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软
    微软企业协作工具 Microsoft Teams 亮相,Slack 表示“时刻准备着” 北京时间11月2日晚间23点,微软企业协作工具 Microsoft Teams 正式亮相Office 365新品发布会。 Microsoft Teams 是基于 Office 365 云平台的企业协作工具,通过Teams企业员工可以在Office平台上建立协作小组,并针对办公场景来做即时信息沟通、文件分享、协作等。另外,Teams能与微软其它Office办公组件紧密整合,包括 Word、Excel、PowerPoint、OneNote、SharePointPlanner、PowerBI 等。 据微软官方网站介绍,从今日开始,Teams的预览版将向Office 365的付费企业版用户免费提供。当Techcrunch记者询问微软:是否可以不订阅Office 365(每月至少5美元)使用Microsoft Teams,答案是否定的。 微软方面称:“Teams在所有的企业套装中都可以使用,月度活跃用户达到 8500 万。不过并不打算推出免费版或者面向单独消费者的版本。” 目前,Microsoft Teams 能支持181个国家以及18种语言,预计在2017年第一季度全面上线。未来,Teams 将覆盖网页端、Windows PC、Mac、iPhone、Android和Windows Phone平台。 微软“自力更生”进军企业通讯和协作市场 在今年年初时,微软就被曝出内部讨论是否要斥资70亿美元把 Slack 拿下,Slack 也是一款面向企业的通讯与协作应用,但纳德拉等部分高层认为,微软有平台优势并且用户基数庞大,完全可以自己推出类似业务来获得成功。随后就有了今天的 Microsoft Teams,它将与Slack直接竞争。 乍一眼看起来Teams与Slack功能有些许类似,不过最大区别在于Slack采用的是基本功能免费+高级功能付费的模式,Teams并不提供免费版本。另外,Teams支持嵌套评论,而Slack因为不支持,此前也多受诟病。 有意思的是,Slack昨日在纽约时报上买下一幅整版广告位发表致微软企业协作新应用的公开信,随后 CEO Stewart Butterfield 发了一条推特消息,同时附上了公开信的照片。内容如下: 哇!大新闻!你们今天推出新应用。让人振奋的是,我们终于有对手了! 几年前,我们就意识到Slack价值非凡,因为它能企业带来太多好处,每一家企业都应该使用它或者与之类似的产品。现在你们也开始这么想,这就证实了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坦白说,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可怕,但我们知道它将迅速地为我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当你们想开发与之类似的产品时,我们会提供一些友好的建议。 很高兴你们将帮助我们定义这种全新的产品类别。我们钦佩你们已获取的成就,并且知道你们将会是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时也坚信你们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新想法。不过我们就在这里,时刻准备着。 目前,Slack日活跃用户数达400万,其中125万为付费用户,年营收达到了1亿美元。美国第三大电信公司CenturyLink、道琼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三星、哈佛大学和美国国务院等都是Slack用户。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techcrunch.com
    微软
    2016年11月03日
  • 微软
    巨头来了:微软Office发布企业协作工具Team:直接挑战Slack 北京时间11月3日上午消息,微软今日在旧金山召开发布会,发布了新的企业内部协作工具Teams。这一工具将直接与同一领域大热的旧金山创业公司Slack展开竞争。 微软Office业务企业副总裁柯尼斯鲍尔(Kirk Koeigsbauer)主持了此次发布会,微软CEO纳德拉(Satya Nadella)出席了活动。从今日开始,Teams将在181个国家以18种语言,面向Office 365的付费企业版用户免费提供,预计全面上线时间会是2017年第一季度。 Teams工具将与微软的Office办公组件深度整合,并基于Office 365的云平台打造。借助这一工具,企业可以在Office平台上打造属于自己的协作小组,进行群组沟通、文件分享、共同办公等功能。 Teams的主要特性包括:群组聊天既可以公开,也可以私密;借助微软内嵌的Skype,企业用户可以直接进行视频和语音会议;用户还可以发送Emoji、贴图、GIF等个性化信息;与Word、Excel、PowerPoint、SharePoint、OneNote、Planner、PowerBI等微软诸多办公软件深度整合,企业用户可以直接协作完成办公。柯尼斯鲍尔还强调,Teams拥有微软引以为荣的安全保护,协作沟通内容都会进行加密。 今年年初,媒体曾经报道微软内部曾经讨论斥资70亿美元收购Slack。Slack创办于2009年,上一轮融资的估值高达36亿美元。Slack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看到了企业办公软件和商业聊天工具之间的中间市场。目前Slack日活跃用户突破400万人,其中包括125万付费用户,年营收达到了1亿美元。 据传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立主微软收购Slack,但遭到了纳德拉的反对。纳德拉等部分高层认为,微软完全可以自己推出类似业务,凭借微软巨大的平台优势和用户基数来实现成功。 虽然Slack已经占据了一定先发优势,但微软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通过Windows、Office、企业云服务等一系列完整的企业软件服务,微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企业办公服务提供商。其中Office是全球最为普及的企业办公软件,每年营收高达230亿美元。而Office 365已经拥有8500万用户。 Exchange邮件系统在企业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   Slack 发公开信: http://www.hrtechchina.com/15177.html    
    微软
    2016年11月03日
  • 微软
    硅谷巨头财报比拼,微软、谷歌、苹果、亚马逊你看好谁? 本周,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公布了他们第三季度的财务业绩。这些业绩成果有助于为硅谷其他公司以及整个科技行业本季度表现定下基调。 巨头的财报并不是为了回答诸如“去老牌公司还是去创业公司?”这类肤浅的问题,而是可以通过这些来科技行业巨头的“体检报告”来判断出企业级客户上升的消费水平以及日趋强烈的消费意图,这两项指标都是初创公司非常需要的。 所以让我们来仔细了解一下这些财报,也许下周你的朋友在你面前装逼的时候你可以好好的给他们上一课。 废话不多说,开始吧! 逐一来看巨头企业 我们来逐一看一下Alphabet、亚马逊、苹果以及微软的结果。Facebook的分析这里暂不列举,因为Facebook尚未公布其财报。 同样地,我们也没有因为们洛帕克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不够买HTC而将这个城市排除在外。 根据字母表的顺序,我们先分析一下Alphabet。 Alphabet 继Alphabet陆续公布Fiber CEO离职、经历裁员、削减核心项目之后,谷歌的控股母公司终于汇报了他们在第三季度营收上不俗的表现。 正如外媒昨日的报道,这一季度业绩表现强劲。 Alphabet财报显示每股收益为9.06美元,季度营收224亿美元,相对于去年同比增长20%。高于华尔街分析师预计的8.64美元每股收益和220.5亿美元营收。 然而,这一结果背后更加复杂。Alphabet的Other Bets项目(指一些造福人类的项目)报告了一些很有趣的结果,营收增长与亏损齐飞。尽管营收和亏损结合之后数字还是比较好看的,但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正在发生。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它: 是的,Other Bets的股权激励花费类目相比于其各团队的总收入增长更快。这意味着总的来说Alphabet在诸多开销类目中员工薪酬所占花费远比其所带来的收入要多。 对于Alphabet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Other Bets的营收增长能维持在近40%,虽然这里的基数比较小,也受到了大数法则的影响,但这完全没有妨碍其5600万美元的盈利。由于Alphabet有计划在非谷歌产品上重新制定SBC策略,这里的盈利表现尤为重要。此外由于Alphabet的持续投资可能会在十年内维持现金损失的持续减少,但是如果想扭转乾坤还是很困难的。 总结:Alphabet一边依靠谷歌维持季度营收,一边继续开拓“登月”计划。 亚马逊 这家受人欢迎的电商公司本周公布了季度财报,投资者对其财报的失望立刻体现在了公司市值上。 外媒对此评价道: 继本周四公布第三季度财报之后亚马逊让投资者们大失所望。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52美元,远低于预期的0.78美元,盘后股价大跌至少6%,327亿美元营收勉强符合华尔街的预期。 有一些变化正在发生。正如Katie Roof在其报告中指出,亚马逊曾经被大众视为是一个“典型的无利可图却能够使投资者保持热情的例子”。然而现在亚马逊因为没有足够的盈利而受到惩罚,这就是变化。 你所关心的,即所谓的AWS结果。正如CNBC指出,AWS报告的收入是高于预期的32.3亿美元,分析师预期营收额为31.7亿美元。AWS的毛利率从29.9%上升至31.6%,图表如下所示: 这一上升结果令人吃惊,同时这也意味着在云服务类别上逐渐上升的消费额会对其他诸如Alphabet或微软等公司造成影响。 苹果 苹果,围绕着其年度iPhone发布会,正处于“蓄势待发”之中。以下摘录自苹果公司季度财报中的营收额以及设备销售量: 苹果公司本季度营收为469亿美元,每股收益1.67美元。这季度苹果卖出了4550万部iPhone,930万部iPad 以及490万Mac。华尔街预期收益是每股盈利1.65美元营收为469亿美元,iPhone销售量4500万部,iPad销售量910万部。 苹果公司还在本周推出了大量的新产品,虽然关于端口可移植性和价格的问题仍在在各大苹果粉丝论坛被热烈地讨论着。 苹果预计今年第四季度的表现较去年同期表现略输一筹,这意味着它将在假期期间逐年缩水。然而苹果公司期冀着更高的每股收益,同时iPhone本季度销售额的确比华尔街的预期要好一点点,还算不错。 正如你所知,苹果可能需要一个新的产品类别来帮助它东山再起。苹果公司目前着重强调它的服务收入,将服务收入放在报告的最显要处: 服务收入增长24%,创历史季度财报新高,收益额达63亿美元 Microsoft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微软。 微软本季度表现的比较刚,财报公布之后当天盘后股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以下详细标注: 数据: 该公司非公认会计准则营收为223亿美元(公认会计准则营收为205亿美元),每股非公认会计准则收益为0.76美元(公认会计准则收益为0.60美元),低于预期。 华尔街分析师预计该公司每股收益0.68美元,总收益217.1亿美元。 此外正如Mattermark在这些结果之后所报道的一样,该公司的云业务正在面临缩减: 微软似乎正在向着自己200亿美元的商业云业务运行率目标努力着,首次报告了组合毛利率的一系列业务。具体数字应该超过我预测的49%,值得一提的是“季度增长7个点。” 这意味着微软过去的毛利率表现更差,但是它也在做出一定的补救工作,通过出售云服务希望获得最终的收益增长。 而且你不能回购那些你用作员工补偿的股票,用来避免以一致激励而没有收益的名义来支付更多的短期现金!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32329
    微软
    2016年10月31日
  • 微软
    在美华人最高管理职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宣布离职 根据美国媒体Recode报道,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因为之前自行车运动受伤,伤情加剧,已经从微软正式离职。   从2008年加入微软,陆奇在微软已经度过了8年时光。同时,他和微软另一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是目前美国科技行业中担任最高管理职位的华人。   回顾陆奇的履历,广为人知的是1998年他便加入雅虎,任搜索与广告技术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开发网络搜索和商业化平台。   雅虎期间,陆奇从一个普通工程师一步步的成长,2006年4月14日,陆奇被任命为雅虎的资深副总裁,2007被再次提升为雅虎执行副总裁。   在雅虎期间,陆奇曾参与雅虎对搜索引擎Inktomi的收购,并主导完成系列整合。接着又率领团队开发“巴拿马”平台,与谷歌广告平台抗衡。   10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8月,陆奇从雅虎离职,于2009年1月5日正式加盟微软任网络服务集团总裁,主要负责搜索、网络广告、网络信息和通信服务等互联网业务,在当时这是大陆华人在外资科技公司总部所任职位的最高级别。   作为微软在线业务部门总裁,陆奇是微软四大业务部门负责人之一,掌管一支3000至5000多人的技术团队,亲手打造了微软必应搜索引擎,并直接向CEO萨蒂亚·纳德拉汇报。   同时,在微软数次高层调整中,陆奇的地位一直非常巩固,领导Office、Office 365、Skype、Bing、Yammer等诸多业务的研发,为微软的搜索、生产力、通讯全线业务提供技术支持。   在硅谷,陆奇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一位与其共事过的雅虎同事曾表示,陆奇一天工作近20小时,经常是凌晨入眠,早上四五点起床。另外,相比很多华人工程师,因为沟通能力强,所以可以迅速的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并且在雅虎、微软多年任职高位。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经有多位微软高管离职,其中包括首席运营官COO Kevin Turner,他一度被列为微软新CEO的候选人,但最终“不敌”纳德拉,败下阵来。除此之外,不乏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等职位,也被传出默默卸任。   业内分析,这是在纳德拉成为微软CEO后,微软专注于向云和移动转型。部分人员的离职,可能是微软部门重组,以及寻求Azure云服务更好与亚马逊AWS竞争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去年底的时候,就有传言称陆奇即将离开微软,加入Uber出任CTO职位,只是后来证实只是传言。   这一次,陆奇的离职有些突然,因为就在今年8月微软小冰4代的发布会上,陆奇还出席并且作了演讲。虽然Recode报道陆奇是因病离职,但作为一个工作狂,他本人定不会就此放下事业,要么加入其它科技巨头,要么会选择创业。
    微软
    2016年09月29日
  • 微软
    裁员这件事,谁也没有鲍尔默、纳德拉这两届微软CEO演绎的淋漓尽致 滴滴、Uber达成战略协议,经过昨日的酝酿依然热度不减,今天继续霸占科技媒体的首页。不过,就在昨晚将近凌晨的时候,Uber中国的800多名员工,收到“合并完成现金奖励”的邮件,内容显示这项奖励相当于最多6个月薪资和6个月的可归属股票价值。   业内纷纷评论,这只不过是“遣散赔偿金”一个迂回的叫法。随后,证券时报援引一位内部人士的消息称优步中国正在商议裁员,制定离职补偿方案,补偿政策或将按照N+3来施行。   紧接着,彭博社再次确认称Uber即将调整中国业务150名工程师的岗位。   各项证据,似乎都在指向优步即将面临的裁员。事实上,大公司裁员已属常态,近两年包括微软、IBM、雅虎等等巨头都施行过大规模的裁员政策。对于滴滴、Uber来说,同属一个领域必然会导致业务以及人员配置的冲突,裁员似乎已经是意料之中。   但是,无论接下来滴滴、Uber是否裁员这件事会走向怎样的态势。在微软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科技史上,似乎没有哪一家公司如微软一般,能够持续在两届CEO期间进行过如此大规模且有序的裁员。裁员这件事,被鲍尔默、纳德拉这两届CEO演绎的淋漓尽致。   鲍尔默时代的裁员 2000年1月,微软就宣布鲍尔默接替盖茨,开始担任微软首席执行官。但是直到2008年,盖茨彻底离开微软之后,鲍尔默才真正成为掌门人,因为在此期间盖茨仍然在插手微软管理事务。   不过,就在鲍尔默上任没多久,2009年1月微软就宣布在未来18个月内裁员5000人,裁员范围涉及研发、市场、销售、财务、法务以及人事等部门,值得一提的是当天就直接解雇了1800名员工。   这一次裁员与营收的下跌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在宣布裁员的当天微软同时宣布了2008年12月31日之前第二财季的财报,财报显示收入为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2%,但运营收入、净收入和稀释每股收益分别为59.4亿美元、41.7亿美元和0.47美元,分别同比下降8%、11%和6%。   当时鲍尔默在邮件中称,个人电脑市场需求疲软,低价格的上网本电脑日益盛行以及全球经济衰退是这次裁员的主要原因。经过这次裁员,微软预计年度运营成本将因此减少15亿美元,并在2009财年减少资本支出7亿美元。   营收不及预期,没关系,鲍尔默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最直接简单的办法:凭借裁员来抵。 这次裁员,是微软成立34年以来,首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裁员,要知道2001年到2008年间,微软合计裁员数量也不过1078人。一次性裁员数量最多的也就是2002年1月,微软在硅谷UltimateTV部门裁员500人。   由于这次裁员史无前例,员工们在之后发布财报以及重大策略调整时,都变得胆战心惊。   以致于2013年7月,微软宣布重组计划时,微软所有员工以及外界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微软架构调整之后会不会带来裁员。不过鲍尔默给出的回答是No。   作为鲍尔默执掌CEO之后经手的微软最大一次重组,他把之前的8个产品部门重组为4个新部门:操作系统部门;硬件业务部门;应用服务部门;云计算和企业部门。   微软宣称此次重组是为了减少以往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因为这样的竞争关系可能导致了微软在某些领域重复配置资源。   但另一个层面也可能是鲍尔默上任之后,2012年微软发布的 Windows 8 操作系统以及 Surface 平板电脑,纷纷面临雪崩式的批评,微软其他位高权重的高管对 Windows 8 目前的市场份额不满,而鲍尔默难逃其责。   这次重组,极有可能是鲍尔默应对外界批评的对策。事实上,鲍尔默不只一次的说过,微软将转型成一家“设备及服务”公司,也就是说微软将摆脱纯软件公司的定位,更多地关注当代硬件设备中的其他元素。   也可以看出,微软在新的组织架构中更强调硬件。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们认定这一次重组是早有预谋。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37.9亿欧元(约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手机部门的大多数资产,再以16.5亿欧元(约2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的专利资产,总计54.4亿欧元(约71.7亿美元)的成本。   嗯,看来是真的很重视移动业务以及硬件产品,直接把诺基亚买了。但这也决定了,如果收购诺基亚并没有补足微软“设备+服务”战略的短板,诺基亚被微软大规模裁员是迟早的事,因为这笔收购,有将近3万2000名诺基亚员工转入微软,包括芬兰总部的4700名员工。   事实证明,诺基亚不仅没有给微软操作系统带来革新性的影响,更没有阻止其在全球操作系统之战中继续沦为配角。数据显示,微软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在2012年约占2.4%市场份额,到2015年前五个月,其市场份额从今年一月的2.25%直降到2.07%。   纳德拉裁员,摆脱诺基亚最直接、有效的武器 2014年2月,纳德拉正式成为微软新任CEO。5个月之后,微软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诞生,此次宣布裁员1.8万人,这其中有大约1.25万人是前诺基亚员工,占裁员总数的70%。也就是说,收购诺基亚并过来的人有一半都被“赶走了”。   纳德拉似乎正在用裁员,这一近乎悲壮的方式修正鲍尔默收购诺基亚的战略错误。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鲍尔默在微软重组计划中划定“设备与服务”重点,而纳德拉上台立刻将重点改换为“移动优先,云优先”,纳德拉还在有关微软发展新目标的备忘录中说:“设备与服务的概念对微软是有帮助的,但微软现在需要的是独一无二的策略,即移动和云计算。   很明显,纳德拉想方设法的与鲍尔默的战略划分界限。鲍尔默时代,在这一次大规模裁员之际真的结束了。   然而纳德拉上台之后,一年一次针对手机业务的裁员,逐渐成为微软的惯例。 2015年7月9日,微软宣布,将对手机硬件业务进行重组,并裁员最多7800人。至此,诺基亚几乎被完全清除出微软战略之外。   就在上周,微软周四提交给监管部门的文件显示,2017财年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850人,从而进一步退出智能手机业务。   微软在10-K文件中表示,“除去2016年5月宣布的裁员1850人之外,作为这一早起计划的延伸,公司未来一年还将在全球裁员约2850人。上述裁员工作预计将在2017财年年底前完成。”   事实上,微软今年5月就曾宣布,即将裁员1850人,主要影响的依然是智能手机硬件业务和销售。   如果对比鲍尔默与纳德拉两者的裁员方式,鲍尔默时代的裁员,目的可能是为了挽救日益颓靡的微软,给资本市场一份漂亮的财报。然而,进入纳德拉时代,裁员的目的更像是在想方设法和诺基亚这个赔钱货Say Byebye。   只是令人费解的是,纳德拉此前曾表示,微软的战略正从发展独立的手机业务转向发展和创建一个充满生机的Windows生态系统,包括我们自己的设备。   纳德拉还宣称,短期内会运营一项高效和专注的手机业务,同时又要保持在移动市场的长期创新能力。   那么,在逐渐停止诺基亚手机业务之时,Windows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不到1%的情况下,如何发力手机业务,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希望。   而除去手机业务,到2018财年,纳德拉给微软定下的目标是:10亿台Win 10月活跃设备数量,商用云的年收入完成200亿美元。   莫非,真的是要等到2018年,才能看到纳德拉的表现?如果移动业务依然持续颓靡?是否还会涉及到裁员?   综合以上,作为微软近两届CEO,鲍尔默比纳德拉年长11岁,早于纳德拉12年加入微软(鲍尔默1980年加入微软,纳德拉1992年加入),直到2014年2月4日纳德拉被任命为微软新一届CEO时,鲍尔默才正式结束为期14年的微软CEO生涯。   可以说,两人的工作轨迹以及决策足以概括微软近20年间的历史,同时也必然会影响着微软今后的走向。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看微软走过的路,鲍尔默、纳德拉直接参与的这一段“裁员史”都将成为微软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   最后,有一点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如果你们的老板和鲍尔默、纳德拉一样是光头的话,要小心被裁员噢。 来源:36氪,作者:宋长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452.html
    微软
    2016年08月03日
  • 微软
    搅局者来了, Salesforce 或将以远高于微软的 262 亿美金的价格收购 LinkedIn 一个多月前,微软官方博客就宣布了,微软和 LinkedIn 公司已经达成了一项最终协议,微软将以每股 196 美元,合计 262 亿美元的全现金收购包括 LinkedIn 公司的全部股权和净现金。原以为大局已定,但是没有一点点防备,LinkedIn 收到了来自  Salesforce CEO Marc Benioff 的来信。   Marc Benioff 在邮件中表示,将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且远高于微软出的262亿美金的价格或者改变一些收购条件实现与LinkedIn 方面达成交易合作。   众所周知,之前 微软与 Salesforce 就一直在竞标 LinkedIn 的收购,不过相比于 Salesforce 不确定的股票和现金综合财务收购方案, LinkedIn 更倾向于微软的全部现金收购方式。但是现如今  Salesforce 所提出的远高于微软的262亿美金的收购方案,还是让 LinkedIn 不由得产生了动摇。据了解,LinkedIn 在7月7号就召开了紧急股东大会,对 Marc Benioff 的方案进行研讨。   在没最终完成收购法律交接之前,LinkedIn 的确有权利委身于出价更高者,不过因为之前已经与微软签订过最终协议,如果再反悔,LinkedIn 将要缴纳 7.25亿美金的违约金。据了解,LinkedIn 方面除了与  Salesforce 微软两家协商,同时感兴趣的买主还包括 Google 和 Facebook 以及其他公司。   LinkedIn 在商务社交中的地位的确首屈一指,但是LinkedIn 股价曾在今年 2 月初暴跌逾 40%,市值蒸发近半,并一度造成美股科技风向标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暴跌。在这样的股价环境下,低价高价值的并购怪不得吸引如此多的竞标者。   来源:36氪,作者:惜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950.html
    微软
    2016年07月25日
  • 微软
    欧美企业向云转型有什么值得学?巨头微软总结了54条经验 加拿大,多伦多,历时三天的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WPC 2016在7月14日落下帷幕。   微软这一次拉来全球144个国家的16,000家合作伙伴站台,覆盖软件开发商(ISV)、系统集成商(SI)、增值分销商(VAR)以及新一代云服务商(CSP)等领域——这些企业也同时是全球最活跃、最顶尖的云计算生态代表。   微软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合作伙伴“红宝书”——《当代微软合作伙伴系列:解决方案商如何在云世纪成功》。据了解,这本与IDC合作的书历时4年完成,每年耗资百万美元、定向调研全球近800个合作伙伴(以欧美市场为主)向云转型的实践,从中抽取数据与事实,形成了一个愿景加四大行动规划以及54条指导意见的纲领性文件,希望成为企业“向云转型”的参考。   此时,距离微软发布第一代Azure公有云已八年之久,期间这家巨头经历了大规模的组织结构调整和领导人更迭。经历8年艰苦大转折,微软基本完成了产品与服务的更迭与布局。接下来,微软表示将批量推动合作伙伴的转型。   微软的“8年大转折”开始收关 微软云与企业执行副总裁Scott Guthrie 自2008年微软发布第一代Azure公有云至今已经8年后,微软云与企业执行副总裁Scott Guthrie在WPC 2016年宣布,微软已经在全球建成了34个数据中心区域,比AWS和谷歌的云数据中心区域的总和还多。   就在不到一年前的2015年9月Scott访华时曾提到,当时微软在全球有19个数据中心区域。这就意味着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微软又兴建了15个数据中心区域,接近前7年建设的总和。一个数据中心区域可能包含多个数据中心,在WPC 2016上Scott展示了一个在建的美国东部数据中心区域下属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绵延一英里、计划容纳70万台服务器。   尽管Scott没有透露微软公有云目前到底运营着多少台服务器,只是说已经达到数百万台的规模,但按照现在每年数十亿美元规模的投入来计算,微软很快将逼近千万台服务器大关,这将让微软成为事实上的公有云霸主。   与AWS亚马逊云和谷歌相比,微软是唯一具有企业市场经验的超大规模公有云服务商。 微软Azure最开始发布的时候就是通用PaaS平台,在2013年才正式发布了IaaS层。因为PaaS层实际上是面向应用的开发层,也就是“操作系统”层,因此微软Azure的定位与目标就是公有云的“操作系统”。换句话说,如果把全球看成一台虚拟计算机的话,它的操作系统应该是什么样?随着微软建成34个数据中心区域、覆盖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微软已经有足够的实力问鼎这个全球化的统一“操作系统”。   在这34个数据中心区域的物理基础上,微软除了推出Azure公有云的PaaS和IaaS平台外,还相应推出了Windows-as-a-Service的Windows 10、Office-as-a-Service的Office 365、可在混合云环境中运行的数据库SQL Server 2016、ERP&CRM-as-a-Service的Dynamic 365——微软的主力产品已经全线迁移到云端;而面向私有云环境的AzureStack,目前已经有了技术预览版,预计将在2017年与戴尔、HPE和联想三大主流服务器商合作推出一体机产品。   在智能终端硬件业务方面,微软依然在不断推出各种新的Surface终端产品;尽管在手机产品方面的进展并不顺利,但传言将于2017年发布的Surface Phone呼声非常高,有望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挽回局面。再加上HoloLens已经于2016年2月推出了开发版,微软也在WPC 2016上鼓励合作伙伴尝试开发基于HoloLens的商用解决方案。   总体来看,除了一小部分产品将在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更新及推出外,微软的主要产品已经完成了向云转型的过程。   这位合作伙伴分享经验:IP为王 微软全球合作伙伴集团执行副总裁Gavriella Schuster 微软在整个WPC 2016上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如果合作伙伴想要真正赢在“云世纪”,就必须要开发自己的IP产品。根据IDC在2016年的研究指出,云合作伙伴有四种商业模式,其中转售云资源只能获得15%的毛利润、专业服务可获35%的毛利润、管理服务(MSP)可获45%的毛利润,而基于自主知识产权(IP)的毛利润高达70%。   什么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IP产品?简单理解,就是在微软云资源的基础上,开发针对垂直行业或特定场景的可产品化软件或解决方案。“红宝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指导: “在向云转型的过程中,ISV/SI/VAR/CSP们要尽量避免为企业客户提供大量定制化的服务,而尽量以模块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来节省人力、物力与成本。”   换言之,也就是微软的合作伙伴们要具备代码开发的能力,一旦开发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和解决方案,就能不断的重复销售而且还具备了差异化市场竞争力。   自主知识产品的IP产品不仅让微软的合作伙伴获得高利润,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合作伙伴模式,即Partner-to-Partner(P2P)模式。这种P2P模式主要是把合作伙伴的IP产品平台化,供其它合作伙伴在之上再开发或包装新的模块,又或者是以OEM贴牌加上本地专业支持服务,又或者就是直接转售产品到特定的区域市场。   hanu软件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美国软件开发商,在印度有离岸解决方案交付中心,该公司的管理服务(Managed Services)可被贴白牌转售,主要模块包括公有云评估、Azure技术架构技术与实施、负载迁移规划、数据库管理及性能优化、高性能混合云解决方案、Azure安全与治理等。   在WPC 2016上,有多家微软的合作伙伴展出了可以被OEM贴白牌的软件产品,也有的合作伙伴产品组合了其它多家软件开发商的模块,向下搭载的平台包括Office 365、Skype for Business、Dynamic Online、SharePoint、Azure等。   国内IT解决方案供应商北京信诺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谢敏介绍说,他两年前在WPC上认识了一家印度软件公司,主要从事跨云的管理、监控、审计、计费等软件和解决方案,现在双方已经在国内项目上展开了合作。   正因为这种全新的P2P模式,让大量合作伙伴对WPC趋之若鹜。微软全球合作伙伴集团执行副总裁Gavriella Schuster告诉钛媒体,“今年是首次全面售罄的WPC活动,而且在本次WPC期间预定了大大小小145,000个会议,让合作伙伴们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学习”。   显然,微软的合作伙伴生态已经开始意识到微软体系内部推广的重要性,以及P2P模式开始生根发芽的事实。   微软回归合作伙伴 微软合作伙伴网络正在孵化新一代云解决方案商 在全面向云转型之前,微软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相对独立,这主要是因为微软的软件产品都属于套件式产品,直接通过许可证方式销售即可,合作伙伴业务主要是转售微软的产品、做软硬件系统集成以及应用软件开发等。   由于微软的套件产品高度成熟、整个生态体系非常清晰、人才和知识体系也相对稳定,因为形成了一个工业化的产业链条。   到了云计算时代,所以的一切都被打破了。在产品方面,以微软Azure公有云为例,平均每一天都有一项更新或新技术推出,整个Azure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池,而不再是固定套装软件的概念;在生态系统方面,合作伙伴不再单一面向客户,也有可能面向其它合作伙伴提供自主IP的平台型产品。在盈利模式方面,更侧重客户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而非一次性交易型销售。   “过去两年我们明显感受到微软变化的非常快。尤其是过去一年两年,微软在渠道策略上重新回到了我们认为正确的轨道上,微软有非常多的资源和精力来帮助合作伙伴实现从传统的授权许可业务、解决方案和服务销售向云的转型。”谢敏说。   在2015年的WPC,微软全面推出CSP云服务提供商计划,增強了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在CSP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客户在合作伙伴处直接采购微软云服务,合作伙伴独立完成技术支持与服务计费等,这相当于是“总代”模式;另一种是针对缺乏技术支持和计费能力的合作伙伴,可以从其它“总代”CSP处转售云资源,而其工作主要是拥有和维持客户关系。   中建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品事业群副总经理王乔晨表示,微软是首个提出“云总代”模式的云厂商,这为重新界定云计算时代上下游生态链供应商的位置提供了一个基准。王乔晨认为云计算的生态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云计算本身也有很多衍生功能,整个云生态链是服务链而非产品链,那么如何重建云时代的IT生态,将是所有IT从业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Gavriella Schuster 强调,CSP计划是微软目前最强有力的市场计划。自从2015年的WPC大会上发布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内已经有17,000多家合作伙伴利用这一模式做成了生意。通过CSP计划,合作伙伴现在可以为客户提供微软的全部云服务和授权订阅,而用户只需要面对一个账户、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技术支持接口和一份账单。   CSP非常类似经典的惠普渠道以及后来的戴尔渠道模式,也是通过合作伙伴网站提供一站式的支持服务,这说明微软已经把合伙伙伴策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本次WPC上,CSP一步推出了Surface as a Service的全新模式,微软的合作伙伴可以把Surface设备与微软云服务打包成为托管服务后提供给客户。   除了CSP项目外,为了给合作伙伴更多的商机,微软在WPC 2016的前一周刚推出了Microsoft AppSource在线市场。AppSource不仅汇集了来自微软和合作伙伴开发的SaaS商业应用,更重要的是把 Office 365、Dynamics 365、Power BI、Power Apps、Microsoft Flow等微软云产品的用户直接送到AppSource中寻找SaaS应用,相当于零成本获得高品质销售机会。   Gavriella Schuster指出,根据IDC的调查,云业务在收入占比中高于50%的云合作伙伴,相比云收入占比低于50%的合作伙伴来说,其业务增长速度能快两倍、毛利率高1.5倍、重复经常性收入更是高出1.8倍。而云收入占比超过一半的微软合作伙伴,每卖出1美元的微软云解决方案,就能获得5.87美元的附加收入,而且这里面还有更大的潜力等待发掘。 Linux小企鹅出现在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 什么值得学? 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与GE首席执行官Jeff Immelt 那么,在众多先行云转型的合作伙伴们中,他们的实践有什么值得学的呢?   “红宝书”项目负责人、微软全球合作伙伴集团合作伙伴利润及竞争策略总监Brent Combest介绍了相关例子:   一家位于伦敦的Perspicuity的英国软件公司是13年的微软SharePoint合作伙伴,4年前这家公司开始向云转型,但不是用原有的人马做云业务,而是在250公里以后的一个低成本地区招募了一批18-22岁的年轻人,全新培训云业务及相应的销售技能。   现在,Perspicuity是Office 365面向SMB市场的全球排名第二的高绩效团队,只用了30多个人就实现了这个成绩;由于这家公司的销售流程非常高效,现在已经被包装成IP产品再授权其它合作伙伴使用。   对于那些基于微软云开发了自己IP产品的合作伙伴来说,这些自主IP软件产品的销售属于可重复性销售,必须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客户。因此,与之前针对某几个大客户的大量定制化实施的模式不同,IP软件产品销售需要更多的市场营销人员而非销售人员。澳大利亚一家小型的软件产品供应商,在没有转向云之前有4个销售、1个市场人员,转向云产品销售后,改为4个市场人员、1个销售——这就是变化所在。   微软CEO Satya Nadella在WPC 2016一开场的时候就抛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愿景,他认为在未来所有的企业都是数字化企业、所有的业务都是数字化业务,要据此反过来思考今天的技术路线与重建业务流程。   微软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剩下的最后一公里转型之路将由合作伙伴来完成。   来源:钛媒体 记者:吴宁川 链接:http://www.tmtpost.com/2415565.html
    微软
    2016年07月18日
  • 微软
    微软发布针对小型企业的精简版视频会议工具Skype Meetings,旨在与Hangout展开竞争 微软在昨日下午正式发布了一款面向小型企业的免费音频及视频会议工具——Skype Meetings。从本质上来说,这款工具是Skype企业解决方案(Skype for Business solution)的一个精简版本。它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使用传统的Skype app,但精简过的功能可以让视频通话设置及同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   整个通话设置采用与企业版Skype产品相同的技术,在个人URL的帮助下,参会者几乎可以从任何设备上登录Skype Meetings。这就意味着你能够充分利用Skype头部追踪功能。也就是说,无论用户位于实际视频图像中的哪个位置,这项功能将会确保其脸部永远在屏幕的中心。   功能更加完备的企业版Skype产品允许用户召开超过250人的集体视频会议,并能够与微软的其他办公软件如Outlook、Word及PowerPoint进行深度系统集成。但是,Skype Meetings在这些方面显然有了局限性。更加简便的操作让其丧失了一些功能:它只能与PowerPoint进行系统协作,例如屏幕共享功能与激光指示器等等;在头两个月的使用期间,同时进行视频通话的人数也不能超过10人。此后这一上限会降至3人。   不得不说,60天使用期过后最多视频通话人数降至3人这个事实清楚地表明,微软将Skype Meetings视为企业版Skype产品的免费增值服务,用以吸引更多企业用户购买Skype企业版。毕竟免费的Skype普通版本也允许集体通话人数多达10人。同时,Skype Meetings也并不具备最新企业版Skype任何只面向企业推出的功能与服务。   很明显,微软推出这款新工具也是在试图与Google的通讯应用Hangout展开竞争。作为Google完整企业解决方案的重要一环,视频聊天系统Hongouts也被深深“嵌入”到公司推出的Office办公套件中,且允许第三方服务商在其基础上集成其他功能。 Skype Meeting:3~10人的视频通话工具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095.html
    微软
    2016年07月06日
  • 微软
    你可能不知道,微软高价收购LinkedIn背后还有这样的曲折故事 摘要: 在微软与LinkedIn为期两个月的收购谈判期间,Salesforce.com的持续竞价迫使微软将LinkedIn的收购价格提升了22%,约50亿美元。 北京时间7月4日早间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根据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提交的监管文件以及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在微软与LinkedIn为期两个月的收购谈判期间,Salesforce.com的持续竞价迫使微软将LinkedIn的收购价格提升了22%,约50亿美元。   这家软件巨头最终于上月同意斥资262亿美元(折合每股196美元),以现金形式收购LinkedIn。LinekdIn上周五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微软于5月4日提交非约束性收购意向,希望以每股160美元的价格,以现金形式收购该公司。此前9天,另外一家被LinkedIn描述为“A方”的公司也提交了非约束性收购意向,希望以每股160至165美元的价格,以现金加股票形式收购该公司。   原来不止一家公司想收购LinkedIn 《华尔街日报》以及其他媒体之前曾经报道称,Salesforce正是LinkedIn的另外一家竞购方。知情人士也证实,Salesforce的确就是所谓的“A方”。来自Salesforce的竞购迫使微软多次上调收购报价。即便是在LinkedIn决定与微软展开独家谈判后,Salesforce也坚持报价。而随着股价攀升,报价也水涨船高,导致LinkedIn的高管向微软施加更大的提价压力。   LinkedIn还披露,另外一家被其描述为“B方”的企业在密会该公司CEO杰夫·维纳(Jeff Weiner)和LinkedIn控股股东及董事长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后,也曾与之达成保密协议,考虑收购该公司。但在今年5月的第一轮报价提交后,“B方”也放弃竞价,称其只想与LinkedIn展开业务合作。   在微软和Salesforce在5月6日提交首轮报价后,LinkedIn便向这两家公司发出通知称,如果对方能将报价提升到每股200美元,他们便会与之展开独家谈判。但这两家公司均未满足LinkeIn的这一要求。随后开始的竞价大战迫使微软与Salesforce保持步调一致,并最终促成了微软的这笔天价收购。   你追我赶的报价 3天后,霍夫曼按照预定计划会见了微软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比尔·盖茨(Bill Gates)。监管文件称,他们讨论了“微软对LinkedIn的潜在收购带来的潜在利益”。他们也就霍夫曼在收购完成后的参与度展开了沟通,“包括他可能担任微软董事等各类事项。”   就在同一周,Salesforce再度将报价上调至每股171美元(现金加股票),微软则上调至172美元(现金)。这两家竞购方均表示,他们不希望参与拍卖,但都希望LinkedIn能够透露其可以接受的价格。   5月12日,LinkedIn要求微软和Salesforce在次日下午之前提交“最好的最终报价”。霍夫曼致电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称,如果LinkedIn的董事会选择微软,他本人就将支持微软给出185美元或更高的报价。   5月13日,微软给出每股182美元(现金)的报价,但同时表示,如果LinkedIn愿意,也可以提供现金加股票的报价。Salesforce也给出了每股182美元的报价,包括85美元现金,剩余部分则由股票构成。这两份报价都要求LinkedIn与之展开独家谈判。   当天晚些时候,LinkedIn董事会选择了微软。一天后,双方进入独家谈判阶段。   被迫“涨价” 但Salesforce并未就此罢休。接下来的一个月,在微软和LinkedIn规划交易细节的过程中,Salesforce也提交了新的要约,但内容与之前并无太大差异。不过,Salesforce不断攀升的股价提升了该公司的整体报价。然而,由于已经进入独家谈判阶段,LinkedIn无法对Salesforce的要约作出回应。   6月5日,Salesforce再次进行尝试,将现金加股票收购总额提升到每股200美元。LinkedIn未作回应,但该公司于6月7日和8日两次对纳德拉表示,微软每股182美元的报价“已经得不到支撑”,鼓励微软将报价上调到每股200美元。   纳德拉当时对维纳表示,双方需要共同讨论“交易中的成本协同效应”,以便让微软提升报价。监管文件显示,正因如此,LinkedIn CFO史蒂芬·索德罗(Steven Sordello)向微软CFO艾米·胡德(Amy Hood)致函,对双方合并产生的潜在成本协同效应展开了分析。但监管文件并未披露具体的成本协同效应。   这最终促使微软在6月12号再次上调报价,这一次达到了每股190美元(现金)。当天晚些时候,维纳对纳德拉表示,LinkedIn董事会将会支持每股196美元(现金)的报价。6月11日,星期六,纳德拉了接受了这一条件,双方正式签署协议。   微软和LinkedIn于两天后(6月13日)在美国股市开盘前对外宣布这一消息。   (开源:新浪科技     文/鼎宏)
    微软
    2016年07月04日
  • 微软
    将LinkedIn“娶”回家的微软,或许可以从这9个方面发力 微软以26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LinkedIn,这样一来,微软这个全球最大的软件供应商将得到各个行业人士的宝贵人际资源。在溢价49.5%收购之外,微软还在声明中表示,LinkedIn在收购后将保留自己的品牌、企业文化以及独立性。公司CEO 杰夫·韦勒(Jeff Weiner)仍将担任CEO。   我们当然要对微软的说法——“LinkedIn在收购后将保留自己的品牌、企业文化以及独立性”——持保留态度,对于大多数并购案,说了等于白说。那么未来这两家联姻的公司将取得什么进展?“可以做”和“应该做”是两码事,于是我们试着列举了9项微软收购LinkedIn之后可以做的事:   1. 将LinkedIn作为一项服务融入Windows 这完全说得通,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在Hotmail和Outlook里直接给自己的LinkedIn上的好友写邮件该有多方便。又比如,以后说不定只要点点鼠标,就能让你的朋友把你一键介绍到某个专业圈子里。这一整合甚至有可能颠覆电子邮件。   2. 把LinkedIn嵌入Office Office是一套生产力工具,而人们现在比往常任何一个时候都更注重社会化合作。LinkedIn是一个商务社交网络,说实话,它可能比你公司内部的一些员工更了解你的公司。想象一下,你打开一个Word文档,里面的部分内容需要加入一段对未来产品的预测,你用鼠标标记这一段,然后系统就能自动帮你艾特公司产品部门的某某人,让更懂行的他们来补充内容。   这种工作流以前只能在理想化的“统一对象模型”上见到。如今,Git和GitHub证明了这种工作流是可操作的的,而且可以顺便实现去中心化的工作模式。LinkedIn本来就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网络和“站内信”(InMail)系统,现在多了几个亿的投资,LinkedIn完全有可能成为企业嵌入对象的大型LDAP服务器。   3. 把LinkedIn植入微软生态系统的其他应用之中,作为工作场景的专属API LinkedIn最了解的就是人们的职业,而微软又为各种特定的繁杂用途设计出了许多专业软件,比如编程、项目管理、图表设计、数据库管理等。如果能有一种LinkedIn API,帮你解决查找公司同事资料、找到相关的咨询人员、找到解决办法的所需技术等等,那就实现了我们在大多数软件中无处可寻的一种“原力”。   至于微软最擅长的,莫过于开发Bing和Cortana时遗留下来的大型知识本体(ontology)和全球化的先进分类方法。微软完全有能力开发出训练人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用,并在人们需要帮助时随时响应。   4. 用LinkedIn做一款手机 且慢,忘了Facebook 推出HTC First社交手机时的滑铁卢吗?   不过虽有前人为鉴,我们仍有可能在未来见到一种外表古怪乃至丑陋、类似巨型黑莓的Windows手机。它或能通过LinkedIn账户占满你的信息内存,甚至可能兼容SharePoint噢。   5. 把LinkedIn变成Windows默认的发布平台 如果你想写一篇博客,或者跟微软分享一些想法,是该到微软收购的Yammer平台、Windows Live的服务器,还是干脆拿起Xbox好好打一场游戏?LinkedIn显然相信,自己才最应该用来分发那些狗屁不通的“策略”、“方针”类内部鸡血邮件,而且最适合营销人员用来把绞尽脑汁编造的心灵鸡汤发给懒得动脑的CIO们。   无论如何,这里面都有巨大的机遇,成为全球商界人士、商业活动的沟通平台。不过你想必还没忘记,微软和LinkedIn都早就证明了自己浪费钱的能力。   6. 挖掘LinkedIn的数据,改善产品策略 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策略。微软当然是一家软件公司,但在某种程度上,广泛的授权让它成了类似”国家”的存在。另一方面,LinkedIn拥有惊人的数据挖掘能力,掌握着关于全球经济的一手信息,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实际上LinkedIn算是垄断了这些信息。   有了LinkedIn之后,微软或能在扎克伯格跟上Facebook近况之前,就比后者掌握了更多关于Facebook的信息。微软能够发现谷歌招募的新人都多了哪些技能,也能看到全球各地的HR部门正在搜刮什么人才。利用这些信息,微软可以更好地推广自己的服务,设计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微软可以把LinkedIn作为一个全球知识库,更好地做出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在全球经济中巩固地位。LinkedIn的数据还可以和Windows、Office 365、Bing、XBox等等产品收集的数据合并,回答“谷歌员工今年有没有打更多游戏”之类的问题。   这事儿细思极恐。微软成了“老大哥”,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家公司伟大和卓越的体现,但依然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有多么可怕。   7. 用LinkedIn的数据开发新的广告产品 鉴于上述情况,微软现在已经多了一个绝佳的广告平台。这块我就不多赘述了,不然就会美化了企业打广告的事实。微软能够知道你每天打开多少次Excel,而LinkedIn则了解你在现在的岗位干了多长时间、你的上司有没有得到提拔。现在,两家公司合成一家了,可想而知,各大广告公司和买主张开了血盆大口,琢磨下一步该投放多少广告,而你被记录下来的一举一动都会是他们的决策依据。   8. 合并LinkedIn和Minecraft 别方,把这点也放进来,是为了预防将来有那么一天,我们因为忙着在游戏房间里加好友而输给了小怪。那可就太不值了。   9. 微软可以改进LinkedIn 即使收购了LinkedIn,微软的现在、将来都还会是微软。但如果你回顾微软最近的应用程序设计,就会发现微软已经完全有能力做出一流的消费级界面设计,也有了领先的产品思维。我甚至可以说,微软在这方面的许多成果已经胜过苹果了。苹果只会一遍一遍地给你洗脑,他们多么相信设计的力量、多么相信用户体验,然后你还是滚去用XCode自己动手了。   今年,微软将更可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微软本着力于解救那些被迫用电脑做无聊工作来挣钱养家的员工,因此他们的产品符合朝九晚五的工作需求。LinkedIn是为职场而生的社交网络,并且完美地诠释了何为失败的UX模式。   本文由钛媒体编译自Medium文章,作者Paul Ford为数字服务机构Postlight联合创始人,Joyce、岳恒/编译。  
    微软
    2016年0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