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kedin
    冷眼看职业社交:中国市场的死结谁来解? 今年2月,国外规模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领英(Linkedin)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有业内人士发声“2014或将成为中国职业社交的元年”。不过与此同时,中国一些职业社交的先行者们(如优士、若邻、红桃等)早已消失了踪影。     职业社交在中国的坎坷前路   对于职场人而言,职业社交的主要价值是拓展职业人脉;对于企业而言,则可利用职业社交平台开展招聘和精准营销。领英是职业社交的开创者,也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2011年在纽交所上市,是职业社交最辉煌的时刻,本土职业社交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步其后尘。转眼间,职业社交的概念搬到中国也有好几年了,但至今仍没有一家职业社交网站真正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迫于经营的压力,幸存的职业社交网站,越来越像传统的招聘网站,社交成了忽悠VC的噱头。       还在职业社交领域坚守的人,总喜欢拿领英的成长史来安慰自己。诸如领英上线前五年也才积攒2200万用户,而现在用户数则已突破3亿。他们选择性忽视了国内外职场文化的差异,弱关系的职业社交在国内根本行不通。《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正是这个道理。本土职业社交网站呈现的内容及用户的活跃度已很能说明问题——找工作可以通过传统的招聘网站解决,当职业社交名不副实,用户在平台上找不到所需要的内容,就会毫不犹豫地一去不返。       此番领英进军中国市场,也将不可回避地面临这一困局。现在的领英与其说是中文版,还不如说是汉化版,要想获取更多内容,用户只能自己提升英文阅读理解能力。领英号称目前已达到500多万用户,但这些用户多来自外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英人群,这一人群处在金字塔尖,互动及创造内容的冲动本身就不强,很容易让网站陷入到冷清的死循环中。不排除领英通过合适的市场策略,快速积累大批量的用户,但是用户的留存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据悉,领英在积极推进本土化,不过它的自上而下的用户策略,就不够本土——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MSN,笑到最后的还是屌丝味更足的QQ。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就是这样,“得屌丝者得天下”。       来自垂直职业社区的挑战   到现在,领英这种职业社交模式已经存在11年了。在互联网时代,11年时间足以发生太多改变:产品的更迭、人们的需求及使用习惯的变化等等。以前拓展的职业人脉是一件非常艰难缓慢的事情,因为职业社交能带来人脉拓展上的便利,所以它赢得了广大职场人士的青睐。但是当人越聚越多,关系越来越庞杂时,“社交”就会变得越来越表面。一旦你的关系网里充斥着“点头之交”,它就能且只能成为人脉管理的工具。每个人都渴望与熟悉或有共同语言的人进行深度交流,可此时的职业社交网站显然已无法满足,你唯有选择其它平台。       垂直职业社区就是为这样的需求而存在。它就像是一个小区,因为汇聚的都是同行,探讨的都是专业技术问题,更容易带来情感上的归属感。他们也更容易在诚挚、认真的互动交流中,建立起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感。这种职业社交形式相对来说更有价值,用户对平台的情感联系也会更强。       Stack overflow是一个专为程序员而设的小区,主要供程序员相互解答编程问题。因为其专业性和实用性,目前已成为全球IT界最受欢迎的技术问答网站之一,日均独立IP访问量约是领英的三分之一。Stack overflow还通过威望值和徽章建立起信任评价体系,虽然初衷是为了激励参与者,但也成为企业招募优秀人才的依据。或也是看到了Stack overflow的发展潜力,网站的创建者们又在此基础上延伸出43个不同的主题站点,覆盖技术、文化、艺术、商业、科学等领域,合称为Stack Exchange。这些职业专业社区目前的发展也相当迅猛。       类似于Stack Exchange这样的垂直职业社区还有很多,比如服务于医生的Doximity、服务于军事人才的Rallypoint,服务于机械工程师的GrabCad和服务于数据分析师的Kaggle等,他们都在蚕食着原本属于领英的市场。当这些专业人才都将垂直职业社区当做第一选择,那么职业社交网站的未来在哪里呢?       职业社交在中国还有将来么?   中国人看重人脉,也清楚人脉的重要性,职业社交在中国理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在我们只等有人来解开这个死结。简单模仿领英这种模式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收获成功需要参与者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职业社交在中国却接连碰壁,很大原因是因为它所提供的人脉关系都是死的。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即时互动可以激活这些人脉关系,能发挥出人脉最大的价值。优士和经纬浸淫职业社交已有多年,令人惋惜的是在迈向移动化时,只是将人脉变成了“名片”,反倒是新进入者——脉脉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传统职业社交远远甩在身后。用户在注册脉脉后,应用会自动引入通讯录、新 浪微 博、人人网、腾 讯微 博的好友关系链和个人名片,然后通过后台的数据挖掘,为用户计算出关系链中的一度人脉, 并拓展好友的好友的“二度人脉”。脉脉还将人脉按照公司、学校、职位进行细分,以便于进行信息的推送。       中国也有类似于Stack Exchange的垂直职业社区,比如说一览。比起Stack Exchange,一览的专业属性更强。因为之前做专业细分招聘,它很早就从职业的维度上做了逻辑上的划分,电力新能源、建筑房地产、IT互联网、生物医药、机械电子、能源化工……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成长社区。经过多年的运营,一览已汇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沉淀了海量的个人职业网络资产。据悉,目前中国555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将近一半都活跃在一览上,他们在一览,除了找工作,也在寻求职业上的成长。数十万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牛人,能为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答疑解惑;大量的同行和专业知识,也为专业人才的技能提升提供了可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分享与交流,每一个专业人才还有机会成为各自领域的明星,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赢得招聘企业的青睐,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这种良性的职业社区生态,大有取代日趋没落的专业论坛之势,也会对干瘪生涩的传统职业社交形成强烈的冲击。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职业社交的方式将面临全面更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新的职业社交产品涌现出来。这些更接地气、更懂中国的职业社交产品,将书写本土职业社交新的篇章……   来源:山西新闻网
    linkedin
    2014年12月01日
  • linkedin
    专访沈博阳:LinkedIn不是一家招聘网站 [摘要]沈博阳表示,LinkedIn的服务更倾向于“先职业社交、再招聘”的顺序,招聘只是LinkedIn业务的一部分。   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今日在浙江乌镇召开。记者在现场专访了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沈博阳在采访中重点谈到了LinkedIn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他对此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感受。沈博阳对腾讯科技表示,LinkedIn和目前中国的招聘网站有所不同。     具体的区别在于,第一,LinkedIn的服务更倾向于先职业社交,再招聘的顺序。招聘只是LinkedIn业务的一部分,但对于其他招聘网站来说,招聘是它的全部;第二,LinkedIn的服务多来自于被动求职,即所谓的“求职者”并不是主动来找工作的,而是适时等待好的机会。而传统的招聘网站服务于主动求职者,多为失业或对现在工作不满意的人。“总的来讲,我们不是一家招聘网站。”沈博阳说。     对于LinkedIn来说,营收并不是其所关注的重点。沈博阳表示,LinkedIn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目前在团队搭建和产品本土化方面更为看重,比如推出一些本土化的产品,以此把用户规模做得更大。     事实也证明,Linkedin注册用户增长速度快,得益于其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工作,比如在本土化上与微信微博深度整合,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内用户的认可。     对于此次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沈博阳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在他看来,此次会议的意义在于,这是第一个定义在世界范围的互联网大会,而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互联网打过,甚至在移动互联网方面超过很多其他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觉非常骄傲。”   腾讯科技 范晓东 胡祥宝 韩依民 11月20日乌镇报道
    linkedin
    2014年11月20日
  • linkedin
    "Facebook工作版"震惊同业 LinkedIn大跌5% [摘要]Facebook推出面向企业员工的产品,将会威胁到一大批企业市场的大玩家。 用户总规模达到22亿人的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正在开发服务企业员工内部办公的“工作版Facebook”,将成为企业内部协作和社交的新平台。《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网站披露的这一消息,本周在科技行业内引发哗然。周一,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股价大跌5%,不少行业分析师指出,Facebook效仿谷歌,从消费互联网进入企业市场,将会对微软、谷歌、思科等厂商,构成巨大威胁。     首当其冲 LinkedIn是面向白领的商务社交网络,和企业员工关系最为密切。Facebook研发工作版,对其冲击最大。     周一,LinkedIn股价大跌了4.54%,跌幅为10.61美元,周一的收盘价显示为223.28美元,目前公司市值为277亿美元。     和Facebook、Twitter截然不同的是,LinkedIn瞄准企业“严肃社交”市场,构建了针对企业高管和白领员工的一系列功能,在白领群体中受到欢迎。     美国科技市调公司恩德勒集团的分析师恩德勒(RobEnderle)表示:“LinkedIn绝不仅仅是一个休闲场所,它已经成为找工作的场所。”他认为,Facebook的工作版将威胁到LinkedIn。     进入测试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工作版的Facebook已经进入了内部测试阶段,Facebook大量员工正在试用。这一产品将提供企业员工内部沟通和协作的各种工具,包括部门动态更新,办公聊天,文档共享,甚至可能包括办公文档的在线编辑(类似谷歌在线办公软件)。     另据《纽约时报》的报道,Facebook研发工作版产品,已经持续了多年时间,一直在优化面向员工的各种功能。     考虑到员工的隐私需求,Facebook将会在私人版和工作版社交工具之间设立一个“防火墙”,私人发送的照片或动态,不会分享到工作版中。     美国科技市调公司Forrester的分析师科普洛维茨(RobKoplowitz)表示,从目前来看,Facebook正在跟随谷歌的步伐,从纯粹的消费者产品拓展到企业市场,“我们还无法掌握Facebook在这条路上到底会走多远。”     新市场挑战 法新社引述分析师指出,Facebook推出面向企业员工的产品,将会威胁到一大批企业市场的大玩家,除了上述的LinkedIn之外,还包括思科的Jabber,IBMConnections,微软收购的Yammer,以及谷歌的在线办公协作工具。     上述分析师恩德勒表示,Facebook进入企业市场,是水到渠成的扩张举动,“这属于Facebook擅长的领域,这是一个扩张的途径,即进入其他人的地盘。”     然而在企业市场,Facebook将面临新的挑战。在个人网民市场中,Facebook可以采集用户数据,并通过精准广告获取收入,而在企业市场,企业愿意付费购买能够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产品,而不愿意放弃机密数据。     分析师表示,在吸引企业客户方面,如何保护企业的机密数据,将是Facebook的一个软肋。     分析师恩德勒表示:“在涉及隐私保护的问题上,人们对Facebook有一种不信任,而企业对于隐私和商业机密十分敏感。”     业务突破 多家机构的报告指出,虽然Facebook在全世界拥有海量用户,但是其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正在日渐散失,年轻网民流向了手机平台上的各种聊天和分享APP。     法新社认为,在上述背景下,进军企业市场,将会是Facebook的一个业务突破方向。     三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Facebook的利润几乎翻了一番,达到8亿美元,不过Facebook表示未来还将保持较高的研发和资本开支,这一表态导致其股价大跌。     扎克伯格在财报会议上表示:“我们将会继续为未来做好准备,包括继续进行积极投资,连接每一个人,理解这个世界,建设下一代的计算平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传统业务之外的突破和扩张上,谷歌已经给Facebook树立了一个榜样。在网络搜索之外,谷歌进入了企业在线办公、云计算,并在安卓生态中构建了类似苹果的完整的数字内容和媒体产品体系,谷歌还在进入物流快递、光纤宽带、基于卫星和高空热气球的网络接入等领域。     显然,Facebook也需要在社交网络之外的领域,寻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此前,Facebook已经开始涉足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接入业务。     比开发“工作版”更令人吃惊的是,Facebook之前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虚拟现实头盔厂商OculusVR,一跃成为虚拟现实领域的领袖级厂商,虚拟现实正是扎克伯格所谈到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晨曦)   来源:腾讯科技
    linkedin
    2014年11月18日
  • linkedin
    新老CRM巨头对抗:LinkedIn放言将取代Salesforce 现在,顾客自主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对企业对企业的销售人员和市场销售人员来说,是很不利的。顾客在购买东西前,会自己主动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而不是在第一时间里就联系产品的销售代表。因此,用客户“漏斗”模型跟进的顾客人数在不断上升。试想一下,有些顾客浏览了你的网站、看了一些产品,但却没有下订单也没有联系你,而他们又非常适合这些产品,那么是不是这些人也可以成为你的潜在客户呢?     对于销售和营销人员来说,用一些原始的销售方法是很难将那些潜在顾客变为真正的顾客的,除非你有一些非常珍贵、有用的“信息”——这恰好是LinkedIn存在的意义。     LinkedIn是唯一的一家,拥有大量的、全面的、准确的,有关商业人士联系方式的信息公司。然而不幸的是,其他有关提供者的联系信息,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无用的垃圾信息,而且他们不能够保证在不触犯CAC-SPAM法律的前提下改善信息提供服务。如今,LinkedIn公司引导着正确的销售方向,与此同时,它也是销售领导中的佼佼者。通过LinkedIn,你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为顾客推荐你的产品,而不是单纯的把产品卖给他。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在你公司的网站上有LinkedIn的JavaScript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话,当注册了LinkedIn的用户在浏览你的网站时,你就能够知道他们在LinkedIn的销售导航中的身份了。有大量的潜在顾客浏览了你的网页但却没有填写你的表格,事实上,对你来说,这些人是一些全新的潜在顾客。但是Markto和Salesfore系统追踪不到这些信息。如果LinkedIn为你提供更多的销售或营销的自动化接口,你就能够自己筛选、重组、过滤那些访问过你网站的访问者,然后,给他们发送有关教育的LinkedIn站内信息、LinkedIn定向购买广告或者LinkedIn的广告文件摘要。 如果我们能够使以上的假设进一步向前发展,通过使用LinkedIn营销人员和销售人员,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前景——将没有访问过他们网页的人也纳入潜在顾客里。LinkedIn知道哪种类型的顾客会对你公司的产品感兴趣,尤其是当你公司原本对Salesforce领域的“漏斗”提供了CRM功能。通过了解你的领导历史(比如成功将多少人变成了自己的顾客)。LinkedIn能够在访问者登陆你的页面或看到你的联系方式前,帮你确定你最好的销售前景。     Salesforce.com公司开办了一门课程,旨在拉近该公司和顾客的距离。然而LinkedIn宣称Salesforce.com公司根本算不上是它的竞争对手。LinkedIn最近收购了Bizo营销平台,这一迹象表明,LinkedIn的重心在企业对企业的销售上。一份泄露了这次收购案的文件中,详细的写着LinkedIn这次收购的策略。这个战略措施是建立在其非常有价值的社交图谱,在线状态等独特资源上的。LinkedIn对其销售导航仪产品的的改进,也表明了该公司致力于为销售团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解决方案。     LinkedIn拥有的机遇是如今其他任何零售供应商都可望不可及的。即使Maketo和Salesforce联手,他们也无法将客户全面的、真实的信息提供给公司。但是LinkedIn却可以做到,因为它有四项独特的资源,使得它可以在这方面如鱼得水(如果它打算这样做的话)。 首先,LinkedIn掌握大量关于各个公司和个体的宝贵信息。而CRM和营销自动化系统开始时却是空无一物的,你必须和对方公司交流,才能完善和增补信息。但是,LinkedIn早就有一个预填充信息库。那就是为什么许多销售团队,可以通过团队的链接工具,让其销售代表来分享网络成果,从而能够确定正确的联系方式,获取领导的建议,查看更新的重要企业和个体。LinkedIn为其销售人员谋得了更多利益,因为它为他们的生意量身定制了一盏前行之灯,提供了一键式的操作,以便于他们可以享受最人性化的服务。     LinkedIn也非常受客户的欢迎。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LinkedIn可以通过观察匿名网站访问者,帮你赚点儿额外的收入。它也可以提供端对端的销售和营销分析——从匿名网站访问者到流动客户,这将远远超过你漏斗里早已记录的,做销售和市场营销自动化的人才的数量。那种全方位洞察力,有助于了解更多有关那些人才的信息,并根据其在LinkedIn的经验为其排名。 此外,LinkedIn在思想领导方面也处于核心地位。 为了宣传教育内容,LinkedIn特意为其提供了一个社交网络平台,其宣传的方式是有机式的,病毒式的。这就比我们今天的销售和营销系统中收到的轰炸式的邮件更加诱人。比如说,LinkedIn的强大影响力已经吸引了大量像理查德布莱森,杰克威尔士,比尔盖茨这样成功人士的注意。这种方法的潜力是无限的,尤其是在不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主题,这种方法就更加有利于发现新的销售和营销机会。     最后,LinkedIn拥有一个数据驱动DNA和为智能产品而生的企业文化。LinkedIn的CEO Jeff Weiner一早就知道数据科学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他雇了一个我知道的最厉害的数据科学专家Deepak Agarwal。他们知道对于重新定义销售和营销来说,这些科技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实际上,这个公司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领导评分系统,供其内部销售团队使用。它利用科学的数据, LinkedIn的网络图,以及众多有趣的公司和个人资料的信号,来选出对于LinkedIn来说前景最好的招聘解决方案。尽管这个系统是根据LinkedIn的内部需求而特殊订制的,但是该公司的辉煌前程已然在望。 什么能阻挡LinkedIn发展呢? 拥有这样的资产,将300亿美元投入市场是很不明智的举动,是吗?其实也不尽然。正因为LinkedIn做出这样的举动,它就必须要面临艰巨的挑战,其中就包括创新者会面临的尴尬处境。这个公司已经想出了一个为公众所喜爱的摇钱树般的招聘方案。但是如果你想拥有CRM那样大的市场份额,你就必须要非常用心的去做每件事。当你已经从各个完全不同的卖家那里赚了很多钱,扩大市场份额对你来说就会很难。LinkedIn是一个很保守的公司,所以它的领导层几乎不会冒险去扩大它的关注点。     另一个问题就是公司的客源问题,对于一个像LinkedIn这样的公司来说,保护客户隐私是及其重要的。如果进入企业空间,保护客户隐私这一项将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销售人员和营销人员希望得到更多关于LinkedIn用户的信息,也期许利用更多强势有效的方法去诱使这些用户做出反馈。但是这种做法很有可能违背客户的期望。进入这个企业意味着更长的销售周期,更多的支持,更少的利益,和合作伙伴和咨询公司的更多交流,以及要做更深层次的报告和分析及面临的巨大压力。     尽管LinkedIn希望我们能根据他们的经验来开展工作,做到无缝链接,但是企业软件却很混乱。它必须和后台应用程序进行交互操作,这些应用程序包括合同,订单,网站分析,客户支持和票务,路由选择,范围,GRM触发器等。即使LinkedIn掌握这些工作流程,且可以将其集成(合作伙伴和顾问也给与LinkedIn支持),但对于LinkedIn来说,从Salesforce手中接管现有的销售和营销流程,并将这些流程转化成带有LinkedIn特色的产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出于安全考虑,尽管进军销售界,占据市场份额的风险很大,LinkedIn依然很喜欢现在的状态,目前的市场处处都是商机,它再也无法淡定了。我预测,随着时间流逝,LinkedIn会迅速将营销和自动销售分成各个版块,而不是寻求Salesforce的援助。也就是说,对于LinkedIn这样的强烈攻势,我喜闻乐见,就如同看见Salesforce对抗Siebel一样。如今,天时地利皆具备,LinkedIn必然可以一举改变销售和营销界的游戏规则。     Source:TC
    linkedin
    2014年11月11日
  • linkedin
    前惠普高管于志伟加盟LinkedIn中国 任营销副总裁 [摘要]于志伟此前曾任惠普中国区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全面负责该集团在大中华区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拓展。 LinkedIn(领英)中国宣布,前惠普中国区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于志伟正式加盟,出任营销副总裁,向LinkedIn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汇报。     于志伟拥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EMBA)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2003年),此前曾任惠普中国区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全面负责该集团在大中华区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拓展。 沈博阳表示,于志伟20多年来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管理经验,将帮助LinkedIn中国更加快速地拓展业务,更好地服务企业客户。 于志伟表示,LinkedIn目前在中国已经拥有近200家企业客户,未来LinkedIn将帮助更多的企业获得优秀人才,打造良好的雇主品牌,成功拓展海内外业务,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深入交流。 来源:腾讯科技
    linkedin
    2014年11月05日
  • linkedin
    LinkedIn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净亏损430万 同比扩大 [摘要]营收达到5.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3亿美元增长了45%。 10月31日消息,美国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周四发布了该公司截至9月30日的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LinkedIn第三季度营收达到5.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3亿美元增长了45%;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3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40万美元。     财报显示,由于招聘解决方案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LinkedIn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大幅增长了45%,而且营收和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净利润都超过了市场分析师的预期。LinkedIn第三季度营收为5.68亿美元,高于市场分析师预计的5.5749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52美元,高于市场分析师预计的0.47美元。     在周四的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LinkedIn股价上涨3.39美元,报收于202.90美元,涨幅为1.70%;至发稿时,在发布财报之后的盘后交易中,LinkedIn股价下跌2.65美元,到200.35美元,跌幅为1.31%。     财务详情: LinkedIn第三季度净营收达到5.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3亿美元增长了45%。     LinkedIn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3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40万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inkedIn第三季度净利润为6600万美元,上年同期该利润为4700万美元。     LinkedIn第三季度调整后的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为1.51亿美元,占据了公司营收的27%;上年同期为9300万美元,占据了公司营收的24%。     LinkedIn第三季度每股摊薄亏损为0.03美元,去年同期为每股摊薄亏损0.03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inkedIn第三季度每股摊薄收益为0.52美元,去年同期为每股摊薄收益0.39美元。     按照业务部分划分,LinkedIn第三季度来自人才解决方案产品营收为3.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第三季度来自人才解决方案产品营收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为61%,上年同期为60%;来自营销解决方案产品营收为1.0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第三季度来自营销解决方案产品营收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为19%,与上年同期持平;来自收费订阅产品营收为1.1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第三季度来自收费订阅产品营收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为20%,与上年同期持平。     LinkedIn第三季度来自美国的营收为3.43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60%;来自国际市场的营收为2.25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40%。     LinkedIn第三季度来自于现场销售渠道的营收为3.42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60%;来自于网络、直接销售渠道的营收为2.27亿元,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40%。     业绩展望: LinkedIn预计,该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营收将介于6.00亿美元到6.05亿美元之间;第四季度调整后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将介于1.53亿美元到1.55亿美元之间;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约为0.49美元;折旧和摊销支出约为5900万美元;股权奖励支出约为9600万美元。     LinkedIn预计整个2014年营收将介于21.75亿美元到21.80亿美元;调整后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将介于5.66亿美元到5.68亿美元之间;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约为1.89美元;折旧和摊销支出约为2.03亿美元;股权奖励支出约为3.21亿美元。(明轩)   来源:腾讯科技
    linkedin
    2014年10月31日
  • linkedin
    林凡谈职场社交:LinkedIn向左,微信向右,脉脉去哪儿?  在本月末即31号,将正式推出脉脉PC端的产品。虽然脉脉和微信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产品,但在职场社交这个垂直领域,脉脉PC版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LinkedIn正式入华、国内各大在线招聘网站陆续宣布转型、创业者们也开始盯上求职类移动APP……正如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所说,“中国职业社交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了”。不过真正将中国的职场社交做到接地气的,却是一款叫做“脉脉”的软件。     沈博阳在几个月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并未掩饰他对于脉脉创始人林凡的佩服,“我曾经想拉林凡来帮我做技术架构的,不过他后来选择自主创业,我也表示很支持他的项目。”     脉脉一词来源于中国一个传统的高频词汇“人脉”。“我就是想解决‘找人办事’这件事,想把‘找人办事’从线下搬到线上来”,脉脉创始人林凡这样来描述创办脉脉的初衷。不过,“找人办事”这四个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包含着无尽的学问,远不是LinkedIn所擅长的偏工具性的“社交”所能够理解的。       中国版的LinkedIn?NO! 时至今日,脉脉已经是一个创业一年的公司了,但外界依然习惯于将其和职场社交的开山鼻祖LinkedIn做比较。     在LinkedIn入华之初,外界就充满着对其本土化的质疑,尽管LinkedIn在国外发展得很成功,但由于国内互联网的环境和用户习惯与国外用户的差异较大,LinkedIn 的产品逻辑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还是显得稍微“冰冷”一点,而脉脉选择了从IM切入,在“办事”之前先做“朋友”。     用林凡的话来说就是: 在构建人脉网络的角度, LinkedIn 倾向于”冷启动”,脉脉倾向于“热启动”。     详细来说,就是新加入LinkedIn 的用户需要从头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而脉脉用户在注册账号时,它会导入用户的手机通讯录,即“一度人脉”,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还原”出的人脉网络,同时还引入了“二度人脉”的计算方法,帮助用户认识朋友的朋友。“有了朋友的介绍,人与人在线交流的信任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而在线找人办事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优势是海外竞品所不具备的。”     在产品形态上,脉脉还加入了实名动态和匿名八卦的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像微信一样发工作上的实名朋友圈,也可以来匿名进行职场吐槽、求职意愿,职场八卦爆料等等,不久前匿名社交的出现着实让国内一大批匿名社交软件火了一把,而脉脉的数据也显示,目前匿名吐槽也正是脉脉最为活跃的版块,平均每天能产生数千条匿名信息,拥有15万的日活跃度,来自BAT的员工活跃度高达40%。     “不得不说,LinkedIn是脉脉很好的老师,但我们是基于自己的产品定位和中国用户特点来产生和LinkedIn不一样的产品思路。”林凡这样评价LinkedIn 和脉脉的关系。     一直被强调的概念:“工作版微信” 这个概念在多个采访场合都曾被林凡提起,“脉脉其实更像是基于工作场景的用户的交流和沟通,是工作版的微信。”     提起中国互联网的社交领域,有人会说,微信强大到让别的社交软件无从立身,林凡却并不这样认为。“大家在职场上应该有个专门的东西去维系和使用人脉,因为工作关系比较特殊。工作中结识的人,可能不会成为好朋友,但平时工作中又需要经常往来。职场联系人可能更关注你在工作上有哪些问题、观点。”林凡认为工作和生活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也就需要差异化的工具,因此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微信的工作场景的补充。     10月23日,脉脉在一周岁生日的时候对外宣布,即将推出PC 端产品。据钛媒体记者了解,基于PC 端的脉脉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类似于微信网页版的产品,一个是类似QQ的PC版。而这两个版本的产品,都没有完整的照搬移动端脉脉的产品功能,web 版更加强调实名动态和匿名八卦,而PC 版则更侧重于即时通讯。     而此消息离林凡之前说的不做PC,只过去了两个月。当记者问道为何在两个月内态度转变如此之快时,林凡这样回答到:“移动端是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的趋势的,但是PC 端又很符合职场人士上班的需求,他们大多数工作都是集中在电脑前面的,脉脉想沉淀出更有价值的东西,而移动端太过碎片化。另一个出发点,是基于HR 的工作需求,在脉脉上和多人进行沟通的时候,显然PC 的体验是比移动端的好很多的。”     其实林凡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微信的网页版的体验是持续受到用户诟病的软肋,登陆程序必须得扫二维码、网页聊天记录无法漫游等等,而脉脉正是想借此机会,PC、移动两条腿走路,希望能够完成其弯道超车。     PC版脉脉究竟体验如何还有待测试,不过据钛媒体了解,目前已经脉脉已经结束了内测,在本月末即31号,将正式推出脉脉PC端的产品。虽然脉脉和微信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产品,但在职场社交这个垂直领域,脉脉PC版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职业社交的最终价值是跨界跨行业的交流 在LinkedIn和微信进行绑定合作之后,LinkedIn 的用户数量取得爆发式的增长,昨天沈博阳表示,中国大陆已经成为LinkedIn全球拓展最快的市场。     LinkedIn用户的迅速增长给脉脉带来了压力,林凡也开始打造产品品牌,在北京和上海的几条地铁线上进行了大量的广告投放。“一是想抢先做品牌投入,二是想接触到更多除了互联网行业以外的人群,职业社交的最终价值是跨界跨行业的交流。”     得益与大量广告的投入,脉脉的用户增长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拐点。除此之外,林凡还表达了和希望和微信进行合作的意愿,希望以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LinkedIn 进行抗衡。     对于职场社交的商业化,林凡也坦言,会模仿LinkedIn 的模式,来针对创业公司进行人才招聘付费、顾问咨询和辅助融资等一系列服务。虽然这一计划早在9月5号就已经对外宣布,但是脉脉对于商业化还是非常谨慎,只是在进行一些简单的尝试。     在创投公司人才招聘时,将见面设为付费环节,进行计时付费。“你要去面试别人,面试者要得到报酬。从B2C 的角度看,对于C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作为B端的企业,会很不习惯。他们会觉得,我还没招到人呢,怎么要付给他钱呢?”虽然这一模式是对传统招聘方式的巨大挑战,但是,他并不畏惧这种“新商业”推广难度:“支付宝、百度竞价排名推出的时候,哪一个不是受到了质疑呢?”     从LinkedIn 进入中国之后,职场社交这个领域逐渐被培育起来,但是市场上还是难以见到出色的产品,LinkedIn 成熟的商业模式成为脉脉发展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在B 轮融资时,脉脉曾以80万的用户估值一亿美金吸引尽了资本市场的眼球,但是在职场社交这个赛场上,它能够成为最后的那匹黑马么?林凡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希望脉脉下一个爆发的节点是在一年之后。     (本文系作者@韩佩 授权钛媒体发表)
    linkedin
    2014年10月24日
  • linkedin
    微软20亿美元错失LinkedIn 如今要350亿! [摘要]LinkedIn上市之前,微软曾多次试图收购,但认为其报价太高,最终放弃。   几年前,LinkedIn CEO杰夫·韦纳(Jeff Weiner)险些将公司以20亿美元出售给微软,幸亏微软临阵退缩。如今,LinkedIn市值已高达250亿美元。     知情人士向BusinessInsider透露,在LinkedIn于2011年IPO(首次公开招股)之前的几年,微软曾多次试图收购LinkedIn。     最初,微软报价5亿美元收购LinkedIn,虽然接近达成协议,但最终还是告吹。在LinkedIn IPO之前的数月,微软又给出了最后的报价:近20亿美元。     但是,当时负责微软战略与合作的副总裁汉克·维吉尔(Hank Vigil)却临阵退缩,认为报价太高,最终放弃收购LinkedIn。维吉尔已于2011年离开微软。     对此,维吉尔拒绝发表评论。但LinkedIn公关人员却表示:“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这意味着微软的确曾多次尝试收购LinkedIn,但遗憾地是,最终错失了机会。如今,LinkedIn市值已高达250亿美元。     而且,从某些方面考虑,LinkedIn也的确符合微软的战略。如今,微软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整个计划就是围绕“生产力”和“云计算”来重塑微软。     目前,许多行业客户还是愿意使用微软Office应用,而纳德拉希望通过微软的云基础设施将这些应用普及到每一台设备上,包括平板电脑和手机等。     而将LinkedIn账号作为访问微软这些应用和服务的实时用户ID不失为明智之举。但如今,微软要想再次收购LinkedIn,可能至少要付出350亿美元。(谭燃)   来源: BI中文站 10月23日报道
    linkedin
    2014年10月24日
  • linkedin
    中国大陆成LinkedIn全球拓展最快市场 [摘要]LinkedIn在中国大陆已发展出6百多万注册用户,“我们接下来是看至少1个亿”。                                                   LinkedIn 硅谷山景城总部园区   全球拓展最快的市场–中国 LinkedIn自年初通过与Sequoia Capital (红杉资本)和CBC (宽带资本) 创立合资企业“领英”的方式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职场人士对于LinkedIn更直观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在选择注册中文版还是英文版的个人资料页面,或是要不要把自己的LinkedIn账号和微信帐号关联起来并允许在微信个人信息页上显示LinkedIn链接标签等方面。     仅仅几个月间,LinkedIn已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出超过6百万注册用户,“我们接下来是看至少1个亿”,LinkedIn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LinkedIn硅谷山景城总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被问及通过与微信合作来拓展中国区用户群时沈博阳说:“现阶段与微信的合作对LinkedIn在中国的用户拓展确实很有帮助,不过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靠自己,不可能靠一个合作伙伴做到很大。目前LinkedIn和微信双方相互理解,微信想得很清楚,不愿意把自己做得更重,所以双方完全没有竞争关系。”     接下来,LinkedIn把在华拓展合作关系的触角伸向了大学校园。11月11号,从北大开始,LinkedIn将启动与中国最精英的15所大学的合作,沈博阳介绍说合作形式将不仅仅是去宣讲一些东西,更多的是要与各所大学的就业中心展开深度合作,把美国精英大学就业中心的一些成功模式介绍到中国,包括为即将踏入职场的准毕业生们拍摄人生第一张职业照等项目。 LinkedIn在美的部分思想领袖,包括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奥巴马等(图片来源:LinkedIn)     至于在美国运营得很成功的思想领袖项目会不会也借鉴到中国来,沈博阳说该项目在中国的落地会跟美国不太一样,毕竟中国已经有了名人博客,所以方向将会是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比如律师、媒体人、咨询顾问等等职场人士就自己的专业方向来开专栏。     大数据分析驱动–进军B2B市场营销解决方案500亿美元市场 3年前杰夫·伊梅尔特在看了LinkedIn做的一张GE人才流动的图表后当即表示“这个图我每个月都要看到”。那之后以数据分析驱动的人才解决方案业务已发展为占LinkedIn总营业收入约60%的第一大业务线(上一季度财报人才解决方案业务线收入1亿6百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另外的两大业务线市场营销解决方案和付费订阅则分别占到大约20%,今年7月刚刚启动的第四大业务线销售解决方案目前占到约1%。 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图片来源:LinkedIn)     据LinkedIn商业分析部资深总监张溪梦介绍,LinkedIn的业务解决方案往往都是先从为了支持内部员工开始分析建模的, 然后通过采集更大的数据量以逐渐优化模型,进一步发展为一系列相关数据产品的整合。比如4年多前他刚加入LinkedIn时,就是从分析销售相关数据开始初步搭建模型,一个人支持200余名销售人员,后来这套系统经过不断优化,已发展到如今LinkedIn 内部有 3500 人以上在用,其中销售员工大概3000 多人,效率大为提高,并且该系统也从支持内部的市场营销发展为支持外部企业客户的市场营销解决方案业务。     在目前大约500亿美元的数据分析驱动市场营销市场中,LinkedIn计划于2017年分得约10亿美元的份额,为此LinkedIn于今年7月份以1.75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位于旧金山市中心的技术营销初创公司Bizo,其中90%以现金支付,余下10%以股权支付。Bizo擅长B2B营销,帮助企业专门针对会员的显示和社交广告活动进行测算与评估。就交易与业务整合,LinkedIn公司产品副总裁大卫·塔克(David Thacker)说:“我们计划将Bizo的媒体解决方案和多渠道培育产品等整合到我们的业务组合之中(例如LinkedIn的受赞助内容平台、广告业务等),不过,我们并不计划继续使用他们的数据解决方案业务。”     内部孵化器与系统开源 - 保持创新活力 “LinkedIn现在虽然已经是大公司了,但为了保持创新精神和团队快速开发能力,特别建立了内部孵化器机制。”LinkedIn全球研发团队的黄振裕介绍说。具体运作流程是每个季度员工可以向技术或产品部门的高管直接提出构想,经评估得到批准后将在3个月的时间中尝试进行初步实现,其间他们手上的日常工作可由其他同事暂为代理。如果孵化项目进展顺利,将得到进一步的资源支持,3个月到期后还可以继续深入开发。这样的孵化机制尤其激发了那些既想开发特定新项目又不愿为此放弃固定工作的中度冒险级员工们。     另一方面,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分布系统之一,开发并使用了很多技术来处理与大数据和高效能系统相关的难题。硅谷崇尚开源,Twitter用的Kafka就是LinkedIn开发的基于流的大数据采集开源系统,后成为Apache开源项目,每天在LinkedIn处理260亿条信息,同时还被除Twitter以外的多家硅谷公司采用,如Pinterest, Square和Netflix。其它LinkedIn主导开发的开源项目还包括Samza和Helix等,LinkedIn还是硅谷最早用Hadoop的前5家公司之一,当然,基于隐私保护,这些硅谷公司之间只是分享开源系统架构和机器学习算法,并不会分享数据。     附:截至2014年年中部分基本运营数据 全球超过3亿注册用户,每秒新增3名注册用户 超过200个海外市场,全球26处办公园区,22种语言版本 每日4亿5千万页面访问量,每年57亿次职位搜索量 超过450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领袖在英文平台上分享原创内容 超过350万公司资料页,覆盖140多个行业,发布超过2百万职位信息   腾讯科技 王倩 10月23日 硅谷报道
    linkedin
    2014年10月23日
  • linkedin
    带你参观LinkedIn美国总部:无托盘的餐厅、步行开会,以及无处不在的“IN”文化 对于每家进入中国的海外互联网公司来说,了解中国本地的市场和用户习惯非常重要。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想要更了解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互联网公司,了解这家公司的总部文化也同样重要。 上周五,PingWest 和部分中文媒体一起受邀参观了 LinkedIn 的总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在今年年初刚刚以“领英网”的名字进入中国。如果你对领英网和其“国际版” LinkedIn 感兴趣,那么应该跟着 PingWest 看看这家公司的内部是怎样的,听听美国总部员工是怎么介绍 LinkedIn 的。 先来看看 LinkedIn 的业务情况吧: LinkedIn 在今年年初正式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大约有600万用户,全球用户超过3亿。公司的使命是“连接全世界职场人士”,不过目前的数字和 LinkedIn 的使命仍然有差距——全球职场人士在20亿以上。另外,LinkedIn 还有一个公司愿景,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平台为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建立世界经济图谱。 LinkedIn 的收入构成主要有3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人才解决方案,也就是帮助企业在 LinkedIn 上做招聘,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60%左右。另外两块收入分别是广告收入和会员增值服务。 新业务:销售解决方案。这是 LinkedIn 刚刚推出的新业务,和人才解决方案类似,销售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最有可能购买自己产品的客户,并且成功销售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这套解决方案不仅能帮助销售人员找到客户,还能帮助销售人员了解到客户的关键人物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销售技巧。 LinkedIn 很多业务发展都是从支持内部到支持外部。这有点类似亚马逊的云服务,最初是为了支持亚马逊的平台,后期做成了开放平台。LinkedIn 的销售解决方案一开始也是为了帮助 LinkedIn 内部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开发的,然后才做成产品对外销售。 LinkedIn 在中国的新动态:考虑本地化产品、走进高校。LinkedIn 中国总裁沈博阳表示,目前 LinkedIn 在中国已经有超过50名员工,但大多是销售人员。接下来 LinkedIn 会考虑将产品做得更加本地化,在中国建立产品团队。另外,LinkedIn 中国也将在下月开始启动高校合作计划,和中国顶尖高校的就业中心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你应该还记得领英网进入中国之后是怎么获取中国用户的——与微信合作,在微信中内置了领英网的名片展示和账号绑定,在领英网中也加入了用户的个人微信展示功能。 中文媒体中已经有了不少 Google 办公室福利的报道,但国内用户对 LinkedIn 美国总部仍然知之甚少。现在跟着 PingWest 一起看看 LinkedIn 公司园区是什么样的吧。我们参观的区域多为休闲区和活动区,我感受到,LinkedIn 园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志性的“IN”符号无处不在。 和硅谷大多数科技公司一样,LinkedIn 的员工福利非常好。上周五正好是每月一次的“IN Day”,这期的主题活动的“包容和多样性”,活动内容包括为呼吁人们关注乳腺癌进行的小游行、体验轮椅篮球、将自己的名字贴到世界地图上等。下图为 IN Day 活动的一个幸运转盘。 这张是 LinkedIn 的员工地图。你可以看到, LinkedIn 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员工。不过可能地图挂太高了,东北地区的员工可能很难将名字贴到自己家乡。 LinkedIn 公司餐厅。免费午餐是硅谷科技公司的标配,LinkedIn 员工对 PingWest 介绍说,餐厅不提供托盘,因为有托盘的话很多员工就会打了饭之后拿到工位去吃,而没有托盘可以鼓励员工在餐厅用餐,从而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 公司重视员工重视公司文化,反过来员工也容易对公司形成认同感。下图这个 “IN” 的符号是一位 LinkedIn 员工用乐高积木拼起来送给公司的。现在放在 LinkedIn 公司早年的一个员工餐厅(现在是一个小的休闲区)门口。 T恤也是 LinkedIn 公司文化的一部分。Hani 介绍说,LinkedIn 几乎任何获得都会做T恤来纪念,上市的时候每个员工都收到了一件印有 LinkedIn 股票代码“LNKD” 的T恤。这些T恤也都是由员工自己设计的,大多数设计都会突出 “IN” 这个标志。下图为T恤墙。 下图为实时显示用户注册的地图,现在每秒钟有大约3位新用户加入 LinkedIn。图中蓝色小点意味着主动注册用户,红色意味着接受到好友邀请后注册的用户。 下图为 LinkedIn 举行全体会议的办公室,员工可以选择现场参加或者观看视频直播。每两周,LinkedIn CEO 杰夫·韦纳(Jeff Weiner)都会在这里跟员工介绍公司的近况以及最重要的进展。 LinkedIn 的一个会议室。LinkedIn 有“步行开会”的习惯,如果只是两三个人之间的会议,经常会一边在公司园区里散步一边开会。不过对于重要的会议,以及有客户参与的会议,就需要在这样的办公室里进行。 下图为 LinkedIn 公司健身房。这里不仅有各种健身器械,同时还会提供健身课程,员工可以报名参加。 下图为健身房通往办公室的过道,墙上贴满了员工健身的原因。员工健身的原因非常多,有的是为了能有好身材可以穿比基尼,有的是为了能在吃甜点的时候不用感到内疚,有的是为了获取女孩的芳心。    
    linkedin
    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