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工
    【博尔捷洞见】新业态用工,带来管理难题 就业乃民生之本。刚刚胜利闭幕的二十大瞄准就业的难点、焦点,回应了民之所盼。二十大报告提到,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大幅增长。2022年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比2020年增加5.46%。中国灵活就业者已达2亿⼈。企业普遍更倾向于扩大灵活就业规模,而不是缩小规模,未来灵活就业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灵活用工”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旨在解决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我国对于灵活用工没有特定的解释和具体统一的分类标准。但自“灵活用工”的概念诞生以来,不同利益主体基于自身的发展目标也提供了很多不同的解释:2022年,未来工作研究院在《中国数字灵工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中,将“灵活用工”定义为传统标准用工以外其他模式的总称,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业务外包、平台型用工等形式。  01、非全日制用工 《劳工合同法》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非全日制用工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其工作时长与全日制用工不同,非全日制用工方式是在企业灵活用工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用工形式,也是受法律认可的用工模式。“时薪制”的非全日制用工在一定程度能够改善传统用工形式中长时间工作的弊端,以短时且不固定为主要特征。  02、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即员工派遣、人才租赁,主要由劳动派遣公司根据目标公司的用人需求与工作内容派遣符合要求的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由用人单位指导劳动者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劳动任务,最终由用人单位向派遣公司支付费用。劳动关系仅存在于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动者之间。在目前的企业灵活用工形式中,劳务派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式之一,主要特点为能够将雇佣与实际工作分派给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从而实现用人的灵活性。  03、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将自身的非核心业务交给第三方服务商,并签订劳务合同,从而完成对企业非核心技术工作的分割。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外包把非核心工作交给外部专业的劳动力与技术,同时企业专注于发展自身的核心工作,提高自身企业竞争力。通过业务外包,企业可以将核心力量集中起来,避免企业的发展分散,并且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完成固定的工作,不断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与经济环境对企业提出的严格要求。业务外包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用人单位只对劳动者进行工作上的监督与培训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把握最终的工作结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04、平台型用工 平台型用工是由过去的短期劳务用工转化而来,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企业灵活用工模式。过去的短期劳务用工,得益于数字化平台的网络效应和双边效应,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为现在的平台型用工。平台型用工主要表现通过平台的供需匹配,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短期用工。平台型用工的劳动者主要有季节性用工、项目型用工以及短时实习人员等,在形式上具有更广泛的灵活性。Question 在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成熟和疫情的影响下,灵活就业作为新形势下适应共享经济、平台经济需求出现的人力资源配置新业态,正在成为缓解就业压力、平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灵活就业在稳岗扩就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但面对多种用工形态,随之而来的管理、风险规避、降本增效等,成为了企业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博尔捷运用行业领先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助力企业提高营收,降低人工成本,打造企业复合用工管理云平台。 在各项宏观利好条件下,灵活用工将从协作性弱、高并发的劳动力外包,逐步扩展至技术型、知识型岗位的范畴,渗透更多行业及人群。未来,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成熟,系统加平台化的管理将在赋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工
    2022年10月28日
  • 用工
    洞见趋势,论道用工丨《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2020年9月16日,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发布会在用友数智企业体验馆成功召开,社会化用工综合服务方案提供商用友薪福社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会上共同发布了《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与《地产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金融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医疗健康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文娱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四个行业研究报告。 促进新个体经济、支持新业态就业与灵活性就业,已成为 2020 年初疫情稳定后政府“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以新业态灵活性用工为代表的社会化用工群体逐步发展壮大,更多的组织在业务职能,尤其营销、服务等部分都应用了社会化用工模式。 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化用工?社会化用工模式适用于哪些企业、哪些岗位?依旧有许多人并不了解。鉴于此,用友薪福社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后,全面总结社会化用工的定义和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模式及效果,并邀请了政府领导、劳动用工行业顶尖学者专家及广大媒体一起,共同见证了《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及四个行业报告的发布。发布会开始,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会长便对当下的用工现状及未来的用工趋势进行了详细总结,并指出社会化用工这一新业态用工模式能够实现扩大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作为主办方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用友高级副总裁徐洋也分别从社会化用工的社会意义及商业创新角度,对社会化用工的概念及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参与了本次报告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赵磊博士,也结合几个月的调研经历对社会化用工进行了全面解读。 本次发布会除了《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外,还发布了《地产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金融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医疗健康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文娱行业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2020)》四个行业报告,用友社会化用工研究院院长杨锴在本次发布会上,针对不同行业的属性特点,并结合现实案例,详细解读了社会化用工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及现状。 发布会圆桌环节,杨锴院长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人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劳动人事争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天国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一起,就各自的角度与观点,共同探讨了社会化用工报告的应用意义。 参与本次发布会的还有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文化旅游地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晓萍主任、用友薪福社总裁张国良,与现场来宾共同见证了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的正式发布! 本次社会化用工及行业研究报告的发布,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化用工定义、体系及应用,首次披露金融、地产、文娱、大健康四大热门行业社会化用工应用现状,亦是首个深入一线调研企业社会化用工劳动者情况、并经过业内权威总结规范的社会化用工报告。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进步和组织形态创新,社会化用工这一前沿的新业态用工方式无论对企业、个人还是社会,都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用工
    2020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