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平台
    【中国】企业培训云平台魔学院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7月12日,国内领先的企业培训云平台魔学院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钟鼎资本跟投。魔学院在4个月内连续完成A轮、A+轮融资,彰显了资本市场对魔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长期看好。 魔学院定位为一家企业培训SaaS平台,主要通过SaaS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员工提供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培训管理的SaaS系统和培训课程商城服务。不仅帮助企业实时了解学习进度,实现高效管理,还帮助员工摆脱了传统企业培训的时间捆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基于“每个企业都是一所大学”的愿景,魔学院以每个员工每年9元的收费,为企业客户提供了针对不同规模的通用化、标准化产品,少则数十人、多则囊括百万人。同时,通过个性化配置、二次开发、开放平台、混合云和私有云技术,魔学院还兼顾企业个性化需求,提供更优培训服务方案。 除此之外,魔学院还可以帮助企业推动“以考代培”管理,支持快速生成考试题库,支持15万人同时在线考试并防止作弊,使员工的学习时长、考试成绩与升职加薪、获得业务机会挂钩,让晋升考核更加透明、合理。 现阶段,该公司已适配各类业务场景,如入职培训、技能培训、职级晋升、高潜培养、销售人员培养、店长班、师徒培训、分部门竞赛、渠道代理商及供应商培训、对外内容营销与获客,帮助企业建立内部外部一体化、UGC和PGC结合的培训体系。魔学院还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可以融入到各种企业业务流程和IT环境中,如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各类HR系统、OA、CRM以及垂直行业SaaS系统等。 “完善服务链条”是魔学院近期正在做的事。除了企业和员工自主生产的培训内容外,魔学院还与专业的企业培训课程机构和服务机构合作,建立了企业培训商城、精选优质内容,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第三方课程和服务,帮助企业培训降本增效。 魔学院总裁熊军表示:“建设学习型组织,让新员工快速上手出业绩,让老员工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的诉求。而魔学院就是依靠技术优势、产品能力、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让企业用每人每年9元的预算,快速建立自己高性价比、个性化的企业大学,让培训变得专业、体系化、数字化,敏捷、智能、有效。“ 魔学院从为饿了么、富士康、银河证券、天安财险等大客户研发企业培训软件切入,不断提炼标准化的SaaS产品,获得数千家客户的多年续费支持。通过极强的产品力、多元化的销售策略、高性价比的定位,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如格力、联想、中国人寿、国药集团、同仁堂、小药药、爱回收、我爱我家、云海肴、福佑卡车等。 魔学院创始人兼总裁熊军透露,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本轮融资一方面将用于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加强营销和客户成功体系建设。
    云平台
    2021年07月13日
  • 云平台
    蓝领招聘与员工服务云平台「工易得」获得数百万战略投资,想做人力服务行业的“贝壳”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对市场、团队上进行加强,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 36氪获悉,劳动力招聘与用工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工易得」获伯乐遇马人力资源产业基金数百万战略投资,创始团队进行了数百万跟投。此前,公司于2018年8月获得过一轮数百万种子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对市场、团队上进行加强,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 「工易得」是企才(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中大型企业,即劳动力资源需求方:为中大型企业提供招聘与用工数字化及管理解决方案,帮助中大型企业开发与管理招聘渠道,包括外部渠道:劳务中介、工头、学校等以及内部员工内推渠道,「工易得」通过智能化系统进行劳务供需撮合匹配,同时也提供解决方案及落地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招聘难题、提高批量招聘管理效率。 针对这一类客户,「工易得」有三种收费模式,一种是收取软件服务费,一次性独立部署每年收取几万元的费用;第二种是帮助企业代运营,企业把需求给到「工易得」,「工易得」按照人头收取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的人事服务费;第三种是如果企业只有代理需求,「工易得」进行15%~20%的抽佣。 另一类是中小B,即人力资源公司:.企才旗下另一品牌「推格」,主要为中小人力资源公司提供招聘SaaS,与「工易得」发挥协同。 根据国家统计局等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的蓝领群体已达4亿人以上,其中服务业蓝领约占1.2亿, 农民工约2.9亿,制造业蓝领约占1亿,建筑业蓝领近8000 万,蓝领跳槽频繁,平均每6个月换一次工作,超50%的蓝领以工友介绍等方式寻找工作。由此看来,劳动力服务并不是个新兴或者小众的行业,市场已经比较拥挤。 创始人陈彬认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服务好员工,因此,如何利用科技、资本发挥资源整合、品牌效应,如何用好的机制实现劳务服务过程拆解、实现分工又相互协同是实现竞争壁垒的关键。 目前,「工易得」已经有数十几家中大型企业客户,2万+人力资源公司及劳务中介数据库,数据持续增长,“工易得”一方面在一个区域继续优化运营模式及管理机制,进行标准化建设;另一方,也在另外的区域进行模式可复制性的尝试,一旦模式成熟,将进一步加大融资,拓展市场。 本轮投资方伯乐遇马,除了是人力资源产业基金外,也是国内头部的人力资源产业园运营商,运营数十家人力资源产业园,本次“伯乐遇马”不仅将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为「工易得」提供人力资源产业园的政策支持以及为「工易得」服务的用工企业提供海量的劳务供给方人力资源中介公司的资源,将进一步拓展「推格」的用户规模。 陈彬表示,今年的目标是年底融完A轮,以及实现收支平衡;未来3~5年的目标是,BD100家大客户,希望可以保持小B段每个月五六千合作伙伴的增长。
    云平台
    2021年05月10日
  • 云平台
    员动力云平台推出情报科云:刺激企业创新,并提升员工参与度。 作为员工创意管理SaaS软件的开创者,员动力SaaS云平台一直践行创新的精神,在推出国内领先的“创意魔方云”之后,近日又推出了采用去中心化的“情报科”云。“情报科”云能有效提升员工的参与度和工作积极性,在轻松易用的UI/UX界面下,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有用的商业情报信息。 上图:国内第一个员工创意管理SaaS云平台:员动力 员动力作为激发、管理和变现员工创意的工具,致力于帮助企业开展内部创新,特别是在新冠疫情Convid-19的影响之下,更多的企业开始注重成本的节约,而节约成本的新点子就是从内部员工那里获得的,无论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有奖征集,还是注重精神奖励的奖状或者有机会和老板一起吃一顿饭等等,都能大力刺激员工为公司贡献自己的创意,提升员工的主动积极性,甚至改善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 对于中大型企业来说,一个易用的软件,是开展内部创新项目的必备工具,不断能加强创意之间的透明度,还能提高创意的管理效率,所以,员动力一经推出,就在HR SaaS领域受到极大的关注,不但让客户耳目一新,而且还获得了全球排名第二的早期天使投资机构SOSV的投资,并以不到3%的录取率进驻了中国加速(Chinaccelerator)孵化器。 上图:员动力:让员工有动力! 不过,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员工都很有创意。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呢?如果提不出可执行的创意,又如何让员工贡献更多对公司有用的信息呢?这是摆在员动力面前的一个难点,因为它关系到员工的使用频次、客户的使用效果,以及对客户留存率和LTV(客户终身价值)。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员动力研发团队降维研发了“情报科云”这个功能——让每位员工在平常的工作甚至生活中,通过在手机端或者PC端随时随地的分享自己看到的和公司商业有关的信息即情报,来提升员工的参与度,同时为公司提供实用的商业情报。 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发生了有趣的小插曲。由于传统的情报信息属于舆情监控范畴,所以,员动力团队首先想到了和舆情监控的企业进行API接口的对接,实现战略合作和互补,但是,由于合作方考虑到内容的价值以及对第三方使用不可控等因素,而没有进行下一步的洽谈。这反倒激发了研发团队的动力,他们分析到:传统的做法是从一处获得信息,再分发出去。既然API的方式行不通,那么有没有更新颖的、突破的一种方法?以前的方法是属于中心化的方式,要创新,那我们就用去中心的方法。于是,最后才采用了这种去中心的方式。原因也很简单,每位员工就是公司的一位情报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到的信息和企业更加相关,让每位员工参与分享,不但解决了情报获取的问题,还能激发员工的参与感,员工分享的情报还能进一步刺激其他员工的创新。 情报科云,虽然是一款2B的产品,但是为了让产品使用起来更有趣(从而增加DAU/MAU),员动力还特别用心的增加了一个小小的打赏功能。只要用户在个人资料里上传了自己的收款二维码,她或者他就可以收到来自于上司、同事,或者CEO的打赏,而且打赏直接进入员工的零钱包。没准,当员工在下班的路上会突然收到一个打赏信息,从而增加了整个员动力平台的互动和娱乐性。 员动力CEO卢廷友表示:“创意魔方云和情报科云的开发,都是基于市场的反馈,都是为了刺激员工的创新,使员动力平台逐渐成为创新的源泉,从而更高效,更有趣的帮助企业实现内部创新,赋能员工,带来新的利润点。” 关于员动力: 员动力,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员工创意进行管理的SaaS软件。它是一个进行企业内部创新的通用工具。通过员动力SaaS云平台,能帮助企业增加创新性的营收,同时还能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和工作动力。全球排名第二的早期创投基金SOSV在2018年对员动力进行了天使轮的投资。员动力曾获2018第六届Top Digital创新100案例奖,2019中国人力资源科技极客奖,并获得亿欧、动点科技、创业邦等的专访报道。公司官网:www.yem-innovation.com
    云平台
    2020年05月14日
  • 云平台
    面对千亿规模的企业级软件市场,可卓做了一个一站式企业软件云平台 信息化大潮下,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方式,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不再保持优势地位的前提下,企业内部开始注重信息化、流程化管理以节省成本。根据计世资讯的统计,2014 年国内管理软件市场整体规模(含服务,仅限大陆地区)已达582.5 亿元人民币,2019年将达到千亿级别。 面对庞大的市场,很多企业纷纷出手,有些专做企业OA软件,有些做HR软件,有些做CRM系统,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需要,但一个企业不可能只需要一种管理软件,所以产生的问题就是现有软件公司软件产品单一,不具备扩展性,多个厂商之间产品无法兼容,如果客户想要打通各产品,需要付巨额的费用。总而言之,国内产品的困境是产品单一并缺乏兼容性的软件产品,无法很好的集成。 根据盈利状况来看,提供单一产品的企业级软件公司也并没有实现大规模收益,一方面国内小微客户管理有限,付费意愿低;另一方面大客户需要私有化定制,而国内厂商产品线较弱。 可卓是一家企业级软件公司,不同于做单一产品的厂商,可卓做了一个一站式企业软件云平台。平台有协同办公、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在线学习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内容管理、企业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和销售与客户管理。目前这些模块可以满足企业内部80%的信息化需求。对于某些个性化需求,可卓开放接口和插件,允许第三方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可卓想要满足企业主干需求,把企业核心部分连在一起,而不是单一产品。 技术体系有四个,一个是基于人工智能理念,对全套软件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客户做决策;第二个是工作图谱,具体来讲是打通各种关系之间的链接,比如“工作和工作”、“工作和人”、“人和人” 等,相应的工作会根据系统匹配给合适的人选等;第三个是允许客户或合作伙伴的服务方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最后一个就是支持SaaS、私有云、本地部署的PaaS平台。 总而言之,可卓为企业提供主干软件,企业可以基于可卓搭建开发者平台,引进独立开发者,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化定制。 后续可卓也会做一些衍生服务,比如基于客户内部订单、合同、人力资源、财务等大数据,提供知识、人力资源等 BPO 业务。 可卓现在各种客户都有,公司希望优先满足大客户,看重的是大公司交易金额大;同时对于小客户免费,主要是为了收集数据,为接下来的增值服务做准备。盈利模式上,产品销售占40%,服务(个性化定制、模块打通、第三方接入)占60%。 数据方面,可卓目前累计成交180+客户,老客户二次合作率为70%。客户有日本雅玛多、上汽集团、德联集团、舜元集团等。可卓建立自己的合作伙伴网络获客,在前期,除完成合作伙伴网络搭建以外,可卓以项目管理模块为核心进行市场推广,并利用产品线向客户进行二次销售,进而完成其他模块的销售。 可卓的行业竞品有传统企业用友、新兴企业纷享销客,外资企业 Oracle 等。 提到企业级软件不得不提的是大洋彼岸的 SAP、Oracle 等行业巨头,就此记者咨询了 CEO 张显对两国产业链发展差异的看法。在张显看来,国内外的产业链是完全不同的,美国产业链很完善,在这条产业链上参与的不只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公司,还有软件生产商和咨询公司。软件生产商专注技术迭代,负责做出好产品;SAP这样的公司先把产品卖给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可以通过行业积累提出对产品精细化的意见。所以这一环上的每一个人相当于“各司其职”。 国内管理水平是比较弱的,流程和管理体系不够标准,国内的做法就是产品研发销售都集中在一起,最终导致产品线单一,个性化定制变成了简单的产品组合。 企业级软件的门槛就是真正还原客户使用场景,要搞清楚企业客户真正的需要,而且技术能力要强,要做出好操作、可互相打通的产品。 可卓团队现在有20几个,成员来自麦子金服、微软研究院、埃森哲等。 来源:36氪 ,作者:韩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0527.html
    云平台
    2017年07月05日
  • 云平台
    SCRM时代下的营销自动化,菱歌科技欲打造AI驱动的一站式品牌管理云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金融、医疗、企业服务陆续成为AI技术落地的热门行业。在企业服务领域,从数据分析预测、在线客服等不同角度切入营销场景的企业不在少数,而其中以技术驱动的营销自动化也被认为是科技巨头公司、创业者和投资人追逐的焦点之一。 然而,区别于欧美市场围绕电子邮件建立的营销CRM,中国电子邮件并不能成为企业到达和沟通消费者的渠道。但鉴于社交媒体正将互联网变成一个真正的互动媒介,强调消费者的参与和双边互动、以多种渠道和途径连接客户的SCRM将逐渐被看好,而菱歌科技提供的便是这样的动态SCRM系统。且在创始人栾晔看来,无论是从营销传播、品牌策划、顾客互动、消费者洞察还是数据化管理来看,营销都将由过去的线性发展向指数型转变。 菱歌科技,成立于2015年5月,是一家专注于AI智能营销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主要面向企业市场部人员,致力于打造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一站式品牌管理云平台。目前主要产品菱歌品牌云™,是一款人工智能驱动的一站式社交化营销管理系统,包含了潜客搜索、趋势发现、图片识别、用户画像、自动化营销活动的便捷建立和评估等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这些管理功能的是菱歌自主研发的消费场景和LOGO识别、购买意图预测和动态广告生成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算法技术。 关于平台的数据源,一方面来自自有数据积累,一方面便来自社交媒体UGC内容,其中包括了微博、知乎、微信及相关行业的公开数据。栾晔表示,目前社交分享68%是视觉内容,公司自主研发的BrandVision视觉系统是市场上唯一一个帮助客户对海量视觉内容进行分析管理的云系统,可以对数百个品牌、品类和消费场景实时识别、并驱动品牌主和消费者之间的无缝互动。此外,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情感分析、预测处理,同样有助于企业发掘潜在的消费群体。 菱歌品牌云™ 营收方面,跟大部分提供Saas服务的企业模式一样,菱歌目前主要采取 “基本功能+增值服务”的收费方式,前期基础服务年费为12万。运营方面,菱歌通过直销、代理商以及合作伙伴三方面渠道进行拓展用户。产品自去年10月正式上线,目前已经成功服务了覆盖快消品、互联网服务、电商和娱乐等行业的近四十家企业客户,其中包括迪士尼、安佳、亿滋、万达集团、龙湖地产、大卫杜夫、唯品会等,实现了百万级收入。加之今年2月入选微软加速器,未来也将有助于给菱歌带来更多的企业服务渠道资源的对接。 目前针对国内企业用户的SCRM产品相对较少,以Oracle营销云、时趣、IBM营销云、Salesforce为主。相较之下,菱歌提供了一个更为全新的方式,即利用企业现有的社交粉丝存量(比如微信、微博等)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潜客发现技术相结合,快速、低成本、无需定制化地为企业营销组织搭建一个数据驱动的自动化营销工作流。且菱歌已构建出 “ 行业专家+软件工程+人工智能 ” 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团队对营销管理流程和企业用户的理解和行业前瞻性,构建对海量多平台数据的实时搜索、分析和安全性多租户、微服务架构的Saas平台,以及独有的品牌和消费场景识别、机器学习品牌交叉预测系统。这样的结合让菱歌能够做到对市场变化快速作出反应,从而逐渐构建出自己的护城河。 团队方面,创始人栾晔,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耶鲁大学市场营销学博士,也曾任美国常春藤大学联盟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担任教授,其间服务多家世界五百家强企业营销数据系统的设计和优化项目;联合创始人CTO陈浩,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政策与管理硕士,在运营复杂架构的IT技术平台产品和企业级软件服务领域有15年的丰富经验,曾任职于多家信息技术公司,为金融服务与保险公司提供大型、关键软件系统,最近就职于美国保险IT技术创新公司FirstBest,担任系统架构师管理开发团队。首席科学家吴岸城,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具有13年的研发、产品经理和项目主管管理经验,专业领域涉及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运维,曾任亚信科技高级技术经理并主持过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多个大型业务平台的建设。 目前菱歌团队规模20余人,公司正处于A轮阶段,今年目标达到150家付费企业用户,未来逐渐实现两到四倍的增长。 来源:36氪 ,作者:无知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9842.html
    云平台
    2017年04月17日
  • 云平台
    从制造企业间的交易协同切入,智互联想通过云平台打造产业互联网 在制造业生产中,企业与供应方之间不仅仅是买卖关系,更重要的是协同,也就是生产节奏的配合。举个例子,生产一部手机需要上百个零部件,一般来说,手机厂商在确定生产计划后,会把生产内容发给上百个供应伙伴,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生产、配送。而一家企业一天可能会产生上百张、上千张订单,围绕订单后面的沟通、协作非常复杂,一张订单发生变更,其它供应商的生产时间、交货时间也需要变化,如果信息流转不畅,错误会一级级传递和放大,影响最终的生产。 近日接触的智互联,主要为制造企业提供云供应链管理方案,希望通过打通制造企业上下游,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提高各方交易协作的效率。 这两年互联网在C端渗透很深,但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上几乎是空白。智互联CEO张剑锋2016年年初曾做过统计,供应链电子化管理在制造业中的使用率不到3%。一些大型企业有自建系统,但由于费用昂贵(一般在几十万到上百万),绝大多数企业在供应链的管理上依靠手工作业。然而这个市场却远远大于C端市场。2015年国内零售总额为35万亿,而企业间交易规模在110万亿,是终端商品销售的3倍。 智互联于2015年11月注册成立,是鼎捷软件集团孵化的企业。成立于1982年的鼎捷软件,至今有35年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的ERP软件及辅导服务经验。 ERP主要解决企业内部业务的数据化,而制造业往往与外部有大量关联,包括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订单、分销发货等,甚至外包的设计、技术、售后等。其中,围绕生产物资的交易平均占对外业务的70%左右。 大部分企业与外部的沟通协作主要依靠传真、邮件、电话、QQ等,或者购买SCM软件来管理供应链。SCM通常具有一个转换接口,用以整合供应链上各公司的应用系统,尤其是ERP系统及各种资料型态。但由于是线下部署,每个企业会形成自己的独立网络,成为无数个封闭的小体系,无法将供应链关系扩展出去。对于供应商来说,如果面对100家客户,需要分别管理、登录,各个企业间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无法打通。 智互联主要提供SaaS产品,将企业和上下游搬到一个平台进行往来协作。平台上玩家越多,协同效应就越大。 具体使用场景是,企业申请开通并认证后,可以邀请供应商,通过简单的操作打通接口后,供应两端的企业都能与线下ERP联通。这样一来,企业与供应链伙伴间的所有交易往来都能电子化,无论是订单处理、答交、订单变更、收货发货、供应质量、帐款往来,还是对帐、询报价、报价竞价、招投标、绩效管理等,都能基于互联网在线完成,从而提高企业间协同效率,减少因信息滞后、供应不及时导致的生产异常。目前,智互联这套系统已经与国内主流ERP的打通,包括鼎捷、金蝶、用友等。 智互联主要通过采购方切入,再带动上下游供应商、贸易商、批发商等使用。去年7月开始试运营,主要从鼎捷的老客户开始推广,目前平台上使用者已经有数千家,业务规模在十几亿~数百亿。 而通过这套系统延伸出来的,还有智互联的另一个产品——企业闲置制造资源共享平台。张剑锋称,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聚集到平台,延伸的附加值会更多,其中一个场景就是企业闲置制造资源共享。 针对企业间协作的初创企业,还有36氪此前报道过的易订货、订货宝等,与它们围绕订货端、销售端来做不同,智互联切入的是更前端的供应链。 张剑锋称,如何打通多杂散乱的线上线下数据是最大难点,需要对制造行业、供应链模式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将复杂的系统通过简单的操作和页面来呈现。鼎捷在制造业服务了35年,对内部运作尤其是供应链配合理解很深,纯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并不容易涉入。张剑锋本人则有20年制造业与大型ERP管理软件管理经验,曾任鼎捷软件助理总裁,负责国内最大型制造ERP产品。 团队其它主要成员也都有多年相关经验。联合创始人王传鹏,曾任新浪微博技术总监,从零搭建了微博10亿pv用户数据分析与算法系统。CTO艾翔,曾任职腾迅参与腾迅云关键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开发,对大数据等云计算系统的设计架构与实现有深入经验。交付服务总监孙海龙,有多年的制造业企业制造与供应链咨询与服务经验,曾负责国内大型ERP公司多年管理咨询与项目辅导交付。 来源:36氪,作者:黄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8492.html
    云平台
    2017年04月07日
  • 云平台
    BoCloud博云与TalkingData联合推出DataCruiser大数据云平台 BoCloud 博云与 TalkingData 在北京联合发布 DataCruiser 大数据云平台。   该平台融合了BoCloud云架构与 TalkingData 大数据分析的能力,提供应用容器和大数据计算相关的组件仓库和便捷的操作模式,意在提高 IT 系统的效率,降低企业在部署数据分析平台的综合成本。主要定位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企业。   因为像是银行,电力,运营商,物流公司等行业用户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都在寻求方法去利用。然而大数据处理平台配置和部署的繁琐,以及组件相互依赖关系复杂,针对这个问题, DataCruiser 侧重做高弹性。   TalkingData 的大数据处理框架集成到BoCloud 博云的 PaaS 平台上,包含了 HDFS 文件存储系统、Yarn 资源管理和 Zookeeper 协作处理、Kafka 数据分发、Strom 实时处理和 MapReduce 离线批处理部分,并提供用户业务定制容器、TalkingData 管理容器和第三方开源中间件容器,为客户打造一个专业化的大数据 PaaS 平台,实现平台与应用的分离,从而使得大数据开发人员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算法和应用的开发中去。   据悉,该平台可以将部署时间降低为原来的数十分之一;并且,提高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并发应对能力,使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弹性云至少提升 10 倍。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7174.html
    云平台
    2016年05月20日
  • 云平台
    落实云:用企业动力管控云平台,把对人的管理做成任务账 来源:猎云网 (文/张惠倩)   现代化企业制度中,企业管理可以简要概括成对人、财、物的管理。信息化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管理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希望能依托智能化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于是,各种财务类、进销存类以及OA类软件开始出现,在企业管理当中起到一定作用。这其中对于员工的管理是最难办的,因为相对于财务和货物而言,人的不可控性太大。想要管理好一个公司的员工,需要复杂且严密的管理逻辑来完成这一过程。   落实云就是基于任务管理思维理论,结合移动互联技术推出的企业执行力动力管控工具,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简单高效的管理系统。   落实云的创始人胡斌曾担任卡夫食品中华区总裁,目前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对于企业管理,他有十几年的经验积累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胡斌早在2003年就开始成立技术团队研发软件,希望能将管理思想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到2005年,PC端研发完成,但他认为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当时移动互联技术还没有开始发展,于是项目停摆。   直到2013年,团队重新运作,开始研发移动端平台。到今年6月份,PC端和移动端全部研发成功,落实云打通了PC端和移动端,实现了企业内部成员随时随地指派、接收、执行任务,有助于多样化企业管理。落实云系统也于7月份正式上线。   落实云的运作核心是任务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具体时间为节点,帮助员工量化工作,并通过系统进行梳理,从而转化其思想,强化员工的自觉工作行为。   那么,落实云有哪些主要功能呢?   1.岗位体系可规范化岗位工作管理,周期性的工作可设置提醒,这样可以谨防某些固定工作由于间隔周期过长发生疏漏。即使工作人员离职,也可通过系统了解工作情况,做到以事追人,管理自动化。   2.项目管理模块将任务具体化,并设有负责人和督导人,管理体系清晰,负责人任务明确。多人任务的话,负责人及时将项目进度反馈在平台上,既明确了个人工作内容,也方便其他人查看并开展后续工作,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3.客户管理模块,可直接扫描名片获取信息,并且在每次沟通之后形成跟进记录,有助于形成有条理的客户关系网,便于查找和梳理。   4.外勤签到使用定位功能,可详细记录工作地点、时间和状态,有效解决了外勤人员考勤问题。   5.任务协作沟通平台有利于临时任务的创建和执行,时间、地点、指派人、督导人、责任人一目了然。企业微信的模式也便于员工快速、及时沟通协作,适用于短期任务。   落实云上线至今已和20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公司总部也通过双百人才引进计划从成都搬迁到厦门,已在全国6个城市成立运营中心。   目前公司通过软件端口收费来盈利,公司成员已有50人左右,核心团队10人。   融资方面,种子轮由公司股东出资。当前项目估值1个亿,计划下一轮融资1000万,正在和融资机构接触洽谈。    
    云平台
    2015年12月24日
  • 云平台
    文件协作云平台“亿方云”获光速安振500万美元A轮,携美亚保险首推数据安全责任险 面向企业用户的文件协作云服务 “亿方云” 8 月 25 日在杭州召开了产品战略发布会,会上,亿方云正式发布文件管理云平台产品和新一轮融资情况。光速安振在最新的 A 轮中向亿方云投资 500 万美元,在此之前,亿方云曾获得经纬中国的 1000 万元人民币种子天使。   在产品方面,亿方云同时发布了亿方云同步端、第三方合作计划以及联手美亚保险推出的中国首份数据安全责任险。   亿方云同步端是一个类似 Dropbox 或者 Google 云端硬盘文件夹的同步解决方案,用户在安装客户端之后即可在本地生成一个文件夹。这个文件夹中的内容增改都可以与云端实现无缝同步,并支持脱机访问,联机自动同步。   与第三方企业服务公司的跨平台合作被亿方云视作是共享客户以及提高用户粘性的有效手段。第一批的合作对象包括了企业 SaaS 服务北森旗下的 tita,后者是一款专注于企业工作计划管理的平台,除了功能上整合之外,两者还彻底打通了账号体系。电子签名平台上上签也是首批与亿方云合作的企业服务提供商之一,亿方云用户可以轻易地在平台内调用上上签具有法律作用的电子签名功能。   企业用户所关心的文件安全问题,亿方云在技术手段上提供全面保障之外还通过与美亚保险合作推出了国内首个数据安全责任险。据了解,这个保险产品是亿方云为每个用户无偿提供的基础服务。   亿方云告诉 36 氪,从去年 1 月开始测试产品,截至到今年 5 月份,平台上企业用户注册量已经超过 10000 家,客户类型横跨了地产、广告、教育和金融等。从 5 月份开始正式运营以来,累计注册量已达到 15000 家。   目前,亿方云团队已有 70 多人,其中包括了来自阿里的资深运营和客服人员。融资完成后,公司发展重心将是继续保持在互联网、广告、地产、金融和建筑行业文件管理方面的优势,争取和更多的平台进行合作。目前,亿方云和微信的合作正在洽谈中。   来源:36氪,作者:山姆
    云平台
    2015年08月26日
  • 云平台
    未来,人们的工作会是什么样子?会将更多依赖移动设备和云平台? [摘要]你有没有忙里偷闲想一想,未来3到5年,人们的工作会是什么样子呢? 谷歌高管阿米特·辛格在Rise大会上   随着机器人、自动化和人工智能(AI)的稳步发展,人类也一直在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即究竟是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在未来时间内维持工作的动力呢?或者说,未来人们的工作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需要在办公桌前连续工作多长时间才能获得支付帐单所需的报酬?   在近期于中国香港召开的Rise大会上,客户支持服务供应商Freshdesk的首席执行官吉里斯·马斯鲁布塔姆(Girish Mathrubootham)和谷歌“Google for Work”部门总裁阿米特·辛格(Amit Singh)就未来的生产力和工作等问题交流了他们的看法。在他们看来,随着云计算业务的稳步发展,移动设备的不断涌现,未来人们的工作将主要通过移动设备和云基础设施来完成,而不是再依赖传统的办公桌。   辛格认为,桌面应用正在走向灭亡。他称:“没错,一些人仍在电脑上工作,但是他们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设备来完成工作。将来,你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移动设备上,并因此而远离桌面。”   马斯鲁布塔姆也引用他公司的桌面支持服务相关的内容对辛格的发言进行了补充。马斯鲁布塔姆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使用移动设备来了解到我们客户支持电子邮件,无论你身在何方。传统的软件将人们束缚在办公桌前,并要求人们在工作过程中使用VPN。   在移动设备上工作,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这样工作的便捷之处完全是由现代化的应用所提供,这样的便捷之处也是推动人们从桌面设备向移动和云解决方案迁移的一大重要原因。”   为未来设计各种工作应用: 辛格认为,新应用将越来越具有协作性,可以提高生产力,而不是仅仅围绕个人的贡献。辛格对此称,“新的共享经济和千禧一代的思维方式,已经共同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协同工作文化。我们如今可以一起处理同样的文件,并在同一地方彼此发送消息。这更多的是一种实时的团队工作,而且也更透明,这大大强于传统的个人单独工作模式。”   电子邮件会消失吗? 电子邮件的一些功能仍是非常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例如可检索性和记录交流内容等。但是,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电子邮件将不会消失——而且还可能会进一步进化并适应未来更快更精简的协作需求。   辛格声称,“事实上,现在的电子邮件量比此前更多,人们花在电子邮件上的时间也更长。然而,使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变得更快、更加实时。例如,Gmail的收件箱就已经朝着那个方向在进展。”   企业将他们所有的数据都放到云平台,难道这不是风险吗? 辛格认为,云基础设施值得依赖,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他还进一步表示: “云平台比企业自己定制的安全平台要安全得多。我们知道是什么让谷歌系统更加安全。我们已经打造了一切云服务,从碎片信息、从我们的数据中心到平台等,与此同时,我们还花费了大量时间来保护我们的网络。   这并不是说糟糕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金钱和努力。向云基础设施过渡即将发生,当然还会考虑安全性,而不是置之不管不顾。”   马斯鲁布塔姆一直忠诚于大规模的云系统。他表示:“你的钱放在哪儿更安全,是在家里还是存在银行?云公司都在销售数据安全业务,而不仅仅是软件。如果我们丢失了客户的数据,那么我们就要关门走人了,因此,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点关注真正安全可靠的稳定系统。”   我们未来5年的工作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辛格预计,基于人工智能的助手应用将在提升人类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表示:“我们一直在大量思考移动在工作中越来越大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我们目前仍在谈论传统数据和工具,并将这些传统数据和工具从办公桌前移走。但是,打造一个让你随处可以工作并在你需要时通过显示数据来给你提供帮助的智能化助手,是可以即时实现的——而且我认为,这就是未来的模样。 ”   去年,谷歌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以此增强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能力,因此,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谷歌将如何遵循辛格的预测,或者会在未来推出什么样的人工智能工作模式。   马斯鲁布塔姆曾经非常简洁地表述过:“全世界的数据消费量占90%,而数据创造量只占10%。消费的内容已经稳步向云平台和移动设备上转移,尽管创造工具仍然与桌面有关。预计到2020年时,所有的一切都将从传统的计算设备转移到更加个人、更加可携带的解决方案上来。”(悦潼)   What does the future of work look like? As robotics, automation and AI steadily improve, I’ve been thinking a lot about what will keep the human workforce busy in the years to come. How much longer will we need to park ourselves at our desks for hours on end in order to pay our bills?   At the Rise conference in Hong Kong yesterday, customer support service Freshdesk’s CEO Girish Mathrubootham and Google for Work president Amit Singh shared their thoughts on the future of productivity.   Singh believes that desktop apps are on their way out. “Sure, some people work on their desktops, but they’re increasingly getting more done on mobile devices. In the future, you’ll be spending even more time on them, away from your desk.”   Mathrubootham added to this with context from his company’s helpdesk service: These days, we want to be able to access our customer support email from wherever you are. Traditional software chains you to your desk and require you to use a VPN when you’re on the move. The convenience of working from anywhere that modern apps offer, is what is driving the shift from desktop-focused to mobile and cloud-based solutions.   Designing work apps for the future Singh feels that new apps are more about collaboration for increased productivity and less about our contributions as individuals. Google for Work president Amit Singh speaking at Rise Conference 2015 “The new sharing economy and the way millennials think, have combined to create a new collaborate work culture. We’re now working on the same files together and messaging each other all in one place. It’s more about real-time teamwork and transparency than individual effort,” he said.   Is there an end in sight for email? There are some aspects of email as a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that are useful, like searchability and keeping correspondence on record. But it won’t just vanish in the years to come — it’s more likely to evolve and adapt to our needs for faster and more streamlined collaboration.   Singh said, “There’s actually more email now than before, and more time spent on it. However, the way it’s being used is changing. It’s more about quick, real-time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Inbox by Gmail is a step in that direction.”   Isn’t it risky for businesses to put all their data in the cloud? Singh believes that cloud-based infrastructure can be trusted now and in the future:   The cloud is a lot more secure than companies’ own bespoke security infrastructure. We know what it takes to secure Google’s system. We’ve built everything from scratch, from our data centers to our platforms, and we spend a lot of time protecting our network.   Not to say that bad things can’t happen, but it takes a lot of time, money and effort to build secure solutions. The transition to cloud-based infrastructure will be because of security and not in spite of it. Freshdesk CEO Girish Mathrubootham speaking at Rise Conference 2015 Mathrubootham has faith in large-scale cloud-based systems. He said, “Where is your money safer, in your home or deposited in a bank? Cloud companies are in the business of selling data security, not just software. If we lost our customers’ data, we’d have to shut shop. So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focus on robust systems that are indeed secure.”   How is the way we work going to change in the next five years?   Singh predicts that AI-based assistants will play a big role in increasing human productivity: We’ve been thinking a lot about the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mobility at work. We’re currently taking traditional data and tools and unlocking them from your desk. But creating an intelligent assistant that goes where you do and helps you out by surfacing data when you need it, in context, cognitive in real-time — I believe that’s the future.   The search giant acquired machine learning firm DeepMind last year to boost its AI efforts, so it’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how Google follows up on Singh’s vision.   Mathrubootham articulated it quite simply: “90 percent of the world consumes while only 10 percent creates. Consumption of content has moved steadily into the cloud and onto mobile devices, while the tools for creation remain tied to desktops. That’s all going to move away from traditional computing devices to more personal, portable solutions by 2020.”   来源:TNW News
    云平台
    2015年08月04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