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杨元庆用一台移动设备就能管理联想,靠的是 SAP HANA? 德国软件巨人 SAP 上周发布了新一代商业应用套件 S/4 HANA,与该产品以往版本的最大不同是,S/4 HANA 完全基于高性能内存计算平台 SAP HANA,也只能运行在 SAP HANA 上面。   SAP 首席执行官孟鼎铭 (William McDermott) 表示 S/4 HANA 是该公司“23 年来,甚至是 SAP 历史上,最重大的软件产品发布”。SAP 联合创始人兼主席哈索・普拉特纳 (Hasso Plattner) 上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语出惊人:“如果这款产品没有成功,我们就完了。彻底完了。就是这么简单。”   S/4 SAP HANA HANA 是德国哈索・普拉特纳研究院 (Germany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和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的合作产品,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8 年。当时普拉特纳先生想要打造一款能够实时响应用户查询的数据库产品。HANA 作为一款内存运算数据库技术,放弃了以往从硬盘当中存储和调用数据的技术,将所有相关数据存储在系统本地内存中。这种技术的好处是,实时信息能够针对商业环境中突然变化做出快速调整。重要的管理决策可以在第一时间完成。   SAP 号称 S/4 HANA 能够将 600 Gigabytes 体积大小未经处理的企业数据减小到 8 Gigabytes。从理论上说,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已经能用一台移动设备来管理自己的公司了。作为 SAP 合作伙伴的联想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 SAP HANA 应用案例,联想集团副总裁刘晶表示,联想之前就在 IBM 的 DB2 上使用 SAP BW 产品,之后又升级至 BW on HANA,2014 年联想的核心战略系统全面迁移至 SAP HANA,目前这个方案还在实施。联想的核心管理层 (比如杨元庆) 就可以使用移动设备通过 SAP HANA 查看联想集团的运营情况。   SAP HANA 产品技术的详细特点和性能如何,这里就不介绍了。我们下面从 S/4 HANA 的产品发展、云计算战略和在中国的发展三个角度来简单探讨下。   “大道至简” SAP 主推的一个概念叫“大道至简”,普拉特纳先生在谈到 S/4 HANA 的时候以该公司旗下的 Business ByDesign 产品举例,后者是 SAP 推出的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普拉特纳给出的评价是“要么是野心太大,要么是过于保守,可能两者兼而有之”,他认为 SAP Business ByDesign 之所以没有获得巨大成功,原因之一是“应该对数据库做简化,但是却没有”。从某种程度上说,“简单” 这也是 S/4 HANA 的产品思路之一。SAP 执行董事会成员、SAP全球业务总裁安睿博介绍,S/4 HANA 中的 “S”代表的是 Simple,而“4”代表了第四代。   SAP HANA 自推出之后就备受关注,此次 SAP 发布的新一代商务套件完全基于 SAP HANA,将扭转了多年来大量 SAP 软件的用户使用其他厂商数据库 (尤其是 Oracle) 平台的局面。SAP HANA 对于 Oracle 的威胁,自从该产品推出以来就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哈索・普拉特纳与埃里森互相不合,两家公司明争暗斗。针对内存计算数据库,Oracle 也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S/4 HANA 的云计算平台版本目前只有一个被称之为 Simple Finance 的产品,SAP 的发言人表示今年会有更多应用程序推出。考虑到 HANA 在 2013 年就已经开始支持云计算平台,这一情况未免有些差强人意。研究机构 Forrester 的分析师认为该产品云计算平台的版本“目前仍在发展过程中,但是路线图和功能应用尚不明显。” SAP 在云计算领域的业务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大部分软件仍旧以本地部署的方式被采购。过去几年 SAP 在云计算领域最大的动作是收购,总计达 200 亿美元的投入收购了 SuccessFactors、Ariba 以及去年的 Concur 等一批云计算软件公司,此举使得 SAP 新增了共计约 5000 万的云计算用户。在谈到 SAP 的并购策略时,普拉特纳坦言,“你可以说我们的内部研发没有做出足够的贡献。”   纽约第一站,北京第二站 据安睿博介绍,S/4 HANA 的全球发布行程,纽约是第一站,北京是第二站,足见 SAP 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立足中国 22 年的 SAP 目前覆盖了 Forbes 全球企业 2000 强中 95% 的中资银行、78% 的中国保险企业、89% 的中国运输企业、86% 的中国电信服务企业和 80% 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营企业。   紧密关注政策和产业趋势,是 SAP 在华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 S/4 HANA 北京发布会上,SAP 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就特别强调了中国政府的十三五计划、电子商务大潮、物联网和工业 4.0 等发展议题。不难看出,和公司产业紧密结合的 SAP 对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怀着很高的期望。   不过 SAP 的企业用户们关心更多的,倒是软件升级维护和成本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尤其是在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选择最合适的产品,如何让技术更好地为业务发展服务,或许才是 SAP “大道至简”的本意所在。   作者:涵詔   来源:虎嗅网
    观点
    2015年02月10日
  • 观点
    硅谷猎头:关于美国LinkedIn股价暴涨的几点思考   文/硅谷猎头TomZhang 美国职业社交网络巨头 LinkedIn 的第四季度财报靓丽,总营收6.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47亿美元增长44%。华尔街主力趁机爆炒,美国时间周五股价盘中暴涨13%,创下 272.96 美元的52周新高,收盘至 267美元。LinkedIn 管理层终于扬眉吐气,因为2014年是比较郁闷的一年,股价仅增长 8.7%,跑输标准普尔 500指数( 11%)。   LinkedIn 现在的股价已经透支了利好消息,不宜追高;如果已经持有,建议获利了结,离场观望。为什么?这里分享几个原因:   1) 第四季度净利润只有 300万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18%。很多人不知道,这是LinkedIn 已经压缩很多开支后的结果,如果不控制,利润会更难看。LinkedIn 在硅谷 Sunnyvale 的新大楼已经盖好,但一直推迟入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省钱。   2) LinkedIn 最近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有传说商业数据分析部高级总监Simon Zhang(张溪梦)离职。高端人才的动向是一个公司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他们对公司的了解比一般人要深,掌握的信息也很多,他们的离职意味深长。我认识的一些 LinkedIn 中国工程师也纷纷离职。当一个公司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投资者就要关注了。   3) LinkedIn 的人才招聘产品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7%,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这意味着LinkedIn 在营收模式上并没有创新。   4) 今年1月份开始,从eBay、DreamWork到IBM,裁员声此起彼伏。2015年美国就业增长令人担忧,科技泡沫可能破灭。这会影响到各大公司投放给 LinkedIn 的招聘预算。   5) 奥巴马政府计划向企业征收海外营收所得税。LinkedIn 目前的海外营收占总收入的 40%,也可能会面临巨额的税单。   2015年,LinkedIn 的利好消息基本出尽,上升空间有限。但总的来说,LinkedIn 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基本面良好,管理层很稳健,投资者可以在合适的价位入场,中长期持有。
    观点
    2015年02月09日
  • 观点
    Box 模式能否在中国落地 Box 的成功上市让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企业服务市场,这一领域在过去两年中受到了众多资本的青睐。而对于国内来说,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对这一领域存有哪些认识误区?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Box 模式是否能在中国落地?   在探讨 Box 的商业模式,以及 Box 模式是否能在中国落地之前,我觉得有必要搞清楚,Box 到底提供什么服务。我们从一些广为人知但往往被混为一谈的概念说起,企业级应用、云存储、企业协作等等……   企业级应用、云存储和企业文件协作 企业级应用是相对个人应用来说的。到目前为止,个人应用都是最受开发者关注的市场,由此诞生了不少超级 App,比如微信,淘宝,陌陌,UC 浏览器等等。而我们常说的企业级应用包括,Office 365、Google Drive for Work、Box、Dropbox 等等。简单来说,个人应用服务个人,企业级应用则服务团队。   和个人应用一样,企业级应用产品也分别处于不同细分领域。Box 的上市让企业协作的行业关注度一下高了起来,在这个领域,美国公司一直都是走在前列的,巨头也很多,但是侧重的领域并不完全相同。   有人把 Box 称作云存储服务商,在我看来并不准确。在这个时代,云技术、跨平台和存储服务都是企业级应用的“水电煤”,也就是说是基础,是玩家的必备条件,但却不是核心发展方向。   如果按核心功能划分,企业协作产品应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内容协同为核心的企业文件协作云平台。Box 在招股书上非常明确的定位于此。除了 Box 外,还有 Dropbox 和 Google Drive for Work。国内的产品中,有道云协作同属此类。第二类是以任务管理为核心的任务协作平台,比如 Trello、Worktile、Tower 等产品。第三类是以沟通为核心的沟通云平台,比如企业 QQ。   除了核心定位的区别外,各家产品在细分功能上是会有一些重叠的,比如有道云协作也整合了社交沟通功能,比如企业 QQ 也能实现一些协作功能。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把所有涉及企业协作的产品都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合理的。   我们明确下,各个概念的包含关系:企业级应用>企业协作平台>企业文件协作平台。   Box 的竞品们 Box 是最早瞄准企业文件协作这一领域的,目前已经有 3200 万个人用户和 27.5 万企业用户,其中付费企业用户有 4.1 万。Dropbox 和 Google Drive for Work 则进入的相对较晚, Dropbox 是进入 2014 年后大力开拓企业协作市场的,最近一年多已经收购了 Droptalk、Readmill、Pixelapse 等多个创业公司,势头很猛,在最近一轮融资中估值已经达到 100 亿美元;Google Drive for Work 则是在 2014 年 6 月份刚刚发布,但是增长非常快, Google Drive 产品管理总监 Scott Johnston 称,Google Drive for Work 每周都有超过 1800 家新企业注册使用。   这些优秀的公司集中发力企业文件协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企业应用更容易实现商业化,和个人用户的不同,企业用户视数据资料如生命,因为整个公司或团队的运作全部维系于此。而对于企业用户来讲,数据属于团队,每个使用它的人都属于合作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共同协作。因此企业用户较个人用户需求更强烈、更频繁,也更愿意付费,当然也就更容易实现商业化。其次是,这一领域增长潜力更大。美国市场研究公司 IDC 的报告显示,企业云市场年均增速达到 27%,高于整体云市场的增速。   回头看国内市场,情况也是如此。   Box 的商业模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并行 无论是 Box、Dropbox 还是国内同类产品,同处企业协作领域,大家都有很类似的做法。   从产品角度来说,用 to C 的思路和方式做为企业服务的原动力,也就是说用户体验和产品是围绕个人用户的需求提供的。 就像 Box 招股书里说的那样,现在的新趋势是,大家希望能够用更加便利有趣的方式和设备获得与工作相关的文件。这是我们颠覆传统企业软件之处。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大家的市场进入策略上是一致的,都是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推广策略并行。“自下而上”是指,我们的产品都是作为一款个人工作应用而获得大量的个人用户,随着用户对产品形成习惯和要求越来越高,免费个人用户便逐渐发展为付费用户,从而实现收益。“自上而下”则主要指的是针对企业的渠道售卖策略,通过营销企业的决策人使其团队使用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往往是先从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项目开始使用我们的产品,在发现确实在协同办公方面便捷高效之后,逐渐推广覆盖至整个公司。从产品规划上也能体现这一点,以 Dropbox 为例,先有个人产品,再发布企业产品,最后是企业付费产品。国内也有从笔记,到协作,再到企业服务这样发展路径的产品。   总得来说,与美国相比,国内企业级应用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原因不复杂:国内企业 IT 化很低,仍处于建立阶段。如果说 Box、Dropbox 是对传统 IT 的颠覆,那么国内更多的是跳过传统 IT 时代,直接迎接移动办公时代的到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无包袱的跳跃式发展说不定能更快速的打开市场,这就和美国互联网发展速度远超中国,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却反超美国,是一个道理。   希望国内能有更多的人投入这个领域,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身处充满潜力的国度,一起开拓企业级应用的新局面。   本文作者蒋炜航,网易技术总监,有道云笔记负责人。曾任职惠普实验室和NetApp高级技术部,并参与创办Pattern Insight公司的Log Insight业务。邮箱:jiangwh@rd.netease.com
    观点
    2015年02月05日
  • 观点
    CCW Research: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824.9亿元人民币 世资讯CCW Research数据表明,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收官阶段, 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571.9亿元,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投入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比增长率达到9.5%。 图表 1  2013-2015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研究认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等规划的出台,为教育行业的发展设立了科学的建设目标,同时也为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经费提供了稳定可持续性的保障。2014年,教育行业大型信息化项目建设发展平稳,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通工程等都取得了良好进展。 2015年将是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2015年GDP增速目标将可能下调至7%左右。受此影响,2015年中国教育行业IT总体投资规模将保持持续稳定的低增长状态。 在线教育持续升温,互联网企业跨界布局教育行业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调研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824.9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将达到965.2亿元人民币。其中,高等学历教育市场学生数量和需求相对稳定,未来市场份额波动较小;K-12未来增长速度明显;语言培训占比位居第三位;企业E-learning占比最小。 图表 2  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投资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互联网思维渗入以推动在线教育和分享。2014年是在线教育持续升温的一年,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在线教育,如淘宝同学、腾讯在线教育、百度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小米在线教育、新东方进驻百视通IPTV平台等。   图表 3  2014年主要互联网企业在线教育领域布局情况 企业名称 在线教育领域布局情况 淘宝 淘宝教育平台产品“淘宝同学”平台是承载虚拟教育服务的平台产品。它利用了淘宝的用户和流量优势,聚合线下教育O2O及在线教育视频直播等功能,全面涵盖了包含课程辅导、职业培训在内的主流教育产品及其他非主流教育产品,为教育双方搭建一个沟通的中介平台。 百度 百度教育采取机构入驻的模式,据悉其拥有涵盖IT、资格考试等多领域的70多机构,超过2600门课程,同时百度平台的文档、贴吧、知道、百科等产品也可以为这些课程提供相应的知识补充,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 腾讯 腾讯与在线教育平台传课网洽谈投资事宜,布局在线教育领域。腾讯早前发布的QQ 2013正式版SP5版本中就包括在线教育的基因,官方介绍显示:1、群视频新增教育模式,专为远程教学量身定制;2、群视频新增演示PPT,远程会议轻松搞定。      数据来源: CCW Research, 2014/12
    观点
    2015年02月05日
  • 观点
    村长:LinkedIn inMail在2015的新变化 来源:微信公众号“村长” // // // LinkedIn在2015年公布的信息中,对招聘者最大影响莫过于inMail使用政策的修正。   在2015年1月之前,inMail的游戏规则是:如果发出了inMail,但没有收到回复,LinkedIn将把扣掉的inMail点数返还给你。   在2015年1月之后,inMail的新游戏规则:如果发出了inMail,只有收到回复,LinkedIn才会把扣掉的inMail点数返回(奖励)给你。   两者的区别从文字上看正好相反,前者看似保证了企业招聘者(其它使用者)的权力,但副作用是无效(无反馈)的inMail会得到鼓励。后者鼓励招聘者(使用者)更有效的发送inMail,提高inMail的回复率。 这里简单列2个公式,大家更容易看出差别:   假设你账户中有50个inMail,而且inMail反馈率(response rate)大约在20%左右,那么旧的政策下你可以获得inMail的使用机会大概是244次。 总数 反馈率 50 20% 40 20% 32 20% 26 20% 20 20% …. 20% 244 Total 但在2015年新的政策后,你实际获得的inMail使用次数就只有62次了。 总数 反馈率 50 20% 10 20% 2 20% 62 Total inMail回复率是可以通过使用者努力不断改进的。如果你能达到100%的回复率,理论上你的inMail在新政下面是用不完的。 :) 一个inMail的价格是10美元,你可以想象提升有效回复率对于企业和个人是多么重要。   我是支持LinkedIn政策的改变的。这样减少了滥用inMail的可能,保护了LinkedIn会员不被垃圾信息打扰的权利。但对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目前许多LinkedIn使用者和企业不重视的细节。    
    观点
    2015年01月28日
  • 观点
    带你领略LINKEDIN上的6大最佳公司页面,这回有启发了哇? 你的公司在领英(LinkedIn)的页面是否展现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它对优秀人才有吸引力吗?它能吸引和鼓励消费者吗?你们在领英上有这样的公司页面吗?(HRTechChina注:当然咱们可以扩展思维,除了可以在linkedin上花心思放上能体现公司魅力的公司页面,在社交媒体上,比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司网站上都需要花点心思去体现呢。这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公司,对于HR来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自己的招聘工作,让更多应聘人了解公司价值及文化。)   不管你的公司页面需要微调还是彻底改变,“2014领英10佳公司页面”将为你带来非凡的灵感。   为了选出最佳页面,领英请用户推荐在他们心目中最具创新性和启发性的公司页面。下面是其中6个优胜作品,你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让你的页面变得更闪亮。   1. 戴尔(Dell ):利用赞助帖的更新 赞助的帖子已经成了大多数社交网站的主流,领英也不例外。戴尔公司利用这一特征使自己的页面送达领英的主要目标群体,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粉丝,你也可以这样做。   2. 印象笔记(EverNote):锁定更新,突显最有价值的内容 当印象笔记发布新功能时,它会在公司页面上发布更新帖并锁位置,使该贴始终处在“最新更新”的第一位,确保大多数粉丝能看到这条新闻。   3.Luxottica 集团:用求职页面来吸引顶尖人才 眼镜品牌Luxottica 集团不仅在求职页面发布职位列表,同时还展现企业文化的内容。这有助于求职者更好地了解公司,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为其工作。   4. 宝洁公 司(Procter & GAmble):用展示页面强调公司的特殊方面 展示页面是公司页面的延伸,你可以用它展现品牌特征,介绍公司的业务部门,或者其他方面的情况。宝洁为秘密除臭剂(Secret deodorant)这款产品设计了展示页面,直接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   5.特斯拉汽车(Tesla Motors):分享重大性新闻和企业公告 特斯拉汽车在公司页面发布了公告和新车型的资料,让关注的用户先睹为快。你也应该提供独家的内容,以回馈粉丝。   6. 富国银行(Wells Fargo):依据地理位置有针对性地更新内容 如果你的公司的粉丝类型各异,有针对性的内容更新可能会更好一些。领英使你可以根据公司的规模、行业、资历、地理位置、语言等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富国银行经常以这种方式更新内容,发布某个具体地点的事件信息,或分享分支机构的成功事迹。   (via entrepreneur,快鲤鱼编译)
    观点
    2015年01月27日
  • 观点
    在线教育迎来洗牌期 ,2015将有更多并购与死亡 2015年1月13日,51Talk全资收购了91外教,小龙女龚海燕第二次创业以失败告终。51Talk媒体见面会现场,小龙女看上去非常疲惫。创业,尤其是在线教育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写在了疲惫的脸上。据说,这起并购案的背后有徐小平老师的身影,这意味着,除了BAT等互联网大佬以收购及投资布局在线教育之外,其他在线教育企业也开始走上资本层面的企业布局。   以上只是在线教育的一个缩影,截至2014年死亡以及被收购的在线教育企业不下30家,整个行业在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创业者盲目进入的情况下已经进入泡沫期。其实泡沫期是行业过度繁荣的表现,同时也意味着行业的某些领域也已经开始饱和,这个时候也就是整个行业的洗牌期。   在线教育迎来洗牌期 2015将有更多并购与死亡 之所以说2015年会是在线教育洗牌的一年,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BAT等巨头会继续通过并购或者入股的方式融合更多垂直教育企业以布局各自的生态教育圈。此前有百度收购传课网,腾讯、网易、淘宝、小米、金山、YY等也都在布局在线教育,2015年将会有更多企业进入在线教育机构。 其次,同类在线教育竞争非常严重。我之前盘点的《在线教育死亡排行榜TOP30》中有多个是做外教与K12教育的,前面所提91外教已经被拥有同类业务的51Talk收购,而K12教育基本上成了当前在线教育领域的雷区,前面死了大批,后面很少有人再动这个领域。   再者,在线教育已经不再是专业教育机构的专利。可能大家有所发现,当前很多招聘机构开始提供就职培训,这种上岗前的培训比传统的纯知识教学要更实用。前段时间,在一个智慧教育展会上,甚至有一家专门做跨境电商人才培训的机构,只对跨境电商领域的人才做培训,归类的话它算是垂直细分到极点的在线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各领域的针对上岗者以及实习生实战技能培训已经越来越多。   最后,传统教育转型的在线教育势头很旺。拥有强大线下教学资源及用户的传统教学机构所做就就是搭建一个或者多个线上平台,然后把线下的用户搬到网上即实现在线教育,这比线上做教育产品然后再与教育机构合作的方式更直接。我接触过的慧科教育就是一个线下教育起家的在线教育平台,目前已经围绕学生学习这个主题做了多个平台,再往后很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在线教育生态。 在线教育只是改变了教育形式 从中国教育体制来看在线教育的话,在线教育只是改变了教育形式,而并非通过线上教育就能实现所谓的素质教育。虽然在线教育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将各种知识展现的淋漓尽致,却未必能让学习者学的淋漓尽致。中国教育的前十年是应试教育,毕业以后则是入职后的岗位教育,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能有10%用到岗位上已经很不错。   因此,虽然在线教育能够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内容,却有一种“多余”之嫌,不是有助于考学加分的知识都不是好“知识”。对学生及家长而言,全方位立体式的高科技教育课程不如一张2015年最有可能出现的高考题型试卷有价值。   在线教育是否用户刚需?难掩两难局面 其实,在谈在线教育之前,应该问一个问题,在线教育是不是用户的刚需?或者换个问法,互联网化后的教育能不能更好的为教育行业服务?大概正是因为这两个问题,为了能满足用户的一切学习需求,早期的大部分在线教育项目都是做大而全的平台。 但是做平台并非容易之事,梯子网死亡以及粉笔网转做猿题库,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做平台需要时间积累,需要聚集足够的教学资源供给商家才算是平台。而平台起来之后如何获取用户又是一个难点,很多拿到融资的在线企业疯狂烧钱用在推广与获取用户上,最终“钱”尽人亡。 事实上,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的再快,仍旧难掩两难的局面:一是在线教育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在线教育进入同质化的竞争严重的阶段,每一个在线教育用户都面临着多重选择;二是用户难以选择真正需要的内容,太多的在线教育内容并不是人们需要的,这也是K12难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盲目进入在线教育行业的都会很悲哀 对于很多创业者而言,之所以进入在线教育领域是因为在线教育被投资机构看好,容易拿到投资,很多人便开始了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但是很多创业者对这个领域并不是很懂,带着盲目与无知堂而皇之的进入的这个领域,才懂得什么叫作“一入侯门深似海”,在线教育这门不是一般的深。   前面说过那好网、梯子网、粉笔网等项目,这里不再多议。而饱受争议的超级课程表,90后的余佳文获得融资不假,今后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真的很难说。就目前在线教育创业的项目而言,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盲目进入这个领域的,很多项目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甚至很多企业过得是“刀尖上行走”的日子,在没有资源缺少用户的情况下,一但行业出现大的动荡,会首当其冲的倒下并成为后来者前行的“垫脚石”。 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那些投机倒把的企业,进入的目的就是为了卖掉,做生意一样的做项目,能够挣钱就已经赢了,他们并不在乎项目成功与否。   作者/王吉伟     微信个号:mcjave   微信公号:jiwei1122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观点
    2015年01月26日
  • 观点
    Honeybadgr告诉你:比特币初创公司如何招聘员工 比特币的拥护者肯定希望这个数字货币能更加普及,就目前状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正因为如此,也让一些初创公司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他们希望可以为比特币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俗话说,要创业,先招人。Derek Minter和Ryan Peterson联合创立了Honeybadgr,一家专门为比特币初创公司提供构建团队服务的公司。如果更宽泛些来说,他们更像是一个比特币社区,里面有和这个数字货币相关的创业公司,专业人士,甚至是投资人。   最近,Honeybadgr从比特币加速器Boost.vc毕业,目前该公司正在打造一个高效平台,希望在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出色的比特币初创公司之间牵线搭桥。目前,Honeybadgr锁定的都是获得至少200万美元种子轮的比特币初创公司,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能基本确保符合应聘者的要求。   比特币仍算是一个全新领域,这个行业里的初创公司在招聘时通常没什么经验,针对比特币公司的招聘事宜,笔者和Honeybadgr团队进行了沟通。实际上,就算你的初创公司不在比特币行业里,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招聘时,你需要在工作经验和工作激情之间找到平衡。另外,即便你现在尚未涉足比特币领域,说不定以后也可能会在其中做些尝试,虽然最近比特币价格又有所下跌,但是仍然有不少比特币初创公司获得了投资,投资人依然愿意给比特币砸钱,这的确有些不同寻常。   比特币初创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与其他类型的科技公司有什么不同? “老实说,其实很多问题还是非常相似的——招聘对任何一家初创公司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特别在湾区,”Minter说道,“由于比特币算是一个新兴行业,所以在招聘圈子里你很难要求初创公司说自己需要一个有三年比特币经验的应聘者。”   因此,比特币初创公司必须要参考其他一些指标,比如激情和兴趣,当然还有挑战。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面试的人对比特币充满激情呢?   幸运的是,如果应聘者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他们会来搜寻你的公司,而不是让你去搜寻他们。   当你开始在一家全新的初创公司工作时,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在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认为有件事情非常重要,那就是在看那些垃圾职位描述之前,你最好先了解一下公司情况……比如,这家公司在解决哪些问题?”Minter说道。另外,你还需要关注这家初创公司的融资状况,发展前景,等等。   另外创业文化也非常重要,特别是那种有弹性文化的初创公司。“最好的团队其实可以和任何人合作,而且可以随时随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补充说道。而特别对于比特币公司来说,他们会非常看重文化契合度。   求职者可以在哪些地方找到与比特币相关的工作呢? “其实在求职和招聘两方面,我们都很有兴趣,”Minter说道。但是企业团队往往习惯采用一些经过检验而可靠的方法,比如他们会通过业界聚会的方式来寻找比特币人才,另外还有些特别关注比特币,以及从事开源工作的人。   “我们对这一领域非常着迷,同事也喜欢和人脉交流比特币,这点非常有帮助。”他补充道。   比特币相关的工作经验很重要吗? 因为这个行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并没有太多有比特币经验的人。因此初次公司更多的是在金融和其他行业里面去寻找人才,当然前提是那些人需要对比特币感兴趣,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激情奉献给比特币公司。   比特币初创公司会看重哪些关键技能? “很明显,如果你有加密技术经验,那么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加分项,”Minter说道,“另外,他们也非常看重在数学和工程领域里很在行的人才。”   比特币初创公司非常需要有特殊技能的工程师,包括C++,Node.js,Ruby,以及精通算法的程序员。不过,其他初创公司也非常喜欢拥有相关技能的工程师。   比特币初创公司里面跳槽频繁吗? 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大程序上是因为这些公司规模都不大,而且里面的员工基本上都是真正热爱这一行的。但是或许比特币初创公司的规模变大之后,情况就会有所不同。“Coinbase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他们现在已经有50名员工了,因此里面的人已经感受不到主人翁精神了。”   另外还有一个员工离开公司的原因,那就是这家初创公司耗尽了所有的资金。   薪水——这些比特币公司能给多少? 实际上薪水和其他获得融资的初创公司差不多,Minter透露。那些已经获得了一定规模种子轮融资的比特币公司,每年支付给工程师的薪水大约在9万到12万美元之间。   另外,在Honeybadger社区上列出了比特币公司面试时最常问到的几个问题,包括: l 比特币有风险,但是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呢?为什么你花时间在比特币上面? l 现在比特币还没有没社会主流接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l 你会如何像自己的奶奶介绍比特币和块环链呢? l 你认为比特币的“杀手级应用”会是什么样的?比如比特币交易,智能合约,分散化云存储,微支付,汇款,投票,等等。 l 你是怎么进入到比特币这个行业里来的?你有过相关项目的工作经验吗?   (via VB,译|快鲤鱼,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点
    2015年01月23日
  • 观点
    张晓东:公有云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编者按】张晓东在IT领域工作15年,曾担任数据库技术专家、IT服务经理、高级云计算架构师、战略部高级总监等职位。本文尝试从整体角度简单探讨公有云带来的价值和影响,评估公有云发展速度和当前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制定时,应该如何把公有云和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公有云的价值和影响 云计算本身来自于IT技术领域的革新,实现了五个基本特性: 按需使用; 资源共享; 网络访问; 服务可度量; 按需扩展等。 从云计算角度看,公有云是云计算部署模式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私有云、混合云等部署模式。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以云的模式为用户提供的IT服务,一般可通过互联网使用,可能是免费或价格很低廉,公有云实现的核心是资源共享服务。公有云的产生可以看作是需求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共同结果,使得用户对IT能力构建的投入从原有的购买模式CapEX,到运营模式OpEx的转变。   注:本文主要谈的是公有云,在大众认知中,云计算和公有云是基本等同的,但是,在标准的定义中,公有云可以看作云计算的一种,本文会比较严格的区分这两个概念和用词。   公有云的核心本质;公有云本质上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能力构建和服务提供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以云化方式供给IT能力,提供IaaS、PaaS、SaaS三种经典的服务模式。公有云这种新型的IT能力获取方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表现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非常强劲,对企业原有的IT能力获取方式(自己购买并拥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通常而言,公有云除了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IT服务给最终用户,创造新的业务价值,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还能够整合上游的服务(如增值业务,广告)提供者和下游最终用户,打造新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然而笔者认为从整体宏观角度来看:   公有云的价值;公有云普及最大的价值在于会大大提升全社会整体IT能力水平,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全球化、并在较高的IT能力基础之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使得竞争在更高层次展开。下面的两个图清楚的展现了企业IT能力的现状和未来公有云普及后的情形。   公有云服务出现并普及之前,各个企业的IT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图1所示,柱状图表示各个企业的IT能力水平,横向的虚线代表全社会整体平均IT能力水平,目前假定在40%。而实体黑色曲线代表每个企业构建IT能力时投入的资金。 图1 现阶段不同企业的IT能力水平图示   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获得较高的IT能力用于支撑业务发展,企业必须投入很多的资金和资源,而且这种投入基本和获得的IT能力密切正相关。从资金曲线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企业在构建的IT能力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效率也是不同的,这其中存在很多的浪费。   当公有云服务普及之后,全球会由有限的几个超大型云服务商提供IT基础能力服务,服务水平将趋于一致,而这个平均水平将大大的高于现在整体的IT平均水平。各个企业都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IT能力,例如图2中所示,企业的资金投入都大幅减小,但是IT能力水平都达到了70及以上。 图2 公有云普及后的企业IT能力图示   在构建IT能力的时候,几个大型的云服务商构建IT能力通过规模优势和经验积累,使得资金利用非常高效,打破了目前每家企业各自为政的个体不均衡,总体又低效的IT能力构建模式,未来企业用户只需要花少量资金购买IT能力服务就够了。   公有云的影响;从宏观来看,公有云的普及将带来整体IT能力的大幅提升,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并带来企业间的协作、业务创新更加高效。   从微观角度看,公有云的普及将改变企业在IT能力获取时的资源投入方式,企业将更容易的用低成本获得相对较高的IT能力,并且更灵活、更快速。然而,事物的另外一面是企业很难通过简单粗狂的资金投入获得远高于他人的IT基础能力水平。   当前阶段,企业通过大量资源投入,可以使得IT的基础能力远高于其他企业,这种IT能力优势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将来这种粗犷的投入将无法简单的奏效。未来企业在IT能力方面的投入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业务的结合需要更紧密、交互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在底层IT基础设施能力都将趋同,并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将基于上层的应用技术与业务相结合的创新能力构建为核心。   回到当下,公有云的发展对IT企业的颠覆大家已经见到很多例子,例如IBM的云转型、HP的混合云转型、Oracle在SaaS云方面的布局等等。随着公有云普及带来的整体IT能力提升,以及信息科技的进步,将对很多传统企业的生存方式产生颠覆。   例如:造纸业,文具等企业,随着数字化浪潮、云服务发展,其传统核心业务都将受到较大冲击,简单的纸张和文具将会逐步被数字化的设备+云服务的模式代替,从而市场慢慢萎缩,其他如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很多行业受到的冲击也会非常大。   公有云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公有云发展速度;业界对于公有云的发展速度通常以收入的增幅来评估,Gartner、IDC等各大咨询公司都对公有云有很多的分析和预测。具体收入数据有所差别,但基本都在同一水平。总体而言近几年公有云的年增长率在30%左右,目前比较有共识的公有云的收入在650亿美元左右,而预计到2018年会达到1500亿美元左右。如下面的图3所示,这是Gartner对于公有云收入的预测图(其中包含了广告收入)。 图3 公有云服务市场预测   公有云处于起步阶段,像几岁的小孩子还没上小学;公有云发展至今才八年左右,如果仔细评估一下它的市场影响力成果会发现还很初级。从理论上来讲,公有云将来会替代IT的软件、硬件和服务,目前这方面的产值在1.2万亿美元左右,并且每年在缓慢的增长;简单的计算比例就会发现,公有云的实际普及度不到5%,而中国市场的情况更低一些,大概3%左右。   所以尽管公有云近几年声势很大,但是他的实际产值还很小,如果拿人的年龄来比喻,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尽管已经显现出很好的潜质和一定聪明才智,但是要想成长起来,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可能20年才能初步成熟,50、60年后才能步入年老阶段。   公有云还没有跨过裂谷;有一本跨越裂谷(Crossing the Chasm)的书很有意思,介绍了新技术在市场应用的理论模型,叫做“技术接受生命周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会有如图4所示的五个阶段,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衡量新技术接受程度的模型。一项新的突破性技术在市场上的实际应用和普及过程中,在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和早期主流用户(Early Majority)之间存在一个最深最可怕的裂缝,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一个在技术接受生命周期中的裂谷(Chasm)。这个裂谷是最危险的,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图4 技术接受生命周期图   新技术被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接受后,他们期望的是跳跃式非连续的发展。无论是在降低成本、加快业务提供速度、更好的客户服务,或者是其它的竞争优势方面,他们可以接受新技术造成的与原有方式的不连续。做为首先使用新技术的人,他们可以忍受由此带来的小问题和故障,然而早期主流用户(Early Majority)却不是这样。   如果早期主流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和程度不理想的话,新技术在市场上的普及很可能出现夭折。简单的以数学模型来看,如果新技术普及的市场占有率迟迟不能跨过13.5%的比例,那么新技术夭折的可能性会很高。   目前为止,公有云经历了八年的发展,目前的市场普及率大约是5%,尽管仍然以较高速度在增长,预计会在2023年前后达到13.5%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未来仍然存在很大变数,能否跨过裂谷犹未可知。   企业对公有云的采用存在选择性风险;形象点来说公有云目前仍然是小孩子,如果你对这个小孩的未来投入太多,你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因为这个小孩子可能会夭折。   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如果过早的选择投入某种新技术和新应用模式会存在失败的风险,公有云就是这么一个新事物。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做吃螃蟹(Innovator)的是风险极高的,早期接受者风险也相对较高。目前,大规模采用公有云的企业都可以看作早期接受者,例如Netflix等。而在早期主流阶段进入,对普通的企业来说通常是最佳选择。 图5采用公有云的选择性风险   对于公有云的采用,大多数企业都应该很慎重,尽管现在刚刚过了吃螃蟹的阶段,仍然要把风险意识放在重要的地位。   公有云未来情景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作为未来信息技术变革浪潮中影响最大的云计算,企业应该深入的思考公有云对未来企业战略影响,而对企业的高层而言,战略思维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简单来说,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点:   公有云的普及使得企业未来很难通过对简单的IT基础设施的投入获得独特的竞争力;前面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公有云会使得IT能力整体提高到较高水平,企业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资源投入,自己构建IT基础设施,将会是不高效和不灵活的战略选择。可以类比电力普及之后的现实世界,现在没有几个企业再用自己的发电机进行发电了,企业可以基于电力普及的现状在其上层应用创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业务优势,云服务的普及也会造成类似的结果。   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公有云带来的协同优势;公有云的普及会促进企业间协作和创新更加高效和普遍,会为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带来极大的助力,所以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用情景规划的逆向思维来进行企业业务和公有云相结合之后的战略思考。企业对云计算价值的思考角度应该从兼顾整体和个体效益角度来度量,在云计算的投入会产生很多当前还看不到的协同效应,而不是仅仅看到当前云计算的落地对企业成本的节省、管理复杂度的降低或云化迁移复杂度的考量等,这样会买椟还珠的,并最终影响企业和云计算相关的战略决策效果。   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赖于公有云之上差异化的IT能力构建;底层IT能力的趋同,促使企业必须在上层做差异化的能力构建。所以,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逐步的去关注、了解并实践公有云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结合自身情况,设定长短期计划,有步骤有节奏的加强公有云服务在企业内部的落地和使用,并逆向思考在公有云之上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差异化能力优势。   来源:csdn
    观点
    2015年01月23日
  • 观点
    2015年数字、社交和移动趋势 // // // 研究机构We are social日前在其最新发布的《2015年数字、社交媒体以及移动报告》中预测,2015年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将以更快的步伐发展,智能手机变得更廉价,数据连接的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此外,随着WhatsApp、WeChat以及Facebook Messenger等移动化服务在世界上一些最大经济体热门社交网站上的排名抬升,越来越多的数字行为将融入数字设备上。   该机构预计,在2016年中期到年末,移动技术将帮助全球50%以上人口实现联网。但在此之前,随着发展中国家用户大量加入,社交媒体可能在2015年末覆盖全球1/3的人口。   这份报告囊括了全球24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世界上30个最大经济体)有关互联网、移动以及社交媒体等方面的详细数据。 过去12个月的惊人增长 在2014年,数字世界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里程碑: 1.2014年8月份,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超过20亿人; 2.2014年9月份,全球手机渗透率超过50%; 3.2014年11月初,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人; 4.2014年12月份,全球活跃手机数量超过人口总数; 5.研究机构We are social的报告中显示,这些增长趋势没有减缓迹象。 各地互联网普及率 2015年1月份,全球约42%的人口已经可以联网。与去年相比,这代表着巨大进步,去年这一数字为35%。我们分析这些数字表明,大部分增长源于更精确和及时的数据报告,而非联网的人数量激增。但毫无疑问,过去12个月中有数百万人首次能够上网,尽管许多人都通过手机联网。   正如我们在11月初公布的报告限制,全球现在已经有30多亿人通过各种设备上网。可是,这些能够上网的人并非均匀分布:百慕大群岛、冰岛以及巴林等国几乎全民联网,但朝鲜和南苏丹能够上网的人还不到其总人口的0.1%。 全球互联网连接速度也存在明显差异。韩国平均网速超过25Mbps,而印度网速仅2Mbps。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以及美国是仅次于韩国之后网速最快的4个国家和地区,注册速度超过10Mbps,远远超过全球平均的4.5Mbps。 互联网用户每天使用网络的平均时间为4小时25分,其中东南亚地区网民平均每天在线时间最长。GlobalWebIndex研究显示,菲律宾网民每天平均在线时间超过6小时,泰国、越南、印尼以及马拉西亚的网民每天在线平均时间也都超过5个小时。 移动网络 自从去年以来,移动网络占全球网站流量份额跃居到39%,超过1/3网站的网页现在可通过手机浏览。可是,移动网络所占网站流量份额在全球分部也十分不均。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手机可浏览89%的网页。而在更小的加勒比群岛,手机只能浏览0.1%的网页。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使用手机上网者激增,移动网络在网站流量中占主导地位。这个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大国,72%的网站可通过手机浏览。 好消息是,速度更快的移动网络在过去一年中几乎增加了一倍,全球39%移动网络现在可归为“宽带”(比如3G或4G网络)。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在全球也在继续持续高速增长,活跃用户已经占全球总人口的29%。在每个国家最活跃的社交网站中,月活跃用户人数已经高达20.8亿人,自从2014年1月份以来增长了12%。 与此同时,GlobalWebIndex的研究显示,社交媒体用户每天使用社交网络和微博的平均时间为2小时25分。其中,阿根廷和菲律宾用户使用社交媒体时间最长,每天超过4小时。 Facebook依然是全球社交媒体领域的霸主,2015年1月份其活跃用户为13.66亿人。更为重要的是,Facebook的83%用户现在通过手机登陆。与此同时,中国腾讯依然在汉语社交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其Qzone有6.29亿活跃账户。VKontakte依然是俄罗斯及其邻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尽管其可靠越活跃用户数字很难统计。最新数据显示,VKontakte的月活跃用户约1亿人,约占俄罗斯总人口的2/3。 移动社交网络 正如上面所看到的趋势,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移动应用在全球都在持续增长。再加上每个国家顶级社交网络的移动用户,我们估计2015年1月份活跃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至少为16.5亿人。 与此同时,即时通讯服务和聊天应用的增长率依然令人震惊。WhatsApp、WeChat、Facebook Messenger以及Viber等,过去12个月都报告称其月活跃用户人数超过1亿人。即时通讯服务和聊天应用现在占据了全球5大社交平台中的3个,8大即时通讯品牌越活跃用户超过1亿人。 在We are social报告中,其他领域的许多增长都得益于移动设备的增加,以及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这种趋势在2015年将继续加速。   移动设备 2014年9月份,拥有手机的用户超过全球人口的50%,而且依然以同比5%的增长率增长。在未来12个月中,我们可能看到移动用户可能增加2亿人。GSMAIntelligence与爱立信都发布报告称,目前活跃手机订阅用户超过70亿人。但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普通手机用户依然主要通过2种活跃渠道联网。 首先是智能手机,它们在各类手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爱立信公布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目前占全球活跃移动连接的38%。 第二,全球移动连接中的4/10被归为“宽带”行列,比如3G以上网络。但在国家和地区层面,手机上网的数据差异很大。报告指出,朝鲜联网的280万部手机中,都使用3G以上网络,尽管这些网络朝鲜普通民众无法使用。可是,手机在朝鲜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其渗透率为11%。 在固定网络接入方面,韩国只稍微领先于其他国家。但从移动网络速度上看,韩国移动运营商提供的平均网速可达18.2Mbps,几乎相当于其他国家的2倍。新加坡和英国紧随韩国之后,他们的平均网速分别为9.1Mbps和8.1Mbps。印度、巴西、阿根廷的移动网速都在2Mbps以下,而越南最慢,仅为1.1Mbps。 爱立信最近公布报告显示,全球移动连接平均每个月的数据流量约为900MB,而全球每月数据总流量可达到30亿字节。 可是,全球超过3/4的移动连接属于预付模式,购买手机和维持移动连接的成本占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居民家庭开支的很大比例。结果,内容生产者和营销人员必须做出平衡,即在确保向用户提供在线视频等丰富的用户体验的同时,也要确保其收费处于观众的可接受范围。 另外,全球58%的移动连接来自功能手机,这意味着许多人即使想要联网,但他们依然无法访问在线内容。而在移动通信频谱的另一端,平板电脑的使用却日益增多。仅过去1个月,7%的网页已经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浏览。现在,手机与平板电脑加起来已经可以浏览全球38%的网页。而笔记本和台式机所占网站流量份额却仅为13%,62%的网站依然可通过这两种设备渠道访问。 网上购物 GlobalWebIndex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在电子商务使用方面占据领先地位,该国2/3人口在过去一个月中通过网络购物。德国和韩国紧随其后,网上购物者各占该国人口总数的63%和62%,美国以56%位居第四。南亚和东南亚在这一领域落后很多,数据显示,在过去1个月中,仅有14%印度人网络购物;过去30天中,只有不到1/5的泰国人使用电子商务服务。 但移动电子商务在全球显示出猛增势头,特别是在东亚地区。数据显示,37%的韩国人过去一个月曾使用手机购物。中国手机购物活跃用户也在激增,过去30天中,有27%中国人使用手机购物。 摘自:腾讯科技
    观点
    2015年0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