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招沃网:专注泛地产转型重生的垂直招聘网站 招沃网(http://www.zhaowall.com/)是专注于泛地产全产业链的垂直招聘平台。当下,地产行业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企业强烈谋求转型升级,人才迫切需求提高发展,整个行业都期盼快速精准地找到白金时代匹配转型的创新人才。招沃网,一个全新的招聘社交网站,改变了传统招聘行业及人资管理思维,通过地产人的不间断的集思广益和共同努力,已经拉开了全新招聘模式的帷幕。   专业定位:致力地产行业转型重生。 招沃网的定位是泛地产行业全产业链的垂直招聘平台。房地产是国家支柱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超1100万,房地产开发企业8万家,创造GDP超过8万亿人民币,占中国GDP总量的15%左右。从房产基金、土地交易、房产开发到房产经纪、产业经营、物业管理等,地产有着国家金融到民生消费的超长的产业链。现在,地产白金时代的转型升级,形成一个更为宽广的就业平台。   消灭猎头:拒绝无谓社交霸占你的时间 由于人才信息不对称,猎头极其亲睐财大气粗的地产行业,其服务却处于良莠不齐、盲目推送的原始阶段。而某些猎头思维的网站继续延续信息的不对称,显然与互联思维格格不入。 招沃网决心要彻底融入互联基因,一期的行业“推荐人”机制,充分挖掘分享经济的潜力。在招沃网,由熟悉本行业的推荐人来彻底代替猎头,精准地向用人单位推荐适配的行业人才。招沃网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圈子社交的特点,从设计初始就考虑到了招聘社交的因素,而非不相关的人群莫名结交。“推荐人”推荐给企业的人才基本是符合公司需求的人才,而不需要企业HR在社交网站上浪费宝贵的工作和业余时间。通过不断的流量累积,招沃二期将借此来实现人才众包的新功能。   行业数据:人力资源招聘的未来就是个数据生意 互联网趋势“游侠”凯文凯利认为人力资源招聘的未来“是个数据生意”。人力资源的各个模块都需要行业数据的分析。公司内部闭门造车自己玩数据,或生造数据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行业数据分析整合的前提是有大量踏实诚信的基础数据,唯有如此汇总分析出来的数据才精确实用。招沃网二期和三期的开发将基于网站数据的快速累积和深度挖掘,为行业内提供更为精准的房地产全产业链人力资源行业信息。 用数据说话,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来综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效能是人力资源科技发展的趋势,是招沃网既定发展方向和动力。   诚者自成:构建泛房地产行业的人才生态圈 地产业的转型必然会给行业带来几家欢喜几家忧的的局面。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才流动是产业导向不可避免的趋势。面对人才的引进流出,企业和圈内人士迫切需要产业链内人才的良性、合理循环,无论产业格局如何调整,圈内人才流动从容自如。 《礼记·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招沃网秉持“诚者自成”的理念,规范用人单位、推荐人和求职者行为,希望逐步戒除浮躁和包装,构建一个基于诚信的人力资源平台。通过求职者与职位信息的高匹配度,推动人才众包的推荐人制度,让人才理性精确的律动,从而最终构建一个泛地产行业内的健康和谐的人才生态圈。
    产品
    2015年02月09日
  • 产品
    百一测评:帮公司把招聘笔试挪到微信上去 随着互联网不断简化传统行业不够效率的业务流程,招聘行业也逐渐涌现出各种新思维的尝试。   在线测评网站“百一测评”(http://www.101test.com)从招聘的下游——笔试环节切入,试图在兼顾考试的严肃性和便捷性的同时,尽可能地解决人力资源统筹上的负担。   说到底,在线测评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很早以前,在市场上就有ATA、北森这样的老牌测评机构驻扎多年。百一测评创始人王熠航告诉编辑,百一与现有测评服务提供商有两点根本性的不同:   首先,传统在线测评侧重的是“测评”,输出的是内容,通过一套心理测试题考察员工的性格与职位匹配度。而百一测评侧重的是方式,输出的是技术,主要业务是帮助企业通过互联网在线的形式考察应聘者的知识结构,提升招聘笔试效率。考题大部分是客户提供、针对不同岗位设计的。可以说,百一测评就是传统招聘笔试的在线版。   其次,传统测评对网络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像ATA是通过电脑中预装的软件答题,公司组织一场在线考试,首先需要预约机房。即便是在线考试,网络配置也不足以支持几百人的统考(当然,测试性格职位匹配度也没有必要多人统考)。百一测评则完全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应聘者通过自己的笔记本和手机就可以答题。并且当几百人统考网络压力很大时,百一也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王熠航表示,百一测评去年举办了2万人的校园招聘,2万人的社会招聘,共有三四千人通过百一的平台被录取。谈及创业的初衷,王熠航最初想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简化招聘考试流程,为HR减轻工作负担。   来自亚信的资源 2010年,王熠航和老公司HR一起做过一次校园招聘。同行的是三个女生,旅行箱里放满了卷子,王熠航称过自己手中的一摞,100份,足足8.3公斤重。笔试结束后,四个人通宵阅卷,一直到凌晨四五点才结束,第二天一大早马上又要开始面试。王熠航后来回忆起来,那次校招经历竟成了项目的初衷。   70后的王熠航是老一辈IT人,创业前是亚信科技的高级技术经理。2014年,亚信内部创业,让员工申报项目。王熠航的“百一测评”从7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经过VP和CEO层的讨论,当场拿到了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目前尚无新的融资。   亚信对于项目的关照,除了投资,更重要的是第一批资源和试错的机会。2014年,百一测评承担了亚信及子公司50多场校园招聘和数千人的社会招聘。   前亚信科技人力资源经理柏一鸣主持了2014年的校园招聘。从9月份起,她前往山东、南京、长沙、武汉、成都等城市宣讲,组织笔试、面试。第一次不用背卷子、判卷子,柏一鸣感觉浑身轻松。最重要的是减小了资源浪费。招考一名技术人员的卷子几十页,HR每年都会预估考生人数准备富裕卷子,但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放弃考试,这些卷子就都作废了。还有少数时候,预估的人数少了,卷子不够发,所有人不得不再等一个小时,等HR重新印好卷子开始考试。   中南大学的那场考试,不知道是因为毕业生多、工作难找,还是“微信考试”的营销噱头和90后的孩子们起了化学反应,原计划500人的场次,最后到场700人。学生们坐满了一个大礼堂,两个大教室,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用微信答题。   用微信考试 “微信考试”是百一测评首创的考试形式。像传统考试一样,HR把考生召集到考试现场,利用微信服务号与考生对接。考生通过微信服务号输入个人信息、答题。考试结束后,HR端会自动生成学生成绩和排名。   目前市场上做微信考试的,百一测评是唯一一家,王熠航并不担心被抄袭或是超越,原因很简单,百一团队对于这项技术创新得益于团队的亚信基因,对于一般竞争对手而言,这项业务技术门槛太高。   微信考试的难点在于大用户量的考试并发请求与复杂的校园2\3G移动网络环境之间的矛盾。校园wifi完全指望不上,一场校园招聘三五百人起,教室或礼堂的热点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百一测评通过前后端算法,力求2G网络也能支撑大量的考生现场考试。   在每场考试前,企业会联系在校学生用百一测评的考场勘测APP对考场测速,平台自动根据三大运营商的带宽和信号强度提前告知每场考试可容纳的人数。   中南大学那场考试,700部手机同时答题,信号为中等强度(-80)。   在线考试与监考难题 除了“微信考试”,百一测评还推出基于PC端的“在线考试”。不同于ATA这样的老牌机构所推出的在线考试,客户需要先联系机房,在电脑上预装软件,百一的在线考试完全是通过互联网,HR可根据考试要求和时间安排选择将考生集中在办公区统一考试或是分散在各地离线考试。   在百一测评推出的四类业务——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企业内部测评、招聘外包(RPO)中,三分之二的校园招聘喜欢用微信考试,而社会招聘则更倾向于在线考试。   功夫熊猫招聘网.中国与百一测评合作举办了十几场招聘,从金融行业的零售到地产行业的管培生,对于在线考试的需求分散在各个岗位。功夫熊猫.中国的创始人刘俊妹告诉我们,在功夫熊猫所定位的K级客户中,对于传统笔试繁复的考试流程的抱怨从不少见,他们对于简化操作流程是有非常强烈的需求的。   去年12月份,功夫熊猫受到一家国有金融银行委托,组织一场127人的招聘柜员的考试,考场就在银行的办公区。考试现场,考生开始答题时,电脑摄像头会开启,对考生的的表现进行记录,同时系统还会远程监测考生离开答题页面的次数,并反映在最后的报告中。   无论是微信考试还是在线考试,一个不可回避的敏感词就是监考。王熠航坦然承认,考生作弊手段花样翻新,软件所能监控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但柏一鸣的经验是,一场考试时间紧迫,考题又是公司自己出的,可预测性并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作弊浪费的是自己的答题时间,对总成绩并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刘俊妹认为,HR加系统监测已经是双保险,她更担心的是网络会不会出问题,但一场招聘会试验下来,她和客户那边对于产品的体验都是满意的。   与招聘网站合作 百一测评目前对试用期的客户都是免费的,过了试用期限,王熠航也承诺只会向客户收取很少的费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百一测评除了技术开发之外并没有太多的花销。不养销售,推广也完全要靠合作。百一测评团队目前11个人,基本上全是技术。与功夫熊猫.中国的合作就是王熠航开发的推广捷径:与招聘网站对接资源,用服务交换客户。   刘俊妹也会在使用中对系统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希望百一做一套系统直接和客户的服务器对接,注重保护客户的人员数据信息安全。   对于未来的盈利模式,王熠航表示一方面可能会对企业方的一些高端服务收取一些费用,另一方面,C端的用户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毕竟,在这个吃人口红利的行业,每年有700多万应届毕业生和不可胜数的社会求职者都是他们的目标受众。他现在会利用百一的微信服务号推送一些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的内容——有的考生在参加百一组织的微信考试后,并没有将服务号取消关注。有时候也会发一些求职建议,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建立和维护好自己的粉丝群。   但王熠航同时表示,盈利模式这部分,目前并没有考虑的很清楚。现阶段,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Claire.W    来源:虎嗅网
    产品
    2015年02月09日
  • 产品
    主打学生兼职的应用火热,2月9日又将上线一款新的兼职类垂直应用——蜗牛树。 HRTechChina注:近期关于兼职类应用的新闻比较多,比如  2014年12月上线的一米兼职和另外一款产品兼职猫,日前分别获得数百万天使投资和千万元A轮融资以及前不久HRTech报道的 探鹿等。学生兼职的确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但碰到的问题相对也就比较多。比如黑中介等等;而对于雇主方面来说,招兼职人员也面临着不大不小的困难。目前。在以下分类信息网站上到处充斥着中介,甚至“黑中介”,兼职猫和 探鹿纷纷打出“去中介”口号。这种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的出现,或许可以打破兼职市场鱼龙混杂的服务格局,为大学生提供更加靠谱、高效的兼职服务。近期,小编将对目前比较活跃的兼职类应用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对比和分析,关注我们HRTechChina,敬请期待。   以下文章来源:猎云网(文/王赛英) 近年来,在大学生日渐成为消费群体主力的同时,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们也将产品定位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上,其中如何丰富学生的业余时间成为众多创业者的首选,以兼职类最为广泛。目前, 市场上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兼职App有口袋兼职、兼职猫、微兼职等,以及猎云网关注一款即将在2月9日上线的兼职类垂直应用——蜗牛树。   创始人蒋栋先生在接受猎云网采访时表示,创立蜗牛树的契机源自于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在数量上日渐强大,而多数学生在学校里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对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显得有些单薄了。如果能够结合当前学生时间较为充裕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技能,就可以让就业之路走得更为顺畅一些。   O2O+空闲时间增值+报酬及时到账 现阶段,蜗牛树主要是以大学生兼职为切入点,让用户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兼职信息,丰富在线用户业余生活,挖掘并提升用户空闲时间附加值。采用“线上+线下”的双重“打劫”模式,打劫所得均可提现;同时用户可以设置自己的空闲时间,App会自动根据用户的空闲时间推送相应的兼职信息,包括线上的调查问卷、任务测试、体检报告等,以及线下的各种兼职信息,而这些兼职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 针对传统的学生兼职中工资发放严重滞后的问题,蜗牛树致力于让用户尽快获得劳动报酬。据悉,目前蜗牛树已经和一部分招聘方合作,可以做到兼职结束后当天或第二个工作日支付报酬。为方便统一管理和便捷提现,蜗牛树会将用户的报酬全都在蜗牛树平台中转化为虚拟豆币,用户可以随时提现。这样蜗牛树可以为兼职双方提供安全有保障的交易平台,加速交易进程。   蜗牛树的创始人蒋栋先生在韩国期间便创业做海淘,产品是前些年风靡国内年轻人市场的某品牌MP3、UMPC、影像设备等,当时蒋先生敏锐的抢占市场先机,通过对供应链的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回国后在慧聪网担任产业带的高级经理,负责运营方面的工作。   据悉,蜗牛树在未来的模式中除了以兼职的形式为用户增值空闲时间,还将加入技能交换这一元素,让对各方面能力都有较为丰富需求的在校大学生在该平台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换取学习到别人的技能。这些技能并不局限于死板的书本内容,只要用户感兴趣就可以在蜗牛树中进行交换。未来,蜗牛树还会基于LBS提供一些其他的服务。   目前,蜗牛树正在准备天使轮融资。猎云网对蜗牛树现阶段兼职平台的设计和未来技能交换的模式表示欣赏。但面临兼职App和在线教育领域应用的红海之争,蜗牛树仍需在用户体验方面深耕细作。   大学生群体是智能手机的主力用户群之一,对于天天泡在各种App中的他们来说,他们对手机App的用户期待高,在交互上简介明快、在功能上完备齐全、在运营上贴近大学生兼职心理的App,才能在这个领域抢占先机。并且当今大学生都能够利用BBS、SNS等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兼职需求,蜗牛树需要有更丰富的兼职资源和对大学生来说更优质高价的“工作源”,并且在运营上及时更新,才能让本就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陌生的大学生们对这个App产生较强黏性。  
    产品
    2015年02月06日
  • 产品
    多用途项目管理工具Team,欲让管理业务变得更加轻松一点 Team是一个多用途项目管理工具,小型创意工作时可以使用它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很多人都知道,设计师、作家、摄影师和其他创意类工作者都讨厌将时间花在创作之外的事情上,尤其是业务方面的工作。他们不喜欢管理财务、员工,任何这样的工作在他们眼中都是累赘,会让他们分心,丢失灵感。   一个名为Team的新工具想要帮助创意者们解决这些问题,让管理业务变得更加轻松一点。这个工具的设计者为Jerome Iveson,他是设计工作室Thrive的设计师。Team是为小型设计工作室量身定做的,它可以管理工作室的日常运营,并且还添加了其他一些实用项目管理、财会服务、时间管理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可以说,它将Basecamp、Freshbooks、Toggl和Google Analytics等软件进行了结合,打造出一个功能丰富的多用途工具。   Iveson作为设计师已经有了20年的时间,他清楚地知道小型设计工作室的痛点。他表示:“在建立了Thrive之前,我一直都在经营小型设计工作室。员工数量从2人一直发展到14人,我清楚小型工作室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没有优秀的工具来帮助我们管理业务,似乎所有工具都不适合我们。没有哪一个软件能够提供所有我们所需要的功能,而且这些软件使用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或者在美学设计上特别吸引人。”在成立了Thrve之后,他希望能够做出一个他理想中的项目管理工具。   在设计Team这个软件的时候,Iveson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他对1000个小型工作室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50%的工作室都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使用过任何在线软件来管理他们的项目。还有一些工作室同时使用线上和线下工具,例如在不同软件中切换,将项目导入到不同工具中。Iveson表示:“我们想做一个一站式的软件,帮助人们节约时间。”   节约时间,就意味着节约金钱和精力。Team不仅功能强大,而且它的设计优美,足以满足苛刻的美学设计师的审美要求。它延续了Thrive第一个软件Solo的设计理念。Solo推出于2011年,是一个针对兼职创意工作者设计的时间和项目管理软件。   Team还具有数据分析功能,所有输入到Team中的数据,都可以进行实时分析,让工作室负责人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业务情况。它还可以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让负责人了解每一个项目的进度。 Team适合所有计件工作的创意工作室。Iveson指出,摄影师、图像工作者、插画家、建筑企业以及网页设计师将会对它特别感兴趣。   这个应用向用户提供收费服务,具体费用取决于你所选择的套餐以及工作室的员工数量,单月价格在9-15美元之间,包年价格为90—150美元之间。这个费用并不算便宜,但你是愿意花这份钱呢?还是愿意将宝贵时间浪费在琐碎的事情上呢?Iveson表示:“如果你能够以正确的方式使用这个应用,你马上就能够 ‘赚回票价’,因为你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时间放在更有意义的工作上。”   (via fastcodesign,译|快鲤鱼)
    产品
    2015年02月06日
  • 产品
    工作不好找?试试这个网站,它能帮你分析你适合什么工作 找工作并不是件容易事,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当我们进入仰慕已久的公司,会认为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结果却发现它并不适合自己。这其中有很多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工作时长,假期安排,甚至是是否允许在办公室养狗。   两位MIT的毕业生Cameron Levy和Dustin Smith就对这一话题特别感兴趣,他们也想帮所有人找到理想的工作。Levy表示,“选择工作是一个人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我们想不到有什么事更值得做。”所以在2013年,当Levy完成MBA,Smith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他们开始开发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工具。   最初的反馈还不错,他们把自己的项目告诉朋友和同学后,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我需要它。然后在当年秋天,MIT媒体实验室的E14 Startup Fund创业基金(MIT毕业生的孵化器项目)开始为他们提供支持。   两年后的现在,Levy和Smith发布了Beansprock网站,它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及机器学习技术帮你找到合适的工作。换句话说,他们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职业规划,帮助需要的人找到最佳工作。   这一服务也是众多人工智能项目之一。像Google,Facebook和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早已在语音及图像识别上使用人工智能,无数的小创业公司也致力于其中,企业用新技术改变世界,其中就包括找工作。   它如何运作? 使用Beansprock系统时,你需要花2到5分钟提供一点关于自己喜欢的工作类型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你喜欢的公司规模,文化,你拥有或想要学习的技能等。   如何你愿意,还可以将这一服务与LinkedIn相关联,加入更多数据。你还能告诉系统,是真的想找工作,还是随便逛逛,这样系统的匹配频率会有所不同。   而在另一端,Beansprock每天会从招聘网站等公开信息中,收录成千上万的新工作信息。如有必要,它还会加入额外信息,比如工作所在行业,可能的薪酬范围,办公地点等。通过将数据库与用户信息相比较,其算法能帮你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某些情况下,Beansprock还会要求额外信息,如是否愿意学习一种新技能,这可能帮助进行更准确的匹配。Levy表示,自然语言算法能理解复杂的技术术语,如果技能描述中写的只是“ML”,系统也能知道它指的是“机器学习”。   有前景吗? 最开始,Beansprock只能帮找技术类工作,而且仅限波士顿,纽约和旧金山等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IT技能的缺口很大,他们想首先解决这一问题。   Beansprock在销售和项目管理等工作上也有涉及,但也仅限科技类公司,很多岗位都面向IT专家和软件工程师。   现在Beansprock已经允许公司直接在系统中列出工作岗位,当然,提供合适的人才时公司也要支付一笔费用。   那Beansprock会有用吗?会有前景吗?Levy说:“随着数据越来越多,它也会越来越强大。”   (via wired,译|快鲤鱼)
    产品
    2015年02月06日
  • 产品
    视频会议服务公司Zoom高速成长,因而斩获3000万美元C轮融资 Zoom是一家由前 WebEx VP 创办的视频会议服务企业,其成立最初的目标就是做下一代的WebEx。   可以看到 Zoom 主要提供桌面端及移动端的视频会议服务,无需额外硬件,支持高清视频会议及录制、屏幕共享、组间沟通等功能。主打中小企业和教育市场。Zoom 可以给予教学机构很多价格上的优惠,学校可以用 Zoom 来做虚拟教室,学生小组讨论及助教辅导课等。     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每个月以 20% 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并且同时可以保证盈利,正因其高成长性,Zoom 又在最近斩获了 30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高通、Horizon Ventures、雅虎杨致远等投资者都参与了该轮融资。   融资之后,Zoom 会将资金主要用在市场推广以及销售上。目前 Zoom 已有 65000 个企业用户,2500 个教育用户,可以同时支持高清质量下的 200 人的在线视频会议。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苑伶]
    产品
    2015年02月05日
  • 产品
    刚听朋友抱怨说美工难找,这不,新上线的点匠网主打免费的电商设计师招聘及移动办公平台   目前电商的渠道同质化严重,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商家越来越重视店铺装修与设计,这就带火了这么一个职业:美工。其实这帮人顶着设计师的头衔过的并不怎么如意,其实就是看似高大上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因为大部分的收入都给了外包公司,到手的也只有三成左右,分配极不合理,但同时,单店铺装修设计行业市场规模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所以电商设计师人才始终处于稀缺状态。 点匠网是一个免费的电商设计师招聘及移动办公平台,最大亮点在于将雇主托管的每月工资全部发放给设计师,设计师收入将大大超出现有市场平均水平。基于点匠网的前端产品,雇主可进行设计师面试、托管工资,设计师可在线入职、办公。点匠网后端产品为移动办公系统,雇主可通过平台和设计师实时互动,在线安排工作,同时实现签到、请假、暂停、投诉、辞职、解雇等一系列功能,后期将上线APP,雇主更可以通过手机移动化管理远程设计师。点匠网本着让店铺装修更专业更简单的平台使命,根据雇主用人需求匹配对应水平、类目的设计师,设计师可以在任何地点办公,雇主可直接通过平台托管工资,进行雇佣、在线管理设计师。 点匠网创始团队大多来自于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CEO王志坚曾供职于阿里巴巴集团金融部,2011年离职创办某电商设计公司,3年间实现了从0到2000万年营业额的增长,2013年2月首次在业内提出美工包月产品,并于2014年底启动点匠网项目。COO林志宇来自于支付宝用户事业部,2011年创业以来,亲手组建了超过200人的设计师团队,同时建立了电商设计行业的三大标准、过程管理系统、设计师激励体系等。林志宇负责主导点匠网的平台架构。CTO胡旭东曾担任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负责点匠网的技术架构和开发工作。   在COO林志宇看来,在线全职、移动办公,将更适用于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电商前15年做的是把传统产品中间商扁平化,后15年将会通过互联网手段解决服务业中间商扁平化。河狸家、58到家、阿姨帮等应用都在做类似的事情,但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针对是C类消费者,而点匠网面对的是B类商家。C类产品烧钱凶,用户规模大,客单价低,用的是碎片时间。而B类商家产品用户规模略窄但非常精准,无需烧钱,客单价极高(平均5000元/月/次支付),用的是全职时间,而且黏度极高,每月都必须支付。 国内与之类似的是猪八戒网,但已成为机构为主,且服务业缺少标准,投诉量极大。点匠网要做的就是打破机构,建立标准。目前平台未正式上线发布,从2014年12月初开始内测,设计师用户数约100人,雇主用户数过200家,平台月交易额超过100万元。其中有不少雇主甚至已将半年、全年的工资托管。2015年目标雇主数达到10000家,设计师活跃用户数超3000人,平台年交易额达到5个亿,同时实现移动化。后期平台将染指电商第三方服务业中其他行业。2014年初公司已获得创东方数百万元天使投资。   猎云网(文/司宇)
    产品
    2015年02月05日
  • 产品
    第一企信:一个融合通信方式的企业级沟通工具,欲打造“第三度沟通空间” 来源:猎云网(文/孙策) 人性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微信的成功是源于人性“认同和归属感”,人们都害怕孤独,需要一个熟悉的圈子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陌陌的出现也验证了人性当中有“突破自我边界”的欲望。从马斯洛的人性需求理论来看,微信满足了人性安全、情感的需求,陌陌满足了人性的“生理需求”。那么问题来了,人性中更加重要的获得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我们团队提出了人性的三度空间,微信熟人圈是第一度沟通空间,陌陌的生人圈是第二度沟通空间,第一企信将打造第三度沟通空间即工作圈,这个圈子里,一帮人共同做事,成就彼此的尊重和自我实现,只有在工作圈的第三度沟通空间,人们才能实现受人尊重并实现自我价值。”第一企信CEO米卫东向猎云网表示。第一企信是一家提供团队协作沟通工具服务的公司。   组织的经营说到底无非是让人做事,团队之间沟通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团队协同工作的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第一企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 “第三度沟通空间”的概念,希望通过融合通信的方式提高团队成员合作的整体效率。   目前影响团队沟通效率的原因无非几点:不知道找谁;知道找谁但找不到;时间碎片化、办公地点多样化带来的沟通不顺畅等情况。有问题就有机会,第一企信对此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目前第一企信已经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针对找人的问题,提供了企业通讯录功能和商务好友功能,企业通讯录功能用于团队内部沟通,商务好友功能与上下游合作伙伴沟通,除此之外,还对个人工作圈和人脉维护方面有所帮助。   2.第一企信支持图文消息、语音留言、语音通话以及多方的电话会议。   3.融合通讯技术的应用让第一企信与企业原有通信系统可以进行对接,达到与原系统同步的效果,避免了用户需要两种系统之间来回切换的麻烦,以此保证体验上的一致。   4.第一企信目前可支持Windows、Android和IOS设备,基本覆盖了大部分用户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路上都可以协作办公。   5.第一企信有一套消息同步机制,让用户手法的文件在多客户端之间同步,方便登陆账号后查看下载文件。 与第一企信提供类似服务的厂商不在少数,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微信企业号、阿里推出的钉钉以及传统企业IM厂商。可谓巨头林立,虽然目前还没有占据绝对话语权的应用,但不禁发问,互联网巨头进入的市场,其他人还有机会吗?   对此,米卫东表示:“如果一个市场没有竞争对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这个市场没前景、要么就是行业地位已经确定了。阿里发布钉钉的时候我很激动,这说明我们选对了市场,方向是没问题的。在竞争中失败并不可悲,可悲的是走了一条没有前景的路。”   如果拿第一企信与微信做比较,笔者认为,在团队协作方面微信比较适合小团队的沟通,第一企信比较适合大中型企业的使用。除此之外,就微信目前的功能来看,比较适合外勤人员的沟通使用(PC端较弱),第一企信比较适合经常在办公室的人群使用,且在私有化部署和融合通讯方面的能力相较于微信比较有优势。微信虽然很强大,但产品定位和发展策略不同,专业的事儿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不可规避的是阿里推出的钉钉,对此,团队成员表示,“各有优劣势,在推广资源和资金方面劣势是非常明显的,但我们有20年的企业级通讯服务经验,第一企信和稳定性与语音质量略胜钉钉一筹。更加重要的是私有化部署方面,出于安全考虑,大中型企业更倾向于自己管理数据,防止数据外泄。”   第一企信团队透露,目前第一企信云平台的企业用户已经超过5000家,并且以每天70-100家的速度增长。且当用户真正体验了产品过后绝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第一企信,说明产品对于用户的粘性是比较大的。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团队表示:“未来会增加企业社交功能,并且可以支持一个用户在多个团队中。通俗的说来,就是建立一个个人专属工作圈,即区别于微信熟人朋友圈、陌陌陌生朋友圈之后的第三度沟通空间。此外,会开放平台服务能力,通过接口开放来整合企业多样化的业务系统,同时针对常见办公场景开发一些情应用,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共性需求。”   “我们的产品一直在通过用户反馈来搜集需求,未来产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分析用户反馈的建议和需求,因为脱离了用户谈产品,说的再好也都是乱弹琴。”米卫东向猎云网表示。   据了解,第一企信公有云平台会坚持主体功能永久免费,未来可能会针对文件存储空间等功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在私有化部署以及一些定制化开发和服务会进行收费。“至于以后的商业模式,我们并不担心,只要产品足够好,一定会有适合的商业模式,但如果产品有问题,即使搬来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早晚要消亡,因此我们依然会把产品作为受邀发展方向。”   第一企信创始团队均具备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平均年龄41岁。其中CEO米卫东曾创办过广东佳和通讯,创业经历近二十年;CTO胡修彪具备15年的TMT行业研发、产品和管理经验,曾创办拼啦拼车网;CHRO牛俊伟曾在两家上市公司担任过人力资源总监;首席架构师覃海峰曾主持多项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团队人数已达60人左右。   据了解,第一企信的天使轮融资由创始人出资。目前正在考虑A轮融资,用于产品研发、运营以及线下销售等方面。  
    产品
    2015年02月05日
  • 产品
    GoSquared 推新分析工具 People Analytics,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 就在 GoSquared 庆祝成立 9 周年之际,这家位于伦敦的“创业公司”推出了其迄今最具雄心的一款产品。GoSquared 由詹姆斯·吉尔(James Gill)、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基奥夫·瓦格斯塔夫(Geoff Wagstaff)在他们 14 岁时创建。   GoSquared 以 实时网页分析产品 著称,竞争对手包括 Chartbeat、Google Analytics 以及实时分析领域的其他公司。GoSquared 新产品“People Analytics”旨在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对传统软件即服务(SaaS)公司存储于多个独立软件上的所有用户数据进行整合,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用户需要。   这些独立软件一般包括内部开发工具、第三方计费系统、桌面支持软件、网页分析工具以及“庞大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也就是说,若想解决某个客户问题,必须对它们每一个进行单独询问。这种做法不仅费时耗力,还要求员工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才能使用每一个独立软件。   相比之下,PeopleAnalytics 旨在让企业客户可以从单一、直观的界面访问和搜索所有这种“用户级别”数据,最终目标则是让他们可以从“个人”层面与用户建立联系。   GoSquared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吉尔说:“People Analytics 就是为了将企业所拥有的一切用户数据和信息——当前存在于众多不同工具中的信息——整合到一个地方,供团队里的每一个人轻松搜索、排序和访问。”   “其他工具一直在慢慢瓦解这种创意,也许会向你显示用户的账单历史,或是他们的在线活动,或是支持客户的历史等等。People Analytics 将这块拼图的所有部分都整合在一起,这样,你就有了一个寻找用户信息的明确地方。”   至于这一工具如何在实践中使用,吉尔举了在软件即服务领域支持客户的例子,具体而言,就是向遇到升级问题的客户伸出援手,如果没有 People Analytics,客户必定需要在不同工具上查询信息,如计费系统、内部管理员系统或第三方分析工具。   吉尔解释说:“只要搜索一下客户姓名、电子邮箱地址或用户 ID,你就能获得有关该客户的完整信息,包括他们使用过的设备,之前出现过的错误,以及他们浏览过的页面等等。”   吉尔说,PeopleAnalytics 的另一个潜在用途是产品管理。“通过过滤所有用户的信息,你可以利用 PeopleAnalytics 来解答各类问题,比如‘在所有参与测试的用户当中,有多少激活了 X 功能?’”   这样,产品经理就能知道哪些功能经常被使用,哪些功能很少被使用,因为 People Analytics 会整合单个用户的数据,所以你除了报告数据外,还能对这一数据采取行动,比如将定制产品的电子邮件发送给特定用户。   与此同时,与 GoSquared 庆祝成立 5 周年时的情况不同,23 岁的吉尔称该公司不打算举行派对,会将这种庆祝活动留到公司成立 10 周年庆典上。   GoSquared Launches People Analytics To Help Businesse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ustomers As GoSquared celebrates its 9th birthday — James Gill, James Taylor and Geoff Wagstaff started the company when they were just 14 — the London-based ‘startup’ is launching its most ambitious product to date.   Best known for its real-time web analytics offering, which competes with Chartbeat, Google Analytics and other companies in the real-time analytics space, GoSquared’s newly released ‘People Analytics’ aims to tackle a potentially bigger problem: namely, consolidating all of the user data a typical SaaS company has stored in multiple and siloed software to help them get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ustomers.   Those silos typically span internally built tools, third-party billing systems, support desk software, web analytics, and “bulky” CRM systems, meaning that to solve a particular customer’s problem they each need to be interrogated separately. Not only is this time consuming but requires staff to have been trained to use each disparate piece of software.   Instead, People Analytics aims make all of this ‘user level’ data accessible and searchable from a single and intuitive dashboard, with the ultimate goal to enable businesses to connect with users on a “personal” level.   “People Analytics is about bringing together all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you have on your users – information that currently sits in a handful of different tools – into one place, where it can be searched, queried, and easily accessed by everyone on the team,” explains GoSquared co-founder and CEO James Gill.   “Other tools have been chipping away at this idea, and perhaps show you information about a user’s billing history, or their on-site activity, or their customer support history. People Analytics pieces all of these parts of the jigsaw together so you have one definitive place to look up information on your users.”   As for how this might be utilised in practice, Gill gives the example of customer support in the Software-as-a-Service space, specifically dealing with a customer who is having trouble upgrading, which, without People Analytics, might invariably require looking up information in multiple different tools, such as a billing system, an internal admin system, or third-party analytics tool.   “Just one search for the name, email address or User ID will give you back a full profile with all the info you need on a specific user, including the device they were on, any errors they triggered, and any pages they viewed before they sent their support ticket,” he explains.   Or another potential use-case, says Gill, is product management. “By filtering your entire user base, you can use People Analytics to answer questions such as ‘out of all our trial users, how many people activated feature X?'”.   This enables product managers to know what features are heavily used (or barely used at all) and, because People Analytics includes data on individual users, you can go beyond reporting and actually take action on that data, such as sending a bespoke email to a specific list of users.   Meanwhile, unlike when GoSquared celebrated its 5th birthday, Gill says the startup isn’t planning a party and instead will wait till it reaches 10. “Boy does time fly,” adds the 23-year-old.   来源:techcrunch.com
    产品
    2015年02月04日
  • 产品
    企业福利平台 AnyPerk 完成 850 万美元 A 轮融资 许多公司正面临 越来越大的压力 ,需要向员工提供更优厚的福利。至少,科技行业就是如此。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创业公司没有能力提供与大公司同等水平的福利。在这种情况下,一家创业公司 AnyPerk 愿意提供帮助。   AnyPerk 开发了一款平台,希望帮助各种规模的公司向员工提供福利和折扣信息。该公司今天宣布,已经完成了 850 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AnyPerk 的此次 A 轮融资由 DCM Ventures 领投,Digital Garage 参投。作为交易的一部分,DCM 合伙人本多央辅将加入 AnyPerk 董事会。这使得该公司的融资总额超过了 1300 万美元。   AnyPerk 正在快速发展。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福山太郎表示,自去年夏季 完成种子轮融资 以来,公司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 200%。目前,AnyPerk 在美国拥有“数百家”客户。AnyPerk 于 2012 年 诞生自 创业孵化器 YCombinator,位于旧金山,目前有 45 名员工。   AnyPerk 表示,将使用此轮融资去开发一款移动应用,向公司员工推送具有相关性的福利信息。一般情况下,许多员工可能并不清楚这些信息。例如,作为 AnyPerk 的客户,Lyft 的员工将可以获悉,在前往 AMC Theater 看电影时能获得 40%的折扣。此外,该公司也在测试另一项功能,使企业经理可以直接通过 AnyPerk 平台发放现金或礼品卡福利。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AnyPerk 并不是“福利即平台”领域的唯一一家公司。几年前,一家名为 BetterWorks 的公司凭借类似的理念获得了 1050 万美元的投资,但最终 于 2012 年 5 月关闭 。这样的理念在亚洲更容易获得持续的成功。例如,来自新加坡的 Rewards、来自日本的 Benefit One,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 PerkPool 均为这一行业的知名公司。目前,凭借新一轮融资和更明显的发展势头,AnyPerk 希望成为在美国成功引入这一商业模式的第一家公司。   AnyPerk, A Platform For Delivering Perks To Employees, Raises $8.5M In Series A Funding In the tech industry at least, it seems like the pressure for companies to provide “perks” to their employees has never been higher. But oftentimes, startups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provide the same level of perks as larger established corporations do. That’s where AnyPerk, a startup itself, wants to help.   AnyPerk, which makes a platform aimed at letting companies of all sizes deliver perks and discounts to their employees, is announcing today it has raised $8.5 million in new funding.   The funding round, which is AnyPerk’s Series A, was led by led by DCM Ventures with participation from Digital Garage. As part of the funding, DCM partner Osuke Honda will join AnyPerk’s board of directors. This brings the total amount of money invested in AnyPerk to more than $13 million.   The new money comes as AnyPerk is purportedly seeing swift growth: The company’s CEO Taro Fukuyama says they’ve grown by more than 200 percent since their seed round closed this past summer, and the company now has “hundreds” of clients in the U.S. AnyPerk, which first launched out of Y Combinator in 2012, is based in San Francisco and currently has 45 employees.   The company tells me they’ll be using the funding to build out a mobile app to push out notifications about relevant perks to employees who may not know they have them (for example, employees of Lyft, an AnyPerk client, would be notified of their 40 percent off AMC Theater ticket discount when they’re at the movies.) Also, the company is working on a beta feature that will let managers or colleagues give spot bonuses in the form of money or gift cards by using the AnyPerk platform.   It bears mention that AnyPerk is not the only company in the perks-as-a-platform world. A few years back, a company called BetterWorks raised $10.5 million for a similar concept, but ultimately shut down in May 2012. The idea has had more lasting success in Asia, where Singapore-based Rewardz, Japan-based Benefit One, and Malaysia-based PerkPool are all notable players. Now, with its new funding and apparent momentum, AnyPerk hopes to be the company that can successfully bring the business model here to the U.S. to stay.   来源:techcrunch.com
    产品
    2015年0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