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革
    企业跟风移动考勤市场,变革下的移动考勤应该怎么玩? 摘要: 移动考勤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肆意生长,能否在这场科技博弈赛中突围,创新的考勤技术和合理的商业模式或许是最大的亮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诸事都向“互联网思维”靠拢。如今的考勤设备市场也已经变得十分紧张,原因是移动考勤市场兴起使得原有的考勤设备订单大量缩水。移动考勤正在加快速度包围、代替原有的传统考勤模式。不少企业跟风进军移动考勤市场,移动考勤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肆意生长,能否在这场科技博弈赛中突围,创新的考勤技术和合理的商业模式或许是最大的亮点。   移动考勤: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打卡,对于职场人来说几乎是每天要做的事情,也是公司考勤、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移动办公时代,传统考勤方式已不能满足公司的“人性化管理”需求。   考勤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代:第一代是70年代的插卡式考勤机;第二代是条形码考勤机,在矿灯的光柱中利用光学原理投影出一个条形码的像,工人下井前用矿灯照射一下专门的考勤探头就可以考勤;第三代是磁卡型考勤机,比较普遍;第四代是生物身份识考勤机,是利用人的生物特征来识别的, 第五代是摄像考勤机、拍照考勤机,有效解决了生物识别对环境和使用人群的限制;第六代智能云考勤机。   目前绝大多数公司的签到都是传统的形式:各式人工打卡签到,不仅麻烦,对公司和员工来说其实都有压力,而且公司花费在签到机器和人工核算的成本不少,但达到的效果却不算理想。移动考勤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今后将势必大有作为。   尽管传统考勤模式根深蒂固,但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兴起的第六代云智能考勤机等移动考勤设备正逐渐在市场走俏。和传统考勤机比,有云端管理后台,数据永久保存,支持复杂、个性化排班,报表一键生成,大大减轻HR的工作量。   移动考勤app:小前端,大功力 除此之外移动考勤APP应用软件也在悄然发展。目前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考勤APP不下十几种,如“钉钉”“纷享绡客”“多多打卡”等。移动考勤APP的共同功能是“移动打卡签到”—企业员工可在特定范围内使用手机直接打卡签到,从根本上避免了职员抱怨“打卡排队迟到”、“手指脱皮难打卡”等传统打卡的弊端,相对来说更加方便快捷,具有前端性,也是目前的考勤潮流走向。   目前这些移动考勤APP中,有的是单纯的纪录员工考勤状况,有的则披着“打卡”的外衣实则已经深入企业移动OA办公。“钉钉”是阿里巴巴针对中小企业最新推出的一款团队沟通协作工具,除了单纯的打卡签到功能外,主要是以IM为核心的免费移动OA产品;“纷享绡客”则主要侧重移动销售管理,员工用手机汇报销售日志、更新客户资料、外勤签到打卡等。“多多打卡”则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指纹打卡考勤服务并配套提供员工福利解决方案。   未来发展:商业模式是突围亮点 移动考勤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一片蓝海。但是带有简单考勤、审批、职场社交、通讯录等功能的考勤APP也是层出不穷,同质化相当严重,针对的客户群也是一样,在这个移动考勤市场大蛋糕争夺战中竞争相当激烈。无疑科技是生产力,移动互联的发展是推动力,那么好的创意商业模式则是最终发展力。   一款产品无论它多么先进、潮流,企业跟风相争的缘由还是因为它有盈利的空间。其实目前无论是移动办公产品还是单纯的移动考勤产品,凡是面向企业用户的产品,商业模式无非就是卖系统、数据和服务这几种,而其中哪怕有细微的创新都将会使产品在竞争中独占鳌头。   目前比较火的阿里“钉钉”,主要通过移动端的app软件实现移动办公的功能,进而通过简单粗暴的增值服务、电商结合等手段获得盈利,猜想未来其商业模式更多的还是依托于阿里巴巴强大的产业链而进行。   纷享逍客主推外出业务人员的考勤打卡管理,围绕销售外勤管理、过程管理、客户管理和团队管理核心功能融合,创新性将移动考勤功能模块与工作信息流无缝打通,为企业和员工提供高效的移动型轻量CRM,但他做的只是移动考勤很小的一模块。   而“多多打卡”的商业模式则是根据各企业的考勤机制,福利预算,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激励员工发挥工作主动性。   如今,伴随着移动考勤软件的不断普及,移动办公化的进程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就像当初企业开始增加电脑,而迅速将企业推上办公自动化一样。不管是钉钉、纷享逍客还是多多打卡,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谁就很有可能未来成为行业的独角兽。   本文系作者 江湖老刘 来源:钛媒体
    变革
    2016年03月10日
  • 变革
    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的下一次变革 本文来自作者投稿,作者:刘石锁(原国内某大型家居事业集团(华耐家居)集团招聘经理及HRBP,现从事人力资源和心理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yudan@hrtechchina.com   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在我的公众号和HRtechchina上面都有发布,现在,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正在越来越深入,现在已经不是趋势,而是正在成为现在时,虽然还有不少的路要走,但是已经切切实实的来临。但是,下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变革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个人认为,下一个重大的技术及理念的转变,来自于人工智能。   说到人工智能,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英国人,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一个伟大的计算理论奠基人,被称为计算机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最早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并提出了测试人工智能著名的“图灵测试”(图灵实验),图灵的成就非常伟大,但是遗憾的是,图灵因性取向问题被英国政府迫害,最终在1954年,年仅42岁的图灵去世,桌子上还摆放着咬了一口的苹果(因此,也有人认为现在风靡的苹果公司的标志就来自于此)。图灵的伟大,很难去描述它,他就像是从遥远的未来回到我们这个时代来帮助我们的,如果不是去世的如此之早,可能还会有更多改变人类历史的发现,仅仅在世的这42年,就给我们未来描绘了美好的图景,带给我们巨大的进步。   但是,人工智能这个术语不是图灵告诉我们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这个词是1956年提出来的,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工,一个是智能,人工不用多解释了,非常好理解,我们看看智能。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认识到的智能,主要是人类智能,对于其它的智能我们了解其实并不多。那么什么是智能呢,我曾经在心理学上给大家讲过一些,最重要的智能就是认知和意识。   但是给“人工”赋予“智能”,这个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在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的几十年里面,人工智能虽然也曾经有过一点出彩的表现,比如IBM的深蓝击败著名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等,但是人工智能依然进步比较缓慢,离期待的智能还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越来越靠近我们的期望,已经距离我们正式敲开人工智能的大门不远了。   首先,得益于我们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各个领域上的进步,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人工智能有了非常好的学习工具和知识资源,同时,大量的科学的“人工训练”也促进了学习形成。我曾经在年终特辑《加速变化的世界》里面曾经有过相关的描述。同时,人工智能所影响到的领域越来越多,比如很火的智能家居类产品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充分相信人工智能在未来的20-30年必然会成熟到超出我们的期望的程度。   现在,如果你还以为谷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或者是仅仅认为他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谷歌其实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在利用大量的搜索来训练“人工智能”,同时谷歌新成立的母公司Alphabet,也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同时,另外一家巨头,微软,也在重点发展自己的人工智能,比如我们熟知的跨平台小冰,等等,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于人类。   好了,介绍完了半天人工智能,我们回到开头,看看未来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有什么关系。   人工智能是一种比现在的人更加优秀的工具,特别是对人不擅长的统计分析预测,人类不愿意从事的耗体力繁琐性的工作,都会将人完全代替。我们从人力资源的具体工作上来看看。   首先,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 人通过对数据等等的分析和认识来进行规划和预测,但是,人限于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掌握的程度,规划和预测的准确度一直不是很高,虽然这在现在对组织的运营和发展并不构成绝对影响,但是人工智能比人在这方面肯定要全面和准确的多,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人工智能可以拿出更加清晰地匹配度更高的规划和预测。   第二,招聘。 招聘在人力资源管理里面是技术含量比较高,难度比较大的工作,人限于知识有限性以及认知能力有限的问题,在对候选人的寻找和筛选上总是会有些问题。而人工智能不同,人工智能可以拥有无限的知识和更加完善的认知能力,同时,更加自动化。可以自动开启招聘任务,自动寻找与匹配候选人,自动识别和判断,自动跟踪,自动评估和分析等。   第三,培训。 现在的培训工作绝对是很多人不愿意从事的一块,在很多企业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因为很难评估培训的投入产出情况,同时培训的工作量有很大,非常繁琐。未来在人工智能的情况下,这一问题会得到很好的改善。第一,我们可以训练人工智能来代替培训讲师,我们未来可以获得的培训资源会更加丰富和廉价。第二,每个人(员工)都可以配备一名自己专属的人工智能老师,自动判断培训需求和开启培训,自动判断培训成果并收集信息,自动反馈和分析等等。   第四,绩效和薪酬。 这又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而且复杂的工作。未来的人工智能会比现在要好用的多,至少在绩效与薪酬方案上更加科学,同时,由于人工智能对人的大量代替,使得评估更加方便和准确,差异性减小,工作量减小。   第五,员工关系。 在一个高度使用人工智能代替人的组织中,员工关系不再是对人的管理,而是对人工智能的管理,或者是调节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除了现在的基础法律问题,未来的员工关系可能还会涉及到的有人机道德伦理问题,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等等,可能比现在还要复杂的多,也是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里在人工智能时代唯一得到发展的功能。   第六,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功能。 未来的组织形式可能会和现在有很大的区别,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高度扁平化,这从组织发展的这么多年来看是正确的。组织曾经可能会减少到一层到两层,我想最多的也不会超过三层。这给我们我来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未来的功能和现在也是不同的,也不会是现在的这几大模块工作模式,也不可能是现在正在流行的SSC/SDC-COE-HRBP模式,至于什么样子,我也无法预测。   到时候,我们可能不能用HR或者人力资源来称呼这一领域,可能是人工智能管理,或者说是HIM,至于怎么更规范,值得探讨。   不管如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子,是20年还是30年。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是更加廉价的、便捷的、专业的服务,而不是昂贵的,昂贵的不是未来,开放的和更加便宜的才是未来。在人力资源领域,我们到时候可能身体已经年老,也可能还是中年,但是,我们的头脑肯定是老了,即便不断学习和进步。   虽然时间还稍远,但是也可能转瞬即达,从现在开始,抓住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的结合点,才能在未来的人力资源领域有一席之地,现在我们已经需要种下这颗种子,慢慢培育它,到时候便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在此,诚邀所有现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朋友们共同关注这个问题,也希望找到一起合作的伙伴,一起种下一颗人力资源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种子,一起培育一棵参天大树!   谢谢,欢迎个人转载,其它机构使用本文章观点或者是转载需获得本人的授权并说明出处!                    
    变革
    2016年01月21日
  • 变革
    互联网+热潮背后的企业IT变革,如何快速通向互联网+? 摘要: 选择桌面虚拟化,能够快速地完成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部署,同时还能够解决数据安全问题。 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即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的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环节进行全流程改造,实现业务流程的互联网化,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形态。   无论是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全改造,还是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对传统企业包括IT基础设施和IT建设模式都是全新的挑战。企业在过去十几年信息化高潮的建设中,投资购置了数百万、上千万元的硬件、软件平台,并开发和设计了配套软件。这些投资日益增长,变得沉重;让通向互联网的进程变得缓慢迟缓。   可喜的是,已经有领头羊开拓了创新之路。南京证券是率先转型互联网+的企业之一。早在证监会“轻型营业部”技术标准出台之前,南京证券就积极筹备技术方案。他们把业务从传统的营业厅搬到了云平台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部署30个轻型证券营业部,这个转型不仅快速覆盖低竞争空白区域,抢占非现场开户先机,还通过建设轻型营业部来实现营业网点的低成本扩张,其轻型营业部的成本仅为原来的1/10。帮助南京证券实现业务转型的“快速通道”是由思杰(Citrix)提供的。   创立于1989年的思杰(Citrix),由曾就职于IBM的两位年轻员工创立,26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基于服务器的计算与集中化应用以及远程接入技术,这正是当前虚拟化技术的前身、“云”基础架构的核心技术之一。创立之初,正值个人PC发展的黄金时代,这种企业级的虚拟化技术研究并不被业界看好。“由于通信网络的带宽限制,当时远程接入存在断网、丢失数据等问题,” 思杰(Citrix)大中华区总裁曹衡康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表示。但是,思杰(Citrix)创始人始终坚信“虚拟化技术不仅能够跨越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的空间限制,还可以跨越区域、跨越终端限制,未来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移动办公、移动商务。”   26年来,Citrix一直引领虚拟化技术发展潮流,如早年力推安全接入,2004年推出Gotomeeting协同办公软件,2006年收购业界知名的web优化技术公司NetScaler等,增强其虚拟化方案在互联网接入时的速度和安全;随着云计算的发展,2011年又收购知名云计算公司Cloud.com、ShareFile等,使企业可以通过虚拟化方案低成本而快速上“云”,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其在云计算领域的市场地位;2014年思杰(Citrix)又收购一家具有FrameHawk新技术的公司,该技术可以在有损耗的网络情况之下还能够使视频画面平滑地显现出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4年思杰(Citrix)也推出“软件定义工作空间”的理念,企业可以借助虚拟化方案把后台的业务应用集中发布到任何移动终端设备上,无论员工身在何处,可以通过任何终端访问企业应用,且只需一次后台集中升级,避免了传统企业每个移动端都要反复升级的麻烦。   企业在互联网+的进程中,应用的迁移二次开发无论在时间和人力上都需要巨大的投入;思杰的方案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快速通道”。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处潘传迪主任告诉我们:“在温附一的医院信息系统中,有90多个子系统, 如果将这90多个子系统通过传统的方法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部署,可能要经历漫长的二次开发过程,而选择桌面虚拟化,能够快速地完成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部署,同时还能够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南京证券CIO江念南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通过思杰(Citrix)桌面虚拟化技术建立的私有云平台,具备从云端到网络、再到客户端的全方位安全性、可靠性。”   “信息化1.0时代即将成为过去。随着互联网+的升温,传统企业需要投资昂贵的物理空间正向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大面积迁移,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正在来临。”曹衡康在接受采访时说。企业不需要再购置大量软硬件设备,思杰(Citrix)虚拟化解决方案就像是一个高效而快速的通道,能够全面整合企业原有的IT基础设施,满足企业快速转型互联网+的需求。据悉,思杰(Citrix)的虚拟化方案融合了网络优化和应用、桌面、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把企业的所有业务应用自动推送到任何一个终端,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和移动商务需求。   (本文来自BT传媒·《商业价值》杂志6月刊【CITRIX专栏】) 网络来源   :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024026.html  
    变革
    2015年06月16日
  • 变革
    在线招聘,变革箭在弦上 上海2014年11月27日电 /美通社/ -- 即将迈入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这一年的招聘行业突然热闹非常起来,你方唱罢我登场,“拉勾”成立8个月即拿到了500万美金融资;猎聘又宣布C轮融资7000万美元;年年宣称盈利的智联招聘终于宣布赴美IPO;一时 “ 群雄混战 ” 的局面倒是将这个沉寂许久的行业又领到了投资人的眼前。     一、国内混战 传统在线招聘公司: 在国内以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为代表的传统在线招聘公司,最初将“招聘”和“互联网”连在了一起,可说是这个行业里的奠基者。这类商业模式很简单,提供平台将C端的求职者与B端的企业对接。而当年这类传统招聘公司的兴起,恰逢中国人口红利与互联网发迹的时代。随 着 时间的演进,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他们的利润来源,简言之就是借助规模效应,从大基数的免费用户中获得部分付费用户,用流量换企业客户购买职位发布、线上广告、以及简历下载。     而这一商业模式其实也是由海外转化而来,昔日的在线招聘巨头Monster即是最佳样板,海量简历对应海量企业,铺量取胜。只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模式,互联网在其中仅仅作为平台的角色出现,如今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简历中的海量信息仍然需要“人”的辛苦参与,企业与人才被一道道信息渠道障碍遥远隔开,效率停滞。传统招聘网站固守着“流量+销售+广告”的模式,却忽视了源头(人才)的引入与保留,慢慢吃着人口红利的老本,未有新项进账,成本支出却不断增长。若无模式突破,前景堪忧。     垂直类招聘网站: 既然说是垂直类招聘网站,顾名思义,是细分出某一行业为目标市场,做精耕细作的招聘网站。它拥有垂直细分的共通优势:专注于自己的优势更易于将品牌特色凸显。如今招聘业内做垂直小有名气的便是针对互联网行业招聘的拉勾网和内推网。通过同行业的不同职位聚集人才与企业招聘负责人。受到自身互联网人的特性,拉勾和内推在提升用户体验上明显下了不少功夫。将职位信息、公司信息简单直接概括,加上岗位导航与分类,求职者一经访问看到的就是如亚马逊上成列的商品般的职位,满足了其快速简单找到对口工作的需要。     拉勾网模仿于海外的Dice.com(黛丝),又吸收了国内电商的经验,对于老牌招聘网站,是一种有力威胁。只是在享受互联网思维带来的优势时,或许也需要注意一下它可能带来的禁锢。网站的流量数据可以很漂亮,但中高端价值的用户累积还需要时间;另外用户能否认同这一平台,从而增强高质量用户的黏性,也是一大问题。     猎头服务类: 猎头属于招聘行业中的一个独立领域,以候选人的收入按比例收费,拥有百亿甚至千亿的市场规模。而今年在猎头与互联网领域翻起风波的毫无疑问当属猎聘网。它的优势在于其打出的做中高端猎头的口号,将目光集中于年薪在10-20万的求职者身上,再配合上密集投放的广告, 让人“ 想不知道都不行 ”。     猎聘网的盈利模式是通过猎头发布职位吸引求职者,利润则来自于企业与部分用户。在企业一端,仍未逃脱传统的职位发布、简历下载、广告三板斧,只是按使用期划分套餐,稍稍包装了一下。而有更多服务要求的用户,也可以享受付费的增值服务,增加与猎头或HR的接触。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用户质量、数据管理、以及信息的可靠性已成为猎聘被质疑的焦点。首先,还是那个老问题,对目标用户的积累。如何准确定义与吸引猎聘所谓的“中高端人才市场”,并非挑去了在智联、51上常见的各类勤杂工后,剩余的就一定是中高端了。其次,来到猎聘网的猎头是否都经过了认证,其提供的职位是否均为真实有效?猎聘的机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基因缺陷,猎头需要通过职位发布、点评候选人等方式积累点数浏览简历。而人都有私心,猎头极有可能为快速浏览更多候选人、下载简历,会创造大量虚拟简历吸引求职者投递。那么求职者一方面会再次面对海量的岗位,订阅、挖掘不够精准,求职者就难以快速筛选,找到匹配其求职意愿的工作;另一方面投出去的简历有可能因岗位真实性问题而毫无回音,时间长了用户体验就大受影响。     社会化招聘: 最后,商务脱离不开社交与人际,于是就有人想到“用社交方式做招聘”,有了LinkedIn。融合Facebook、Twitter上的部分功能,为用户编织起自身的职业人脉网络,类似于职业化用途的社交网络工具。近一两年国内再一次将这个舶来品引入,陆续有了大街网、若邻网、脉脉等,而LinkedIn也将触角深入大中华,有了其中文版 -- 领英。并由于其源于社交网络的特性,向移动化转型的趋势也逾益明显。更有微博、微信等跨界发起“微招聘”,希望分一杯羹。     它的商业模式也从B2C模式向B2C和B2B结合转变。基础服务有向用户提供收费的更高级别的人脉关系、认证职业身份,技能等,帮助用户拓展工作机会和商业机会;针对企业更有提供整体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     虽然在当下这类招聘服务炙手可热,但先天的不足还是分外明显。社会化招聘更多的是人力资源领域或专业人士给出的定义,但对用户来说,它更本质的是一个社交工具,附带有拓展人脉的功能。至于用户是否会将其作为求职信息的可靠来源,它的非专业性特征在这时就将用户推向了其他更为精准的招聘网站或猎头。除此之外,社交网络上永远充斥着泛滥的信息,不论是他人发布的信息,或是对个人资料的暴露,真实性与安全性问题都让人担忧。     二、国外支招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到国内在线招聘的混战,究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或许,国外同行们的发展变化能带来一些启示。下表为北美主要招聘网站2014年第三季度收入情况(其中CareerBuilder数据为其披露的北美营收,其余均为全球营收总额)。凭借庞大简历基础与合作网,继续稳坐北美头把交椅;LinkedIn则成长表现突出,同比业绩增加了45%。 CareerBuilder -- 北美第一大招聘联合体 Dice -- 垂直招聘,侧重技术类 LinkedIn -- 职业社交 Monster -- 曾经全球最大   2014年北美招聘网站第三季度收入情况     这几家公司,有部分前文已有分析,Monster盈利模式单一、产品简单,在销售过程中非为B、C两端提供信息便利沟通的工具,反倒对此不断设立一个又一个收费“路障”,卖广告而非卖服务,彻底影响求职效率。导致市值不断下跌,走入日薄西山之境。     LinkedIn在海外靠着“用社交的方式做招聘”打败了许多老牌企业,如Monster,但鉴于此类海外企业在中国常见的水土不服,它能否适应中国的国情,未来在国内的发展能否继续保持海外的良好势头,还未可知。另外,由于LinkedIn对自身的发展定义始终在社交,招聘只是其部分业务,所以目前在中国也是以用户积累为主,与各大社交平台合作,深入本土化。     Dice以精准的定位,率先稳住了自己熟悉的市场,短期市场规模似乎比不上大而全的传统招聘网站,但其实却可逐渐渗透、蚕食其他几大企业的市场。     最后,CareerBuilder (凯业必达)过往与Monster类似,都是以庞大和较早的发迹,因而两者始终较着劲。但与Monster的止步不前不同,CareerBuilder近年来铆足精神先后收购了多家技术类软件公司与数据模型公司,以亚特兰大的技术总部为中心,在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上海)、法国(巴黎)分设支持中心,今年更在上海销售分公司基础上,增添香港据点,开拓亚太市场。     中国的招聘行业目前正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挑战重重,谁能率先找到正确的应对战略,谁就有可能在这场混战中突围而出,获得下一个黄金期。而目前国内招聘网站的病症,归结起来,在于用户、数据、与服务三大点。第一,用户粘性问题。诚然,最初用户的积累逃不开大笔的广告宣传、流量引入,只是求职者来的时候是需要换工作,可一旦满足了,这部分求职者很可能就会停止更新简历,那么网站内的简历库质量就大打折扣。为此大多数招聘网站也就将在线招聘定义为了一锤子买卖,只能不断增加广告宣传投入,眼看成本飙升。但换个角度考虑,不妨借鉴下乔布斯的需求理论,“求职者不知道他们想要换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告诉他们需要更适合他们、更能发挥的工作”,刺激已有用户的求职需求,也许质量与粘性就能获得提高。     第二,数据挖掘与匹配问题。如前文所分析,招聘与互联网困绑在一起已经多年,但空有网络之壳,实际操作却仍是人力为主。企业HR还是需要大海捞针般筛选简历,被人诟病的“5秒简历论”更多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就是简历信息的挖掘与匹配。可大数据的利用、精准的信息匹配说起来容易,但一封小小的简历又如何完整全面地展现一个人的全貌呢。     第三,服务意识。求职者与企业之间,因为利润大多来源于B端的企业,招聘网站们早就习惯了热脸对企业,屁股对求职者。不知道求职者真正的心理诉求,只是利用海量广告将求职者引来,之后就随意其发展,至多通过邮件进行沟通,单向、重复、且让人反感。     但其实,国内外的行业发展是极为共通的,类似的问题北美这几大招聘网站也正在经历,只是或许他们稍早意识到这一点,先走了一步。上文中提及的几家公司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可以帮助解答国内招聘行业的问题。 例如,在用户粘性方面,CareerBuilder向求职者不定期推送定制化推荐职位信息;LinkedIn凭借其社交特性,让用户间自身互动。前者需要技术支持,后者则不断完善社交功能。因而CareerBuilder放弃了招聘网站很砸广告的传统,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技术开发。先后收购了Broadbean、EMSI,推出了全简历筛选功能、高精度职位匹配、人才储备库、一键式发布等产品,为求职者提供定制服务;另一方面,LinkedIn专注商务与人际,尽可能减少用户打扰,保护用户间关系,与更多移动化、社交化工具合作,深入用户的其他圈子,了解其需求。但不论是何种方式,最基本一点还是开始站在求职者的角度,想起所想,解其所难。     当然,海外的这些同行们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些思路与方向,终是需要尝试方可验其“真伪”,照搬不变或是犹豫不前,都只能沦为“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结果,淘汰出局。   消息来源 凯业必达(上海)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变革
    2014年11月28日
  • 变革
    大数据引发企业决策变革 2014年5月,经济学人智库对1135位企业高管进行了调查,其中54%是C(指CEO、CFO等)层高管或董事会成员。结果显示,43%的高管承认,由数据驱动的企业在过去两年的决策制定上获得了很大的提升,“高度数据驱动型企业比一般企业在制定重大决策时效率可显著提高3倍”。   尽管如此,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企业高层在决策时还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   电影《点球成金》里,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总经理比利·比恩是一个十足的“怪人”。从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吸收了一批被联盟低估的三流球员,指导他们打出了比肩联盟全明星级别球队的成绩,让这支队伍红极一时。   他是怎样办到的?答案是“球员评估数据模型”,也就是数据分析。   比利·比恩颠覆了传统的管理理念,用数据理论指导球员们在各自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潜力,凭借极少的成本就创造了一连串看上去不可思议、实则有据可循的胜利。   这就是数据的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据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开始展现出颠覆的趋势,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在购物中心,企业利用数据来统计和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爱好,并据此规划商场格局;在电商平台,企业更是早就开始收集消费者购买货品时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推荐商品和促销信息。   美国咨询数据和分析主管合伙人Paul Blase在2014年新领军者年会现场告诉本报记者,随着科技应用的深入,人们活动所产生的数据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另一方面,人类也开始具备了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数据的推动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但不得不说的是,大数据的概念虽然被炒得火热,其应用还是集中在消费者研究这一隅,并没有影响到企业决策等更加高层的领域。   正如Dan DiFilippo所言,“大数据”虽然被称为人类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革命,但其在实际应用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商业方面就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在做决策时并没有意识到和发挥出数据的作用”。   上述经济学人智库的报告表明,尽管有高达94%的全球高管表示,企业管理中需要为企业长期发展制定很多重大决策,超过四分之三的高管们每个季度会做一个重大决策,甚至43%的高管每个月会对其决策进行审查,但仅有三分之一的高管在上一次制定重大决策时采用了数据分析。   占比达58%的高管在决策制定上还是依据直觉、经验、建议以及在企业中的其他经验。   究其原因,Dan DiFilippo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来自于技术层面,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人和机构本身。后者主要是指很多决策者没有足够的训练,而且怀疑数据的质量和数量。”   Paul Blase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重大决策的好坏对企业利润率影响非常大,通常估算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往往缺乏预测性和机制,制定好的决策往往还需要使用最新可访问的数据和分析技术,以及明确责任和决策制定流程。”   庆幸的是,尽管企业高管们已经习惯于依赖直觉,但有近三分之二(63%)的人表示,数据已经改变了他们制定决策的方式,并希望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做决策的过程中人们会面临很多影响,一方面有资深人士非常相信自己的经验,但这样容易产生偏差;另一方面,如果单纯依赖数据做决定的话,人们又会朝另一个错误的方向走下去。所以将数据和经验结合并不那么容易,这是一个平衡的过程。”Paul Blase说。   报告结尾显示,所有受访的高管均表示,未来两年将优先考虑对高质量数据分析的投入,以更好地制定决策。   【文章来源:199it】
    变革
    2014年09月18日
  • 变革
    大数据时代下的HR五大变革需要 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最为重要,所以地主最为吃香;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机器最为重要,机器所代表的技术、产品、资金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成功者是谁;而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所以显而易见,知识最为重要,可是知识需要进入到人的大脑里才会有价值,所以归根结底,拥有知识的大脑最为重要,谁能管理好这种大脑,谁就能赢得未来!   然而,这又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不是太少,有的时候是太多而无从分辨,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和数据淹没的时代。还好,有一个新的词汇出现了,那就是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各种管理都会面临新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脱颖而出,以下五大变革一定要把握好:   一、从效率优先到效能优先 人力资源从业者一贯以专业人员自居,专业人员的本质是效率优先,在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如何从效率中走出来,将日常工作交由系统和共享服务中心完成,将自身的重点放在效能上,专注于如何提高组织的能力,如何打造优秀的文化,如何实现组织的目标;如何整合信息资源、预测组织未来的需要,并且采取有效行动,这些将更为重要。     二、从模糊管理到量化管理 不止一次,很多管理者问我,如何给支撑部门的员工设置量化的KPI,似乎人力资源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很难量化。事实上,由于缺乏对数据的掌握,人力资源的从业者更多是从定性的角度来管理自己的工作,之所以定位为业务伙伴,而不是业务本身估计也是这个原因。因为业务部门是要靠数字来说话的,学会这点将是HR的未来必备能力。     三、从模仿为主到创新管理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多少原创的内容,几乎所有拿得出手的都是泊来品。事实上,坐拥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库,我们的管理还在模仿西方的内容,谈到人的管理,中国远古的思想者已经解决了很大的一部分问题,我们继承了多少?大数据的特点就是整合信息、预测方向、从而采取行动,善用这点,我们还有机会!     四、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 将人视为资源与资本是两种不同的视角,前者意味着要充分开发利用,而后者则意味着要加大投入,因为资本是可以带来增值回报的!有了大数据的支撑,我们可以很好地衡量人力的资本价值,我们可以对标,甚至在不同的行业里对标,我们能够说明差距在哪里?我们能够说明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五、从观念呈现到数据呈现 我们容易从观念上来说明一件事,但我们并不善于从数据上来说明一件事情,我们经常说员工敬业度重要,可我们的敬业度处在什么水平?与其它公司比如何?培训的结果并不是课堂反馈分数这么简单,3个月以后改变在哪里?如何数据呈现?我们的人员成本合理吗?成本收入比是多少?大数据时代创造了这样的可能,可是我们具备这样的能力吗?   变革已经开始,这个世界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因时而动的;另一种是已经死亡的!   ----------------------------------------- 作者:叶阿次,微公众号:yeaci-hr 简介:叶阿次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现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营运总监,同时担任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人力资源导师等兼职工作。
    变革
    2014年07月31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