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试官
    【西雅图】另辟蹊径的技术人员面试平台Karat完成1.1亿美元C轮融资,晋级独角兽! 在全球对技术人才的争夺中,各公司都在寻找加快和扩大招聘过程的方法,以便在他们的竞争对手得到他们之前抢到最好的候选人。今天,一家已经建立了一个解决方案来帮助其中的一个方面--面试过程--的公司宣布了一轮大的融资,强调了这种需求。 Karat公司建立了所谓的 "面试云"--本质上是一个 "面试即服务 "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种方法,将候选人输送给Karat公司训练有素的在线面试官团队,这些工程师本身就在在线评估中对申请人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筛选--已经完成了一轮1.1亿美元的融资,C轮融资对这家西雅图创业公司的价值为11亿美元。 本轮融资由Tiger Global领投,该公司在2019年还领投了2800万美元的B轮融资。Norwest Venture Partners、8VC、Exor、Base Partners和Sempervirens Fund--所有先前的支持者--也参与了本轮融资。 Karat计划利用这笔资金继续在其流程中建立更多的技术和数据科学--既用于培训和指导面试官,也用于分析面试流程,以便在未来进行改进。从长远来看,它还可能寻求引进面试官、技能和数据,以发展到技术招聘以外的领域。然而,技术招聘仍然是该初创公司的一个巨大市场。与Roblox、美国运通、Intuit、Compass和Wayfair等公司合作,Karat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ohit Bhende说,典型的一天可能会在平台上进行500次面试(不全是为一家公司)。 我们上次向Karat了解情况时,COVID-19甚至还没有出现--那是2019年5月--因此,在更大的组合中,专注于提供工具来完成工作是不错的,而不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Karat的立场是,现场技术面试远远优于实际测试,这似乎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几个月过去了,世界已经完全改变了,工作世界也随之改变。Karat的工具突然成为公司继续其招聘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甚至可能比以前做得更好。 该公司一开始是通过为在职工程师提供副业来寻找人员进行面试。现在,Bhende说,面试量很大,那些在平台上进行面试的人把它作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一些人通过Karat每年赚取25万美元。(这并不是说他们是Karat的全职员工:Bhende证实他们都是承包商,而且都是在遵守当地就业法的情况下工作)。) 由谁来主持面试过程的这种转变,说明在寻找内部进行技术面试的人员方面存在着更大的挑战,以及在总体上推动招聘更多工程师。正如Bhende所描述的,这不是任何人的工作,至少不是正式的工作,部分原因是工程师太忙了。 "他说:公司里没有足够的工程师来面试工程师。" 通常情况下,面试过程被压缩的方式之一是依靠测试,Karat认为这不是一个足够准确的方式来确定候选人的现实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此外,特别是现在,"人们渴望并希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补充说。 事实上,虽然服务的人的方面在整个平台上都很强大,但Karat的规模似乎是由支撑该平台的技术来决定的。Bhende指出,该公司根据它从过去的面试中获得的数据来培训人员,这在理论上使它在识别强大的候选人方面有更高的成功率。这可能是一个棘手的领域,因为Karat基本上处于公司如何建立新战略和产品的中心:招聘广告,确实,往往是一个公司试图秘密工作的信息泄露的方式。 "我们有一个面试科学家团队,试图找出完美的候选人面试,"Karat的总裁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杰弗里-斯佩克特说。"我们是一家以能力为导向的公司,因此我们正在寻找映射到完美候选人的基本技能和问题。" 他说,这些表现为模块,然后Karat可能将其映射到一个特定公司正在寻找的东西。这也是面试官--不受雇于他/她正在进行面试的公司--能够对可能是公司的机密或专有信息保持隔阂的一种方式,同时仍然确定候选人是否适合该角色。"这意味着他们不是在学习每一件事。" "我们相信Karat的人力+技术面试云是大多数公司将雇用工程师的方式,"老虎环球公司的合伙人斯科特-施莱弗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知道工程人才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将继续扩大,我们很高兴加深对这个类别的创造者和领导者的投资。" 我们来看看其CEO Mo Bhende 怎么谈这次融资: 在招聘软件工程师的竞赛中,公司每年投入600亿美元的工程时间进行面试。不幸的是,尽管投资巨大,但与我们交谈的每一位工程领导都表示,他们无法以争夺顶级人才所需的规模和速度进行面试和招聘。大多数企业无法以达到招聘目标所需的质量和一致性来进行足够的面试,并使候选人的体验与众不同。我们称之为 "面试差距"。Interviewing Cloud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杰夫和我创办卡拉特时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释放机会。而这正是我们帮助客户和候选人所做的事情。Compass是与Karat合作的数十家Karat客户之一,但Interviewing Cloud 面试云并不只是为高增长的IPO和技术企业服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如福特汽车、美国银行、斯伦贝谢和安进公司,都转向Karat来改变他们的技术招聘。 就像公共云将每个人从私人计算转移到共享基础设施一样,Karat的面试云正在颠覆旧有的自己动手的面试方式,这种方式占用了宝贵的工程时间,而且不能使候选人满意。 今天,卡拉特宣布了我们的C轮融资。我们以11亿美元的估值筹集了1.1亿美元,由Tiger Global领投,其他内部投资者加入,包括Norwest Venture Partners、8VC、Exor、Base Partners和Sempervirens Fund。这次融资加速了使面试云成为全球技术招聘标准的机会。 杰夫和我想向每一位帮助实现今天的Karateer、客户、候选人、面试工程师、投资者、顾问、合作伙伴、导师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什么是 "Interviewing Cloud面试云"? 面试云是一个永远在线的人力+技术解决方案,代表世界各地的公司进行面试,24/7。我们建立了一个由高度熟练的面试工程师组成的全球网络,他们是热爱进行技术面试的有经验的开发人员。他们使用卡拉特专门设计的面试技术,大规模地提供预测性的、公平的和令人愉快的面试。 客户喜欢面试云,并且正在加速采用。我们已经解锁了数百万小时的工程时间。与Karat之前相比,客户的招聘速度提高了4倍,每次招聘的现场面试次数减少了3倍。在过去的一年里,Karat的预订量增加了三倍,客户数量增加了一倍。除了快速增长之外,我们还专注于建立深入的战略伙伴关系。我们的平均企业客户的合同规模逐年翻番,现在我们有8家公司每年花费超过100万美元。 候选人喜欢面试云,因为我们创建了一个以候选人为中心的灵活流程,旨在让更多人有机会参加面试并减少焦虑。候选人可以获得按需面试的机会,并且能够在他们想要的时候进行面试,50%的候选人在晚上和周末进行面试。容量的增加也释放了创新,如面试重做,给候选人第二次机会,减少他们的面试焦虑。20%的候选人选择重做,但我最引以为豪的是,95%的候选人对他们的卡拉特经历给予积极评价。 面试云的未来 今天,卡拉特面试云有能力每月进行超过50,000小时的面试。明年,我们将比地球上任何一家公司面试更多的工程候选人。卡拉特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跨公司技术面试数据集,这笔新的资金将使我们能够在数据科学和面试创新方面进行更多投资,为公司释放洞察力,并加快候选人的招聘过程。 像重做、候选人反馈和我们的Brilliant Black Minds项目这样的创新,通过创造更公平的招聘流程,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候选人提供了更多机会进入技术领域。在未来,Karat将继续寻找方法来提高候选人的体验,并为面试带来公平和乐趣。 为什么是Karat? 在杰夫和我创立Karat之前,我们都经历过面试的重要性,它是连接人与工作、组织与人才的一个独特的有力时刻。不幸的是,我们也亲眼目睹了杂乱无章、不专业和无效的面试所带来的影响。 在加入卡拉特之前,我在微软领导Xbox的全球战略。我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招聘300名软件开发人员。我在招聘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我并不介意。我对连接人、招聘和面试情有独钟。但我也注意到,我们的许多工程师花在面试上的时间比花在编码上的时间还多,这对推动产品创新绝非好事。尽管工程师们花了很多时间进行面试,但这不是任何人的工作。没有人因为是优秀的面试官而受到审查或奖励。 与此同时,杰夫在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担任梅林达-盖茨的办公室主任。他看到许多努力工作的求职者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工作,而他对释放经济机会充满热情。在与数百名求职者会面时,杰夫开始相信,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是帮助人们有更明确的途径获得伟大的工作,从而成为有前途的职业。 我们正以互补的方式来处理同一个问题。同时,我们知道科技行业是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创新和财富创造的引擎。因此,我们专注于释放科技领域的机会。 在卡拉特,我们从客户开始,然后再向后延伸。我们与无数的首席技术官、工程总监和候选人交谈。 我们了解了计算机科学学生和高级工程师所面临的挑战。在每一站,面试都是工程领导的最大挫折来源,也是求职者的最大障碍。 我们意识到,问题在于从来没有人把面试作为一项全职工作。面试从来没有一个主人来使这个过程变得更聪明和更好。因此,我们把它作为我们的工作。我们创建了卡拉特和面试云。 今天对于Karat和技术招聘的未来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我们启动Karat的下一个增长篇章时,提供预测性的、公平的和令人愉快的面试仍然是我们的北极星,就像我们开始时那样。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更多的创新和即将到来的影响。 Mo Bhende Karat  CEO 更多信息来自: https://karat.com/blog/post/the-interviewing-cloud-is-the-future-of-technical-hiring/  
    面试官
    2021年10月14日
  • 面试官
    作为面试官,面试时我会问这三个问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ID:yunyingriji),作者韩叙。 面试,主要考察候选人两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业务能力,比如有多少用户运营的经验,做过什么样的事,能做到什么程度;其次是个人素质,比如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执行力、韧性等。 考察业务能力,很难归纳总结出通用规律,只能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凭借面试官的经验判断,而且每个人的判断方式是不一样的。我的方式是,把问题不断由大变小,从笼统变具体,看看对方的解决方案。 比如,不用说公司有多牛逼,只用说你自己做了什么;不用说你这个产品日活有多少,只用说你怎么做到了这么多;不用说你们有多少kol,只用说你是怎么一步步搞定的他们。 所以,聊的越细越好,不管候选人的目标岗位level有多高,细节问题才能看出功力。这不是这次想说的问题,简单提一下就略过。 重点说如何考察个人素质,我会问这几个问题: 1.对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认知 我一般不会让面试者为我的产品出方案,这样不太公平。因为即使事先调研过产品,也很难了解公司的内部情况。比如,公司资源、产品方向、团队架构等。所以,我的面试不是以我为主,而是以面试者为中心的。不聊我的产品,重点聊对方的情况。 在聊一个产品的时候,会谈到产品定位、发展方向和优劣势;如果把自己也看做一个产品,道理是一样的,就聊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是什么。 无论是三五年经验,还是大学没毕业,对于这个问题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哪怕这个答案以后会变,或是不成熟的,都没关系。我的期望是,首先一定要有对自己的认知,然后这个认知能清晰、独立、有逻辑就更好了。 这样的人会更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去什么样的公司、去做什么职位、对待遇的要求是什么,所以选择他们,后续的风险会相对低很多。对于运营工作来说,这样的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的观点,能提出自己的完整方案,不会盲目依赖上级。 团队里如果有人能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不管是否能成行,就是团队的幸事。相反,如果团队是一帮只知道执行却毫无想法的庸才,你的产品做的也会很平庸。平庸的运营不等于及格,而等于零。 2.有系统化的思路,还是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这一步是判断人才类型,这里我分为两类,一类是逻辑性强、有系统化思路的人才;另一类是天马行空、灵光涌现的发散性思维人才。暂时无视其他纬度的人才类型。 第一种人才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有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善于拆解和解决问题,适合做项目管理,具备带团队的基本素质。 第二种人才的特点是具备发散性思维,适合做偏重创意、天天脑爆、需要各种idea如泉涌的工作。比如活动策划、文案、市场推广。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搞出好玩有趣能引爆的事,这是能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决定项目成败的角色,会是团队里的给力干将。 运营人才大概可以按这两类去分,当然不会所有人都有逻辑型或发散型这样鲜明的特点,会有一部分处于两类之间的灰色地带。但我认为,运营的人才类型,越鲜明越好,这样可以避免平庸,也便于把不同类型的人才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发挥他们的特长。 判断这两类人才的方式并不难,我会丢给对方一个话题,让对方说说自己的看法。比如怎么看短视频的风口,未来的机会在哪;或者如何看all in这个观点,自己是怎么做的。你会发现: 第一种人才在表达时逻辑很清晰,你可以从他的分析中找到一个明确的主线。比如,他是分为1、2、3点去逐一讲述,或是有因有果、由浅入深的分析。他从不会跑题,即使需要举例说明,他也会在讲完例子之后,再把话题拉回主线。 第二种人的特点是想到哪说到哪,没有主线,只有一个个的点,而且各个点之间甚至没有关联。但这些点却又是独立的idea,甚至每一个都可以展开做一个方案出来,虽然有的靠谱,有的离谱。 判断人才类型的目的,是为了匹配现有的职位,也算是检验能力的一个方式。 3.是否会走正道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人对一些敏感又核心问题的看法,观念不同的人,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点很容易被忽视却又对日常工作影响很大,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你如何看待蹭热点这件事。 前几天国足历史性的战胜了韩国,本来就是热点的国足在这场胜利之后更火爆了,于是有很多互联网产品在蹭这个热点。方式都是一样的,做一张图,把自己产品和国足扯到一起,老板在群里一喊「转起来」,大家纷纷转到朋友圈。 如果是足球或体育类的产品,这个热点必须蹭,而且是运营必须做的工作,但有很多产品和体育没半毛钱关系,却也在蹭。 我所在的产品就是体育相关的,但由于和国足不是同一个细分领域,所以没蹭这个事。但那些搞直播、搞教育、搞电影、搞企业级ERP产品的人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掺和进来,意义在哪里,收益是什么。 如果你明确知道,这样做对自己的产品是没意义的,仅是为了取悦领导、刷存在感、转化并不精准的流量,在我看来就是没走正道。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有很多可选的办法,但一定要走正道,选择正确有效的、单纯直接的方式。胡乱蹭热点的坏处有很多,给团队带来坏风气,大家会都认为应该做这样的事,浮夸之风变成标配;还会扰乱产品在用户心中的认知,卖什么就应该吆喝什么,什么火你喊什么,大家反而会忘了你是卖什么的;跟进这样的热点也会浪费大家的时间,这也是成本。 这样的热点有很多,基本上每周都会有,如果遇到明星丑闻或者去世什么的,你会发现很多平时根本不搭理这些明星的app都会发push。 和「蹭热点」这个例子类似的,还有唯kpi论,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达到kpi,去做没节操、伤害用户、伤害品牌的事,例子就不举了。 既然有上面这些事出现,就说明是有一部分运营从业者会这么做,是认同这些做法的。在我看来,这就是没走正道,即使这只代表我个人看法。 在面试时,我会和面试者聊这类的问题,看看对方的观点和做法,来判断是否与自己团队的文化相符。如果你说,这些问题我都列出来了,那么面试者会提前有一些准备的,很可能就会混过面试考察。 我不认为这是可行的,上文只是举了一个典型和浅显的例子,实际上这类话题有很多,会让面试者防不胜防。而且,很多人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有问题的,但他们自己是不会意识到的。 韩叙,十年运营。创业时感受0到1的艰辛,在百度学习了海量用户的玩法,在美团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在「秒嗨」做运营。
    面试官
    2017年0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