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博阳
    专访Linkedin沈博阳:中国职业社交时代已经到来 8月26日,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接受腾讯科技专访,介绍了Linkedin入华以来的发展状况。     沈博阳介绍,目前,Linkedin注册用户增长速度非常快,这得益于其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工作,比如在本土化上与微信微博深度整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内用户的认可。     这段时间,职场社交软件脉脉、以及在线招聘网站拉勾网等相继获得新一轮融资,沈博阳认为,这主要因为在线招聘离钱近,另外中国正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人才需求旺盛,因此资本看好在线招聘行业。     据介绍,Linkedin中国已经超过很多国家,增长仅次于美国。基于用户增长的数字以及大量企业服务的展开,沈博阳认为中国职业社交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以下为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专访实录:   主持人:腾讯网友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请到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先生做客我们腾讯视频专访间。沈先生跟大家打个招呼。   沈博阳:腾讯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最近听说Linkedin开设上线雇主品牌专区,是有特斯拉入驻,关于这个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沈博阳:我们看到在线招聘其实是有发展的过程,从最早的招聘网站到后来大家所谓社交,我们最近推出的雇主专区,更多是新的招聘方式,这个招聘方式不单涉及到雇主,更多让公司员工自己为来自己公司代言,自己为自己的工作的职位代言,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新招聘方式。     主持人:我们看到前不久包括职场社交应用脉脉和拉勾网也融了钱,现在的环境是不是大家对招聘行业还是看好的?   沈博阳:我们总的来讲招聘大的行业非常看好,一方面招聘这个行业离钱比较近,就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能看到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未来十年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中国现在面临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一个转型,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这些东西都需要人才需求,说明整个行业整个市场都对怎么样解决人才短缺这个问题非常看好。     主持人:从投资方面来看,是不是说现在整个投资市场也比以前更加宽松了?   沈博阳:投资市场应该说中国至少在投资市场上热钱还是比较多,现阶段我们看到很多尤其早期融资早期估值的公司相对来讲估值比较高,总的来讲还是因为热钱比较多。     主持人:Linkedin和微信包括和微博进行绑定,现在情况是怎么样?   沈博阳:我们进入中国这几个月,2月份上线,进入中文简体版,更多提升用户体验,本土化的用户功能,包括做了很多接地气推广的工作,本土化的功能我们跟微信微博非常深度的整合,我们也非常高兴看到我们很多努力得到了中国越来越多中国用户认可,最近两个月,用户增长取得爆发式的增长,8月份现在我们每周带来新的注册用户是6月份也就是两个月之前的三倍,增长了200%,这个增长速度非常非常快。Linkedin中国也已经超过很多国家,已经成为Linkedin增长第二块的国家仅次于美国,这些我们很高兴看到,大家怀疑职业社交适不适合中国,我们能不能更好本土化在中国工作,通过用户增长的数字以及包括大量企业服务,我们很骄傲的宣布,中国职业社交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了。     主持人:您在Linkedin中国本土化这个方向上在未来有没有一个发展策略,接下来的发展策略?   沈博阳:接下来我们还是专注先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网速提高了20%,我们希望以后提高更多,我们本土化的产品和功能,跟微信微博深度整合要进一步的加强,当然未来不排除单独为中国市场做一些适合中国市场的适应。下一步我们重点是在无线互联网,在用户在Linkedin使用语音变得更顺畅。     主持人:我问您自己的问题,您之前在本土公司做高管,现在做跨国区,有没有觉得挑战?   沈博阳:我职业生涯最早是工程师,更多是外国企业,后来做糯米网那是纯本土创业的工作,现在又回到Linkedin,像外企高管的角色,和之前我的角色有很大的转变。之前更多专注在中国,现在除了专注在中国,还花很多时间在跟总部沟通上,我们只是做本土应用很难成功,我们要把国际整个全球的这一些好的资源,引用到中国,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主持人:那您觉得自己在这个职位上表现怎么样?   沈博阳:至少感觉现在,应该说表现还可以,至少我们用户增长,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当然我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我们希望能够发展得更快,能够发展得更远,这是未来发展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谢谢沈先生。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沈博阳
    2014年08月26日
  • 沈博阳
    Linkedin鲨鱼式入华:黑洞效应能否成就星火燎原 浓缩观点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活跃度和市值却远不及Facebook那般耀眼,市值也仅是Facebook的七分之一;它以招聘解决方案为主要收入来源,市值是美国传统招聘公司Monster的52倍。此次入华,能否成为星火燎原之势?不妨看看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对几个关键问题的看法。 Linkedin的中国分部搬到了东三环边上的嘉铭中心。这栋全透明玻璃大楼坐落在北京核心的CBD地区,距离地铁站也不过五分钟的距离。办公室装修简单,在刚刚搬进来的第三周没有一点气味。   这是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精心挑选之地。 沈博阳曾经在人人网内部创建糯米网,百度全资收购糯米网之后,沈博阳正在思索去留。去年11月,在沈博阳意识到糯米难以效仿去哪儿独立上市,同时,他与Linkedin总部的20个高管一一聊完,决定接受Linkedin的Offer帮助它开拓中国市场。   看多了外企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案例,他的第一反应是想把Linkedin在中国做成一个100%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甚至招一群有志创业的人,把这些人拉到五道口,租一个100平米的房子用纯本土的方法去做。   在跟越来越多的朋友讨论后,他终于意识到此举行不通。在布局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两种矛盾的声音:   “希望Linkedin的中国版不要改变,变了我就不用了……”   “如果Linkedin不能用本土的方法去做,国外的版本难以适应国内的环境……”   于此同时,从Linkedin创建开始,中国的创业者们就在尝试职业社交的种种方式,号称自己是中国的Linkedin的创业者层出不穷,一度出现了天际网、经纬网、红桃网等各种职业社交网站,但10年以来,没见到成功者。   沈博阳最终决定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思路来发展Linkedin。这体现在装修、招聘等方方面面。犹豫之后,沈博阳把办公室定在了北京的核心CBD区,但只花了10万元砌墙,也沿用了上一个租客的二手家具。他试图找一条既不铺张浪费又有品质感的中间路线。   某种程度上,Linkedin的发展也一直处于这种中间线路上。它既是一家职业社交公司,活跃度和市值却远不及Facebook那般耀眼,市值也仅是Facebook的七分之一;它以招聘解决方案为主要收入来源,市值是美国传统招聘公司Monster的52倍。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遍布200多个国家拥有过3亿用户,财富100强中有一半的公司通过它来招人。根据Linkedin最新财报显示,Linkedin的招聘解决方案占总收入60%,营销解决方案和收费订阅产均占总收入的20%。   尽管Linkedin在美国白领中的活跃度依然不高,但已经成为90%职场人士必备。早在Linkedin入华之前,由于这家公司从未被限制过,也自发生长了一批中国的种子用户。但此次入华,能否成为星火燎原之势?不妨看看沈博阳对Linkedin入华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看法。   Q:在Linkedin入华以前,中国就有了大批Linkedin的中国学徒来做职业社交,为什么大多数都不温不火? A:首先,Linkedin模式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它是2003年5月份上线的,但是发展了一年半的时间,到2004年底的时候才勉强达到了100多万用户,所以它早期发展非常慢,需要很多的耐心。中国大多数网站没有种子用户,社交网络核心种子用户是非常重要。   其次,中国整个互联网相对来讲还是稍微浮躁了一点,浮躁的原因是当这些VC给你投钱做这个模式,如果你做了一年两年你积累不到200万用户,有人会着急地让你去转型,去加一些新的功能,你越是这样浮躁去做一些事的话,就可能把Linkedin原汁原味的一些东西给做没了。   第三,虽然Linkedin没有进入到中国,但是大家不要忘了Linkedin的英文界面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的。社交网站的原理叫黑洞效益,大的越来越大,小的越来越小,两个模式几乎一模一样的社交网站,同时存在几乎不可能。 Linkedin没有进入中国,但是Linkedin这个黑洞一直在,中国最高端那群核心的用户,最早的最快的能接受职业社交这个概念的用户,其实已经在Linkedin上了,只是大家没提到而已,当你已经有一个大黑洞在的时候,其他的几个小的再去长大就非常难了。   Q:大多数外企都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为什么你认为Linkedin这次入华有戏? A:当你判断哪个跨国互联网公司进中国的成功可能性更大的时候,你要看这个商业模式海外部分对中国的帮助有多大。 Linkedin模式最值钱的是积累的这批用户。对于职业社交网站,用户之间的渗透非常重要,很多用户在中国选Linkedin的原因是海外朋友邀请过他,或者是跟海外朋友之间联系。所以商业模式上,Linkedin国际业务对国内的帮助是巨大的。对于一个社交网站我们永远相信一个道理,更多的还是从金字塔靠上的地方往下来渗透,像校内网起家的时候,都是在清华北大做推广。   Q:很多跨国公司入华,只是当地建一个销售团队,Linkedin的中国分部有什么区别?   A:Linkedin在其他地方全都是销售,只有中国是不一样,中国是唯一一个配备了产品、技术和市场等全套设备的分布。 我们总结就是两个原因:中国太大了导致竞争激烈。为什么一个跨国互联网公司去其他的国家,做成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当地没有竞争对手;但是中国的创业公司很容易拿到足够多的钱去跟你打。   Q:如果说团购最开始是拼资本,拼销售、拼城市扩张,你觉得像Linkedin这种公司他拼的是什么? A:用户体验和产品体验,如果你的产品不好用用户就不会用;其次就是某种意义上是教育这个市场,一点一点的去告诉用户为什么需要Linkedin。如果你跟企业讲,这个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方式去做招聘,企业传统的方式的话都是登广告,去三大招聘网站,花钱给猎头招,有另外一个方式很有效,你雇你的员工,招聘经理,用一个工具去把好的人抓过来。   Q:你现在给中国的用户体验打多少分? A:我个人不满意这个东西,我觉得最多就是60分。为什么要给及格呢?因为这个东西人家美国做的挺好。希望速度能够更快,无线的体验要变得更好。比如我们现在在一个会议里边,我们两个人如果碰面了,说咱们两个互相加一个Linkedin,之前的体验是你需要在Linkedin上去搜邮箱,然后把邮箱输到Linkedin的搜索框才能加你的好友;但是中国的做法是什么呢?扫二维码就完了,就不需要一个很高级的产品经理想明白,这个就是在中国我们需要变的更好的东西。   Q:海外用户对中国的帮助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是用户层面,还一个方面是不是背后那套收入的支撑体系,比如说你们做招聘解决方案的这批中国公司寻求海外人才? A: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初创的公司都要证明两点:一是增值引擎,你不需要大量的市场推广的情况下,这个系统也好能够自增长,能够不断的长大;另一个是盈利引擎,证明你能够赚钱。在中国做这件事,这两个引擎已经存在,我们更多的需要本土化的做一些改变。   有大量的收入进来了,所以我们现在合作的是三类的企业: 第一类是很典型的有海外扩张需求的公司,比如说百度、华为、联想,他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开一个分公司,其实他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不是在当地找一个猎头,不是把自己的HR派到当地去招人,而是通过Linkedin的方式招人。   第二类从海外把优秀的人才招回来的公司。泰康人寿每年从海外招聘大量的中高层管理者,以前他经常需要招海外的香港人台湾人,现在他发现如果能够从海外通过一个平台有效的批量的规模化的把受过良好教育的,在国外甚至工作过的中国人招回到中国大陆来工作,其实效果会更好,所以有从海外招人需求的是我们很重要的客户。   第三部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你不要光看我现在在国内500多万用户,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环球的3个多亿的用户,全是你潜在的客户。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美国管理者的从美国招回来。   我们虽然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开始做销售,我们销售人员数字在中国非常的少,只有十几个的销售人员,但是我们的收入的级别,已经比浮在台面上的某些招聘网站至少是同一个级别的收入了,虽然我只有10个销售,但是他已经有上千人的规模了。     Q:现在主要是哪些客户?   A: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联想,还有传统的汽车公司,制药公司等。像百度,阿里,除了海外扩张,还是希望通过Linkedin把海外的客户和优质的人才招过来。     Q:你曾提到Linkedin一直在研究中国市场,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去来建中国分部?   A: 我猜两个原因。一个是四年之前 Linkedin没有准备好进中国。你如果看Linkedin数据,2011年才上市,上市的时候市值只有30亿美金, 用户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上市之后最近两三年才有爆发性的增长。 一旦突破了一定的用户规模,越转越快, 所以说其他某种意义上讲,四年以前是没有准备好,全球业务没有这么强劲,如何去帮助中国;   另一个原因是本土没有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晚两年三年有区别吗?这跟当年Google不一样,百度市场份额已经涨了,不去这个机会就没了。     Q:Linkedin的创始人对这家公司他的影响是有多大?有一种说法是Linkedin这家企业能够做起来,跟创始人的性格,包括他的影响力是也很大的关系的。   A: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个性特别温和,骨子里边又非常聪明,看东西很准, 他的人脉关系非常非常好,所以他在硅谷的话你只要认识他,在整个硅谷,甚至整个美国的科技界的话你就全认识了。做Linkedin他是最适合的人选,他当年想做这个,无非就是有这么多的人脉,怎么把人脉更好地管理, 做这件事也是非常非常适合的。早期在Facebook之前,最早所谓的社交网站就是他做的,后来Facebook也是他最早天使投资的, 投Facebook的天使投资人Peter Thiel,也是Reid介绍认识的 。   但是Linkedin发展比较慢,一开始他觉得这个东西这么慢,我把我所有的资源都发动了,结果增长还是挺慢。因为他的性格并且能够坚持,不会浮躁的去做那些短平快的东西,比如游戏,照片,他也不希望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就算活跃了也没用。当然这个里头有很多没有做好,但是一旦做成了他有可能做成一件比较大的事,而不是做成一个很小的事。     Q:Reid Hoffman的做决策风格是怎样的?   A: 我个人最欣赏或者是最愿意达到的一个风格, 是像鲨鱼一样的风格。 平时他是很小心的,他不是动不动就咬一口,但是一旦他找到了一个目标,会全部精力投入进去。打德州扑克最典型,这个人打的很稳,但是一旦有机会他绝对不惜代价把机会最大化,哪怕意味着有可能失败。中国市场就是他的机会,他在中国他在外围已经研究这么多年了,想进不敢进,或者说不能进,没准备好,但是一旦他看准了,上市之后积累的品牌、资金够了,在华尔街里面品牌形象非常好了,就会All in。     Q:你心中Linkedin在中国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A:四年五年以后能够成功改变中国白领的习惯,大家能够找工作之前多看Linkedin,大家去谈合作、做商务活动之前去搜一搜在Linkedin上的档案。关键是能让文化习惯改变,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具体的数字,而在中国捞一点注册用户太容易了。 一旦能改变这个习惯,伴随而来的商业收入、广告的收入也都会来。   (文/刘泓君)。   【文章来源:
    沈博阳
    2014年08月19日
  • 沈博阳
    LinkedIn入华半年,重新认识领英的“双边”商业模式 入华半年的领英团队相对低调。据了解,由于海外版产品相当成熟,领英前期筹备阶段主要力量集中在汉化产品(包括PC和移动版)的开发。据其5月披露的数据,中国区用户已经积累到500万,日新增用户增长80%,移动端访问量提高了20%,算是交出了一份“期中”考试答卷。LinkedIn入华之初,因其职业社交定位和媒体属性,搅动了国内传统招聘行业以及部分媒体。LinkedIn可能打破“海外企业入华见光死”的窘境吗?如何看待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近期接受了钛媒体采访。 LinkedIn在今年年初宣布入华后,几乎所有人对它的第一印象都是一家加入本土竞争的“招聘网站”。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必要需要重新认识LinkedIn及其中国区公司“领英”。 一个很明显的差别是,典型招聘网站的用户都是从“求职”的需求出发;而注册领英的用户往往初始需求并不是“求职”。LinkedIn成为排行在Facebook、Twitter之后的几大社交网络之一,提供免费的社交服务(附加会员服务),就是因其用户模式是“先社交、再求职”。同样的,中国合资公司领英也是主要服务于“被动求职者”这一人群。 这群被动求职者中的活跃用户,有很大的比例是相当于传统招聘猎头公司的“高端注册用户”。领英总裁沈博阳透露,目前LinkedIn中文版用户中,拥有等同于“经理”以上职位的用户占到42%,这群偏中高端人群构成了领英的前端——社区;而领英的后端业务和其母公司LinkedIn一样,即提供解决方案。 唯一不需要考虑的事:商业模式 201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LinkedIn在海外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双边”的商业模式,我简单概括其为2B模式和2C模式。LinkedIn财报显示,人才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和优惠性订阅产品是其三大收入来源。 从社区形态来看,LinkedIn的生意主要是围绕“人”,即3亿全球职场实名用户,而针对这其中的付费用户,定制化的个人职业服务就是变现方式。不过,其核心的商业模式是销售为客户制定的解决方案,一项被称为人才解决方案(LinkedIn Talent Solution)的产品,目前已经能够给LinkedIn贡献其全球收入的55%。而据领英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目前LinkedIn母公司已经有约150家客户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这项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已经吸引了阿里巴巴、华为、联想、百度、腾讯、新浪微博、京东、海尔、顺丰等企业的关注。有些企业,正在面临在国内外大幅扩张和拓展业务带来的人才短缺问题,也迫切需要可以覆盖全球的人才平台和招聘解决方案。沈博阳告诉钛媒体,“国际化”是领英同本土招聘网站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外一个是在变现方面的优势。 第一,国际化的客户价值 主动求职是一个低频需求,因此招聘网站做社区基本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当用户使用招聘网站的服务之后,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次登录了;而LinkedIn的社交基因,黏住了大批社区用户。事实上在LinkedIn入华前,早期一批注册领英的中国用户往往在语言优势、全球化视野上都要高一些,吸引他们的就是可以参与“国际化”的交流。 第二,在做收入方面的优势 对于LinkedIn中国团队来说,唯一不需要考虑的是商业模式。在用户端,领英为个人用户推出的商务类账户升级套餐,最低消费是23.99美元/月(商务版、商务增强版、旗舰版三档套餐的月费依次是23.99美元、47.99美元和74.99美元)。 而由于“投放非常精准”,领英对企业收取的广告费用非常,如何掏出企业口袋里的钱并不需要花太多心思。沈博阳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团队在搭建初期,“更愿意在招聘解决方案上投入更大的精力”。 另外他还透露,能在现有非常小的中国用户规模(500万而已)上快速启动客户销售,主要原因是在企业级服务业务上,他们对本土客户(比如阿里巴巴这种互联网行业大客户)提供的服务收费标准是基于LinkedIn“全球3亿用户”这个盘子。 LinkedIn入华的醉翁之意,就在于借全球的人才库拿下落地在中国的客户。拓展中国区客户也成为领英这家公司的最主要目标。 沈博阳最近正在忙着面试,他透露,已经在自己的办公室陆续面试了几位牛人,希望选到一位合适的销售负责人,同时公司也正积极的组建其销售团队。“本土企业正在接受一个新型的招聘方式,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打破海外公司入华的“魔咒”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外互联网企业入华困难重重。从谷歌到Myspace等无数“先烈”企业已经证实了这一点,Facebook高管也屡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考虑入华”;落地中国,如何契合中国市场?这才是领英面临的最大挑战。 首先,在盒子公司成立之初,在架构上要更独立。引入红杉和宽带资本两家风险投资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领英公司的部门设置也同海外母公司一一对应,沈博阳作为中国总裁,直接向CEO汇报,是被“当成一件独立的事情在做”。 沈博阳回忆称,他在一次给美国同事内部分享中发现,美国对于中国市场有多大还是不够了解。他列出世界TOP的科技公司中给母公司高管们展示,中国很多企业排行靠前,最终促成了入华一事迅速敲定。 而在产品方面,领英选择微信作为最早的合作伙伴,显示出这支本土团队擅长借力的优点。领英账号已经同国内头号社交平台微信打通,拥有LinkedIn账号的用户只要添加了微信联系信息,其个人LinkedIn账号将在微信个人页面上自动展示;而微信方面,也已经加入了“领英名片”的交换和分享功能。 不过,目前领英的移动端体验依然面临大量的吐槽,这将是LinkedIn本土化进程中的下一个突破点。 不急于强化媒体属性 与激进的拓展预期形成对比的是,在入华后的LinkedIn在早期并没有足够的看重其“媒体属性”,或者说沈博阳在弱化这一问题。 LinkedIn社区被视为媒体的竞争对手,主要原因就是其社区上积累的精英人群逐渐形成的Influencer群体,可以提供大量优质的内容,甚至成了媒体记者编辑们寻找选题、研究采访对象的最佳方式。而由于中国区用户量的限制,目前,领英中文社区内容的不足显然不够支撑起一个“社区输出内容”的模式。 沈博阳表示,未来将加强鼓励、引导用户使用中文注册、中文发布内容,“我们未来也会引入更多的中文的新闻进入到网站,让用户看到更多的新闻才能引发分享。这块要加强”。从总裁到其团队给人的印象,领英的早期战略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内容运营的优先级并不高。被国内互联网观察家如魏武挥等人评价为“全球超级媒体平台”的LinkedIn属性,似乎在沈博阳的规划中被弱化。 一方面,受目前中文用户规模的限制,生产内容依然乏力;也就是说,对于媒体平台的愿景,中国区目前能做的贡献十分有限。这或许是领英弱化媒体属性的原因之一。而在扩大影响力方面,其运营团队在缓慢推进。比如,领英目前正在尝试通过线下活动如“领英·影响力”沙龙,来弥补这一不足。 “性感的生意是具有风险的,无趣的生意是十分安全的”,沈博阳一句总结性的评价,代表了领英的价值观,也显示出其对中国互联网环境的深刻了解。 【文章来源:钛媒体】
    沈博阳
    2014年07月30日
  • 沈博阳
    LinkedIn入华第三步:对微信投桃报李,BAT同时成为客户 今年5月份时,领英网和微信合作上线一个经过专门设计、适合在微信中显示的LinkedIn名片。在把这个特殊的电子卡片开放给用户之后,现在,领英和微信在账号互通的情况下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合作——双向绑定。   接下来,用户在LinkedIn上编辑联系方式时添加了微信后,微信中的个人信息中就会自动展示出LinkedIn的账号;反过来,如果用户在微信的设置中启用了LinkedIn,那么LinkedIn的账号中也会自动绑定和显示微信账号及其二维码。简而言之就是,用户只需在LinkedIn或者微信中的一方绑定对方服务的账号,然后双方的服务将可以自动实现双向绑定。   对于微信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其可以获得LinkedIn上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的职场人士关注;而领英网也通过这样的合作来提升用户增长速度。在5月份时,沈博阳曾经表示LinkedIn和微信是互补关系,如果我们看一下领英的定位和微信在国内的使用场景就会发现这种关系更加明显。   在国内的职场上,很多时候人们在简单的交谈后就会互加微信好友,但加完好友之后你可能并不了解对方,这时LinkedIn上资料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其次,当你在领英上看到一个感兴趣的人想和他做进一步的互动时,这时微信又是国内职场上一个很好的交流途径,毕竟国内的很多职场人士并不排斥互加微信好友。   除了继续深化和微信的合作,领英也开始在国内的招聘市场上拓展企业级用户。现在,如果你去翻一下腾讯、百度、新浪这些知名互联网公司在LinkedIn上的企业页面就会发现,这些公司在最近十来天突然不约而同的开始在LinkedIn上发招聘信息了。   百度的LinkedIn页面在9个月之前更新了一条动态之后一直处于静默状态,而最近的十来天则开始频繁发一些招聘内容;腾讯的LinkedIn页面同样在经过了几个月的静默期之后,于本周开始在LinkedIn上招聘;类似的是,新浪微博昨天也在LinkedIn上发布两条招聘动态。   当向沈博阳求证领英网在国内的企业级市场招聘业务拓展情况时,他表示,领英网的商务和市场团队确实已经开始推进相关的工作,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开始向领英网付费来使用其“人才解决方案服务”,不过这些知名互联网公司在LinkedIn上突然的频繁更新和这次活动并没有关系。   据了解,阿里巴巴这次购买的主要是LinkedIn的“人才解决方案服务”,而领英网的市场团队当前的业务扩展目标也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有国际扩展需求的中国企业以及有从海外招聘人回来需求的中国公司。在服务这三类客户的过程中,领英网接下来还会和国内的大学机构、Tesla、Uber进行一些大型的合作或推广活动,这自然会吸引国内的新用户加入。当本土用户增多后,那些有招聘本土人才的本土公司又会成为领英网新的目标客户。   自2月25日LinkedIn简体中文版上线以来,领英网已经运营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沈博阳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领英网60%的用户都来自北、上、广、深这四个大城市,基于此,领英网中短期内的很多工作也都将围绕这四个城市开展。   【文章来源:pingwest】  
    沈博阳
    2014年07月25日
  • 沈博阳
    LinkedIn(领英)中国区用户达500万,将围绕中国职场精英创建经济图谱 LinkedIn中国(领英)给中国的 LinkedIn(领英)用户发了一封邮件,宣布 LinkedIn 中国会员数达到 500 万。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表示,“这是我们本土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     年初的时候,LinkedIn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同红杉及宽带资本联手(合资)进军中国,并且针对中国地区上线 LinkedIn简体中文Beta版,中文名称“领英”。同时任命沈博阳为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曾先后担任 Google 中国商务拓展部负责人、工程部门经理、糯米创始人兼 CEO,人人网副总裁。     其实在 LinkedIn 还未正式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用户了,具体数量不大清楚,据公开的消息应该在百万级。例如我,以及我周围的同事都是 LinkedIn 的用户。这次收到的 LinkedIn 的邮件,不知道 LinkedIn 是否把之前中国区 LinkedIn 的用户,都默认当做了“领英”的用户。     沈博阳还在邮件中表示,“LinkedIn 的使命是连接全球职场人士,中国拥有占全球 20% 的职场人士,建立与他们的密切连接,LinkedIn 才能真正实现其使命。”     至于具体怎么连接,以及怎样创造机会,之前在 2014 GMIC 大会上沈博阳曾经有过分享,“LinkedIn 的愿景是给全球的职场人士创造商业机会,进而创建首个经济图谱。什么是经济图谱?当所有人脉、商业机会、经济资源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经济图谱,LinkedIn 想做的事是把这个经济图谱数字化,然后让它流向世界上有需求的地方和人群。”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WANGJINGYU]  
    沈博阳
    2014年06月20日
  • 沈博阳
    对话Reid Hoffman与沈博阳:LinkedIn是一个传递信任的职业社交“工具”,在中国没有模仿者 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的创始人及董事长,Reid Hoffman在领英网入华之际应邀出席了一系列国内活动。在5月24日,Hoffman和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接受了国内媒体的采访。Reid Hoffman说,LinkedIn和他投资的另一家公司Airbnb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模式,所以它们选择进入中国的时机有所不同。而沈博阳认为,比起其他的社交网络,LinkedIn更像是一个工具,希望能让中国用户学会“把职业发展记录在LinkedIn上”。而比起中国本土的“负责者”,他们认为LinkedIn的服务对象有所不同,并更具备耐心。 以下是摘选的问答实录:   Q:LinkedIn已经是一家非常成熟的公司了,而现在,越来越多非常早期、没上市的公司也选择进入中国,你怎么看这两种不同的方式? Reid Hoffman:这跟市场的时机有关,更重要是要看创业公司的模式。LinkedIn做的是一个职业社交网站,社交网站有网络效应。我们希望在海外有一个更大的用户基础之后再进中国,接着靠中国和国际之间的交流需求,把中国市场做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2004年来中国时没有选择让LinkedIn进中国,而在2014年,也就是10年之后才进中国。其他很多公司,比如Airbnb进中国就比较早,这和它的模式有关系,Airbnb强调的是为全世界旅游者找到性价比高、可居住的地方。这种模式让它在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的需求,所以必须迅速的在中国站住脚。   Q:你在LinkedIn进入中国之前最大的担心是什么,这些担心是怎么解决的?投资人给LinkedIn提出了哪些建议,哪些被你采纳了? Reid Hoffman:首先,LinkedIn在中国更多的是像一个创业公司那样在运作,虽然LinkedIn在全球范围内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比如我们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已经有了400多万的中国用户。但由于中国市场太不一样,所以针对中国的产品和市场还要做很多的调整。我所顾虑的是,我们还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LinkedIn之前,也没有什么如此大型的网络平台在进入中国时取得过成功,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也是我个人为什么愿意不停地来中国学习、看看中国到底有没有市场、中国和美国以及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其他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不好的原因。   另外如果想在中国做好,需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包括搭建一个好的团队,以及有一个非常好的汇报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进入中国既然要选择就要选择最顶尖的投资机构,我们选择他们很大原因是要听取他们的建议,比如,怎么样去理解中国的招聘、人力市场跟国际和美国有什么不一样?中国的创业公司是怎么运作的?另外怎么样和中国的这些互联网巨头打交道、合作、竞争等。   Q:目前LinkedIn中国是否有产品团队?Michael Korcuska能不能谈谈对中国产品的理解?(Michael是LinkedIn若干产品团队的管理者) 沈博阳: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本土的产品团队,之前的话有些人接触过,最早在中国有一个办事处,代表人是李晖(Henry Li)。他现在的角色就是在中国领导产品团队,开发出更多的中国的本土化产品。   Michael Korcuska:第一,中美两个国家有不一样的模式和生态环境,在美国,我们和Google等各种各样的公司合作,在中国我们也会寻找本地合作伙伴,包括现在和微信的合作、微博的合作等。我们不是考虑怎么样复制美国的产品线,而是建立本地的生态环境。第二,很重要的是,我们这些从硅谷来的公司更在意的是用数据来说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2月份推出了一个简体中文测试版的领英网,我们希望根据用户的使用行为和数据,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开发出更好的功能。   另外LinkedIn在中国会有一个更大的产品团队,我们会有更多的产品的想法,但今天我肯定不会做任何一个产品的宣布。     Q:在中国来看,职业社交没有美国那么成熟,LinkedIn前期怎么来吸引更多用户?LinkedIn跟本土的职业社交网站会有哪些区别? 沈博阳:我们会看到每一个美国的模式在中国都会有非常成功的一些模仿者,但是要除掉LinkedIn的模式之外,这里可能是有原因的。我个人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去看一看,里面会有几个原因:首先,职业社交的概念在中国稍微新了一点,美国人更愿意把很多信息放到网上,中国人有顾虑,在文化上有差异;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领英”毕竟是一个社交网站,有网络效应,在进入中国之前,没有简体中文版之前,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400多万的用户,这些用户都是最高质量的,本土的“复制品”很难去吸引这些高端用户;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实LinkedIn的模式在美国发展也不算快,但在中国,大家都恨不得3、4年不上市就觉得失败了。一个投资人如果看到一个网站发展了一年才100万用户太少了,没有耐心,然后就导致挖空心思做一些新的功能,但是LinkedIn拥有耐心,我们要专注职场,现在,这些耐心被证明是成功的,让LinkedIn有一个非常单纯的职场环境。   至于获取用户的方法,我们这个模式肯定不是在线买流量,其次我们也没有完全准备好去做一个大的在线的或者线下的广告,更多的是做一些接地气,偏用户运营的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承载。     Q:之前很多本土的商业网站都在说商业合作会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是熟人社会,纯粹的商业社交在中国会不会有障碍?你们预期在中国的增长会是缓慢还是爆发式的增长? 沈博阳:如果非要让我找一个原因,为什么我们有可能在中国发展的没有预期那么好,那一定就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必须要去试、去努力逐步影响的,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是什么样子?中国的话我们还是一个所谓的熟人的交往,中国人强调关系,而LinkedIn又提供一个这么好的在线的平台,其实完全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把线下的关系搬在线上。   LinkedIn提供的不光是一个关系,它首先给用户的是职业身份和职场身份,LinkedIn是个人在线的职业发展的平台,我们做的第一步是建简历,放在LinkedIn上。我们在中国传递的是,把你的职业发展记录在LinkedIn,这个就足够了,慢慢发现有好的工作会找到你,你还可以认识到其他人,这样会慢慢发现在LinkedIn上有非常好的人脉关系。   有人讲“LinkedIn是一家非常无趣,但是又非常有用的网站”。某种意义上讲我还是认同的,虽然我们搞社交网站,但是某种意义上讲更像是一个工具,一个有用的工具,我希望你能把你在线的简历完善得更好,把你职业发展的经历搬到网上,让用户觉得有价值,这个网站本身不是仅靠广告赚钱,这部分只占我们业务的20%多点。   Reid Hoffman:我第一次听到“关系”这个词是2004年来中国时听到的,这也是我在过去花了很多时间去想的问题,在文化上怎样把LinkedIn在国际上的模式搬到中国,以让其在文化上更好适应中国市场。这里面提到我们讲的关系其实更多的是还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感觉。举个例子,如果我和沈博阳是好朋友,我把Michael介绍给他的话,他对我的信任有一部分会传递为对Michael的信任,这个信任的传递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对企业和个人的招聘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信任的传递非常重要。而且这个信任的传递在网络上对你的个人的品牌也好,个人的形象也好都是有益的。其实我们在中国也在研究,有什么样的东西能把在线的这个舞台、在线的信任建立的更好。   Q:LinkedIn在中国没有一个很好的模仿者,但我们知道还是有一些小的网站,比如大街网,虽然是招聘网,但是也在做商务社交,你怎么看? 沈博阳: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愿意给自己加一个标签,我是中国的谁谁谁,或者是我希望以后变成谁谁,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真正发展下去是不容易的。LinkedIn的页面很容易复制,但是对企业客户的产品和功能是很难复制的。这跟传统招聘网站相比,是90%和10%的关系——在职场里面只有10%的人是在积极的找工作,剩下90%的人是被动求职者,所以招聘网站无论怎么样去标榜自己,都是在服务10%的用户,而LinkedIn是在服务90%的用户。   谁会天天找工作,就像一个约会网站,找到对象后,我可能三年都不需要了,是一个低频次的。但是我们不是,LinkedIn用户是找到工作以后愿意更新我的LinkedIn简历,愿意去分享一些工作的经历。   Q:什么样的公司在LinkedIn上更多?有多少中国企业级用户? 沈博阳:中国有几万家企业在LinkedIn开设他的公司主页,在LinkedIn开设主页很大的目的是建立自己的雇主品牌。当你有一个好的雇主品牌的时候,更多的人才愿意加入,这个对于吸引人才会变得非常重要。   具体什么样的公司在LinkedIn上更多?我们现在更看要的是两种公司,一种公司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还有一种公司是有海外扩张需求的中国公司,比如类似华为这样的公司。它如果在土耳其开分公司,它不可能把HR放在那里去招聘,当然需要LinkedIn。下一步我们也会渗透到更多的公司,包括之前和泰康人寿交流的时候也是一个道理,他们也有非常强的需求,对海外的有教育背景的中国人来工作,LinkedIn虽然在中国只有500万用户,但是海外这么多的用户可以供想到海外扩张的中国公司去选择,这些公司也愿意买我们的服务。     Q:领英网近五年有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沈博阳:近期目标就是要建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团队,第二就是要把网速提高,把基础的用户体验做好,再往下就是包括一些本土化的生态系统的对接,包括本土化的一些功能。长远来看,我们更多的希望五年之后不是说达到上亿用户的目标,我关注的是能不能改变大家的习惯,比如说,我希望五年之后白领找工作之前不发简历了,而是上LinkedIn,比如大家采访之前愿意在LinkedIn查一查对方是谁,在哪个学校毕业的?这些是非常好的行为,大家愿意在LinkedIn分享一些好的东西,做交流,这些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   Q:目前从投资角度关注哪些领域?最近投资的有意思的公司有有哪些?你如何看待LinkedIn和微信之间的合作? Reid Hoffman:我能想到有意思的是4年之前投的Airbnb,另外还有最近投的费教育内容分享平台Edmodo。这个公司是一个面向教育领域的,在高中里面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社交网络。至于投资的方向,我个人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大的方向和领域,更多的是看一个大的方向。对于用户来说,它怎么样能够改变千百万人的生活。当然比较关注的是有网络效应的社交网站等公司,另外交易类的平台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方向。对于微信,我个人是非常尊重的。它非常具有创新性,又诞生在这么大的企业中,他们做了好多社交产品;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愿意和微信进行一些合作。   【文章来源:pingwest】  
    沈博阳
    2014年05月26日
  • 沈博阳
    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和微信是互补关系,将联合推出“领英名片” 【文章来源:pingwest】 早在不久前,世界上最大的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和中国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微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不少紧密的合作:在LinkedIn正式宣布推出本地化的简体中文版页面的一个月前,微信接入LinkedIn账户在用户个人信息页面。不久之后,部分LinkedIn的美国本土用户开始可以在“联系方式”中添加微信ID,开放给自己的人脉连接者。   而目前,LinkedIn的产品团队正在测试下一项功能——当用户在LinkedIn上添加微信联系方式成功之后,他/她的第一度LinkedIn人脉就能在其个人页面顶部的资料栏中看到该用户的微信二维码——然后再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直接添加对方的微信。   而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今天在接受PingWest采访时时表示,LinkedIn和微信的合作接下来将更加深入。     使用过中国区LinkedIn(领英网)的用户也许已经发现了,目前其功能和LinkedIn.com相比还有着部分的缺失。领英网接下来除了会在功能上和美国版本保持一致外,还会基于移动互联网为领英的用户提供更多特色功能,这自然离不开微信。     沈博阳在采访中告诉PingWest,领英网和微信合作的“领英名片”功能即将上线。这项功能不止是在微信上绑定LinkedIn的账号,当用户在微信的个人资料页面点击绑定的LinkedIn账号后,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网页,而是一个专门设计过、适合在微信中显示的LinkedIn名片。微信用户既可以分享又可以收藏这个经过特殊设计的电子卡片。     沈博阳介绍完这项新功能之后表示,LinkedIn希望在微信上为用户提供一个分享和传播职业标识的机会。     事实上,到了今天,至少在互联网界,很多用户可能既把微信当作生活中的通讯工具又把微信当作工作中的社交工具。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用户的自愿选择下,微信扩展出来的“功能”已经和定位职业社交网络的领英网有着某种程度的重叠。那么在一系列合作的背后,沈博阳是如何看待LinkedIn和微信的关系呢?     沈博阳给出的答案是:互补。在沈博阳看来,LinkedIn既不做通讯、也不发照片,它只是帮助用户维护职业里的社交人脉关系。由于LinkedIn仅仅专注做这一小块,所以它和微信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且,作为唯一一个全球性的社交网络,当微信进行全球扩张时,双方可以找到很多合作的点。     往更深层面说,沈博阳给LinkedIn的定位是一个工具型的产品——他们在意的是用户是否把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放到LinkedIn上。因为对于LinkedIn来说,一个有着完善职业信息的用户显然要比那些每天都来,但整个个人资料页面空空如也的用户有意义的多。这也是LinkedIn不那么看重用户活跃度的原因之一——它并不是一个像微信那样典型的社交工具。     接下来,LinkedIn还将在北京、上海陆续举办线下活动并邀请一些知名人士和用户面对面交流。沈博阳称,LinkedIn内部也没有为线下活动定下一个指标,比如要拉来多少新用户之类的。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活动更多的是为了传递公司的理念:LinkedIn会变成你获取知识发展、职业洞察的一个好机会。     在LinkedIn的世界里,它们希望这款“工具”能为用户提供三个方面展开的。我们不难看出,这和微信的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冲突。接下来,LinkedIn和微信还将继续推动双方在各自需要的市场上向前发展。
    沈博阳
    2014年05月07日
  • 沈博阳
    Linkedin正式入华 你看好其在华的发展吗? 筹备已久的LinkedIn简体中文版网站终于在今天正式上线了,并且宣布的中文名“领英”。虽然目前中文网站仍被称为“测试版”,但这标志着LinkedIn正式进入中国。 https://cn.linkedin.com/ 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在全球有近3亿用户,在中国有约400万用户——这个数字可以从两面来看,相比LinkedIn全球,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从另一面看,在尚未发布中文版的时候能获得400万用户,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对于LinkedIn入华,外界最多的质疑无非两点,一是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没有成功先例;二是在中国可能并不存在职业社交这样的需求,因为中国的类似网站也没有成功先例。 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表示,他现在无法证明LinkedIn一定会成功,跨国公司的挑战一定存在,但是LinkedIn为此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本地团队和运作加上国际平台的支持,成功可能性至少大于50%”。 他也相信中国用户有职业社交的需求,因为中国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会换工作,对职业生涯会有很多追求。而LinkedIn也不仅仅是帮助人们找工作,同时还能拓展人脉,帮助自己做好手头上的工作。 在采访中,除了老生常谈的本土化,他强调的另一个词是“耐心”。不过谷歌在进入中国时也强调过耐心,但最终选择了退出。对LinkedIn中国来说,心态或许比战略更为重要。   中文版上线遵循MVP原则 发布中文版网站对LinkedIn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这次发布的网站并非完美。 对此,沈博阳表示,LinkedIn中国的产品发布会遵循MVP原则,即先发布一个基本功能可用的产品,然后进行改善。这也是LinkedIn创始人、董事长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非常推崇的产品发布原则。 “我们这次主要是做了中文化,在一些地方打通了腾讯微博和微信。但是你会发现有一些英文版的功能缺失了,一些功能并不适合中国用户,这些是我们未来要改进的。”沈博阳说。同时,LinkedIn也计划将为中国用户服务的服务器搬到中国,一方面改进访问速度,同时也适应中国互联网监管需要。 社交网站能否做成,用户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LinkedIn中国并不打算做太多活的或者推广来获取用户,更多还是希望通过产品和品牌让网站用户能有机的增长。沈博阳表示,互联网服务都有网络效应,容易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一个服务做好了就会像黑洞一样吸引用户。 沈博阳并不愿意过多评价国内其他职业社交网站,但他表示这些网站没有做到非常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有LinkedIn的存在,虽然LinkedIn之前并未进入中国,但仍然吸走了大量有职业社交需求的用户,尤其是高端用户。 对于职业社交来说,高端用户有为重要。这些人更有影响力,更能够吸引其他人的加入。同时,LinkedIn通过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解决方案来获得收入,高端用户对企业的吸引也更大。 虽然LinkedIn在中国成功必须要本土化,但是沈博阳并不打算一下子让LinkedIn变得非常“本土”。他表示,LinkedIn在中国发展初期还是会主打英文名,因为现在来说,用英文名更能唤起用户的品牌感知。 近期重点仍为团队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团队都是最重要的,而团队的领导者则是重中之重。对LinkedIn中国来说,找到合适的领导者非常重要。 沈博阳告诉腾讯科技,LinkedIn为进入中国至少非常认真细致的调研了两年,而他也是两年前第一次和LinkedIn接触。“当时我在做糯米,并没有离开的打算。不过他们说的是从我这里了解一些中国互联网的情况,于是先交了朋友。”沈博阳说。 真正让他开始考虑LinkedIn的工作机会的时候是在2013年下半年。2013年8月,百度宣布收购59%糯米网股份。这让沈博阳在糯米网所扮演的角色会发生变化。另一边,LinkedIn也加快了入华的脚步,他们需要一个合适的领导者。 2013年9月-10月,沈博阳和LinkedIn CEO 杰夫•韦纳尔(Jeff Weiner)以及创始人兼董事长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见面。韦纳尔的一句话打动了沈博阳,他说LinkedIn的使命是连接世界上所有职场人士,让他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并帮助他们成功,如果不能连接中国,那么这个使命就得改了。 回国后沈博阳就开始准备从糯米网离职,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加入到LinkedIn。这标志着LinkedIn入华已经进入冲刺阶段。 沈博阳的LinkedIn档案里有他所有工作记录。在加入LinkedIn之前,他服务过最重要的三家公司分别是雅虎、谷歌和糯米,担任过技术、管理、商务拓展、创始人等多个角色。谷歌的工作经历帮助沈博阳积累了跨过公司的工作经验,而糯米这个人人公司内部的创业项目,则让他有了在大公司创业的经验——LinkedIn中国兼有这几项特质,也让沈博阳成了最合适的LinkedIn中国区总裁人选。 LinkedIn中国由LinkedIn联手国内两家投资公司红杉中国和宽带产业基金共同成立,这让LinkedIn不仅仅是跨国公司,同时也更像一家本土创业公司。联手国内投资机构进入中国,亚马逊AWS入华也是如此。 “这种方式可以让LinkedIn中国获得LinkedIn全球的支持,同时也能向创业公司一样运作。”沈博阳说。另外,沈博阳直接想韦纳尔汇报,并且每周有一次和韦纳尔、霍夫曼分别一对一沟通的机会。这也让LinkedIn中国可以更灵活同时更受重视。 对沈博阳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仍然是团队的搭建。他表示,虽然LinkedIn是国际公司,但除了直接向他汇报的员工,其他员工都没有英语要求。“中国有很多人才,但是加上英语这一项,可能三分之二都被挡在了外面。我们还是一家中国公司,我也不希望以后大家开会用的语言是英文。”他说。   破解外企在华魔咒? 沈博阳介绍说,为了不重蹈外资互联网公司入华覆辙,Linkedin采取了创业公司的运作方式,Linkedin中国公司并非如同谷歌一样是美国的分支,而是一个全新的合资公司,引入了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既有了很强的人脉资源,也更容易按照中国方式运作。 据悉,Linkedin中国公司董事会成员共有5人,分别是红杉资本中国创始人沈南鹏、宽带资本创始人田溯宁、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Linkedin CEO杰弗里-韦纳(Jeffrey Weiner)还有沈博阳。 沈博阳介绍说,在架构设置上,Linkedin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销售机构,而是一个具备产品技术、市场、公关等全部职能的完整团队。“我和霍夫曼的共识是,不能把跨国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流程粘贴到中国,不能再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各个部门分别向美国对应部门汇报。因此Linkedin中国所有的人都是实线向我汇报,美国任何部门在华招聘都要经过我。” “Linkedin中国不应该是一个高大上的美国互联网公司,而应该是一个接地气的本土团队。在产品上,不能做机械的复制粘贴,而是更多的做本土化的东西。”沈博阳说。
    沈博阳
    2014年02月25日
  • 沈博阳
    Linkedin 任命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原糯米网总经理) LinkedIn今日发布公告,任命沈博阳为LinkedIn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负责规划LinkedIn如何为中国会员和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LinkedIn进入中国市场迈出重要一步。 LinkedIn在公告中透露,目前其在中国已经拥有超过400万会员,沈博阳将负责LinkedIn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规划,使网站功能与中国用户的需求相结合。 沈博阳曾任人人公司副总裁、糯米网总经理。今年8月,百度以1.6亿美金收购糯米网59%的股权,沈博阳也从糯米网离职。 根据沈博阳微博http://weibo.com/derekshen 透漏,其1月2日去linkedin总部,目前还在硅谷。 补充信息: 1996年-2000年期间,沈博阳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环境化学博士学位,以及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04年,进入雅虎担任技术总监。2005年,曾担任Google的工程经理,并于2008年9月升任Google中国商务拓展总监。 LinkedIn入华的愿望一直没有停止过,2012年4月,LinkedIn在中国成立爱尔兰邻客音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法定代表人为李晖。LinkedIn也在它2013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中称,中国已经是其移动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国家。LinkedIn CEO在11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称,LinkedIn在中国已有300万用户。然而,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这个数字又增长了100万。国内一些招聘网站诸如大街网等,也在试图做一个中国版的LinkedIn. 出于营收考虑,LinkedIn都需要给投资人讲一个关于全球化的故事。任命中国区总裁,只是LinkedIn中国区战略的起点。  
    沈博阳
    2014年01月15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