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资
    设开发基金建应用商店,Slack 要做企业社会化协作中心 最近被华尔街日报评为 2015年 的技术创新者的Slack CEO Stewart Butterfield 相信玩的力量。现在企业沟通协作工具 Slack 已经越玩越大,不仅月活跃用户达到了 200 万,而且还推出了第三方应用集成商店 App Directory,并与一群顶级风投联合设立了 8000 万美元的开发者资金 Slack Fund,以支持第三方开发者推出 Slack 优先的应用。Slack 还跟 Howdy 合作推出了一个开源框架 Botkit,让开发者开支自己的 Slack bot。 号称邮件杀手的 Slack 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商业应用软件,光去年其客户规模就增长了 10 倍,达到了 125 万,其中 50%为海外客户。而现在最新的月活跃用户数据已经达到 200 万,比 10月 份又增长了 16%;其中付费用户达到了 57 万,比 2 个月前增加了 10 万。 Slack 成功的原因有四,一是提高沟通效率,据称 Slack 可减少 50%的邮件沟通。二是 Slack 针对特定话题、项目或问题创建的频道,成为了企业员工沟通、交流、了解、学习的集散地,这一点可以说跟 Q 群很类似。三是有强大的集成能力,用户可以在 Slack 里面使用自己平时工作时用到的各种各样的商业软件。第四点是好玩,用户可以利用 Slack 的 bot 机器人针对特定消息定制各种有趣搞怪的响应,让工作没有那么死板。 后面两点是 Q 群所欠缺的。而 Slack 显然还打算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 此番宣布推出的 App Directory 就是一个官方认证的第三方集成应用中心。跟苹果应用商店、Google Play 等类似,App Directory 也把经过 Slack 官方认证的第三方集成应用按照目录分类整理,并提供了方便的搜索手段供用户查询,用户只需少量点击即可完成应用的集成。目前已经有 Twitter、Dropbox、、Trello、Google Drive 等 160(实际上针对 Slack 开发的应用集成已经有 4000 多个)多个应用上架,几乎已经囊括了主流的办公、生产力应用。 其次 Slack 还发布了由 Howdy 开发的开发框架 Botkit。有了这个框架,开发者不再需要重复编写一些基本的功能代码(应用鉴权、消息的收发与处理等)就能开发自身的核心功能(尤其方便 bot 的开发)。Slack 认为这个框架可以简化第三方应用的开发工作,有助于成千上万个代理机器人的诞生。 Slack 还为整个生态体系的繁荣提供了资金支持。这次宣布成立了 8000 万美元的开发者基金,制旨在发现和支持有潜力的中小规模开发者开发 Slack 优先的应用。 该基金得到了 6 家顶级硅谷风投的资助,包括 Accel Partners、Andreessen Horowitz、Index Ventures、KPCB、Spark Capital 以及 Social Capital。值得注意的是,这些 VC 正好也是 Slack 的投资者,这次的大动作起码可以支撑一下那 28 亿美元的估值。   原创文章,作者:box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117.html
    融资
    2015年12月16日
  • 融资
    企业沟通协作工具 Slack 获得8000 万美元融资用于的应用开发基金 Slack Raises $80 Million Fund to Support Platform Strategy   据华尔街时报消息,企业沟通协作工具 Slack 透露已获得 8000 万美元新一轮融资,此轮融资将用于应用商店的投资基金。另外,Slack 还宣布将更新手机端App,这次更新将整合一些功能,如将支持亚马逊的网页服务。 Slack 的创始人兼 CEO Stewart Butterfield表示,希望这次融资能为投资者带来回报,但这并不是融资的目的,而是希望融资能激发大家更好地开发 App。 据悉,Slack 曾在 11月被华尔街日报评为 2015年的技术创新者(Technology Innovator),Slack 去年客户规模增长了 10 倍,达到了 125 万,其中 50% 为海外客户。
    融资
    2015年12月16日
  • 融资
    商旅计划应用 Travo 获 240 万美元融资 Startup pitch: Travo raises $2.4M to simplify business travel 这家 base 在洛杉矶的出行应用 Travo 便将商旅预订流程化,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商旅人士快速找到匹配的航班、食宿和本地交通,并且实现动态打包。 举例来说,一个人要在周四上午 10 点,在巴黎参加一个活动,下午 5 点结束,那么这里面需要的相关信息: 你知道什么时候达到和离开? 达到之后,你准备做什么? 你要住在哪里? 活动完结后,根据航班时间你什么时候赶赴机场? 总预算是多少,结合舒适度、价格、时间来看又是怎样? 而 Travo 得到这些信息之后,能够在一分钟左右构建你的出行行程。Travo 在 11月 上线了 beta 版本,目前仍是邀请制。   近日,Travo 也宣布完成 240 万美元种子融资,投资方包括 Great Oaks Ventures、Baroda Ventures、Valence Ventures、 TYLT Lab,以及个人投资人,包括高盛执行董事(managing director)Rob Sweeney ,IVP 投资 GP Dennis Phelps 等。 关于盈利模式,Travo 会跟 OTA 或者酒店等上游资源合作,达成利益分成。创始人 Tae Lee 预计,商旅市场目前能占到整个旅行市场的 1/3,他们只是初步聚焦在出行计划工具上面。 不过,Travo 在国外也会面临竞争对手,比如 NexTravel、Rocketrip以及潜在的 Expensify。另外还有 Cinch Travel 和30 Seconds to Fly 这样的小型公司。 本文参考:Tnooz.com       作者:孝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0725.html     以下是英文访谈: A Q&A with Tae Lee, founder: Tell us how you founded the company, why and what made you decide to jump in and create the business. For many small businesses I’ve been a part of, signing up with a travel agency or a managed travel service is very low on the priority list. At the same time, I’ve always felt that the gap for trip planning assistance between managed corporate travel vs. DIY leisure focused OTAs is too great. Even though I had no experience in the travel industry, I knew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market being underserved. I’ve had successes with startups bringing innovation in a wide-range of industries. I’ve previously grown companies from 20 to 250 employees as the chief operator and been part of three successful exits in digital media, ad tech,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So why not travel? After all, the trait I saw for what determines an entrepreneur to bring disruptive technology to market has never been industry experience. More than anything, every successful startup I’ve been part of had one common trait: speed. Move fast, fail fast, and when something works, as Jeff Weiner would say, “next play”. Size of the team, names of founders, management roles and key personnel? Travo is comprised of 10 employees. Every employee is in product and/or engineering with a background in big data, game theory, and algorithms. Funding arrangements? We raised a $2.4 million funding round led by leading institutional and angel investors. Estimation of market size? Business Travel is approximately 1/3rd of travel – but we start with a much smaller segment of business travel. Our initial target market is focused on travel planners and travellers within a specific demographic we have yet to disclose. Competition? Short term, it’s everyone trying to make travel planning fast and easy. There are a LOT of solutions out there and we’ll learn from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Long-term, our competitors are corporate travel agencies who currently help business travellers plan and book travel. Although our product won’t be able to completely replicate the services offered by travel agents, we believe many travellers prefer to have control over their trips as long as it’s fast and easy. Revenu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profitability? We have partnerships with some of the best OTAs and directly with brands in the hotel space. As we do not book on our site, we’re happy to pass along highly qualified traffic to our partners for commissions. What problem does the business solve? Let’s say you’re going to an event in Paris that starts at 10AM on a Tuesday and ends 5PM on a Wednesday. Now think about the logistics for that trip. Do you know what day you need to leave to get there on time? Once you’re there, how are you going to get around? Where are you going to stay? After your meetings, based on traffic conditions and your transportation, when are you going to need to leave to get to the airport on time so you don’t miss your flight? How much is all this going to cost, and does it combine the right level of comfort, price, and timing that is in tune with a business trip? With Travo, we can generate a scientifically calculated end-to-end itinerary in around a minute so you can feel confident in your trip planning. How did the initial idea evolve and were there changes/any pivots along the way in the early stages? We tested many features and even platform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ing the product. In the beginning we started too wide and too feature heavy. In fact, our first version of the product (which was completed in February) had more features than our product does today. However, I believe this is a death sentence for many startups. In the beginning, nobody knows who you are. Which means, if it takes you longer than a sentence to describe what your product does, people tune out and don’t know what you really do. Throughout all the changes and pivots we’ve made, the biggest realization we came to was determining we WON’T do. For example, we don’t do post-booking itineraries like TripIt or Worldmate does. We don’t do bookings on our site because that would lead to a need for a massive customer service team (which is not our core competency). We don’t do corporate travel restrictions and backend financial integrations that companies such as Egencia and many others are doing. Rather, we are partnering with the best companies who do these things extremely well. Why should people or companies use the business? We make business travel planning simple, fast, and cost effective. What is the strategy for raising awareness and the customer/user acquisition (apart from PR)? We’re going to be razor focused on a particular demographic of users. This means marketing at events that they attend, being where they are on the web, and offering promotions that encourage change in user behavior. Where do you see the company in three years time and what specific challenges do you anticipate having to overcome?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urning TRAVO into a nice little business. I think the investors and I started this company to shoot for the moon in what is arguably the largest and the most competitive industry. So, in three years we’ll either be out of business or we’ll b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tartups in travel. I’m obviously betting on the latter but it won’t be easy. The biggest challenge with any travel startup is customer acquisition and how much your spending to acquire that customer. The other challenge comes after you’ve successfully acquired a customer to try your product – how you’re going to change user behavior? What is wrong with the trave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that it requires a startup like yours to help it out? I think “wrong” is a strong word as there’s pretty much a solution to any travel need at this point. Companies in this space have been around for a long time and have innovated a great deal. However, there are parts of the travel industry that I think would benefit from applying more focus. For us, that is helping business travellers with the actual planning of the trip before they make selections to book. Logistically, it’s pretty complex piecing together a unique trip based on preferences of the traveller while simultaneously taking into account price, location and time requirements. What other technology company (in or outside of travel) would you consider yourselves most closely aligned to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style… and why? One of the companies I have a ton of respect for in the trip planning space is Roadtrippers. They have a fantastic road trip planning tool that is easy to use and like Travo, looks at your trip from start to finish and recalculates based on choices you make. Developing this product, we can certainly appreciate how complex things are to make a product like that run smoothly. I’m not sure how big the road-trip market segment is in the US, but these guys do 3+ million unique users per month. That’s a whole lot of Roadtrippers! Which company would be the best fit to buy your startup? Great thing about the travel industry is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companies making investments in the travel space. I think software companies from Microsoft to pure-play travel companies like Priceline all can make acquisition in this space. As for us, it’s not a topic we even think about. We’re more focused on turning Travo into the best solution for business travellers and building a profitable, fast growing business that can stand on its own. Describe your startup in three words? Business travel simplified
    融资
    2015年12月06日
  • 融资
    《2015企业服务投融资简报》发布:大数据、SAAS在资本市场将持续升温 导语: 寻找深层次需求,打造差异化服务方向,必然成为未来企业级服务的核心目标。 纵观近年来,有关企业服务的话题在国内并不少见,却一直没有形成风口产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级服务架构也基本参照国外模式而做,但真正称得上独创或特例的服务形式并不多见。因此,寻找深层次需求,打造差异化服务方向,必然成为未来企业级服务的核心目标。 1、前三季度企业服务领域发展趋势: 2015年前3季度,创业邦创投库共收录了455起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投融总额高达81亿美元以上;其中国内投融事件为244起,投融额为32亿美元以上,年度将终,2015中国企业服务走向已然浮现,现简报如下: 国内前三季度企业服务类轮次及金额分布图 从国内融资阶段来看,在已公开轮次及金额的交易中:天使轮95起,A轮90起,Pre-A轮13起,B轮24起,C轮9起,D轮5起;E轮1起;战略投资3起;天使轮及A轮几乎占融资交易的绝大比重,从已公布的交易数据上看,风险投资机构对前两轮更为关注,而阿里巴巴对阿里云的60亿战略投资更是占据企业服务投融总额的近1/3。 融资公司大部分成立年份集中在近三年,越发凸显创业者的积极性 京、上、广三地依旧受创业者热捧 2、前三季度企业服务领域发展特色、趋势 (1)随着创业浪潮的挺进,近两年衍生出了一个新兴产业——创业服务 创业服务最初的形态就是孵化园区,随着创业大军的剧增,简单的孵化器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创业者的需求,于是演变出了众多类似于3W咖啡、车库咖啡、大学生创业营等众创空间的孵化新形式。和以往最初的孵化器相比,新的孵化模式更多是以产业链服务和天使投资为特点的,包含丰富的服务形式及获利模式,孵化期更短更高效,除了为创业者提供:工商注册、对接投资人、创业培训活动、法务技术支持外,甚至还会在创业团队结束孵化时组织路演或DEMO DAY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的服务,造就了更多出色的创业公司。 今年10月融资的DayDayUp就很有代表性,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进行了天使轮融资,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创业者加盟,不可谓不是一种成功。 (2)快速并稳步发展的领域——大数据、SAAS 事实上,全球互联网巨头都已意识到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重要意义。包括EMC、惠普、IBM、微软在内的全球IT巨头纷纷通过收购“大数据”相关厂商来实现技术整合,国内虽然近年来开始注重大数据,但还处于大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拆除VIE架构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品友互动获5亿Pre-IPO融资,继续推进大数据营销国际化。而11月份,九次方大数据也完成了两轮融资,总计融资7亿元人民币,估值达到30亿元。 国内SAAS服务今年以EverString6500万美金的B轮融资和纷享销客1亿美金的D轮融资最为出彩,国外Optimizely被誉为史上增长最快的SAAS服务公司,也在10月年尾获得5800万美金C轮融资的傲人成绩,已经成为最先进的A/B测试平台。结合之前创业邦创投库收录的SAAS领域投融事件来看,SAAS在企业软件市场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但SaaS服务未来的重要性早已在业界达成共识。相比传统的企业软件售卖模式,SaaS企业服务运营模式更加简单,没有使用场合的限制,更加符合未来移动办公的发展趋势。 (3)成熟型发展领域——IT服务 根据创投库数据显示,IT服务在投融资上依旧表现优异,金山软件、悠络客、UCloud优刻得云计算、OneAPM等获亿元以上投资,轮次在B轮以上。目前IT服务业正步入一个转型与关键时期,未来将逐渐呈现网络化、远程化以及实时化趋势。 3、IDG领衔,红杉经纬随后——最活跃的7家投资机构 活跃度最为活跃的为IDG资本,前3季度出手13起投资,经纬中国和真格基金紧随其后。 这些机构在2015年分别投资如下企业: IDG资本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12家公司:App Annie、快快开店、云景智维、金山云、Coding、SilkCloud、无讼网络、Jpush、纷享销客、Testin云测网络、Teambition、EverString 经纬中国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8家公司:酒店哥哥、北森、MAKA、知果果、蓝海讯通、环信、机智云 真格基金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8家公司:日志易、北京智齿科技、优客工场、枇杷派、闪签科技、EverString、监控易、易会 创新工场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7家公司:我的打工网、火速轻应用、易遨中国、Secken赛肯、太火鸟、优客工场、Face++旷视科技 红杉资本中国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6家公司:MikeCRM麦客、北森、金柚网、环信、优客工场 深创投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6家公司:福建长威网络科技、南京安元科技、武汉百景互动、DataEye、玉米科技、兔展-中北明夷 北极光创投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共参投5家公司:山石网科、纷享销客、Teambition、微步在线、大街网 综合创业邦创投库之前收录的投融资数据来看,IDG资本、经纬中国和真格基金在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更为积极,资本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和SAAS两个细分领域内。 或许是创业浪潮的兴起,创业者的急剧增加,创业服务类在今年异军突起,表现十分抢眼。而资金主要还是集中于大数据及SAAS,就目前形势来看,国内大数据及SAAS依旧与国外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创业者的创新精神永远值得肯定,投资者会将持续看好并关注这两个领域,传统软件+SaaS也将是会整个软件行业的一个大的趋势,而SAAS互联网化,与企业进行更亲密的交接,或许能让SAAS服务进行到极致。   来源:创业邦
    融资
    2015年12月04日
  • 融资
    企业人才管理平台倍至完成2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从初创型企业员工福利入手 上个月,倍至科技完成了 2000 万人民币的 Pre-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沃投资领投、弘泰互融跟投。   根据倍至做的一份市场调研显示,目前互联网企业的离职率约为 50%,尤其是一些初创型公司,主力人员大多为 8090 后,性格等软性因素更加促成了高离职率的发生,据倍至的创始人范永飞表示,倍至打算从企业员工最关心的 “福利、上升空间” 两个方面入手,做中小型企业的人才管理平台。   目前倍至的业务主要分为两个模块,PC 端的 HR 管理工具 + 移动端的员工福利平台。   首先,倍至提供免费的 SaaS 工具给 HR,一方面要做到将 HR 的办公从纸面转移到电子设备上提高效率,在这套 SaaS 管理系统中,包括培训测评、招聘管理和日常消息管理等;不过云端就代表着高效与风险并存,对于如何保证企业信息安全问题,范永飞表示,他做信息安全出身,在这方面会有一定的把握。   从员工福利层面而言,主要是辅助 HR 完成员工的激励管理和关爱管理。所谓激励管理,相信不少企业都有 KPI 这个概念,据范永飞表示,目前 300 人规模以下的公司都是人工手动完成这一环节,倍至推出的 KPI 管理工具可以将这个过程电子化,提高 HR 的统计效率。   没错,不同的企业类型对于工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范永飞表示这的确需要定制,不过倍至率先主打金融与科技类公司,经过一定数量的积累后,推出大致的工具模板,再根据 HR 办公实际所需来调整细节。 而在关爱管理中,范永飞告诉 记者,他们粗略的算过,一家 100 人规模的公司一年在员工福利上的花费将近 100 万元,中小型公司由于规模限制,议价权较弱,所以在购买福利上花费较多,关于这点,倍至打算做一个整合型平台,做消费型 O2O 公司的 2B 入口,目前倍至平台上整合了饿了么、滴滴、58 到家、美团等消费型平台,作为企业员工的福利库,包含健康、生活、美食、用车与休闲。   关于员工福利这一块,诚心说,我氪的确蛮周到,除了早午餐还有一周两次的上门按摩,以及各种报销.......,“但是你们 HR 订东西还是得下好多 App 吧”?在范永飞的设想中,希望将这些内容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后续还将推出组合的福利包,范永飞举例说,以往中秋节公司的做法是发一盒月饼,然后这个节就过完了,倍至打算针对这种节日推打包的福利,可以在过后的几个月里持续感受到公司为员工购置的中秋福利。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员工配合 HR 工作很被动的状态,倍至打算推娱乐化机制,比如企业非常关心员工的健康问题,希望员工做定期的身体检查,倍至可以在员工完成检查后发放奖品。   未来,倍至还会推金融福利,对于有借贷需求的员工而言,不仅银行处理起来会繁琐,员工自己也要出具一系列的证明,如果银行可以和企业合作,让企业完成对员工的征信背书,银行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完成借贷过程。   据倍至表述,目前已有超过 300 家企业在使用倍至的服务。   来源:36氪,作者:董雨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0412.html
    融资
    2015年12月02日
  • 融资
    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会议室,EventBoard 获 650 万美金融资 当公司业务不断扩大,人员数目逐渐攀升的时候,会议室往往会变成整个办公空间当中的稀缺资源,各个部门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需求需要预订它。大家或许都有过会议开到一半就被打断的经历,或是临时有个会议但不确定公司哪间会议室还可以用的烦恼。   EventBoard 是家专门为企业提供会议室预订和管理软件的公司,今天刚宣布了 650 万美金的新一轮融资,由 Greycroft Partners 领投。Google Ventures 和 Marc Benioff 也是这家公司的投资方。 你可能会在 Pinterest, Uber 以及 Airbnb 的会议室门口看到上图中的这块操作屏幕,中间清晰地显示了这间会议室一天的预订安排,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 EventBoard 提供的一部分服务。除此之外,产品的后台分析软件能让公司的行政人员对每场会议所需要的设备和要求了然于心,从而大大提高办公空间的运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EventBoard 近期上线了移动版的应用,为了方便员工随时随地的了解会议室的预订情况,以及直接在手机上进行约定、提出需求。除了 EventBoard 外,Steelcase 也提供类似的软件服务。有意思的是,后者其实是家有百年历史的办公家具品牌,专门为办公室提供解决方案,尤其以座椅最为出名 。   来源:36氪 ,作者:人人酱 出处:http://36kr.com/p/5039644.html
    融资
    2015年11月13日
  • 融资
    新加坡政府注资Coursera,C轮过后这家在线教育巨头总融资额达 1.46 亿美元 今年八月,国际在线教育巨头Coursera 获 4950 万美元 C 轮融资的消息。而近日,这一数字再一次被刷新,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投资有限公司(简称 EDBI)宣布参与 Coursera 的 C 轮融资。 虽然 EDBI 没有透露具体的投资金额,但消息称这笔资金的注入使得 Coursera 该轮总融资达到 6110 万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投资方参与,新加坡政府此次大约投入了 1100 万美元左右。加上新一轮的融资,2012年 创立至今,这家美国创业公司的总融资额为 1.46 亿美元。   关于新加坡政府投资一家在线教育类互联网公司的理由,EDBI 的 CEO Chu Swee Yeok 在声明中表示:“EDBI 很乐意助力 Coursera 在新加坡地区的拓展计划,这也是新加坡政府打造优质、先进教育系统的关键一步。” 在去年引入前耶鲁大学校长Rick Levin担任新 CEO 以后,Coursera 的策略就瞄准了扩张市场,而亚洲将是 Coursera 的重要战场,因为平台上超过四分之一的用户来自这里,同时用户量还在快速增长。   除了 EDBI,CourseraC 轮的资方还包括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GSV Asset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Learn Capital 及 Times Internet。   根据 Ambient Insight 的统计,2015年 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大约为 479 亿美元,在 2020年 预计会增长到 504 亿美元。在亚洲,该领域增长率最高的 9 个地区分别为老挝、泰国、柬埔寨、蒙古、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和孟加拉国。   视线转向国内,沪江今日召开发布会宣布获 10 亿人民币 D 轮融资消息,借助这一轮融资,沪江的最新估值约为新东方市值的 40%。创始人阿诺还表示,沪江目前已完成股改工作,并做好了在国内上市的充分准备。   来源:36氪 ,作者:二水水
    融资
    2015年10月29日
  • 融资
    美团点评两大寡头合并:这垄断,是该“反”不该“反”呢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不仅因为美团和点评两家一直从业务、公关到地推都在既动口又动手的死掐,也因为侵掠如火的美团文化和慢公司的点评风格八字不合。 从各自业务情况来看美团和点评独立发展都不错,点评逐渐学会狼性,美团虽然没有减少亏损但市场份额保持高速扩张。性格不合又不需要依靠对方发展,点评和美团此番合体也就不是因为爱所以爱了。 合并推手:消除过度竞争,解决融资压力 美团深得战斗民族的精髓,但王兴应当深知合并可以解决美团发展的当务之急,而美团当下所承受压力在点评之上。美团可以拒绝大股东阿里介入业务,却不能放弃和老对手点评合并的机会。 美团保持多方位强势的代价不轻,在产品线全面扩张中美团不得不承受长期补贴带来的重大亏损,也站在了一大群电商的对立面。黑焰十字在《过长的战线,让美团处在比饿了么更大的挑战中》中明确提到美团业务几乎是和国内所有最有实力的生活服务玩家开战,包括在餐饮团购和点评拉锯战,在经济型酒店分销上和携程、艺龙正面冲突,在电影票业务上和格瓦拉一拼,在外卖领域与饿了么在200多个城市全面开战。几个月前曝出美团APP在后台悄悄封杀点评、饿了么、糯米等竞争应用运行,说明美团在重压之下也不得不采取恶性竞争手段。 美团和这么多强大对手在业务、公关等领域同时交火,庞大军备开支加剧了美团的融资渴求,资金面的长期紧张又进一步成为竞争对手对美团进行公关打击的重点。 解决融资压力的最好办法是上市,在国内上市困难、海外股市对团购公司估值又不如人意的情况下,通过与刚在战略新兴板上市的点评合并从而变相上市是不错的选择。点评则很大程度上和美团同样面临靠融资来补贴的商业模式,烧钱竞争的日子对大家来说都是早一点结束得好。 竞争的宿命:美团点评屈服于资本 在美团和点评合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资本。虎嗅文章《有人注意到美团与点评合并的幕后推手了吗》就直接提到同时是两大公司投资人的红杉是做局者。美团和点评的合并与滴滴快的合并非常相似,这两起引起互联网行业震动的大型企业兼并的决定性力量都是资本。 决定竞争结果的关键因素有三个:创新、运营和资本。这三个因素之间互相制衡,其中创新和资本的对立最直接也最尖锐。 创新经常成为颠覆资本优势的刺客,淘宝和京东都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成功逆袭实力雄厚的传统商业。 资本是创新的捕食者,很多大资本在受到创新威胁时本能反应就是通过收购消除竞争。100多年前美国煤气灯制造商就多次高价要约收购爱迪生的灯泡专利,通过搁置灯泡保证煤气灯继续畅销。 运营既能威胁创新和资本,也同时为创新和资本所威胁。团购模式鼻祖Groupon和腾讯合资成立高朋网,两大豪门携创新+资本的强强联合一度举世瞩目,结果仅仅高调两年就因为运营失控逐步退出市场。 可以发现,当一个市场充满创新机会时,仅仅拥有资本很可能处于弱势,因为接踵的创新会不断改变既有规则从而对传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在创新趋于稳定或竞争各方创新能力均衡的情况下,运营就会成为比拼的关键。当创新能力和运营能力都进入总体平衡,尤其当一个行业趋于成熟的情况下,资本就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 美团点评的合并正是在团购行业趋于成熟、创新和运营难以产生突破情况下,资本竞争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从而由资本因素主导合并。 合并的风险:面临《反垄断法》调查 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说过一句让很多企业家感同身受的断言:垄断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然而在点评和美团通过合并即将把生活服务电商行业从双寡头变成单个巨人的路上,反垄断法正在坐等。 《反垄断法》第3条规定:“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属于垄断行为”。《反垄断法》第20条进一步解释,经营者集中包括经营者合并。 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3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一)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二)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美团在2014年的营业额达到460亿人民币,点评的2015年预期营业额则是700亿人民币。同时,美团和点评在团购领域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80%。因此美团和点评的合并完全符合反垄断法规定的申报标准,必须向负责经营者集中审查的商务部申请批准。网易科技在10月7日就披露美团与点评已将合并事项报备相关部门审批,但从公开信息中不能确认报批事项是否包括反垄断审查。 根据《反垄断法》第28条规定:“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 具有垄断可能的经营者集中并不必然会被禁止,美团和点评的合并有机会主张反垄断豁免。 反垄断豁免判断的复杂程度和考虑因素比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复杂得多。商务部《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指导意见》第20条要求申报资料应当有以下对集中影响市场竞争状况的说明,包括: “集中交易概况;集中的动机、目的和经济合理性分析;相关市场界定;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主要竞争者及其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行业发展现状;集中对市场竞争结构、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国民经济发展、消费者以及其他经营者的影响等”。 以上提到的因素都是反垄断审查的必要节点。相关市场界定也会是审查中的争议点。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中规定: “在反垄断执法实践中,相关市场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品(地域)的可替代程度”。 一方面美团和点评的业务是有微妙补益而并非完全竞争的。美团所专注的酒店分销、电影票、外卖等都不是点评的核心领域,而点评在团购中占有优势的一二线城市又和美团发力的三四线城市并不竞合。美团和点评在细分领域的差异可以作为争取通过反垄断审查的有利证据。但另一方面对大多数用户而言美团和点评的业务覆盖程度比较高,手机中的两个应用一般可切换,而且美团和点评目前业务存在差异不能证明集中以后的新公司不会垄断生活电商。 中国社会对大企业的包容性比欧美要高很多,根据商务部在2013年的统计,高达97%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案件无条件通过审查。而在商务部反垄断局查到近年来唯一未通过审查的案例只有商务部2014年第46号公告禁止马士基、地中海航运、达飞设立网络中心经营者。政府也乐于扶持大规模及有实力和国外巨头竞争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这一点对美团点评合并通过审查有重大帮助。美团和点评的合并虽然会增加行业的垄断程度,并且降低普通用户所享受的补贴福利,但合并对于增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推动美团和点评两大明星企业的发展有切实裨益。个人认为经济政策因素很可能为商务部支持合并的理由。 有趣的是美团和点评在团购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糯米似乎对合并没有怨言。就在合并通告正式公布当天,百度糯米官方微博大发红包,姿势优雅的表示“资本说,这是一场O2O红海的厮杀;我们说,这是一场O2O蓝海的竞技。在团购模式正经历深刻嬗变的当下,百度糯米有幸成为促成对手合并、撬动行业格局的“杠杆”,这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竞争对手的“高风亮节”,或许会成为美团点评合并通过审查的筹码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作者:林华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27633/1.html
    融资
    2015年10月09日
  • 融资
    “技术泡沫”来临,科技创企将何去何从 编者注:Rob Hayes是硅谷早期风险投资公司First Round Capital的合伙人,他曾投资多家公司,其中包括Square、TaskRabbit和Uber。 Rob Hayes真的很不喜欢“技术泡沫”这个词。在他眼里,技术泡沫总会定期出现。在出现技术泡沫的那段时间里,会大量出现各类新的初创企业;也会出现对大片公司进行泡沫估值的现象。但对于风险投资机构First Round Capital的合伙人Rob Hayes来说,这些已经见怪不怪了。 Hayes解释说道,在Google和Facebook这种大公司工作的人,会经常看到昔日一起工作的伙伴在获得某次融资后发展得越来越好。 “它看起来好像很简单,”Hayes说,“我是说融资看起来并不是件难事,而且现在每家初创企业都会加入像企业孵化器一样的组织。” Hayes在1999年、2006年和2007年亲眼见证了技术泡沫对科技行业的影响,而今天他仿佛再次看到了技术泡沫。 现在,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要想在这茫茫创业大潮中寻找那些真正拥有极佳创业点子的企业创始人越来越难了。现在的初创企业都很单调,它们无非就是想成为某某领域的Uber或是直接将原有的企业翻新罢了。 “有的人见到周边的人都开公司了,自己也就眼红了,心急火燎地也想跟着创业。”Hayes说道。 Hayes没有进行市场预测,所以也就说不准初创企业存在的这种现象会在何时有所改变,也无法知晓投资者们在何时能更加容易地找到自己中意的创始人。   抢座位游戏 “在技术泡沫时期,公司的运作资金用完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公司垮了,公司的每个人又想回到Google和Facebook上班,可这时他们就不得不挤破脑袋去争抢那名额有限的职位(就跟玩抢座位游戏一样)。在2002年、2008年或是未来的某个时候,你会看到一帮疯狂的创始人,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在创办企业。可他们其中也不乏那些有极佳创业点子的人,他们极富创业热情,他们就是你想要投资的对象。”Hayes说道。 这并不是说Hayes要暂停自己的投资道路。目前为止,他所在的First Round Capital对医疗保险初创企业Clover Health投资了其投资史上空前的一笔资金,投资了400万美元。平均算下来,First Round的交易规模在500美元到70万美元之间。 达成一项交易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但是Hayes知道那些真正有想法的创始人在等你去发现。Hayes正在寻找能创造自己产品市场的企业,而不是那些跟风者。 “现在,很多人正在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可他们身边总是会出现一些盗取别人创业理念的人来影响他们。虽然这意味着想找到拥有极佳创业点子的创始人变得更加困难了。”Hayes说道,“但我们一向来只投资那些我们自认为很有发展前景的公司。” Here’s what happens in tech when the money runs dry Rob Hayes doesn't like the term "tech bubble." Instead, Hayes thinks of it in cycles, and the First Round Capital partner has seen this stage of frothy valuations and startup founders before. People working at big companies like Google and Facebook see other friends raising money and getting rich, Hayes explained. "It almost looks easy," Hayes said. "It seems easy to raise money. Everyone is joining incubators, all this kind of stuff." Hayes saw it in 1999, in 2006 and 2007, and he's seeing it now. However, this rise of entrepreneurship means there's a lot more noise to cut through to find the signal of a founder with a big idea. Those are droned out by the "Uber for X," or the gaggle of startups that want to recreate everything their mom did for them. "The people that are starting a company because they see everyone else starting a company tend to come up with the derivative ideas and small things," Hayes said. Hayes doesn't make market predictions, so there's no time frame when it will change 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will become easier. Musical chairs "What happens is the cycle changes and the money runs dry. Companies fail, and everyone goes back in a giant game of musical chairs to find a job at Google or at Facebook, wherever," Hayes said. "In those times, in 2002, in 2008, and some time in the future, you'll have just the bats--- crazy founders who will start a company no matter what and no matter when. And those are the people with good ideas and are crazy and you want to invest in." That doesn't mean Hayes is taking a pause from investing. His firm, First Round Capital, just made its largest investment ever in Clover Health, pouring $4 million into the healthcare startup. On average, First Round's deal size is between $500 and $700K. It may take more time to find the deal, but Hayes believes the founders with big ideas are still out there. And he's looking for those who are creating markets of their own rather than piggybacking off of another startup. "They're starting companies today, but there's just so much noise. It's harder to find that signal. They're out there — I promise," Hayes said. "We're investing in companies all the time that we think can be really big."   Source:BI 编译:圈圈
    融资
    2015年10月09日
  • 融资
    面向印度求职党的在线教育平台 OnlineTyari,获500万美元融资 印度在线教育平台OnlineTyari近日宣布获 500 万美元融资,该轮投资方包括 500 Startups、Tandem CapitalEig、Infosys 前 CFO Mohandas Pai 及 Ixlgo 的 CEO Aloke Bajpai 等。据了解,资金将用于市场推广和技术完善方面。   成立于 2014年 的 OnlineTyari 是一个为印度考公、银行、UPSC 和 GATE 的求职者搭建的在线学习平台,功能包括在线测试、电子书阅读等等。上线以来,OnlineTyari 移动端 app 已经累计了超过 200 万下载次数,活跃用户超过 20 万。   据印度《经济日报》报道,印度国内有超过 100 万所基础教育学习和 1.8 万所高等教育机构,服务对象是超过国家 12 亿总人数一半的人口。LoudCloud Systems 预计到 2017年,印度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 200 亿美元增长到 400 亿美元。   而资本的看好导致印度在线教育市场越来越热。将用户锁定在医学院和理工科的印度版 “猿题库”Toppr近期获得 1000 万美元投资,一对一私教平台Vendantu也拿到了 500 万美元融资。印度的电商巨头们也想从在线教育领域分走一块蛋糕,今年初,印度最大电商Flipkart宣布与在线教育公司TCYonline合作,为印度学生提供考试用具;无独有偶,Snapdeal也着手布局在线教育领域,希望其 20%的收入来自在线教育。此外,国外公司也想插手印度市场,在线教育巨头Coursera在 C 轮融资过后也表示将印度作为重点发展区域。   对此,OnlineTyari 创始人 Vipin Agarwal 表示,他们与其他在线教育平台和线下教育机构最大的差别在于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语言选择。目前,OnlineTyari 支持印地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以便用户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下完成高效学习。“大部分的教育平台都只支持英语。而事实上,在印度使用印地语的人数是讲英语人数的一倍,大约 6 亿左右不擅长英语的用户是一块极大的市场空间。” Agarwal 表示。   未来,OnlineTyari 的计划是加入由出版商和作者提供的 PGC 内容,并通过算法更好的匹配用户需求。   来源:36氪 ,作者:二水水
    融资
    2015年0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