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员工
    这家价值7亿的公司只有13人,你说,一家创业公司应该招多少人? 最近,公司的一名小伙伴告诉书单君,他出去相亲时,最怕姑娘问他:你们公司有多少人?   说实话,那一刻我有点无奈: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用人口衡量公司水平啊。   其实,没转变观念的人还不少。比如,很多企业仍然是把“做大做强”当做目标的。   “做强”固然无误,“做大”就一定好吗? 今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来自知名天使投资人土匪杨轩的一篇文章,“书米”们看看,对你们有没有启发。   2012年10月25日,Facebook以总值7.15亿美元收购Instagram。此时,后者的员工一共只有13人。   现在的创业不比以前,创业都会争取拿一笔风险投资。当我问那些来找我谈融资的项目“拿钱后要做啥”,百分之百都会有一个理由。   就是招人。增加人数, 扩展业务。 这个理由无可厚非,公司要发展,员工就得增加。   但是每个阶段需要多少人,自己能管多少人?这个问题可能需要非常认真地思考下。   创业公司的“死亡公式” 先看看倪正东(清科集团CEO)怎么说——     “很多创业者在融到VC的资金后,会在第一年花掉募集资金的50%-80%,然后第二年把剩下的钱花掉。他们募资后会雄心勃勃地干三件大事:     扩大办公室或者搬豪华办公室;涨工资,大幅招人;大幅增加市场营销费用。     之后,他们又没钱了,并处在生死边缘。很多创业者,都会因为曾经花钱太快后悔!”   他说的其实非常有道理,可能创业失败的理由千千万,但是拿了投资又失败的公司大部分都走了这条路。   一个创业型公司每个阶段需要多少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谈。但是有三个天条我觉得大部分创业公司都适用:   1)联合创始人不要超过3个(除非起步就是个明星级的大项目,类似于小米);   2)在没拿到投资之前,如果有盈利业务,人数不要超过10个。如果没有盈利业务,人数不要超过5个;   3)在拿到第一笔投资后,如果钱没超过500万人民币,又无客服和大量销售人员,人数不要超过15个。   极客学院CEO靳岩对此写过一段话,供大家参考——   就创业公司人数的问题,我老是和创业的一帮朋友们探讨。最早我也很迷惑:   为啥一家公司做这么点事情,就需要几十个人?为啥一个CEO一裁人,公司里边的人数就裁了一半?甚至什么前台、HR,都自己去做?   后来慢慢的明白,原来人数不是成功路上的必要条件,人数在某些时候甚至和创业公司的成功成反比。   认识的一哥们,很有意思。他说,靳岩,我总结了一个创业公司提升3倍效率的公式。   我听了听,感觉还挺那么回事的。至少很有意思,懂的人可以参考,不理解的人可以博得一笑:   “假设公司原来有50人,效率低,老是感觉人手不够。各个部门的老大老是吵着要招人。   送走1/3不合适的,包括部门老大,效率立刻提高了1倍。   间隔1-2个月,坚决砍掉不核心的业务,让公司集中在一件核心的事情上,效率再次提高一倍。   经过一段时间,有人跟不上公司发展的节奏,再送走1/3掉队的,效率再提高1倍。   33人*(1-1/3)=22人   至此,显性薪水不变。人数从50人减少到22人。效率提高到400%。”   很多人都习惯性去想:如果我们没有50个人,我们的创业如何成功?如果没有一个人数多的团队,事情怎么能够做完?   亲们,不管是不是创业公司,不管在哪里做事情,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做起事情。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边,如果这件事情没有排上优先级,那就说明这事不重要。更直白地说,这件事可以不做,甚至是不值得做。   那为什么还要安排很多人去做这个事情?   这是老大的问题,是leader的问题。员工数量不是成功道路上的必要条件。   公司人数是创业公司的第一大天敌。 创业不容易,成活率简直低得可怜。从今天开始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创业公司,你的公司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190人就能做102亿生意 2016年6月21日,腾讯公司宣布,确认收购日本软银集团所持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股份,占股约84.3%。   这家收购后估值为102亿美金的公司,旗下共有《部落冲突》、《皇室战争》、《海岛奇兵》和《卡通农场》四款游戏。2015年,这些游戏为Supercell带来21.09亿欧元收入(约合23.26亿美元),净利润8.48亿欧元(约9.64亿美元)。   花了六年时间成为全球最赚钱的手游公司,荷兰的Supercell却只有190个人,其中一半是研发团队。这样算来,人均净利润达到了500万美金之多。   其CEO 潘纳宁(Ilkka Paananen)   从企业文化方面解析了公司的成功   “不像有些公司动辄招揽数百名开发人员,Supercell一直保持精巧,每个团队由7人组成,迅速开发游戏,然后迅速抛弃(但只有一个人能做出淘汰决定,就是拿出创意的人)。”   2015年11月,史玉柱(巨人网络董事长,书单君注)专程拜访了Supercell,对其精简的组织架构表示赞赏。   ----- 最后看几个不错的创业公司 -----   ➀ 唱吧 陈华在离开阿里之后再次创业刚开始做的是最淘,虽然拿了上百万美金的融资,但是人数也就是30多个人,最淘没做成,重整团队开始做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唱吧。 我想大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唱吧是一款虽然很简单,但是不得不说是很nb的产品。 在后续轮拿到千万美金投资,真没想到团队不但人数没有扩张,而且只有十几个人。 真是一家高效率的公司,成功是有理由的。   ➁ 37signals 这家公司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家国外公司。 学过RubyOnRails的人都知道,ROR是一款伟大的Web框架,让Web开发变得无比有效率,包括Twitter都采用的ROR的开发。而ROR的创始人DHH(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就是37signals的创始人。 37signals,是2008年十大最值得关注创业公司,在web应用业界可谓鼎鼎大名。不仅仅有BaseCamp、Highrise、Backpack、Campfire等知名产品,同时还衍生出一本Web创业公司的经典书籍《Getting Real》、《ReWork》(当时在Amazon书店排行榜第一)。 37signals目前只有35名员工(包括客服),运营了超过13年,年收入估计超过千万美金。   ➂ MailBox 团队只有13人,做出了iOS上最好用的邮件客户端。发布不到一个月就被Dropbox给收购了。   ➃ Path 在发布Path1.0的时候只有15个人,在发布让人惊艳的Path2.0的时候,员工人数才有25人。估值超过2.5亿,B轮融资达到了4000万美金。   ➄ Instgram Instagram公司位于旧金山,由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联合创办,产品于2010年10月正式登录App store,随后用户迅速增长,Instagram上线仅一周就拥有了10 万注册用户。 2012年10月25号,Facebook以总值7.15亿美元收购Instagram, 员工只有13人。   ➅ Whatsapp 2014年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了即时通讯应用服务Whatsapp,当时whatsapp仅有35名工程师,但该应用的用户数已经超过4.5亿。   大概因为从小就被灌输了“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的观念,我们都曾有一种幻觉:如果一家企业能拥有成千上万员工,那就是极好的。   但是,员工人数增加不等于企业变好。就像杨轩说的,如果人多了,公司效率变低了,反而死得更早!   “一名优秀的员工可以顶50名平庸的员工,并不是说一个人可以干50个人的活,而是他可以影响到很多人。   “优秀的员工只要告诉他要做什么事要什么效果,他就会想办法搞定。   “越是出色的人越善于在缺乏条件的状态下把事情做到最好,越是平庸的人越是对做事的条件挑三拣四。”   乔布斯的这几句话,书单君一直深以为然。   因此,比起一味地招人扩大队伍,书单君更多时候是暗自拿起“小鞭子”,督促小伙伴快点成长。尽管偶尔觉得自己挺严厉,但是我知道这样才是对小伙伴、也是对支持我们的“书米”好。   同时,我也相信另一句话:招揽优秀人才永远是创业公司最重要的事。   2015年9月,whatspp的用户数超过了9亿,工程师的数量仍旧保持在50名左右。   ➆ 小红书 被总理称为“2015年中国发展最快的创业公司之一”的小红书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已拥有近2000万用户,在完全零广告投入的前提下,半年销售额突破7个亿。 标榜“产品技术驱动”的小红书却只靠30个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撑起了千万用户十亿交易额的社区电商平台。
    员工
    2016年07月19日
  • 员工
    早期创业公司如何找到靠谱的投资人和员工? 编者按:本文内容来自公众号“土匪投资日记”(ID:tufeitouziriji),作者曲速资本创始合伙人杨轩。   如何寻找投资人 早期创业中找到一个合适的投资人,对企业的助力还是比较大的,以下针对的是首轮融资的早期创业者,如何用比较正确和高效的方式,找到合适的投资人。首先第一步,掌握市面上投资人的基本信息,主要有三个因素:机构、阶段和人。   机构 不管是独立的天使投资人也好,还是天使投资机构也好,一般情况下总是专注在某个行业或是某几个行业的,作为早期创业者,通过基本信息渠道(官网、微信公众号、科技媒体、创投数据库等等)了解其专注的领域,保证在投递商业计划书和投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准确地将自己的创业行业和投资方向进行匹配,是比较关键的第一步。   阶段 明确机构 / 人投资的阶段和金额,一般情况下,早期阶段(对应融资额):种子轮(20-50 万人民币);天使轮(100-500 万人民币);A 轮(1000-3000 万人民币),通过融资额度判断自己处于的阶段,寻找与之对应阶段的投资机构或人是第二步。   人 机构中不管是投资分析师、投资经理、投资总监、投资董事、还是合伙人,都有自己专注研究和负责的行业,如何找到专攻自己行业的人进行交流,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他们基本上已经对这个市场有着比较清晰的了解,在交流过程中也能帮助你对项目有着更好地认识,内部推动投资也会更加快。   错误方式 在路演现场盲目寻找投资人,交换名片和项目信息,弊端一,缺乏交流场景,投资人无法短时间内对你的项目有着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弊端二,信任度,在不知道你 / 公司团队背景的情况下,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投资人无法给予你一些评价;弊端三,寻找投资人是一件相对正式的事情,应该在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预约时间进行电话 / 面谈,而不是临时起意去找,这样对自己的项目和投资人都是一定程度的不尊重。   去办公室堵人,这也是非常不提倡的一种,基本上每个投资人都有预先安排好的时间表,如果贸然拜访,也不可能改变投资人的行程,而且在双方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不能做到高效交流。   商业计划书邮件群发,坦诚讲,这种方式效率也比较低,就如同我们之前说的,每家投资机构都有自己专注的阶段和行业,里面的投资团队也各有分工,没有针对性的撒网式群发,能收到反馈的真的比较少。   死缠烂打型,某些创业者可能对某家机构,某位投资人有着比较特别的感情(崇拜、仰慕、他人推荐等等),所以就可能对投资人不断地进行要求见面、交流、推进投资进度的事情,投资和创业一样,是一件严肃认真需要用力思考的事,并非由感情因素可以去左右的,所以死缠烂打型的最后结果往往就对投资团队造成比较负面的印象。   正面方法 先把自己的数据(业绩、收入、用户数等等)做起来,专注某行业的早期投资机构一般会对这个行业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持续的关注和更新,如果你的创业公司做出一定的成绩,肯定会引来对应行业投资人的联系和拜访。   寻找中间人,当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中间人的,我们是希望你去寻找相对成功的创业者、风险投资圈内的好朋友,通过他们的信用背书,来找到自己合适的投资人,当然切记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去介绍,当你的好朋友也不愿为你的项目进行对接的时候,你真的应该对自己的项目进行一下反省了。   通过一些业内的渠道(论坛、社群、沙龙等)进行曝光,当然贵在精,而不贵在多。真知灼见最好,无需太多废话,频次太高,大家反而以为你在 PR 或是只是个纸上谈兵,业务无力。   当然,寻找 FA 也是一种比较的高效的办法,在融资顾问的帮助下,你可以对接在他们联系人列表里和你项目匹配的投资人,并且在商业计划书修改、会面交流、融资谈判时给与您一定的帮助。针对早起项目,比较优质的 FA 包括华兴资本旗下的华兴 Alpha,以太资本、小饭桌、猎云等等。   参加闭门的私密路演,一般情况下,公开场合的路演对项目的 PR 效果反而大于对其融资进度的推进效果,所以参加一些私密的有针对性的主题行业路演,不管是在投资人的帮助下增加自己对行业对项目的理解,还是高效地和数位投资人进行交流,推进融资进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部分主要针对一些早期创业者,在没有对外融资经验的前提下,提出的一些方式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当然,融资最重要的还是项目本身的竞争力,把项目做好,信息的对接、商业计划书的打磨、投资人的见面才是有意义的,是不是个好项目才是能否拿到钱,从 0 到 1 的关键。   如何招人 本篇有两个限定的场景,一是针对早期创业公司,二招的人指的是核心 / 普通员工,非合伙人级别,如何招合伙人会在之后以独立的篇章阐述。   先说一个身边小伙伴的事情: “小伙伴 A 在 BAT 工作,身背数年行业经验,凭借着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和对创业窗口期的判断,果断辞职出来创业,准备一手组建团队,做出产品 Demo,然后去找风险投资,可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所愿,他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团队,当初本没有对招人有着充分的准备,自以为这个环节可以很顺利地完成,结果拖了大半年才正式组建团队,产品进度大大滞后,导致在同一时间不少同类产品已经纷纷试水市场,小伙伴 A 后悔不已,真没想到当初规划创业时自己最不在意的一个环节,影响了整个公司的发展进程,纵使有天时地利,也因为没有” 人和 “而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   在硅谷创新企业一直秉持着” Hire slow ,fire fast “的原则,在我理解之下,招人这个环节的确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特别是因为早期创业公司招聘一般都是 CEO 负责或参与,基本上没有招聘面试的经验),我们把它分成渠道的选择、沟通的进行、对人的判断和整体规划四点逐一阐述。   招聘渠道&文案 首先讲一下现在几种招聘渠道的特点和优劣: 我们往往会先想到的是传统招聘网站,在这里不是非常建议使用,因为人群定位有偏差,职位设定上也没有互联网公司的刚需岗位(技术、运营、新媒体),无法通过有效的匹配来寻找合适的候选人。   第二类是新兴互联网招聘平台,因为本身受众群体定位更精准,加上候选人管理和沟通模式更互联网化,两端效率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第三类就是猎头平台,通过撮合你的需求和猎头的资源来获取候选人,优点是,可以省去一些筛选的成本,缺点是,对于早期公司来说,如果使用猎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建议在公司初具规模后,针对中高端人才使用会比较好。   第四类就是线下的猎头公司,近几年纷纷展开互联网业务,但是也如同第三类一样,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且并不能判断该公司在招聘互联网人才上有着像其他行业一样的多年累积沉淀的优势。   第五类直接通过像 linkedin 这样的职场社交平台,通过搜索引擎的筛选和多度人脉的关系去寻找合适候选人,这样做不确定性较大,其一是无法判断他的简历是否及时更新,其二是即使找到合适的人,也有可能没有短期进入创业公司的规划。   第六类就是进入垂直领域的招聘平台。因为在入驻企业和程序员都做了一定的筛选、审核和后续包装,所以在匹配两者时,会有比较高的效率,这里不一一列举,如果对某个行业的人才有着此类的需求,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渠道。   还有一些就是包括朋友、同事之间的推荐、朋友圈扩散,靠谱程度一般都比较高,而且双方有着比较充足的信任,但是千万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无法对朋友同事介绍来的候选人 say no。   说完渠道的分类,一份合适的招聘文案对招聘也是有比较好的助力,作为知乎深度爱好者,经常会看到一些专栏大 V 通过抛砖(观点)引玉(招聘)的方式,写出一些非常吸引眼球的招聘文案,当然这样的招聘方式其实是比较小众的,可模仿程度比较低,因为本身大 V 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运营和自身的素质积累的,我们觉得一份合格的招聘文案必须包括:职位名、要求、加分项、工作描述、薪酬和福利、如何投递,以下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招聘文案给大家做个参考。 交流沟通 说完渠道和文案,想说说关于沟通这件事,在于候选人沟通交流时,我们列了一下几点,以供大家参考。   CEO 尽量参与,早期公司基本上每个职能的员工都是归 CEO 直接管辖的,所以在早期创业招人面试环节,CEO 的参与和判断,保证知根知底,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有着比较好的正面作用。   快速通知,面试完不要给候选人过多的等待时间。控制在一周内和候选人沟通面试结果,也是对候选人一种尊重。   在与候选人沟通薪资和福利的过程中做到坦诚,不含糊或者隐瞒一些细节,如果发生误会造成的负面效果反而得不偿失。   在期权激励方面,做到尽可能的大方,也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成长期公司本身资金有限,薪资也没有特别大的竞争力,也无需打肿脸充胖子,直接坦白即可。候选人也因为是认可公司的发展前景才过来的。   面试判断 接下来说说面试完如何选择和判断,每个人对人的理解和判断不一样,根据已有团队的配置招聘需求也有所不同,我们这里就不作赘述,主要说说在硬条件和实力方面如何进行判断。   一般如果 CEO 在招聘中,和非自身相关行业的候选人面试,判断不了时,可以通过借助自己的朋友或者寻找一些身边的行业专家来帮助判断,也可以在过程中学习一些判断的核心依据(关键问题、关键指标衡量标准)。当然如果需要案例展示或者 demo test 的话,也不妨让候选人简单的实践一下(完成一个需求或者做一件简单的方案)。   整体规划最后想说的是关于招人规划的,早期公司一定要遵从按需招人的原则,尽量保证团队处于”小而美“的状态,不易模仿大公司进行人才囤积的策略,第一是因为成本负担不起,第二是优秀人才需要的是有挑战性的针对岗位和工作内容,如果你不能提供这个,反而会在短时间内流失这个宝贵的人才,我们建议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和有潜力的候选人保持良好的联系是比较好的选择。   总结 于我看来,一家早期创业公司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组建成一个好的初创团队比拿到钱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团队到位基本可以保证整个公司快速发展,包括产品迭代、数据沉淀,走通商业模式,才是保证创业公司良好发展的根本。创业公司没有品牌、资源或者资本背书的情况下,招人的确不容易,不管是用精英文化的聚集效应去招一个顶级团队还是通过信任基础去招一个业务团队,按需招人、保证速度、多一点坦诚,有规划有态度是基本的早期创业公司招人准则。早期团队(少于 20 人)的更多是根据 CEO 的特点和属性来招人,所以读完这篇希望每位初创公司的 CEO 或者潜在创业者都会对招人这件事更有底,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员工
    2016年06月13日
  • 员工
    创业公司优秀CEO入门指南 Scott Cook于1983年的时候创办了Intuit,那个时候很多硅谷名人还未出世。他将这个公司慢慢培养成为一个现在我们所说的独角兽公司,员工数量高达8500人,每年招徕6000万客户。在此次访问中,Cook摒弃了管理之类的客套话,给大家分享如何识别人才、直面竞争、建立一家经久不衰的公司以及每一个初次创业的CEO应该了解的经验和体会。 不可小觑员工的背景调查 每个人都说要招纳首屈一指的人才,但是创始人都知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光是因为小公司没有说服贤才加入的资本,更是因为你很难在一开始就辨别一个人是否有潜力,足够优秀。面试往往是一个最基础、而且不够全面的双方了解过程。Cook阅人无数,他发现辨别员工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前老板调查员工的背景。大部分人用背景调查的方式核对员工信息,确保他们说的是实话,但是Cook用该方式评估和选择最佳候选员工。与前同事对话可以说是了解一个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Cook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招纳什么类型的员工: 1.聪慧; 2.学习能力强; 3.工作高效、服务客户; 4.做事认真。 Cook着重强调最后一点。“人和人之间在工作水平、工作效率中大有不同。两个拥有同样资质、同样干劲的人会获得不同的结果。做实事的人将会有很多追随者,他们懂得规划事情,理清重中之重,而其他人花同样的时间只能事倍功半。但是作为创始人你不希望手下的同事磨洋工,你需要的是能人,是真正的实干者。” 谨记这四条金科玉律,Cook开始通过电话做背景调查,跟员工的前同事沟通。但是事实是大家都表现的比较友好,没有完全透明、诚实地将工作情况呈现出来,于是听到的只是互相吹捧的客套话,比如这些员工的潜力很大、给团队带来巨大效益等等。 Cook发现要想听到真话的最好方法就是忽略前面的客套话,进入正题,比如提问:“在这个岗位工作过的人之中,你给这位同事打分的话,他能得到几分?” 他们有些回答:“7分。” 然后Cook就会追问:“为什么没有拿到9分甚至满分呢?”一番周折之后,终于可以了解到员工的真实情况。 Cook最后又恳请其他同事也参与评价。参与的人越多,得到的信息可靠程度越高。 反其道而行,逆流而上 Intuit从来都是反其道而行,比如说在软件业大家都追逐主流产品的时候,Intuit会选择一些细小的切入口。当巨头公司想法设法招徕大型客户的时候,Intuit就会考虑服务小型的公司和客户。 和大多数公司不同,Intuit并没有刻意远离大众市场,只要这个市场能够带来颠覆性的利益优势,它都会欣然接受。“我们会执着研究暂未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别人都束手无策的难题,因为这些难题要么是无人理解,要么就是理解了但也难以解决。这足以证明我们在整个行业中是逆流而上的。” 如果想干一番大事,就得解决一个大问题。 但是,Cook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你要关注的不仅是问题的难易程度,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涵盖面。Intuit 领导人之一Roy Rosin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要干一番大事,就得解决一个大问题。” Cook表示经理应该跳脱传统角色的枷锁,不再是呼风唤雨的专权者,也不再拥有公司大小事情的唯一决定权,因为公司愈大,创新的精神就愈为重要。这是Cook经过亲身体验总结的教训:“我们最初有过无数宏图壮志,但是大多数没有成功,这让我很困挠。有一些失败是因为官僚机构挡道,另一些则是因为我们半途而废,而这些事情都曾是我和同事们坚信的事业。最惨的是你明明手下拥有大批良才精英,但是做出的产品却不为客户所动。” 由于胡乱猜测毫无用处,经理都开始揣摩客户的消费心理、查询他们的消费记录。“事实上,我们猜测的几率跟风投的概率八九不离十。” 2007年,Intuit通过转换经理角色改变了公司策略。经理不再一锤定音决定该打造什么类型的产品,而是管理团队,让整个团队在早期能够通过产品测试以及与客户的沟通来摸索出真正的客户需求。 “如果没有真实客户的参与,那么我们的产品测试也毫无意义,决定权应该交到这些真正的客户手中。” 这些“真枪实弹”的演练比传统的用户测试更具风险,但是却能反应用户真正的需求,获得更加可靠的市场信息。这自然也能够灭灭经理人高高在上的锐气。如果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知道公司是以用户,而不是领导为上帝,那么一定会形成更好的公司氛围。 以产品测试结果一锤定音,而不是经理大权在握。 小心经营你的董事会 “你在选择董事会成员的时候必须擦亮眼睛,因为他们会像你的生活伴侣那样如影随形,陪伴左右。伴侣腻烦了还可以通过离婚的法律程序分道扬镳,但是董事会却并非如此简单。” Cook在决定董事人选的时候非常简单:选择你认为能够提出中肯建议的人,那些你缺之不可的人。 其实董事会成员不希望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领导人表现得若无其事,反而更加希望自己能够伸出援手,为公司做出贡献。 把董事的注意力集中到亟待解决的症结之处。Cook发现这个基本决策被大部分首席执行官忽视了。 “在股东大会或者私下交谈的时候,明确告诉董事们你需要帮助的地方。告诉他们真正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一些你不确定的地方。现在无数首席执行官都表现出一副‘我大权在握、无所不能’的样子。董事们不希望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领导人表现得若无其事,反而更加希望自己能够尽一份力。他们想要帮忙,而且他们要知道自己能够在哪方面能够帮上忙,如果你不给予他们提醒的话,很有可能他们会帮倒忙。因此要明确告诉他们你需要帮助的地方。” 如果首席执行官没有能够合理地调整董事会的注意力,那么那些成员很有可能自作主张,掺和对公司无益的琐事,就像一群莽撞的山羊闯进一片规整的草地。所以你要圈定他们的势力范围,让他们施展自己的能力。 为公司挑选一个教练 如果你了解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比如老虎伍兹或者科比等,你很快会发现在受过专业训练之后,他们很快能够成为顶级选手。不论他们如何天赋秉异,如果没有教练指导他们在技术、技巧和形式上的要领,何谈进步神速?Cook认为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首席执行官们。他表示早期的时候:“我曾经毁了很多团队,但是浑然不知。我的直觉告诉我我错了,但是我却并不想承认。” 此外,Cook大力支持公司开展全面的匿名反馈计划,这样你才能知道下属内心的真正想法。 CEO自称优秀、受人爱戴是一方面,员工证实此说法是另一方面。 “我知道如果你是上司的话你很难从手下人的口中听到真话。他们常常会拍马屁,大力称赞你,却不会直接指出你的不足之处。这样一来往往你犯了错误都不自知。” 这就是一个优秀的CEO教练施展才力的时候,提出职员们应该持有的质疑,保证没有因为迎合CEO膨胀的自尊心而破坏反馈的真实性。一旦你针对自己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改进,你就可以安排后续进程。 这样的改善也能够给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他们很有可能因此审视自己、改善自身。这与之前以产品测试结果为导向而不是经理专权的想法异曲同工。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181913
    员工
    2016年06月12日
  • 员工
    看看这 9 家公司创业血泪史,他们都败在哪里? 在你创办一家公司后,公司成功融资 4000 万美元,你也有一支强大的团队、清晰的使命目标以及一个被市场验证了的商业模式。但发展三年后,公司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媒体纷纷报道你尴尬的失败结局。上面说的这些正是家政 O2O 鼻祖 Homejoy 的故事,公司已经于去年7月31日 正式关闭。 Homejy 当然不是唯一一个之前看似有美好前程、但最终失败而变得一无所有的的创业公司。CB Insights 近日汇总了 156 家失败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分享的公司失败的原因,有的失败是因为用人不当,有的是因为公司扩张太快,有的则是因为没有做好销售工作等等。创业公司失败的原因有千万种,在这里,我们选取了 9 家有代表性的公司,看看这些公司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希望对所有打算创业和正在创业的朋友所有启发。   案例一 共享乘车服务商:Sidecar 融资金额:4500 万美元 公司发展时间:3年 半 失败原因:2015年年 末,共享乘车初创企业 Sidecar 倒下了,软件也已从 2015年12月31日 起停止了服务。通用汽车已经宣布收购 Sidecar 的技术和资产,但交易金额并未披露,Sidecar 团队中的 20 人也将加盟通用。对于公司被迫卖身的原因,Sidecar 的 CEO Sunil Paul 是这样说的:“我们为何会选择出售自己?简单来说,我们是被逼着关闭服务并出售的。我们无法与 Uber 竞争。Uber 融的钱比其它任何公司都要多,而且它以反竞争著称。Sidecar 的宝贵资产在于我们在创新方面是要优于 Uber 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市场竞争中败出了。Sidecar 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Uber 在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它手里也有足够的资金来这么做。”   案例二 个性化新闻阅读应用:Prismatic 融资金额:15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3年 失败原因:对于为何要关闭自己的服务,Prismatic 团队在自己的官网博客上这样写道:“4年 前,我们立志开发一款能彻底改变人们新闻阅读方式的个性化的新闻阅读应用,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做内容分发是非常难的一项业务。由于我们的业务增长状况不佳,导致我们无法继续支撑 Prismatic 新闻产品的开发。”   案例三 图片聚合工具:Pixable 融资金额:6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3年 半 失败原因:“尽管我们最后没能成为下一个 BuzzFeed(我们也没想过要成为下一个 BuzzFeed,我们就是要做自己),但我们达成了我们最开始设定的目标。不幸的是,我们的现状(940 万活跃用户和每月5800 万的视频浏览量)让我们很难继续再获得融资帮助我们继续发展,所以不得不接受他人的收购邀请。” Pixable 负责内容的副总裁 Chris Anderson 这样说道。Pixable 被新加坡电信以 265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案例四 创意产品社区与电子商务网站 :Quirky 融资金额:1.75 亿美元 发展时间:6年 失败原因:Quirky 破产的直接导火索在于 “创始人转移资产,而新一轮融资又遭遇失败”,而根本原因是 “Quirky 的模式在美国存在问题”。(1)好的创意没人买单。很多创意产品花了很多资金研发生产出来后,却没有消费者买单。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再比如,Quirky 耗资 38.8 万美元开发的无线音箱 Beat Booster,卖出了不到 30 套。(2)销售渠道有问题。Quirky 一直都过于依赖大型的零售商销售渠道,比如 Bestbuy 和 Homedepot 等,他们拿走了过多的利润,导致 Quirky 分到的钱相当的少,从而现金流断裂。(3)产品多而不精 Quirky 盲目的。进入太多垂直领域。例如,Wink 是 Quirky 内部的全资智能家居项目,包含云服务存储安全架构,硬件产品设计,APP 开发和后台,其实是做了小米生态链全部的工作。Quirky 的摊子铺的太大,导致成本急剧上升,产品质量失控。   案例五 家政 O2O 鼻祖:Homejoy 融资金额:40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3年 失败原因:据 Homejoy 的 CEO Adora Cheung 称,公司面临的主要困境是 “将员工归类为合同工而不是雇员” 的法律纠纷,尽管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案,但这使得 Homejoy 在寻求下一轮融资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样看来,法律纠纷导致的融资困难看上去更像是 Adora Cheung 给出的一个体面说辞。那么导致 Homejoy 无法继续走下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以下是我们的两点猜测:(1)平台对清洁工吸引力有限,导致供给端上遇到了问题;(2)盲目 “铺” 规模,资金跟不上扩张的速度。   案例六 在线助理服务商:Zirtual 融资金额:550 万美元 发展时间:4年 半 失败原因:“究竟哪里出问题了?答案很简单:烧钱太快。对于创业公司烧钱太快的问题,在硅谷讨论的不多,因为在经济和融资环境好的时间,融资是非常简单的事。这依然是一个麻烦的事。比如如果你每月花 50 万,同时赚 35 万,那么你的净现金消耗率就是 15 万(50-35)。” Zirtual 的创始人兼 CEO Maren Kate 这样说道。推荐阅读这篇文章:《创业公司的 “烧钱率” 应该是多少?》   案例七 新闻阅读应用:Circa 融资金额:5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4年 失败原因:“我们本来计划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实现盈利,我们也已经在这方面花了很多时间了。然而不幸的是,因为融资不顺,导致我们没能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Circa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Matt Galligan 这样说道。推荐阅读:《Circa 之殇,不是严肃新闻尽头,而是 “互联网新闻” 的文艺复兴》   案例八 音乐分享社交网络:Turntable.fm 融资金额:7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4年 失败原因:对于为何失败,Turntable 的创始人兼 CEO Billy Chasen 这样说道:“Turntable 我终于还是没有吸取那么多音乐创业公司的失败教训。在这个行当创业的代价太高昂了。我们的钱有 1/4 花在了律师、版税以及音乐支持的相关服务上。这样限制太多了。我们不得不停止发展,因为我们无法国际化。这是很长的一条路。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跟唱片公司签订合同,还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做好技术准备,在这些事情上花的时间本来是可以用在产品上的”。   案例九 问答网站:Formspring 融资金额:1400 万美元 发展时间:3年 半 失败原因:“创业者们:要用心开发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老是盯着其他人的产品。最成功的产品都是那些紧能紧围绕自己的产品和用户的目标愿景坚定执行的。要排除杂念,一心做好产品,不要轻易受就去追逐其他人的想法。虽然宣传的网络效应可以为你招来客户,但是同样也有隐患——说出去的话最终是要兑现的。开始高调宣传,你就得加足马力开工了,赶紧弥补宣传塑造的品牌形象和现有的产品所有的形象之间的差距。卫星放的再高,产品做的不够好也得死翘翘,因为背后的压力会让你的公司没法保持专一。Formspring 都是死于自己制造的喧嚣中 。” Formspring 的创始人这样说。 [ 本文转载自36氪,责编:李晓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 观点。]
    员工
    2016年03月14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