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杂志
    拥抱SPOC 强化在线学习的互动性 // // -1 && url=='http://www.chinahrd.net/') { location = 'http://m.chinahrd.net/'; break; } //普通文章跳手机版内容页 if(userAgent.indexOf(n) > -1 && (cmstype == 1 || cmstype == 2)){ if(url.indexOf('/about/') > -1){//如果url是关于我们的不跳 break; } var str = url.substr(url.indexOf("article/")+8,10); time=str.replace("-","/"); var timestamp = ((new Date(time)).getTime())/1000; //console.log(timestamp); location = 'http://m.chinahrd.net/show.html#/'+timestamp+'/'+cmsArticleId; break; } } }(); document.write(''); // ]]> 传统的e-Learning是直接的在线学习,学员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评估。它通常被封闭在企业内网中,和外界互联网的交互程度并不高,且大部分e-Learning平台的内容由各讲师自行决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战性,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新近,迅速风靡全球的MOOC存在两点问题:一是开放性,一门课程最多可以有几十万人学习,很难形成有效交流与互动;二是内容,MOOC的大部分资源都来自于高校,对于急需补充知识的人来说是合适的,但对于企业端需要补充专业技能、实操工具而言,便不太可行。相比之下,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建立在MOCC的基础之上,能够系统规划和设计内容,通过翻转教学的模式来实现教学,注重成果和互动(见图表1)。 SPOC运营的四大关键点 SPOC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中国才刚刚开始。想要做好SPOC必须掌握如下要点。 基于岗位关键任务的系统课程规划与开发 没有好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就无法保证培训的有效实施与效果。相比MOOC课程的开放与多元,SPOC课程则更聚焦在其一类岗位技能的提升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目标岗位的专业等级标准进行梳理,明确关键行为标准、核心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要求,设计岗位知识技能操作和学习路径,并以此进行系统课程规划。同时,课程之间既要讲究系统性,又要讲求逻辑性。 在课程开发上,SPOC课程一方面要保证知识的有效传承,另一方面是对关键技能进行细化描述,因此,需要对岗位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的萃取和提炼,并将之流程化、工具化、模板化。课程内容更强调“怎么做”,而且对基于线上的学习互动进行精细设计,包括作业任务书、工具模板等内容。 精细课程录制与制作 在线课程形式可以有多种,从PPT到语音+PPT,再到今天大量的高清视频课件,每一种都有对应的市场和观众。但无论哪种形式,在内容制作上都不能马虎,例如,PPT既要确保逻辑清晰、美化到位,又要保证逻辑的通顺和内容的可操作性;讲师视频既要高清,又要保证高质量的呈现技巧,需要专业的剪辑和制作。 视频录制结束后,在剪辑上线前,还需要对课程进行描述,设计课程展示界面,描述关键词,制作课程介绍,设计作业任务书,明确课程模板,并设计翻转教学流程。 调整在线学习与练习的比例 传统的e-Learning学习中,听视频占整个课程的80%,甚至更多;而在SPOC时代,听视频仅占整体学习的30——40%,更多是做练习。通过提前预设的课程作业,要求学员完成相关的作业内容,提交到SPOC平台上,由辅导员进行指导,学院根据辅导员提交的修订意见进行初次作业的修订。 翻转教学实施与学习效果评估 SPOC最大的特点就是翻转教学的实施,它不一定是由资深的讲师进行,经过训练的助教也可完成。在翻转课堂上,助教引导学员对某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结果达成一致。而整体的教学过程既可以通过现场交流方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实现交互式交流。 在SPOC系统中,学员的考评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测,在学员学习前进行;第二部分为知识测评,在学员学习课程并参加翻转教学后进行;第三部分为认证评审,学员按照认证要求,在线提交完成的作业,由专业的评审团队进行在线评审,通过评审后,方可获得证书。 企业大学构建SPOC的四大要点 对于大多数企业大学而言,国企面临着有关培训费用标准的控制,私企面临着大量的差旅费增加,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运营好企业的SPOC系统,企业大学构建SPOC平台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接入开放式平台 如今,封闭式e-Learning平台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员工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购买在线学习平台时,企业要考虑到平台所带来的课程数量和质量,同时还需要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 内外部课程资源整合 过去,很多公司都购买了基于e-Learning的成套课程,希望能提升员工的能力水平,但事实上,课程的点击率很低,系统形同虚设。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课程与公司岗位的匹配性较差,员工听了很难“解渴”。听课是被动的,公司有学分要求,而不是基于个人的业务提升需要进行的主动学习。 从内容匹配上看,企业大学要做到两点:一是找到基于持续开发升级的外部课程资源,二是提升内部课程规划、开发的能力,自行制作各类线上课程,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施。 聚焦核心岗位 企业大学运营SPOC学院时,还需要专注聚焦于某个核心岗位。如果聚焦面铺得过广,每一个都浅尝辄止,时间久了,业务部门主管对培训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会逐渐下降。聚焦核心岗位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集中有限的力量突破,集中培训实施、建立样板之后再普及。   构建教练团队和翻转教学机制 培训的目的是让学员“学会”,因此在提供系统课程之外,企业大学还需要构建自己的教练团队。有条件的公司建议采取专职,根据公司业务计划来设计教学计划,有序地实施翻转教学,强调学员自主学习,构建学习氛围。 (来源:培训杂志 文/ 刘建华)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培训杂志
    2015年03月31日
  • 培训杂志
    移动学习是“真热”还是“虚火”? // // 回顾2014年,移动互联网对学习的冲击如汹涌的大潮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引发了业界和媒体关于是否会颠覆在线教育的持续而广泛的报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化学习(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已经成为学习发展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成为人们争相谈论、一些领先企业率先实践的焦点。在企业学习领域,以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为代表的新一轮企业学习革命,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争奇斗艳,如火如荼。 那么,移动学习与社会化学习是“真热”,还是“虚火”?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新学习技术带来的挑战? 移动学习:风头正劲 近年来,移动学习是学习技术领域最大的热点之一。从有“培训行业奥斯卡盛宴”美誉的ASTD国际会议暨展览来看,据粗略统计,2013年ASTD大会展商展示的学习技术中,移动学习就“一枝独秀”,独占鳌头(31%);而今年,移动学习则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约有70%~80%的展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包含移动学习要素——不仅是一些学习技术供应商,甚至一些传统的培训公司、产品供应商,也嵌入了移动学习的应用。从今年几次国内行业会议来看,情况也大抵如此,不仅有专门的移动学习论坛/会议,而且几乎所有的e-Learning厂商都宣称自己在做“移动学习”。 许多研究也能印证这一判断。例如,知名学习研究公司Brandon Hall集团2013年的调查显示,73%的被调查者已经采用了某种形式的移动学习,87%的公司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增加移动学习应用。Ambient公司2013年发布的“2012-2017全球移动学习市场”中甚至提出,移动学习将迅速超过传统e-Learning,呈现出“蛙跳效应”——对于许多人来说,会跳过(或根本没有用过)e-Learning,而直接采用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趋势,是毋庸置疑的。按照美国学者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模型,我乐观地估计,2014-2015年将是移动学习从“早期采纳者”“跨越鸿沟”,走向“主流市场”的关键一年。未来,移动学习将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社会化学习:企业学习的新蓝海 社会化学习将成为企业学习的新蓝海,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关注并实施社会化学习。理由至少包括如下五方面。 第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不是与工作无关的“另外一件事”,不只是发生在教室或课堂,而是每个人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工作之中,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的。由于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学习也离不开社会化因素与过程。因此,任何学习从本质上看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第二,学习的目的是绩效提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获取知识或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要满足每个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就不能仅依靠正式学习。事实上,在企业中,相对于具有明确的内容与结构设计、有人引导的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占有更大的比重,也是满足每个人个性化、及时性“按需学习(on-demand learning)”最主要且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在非正式学习中,社会化学习是主要的形式与载体。 第三,伴随着“新人类”在职场中的崛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员工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随时随地、碎片化的按需学习,客观上让社会化学习成为新时代企业学习的必然选择之一。 第四,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挑战,企业只依靠过去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能够让学习者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共同创造出新知识。而这主要依靠的是社会化学习,因为正式培训主要传授的是过去的知识。 第五,按照托尼·宾汉姆和玛西娅·康纳的看法,影响现在职场环境的关键趋势有三种:人际联系日益紧密、职场人群构成变化产生的新期望、私人定制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三个因素聚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不仅加剧了人们对社会化学习的需求,也为社会化学习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冷思考:创造价值才是真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学习发展行业缤纷的热点,许多从业人士经常会感到困惑: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这些东西到底是“真热”,还是“虚火”?驱动这些热点发展的力量是什么?该如何应对? 跟风或搞运动的应对方式显然是无效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精髓,理性应变。 首先,企业学习的革命真的已经到来,它就在我们身边,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谁也不能置身度外。相反,我们应该正视挑战、积极应变。 其次,这一次企业学习革命的驱动力包括四个方面(简称“四新”):企业所面临的“新环境”“新人类”成为职场主力军,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及一些优秀企业的“新实践”。这四重力量叠加起来,会加速企业学习的变革。 第三,在上述四重驱动力的作用下,企业学习将呈现出“混合化”“嵌入化”“社会化”“体系化”的“四化”趋势。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等,都是这些趋势的具体体现。 最后,要想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除了不断提升学习发展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贴近业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拥抱移动学习和社会化学习等新技术,注重学习转化与绩效改进。只有真正创造出价值,才是立足与应变之本。 万达学院培训经理凌宇航: 移动学习能够更好地满足“成人需要实用性”的学习特征,体现了“随需即学,随学即用”的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培训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能够使信息更迅速、更有效地传递。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培训的传授知识方式,有效激发了学员自学的学习方式,在提升学员课前的准备度和投入度与课堂现场的吸引度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培训后的效果转化。 商源商学院培训总监金延芬: 移动互联网的大行其道,使得知识的获取本身早已不是问题,关键是学习效果。一方面,由于成人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学习的差异化,使得翻转课堂成为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有组织地学习是为了最终能高效推动企业的绩效,这离不开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资深经验人士的引导互动和员工个人的在岗反思。实践证明,翻转概念的导入可以较好优化整体学习效果。 来源:培训杂志
    培训杂志
    2014年12月29日
  • 培训杂志
    如何改善90%的培训?善用新科技 适当地将新科技运用到非正式和体验式学习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组织绩效。 这是关于两个组织的小故事: 一家政府机构和一家私人公司都希望让新入职的客服代表尽快成长起来,以应付愈来愈繁重的工作。政府机构对新员工的培养几乎全部仰赖正式培训。受训者接受了长达数星期的密集培训,包括课堂教学及在线学习。然而,当他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依然应付不了复杂的实际工作。 与之相反,私人公司几乎全部依靠非正式学习。新员工基本无入职培训,直接上岗,并被安排跟着老员工学习。然而,老员工们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新人。这样一来,新员工不得不自己摸索,甚至很多时候根据错误的信息或程序做事。结果,该公司员工出错比例高达33%,公司士气低落,离职率居高不下。 大多数培训主管和专业人士都知道,纯粹的正式培训(较为昂贵,学习转化率低,容易过时)或者纯粹的非正式学习(具有随意性,不连贯,较为缓慢)都很难获得组织所期望的成果。70-20-10模型中,组织内部的学习有70%是体验学习,20%是非正式学习,只有10%来源于正式培训——事实上,我们已经能熟练掌握那10%的正式培训环节,学习管理系统(LMS)也让我们在处理正式学习过程时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正式培训的比重终究只有10%,大多数培训主管的希望是掌握另外的90%。他们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充分发挥和运用非正式学习与体验学习的作用,特别是在学习新技能方面。 该如何掌控这“关键的90%”?答案是善用认知科学研究所发现的法则,再辅以Experience API、移动设备、数据分析系统等新技术。 学徒制3.0:感受科技之魅 其实,早在70-20-10法则被培训圈的人所熟知以前,约翰·布朗(John Seely Brown)、阿兰·柯林斯(Allan Collins)和苏珊·纽曼(Susan Newman)就曾经从认知科学研究中总结出了一系列他们称为“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的法则。 他们注意到,传统的学徒制对于许多手工职业——例如铁匠或修补匠——是极为有效的学习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却很难直接应用到知识性工作中。因此,他们归纳了传统学徒制(称为学徒制1.0)的关键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和其他学习方法加以结合,运用在诸如阅读和算数这类认知活动当中。后来,我们将这种认知学徒制(学徒制2.0)运用到工作场合中的技能学习上。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组织没能运用“认知学徒制”呢?主要原因是这种学习方式很难被加以管理和追踪。不过幸运的是,Experience API、数据分析、Open Badges计划,以及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等,使得认知学徒制模式有机会进化到下一个阶段——学徒制3.0。这些新技术使得学徒制能够被有效地追踪和管理,并大幅提升了非正式学习和体验学习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Experience API Experience API是一项新的技术标准,它提供了简单的技术格式,能够追踪传统学习管理系统(LMS)以外的学习活动,诸如知识库、SharePoint、社交网站等。 简而言之,只要员工在任何地方做了任何被定义为“学习”的事,Experience API就会发送“XXX做了这个”到被称为学习记录存储的中央数据库中。这一技术让组织有能力去追踪曾经几乎无迹可寻的学习活动——非正式学习和体验学习——而这些占到了员工学习的90%。 数据分析 新的数据分析技术使得组织能够搜集、分析并掌握海量碎片化的员工行为数据。组织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优化员工学习行为,并与组织绩效产生关联。 Open Badges(开放徽章计划) 当员工完成某些工作或取得特定成就后,组织就可以在徽章认证平台上为他“颁发”电子徽章(见副栏)。点击“徽章”就可以知道持有者完成了哪些事情。徽章可以被展示在公司网站上,也可以通过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网站分享。 移动设备 智能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使得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习、指导和追踪成为可能——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当中,而是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Ⅰ副栏Ⅰ 闪亮的徽章 一位新入职的设备工程师拿起他的iPhone,用APP查看他的学习路径,发现他的下一个学习目标是独立完成一组设备的安装。学习路径指引他阅读一份简短的在线教程,他可以从知识库中随时调阅详细的安装程序和注意事项,还可在网上模拟安装的步骤。 当他实际完成工作后,可以用手机创建一个ePortfolio记录:拍下自己的工作成果、写下自己面对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并附上地理坐标。然后,把这些记录发送给自己的上级检阅。 当上级知道员工已经完成工作后,会在本周内安排一次简单的绩效谈话,了解该员工完成工作的过程和掌握的技巧。当员工充分展示出确有安装此类设备的能力后,他就会获得一个电子徽章——当然,他可以在公司网站或者Facebook上秀出徽章。 至此,一个完整的学徒制3.0循环得以完成。 操作指南:轻松定位学习路 “学徒制3.0”的简易指南包括11项内容,就像GPS系统一样,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推动并掌握那90%的(非正式的和体验式的)学习活动。 案例分类知识外化 首先,从组织中找出那些最优秀的员工,请他们列出工作中会遇到的全部状况和事例。当你收集到一大堆信息之后,请这些“师傅”们给信息分类,将复杂的工作实况条理化。 接下来,请他们列出在每一类情境底下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这是把内隐知识外显化的工程。通过不断地分类和关联,将“师傅”们处理复杂工作的内在知识性活动给挖掘出来,并形成体系。 设定绩效目标 通过对工作情境和所需知识技能的分类,定义出一系列具体、实际的绩效目标,也就是员工在工作当中所必需掌握的能力。这有助于确保学习目标能跟员工实际的学习需求紧密相扣。“案例分类”和“实际的绩效目标”是后续学习的重要指引。 系统化的学习体验 人类是通过经验来学会知识、变得专精的。但问题在于,普通人可能需要累积十年的年资,或者一万小时的工作经验,才能真正变得“专精”。不过,通过前述的案例分类,我们能够通过合理安排学习路径,让新员工有系统地接受必要的学习体验,从而缩短从“初学”到“专精”所需的时间。学习体验可以是在职的、模拟的,甚至可以仅通过观察。 由简及繁 在安排学习体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以尽可能优化学习效果。一个直观的经验法则是,从简单的事物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性。就像在电脑游戏里逐渐提升等级一样,每一次的学习体验必须有一定难度,以抓住员工的兴趣和注意力,但又不能太难,以免带来过大的负荷以及挫折感。 “支持和淡出”原则 开始时,要给员工提供足够的支持(例如教练指导、充分的说明、模拟等等),但在员工渐入佳境后,要逐渐减少支持力度,让员工逐渐承担更多的责任,最后得以独当一面。 反思 虽然经验是人类学习新技能的主要渠道,但仅仅是被动的体验并不足够。员工还需要有机会来反思每一次的经验,并举一反三,将所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新的情境;或是寻找和纠正自己犯的错误,以便更好地提升下一次的表现。 反思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在论坛或社交网站上和教练或同事讨论、检验每一次行动的成果,或是简单地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记下每一次的想法和教训。 迷你教程(mini-tutorials) 尽管学徒制3.0的精髓在于体验和反思,但正式培训内容也有其用武之地。培训内容应该被打散成简短而精炼的片段,员工有需要时能随时调阅最相关的部分。 当正式培训内容(以迷你教程或在线短片的形式存在)能够在员工最需要时出现,员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会达到最高,因为他们正迫切需要这些知识。同时,知识的记忆和转化能力也得以提高。 绩效支持 另一个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员工所需培训内容的渠道,是运用绩效支持系统。 绩效支持系统能通过在线知识库,为员工随时提供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当然,知识与实际工作流程结合得越紧密,效果就越好。 移动设备无疑是解放学习体验,让学习走出课堂、随时随地发生的关键。当员工只需在关键时刻动动手指,就能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时,我们便无须在一开始就把所有该学的东西通通塞进员工脑袋里——事实上,即使这样做,员工也会很快忘记。 社交学习 你也可以让员工在必要时,从其他渠道获得外部帮助,例如通过维基百科和博客,在论坛、Facebook或Twitter(以及其他公司内外部相似的网站)上求助,发短信或即时信息,在茶水间(或者餐厅、楼梯间)与人闲聊等。尽管看似与正式学习无关,但这些非正式的社交学习,都是学徒制3.0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就识别 如果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的学习欲望会变得更强烈。同样,如果人们的成就得到认可和重视,就会被充分激励——这就是开放徽章系统(Open Badges)的作用。通过完整地追踪和记录员工取得的学习进展,能够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系统和持续 上述的每一条原则都很有效,但想发挥学徒制3.0的最大效益,就必须把这一切都整合起来,利用新科技的帮助,提供一种系统的、持续性的学习过程。 他山之石:看得见的成功 美国水质协会(WQA)是采用学徒制3.0的成功范例。该组织根据学徒制3.0的原则重新塑造了整个教育体系,使得其成员公司得以用崭新的方式来培训员工并提供认证。 它们开发了一整套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每一项被导入系统的关键知识或技能,都有着清晰的学习路径:通过Experience API来追踪所有正式、非正式和体验式学习活动;利用移动APP来记录、追踪员工活动;随时报告学习进度;并对取得一定成就的员工授予电子徽章。 美国水质协会的做法和前面所列出的学习指南一样,首先是邀请水质管理各领域的专家,来进行案例分类的工作,明确每一个关键岗位——安装人员、服务技术人员、销售代表等——完成工作所需的关键能力。所有能力都设立了相应的电子徽章,员工只要展现出在该领域足够的胜任力,就能够获得徽章。 接着,美国水质协会制定了相应的系统化学习路径。为了获得徽章,员工所需要展现的能力、完成的学习活动,都形成了一系列的学习体验路径。这些学习活动包括了通过移动设备的绩效支持数据库、教练、在线的自学教材、在线迷你教程等,并通过Experience API加以追踪。其中,对于在职学习体验的追踪,结合了移动ePortfolio功能,使得员工能通过手机随时输入信息、将自己的成果拍照、标注所在地点等,以明确自己从事过的学习活动。 正如前面说过的,纯粹的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所能起到的效果都很有限,整合式、持续性才是成就学习的必要条件。 (出处:培训杂志 文/ 马蒂·罗森赫克 编译/陈致中)
    培训杂志
    2014年12月17日
  • 培训杂志
    (案例)社交媒体这样用来招聘 // // // 导读 一个公司使用社交媒体,无论是用作推广宣传营销还是招聘,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N个理由。但是有多少公司真正明白如何使用这个相对新潮的工具来开发未来员工呢?下面介绍的是公司如何利用人才社区招聘人才,以及相关专家的观点。     通过在线人才社区选聘人才是一种提高招聘水平的好方法,而且社交媒体也是促进公司品牌宣传的有效渠道。 现在许多公司都在社交媒体网站进行招聘,但是有多少公司真正明白如何使用这个相对新潮的工具来开发未来员工呢?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喜欢加入那些能够与同行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的线上社团和社区。因此,懂得如何利用这些社区里的人及其分享的技能、兴趣和潜能非常重要。     定义“人才社区” 对于不了解在线人才社区概念的公司来说,要想有效利用它,首先必须认识它。“通常,人才社区网站不过是一个因共同利益而把求职者与招聘者联系在一起的互动社区,”招聘经理凯伦·霍夫曼(Karen Hoffman)和詹妮弗·施纳克(Jennifer Schnack)解释道,“我们公司就在使用打造一个帮助求职者寻找到合适职位的私人社区。”     公司利用在线人才社区的第一步,是要建立和巩固公司社交媒体在网站上的存在感,就像Facebook 和LinkedIn一样。“注册一个Facebook 或LinkedIn的账号,并用它建立起私人的或专业的交际网络。”凯伦和詹妮弗说,“可以是招聘人员单独建立他们自己的账号,也可以由公司建立一个公司账号,由相关的HR人员进行管理。”     公司建立的在线人才社区让求职者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便捷地查找公司是否有他们感兴趣的职位,但是不需要当时就申请。“当候选人访问公司网站,且没有看到他们想申请的合适的职位时,他们可以加入人才社区,建立一个账户,输入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当与他们技能、意向相匹配的岗位空缺时,他们会收到邮件提醒。”     凯伦和詹妮弗指出,在招聘时,需要保持在所有人才社区中的社交媒体账号都以公司和部门的名称进行,而不是使用招聘人员或经理的私人账号。如果注册账号是员工个人的名字,它应该用于个体之间的专业交流。“确保个人和公共社交媒体账户相分离,不要将这二者混淆。”凯伦和詹妮弗强调。     其次,公司还可以利用其他社交媒体渠道宣传工作职位和公司的人才社区。“比如,一位招聘人员可以在他的facebook网页上发布一条职位信息,或者提供一个公司人才社区的链接,邀请大家成为人才社区的一员。”凯伦和詹妮弗解释道,这样一来,会让更多人了解Sprint公司和人才社区。     第三,社交媒体可以帮助公司在招聘中找到如何让有潜力的候选人参与和交流的方法。凯伦和詹妮弗说,“我们发现在线人才社区对于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的招募都很有效。在我们公司,我们甚至成功地利用人才社区完成了主管级职位的招聘。”     建立联系的机会 通过人才社区进行招聘其实是对公司的一种延伸宣传。“人才社区实际上是关系营销的一个时髦词汇。优秀的招聘者每天都要与优秀的候选者(无论他们是主动还是被动地求职)建立联系,通过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在社区中产生影响力。”高级副总裁汤姆·穆雷(Tom Murray)说,“通过社交媒体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与候选人进行交流,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公司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渠道,非正式地获得候选人的信息,而且往往这些信息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流露。然而,人事专员需要改变其现有的信息管理观念。因为社交媒体意味着开放,候选人也可以轻松地利用他们的社交网络了解雇主。”     汤姆表示,像LinkedIn这类社交媒体网站使人才社区的使用变得简单。对于那些还没有准备好建立自己人才社区的公司,可以充分利用LinkedIn等其他社交网站。     “LinkedIn将求职模式从传统商业形式下的盲投模式转变为专业的网络模式,彻底改变了求职者的求职方式。”汤姆说,“LinkedIn通过建立担保、传递相关信息和提供专业人士,持续创新各种方式,以保证候选人和公司之间可以进行有效交流并提升他们管理自己账户的能力。人事专员利用LinkedIn将会对招聘者如何使用这种渠道,候选人如何建立网络,以及公司如何向特定的受众宣传有更深的领悟。”     除了LinkedIn之外,我们还可以关注其他网络社交媒体,比如通过求职者的博客或者Twitter,更深入地了解求职者。“Twitter和博客账户是非正式的,而且潜在的候选人可能更愿意使用这些扩散性更小的平台联系和交流。”汤姆解释道。     与求职者对话 “人才社区通过已有的社交网络能够形成有机的网络体系,公司可以从中查询和招聘。”根据数据显示,69%的成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社交网络中,对于组织而言是一次机会。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与一些比较难接触到的候选者进行联系,宣传公司品牌及招聘信息,传播公司文化。     当通过社交媒体使用人才社区时,招聘和营销存在共同点。营销人员很早就意识到了代言的价值,而社交网络对于公司吸引、招聘和保留人才的价值超过了代言。所以,有些公司会把“social collaboration”平台植入到他们已有的招聘和人才管理方案中。     凯文还强调,必须要确保与人才社区的成员有一次“对话”,而不仅仅是宣传公司。“最忌讳的就是只有单向对话。公司以正式的广播和就业宣导会等单向对话的形式进行招聘时,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没有互动交谈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求职者除了申请工作之外,没有机会与招募者和组织进行互动。”凯文说,这种形式有利于积极的工作申请者,但是对于那些想对雇主品牌有更多了解的被动求职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正如所说的,人才社区是一个延伸公司品牌的机会。“人才社区应该是显示公司雇主品牌的主要网站,诠释公司的价值观,宣传公司大事件并明确职业发展路径,”泰德说,“候选人可以通过加入人才社区,学习、更新招聘信息。”     泰德表示,人才社区要向未来员工展示公司的战略规划,而不只是提供一个工作机会。“这是招聘理念的突破——公司不是在宣传某个工作机会,公司需要让求职者们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环境;公司需要与人才社区中的明星人物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他们让公司的职位招聘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     (摘自培训杂志)
    培训杂志
    2014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