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部创新
    海尔的内部创新秘诀:不能把员工变成CEO,就把CEO变成员工 编者注:周末时很多人被马云和海尔创始人张瑞敏的演讲刷了屏。马云讲,为什么要把湖畔大学带到海尔学习?其实他每次跟张首席的交流,都能够从海尔的管理中得到很多的感触。那么海尔的管理到底有何可借鉴之处?钛媒体作者陈雪频以海尔旗下的一个小项目为例,进行了说明,希望可以以小见大。   很多人都看不懂海尔的转型,我曾经也是这样。   3年前,张瑞敏提出要在海尔内部做大刀阔斧地组织变革,取消组织层级制度,让组织变得更加扁平,并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我当时写了一篇专栏文章,质疑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操作起来会非常困难,原因很简单:企业家是一种稀缺的禀赋,大多数人没有意愿和能力做CEO,就算张瑞敏大胆放权,下面的人也接不住,落地会非常困难。   3年后再看这篇文章,感觉有些复杂:那篇文章的逻辑没有问题,但我完全搞错了事实。没错,不是每个人都有意愿和能力成为CEO,张瑞敏自然也明白这个常识,所以不能期望每个员工都变成CEO。但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创业和创新的平台,让所有想成为CEO的创业者汇聚在海尔这个平台上,不仅逻辑上是可能的,海尔这几年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既然不能把员工变成CEO,那就把CEO变成员工。”这就是海尔激活个体潜能的核心逻辑。不久前我有机会和张瑞敏面对面交流,问他海尔孵化的小微企业的负责人中,有多少是海尔原来的员工,有多少是外面来的创业者,他回复我说大多数都是后者,做得非常优秀的创业者大都有在其他公司工作的经验,有些人还有过多次成功的创业经验。   我反思自己当初发表评论时的草率:仅仅凭张瑞敏的一句话,就利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论加以批判,看上去逻辑都有道理,但离企业的真实情况非常远。这也是很多评论者容易犯的错误,很多人往往连基本事实都没搞清楚就开始评论了,逻辑看上去也能自圆其说,但并不符合企业的真实情况,也没有产生真正的智慧。评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事实。   后来我开始调研海尔在组织转型方面的一些具体案例。海尔集团的组织转型非常复杂,以海尔集团旗下一家小微企业作为案例更容易说清楚。   这家小微企业叫海尔洗衣,属于一个海尔集团的外部孵化项目。成立之初,这家公司的控股方并不是海尔集团,而是小村资本管理的磁谷基金。两年前,在新一轮的创业趋势受资源驱动、效率改进、创业要素回归传统商业范畴的大背景下,小村资本专门成立了这只转型基金,专注于和传统的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孵化创新企业。迄今为止,小村资本已经和十来家传统企业联合孵化创业项目,海尔洗衣是其中的一个明星项目。   海尔集团决定做海尔洗衣的动机很简单。海尔集团利用经销商渠道已经在高校洗衣机房占领了65%的市场份额,但在此之前只是把洗衣机卖给经销商,和终端用户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海尔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来和终端用户建立直接联系。中国现有在校大学生2400万左右,这些大学生不仅是海尔产品的潜在购买者,本身也是一批非常活跃的用户。   海尔本来想找内部员工来操盘这个项目,后来发现内部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找到小村资本控股、孵化这个项目,并联合组建创业团队。小村资本的合伙人刘惠平也是海尔洗衣的董事长,他曾在阿里巴巴和窝窝团任职,有丰富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实践经验。他利用自己丰富的行业人脉资源,找到了沈昕宇做海尔洗衣的CEO,沈昕宇也带来了他的团队,这支团队曾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希望能依托有资源的平台做大企业。   “传统企业+风险资本+创业团队”的组合,让这个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开了局面。利用海尔的渠道优势和技术力量,创业团队设计了一个互联网转型方案:给每一台洗衣机安装物联网模块把洗衣机互联起来,然后通过一个叫“海尔洗衣”的移动APP,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手机查到到最近空闲的洗衣机,并预约好洗衣机,再通过移动支付完成支付工作。现金流从海尔洗衣的账户上流过,每完成一笔洗衣交易,海尔洗衣抽取10%的服务费用。   这个创业项目真正实现了“三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找到附近空闲的洗衣机并完成预约洗衣,再也不需要碰运气和排队。对于经销商而言,洗衣机利用效率提高了近一倍;再不需要专门派人去收硬币,只需和海尔洗衣分账即可;一旦洗衣机出现故障,海尔直接派人上门维修。对于海尔而言,他们不只是把机器卖给经销商就算了,而是可以和终端用户建立直接联系,获得他们的数据,而且支付是从海尔洗衣走账,可以拥有持续的现金流。   创业团队、小村资本和海尔集团也是这个项目的赢家。创业团队拥有公司股份,由于有海尔的资源支持和小村资本的资金支持,大大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和速度。小村资本通过这个联合孵化项目,在一年时间内资本增值了10多倍。海尔集团是最大的赢家,他们通过联合孵化在创业初期规避了风险,获得了优秀创业团队,盘活了原有资源。据悉,海尔洗衣即将完成A轮融资,公司估值一年多增加10多倍,海尔洗衣也将增资成为第一大股东。   海尔洗衣的案例在海尔集团内部并不是个案。这次我去青岛海尔调研,发现大多数成功的孵化项目都采用了外部孵化的路径。海尔集团变成了一个创业和创新的平台,只要创业者有想法和能力,海尔就会大力扶植他们,并在早期阶段不谋求控股地位,通过引入风险资本方来汇聚社会资源,降低创业风险。等企业度过了最危险的早期阶段之后,海尔再溢价回购投资机构的部分股份,并控股这家创业企业,再引入新的风险投资,把企业推向上市。   海尔的组织转型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组织扁平化的逻辑,而把企业真正变成了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海尔集团提供资源和资金,让创业者在平台上自由施展。这种组织转型在全球的大公司中绝无仅有,如果海尔成功地完成了组织转型,它必将创造大企业组织转型的新范式。就凭在组织转型方面的创新实践,海尔和张瑞敏都值得我们尊敬。   (本文系BT传媒·《商业价值》杂志2016年8月刊专栏文章)
    内部创新
    2016年08月01日
  • 内部创新
    鼓励内部创新,是大公司保持进步的最重要方式 大约一年前,eBay零售创新总监Healey Cypher意识不到公司正将失去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尽管四分之三的消费者会选择在自己住所方圆15英里范围内的实体门店购买东西,但eBay只为客户提供电商服务。身为eBay公司的全球产品管理的负责人,Cypher见过很多零售商,了解这些人也有购买实物的愿望。   征得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同意,Cypher组建了一支工程师团队,以期找到利用高科技提升实体店业绩的方法。(除了他们的固定工作之外),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创建了一家互动店面(平台),并说服Toys "R" Us安装了这款技术设备。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们也成功说服TOMS、Sony及Rebecca Minkoff三家公司安装了这家互动店面。公司从没要求Cypher开展这些工作,但他的成功却成为公司的核心,而他的团队也成为公司新成立的正式部门。Cypher 对此评论到:“EBay给予我们活动经费与自主权,这让我们感受到自我价值。当公司赋予你权力,你就大有作为。”   在加入eBay之前,Cypher曾在一家初创公司工作过。加入eBay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内部创业历程,事实上,他本可以在自己工作之后发挥自己的激情与创意(即创业)。不过,作为千千万万个内部企业家中的一员,他选择在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开始创新之旅。   公司里从不缺少实干家,他们努力改变现状,推动现状的变革,这点显然易见。但是,现在员工在公司取得一席之地开展创新的动力,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你可以将这种内部创业行为理解为新创一个部门,也可以理解为启动一项新举措,比如开展一项环保或妇女领导活动。工作人员甚至将自己的兴趣与工作融在一起,有些人开设晨间瑜伽班,另有些人则为公司文化墙上绘画作品。   这可不是员工努力做好抑或往上爬的行为;这是员工希望创造全新东西的行为。   安全的创造空间   女性媒体教育公司S.H.E. Globl Media创始人Claudia Chan表示,现在员工们开始反问:为了达到填补空白的目的,我将做些什么呢?哪些地方有必要存在却尚且空缺呢?倘若存在漏洞,他们愿意填补。倘若存在问题,他们希望加以解决。这可不是员工努力做好抑或往上爬的行为;这是员工希望创造全新东西的行为。   致力于支持并团结内部企业家的全球组织——内部企业家联盟发言人Alexa Clay表示,内部企业家的发展历史有些年头了。“这项运动始于七年前,差不多与匿名戒酒会(Alcoholics Anonymous)成立的时间互为一致。我们愿意为内部企业家创建安全空间,让大家走到一起,分享他们的内部创业故事。在很多时候,他们与人交往时总显得格格不入。”   现在,诸如Deloitte、GFK、Accenture及Barclays等公司都确立了正式的方案,鼓励员工创新项目与角色。员工可以借助出席会议、网络研讨会的机会,或者求助职业发展教练,学到重要技能。甚至,在内部企业家之间,形成了自豪感与同事情谊的氛围。Clay说道:“我询问过内部企业家,‘倘若有机会成为一名企业家,你是否拥有更多的运气?’他们中的很多人给出了否定的答复。他们的回答如下,‘在产生影响力方面,我的能力十分了不起’”。   跨越代沟 驱使内部企业家崛起的一部分动力,来自一群不安分守己、青春无敌的人。他们渴望自己的职业能够产生真正的影响。虽然很多人通过创新、让自己的职业产生了真正的影响,但像Cypher这样的一些人却意识到利用现成的家园、资金以及基础设施推动变化,可以做得更好。   关于这个话题,风险资本家Kathleen Murray写过不少文章。她希望更多的千禧一代在理解他们的朋友及同事白手起家开创事业的艰难之后,能够克制创业的冲动。她说道:“我知道现在成为一名企业家很拉风,但是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企业家的人士来说,90%的人都将失败。”   老一代或许受到年轻同事的启发,更多思考自己的传奇,在自己任职的公司里推出新的项目。有些时候,老一代员工会在一家公司任职长达十年或几十年。现年38岁的Lauren Ruotolo,在自己任职的TV Guide and Hearst公司找到了独特的角色,为娱乐公司推广找到了解决方案。他认为,这些人是理想的模范,因为他们业已证明了自我,而且还有行事的洞察力。   Christie Smith是一名内部创业者,现管理一群志同道合者,负责德勤美国西部地区咨询业务。他表示,“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支持内部创业的精神。这里面蕴含着诸多原因。类似于‘一成不变’或‘惧怕失败’的文化盛行,就是其中一个原因。或许,他们有非常现实的原因需要谨慎。深挖下来,这与领导者的个性存在直接的关系。”   如果公司允许他们的才华聚焦于有意义的事情上,放手让他们开发项目,这些人愿意留下来,帮助公司前行。   应当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是展示内部创业精神的合适人选。你必须积极进取,推动公司的发展,时不时在公司的文化范围内,主动变革。同时,你还得积累一定的工作时间,对于工作中所做的贡献无需强调存在感、索取回报。   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生存。2014年1月发布的德勤千年调查(Deloitte Millennial Survey)里有一个发现:70%的千禧一代认为他们不愿意按照传统组织结构的方式受雇于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自认为独立工作很重要。一大原因是:这代人任职的公司现在无法满足他们的某些诉求,比方说自主性、创造性以及意义。不过,如果公司允许他们的才华聚焦于有意义的事情上,放手让他们开发项目,这些人愿意留下来,帮助公司前行。   这种精神对于商界亦有好处。因此,从法律到广告再到媒体,很多行业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这些行业需要全新的创意以及新的人才,实现行业重塑。Clay表示:“这为内部企业家创造了条件。你必须重新构造这些规模巨大的机构,使它们的文化对未来更友好——而对未来友好就是内部创业家所扮演的角色。”   Chan表示,倘若你召集所有人(从助理到首席执行官)去解决问题,或设法构想下一个伟大创意,试想一下会发生什么。他说道:“按照传统模式,公司会要求包括副总裁和董事级别的所有高级管理团队,共同应对挑战,集思广益。但机构内部还有更多的人才。充分发挥机构的全部潜力和才华,你就会在不经意间坐享创意、构思和才华所带来的好处。   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将激发人们做出最大贡献? 从直观上看,即使公司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他们正感受到来自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如Eileen Fisher、Whole Foods)以及科技巨头公司(如谷歌、Facebook)的压力。后面两类公司都已授权自己的员工,展示了内部创业的精神。 Rha Goddess是来自纽约市的一名职业教练,他既与企业家合作,又和内部创业家合作。在他看来,“上述公司真的对比较传统的企业形成了挑战,推动后者开展内部创业。 ‘我们是一家价值高达30亿美元的企业,我们不能搞内部创业’可成不了你不推行内部创业的理由。”   Goddess表示,未来属于那些拥抱企业家精神(且不管是从公司内部开始创业还是新设公司来践行这种精神)的个人与公司。“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将激发人们做出最大贡献?在我看来,问这些问题的人越多,参与践行企业家精神的人越多,我们在激发自我做出贡献方面就会做得更好。”   (via fastcompany,译|快鲤鱼,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部创新
    2015年06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