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清泉
    众合云科余清泉再度入选36氪「2022新人力先锋人物」 9月7日,36氪正式发布“2022年新人力先锋人物”,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余清泉凭借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深入实践和在专业雇主服务领域的前沿探索,再度入选「2022新人力先锋人物」。 本次调研36氪面向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企业进行广泛地征集,通过线上信息审核、一对一访谈、专家推荐的确定入围人力资源从业者,并邀请多位人力资源领域专业的分析师以及资深专家,从影响力,产品力,创新力等多个维度,评选出当下人资服务行业最具代表性的先锋人物。 始于「相信」的企服创业之路 “创业当年我们只是朴素地相信,中国作为14亿人的劳动力市场,“工作”相关的领域一定充满机会;安全感和幸福感是每个劳动者内心的追求,“保障”一定有需求有价值。”众合云科八周年司庆现场,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余清泉如是说。众合云科成立于2014年。作为一家HR SaaS科技企业,在余清泉带领下,众合云科在8年间飞速发展,不断迭代产品与服务,自研HR SaaS平台,孵化出51社保、海握科技、51同路、Tax100等品牌产品,并建立起覆盖全国130+城市的直营服务网络,为客户企业提供值得信赖的专业服务。与此同时,众合云科将朴素的「相信」凝练为「让每一份工作都有保障」的企业使命,携手诸多客户企业、行业同仁共同推进人资企服行业发展,共同探索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数智化管理之道,提升雇员服务体验,让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力引擎与增长密码。 忠于「专业」的企服发展密码回看众合云科的发展之路,余清泉为这家企业注入的学术和专业气质,对其影响颇深。在企业社保服务领域,属地化政策和员工属地化福利享受对于HR是一个大难题。在创业早期,众合云科通过自研SaaS平台和专业的政策研究能力,帮助企业HR快速处理各地的员工社保和待遇申领,广受客户企业好评。截至目前,众合云科已为36000家企业客户,700+上市公司,1500000+用户提供一系列高质量高效率的企业服务。秉持专业的前沿探索精神,2022年4月,众合云科正式引入PEO专业雇主服务,打造以雇员为中心的HR SaaS服务及产品。余清泉认为,随着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进一步发展,HR的职业定位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进一步转变,雇主雇员如何实现互利共赢成为人力资源领域新的思考点,人力资源企服行业也需要顺势而为,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体验,提升企业雇主品牌影响力。回到当下,一场席卷人力资源领域的变革正在发生。以余清泉为代表的新人力先锋人物势必为行业带来更多新观点与新方法,而众合云科也愿携手更多有识之士,为人力资源企业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余清泉
    2022年09月15日
  • 余清泉
    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余清泉:前瞻社保政策趋势,持续向合规化、数字化迈进 9月24日,CESIS第九届中国企业社保论坛在北京四季酒店盛大举行,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余清泉于会上正式发布《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带你前瞻探寻社保政策趋势,推动企业社保持续向合规化、数字化迈进! 以下为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余清泉在论坛上的分享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好,分享开始前很高兴为大家介绍我们的新品牌-众合云科。我们在今年做了一个品牌升级,众合云科是一个集团性的品牌,该品牌下拥有大家非常熟悉的51社保、hiwork、tax100等,欢迎大家进一步了解我们。 2020年中国就业人口有7.51亿人,其中约有4.63亿的城镇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3.29亿人,只有70%的人有职工社保。中国现在有公积金的大概有1.53亿人,如果我们认为它大体上相当于在职职工,与养老基金相比只有不到50%的比例。 中国企业社保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值得持续关注。 为了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我们做了一个广泛调研,今年的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调研精准触达370000+人次,回收有效问卷是4901份。正是来自全国合作伙伴、合作企业及各位HR的支持,才有了今天的调查报告。 在这近5000家的企业参与调研的受访者里面,HR的占比是78.4%,其中管理级HR的占比大概是45.1%,三年以上的HR占比56.8%,如此精准的受众群体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企业里面专业的HR的认知态度。 2021年是51社保连续第9年发布中国企业白皮书。9年时间的坚持也见证了中国社保的发展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几年恰恰是中国社保变化最大的几年,2021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接下来社保还会有更大的变革。 中国企业社保合规之路任重道远 我们看一下今年的调查结果,首先是合规发展指数,相比去年63.9%的指数下降了3个百分点,包括企业管理难度在内的指数从不同的维度都稳中有降。 这和我们今年面临的环境有关系,仔细分析至少面临了三重压力: 第一是单位缴费刚性回调的压力,去年因为疫情中小企业实现了大规模的减费,而今年到1月份的时候直接回到原来的水平,所以对很多企业来讲有着刚性回调的压力。 第二个压力则跟每年基数的上下限有关系,2020年因为疫情社平工资未用到社保基数调整中,今年用的社平就有两年的积累在里面,所以呈现跳档回调趋势。 第三个压力则是各地的养老政策仍然在变动,比如北京在2018年的时候养老比例是40%,当时希望用三年的时间逐步调整到60%,所以当时设定了2019年46%,2020年51%,到2021年的时候就调到了60%。但实际上因为疫情的原因2020年的时候完全没有动,所以到今年我们要消化这两年的成本。 中国现在不同区域的社保发展的合规性是不平衡的,譬如北京社保的及时性相对来讲是最好的,在基数或者其他方面上海也做得不错,而在川渝地区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关于合规模型,我们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险种的覆盖面,第二是参保及时性,第三个是基数的合规性。 首先在险种的覆盖面上,今年企业社保实现全险种覆盖的占比为83.1%,这个比例与去年相比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样本量上二三线城市的覆盖渗透会多一些,也有可能跟今年我们整体政策的波动性调整有关系。 第二个是参保的及时性,今年在入职当月或次月能够参保的比例只有64.2%,较去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参保及时性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仍然体现在试用期,有28.8%的企业选择了试用期结束之后才开始参保。很明显这是一个不合规的现象,试用期参保及时性这个现象还是非常突出的。 第三个是基数的合规性,基数合规与去年的调研相比稳中有降,今年能够做到完全合规企业比例达到了29.9%,比去年略下降了1个百分点。同时统一按最低下限缴纳社保的企业为24%,该数值已经连续三年下降,从这个指标来看,大家已经意识到基数合规性的重要性。 合规是一条长远的路,需要我们持续地推进。 中国企业对社保的认知态度日趋成熟 中国企业对社保的认知态度已经开始日趋成熟。 早些年HR提问最多的是我想给员工交社保,但是员工始终不同意的问题。而今天HR一般不会问这个问题,而是问员工怎么看待社保这个问题,比如社保会涉及员工买车买房,子女入学等。 在白皮书中,我们看到54.9%的企业人力资源岗位人数在五人及以下,这个现状要客观认识。即便是HR人数在五人及以下的这些企业里面,仍然有53.2%的企业设立专岗,说明我们人力资源发展从成熟度来讲还处于早期。 据白皮书数据显示,认为社保是公司很重要的福利激励手段的比例达到了63.4%,同时认为社保对员工很有意义的也达到了57.9%,说明企业现在看社保问题也越来越成熟。 中国企业劳动用工呈现出 多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 今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不同的用工方式。96.1%的企业使用了全职员工,有46.5%的企业使用了在校实习生,有35%的企业使用了派遣外包员工。同时,29.1%的企业使用了兼职员工,28.1%的企业使用了退休返聘员工,近19%的企业使用了残疾人员工。 即使在50人以下规模的小微企业中,实习、兼职、派遣外包、退休返聘等多种用工方式也非常普遍。这体现出企业在组织设计上更具灵活性,劳动用工越来越向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所有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企业多元用工已经开始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伴随着多元用工,企业也有自己的担忧,管理模式一定会发现变化。比如新用工模式下发生的劳动争议和员工维权,也有工伤意外事故的处理。同时还有28.6%的企业担心这些人的薪酬发放不合规。 社保商保搭配的多层次 综合保障成为趋势 今年社保商保搭配的这种多层次的综合保障,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据白皮书数据显示,在社保之外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会购买商业保险,34%的企业选择了采购医疗保险,35%的选择了意外伤害保险。从制度体系来讲,社保商保两者是补充衔接的关系。目前的社保主要以职工社保为主,而职工社保的前提是有劳动关系,所以在一些新型用工中完全没有被社保覆盖的情况下,企业难免会有非常大的担心,这恰恰是商保所能起到的作用。 另一种是现在很多企业会选择福利型的保障,对员工来讲,我们希望他获得更多的福利。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有些企业员工平均年龄很年轻,离退休还很遥远,所以基本上员工感觉不到社保的好处,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建议可以通过增加福利来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前瞻政策趋势新变化 2021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今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是在向新的阶段发展;另外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开局之年,未来五年的政策趋势其实都写在十四五规划里面,未来社保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建党百年期间,我们的社保事业有六大发展阶段,从早期实践探索阶段到最后的共同富裕阶段,社保事业经历多次变革。 2017-2021年当时提的目标要做全面社保覆盖,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职工的社会保险,一个是居民的社会保险。前者针对就业前提,后者针对农业前提。至此我们实现了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社会网络的覆盖,譬如说中国今天的小孩出生很快就可以上居民医保,影响非常深远。 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新时代下企业理念要注意三大转变,从劳动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二元双轨到全民共享、从城镇主导到以人民为中心。 以前强调劳动保障,建立劳动关系是基本前提,因为企业会承担后面一系列劳动关系所带来的责任。但是今天的情况可能不一样。比如最近有一个很热的话题,平台运营企业要不要给员工缴纳社保。传统观念会认为不是劳动关系,也没有社会责任,但是今天我们的思维要发生变化,因为我们要从大的社保角度去看它。 以前事业单位是一套制度,企业是一套制度,实际上这个也在逐渐改革。今天我们的社保叫全民共享的社保,这意味着企业要清楚认识到社保变革是大势所趋。另外,未来公共服务能力会进一步提升,企业更要关注劳动权益保护,重视员工体验和更多回报社会。 从2021年到2025年这五年中,我们的政策趋势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需要大家有前瞻性的预见思维。欢迎大家阅读我们的白皮书,了解五大趋势新变化。 前瞻远见,所有企业的经营一定要看的更远,规划和把握前进的节奏,同时积极拥抱各种政策变化,顺势而为,迎接一个新的时代。  
    余清泉
    2021年11月23日
  • 余清泉
    中小企业怎么活下去? 主持人:IDG 资本副总裁张海涛,嘉宾:Talking Data CEO 崔晓波、Teambition CEO 齐俊元、51 社保CEO余清泉、会小二 CEO 杨亮。   作为中小企业怎么样平衡效率和生存的问题? 崔晓波:我刚刚创业的时候,跟我以前的 boss 有一个对话,我问我在做公司过程中,规模和管理的方法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当时他跟我说,他很认真的想了一下,告诉我第一个坎儿在 100 人的时候,一百个人之前是更多是面对面的沟通,一百人之后的话一定会有流程,会有其他的东西上来。第二个坎儿是在 300 人左右,那时意味着你存在着异地办公甚至是跨时区办公的情况,所以这对很多人的管理能力有要求。人再多,情况就一样了。我们都是 70 后的,但是绝大部分的员工是 80 和 90 后的,如何用创新的管理方式去让公司运营得更好,这我们花了很多的功夫了。我觉得很多公司规模起不来,或者是说规模起来以后很容易垮掉的原因是因为管理的经验包括从业的经历没有处理好。   齐俊元:我觉得首先问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是没有创业过,原因是对于任何创业公司来说效率其实就是生存。我总结下来效果最好的是在这个公司里边尽可能的透明。我把我管人的逻辑,把我做决定的逻辑告诉员工,把我公司的薪酬尽可能的标准化的体系告诉员工,因为薪酬导致的员工之间的猜测,上下级之间的猜测很容易就减少了。所以你尽可能的把这个团队变得透明,绝对非常重要。   余清泉:首先我非常同意刚才说的,对创业公司来讲,生存和效率之间是有部分划等号的。我觉得创业早期专注非常重要,关注点在哪里决定你能不能快速的跑起来,再就是借助工具,把事情简单化,同时把数据呈现出来,能够有利于更好的往前走。   杨亮:我主动把这个问题延展一下,其实我理解效率由创业团队内部的效率问题,也有创业团队为他的客户,用户解决的效率问题,我觉得这个对于创业团队内部的效率问题的话,解决方法有很多,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像钉钉等产品来加强相同。我觉得可能对于创始人来讲,核心问题是找到对的人,他的习惯其实往往决定了他个人的效率。早期的团队,知道每个人知道该该干什么,是解决团队效率问题的最大的关键。   当巨头进入了你的行业,和你竞争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崔晓波:我们定位和其他的几个不一样,我们是第三方数据公司,中立就是我们的壁垒,我们跟个领域的企业有合作,跟 BAT 关系也很好。因为在数据领域,BAT 实际上本身都不太客观,他们会经常出一些数据产品,包括一些报告。但是坦率的说,在我们的客户里面,包括其他的类型客户里面,他们不敢去用他们的数据,因为他们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为了保持中立,我们所有的报告是免费的,从来不和别人合作,你如果做数据本身不能靠,就这种数据报告去赚钱,这样的话就中立性很受打击。   齐俊元:企业级客户绝对不会因为你给这个公司贴钱,他就用这个产品,所以企业市场很难指望你通过洒很多的广告一下子铺开市场。企业市场说话的是自己的产品好坏。假设大厂进入,我们要看自己有什么优势,是不是比他们更好的产品经理,是不是有更好的销售,如果是的话,基本上大厂对你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另外一点很重要是找切入点,大厂出来的产品经理绝对是老板思维,站在老板角度做出来的,而我们是从员工角度开发的,这个方面大家的切入点不一样。后期产品能不能有人用,对产品能不能获得商业模式、站住脚,我觉得看这个切入点。   余清泉:我们在用互联网改变传统服务,传统服务已经有巨头了,有的已经做得非常大。因为社保这件事非常复杂,之前有过 10年 和社保有关的行业积累,所以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还是很自信的。之后做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想明白为什么传统巨头做不了中小企业,企业里面是 HR 在做,企业外是外包给别人做,这个里面非常重要的是如何去提升效率。to B 服务只有对这个行业理解的非常细,才知道症结点在哪里,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其实 to B 的服务,要想做大而全根本不现实,很多大的最后也是生态的概念。只要把你的核心做好,再往上可以很开放,然后这个生态也是小,最后纳入这个生态就可以了,我觉得要是想做互联网就要把这个东西想明白了。   杨亮:这个话题我既同意齐俊元也同意余清泉的观点。首先齐俊元说得很对,企业服务领域中,巨头的补贴可能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产生的作用的效果不是特别大,比如说我们行业中有大量的高频的采购会议的这个公司,动辄一年的会议上亿,有的企业一年的会议预算八亿。这是每一个巨头能补得起的吗?   刚才余清泉提到了认知自己很重要,我觉得也是如此的。比如说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中跑选手,而不是一个短跑选手,作为一个短跑选手来说,一上来模式特别清晰,产品也非常易于理解,巨头发现市场很好一上来就是一个冲刺,他们冲刺,你也冲刺,我想你跑不过巨头。而作为一个中跑选手来说如何在该积聚力量的时候积聚力量,该发力的时候发力很重要。我们做中长跑就是给了你一点时间去积累,去提高护城河。   拿我们自己举例,从前天开始已经正式的停止了所有付费的对外推广。因为我们整个模式比去年的效率提升了 15 倍,营业额也提升了 15 倍,大量涌入的客户已经超过了整个系统本身的能力,所以我们停下来去积累品牌,在有可能遭遇剧透阻击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护城河。   张海涛:我也有点感受,我们投的非常多的项目,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的项目上是不怕大企业、巨头的,因为他虽然厉害,但是在细分领域,大象游泳不见得像游得过小鱼。另外一句没有关系的话,大家做这个企业服务或者是 to B 的项目,给自己的要求是第一年至少要涨十倍,这个十倍是我看到的一定要达到的线,听起来要求很高,但如果你没有达到,竞争者达到了,你就落下了。   怎么样提升企业的续约力? 杨亮:续约力的问题是所有的企业都要先回答的,关键核心还是要看一个产品给用户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核心点在哪。举例来讲我们是一个基于 SaaS 模式的服务,但是我们是按照 B2B 电商平台的服务模式来收费的,而不是交易收费的,因此的话这个过程中关键点是在于我们如何给两端客户提供足够的便利。   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做了一个交易撮合的工具,用户端提需求,酒店端来响应,通过我们的工具给客户出方案,包括提供报价,包括这个过程中我们帮助甲方的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会议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的找到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痛点非常多,他有一个你解决这个痛点的次序的问题,有一个你先解决哪一端用户的问题。   最初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像同行一样主动做大量的供端,而且先做了一个改变用户者习惯的工作,我们给用户端的用户免费提供会议和服务的解决方案,并且给他一个溢价。在改变用户端的习惯之后我们供应端的企业,就是说包括大量的酒店会上来,这个时候有一系列的痛点,他要掌握数据,他要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他要解决他用标的效率问题和响应的问题等等。这些痛点本身可能你要做一系列的改进和迭代,才能够解决这些用户的问题。然后我们有一个产品,就是帮助酒店给客户端应标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从今年六月一号上线,到今年的 3.1 版本,一次次迭代让用户养成了习惯。我认为这是解决用户续约一个最根本的体现。   余清泉:续约力在 to B 里面经常讲到,但是 51 社保有一个不一样的观点,这个可能跟我自己的方式有关。大部分的 SaaS 是工具类的,就是辅助这个企业去做事情的。但我们恰恰是从服务类的切入的,因为服务类的续约力非常高。我觉得很多做 SaaS 的一定要想清楚,我会认为决定续约力的第一的恰恰是内容和习惯。如果你没有把他这个管理习惯培养起来的话,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你的产品不好,而是说做了很长时间了根本没有人用过,这个最典型的像我们有一款医疗产品,最喜欢员工报销,如果一个企业做了一年一例没有报销过,那就是他们根本没有这个使用习惯,就不用谈后续了。   其次是产品和服务,这个和模式有一定的关系的。因为我这种社保类的、服务类的产品,续约率至少是 90%以上,这个很有意思,我们要不断的增加他的服务,让他能用,他用了之后未来可能会好一些,但是如果说完全觉得没有用,或者是一年到头没有用过这个服务的话,这个就很麻烦了。所以这是可能服务类和工具类稍微有一点的差别。   齐俊元:我们擅长给员工做他们爱用的东西,但员工不是个爱付钱的人,我们需要让他们的头付钱。所以我们功课主要是做在产品上,用产品来做工作,我们想到的点子是怎么样让用户在这里有更多的数据以及员工产生的内容,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管理团队,让管理者产生一种强烈参与的感然后去付费。   C 端的产品,我做一个好东西免费给你的圈子用,企业服务一定不能是这样,因为这样的产品,没有一个长期的生命力。你若不收费,用户对你的信任是要溃败的,因为他不知道你这个东西要拿他企业的数据干什么样的事情。所以企业服务一定是靠一个不是互联网化的羊毛出在狗身上,非常简单,创造价值,用户买单,形成一个简单可靠的商业模式,最后跑得很好。   来源:36氪 ,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0881.html
    余清泉
    2015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