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战
    HR需要了解劳动力管理中的自动化:主要优势、挑战和未来趋势 现代工作场所正在经历由自动化驱动的重大变革。这种趋势超越了工厂车间,延伸到劳动力管理领域,简化了流程,并赋予了企业和员工权力。近年来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将自动化集成到劳动力管理系统中。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推动下,自动化彻底改变了企业处理员工管理各个方面的方式,从日程安排和工资单到绩效跟踪和人才招聘。但是,究竟什么是劳动力管理自动化,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 了解劳动力管理中的自动化 劳动力管理自动化是指应用技术来简化和优化传统上由人力资源 (HR) 专业人员和经理处理的任务。通过利用算法、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企业可以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提高效率并就其员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可以包括广泛的活动,包括: 调度:自动化员工调度消除了手动流程,允许根据员工可用性、技能组合和工作负载需求等实时数据高效分配资源。自动调度系统考虑了各种因素,例如员工可用性、技能和工作量要求,以创建最佳调度。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日程安排冲突,降低了加班成本,并确保始终有足够的人员配备水平。   考勤跟踪:自动计时系统消除了对纸质考勤表和手动数据输入的需求。员工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打卡上班和下班,从而减少错误并简化工资单处理。   休假管理:自动休假管理系统允许员工以电子方式提交和跟踪休假请求,而经理可以轻松审查和批准休假请求。这减轻了行政负担,并确保遵守休假政策。   绩效管理:自动化可以促进绩效评估的创建和交付,自动收集数据以进行绩效评估,并提供提高员工敬业度的反馈机制。自动化减少了对日常和重复性任务的手动干预的需要,使员工能够专注于更具战略性和增值性的活动。这可以提高组织内的生产力和运营效率。   入职和培训:自动化的入职流程为新员工提供无缝体验,而在线培训平台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并减少花在面对面培训课程上的时间。   推动劳动力管理自动化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RPA):RPA 模仿人类行为,以高精度和速度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这使人力资源人员和经理能够专注于更具战略性的计划。   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大量数据以识别模式和趋势,使劳动力管理软件能够优化日程安排、预测人员配备需求,甚至个性化员工体验。 自动化劳动力管理的好处 在劳动力管理中实施自动化为企业和员工带来了许多好处。以下是一些关键优势的详细介绍: 提高效率:自动化消除了手动流程,减轻了管理负担,并节省了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时间。这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更具战略性的任务,例如人才管理和员工发展。 提高准确性:自动化任务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错误,从而在计时和调度等领域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增强员工体验:自动化简化了休假申请和入职等流程,释放了员工时间并提高了整体工作满意度。此外,自助服务门户使员工能够轻松管理他们的日程安排并访问相关信息。 降低成本:自动化可以显著降低与劳动力管理相关的管理成本。减少文书工作、简化工资单处理和优化人员配置都有助于节省成本。 数据驱动的决策:自动化系统收集和分析大量劳动力数据,为人员配置模式、绩效指标和员工敬业度提供有价值的见解。这些数据使管理人员能够就日程安排、资源分配和整体劳动力战略做出明智的决策。   挑战 虽然劳动力管理中的自动化具有显著优势,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潜在的挑战和注意事项: 实施成本:实施新技术可能涉及软件、硬件和培训的前期成本。然而,自动化的长期利益往往超过这些初始投资。 变更管理:过渡到自动化系统可能需要改变员工和经理的思维方式。有效的沟通和培训对于确保顺利采用至关重要。 工作岗位流失:关于自动化的一个常见问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潜在失业。然而,自动化更有可能改变工作角色,而不是消除它们。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可能会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更高层次的战略职能上。 数据安全:随着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数据安全成为头等大事。企业需要通过强大的网络安全措施来确保员工数据得到保护。   劳动力管理自动化的未来 自动化并不能取代劳动力管理方面的人类专业知识。相反,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使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和经理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复杂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出现。以下是一些潜在的未来趋势: 认知自动化:先进的人工智能功能将使系统能够理解和应对复杂的情况,进一步自动化劳动力管理中的决策过程。 员工自助服务: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助服务门户,员工将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日程安排、工作偏好和职业发展。 预测分析:通过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劳动力管理系统将能够预测未来需求并主动管理人力资源。 劳动力管理的自动化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解决方案来简化流程、提升员工体验和提高整体效率。通过利用智能技术,企业可以增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战略计划。这种战略转变,加上人为错误的减少和数据驱动决策的增加,为更加优化和面向未来的劳动力铺平了道路。   通过拥抱这些技术进步,企业可以创造一个更高效、数据驱动的员工队伍   关于HRTech HRTechChina.com 是专注人力资源科技商业服务平台,作为HR领域唯一深度垂直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致力于推动人力资源科技进步与发展,持续引领行业新科技新趋势新产品新方向。 HRTechChina.com核心报道HR科技创新企业与产品,关注并实时分享全球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定期发布行业市值榜单和HR科技云图,持续举办高品质的专业前沿论坛,表彰认可业内先进。
    挑战
    2024年04月11日
  • 挑战
    当今中型公司CHRO面临的5个挑战 摘要 2021年的CHRO要完成的任务很多,但CHRO的办公室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键,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依赖,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绩效,还要提高企业财务绩效。而对于那些在中端市场企业中领导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人来说,通过坚持不懈地关注人员、流程和绩效,还有更多的机会对反弹和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作者指出了今年中型企业CHRO们最关心的五个问题,并提供了如何最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技巧。 在2021年,首席行政官的议程从未像现在这样艰巨。除了正常的工作量之外,CHRO还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恢复和发展能力。 对于中型企业和新兴企业的CHRO来说,议程尤其困难,他们通常必须以小公司的资源来应对大公司的考验。例如,一个拥有300名全职员工的企业,通常只有三四个全职人力资源人员,足以应付正常的业务,但无法应对非常态的挑战。 而2021年的挑战再不寻常不过,我们的研究和经验表明。去年年底,我们与AchieveNEXT的CHRO联盟进行了两个项目--一项调查和一项最佳实践研究,该联盟是一个由2000名来自美国中等市场公司的CHRO组成的点对点网络。我们中的一个人(Robyn)负责监督该网络,另一个人(Dina)是该网络的成员,在其全球顾问委员会中任职,并负责Faulkner汽车集团的人力资源,该集团是一家拥有89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在宾夕法尼亚州的28家汽车经销店和10个碰撞中心拥有近1600名员工。 基于这些研究、我们的经验以及CHRO联盟成员的经验,我们确定了中等市场CHRO的五个首要问题。这些挑战中的每一个都与其他挑战相互交叉,但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其他问题。 管理回归劳动力增长 我们的情绪研究数据显示了这些问题的范围。在大多数公司薪资缩减或保持稳定的一年后,超过61%的中等市场公司表示,他们将在2021年增加员工人数,而只有4%的公司会进一步减少员工。 但在2019年行之有效的招聘做法在2021年可能行不通。新员工将从哪里来?在这种新环境下,中型企业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案例(即推销自己的雇主品牌)发挥作用?应聘者应该如何面试?无论新员工是在现场还是在家工作,入职和融入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对员工进行再培训和提高技能 同时,现有员工--无论是公司整体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都需要学习新的技能,主要是数字技能。培训在CHRO的优先级列表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招聘,但超过55%的中等市场CHRO告诉我们,他们的培训和发展能力要么很弱,要么极弱,考虑到他们的人员稀少,这并不奇怪。 对数字和数据分析技能的需求加剧了这个问题,因为人力资源团队本身往往缺乏这些技能。16%的中等市场人力资源领导者表示,他们部门的首要挑战是解决人力资源流程、信息系统和分析工具使用方面的弱点--这些弱点的暴露是因为流行病迫使人力资源部门更多地依靠技术来完成工作。 改造人力资源系统和流程 提高技能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在 Faulkner Automotive,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与软件的可用性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是我们如何利用我们所拥有的软件。在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零碎技术完成工作。我们掌握了工作方法。许多员工忽视了我们为他们提供的培训,而我们却任由他们这样做。 当客户互动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网上,我们开始在家工作时,这种拼凑的方式就崩溃了。我们的电脑被硬生生地连接到了办公室网络上。有一段时间,我们甚至无法获得足够的笔记本电脑。一旦我们能够储备笔记本电脑并大幅提高远程利用率,线路和服务器就会出现故障--虽然不是全面故障,但足以凸显出所需的基础设施升级(例如,改进我们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并将我们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与会计系统整合)。 提升员工敬业度和生产力 随着最严重的疫情过去(或我们希望如此),人力资源领导者面临着第四个挑战:在远程、混合或其他变化的工作场所环境中,重新激发员工的参与度和生产力。在远程、混合或其他改变了的工作环境中,为员工的参与度和生产力重新充电。职业倦怠--不仅仅是 "Zoom疲劳"--太常见了,因为远程员工经常每天在办公桌前坐12个小时,没有Covid之前工作生活中的自然休息和非正式聊天。新的文化鸿沟可能会打开--例如,那些大部分时间可以在家工作的团队和没有这种选择的一线员工之间,甚至在舒适的家庭办公室和厨房餐桌工作的员工之间。 在福克纳公司,我们发现职场中的员工比之前预想的更需要与经理的互动,哪怕只是为了减少焦虑,在期望和规则发生变化时当下分享信息,建立友谊。人力资源领导者还必须掌握不断的法规变化。来自疾控中心和当地卫生官员的更新给留在工作场所的经理和员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当疫情开始时,绩效管理被置于次要位置,因为企业在努力远程操作、寻找现金、适应和生存。但是,近一年后,通过绩效管理流程投资于人才培养成为CHRO的重点。超过50%的情感研究参与者将他们的绩效管理流程评价为极弱或弱。 临时或无效的绩效管理流程会扼杀企业的发展,因为企业无法发现和奖励最有生产力的员工(而淘汰生产力最低的员工)。薄弱或不存在的绩效管理酿成了一种不信任、不确定和偏袒的有毒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员工感到被边缘化,不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才能成功,或者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得到了晋升而另一个人没有。 这些问题因流行病而加剧,对中等市场的公司打击特别大,因为他们很可能一直依赖非正式的人事流程,并可能错误地认为正规化的绩效管理过于官僚。投资于员工--尤其是那些具有高潜力的员工--是中等市场CHRO议程的重中之重,因为这对于挽回任何生产力损失、激发员工队伍的活力,进而推动2021年的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解决紧迫的多样性、公平和包容性问题 最后,多样性、公平和包容(DEI)是当前文化氛围下的优先事项,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也是2021年变革组织的首要任务。虽然在2020年夏天开始的种族动荡之前,许多企业都在宣传对DEI的承诺,但这些事件是一个启示性的催化剂,说明需要一个更具战略性、综合性、全面性的方法。此外,Covid-19本身和组织对它的反应(从学校关闭到裁员)对妇女和少数族裔的打击尤为严重。 展望2021年,近75%的情感研究参与者表示,DEI对其企业未来的财务表现和可持续性有些关键到非常关键。中等市场CHRO的真正问题是,在企业变革这一特别复杂的领域,如何在已经满盘皆输、马力不足、真正的专业知识有限的情况下完成这一任务。 如何应对挑战 在中端市场HR资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领导者如何应对如此大的议程?根据我们的经验,这里有四个建议。 不要单打独斗。这些举措中的每一项都有天然的盟友。例如,劳动力优化是你和首席运营官都能从中受益的事情。争取那个人作为共同发起人、资金来源等。 从同行那里获得建议。很多关于这类问题的文章都是针对大公司的,对于中等市场的公司来说,可能过于昂贵、复杂或 "流程化"。同行网络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来源,也是一种与外部顾问联系的方式,这些顾问对你的公司规模有很好的帮助。 引进外部专业知识和能力。如果没有外部帮助,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或内部专业知识来尝试解决这些更大的举措,但这是值得投资的--否则可能永远无法完成。DEI就是一个例子。很少有中型公司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在内部启动一个DEI项目。 最重要的是,利用公司的战略来帮助你设定优先级,并获得CEO和其他高层领导的关注。很多时候,即使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计划,在处理了顶线增长、利润率和运营问题之后,也会被视为组织的后顾之忧("好的东西")。当CHRO能够从业务运营到人员项目中画出一条直线时,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例如,帮助销售代表发展远程销售的技能,或者通过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连接到CFO办公室来提高效率。这一点在中型企业中其实比大型企业更容易做到,部分原因是高管团队更加紧密,而且精通业务的人力资源领导者往往可以直接与客户、供应商和投资者进行互动,而大型企业中的同行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2021年的CHRO要完成的任务很多,但CHRO的办公室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键,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依赖,不仅要实现人才绩效的最大化,还要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最大化。而对于那些在中型企业中领导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人来说,通过坚持不懈地关注人员、流程和绩效,还有更多的机会对反弹和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by Robyn Forman Pollack and Dina Perreault 来自hbr.org
    挑战
    2021年03月07日
  • 挑战
    中国企业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李斯胜    霍翔远 新能源是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加快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能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也要紧跟世界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扩大新能源合作的朋友圈,秉承互利共赢的理念,发挥我国企业的优势,推动新能源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国企业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 一、全球新能源行业增长趋势持续向好 2019年全球发电装机量达7250吉瓦。从全球能源发电装机结构来看,煤炭发电容量占世界电力总容量的28%,其次是天然气25%、新能源20%、水电18%、核电6%、石油和其他燃料占比3%。目前看,全球发电装机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装机占比近几年持续攀升。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行对全球能源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国际能源署预计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下降5%,其中石油预计下降8%,煤炭下降7%,天然气下降3%,能源投资预计下降18%,而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小幅下降2%左右。 从中长期来看,全球能源转型仍将不断深化,全球能源系统结构中新能源的比例会不断攀升,新能源在电力领域的占比将更高。从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BP(英国石油公司)等机构对能源发展到2050年的展望来看,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未来30年内还会持续快速发展,化学储能、氢能与生物能源等其他新能源的应用在能源系统低碳化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二、新能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走出去”由点到面,呈现出全品牌、全球化拓展,具有地域覆盖面广、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涵不断提升等鲜明特点。中国为全球多数国家供应绿色能源产品,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对部分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同时,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保障绿色能源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 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新能源行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巴基斯坦大沃风电项目、越南油汀光伏项目、阿根廷高查瑞光伏项目、摩洛哥努奥光热项目等一批具有带动效应和代表性的工程不断并网运行,为推动所在国能源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是中国企业最早开展海外风电总承包的项目,也是用中国标准、技术、设备和资金的新能源项目,该项目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风电总承包的序幕。 巴基斯坦大沃风电投资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计划中的优先发展项目之一,也是中巴经济走廊中首个完成融资闭合的新能源项目,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中巴经济走廊后续中方投资项目的开发和推进具有指引效应。 越南油汀项目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光伏项目,也是全球最大的半浸没区光伏项目。作为泰国和越南在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因在亚洲区域内能源领域采取了开拓性的举措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促进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获得了亚洲能源奖(2019 Asian Power Awards)大奖。 阿根廷高查瑞光伏项目是中阿两国首脑见证签约的项目,也是中阿两国产能合作的重点项目,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摩洛哥努奥二期槽式光热电站200MW和努奥三期塔式光热电站150MW,是单机容量最大的光热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建设为摩洛哥能源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项目荣获“2019年度中国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2020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境外)奖”,并荣获当地政府颁发的社会贡献奖、经济就业促进奖。 三、新能源助力低碳发展促进国际合作 世界能源的结构低碳化转型趋势明显,为实现《巴黎协定》下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需要在节能减排上进行充分地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在全球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应广泛参与国际资金合作、技术合作、政策合作和市场合作,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在太阳能光伏领域,中国具备全球最大的光伏全产业链开发和建设优势,非洲还有很多的无电地区人口,需要低价可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需要各方助力共同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联合国2030年人人享有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达到电力人人可及,惠及大众。 欧洲是新能源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完善的新能源政策和激励机制,欧洲风电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海上风电,而中国海上风电处于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乃至亚太的海上风电市场具有良好前景,逐步成为新的开发和投资的热点。中东地区尽管化石能源资源丰富,但也在积极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各国政府正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总体面临的挑战 一、投建营一体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目前,单纯的承包商角色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海外新能源市场发展需求,承包商要努力实现由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建造商的转变,具有投融资、工程承包、管理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 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资本和产业投资商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新能源投资领域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实力较弱,能力不足,市场影响力和主导能力欠缺,还需要向国际知名投资开发商如ACWA POWER(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和EDF(法国电力集团)等企业学习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优势、弥补不足缩小差距,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才能实现承包商向投建营商转型发展。 二、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 从新能源行业的经营环境来讲,新冠疫情加剧了全球能源变革和能源转型市场震荡、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和恶性价格竞争,对人员、设备、物资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对项目的签约、履约执行、风险管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 受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自2020年7月,多个国家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进口关税政策进行调整,美国、欧洲等国家对于光伏组件的双反政策也有所反复,新能源领域也面临贸易壁垒的挑战。 目前,很多国家都将本地化率作为项目开发的条件或者激励措施,尤其是在新能源刚刚起步的国家更为明显。既提升本地化率,满足所在国产业发展需求,又要提升管理能力和属地化能力是中国企业突破高端市场的一道壁垒。 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装机比例不断攀升,新能源快速增长也对传统电网调控、电力消纳问题带来了挑战。从当前发展来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时代在未来10年内即将到来,目前中国西北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消纳已经达到20%左右,在欧洲可再生能源消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德国甚至可在短期内实现电力系统全部由可再生能源供给,这是凭借欧洲良好的电力交易机制和智慧电网等多种因素才能达成的。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光伏、风电的波动性,会给电网调控、电源调节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需要通过风光资源更精确地预测预报手段,通过对风光资源的准确预测减少对电网和电源调控的压力,补充电网精确调节控制和灵活性电源调节的不足;另一方面还需要储能技术的补充,通过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物理、化学形式进行补充;同时,还需要电网具备其他必备的水电、深度调峰的灵活火电等参与电网调频、调相、调峰、黑启动等辅助服务,从而实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结语 新能源的国际产能合作是加强新能源对外合作重要的举措。目前面临着将中国新能源优势产能与国际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新能源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示范引领效应,助力我国新能源装备、技术、服务和配套工业等全产业链“走出去”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重视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力度,坚持开放包容,在对外承包工程的设计咨询、造价咨询、投融资、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与有意愿的国家、国际组织、大型跨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等更多、更好地开展三方合作、多边合作。通过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各方潜能,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BIPO简介  BIPO创立于2004年,作为全球化的人力资源一站式服务供应商,公司立足亚太、辐射全球,推动科技赋能,为企业提升管理品质,十多年来砥砺前行,以全球化、数字化和合规化为发展理念,分别在新加坡、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缅甸、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研发中心分别位于新加坡、上海、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我们的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产品包括HRMS、多国薪资计算、人事代理、海外落地服务、考勤自动化管理、业务流程外包、灵活用工、弹性福利管理、无机构雇佣管理(PEO)、外籍员工服务等,借助系统的科技化和服务网络的多国化,为客户提供多地区、高效率、合规化的用户体验。 BIPO现有BIPO HRMS和Workio两套自主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全模块”整合与敏捷开发,凭借灵活的系统架构和数据管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点对点链接,使公司运营整体化、高效化。同时依托全球资源网络,聚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痛点,集合多种业务协作云应用,使服务覆盖全球。 BIPO,已发展成亚太区服务网络最广,落地最深的一站式人力资源合作伙伴,积累了众多高能级的全球知名企业,并在不断加速中提升链接全球的服务辐射能力、优化科学先进的系统方案,打造品质卓越的国际级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
    挑战
    2021年02月23日
  • 挑战
    亚太地区人力资源科技发展的趋势,挑战和未来 科技的采用和劳动力技能在决定组织未来准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一事实大家都没有争议。 智能人力资源科技解决方案的采用和集成是此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人力资源开发新的工作场所模型,并设计以产出为导向的工作流程。然而,话语中的多重术语 - 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学习,人力资源分析,聊天机器人以及预测未来大规模失业率的令人不安的头条新闻往往无法给我们提供更大的图景。 此外,由于亚太地区缺乏资源和洞察力,因此需要进一步了解人力资源科技的状况。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到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将超过300亿美元(感觉这个跟美国的市场一样大了)  趋势 重点:通过一系列新时代的工具和技术,人力资源领导者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自动化日常管理流程,如出勤和工资单。如今,智能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劳动力管理,职业规划,人才获取,L&D,员工敬业度和商业智能中。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的领导者正在努力制定技术发挥核心作用的政策和流程。 正如德勤2019年全球人力资本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人力资源领导者不再只是简单地将其工作“数字化”,而是将其整个工作流程“数字化”,将技术整合到工作岗位的核心。  投资:过去几年,亚太地区对新型人力资源工具和系统的投资一直在稳步上升。最新版的Sierra-Cedar人力资源系统调查(2018-19)显示,亚太地区近70%的组织打算增加人力资源科技支出。尽管该地区落后于北美和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近20%,但由于人力资源科技的采用在过去三年中已经达到两位数,因此预计差距很快就会缩小。该调查还指出,小型组织是所有新的人力资源科技采用者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根据Sierra-Cedar的说法,云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新兴解决方案数量有所增加,如嵌入式分析,移动优先使用, 挑战  采用:传统上,亚太地区的人力资源领导者一直在努力及时有效地采用人力资源技术。缓慢的步伐不仅影响了未来的准备,而且还将该地区的技术满意度从2016 - 17年的51%降至2018 - 19年的45%。“2018 - 19年人力资源转型研究状况”发现,亚太地区人力资源职能的五大能力差距在于分析,促进变革,利用技术,建立基于信任的关系和商业头脑。该研究还强调了分析和治理之间的差距,能力短缺以及缺乏整合数据,这是该地区核心人力资源职能部门采用技术的障碍。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研究中34%的受访者仍在评估或刚刚开始采用人机工程学和人工智能认知技术,只有4%的受访者将其作为竞争优势。  心态:专家们一次又一次警告说,除了学习新的技能和技术之外,我们还需要专注于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采用数字化的方法。挑战不仅要求自己采用数字化思维方式,还要转变组织整个劳动力的思维方式,并在提升技术和人类技能之间建立协同作用。不幸的是,人力资源领导人一直滞后在这方面,并没有能够在人力资源内外充分培养未来准备和技术拥抱的思维模式。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2019年人力资源的未来”报告恰当地推荐商业领袖采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到数字时代变革的加速速度,以及它如何大幅改写未来成功的规则。” 未来 在不久的将来,与欧洲和北美同行相比,亚太地区的组织将拥有更加年轻的员工队伍。这为该地区的领导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实现战略性的数字工作文化,因为出生于数字时代的年轻员工将无缝地采用新时代的工具。 Sierra-Cedar的调查显示,与其他地区相比,“亚太地区更注重影响劳动力业务决策并为业务战略提供信息。”Alight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发现,并表示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分析将得到强有力的采用在不久的将来在亚太地区。  该行业的投资和创新也是有利的国内政策的结果。亚太地区政府,如印度,新加坡和中国,通过制定有利于数字生态系统的政策,广泛宣传数字技术在日常生活和企业中的应用。人们可以预期这种趋势将在未来加快步伐,并看到技术友好和启动友好的政府政策。此外,提供支持移动设备的HR技术解决方案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需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多数组织已经为员工提供移动优先的人力资源科技服务,并利用移动设备促进人才获取,工资单和休假管理以及其他重要的工作场所沟通。随着组织将越来越多地寻求面向移动优先的解决方案以满足该地区年轻员工的需求,这种情况将在未来加剧。在许多情况下,直接跨越移动人力资源和云计算,而不必担心遗留系统。  所有这些发展也意味着人力资源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新的技术支持角色将在行业中出现。人力资源领导者和专业人员将不得不学习数据安全和分析等新主题,并期望创建一个结合了最佳技术和独特人类技能的新工作框架。当然,人力资源管理员和管理人员的传统角色将让位于专家和重点角色。  随着对人才的需求超过供应,组织将越来越多地采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吸引,雇用和留住员工。已经开始数字旅程的组织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落后者将不得不更加努力地追赶。招聘,学习和参与的功能将从根本上改变,以不可或缺的方式使用人力资源技术。然而,真正的问题是,组织如何开始他们的数字化旅程而没有对未来的前景如何有清晰的认识?下图建议设计一个结果驱动和数据支持的人力资源框架,为员工提供无摩擦服务和消费者级体验。  亚太地区组织认识到人力资源在转变业务中的重要性,并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尝试新的人力资源技术来开发新功能。最近在核心人力资源流程中采用新时代技术的趋势令人鼓舞,并为人力资源领导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以引导有效的业务和劳动力转型。然而,亚太地区的组织和领导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宣称他们已为未知的未来做好准备。 以上由AI翻译完成,仅供参考。 作者:Manav Seth   原文来自:https://www.peoplemattersglobal.com/article/hrtech/the-state-of-hr-tech-in-apac-22443#.XT6sdlWZdQg.twitter
    挑战
    2019年07月30日
  • 挑战
    企业服务市场机会与挑战并存,如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企业服务市场迎来了空前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预计增长18%,达到2468亿美。但是,未来的挑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绝大多数SaaS公司想增长到年收入千万的级别还有很大难度。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全面铺开,企业服务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根据美国咨询机构Gartner的数据,2017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预计增长18%达到2468亿美元,高于2016年的2092亿美元。其中,云应用服务(SaaS)预计增长20.1%达到463亿美元,属于全球云服务市场中的第二大细分市场。 企业服务正以一种燎原之势快速在全球发展,在国内这种趋势也有鲜明的体现,根据《2017企业服务白皮书》,从2014年到2016年,国内企业移动服务市场规模增长强势,同时白皮书也预计,这种强势的增长势头将继续保持至少未来三年。 在企业服务迅猛发展的背后,不少行业、企业也受益匪浅,以房地产为例,最早的模式是通过纸和笔等工具来完成信息记录,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容易造成信息丢失。后来有了PC之后,Excel表格被大量运用到房地产信息管理中,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但Excel这类工具只能满足简单的需求,应对大幅膨胀的信息显得捉襟见肘。现如今,有了强大的管理软件,房地产信息可以被更科学、更有序的进行管理,即便是海量信息也不在话下,这就是企业服务带来的价值。当然,企业服务所带来的价值还有很多,不仅是让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从中受益,而且它也会催生一大批优质的创业型企业。 国内企业服务市场增长迅猛,但玩家众多 报告援引IDC的预测,未来5年国内企业移动服务市场将保持26.2%的符合增长率,2019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1.9亿美元。通过下面这组数据和图表,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服务市场强大的发展潜力。 在这种背景下,从事企业服务的创业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白皮书显示,从2007年至今,每年出现的新企业服务公司就从最初的几十家增长到几百上千家,其中2014和2015年新增企业最多。虽然2016年受资本寒冬侵袭,新公司成立速度显著放缓,但整个市场的玩家数量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整个行业的玩家并不只是这类创业型的中小企业,互联网三巨头BAT也没袖手旁观。从模式上看,BAT均采用了自建服务平台与对外投资两种策略,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最大的好处是,既可以发挥自身在企业服务领域的优势,又能通过投资俘获优质而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对于提升综合竞争力非常关键。 以百度为例,百度的策略是聚焦于核心业务并推动AI在业务中的应用,其中最主要的工具是百度云。百度云以云计算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中枢,以大数据为依托,并通过天算、天工、天像、天智四大平台实现在智能大数据、智能多媒体、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全方位智能服务布局。腾讯的策略是携手合作伙伴推动“互联网+”重磅落地,早在2016年腾讯就将云服务上升为战略中心,并通过开放自身云平台、生态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具生态属性的云服务,同时腾讯还与一系列企业合作,推进智慧能源和智慧物流的全面落地。阿里方面,其策略围绕ToB、数据智能、全面生态、国际化2.0等关键词展开。如今阿里云全球共设有14个地域节点数十个飞天数据中心,覆盖主要互联网市场,提供三种语言服务。近期阿里云发布了“ET医疗大脑”、“ET工业大脑”以及“机器学习平台PAI2.0”三款产品。可以说三家巨头的策略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在投资方面,BAT均投资了数家专业的SaaS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分属不同的领域,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延伸BAT的战略触角。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企业还存在被多家互联网巨头共同投资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乌云漏洞报告平台和知道创宇就被百度和腾讯共同投资。预计在未来,BAT在SaaS领域的跑马圈地还将加快。 SaaS缘何火爆------供给侧改革下创业比拼的是速度 无论是大量创业型企业的诞生,还是BAT的快速布局,我们都不难看出,SaaS在增长迅猛的同时,已经积累了众多的玩家。那么SaaS市场缘何如此火爆?这背后又存在哪些鲜为人知的玄机呢? 众所周知,近年来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主要由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组成。那么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讲,只有全面提升办公效率,优化办公场景,才能充分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大潮流。简单来说,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创业比拼的是速度,而要提升速度,就必须依靠SaaS工具来进行自我武装。那么目前SaaS能否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呢?整个SaaS行业的格局又是如何呈现的呢? 凭借多年的迅猛发展,SaaS已经形成一套完善、全面的服务体系,如果根据产品服务特性来分,SaaS可分为通用型和垂直型两类。其中垂直型SaaS向个别行业提供针对性服务,而通用型SaaS作为主要产品类型可分为工具型、协同型、管理型和经营型等四类。根据易观智库数据统计,当前工具型SaaS产品在我国通用型SaaS中占据主位,市场份额约为55%,其次则为经营型SaaS,占比约为23%,协同型和管理型SaaS各占8%和14%。 除上面这种划分方式之外,这次的白皮书还根据创投数据分析得出,SaaS领域目前关注度排在前三的领域分别是人力资源SaaS、行业信息化及解决方案SaaS、数据服务SaaS。 而再进行细分,每个分支的行业版图又包含不同的类别。比如人力资源SaaS主要由招聘、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和其他细分方向构成,而行业信息化及解决方案SaaS由垂直运营服务和企业运营服务两个部分构成,数据服务SaaS则由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商业智能分析、数据服务平台构成。如下图所示,这是人力资源行业版图的结构及相关企业图表,看上去一目了然。 汇总这些信息,我们不难发现两点,第一,企业对SaaS的需求不仅呈现了井喷之势,而且非常细化,这为SaaS提供了不同的细分方向,并推动了SaaS的快速成熟。第二,作为企业而言,要真正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就必须选择模式创新、服务强大的SaaS工具,这为SaaS行业的“优胜劣汰”提供了良好的运作机制。 透过HR SaaS看SaaS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 业界人士指出,SaaS在经过前几年的迅猛发展后,已经步入下半场,和其他IT产业一样,SaaS也将呈现越来越强的竞争效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行业必然会以“优胜劣汰”作为机制进行深化。那么SaaS的“优胜劣汰”机制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这里我们不妨以HR SaaS为例来做详细分析。 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对HRM系统的核心需求要么是一站式服务,要么是招聘、薪酬、绩效三点其中之一。同时,中小企业也迫切需要在解决刚性需求之后能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升。为了应对中小企业的这两大核心需求,目前不同的平台也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拉勾云人事主要就是为企业一站式提供招聘+人事管理的闭环体验,包括招聘管理、人事管理、员工自助等功能模块,解决企业不同层面的问题,帮助企业降低招聘成本、提升入职率、降低用人风险、提升员工满意度,让企业的人才管理真正高效无忧。而像51社保选择社保切入、薪人薪事选择薪资切入、团建宝选择团建切入,这一类就是选择单点服务,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部某一块需求。 那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应当如何选择呢?在笔者看来,有前途的中小企业必然会成长为大企业,在HR SaaS这块的需求必然会更复杂化、多元化,如果仅仅是选择单点切入的平台,不仅会拉高投入成本,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相反,如果选择一站式服务平台,那么所有的问题在一个框架下就能得到解决,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效率也将实现最大化。这一点其实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案例支撑,如上面提到的拉勾云人事通过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聘、人事管理、员工自助等服务,不仅在网页端提供服务,在微信端也提供服务,这可以让企业自动化处理公司内部70%的管理工作,且管理数据能可视化呈现,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解决方案之外,中小企业对HR SaaS的功能和体验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简单来说,功能是否强大、是否好用也是中小企业关心的重要问题。这方面一些平台已经做得相当不错,比如拉勾云人事的录用功能通过为候选人一键发offer,并反映确认offer时间和浏览次数,加上在线填写入职登记表的功能设置,从侧面判断该应聘者对工作是否感兴趣,这种创新模式显然可以大大加快企业招聘的进程。 总的来说,SaaS未来的竞争必然会日趋激烈,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将围绕企业需求、解决方案、产品体验等层面展开,谁能在这些层面做的更好,谁就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SaaS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创新和颠覆成必然趋势 回到SaaS行业大背景的层面来看,虽然SaaS发展前景良好,面临很多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要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只有通过企业不断的进行创新和颠覆,这样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具体来说,这些创新和颠覆应当围绕哪些层面展开呢? 首先,现在很多SaaS企业仅凭自己的理解去做产品和服务,对中小企业的需求并不能全面的掌握。以HR这块为例,绝大多数企业都存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的需求,但很多HR SaaS仅仅围绕显性需求展开,那么这样的话,企业隐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HR SaaS的服务效果,这一点是SaaS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笔者建议中小企业可以和SaaS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加入到SaaS产品构建和运作中来,加快SaaS的迭代和完善。 其次,上面提到了三种类别的SaaS服务,目前来看,不同的服务模式彼此之间仍相对割裂。由于企业对SaaS服务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所以,建议不同类别的SaaS服务商展开“跨界”合作,为企业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人力资源也好,还是行业信息化和数据服务也罢,都能在一个系统中完成。当然,不同企业产品不同,接口可能也不同,要真正实现无缝整合,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第三,从技术角度看,随着API调用越来越多,跨层应用越来越多,例如统计类工具,SDK部分是在PaaS层完成,但后期所有的报表查看和分析都是在SaaS层完成。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未来PaaS、SaaS甚至IaaS的融合将加快,创业者进入SaaS领域的门槛和试错成本将会越来越低,开发出功能更强大,体验更好的SaaS产品将不再困难。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PaaS、SaaS、IaaS的融合也并非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大量企业共同的努力,才能快速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SaaS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最近,由HR SaaS领导品牌拉勾云人事主办的“2017企业服务创新大会”就是拉勾云人事携手各个品类的企业服务商如微软、滴滴企业版、网易云等共同面向市场的活动。通过这次大会,各方对SaaS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相信这次大会对SaaS行业而言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总而言之,虽然SaaS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未来的挑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同时,伴随着行业发展的是惨烈的洗礼与淘汰,业界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中国市场,绝大多数SaaS公司将不会增长到千万级别的年收入水平。对于SaaS公司而言,只有不断的寻求创新和突破,才能适应行业的这种趋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来源:亿欧网  作者:响铃
    挑战
    2017年05月27日
  • 挑战
    正值抢占入口期,HR SaaS的机会与挑战 BI、AI、互联网技术被快速运用,同时HR SaaS相关服务大量涌现。事实上,整个行业,若要全面爆发,则至少面临本文的以下三个问题。 文章转自新芽NewSeed,作者曾响铃。 摘要目前国内企业用户数超过20万家的HR SaaS厂商还未出现,相对国外,或对比已经出现过百万企业用户公司的IM、协同等领域,HR SaaS还处于早春,这正是抢占入口的时候。 尽管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寒冬论就甚嚣尘上,但企业级服务的势头却是不可阻挡,尤其是SaaS领域距离真正爆发已经不远。无论是云服务、销售管理、甚至是公司前台的打卡,各垂直领域SaaS产品百花齐放,这正在改变你我的工作方式。人力资源因其行业特性——“管理人与薪酬”+企业管理的基础入口,HR SaaS更是人头攒动,不管是在线招聘、高端用工还是人资服务,均有B轮后公司出现,如拉勾网2016年3月完成了2.2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并推出HR SaaS产品“拉勾云人事”。理才网2016年10月宣布获得6亿元B轮融资,斗米兼职宣布B轮融资4000万美元、阳光保险20亿元注资易才、京东金融、蚂蚁金服进入人力资源行业、以及猎上网、51社保等。 为何HR SaaS如此火热?除了市场需求,更为关键的一点即为对人力资源入口的抢夺。只是,尽管资本争相下注,A轮融资的额度平均下来也达到了4300万人民币左右,但目前国内企业用户数超过20万家的HR SaaS厂商还未出现,相对国外,或对比已经出现过百万企业用户公司的IM、协同等领域,HR SaaS还处于早春,这正是抢占入口的时候。 这是为何? 这一方面和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现状有关,经历了这些年的发展,人力资源行业形成了第三方传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传统人力资源外包软件商、传统招聘网站等占绝对主流的现有格局,这些“老前辈”“各立山头”,或提供人事代理、猎头、招聘服务,或提供软件定制等服务,不同于其他行业不断融合创新、提供颠覆性的模式解决行业问题,人力资源领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各家独自消耗人口红利的时代。 而随着消费升级及近年来创业环境竞争激烈导致的效率驱动、云计算的普及,以及企业主的接受程度提高,传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他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尽管我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水平几欲超过美国,但“后厨”却还停留在原始阶段,许多企业仍以招聘网站+传统eHR软件+表格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员工要在入职时手动填写很多表格,HR还要人工记录考勤,计算剩余假期……流程复杂、易出错、耗费时间,更重要的是无法为企业沉淀数据并提供可视化的实时呈现。另外互联网企业的增量持续扩大及其对企业服务的需求升级,给像拉勾这样的互联网招聘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市场机会。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领域正在发生快速变革,BI、AI、互联网技术被快速运用,同时HR SaaS相关服务大量涌现。事实上,整个行业,若要全面爆发,则至少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高频带动低频? 还是强需求带动弱需求?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HR SaaS大致划分成两种,一站式及单点切入式。一站式如拉勾云人事,帮助企业一站式提供招聘管理、人事管理、员工自助等功能模块,单点切入的如做考勤的喔趣、做工资管理的工资钱包、做社保的金柚网、51社保等。可见他们基本都是从招聘、社保等方向切入,在初步积累势能和收入后,再杀入HR SaaS领域。理由则是在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中,招聘、薪酬、绩效相对高频、强需求,这真的百试不爽吗? 1、互联网常见的维度攻击有两类:高频带低频、高势能影响低势能 第一类,比如微信满足高频次的社交+通讯需求,然后再推出微信支付,和京东购物以及大众点评等支付场景,形成闭环,对单纯的低频应用形成打击。滴滴在“出行”这一类用户需求中,做完打车后再做拼车和专车。拉勾、51社保们在人事这一板块中,从招聘、社保切入,再进入到人事的其他模块。如果说微信是对生活场景入口的占领,那拉勾云人事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入口实现占领。 第二类则是在先占据一个高势能(或者说衍生价值)的据点,再去影响那些势能相对较低的领域,比如购物中,京东先做价格和行业衍生价值更高的3C,再做图书,当当就陷入被动。钉钉用“钉一下”等“俘获”了管理层的心,就实现了日常工作场景的占领。 这两种打法高频/高势能都能带来流量,从而带动低频/低势能,低频/低势能产品也可以成为高频产品提升用户体验的附属品。 但,部分案例并不能代表着全部,失败者也举不胜举,比如腾讯放弃了拍拍网,百度的电商,中国移动的飞信,支付宝强力扶持口碑,但口碑网依旧没有太大起色。即便是滴滴出行,代驾中的e代驾,巴士中的嘟嘟巴士,以及拼车中的嘀嗒拼车等都依旧是其强劲的对手。 问题出在哪? 2、HR SaaS行业中,这类发展模式用“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就是水平营销,其实现形式包括:替代、反转、组合、夸张、去除、换序等6种方法。本质上还是多元化战略,其呈现形式包括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同心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比如拉勾就是在本来的招聘业务上,向后纵向延伸了一步。 推出“拉勾云人事”,通过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招聘管理、员工管理、考勤管理、移动审批、自动计算薪资、工资条发放、智能数据分析等,据说能自动化处理公司内部管理70%的工作,并自动化将管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北森则为大中型企业提供覆盖核心人力、招聘、人才测评、绩效、继任、员工调查等人才管理业务全流程的一体化SaaS软件及服务。 他们都是在现有业务中的优势,比如核心技术(同心多元化)、渠道和客户(横、纵向一体化)和资金(非相关多元化)等向外扩展。 但是,这些还不足以保证产品成功。 3、至少HR SaaS产品在多元化扩展的时候,成功需要几个前提: a、目标客户一致,这个好理解,淘宝上卖奢侈品就不是明智的选择。还好,人力资源企业级市场目标用户基本一致,需求类似。 b、新业务与原业务相关,至少得避免业务冲突。比如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专车和拼车(顺风车)都不是一类人。而无论是从薪资切入的“薪朋”,还是从社保切入的“金柚网”、“51社保”,或是从招聘开始向后延伸的拉勾云人事,他们提供的SaaS服务都应和原有的业务呈正相关。 c、原行业痛点足够痛、原服务方式可替代性强,比如按照拉勾调研的数据,中国近7000万家中小企业,数十万计的各类传统人力资源服务商,大部分提供的都是基础跑腿或中介平台的服务,对于企业来说替换的可能性非常高。这说明人力资源行业的行业需要和痛点是极高的,服务方式改革的市场空间极大。 d、开展新业务的能力,百度、腾讯电商的失利至少运营能力上要弱于阿里。HR SaaS企业在业务扩展时,倘若不先掂量下自己到底强在哪弱在哪,真容易陷入过于理想化“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 所以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有可能占领人力资源入口,成为人们争先选择的SaaS产品,并且,单独把高频或者强需求看作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有点把决策过度简单化,除了频度,HR SaaS产品还综合考虑客群、场景、频次、专业度、标准化程度等指标。 二、工具导向还是服务导向? 很多人把 SaaS 产品仍看作是普通的软件,也就是工具,事实上招聘领域中确实有不少做 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的 SaaS 产品,他们通常先推出效率工具获客,再搭建交易平台促成信息流动。可惜我们中小企业主对纯软件并没有很强的付费意愿。所以HR SaaS产品要解决的第二道难题就是摆脱单纯工具的印象! 1、单纯的工具性应用会越来越廉价 之前响铃在钛媒体发表的《外冷内热的HR SaaS市场,能否上演一场商业好戏?》就说过,现在效能成了HR最大的痛,软件在人力资源的角色不再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转向提高效能,即提升办公效率或精准度、帮助老板提升人力决策,减少投入,实现人力最优化配置。具体的例子比如招聘中,匹配效率是最大的痛。于是,就出现了拉勾这类把求职和招聘范围缩小至更精确范围内的垂直招聘平台;Linkedin、脉脉等这类通过增加社交和互动的方式来推进信息双向流动提升匹配效率的平台。 但这还不够,企业级服务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用SaaS方式获取客户订单入口,然后以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闭环。HR  SaaS产品如果能连接起从工具到管理到交易整个全过程,其想象空间就会变得不一样,若只是工具,赚取一点使用服务费,商业价值有限,而交易环节一直是商业闭环的关键。至少HR  SaaS可以尝试去对接一些供应链金融、物流方面的服务,这些离钱近,容易建立商业模式,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对整个行业的认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拉勾云人事会上线帮助企业在平台上找供应商的企业服务模块。 事实上,没有和业务相结合的HR SaaS产品价值越来越低!一款HR SaaS产品有多大的价值实际上取决于三个: a、有没有利益分配权,能不能靠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利益分配权; b、成本是否可控,是否便于管理; c、是否具有规模效应。 倘若客户是一个一个服务,项目是单个单个接,当需求方的需求出现并发甚至大规模并发时,单纯的工具类HR SaaS产品就会陷入被动,只有与行业紧密结合,提供更多产品化的服务,才能让产品更具有价值和竞争性。 2、HR SaaS都往最后的S(服务)走,留客是最终评判标准 和其他SaaS产品一样,HR SaaS也需要完成“两次”销售: 第一次销售:开发获得客户 第二次销售:留住客户(去最大化生命周期价值) 这“两次”销售,构成一道天然屏障,能够获取客户并留存客户的HR SaaS 产品就已经把一部分对手挡在门外。因为客户留存意味着对产品对服务认可,就可能继续使用很长时间从而获得收益,反之,就将面临长期亏损。因为前期HR SaaS产品在获取客户上需要重度投资,且收回投资成本并盈利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明道创始人任向晖曾提到,一个SaaS产品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客户能否经历过一次到两次的续约,HR SaaS产品同样,其商业模式至少需要100-200家企业客户的商业化实证才能确定是否有效。“成熟产品的客户构成也会从早期的杂乱无章走向某种规律,要么是聚集在某些行业,要么是聚集在某些规模上”。这显然不是一个工具能完成的使命! 所以,弱化HR SaaS产品的软件工具属性,重视其服务属性才是所有HR SaaS厂商需要做的。 三、盈利的可能性,大客户or小客户,免费Or收费 。。。。。。 关于这个,响铃在之前的《外冷内热的HR SaaS市场,能否上演一场商业好戏?》也谈过,盈利的重点是找到高价值的用户,进而提供高价值的服务,这对于HR SaaS厂商而言,或许可以把时间花在那些忠诚的客户身上。 1、如今越来越多的HR SaaS厂商采取打组合拳的方式,比如北森集中服务大客户,全面收费,只有www.tita.com提供15天免费试用期;拉勾云人事采取基础功能免费,高级版收费(30元/人/月)的模式,按账户数收取年费,另外第三方供应商的服务,单独计算费用。而且服务的客户包括移动互联网、电商、游戏、O2O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公司,更多的是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大象人事也是基本免费+服务收费,分基础版免费,企业版收年费,集团版另外收费,理才网则是拳头产品dayHR基础功能全免费,增值服务如人力外包及顾问培训收费。 其实,类似的策略选择(大小客户、免费收费)需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因为一个标准化的软件能够为客户提供的商业价值有限,而低价甚至免费的产品往往意味着客户转换成本低,粘度也低。同时简单、高价值、高利润的标准化HR SaaS产品基本不存在的,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产品,竞品就会蜂拥而来!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2、有人还算过一笔账,SaaS计算客户价值是计算LTV(Long Term Value)全生命周期价值,如果每年10万一共5年总计50万的客户,把这50万按5年折算回来再计入运营成本、客户流失率等,如果算回来小于CAC的话,其实是赔钱的。 假设做小客户的话,1个SaaS的单子也就2万多,通过不带售前的现场销售(field Sales),再计入市场营销成本,基本上CAC成本要4万元,如果客户流失率为25%-30%,那么基本上都是赔钱的。因此,如果HR SaaS软件本身还在开发状态的话,那么花了大量成本获得的客户,到了第二年流失率会大幅增高从而导致运营亏损,因此,主打免费,还强调标准化的HR SaaS产品,基本难言盈利,而采用SaaS+pass的模式盈利或有可能。 3、盈利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快速迭代、获客的能力,因为这直接决定成本高低。 所以HR SaaS产品强调客群优势,像拉勾云人事这样有用户积累的产品获得客户的成本相对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要少很多,而且若靠补贴来获取用户,就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补贴都不符合,但快速迭代、获客的能力则算。 其中,快速迭代则是对产品体验提出的要求,HR SaaS仍然强调产品细节的打磨,比如同是做ATS,拉勾云人事的ATS就做了一个小功能,可以给候选人一键发offer,并且可以在产品里反映候选人确认offer的时间和浏览次数,从而侧面判断这个应聘者对工作的感兴趣程度。 另外作为缺乏标准规则遵循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和区域政策差异明显,企业管理流程和体系差异巨大,企业规模不同管理方式差异明显,HRSaaS能否通过相对规范或成熟的体系,适应众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也能成为HR SaaS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盈利提供砝码。 最后,说说投资人的预测,拓扑社撰文称,HR SaaS将会先在脑力密集型行业中达到增长契机,进而跨越增长鸿沟。在此之前,拉勾云人事们,如要占领人力资源入口,保持为中国用户数最多的SaaS产品之一,现金流模式清晰、产品打磨细腻、服务模块完善正是当下市场对他们的要求,我们期待HR SaaS市场盛夏的到来,那时候企业用户破百万的HR SaaS产品说不定也已出现。
    挑战
    2017年02月10日
  • 挑战
    吸引上亿美元投资的印度在线教育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巨大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的稀缺、政府重视等因素,使得在线教育成为今年最受投资人青睐的领域之一。   在印度,教育资源稀缺和分配不平均一直是困扰着印度社会的重要难题。印度教师短缺量已超50万,此外尚有66万名教师需进一步培训。而且,印度的教育系统仅能照顾一半国民的教育需求。这意味着许多身处偏远地区和收入水平低下的印度人特便是年轻人还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也是莫迪政府提出“数字印度”的主要原因,政府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提高印度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在这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在线教育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当前印度在线教育的市场总值已达到200亿美元。到2017年,该总值预计会增长到400亿美元。这无疑是个极大的商机。据印度工商联合会调查显示,由于印度教育水平有限,九成的家长选择将他们的孩子送去外面补课,补习班成为印度社会的主流产物。在线教育具有:模式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内容精炼(在线教育砍掉了传统教育中25-55%的无用信息)、价格低廉(只是传统教育的三分之一)、节省能源(在线教育平均使每名学员减少了大约85%的能源消耗)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得在线教育市场受到国内外资本的青睐。   吸引过亿美元投资 主要服务K12、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 印度在线教育产业获得的投资已经累计超过1亿美元(此数字为粗算,有些融资未透露金额),获得投资最多的是K12、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三类公司。竺道在此为大家梳理了2015-2016年度印度在线教育市场获得融资规模最大的几家公司: 1.Byju’s是一家综合教育平台,它在2016年3月从 红杉资本和Sofina处融到了7500万美元。这是印度教育科技企业中最大的一笔融资。该公司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重视应用程序开发、海量教学内容、像电影大片一样生动有趣的视频教育形式。该公司现有12万付费用户,未来计划超过30万。   2. SimpliLearn平台已经有250个不同课程,大部分都是关于IT技术,或者市场营销的知识。2015年4月,该公司获得了来自Mayfield Fund的1500万美元融资。接下来公司将开展金融、人力资源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培训。另外,他们还计划直接用印度各地的小语种来提供培训。现在的营收是每个月250万美元,也就是每年3000万美元。它70%的营业额来自美国,15%来自印度,其余的来自欧洲和澳大利亚。   3.Toppr为一些想要进入印度理工(IIT)和医学院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拟试题。当用户完成试题后,Topper会给出反馈甚至邮件答疑。2015年5月,其曾宣布获得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Fedility Growth Partners India领投,SAIFPartners 和 Helion Vetures 跟投。2015年10月再获200万美元融资。   4. CultureAlley是一家综合语言学习平台。CultureAlley于2015年7月完成65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老虎环球基金、Kae Capital和500 Startups等。该平台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教师授课的音频和视频。目前,该应用支持英语、西班牙语、汉语、印度语、日语、意大利语、法语和汉语学习。该平台自称已拥有300万名用户。   5. Vendantu为6到12年级的学生提供在线辅导,基本上,他们是希望将线下的一对一辅导搬到线上,并使辅导更加个性化。学生和老师在课后可以进行互评。2015年5月,Vendantu获得了500万美元投资,投资方为Accel Parners和老虎基金。   6. OnlineTyari是一个基于手机端的综合考试平台。2015年9月该公司得到了VC投资人和多位天使投资人的500万美元融资。OnlineTyari有点像一个在线内容聚合器,为个人提供准备面试的相关材料,包括公务员、银行、UPSC, GATE,及省政府工作。该公司目前有26万日活用户,每月活跃用户涨幅大约是35-55%。   7. Cuemath为印度女性提供工作机会。女性通过该平台为幼儿园至8年级的学生提供在线数学教育。该公司于2016年5月在A轮融资中从Sequoia India和现有投资者Unitus Seed Fund处融得400万美元。Cuemath称其是印度增长最快的数学学习中心网络。超过25000名教师申请加入。   8.Meritnation是一家面向K12领域(幼儿园到12年级)的在线教育平台。它在2015年6月1日获得约394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为Info Edge。该网站主要为用户提供一些视频、动画、交互练习及考试的方式来辅助学习。此外,Meritnation还提供一些中等教育的内容。该网站自称用户达到900万。   9.EduBridge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的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2016年2月该公司完成了250万美元A轮融资,Insitor Impact Asia Fund和现有投资人Acumen Fund领投。该公司声称在过去的5年已为超过5万名失业青年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   10.Springboard与其他只关注于内容的网络课程不同。在Springboard,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和一位导师接触,并且加入一个由同学和校友组成的学习社区。该公司的导师都是在一些科技公司如Airbnb、Etsy、Uber以及LinkedIn工作。公司在过去的12个月里已经将它的导师网拓展到了100位数据科学及设计的专业人士。该公司在2015年12月完成了种子轮170万美元融资。 在线教育前景虽被看好 但仍存在多方挑战 虽然当前的网上备考产业正带来很多令人兴奋的机遇,但是无法忽略的是,正如其他行业一样,要在这个产业中混得风生水起,绝非易事。它也有很多的挑战——要想在该行业立足,必须要应对好这些挑战。现将部分该行业面临的难题列举如下:   受限于网络普及率。尽管印度国内经济维持高速增长,但印度网普及率仍然不高。印度的很多地方仍然没有普及到电脑和因特网,仍有成百万计的当地学生无法接触到线上课程。他们甚至不知道在线教育的存在。   企业规模仍不大。目前印度在线教育平台的用户规模仍多处于十万级单位,相对于中国的百万级规模仍不够强。   融资还在早期。印度在线初创融资目前主要集中在种子轮和A轮,融资额度相对较小。虽然已经出现7500万美元的融资交易,但多数仍然给不大。   需要和传统备考中心展开竞争。虽然线上备考产业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普及。教育市场中相当大的份额仍是由传统的教育机构所把持。诸如TIME, Career Launcher等遍及全国的教育连锁机构和一些印度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以来均牢牢地把持当地的教育市场。大部分的人仍认为传统的教育辅助机构更具优势:他们可以看得见自己的老师,并且和他们的老师展开实质性的交流。而在线教育的形式仅仅局限在网络上看见自己的老师,而实质上还是自己一个人在学习。   由于现有的市场参与者针对的用户群和深耕的领域不同,发展较为分散,故而印度在线教育产业还没有老大出现。该产业在印度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智能手机和网络在印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大多数在线教育产品还集中在备考领域,考试仍是印度教育的主题。这会让“技能印度”的愿望大打折扣。现在的印度在线教育还需要在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比如视频、图片,大数据等方面。   【来源:钛媒体       作者/张耀峰,版面/那日】
    挑战
    2016年07月21日
  • 挑战
    大数据的挑战和趋势 【编者按】本文作者傅志华先生(公众号:傅志华)曾为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数据中心总监以及腾讯公司数据协会会长。在腾讯前,曾就职于艾瑞市场咨询、易观国际、中国互联网协会,并任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副总裁。     大数据挑战和机遇并存,大数据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将从前几年的预期膨胀阶段、炒作阶段转入理性发展阶段、落地应用阶段,大数据在未来几年将逐渐步入理性发展期。未来的大数据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但前景依然非常乐观。     大数据发展的挑战 目前大数据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包括七大方面的挑战:业务部门没有清晰的大数据需求导致数据资产逐渐流失;企业内部数据孤岛严重,导致数据价值不能充分挖掘;数据可用性低,数据质量差,导致数据无法利用;数据相关管理技术和架构落后,导致不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安全能力和防范意识差,导致数据泄露;大数据人才缺乏导致大数据工作难以开展;大数据越开放越有价值,但缺乏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数据开放和隐私之间难以平衡,也难以更好的开放。     挑战一:业务部门没有清晰的大数据需求 很多企业业务部门不了解大数据,也不了解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和价值,因此难以提出大数据的准确需求。由于业务部门需求不清晰,大数据部门又是非盈利部门,企业决策层担心投入比较多的成本,导致了很多企业在搭建大数据部门时犹豫不决,或者很多企业都处于观望尝试的态度,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在大数据方向的发展,也阻碍了企业积累和挖掘自身的数据资产,甚至由于数据没有应用场景,删除很多有价值历史数据,导致企业数据资产流失。因此,这方面需要大数据从业者和专家一起,推动和分享大数据应用场景,让更多的业务人员了解大数据的价值。     挑战二:企业内部数据孤岛严重 企业启动大数据最重要的挑战是数据的碎片化。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大型的企业,数据常常散落在不同部门,而且这些数据存在不同的数据仓库中,不同部门的数据技术也有可能不一样,这导致企业内部自己的数据都没法打通。如果不打通这些数据,大数据的价值则非常难挖掘。大数据需要不同数据的关联和整合才能更好的发挥理解客户和理解业务的优势。如何将不同部门的数据打通,并且实现技术和工具共享,才能更好的发挥企业大数据的价值。     挑战三:数据可用性低,数据质量差 很多中型以及大型企业,每时每刻也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但很多企业在大数据的预处理阶段很不重视,导致数据处理很不规范。大数据预处理阶段需要抽取数据把数据转化为方便处理的数据类型,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去噪,以提取有效的数据等操作。甚至很多企业在数据的上报就出现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企业的数据的可用性差,数据质量差,数据不准确。而大数据的意义不仅仅是要收集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还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很好的预处理处理,才有可能让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人员从可用性高的大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Sybase的数据表明,高质量的数据的数据应用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商业表现,数据可用性提高10%,企业的业绩至少提升在10%以上。     挑战四:数据相关管理技术和架构 技术架构的挑战包含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数据库部署不能处理TB级别的数据,快速增长的数据量超越了传统数据库的管理能力。如何构建分布式的数据仓库,并可以方便扩展大量的服务器成为很多传统企业的挑战;(2)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在设计的开始就没有考虑数据类别的多样性,尤其是对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兼容;(3)传统企业的数据库,对数据处理时间要求不高,这些数据的统计结果往往滞后一天或两天才能统计出来。但大数据需要实时处理数据,进行分钟级甚至是秒级计算。传统的数据库架构师缺乏实时数据处理的能力;(4)海量的数据需要很好的网络架构,需要强大的数据中心来支撑,数据中心的运维工作也将成为挑战。如何在保证数据稳定、支持高并发的同时,减少服务器的低负载情况,成为海量数据中心运维的一个重点工作。     挑战五:数据安全 网络化生活使得犯罪分子更容易获得关于人的信息,也有了更多不易被追踪和防范的犯罪手段,可能会出现更高明的骗局。如何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成为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线数据越来越多,黑客犯罪的动机比以往都来的强烈,一些知名网站密码泄露、系统漏洞导致用户资料被盗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事件已经警醒我们,要加强大数据网络安全的建设。另外,大数据的不断增加,对数据存储的物理安全性要求会越来越高,从而对数据的多副本与容灾机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传统企业的数据安全令人担忧。     挑战六:大数据人才缺乏 大数据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大数据技术、懂管理、有大数据应用经验的大数据建设专业队伍。目前大数据相关人才的欠缺将阻碍大数据市场发展。据Gartner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新增440万个与大数据相关的工作岗位,且会有25%的组织设立首席数据官职位。大数据的相关职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能够对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综合掌控。未来,大数据将会出现约100万的人才缺口,在各个行业大数据中高端人才都会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人才,涵盖了大数据的数据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数据架构师、大数据后台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多个方向。因此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去培养和挖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高校缺乏大数据,所以拥有大数据的企业应该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     挑战七:数据开放与隐私的权衡 在大数据应用日益重要的今天,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已经成为在数据大战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商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共享应用,不仅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由于政府、企业和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往往缺少统一规划,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而且受行政垄断和商业利益所限,数据开放程度较低,这给数据利用造成极大障碍。另外一个制约我国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法规不完善,大数据挖掘缺乏相应的立法。无法既保证共享又防止滥用。因此,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数据共享生态系统,是我国大数据发展需要迈过去的一道砍。同时,开放与隐私如何平衡,也是大数据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在推动数据全面开放、应用和共享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公民、企业隐私,逐步加强隐私立法,将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大挑战。       大数据发展趋势 虽然大数据仍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挑战,但未来的发展依然非常乐观。大数据的发展呈现八大趋势:数据资源化,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大数据在更多的传统行业的企业管理落地;大数据和传统商业智能融合,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将涌现;数据将越来越开放,数据共享联盟将出现;大数据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大数据安全市场将愈发重要;大数据促进智慧城市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引擎;大数据将催生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和相应的专业;大数据在多方位改善我们的生活。     趋势一:数据资源化,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大数据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大数据在企业和社会层面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数据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是大家抢夺的新焦点。《华尔街日报》在一份题为《大数据,大影响》的报告宣传,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Google、Facebook、亚马逊、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360等企业正在运用大数据力量获得商业上更大的成功,并且金融和电信企业也在运用大数据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数据将不断成为机构和企业的资产,成为提升机构和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趋势二:大数据在更多的传统行业的企业管理落地 一种新的技术往往在少数行业应用取得了好的效果,对其他行业就有强烈的示范效应。目前大数据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其他行业的大数据尤其是电信和金融也逐渐在多种应用场景取得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作为一种从数据中创造新价值的工具,将会在许多行业的企业得到应用,带来广泛的社会价值。大数据将在帮助企业更好的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和潜在需求,更好的应用在业务运营智能监控、精细化企业运营、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精细化营销、经营分析和战略分析等方面。企业管理既有艺术也有科学,相信大数据在科学管理企业方面有更显著的促进,让更多拥抱大数据的企业实现智慧企业管理。     趋势三:大数据和传统商业智能融合,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将涌现 来自传统商业智能领域者将大数据当成一个新增的数据源,而大数据从业者则认为传统商业智能只是其领域中处理少量数据时的一种方法。大数据用户更希望能获得一种整体的解决方案,即不仅要能收集、处理和分析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还希望能引入互联网上的网络浏览、微博、微信等非结构化数据。除此之外,还希望能结合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这样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数据价值发展平台。毕竟,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商业智能,目的都是为分析服务的,数据全面整合起来,更有利于发现新的商业机会,这就是大数据商业智能。同时,由于行业的差异性,很难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各行业的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因此,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行业市场,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将会以更加定制化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大数据服务。我们相信更多的大数据商业智能定制化解决方案将在电信、金融、零售等行业出现。     趋势四:数据将越来越开放,数据共享联盟将出现 大数据越关联越有价值,越开放越有价值。尤其是公共事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开放数据将越来越多。我们看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都在政府和公共事业上的数据做出努力。而国内的一些城市和部门也在逐渐开展数据开放的工作。比如北京市在2012年就开始试运行政务数据资源网,在2013年年底正式开放;上海在2012年启动了政府数据资源开放试点工作,数据涉及地理位置、交通、经济统计和资格资质等数据;2014年,贵州省也加入数据开放之列,10月份云上贵州正式上线。对于不同的行业,数据越共享也是越有价值。如果每一个医院想获得更多病情特征库以及药效信息,那么就需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医疗信息共享,从而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分析,获取更大的价值。我们相信数据会呈现一种共享的趋势,不同领域的数据联盟将出现。     趋势五:大数据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大数据安全市场将愈发重要 随着数据的价值的越来越重要,大数据的安全稳定也将会逐渐被重视。网络和数字化生活也使得犯罪的分子更容易获取关于他人的信息,也有更多的骗术和犯罪手段出现,所以,在大数据时代,无论对于数据本身的保护,还是对于由数据而演变的一些信息的安全,对大数据分析有较高要求的企业将至关重要。大数据安全是跟大数据业务相对应的,与传统安全相比,大数据安全的最大区别是安全厂商在思考安全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进行业务分析,并且找出针对大数据的业务的威胁,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于数据存储这个场景,目前很多企业采用开源软件如Hadoop技术来解决大数据问题,由于其开源性,但是其安全问题也是突出的。因此,市场需要更多专业的安全厂商针对不同的大数据安全问题来提供专业的服务。     趋势六:大数据促进智慧城市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引擎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口聚集给城市带来了交通、医疗、建筑等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城市能够更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和调配,而智慧城市正是城市治理转型的最优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智慧引擎。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的智慧城市应用领域。     趋势七:大数据将催生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和相应的专业 一个新行业的出现,必将在工作职位方面有新的需求,大数据的出现也将推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例如,大数据分析师、数据管理专家、大数据算法工程师、数据产品经理等等。具有有丰富经验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成为稀缺的资源,数据驱动型工作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而由于有强烈的市场需求,高校也将逐步开设大数据相关的专业,以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企业也将和高校紧密合作,协助高校联合培养大数据人才。如2014年,IBM 全面推进与高校在大数据领域的合作,引入强大的研发团队和业务伙伴,推动“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的面向行业产学研创新合作以及系统化知识体系建设和高价值人才培养,建设符合中国教学特色及人才需求的大数据相关学分课程,为未来建设特色专业方向做准备。     趋势八:大数据在多方位改善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不仅用于企业和政府,也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在健康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手环监测,对我们的睡眠模式来进行追踪,了解睡眠质量;我们可以利用智能血压计、智能心率仪远程的监控身在异地的家里老人的健康情况,让远在他方的外出工作者更加放心;在出行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导航出行GPS数据了解交通状况,并根据拥堵情况进行路线实时调优。在居家生活方面:大数据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智能家电实现了拟人智能,产品通过传感器和控制芯片来捕捉和处理信息,可以根据住宅空间环境和用户需求自动设置控制,甚至提出优化生活质量的建议,如我们的冰箱可能会在每天一大早建议我们当天的菜谱。
    挑战
    2014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