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做到培训转型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做分享。3年多前,我从公司的战略部门转型到培训部门,我一直觉得,培训工作者要做得有尊严,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我们的培训部门如果只是做一些请老师、发通知、管吃住、统计满意度等等这样的具体管理工作,可能很难契合学员真正的需求。因此我们这几年提出了一个理念叫“从培训管理到培训经营”,要像经营产品一样去经营我们的培训,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培训服务,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热情,赢得大家的尊重。   那具体来说如何来经营我们的培训呢?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形成上面的这个“金字塔”,又叫经营六步曲,形成了一个逻辑框架。在最顶端的就是经营我们的培训品牌。大家对你的品牌是否认同,很重要的一个标尺就是如果你没有强制要求学员参加培训,那么他们是否还愿意花出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比如当一个课程通知发出去之后,如果我们的学员目标人数是40人,不通过强制的情况下能招到多少人,体现了大家对你的信任。 那么如何去经营培训品牌?这主要需要去支撑两方面,一个是内容,我们要把课程的内容开发好,但我们经常会忽略的一点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体验。真正要做到良好的内容和体验,同时也需要有大量的支撑,比如讲师队伍、培训团队以及更丰富的培训平台资源。这几年下来,我感觉有点在做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味道,我们总结出一些方法和理念,比如去中心化的2.0模式、创造极致用户体验、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口碑等,正好和现在热议的互联网思维有些接近。 对于这些理念,我们有哪些方法去进行支撑?这两天我们探讨绩效改进行动学习,以及各种方法,可能都是支撑我们培训转型的一些具体的技巧。今年,我们探索比较多的是混合式学习,我们提炼出一个混合式学习的双O2O模式。O2O这个概念已经很火了,但是我觉得对于学习领域,尤其需要O2O。   所谓双O2O,从纵深的角度来说,是Offline2Online,如果说我们仅仅有线上,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包括MOOC之类的,这可能还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客户的需求;若仅仅有线下,比如我们现在大量的培训,可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去运用一些O2O的方式,促进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把我们的教室变得更大,把我们的学习时间变得更长,让我们的学员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深。 还有一点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是另一个概念的O2O,我认为比前面一个更重要,是Office2Offtime。现在学习不再只是上课,而更多的是非正式学习,现在的学习不在限于工作时间,八小时之外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多,我们每天晚上可能坐床上看着朋友圈里分享的微信,从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一种学习。我们已经进入了“随时随地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时代。 支撑这两个O2O的是对未来学习趋势的一个判断,大家都在谈论未来的学习会是怎样的。我把它提炼概括为“四化”,分别是“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这个里面有包括我们的内容如何来混合,我们的工具如何来混合,以及形式如何来混合的问题。   当然这“四化”是我的一个判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回应,有些是认同的,有些是不认同的。第一个是“碎片化”,对于学习的内容,现在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包括我们学习的方式,比如说通过google、百度去搜索去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往往只是很短的时间“因需来学”,我们越来越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坐在教室,进行动辄3天5天,长则几个月的学习。其实我也在想现在的碎片化有它的好处,也有它不利的地方,但这个趋势很难去逆转,我们的培训提供者要去思考如何来应对这个变化的趋势,去提供碎片化的内容。 第二个是“移动化”,终端的变化让我们可以与学习走的如此之近,那是因为有了我们身边随时丢不开的手机。我们如今的课堂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看手机。那么是否能把手机和我们的课堂真正的结合起来,让移动化的终端变成我们真正的工具,这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是“社区化”,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其实我觉得互联网,特别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改变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的链接方式,一个是人和人的链接方式。当我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学习的时候,社会化的媒体、社交网络,如何成为学习的推动者,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还有“游戏化”。如果说碎片化是关于内容,游戏化是关于体验,移动化是关于渠道,社区化是关于关系的话,这些理念对我们培训团队来说,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一种角度,从而创造出更多符合需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比如我们有培训经理,会说如果把碎片化和游戏化结合,将一些知识碎片进行游戏化的对抗,就产生了一个叫“一站到底”的交互式游戏;结合移动化的碎片内容,我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微课程;包括甚至是在移动化和游戏化之间,在新员工培训的过程中他们创造出一个移动化的拓展游戏。 这里分享一个小小的案例,几个月前,一次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说起了《杜拉拉升职记2》,有人提到是不是我们也做一个基于公众微信的小游戏。当时银联培训中心的公众微信目前已经覆盖了我们公司超过一半的员工,每发出一条信息,很多的员工就都能够收到。但是微信5.0推出之后,我们订阅号的接收率大大的下降。我们该怎么去促进学员自发的学习,于是策划了一个小的频道,叫做《卡卡升职记》。 它是设想了一个拟人的场景,20多岁的东北小伙,毕业刚进市场部,他的职业理想是成为职业经理人。我们就设计了一些游戏化的关卡,他要通过一些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一个个去过关,每过一关给他一些经验值,成功晋级后,我们可能给他一些抽奖,这样的一种方式比较符合一些年轻人的一种需求,因为他们从小就是打怪长大的,过关是一种熟悉的场景。   这是关于一个游戏化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去把我们传播的知识碎片化,我们把它分成好几季,每一季的内容里面有5个小片段,其中有些涉及到办公小技能,有些是关于职场礼仪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们也把管理方面的一些场景碎片化,每次传播一个场景。比如说如何去表扬,如何去激励。包括把我们的业务去通过碎片化的形式不断进行传播,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情感上的交互。目前卡卡已经成为我们银联培训中心的子品牌,也成为大家学习的一个入口。 当学员通过一个碎片知识体会到他在某方面有所欠缺的时候,我们就把他牵引到我们M-learning 、E-learning,甚至是我们面授的课堂上,形成一种更加持续的学习。这是我们做的一款书签,送给我们的学员们,让他们随时可以接触到我们培训中心。卡卡是很小的一个点,当我们从这一点去起步的时候,我们可能迈向的是整个知识管理的平台,以及跟我们学员和每一个员工的关联。   我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现在很多在使用的东西,5年前根本就不存在,iPhone也是5年多前才出现,我们4年前的微博,3年前的iPad,2年前开始用的微信。现在我们在广泛使用的工具,在5年前居然没有,那我们如何去想象5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在用什么?可能我明年已经不用腾讯的微信了,又会有新的工具出现,但是对于我们培训人员来说,或者说对于我们职场人士来说,我们如何来适应这样的变化? 这几年我们的培训团队在不断进行转型。在这个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年代,培训转型有三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去中心化,我们能不能相信大众的力量,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真正的培训经理推上前台,以学员为中心,去相信草根的力量,我们能不能用平台思维去构建所有以前培训可能需要做的事情,第三是持续创新,也许我们刚开始还不够好,但却能够不断吸收用户的反馈进行微创新和迭代改进,直到超越期望。   对于我们培训经理来说,我们从以前培训的管理者要变成一个学习的激发者,学习的实施者和巩固者。可能我们将来更需要的能力,都不是我们现在所具备的,比如需要学会编辑一条公众微信来引起学员的关注,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管理微信群来触发学员之间有序的讨论互动,以及在培训结束后通过多种方式跟学员产生更大的关联,这个是我们都需要去面对的一个未来。 技术正在改变学习!移动互联网让今天的中国跟世界走在了一个起跑线,甚至有后发的优势,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一直有一个使命是成为数字时代的学习推动者,用开放的心态和前沿的技术去探索和推动学习的变革,也许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一定值得大家一起去努力。 【文章来源:付伟的轻描淡写】  
    观点
    2014年03月20日
  • 观点
    发布“100教育”,YY改做在线教育版“天猫”? YY(欢聚时代)涉足在线教育的历史你可能略有所知:在一些YY语音频道中,一些“草根名师”自发地在房间里教授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YY教育上讲课教授Photoshop网络课程的邢帅可以做到4年内收入3000万的成绩,被YY官方竖为标杆;接着,YY教育频道于2011年中上线,正式进入在线教育领域。 YY教育的模式是提供平台。即所谓的“草根”教师可以申请在YY房间里成为老师,在房间里授课,学员们可以随意进入付费听课,看上去它就和阿里巴巴的淘宝一样,是一个完全由用户参与的自发性交易平台。现在,YY官方想要用另一种方式尝试在线教育:前不久,YY正式发布了旗下的独立教育品牌“100教育”,并正式上线了独立网站100.com。 欢聚时代CEO李学凌解释了YY发布独立在线教育品牌的环境条件,他认为,教育要比游戏成长的速度更快;同时,2014年将会是互联网全面侵入传统领域的元年,教育必将是其中之一。而董事长雷军则详细解释了YY发布这个独立教育品牌是如何水到渠成的:最开始,YY发迹于游戏社区,是一个通过语音视频沟通的平台,后来生长成了在线音乐和娱乐社区。两三年前,YY开始发现,有许多人在在线房间里学习语言、音乐甚至乐器。YY管理层判断,这是因为YY的主力客户群是年轻人,他们虽然会以游戏为娱乐,同时也是考试压力最大的一个人群。为了摆脱YY自身品牌定位的影响,管理层因此决定把在线教育分拆成一个独立业务。 现在,打开www.100.com这个域名,你会发现三个入口:“托福资讯专区”、“雅思资讯专区”和“课程预定”。YY副总裁、100教育负责人刘豫军解释了YY将如何运营这个独立品牌。 在两年时间内,YY将会投入10亿元发展100教育的业务,并为其单独发布客户端(包括Windows和Mac、Android和iOS四个平台)。 100教育将会首先进入当前热门的留学英语培训市场。通过调研他们发现,80%会指向托福雅思强化班,因此首先上线了这两个栏目;YY官方将会推出完全覆盖线下强化班的内容,邀请线下名师,并以互联网的产品形式展现出来,承诺永久免费。 另外,YY官方还将会帮助平台上的名师招生。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100教育”与此前“YY教育”的不同。实际上,此前的YY教育更像是淘宝的“C2C”模式,YY以搭建平台为主,而新品牌“100教育”更像是“B2C”模式,一改此前YY只是平台方的角色,而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采取指导策略,从“淘宝”变成了“天猫”。 如果说此前YY是一家完全内向生长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互联网服务商,现在,它显然想要尝试与趋势更加贴近、投入到互联网侵入传统产业的洪流中去。   【文章来源:Pingwest】
    观点
    2014年03月20日
  • 观点
    如何降低e-learning及企业培训成本 人们都想要生活在一个没有预算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工作,每天开着红色法拉利到市场上购买新鲜的鱼当作晚餐,从不需要考虑卡路里,也不用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在退休后继续拿到40多万的退休金。 然而,这并不现实。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预算,需要用有限资金去实现利益最大化。 作为一名解决方案架构师,人们经常问我:“我们该如何降低成本,在预算范围内使e-learning,或者混合式学习项目效果达到最佳状况?”下面是我的几点建议: 管理好自己的SMEs 如果没有SMEs,你几乎不能进行任何e-learning或者其他类型企业培训项目。专家在项目中担任一些十分重要的角色:代表着观众一族、提供课程内容及情景、对课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进行审核。 如果你能够发现、利用并管理好SMEs,你就能够将e-learning项目成本降低,如果SMEs恰好是你现有的全职员工则效果更好。如果没有,你的elearning合作服务商也可以为你提供,不过当然要收取咨询费用。 提供细致的文档内容 将所有的内容收集到一起,并将他们全部以文档的形式保存,包括那些存在在人们脑子中的文件统统都记录成文档,这样会大大节约培训成本。将这些文件打包发给教学设计人员能够使全面的需求分析变为简单的内容分析。 考虑其他培训项目预算 如果你的资金分布在不同的项目中,那么不要总是狭隘的考虑当下的项目。 例如,我现有的一个客户,他们现在在进行3个不同的e-learning项目。他们想在e-learning第一模块更新方面进行投资,但是苦于没有资金。当我对他们进行的其他两个项目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其他的一个项目中有可用的资金。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安排资金运转,我们就能够在这三个项目之间有效周转资金。 使用绩效支持工具缩减课程时间 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将内容从正式培训项目中抽取出来,移植到日常工作帮助或者其他绩效支持工具中。这将缩短学生坐在电脑前听讲座的时间,同时也能够将信息有效传递给学员。 研究财政年度 关注金融可能并不会降低培训或者e-learning的整体预算,不过却能够帮助你发现额外的预算。 你或许没有足够的资金在一年之内实现自己的梦想项目,但是你可以做一个两年的资金计划。你可以将项目划分成两个阶段,或者将项目纵跨2个财政年度。 【文章来源:小崔在线教育】
    观点
    2014年03月19日
  • 观点
    如何使翻转课堂在企业培训中有效 过去5年,K-12教育已经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转变为“翻转学习”模式。 “在翻转课堂教育环境中,教师们扮演的更多的是‘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们在教室之外的地方通过视频或者其他媒体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在教室中与同学们一起共同解决困难,参加活动或者项目。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课程内容,教师们也能够更加了解每位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协作及互相学习。”     ----Hetali Lodaya 这种教学法变化背后的原因是数字化使现在学生们的注意力变得很短暂,而学生们又很难将这短暂的注意力用于Jason Silberman所说的“单调的”传统教室中。 根据Silberman的《企业培训中的翻转课堂》指出,企业环境下,课堂更加枯燥。他认为在企业环境下,教学还有其他的困难: “......课堂培训是否是将培训与员工绩效联系起来最有效的方式,是否是保证员工在培训结束后能够轻松应用课堂所学内容的最有效方式。” 企业翻转课堂模式使员工培训更加有吸引力,不再乏味: “培训与社会联系紧密,促进了员工间的团队合作、多样化,有助于他们形成企业业务发展及成功所需的社会化心态。此外,它还通过真实的练习积累经验,在‘通过实践及体验学习’这一方面投入更多,事实证明,实践及体验式学习会更加有效。” 或许翻转课堂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它为学员们提供了学习协作的机会。接受培训的员工需要学习如何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工作,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没有主导与配角之分。 下面是促进学员之间协作及使课堂更加吸引人的几点建议: ·课前协作。需要有工具保障学员们能够有机会在课前与其他学员就课前视频或者其他阅读文件进行交流。 ·头脑风暴。课堂上所有的学员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由几个活跃的学员回答关键问题主导课堂。培训人员需要将所有的想法和观点写在一个白板上,然后由全班同学来决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 ·角色分配。团队中的每位员工扮演的角色都应该平等且有意义。超越传统的主导、配角、计时员、抄写员的角色分配方法。 ·过程模拟。整个课堂应该包括所有的员工类型,他们每个人的工作都会对其他员工产生影响。过程模拟使员工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会对其他员工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翻转课堂环境下对员工进行团结协作培训会提高他们在本职岗位上的协作能力。善于协作的员工才会是好的团队成员。 【 文章来源:小崔教育在线】
    观点
    2014年03月19日
  • 观点
    用MOOC的理念运营e-Learning项目       随着中国银行卡及支付产业的飞速发展,各方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人才的职业要求日益提高。为帮助银行卡从业人员进一步全面掌握产业知识,提升产业整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我们银联培训中心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开展“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认证”。 这项认证采用“E-learning在线学习+主观题作业+在线考试”模式进行。为了促使课程更精准专业,认证更权威科学,我们先针对银联员工进行测试,先在银联内部开展认证。第一期内部认证培训预计招生100人,实际报名人数为560人,远超报名计划,我们实际筛选出学员300人。  然后我们制定以任务为导向的认证考核方式。考核分为三大任务:完成在线电子课程的学习,完成主观题作业,完成在线客观题考试。当主观题作业和客观题的分数总和达到80分,就能通过认证。 面对这么多有着高期望值的学员,作为这个项目的培训经理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对于电子课程的内容和交互性是绝对有信心的,供应商时代光华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上也投入非常多的精力;犯愁的是,五门电子课程长达5个多学时,怎样避免网络学习报名时轰轰烈烈,坚持到最后又寥寥无几的情况发生?如何让这么多的学员既能摆脱传统的在线学习的枯燥状态,又能有冲劲有激情完成三大认证任务?  思考良久,我们想到了“团队学习+个人学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MOOC模式。 于是,我们开始创建有激情的学习的团队。我们将300名学员分成三个班,每个班100人。每班再拆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10人。班长和组长,都由学员毛遂自荐。班长和组长的主要职责是以各种形式组织学员学习和讨论,督促学员按时提交作业,同时组织作业批改等。在分班分组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的将公司前中后台不同部门的员工混搭在一起。每个组员需根据课程内容,各自从五道主观题中选出一道,其分数将会累计计入该小组的总分,最终每个班级的十个小组以总分高低进行排名,并根据排名得到该组组员的主观题分数。比如某小组的十个学员的主观题分数加起来为270分,排名第一,那么这个小组的最终成绩为30分,以此类推第二名为28分……第五到第十名为22分。比如某个同事,他自己的作业被业务专家评定为24分,可是他所在的小组总分排名为第一名,那么他最终的主观题分数将是30分。   这样的考评方式让组员们都很紧张,只有绝大部分组员的主观题作业分数高,整个小组的总分和排名才会上去,组员最终认证的主观题作业分数才会高。更紧张的是班长和组长,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都卯足了劲督促组员登录“银联网络学院”认真学习电子课程,要求业务知识学精学透,并且向我们索要学习进度数据,督促学员的学习进度必须是100%。组长们更是利用社交工具,比如建立微信群,组织组员展开对五道主观题的讨论。有些组长更是热心的邀请来业务专家在微信群里对学员进行辅导,讲解业务知识和答题要点。还有些组长甚至将组员作业进行分叉初审,从标点符号到段落分层,每个细节都不放过。这类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学习,将原本线下竞赛的火热场面导向了线上学习。 在正向引导了“团队学习”后,又该怎样保证“个人学习”的激情呢?一般而言,学员很难保持亢奋的状态一直坐在电脑前看着网络学院。而且课程时长一旦很大,学员很可能就不再坚持。我们想到了移动学习的方式!我们将五门电子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出来,进行精加工,做到图文并茂,放到微信订阅号“银联培训中心”开发的微课程“银行卡专业认证”里面。同时,我们将模拟题库导入到微信,模拟题库并且经常更新。这样学员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知识点,进行模拟答题。甚至在半夜十二点,都能在微信后台看到有学员在答模拟题。这样的精神,着实让我们感动了一把。 经过一个多月学习,有299名学员参加了在线客观题考试,只有一名学员因工作原因中途退出,完成率达到99.9%。这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期网络学习的完成率。最终289名学员通过认证,获得认证证书。另外30名学员学习成绩优异,我们给予及时奖励,授予“优秀学员”荣誉称号;10位担任班级管理的学员因所在集体的整体学习情况优异分别获得了优秀班长和优秀组长荣誉称号。这些创造历史记录的成绩,直接导致了第二期有1000多名员工员工争先报名,达到了银联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瞧,一些小小的探索带来这么大的成绩,这就是MOOC学习带来的改变!尽管这次线上认证培训离真正的MOOC差距存在一些差距,可是我们这不是正在实践么?        MOOC,离企业学习越来越近! 【文章来源:@付伟的轻描淡写】    
    观点
    2014年03月19日
  • 观点
    HR为何对Linkedin又爱又恨 HR(包括猎头)爱LinkedIn的理由有很多,这里举五个例子: 1、LinkedIn已经成为招聘者最好的打猎场所 2、企业对员工参与社交媒体的心态越来越开放,尤其是职业社交媒体,对招聘者利好 3、企业可以在LinkedIn上建立人才社区 4、LinkedIn是建立雇主品牌的天然场所 5、LinkedIn是真正全球化的社交网络,跨国招聘变得更加容易 HR(特别是高管)恨LinkedIn的理由也举五个例子: 1、竞争对手很容易看出你雇佣了谁,人力资本的秘密很难守住 2、员工喜欢在自己档案上炫耀经历,公司情况对竞争对手越发透明 3、增加员工跳槽可能和保留成本。猎头/竞争对手可以很方便请关键员工去喝咖啡 4、员工在LinkedIn上花时间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5、求职者对公司的比较变得更加方便和透明。在雇主品牌上无所做为的企业很容易失分 这些都是我的观察,如果你有其它观点,欢迎补充。 ------------------ 【问】 LinkedIn中文版和英文版区别在哪里? 【答】 1)没有群组(Group),应该是暂时的            2)没有Pulse(原来的LinkedIn Today),估计会以中国商业新闻代替 新版LinkedIn增加了新浪、腾讯微博、网易邮箱等增加好友的方式。 【结论】 如果你已经有了英文版开通的账户,基本没理由切换到中文版。 【文章来源:村长】
    观点
    2014年03月18日
  • 观点
    数字化培训是否会取代面授培训 前些天安利培训中心(ACTI)举办2014年产品讲师年会,来自全国的数百位安利内部讲师汇聚在阳澄湖畔,参加这场主题为“变·赢未来”的盛会,我受ACTI魏总监的邀请到场做了一个分享。开场的活动让我比较意外,居然是一场辩论赛,内部讲师组成了正反两个小组,分五个环节做了一场挺正式的辩论,辩题是:数字化培训是否会取代面授培训。 从一辩展开立论到相互对抗交锋,最后五辩总结陈词,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妙语如珠,现场不时想起为台上辩手喝彩的掌声。这次辩论赛的过程也颇有一些数字化色彩,主办方专门开发了一个叫“聚师堂”的公众微信平台,台下的讲师们可以在每轮辩论结束时在手机上进行微信投票,为表现更好的一方进行点“赞”,最后谁能获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投票,我们三位评委的打分并不是决定作用。从现场人气来看,反方在开始时占有明显优势,正方逐渐反击,第四轮投票几乎持平,最后的总结环节更是反超,但由于汇总的票数还是落后,最后还是反方获胜。 我觉得这个题目出得挺好,还是挺值得辩一辩,正反双方都可以能提出不少支持己方观点的论据。比如关于“数字化培训”的定义,从正方的角度来说可以想办法把它扩大化,比如说并不只是E-learning这种远程模式才是数字化培训,就算是面授课堂也正在大量使用数字化的教学方式。还有,是否”取代“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如果说完全替代才是取代,相信面授这种方式也不会彻底消失。这里面还隐含了一个定语是在什么时候,正方倒是抓住了这个点,反复强调”未来“这个趋势,而且也扣上了这次年会”变·赢未来“的主题。 我印象中反方的主要论点是数字化培训相对于面授培训有几个问题,一是不够人性化,二是不够个性化,三是缺乏互动性,这也正好反应了目前大多数人对于数字化培训的一些质疑。在我看来,反方的这几个理由倒是大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是人性化的问题。提起数字,好像就是冷冰冰的,缺乏人性化。的确,很多数字化培训内容就是把课程PPT配上标准化的语音解说,或是干脆直接播放老师的教学视频,这让学员感受不到情感交流。其实数字只是载体,是否人性化,关键还是看培训内容本身的设计者以及担任讲授任务的讲师们是否能理解学员的心理。 大家一定会经历不少过无聊乏味的面授课程,老师在台上照本宣科,无论授课形式还是课程内容都没有层次感和节奏感,这样的课堂并没有多少人性可言。反而是不少设计精良的电子化教学项目,真正理解学员的需求,同时利用人性的一些特点甚至是缺点,比如贪嗔痴、羡慕嫉妒恨等,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唤醒内存的学习动力,在电子化载体的引导下进入良性的学习状态。 就拿安利为例,他们去年九月推出的”安利人生九十天”这样一个针对营销新人的学习项目,就是用大型游戏这样的方式,模拟了一个与真实世界一样的的虚拟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景,学员在游戏中完成与真实世界一样的工作任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兴奋和刺激,从而愿意学习,这不也是一个电子化学习也可以很人性化的案例吗? 第二是个性化的问题。在我看来,数字化培训反而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因为面授培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需要老师和所有的学员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而电子化培训很轻松就可以现实时间上的异步和空间上的异地。对于同样一个电子化的培训课程,学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时间,略过已经懂的内容,对不太明白的内容反复多看几次。 第三个是关于互动性的问题,我觉得这更不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如果仅仅是视频类的电子化课程,老师和学员的互动只能异步进行,而面授课堂上,老师可以观察到学员的状态,因而可以发起有针对性的的互动,比如进行停顿或是向学员提问,这方面面授的互动质量占优。但现在很多的电子化培训已经很方便就实现了远程的交互,比如在YY或是多贝这样的平台上,学员可以很方便与老师进行实时的交流,老师也完全可以根据学员传递的信息调整课程的进度,也可以针对性的与学员进行互动。更不要说MOOC模式的课程,通过作业小组、学习社区等方式所产生的互动将大大提高学员之间的交互,学习的对象不再只是向老师,而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学员。 上面我站在正方的立场对数字化培训的好处进行了辩护,但这并不意味着面授培训就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全面取代,在线教育是否能将传统教育颠覆也还是一个未知之数。上次我在公众微信里做了一个类似的调查,仍然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在线教育只能起到一些改良的作用,不会产生根本性颠覆,我觉得这正是传统面授教育需要值得警醒之处。也许数字化培训目前还很不成熟,可是只要它在符合人性化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思维彻底实现个性化,通过各类创造性的技术工具和渠道大幅提升互动性,相信其取代面授培训的趋势将不可逆转。 【文章来源:@付伟的轻描淡写】
    观点
    2014年03月18日
  • 观点
    中国式MOOC 上次参加安利内部讲师年会,我在PPT中放出了上面这张幻灯片,问现场的几百位讲师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有人说students,有人说university,最大的那四个字母“MOOC”反而没多少人提。我请听说过“MOOC”的举一下手,只有三五个人响应,看来,MOOC对于传统行业的内训师们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 上周腾讯公司的一些培训经理们在上海开一个内部会议,讨论移动化大潮下培训团队如何助力业务能力提升,会议负责人让我去分享一下移动学习,我打出同一张幻灯片,这次大多数都听说过MOOC,可当我问有没有人亲身体验过MOOC的课程,应者寥寥。看来MOOC即使是对于新兴行业的培训经理也只是有所耳闻却很少亲密接触。 关于MOOC,我去年写过好几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什么MOOC,为什么MOOC会火,还推荐了几门课程,如斯坦福的创意课,但那毕竟是外国教授用英文上课,离我们尚有距离。后来三大平台(Coursera、Udacity、edX)上陆续有了中文课程,比如台大的历史教授吕世浩讲的“秦始皇”,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就感觉很亲切。再后来中国的各大名校北大、上海交大纷纷加入MOOC平台,也有一些学校开始建立自己的MOOC网站,如清华的学堂在线(http://www.xuetangx.com)等。MOOC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早期的MOOC集中在大学教育,主要目标也是那些没有机会上名校的学习爱好者。现在MOOC已经开始向中小学教育扩散,最近上海推出了一个叫“酷学习”的学习平台,不仅有网站(http://www.kuxuexi.com)还有移动客户端APP,里面有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各种课程。从严格意义上说“酷学习”还不能算MOOC模式,主要是一些知识点的教学视频,不过已经有学校借鉴反转课堂的理念,应用这些视频内容重新设计教学流程,课前学习知识点,课中讨论问题,课后巩固消化。 MOOC的原义是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一种更加详细的解释是:一群愿意分享与深化自我知识的学习者,就某个主题,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在特定的期间内,通过各种web2.0学习工具完成该主题的学习。 和传统的e-Learning相比,MOOC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在我看来,MOOC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更突出项目运营,从课程注册、定期开课、规定提交作业、结业测试再到证书发放,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二是更注重教学设计 ,一般都是名师亲自操刀,录制精致的教学视频,课程的结构和节奏更加合理,三是更强调良好的学员体验,比如视频课程往往更短,会根据学员的注意力进行停顿,同时互动性也更强,老师和学员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都可以形成大量的互动。可以说MOOC更像是一个“活”的课程,学员可以有一种真正在“上课”而不是“看课”的感觉。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MOOC不应该仅限于基础教育领域,而是可以应用到企业培训里。虽然企业已经很早就有了e-Learning,但学习的效果并不如意,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是否能用MOOC的理念和思路来运营e-Learning项目。 我们银联培训中心在几个学习项目中做了一些尝试。去年我们开发了一套银行卡专业知识的课程,如果仅仅是放在“银联网络学院”这个e-Learning平台上,估计学习的效果不会太好,于是我们把它设计成了一个认证项目,并根据MOOC的理念设定了专门的开课时间,报名的学员组成学习小组,每个阶段都安排了指定的学习任务,由小组长组织团队共同完成,还邀请了专家讲师团为学员进行辅导和答疑,最后只有完成作业并通过测试的学员才能拿到证书。 第一期项目试下来,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于是我们在春节前组织了第二期,结果公司三分之一的同事主动报名参加。后来我也将这个项目对银行卡的所有从业人员开放,和人民银行培训中心合作推出了这个“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认证”的项目,目前已经有很多银行的同仁报名参与学习,也请大家帮忙转发给更多有需求的朋友。 前几天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就MOOC在企业中的应用来采访,我让同事专门整理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项目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其实这个项目真正意义上的MOOC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没有一个专门的授课老师,视频内容偏长,互动还远远不够深入。但对于企业来说,概念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实效。我们没有必要非要把学习项目包装成为MOOC,只要我们能够把MOOC中一些有用的理念运用到e-Learning项目中,更加重视教学设计、项目运营和用户体验,用一些创新的方法提升学习的效果,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式MOOC之路。 文章来源:@付伟的轻描淡写  
    观点
    2014年03月13日
  • 观点
    Linkedin与微信又合作了 PingWest曾经在全球范围内最早报道了微信接入LinkedIn账户在用户个人信息页面的消息,它发生在LinkedIn正式宣布推出本地化的简体中文版页面的一个月前,被视作是LinkedIn正式对中国大陆本地用户提供服务的预热。最近,根据PingWest获得的消息,LinkedIn与微信二者之间的合作已扩展至全球。“微信账号”已经出现在LinkedIn部分美国本土用户的“个人资料设置”的”联系方式“默认选项中,用户可以添加和直接编辑自己的微信ID,开放给自己的LinkedIn人脉连接者。至此,微信成为LinkedIn在美国除了Twitter和个人网站之外,第三个被默认出现的“联系方式”选项。 这一功能目前只针对个人资料设置中现实常住地为美国本土、系统语言设置为英文的美国用户开放。也就是说,LinkedIn与微信的这一步更“深度”的合作并非为了中国市场,而意在全球。 将微信接入LinkedIn的整个过程都是“微信式”的——打开LinkedIn并进入个人联系方式设置,你会看到Twitter、WeChat和Website并列在其中。点击编辑按钮后,页面中会出现二维码,在利用微信“扫一扫”后,微信将跳转至确认页面,在点击“确认”完成后,LinkedIn页面上的二维码会随即消失,并出现你的微信账号。在整个过程中,用户无需输入任何信息,完全通过二维码与“扫一扫”完成过渡。   对LinkedIn的“主流”用户来说,这种完全“微信式”的添加方式显得突兀但有趣。它的背后,是微信与LinkedIn的“等价交换”——将LinkedIn账户接入到微信用户的个人设置中,微信可以更好地帮助LinkedIn在中国潜在用户中推广;而LinkedIn首先在美国用户的个人设置中增添微信ID作为联系方式默认选项,则有助于微信在美国获得更多高质量的用户(LinkedIn用户74%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39%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   在中国,人们互相添加微信的使用场景与在美国人们添加LinkedIn的联系方式越来越接近(职场上认识即可互相添加)。在美国,微信也尝试过利用Google联系人展开病毒式营销。在1月底之前,在微信中绑定Google账户并通过Google账户添加5个联系人的用户将可以获得礼品卡等礼品。这项活动目前已经结束,效果不得而知。 而据PingWest的了解,接下来双方的合作还将进一步深入——LinkedIn的产品团队正在密集测试下一项功能:即当用户在LinkedIn上添加微信联系方式成功之后,他/她的第一度LinkedIn人脉(即直接在LinkedIn上与其连接的用户)就能在其个人页面顶部的资料栏中看到该用户的微信二维码——然后再用很“微信式”的扫一扫功能,就可以直接添加对方的微信联系方式了。 LinkedIn也计划将微信添加至默认联系方式的功能推广至美国之外,包括在中国境内将系统设置为英语的LinkedIn用户可能接下来会获得这项功能的接入权限,而中国本地的简体中文版用户并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内——这背后不仅仅是LinkedIn的考虑,更是微信的算盘。 文章来源:pingwest
    观点
    2014年03月12日
  • 观点
    CraigConnects人创始:女性会统治科技领域吗? 作者:Craig Newmark,CraigConnects 创始人 (本文最初发表在linkin) 。 惊天消息!参加加州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女性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男性,这是否意味着一个科技新趋势的到来呢? 目前,有关这一情况的具体数据尚不明朗,但《水星报》(Mercury News)的麦克-卡西迪(Mike Cassidy)表示,自从哈维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开始强调编程的重要性,并开始为参加年度“Grace Hopper Celebration of Women in Computing”活动的女新生给予补贴后,哈维姆德学院计算器科学专业女学生的比例就从10%猛增到了如今的43%。 与此同时,卡西迪相信全美计算机科学领域女学生的比例情况正在逐渐变糟。卡西迪表示,1984年时,全美有超过37%的计算机科学本科学位都授予了女学生。但到了1995年,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28.5%。而2011年的美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7.6%。 然而就我而言,我认为这一领域的总体趋势已经在逐渐改善。比如,目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女性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了史上新高、加州伯克利大学参加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女性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男性、哈佛大学大二女生宣称自己就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数量也迎来了增长。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小微事件的一步步发生改变了此前的这一局面。 那么,你注意到计算机科学领域女性数量的变化了吗?你是否认为这一领域的男女平等情况正在逐步改善?(汤姆 编译)  
    观点
    2014年0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