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价值》
    海尔的内部创新秘诀:不能把员工变成CEO,就把CEO变成员工 编者注:周末时很多人被马云和海尔创始人张瑞敏的演讲刷了屏。马云讲,为什么要把湖畔大学带到海尔学习?其实他每次跟张首席的交流,都能够从海尔的管理中得到很多的感触。那么海尔的管理到底有何可借鉴之处?钛媒体作者陈雪频以海尔旗下的一个小项目为例,进行了说明,希望可以以小见大。   很多人都看不懂海尔的转型,我曾经也是这样。   3年前,张瑞敏提出要在海尔内部做大刀阔斧地组织变革,取消组织层级制度,让组织变得更加扁平,并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我当时写了一篇专栏文章,质疑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操作起来会非常困难,原因很简单:企业家是一种稀缺的禀赋,大多数人没有意愿和能力做CEO,就算张瑞敏大胆放权,下面的人也接不住,落地会非常困难。   3年后再看这篇文章,感觉有些复杂:那篇文章的逻辑没有问题,但我完全搞错了事实。没错,不是每个人都有意愿和能力成为CEO,张瑞敏自然也明白这个常识,所以不能期望每个员工都变成CEO。但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创业和创新的平台,让所有想成为CEO的创业者汇聚在海尔这个平台上,不仅逻辑上是可能的,海尔这几年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既然不能把员工变成CEO,那就把CEO变成员工。”这就是海尔激活个体潜能的核心逻辑。不久前我有机会和张瑞敏面对面交流,问他海尔孵化的小微企业的负责人中,有多少是海尔原来的员工,有多少是外面来的创业者,他回复我说大多数都是后者,做得非常优秀的创业者大都有在其他公司工作的经验,有些人还有过多次成功的创业经验。   我反思自己当初发表评论时的草率:仅仅凭张瑞敏的一句话,就利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论加以批判,看上去逻辑都有道理,但离企业的真实情况非常远。这也是很多评论者容易犯的错误,很多人往往连基本事实都没搞清楚就开始评论了,逻辑看上去也能自圆其说,但并不符合企业的真实情况,也没有产生真正的智慧。评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事实。   后来我开始调研海尔在组织转型方面的一些具体案例。海尔集团的组织转型非常复杂,以海尔集团旗下一家小微企业作为案例更容易说清楚。   这家小微企业叫海尔洗衣,属于一个海尔集团的外部孵化项目。成立之初,这家公司的控股方并不是海尔集团,而是小村资本管理的磁谷基金。两年前,在新一轮的创业趋势受资源驱动、效率改进、创业要素回归传统商业范畴的大背景下,小村资本专门成立了这只转型基金,专注于和传统的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孵化创新企业。迄今为止,小村资本已经和十来家传统企业联合孵化创业项目,海尔洗衣是其中的一个明星项目。   海尔集团决定做海尔洗衣的动机很简单。海尔集团利用经销商渠道已经在高校洗衣机房占领了65%的市场份额,但在此之前只是把洗衣机卖给经销商,和终端用户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海尔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来和终端用户建立直接联系。中国现有在校大学生2400万左右,这些大学生不仅是海尔产品的潜在购买者,本身也是一批非常活跃的用户。   海尔本来想找内部员工来操盘这个项目,后来发现内部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找到小村资本控股、孵化这个项目,并联合组建创业团队。小村资本的合伙人刘惠平也是海尔洗衣的董事长,他曾在阿里巴巴和窝窝团任职,有丰富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实践经验。他利用自己丰富的行业人脉资源,找到了沈昕宇做海尔洗衣的CEO,沈昕宇也带来了他的团队,这支团队曾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希望能依托有资源的平台做大企业。   “传统企业+风险资本+创业团队”的组合,让这个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开了局面。利用海尔的渠道优势和技术力量,创业团队设计了一个互联网转型方案:给每一台洗衣机安装物联网模块把洗衣机互联起来,然后通过一个叫“海尔洗衣”的移动APP,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手机查到到最近空闲的洗衣机,并预约好洗衣机,再通过移动支付完成支付工作。现金流从海尔洗衣的账户上流过,每完成一笔洗衣交易,海尔洗衣抽取10%的服务费用。   这个创业项目真正实现了“三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找到附近空闲的洗衣机并完成预约洗衣,再也不需要碰运气和排队。对于经销商而言,洗衣机利用效率提高了近一倍;再不需要专门派人去收硬币,只需和海尔洗衣分账即可;一旦洗衣机出现故障,海尔直接派人上门维修。对于海尔而言,他们不只是把机器卖给经销商就算了,而是可以和终端用户建立直接联系,获得他们的数据,而且支付是从海尔洗衣走账,可以拥有持续的现金流。   创业团队、小村资本和海尔集团也是这个项目的赢家。创业团队拥有公司股份,由于有海尔的资源支持和小村资本的资金支持,大大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和速度。小村资本通过这个联合孵化项目,在一年时间内资本增值了10多倍。海尔集团是最大的赢家,他们通过联合孵化在创业初期规避了风险,获得了优秀创业团队,盘活了原有资源。据悉,海尔洗衣即将完成A轮融资,公司估值一年多增加10多倍,海尔洗衣也将增资成为第一大股东。   海尔洗衣的案例在海尔集团内部并不是个案。这次我去青岛海尔调研,发现大多数成功的孵化项目都采用了外部孵化的路径。海尔集团变成了一个创业和创新的平台,只要创业者有想法和能力,海尔就会大力扶植他们,并在早期阶段不谋求控股地位,通过引入风险资本方来汇聚社会资源,降低创业风险。等企业度过了最危险的早期阶段之后,海尔再溢价回购投资机构的部分股份,并控股这家创业企业,再引入新的风险投资,把企业推向上市。   海尔的组织转型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组织扁平化的逻辑,而把企业真正变成了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海尔集团提供资源和资金,让创业者在平台上自由施展。这种组织转型在全球的大公司中绝无仅有,如果海尔成功地完成了组织转型,它必将创造大企业组织转型的新范式。就凭在组织转型方面的创新实践,海尔和张瑞敏都值得我们尊敬。   (本文系BT传媒·《商业价值》杂志2016年8月刊专栏文章)
    《商业价值》
    2016年08月01日
  • 《商业价值》
    互联网+热潮背后的企业IT变革,如何快速通向互联网+? 摘要: 选择桌面虚拟化,能够快速地完成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部署,同时还能够解决数据安全问题。 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即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的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环节进行全流程改造,实现业务流程的互联网化,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形态。   无论是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全改造,还是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对传统企业包括IT基础设施和IT建设模式都是全新的挑战。企业在过去十几年信息化高潮的建设中,投资购置了数百万、上千万元的硬件、软件平台,并开发和设计了配套软件。这些投资日益增长,变得沉重;让通向互联网的进程变得缓慢迟缓。   可喜的是,已经有领头羊开拓了创新之路。南京证券是率先转型互联网+的企业之一。早在证监会“轻型营业部”技术标准出台之前,南京证券就积极筹备技术方案。他们把业务从传统的营业厅搬到了云平台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部署30个轻型证券营业部,这个转型不仅快速覆盖低竞争空白区域,抢占非现场开户先机,还通过建设轻型营业部来实现营业网点的低成本扩张,其轻型营业部的成本仅为原来的1/10。帮助南京证券实现业务转型的“快速通道”是由思杰(Citrix)提供的。   创立于1989年的思杰(Citrix),由曾就职于IBM的两位年轻员工创立,26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基于服务器的计算与集中化应用以及远程接入技术,这正是当前虚拟化技术的前身、“云”基础架构的核心技术之一。创立之初,正值个人PC发展的黄金时代,这种企业级的虚拟化技术研究并不被业界看好。“由于通信网络的带宽限制,当时远程接入存在断网、丢失数据等问题,” 思杰(Citrix)大中华区总裁曹衡康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表示。但是,思杰(Citrix)创始人始终坚信“虚拟化技术不仅能够跨越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的空间限制,还可以跨越区域、跨越终端限制,未来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移动办公、移动商务。”   26年来,Citrix一直引领虚拟化技术发展潮流,如早年力推安全接入,2004年推出Gotomeeting协同办公软件,2006年收购业界知名的web优化技术公司NetScaler等,增强其虚拟化方案在互联网接入时的速度和安全;随着云计算的发展,2011年又收购知名云计算公司Cloud.com、ShareFile等,使企业可以通过虚拟化方案低成本而快速上“云”,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其在云计算领域的市场地位;2014年思杰(Citrix)又收购一家具有FrameHawk新技术的公司,该技术可以在有损耗的网络情况之下还能够使视频画面平滑地显现出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4年思杰(Citrix)也推出“软件定义工作空间”的理念,企业可以借助虚拟化方案把后台的业务应用集中发布到任何移动终端设备上,无论员工身在何处,可以通过任何终端访问企业应用,且只需一次后台集中升级,避免了传统企业每个移动端都要反复升级的麻烦。   企业在互联网+的进程中,应用的迁移二次开发无论在时间和人力上都需要巨大的投入;思杰的方案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快速通道”。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处潘传迪主任告诉我们:“在温附一的医院信息系统中,有90多个子系统, 如果将这90多个子系统通过传统的方法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部署,可能要经历漫长的二次开发过程,而选择桌面虚拟化,能够快速地完成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部署,同时还能够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南京证券CIO江念南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通过思杰(Citrix)桌面虚拟化技术建立的私有云平台,具备从云端到网络、再到客户端的全方位安全性、可靠性。”   “信息化1.0时代即将成为过去。随着互联网+的升温,传统企业需要投资昂贵的物理空间正向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大面积迁移,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正在来临。”曹衡康在接受采访时说。企业不需要再购置大量软硬件设备,思杰(Citrix)虚拟化解决方案就像是一个高效而快速的通道,能够全面整合企业原有的IT基础设施,满足企业快速转型互联网+的需求。据悉,思杰(Citrix)的虚拟化方案融合了网络优化和应用、桌面、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把企业的所有业务应用自动推送到任何一个终端,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和移动商务需求。   (本文来自BT传媒·《商业价值》杂志6月刊【CITRIX专栏】) 网络来源   :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024026.html  
    《商业价值》
    2015年06月16日
  • 《商业价值》
    想发展在线教育,需先解决师资和互联网教学这两大问题 作者:itlaoyou-com  来源:《商业价值》 浓缩观点 关于在线教育,资本已经完全爆棚,从业者也多如过江之卿,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个行业,今天诞生了多少从业者,就有多少从业者在明天退出,具体案例可以参考91Talk、粉笔网等。 在线教育这股风,从2012年开始一直到去年,从未停歇。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一整年,仅仅国内合计投融资金超过44亿元,其中外语类20.48亿,K12类4.6亿,早期教育类3亿,IT教育类4.44亿,职业教育类9.26亿,出国留学类0.66亿,平台类2亿。 具体包括,阿里投资TutorGrope1亿美元,雷军投资100教育10亿元,百度投资沪江网1亿美元。 关于在线教育,资本已经完全爆棚,从业者也多如过江之卿,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个行业,今天诞生了多少从业者,就有多少从业者在明天退出,具体案例可以参考91Talk、粉笔网等。 这表明,这个产业依然有着众多的问题急待去解决,这依然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   为什么会兴起? 从网络的发展来说,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促进信息沟通,使信息交流和获取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在线教育无疑十分符合这一定律,在万物皆互联的情况下,在线教育如此之大的市场借助互联网,这无疑将实现一次更大的飞跃。 首先,在线服务降低了交通成本,使教学者与学习者都节省了时间。老师只要有一台电脑,便可随时随地开讲,同样的学生只要有一台电脑,便可听老师讲课。快节奏的生活,大家都很忙,节省在路途上的世界,大家何乐而不为,用一句当下流行的俗语“time is money”。 其次,突破地域限制,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对所有人开放。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老师就相当于伯乐,让老师接触更多的学生,这不禁是一种资源最大化利用。教为公以天下为公,在线让教育变的更加“公”,让祖花朵成长的更茁壮健康。 最后,学习变得自由,各种类型的录播课程,学者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没有老师盯着、严肃的课堂秩序,学习时也更加放松。像我,每当远途旅行都会下好想看的课程,坐在飞机或者火车上便可以进行观看。即方便也能利用空闲时间。 这三点优势,给在线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市场。但是这个产业却有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师资问题 三字经写到,“教不严,师之惰。”老师是教育的关键,老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老师的流失对培训机构也有着深远影响。一些意识到这一问题所在的企业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如欢聚时代,为了解决师资问题,一向低调的欢聚时代可谓是“高调”了一番。2014年3月,欢聚时代与新东方的教师之挣闹得沸沸扬扬,欢聚时代公司副总裁、100教育负责人刘豫军表示,要挖2000个新东方教师加盟100教育,欢聚时代高管李学凌同表示,会帮助老师转型,给予考试补贴。2014年12月又斥资3亿元收购雅思名师教学团队。如此动作频频,可见欢聚时代对老师的重视度有多高。 因为师资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关于教学质量的考量,与此可以形成的鲜明案例就是各大一线城市的房价,关于学区房的房价节节攀高,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这一点。 而现在,很多优质老师,对于互联网还处于一个不了解的程度,虽然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在使用互联网,但其实远远不够,仅仅是一小部分,这个师资根本不足以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   其次,互联网是教学的硬伤 如果是,师资力量可以通过资本等外在因素很容易的解决,那么在线教育有关教学质量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显得不那么容易解决了。 互动! 举个简单的列子,众所周知,学习效率最高的效果便是,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产生互动,有什么不懂的直接向老师发问,或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情来决定问题是否需要加重比例去解析。 但这些在在线教育当中都很难实现,在线教育更像是一场独角戏,老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不管学生能否很好的接受,有点类似填鸭式教学。 这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难以保证。 就拿最火的直播课程来说,一堂课的学生少则三四个,多则成百上千。三四人的小课堂还好,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与学生产生互动,有问题可以给予解答,保证了听课质量。而成百上千的大课堂就难以保证听课质量了,即便是一百人的课堂,一个学生若提一个问题,可以说瞬间就被后边学生的问题刷屏上去,老师无法一一满足众学生需求,听得懂的学生还好,听不懂的就只能一知半解、凑个热闹。 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很简单,限制课堂人数,一堂课的人数不得超过六人,让每个人都能保质保量听懂学会。然而这样又会面临新的问题,老师的薪资问题,付费课堂,当然是人数越多,挣钱越多。让所有老师都上小课,收入会缩水,老师自然不愿意,而网站也需要聘请更多的老师。 网站需要找到大课与小课的平衡点,既不会全是小课,也不会全是大课。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大小课相融合,让学生自主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听课方式。让网站、老师与学生三赢。 我们要知道,教学是注重过程的,课程进度能否按照计划进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习者对课程是否持有长久兴趣,教学网站能否保证老师每堂课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都需要去考虑。一些网站的录播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以找名师做演讲和励志博得关注,其中穿插一些教学,学习者能否学到东西、是否听懂、能否学会却不被得而关注。 在线教育,虽说在线二字在前,重读的还是教育二字。无论何种方式去创新,最终还是要归于教育。不论如何去互联网化,还是要以教学为核心,再把互联网当做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以互联网为核心,教育成为了辅助互联网的摇钱树。   历史是相似的 遥想那个教育机构漫山遍野的年代,不少教育机构的诞生就是:想“理念”、建校区、选教材、招老师,然后就开始招生上课了。 培训机构缺乏标准,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质量褒贬不一。老师们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说的头头是道。然而教育不一场交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适合于一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定人人都适用。学习者亦不是专家,不具备辨别好坏的能力。 例如外语教学培训,培训机构为了赚钱,制造出了一系列伪需求。纵使学外语需要背单词、学发音、纠发音、学语法、英语角、外教一对一,但如果这些服务不能很好的为“获得语言能力”这个需求服务,就可以说是伪需求。是商家的赚钱嚼头。 培训行业的门槛就此而变的很低,大批看到此蛋糕的人蜂拥而至,都想来分一杯羹。然而火热过后,大批的培训机构也迅速死去。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几年后,又一次教育的热潮兴起。只是这一次,商家们把校区换成了互联网。相似的蜂拥而至,相似的迅速倒下。据统计截至2014年死亡以及被收购的的企业不下30家。 时过境迁,2015已到来,这股热潮却还没过去。在线教育市场依然火热,且仿佛蓄势更猛。然而教育毕竟不是买白菜,只要颗大、新鲜、多汁,再加上点包装与广告,外在条件看似OK就能买个好价钱。前车之鉴,想要做好教育,各大网站还是得提高内在,毕竟课程质量才是王道。 尽管还有很多的问题所在,尽管体质还不够完善,尽管还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但宗其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用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来说,教为公以天下为公,共勉。  
    《商业价值》
    2015年05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