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美国在线课业答疑平台studypool获12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将 Uber 和 Airbnb 模式引入到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项目Studypool以“学生有偿提问老师竞价解答”的方式,为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搭建起一个在线课业答疑平台。该项目于近日刚刚获得由 Lerer Hippeau Ventures 领投、多家机构跟投的 12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Studypool 的答疑流程是这样的:登陆网站并注册后,学生若选择“简单问题”,则基本可以在 8 分钟以内获得平台上老师的快速解答。如果问题较难,学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付费提问,老师则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可解答时间向学生“报价竞标”。提问学生可以根据不同老师的专业背景、系统评级、学生评价进行筛选,被选中的老师给出答案,学生根据满意程度进行付费。 创立于 2014 年春的 Studypool 目前已拥有超过 2 万多名教师和 4 万多名学生用户,并已积累了约 15 万个问题和另外 5 万多篇相关知识。用户的问题涉及到数学、经济学、金融学、商科、编程等众多领域。Studypool 的用户偏向大学生,但高中生的数目却在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已有 30% 的用户是高中生。   同样都是 UGC,看起来好像和百度知道以及国内很多在线教育答疑 APP 很像,但 Studypool 在产品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为了保证每个问题的回答是专业的 Studypool 要求入驻平台的老师提交官方资格证书和教育学历档案以获得平台的身份“认证”。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人页面,类似淘宝卖家一样,在个人页面展示这位老师的专业背景、个人简述、系统评级、答疑历史和学生评价。而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老师专业技能进行图像可视化,帮助学生在众多老师中寻找最合适的。 关于涉及到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Studypool 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它允许用户匿名提问。其次,如果问题中涉及到个人信息,平台可以进行隐私加密处理。平台对用户提出的第一个私密问题提供免费加密服务,之后每次需要加密处理的问题平台会向用户收取 2.85 美元服务费。   Studypool 直接用现金对老师进行激励,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老师入驻平台,另一方面增强了在线老师尽可能多次答疑的积极性。此外,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在自己的页面上传售卖课件教材赚钱,平台抽取 20% 佣金。   Studypool 在一开始就有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它对学生的每次付费提问进行 20% 的佣金抽成,还会提供其他多种付费增值服务。这一次 120 万美金种子轮融资将用于继续扩大它的用户基数和发展相关产品服务,包括对现有网站的升级改进以及引入手机端 APP 的产品开发等。   来源:36氪
    硅谷
    2015年03月10日
  • 硅谷
    Outbound:帮助企业通过电子邮件和移动设备向客户发消息 随着移动革命的来临,无论客户身处何地,企业都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这便需要企业在电子邮件之外寻找一种新的营销手段。Outbound 是一家获得 Y Combinator 投资的创业公司,希望可以帮助营销人员开展新形式的营销活动,而不是仅限于“打开页面和点击链接”。为此,Outbound 将帮助营销人员借助于专门针对移动设备优化的手段,比如说推送通知、短信、甚至是应用内消息,最终与客户建立联系。   Outbound 的联合创始人 德鲁维卡兰·梅赫塔(Dhruvkaran Mehta)和 乔什·维斯伯格(Josh Weissburg)在实际的工作中曾遭遇过上述问题。两人此前在一家名为 Getaround 的汽车分享公司共事,维斯伯格专注于解决与用户互动的问题,而梅赫塔则作为工程师参与推动用户增长的项目。   维斯伯格解释说,他在 Getaround 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说服在 Getaround 注册的车主完成创建个人简介的过程。由于步骤十分复杂,有些车主留下的信息并不全面。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与这些客户取得联系,无论他们当时身处何方——无论在网上或是在外办事——鼓励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完成个人简介的创建过程。   据维斯伯格介绍,创建这种针对性营销活动,与各行各业的客户建立接触,从工程学角度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正是由于这种经历,维斯伯格和梅赫塔才有了开发一款新产品的想法,让非技术人员(如市场营销人员)更轻松地发出针对性消息,然后了解哪些消息管用,哪些消息不管用。   2013 年夏天,两人开始打造一项服务(即 Outbound 的前身),不仅允许营销人员实现营销活动自动化,而且还能基于具体的触发机制向用户发送信息,同时还针对自身和控制组发起多个营销测试活动。   梅赫塔解释说:“随着企业意识到人们向移动设备的转移,而他们的大部分收入也来自于移动领域,他们必须要开始与这些受众进行互动,让这些人总是留在自己的移动产品上。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适用于电子邮件的技术真的不适合推送通知…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即便发送的消息数量更少,但只要质量更高,企业仍可以赚到更多钱。”     这就是说,企业需要一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不仅在有关营销自动化的问题上,将移动当作“一等公民”,而且还能帮助企业发现哪种是覆盖这些受众的最佳方案,然后分析他们的任务是否得到满足。   例如,使用 Outbound 服务的企业不需要让客户打开电子邮件并点击链接,而是试图让客户填写完整的个人简介,增加支付信息,完成注册流程,填写缺失的信息,对帐号进行升级等等。 有了 Outbound 的服务,营销部门人员就不需要坐下来就创建消息平台的问题,与公司工程团队进行长时间讨论,或是诉诸于昂贵的营销自动化软件——这种软件也不能满足他们多渠道战略的需要。相反,营销人员可以上网登录 Outbound 的网站,立即开始创建他们想要的营销活动,填写相关信息,包括他们希望用户做什么以获得回报,以及希望以哪种方式(如推送、电子邮件和短信)与这些用户建立联系。   在举办了营销活动以后,营销人员还可以在 Outbound 网站上实时了解活动效果,以及追踪历史数据和趋势。   Outbound 在 2014 年夏天最早推出了这种服务,但当时它更多专注于渠道消息。今年早些时候,Outbound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开始支持更复杂的逻辑和 A/B 测试。根据客户规模的不同,Outbound 的服务价格最低为每个月 149 美元(向 2000 活跃用户发信息),最高为每个月 899 美元(向 3 万活跃用户发信息)。(Outbound 的服务价格根据客户需要送达信息的活跃用户数量而定,而不是基于发送的消息条数。)   到目前为止,Outbound 已与 16 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其客户的业务主要涉及教育、金融服务和卫生保健等领域,其中包括 HealthLoop、uBiome、eTherapi、GetSmarter 和 Omada Health 等公司。   Outbound 总部设在旧金山,目前获得了 150 万美元的融资,除了 Y Combinator,投资方还包括 Subtraction Capital 的保罗·威拉德(Paul Willard)、InterWest Partners 的道格·佩珀(Doug Pepper)、Correlation Ventures 的特雷沃·基恩兹勒(Trevor Kienzle)以及 YCombinator 的加里·谭(Garry Tan)和亚历克西斯·欧海宁 (Alexis Ohanian)等。   YC-Backed Outbound Helps Businesses Message Customers Over Both Email And Mobile With the shift to mobile devices, businesses today have a need to reach their customers wherever they are – and that includes marketing to their customers outside of email alone. A Y Combinator-backed startup called Outbound wants to help today’s marketers run campaigns that go beyond just tracking “opens and clicks,” and can also reach customers using mobile-friendly channels like push notifications, SMS and even in-app messages. The problem is something with which Outbound’s co-founders, Dhruvkaran Mehta and Josh Weissburg, are personally familiar. The two previously worked together at the car-sharing companyGetaround, where Weissburg was focused on activation and Mehta was the engineer who worked on growth alongside him. At Getaround, one of the challenges Weissburg faced was getting car owners who were listing their vehicles on the service to finish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ir profile, he explains. People would get stuck on different steps and would just drop off. He then needed to be able to reach these particular customers wherever they were at the time – on the web or on mobile, for example – and encourage them to take the next action needed to complete the process. Setting up these targeted campaigns to reach the customers in question across the various channels was a huge pain on the engineering side, says Weissburg. But the experience gave them the idea to build a product that would make it easier for non-technical people – like marketers – to more easily send out these sorts messages, and figure out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In summer 2013, the two began building what has now become Outbound, a service that not only lets marketers automate campaigns and send out messages to users based on specific triggers, but also test multiple campaigns against each other and a control group, among other things. “As businesses realize that populations are moving mobile and most of their revenue is coming from there, they need to start engaging those audiences and keep people coming back to their mobile properties,” Mehta explains. “But what happens is that a lot of the techniques that apply to email are not really applicable to push notifications…We believe, fundamentally, that companies can make more money by sending fewer, but better messages,” he adds. That is, the businesses need a solution that not only treats mobile as a first-class citizen when it comes to marketing automation, but also helps the business figure out what’s the best means of reaching those customers and then measuring if their goals were met. Instead of just getting customers to open an email and click a link, for example, a business using Outbound may be trying to get users to complete a profile, add payment information, finish a sign-up process, fill in missing information, upgrade an account, and so on. With Outbound’s service, marketers don’t have to sit down and have lengthy conversations with their company’s engineering team to build out their messaging platform, or turn to sometimes expensive marketing automation software that can fail to address their need for a multi-channel strategy. Instead, marketers can go online to Outbound’s website to start immediately creating their desired campaign, including information like what user actions will kick it off, what they want users to do in return, and how (e.g. push, email, SMS) they want to reach those users. The service then returns a “to do” list customers can bring to their developers that tells them the exact API calls to make. Or, in the case of those who are already sending their data to the online hub at Segment.com, using Outbound is only a matter of toggling a switch to turn it on. After the campaigns are running, marketers can watch the results in real-time on Outbound’s online dashboard, as well as track historical data and trends. The company first launched its service publicly in summer 2014, at which time it was focused more on funnel messages. Earlier this year, however, it expanded to include support for more sophisticated logic and A/B testing. Pricing for the service ranges from $149/month (2,000 active users) to $899/month (30,000 users) depending on company size. (The pricing i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active users being messaged, but not how many messages are sent out.) Today, Outbound is working with 16 companie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educational spac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healthcare in particular. Some of its customers include HealthLoop, uBiome, eTherapi, GetSmarter, and Omada Health, to name a few. San Francisco-based Outbound is backed by $1.5 million in funding from Y Combinator, Paul Willard of Subtraction Capital, Doug Pepper of InterWest Partners, Trevor Kienzle from Correlation Ventures, plus YC’s Garry Tan and Alexis Ohanian.
    硅谷
    2015年03月09日
  • 硅谷
    SAP全球裁员2250人 将加速通过互联网销售软件 // -1, //IE内核 presto: u.indexOf('Presto/') > -1, //opera内核 webKit: u.indexOf('AppleWebKit/') > -1 || u.indexOf('UCWEB') > -1, //苹果、谷歌内核(UC急速浏览器也支持webkit) gecko: u.indexOf('Gecko/') > -1 && u.indexOf('KHTML') == -1, //火狐内核 mobile: !!u.match(/AppleWebKit.*Mobile.*|UCWEB/), //是否为移动终端 ios: !!u.match(/\(i[^;]+;( U;)? CPU.+Mac OS X|iOS/), //ios终端 android: /Android|Linux.*UCWEB/i.test(u), //android终端 iPhone: u.indexOf('iPhone') > -1, //是否为iPhone iPad: u.indexOf('iPad') > -1, //是否iPad webApp: u.indexOf('Safari/') == -1, //是否web应该程序,没有头部与底部 UC: u.indexOf('UC') > -1 }; }(); if(shell.android || shell.iPhone || shell.UC){return true;}else{return false;} } if(browser()){ var str = window.location.href; if(str.lastIndexOf("magazine.caijing.com.cn") 欧洲最大软件公司SAP周五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3%约2250人,主要因为公司将加速通过互联网来销售产品。   SAP在全球拥有约7.5万名员工。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斯特凡·里斯(Stefan Ries)称,公司去年也进行了类似比例的裁员。里斯说:“基本上,这是公司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而进行的持续措施。此次裁员并不是削减成本计划的一部分,而是重心调整所致。”   里斯还称,与此同时,SAP今年还计划在高增长领域增加2200名员工,如云计算业务、 Hana数据库业务,以及去年73亿美元收购的Concur业务。同样,SAP去年也增加了同样数量的员工。   当前,SAP正对其核心的软件业务进行重整,希望说服企业客户其软件能运行他们的最关键应用。   在欧洲,SAP员工可以签署主动离职协议。在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员工还可以选择提前退休。(李明)   来源:新浪科技
    硅谷
    2015年03月09日
  • 硅谷
    云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推出新玩法,促进预测营销 现在对于营销来说重要的已经不是客户在做什么了,而是客户下一步想做什么。这正是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商Salesforce推出新服务的理念所在。   昨天,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商Salesforce营销云服务推出了先期客户满意度的升级版:预测性决策(Predictive Decisions)。   该功能会检查一个匿名或已知客户的喜好,分析客户互动的轨迹,然后提供推荐内容和产品,或通过网站和电邮提供实时推荐。   “以前,信息和内容必须从第三方资源获得,”家具零售商Room & Board的网络客户体验主管Kimberly Ruthenbeck说,该公司使用了Salesforce的营销云服务。   她说,现在预测性决策功能让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变得更容易了,因为信息和内容会实时传到平台上。另外,个性化过程是自动的。   通过电子渠道客户会获得定制的店内销售体验。当客户选择或拒绝推荐时,预测性决策会自动更新客户资料以反映这些喜好。   “过去营销人员对于使用预测性营销很挣扎,”Salesforce的产品营销副总裁Gordon Evans说。   现在,对于一位两周前买了一套灰色沙发的30多岁女性顾客,Room & Board的营销渠道能更容易地自动表示她可能会对一个刚上架的黑色枕头感兴趣。   Evans称新一代的预测营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传送多个来源客户信息的难题,新品推出的内容更新,以及在所用渠道和顾客旅程中的个性化推荐。   Salesforce以前营销云服务上的预测营销重点关注网站。“我们正在做的是把服务扩张到电邮和其他途径,让它使用起来更容易。”   对于卖家来说,事先知道顾客想要买什么很重要。Salesforce称新的预测功能可以让网站收入提高10%,转化率提高25%。   当然,如今“预测性”成了营销的一个常见修饰语,许多平台都宣称他们能提供产品推荐。Evans表示新功能与众不同,因为它是营销云服务原创的,顾客信息、新内容和推荐将实时传送到所有渠道。   “顾客与公司互动时想要相关的经验,”Salesforce咨询合作方Bluewolf的首席运营官Corinne Sklar说。   “预测性分析是通向智能新体验的入口,这种体验将彰显品牌和促进客户忠诚度。”她又表示Bluewolf最近关于Salesforce的报告发现后者将近四分之三的客户将增加在分析上的投资,以促成“有意义的顾客时刻”。   【文章来源VB,编译:菜蚁,首发钛媒体】 Salesforce pumps up its anticipatory marketing with new Predictive Decisions It’s no longer just about what the customer does. It’s becoming more about what the customer wants to do next.   That’s the idea behind Predictive Decisions, the new level of preemptive customer satisfaction launched today on Salesforce’s Marketing Cloud.   It looks at an anonymous or known customer’s preferences, analyzes the trail of customer interactions, and then offers recommended content, products, or offers in real time across such channels as websites and email.   “Before, data and content had to be pulled from third party sources,” Kimberly Ruthenbeck told me via email. She’s director of web customer experience at furniture retailer Room & Board, which uses the Salesforce Marketing Cloud.   Now, she said, Predictive Decisions makes it “much easier for us to implement the collection of user behavior” because data and content are streaming in real time into the platform. Plus, she noted, the personalization process is automated.   The customer gets a more “customized, in-store sales experience” across digital channels, she said. When the customer chooses — or rejects — the recommendations, Predictive Decisions automatically updates customer profiles to reflect those preferences.   “Marketers were struggling to use predictive marketing,” Salesforce VP of product marketing Gordon Evans told me.   Now, he said, it’s easier for Room & Board’s marketing channels to automatically suggest that a mid-30s woman who bought a gray sofa two weeks ago might be interested in a new black pillow that was just added to the catalog.   He said this new generation of the company’s predictive marketing required addressing several key challenges — including the difficulty of streaming multiple sources of customer data, content updates like new products, and the resulting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across all channels and across the entire customer journey.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predictive marketing on Marketing Cloud focused on websites, he said. “What we’re doing is expanding that into email and the rest of the channels, and making it easier to use.”
    硅谷
    2015年03月06日
  • 硅谷
    3/4的中小企业主(SMBs)表示数字营销很有效 根据2014年11月BrightLocal的研究,四分之三的北美中小企业(SMBs)表示数字营销对吸引消费者很有效,37%的企业计划未来十二个月向数字营销上投入更多支出。但是,缺少这方面的技能、预算和时间阻碍了数字营销的发展。 当问及受访者对数字营销的态度时,理解数字营销并能自己执行数字营销计划的中小企业主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2013年的40%下降至2014年的29%。近28%的中小企业主已经开始学习数字营销以自己执行营销计划,但是目前还无法实现。   同时,那些希望实施数字营销计划但是却面临困境的受访者的比例也有所增长。和去年相比,更多的受访者认为预算(17%)和时间(10%)阻碍了数字营销。有趣的是,虽然预算面临困境,中小企业主对聘请营销专家来处理企业数字营销持更开放的态度;在经营企业时节省时间也许比些许额外支出更重要。   其他结果显示一些中小企业主已经开始采取行动,64%的受访者自己制定数字营销方案,和2013年的68%相比有所下降。18%的受访者表示2014年求助于顾问或代理企业,和去年相比增长15%。 数字营销的问题可能让中小企业主想起其创业初期,2014年12月The Alternative Board的调查显示,全球38%的小企业主(SBOs)将营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作为创业初期支出最多的方面,排在第一位。雇佣和训练员工排在第二位,包括数字营销技能,有35%的受访者选择。近十分之四的受访者希望曾在营销方面支出更多,希望花更多时间训练雇员的受访者更少(23%),在繁忙时期在技能上支出超过了时间投入。   当然,一些中小企业在数字营销之前就已经创立了,但是他们的感觉说明在营销和雇员身上多花点钱并不是坏主意。   编译自:eMarketer  译者:孙莹  来源:199it
    硅谷
    2015年03月06日
  • 硅谷
    微软的小秘密:大批云计算用户只注册不使用 [摘要]真正用Azure的客户很少,微软向销售团队施压,使用数据不达标将拿不到奖金。   多名知情人士对Business Insider表示,最近几天,微软销售经理之间流传着一个令人恐惧的新词:消费。   “消费”也称“使用”,指的是一个客户实际消耗的云计算资源。   因为签订广泛的合作协议而注册微软云计算服务的客户数量,与实际使用这些服务的客户数量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知情人士表示,这种脱节给微软内部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为了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竞争,微软一直在努力吸引企业注册Azure。虽然只收取很少的额外费用,甚至分文不收,但其中很多客户其实根本不打算使用这项服务。微软一直在将这类交易中的部分营收算作云计算营收,但如果这些客户并没有真正使用微软的云计算业务,这些营收就无法持续。Office365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是一套基于云计算的电子邮件和生产力套件(尽管我们听说Office 365正在步入快车道)。   ——微软正在向销售团队施加压力,迫使其将这些“只注册不使用”的客户转变成真正的“用户”。微软为此调整了很多销售团队的薪酬计划,为他们制定了“消费”目标。   ——我们听说,一些销售员将因此离职,或者因为实际使用数据不达标而拿不到奖金。拿不到奖金对销售员而言可谓致命打击,他们都要靠奖金才能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销售部门正在召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制定相关计划来提升销售指标。   在我们就此询问微软后,该公司回复称,其云计算使用量“表现强劲”:“我们发现各类规模的企业对微软云计算服务的使用量都表现强劲。所有Azure客户中有超过60%至少使用一种增值服务,例如流媒体视频。还有超过80%的Office365企业客户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负载。”   挺进云端 要理解销售人员为何对这些新制定的消费指标感到头痛,最好先了解一些背景信息:   在云计算行业,企业只需要根据实际使用的资源支付费用,例如计算时间、存储空间,以及增值应用和服务的使用量等。   这种模式很受客户欢迎,因此他们纷纷放弃传统的软件和电脑使用模式,通过云计算来获取计算资源。   因此,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争先恐后提供云计算服务,唯恐被竞争对手抢在前面。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攫取份额。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测算,云计算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566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270亿美元。   如之前的报道所述,微软过去几年一直在努力通过所谓的“先试再用”模式,吸引大批企业客户尝试该公司的云计算产品。所谓“先试再用”,指的是向企业提供云计算优惠,希望他们在用完优惠额度后继续付费使用微软的云计算服务。   但实际上,微软不会直接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代金券。一位知情人士说:“客户必须为‘企业协议’(EA)中的所有服务支付费用。根本没有免费的产品。”微软的大型企业客户几乎都会签订这样一份EA协议。   只不过,作为这项协议的一部分,微软会为协议中的软件部分提供高额折扣——例如,Windows授权费或SQLServer数据库授权费——然后将这些折扣应用于协议中涵盖的云计算服务。   事实上,与不附带云计算服务相比,该协议总共收取的费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但这却意味着微软可以把通过该协议实现的部分营收列入云计算营收。关于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做过相关报道。   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先试再买”战略,可以帮助微软将资金导入云计算业务。但这项业务同样蕴含着风险,如果企业客户没有持续使用微软的云计算业务,而是在优惠券用光后停止使用,微软就无法将其算作真正的云计算客户——尽管从财务报表上看,它似乎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这其实正是某些案例的真实写照。   “微软这个令人不堪的小秘密是:真正使用Azure的客户其实很少。”知情人士去年11月对我们说。   另外一名知情人士最近对我们说:“微软拿到了钱,但客户并没有使用云计算服务。”   知情人士表示,微软会在谈判数百万美元的协议时,绑定数万美元的云计算优惠额度,但实际上,这家企业客户根本不准备使用Azure(甚至还没有对这项服务的安全性进行认证)。   知情人士说:“别误会我的意思,有些客户的确很喜欢Azure,也的确用它做了不少事情。”但在某些销售区域,不到20%的企业客户却贡献了90%的Azure使用量。   对于促成那20%交易的销售员而言,新制度非常有利,但对其他销售员来说,情况却有些不妙。   普遍情况? 另外一名接近微软的人士表示,这一问题并非普遍存在。   该知情人士称,在看过了数千份EA协议和Azure协议后,他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包含了企业不想要或没有使用的Azure优惠额度。   谈到折扣问题时,这位知情人士承认,上文所述的折扣方式也会应用于其他产品,以便微软可以计入Azure的收入,但他认为这个问题并不普遍。   “我们并没有给Azure打折,我们对其他产品打折,以便借此为EA中包含的Azure创收。但这种情况的比例很低。”该知情人士解释说。   他表示,微软不会在这些合同上“亏钱”。   “实际上,客户会为他们并没有使用的东西(Azure)付钱。Azure协议持续一年时间,所以如果这包含在他们的EA协议中,他们就有一年的时间来使用这项服务。如果不使用,他们虽然付了钱,但却享受不到这项服务所带来的价值。”   该知情人士还证实:“是的,我们会要求销售员吸引客户使用Azure,因为这才是我们收取Azure费用的真实渠道。”   然而,其他销售员却对我们说,这种绑定Azure的模式其实非常普遍。   软件授权顾问辛西娅·法伦(Cynthia Farren)也在我们去年11月报道此事时证实了这一情况。   她当时对我们说:“我也听一些微软销售人员说过,他们负责的所有EA协议都会附带一些云计算服务,但并非所有客户都使用了这些服务。”   华尔街质疑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内部人士开始注意到这种情况,并要求微软披露更多细节。   当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Nadella)今年1月表示,该公司的云计算业务将成为一项年营收55亿美元的业务时,很多业内专家呼吁其公布更多细节。   “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实际的活跃用户总数。我希望他们能以更透明的方式披露这些数据(例如活跃用户等。)”法伦之前对我们说。   华尔街分析师同样如此。   在今年1月的微软财报电话会议上,花旗分析师沃尔特·普利特查德(Walter Pritchard)就曾向纳德拉和微软CFO阿米·胡德(AmyHood)询问Office 365的实际用户数——知情人士对我们透露,这项服务的企业用户正在快速增加。   “能否谈谈部署率?我知道你们的合同数很多,但有多少用户真正使用了这项服务,使用了电子邮件、SharePoint和其他云计算服务?”普利特查德当时问。   微软管理层当时回避了这个问题,胡德并没有披露活跃用户数,而是表示:“实际目标是向用户展示云计算服务,然后让他们尽可能快地转向这类服务。”   压力增加 很显然,微软现在正在对销售人员施压,确保用户实实在在地使用这项服务。   “根本的挑战在于,微软激励销售团队大举销售Office365和Azure,而不在乎客户是否需要、是否想要,甚至是否计划使用这些服务。”一位知情人士对我们说。   知情人士表示,以往,销售奖金只与同意在合同中增加云计算服务的客户数量挂钩。而现在,微软开始将“消费量”列为销售员和销售经理的考核指标——即使是已经签订的合同,同样会使用这一指标。   “新的薪酬对销售员不利,因为他们签下的客户并没有‘消费’云计算服务。很多区域都会每月或每两周展开一次‘消费业务评估’,以便促使销售员完成任务。”知情人士说。   知情人士所谓的“完成任务”指的是让客户使用他们付费购买的所有云计算服务,而且还要多用一些。   正当一些销售员担心无法让客户真正使用微软的云计算服务时,亚马逊和谷歌却开始从微软疯狂挖角云计算人才。   知情人士表示,微软在不恰当的时候遭遇了谷歌的亚马逊的大举挖角,人才严重流失。   业界共识 事实上,其他企业也在努力转变观念,不再单纯吸引用户,而是开始关注实际的云计算使用量。   惠普CFO凯西·雷斯杰克(Catihe Lesjak)今年1月坦陈,该公司也在开展这类项目。   根据惠普2月末公布的最新财报,该公司去年的软件营收同比下滑5%。“我们将继续把产品组合和运营模式转向SaaS和订阅服务。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销售动机的调整也将对短期营收产生影响。”她承认。   与此同时,有着被誉为“云计算之王”的Salesforce CEO马克·本尼奥夫(MarcBenioff)也在该公司在2月底宣布财报时大肆宣扬用户如何使用该公司的云计算服务。Salesforce是微软在云计算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   “我们本季度为客户处理了1770亿次事务,同比增长68%。你可以看到我们的使用率在飙升。客户使用我们产品的次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平均每个工作日处理约30亿次企业事务。这在企业技术领域堪称空间,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平台能够达到这一水平。”他说。   Salesforce多年以来一直在互联网上发布该公司的使用量统计数据。   现在,纳德拉也在面临压力,不得不开始披露使用细节。但在披露信息前,他显然希望先积累一些真正拿得出手的数据。(长歌)   BI中文站 3月5日报道
    硅谷
    2015年03月05日
  • 硅谷
    邮件追踪服务商ToutApp获1500万美元B轮融资,欲打造整合型营销神器 ToutApp创立于 2011 年,近日完成 1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领投方为 Andreessen Horowitz,原有投资方 Sigma West、Founder Collective、500 Startups 和 the Launch Fund 跟投。此轮后该公司总融资量达到 2000 万美元,领投方的 Scott Weiss 将加入 ToutApp 董事会。   起初 ToutApp专注于邮件追踪和检测,如一年中你处理了多少邮件、对方是否已阅读、点击了哪些位置、使用的什么设备等细节,并生成可视化图表。发现收件人行为是座金矿后,ToutApp 逐渐整合多家邮箱应用,并打磨了一些功能,直接通过信息流的形式,向用户清晰地展示推广对象的行为习惯,甚至提供一些辅助预测。   信息流的具体模式如下图所示,右上角提供近几天内的邮件数量,而下方追踪一栏中可以查看发出去的某封邮件的具体发送时间、浏览和点击量即使用设备、以及最下方具体到每次行为的时间点。 这种用邮件追踪用户行为习惯的功能,对营销推广非常有价值。比如对销售人员来说,根据用户查看邮件的时间可以更容易地选择正确打电话的时机,因此 Live Feed 也设置了直接拨打电话的按钮。   市面上已有很多为销售人员打造的工具,如InsideSales和 Brainshark,ToutApp 相信每个销售团队都会同时使用多达 15 种工具,而光是在输入数据上就浪费了很多时间。ToutApp 平台兼容所有的 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和主流邮件系统(Gmail、Outlook),希望成为销售人员所有邮件营销相关业务的入口,进而整合各类相关产品,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目前 ToutApp 的企业用户包括 Atlassian, Dropbox, Jive 和 Namely,用户中有超过 90000 的销售人员。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crunchbase.com, venturebeat.com]
    硅谷
    2015年03月05日
  • 硅谷
    中小企业商业管理初创企业Booker获3500万美元C轮融资 为美容、保健、家装等服务行业中小企业提供基于云的一体化商业服务管理的 Booker 近日获得了 35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   Booker 是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预约管理、CRM、市场营销、忠诚管理、POS 系统、业务分析等一系列配套商业服务管理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10 年,总部位于纽约。其目标是为所有企业建立一个基于云端的“统一平台”,帮助当地企业实现在线的商业管理,以及消费者与服务的无缝对接。   虽然面临着 Netsuite、Intuit 以及 SAP 等的竞争,不过预约方便快捷是 Booker 的优势之一。它提供了多种预约的实现方式,包括在服务提供商的网站、移动 app、手机 web 等,也可以将日程安排和预约植入到 SMB 的 Facebook 主页上。   Booker 的客户属于典型的中小企业,其年收入大概在 25 万到 100 万美元之间。视行业不同,其月服务费约在 100—150 美元左右。2年前Booker已有超过 6 万的客户,用户横跨多个垂直领域,包括保健、家居装饰、美容院等。目前,其平台每月登记的预约数超过了 300 万,月交易额已超过 20 亿美元。   此轮融资由 Medina Capital 领投,Jump Capital、Signal Peak Ventures 两家新投资者及 Bain Capital Ventures 等原有投资者跟投,大型支付终端提供商 First Data 作为战略投资者也参与了投资。此轮融资过后,其总融资额已达 7700 万美元。此轮融资所得拟用于教育、宠物美容等垂直市场的业务扩展。   // 注:报道所涉融资金额由对象公司提供保证,HRTechChina不作任何形式背书   [消息来源:venturebeat.com, forbes.com]
    硅谷
    2015年03月04日
  • 硅谷
    在线招聘和技能认证平台Sqore获得35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瑞典的在线招聘网站Sqore获得35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式Northzone。据了解,Northzone除了投资Sqore,他们还是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分类信息网站Avito和移动支付商iZettle。   Sqore成立于2010年,是由4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立的,他们建造了一套在线的技能挑战测试系统。他们也一直保持着在学校期间竞争意识,从起初单纯的信息网站Studentcompetitions.com到后来拓展到给公司和学生提供一系列服务的公司。截止到目前为止,总共有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500多万学生参加了Sqore的测试。Sqore希望能通过这套系统让学生用户接触一些专业的实习机会、奖学金和全职工作,同时也给合作的企业寻找正确的人才。   据了解,Sqore是请学校和公司设计技能考验的在线测试题,然后拿给世界各地的学生进行测试。他们的初衷很简单:不管你是通过传统大学教育、在线课程还是自学和实际经验获得的自身技能,Sqore都能够帮你进行技能的确认,并且帮你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机会。   Sqore方面还透露,他们已经给上千名学生用户找到了专业的工作或者奖学金机会。例如,一位印度女性曾经在Sqore上找到一家欧洲大学的航空学奖学金、印尼有一位女性也因为一种特殊的清洁水源的技术获得一家欧洲大学的奖学金。   说道Sqore合作的公司,也让人十分向往,他们合作的公司有IBM、Shell、KPMG、Bertelsmann、Ikea和 Morgan Stanley等这样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对即将求职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除了帮学生用户寻找合适的工作,他们的企业用户也是Sqore的重要合作伙伴。Sqore能够给企业提供4各方面的服务,包括招聘人才、寻找创新者、市场营销和广告等。Sqore能够给合作企业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给企业建造一个人才库,让企业的高校招聘计划顺利完成。此外,还能在网站上给合作企业寻找创新者来解决公司的问题,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在高校学生间树立起品牌形象,也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做广告的行为。   在获得融资以后,Sqore计划用这笔新的融资来开发新产品和拓展更广泛的市场。   来源:快鲤鱼
    硅谷
    2015年03月04日
  • 硅谷
    HP收购无线网络提供商设备Aruba,巩固企业云服务市场地位 惠普昨日证实一项收购 Aruba Networks 公司的交易,后者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二的企业级无线网络设备的供应商,第一为 Cisco。   惠普将付出每股 24.67 美元,总价值大约 2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除去现金和债务后,Aruba 的净收入在 27 亿美元左右。相比于 Aruba 目前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几乎没有溢价。   这是 Meg Whitman 在 2011 年成为惠普 CEO 以来完成的最大的一笔收购,而且看起来这应该不会是最后一次。在上周 Re/code 对其的采访中,Whitman 坦言准备进行一次更加具有侵略性的收购,就像她准备在今年晚些时候将惠普分成两家公司的计划一样。   Aruba 公布了其 2014 财年截止七月份 7.29 亿美元的收入。惠普的大部分由它在 2009 年收购 3Com 时得到的人才和设备组成的网络部门也公布了其 2014 财年截止十月份的 26 亿美元的销售额。   随着更多的公司将允许员工通过无线设备连接进工作系统,惠普收购 Aruba 的这项举措无疑会加速其在 WLAN 市场的份额:   根据 IDC 公布情况,惠普拥有 4-5% 的企业级无线设备市场的份额,而 Aruba 为 10-13%,虽然远远低于保持第一的 Cisco 公司的 48.3%。第三是 Ruckus Wireless,拥有 6.3% 的市场份额。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平淡,今天盘后惠普的股价下跌 2.01%,Aruba 股价盘后下降 0.41%。   惠普准备拆分后将更多精力用于企业云服务,此次收购大概是为了巩固并发展其并不占优势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完善其企业云服务的解决方案——虽然惠普的财报显示,惠普在私有云业务已经处于领导地位,根据 IDC 的数据,去年 Q2 惠普服务器营收增长 4% 至 32 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 197 亿元),在服务器市场上的份额为 25.4%。   这项交易也被期待激起一轮无线网络公司的并购投资,它提高了另一家企业无线设备制造公司 Ruckus Wireless 被下一个收购的可能性。另一个潜在的目标可能是艾诺威科技(Aerohive Networks),一家在去年上市的无线设备公司。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reuters.com, www8.hp.com, idc.com,seekingalpha.com]
    硅谷
    2015年03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