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企业应用受宠---2014年移动互联网创业五大预测        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已经涌动三年,从2011年开始,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移动客户端,抢占用户手机桌面。也有很多的创业者看到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纷纷投入到移动互联网者创业大军之中。如今三年已逝,移动互联网创业大军中并没有非常突出的佼佼者,反而是互联网巨头中诞生了很多超级App,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面临着生死抉择,是继续坚持还是转型,是被收购还是继续融资独立,是继续运营还是关门大吉?东楼不妨对移动互联网行业做几个大胆的预测,对与不对,留待明年评说。   预测一:超级App独霸手机桌面,或出独立上市公司 与此相反的是,如微信、微博等用户规模超过3亿的超级App将占领智能手机终端,未来更可能作为平台将小App提供的服务接入进去,整合越来越多的小App的功能,从而整合为航空母舰式的超级App。微信就有这样一个趋势,同样百度地图也有如此企图。这些App有完整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将为用户提供从娱乐到社交,从购物到支付的一站式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另一方面这些超级App也提供给中小App导流和输血的作用。这些超级App将形成一个生态闭环,成长为巨无霸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甚至能够诞生一家上市公司。相信,坐拥超过4亿用户的腾讯微信,如果能够从腾讯分拆,或许有可能成为另一家成功的上市公司。   预测二:App热潮回落,创业者开始回归理性 经过2012-2013年的野蛮生长之后,App创业者将回归理性。回顾2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其中,渴望着一夜暴富。但如今,2年以来,虽然有很多App达到了上亿的用户规模,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只能到处抱大腿。像唱吧、墨迹天气等过亿的App尚且不知道何时能够盈利,更何况哪些用户规模不足百万的屌丝应用,更感前路迷茫。 App作为一个中间过渡性产品,承载不了创业者的梦想,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夭折和死亡。目前大量的App下载入口被巨头们把控,推广费用高居不下的情况下,2014年,更多的创业者将黄粱梦醒,更多的创业项目将趋于理性,不再一味的追求个人用户数量,更多的App厂商将放弃发展个人用户,转型服务企业客户。   预测三: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转型,更多关注企业应用 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开始清醒冷静,重新设定自己的公司运营目标。不再一味的追求个人用户数,而是更加实际,通过发展企业客户来获得收入。越来越多的工具类产品涉及到商务办公领域,希望通过企业买单来达到收入。但这类转型之路同样曲折,如市场上各种提供给企业使用的各类社交化的办公App。这类软件的销售更多的依靠关系,这和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初衷将会相违背,很多创业者寄希望于优秀的产品体验打动消费者从而引领消费,而针对企业市场这块,更为实际的国情是,80%以上的销售依赖于销售团队而非产品口碑。   预测四:移动App未来或是“非主流”,更多依附于硬件设备 与以往App创业者以一款App为主打的创业公司不同,2014年,或将诞生更多的以智能硬件切入,软硬结合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这个玩法更大,将不是一般的创业者所能玩得转,需要有资金实力雄厚或具有风投背景的创业者才能扛起大旗。 我在虎嗅的FM创新会上,曾经遇到一个创业者,他刚刚从国外归来,带着一笔风投,创业项目是智能童装,童装上带有智能设备,并通过App来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中,App就成为了最次要的配置,最重要的是童装及智能设备的生产,App则成为了一个配套的服务入口。   预测五:下载市场红利吃尽,收入开始走向下坡路 不得不说,这几年的移动互联网爆发期,唯一受益的是各种各样的下载渠道,比如91,凭借着91手机助手和旗下的安卓市场,直接卖到了19亿美元。还有360依靠手机助手,通过网游联运和广告位置售卖,收入也很丰厚。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放弃个人市场,转战企业市场,下载市场的广告投放客户将减少,并且随着百度或浏览器轻应用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将不再把提升App的用户数作为第一运营目标,更多的是通过浏览器或超级App来覆盖用户,下载市场将不复躺着挣钱的美好时光。创事记 李东楼
    资讯
    2014年01月18日
  • 资讯
    2014我们不得不知的TECH趋势:操作系统云端化将助推云业务普及 近几年来,云端运算的需求大增,多数企业开始自行打造云端服务,用公众云满足使用者移动存取的需要,或是用私有云提升内部操作效率,有的甚至透过混合云来移转所有的资源。 然而,企业要自建一朵云,却不是件容易达成的事情。过往云端服务所需的主要组件,例如运算资源、储存、网络串连,乃至操作接口,这些都是分散的,企业必须亲手完善各项功能,包办测试硬件的效能、软件平台的挑选、软硬件兼容性、稳定性的整合等,整个过程相当浩大,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更可能经历多次的失败,才能在无数次的调校后,开花结果,正式上线。 种种的困难,或多或少让想要打造云端服务的企业止步,不过,未来几年内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因为在2013年,云端操作系统(Clous OS)概念开始商品化,整座数据中心内的各种运算资源,可以统合成一个大型资源池,厂商们无不以此为策略推出产品,甚至出现了开源的解决方案。 商业化产品或是开源解决方案,协助企业降低跨入门坎 目前市面上,像是微软WindowsServer 2012 R2搭配Azure、VMware的vCloud等产品,所有系统都帮企业调校完毕,来协助企业建立云端服务。 企业甚至可以选择开源的解决方案来达到这个目标,像是声势冲天,有云端Linux之称的OpenStack、被Citrix收购后又以Apache授权的CloudStack、Ecualyptus、OpenNebula等,企业得自行去了解不同开源项目背后的运作逻辑,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来打造云端服务。又或者是采购像是RedHat、SUSE等厂商的商业化产品,他们将这些开源解决方案重新包装,透过专业的技术支持协助企业。 云端操作系统究竟是什么?就好比个人计算机上,操作系统用来控制所有的硬件机制,提供一个跨硬件的共通执行平台,让应用程序不受制于不同的厂牌与规格,云端操作系统也是这样的概念。云端操作系统作为云端应用程序和数据中心的中间层,让云端应用不用受制于数据中心内各种硬设备的局限,同样可以提供一个共通的云端执行环境。 更简单的来说,云端操作系统就像是人类的大脑,大脑掌管四肢的活动,而云端操作系统则能够对云端服务底层的基础架构发号施令。所以,企业再也不用烦恼该怎么把云端服务所需的组件组合在一起,自建服务的门坎也就降低许多。可以预见,今年企业私有云服务将更为普及
    资讯
    2014年01月17日
  • 资讯
    2014年TECH趋势:手机迎来大屏幕时代 商务办公是主因 在2013年,各大主流手机厂商,纷纷推出5到7寸屏幕的平板手机(Phablet),甚至多达50款。调研机构IDC更推测,2014年下半年,平板手机出货量会超越平板计算机,平板手机将成为手机市场主流。 据IDC分析,由于手机用户使用移动设备来搜寻数据、浏览网络、玩游戏、观看影片,以及经营社交网络需求高,促使平板手机的需求量增加。因为平板手机大屏幕的特点,足以提供部分平板使用需求,可以预期原本只能在平板计算机上使用的商务应用,例如撰写电子邮件、批阅电子公文,更复杂的网页浏览操作等,也将会转移到平板手机上使用。 现有几款平板手机的屏幕分辨率已经提升至Full HD(1920×1080)、搭载4核心处理器,不论画质或是效能已能和平板计算机相当,大屏幕的平板手机也比过去的智能型手机更容易处理复杂的商务应用。例如未来人们在会议时,可以直接使用平板手机投影简报、在通勤或外出时,可以直接使用平板手机撰写电子邮件,或阅读大量复杂内容或表格的文件。 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不论是新版iOS 7或Android 4.4版,都开始从系统架构的调整来降低耗电,以增加大屏幕和高效能处理器的续航力,例如Android增加了ART(Android Runtime)执行环境,在App安装时将Android Java程序编译成执行速度更快的机器码,来减少执行时实时编译的运算需求,不但可以加快App执行速度,也可以减少处理器耗电。这也有助于平板手机延长电池的续航力。 IDC指出,目前平板手机多属高端机种,但在庞大市场需求趋力下,未来将出现更多中阶机种的平板手机,进一步扩大平板手机的普及程度。这也有助于带动商务使用者采购平板手机,来满足平板计算机的需求。
    资讯
    2014年01月17日
  • 资讯
    2014TECH趋势:BYOD迎来元年 企业移动化驶入快车道 过去这一两年来,员工自带设备(BringYour Own Device,BYOD)上班的趋势越演越烈,随着2014年到来,国内外市场研究机构依然把移动设备列入必须关注的十大趋势之一。或许有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具体的BYOD策略,但对于信息安全极为重视的企业,比如高科技产业,不仅已经把移动设备纳入信息安全控管之列,而且还不断更新管理条例与相关做法,主要是希望能在方便办公与信息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例如国内某企业,过去一年来,为了应对BYOD的工作风潮,就曾尝试过几种做法。首先,是制订专属硬件规格,生产专用手机提供给员工使用,并且预先嵌入软件,来达到主动管理的目标。这个做法经过一番讨论,甚至已经下单委由手机制造商生产,最终,却在开模阶段喊卡,其中转折仍是信息安全方面的疑虑,无法全部剔除。不久后,这间全球知名的晶圆大厂,再度祭出新的BYOD管制办法,采购最先进的金属探测器,装设在员工出入口处,来防堵各种移动设备被私自夹带入场,进而成为信息安全漏洞,最终造成难以想象的商业损失。 移动设备应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企业决策上的两难,一方面企业确实可以认同移动设备带来的便利与好处,比如能大幅提升协同操作的效率等,然而,另一方面却可能因此让信息安全陷入新的挑战。尤其,移动设备应用的软硬件,都还在持续且快速发展中,控管策略必须不断检视,紧咬最新趋势发展动态修订调整,才能让信息安全问题做到零时差,否则稍一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损失,恐怕也是企业骑虎难下的关键。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调查,商用移动设备将在未来一年成长一倍,并且从2013年的22%成长到2014年的43%。换句话说,每两位工作者将有一位使用移动设备办公。这样的趋势不仅宣告新的工作型态已经来临,同时也意谓着企业的信息安全政策必须有所调整,不论企业对于自行携带设备上班是否认同,在这个趋势发展下,2014年势必须要有相对应的BYOD策略,否则只能陷入被动管理劣势。 事实上,IDC也预估2014年将会出现一个转折,就是企业会开始从消极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提供用户选择移动设备的管理模式。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主动管理是比较严谨的做法。当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在个人的移动设备上,从处理私人业务延伸到公司业务时,企业需要思考的范畴,除了信息安全之外,包括跨平台的操作流程与讯息流通等,都会带来新的议题。 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也认为,移动工作人口将在未来一年增加一倍以上,由于移动设备、运算形式、使用情境、互动模式等更趋多样化,企业要达到无所不在(Everythingeverywhere)的商业策略也会变得更加困难。目前大多数的移动协作方案,都是项目性质来执行,企业缺乏统一或标准化作法,举凡开发流程、技术工具以及跨平台应用整合等。这样的情况将在未来几年内慢慢改变,同时,企业的移动协作效益,提升工作生产力,或与客户互动等应用将更趋成熟。   作者:人称T客
    资讯
    2014年01月17日
  • 资讯
    2014我们不得不和道的科技趋势:四大因素驱动软件凌驾硬件趋势已形成   作为一个IT人,业内工作者,我们每年都会对过去的一年进行盘点和对新的一年进行展望,有一些趋势和技术是我们2014年必须关注的,无论是高管还是基层员工,或者是媒体从业者,意见领袖都需要对未来进行展望。   今天我从云端、移动、大数据与社交网络等四股IT驱力,所掀起的IT变革进行梳理,希望能给网友们一个明晰的IT趋势图。   云端、移动应用、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是Gartner于2013年提出,将改变数字世界未来的4大驱力。在这4大驱力互相交织、影响下,除了对企业、消费端的生态产生影响,也将同时对企业IT预算产生根本的冲击,其中最显著的改变,就是2014年企业IT在软件项目支出,将出现千禧年以来的最大幅增长。 这样的变迁,主要导因于4大驱动发力点:云端技术的成熟。公云应用越来越普及,让企业未来可以不用为了需求扩大,而添加大量的硬设备,或者聘请硬件维护的人才。SaaS服务潮流,更让企业能依不同的使用规模,动态地控制IT成本。在Gartner的预测中,由云端启动的软件市场能量,将在2014年逐渐发酵。 除了云端技术作为支撑企业IT软件的推力之外,移动应用是另一股带动软件市场的拉力。移动设备的普及,导致BYOD需求的迫切增加。企业未来不再需为员工准备平板、手机,相反地,企业需要的是制定适当的政策,并导入适当的管理软件,如MDM(Mobile Device Management)、以及MAM(MobileApplication Management)的相关应用软件。这样的趋势,也会直接导致硬件和软件支出的此消彼长。 此外,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更将进一步拉升企业的软件采购需求。社交网络上大量的用户言论,提供了丰富、密集的大数据分析来源,这些数据报括消费者对商品的言论、兴趣、喜好,再搭配上社交网络蕴藏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性别、年龄、按赞的网页以及人际网络等),逐渐形成企业制定产品规格、规划营销手法的重要参考依据,想要善用这些优势,相较于购置硬件,企业在大数据软件、解决方案上的投资与研究,势必就得要持续增加。 除了Gartner提出的4项驱力之外,软件定义一切(Software-defined Anything)的趋势,也将逐渐扮演软件鲸吞企业IT预算的要角。以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这种网络虚拟化的技术来说,网络管理员不再需要调整路由器和硬件网络架构,就能利用软件、程序重新规划网络,控制网络流量,在既有网络硬件资源的情况下,就能达到网络资源利用的优化。此外,例如SDDC(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S(软件定义储存)、SDI(软件定义架构)等新观念的普及,都可能导致企业IT在软件采购上的预算比例逐渐增加。 不过,企业IT在软件和硬件上的支出比例虽有改变,并不意味着硬件的采购力道就会因此下降。为了加速导入,企业越来越考虑采用厂商软硬件整合的Appliance设备,也越来越多厂商推出类似产品,例如大数据设备以及储存云设备等。像这样从”软件优先”,再让”硬件架构配合软件”,做出整体优化的作法,也将持续成熟。 就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在硬件发展成熟至一定阶段后,软件的加速成长是必然的。企业IT投资比重的变迁,也不会自外于这个趋势,2014,软件凌驾硬件,主导IT预算分配的态势,已经逐渐成形。   作者:人称T客
    资讯
    2014年01月17日
  • 资讯
    梅耶尔内部邮件:让COO离开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6日早间消息,美国科技博客re/code从内部人士处获悉,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周三发送了一封关于雅虎COO亨里克·德卡斯特罗(Henriquede Castro)离职一事的内部邮件。 梅耶尔在邮件中表示:“深思熟虑之后,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的COO亨里克·德卡斯特罗应该离开公司。”   以下为梅耶尔邮件全文: 新年的开始总是给人思考的时间。进入2014年,我对雅虎2013年的成绩感到非常自豪,并对2014年即将取得的成绩更加乐观。我需要感谢你们所有人的投入以及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思考。 在我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的首席运营官亨里克·德卡斯特罗应该离开公司。我感谢他的贡献,并祝他未来一切顺利。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重组运营部门的领导团队: -唐恩·埃雷(Dawn Airey)、约翰·德文(John Devine)、奈德·布罗迪(Ned Brody)和罗斯·邹(Rose Tsou)将直接向我汇报工作。 -我已任命凯西·撒维特(Kathy Savitt)领导我们的媒体和编辑职能。 -首席运营官办公室与产品相关的多个职能与迈克·科恩(Mike Kern)领导的主页和垂直集团一致,因此汇报线将转至后者。 关于汇报架构的调整,我们将与相关个人沟通。与以往一样,我们可能会做出额外的调整,继续梳理业务,并加强对媒体和产品的关注。这些调整将在受影响集团内部进行宣布。 整体而言,我有信心,我们的领导团队、方向和这些调整将带来更成功的执行。在我们进行这些调整的过程中,感谢你们的耐心和理解。 ——梅耶尔
    资讯
    2014年01月16日
  • 资讯
    当e-learning引进大数据 2013年我们经历了一个由技术驱动的世界,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被迫使用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如果将电子设备应用于学习与发展项目,那么他们将能够发挥最大作用,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个过程有可能需要使用大数据,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技术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大规模、快速、灵活的数据:那是什么? 大数据是一个专业术语,当数据集的集合过于庞大、复杂,难以使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工具或传统的数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大数据。 大数据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数据的捕获、管理、存储、搜索、共享、传输、分析及可视化。数据集将越来越大,这个趋势产生的原因是,与传统独立的、数据总量一定的小数据集相比,分析一个大数据集及其相关数据会附加产生更加多的额外信息。如此,相关的事情就更加容易进行,如分析业务发展趋势、监控并防止疾病传播、展示研究成果、发现并及时打击犯罪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e-learning能够针对学员的需求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更互动的学习,满足不同学员的技能、目标及期望值,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兴起及普及,学习者越来越能够“随时随地”访问更多内容。教室成为成为面对面讨论、解决难题、开放探讨的平台。提升技能、满足监管需求、控制培训成本的需求将e-learning变成每个业务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数据同时也重新界定着e-learning行业及未来劳动力市场。因为新的数据分析系统将能够更好的跟踪用户体验,因此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每部设备之后的学习情况,跟踪整个学习体验,监管课程学习是如何应用于工作中的。 E-learning工具的使用也产生了大量数据,包括由LMS产生的直接数据以及学员与不同的内容互动产生的数据。数据每分每秒都在变化,不仅是学员所在公司系统内数据变化,还包括外部一些实体数据变化,如社交网络以及其他沟通平台。因此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规模庞大且难以管理。找到更快的且更具规模的存储并处理这些数据的解决方案需要一个可靠的云基础设施保证所有的机器能够同时运转。 大数据带来的好处 大数据目前在公司内部用于各种不同用途,最主要的是产生更加有效的业务效果。在e-learning领域也是如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大数据在行业内的无限潜力,人们进行了大量有趣的试验进行验证。 例如,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你可以看见(当然是在网络世界)并跟踪学员在以下方面的进展: ·他们学习时在哪个阶段遇到困难以及花费时间较长 ·他们重复访问的页面 ·他们可能“深陷其中”的环节 ·他们偏爱的学习方式 ·他们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段 简而言之,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了解学习者。管理者能够通过这些数据了解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学员们都学习什么,以什么方式学习并此帮助企业据此做出更好的决策,发现教学设计中的漏洞。 然而,大数据真正的力量在于其预测能力并且能够制定预防措施。例如,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预测:、 ·学员们在未学习课程上的能力。 ·学员可能会遇到困难的领域 大数据能够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甚至是在培训项目开始设计时预测学员的表现及学习成果。大数据还能够帮助人们预测学习与开发项目的趋势,并得出结论。 大数据将如何变革e-learning 大数据将变革e-learning设计、开发及交付方式。将大数据的技术创新引入e-learning有助于使学习更加有效,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是我们一直在期待的事情。大数据能够变革我们学习与发展的途径,挑战了需对学习设计方面原有的观点与原则。 这种新的技术或许能够促使我们重新定义传统的学习设计方式,包括现在使用的流程、系统及程序。 E-learning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即我们拥有合适的数字基础设施,移动手机及平板电脑逐渐深入人心,我们有最佳的软件平台,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消费者需求,因此,教育内部变革成为教学及企业培训一个组成部分。 “小崔在线教育工作室”编译
    资讯
    2014年01月15日
  • 资讯
    Linkedin 任命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原糯米网总经理) LinkedIn今日发布公告,任命沈博阳为LinkedIn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负责规划LinkedIn如何为中国会员和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LinkedIn进入中国市场迈出重要一步。 LinkedIn在公告中透露,目前其在中国已经拥有超过400万会员,沈博阳将负责LinkedIn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规划,使网站功能与中国用户的需求相结合。 沈博阳曾任人人公司副总裁、糯米网总经理。今年8月,百度以1.6亿美金收购糯米网59%的股权,沈博阳也从糯米网离职。 根据沈博阳微博http://weibo.com/derekshen 透漏,其1月2日去linkedin总部,目前还在硅谷。 补充信息: 1996年-2000年期间,沈博阳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环境化学博士学位,以及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04年,进入雅虎担任技术总监。2005年,曾担任Google的工程经理,并于2008年9月升任Google中国商务拓展总监。 LinkedIn入华的愿望一直没有停止过,2012年4月,LinkedIn在中国成立爱尔兰邻客音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法定代表人为李晖。LinkedIn也在它2013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中称,中国已经是其移动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国家。LinkedIn CEO在11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称,LinkedIn在中国已有300万用户。然而,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这个数字又增长了100万。国内一些招聘网站诸如大街网等,也在试图做一个中国版的LinkedIn. 出于营收考虑,LinkedIn都需要给投资人讲一个关于全球化的故事。任命中国区总裁,只是LinkedIn中国区战略的起点。  
    资讯
    2014年01月15日
  • 资讯
    OKRs绩效测评服务如何为初创公司服务 2013 年,初创公司 Swipely 员工人数从 30 飞涨至 80 。团队先扩张再重新分工,员工也开始不断尝试新角色。公司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位置,虽然成长迅速,但企业文化、生产力、团队都变得极度不稳定。当公司员工人数达到 50 人时,CEO Angus Davis 意识到需要为团队做点什么了。 他选择了声名远扬的绩效测评系统:OKRs。该系统由 Intel 最先提出,后被 Google 采用(链接内有关于OKRs 的详细演讲)。使用方法:每一位员工先设定目标(objective),再安排可量化的关键结果(key results)。OKRs 从问责制度出发,由分数作为鞭策。但对于 Davis ,这些还远远不够。1996 年成为 Netscape 最年轻的员工,Mozilla 的成立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之后还联合创办了 Tellme,经验丰富的 Davis 明白一番创举背后的艰难。 在 Swipely,OKRs 不仅仅是一个设定目标的系统,它还成为了公司员工沟通,增强凝聚力的媒介。它迅速成为 Swipely 内部文化最重要的一环,并在去年秋天帮助公司实现了 10 亿美元的销售记录。 Davis 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执行”。OKRs 是个好东西,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执行方式。 突出合作 Swipely 版的 OKRs 弱化了行为本身,更加专注于内部合作。“我们业绩不足,团队间需要相互依赖才能成事。但多数时候,组织内人与人信息传递不畅,彼此间的工作都不了解。” Davis 解释说,“当把 OKRs 看作团队沟通系统,目标就更易明晰。在 Swipely,OKRs 的组成分为--最高目标,目标重要性的合理解释,以及 3 到 5 个帮助达成目标的关键结果。当个人目标同公司目标一致时,他们会更加努力,眼光也更长远。公开透明则能帮助员工看清彼此的工作目标和进度,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活在真空,或者只是为了赢得上司的赞许而工作。OKRs 突破了传统界限,帮助员工寻找资源,实现同事间的互助。”将目标公开化,激发员工相互扶持,创造力也大幅提升。 “必须”清单(The Musts) Davis 坦言,虽然,Swipely 的 OKRs 系统与 Google 和 Intel 在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本质无异。所有高执行力的 OKRs 系统都遵循以下特性: 为结果追根溯源:“关键结果并非宽泛的行为,它们都需要有清晰的数字来量化进度。” 举个例子,如果 Mary 把目标定为提高自己寻找潜在客户的能力的话,那量化下来,在关键结果处就需填上“每周至少花上两个小时的跟着团队里的大牛 Jennifer 学东西”了。 时刻关注进度:将制定目标转变成一种习惯,并重塑员工对日常工作的理解,从而重新规划每日的工作。合理得设置每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帮助员工规划下一步,并不断制定更高的目标。 有弹性,存空间:70%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好成绩,但在 OKRs 系统里,却是最佳得分。你希望自己的目标有冲劲,逼迫自己不断突破极限。当每个人都如此时,便会激发潜能,帮助实现整体的预期。 一季一总结:季度总结会议的时间安排分两部分:最初大家先快速浏览前一季度的指标,接下来再分析如何改善自己的 OKRs ,并强调其重要性。唯有这样,你才能妥善开启下一季度。 Davis 认为 OKRs 对于董事会、对员工、对自己都至关重要。有清晰的目标,明确需要获得的新技能,是在 Swipely 职业发展的关键元素。他会认真倾听每个部门领导汇报,他们是如何完成上一季度的 OKRs ,并畅想下个季度的目标。“每个人都要想清楚未来公司的走向以及原因。” 为什么要有“高目标”? 人们喜欢完成任务,并乐于一个一个划掉“To-do 清单”的条目。但在有效的目标设定里,你几乎很难实现 100%;如果你轻松达到了百分百,可能你并没有给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 10% 的提升远远不够,因为你深知这点进步唾手可得。于是你还在原地踏步,或许只是稍微努力了一点点。“但如果你说,我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提升 50%。那么你会希望彻底解决难题,或者重新考虑各种关系。OKRs 的魅力正在于此,制定更高的目标,迫使你更努力思考,才能更好得完成任务。” 死亡之吻:绩效考核 尽管有些公司将 OKRs 计入年度考核,但 Davis 仍坚持将两者分离,尤其是涉及奖金时。“OKRs 不是造成员工矛盾的武器,相反,它是激发并凝聚团队的帮手,能够提升透明度,使权责分明。” 举个例子,Swipely 销售团队的部分奖金与完成的订单有关,合情合理。但如果 OKRs 也与钱挂钩,你就再也不会看到其他形式的目标(objective)了。即使训练团队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但销售人员再也不会建立类似目标。 问题还不仅与此。“假如真的将 OKRs 引入绩效考核,并因得分低而惩罚员工(扣除奖金),那么他们只会厌恶 OKRs ,而不会反思问题所在,更不会努力更上一层楼。” 将绩效考核同 OKRs 分离还有另一大好处。在 OKRs 引入 Swipely 前,大多数员工获得反馈或表扬的形式都比较单一:一股脑的来一回绩效考核。而现在,当 OKRs 的更新和评价正常地开展后,同事之间、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对话、相互间的认可也会随之增多——这在个人目标之外,又是一大益处。 在 Swipely,OKRs 不单纯是季度性事件。Davis 每周都会及时查看报告,他还鼓励领导层效法此举。他们认为,员工如果不能定期更新自己的 OKRs,也需要公开处理,Davis 甚至会单独为他们安排会议面谈。 “开会时,我会让员工快速陈述成功之处--用一到两件事描述上周的工作亮点。然后,我会让他们汇报自己的 OKRs 进度,哪些地方尚有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求助。每个人指出实现 OKRs 的绊脚石,便将谈话引入正确的轨道。因为他们认为是在扫清障碍,而不是浪费时间。 ”Davis 解释道。在管理会议之外,他同样坚信 OKRs 能更轻易地促使员工投入,并收集反馈。公司鼓励员工花时间定义自己的 OKRs 指标,并分别向领导汇报反馈。这一汇报应发生在每一季度的第一周,恰逢上一季度的指标评分并讨论完毕。 Swipely 使用 Salesforce 的 Work.com 平台来追踪员工的 OKRs 指标。“功夫用在了平日,因此季末的打分就变得简单,最多只需要 5 分钟。你通过关键结果(key result)的平均分数,给整体目标打分。量化 OKRs 并不复杂,重要的是如何分配时间。Swipely 的 Work.com 系统同样可以通过一个按钮,轻松为员工和领导提供反馈。除此之外,它还能提供一对一的反馈。” Swipely 的 OKRs 里,一大重点是培养员工技能,这也是 Davis 非常关心的一点。“培养员工技能的关键是持续的辅导。我们要求每位销售人员都要至少设定一个技能培养目标--并不像制定销售额那么生硬单一,而是从个人出发,为他们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准备。比如,Ta 甚至可以把增加在某个特定领域的阅读量作为目标。” Davis 还时常同销售部门的领导开会,详细了解员工技能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并落实公司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应资源。 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 为了在董事会中提升影响力,OKRs 需要变成大部分员工的工具,而不是冷冰冰的硬性要求。“你希望公司 60% 的 OKRs 由员工制定,而不是领导人。你不会希望上级们制定出所有目标,而员工只是默默执行。 ” 他重点强调了 Swipely 在提升“培训项目”上所做出的努力,尤其是针对日渐壮大的销售团队。“我们听到许多人都希望提升专业领域技巧,于是我们制定了相应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专业培训机会。关键结果也被设置为:聘请销售训练专员,邀请公司外部的资深顾问,为员工讲解并提供专业性的建议。” 结果: Davis 说,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他经常在公司的走廊里听员工谈起自己的 OKRs。这意味着员工们开始感觉命运与公司攸关,会积极思考未来的大方向。这让他信心百倍。“我们建立 OKRs ,不仅因为公司成长到了一定规模,而且领导人也不希望每个决定都亲力亲为。如今,公司的每个人都有权参与决策,并且都会最大限度为 Swipely 着想,公司定会走上新的高度。” [本文编译自:firstround.com]
    资讯
    2014年01月14日
  • 资讯
    人人猎头针对求职者推简历应用“手机简历” ,可在手机上在线制作简历,并支持LinkedIn、朋友圈等第三方导入导出 手机简历是人人猎头近日针对求职者推出的简历应用。求职者在上面可以直接创建简历,也可通过人人猎头主站、LinkedIn 等第三方导入现成简历进行编辑修改。完成简历后,求职者可以选择职位直接投递,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LinkedIn 将简历分享给好友,让好友帮忙推荐。另外,求职者也可通过手机简历的公众帐号(微信公众帐号:shoujijianli),完成简历的制作、修改、投递等功能。 事实上,此前的人人猎头官方应用也有简单的简历制作、编辑功能。而此次手机简历的发布意味着简历应用将从主应用剥离。人人猎头方面表示,未来主应用将主要服务于猎头用户,而手机简历则独立出来服务于求职者。类似的用户区隔,此前前程无忧也有做尝试,分别推出了针对求职者的手机应用“前程无忧”,和针对人事经理的“网才”。 人人猎头在去年连续完成两轮融资,分别是去年 4 月未透露融资机构信息的 2000 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和 7 月来自 KPCB 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在公布 A 轮融资消息的同时,人人猎头还发布了 3.0 版本更新,新增人才库、人才拍卖行、职位与人才自动匹配等功能。用人人猎头 CEO 王雨豪的话说,3.0 版本确立了整个平台的 CHB 模型,让猎头服务平台化。 人人猎头手机简历:iPhone版下载 Android版下载
    资讯
    2014年0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