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移动招聘逐渐成为新主流 据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基普林格(Kiplinger)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称,美国2014年将增加23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另据招聘信息发布网站凯业必达(CareerBuilder)的最新调查显示,五分之二的专业人才计划在年底前换工作,为风起云涌的人才市场做好准备。 因此,真正想要求职的人应当随时做好求职的各项准备工作,哪怕像通过移动设备发送求职信那样的奇招也可以考虑。   移动招聘逐渐成为新主流   去年的移动招聘洞察大会(Mobile Recruiting Insights Conference)宣布,在财富500强企业中,只有26%的企业提供了针对移动优化的求职途径,但是那项数据随时都会上升。随着移动设备的销量超过PC销量,商业界可能会推出一些更容易的移动求职途径。   全球人才管理软件平台Technomedia Talent Management的产品营销与战略副总裁雷彦内杜恩(Rayanne Thorn)预计,移动将会成为新的主流招聘途径。   杜恩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设备来完成所有的计算和在线工作,在线求职现在已经成为新的规范。亲自上门递交求职信和填写求职申请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招聘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求职者都必须在网上提交申请表,鉴于现在已有70多亿台移动设备散布在全球各地,通过移动设备来递交求职信成为标准的做法就不足为奇了。”   玄德网的负责人Richard也认同这一看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看中了玄德移动招聘的功能,把它做为企业招聘渠道的重要补充,是一个雇主品牌宣传的新途径。   移动可能会成为求职者的一项优势   即便技术创新会推动变革的发生,但那对于求职者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人才招聘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iCIMS的首席营销官苏珊维塔勒(Susan Vitale)解释说:“通过移动来求职对应聘者比对招聘者来说更有利。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换工作。基本上,利用移动设备求职的目的就是确保当你看到就业机会时可以立即提出申请,这样求职者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先把网站收藏起来,等有空时再去提交求职申请。”  求职者应该将简历保存在移动设备上 求职者在利用移动设备提交求职申请之前必须做好规划工作。首先,必须随时能够调出你的简历。 杜恩建议,求职者应该把自己的简历保存在网络上或象Google Docs或Dropbox那样的云存储解决方案上,那样才能随时调出自己的简历。此外,在LinkedIn那样的网站上建一份在线简历或在WordPress中保存一份PDF格式的简历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很多企业接受求职者“利用你的LinkedIn档案提交求职申请”,并且已经将这一条加入到他们的求职指南中。   维塔勒称,很多高效率的求职跟踪系统可以让求职者从那些基于云的存储解决方案中访问他们的关键文件比如建立、支持文档等等。她补充说:“最好的求职跟踪系统可以从求职者的建立中自动分析和提取出重要的数据,包括个人背景资料、工作经历和受教育经历等等,这样就可以将招聘过程中的人工数据输入工作降低到最低程度。”   维塔勒强调说,对于那些想要通过移动设备提交求职申请的求职者来说,持续更新他们保存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的简历是很重要的。她说:“先进的求职跟踪系统可以让求职者利用招聘方从他们的社交网站简历档案中提取的数据建立一个档案。”她强调说,你在社交网站上保存的简历必须能够反映出你的职业素养,而且应该是非常准确的,这一点特别重要。   通过移动设备提交求职申请会加快招聘工作的进展速度吗?   求职者和招聘者最想搞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通过移动设备提交求职申请是否会加快招聘的速度?因为归根结底,求职者是想尽快获得那个职位,而招聘者也想尽快填上空缺的职位。   最后的答案并不确定。斯穆克称:“如果一家企业接受移动求职申请,那么它的招聘策略就领先于包括很多财富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多数企业。求职者提交申请的当天,企业就能接到申请书并给出回复,然后在两周内向所有被回绝的求职者发出回复。”   另一方面,杜恩指出,整个招聘过程将因为新技术而加快,招聘经理们仍然需要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她说:“不幸地是,招聘的过程是一样的,你也许会也许不会更快地接到回复。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家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移动求职过程,那么变化的只是他们将把招聘过程的更新工作做得更好,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有好处。那也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随着我们与移动设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组织肯定会调整它们的工作流程以博得观众,这也包括招聘工作在内。想要招聘顶级人才的企业可能会将它们的招聘工作转移到求职者愿意花时间的那些平台上去。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观点
    2014年03月10日
  • 观点
    LinkedIn是如何利用数据分析驱动产品的? 让我们看看这家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第三大社交网络的运营数据。目前,LinkedIn有着2.7亿注册用户,大约400万家公司入驻,已经成为了职场人士最重要的在线交流和招聘求职平台。更引人注意的是它对高端企业用户的吸引力:大约90%左右的TOP100企业在使用Linkedin的服务。 从它的营收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这些业务的增长潜力。LinkedIn的收入主要由人力解决方案(即招聘)、市场解决方案(精准广告)、订阅产品(针对个人的付费增值服务)构成,2013年Q4财报显示,这三项收入分别有2.456亿美元、1.135亿美元和8810万美元,同比涨幅分别达到53%、36%和48%。 实际上,LinkedIn的这一整套业务尤其是商业模式,是由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驱动的。随着注册用户数、入驻企业数量的增加,LinkedIn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呈爆发性增长。社交网络上的每个用户产生的分享、评论和互相之间的互动都是数以TB乃至PB计,而为了让招聘者和求职者更准确地匹配,让广告推荐更加符合用户的真实喜好,准确和靠谱的数据分析是构建LinkedIn整个服务的基石。 在3月7日举办的阿里巴巴大数据论坛上,LinkedIn数据分析部资深总监Simon Zhang(张溪梦)详细介绍了数据在整个LinkedIn产品构建当中的重要性。他说,整个LinkedIn的商业模型由三个循环驱动的环节构成:首先是用户的增长以及用户的体验,其次,用户的增长和体验增加了很多的后台和前台的数据;第三,Linkedin会从这些新的数据里面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以推动商业的增长、用户的体验和用户数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产生了更新的数据。 因此,数据实际上是贯穿整个LinkedIn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驱动力。而针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就成为驱动整个链条运作的关键一环。 Simon称,在他加入LinkedIn的9个月后,就确定了进行内部数据分析的三大原则:第一个是简单,任何人都能够看明白看懂;第二个是迅速,越慢接受度越低,越快接受度越高;第三是规模化,希望Linkedin内部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用数据分析帮他们做决策。 LinkedIn是如何在数据分析中实践从而得出这三个原则的呢? 首先是推翻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重新构建一个分析框架。LinkedIn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是:一,分析师要从产品、市场、销售和运营出发,先要了解和使用产品;二,进行产品追踪,实行产品数据标记,保证数据质量——也就是说分析师本身要分析自己以后要分析什么,这样才能把正确标记加到数据库里面去;三,数据和数据质量管理,即了解数据库之间的公用,流程,每种数据是怎么分工的。在这基础之上,才是传统分析中的专题分析、商业智能与报告、深度分析等等。 在完成整个分析框架底层的构建之后,就可以实现规模化了——把这些工作写入系统,系统可以模拟之前所做的大部分工作,然后让每个员工都能使用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决策。
    观点
    2014年03月09日
  • 观点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四个化 根据尤里奇先生的理论,人力资源部门的一般构成可以用三部分形容:能力中心,业务伙伴,共享服务。有关共享服务中心的打造一直是跨国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所热衷的事情,不过,成功地打造一个共享服务中心却是有很大难度的事情,除了人员建设以外,流程的梳理是关键,如何梳理好流程,做到以下的四个化可能有助于这一个中心的打造: 首先是简单化 简化目前已有的流程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而且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运营之所以复杂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人为地把流程搞复杂了,任何一个流程如果签字人超过2个,则可以考虑是否是存在多余的环节,集体负责的实质是集体不负责!只有责任清楚,环节应该非常简单。管理中的KISS原则在这里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人们往往为了防止0.1%的坏人而将流程设计的过于复杂,于是99.9%的员工跟着倒霉!事实上,这种设计并不能避免那0.1%的人捣乱!去掉所有不产生价值的环节是第一个要思考的地方。 然后是标准化 简化之后的步骤就是标准化,也可以叫做固化,固化的目的是让知识可以沉淀,可以传递,如果是默会知识,就是非标的,则无法传递与转移。标准化的另外一个动作就是设置统一的模式与接口,使用公司已有的方式和语言,最终使得一个新手也可以通过这些文档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巧。在标准化阶段,公司会表现出一定的文牍主义,但这不是一个坏事。 再次是自动化 一个优秀的共享服务中心一定是可以用很多自动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比如设置足够多的公式与逻辑,凡是能用计算机解决的东西一定不要依赖于人工方式,能用电脑收集的数据就不要依靠人工来输入,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都可以通过设置自动接口来完成,诸如员工的收入证明,在职证明,离职结算,请假,工资查询等动作都可以用电脑自动化来完成。 最后是外包化 在以上种种动作完成后,依然要靠人工去做的内容,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业务没有附加价值,如社保的计算与缴纳,个税的缴纳登记,完全可以交给第三方外包机构完成,另外一种是重复性,单调性的内容,如离职手续,用工登记等也是一定要用最后一种外包的方式来完成。外包本质上是一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也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一大发明,没有理由不在人力资源领域得到应用! 以上四个化是在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的考虑顺序,不同公司及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最终的建设效果还是取决于人员素质与管理团队的努力,有关人员建设的内容另文分享。 【原文来自:yeaci-hr】
    观点
    2014年03月07日
  • 观点
    后云技术时代Salesforce将被颠覆 一代SaaS产品恐成绝唱 翻译:人称T客 为什么我们要把SaaS产品按代划分呢?我们把SaaS接过ASP的接力棒后称为一代产品,当时的SaaS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以Salesforce为代表的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如国内的Xtools、八百客、百会等,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从底层开发还是产品架构思想都缺少移动基因,而基于Html5和移动云平台设计的移动+云端解决方案的SaaS产品我们称为二代产品,比如外勤365、明道、纷享、仁科互动等企业社交类产品,他们在开发和产品设计上,全方位的考虑了移动因素,基至像外勤365的底层采用主流MEAP开发应用平台,省去了企业日后在移动信息化布署和异构系统间的整合难题,而一代产品根本没有云+移动的端到端概念,这也注定他们将成绝唱。下面本文将从后云技术说起。   后云技术是一种新的创建网络服务和应用的方法,与云计算不同的是,我们不再需要服务器或是数据中心,能够将部署和运营一个商务应用的成本降低一百倍!   一次地震带来的后期影响往往比地震本身带来的破坏更加有力,对科技来说也是如此。每天都会有一些具有隐形“创造性破坏”特质的新兴科技出现在市场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在市场上触发巨大的变化。我们将在这个专栏中识别这些正处于孵化期的科技并预言他们对未来IT行业体系的影响。正如Alan Kay所说,”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它!)。所以在这里,我的将介绍一个有希望通过现存的技术创造出来的新产品,进而去设想该产品长期商务化发展的结果。   后云时代 ,FreeForce将颠覆Salesforce 后云技术是一种新的创建网络服务和应用的方法,类似于云计算。但是,与云计算不同的是,我们不再需要服务器或是数据中心。相比较传统云计算而言,这个新理论能够将部署和运营一个商务应用的成本降低一百倍!接下来就要讲到的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离线 HMTL5 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Consortium,又称”W3C理事会”) 在2008年为所谓的”离线网络应用“定义了一个规范说明。这个说明中,定义了一个需要被网络浏览器留存的文档列表。也就是说用户可以使用他的智能手机访问一个网站,然后访问另外一个网站,将手机设置成飞行模式,再回到第一个网站……还是可以正常浏览使用。 你可以用这个Task Manager 应用试一试离线HTML5。打开一个新的窗口(用火狐或Chrome网络浏览器),关闭你电脑的网络连接。尝试刷新此应用,发现页面还是能够加载。如果你再多玩玩这个应用,你会发现它已经包含了可以搜索记录的数据库。你可以随意进行添加或修改记录等操作。这个应用程序工作的原理是使用在网络浏览器里面运行的全部javascritpts。一旦应用被加载了,无需再加载一次,除非发行了新的版本。   所有的计算都在你的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上完成,而无需访问网络。这个方法比任何方法都要可靠,特别是当你旅行时或是到数据连接质量非常差的地方时。 FreeForce 设想现在一个年轻的中国青年在开发一个类似于Salesforce.com这样新的离线HTML5应用。Salesforce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它同样也是世界上排名第一,年收入超过3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商。   设想现在这个中国青年将他的CRM应用,在GPL的许可下,作为开源软件发布,就像Linus Torvalds在20多年前对GNU/Linux操作系统Kernel所做的一样。暂且让我们将这个应用称作”FreeForce”.只需要短短几年的时间让大家来比较FreeForce和SalesForce.com. FreeForce是开源的并可以离线运行。Salesforce.com不是开源的并且需要连接到Salesforce集团的服务器上。FreeForce是由一个中国青年开发并由一整个社区的贡献者根据用户的建议来迅速即时地添加功能。Salesforce.com则是一个由传统企业通过定期发布新版本来开发,通常忽略用户需求,而使用其分销渠道发行的应用。   谁是赢家 ?目前FreeForce,还只是我们虚构的一个产品。我们希望SalesForce.com不会犯微软在20年前犯的一样的错误,该错误导致了微软在企业服务器市场上的失败,从而让GNU/Linux统治了这个市场。   然而,如果FreeForce是存在的,如果SalesForce.com和微软一样犯了错,历史告诉我们:FreeForce一定会赢得这场竞争。   经济分析家在同一个方向也做了总结。创建FreeForce所需的资本包含:一个可以承载几个HTML5静态文档的微型服务器。FreeForce的运营成本是:一些全职的开发者,负责将由社区用户提交的补丁进行合并。总体算来,就是100欧的初始投资加上每年50,000欧元用来支付给开发者的人工成本。   相比而言,SalesForce.com的成本包括了:数据中心,系统管理员,大规模开发团队,翻译人员,销售人员,后台支持人员等等。在过去的10年里,SalesForce.com的累计损失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更令人吃惊的是两种商务模式中边际成本的差别。在”FreeForce”的例子中,不管用户数量是多少,成本都保持不变。也就是说FreeForce是属于零边际成本的商务模式。而在SalesForce.com的例子中,越多的用户,意味着越多的成本。也就是说SalesForce.com是属于非零边际成本的商务模式。   由于”零边际成本”商务模式总是赢家,如果不采用一个相似的商务模式,SalesForce.com不会有未来。   这不是痴人说梦! “Freeforce”模式是否好的太不真实了呢?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云计算服务都将消失呢?   可以确定的是,后云时代的HTML5理论将在接下来的10年内引起一个巨大的市场混乱.但还是会给云储存服务商留下一些机会,至少对于一些不愿意在家里使用服务器做备份的用户来说是如此。事实上,像七牛或Dropbox这样的服务商与HTML5应用合作的非常默契,这都要归功于像JIO 或RemoteStorage这样的Javascript库.同时,对于生产类似Rikomagic,基于Rockchip芯片的微型服务器的硬件厂商来说,也将会产生新的机遇。一些公司日益拒绝云储存供应商,特别是在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在揭发了美国政府是如何监视德国政要之后。专家们甚至开始质疑加密效率。   对于大数据服务商来说也会有一些商机,尽管大数据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是一个从较远地方迁移来的概念。只要想一想,整个中央银行的数据库都能被储存在一个先进的智能手机中。(我知道这个是因为我曾为中央银行工作过)。   总的说来,离线HTML5向我们展示了基于云服务和传统服务器理念的企业IT将会如何逐渐消失。我们并不是唯一有此预言的人,Google 最近的战略就是集中在他们自己的 Chrome离线应用的技术指标上,有一个超过150名工程师的团队在为此工作。Mozilla基金会也已经为火狐OS离线HTML5应用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技术指标。   Bridges 已经有了不同的版本:万维网联盟离线应用可以被转换成Chrome离线应用。Chrome离线应用可以被转换成安卓或iOS应用。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还不是非常的大。   后云时代即将迎来系列颠覆性革命 后云时代是我们后IT时代的第一个里程碑。它不仅对商务应用有潜在的巨大影响,对这个行业其他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现如今,一个Chrome浏览器的扩展就可以让你的浏览器摇身一变成为网络服务器, 一个基于网络浏览器的端对端的新型网络能够使所有的个人设备无缝对接交流并从你的手机,电视,路由器上复制你的个人数据。   在我们接下来的后IT时代重大事件中,我们将设想后云时代如何改变IT行业并带来后PC时代,后路由器时代,后ERP时代,后大数据时代,后浏览器时代,后服务器时代,后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时代等等。 ------------------------------------------------------------------ 英文好的可以自已看原文: Aftercloud era, How will Freeforce override Salesforce The Aftershocks of an earthquake sometimes produce more changes to the landscape than the initial shock. Same goes for technology. Everyday, disrupting technologies are introduced on the market, barely visible. But after years, some trigger massive changes to the market. We try in this chronicle to identify how current technologies will impact future corporate IT. Quoting Alan Kay,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Each blog post will thus describe a – hopefully – new imaginary product that could be created with existing technologies. We then envisage the long term business consequences of this product. This chronicle is open to your thoughts. Tell us about technologies you have identified and we will tell about you. And if you would like to create a startup based on any of the ideas we present, feel relaxed: we did not file any patent. We could actually even support you, financially or technically if you provide us a business plan. The After Chronicles are written by JP Smets, CEO of Nayukeji startup company in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Wai Gao Cao). Nayukeji operates an HTML5 appstore (www.officejs.com) and publishes an open source ERP/CRM (www.erp5.com). Chronicle 1: the AfterCloud The AfterCloud is a new way to create Web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that are similar to Cloud Computing. However, unlike Cloud Computing, no server and no datacenter is required. This novel approach can reduce by a factor of 100 the cost of deploying and operating a business application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loud Computing. Here is how. Offline HMTL5 The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has defined in 2008 a specification for so-called “Offline Web Applications”. Under this specification, one defines a list of files that must be persisted by the Web browser. This means that a user can visit a Web site with his smartphone, visit another Web site, set his phone in Airplane mode, go back to the first web site… and it still works. You can experiment offline HTML5 yourself with this Task Manager application. Open it a new window (with Firefox or Chrome web browser), turn off network on your computer. Try to reload the application. The page will load. If you play a bit with the application, you will find out that it has includes a database that can search records. You can add records, change them, etc. The way this application actually works is by using javascripts that run entirely inside the Web browser. Once the application is loaded, there is no need to load it again, unless a new version is published. All computation can thus happen on your laptop or on your smartphone, without accessing network. This approach is actually more reliable than anything else, especially during travel or in cities where data connectivity is poor. FreeForce Imagine now that a young Chinese teenager starts developing a new Offline HMTL5 that does what an application like Salesforce.com does. Salesforce is a very popular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application. It is also the No 1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in the world, with more than 3 billion dollar yearly revenue. Imagine now that this young Chinese teenager provides his CRM application as Free Software, under the GPL license, just like Linus Torvalds did more than 20 years ago for the GNU/Linux operating system kernel. Let us call the application “FreeForce”. It will only a take a few years before everyone compares FreeForce and SalesForce.com. FreeForce is free and runs offline. Salesforce.com is not free and requires to connect to the servers of Salesforce corporation. FreeForce is developped by a young Chinese teenager with a community of contributors who quickly add features based on user suggestions. Salesforce.com is developed by a traditional corporation that releases new versions from time to time and that tends to ignore user requests that are passed through its distribution channel 。 Who wins ? FreeForce currently does not exist. Hopefully, SalesForce.com will not do the same mistakes as Microsoft did 20 years ago, mistakes that lead in the case Microsoft to its failure on the enterprise server market > and to the domination of GNU/Linux on that market. However, if FreeForce existed and if SalesForce.com did the same mistakes as Microsoft, history tells us that FreeForce would surely win. Economic analysis conclud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capital required to produce FreeForce consists of: a micro-server that hosts a few HTML5 static files.The operating costs of FreeForce are: a few full time developer who merge patches submitted to him by a community of users. Overall,this is 100 ? capital investment plus 50,000 ? per year for this developer. Compare this to SalesForce.com expenses: data centers,system administrators, large developer team, translators, sales people, support people, etc. Over the last 10 years, SalesForce.com has accumulated losses for more than one billion dollar. What is also striking is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business models in terms of marginal cost. In the case of “FreeForce”, expenses remain equal whatever the number of users. This means that FreeForce is based on a zero marginal cost business model. In the case of SalesForce.com, the more users, the more expenses. This means that SalesForce.com is based on a non zero marginal cost business model. Since “zero marginal cost” business models always win, there actually no future to Salesforce.com unless they adopt a similar business model. Too Good to Be True ? Is this too good to be true? Are all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going to disappear? For sure, the HTML5 approach of the AfterCloud will create in the next 10 years a major market disruption. But there will still be some opportunities remaining for Cloud storage services, at least for users who do not wish to keep a server at home for backup. Services like Qiniu or Dropbox work actually quite well with HTML5 applications thanks to Javascript libraries such as JIO or RemoteStorage. There will be also an renewed opportunity for hardware vendors that produce nano-servers such as Rikomagic based on Rockchip. Some companies reject increasingly Cloud storage providers, especially in countries like Germany after people discovered how US government was spying German chancellor. Even encryption efficiency is now questioned by specialists. There could also be still some opportunity for big data services, although big data is a far fetched term for most companies. Just consider the whole database of a Central Bank can fit in the memory of a modern Smartphone (I know this because I work for Central Bank). Overall, Offline HTML5 shows that many Cloud services and traditional server based approaches of enterprise IT are meant to disappear. We are not alone to envision such a future. Google recent strategy has focuses on its own specification for Chrome offline applications with a team of more than 150 engineers backing this effort. The Mozilla foundation has also created its own specification for Firefox OS offline HTML5 applications. Bridges already exist between different formats: W3C offline applications can be converted to Chrome offline applications. Chrome offline applications can be converted to Android or iOS application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formats are not that huge still. What Else ? The AfterCloud is our first chronicle. It has huge potential impact not only for business applications but also for the rest of the industry. Nowadays, a Chrome extension turns your browser into an Web server , a new kind of peer-to-peer network based on your Web browser can make all personal device communicate seamlessly and replicate your personal data from your phone, to your TV, to your router. In our next chronicles, we will imagine how the AfterCloud can change the IT industry and bring AfterPC,AfterRouter, AfterERP, AfterBigData, AfterBrowser, AfterServer,AfterInternet, AfterWeb and more…  
    观点
    2014年02月27日
  • 观点
    村长专栏:谷歌招聘:我们最关注的五项技能 关于Facebook是不是在招聘过程中犯了巨大的错误(参见底部说明),村长的一帮招聘兄弟们也聊的不亦乐乎。   WhatsApp是个难以复制的神话,是否能推演到招聘一般规律还很难说。但昨天纽约时报关于谷歌招聘的一篇文章《how to get a job in google》却更能引起专业招聘人士思考。   为了节省大家翻墙的功夫,我萃取了原文的主要观点:   Laszlo Bock(谷歌资深人力副总裁),谷歌已经判定“学分和考试在招聘过程中一点价值也没有,我们发现它们什么也预测不了”。没有大学学历的员工比例在谷歌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了14%。   整个谷歌在招聘过程中,都会关注5个要点:   学习能力。我们重视认知能力,但不是IQ分值,而是那种能在过程中快速学习的能力,能够把碎片的信息归整的能力。 领导力。现代领导力有别于传统的领导力,不再关注你是否学生会干部,不在乎你是否销售副总;而关注你做为团队中一员,是否在面对挑战时,选择合适的时机站出来,带领大家往前走。 谦逊。和领导力反向的谦逊是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来支持其它人更好的意见。终极目标是解决问题,为此你要能进能退。 协作精神。 适应性。   Laszlo认为专业知识(Expertise)是招聘中最应该忽略的因素。例如,你雇了一个具备极强学习能力、充满好奇和现代领导力的员工(比如在HR或财务岗位上),但他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把他和一个专业人士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工作结果是没什么区别的,因为这些工作难度并不大。也许非专业人士会犯点错误,但有时也能贡献具有想象力的方案。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读完大学掌握知识依然是找到好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你的学位并不保证任何好工作。这世界只关心,只愿意,为用所学东西来创造价值的人买单。在创新日益成为群体活动时,许多软技能变得越发重要:leadership, humility, collaboration, adaptability and loving to learn and re-learn.无论你在哪里工作。   ===关于村长微信=== 村长是了猎头服务平台『基摩村』和移动社交招聘工具『玄德招聘』创始人,平时关注前沿的招聘理念和动向。订阅“村长”微信,可以不定时获得村长对招聘市场的精选唠叨和吐槽。 要是觉得无聊的有趣也欢迎转发给你周围的招聘朋友。
    观点
    2014年02月24日
  • 观点
    Oracle's Larry Ellison: How to Manage Your Most Precious Assets John Foley, Oracle Private sector employers hired 2.2 million workers in the US last year. Their ability to maximiz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ose talented individuals—to integrate, train, motivate, and keep them—now depends on how good those companies are at helping employees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 It’s called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and it’s rapidly evolving from a back office records-keeping function to a competitive differentiator that companies are using to attract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The trend is being driven by global competition for hard-to-find skills, changing demographics in the workforce, and the experiences and expectations of a new generation of workers. Oracle  CEO Larry Ellison says HCM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in business—the other being customer service. “It’s all about people,” Ellison told attendees at Oracle CloudWorld in San Francisco on January 29. “Taking care of your employee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very, very visible.” Ellison is now taking that message directly to Chief Human Resources Officers and other executives responsible for HR operations, service delivery, recruitment, talent management, and the technology that supports those disciplines. The venue for this meet up is Oracle HCM World, a first-time event that runs from February 4 to 6 at The Venetian Las Vegas. Oracle CEO Larry Ellison The speakers and attendees at Oracle HCM World will be a cross section of business execs responsible for transforming a workforce into a tour de force, including Marie-Ann Morgan, Vice President of HR International withElizabeth Arden RDEN -0.18%, and Levent Arabaci, Executive VP of HR withHitachi Ltd. Topics on the agenda include data-driven HR leadership, recruiting, on-boarding employees, succession planning, rewards, and workforce management—all under the umbrella of HCM transformation. The time is right for a serious brainstorming session on HCM best practices. According to a just-released survey by PwC, 63 percent of CEO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availability of key skills in their companies, and 50 percent say they will be increasing headcount over the next 12 months. The quality of those hires, and the speed with which their ideas and competencies are leveraged, will determine how successfully companies close the skills gap. The data points above are from PwC’s 17th annual CEO Survey. Ed Boswell, a principal with PwC and the firm’s US advisory people & change practice leader, will be a keynote speaker at Oracle HCM World, as will John Doel, principal with KPMG, and Maureen Brosnan, managing director of HCM with Accenture. This dramatically better approach to people management is best accomplished (in fact, it’s really only possible) with a new generation of socially-enabled tech tools—what Ellison describes as a 21st Century HCM system. One thing that’s very different about these new platforms is that they’re used by every employee in the company, not just by HR specialists. These next-gen HR apps must be as easy and familiar to use as LinkedIn or Facebook and, like those social apps, run on virtually any mobile device. “The social network is the paradigm of the modern service application,” Ellison says. A modern-day HCM system is cloud-based, faster and cheaper to deploy than on-premises systems, and applies business intelligence to deliver actionable insights. It must also have best-in-class capabilities in global HR, workforce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rewards, and other core HR competencies. Check out Oracle HCM Cloud for the best example of this. After carefully laying out this new and improved approach to HR, Ellison was asked why? Why was he putting such a major emphasis on HCM? “It’s the application everyone in the company uses,” he explained. “And it’s the application that manages your most precious assets—your people.”   llison points to Oracle—with 125,000 employees and still growing–as an example of why it’s so important for companies to create a collaborative work environment that places a premium on talent and innovation. “What is Oracle? A bunch of people,” Ellison says. “And all of our products were just ideas in the heads of those people—ideas that people typed into a computer, tested, and that turned out to be the best idea for a database or for a programming language. I don’t think it’s very different whether you’re a technology company or a law firm or a retailer.” Or a media company, which is where I worked for years before joining Oracle as a new employee eight months ago. That is to say, I’m walking the walk when it comes to modern HR. I’ve been on boarded, manage my own employee profile, and use Oracle social tools and messaging to collaborate with colleagues across the company every day.   As mentioned earlier, HCM is only half of the equation for companies in today’s service-centric economy. Customer service is the other half, and businesses must excel at both, Ellison says. His message boils down to this: Take care of your employees and take care of your customers. There’s a virtuous cycle in doing so. It’s long been said that happy employees make happy customers. So businesses must be careful not to excel at HCM and disappoint at CX—or vice versa. They must strive to be great at both. “You can’t do one without the other,” says Ellison. Winning Teams And they must attract top talent, Ellison says,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the Miami Heat recruited and built its NBA championship-winning basketball team. Is there a LeBron Jame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your company? A Dwyane Wade of sales? Because attracting the very best people in your line of business, whether they’re dunking a basketball, renting cars, or selling 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s a competitive edge. “I would say it’s simp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inning and losing,” says Ellison. That’s why HCM has moved to the top of the business priority list. And why HR execs have become trusted advisors to CEOs trying to build their own championship teams. For more on how HCM has risen to become a CEO-level issue, see “How CEOs Can Transform HR Into A Revenue Driver,” by Oracle President Mark Hurd. I would also recommend two columns by Bertrand Dussert, Oracle VP of HCM Transformation and Thought Leadership: “HR Should Hire ‘Scary’ Data People” and “HR Executives Need To Think Like The CMO.” Hurd and Dussert will be among the more than two dozen expert speakers atOracle HCM World. I hope you to see you there. For more on talent management, see these articles: Kids, Code, And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The Customer Within: How ‘Employee Experience’ Is HR’s Competitive Differentiator    
    观点
    2014年02月18日
  • 观点
    你老板都去互联网思维了,你还在干嘛??万科100人组团赴小米取经,那1个小时发生了什么 (导读)2月11日,郁亮带着80多名万科员工、11名中城联盟的朋友赴小米取经,雷军给大家做了1个小时的演讲,分享了小米创业历程、小米商业模式特点和他对互联网思想的理解。   上月万科到海尔交流,人人记住了张瑞敏那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句话用在雷军身上,也是再合适不过了,当然参照雷氏风格,恐怕要混合成:“没有飞不上天的傻猪,只有不去追逐台风口的懒猪。”   来源:万科周刊   作者:万周君   小米很小,所以活动组织者晓俊在下车前,再三叮嘱大家“把厚重衣物放在大巴上”,因为小米没有100人的会议室。   当然,小的总是美好的,小米前台是一位戴眼镜的知性美女,穿过小米的办公区,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电脑前噼里啪啦敲,感觉像闯进了大学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青春气息洋溢。   近一百人挤进了小米的会议室,讲台上的电脑是MacBook Air,这并不意外——雷军对苹果一向怒赞,用“美轮美奂”形容它的产品。   暖气很足,人又多,很快温度上来了,大家脸上红扑扑的。坐在第一排等待的郁亮,下意识地去揉自己左手的伤口,那是他上周在笔架山跑步时摔的,从北京寒冷的户外进入温暖的室内,伤口会很痒。   九点半,雷军快步走进来,白衬衣、深蓝色外套,跟前排的高管寒暄几句,直奔主题:小米过去三年半做了什么事情。   一般而言,公司史和个人史的讲述有点像:都是岁月沉淀后,用某一框架合理化的过程,所以成就难免拔高,苦涩更接近真实。技术出身的雷军很低调,用一些财务数字简要概括公司发展史,对于小米的另外7位创始人赞不绝口,但很少谈自己。到了产品介绍部分,这是他的绝对主场,手边桌子上不知什么时候摆上了红米手机、小米遥控器、小米盒子和小米移动电源,他逐个拆开包装给大家讲解,沉浸在每一个技术细节中。   常人印象中,小米是个卖手机的公司,其实它最先做的产品是MIUI操作系统,虽然基于安卓,但“用做应用软件的方法来做操作系统”,思路有点像谷歌,在PC操作系统上打不过微软,就做一个很强的浏览器,具备操作系统的部分功能,控制你的上网入口。   讲完硬件、软件,讲电子商务。创办过卓越网的雷军谈起电子商务驾轻就熟,他说思路是全部直销,去掉所有中间环节。所以不难理解,吴军在《浪潮之巅》中认为,小米很像PC时代的戴尔;雷军又说,他的产品基本没挣钱,用户用你的产品后,将来从别的服务里面挣点钱,这又与亚马逊的模式、尤其是它做Kindle的套路如出一辙。   最后的“互联网思想”部分,雷军围绕着一张图,展开他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核心是口碑,把用户当朋友,不要把用户当上帝;怎么做口碑?靠的是专注,只做一款产品,每一款产品上下的工夫比别人大;专注还不够,还要做到极致,不给自己留退路,全力以赴,“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   听到这里,笔者联想起前两年有本畅销书《蓝海战略》,它像同类商业书一样,读后会让你有种智力提升的错觉。但互联网绝不是蓝海,昨晚与一位资深房地产记者讨论至深夜,他的问题是:小米等企业增长得如此之快,是不是有泡沫在里面?而今这个问题已经得解,雷军说,万科在行业内的份额不到3%,这在互联网行业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行业第一名估计都拿了60%、70%,第二名30%,剩下的人全死光了,就是这么残酷的一个竞争领域。互联网为什么谈百分之百的增长?因为它(互联网)做什么事情都是快速反应。这些行业特点,是工业时代的王者无法接受的,也正是雷军敢于挑战董明珠的底牌。   去年底雷军与董明珠打10亿元赌局,因为口才不好,现场吃了亏,回家后写了篇文章,下定决心要从今年开始“苦练口才”,从11号这天的活动现场看,“雷布斯”进展神速:    谈到天猫“双十一”战绩,他说,第一名是小米,第二名是小米,第三名还是小米,令人遗憾的是(顿了一下),第四名也是小米。   谈到运营费用,他说,小米应该是全球运作效率最高的企业(顿了一下)之一,因为我没有验证过。   看到台下大多用iPhone,雷军说,这说明小米的潜在市场很大!   谈到腾讯,他说春节收到马化腾200块钱微信红包,但自己“就是忍着没发”。   谈到从谷歌挖来的副总Hugo Barra,他说,“难点不在于说服他来小米,而在于说服他来北京。”   全场大笑。   当然,口才不等于只言片语的机灵,口碑的客观基础在于产品超出用户期望,口碑的主动营造得靠故事,我们已经听过的故事有小米青春版海报、“100万征集一张壁纸”等,活动现场,雷军介绍红米手机时,拆开塑封,说这个塑封都是世界一流的,富士康生产的;掀开包装盒,说它是用进口纸浆做的,因为不用进口纸浆它会掉屑,你打开以后上面全是屑;拿起充电线袋子,说用磨砂袋子装的,国内一般会搞个透明塑料袋就完了;充电线是用橡胶圈套的,国内会用一个铁丝缠住……   你还没看到手机长什么样,就已经听到了四个小故事。这种玩法,国内某些知名同行恐怕不太适应。   好的口才、好的故事,但还不够,雷军身上有一种“站在对方鞋子里”思考的本能,问答阶段,“我不知道跟大家讲清楚没有”、“我不知道大家听懂了没有”是他的口头禅,他在意对方的感受,他习惯性地反思生活的细节,在别人习焉不察的生活里嗅出商机,“未来你的手机,只要到了你家门,一点门就打开了,你不需要再配门钥匙”,看台下大部分人来自深圳,他说:“最最需要做的是,在深圳的夏天,如果汽车空调能提前半小时打开,该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最痛苦的是,那个夏天的深圳,晒的贼死啊!”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说,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当然这里文艺青年不是指堆砌辞藻,而是细腻、感性、理想主义,看雷军台上那较真的样子,除了“文艺青年”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形容,他对于市面上一些产品的态度,像极了《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孩子:“可是,那些产品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去过了阿里、腾讯和海尔,小米这次活动有些不一样,因为前三者从创业至今,基本上比较顺,是各自领域的常胜冠军,但雷军从金山到卓越到小米,从技术宅男成长为天使投资人,选择了一次次颠覆自己,可赞可敬。互动环节,谭华杰和笔者问的问题,都指向一个侧面:一群已经非常成功的40岁男人,自我颠覆的心理能量何在?你发现了新的机会,有了好的想法,又是靠什么抓手推动变革?    也许是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雷军建议“不要想的太远,想的太多”,鼓励“顺势而为”,我们今天回头看雷军的自我颠覆史,“他没做成什么”比“他做成了什么”更值得探究,比如这个问题:为什么金山不能变成小米?   雷军对此的回答:   “在15年前,1999年、2000年那时候,我非常纠结,绝不亚于今天的大家,因为我的行业已经被颠覆了,我的人都被挖走了,我们怎么样能够活下去?我过去的十多年一直在主持金山软件的互联网改造,我觉得到今天为止,才心里踏实了一点,其实互联网改造是很难的一件事,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因为它要颠覆自己,你没有遇到巨大的外部压力的时候,你很难颠覆自己的,你的公司很赚钱怎么颠覆自己?是颠覆不了的。这就是为什么看到互联网击败一个又一个的传统企业,是因为它们太赚钱了……”   听众收起笑声,讲台下一片肃静。   企业能转基因吗?不妨看看摩托罗拉、柯达、诺基亚甚至微软;企业不能转基因吗?也许能,通用电气靠的是不世出的韦尔奇,大砍大杀,合纵连横;IBM虽然没有全面转基因,但它牢牢抓住“服务”免死金牌,及时止血,挡住了摩尔定律的诅咒;3M靠的是超长产品线上的强制创新、解放员工创造性……倒下的巨人如此类似,重新站起的巨人各有方法。组织转型,没有通解,只有个案。   想起活动前一晚,做HR出身的解冻曾对大家说,他始终认为先有人后有事。这一点在小米身上得到验证,雷军说“你要找到一群有责任心,追求极致的人,然后这样的人他会自我管理,我觉得找人是最关键的事情。”。对于小米模式,网上太多“干货”、“解读”,但知易行难,互联网时代,模式没有秘密,把这些模式内化为行动的人、会自我管理的人、能快速学习快速反应的人,或许是自我颠覆的唯一抓手。   网上一直有人争论小米更像谁,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小米的身上,有福特、戴尔、亚马逊、谷歌、微软、腾讯,当然还有苹果的影子,何必定于一尊。雷军在PC时代、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否定自己,三次赶上潮头。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   散会后,大家对小米模式评论不一,但对雷军的价值观和个人魅力,看法却高度一致。上月万科到海尔交流,人人记住了张瑞敏那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句话用在雷军身上,也是再合适不过了,当然参照雷氏风格,恐怕要混合成:“没有飞不上天的傻猪,只有不去追逐台风口的懒猪。”   离开小米,回到北京万科中心,郁亮让大家分两个小组闭门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总结阶段,他先是回顾了这几个月拜访阿里、腾讯、海尔、小米四家公司的心得,转而又讲起自己2月5号跑步受伤后的经历:   本来跑步是最安全的运动,可那天早晨我踩在水管子上摔倒,腿上受伤,手也擦伤,朋友建议去医院,我说不用,不就是皮肉伤嘛,像以前一样,回去抹点云南白药就可以了!后来回去用碘酒洗洗,抹了点云南白药,到晚上要睡觉时发现不行——腿上化脓了。跑到医院去,医生说你这个已经没法缝了,而且没法打麻药,要清创只能剪掉。没办法,只好剪掉。   这个故事,当时笔者没听太懂,回程飞机上翻看这天记下的22页笔记,慢慢咂摸出味道来,抄录在此,希望诸位同事、同行们喜欢。至于医生剪掉伤口的详情,万周君将继续关注。
    观点
    2014年02月17日
  • 观点
    2014,MOOCs依然强劲? 是的,现在是2014年。是的,MOOCs仍然是一件大事。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注册入学,EdX,Coursera,Udacity等网站仍继续添加新课程,似乎好像MOOCs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好。对吗?嗯,也许吧。又或者不是。MOOCs是优点大于缺点,还是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保持其据点?下面我们看一下MOOCS的利弊,以及他们成功和受欢迎程度的一些统计数据。   MOOCS带来很多好处:   ·通常它们是免费的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提供了解决设施过度拥挤问题的方案 ·创建动态档案材料 ·迫使教授提高讲座质量 ·打破距离障碍   当然也有缺点:   ·有很多基于利润的动机 ·高等教育的“沃尔玛” ·形成了高等教育层级系统:“真正的”教育属于那些能负担得起的人,而那些不能负担得起的人只能享受“优惠”教育   一些统计数据:   ·MOOCs有93%的失败率(即出于各种原因,93%的注册参与者没有完成课程。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做不到)。 ·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150000:1,太多! ·传统评分系统是不可能的适应这个比例的,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小崔在线教育工作室”编译
    观点
    2014年02月12日
  • 观点
    一位资深CHO所理解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走入社会生活不过20年的事,但其改变世界的速度却是惊人的。在当下从事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不具备互联网思维,可能会以极快的速度被社会所淘汰,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在了解了很多以后,我仍没有找到一个标准的定义,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现实,事实上,我个人认为这个思维很难用一句话形容,但它应该包括以下十个特征:   1、免费模式:在互联网上你几乎可以免费得到任何所需的资源,传统商业模式下的收费模式完全被颠覆,向用户收费的思路需要重新改造。若干年前有人说国外可以免费拿手机,我们都表示不信,而今天的互联网,你应该完全可以理解这样的免费模式,当然免费其实是最贵的收费模式! 2、用户为尊:如同传统商业环境中的“渠道为王”一样,互联网是用户为王的时代,谁能拥有高粘度用户,谁就是真正的王者,腾讯的跟随战略之所以能一直成功就是因为它拥有最大的用户群。微信的成功之处就是牢牢抓住了用户,用户的体验是检验互联网应用成功的唯一标准! 3、长尾理论:互联网时代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利用长尾理论的,帮助天弘基金达到全球规模级别靠的是无数个小用户构成的,可能他们中99.9%的人在银行里都不是一个会被当成贵宾对待的客户,可正是他们成就了一个巨无霸,同样使用QQ的新生代成就了腾讯,互联网改变了二八原则。 4、去中心化:互联网上没有权威和独家话语权,人人皆可以成为中心,自媒体的出现即是证明,这里没有专家,只有砖家。所以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天生的基因之一就是公开与透明。一个最没有权威的地方也是一个人人可以成为权威的地方。 5、内容为王:具备价值或带来价值是你在互联网上存在的唯一理由,吸引用户的靠的也是这个,所谓的口碑营销,粉丝营销皆是同样的道理,能被广泛传播的是因为内容和内容的价值,虚假的终究是虚假的,唯有价值才会永恒,微博上购买的粉丝就会被称为僵粉。 6、极简主义:这是我最为欣赏的一种思维,苹果手机的成功,不是技术的成功,而是极简主义的成功;余额宝的成功不是产品创新,而是极简主义的成功,简单到动两下指头就可以完成全部的投资过程。Google的界面体现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思想与思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点尤为可贵。 7、社交应用:这与病毒营销的原理是一样的, 人与神,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总是人们研究的三大问题,唯有最后一项是每个人都现实需要的,借助这种思维,各种应用大行其道,从微博到微信都证明了它的有效性,最近微信已经实现了九大新功能的扩展给它的应用带来无限美好的前景。 8、强参与感:互联网的特色在于它的互动性,微信战胜微博就在于这种参与感。我们早已厌倦了单向的沟通,45度仰视亦不能满足参与的需要。唯有双向的沟通才是有生命力的,自我的参与会带来无限的满足感,小米手机的成功也说明了人们都喜欢自己参与的东西这样的一个简单道理。 9、建大数据:大数据的出现与应用改变了诸多游戏规则,数据此时真正变成了信息,而信息创造价值,谁拥有大数据,谁就可以掌控未来,谁就有游戏话语权,某移动守着大数据而不去开发,仅靠卖一点数据是最为低级的应用。 10、打造平台:互联网思维中杀手级应用当是打造平台的思维,建立一个开放、共享、共赢的生态环境是这种思维的极致体现,如电商的出现即是其应用之一,微信也在朝平台发展,BAT(百度、阿里、腾讯)都是在打造平台。   互联网的本质可以用加快获取和交换信息的速度来描述,一切思维和应用都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的,这本质上还是方便人们沟通的一种渠道,所以它是一个互动与联系的网络,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也有人际网络,而现在,数据电子化以后,交换的速度更快了,我们的触角更远了,人们被解放了,人可以做更高级的工作了,于是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本才是真正的资本。   -------------------------------------------------- 作者:叶阿次,公众微信号:yeaci-hr 简介:叶阿次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现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营运总监,同时担任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人力资源导师等兼职工作。  
    观点
    2014年02月11日
  • 观点
    微信红包会怎样革了招聘的命 微信红包现象对招聘业态的启示     2014年春节,微信支付用一个红包游戏结果了支付宝,几天之内绑定银行储蓄卡1个亿(实际可能是几千万),惊叹之余,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移动互联网时代招聘业态的转型。 微信红包为什么能赢?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最大。请看 【迄今为止对微信和淘宝最赤裸的分析】。文章中剖析道: “ 微信对阿里,就像《三体》里的高维文明向低维文明投下一个二向箔,毁灭你但与你无关。” “  六.支付宝是支付工具,而微信支付只是以微信为基础,为支付提供应用场景的生态体系和底层架构。” 作者绝对是业内高人,对微信和淘宝、支付宝的异同分析的一针见血! 文章发布于2013年12月26日,而微信支付发动对支付宝的首轮攻击是2014年1月初和嘀嘀打车合作,决战是微信5.2版本1月25日上线,推出微信红包,几天之内就把支付宝8年的“群众基础”打破,许多人在刚开始收到微信红包时还在问:我没有支付宝可怎么收钱呀?现在连我的父母都知道微信支付需要绑定储蓄卡了。   颠覆性的创新绝不会老老实实的和你正面交锋,它会突然从斜刺里窜出来抄了你的后路,让你直接崩溃。(另一个例子是早上读到的高华教授的关于蒋介石的400万国军为什么会在48、49年几乎一年之间大败于毛泽东的解放军)   可这和招聘业态的转型有什么关系?   先谈谈目前的招聘业态的转型趋势: 1、网络广告招聘市场正在加速向垂直化、社区化演进,简历库模式向精准营销演进; 2、社交招聘的概念逐渐被接受,社交招聘落地的模式逐渐清晰,或注重传播、或注重粉丝经营、或作为新兴简历获取的渠道、或作为候选人关系管理的工具,不一而足;3、猎头市场正面临着大变革前夜的暴风骤雨,靠信息垄断和客户关系高价买卖人头的模式无法延续,猎头顾问必须向雇主或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增值服务,而中介费用被不断压缩; 4、企业内部猎头、企业招聘职能的外包逐渐兴起,招聘职能变得更加专业化; 5、企业主开始注重内部雇主品牌建设以增加内外部的凝聚力; 6、招聘领域的创业公司不断尝试创新方法,很多聚焦于利用企业员工内推来改进招聘效率。 这情景很有点像当年的阿里或者淘宝、支付宝:阿里为中小企业主搭建了B2B交易平台,使外贸公司的中介地位丧失价值,犹如目前那些不专业、不专注的猎头公司必将被趋势淘汰;淘宝、支付宝为个人消费者提供可信的平台交易服务,使消费者购物更加灵活方便,拥有更多的议价谈判权,犹如今天有能力的求职者,与其说是他们在求职,不如说是企业在求才,话语权永远在掌握稀缺资源的一方。  传统招聘网站、猎头和企业招聘部门已经面临很大的转型压力,大家都在探索转型的出路。   但目前的招聘领域还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看不太清那种模式会更加成功,就算是已经在北美获得巨大成功的Linkedin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也不可能一统天下,甚至感觉会难以立足。 那么如果你是招聘第三方或者有想法的招聘管理者,你能想象一下在招聘领域,什么才算做从高纬文明向低维文明投下一个二向箔吗?   这是我的假想:   1、招聘工具不应该特地为招聘专业人员服务,而是为求职者和实际用人的人直接提供服务,这叫 - 去中心化或者去媒化 2、找工作不应该从准备简历开始,找人也不应该从创造职位说明开始,简历和职位说明只是一种被乔装打扮了的媒介,往往增加了信息噪音,有大害而无小益;人才和雇主都应该从人脉关系的信任度入手去寻找对方、打量对法、考验对方,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应该从金钱交易关系转换为合伙人关系 3、将招聘人才或者找工作这种低频但非常重的“一时之需”转变为高频但非常量轻的“常年刚需”;找朋友,找导师,找贵人,找合伙人,找兄弟,这才是人性的常年刚需。 4、别向企业雇主去收钱,发给我个人就收钱?满大街都是人,你怎么证明你找的这个人就是我要的人?就是能给我干好活的人?无论你提供的人才是否符合招聘录取标准,招聘评测本身就是一件不太靠谱的事情:用过去的用人经验来观察目前乔装打扮的候选人以推断这个人变成雇员后的绩效表现?哎,有没有听说过南橘北枳这个成语?就算你判断准确,人是能人,可你的目的不是买个能人,而是让这个能人在你这块盐碱地里种出水稻来,不这样的是吗?那么怎么办?向候选人收钱,因为你帮他找到了心仪一辈子的好工作。 5、评测在应聘那一刻就开始了,甚至要早于你的应聘动作。但对雇主的考察一直就在进行,从未停止,哪怕你都没有想过要去应聘(品牌的力量) 如果有这样的平台或者工具,完全颠覆了目前我们对于招聘求职的三观,只会有两种可能:原有的模式被颠覆或者新模式被斩杀。 我认为颠覆者迟早会来,如果不幸被杀者一则是因为颠覆得还不够,二则不够坚持。 微信、LinkedIn、微博或是其它的什么,哪个是你看好的传统招聘方案杀手呢?   作者:亚瑟王  德勤中国招聘总监!
    观点
    2014年0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