 陈春花:长板与目标不匹配,变成了短板 我觉得具体到一个公司来讲,长板、短板,可能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不光是初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长的又变短了,原来短的有可能有机会变长的。 作为总裁来讲,要一直关注这个。但是从经营层面来讲,特别是在用户的这个层面上,其实长板是比较重要的,有了长板才有机会去创造价值。 当长板的价值创造出来的时候,就要做系统能力,最大的挑战就是长板要继续保持,短的要拉起来。对CEO也好,对企业也好,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 比如说我现在的企业员工很多,有8万人。你拥有很多人,其中90%——几万人的背景是农牧业,我现在想做食品,最大的长板跟我要做的事情是不匹配的。 我们做战略调整的时候,重大业务调整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你问的问题,就是内部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但是不能在这种情况下把人都换掉。让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这就叫组织管理。大家慢慢要学会去做组织管理,而不是依赖于一个强人去管理,依赖个人去管理。 当你遇到这个情况,可以把组织做一下拆分,原有的业务增长和必须贡献的价值还是要保护的,如果没有原有业务和贡献价值的支撑,就没有资源,这个部分是不能荒废的,原来的体系对于业务的贡献还必须保留。拆了之后,一个方面去找内部愿意去做这个事的人,很多时候转型是依赖外部,我个人的经验和研究,重大转型要亲自做。不能依赖外人来做的,因为外人来做有两个风险,一个是文化风险,第二就是水土不服,反而把时间都耽误掉了,要亲自做。 举我们的例子,我现在做的很重要的转型,从饲料转成做食品,我把我们公司给拆分了,产销分离。产销分离,把原来做屠宰的分给做饲料的。这一分就乱套了,做屠宰的人认为做饲料不懂我,还来管我,所以不服气,然后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组织成本的问题,品质的问题,内耗的问题,比没拆之前亏损很大。但是拆完了之后,必须让另外一组人真的做食品,做屠宰的人不管附加值,你做食品就得管附加值,就得跟消费者沟通,所以我就先拆了,组织拆分。 组织拆分之后做第二件事情,拆分之后能够取得业绩成果,如果拆了之后是错的,这件事就做不过去。要投放资源,让拆分成功,这是第二个要做的失衡。 第三,在嫁接上,组织之间合作,不要依赖于个人,应该用组织,我们就嫁接了很多组织。那个组织一定要成功,所以合作的时候一定会成功,拆分之后另外一块新的东西也会成功,嫁接之后学习会更快。我们的团队学得非常快。 2015年我们的行情非常不错,只有我们公司是盈利的,别人都是亏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转型,我们就转过去了。业绩支撑必须保留,不能因为你要转型就把这个给扔掉,这是很重要的。然后是相对合理,最重要的是自己亲自抓,组织之间合作,获取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我的经验就是这样。 柳传志:短板是让企业活命最基本的东西 刚才陈教授说的事,其实是一个业务模式的调整。以前那个模式的长板,到今天这个新的模式,实际上不是长板了。所以,当一个盈利模式确定下来以后,变了一个样子,应该弄明白什么是长板,什么是短板。短板如果不补足,这个企业是运作不了的。长板、短板的问题,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总裁一定要分清楚哪个地方是薄弱环节,如果不弄好了,长板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联想集团在1997年的时候做过一款电脑,叫“一键上网”。1997、1998年,正是咱们国家第一次互联网高潮来的时候,大家都上网,但是实际上买了电脑以后上不了网。当时还是台式机,如果想上网,必须得把电脑打开,装一个Modem卡,再装上软件,还要用电话线。老百姓家上网,除了发烧友谁会做?因此光叫上网,实际上是上不了网的。 联想集团发明了一款机器,按一个键就能上网。无非是把软件拷好了,关键是电线机关,全国各地都能调通,这个工作很难做,我们把它做好了,因此一键上网,这是我们的长板。但是做好了以后,人家怎么知道?怎么卖得出去?当年做销售的,那一年在200多个城市就把分若干个分队,到全国各地去进行演示,演示的方式的做法完全一致,一下就在全国铺开了,把竞争者甩在了后头,占的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原来销售是我们的长板,但是在技术上,我们补上来以后,利用销售这个优势,一下就长开了。我自己的感觉,短板是让企业活命最基本的东西,长板是你的优势,额外挣钱的东西。陈教授说了是在转了型以后,以前那个长板,已经不是长板了。 各位都可以想想,你们在自己的行业中,在竞争中,你们最得意的是什么?最短的是什么?当你把这个业务模式调整好了以后,这个就是属于总裁应该考虑的。 2.如何补足短板? 柳传志:总裁要坐在水桶上不停地看 创业者一开始的时候,还是要对这个企业里的每一块板都要心中有数,不做也应该知道是什么。然后当这个企业形成规模以后,真的不能在某一块板上,扎在那儿不动。 我举一个我犯错误的例子,当年联想发展到一定规模,在1993年的时候,香港联想希望上市,当时哪块板是短板?就是解决资金的问题。那个时候忽略了一个事情,就在1991年由于国家的政策改变以后,1993年大批的外国企业大举进入中国,我就跑上市这个事,把其他事都搁在一边了。我们公司内部也出了一些别的矛盾,这些事我全不知道。到1994年我从香港回北京的时候,一下子都爆发了,出现了非常危机的状态。 这件事给我的感觉,总裁本身要站在这个位置上,不是去看任何一块短板,长板、短板都不对,应该在水桶上面不停的看,看这个模式到底合不合适,哪块是长板,哪块是短板,什么人可以把短板做起来。 做AST进口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做进口,跑指标,找进出口公司,比进口部的经理能力强。那个做好了以后,我去管别的事,如果老坐在那儿,联想永远就是一个代理公司。 确实是短板很重要,长板也很重要,但是不能把自己永远的放在一个地方,必须要找到人,尽力去补短板。某一个时刻可以做一会儿,目的是因为你要知道这个活儿是个什么活儿,什么样人做其实,便于你去找到人。我当这个总裁到今天,有一块是我的薄弱环节,就是财务。我大概会看报表,因为助手比较强,对我后来找人,什么样的人合适,我就心里比较有数。结论就是这个总裁不管是长板还是短板,都不能一屁股坐在上面,得坐在水桶的上面不停的看,巡视着看,看到底这个模式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装水最多的模式,要不要改,到底这个板是什么样的,缺哪一块,怎么补,就是这样。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25日
  • 创业公司
    除了深度学习,或许我们还能从 AlphaGo 身上看到大数据的创业机会 编者按:AlphaGo 的胜利是大数据 + 深度学习的胜利,近来关于深度学习的讨论在意见市场上已有很多,于是作者便从大数据创业机会的角度来进行讨论。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九合互联网创业观察(ID: jiuheguancha),36 氪经授权转载。 最近几天,AlphaGo 绝对是科技圈和围棋圈的头条,不管 AlphaGo 和李世石比赛结果是 3:2 还是 4:1,AlphaGo 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达到让人不明觉厉的水准,不少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的未来,作为技术派投资男,笔者不担心未来,笔者更关注 AlphaGo 所代表的人工智能胜利背后带来的创业机会与启示。 AlphaGo 的胜利是大数据 + 深度学习的胜利,通过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来减少搜索量,在有限的搜索时间和空间内找到取胜概率最大的下法,具体的算法笔者无力探讨,但可以带出大数据创业机会的思考。 大概从 2013年 开始,大数据的概念慢慢热了起来。国内陆续有不少创业者进入到这个领域,相关项目也慢慢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融资案例不时浮现,跑的快的已经 B 轮了,但纵观整个行业,并没有一个标杆性的公司出来(如美国的 Palantir),加上市场上打着大数据概念的项目很多,导致有人开始质疑大数据是不是个趋势,是不是一个机会。如果是,切入点又在哪里。 笔者坚定的认为大数据是个大趋势,源自如下一些逻辑判断: 1、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IOT、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人和环境的数据化进程只会越来越快,也就是数据会越来越多。 2、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是个大趋势,而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想想,我们人类的认知和情感就是来自感觉器官收集的大数据学习来的,人就是个大数据处理系统,人工智能就是模拟人认知和思考的过程。 趋势在,机会就在。 既然大势所趋,那么创业的切入点在哪?从产业链来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数据收集,数据加工,数据应用。 数据收集(数据就是 IP) 从长远来看,数据成为 IP 是必然的,而且是大 IP,特别是不可替代性的数据,道理很简单,因为数据是原材料、是生产要素,但一定要注意,是有应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高的数据。想想,如果你有所有人的基因和病历数据,不管是医疗还是保险行业应用,都需要这个数据。当前数据市场还处于蛮荒时代,各家都在抢地盘、相称王,而受限于应用场景、数据质量、可替代性等因素,目前变现价值还很低,属于矮大紧老师所说的卖下水的生意。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寻找有应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高的数据,做到最全、质量最好,每个领域都可能有,比如天气数据、环境数据、医疗数据、基因数据、金融等等。 数据加工(算法和架构) 数据加工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算法部分与架构部分。 先说架构,随着开源社区的发展和普及,架构技术的领先性会越来越不明显,而且做架构或平台又是资源(人力 + 资金)密集型的工作,属于大厂的优势项目,小团队机会不大,当然,技术足够牛逼的,能快速抢占先机的,也有机会,比如时速云国内首个实现跨 IaaS 的容器云平台。 再说算法,这是笔者更看好的方向,因为相对架构而言,算法更容易形成长时间壁垒,同时资源投入相对较小,有核心的算法能力,同时能找到应用场景,就有机会胜出。比如 AlphaGo 的深度学习模型和搜索算法,一时半会儿别人是很难模仿出相同效果的。比如大数据预测领域的所问数据,有领先的深度分析技术,牛 x 的大数据预计模型,来保证最终的应用效果。 数据应用(大数据 + 行业) 行业应用是大数据价值的最终体现,大数据的核心不是数据大小,而是通过数据洞察规律,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融合、协同,结合行业应用实现价值变现,因此 “大数据 +” 孕育着大量的机会,比如大数据 + 精准营销公司摩比万思 ,通过海量用户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从而实现精准营销。比如蚂蚁微贷和蚂蚁花呗,通过卖家及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计算授信策略。当然,这个方向要求创业团队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团队的配备必须是数据人才 + 行业人才。 总结: 笔者是非常看好大数据这个方向的,但创业者需要理解大数据的本质与内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 数据必然成为 IP,特别是不可替代的数据,垂直领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是个不错的创业方向。 大数据的基础架构服务和核心算法都有创业机会,但算法路线更容易形成壁垒 大数据 + 行业应用机会很多,但创业团队必须同时具备大数据和行业人才。 附:国外大数据公司图谱 出处:http://36kr.com/p/5044513.html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15日
  • 创业公司
    看看这 9 家公司创业血泪史,他们都败在哪里? 在你创办一家公司后,公司成功融资 4000 万美元,你也有一支强大的团队、清晰的使命目标以及一个被市场验证了的商业模式。但发展三年后,公司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媒体纷纷报道你尴尬的失败结局。上面说的这些正是家政 O2O 鼻祖 Homejoy 的故事,公司已经于去年7月31日 正式关闭。 Homejy 当然不是唯一一个之前看似有美好前程、但最终失败而变得一无所有的的创业公司。CB Insights 近日汇总了 156 家失败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分享的公司失败的原因,有的失败是因为用人不当,有的是因为公司扩张太快,有的则是因为没有做好销售工作等等。创业公司失败的原因有千万种,在这里,我们选取了 9 家有代表性的公司,看看这些公司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希望对所有打算创业和正在创业的朋友所有启发。   案例一 共享乘车服务商:Sidecar 融资金额:4500 万美元 公司发展时间:3年 半 失败原因:2015年年 末,共享乘车初创企业 Sidecar 倒下了,软件也已从 2015年12月31日 起停止了服务。通用汽车已经宣布收购 Sidecar 的技术和资产,但交易金额并未披露,Sidecar 团队中的 20 人也将加盟通用。对于公司被迫卖身的原因,Sidecar 的 CEO Sunil Paul 是这样说的:“我们为何会选择出售自己?简单来说,我们是被逼着关闭服务并出售的。我们无法与 Uber 竞争。Uber 融的钱比其它任何公司都要多,而且它以反竞争著称。Sidecar 的宝贵资产在于我们在创新方面是要优于 Uber 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市场竞争中败出了。Sidecar 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Uber 在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它手里也有足够的资金来这么做。”   案例二 个性化新闻阅读应用:Prismatic 融资金额:15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3年 失败原因:对于为何要关闭自己的服务,Prismatic 团队在自己的官网博客上这样写道:“4年 前,我们立志开发一款能彻底改变人们新闻阅读方式的个性化的新闻阅读应用,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做内容分发是非常难的一项业务。由于我们的业务增长状况不佳,导致我们无法继续支撑 Prismatic 新闻产品的开发。”   案例三 图片聚合工具:Pixable 融资金额:6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3年 半 失败原因:“尽管我们最后没能成为下一个 BuzzFeed(我们也没想过要成为下一个 BuzzFeed,我们就是要做自己),但我们达成了我们最开始设定的目标。不幸的是,我们的现状(940 万活跃用户和每月5800 万的视频浏览量)让我们很难继续再获得融资帮助我们继续发展,所以不得不接受他人的收购邀请。” Pixable 负责内容的副总裁 Chris Anderson 这样说道。Pixable 被新加坡电信以 265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案例四 创意产品社区与电子商务网站 :Quirky 融资金额:1.75 亿美元 发展时间:6年 失败原因:Quirky 破产的直接导火索在于 “创始人转移资产,而新一轮融资又遭遇失败”,而根本原因是 “Quirky 的模式在美国存在问题”。(1)好的创意没人买单。很多创意产品花了很多资金研发生产出来后,却没有消费者买单。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再比如,Quirky 耗资 38.8 万美元开发的无线音箱 Beat Booster,卖出了不到 30 套。(2)销售渠道有问题。Quirky 一直都过于依赖大型的零售商销售渠道,比如 Bestbuy 和 Homedepot 等,他们拿走了过多的利润,导致 Quirky 分到的钱相当的少,从而现金流断裂。(3)产品多而不精 Quirky 盲目的。进入太多垂直领域。例如,Wink 是 Quirky 内部的全资智能家居项目,包含云服务存储安全架构,硬件产品设计,APP 开发和后台,其实是做了小米生态链全部的工作。Quirky 的摊子铺的太大,导致成本急剧上升,产品质量失控。   案例五 家政 O2O 鼻祖:Homejoy 融资金额:40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3年 失败原因:据 Homejoy 的 CEO Adora Cheung 称,公司面临的主要困境是 “将员工归类为合同工而不是雇员” 的法律纠纷,尽管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案,但这使得 Homejoy 在寻求下一轮融资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样看来,法律纠纷导致的融资困难看上去更像是 Adora Cheung 给出的一个体面说辞。那么导致 Homejoy 无法继续走下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以下是我们的两点猜测:(1)平台对清洁工吸引力有限,导致供给端上遇到了问题;(2)盲目 “铺” 规模,资金跟不上扩张的速度。   案例六 在线助理服务商:Zirtual 融资金额:550 万美元 发展时间:4年 半 失败原因:“究竟哪里出问题了?答案很简单:烧钱太快。对于创业公司烧钱太快的问题,在硅谷讨论的不多,因为在经济和融资环境好的时间,融资是非常简单的事。这依然是一个麻烦的事。比如如果你每月花 50 万,同时赚 35 万,那么你的净现金消耗率就是 15 万(50-35)。” Zirtual 的创始人兼 CEO Maren Kate 这样说道。推荐阅读这篇文章:《创业公司的 “烧钱率” 应该是多少?》   案例七 新闻阅读应用:Circa 融资金额:5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4年 失败原因:“我们本来计划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实现盈利,我们也已经在这方面花了很多时间了。然而不幸的是,因为融资不顺,导致我们没能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Circa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Matt Galligan 这样说道。推荐阅读:《Circa 之殇,不是严肃新闻尽头,而是 “互联网新闻” 的文艺复兴》   案例八 音乐分享社交网络:Turntable.fm 融资金额:7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4年 失败原因:对于为何失败,Turntable 的创始人兼 CEO Billy Chasen 这样说道:“Turntable 我终于还是没有吸取那么多音乐创业公司的失败教训。在这个行当创业的代价太高昂了。我们的钱有 1/4 花在了律师、版税以及音乐支持的相关服务上。这样限制太多了。我们不得不停止发展,因为我们无法国际化。这是很长的一条路。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跟唱片公司签订合同,还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做好技术准备,在这些事情上花的时间本来是可以用在产品上的”。   案例九 问答网站:Formspring 融资金额:14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3年 半 失败原因:“创业者们:要用心开发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老是盯着其他人的产品。最成功的产品都是那些紧能紧围绕自己的产品和用户的目标愿景坚定执行的。要排除杂念,一心做好产品,不要轻易受就去追逐其他人的想法。虽然宣传的网络效应可以为你招来客户,但是同样也有隐患——说出去的话最终是要兑现的。开始高调宣传,你就得加足马力开工了,赶紧弥补宣传塑造的品牌形象和现有的产品所有的形象之间的差距。卫星放的再高,产品做的不够好也得死翘翘,因为背后的压力会让你的公司没法保持专一。Formspring 都是死于自己制造的喧嚣中 。” Formspring 的创始人这样说。 [ 本文转载自36氪,责编:李晓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 观点。]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14日
  • 创业公司
    遇到注册资本问题时,创业者应该怎么办? 自新公司法于 2014年3月1日 生效以来,中国已经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 3 万元的要求,不再限制公司在设立时股东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关于一元公司和亿元注册资本的创业公司的报道纷纷见诸各大媒体报端,创业者心里也犯嘀咕,到底自己的创业公司应该设定多大的注册资本?这对后续融资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简法帮根据用户的疑问以及用户融资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简单概括和分析,供更多创业者参考。 一、“有限责任公司” 之肇始 在阐述注册资本问题之前,有必要讲讲与之紧密相关的一个词 “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被很多人推崇为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没有学过法律的人第一次听到可能会觉得可笑,它能跟蒸汽机、灯泡和互联网相比? 在有限责任公司出现之前,创新创业者经营事业需要承担无限责任,例如:个体户或者合伙企业的形式,经营者的所有个人资产都有风险,生意亏了需要赔上自己的家产,一旦发生这一情况,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有限责任公司则不同,从法律上来讲它是虚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也就是 “法人”,他有自己的财产,能独立签订履行合同等法律行为,也能独立承担责任,资不抵债时就可以破产。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了投入公司的资金之外,对公司的债务不用负责。 这就是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就意味着风险可控,有了这种法律保护,创客和投资人就可以大胆地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了,例如各种发明创造的应用、探险和远程贸易,而不必担心倾家荡产的风险。有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人类 97%的财富,是在过去 250年 的时间里创造的”。这 250年 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也正好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历史,人类在此前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伟大的发明(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但有限责任公司真正让发明转化到实体经济中。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大型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相信能让 “法盲” 脑洞大开,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很多人认为即使是蒸汽机和电气的发明与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发明相比,也略逊一筹! 中国也引入了有限责任制度。相信到这里,读者应该能够读懂新公司法第三条的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二、注册资本和认缴制 当然,我们不是要在这里讲历史,与有限责任对应的是股东已经投入或承诺将要投入公司的资本金,在中国叫注册资本。新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熟悉中国公司法历史的人知道,这 “认缴” 二字是在 2013年 底才进入法律,也就是大家所说的 “认缴制”,与之前的 “实缴制” 相比是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对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创业者来说。 在正常情况下,创业者的最大风险也就是已经投入或承诺将要投入公司的资本金,也就是认缴的公司注册资本。非正常情况举例来说包括: 公司和股东的个人资产混同; 股东个人为公司债务提供担保等等。 以下简单概括了认缴制下注册资本规定的核心内容: 1、政府不再监督注册资本的实缴 企业工商登记部门不再管理注册资本的实缴(少数明确规定的情形除外,见下文)。即使企业希望在营业执照上载明实际到位的注册资本,以证明公司资金实力,工商登记部门也不会帮你!我们注意到,深圳的新版营业执照中连认缴注册资本都不再显示,更遑论实缴注册资本金额了,所以注册资本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弱化。 这项改革也让中国会计师也失去了一块历史业务——验资,因为工商登记部门不再要求《验资报告》,认缴制的企业也没有必要再花钱去做验资,如果融资过程中投资方要求验资并出具投资款到位证明的话,企业可以自己通过银行入账单验资核证出证明。 2、政府不再限定出资期限 企业工商登记部门不再限定注册资本的出资期限,这个期限由股东在公司章程中自行承诺,理论上这个期限可以是半年、一年或十年也可以是 50年 到 100年,但在实践中来看,这一期限不应超过公司的经营期限,经营期限常见的有十年、二十年和长期(无限期),在公司章程中和企业营业执照(各地营业执照可能有所差异)上有记载。 公司设立或增资之前,不再需要先缴付一部分注册资本。新公司法已经废止了原来的出资期限规定:“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 3、注册资本已无最低限额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已经没有原来 3 万元的最低限额要求。理论上讲,公司注册资本从一元到亿元都没有法律限制。实践中,注册资本以千为单位的公司已不再稀奇了。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暂不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行业多为金融和准金融行业,列举如下,相关行业的创业者可进一步参照相关的规定: 此外,还有一些行业规定虽然没有列举在上边,但相关主管部门在修改部门规定之前还在执行现有规定。举个例子,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如 ICP 证)的公司,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100 万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经营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1000 万元。 4、注册资本不再限制非货币出资比例 新公司法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货币出资不得低于注册资本 30%的限制。也就是说,法律不再限制股东的货币出资和非货币出资比例,具体出资比例由股东按照货币和非货币的出资额自行确定。 为此,有人天真的以为技术出资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迂回办法,不仅无需现金,是否真有技术转手也不易查证,似乎毫无后顾之忧,但 2015年 以来国税局已经出文并从实践中堵住了这个漏洞,具体分析下文讨论。 三、创业者需要注意的注册资本问题 1、注册资本到底要设多大为好? 首先,需要纠正很多人错误的观点——认缴制下股东不必担心注册资本缴付责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认缴”≠“不缴”,既然认缴了,那么迟早还是要缴。简法帮建议用户,您有没有想过万一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责任,公司资不抵债,法院让你足额追缴认缴资本怎么办?笔者就见到过注册资本为 500 万美元的公司,因 25 万元借款无力偿还而被逼破产的报道。最高法院在新公司法的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所以,虽然公司的注册资本是认缴制,但也不能太任性。 此外,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或者其他股东有权请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如果创始人认为可以控制公司和其他创始人股东,因而不用担心,那么您需要再认真想想,你能控制投资人股东吗?!更不用提前文提到的公司债权人了。 那么,注册资本是不是越小越好呢?从法律责任上讲是这样,注册资本越小,股东责任就越小。但是,如果公司注册资本就几千块或者小几万,不仅让银行和合作伙伴担心这公司房租从哪来,员工工资从哪儿来?投资方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公司的账目会不会特别乱? 注册资本到底设多大为好?需要根据公司的预算来定,最好能够公司 1-2年 的资金需求,股东可以按照公司的需求逐步注入。如果说非要知道具体数字的话,一般创业公司注册资本早期设在 50 万-200 万都是比较常见的。如果公司的资金需求增加,且是长期的需求,可以增加注册资本,并到工商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就行了,而如果是临时性的,可以通过股东贷款的方式周转,只要账目清楚就行。 当然,如果你所从事的行业有前文所列的注册资本要求的话,例如:准金融类的公司以及增值电信(如 ICP 证)业务,那也只能按照规定执行了。此外,如果您创业所在的领域在招投标时有注册资本或净资产硬指标要求,那也只能配合,但认缴制下 “文化人” 都开始明白注册资本不再代表实力,招标方提出注册资本的要求如果不是 “有猫腻” 的定制规则,就是落后无知。 2、当初头脑发热,注册资本定的太高怎么办? 首先,在认缴制下,注册资本可以在认缴期限内随时将认缴资本注入公司,但创业者不能天真地认为可以尽管把注册资本做大,拿着高注册资本的营业执照作为代表实力的名片,去忽悠上下游合伙伙伴。实际上,许多创业者发现,当初一时冲动设定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注册资本,最后却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陷阱。因为不仅仅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可能有权要求认缴股东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创始人也有可能被投资方要求足额缴付注册资本,投资方希望创业者真刀实枪,而不是拿个壳公司来圈钱。 如果注册资本已经过高设定了,那该怎么办?最直接的解决方式是减资,降低公司的注册资本。经历过这个程序的公司可能知道,减资程序要比增资程序复杂的多,不仅需要政府审批,还有事先报纸公告等程序,通知公司债权人时,债权人有可能要求公司提前偿还债务或提供担保。实践中已经发生了因减资程序有瑕疵,导致股东被法院要求按照原认缴注册资本向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案例。在减资导致股东收回资金的情形下,还需要注意公司减资部分对应净资产如果超出投资原值,可能会产生个人所得税,公司有代扣代缴义务。 减资如果不可行的话,可以考虑少许股权转让,转让未缴付出资对应的股权。常见有两种情形:第一,创业公司的股东可以预留一部分未缴付的注册资本及其对应股权,用于员工期权激励,员工行权价格不低于注册资本对应账面值;第二,创业公司融资到 B 轮以后,实践中也并不罕见投资人同意由创始股东转让部分股权套现,用于改善生活的情形,当然,如果由创始人用于缴付认缴的注册资本也合情合理。 早期天使投资中,也能见到投资人将投资款的一部分打给公司创始人,因为投资大都会有溢价(也就是高于投资人认缴的注册资本),创始人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缴付自己认缴的出资,另外一部分作为投资人认缴注册资本直接注入公司,还有剩余的话计入公司资本公积。投资人只关注投资后获取的股权比例,并不在意投资资金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公司。但需要提示的是,使用这种方式需要投资人明白,投资人支付给创始人作为创始人认缴资本注入公司的价款,在投资人退出时是没法计入税基的,也就是说投资人退出时,可能要多承担对应部分的所得税(个人 20%企业 25%的税率)。另外,创始人获得的这部分款项,严格说来也有个人所得税问题,除非设计为投资人对创始人的借款,但即使作为借款投资人,可能同样面临上述的额外税负问题。 3、非货币出资是一条捷径吗? 前文提到过,法律已经不再限制非货币出资(如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比例,那么,使用非货币出资替代现金出资或者做大公司的注册资本,是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呢? 我们曾在文章《创业者想做大公司注册资本?技术出资并不是好选择》中,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如果说之前的税务机关监管并不严的话,2015年 以来,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 2016年,大家可能会发现,以技术虚假出资这种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的做法将会得不偿失:不仅会恶化税务负担,还可能会面临评估和虚假出资等系列问题。事实上,据我们所知,已经有不少创业者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建议很简单:如非必要,不要使用技术出资,尤其是不要通过技术出资来规避股东缴付出资的义务。实践中所存在的部分股东不出资金,而取得公司股权或超比例获得股权的情形,完全可以通过合伙(股东)协议、代持等变通途径来解决,适当的筹划可以合法减轻税负。详细内容请参阅原文。 4、注册资本数额会影响融资吗? 首先,专业投资人肯定不会傻到以认缴注册资本的大小来判断企业的估值,或者是否值得投资,笔者也见到过不少注册资本只有几万的公司拿到知名投资人投资的案例,会计处理时就是将溢价部分计入公司资本公积,由公司所有股东按股权比例最终享有。 但是,不少创业者面临的困境是注册资本过高,很大比例的认缴注册资本没有到位,投资人可能会要求创始人在投资款到位前或者到位后的一定时间内将注册资本到位,这会给草根创业者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但是,注册资本的实际缴付时间是可以与投资人磋商的,也不乏有投资人帮助创始人解决注册资本过高而无力很快付清的问题,创始人可以参考简法帮在前文中就注册资本太高提出的参考解决方案。融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实际上是投资人对创业者业务和团队的认可。 简而言之,注册资本数额大小一般不太会影响融资,注册资本是否到位,在一般情况下也不是融资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四、结语 有些创业者可能听说过,2015年 北京某公司的个人股东申请把原 148 万元注册资本变更为 9.8 万亿(报道数字为 987654321 万元)的案子,当地工商局驳回该申请后,申请人不服将工商局诉至法院。一审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的判决中指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是我国放松市场准入管制,优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市场主体应以认缴出资额承担相应责任,并对其认缴出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部门依《公司法》审慎驳回 “非理性认缴资本” 申请,与我国商事制度改革方向并不相悖。 且不论该判决的对错,股东注册万亿级别的公司不是变相地将有限责任公司变成了无限责任了吗?个人如何缴清万亿级别的注册资本呢?个人有能力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吗? 我们可能也会问公司的潜在投资人和合作伙伴,“元芳,你怎么看?” 简法帮(微信号:jianfabang)是一家为创业者和初创型企业提供交互性法律文件在线自制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致力于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线上法律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简法帮,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4345.html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10日
  • 创业公司
    李开复对创业者说,中国创业者一定要去硅谷看看 HRTechChina注:李开复年初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带着一个100人的团队(里面包含很多创业者)去登门拜访了硅谷的26位科技界名人和18家如日中天的企业,用李开复的话说,靠的是“刷脸”。本文由李开复口述、新浪科技编辑李根整理,主要谈到李开复为何不让创业者掏一分钱也要带着他们去硅谷看看——创新工场的投后服务。他说除了马斯克和小扎因为一些原因没能见面交流外,李开复的那些老朋友,他都带着中国创业者拜访了一遍。硅谷对于中国创业者,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下是李开复的分享: 创业者缺什么 我们这次硅谷之行,属于创新工场投后服务。我们带着兄弟会成员和工场近100人的团队,几乎把硅谷的老朋友们又访问了一遍。除了正好有事不在的Elon Musk,还有刚当父亲的扎克伯格,其他的都带着创业者访了个遍。 (李开复与谷歌CEO Sundar Pichai) 讲一下背景,从创新工场的发展来说,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断基于自己对于行业和市场的判断进行布局投资,然后通过各方面的投后服务来帮创业者提供价值。再后来,我们发现随着行业各方面的发展,看到了做一个创业者互助社区的重要性,而且如果能够得到一些资深导师的帮助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做了兄弟会和群英会。 在兄弟会和群英会里面,我们也时常在讨论,而最近讨论最多的是:我们这些创业者身上到底最缺什么?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创业者在有些方面能力很强:知识面、产品能力、管理能力、战略和竞争战术等,也经过兄弟会拓展了人际关系,有彼此之间上下游的合作等。但目前好像在格局观、世界观等方面有欠缺,这种欠缺其实就是十亿美金公司和百亿美金公司的差别所在。 具体来说,一个创业者可以整体琢磨怎么把产品功能多做一点、用户多弄一点,但是如果格局不够大,眼光不够长远,比如怎么用一句话描述“我的公司在如何改变世界”,那我觉得应该去最好的学习圣地硅谷增长见识。 坦率来说,在国内大家也能通过看马云、马化腾的演讲,请王峰、王兴做分享等实现提高。但在国际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面,以及美国人在突破创新的胆识方面,还是很值得学习的,这是一个理由。 其次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觉得中美的产品跟技术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越有商机。 以前你说一个美国公司到中国来,其实挺难的,中国公司到美国去也挺难的。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中国的创业水平在提升,其实能做中国创业者的老师,也只有在硅谷才有了,世界的其他地区可能都打不过中国了。 更多产品的国际化可能会基于技术。比如说你做了人脸识别——Face++,你要把它推到美国去,或者是美国做一个Siri想推到中国来——这个是 完全有可能的。所以随着创业从产品驱动、市场驱动走入技术驱动,我认为现在就产生了很多机会:更多中美合作,把中国公司带入美国,或者倒过来给彼此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而且很多中国创业者是有优势的,他们在创业打法方面,跟美国是有差异化的。 反过来也一样。所以我们就觉得对这些创业者来说可以学习,去向硅谷创业者学点什么,然后有什么技术可以引入,哪些产品和技术可以打到美国去,未来还有什么机会等。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创业者也能建立彼此间的兄弟情谊。因为在一起旅游、参观那么长时间,回来就变成好哥们儿。 还有一个相伴随的,就是去硅谷挖人。因为技术人才方面,美国还是有很独特的地方,谷歌这些公司训练出来的工程师,在大数据、大计算、团队合作、协作、管理、作战等方面还是有一些优势的。所以我们也找了一些很棒的技术人才,也帮我们的公司挖人。 这大概就是此次硅谷之行的目的和理由。 百亿美金公司 这次硅谷之行中,也和DST创始合伙人Yuri有了深入交流,他请我们到他家去参观,在他家用早餐,也跟我们分享了他对趋势的一些认知。 Yuri主要分享了两点,第一是他坚信互联网的革命还远远没有结束,第二是分享了他认为一个“百亿美金公司”的创始人该有的特质。 互联网的革命还远未结束。Yuri的主要依据是人均GDP和互联网的GDP的比例,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另外他还认为互联网在一些国家的成长会有更好的发展,他坚信中国是这些国家之一,因为现在普及率之类的还有很大的空间。 另一个是Yuri如何去识别值得投资的创业者。DST的风格,过去我在知乎上回答过,Yuri本人只投10亿美金以上的公司。但是现在,他说自己要识别 100亿美金甚至更大的公司。原因是他认为其实10亿美金的公司,做起来挺容易的,而且他自己就创业做过,最后成了10亿美金的公司,他说:“我自己做 过,我就看创始人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基本素质和经验就行。” 但识别100亿美金公司的创始人却不容易。他跟我们分享了一些独特的看法。Yuri说他投资了Facebook、京东和小米等公司,从扎克伯格、刘强东和雷军身上,他也能不断学习得出一些结论。“你要说这些人到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其实每个人各有特色,但是有一点,这些人都有种怪怪的特点,都有种偏执狂的特点。如果你找一个创始人,四平八稳、什么都懂、有高深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验,这个人是做不成100亿美金的公司的。” 所以Yuri Milner的结论就是说:100亿美金公司的创始人一定在某些方面相当偏执。 (Yuri Milner在自家的花园与李开复交流) 接下来,一旦你找到这样的人,投资模式也就很简单了。人识别对了,领域识别对了,投资人所要做的就是站在创业者背后把钱给他,他要什么你就帮他做什么。 董事会席位不要了,控制权不要了,对赌也不要了,因为找了这么棒一个人,好不容易找一个快速成长的领域的老大,而且是有偏执特质的超级创业者。你接着要做 的就是把钱给他,他爱做什么就做什么,无条件支持他。这是Yuri的一个理论,这些理论以前都说过,只是这个偏执的部分,我觉得由他亲口说出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那天在Yuri家里,大家问他说:你做过最艰难的决定是什么? 他说, 我有一次融了2亿美金,然后我转手全部投进了Facebook。因为他觉得Facebook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公司,自己投进去以后不但能赚钱,而且能够彼 此学习,对公司有很多战略的意义。后来确实也一一验证了——他投进去虽然很贵,2亿美金只买了2%,因为Facebook当时估值是一百亿美金。 至今你还可能会搜到很多文章,在当时批评这个俄罗斯土豪,说这么贵的估值还投,但后来验证了Yuri这个决策的正确性。他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做成了,使得他在Facebook大涨之后,被很多人奉为创投神话。 现在的话,Yuri除了投资,还特别热衷于基础科学,也在做一些对整个人类认知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他和扎克伯格,以及马云等发起成立了一个“突破奖”的新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因为他们认为诺贝尔奖有些过时了,没有涵盖所有的重要的领域。 另外,Yuri还发起了一个找外星人的项目,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是孤单的。当然他不是支持找UFO那种想法,他觉得我们就应该对外太空发出 信号,说人类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找各种外星人存在的信号。实际上这一类的现象,他觉得如果数据能够结合一下很值得一做,因为这是人类很自然的下一步。 所以我觉得看了这些以后,我们带去的创业者都觉得格局很大。在告别Yuri的时候,很多创业者都意识到之前想的问题太小了,而且他们也开始希望有一天能够想到人类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责任问题解决没有,人类是否孤单,怎样有一个“大脑”去进入各个领域。 总之就是脑洞大开。这次硅谷之行,也希望他们能够看到:永远有更伟大的事情可以做,唯一限制你的只是你的雄心壮志和想象力。当然,这不会对你现在所处行 业的竞争和业态有改变,不会对你怎么去迭代产品、获取用户有改变,也不会影响到你的融资上市的思考等等,但如前面所说,有大格局的创业者是会不一样的。 公司文化 还有一个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访问Airbnb,有种“大跌眼镜”的感觉。因为我们去之前并没有预料到这个公司是此行的一个大亮点。我们去谷歌、去特斯拉,这些企业都是大家的心中的英雄,都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但Airbnb就是一个网站而已,普遍的看法是:他只是在正确的时候启动了这个项目,然后就拉 了一堆用户慢慢地滚动起来一个平台。 (兄弟会成员与Airbnb高管Varsha Rao畅谈) 但是我们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公司的文化非常不同。很多创业者过去会认为硅谷公司文化类似,这些公 司都是科技型的。文化无非是:共享技术改变世界,颠覆模式之类的。但是这次去了以后就发现这些公司原来那么不一样,其实硅谷当然有他的文化,但是每一个硅 谷成功的公司都有非常独特的、自己的文化。 那么在Airbnb,这是看得最清楚的,因为他不是一个伟大的技术公司。创始人也不是枭雄,或者商业天才。当然他商业是不错的,他就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坚持做一件事情,然后他公司的使命和文化非常清楚:我们要做一个好主人。 其实我们经常在大公司里听到类似的口号,有点说教性的公司文化理念,比如诚信、重视用户和用户第一等等,但员工心里觉得就是说说而已嘛。 真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去Airbnb后发现,这个公司真的在实践他的文化,一下子让我们感觉好像真的回到家了。他们对我们这些来 访者非常好,安排参观,并且每十个人就会安排一个导游,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导游都是Airbnb长期的员工,会介绍Airbnb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有趣的是Airbnb会把他们平台上一些很好的家庭,还原式实现在他们的办公室里,比如某个会议室,他们会告诉你这是波多黎各谁谁谁的家,欢迎你去住。 所以他们其实也在不断地为屋主做广告,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化真的很成功,屋主和员工都特别想做一个好客的主人,我觉得Airbnb的成功其实是基于这个心态。 之前有很多人说Airbnb上拍的照片特别漂亮,是因为这个才成功的。其实真正的是Airbnb上的每一个人都想如何成为一个好主 人——我要把家整理得最美,做得有特色,让别人能够留下好的评语,因此我要拍很美的照片,再经过Airbnb平台来传播。所以屋主的整个传播流程上传、审 批、留言、上诉和批评等,都在围绕一个核心:宾至如归。通过去Airbnb拜访,受到这样的欢迎,印象还是蛮深的,也值得中国的创业者思考借鉴。 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此次硅谷之行中,李开复还就中国经济的话题,在美接受了彭博的采访,采访实录如下: Betty Liu:你在中国,你的企业也扎根在中国,对于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心是否过度了呢? 李开复:的确是有些放缓,毕竟整体经济都有些放缓。但其实中国经济类型包含两种类型,一个是传统型经济,另一个是创新型经济,指的就是科技型经济,线上对线下,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消费者服务型经济。中国的创新型经济增长非常可观,当前问题的症结在于,科技行业的崛起是否足够抵消传统行业的衰弱。科技企业增长巨大,但整体规模依然偏小。我认为如果整体经济下滑能减缓的话,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抵消这种衰弱。但我不是经济学家,我并不能预测经济。 Betty Liu:是的,科技行业在中国相对类似制造业的传统行业还算是新兴行业。那么问题来了,当人们看到部分科技公司的股价时,他们会质疑这种增长是否会超出公司的掌控,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认为? 李开复:当然不会,大部分都在掌控之中,我认为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是十分强大的,但强大的也只是少数。当你成为科技行业的领头羊是一件很伟大的 事情,你能够以此为基础,在这一行业和毗邻行业中,创造巨大的利润,正如我们从谷歌成立母公司Alphabet看到的那样,我相信未来会有中国的公司走这 条路。就那些大公司来说,我对他们很有信心,他们的财务数据十分庞大,比如阿里巴巴在双十一当天的交易就超过140亿美元,在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腾讯产品的微信和QQ共计发放了120亿的红包,中国农历新年人们互相发钱作为节日礼物。当你拥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市场,这些数字都是难以置信的,中国差不多有七 亿五千万人使用智能手机,其中超过半数可以进行免费的线上支付。在中国没有信用卡或是PayPal的服务费,所有转账都是免费的,这就能够驱动更多的线上 商业机会。 Betty Liu:但是开复,许多关注者会认为,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极富潜力的市场,但是这些中国科技公司能够成长到如此庞大,也是因为中国政府会保护他们的市场 份额,像Facebook和Google这样,因为审查制度不能或者选择不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怎么办呢? 李开复:美国公司互相之间也有区别,比如苹果,或是微软在一定程度上做得很好,其他的公司就有点艰难了,未来不可预知,我认为更大的问题是,美国公司是否能够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和需求。比如说我刚才谈到的红包,如果一家外国公司不理解这一概念,就不能利用其盈利,毕竟这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件大事,美国公司要想在中国成功,就必须改造自 己,而不是将美国商品直接搬到中国。 Betty Liu:我认为在中国销售产品的美国公司都做得很好,比如说耐克,但是在服务端照顾消费者就麻烦了,知识产权和审查制度阻碍了外国公司,你认为中国的这一制度会改变吗? 李开复:这很难下定论,就人口数量和消费者水平来看,世界上只有两个大国,美国和中国,中国公司在海外市场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美国公司也一样,我认为这主要是文化交流和授权的问题。至少目前我不认为美国公司能在中国发展很好,当然其中也有你提到的其他因素。   来源:腾讯科技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07日
  • 创业公司
    创业者应该掌握的技能:产品分析和用户调研的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下篇) 创业者应该掌握的技能:流量运营能力、市场决策和决断力(上篇) 其实创业者,是不是真的需要点亮所有技能树,才能完成创业,还真不是,但是首先,你要了解,其次,也就是最关键的,你要知道怎样让团队点亮技能树,当你能力不足和有限的时候就需要今天提到的。 3、产品分析和用户调研的能力 前几天有人问我一个细分领域可以不可以做,我说你有没有去做用户分析和行为调研,他说他是基于他们自己的需求,因为他们就是这个领域的深度用户。 我不能说这个就是错的,确实很多成功的创业也是这么起来的。 但我想说的是,用户调研,产品分析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如果我们基于自己的需求和认知,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有偏颇的,但是,即便我们的需求判断和认知是对的,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一点,以及如何来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人群来宣传我们? 产品分析和用户调研包括两部分:借助互联网做竞品分析和用户调研 百度知道是一个重要的产品分析平台,我以前文章提到过,这里重新强调一下,你搜索一些竞品的产品词,看看用户对这个产品提出过哪些问题,都是怎么回答的,你认真的把这些问题分类,归纳,把结果整理,就能对整个这个领域的用户需求,竞品的优缺点有个真实的认识,这个认识来自于大量真实的用户而不是个人的体验标准。 知乎也可以是一个分析平台,搜索相关产品,看用户提出了哪些问题,以及答案,但目前,我个人认为,知乎的用户群属性偏差很大,简单说就是不够接地气,目前不能取代百度知道,但对部分类型,特定的产品,可以有很好的分析。 部分产品的贴吧是一个很好的调研平台。 除了产品分析,你对用户分析也可以借助以上平台,通过百度知道,搜索一些特定用户群的需求关键词,或用户群自我表达的关键词,来寻找符合你调研目标的用户,以及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他们认为满意的答案。 此外,百度指数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分析工具,需求相关搜索词指数代表需求热度,你可以知道需求的热度,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我问创业者,是否进行相关产品分析和用户调研的时候,其实我想了解,他是否有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你有这方面的能力,其实你都不需要来问我这个方向靠谱不靠谱。 产品日志分析和用户行为分析 这个旧文有提,不重复说了,点击链接去看吧 谈谈产品和运营 - 什么是需求(下) 其实产品和运营几篇提到的,也都是创业者技能树的部分,有兴趣的通过链接自己去翻吧。 4、感染力和影响力 好吧,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其实就是忽悠的同义词。 创业者,经常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我都想明白了,我就缺个程序员了/设计师/运营了。 这一幕常常出现,甚至可以说,很多项目的成败,往往就取决于创业者能否持续不断的说服更多人才相信他,加入他的团队,并且不断补足团队的短板,实现突破。 我最近跟我团队负责人讲,我说公司所在城市,最厉害的前端开始是谁,在哪里上班;最厉害的设计师是谁,在哪里上班;是不是一定要挖过来,还真挖不动,没关系,培养感情会不会,能不能交个朋友,约出来吃饭喝茶,能不能先认识这些人,知道他们在哪里。 很多时候,优秀的人才要磨,要捂,你条件不够,你资源不足,人家不理你也正常,但是你总要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以及,让他们知道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以及,让他们知道,你很欣赏他们! 有一种说法是,创业者要不要影响力,你分两边看,太看重影响力而忽视了自身产品和运营的打磨,这是一种病;但是太低调太闷头做事情,不去做影响力,其实也会遇到上升中的障碍,你怎么让别人投你简历呢? 那么,如何形成感染力和影响力呢?多分享,多组织分享交流,要记住你的目标是那些专业的人才而不是八卦媒体小报,不用考虑那些大众的曝光度,但是要在专业人群里有你的口碑和影响力。在分享交流过程中,记住厉害的人都有谁,然后慢慢的私下跟他们多交流,请不来没关系,在不存在行业竞争的情况下,聘为外部顾问,给自己的公司讲讲课,解答一些疑问,也是有帮助的。然后等到对方对工作状态不满意,或你的公司有较大发展机会的时候,再给出足够诚意的条件。 我们想想,罗永浩一个教英语的,怎么就能把手机这事做起来了,先别说成不成,至少人家还是有一定的出货能力。这不正是因为,有一批更专业的人就是相信他,愿意跟他打拼么。 当然,在影响力和感染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识人之能,以前写过,不赘述了。 浅谈关于领导力之一 - 识人之能 感染力和影响力不仅仅跟吸引人才有关,也跟投融资有关,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融钱扩张可能就成为事关生死的重要转折点,有些看上去差不多的企业,可能在这个环节上一下子就被对方甩开,然后远远的落在后面。 如何让投资人,让投资商相信你的描述,相信你的计划,以及相信你的人品,这也是感染力,影响力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高学历,跨国集团高管背景,这一切似乎看上去还不算很难;如果你是草根出身,又没有特别出色的职场经验,嗯,这一点,就让很多创业者难以跨越。 还是那句话,多组织分享交流,多参与一些有价值的分享活动,你如果确实做的很扎实,你在业内的影响力,投资人会看的见,但很多市场公关层面的各种大会,就别瞎耽误功夫了。 (这几天有人反应说,腾讯最大的投资商MIH是南非报业集团,不是南非电讯,抱歉我又乌龙了,而南非报业集团是否与中投有关存在质疑,我搜索到的信息是这样的,MIH集团是NL集团全资子公司。NL公司是南非标准银行控股。而南非标准银行20%股份是中国工商银行控股。并且另一部分股份是CTI公司参股37%,CTI金融集团公司则是中信控股并且有中远洋公司参股。 但仍没有具体考证,如有错漏烦请高手指正,谢谢!) 本文来自作者曹政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HRTechChina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您可以搜索“HRTechChina”公众号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创业公司
    2016年02月26日
  • 创业公司
    合伙人股权设计的 9 点常识,创业者都应该看看 合伙人股权利益分配,关乎人性心理底层的贪嗔痴(贪婪,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等)。有质感的合伙人股权产品设计,应该是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点,可以顺乎人性的贪嗔痴。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作者 @ 猎桔自习室(微信公众号:猎桔自习室)原创发布。 一. 旧时代股权 or 新时代股权? 在过去,创始人一人包打天下,100%控股公司是常态,不需要股权设计。在现在,我们步入合伙创业时代,合伙创业成为互联网明星创业企业的标配。 在过去,股权分配的核心甚至唯一依据是,出多少钱。「钱」是最大变量。在现在,「人」是最大变量。只出钱不出力或少出力的投资人是否遵守 “投大钱,占小股”,已经成为判断其是否在专业投资人阵营的标准。 在过去,是创始人单干制;在现在,提倡合伙人兵团作战。在过去,利益是上下级分配制;在现在,提倡合伙人之间利益分享。在过去,职业经理人用脚投票;在现在,提倡合伙人之间背靠背共进退。 二. 合伙利益 or 合伙精神? 之前有创始人说,我持有 90%股权,给整个团队预留 10%股权,分给我未来的 CTO, COO, CFO……公司股权少,不够分啊。这不是合伙创业,这是在给下人打赏。 之前有创始人问,我的合伙人需要知道其他人的股权吗?我需要让合伙人知道公司的财务数据吗?这不是合伙创业,这是在唱独角戏。 之前有创始人颐指气使地说,公司 100%是我的,股权 100%是我的。合伙人的股权,都是我分给他的。入戏太深啦。你的合伙人,也可以花点小钱,注册个公司,翻身做主人,给你分股权,好不好。问题是,你要吗? 之前有创始人学着《中国合伙人》的口吻说,千万别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在你从苦逼通往牛逼、但尚未牛逼、还可能永远没法牛逼的路上,除了你的老同学、老同事、老乡、老基友,甚至老婆、老妈……还有其他人愿意追随你私奔裸奔吗?好基友不能合伙创业,难道陌生人就能合伙创业?新东方三架马车、腾讯五虎、阿里十八罗汉……哪家不是好基友合伙创业? 有创业能力,有创业心态,经过磨合,可以作为合伙人。人与人之间长期共事,既要有软的交情,又要有硬的利益。合伙创业,既是合伙一种长期利益,也是合伙一种 “共创、共担、共享” 的合伙创业精神。 三. 算小账 or 算大帐? 我们看到,有的孵化器,利用初创企业创始人不懂游戏规则,趁火打劫,象征性投 20 万,要求持有创业公司 55%股权;有的土豪,固守 “谁钱多,谁老大” 的老旧观念,投个 150 万,要求控股创业公司 70%股权;有的成熟传统企业孵化创业项目或传统上市公司对外投资项目,也都乐此不疲痴迷控股创业企业。 70%>50%>20%,这是小学生算的算术题。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手里拿的抓的 “抢” 的股权数量,越多越好。他们只看自己的历史贡献,不去考虑公司长期发展所需的持续动力。他们这套玩法,把优秀团队和后续资本进入公司的通道都给堵上了,把公司给做小了。 其实,股权拿多少,还有另一种算法。 小米与阿里巴巴的股权架构,分别解决了公司业务发展所需要的核心创业团队、资本与核心战略资源。 小米 1%=4.5 亿美刀,阿里巴巴 1%=20.1 亿美刀。 但是,如果,公司不值钱,100%=?美刀。 马云持股阿里巴巴 7.8%,既没阻挡住马云控制阿里巴巴,也没阻挡住马云成为中国首富。 有人说,阿里合伙人制是被逼无奈之举,不值得提倡。鸡同鸭语,只能无语。 四. 失控 or 控制? KK 写了本书叫《失控》,超人气社群罗辑思维宣扬试验失控,股权架构师们却像头不合时宜的怪物,张口闭口喜爱说 “控制”。有人说,小孩子才玩失控,大人们都在玩控制。我不认同。我的问题是,百度、阿里巴巴、Google、 Facebook 算不算是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的 AB 股计划、事业合伙人制,是为了控制,还是为了失控? 在股东会与董事会的顶层决策需要控制,但需要发挥人的天性与创意的底层运营需要失控。一家公司,只有控制,公司才有主人,才有方向。只有失控,公司才能走出创始人的局限性和短板,具备爆发性裂变的基因和可能性。控制中有失控,失控中有控制。 创始人要控制公司,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控股。公司的初始股权架构设计,首要解决的是创始人的持股权数量。根据创始人核心创业能力的集中程度与团队组成,创始人的持股有绝对控制型(2/3 以上)、相对控制型(50%以上)与不控制型(50%以下)。 不控股,是否也可以控制公司?投票权委托、一致行动人协议、有限合伙、AB 股计划等,都可以是备选方案。京东上市前用的是投票权委托,上市后用的是 AB 股计划,上市前后无缝对接。 上市后,创始人持有多少股权,算是合理区间?马云是 7.8%,马化腾是 14.43%,周鸿祎是 18.46%,刘强东是 20.468%,李彦宏是 22.9%。谷歌的佩奇与布林是 14.01%与 14.05%,Facebook 的扎克伯格是 23.55%。因此,20%上下算是常态。 公司的股权架构设计理论,不管说得多天花乱坠,都很难精确计算各方的具体持股数量。如果算小账,算八年十年,也没法精确计算。股权架构设计,只能是算大帐,做模型,把团队分利益的标准统一,让团队感觉相对公平合理,股权不出现致命的结构性问题。 五. 股权 or 限制性股权 or 期权? 股权是实对实。股东掏的是白花花的银两,公司给的是有假包换的股权,通常适用于投资人或合伙人拿的资金股。 限制性股权是实对空。公司给出的是股权,股东空头承诺的是未来的服务期限或 / 和业绩,通常适用于公司合伙人或少数重要的天使员工拿的人力股。 期权是空对空。公司开出的是空头支票,员工空头承诺的是服务期限或业绩,通常适用于员工。 六. 免费 or 收费? 公司发股权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股权发放筛选出一支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的核心创业团队。 股权发放,可以是个互相印证的过程。公司经过判断,可以给团队成员配备股权。团队成员是否愿意押点宝赌一把,基本可以判断他是否长期看好公司。团队成员自愿主动选择,掏过钱割过肉,他的参与感会比较高,也更会当个事来做。 有的人一开始就是创业拍档,有的人需要影响成拍档。有的人看短线多些,有的人看长线多些,都是人性使然。可以根据团队成员的风险偏好匹配工资、奖金、业绩提成、期权、限制性股权或股权。 三. 股权架构设计=筑巢引凤? 对于经过磨合、有创业能力与创业心态的合伙人,谈利益,并不伤感情。不谈利益,才伤感情。 问题是,碰到心仪的合伙人,该如何谈利益呢? 小米成立之初,雷军即提出,小米要做铁人三项:软件 + 硬件 + 互联网服务。我们分析小米的 8 位合伙人背景会发现,这些合伙人和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高度匹配的。 “找人这件事,考验创始人对创业方向的思考深度”(by 刘芹)。创始人首先考虑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与核心业务节点,然后考虑支撑商业模式的合伙人团队组成。商业模式与合伙人团队组成想明白了,股权架构也就出来了。股权架构出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创始人就知道该如何与合伙人谈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了。 “在旧的世界里,你用 30%的时间创建一种伟大的服务,用 70%的时间来营销。在新的世界里,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真正顶尖的企业是不需要广告就能自然吸引到顾客,好的产品和口碑行销是提高销售的关键”(by 贝索斯)。在去中介化的互联网新经济时代,在公司的合伙人团队中,我们要重新思考销售总监的重要性。 有的公司平分股权,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技术环节,而在于平分股权背后的团队组成。“创始人 + 创始人” 的团队组织架构,就好比 “曹操 + 刘备 + 孙权” 合伙创业,公司没有清晰明确的老大,股权是很难分的。 但是,如果是 “创始人 + 合伙人” 的组织架构,就好比 “刘备 + 诸葛亮 + 关羽 + 张飞”,股权就很好分了。 做好公司股权架构,创始人找合伙人、找投资人、找员工,再也不用纠结了。 八. 投资=投人=投股权架构? 之前有朋友创业,自己掏了 30 万,找身边朋友投了 70 万。 他们简单、直接、高效地把股权分了:30%:70%。 两年后,公司业务发展不错,创始人却发现不对劲,(1)不公平,他吭哧吭哧干成了小股东;(2)没有预留足够股权利益空间,合伙人谈不进来;(3)连续有三家投资机构看好这项目,但看完公司股权结构后,没有一家敢进。 公司早期股权结构不合理,会影响到投资人的进入。有的创始人在外边学习了一堆的新理念,新思维,说产品重要,技术重要,运营重要,需要找合伙人。但是,你一问他公司的股权架构,发现上边还是慈禧,下边还是义和团。 九. 创业合伙人=人格分裂者? 创业合伙人,既是公司种子轮投资人,又是公司全职运营者,还是公司天使员工。 作为公司投资人,合伙人取得小额资金股。我们建议,互联网初创企业,所有合伙人资金股合计不超过 20%。 作为公司全职运营者,合伙人取得大额人力股。人力股和四年全职服务期限、甚至与核心业绩考核指标挂钩。合伙人打个酱油中途掉链子退出或业绩指标不达标时,公司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回购合伙人股权。 作为公司的员工,合伙人领取工资。 原创文章,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434.html
    创业公司
    2016年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