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Work
    众创空间 WeWork 获 4.3 亿美元融资,联想控股领投 近日,美国众创空间 WeWork 宣布已通过新一轮融资从中国投资人手中募集到 4.3 亿美元资金,同时也表明该公司将开拓亚洲市场。 WeWork 表示,中国投资公司联想控股和弘毅资本(Hony Capital)领投了本轮融资,与此同时,有消息称该公司估值达到 160 亿美元左右。而弘毅资本总裁赵令欢在一份声明中则表示:“WeWork 的执行力质量与中国文化非常合拍。” WeWork 在其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显示,该公司将在不久之后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WeWork CEO 亚当·纽曼 (Adam Neumann) 表示:“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最终我们有着同样的需求。” 在商业模式上,WeWork 通过向房东租赁房产,再将其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并以较高价格按月租给公司和个人。WeWork 最早于 2011 年 4 月向纽约的创业人士提供服务。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在全球拥有 80 个共享办公地点,包括美国的纽约、波士、旧金山、洛杉矶等主要城市,以及英国伦敦、荷兰阿姆斯特丹、以色列特拉维夫等。目前,WeWork 仍在美国和欧洲迅速布点。 另一方面,WeWork 目前有 5 万名客户,包括初创企业和大型企业,比如制药公司默克集团 (Merck) 和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此外,个人在该众创空间租凭一张办公桌的起步价为 45 美元、月租为 350 美元,一间 64 平方英尺办公室的租金为每人 650 美元。 除此以外,WeWork 最近还开始尝试向初创公司推出结合办公空间和生活住宿的打包式合租服务 WeLive。来自彭博社的消息称,WeWork 正在同一家澳大利亚开发商进行谈判,考虑组建一家全球性合资公司,向其他企业租赁办公室和住宿场地。 据悉,WeWork 在本轮融资中已授权出售价值达 7.8 亿美元的股票。WeWork 曾在去年 6 月完成了一轮融资,当时对该公司的估值为 100 亿美元。自创立以来,其已融资超过 13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基金公司富达投资、T. Rowe Price 以及风投公司 Benchmark Capital。 不过,与该领域的其他公司相比,WeWork 的估值已经较高。有业内人士担心 WeWork 难以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因为即使 WeWork 向入驻企业收取的租金下降,该公司仍需要向房东支付固定租金。   作者:杜宇 来源:动点科技
    WeWork
    2016年03月10日
  • WeWork
    你们都在模仿的WeWork要正式入华了,该颤抖还是淡定? 听说美国正版的WeWork要来华了,第一个站点选在上海,招聘工作目前已经展开啦!   不信你看!   WeWork目前有7个上海岗位在招,例如项目经理、社区经理助理、前台助理等   事实上不管它何时来华,2015年WeWork早已和Airbnb、Uber、LendingClub在中国名气齐飞,已然是中国学徒们膜拜的共享经济领域四大神兽。尤其是WeWork已经成为中国一大波新兴众创空间的经典教科书与对标品。   WeWork的在华门徒有且不限于:优客工场、SOHO3Q、联合创业办公社、优办、梦想加、科技寺、点点租等。   国内最早的联合办公空间是2010年成立的联合办公社(P2);目前布点最广的则有SOHO3Q。   WeWork是什么? WeWork可是纽约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它成立于2010年,如今已在全美、欧洲以及以色列有54个布点。WeWork的创始人亚当·纽曼(Adam Neumann)生于以色列,曾在以色列海军部队任职;2001年,他来到美国,在纽约经营儿童服装的生意。后来,亚当发现,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有着大量闲置的办公物业,无人租赁,与人合计,他们便决心租下来盘活。   2008年,亚当和他的合伙人米格尔·麦克凯尔维(Miguel McKelvey)开始一个叫“Green Desk”的共享办公、绿色办公的项目,并最终通过出售该项目,赚到了启动WeWork的资金。 米格尔·麦克凯尔维(Miguel McKelvey)与亚当·纽曼(Adam Neumann)(从左到右)   2010年,WeWork成立,开始为创业者提供共享的办公场所和各种各样的福利设施与活动,例如一年一度的灵修(retreat)和所有会员(3万余)提供医疗保险等。   去年夏天,WeWork拿到了来自富达、摩根大通和其他投资人的4亿美金融资,总融资额达9.69亿,估值约为100亿美元,在全世界创新公司估值榜上位列11,并被美国快公司杂志评为年度最有创新力的公司。   目前,WeWork已经实现盈利,其商业模式之成功大多依赖美国相对完善的创新体系,以及准确认知到自身创新服务中介的角色。   WeWork向WeWorld发展? 2015年,WeWork把主要经历放在了办公空间的扩张上,完成了英国、荷兰和以色列这几个重要国家的布局,增长速度快得惊人(为2014年增幅的2倍)。   最早放出了WeWork将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媒体消息来自2015年8月《华尔街日报》一篇“联合办公来到中国”的文章: 彼时WeWork的估值已经达到100亿美金   而更早的4月,WeWork已经在其推特上表示对于中国市场的憧憬。 “为啥上海不能有这么棒的联合办公空间?”WeWork对此的回应非常积极   11月,纽约地产新闻网站The Real Deal进行了对WeWork入华进行更为细致的猜想,预测该动作将在完成柏林站点的布局之后。 外媒都已注意到中国联合办公的火爆   12月,该网站又发表一篇标题为"WeWork to go WeWorld?"的文章中透露道,WeWork进入中国的模式会充份借鉴领英(LinkedIn)进入中国的模式,在中国寻找一个靠谱的、接地气的合伙人。   有人揣测,目标合伙人是联想控股成员企业——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Huge Enterprises),公司主营商业地产运营服务和咨询业务。具体来看则是商业策划咨询、承租改造、营销代理、运营管理等,与WeWork非常契合。   另外,通过在国家工商总局网站检索,能发现目前WeWork已经完成主要及相关的,共计35个商标的注册,其中包括“WeWork”、“WeEat”等,注册时间为2015年8月。   种种迹象表明,WeWork入华可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   在WeWork之前,还有Regus 事实上,WeWork不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办公品牌,前有雷格斯(Regus),一家同样以灵活办公、虚拟办公、会议室出租为主营的办公品牌,客户有超过半数的全球500强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自1995年,雷格斯在北京燕莎开设第一家办公中心,其在华时间已经超过20年,设立的办公中心超过100家。 雷格斯的办公空间备受跨国企业、世界500强喜爱   从经营模式上来看,雷格斯与WeWork同属整租分拆的“二房东”,是提供会员制、基本商务服务的灵活办公方案提供商。   但从目标客户群而言,WeWork更乐意为中小企业、创业者提供办公服务,其业务的主打也是这样一个“多元、沟通、具有想象力”的办公空间;而雷格斯的目标客户群则更倾向于大企业,例如谷歌、东芝、汇丰银行等等。   从空间设计上来首,WeWork提供的环境更具有工业设计感、时尚感,而雷格斯则还主要在经营“格子间”等传统办公空间。   这也是WeWork估值高的原因之一:用轻盈的模式实现盈利,并彻底地颠覆了办公产品的形态,使其价值达到最大化。   中国版“WeWork们”以何姿势迎接? WeWork入华一定会给国内的众创空间带来不少挑战。2015年一年,已经涌现太多这样的品牌,例如前面提到的SOHO3Q、优客工场等。在摸索众创空间的经营这件事情上,各家要学习与反思的还非常多,如何盘活空间、实现盈利、出产好项目、留住用户、制造口碑等等。 在办公空间风格上,SOHO3Q与WeWork靠得近   作为国内最高调的联合办公企业,2015年,SOHO3Q加速了扩张力度,在北京、上海连开几个站点,并且收获了较高的入驻率。对于这样一个商业地产转型产品,SOHO3Q的成功是可见的。但随之而来的压力却是,如何保障持续拿下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如何从重资产、重开发的角色变“轻”,SOHO中国也一直在内、在外寻找借力,例如,与腾讯开发平台进行合作。有消息,SOHO3Q以后将会从SOHO中国单独出来,从而以更为轻巧的姿态寻求扩张。   撇开SOHO3Q这样的“富二代”,其他联合办公、众创空间面临的问题也不少: 第一,城市核心地段的可改造空间是稀缺品,如何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拿到更加优质的物业? 第二,如何吸纳更多优质,有支付能力的项目和团队入驻? 第三,如何在做好“二房东”的基础上,做好生态,做好服务,留住项目? 第四,如何实现空间盈利,短期内实现成本收回? 第五,如何制定出更合理、更弹性、更有效率的办公租赁合约?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一切猎奇都变得稀松平常的时候,挑战才真正开始。”   WeWork能不能成为第二个领英? 前面提到的纽约地产新闻网站The Real Deal在12月又发表过一篇题为"WeWork to go WeWorld?"的文章,透露WeWork进入中国的模式会充份借鉴领英(LinkedIn)进入中国的模式,在中国寻找一个靠谱的、接地气的合伙人。   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难无非以下原因: 中国互联网的激烈竞争,有时没有底线 跨国互联网公司自身傲慢 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缺乏创业的精神 中国特殊的监管政策   对于已经在全球很成功的跨国互联网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拒绝路径依赖”,无论之前多么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后还是要放低姿态,保持创业的初心,适应中国市场规则。   领英正是从三个角度入手,解决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尴尬: 人——心态必须是创业者而非职业经理人; 架构——给中国团队多少自主权和独立性 产品——对全球产品的路径依赖。   套用在WeWork身上也一样适合。而对于WeWork而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如何避免其他跨国科技公司在华的尴尬,如何更好理解中国市场,如何在尚不成熟的创业环境下完成模式盈利?   WeWork没准可以从在办公室里放一张乒乓桌开始。
    WeWork
    2016年01月18日
  • WeWork
    #硅谷行回顾# 探访wework-不仅仅只是二房东 10月硅谷之行的尾声,CEO参访团的团员们拜访了位于旧金山市区的wework。前期的HRtech创新论坛的圆满召开,硅谷科技公司HR专业人士的分享,人力资源科技公司的探访之旅,中外创业公司的精彩演讲,这一切无一不振奋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最令小编振奋的是,硅谷一行已经有国内的企业家准备在硅谷设立据点了!那事不宜迟,马上带团员参观旧金山不一样的二房东-wework。   wework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和会员服务,而会员们共享办公设备和会员活动。同时wework打造了线上和线下的会员社交网络,并通过中介人的方式为会员们引进摩根大通银行,Trinet甚至和Uber等第三方的合作。当会员们有相应的需求时他们能以更低的折扣来得到相应的服务。因此,wework不仅仅将自己定位于办公租赁的房东的角色,而是类似Uber和Airbnb等通过分享经济的模式,打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社群,而不是创业者独自坐在格子间面对着电脑。wework创立于2010年2月,1个月后就实现盈利,至2015年已融资4亿美元,目前估值达100亿美元!   wework的工作人员Alyse带领团员们前往7楼参观他们的办公空间。Alyse介绍,wework的服务对象有自由职业者,初创公司,非盈利机构,高科技人员,也有像百事可乐这样的大公司等等。办公室的大小根据需求不同各异,也欢迎携带宠物办公。但是不同于传统租赁公司或者是房地产公司,他们创建了社区的概念,他们常常组织活动增强会员之间的联系。你可以在社群里找到你的客户,服务的供应商比如律师,会计等,或者和其他创业者交流创业的经验和难处,也可以参加他们定期举办的派对,酒会,研讨会等等。有团员提问其与孵化器之间的区别,Alyse答道wework为客户提供租赁办公服务,创建创业者共生的社群,但是他们不参与投资或者指导。如果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需求,比如薪酬福利或者是员工健康之类的管理,他们会与第三方比如Trinet合作,洽谈一个折扣价格提供给会员,但是目前他们还没有针对这个服务收取费用。(Trinet: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企业,提供包括薪酬,福利等方面的产品,2014年上市。)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01"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wework[/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02"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wework[/caption] 大小各异的玻璃格子间,棕黑色的实木地板,角落里摆放的自行车,公共区域摆放的软沙发,无限供应的咖啡和啤酒,举目触及的略显粗糙的水泥天花板。简单而不失细节,粗糙而又带点后现代工业化的风格。随处可见的是玻璃间的勤奋的身影,和公共区间交谈着的创业者。在乘坐的电梯中,也张贴着各种活动的告示:如何在5分钟内有效的游说对方;瑜伽课程;冥想课程;bond street举办的早午餐会等等。wework的每个工作区域设置的社群经理会定期的推出各种活动,来增加会员之间的联系。work togerther not work alone,这也正是wework创立之初的目标。而它正在不断努力为会员创造可以专注其工作领域和激发工作热情的良好环境。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04"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wework[/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06" align="alignnone" width="533"] wework[/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07"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wework[/caption] 结束了wework的参观,10月硅谷之行也将近尾声。俗套是不能免的,所以合影是必须要有的,虽然是部分团员,不知道下次硅谷之行能否在wework里见到我们的团员呢? 走出wework 抬头看天空,刚好是蓝天使飞行队的表演,为我们硅谷参访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符号。       关于海外考察服务,更多信息可以访问: http://oversea.hrsalon.org/ 或者直接邮件联系: annie@hrtechchina.com
    WeWork
    2015年11月05日
  • WeWork
    “梦想加” 假装自己是个创业孵化器,背后偷偷打造办公室的 Windows 表面上,梦想加和现在流行的创业孵化器没什么区别。创业公司聚集在一起,环境很极客范儿。入驻公司长大了,梦想加就给他们提供WeWork那样的联合办公场地。  但实际上,他们和创业孵化器、联合办公空间是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大部分创业孵化器背后的驱动是资本,免费提供场地给优质创业公司,收益是股权。因而孵化器追求更多项目流转,快进快出。联合办公空间则更偏向地产模式,核心要素是土地,获得土地,通过共享空间,降低成本,得到合适的租金收益。 两种类型的办公空间,梦想加现在都有,但创始人李文磊说这些都是 “阶段性产品”。他把创业孵化器比喻成电脑,梦想加其实想做 Windows,提供系统和服务。但需要个硬件载体把系统跑起来,用户才能感知到他们,所以得做硬件。 梦想加的服务对象是公司,提供各种办公解决方案,工位可以从几个到几千个,可以服务互联网公司、事务所,也可以服务各种工作室。比如,500M 的带宽对这些公司就很有吸引力,东西坏了提交工单 20 分钟内就有人来处理。梦想加解放了很多行政人员,他们还想彻底解放格子间。手机是这里工作生活的 “遥控器”,门卡、会议室预定、网络、打印、付款、娱乐以及生活服务都被集成到手机上,扫码即可。 所以,孵化器、WeWork 都是梦想加的合作伙伴。就如上面提到的,他们的价值链分别是资本和地产,梦想加的服务都在价值链条之外的。只要服务好,成本低,梦想加很容易接入。因此,他们扩张很快,在北京已经有 7 处办公室,其中一处是为腾讯孵化器提供服务接入。 从本质上来说,梦想加也是共享经济模式。特别之处是,“空间 + 系统” 比单纯的空间共享的更彻底。创业公司经常因为扩张工位不够坐,太早租了大办公室又怕占用太多现金,让投资人觉得浪费。梦想加可以帮忙把闲置工位租出去,帮创业公司回流现金;工位不够时,也能帮忙增加新工位,不用整个办公室租下来,再经历一遍繁琐的装修。 传统的写字楼,也能通过被梦想加 “系统改造” 节省行政成本。而且就像 Windows,梦想加扩张的边际成本的很低。他们因此获得了成为又一个Airbnb的可能性,最终成为 “不拥有一平米物业的互联网 + 办公空间。” 李文磊这么描述未来:只要有梦想加的城市都有你的办公室,只要提前一天在梦想加系统上预定好,第二天去办公室即可。所有网络和家具都已经完成了部署。跨区,跨城市,甚至跨国都可以。 这件事是有门槛的。包括李文磊在内,梦想加的三位创始人都是极客,还都有过一两次创业经历。三年前他们做了一家 BI 公司,服务了很多国际化公司,后被一家以色列公司以 8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拿到钱后,在北京东南二环找了一幢厂房,改造的特别酷,准备当成自己的 “梦想 +”,结果常被各种技术创业者蹭着用。他们觉得,给当年的自己服务很有意义,就认真起来,再次创业,名字就叫 “梦想 +”。   原创文章,作者:黑豆Yuanyin 来源:36氪
    WeWork
    2015年09月23日
  • WeWork
    Walnut:中国式的“WeWork”,想做好玩的联合办公轻社交 来源:猎云网 (文/朱珠) 处在风口浪尖的草根创业者有想法,还是连续创业的海归有魄力?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感受到的是各种创业者的自我修养和干事激情。来自纽约的华侨Mike张艺达,来到成都,决定创立中国式的“WeWork”,想成为一名联合办公社交圈的佼佼者。   WeWork做的事是,用折扣价租下闲置写字楼提供给初创企业和个人办公,依靠租赁费获取盈利。除了办公场地,还为入住公司提供其他办公软性服务。据悉,WeWork已估值达到100亿。WeWork模式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很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青睐,类似的公司有很多,比如“海归创业学院”的优客工厂,短期租赁办公空间SOHO3Q。 Walnut(哇脑)联合办公社区创始人兼CEO张艺达拥有纽约大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双学位,曾在大三实习期间同时收到来自华尔街的3份Offer,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稳定高收入的工作,而是和朋友毅然决然的踏入房地产的投资创业道路。2013年张艺达在美国纽约创办了福莱资本,在短短一年内,他带领的团队一个季度成交额达到1700万美元。创业期间,张艺达体会到了许多办公琐事的痛苦,发现整个过程浪费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办公环境的处理上面,而正在创业的他,感受到了互联网对房地产的冲击。   那Walnut又是怎样的一个产品呢? 跟WeWork相似,Walnut是传统商业房地产的转型,它不仅把个性化的办公平台租赁给创业团队和自由工作者,并且更中国化的重视外包服务,包括基本的行政,法务,财务等,把碎片化的办公需求提供给不拘一格的年轻人。通过活动社交,在平台上生长出投融资的机会,得到隐形的获利。并且解决了单独公司租房投入大,资源浪费的痛点。在把有质量的服务做好后,让用户对产品建立依赖性,将会有很多转型的机会,比如P2P,大数据统筹的高效资源对接等。张艺达选择把Walnut首先入驻在有创业潜力,和良好创业环境的成都,然后再逐步扩大。   据悉,Walnut社区有2500平米,可容纳350人同时办公,有时尚的装修风格和宜人的环境氛围。用户可以在Walnut的Web端进行会员申请,经审核通过,即可入驻,然后企业或个人可以在线上App联系或线下社区面对面交流。Walnut通过数据系统管理,利用GPS,智能门锁等来减少人力,达到高效率的办事,成为一种新型的办公模式。   据悉,Walnut在8月正式发布产品,到时候产品的重要细节也会公布。但融资情况暂未透露。
    WeWork
    2015年07月17日
  • WeWork
    联合办公租赁平台WeWork融资4亿美元,估值飙至100亿美元 摘要: 随着厌倦传统办公文化的年轻一代的崛起,办公世界正在改变。半年前这家服务于中小型创业公司的办公租赁平台估值还是50亿美元,如今已经翻了一倍。 想创业吗?没问题,我给你找办公地点。 半年前这家服务于中小型创业公司的办公租赁平台估值还是50亿美元,如今已经翻了一倍。周三,WeWork(一起工作)宣布富达基金和先前的投资者已经向其投资4亿美元,公司CEO 亚当·纽曼(Adam Neumann)称公司现在的估值约为100亿美元。去年初,WeWork的估值才只有15亿美元。 以现在的估值,WeWork在美国仅小于三家上市的办公房地产公司,是美国最大办公房地产公司Boston Properties规模的一半多,后者的估值是190亿美元。Boston Properties在美国拥有超过4500万平方英尺的物业,包括一些价格高昂的写字楼。相比之下,WeWork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仅租下了大约35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面积。可见投资者对该公司的高增长期望有多高,同时也暗藏着高风险。   WeWork的业务模式是先从房地产商那里租下办公空间,把它装修成类似创业孵化器的办公场所,里面包括小型办公室和促进互动的公共空间,然后再按月出租给创业公司。它有三个收费来源:空间、服务和互联网Community(社区)———三级收入加起来成为生态圈。以传统租赁眼光看,它无非是先以低价租下办公场所,通过改装后再以高价租给众多小公司。   但WeWork向投资者标榜的理念是:随着厌倦传统办公文化的年轻一代的崛起,办公世界正在改变。该公司已经成为近几年纽约成长最快的创业公司。   WeWork对小型创业公司的吸引力在于其打造的充满活力的创业社区环境。在这里,一切都显得平等、透明,没有传统写字楼里那种等级意识和所谓各种潜规则。里面还有随时可用的免费啤酒和安装乒乓球桌的宽敞公共空间。这里看起来就像一个校园社区。   WeWork 36岁的CEO纽曼表示公司近来并没有寻找融资,只是投资人主动打来的电话太多。“我们并没有去找投资,但我们不断接到投资电话但一直忽略它们。”最后他接受了投资,但也表示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压力。   “这代表责任在增加,期望值也在上升。更高的估值意味着你需要提供更高的回报。”之前他曾表示不想再融资的原因是公司已经盈利。   考虑到对其高增长的期望值,100亿美元的估值也意味着传统房地产商可能会担心WeWork将来会颠覆他们的传统业务。   “我一点都不担心,”西雅图最大的办公地产商Martin Selig表示,他目前手握400万平方英尺的写字楼面积。他认为自己的业务并没有受到威胁。他还表示WeWork孵化出的公司变大以后将搬到他的写字楼里。   WeWork的风险在于其和地产商签的是长期租赁合同,与创业公司签的是月租合同,因此其开销是固定的,但其收入会随着需求波动。小型办公空间对经济低迷反应很敏感,一旦高科技产业出现萧条,WeWork将入不敷出。   现在WeWork的估值是其营业收入的大约100倍,而很多办公地产商只有约20倍。   WeWork提倡的共享办公理念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落地发芽。在国内,前万科北京总经理毛大庆创办的优客工场已经在4月开张,并在北京选定了阳光100等10个共享办公场所。毛大庆希望将优客工场打造成新型高端创业平台,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联合办公空间。   毛大庆认为优客不是孵化器,而是共享办公和孵化过后的加速器。优客空间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包括人力、财务、法务、政策咨询、乃至对接银行、天使投资,这些服务是能产生效益、是能收费的,服务购买会成为共享办公里面非常重要的收费来源。   【本文由钛媒体作者菜蚁进行编译,参考自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和彭博新闻社】
    WeWork
    2015年06月26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