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ngwest
    GrowingIO:将数据分析流程整合成一个产品,协助用户优化企业运营效率 提到 Growth Hacking,对互联网行业稍有了解的人或许都知道这是当下一个挺受欢迎的概念。一些知名的公司,比如 Airbnb 就曾经用这种理念获得了井喷式的增长。如果你之前还没听说过 Airbnb 与 Growth Hacking 之间的故事的话,我建议你先读一下《Airbnb 的“暗黑成长史”》,因为看过之后,你自然会对我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工具更感兴趣。 对于已经看过上面那篇文章的读者来说,你或许也想能找到让自己正在做的业务快速增长的方式,但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才和工具能帮你做到这一点。如果这是你正在面临的困境,那么不防试一下 GrowingIO。这款由前 LinkedIn 美国商业分析部高级总监、世界前十位前沿数据科学家之一张溪梦带队打造的工具没准可以帮上你。 衡量用户和产品关系的热度和健康度指标 GrowingIO 是什么? 简单来说,GrowingIO 是一家大数据分析公司,它提供的工具可以通过收集、分析产品的数据来为其提供企业业务增长解决方案。 详细来说的话,对于 GrowingIO 正在做的事情,张溪梦自然会有更生动的解读,他告诉 PingWest 品玩: GrowingIO 把过去整个数据分析的流程,从采集、数据传输、输出存储、数据转化、可视化、高级分析模式这些所有的步骤通过一个产品展现给大家。企业不需要前端的工程师去布置代码,不需要大数据运维的人员去传输数据,不要数据仓库、集群,不需要闭源工具做数据提炼,也不需要做推荐算法工程师来做各种手动的统计学或者分析模型,这些功能都被 GrowingIO 做成一个产品,直接交付给企业业务端的人使用。 GrowingIO 有哪些特点? 看完 GrowingIO 对数据做了这么多复杂的处理之后,你大概会觉得这应该是一个需要不少练习才能掌握的工具,可在张溪梦看来,在 GrowingIO 的所有特点中,简单、速度快、高度智能、规模化是他们同时看重的。 简单:GrowingIO 经过一次部署之后,可以直接在 Web 或者 app 上操作获取数据,用户只要圈点网页中的某个元素就能实时获得用户与这个元素交互的情况。非常简单易用,任何一个人经过几分钟的培训就能用。 速度快:由于 GrowingIO 把整个数据分析流全部打通了,所以用户从需求提出,到最后结果的展示不再需要很多功能上的、工程上的或者业务上的流程,以前需要几个星期分析的工作,现在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实现。 高度智能:以前数据分析人员需要从报表中看出趋势,用各种不同纬度的报表找原因,但现在 GrowingIO 则具备一定的能预测力,能相对动态的帮助客户找到业务发展不利的原因,计算用户潜在流失的可能性。这其中内置了机器学习以及预算模型的能力。 规模化:张溪梦觉得自己在 LinkedIn、eBay 这些公司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数据分析的能力提供给各个不同部门的员工使用,所以 GrowingIO 也具备服务各个不同部门员工需求的数据分析能力。 GrowingIO 是如何协助用户优化企业运营效率的? 大头图好,还是小头图好?右下角三个分享按钮有人点吗? 在张溪梦看来,一个企业需要很有效率的进行运营,而运营的核心就是数据化。在我的要求下,张溪梦针对 PingWest 品玩的网站进行了一番分析,然后提出了若干可以优化的点,比如来说: 1:PingWest 网站文章内的图片都是可以点击并会跳转到新页面的,张溪梦看完之后就觉得这个点击没有直接的商业意义,而且如果在移动端的话,可能导致用户的跳出率很高。 2:用户打开一篇 PingWest 的文章后会看到巨大的头图,以及右下角的三个社交媒体分享按钮,那么对读者来说,大的头图好还是小的头图好?右下角的三个社交媒体分享按钮有人点击吗? 3:PingWest 文章页面支持无限翻滚,但右边广告位置却是始终不变的,那么如果用户翻滚五个页面看到的广告是相同的,好还是不同的好呢? 4:如果某类广告用户点击之后就没有再回到网站来,那么以后是否还应该展示这样的广告呢? 以上只是张溪梦提出的一连串疑问中比较容易说清楚的几个,不难发现,如果想做出决策、优化网站运营效率的话,自然需要数据来做支撑,而这些数据只需要在 PingWest 网站布一段代码就能轻松获取。 在 GrowingIO 上,用户可以通过热度和健康度这两个指数来衡量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一个用户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自己的产品上,但从来不贡献收益,这自然是不健康的;但如有有一个用户经常贡献收益,但停留时长却很短,这显然也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你想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让它变得可持续的话,GrowingIO 的确值得一试。 来源:pingwest  作者:cyzhou
    pingwest
    2015年11月04日
  • pingwest
    在线教育越来越无聊了,该批评的是资本么? 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在线教育公司寻求报道,新闻稿快把邮箱炸满了。花了小段时间翻阅了一下所有邮件,发现了几个共同点:首先,绝大多数是上市公司;然后,新闻稿内容大多是收购了另一家上市公司、初创公司或传统机构,准备布局新的教学版块,或者把传统机构积累的内容套上了“大数据”的外皮,做个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教育产品。   说实话,如果在线教育行业每天只有这些事情发生的话,真的有些无聊。   前几天和一位供职于某上市公司的朋友吃饭,聊了聊她家刚刚上线的一套个性化教育学习系统。这个产品号称重大突破,强调“大数据”、“智能推送”等关键词,看起来十分高级。我用测试账号上去看了一下,根本跟过去见过的视频教学类产品没区别,一堂课完了下一堂课,视频没完没了的放,内容来自一家比较知名的职业教育机构,大部分课程当中连课间和课后的测试题都没有,在我看来跟宣传的效果差之千里。就是这样一套核心其实是在线视频课件的系统,每一套收费价格数千元人民币不等。这让我对在线教育的信心再度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线教育在中国,大多是把过去线下的内容搬到线上,也就是网页和手机里,让定时定点的学习习惯变成了随处可得的碎片化在线学习习惯——故事其实相当的简单粗暴。然而投资者爱听简单粗暴的故事,因为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同时教育行业的地位特殊,用户目的性强,付费习惯良好,加上人口基数赋予的红利,简直是一块不弯腰都能狂割利润的麦田。根据市调机构的数据,2015 年第一季度中,全球科技教育投资有 40% 发生在中国,这个比例在 2014 年是 26%,2013 年是 6%。在线教育公司“跟谁学”创始人陈向东曾指出,今年在 A 股上市的在线教育沾边的公司市值非常高,甚至远超在美股上市的在线教育公司,而利润往往只有美股上市公司的几十分之一。   如此的市场条件,哺育出了众多在境内外上市的教育和在线教育类企业——也让它们开始不断重复着枯燥的 O2O 式线下到线上的搬运,以及缺乏诚意的工具换代。在各种在线教育行业研讨会议,各路人马口中不断重复着大数据、互联网+、估值、布局、中外公司融合、突进二三线城市、与巨头的竞合、共赢,以及行业今年增长率同比去年增加了多少,极少有人会讨论教育内容的增加、教育行业地位的转移与变革、考试的弱化与知识学习的强化。   把国内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叫得出名字的教育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经理人列出一张清单,有几个能配得上“教育家”的头衔?恐怕,这个行业的风流人物当中,更多的是追求增长与退出机会的创业者,或者唯投资者是从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思想家和教育家。被互联网等其他IT科技加冕的在线教育行业,存在严重的创新性问题。   平庸的公司、产品太多。现在,评判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好坏,不是其产品的技术性有多强,教学模式的有多新、多原创,或者领导者对教育行业的革新有多么伟大的构想。而是公司融资多少,估值几何。有 BAT 背景及资本注入的公司是好公司,单轮融资上亿美元的也是好公司,频繁收购其他教育公司和人才的更是好公司——一切这些消息,都是公司即将迎来的下一个融资阶段的资本来源所青睐的故事。在我看来,资本家的逻辑对其他创业领域说得通,但对于教育这个国之大业来说,是否偏离了这些创业者们在发布会上表露的所谓“初心”?   同在这个行业里,优秀的公司与产品鹤立鸡群其实相当的容易。硅谷巨头 Google 的主业并不是教育,之前推出了一个名为 Classroom 的产品,借助 Chromebook 和其他笔记本电脑作为工具,后端连接 Google 的云计算服务,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无纸化的教学、课件作业分发和沟通反馈的工具。这个产品包含在免费的 Google 教育套件当中,后者里面还有更多的免费的 K-12 教育教学资源;另一家来自美国的创业公司多邻国则专精于外语教学,它的产品打破了外语知识学习中语法、词汇等维度,将知识融合在填空、识图、选择、听写等不同类型的题目里面,加入游戏闯关的理念,提高了用户粘性和学习兴趣——它同样也是免费的。   看了在线教育行业已经有了不少时间,我自己的在线教育用户史,也是从上初中时玩四中网校那个粗制滥造的 RPG 网络游戏开始的。现在,真有点怀念二零零几年,怀念那个游戏,怀念作为一个非重点校学生徜徉在虚拟的北京四中里的刺激感,那种教育与科技的结合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现在,那些东西都很难找到了。   来源:pingwest  作者:光谱
    pingwest
    2015年07月08日
  • pingwest
    Worktile 的原班人马推出团队协同工具“纷云”,工作沟通绕开微信? 毫无疑问,微信正在无微不至地入侵我们的人生。本来,它是一个朋友之间交流的沟通工具,因为太过流行逐渐统治了不少人和团队的工作沟通。说实话,微信除了“即时”之外,并不是一个好的团队通讯工具,在我看来它甚至连邮件都不如。   很多人都在寻找那个在工作沟通中替代微信的产品。昨天下午诞生的新团队即时通讯工具“纷云”(Lesschat,以下简称纷云),是人们期待的答案么?   纷云的开发者正是在团队协同工具 Worktile 的原班人马,后者团队在中小型企业级云服务市场中颇有知名度。为什么又做了一个团队沟通工具?QQ 和微信还不够吗?Worktile 创始人兼 CEO 王涛透露,在自己的微信上,同事和好友、公司群和总群、每天关注的有效信息和总信息数——三者的比例都在不断降低,达到百分之甚至千分之个位数的水平。本质上,QQ 和微信是社交工具,不是沟通效率工具。   尽管Worktile团队没有提及,也在对外宣传时主动避开同为沟通效率工具的 Slack,但对 Slack 有了解和使用经验的人,恐怕绝不会对纷云陌生。 纷云采用了以“#”号抬头的“频道”、“私聊”和“群组”,共三个聊天版块的设定,和 Slack 如出一辙。其中,频道是完全公开的,一旦创建可以被所有团队成员看到,成员可以根据规则自由加入或申请加入;私聊就是私聊;群组则是隐私的群聊,只有参与者可见。这套聊天功能三重奏,覆盖了团队沟通当中绝大多数的场景:吹水、团队公共事务或非严格的公开讨论,可以使用频道;严格限定参与人员的的范围性讨论可以使用群组,而一对一的私下沟通,无论严格还是不严格,只要不希望其他人知道,都应该使用私聊。   第三方接口服务是纷云和其他团队沟通工具相比的一个亮点,举一个客服人员的例子:中小团队人员紧张,客服往往要兼顾微博、微信公众号、官网反馈邮箱、客服聊天、应用商城下载页面等多个渠道。纷云可以帮客服人员把不同平台的反馈信息集中起来,通过接口推送到频道中,呈现为一条消息——回复这条消息就可以自动转发到对应的社交平台上,极大地简化了客服人员的工序,降低了切换场景耗费的时间和经历。   目前,支持的第三方服务中,客服和产品经理需要的有微博、微信、Worktile、印象笔记、应用商城等,开发人员则会需要有 GitHub、BugHD 等,也有周伯通、竞鹿等服务HR人士。当微信后台收到了留言,还是在 GitHub 上有人提交了新的代码,抑或招聘网站上有新的应聘者,纷云都可以将这些数据收集到一起转换成一条可交互的聊天信息。 王涛透露,产品刚刚推出正式版,目前支持 76 个服务,比已经上线一年的 Slack 少 4 个,团队计划在今年底聚合超过 200 个 SaaS 服务。接入纷云的实现方式也很容易,按照王涛的描述,“只需几行代码”——尽管我们都知道,程序员所谓的几行代码恐怕并没那么简单。   根据公开的数据,Worktile 目前已经拥有超过 10 万个注册团队,在国内所有企业云服务当中网站排名(Alexa)第一。在 Worktile 产品获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纷云的推出给 Worktile 团队丰富了产品队列。   目前国内企业级 SaaS 服务市场上,沟通工具的竞争也已经初现端倪。在 Worktile 之前,另一家初创公司 Teambition 就已经推出了一个类 Slack 产品“简聊”。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也推出了一个面向各型企业的内部沟通工具“钉钉”,依托云计算资源主打和互联网语音电话强大的整合功能。这个产品来自阿里失败的社交尝试——前“来往”团队。此前腾讯方面也曾传出消息,正在试制一个“企业版微信”形态的产品。   不过,在互相竞争之前,这些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级沟通产品最需要挑战的,恐怕是那些从远古的OA时代留存下来,早已过时的“老家伙”们。   在聊天形式的纯沟通工具这个产品类目里,大家依然无法忘怀刚一问世就爆红的Slack。Slack刚推出的时候高喊“杀死电子邮件”的口号,基于国外比较流行的IRC聊天室产品,首创了我们目前所见的这种流行的[(频道+私聊+群组)x多接口]/即时通讯的产品形态,今年2月宣布获得了超过50万名企业用户。背后的公司Tiny Speck目前已经完成了7轮3.4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超过11亿美元。目前来看,这种模式还将流行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国内外公司的共同推动下,相信不少采用微信或QQ的企业沟通将被Slack模式取代。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5年07月07日
  • pingwest
    印象笔记寻找新CEO,或为上市做准备 上周,Twitter 宣布现任CEO科斯特罗将于7月1日卸任,其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杰克·多西将会担任临时CEO,并且和董事会一起寻找下一任正式CEO的人选。   但 Twitter 并不是硅谷地区唯一一家在寻找新CEO的互联网公司。Fortune 援引 The Information(付费) 的报道称,笔记应用印象笔记(Evernote)也在寻找一位新CEO来代替现任CEO Phil Libin。   印象笔记已经成立了8年时间,现任CEO Phil 虽然不是公司的创始人,但在公司成立不久之后就开始成为印象笔记的领导者。他告诉 The Information,公司现在在找一位“职业CEO”,并且已经有了一些人选,这位公司未来的CEO会比自己做的更好。而在寻找到新CEO之后,Phil 将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品上。   相比 Twitter 动荡不断的管理层,印象笔记的高层要稳定的多。Phil 一直是公司的核心领导者。不过最近印象笔记高层也有一些变动,比如招募了第一任CFO Jeff Shotts,以及将曾经负责全球运营的副总裁 Linda Kozlowski 提升为了COO。   虽然印象笔记一直是硅谷的明星公司,也很早就进入了10亿美元俱乐部,但最近两年的发展可能也进入了平台期。在2012年的时候,印象笔记完成了一轮7000万美元的融资,跻身10亿美元俱乐部,但之后三年都没有融资的消息。Fortune 分析称,印象笔记近期的高层变动可能是在为上市做准备。   从产品上来说,印象笔记在最近两年也有转型的趋势:从专注个人市场,转型为更重视企业市场,同时也有一些电商方面的尝试。毕竟企业级服务更容易获得收入。去年印象笔记推出了“工作群聊(Work Chat)”,就是进军团队协作服务市场的明显信号。   但在团队协作、和笔记管理方面,印象笔记也面临着很多竞争对手。现在最火的团队协作工具是 Slack,苹果最新推出的笔记应用可能也会对印象笔记形成一定的冲击,容易吸引走一批轻度用户。现在印象笔记有超过1亿用户,但并未向外界透露有多少活跃用户。   印象笔记于2012年正式进入中国,现在几乎所有印象笔记的产品都有相应的本地化版本。印象笔记本地化的特点是发布独立于全球的服务,将服务器也设在中国,可以说开创了海外互联网公司本地化的一个新的模版。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5年06月18日
  • pingwest
    20亿美元的中国云市场,多么?美国是750亿 近期,一份IDC报告称,预计2018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将达到20亿美元,美国云计算市场预计将增长到750亿美元。 报告称,在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中,份额最大的阿里云服务占到了23%。剩下的市场主要由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微软和亚马逊竞争并瓜分。 在世界范围内,云计算市场老大是和阿里巴巴近期合作频传的亚马逊。他拥有29%的全球市场份额,其网络服务在2015年第一季度实现15.7亿美元的收入,平均每年收入约60亿美元。 这份报告中预测,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业务将在2018年达到12亿美元,2016年收入可达3.93亿美元。而阿里的官方消息称,2015年阿里巴巴来自云计算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收入足有2.04亿美元,占整个公司经营收入的2%。 今年年初,阿里云开放了在美国的首个数据中心;又在这份报告发布的前三天,阿里云宣布与英特尔、Equinix、新加坡电信达成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国内云老大开始了从世界云老大口中夺食的第一步。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5年06月15日
  • pingwest
    属于未来的企业会议系统Intel Unite,长什么样? 会议演示系统可能是所有企业效率工具中最重要的一个,然而 IT 技术在这个方向上却一直没有什么特别长足的进步。   如果你参与过这样的会议,恐怕都记得这样一个场景:走入会议室,打开电脑,接入 VGA 视频输出线,调试电视或者投影仪的接收频道,调整画面……整个过程最短也要花费 1 分钟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我的经历)因为找不到 VGA 线,无线网络也连接不上,在尝试了半个小时之后直接取消了会议……   好吧,这样的日子恐怕很快就会结束。在今年的台北 Computex 电脑展上,英特尔发布了一个名为 Intel Unite 的新产品,属于 21 世纪的「智能」会议系统终于有点样子了。   企业 IT 部门只需要按照自己拥有的会议室数量,购买相同数量的迷你机(Mini PC),将这些 Mini PC 连接上会议室的显示屏或投影仪即可。然后,再向管理的用户设备推送 Intel Unite 用户端程序安装文件即可。   我在 Computex 现场测试了通过 Intel Unite 启动和参加会议的全过程。首先,Mini PC 连接的显示屏或投影仪会显示一个当前会议的 6 位数字密码。我在测试用的笔记本电脑上打开 Intel Unite 软件,输入这个密码,不到半秒钟时间就可以连接到当前会议系统上。       现场一共有两台笔记本电脑可以测试连接,而根据官方演示,最多 4 个人可以同时把自己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会议的总参加人数可以高达 100-200 人,这些用户都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观看其他人的画面,以及分发和接受其他人发送的文件。这个逻辑其实跟现有的电话会议系统特别像,熟悉电话会议系统的用户,只是把输入密码的地方从电话换成了电脑。   光有画面分享还不够,很多会议场景都需要视频通话或者其他的功能,Intel Unite 同样支持各种主流的第三方语音或视频通话系统。这些第三方支援功能可以通过插件(Plug-in)的形式安装到 Intel Unite 当中。比如,在现场,技术经理 Franklin Fung 给我演示了怎样在 Intel Unite 的用户界面上直接调整会议室里的 Phillip Hue 智能灯泡的颜色和亮度。任何可能跟会议本身有关联的功能,不只是调整照明、视频或语音通话,任何和会议有关的第三方服务都可以开发对应的插件,企业 IT 人士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开发自己的插件。除了核心的画面共享功能之外,Intel Unite 也是一个可以承载更多第三方功能的平台。 当然,硬件要求还是有的。首先,安装在会议室里和投影仪连接的 Mini PC 不是随便一台都可以,只有英特尔部分合作伙伴生产包含 vPro 技术的 Core M 或者 Core i 系列芯片的 Mini PC 或笔记本电脑才可以。因为 Intel Unite 的系统服务相当于是直接集成在芯片的 vPro 区块里的。至于原因,Fung 告诉我,Intel Unite 的一个重要功能优势就是可以让企业 IT 部门直接在云端对旗下拥有的所有 Mini PC 进行大规模管理,远程启动、给系统升级或者关机,以及远程踢人或者管理其他权限。所有这些工作都是通过 vPro 技术完成的。根据官方网站显示,支持 Intel Unite 的 Mini PC 价格大约在 270 美元上下。   任何使用包含 vPro 技术 Core 芯片的电脑都可以当成会议系统使用,如果两个用户使用的都是这样的笔记本电脑,则可以直接在 Intel Unite 上建立点对点(P2P)连接。另外,任何拥有会议密码的人都可以在任意地点和网络环境加入到会议当中。会议中传输的图像和文件数据都通过 256 位 SSL 加密技术加密。 目前,Intel Unite 支持 Windows 操作系统。Fung 告诉我他们正在进行 Mac OS X 和 Chrome OS 的适配工作,未来还会开发出 iOS 和 Android 版本的用户端软件。   未来的会议系统到底应该是有线还是无线的?不管怎样,会议系统都应该是「零配置」(0-Config)的,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员应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开会,而不是调试设备上。就冲这个,我挺看好 Intel Unite 的,前提是你愿意多花不到 300 美金在会议室里多添加一个小电脑,来节省调试设备的时间。毕竟,时间就是金钱。   来源:pingwest 作者:光谱
    pingwest
    2015年06月05日
  • pingwest
    猿题库6000万美元D轮融资已完成,将推出直播辅导平台 今日,在线教育初创公司猿题库宣布 D 轮融资已经完成。本轮融资总额 6000 万美元,由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投,新天域资本(New Horizon Capital)以及猿题库 A、B、C 轮投资方 IDG 资本和经纬中国参投,易凯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完成后,猿题库估值达到 3.6 亿美元。 关于 D 轮融资的消息,猿题库将于今天发布正式声明。 猿题库诞生于创始人兼 CEO 李勇此前创业项目粉笔网的一次战略转型,现在已成为国内最优秀的 K-12 免费题库类在线学习类产品之一。据了解,猿题库目前拥有 1300 万中学生用户,是目前中国中学生用户量最大的题库类产品。猿题库可以让用户在手机上做题,使用智能算法对学生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而完成对学习能力的评估,用算法的方式优化给出的题目,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做题和学习服务。 除了题库之外,猿题库也上线过颇具黑科技气息的一个产品“小猿搜题”,目前用户已经超过 600 万。小猿搜题可以让用户对纸面题目拍照,使用 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配合应用基于猿题库后端的机器学习能力,为用户解答题目。 黑科技的背后,是猿题库不满足于成为一个学习内容库,而是想用大数据技术驱动智能学习的理想。此前,李勇曾对记者表示: 和很多教育类网站不同,猿题库并不是简单地想把线下的内容搬到线上,而要是把运算和云服务带到传统教育中去。所以我们实际上是一个云计算公司。这件事没有人干,但是很有价值。 李勇在中国互联网和媒体行业知名度较高,曾在《财经》、《南方周末》等媒体供职,历任《环球企业家》出品人、网易主编和门户事业部总裁,也曾以天使投资人身份投资自己前同事唐岩的创业项目陌陌,后者现已上市。 本轮融资的投资方当中,也浮现出了另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身影:华人文化董事长黎瑞刚。 黎瑞刚曾任上海文广传媒新闻传媒(SMG)总裁,将 SMG 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产业布局完整的媒体集团,在媒体行业享有极高的声誉。现在,他的精力主要放在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上,后者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媒体和文化产业投资的人民币 PE。据了解,CMC 投资猿题库的原因在于坚信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颠覆能力,高度认可猿题库通过技术驱动所取得的突破。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猿题库打算拓展业务到题库、手机拍照搜题之外,推出一个新的直播辅导平台“猿辅导”。该产品同样将基于猿题库积累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能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服务,而 D 轮资本将为猿题库上线新产品提供技术和市场推广所需的资金支持。其他关于该新产品的消息目前尚未可知。 来源:pingwest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pingwest
    2015年03月30日
  • pingwest
    微软开放Office 2016 Mac版预览下载 在将Office搬到iPad和iPhone上后,微软跨平台任务几乎只剩下Mac这一端了。今天,微软在官方博客中宣布开放Office 2016 Mac版预览下载,距离它的前代产品Office 2011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年。 外观上,Office 2016 Mac版将新的Windows设计风格与前代Office 2011相融合。功能上,Office 2016 Mac版集成了微软的云服务,即Office 365、OneDrive、Sharepoint都集成在了新Office中。 此外,Word、Excel、PowerPoint都有新的更新改进。其中,Excel将PC和Mac端的快捷键统一了,Mac用户可以使用cmd + shift(此前仅是cmd)进行快捷操作,功能上类似PC上的ctrl + shift快捷键,这将极大有利于在Mac和PC间频繁切换使用的用户。同时,Mac Office 2016还将支持沙盒机制,适配Retina屏幕等。 预计Office 2016 Mac版最终版将于今夏推出,微软官方尚未公布具体定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官网下载尝鲜体验。 来源:pingwest  作者:惊涛
    pingwest
    2015年03月06日
  • pingwest
    Inbox将支持Gmail企业邮箱,Google要彻底用Inbox替代Gmail了 可以说,Google去年10月份推出的Inbox天生是为工作服务的。在Gmail的基础上整合了通知提醒和待办事项,Inbox不仅能帮助用户提炼出每一封邮件的“最重要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Inbox现在只支持Gmail,尚不能支持搭建在Google应用服务上的企业帐户。简单来说,我的工作邮箱并不能使用Inbox。这导致,即使对它赞誉有加,它在我日常工作中的使用频率依然不高。 不过,这种情况在不久后或将发生变化。近日,Google官方微博宣布将允许Google应用服务企业账户使用Inbox,但需要企业账户管理员向Inbox官方(inboxforwork@google.com)提出申请。下个月起,Google将正式对外发出邀请。 目前来看,Inbox的工作版本和消费者使用版几乎没有区别。不过,Gmail产品总监Alex Gawley承认,用户处理工作邮件和个人邮件是有差异的。 例如,工作邮件中几乎没有“推广”(Purchase)和“社交”(Social)两种标签,即人们基本不会使用工作邮箱来收取优惠信息邮件和注册社交网络账号。此外,一些Google工作账号使用者倾向于创建自己的一套邮件过滤机制。Gawley表示,Google正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解决方案,来实现在工作环境下更好的对邮件进行自动分类和过滤。 当然,Inbox的“稍后提醒”(Snooze)和“待办事项”(Reminder)在工作环境并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就能很好使用。 作为一家工作邮箱(目前是)搭建在Gmail上的公司,看来我需要让老板考虑申请一下Inbox使用权限了。 来源:pingwest    作者:惊涛
    pingwest
    2015年02月26日
  • pingwest
    职场社交兴起,Weave想到了把 Tinder 和 LinkedIn 结合在一起 社交产品一直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类别,虽然已经有了腾讯、Facebook 等巨头,但是社交领域的创新仍然层出不穷。基于 Facebook 的约会应用 Tinder,让“约会”变得特别简单。而当 Brian Ma 看到 Tinder 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下一个项目有着落了。 Brian 是比价搜索工具 Decide.com 的创始人,2013年他将公司卖给了 eBay。卖完公司,Brian 成了“有钱人”,所以他就想做一些天使投资。 很快,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作为天使投资人,需要参加各种活动,认识各种人,但是他比较内向,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跟陌生人聊天。“而且这种随机找人聊天,很多时候碰不到自己想要找的人。”Brian 告诉记者。 其实互联网上帮助职场人士社交的应用也不少,最大的是 LinkedIn。但 Brian 表示,在 LinkedIn 上找人的体验并不好,比如先要加好友,然后才能发站内信什么的,过于正式和复杂。“我认为 LinkedIn 做的最好的是在职场人士认识之后保持联系这方面。”他说。 但是,LinkedIn 上有用户的职业资料,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在看到 Tinder 之后,Brian 想到了把 Tinder 和 LinkedIn 结合在一起。这就诞生了 Weave,一款职场人士的“约会”应用。 从应用的功能来说,Weave 和 Tinder 很像,用户登录后可以看到一叠由其他用户资料组成的卡片,可以左右滑动来决定是“稍后再约”还是“立即约见”。如果两名用户都希望约见对方,那么这两位用户就可以私信交流。如果只有一方“倾心”,对方并不会收到任何信息。 不过 Weave 里的“约”并不是约会,而是“约咖啡”。因为 Weave 需要用户以 LinkedIn 帐号登录,所以约的人也都和自己的职业相关(包括但不限于自己 LinkedIn 上的好友),比如找工作的人可以约 HR,投资人可以约创业者,创业者可以约程序员等等。 Brian 表示,Weave 有两大特点,一是移动应用的位置优势:Weave 在做用户匹配的时候会根据距离来做判断,距离越近,就越有可能见面;第二是双向匹配:只有两个人都希望约见对方才会促发连接,这也让约见面更加自然,因为双方必然会有共同的话题或者需求匹配。 但随着 Weave 积累到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在匹配用户的时候又多了一层相关性要素。通过用户的滑动操作以及个人资料,Weave 能够判断这位用户想要见什么人,并像他展示更多这样的人。 比如一位程序员在看到投资人的时候都表示“稍后再约”,而在看到HR的时候则表示“立即约见”,这很有可能表明他没有创业的打算,但想换工作。于是 Weave 就会像他推荐更多的HR。而当一位 HR 频繁想要约见营销人士而不是程序员的时候,Weave 也会像他推荐更多他想要见的人。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职场人士见面、讨论职业机会变得更加简单。”Brian 说。目前 Weave 在用户完成连接之后,只支持私信交流,但未来 Weave 还会在应用中加入日程管理、推荐见面地点等功能,让两个都想见面的人更轻松的安排一次见面的时间地点。 不过他并不认为 Weave 会和 LinkedIn 发生直接竞争,相反,Weave 在促进职场人士见面交流的同时,也为 LinkedIn 带去了用户。“很多人在 Weave 上约了咖啡,见面之后又在 LinkedIn 上加了好友。” 现在每天能促成100次职业人生的见面,而在过去一年里,用户已经在 Weave 上划动了400万次。和大多数移动互联网产品一样,Weave 的初期用户集中在旧金山湾区一带,但 Brian 表示,世界上大多数职业人士都有交流职业机会的需求。而走出科技圈,也是接下来 Weave 会努力的方向。 来源:pingwest
    pingwest
    2015年0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