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服务
    预测:2016年Google将大量收购云服务创业公司 12月24日,客户关系管理公司 Salesforce 以 3.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云软件制造商 SteelBrick,这是 Salesforce 近两年来最大的一次收购交易。 SteelBrick 的自动报价服务发展迅速,其报价软件可以和 Salesforce 无缝集成。除了可以为商品算出最合适的报价外,SteelBrick 的工具服务还可以处理订单、合同、开票和支付等业务,这和 Salesforce 本身的业务都是紧密相关的。 投资者认为这是一种征兆,明年云软件领域的并购市场会变得更加活跃。风险投资公司 Emergence Capital 的普通合伙人 Jason Green 说:“从并购的角度来看,2016年 将变得非常有趣。Google 可能是参与收购的公司之一。” Green 主要关注基于云服务的公司,在过去几年内,已经在投资云服务公司方面取得了成功,其中包括 Salesforce、Box 和 Veeva。 第一波云服务软件创业公司热潮已经退去。2012年,SAP 以 34 亿美元收购 HR 云服务商 SuccessFactors;同年,微软以 12 亿美元收购协作服务商 Yammer;2013年Salesforce 耗资 25 亿美元收购营销服务商 ExactTarget。 随着新兴云软件创业公司的快速崛起,这种格局可能会改变。Green 说:“我们现在开始看到了第二波公司兼并的热潮,IPO 市场和很多后期融资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我认为公司在兼并事情上会变得更活跃。” 为 Google 并购做准备 很多资金雄厚的大公司会通过并购而不断强大。Green 指出 Oracle、SAP、Google 和 Microsoft 等公司明年都可能成为大型的并购者。Google 在该领域比较有侵略性,其云解决方案在所有的创业公司中比较流行。 Google 近两年在云服务上的并购情况如下:2014年,Google 收购云计算软件工具提供商 Firebase。Firebase 的产品可以方便工程师在移动应用和网站之间存储和同步数据。同年,谷歌宣布了收购初创公司 Stackdriver,Stackdriver 主要为运行在云平台上的应用提供性能监控服务。今年,Google 今天收购 Web 应用服务器提供商 Talaria,并将其整合至 Google 的云平台上。目前,Google 收购了一家叫做 Bebop 的软件创业公司。Google 在该领域可能还有很多大的动作,他们将要收购更多有潜力的公司。 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人有这种预测。市场调查公司 Sitfel 的总经理 Tom Roderick 也曾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大部分软件公司并购会关注科技公司的私人股份收购,如 Informatica 、Tibco 等。在接下来的 6 个月内,可能会出现很多并购方面的消息。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编译自:businessinsider.com
    云服务
    2015年12月30日
  • 云服务
    AWS年收益达73亿美元,推出 QuichSight、Kinesis Firehose、Inspector等云服务工具 这一次的 Amazon re: invent,悉数围绕 AWS 展开。   大会上,AWS 的高级副总裁 Andy Jassy 提到,在云服务领域,AWS 仍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有超过 100 万的活跃用户,而且特别指出这 100 万是企业而非个人用户,AWS 总体年收益达 73 亿美元,另外仅数据库业务目前也已达到 10 亿美元的年收益。 相比去年,AWS 业务总体增长了 81%, Jassy 表示,不论是云存储、处理还是其他数据库服务的增长在业内都高于竞争对手。其中,EC2 业务增长达 95%,S3 数据中心的业务增长达 120%,数据库服务增长达 127%。   就云服务而言,市场中虽然已有大大小小的玩家,但 AWS 的每一个举措都会掀起不小波澜,它的市场策略正如 Amazon 在电商业务开疆拓土一般:提供廉价产品以建立起规模经济。 Jassy 表示,目前已经有 25 种不同类型的 800 家软件提供商集成了 AWS 的服务。   在未来的布局上,Amazon 准备发布一个围绕安全的新培训和认证项目,不久还将推出一个 DevOps 能力计划,推动混合云建设,并将允许用户配置专有的 EC2 主机,同时将为合作伙伴提供类似于 AWS 的 DevOps 和管理服务的认证。   罢特,IBM 随后就发 Twitter 称自家的云业务收益为 87 亿美元,明明甩 AWS 一截..... 此外,大会还发布了一系列围绕云服务的工具——   QuickSight Quicksight 一款全新的基于云的 BI 工具,Jassy 表示,相比传统的 BI 提供商,QuickSight 于企业的成本只要十分之一。而且它更加易用,得益于超高速并行内存计算引擎(SPICE,Super-Fast Parallel In-Memory Computation Engine )的技术支持,QuickSight 只需要 60 秒就能提供可视化地计算结果,并能够自动辨别出结果呈现的优先顺序,同时它也集成了 AWS 的其他云服务。   QuickSight 的推出应该早在预料之中——Microsoft 的 Power BI 正式启用距今不过数个月,而 IBM 也在去年为其 SoftLayer 公共云推出了 Cognos 的 BI 服务,Salesforce 在去年也推出的相似的 Analytics Cloud ,还有创业公司如 BIME、 Birst、Domo,另外 GoodData 也推出了独立 BI 工具。   不过,公众云的 “铁王座” 一直以来还是 AWS 的,即便是 SoftLayer 或 Azure 都不能与之抗衡,而通过图表来展现其数据分析的 QuickSight,无疑是 AWS 在 BI 领域的又一强劲落子。AWS 的产品战略主管(也是首席数据科学家)Matt Wood 表示,Domo,Qlik,Tableau 以及 Tibco 的 BI 工具都可以插入 QuickSight 的 SPICE 引擎并进行查询,AWS 提供的数据可视化和图表可以开放给任何人,它可以通过邮件分享或者是嵌入到网页中。   Kinesis Firehose Amazon 在 2013年 推出 Kinesis 服务,致力于帮助开发者实时处理海量数据,现已经更名 Kinesis Streams,此次推出的 Kinesis Firehose 则是一款向云端传输数据流的工具,它能够从网页 app、移动 app 或遥测系统向 AWS 的存储系统中传输,这些数据则用于进一步分析,另外,这项服务还提供数据连接选项,可供开发人员自行配置。目前初期 Kinesis Firehose 只用于 S3 和 RedShift,不过接下来还将支持更多数据仓储服务。   Snowball 这就是 Amazon 早前说的提供数据迁移服务的 “物理存储设备” 啦,当企业数据上传特别大的时候,可以先拷到 Snowball,再寄回给 Amazon。Snowball 的样子像一台传统的台式主机,不过稍大一点,它能容纳 50TB 的数据,机箱一侧是一面 Kindle,可以自动进行传输标记。据悉,这台机器能够承受 6g 震荡,并自带 110V 电源,还有内置 10GB 的网络连接。   开发者每次导入或导出数据的费用为 200 美元。如果是就地使用,前十天是免费的,之后每天会收取 15 美元。如果是将数据导入 AWS S3 时不收取费用,但是导出数据的话,每 GB 收取 0.03.美元。除了 S3,其他的数据仓储服务也将陆续开放。   数据迁移:Database Migration Service、Schema Conversion Tool、MariaDB 数据库引擎 AWS 的 Database Migration Service,即数据迁移服务,目前能够在 10-15 分钟之内完成企业数据迁移,并承诺能够以更低成本在云中运行相同数据库。   不过目前的数据库还是比较复杂的软件形式,为了更简化,AWS 发布了一款免费的 Schema Conversion Tool,能够自动改变数据库模式和数据库代码,让现有的相对独立数据库能够共同在 Amazon 的公有云上运行。   同时,AWS 还为 MariaDB SQL 提供数据引擎服务。   MySQL 早前被 Oracler 纳入囊中,为了与其竞争,AWS 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云服务用来支撑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 SimpleDB 以及 RDS (Relational DatabaseService),另外还有后来的新的云数据库服务 Aurora。而 MariaDB SQL 作为 MySQL 的一个分支,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开始向 MariaDB 迁移,目前即便是 Goolge Cloud Plantform 还是 Microsoft Engine 都尚没有一个专门的 MariaDB 引擎。 Inspector 这是一种可以检测和识别潜在安全漏洞与合规漏洞的机器人服务,它利用了 Amazon20 多年来的运营经验积累,并且能够生成一份安全状况报告,并给出后续解决步骤的建议。不过,Amazon 推出这项服务,像 CloudPassge、Dome9 等创业公司也早就开始提供了,另外还有 Netflix 之前推出的 “猴子系列” 开源工具。好吧,有国外网友表示,那些早早开始做这项安全服务的创业公司又该哭了。   来源:36氪 ,作者:孝羽
    云服务
    2015年10月13日
  • 云服务
    互动技术云服务商云视互动,已获用友畅捷通和用友幸福投资近千万联合战略投资   来源:猎云网 (微信:ilieyun)文/李泽辰   云视互动是一款集消息推送、富媒体聊天、音视频互动、多媒体客服的云服务平台,它将复杂的通讯技术封装为SDK提供给应用开发者,借助它所提供的SDK或API,广大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开发团队便可轻松快捷实现自身产品跨平台、多终端的互动服务。   云视互动创始人耿小峰将自己形容为“准80后人,70后的身体,60后的颜值,90后的心态以及00后的激情”,凭借着这份激情,他拒绝了西安酷派CTO的职位,毅然与伙伴走上创业道路。   “目前软件开发领域中,由于传统文字交流效率的低下以及无线高速网络的普及,互动沟通尤其是富媒体沟通逐渐成为标配,我就想我们为什么不去做一个专门的沟通模块供大家使用呢?”,于是耿小峰带领着没有海归,没有名校博士但有着十三年行业经验与技术沉淀的草根技术团队于2014年12月份完成了云视互动的开发。   云视互动目前专注于企业沟通、在线教育互动、服务咨询客服三大市场,“我们就专门做垂直细分领域,业界内那些做平台的大佬是弯不下这个腰的”,耿小峰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一厘米宽,一公里深’。”   与融云、云通讯、云之讯等更偏向于与运营商合作、侧重于电信业务的其他提供IM云服务的产品相比,云视互动更针对移动互联网范畴。目前已经与用友、西部机场集团、恒谦教育、空中医院等二十多家明星企业与两百多家小微型企业进行合作,所涉及到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六百余万。 云视互动支持Windows、Android、iOS三大主流平台,可以帮助开发者在几分钟内添加几行代码即可快速集成互动沟通的功能;采用多线、多点的分布式部署,这样的架构解决了国内特殊的网络问题;并且对沟通过程深度优化,使得即使是3G网络也可以使音视频的沟通,甚至是目前诸多即时通讯软件无法实现的多人语音实时对讲进行的顺利流畅。   将这样一整套完全开源的解决方案直接整合给开发者,降低了技术门槛,节约了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可以将产品的上线时间提前三个月左右。   云视互动是完全开源的项目,而开源项目的安全问题一向很令人苦恼,云视互动针对这点作了特别的设计,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用户的安全信息,云视互动不会涉及到任何App内的用户数据,对接的仅仅是每个用户所对应的UID,自然也不会偷偷上传数据搞一些所谓的大数据。   从做云视互动前的企业统一通信服务到如今的云视互动,耿小峰向猎云网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的口号从‘让企业沟通更简单’到‘让沟通更简单’,这是一个策略的调整,同样也是一个角色的改变,最开始是自己挖金子,现在是你们挖矿,我给你们卖水。”   日前,云视互动还推出了基于云视互动的前、后台完全开源的具备社交互动功能的App框架“融科通”,将“融科通”提供给想要研发App的团队,开发者只需要将产品内容填充进去即可完成自己的App。不久后会在北京市建立自己的运营中心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并计划两年后推出自己的视频会议产品。   据了解,云视互动已获得了用友畅捷通和用友幸福投资近千万人民币的联合战略投资。  
    云服务
    2015年09月22日
  • 云服务
    云服务企业Velostrata完成A轮1400万美元融资 Velostrata 是一家成立于 2014 年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州。Velostrata 为客户提供混合云解决方案,降低企业服务器的计算压力,将数据存储部署在本地,在云上运营虚拟的计算器。本轮投资由 83 North 领投,Norwest Venture Partners 跟投。   消息来源:Xconomy Velostrata Lifts Veil On New Hybrid Cloud Model, Raises $14M San Jose, CA-based startup Velostrata emerged from stealth mode today with $14 million in hand and a new option for businesses that are wary of storing their data in the Web-based servers of the “public cloud.’’ Velostrata’s software makes it possible for companies to tap into the computing power available from that shared Web-based infrastructure, without also being required to store their data in the public cloud. Customers can quickly switch some of their processing workload to an outside company such as Amazon Web Services, but continue to store their data in their own in-house IT centers, according to Velostrata. Dozens of businesses have been using the software in beta testing. The tactic of “decoupling compute from storage” allows companies to use Web-based computing as needed, and avoid the expense of overbuilding their own infrastructure to handle periods of peak demand, says Velostrata founder and CEO Issy Ben-Shaul (pictured above.) The startup, which Ben-Shaul founded in 2014 with Velostrata chief product officer Ady Degany, claims its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The most consistent feedback we have heard from customers, analysts and press, is that they have not heard (of) any company that does this, so there are no competitor(s) that offer decoupling compute from storage,” Ben-Shaul said in an e-mail exchange with Xconomy. Ben-Shaul was previously a co-founder of Actona, a wide area networks optimization company that was acquired by Cisco in 2004, and Wanova, a desktop virtualization company bought by VMware in 2012. Velostrata announced today that it has closed a $14 million Series A funding led by Norwest Venture Partners and 83North, formerly named Greylock IL Partners. Norwest Venture Partners general partner Dror Nahumi, in a statement about the funding announcement, said Velostrata’s technology addresses a bottleneck in the adoption by businesses of the “hybrid cloud”—the combined use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mputing and storage infrastructure as needed. “Every CIO is being asked by the management team and board to migrate enterprise infrastructure to the cloud, yet a mere fraction of IT spending goes toward cloud services,” Nahumi said. “Adoption is low because current cloud migration technologies are plagued by challenges like security and compliance risks, cost, migration time, complexity and vendor lock-in. Velostrata provides an innovative hybrid cloud approach that eliminates all these challenges and empowers CIOs to accelerate the migration quest using an evolutionary, secure, and highly cost effective platform.”
    云服务
    2015年08月28日
  • 云服务
    云服务市场暗流涌动,华为挺进为哪般? [摘要]华为在云计算上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投入,已经在企业市场累积了众多合作伙伴。   中国是一个疯狂的市场,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PC、手机、汽车等市场,而在云计算领域的巨大潜力,也让中国市场被业内IT巨头疯狂追捧。   目前,国内公有云市场正处于群雄逐鹿的市场格局,微软、IBM、亚马逊AWS等外资背景云服务商的不断杀入,使得国内云市场总体规模直线攀升。国内的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系云服务提供商和三大电信运营商,更是利用一波又一波的大规模价格战抢夺用户,云服务市场竞争不断升级,市场黄金时间日趋成熟。   近期,华为挺进公有云市场的消息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据腾讯科技此前曝光的消息称,华为将在本月底正式推出公有云服务,并发布公有云战略。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华为为何加入云服务战局?华为未来的云战略又将是什么?   公有云市场炙手可热 随着移动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不断渗透,全联接的趋势日益明朗。面对数据的爆炸与共享上百倍增长的趋势,企业现有的IT基础构架已很难支撑。此时,云服务成为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也成为了新数字时代下IT最重要的技术基石之一。   简单来说,云计算可以将企业所需的软硬件、资料都放到网络上,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不同的IT设备互相连接,实现数据存取、运算等。当前,常见的云包括公有云(Public Cloud)与私有云(Private Cloud)两种。   与私有云相比,公有云可以使企业毋须架设任何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便可享有专业的IT服务,从而极大的提升企业的IT效率,并可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业务创新上。此外,公有云在大规模计算和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上也都优于私有云。   基于这些优势,企业提升IT效率的需求不断催生公有云市场升温。据IDC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球云IT基础设施(主要指服务器、存储和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增长高达25.1%,市场规模达到63亿美元。公有云市场,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5.5%,市场规模达到39亿美元;私有云市场,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4.4%市场规模达到了24亿美元。   所以,公有云市场已经成为各个国际巨头的必争之地。   华为如何突出重围? 实际上,华为早在2008年就开始布局云计算领域,当时主要以私有云为主。2010年底,华为启动"云帆计划",正式宣布进军云计算领域;2011年10月,华为宣布成立IT产品线;2014年,华为领先的云操作系统Fusion Sphere 5.0发布。截至目前,华为已有上万名研发工程师,并广泛参与云计算标准的制定,拥有IT专利数千项。   分析人士指出,公有云是华为云计算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加入公有云战局,从华为在IT领域的这几年积累和实践来看,其优势和时机已经具备。   对于华为为何进入公有云市场的初衷,华为常务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在今年分析师大会上对腾讯科技表示,IT设备的变现既可以是卖产品的模式,比如卖计算、存储产品,也可以是提供服务。大型企业既要有私有云,也对公有云有需求。华为的云计算能力能让企业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方便地迁移,因为华为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基于同一个架构,这样可以让企业能够享受到公有云的成本优势。   虽然公有云市场前景巨大,但已呈现出巨头圈地的竞争势态。那么,华为的优势是什么?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近期,腾讯云和阿里云在云服务领域的圈地味道日渐浓烈。腾讯云和阿里云由于过去数年的积累,已经各自在核心领域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腾讯云是游戏、社交,阿里云则是电子商务以及近期的大物流、大医疗等等。   与互联网为代表的平台服务型云服务提供商相比,华为公有云则属于云基础设施服务商,提供的是对企业IT系统的改造。换言之,互联网提供云服务目前更立足于互联网型应用,更多面向开发者,华为公有云则聚焦在为客户提供企业级的IT基础设施服务。   据了解,实际上华为公有云已经服务了很多客户,其中不乏重量级的政府和企业客户,如不久前刚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的大连市政府,双方将在软件云上进行深度的合作;在深圳卫视的全媒体转型创新中,华为的公有云同样参与其间并和客户进行了联合创新。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云的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客户在云上的经验、人才和能力都还欠缺,华为这种能够全程的贴近客户,引领客户以及和客户共同前进的能力是其最大的优势。   华为轮值CEO、副董事长徐直军在分析师大会上曾透露,华为将向客户提供完整的云服务,还将为运营商提供相关服务。与此同时,公司将继续与其它运营商在海外市场进行合作,并向海外运营商提供云服务。   华为在企业市场始终坚持“被集成”的战略,在公有云市场华为也坚持开放心态与合作伙伴一起帮助企业实现其业务的云化转型。目前,华为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层面的推进,在云服务生态链营造上也在持续加大投入,与多个行业巨头展开战略合作。如与腾讯等多个行业巨头分别建设了联合实验室,不仅是服务运营商和大型企业,更用来为合作伙伴验证可行的方案。   可以说,公有云对于华为既是个新事物,又不是个新事物,华为在云计算上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投入,已经在企业市场累积了众多客户和合作伙伴,长期坚持成就客户导向的华为,在公有云市场给用户带来的服务值得期待。   但华为面临的挑战也不小,市场能否广泛认可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尤其是在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与此同时、随着谷歌、亚马逊、微软、阿里云等大幅度下调云服务的价格,华为面对先手者的竞争攻势能撑多久还是未知数。   腾讯科技 郭晓峰 7月29日报道
    云服务
    2015年07月30日
  • 云服务
    从微软 Azure 飘来的初创企业灵雀云,欲做国内的 Docker 部署平台 如果有人问我今年云服务领域有什么热点,那我只能毫不犹豫的回答,“Docker,Docker,Docker!”,因为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Docker 作为去年才出现的容器解决方案,经过去年一月到今年 4 月的三轮闪电融资,总共融到了来自红杉资本和高盛等的 1 亿 6000 万美元,可谓近年来最大的热门。   利用 Docker 技术,Google ,  IBM 等大企业纷纷推出新的技术方案来提升自家的服务。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以 Docker 技术为核心的初创企业,提供容器 (Docker) 托管服务的灵雀云便是其中之一。   相较于传统的 IaaS 和 PaaS 服务,Docker 对底层的支持比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更灵活,而对上层应用的操控又比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更容易;同时因为 Docker 是虚拟化的服务,天生能够对计算资源做到更好的利用,因此 Docker 的大热并不让人奇怪。不过 Docker 只是一个容器技术,并不涉及网络。因此从 Docker 到网络应用的部署还有很多步要走,灵雀云想做的正是能够支持 Docker 应用的部署平台。   灵雀云整体架设在 IaaS 提供的云端服务器上,用户可以将 Docker 镜像从 GitHub 等代码托管库导入到灵雀云的平台上的镜像仓库里。然后用户可以直接在平台上配置,管理,和运行容器。同时,灵雀云提供存储卷备份  (Storage Volume Backup), 让存储更为持久并易于迁移。除了使用自己的镜像,用户也可以导入 Docker Hub 和灵雀云平台的上的公有镜像。   在大家诟病的 Docker 隔离性不强这点上,CTO 陈恺表示灵雀云在 IaaS 层面上提供多租户隔离,并提供内部通信功能,让特定容器不能被从外部访问,而只支持特定容器间的通信。   目前灵雀云在中国和美国的节点都架设在 AWS 上。未来灵雀云计划支持 Azure,  金山云,阿里云等更多 IaaS 服务。灵雀云计划用相同的接口与不同的 IaaS 交互,从而实现灵活的容器迁移,让容器可以根据需求跑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并且不需重新配适。   尽管主打国内市场,灵雀云是一支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团队。灵雀云的 CEO 左玥和 CTO 陈恺在创业前都微软的美国总部开发云计算平台 Azure。左玥和陈恺长期关注着云服务领域的新兴技术,当看到 Docker 技术的火热和官方平台 Docker Hub 上 Docker 镜像的快速增长后,他们终于按捺不住了。匆匆的请了假后,左玥回到中国调研做一家以 Docker 技术为核心的初创公司是否有机会。在谈融资的过程中,左玥刚好遇上了正在寻找 Docker 创业公司的高榕资本的岳斌,两人一拍即合,左玥迅速拿到了第一轮融资,回美国召集人才进行开发。   尽管许多大企业都在寻求利用 Docker 技术对自己的私有云进行重构,左玥表示这个团队 Azure 的基因便注定了其会在公有云领域一直走下去。国内做Docker的类似企业还有时速云和道客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尝试相关产品并做出比较。   36氪原创文章,作者:甘源
    云服务
    2015年06月23日
  • 云服务
    重心转移云服务后,IBM收购私有云服务商Blue Box 如今,云计算的发展有着绝佳的增长机遇,但也包含着极大的竞争压力。在2014年12月左右,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纷纷下调近10%的价格,以保持竞争力。而另一巨头IBM没有下调云计算服务价格,但是该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下了重注。   根据外国媒体报道,IBM公司已收购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服务提供商Blue Box。IBM表示,收购Blue Box可加强IBM Cloud在私有云及混合云市场上的领导地位,并简化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部署方案。   由于客户支出疲软、软件需求低迷,截止上一季度,IBM营收已连续12个季度下滑。近期,IBM公司的业务重心从硬件制造领域转向云服务和软件的开发。据IBM预计,2018年之前,云计算、数据分析、移动、社交和安全五大“战略业务”每年营收将达到400亿美元,占其营收近半数。   今日,IBM股票价格上涨0.16%,达到169.92美元。今年,该公司股票价格已下跌8%。   IBM公司云服务经理吉姆·坎福特(Jim Comfort)表示,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以各种型态的云来解决多种工作负担,此次收购Blue Box将加速公司开放云策略的发展。同时,收购Blue Box也有助于强化IBM云端部门的OpenStack产品阵容。   OpenStack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据悉,OpenStack是一个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支持几乎所有类型的云环境。通过Blue Box,IBM将可以帮助客户快速的集成云应用和自有系统到基于OpenStack的云平台。   根据开源解决方案供应商红帽公司5月发布的最新OpenStack全球调研显示,企业将云计算架构基础迁移到OpenStack已成趋势。据调查,75%的受访者打算使用OpenStack开展云计划。其中,已投产OpenStack的占16%,而18%正计划部署。   无独有偶,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同日宣布,其已收购Piston 云计算公司。Piston是一家可以实现“交钥匙”服务的私有云软件公司,2011年由数名OpenStack创始人建立,这家云端服务公司提供公、私有云介接及自动化部署与管理。   本文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506/CB3hD2y0084uGzi8.html
    云服务
    2015年06月05日
  • 云服务
    亚马逊首次披露云业务营收 同比激增49% [摘要]亚马逊云业务营收超过了华尔街市场分析师的平均预期,并助亚马逊冲减了其它业务的损失。 亚马逊周四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一季度云计算部门AWS营收达到15.7亿美元,同比增长49%。这也是亚马逊首次对外披露AWS部门的财务数据。   财报显示,在截至3月31日的第一季度,亚马逊第一季度总净营收为22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7.4亿美元增长了15%,不仅符合公司此前自身的预期,同时也超过了华尔街分析师平均预计的224亿美元;不计入13亿美元的汇率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内,亚马逊第一季度净营收应当同比增长22%。亚马逊第一季度净亏损为5700万美元,合每股摊薄亏损0.12美元,符合汤森路透社分析师预计的亏损0.12美元,也好于多数分析师预计的亏损0.14美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08亿美元,合每股摊薄利润0.23美元。   云计算部门AWS营收达到15.7亿美元,同比增长49%;运营利润为2.65亿美元,超过了华尔街市场分析师的平均预期,并帮助该公司冲减了其它业务的损失。   亚马逊此前一直不愿对外披露AWS部门的财务数据,这也让市场对该业务的真实规模产生了怀疑。15.7亿美元的季度营收,意味着亚马逊云计算业务领先于竞争对手谷歌和微软,上述两家公司的云计算业务营收预计要更低一些。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卡尔·科尔斯蒂德(Karl Keirstead)在最近发布的投资者报告中称,AWS的营收约为微软云计算业务营收的10倍。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周一在声明中表示,“AWS已成为年营收达到50亿美元的业务,且仍在快速增长--事实上,该业务目前正在加速增长。”   亚马逊在2006年首次推出两款云服务--租赁存储和计算机。此后,上述业务已经成为机基于互联网计算系统的通用模块,帮助了Infor、Netflix等大型企业,以及Instacart这样的创新公司。   自推出云服务以来,亚马逊一直在不断定义和扩展AWS服务。与此同时,包括微软、谷歌等竞争对手也推出了类似的项目,欲复制AWS业务的成功。不过直至最近,上述两家公司也只是开始提供与亚马逊相当的基本服务。(明轩)   来源:腾讯科技
    云服务
    2015年04月24日
  • 云服务
    云+机器学习=? 周六,亚马逊宣布AWS将新增机器学习服务,这项服务“面向没有经验的开发者,可以完全托管”。提交至该服务的所有数据都将保密,而随着客户向其中输入更多数据,这一系统将越来越智能。   过去的多年里,机器学习技术一直在亚马逊公司内部使用,主要被用于亚马逊商城的个性化推荐。但AWS的一些大客户,包括社会活动网站Change.org,要求亚马逊提供更多的机器学习支持。   对于大多数企业,包括中小型互联网企业和几乎所有的传统企业,它们不具备自己搭建云平台的能力和优势。云就像电网集中供电一样,通过网络从hub向分支传输资源和能力。每个企业自己进行数据存储、计算、分析,就像自己用发电机发电一样,不会是主流现象。   在亚马逊之前,其他巨头也在尝试将云和机器学习结合起来,微软推出Azure云机器学习平台,谷歌则允许Prediction API接入谷歌云。   《纽约时报》评论道,微软、谷歌、亚马逊谁会成为最大的赢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亚马逊拉低了云机器学习的价格和门槛。我们离一个低成本预测的时代更近了,而这里说的预测,不局限于预测购物行为、观影喜好等等,而是全面渗入整个世界:基因组学,物联网,大型网络软件,企业决策……   当然,就像电厂故障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样,随着云平台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任务,安全性和可靠性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哪家公司都不想像Netflix一样,因为AWS数据中心故障,用户无法正常观看视频。   云服务是否能赢得足够的信任和认可,除了本身的政府的行动对此有很大影响。去年,6亿美金的CIA大单最终花落AWS。老顽固CIA的认可,是对AWS可靠度和影响力的有力背书。而在我国,去年工信部出台可信云认证,试图指出一条透明的云服务之路。   来源:36氪  作者:胡卷卷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云服务
    2015年04月13日
  • 云服务
    Amazon云服务家族AWS继续扩大,新增机器学习工具、云存储和第三方软件交易平台 近日,Amazon在旧金山召开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论坛宣布,在其云服务家族中加入一项Machine Learning,为没有机器学习背景的开发者提供分析和预测工具。该应用基础版目前有一年的免费期,只限美国东部地区。   在此之前,很多公司如Netflix和维权网站Change.org都在使用Amazon的AWS工具,来对用户行为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但通过原有工具实现机器学习的任务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Amazon这次希望搭建一个门槛更低的平台,更好地为企业用户服务。   Amazon内部使用机器学习已经很多年,而这些企业用户对这项技术也垂涎已久。坐拥大量数据的开发者越来越多地需要从这些数据中挖掘价值,比如电商可以根据分析用户行为关联,选择性地投放广告。这些对数据分析、建模的要求很高,同时用户需求很大。使用Amazon的新工具,只需要大致三步:首先使用Amazon S3或Redshift建模,然后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最后使用它来进行预测。   在这个领域,目前也是存在竞争的。如微软旗下专注云服务的Azure在二月推出了自己的机器学习工具,而IBM上个月收购AlchemyAPI后,将把AlchemyAPI的深度学习技术整合到Watson核心平台,增强Watson挖掘非结构化数据并识别出它们之间联系的能力。   除了机器学习工具,Amazon这次一口气推出了另外两个企业服务,一个是云存储服务,叫作“亚马逊弹性文件系统”(Amazon Elastic File System),用以处理容量超过1PB(相当于1024TB)的庞大数据,这么说可能有些抽象,举个例子,1PB存储空间可以是连续十多年拍摄的高清视频。   另一个是第三方软件交易平台,可能颠覆以往的软件采购模式。像正在席卷的订阅式大潮一样,企业客户不再需要签订多年的订购合同,而是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按月租用软件,并通过Workspaces服务在亚马逊提供的虚拟PC上运行,灵活性增强。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云服务
    2015年0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