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遇
    ChatGPT的兴起:人力资源工作者的福音还是威胁?-全文和题图均由AI生成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人力资源工作的方式。人力资源工作者可以使用 ChatGPT 在各个领域中自动化一些工作,包括人才招聘、培训和发展、员工关系和福利管理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 ChatGPT 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用途,并提出对 HR 工作者未来技能的需求和潜在的工作危机。 ChatGPT 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用途 ChatGPT 可以应用于人力资源工作的多个领域。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用例: 人才招聘:ChatGPT 可以帮助 HR 工作者自动化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初步筛选和面试环节。ChatGPT 可以通过分析招聘网站和社交媒体上的候选人信息来预测其能力和潜力,并为 HR 工作者提供有关候选人的洞察和建议。 培训和发展:ChatGPT 可以帮助 HR 工作者自动化培训和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ChatGPT 可以分析员工的技能、兴趣和能力,并为 HR 工作者提供有关员工发展的建议和建议。 员工关系:ChatGPT 可以帮助 HR 工作者自动化处理员工关系的一些问题,例如冲突、投诉和纪律问题。ChatGPT 可以分析员工的反馈和行为,并为 HR 工作者提供有关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建议。 福利管理:ChatGPT 可以帮助 HR 工作者自动化福利管理的一些方面,例如健康和安全、员工福利和福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ChatGPT 可以分析员工的需求和偏好,并为 HR 工作者提供有关福利计划的建议和建议。 HR 工作者未来技能的需求和潜在的工作危机 随着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HR 工作者需要具备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这些新技术的使用。 以下是对 HR 工作者未来技能的需求: 了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HR 工作者需要了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使用 ChatGPT 和其他相关技术来自动化人力资源工作。 数据分析能力:HR 工作者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使用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大量的人才数据和员工数据,提高 HR 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技术领域的知识:HR 工作者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领域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ChatGPT 和其他相关技术。 理解 HR 流程和实践:HR 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 HR 流程和实践,以确保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符合业务需求和法律要求。 尽管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提高 HR 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它们也可能导致 HR 工作的潜在危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危机: 自动化带来的工作损失:自动化 HR 工作可能会导致一些工作岗位的减少,特别是那些需要处理大量文本数据和简单规则的工作岗位。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使用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能会导致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 HR 工作者需要确保使用这些技术时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定,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员工和候选人的隐私和安全。 技术依赖性问题:HR 工作者需要意识到自动化 HR 工作的技术依赖性问题。如果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出现故障或被攻击,可能会导致 HR 工作的中断或延误。 总之,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人力资源工作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 HR 工作者需要了解这些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同时也需要了解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这些危机的影响。 当使用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时,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考虑以下细节: 在人才招聘中,HR 工作者需要确保 ChatGPT 对候选人的评估是公正、客观和基于可靠的数据。 HR 工作者还需要确保 ChatGPT 不会因为种族、性别、年龄或其他歧视性因素而对候选人进行不当评估。 在培训和发展中,HR 工作者需要确保 ChatGPT 对员工的评估是基于可靠的数据和客观标准。 HR 工作者还需要确保 ChatGPT 的建议和建议符合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和个人目标。 在员工关系中,HR 工作者需要确保 ChatGPT 对员工的反馈和行为的分析是基于可靠的数据和客观标准。 HR 工作者还需要确保 ChatGPT 的建议和建议符合公司的政策和法规要求。 在福利管理中,HR 工作者需要确保 ChatGPT 对员工的需求和偏好的分析是基于可靠的数据和客观标准。 HR 工作者还需要确保 ChatGPT 的建议和建议符合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预算要求。 此外,HR 工作者需要了解 ChatGPT 的限制和局限性,以便更好地应用它们。例如,ChatGPT 可能无法理解员工的情感和情绪,也可能无法应对复杂的人力资源问题,例如职业发展和组织变革。 HR 工作者还需要考虑 ChatGPT 的实施和使用成本,包括技术投资、培训和支持成本。 尽管 ChatGPT 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 HR 工作者需要谨慎地应用这些技术,以确保它们符合业务需求和法律要求,并且能够提高 HR 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你觉得呢? 备注:这篇文章从题目到题图到文字都是AI生成的。
    机遇
    2023年03月08日
  • 机遇
    中国企业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李斯胜    霍翔远 新能源是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加快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能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也要紧跟世界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扩大新能源合作的朋友圈,秉承互利共赢的理念,发挥我国企业的优势,推动新能源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国企业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 一、全球新能源行业增长趋势持续向好 2019年全球发电装机量达7250吉瓦。从全球能源发电装机结构来看,煤炭发电容量占世界电力总容量的28%,其次是天然气25%、新能源20%、水电18%、核电6%、石油和其他燃料占比3%。目前看,全球发电装机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装机占比近几年持续攀升。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行对全球能源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国际能源署预计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下降5%,其中石油预计下降8%,煤炭下降7%,天然气下降3%,能源投资预计下降18%,而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小幅下降2%左右。 从中长期来看,全球能源转型仍将不断深化,全球能源系统结构中新能源的比例会不断攀升,新能源在电力领域的占比将更高。从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BP(英国石油公司)等机构对能源发展到2050年的展望来看,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未来30年内还会持续快速发展,化学储能、氢能与生物能源等其他新能源的应用在能源系统低碳化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二、新能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走出去”由点到面,呈现出全品牌、全球化拓展,具有地域覆盖面广、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涵不断提升等鲜明特点。中国为全球多数国家供应绿色能源产品,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对部分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同时,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保障绿色能源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 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新能源行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巴基斯坦大沃风电项目、越南油汀光伏项目、阿根廷高查瑞光伏项目、摩洛哥努奥光热项目等一批具有带动效应和代表性的工程不断并网运行,为推动所在国能源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是中国企业最早开展海外风电总承包的项目,也是用中国标准、技术、设备和资金的新能源项目,该项目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风电总承包的序幕。 巴基斯坦大沃风电投资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计划中的优先发展项目之一,也是中巴经济走廊中首个完成融资闭合的新能源项目,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中巴经济走廊后续中方投资项目的开发和推进具有指引效应。 越南油汀项目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光伏项目,也是全球最大的半浸没区光伏项目。作为泰国和越南在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因在亚洲区域内能源领域采取了开拓性的举措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促进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获得了亚洲能源奖(2019 Asian Power Awards)大奖。 阿根廷高查瑞光伏项目是中阿两国首脑见证签约的项目,也是中阿两国产能合作的重点项目,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摩洛哥努奥二期槽式光热电站200MW和努奥三期塔式光热电站150MW,是单机容量最大的光热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建设为摩洛哥能源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项目荣获“2019年度中国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2020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境外)奖”,并荣获当地政府颁发的社会贡献奖、经济就业促进奖。 三、新能源助力低碳发展促进国际合作 世界能源的结构低碳化转型趋势明显,为实现《巴黎协定》下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需要在节能减排上进行充分地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在全球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应广泛参与国际资金合作、技术合作、政策合作和市场合作,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在太阳能光伏领域,中国具备全球最大的光伏全产业链开发和建设优势,非洲还有很多的无电地区人口,需要低价可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需要各方助力共同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联合国2030年人人享有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达到电力人人可及,惠及大众。 欧洲是新能源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完善的新能源政策和激励机制,欧洲风电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海上风电,而中国海上风电处于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乃至亚太的海上风电市场具有良好前景,逐步成为新的开发和投资的热点。中东地区尽管化石能源资源丰富,但也在积极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各国政府正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总体面临的挑战 一、投建营一体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目前,单纯的承包商角色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海外新能源市场发展需求,承包商要努力实现由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建造商的转变,具有投融资、工程承包、管理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 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资本和产业投资商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新能源投资领域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实力较弱,能力不足,市场影响力和主导能力欠缺,还需要向国际知名投资开发商如ACWA POWER(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和EDF(法国电力集团)等企业学习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优势、弥补不足缩小差距,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才能实现承包商向投建营商转型发展。 二、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 从新能源行业的经营环境来讲,新冠疫情加剧了全球能源变革和能源转型市场震荡、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和恶性价格竞争,对人员、设备、物资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对项目的签约、履约执行、风险管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 受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自2020年7月,多个国家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进口关税政策进行调整,美国、欧洲等国家对于光伏组件的双反政策也有所反复,新能源领域也面临贸易壁垒的挑战。 目前,很多国家都将本地化率作为项目开发的条件或者激励措施,尤其是在新能源刚刚起步的国家更为明显。既提升本地化率,满足所在国产业发展需求,又要提升管理能力和属地化能力是中国企业突破高端市场的一道壁垒。 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装机比例不断攀升,新能源快速增长也对传统电网调控、电力消纳问题带来了挑战。从当前发展来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时代在未来10年内即将到来,目前中国西北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消纳已经达到20%左右,在欧洲可再生能源消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德国甚至可在短期内实现电力系统全部由可再生能源供给,这是凭借欧洲良好的电力交易机制和智慧电网等多种因素才能达成的。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光伏、风电的波动性,会给电网调控、电源调节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需要通过风光资源更精确地预测预报手段,通过对风光资源的准确预测减少对电网和电源调控的压力,补充电网精确调节控制和灵活性电源调节的不足;另一方面还需要储能技术的补充,通过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物理、化学形式进行补充;同时,还需要电网具备其他必备的水电、深度调峰的灵活火电等参与电网调频、调相、调峰、黑启动等辅助服务,从而实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结语 新能源的国际产能合作是加强新能源对外合作重要的举措。目前面临着将中国新能源优势产能与国际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新能源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示范引领效应,助力我国新能源装备、技术、服务和配套工业等全产业链“走出去”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重视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力度,坚持开放包容,在对外承包工程的设计咨询、造价咨询、投融资、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与有意愿的国家、国际组织、大型跨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等更多、更好地开展三方合作、多边合作。通过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各方潜能,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BIPO简介  BIPO创立于2004年,作为全球化的人力资源一站式服务供应商,公司立足亚太、辐射全球,推动科技赋能,为企业提升管理品质,十多年来砥砺前行,以全球化、数字化和合规化为发展理念,分别在新加坡、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缅甸、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研发中心分别位于新加坡、上海、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我们的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产品包括HRMS、多国薪资计算、人事代理、海外落地服务、考勤自动化管理、业务流程外包、灵活用工、弹性福利管理、无机构雇佣管理(PEO)、外籍员工服务等,借助系统的科技化和服务网络的多国化,为客户提供多地区、高效率、合规化的用户体验。 BIPO现有BIPO HRMS和Workio两套自主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全模块”整合与敏捷开发,凭借灵活的系统架构和数据管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点对点链接,使公司运营整体化、高效化。同时依托全球资源网络,聚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痛点,集合多种业务协作云应用,使服务覆盖全球。 BIPO,已发展成亚太区服务网络最广,落地最深的一站式人力资源合作伙伴,积累了众多高能级的全球知名企业,并在不断加速中提升链接全球的服务辐射能力、优化科学先进的系统方案,打造品质卓越的国际级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
    机遇
    2021年02月23日
  • 机遇
    企业服务市场机会与挑战并存,如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企业服务市场迎来了空前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预计增长18%,达到2468亿美。但是,未来的挑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绝大多数SaaS公司想增长到年收入千万的级别还有很大难度。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全面铺开,企业服务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根据美国咨询机构Gartner的数据,2017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预计增长18%达到2468亿美元,高于2016年的2092亿美元。其中,云应用服务(SaaS)预计增长20.1%达到463亿美元,属于全球云服务市场中的第二大细分市场。 企业服务正以一种燎原之势快速在全球发展,在国内这种趋势也有鲜明的体现,根据《2017企业服务白皮书》,从2014年到2016年,国内企业移动服务市场规模增长强势,同时白皮书也预计,这种强势的增长势头将继续保持至少未来三年。 在企业服务迅猛发展的背后,不少行业、企业也受益匪浅,以房地产为例,最早的模式是通过纸和笔等工具来完成信息记录,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容易造成信息丢失。后来有了PC之后,Excel表格被大量运用到房地产信息管理中,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但Excel这类工具只能满足简单的需求,应对大幅膨胀的信息显得捉襟见肘。现如今,有了强大的管理软件,房地产信息可以被更科学、更有序的进行管理,即便是海量信息也不在话下,这就是企业服务带来的价值。当然,企业服务所带来的价值还有很多,不仅是让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从中受益,而且它也会催生一大批优质的创业型企业。 国内企业服务市场增长迅猛,但玩家众多 报告援引IDC的预测,未来5年国内企业移动服务市场将保持26.2%的符合增长率,2019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1.9亿美元。通过下面这组数据和图表,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服务市场强大的发展潜力。 在这种背景下,从事企业服务的创业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白皮书显示,从2007年至今,每年出现的新企业服务公司就从最初的几十家增长到几百上千家,其中2014和2015年新增企业最多。虽然2016年受资本寒冬侵袭,新公司成立速度显著放缓,但整个市场的玩家数量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整个行业的玩家并不只是这类创业型的中小企业,互联网三巨头BAT也没袖手旁观。从模式上看,BAT均采用了自建服务平台与对外投资两种策略,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最大的好处是,既可以发挥自身在企业服务领域的优势,又能通过投资俘获优质而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对于提升综合竞争力非常关键。 以百度为例,百度的策略是聚焦于核心业务并推动AI在业务中的应用,其中最主要的工具是百度云。百度云以云计算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中枢,以大数据为依托,并通过天算、天工、天像、天智四大平台实现在智能大数据、智能多媒体、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全方位智能服务布局。腾讯的策略是携手合作伙伴推动“互联网+”重磅落地,早在2016年腾讯就将云服务上升为战略中心,并通过开放自身云平台、生态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具生态属性的云服务,同时腾讯还与一系列企业合作,推进智慧能源和智慧物流的全面落地。阿里方面,其策略围绕ToB、数据智能、全面生态、国际化2.0等关键词展开。如今阿里云全球共设有14个地域节点数十个飞天数据中心,覆盖主要互联网市场,提供三种语言服务。近期阿里云发布了“ET医疗大脑”、“ET工业大脑”以及“机器学习平台PAI2.0”三款产品。可以说三家巨头的策略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在投资方面,BAT均投资了数家专业的SaaS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分属不同的领域,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延伸BAT的战略触角。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企业还存在被多家互联网巨头共同投资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乌云漏洞报告平台和知道创宇就被百度和腾讯共同投资。预计在未来,BAT在SaaS领域的跑马圈地还将加快。 SaaS缘何火爆------供给侧改革下创业比拼的是速度 无论是大量创业型企业的诞生,还是BAT的快速布局,我们都不难看出,SaaS在增长迅猛的同时,已经积累了众多的玩家。那么SaaS市场缘何如此火爆?这背后又存在哪些鲜为人知的玄机呢? 众所周知,近年来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主要由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组成。那么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讲,只有全面提升办公效率,优化办公场景,才能充分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大潮流。简单来说,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创业比拼的是速度,而要提升速度,就必须依靠SaaS工具来进行自我武装。那么目前SaaS能否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呢?整个SaaS行业的格局又是如何呈现的呢? 凭借多年的迅猛发展,SaaS已经形成一套完善、全面的服务体系,如果根据产品服务特性来分,SaaS可分为通用型和垂直型两类。其中垂直型SaaS向个别行业提供针对性服务,而通用型SaaS作为主要产品类型可分为工具型、协同型、管理型和经营型等四类。根据易观智库数据统计,当前工具型SaaS产品在我国通用型SaaS中占据主位,市场份额约为55%,其次则为经营型SaaS,占比约为23%,协同型和管理型SaaS各占8%和14%。 除上面这种划分方式之外,这次的白皮书还根据创投数据分析得出,SaaS领域目前关注度排在前三的领域分别是人力资源SaaS、行业信息化及解决方案SaaS、数据服务SaaS。 而再进行细分,每个分支的行业版图又包含不同的类别。比如人力资源SaaS主要由招聘、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和其他细分方向构成,而行业信息化及解决方案SaaS由垂直运营服务和企业运营服务两个部分构成,数据服务SaaS则由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商业智能分析、数据服务平台构成。如下图所示,这是人力资源行业版图的结构及相关企业图表,看上去一目了然。 汇总这些信息,我们不难发现两点,第一,企业对SaaS的需求不仅呈现了井喷之势,而且非常细化,这为SaaS提供了不同的细分方向,并推动了SaaS的快速成熟。第二,作为企业而言,要真正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就必须选择模式创新、服务强大的SaaS工具,这为SaaS行业的“优胜劣汰”提供了良好的运作机制。 透过HR SaaS看SaaS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 业界人士指出,SaaS在经过前几年的迅猛发展后,已经步入下半场,和其他IT产业一样,SaaS也将呈现越来越强的竞争效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行业必然会以“优胜劣汰”作为机制进行深化。那么SaaS的“优胜劣汰”机制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这里我们不妨以HR SaaS为例来做详细分析。 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对HRM系统的核心需求要么是一站式服务,要么是招聘、薪酬、绩效三点其中之一。同时,中小企业也迫切需要在解决刚性需求之后能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升。为了应对中小企业的这两大核心需求,目前不同的平台也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拉勾云人事主要就是为企业一站式提供招聘+人事管理的闭环体验,包括招聘管理、人事管理、员工自助等功能模块,解决企业不同层面的问题,帮助企业降低招聘成本、提升入职率、降低用人风险、提升员工满意度,让企业的人才管理真正高效无忧。而像51社保选择社保切入、薪人薪事选择薪资切入、团建宝选择团建切入,这一类就是选择单点服务,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部某一块需求。 那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应当如何选择呢?在笔者看来,有前途的中小企业必然会成长为大企业,在HR SaaS这块的需求必然会更复杂化、多元化,如果仅仅是选择单点切入的平台,不仅会拉高投入成本,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相反,如果选择一站式服务平台,那么所有的问题在一个框架下就能得到解决,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效率也将实现最大化。这一点其实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案例支撑,如上面提到的拉勾云人事通过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聘、人事管理、员工自助等服务,不仅在网页端提供服务,在微信端也提供服务,这可以让企业自动化处理公司内部70%的管理工作,且管理数据能可视化呈现,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解决方案之外,中小企业对HR SaaS的功能和体验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简单来说,功能是否强大、是否好用也是中小企业关心的重要问题。这方面一些平台已经做得相当不错,比如拉勾云人事的录用功能通过为候选人一键发offer,并反映确认offer时间和浏览次数,加上在线填写入职登记表的功能设置,从侧面判断该应聘者对工作是否感兴趣,这种创新模式显然可以大大加快企业招聘的进程。 总的来说,SaaS未来的竞争必然会日趋激烈,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将围绕企业需求、解决方案、产品体验等层面展开,谁能在这些层面做的更好,谁就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SaaS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创新和颠覆成必然趋势 回到SaaS行业大背景的层面来看,虽然SaaS发展前景良好,面临很多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要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只有通过企业不断的进行创新和颠覆,这样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具体来说,这些创新和颠覆应当围绕哪些层面展开呢? 首先,现在很多SaaS企业仅凭自己的理解去做产品和服务,对中小企业的需求并不能全面的掌握。以HR这块为例,绝大多数企业都存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的需求,但很多HR SaaS仅仅围绕显性需求展开,那么这样的话,企业隐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HR SaaS的服务效果,这一点是SaaS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笔者建议中小企业可以和SaaS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加入到SaaS产品构建和运作中来,加快SaaS的迭代和完善。 其次,上面提到了三种类别的SaaS服务,目前来看,不同的服务模式彼此之间仍相对割裂。由于企业对SaaS服务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所以,建议不同类别的SaaS服务商展开“跨界”合作,为企业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人力资源也好,还是行业信息化和数据服务也罢,都能在一个系统中完成。当然,不同企业产品不同,接口可能也不同,要真正实现无缝整合,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第三,从技术角度看,随着API调用越来越多,跨层应用越来越多,例如统计类工具,SDK部分是在PaaS层完成,但后期所有的报表查看和分析都是在SaaS层完成。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未来PaaS、SaaS甚至IaaS的融合将加快,创业者进入SaaS领域的门槛和试错成本将会越来越低,开发出功能更强大,体验更好的SaaS产品将不再困难。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PaaS、SaaS、IaaS的融合也并非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大量企业共同的努力,才能快速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SaaS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最近,由HR SaaS领导品牌拉勾云人事主办的“2017企业服务创新大会”就是拉勾云人事携手各个品类的企业服务商如微软、滴滴企业版、网易云等共同面向市场的活动。通过这次大会,各方对SaaS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相信这次大会对SaaS行业而言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总而言之,虽然SaaS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未来的挑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同时,伴随着行业发展的是惨烈的洗礼与淘汰,业界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中国市场,绝大多数SaaS公司将不会增长到千万级别的年收入水平。对于SaaS公司而言,只有不断的寻求创新和突破,才能适应行业的这种趋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来源:亿欧网  作者:响铃
    机遇
    2017年05月27日
  • 机遇
    吸引上亿美元投资的印度在线教育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巨大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的稀缺、政府重视等因素,使得在线教育成为今年最受投资人青睐的领域之一。   在印度,教育资源稀缺和分配不平均一直是困扰着印度社会的重要难题。印度教师短缺量已超50万,此外尚有66万名教师需进一步培训。而且,印度的教育系统仅能照顾一半国民的教育需求。这意味着许多身处偏远地区和收入水平低下的印度人特便是年轻人还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也是莫迪政府提出“数字印度”的主要原因,政府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提高印度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在这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在线教育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当前印度在线教育的市场总值已达到200亿美元。到2017年,该总值预计会增长到400亿美元。这无疑是个极大的商机。据印度工商联合会调查显示,由于印度教育水平有限,九成的家长选择将他们的孩子送去外面补课,补习班成为印度社会的主流产物。在线教育具有:模式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内容精炼(在线教育砍掉了传统教育中25-55%的无用信息)、价格低廉(只是传统教育的三分之一)、节省能源(在线教育平均使每名学员减少了大约85%的能源消耗)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得在线教育市场受到国内外资本的青睐。   吸引过亿美元投资 主要服务K12、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 印度在线教育产业获得的投资已经累计超过1亿美元(此数字为粗算,有些融资未透露金额),获得投资最多的是K12、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三类公司。竺道在此为大家梳理了2015-2016年度印度在线教育市场获得融资规模最大的几家公司: 1.Byju’s是一家综合教育平台,它在2016年3月从 红杉资本和Sofina处融到了7500万美元。这是印度教育科技企业中最大的一笔融资。该公司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重视应用程序开发、海量教学内容、像电影大片一样生动有趣的视频教育形式。该公司现有12万付费用户,未来计划超过30万。   2. SimpliLearn平台已经有250个不同课程,大部分都是关于IT技术,或者市场营销的知识。2015年4月,该公司获得了来自Mayfield Fund的1500万美元融资。接下来公司将开展金融、人力资源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培训。另外,他们还计划直接用印度各地的小语种来提供培训。现在的营收是每个月250万美元,也就是每年3000万美元。它70%的营业额来自美国,15%来自印度,其余的来自欧洲和澳大利亚。   3.Toppr为一些想要进入印度理工(IIT)和医学院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拟试题。当用户完成试题后,Topper会给出反馈甚至邮件答疑。2015年5月,其曾宣布获得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Fedility Growth Partners India领投,SAIFPartners 和 Helion Vetures 跟投。2015年10月再获200万美元融资。   4. CultureAlley是一家综合语言学习平台。CultureAlley于2015年7月完成65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老虎环球基金、Kae Capital和500 Startups等。该平台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教师授课的音频和视频。目前,该应用支持英语、西班牙语、汉语、印度语、日语、意大利语、法语和汉语学习。该平台自称已拥有300万名用户。   5. Vendantu为6到12年级的学生提供在线辅导,基本上,他们是希望将线下的一对一辅导搬到线上,并使辅导更加个性化。学生和老师在课后可以进行互评。2015年5月,Vendantu获得了500万美元投资,投资方为Accel Parners和老虎基金。   6. OnlineTyari是一个基于手机端的综合考试平台。2015年9月该公司得到了VC投资人和多位天使投资人的500万美元融资。OnlineTyari有点像一个在线内容聚合器,为个人提供准备面试的相关材料,包括公务员、银行、UPSC, GATE,及省政府工作。该公司目前有26万日活用户,每月活跃用户涨幅大约是35-55%。   7. Cuemath为印度女性提供工作机会。女性通过该平台为幼儿园至8年级的学生提供在线数学教育。该公司于2016年5月在A轮融资中从Sequoia India和现有投资者Unitus Seed Fund处融得400万美元。Cuemath称其是印度增长最快的数学学习中心网络。超过25000名教师申请加入。   8.Meritnation是一家面向K12领域(幼儿园到12年级)的在线教育平台。它在2015年6月1日获得约394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为Info Edge。该网站主要为用户提供一些视频、动画、交互练习及考试的方式来辅助学习。此外,Meritnation还提供一些中等教育的内容。该网站自称用户达到900万。   9.EduBridge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的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2016年2月该公司完成了250万美元A轮融资,Insitor Impact Asia Fund和现有投资人Acumen Fund领投。该公司声称在过去的5年已为超过5万名失业青年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   10.Springboard与其他只关注于内容的网络课程不同。在Springboard,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和一位导师接触,并且加入一个由同学和校友组成的学习社区。该公司的导师都是在一些科技公司如Airbnb、Etsy、Uber以及LinkedIn工作。公司在过去的12个月里已经将它的导师网拓展到了100位数据科学及设计的专业人士。该公司在2015年12月完成了种子轮170万美元融资。 在线教育前景虽被看好 但仍存在多方挑战 虽然当前的网上备考产业正带来很多令人兴奋的机遇,但是无法忽略的是,正如其他行业一样,要在这个产业中混得风生水起,绝非易事。它也有很多的挑战——要想在该行业立足,必须要应对好这些挑战。现将部分该行业面临的难题列举如下:   受限于网络普及率。尽管印度国内经济维持高速增长,但印度网普及率仍然不高。印度的很多地方仍然没有普及到电脑和因特网,仍有成百万计的当地学生无法接触到线上课程。他们甚至不知道在线教育的存在。   企业规模仍不大。目前印度在线教育平台的用户规模仍多处于十万级单位,相对于中国的百万级规模仍不够强。   融资还在早期。印度在线初创融资目前主要集中在种子轮和A轮,融资额度相对较小。虽然已经出现7500万美元的融资交易,但多数仍然给不大。   需要和传统备考中心展开竞争。虽然线上备考产业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普及。教育市场中相当大的份额仍是由传统的教育机构所把持。诸如TIME, Career Launcher等遍及全国的教育连锁机构和一些印度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以来均牢牢地把持当地的教育市场。大部分的人仍认为传统的教育辅助机构更具优势:他们可以看得见自己的老师,并且和他们的老师展开实质性的交流。而在线教育的形式仅仅局限在网络上看见自己的老师,而实质上还是自己一个人在学习。   由于现有的市场参与者针对的用户群和深耕的领域不同,发展较为分散,故而印度在线教育产业还没有老大出现。该产业在印度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智能手机和网络在印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大多数在线教育产品还集中在备考领域,考试仍是印度教育的主题。这会让“技能印度”的愿望大打折扣。现在的印度在线教育还需要在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比如视频、图片,大数据等方面。   【来源:钛媒体       作者/张耀峰,版面/那日】
    机遇
    2016年07月21日
  • 机遇
    又一款社交场景的 APP “机遇”上线。。。 6月1日消息,5月29日,一场名为“机遇大爆炸”的产品发布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高调开启。据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斯穆特博士、源政投资杨向阳、丰厚资本创始人杨守彬、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一力、著名记者兼主持人武卿、诺奖生命科技控股陈振兴博士、加措活佛、智立方杨石头等多位各界名人,200多家媒体、上百家基金出席了此次跨界机遇盛会。有人好奇地计算了一下出席嘉宾的身价以及旗下公司资产总规模,发现总额已经超过万亿人民币,堪称一场最“土豪”的发布会和聚会。 “机遇”是首款商务场景社交APP,与其他商务社交APP不同,“机遇”打破了传统商务社交以职业、头衔驱动关系链接的模式,以全新的“图片驱动、故事驱动、数据驱动“的方式,全面打造个人超级名片,通过关系大数据导航人与人之间的“智慧连接”,在有用与有趣的商务场景化运用中,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帮助用户之间建立 “商性”关系,打造下一代关系驱动的商务社交平台。 超豪华合伙人团队:商界大佬+诺贝尔奖得主+BAT黄金战队 “机遇”的董事长兼CEO胡世辉,是富有激情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连续创业者,也是一位商业人脉资源的超链者和公认的超级商务社交极客。之前其成功联合国内20位中国顶级企业家共同创立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智人群生活服务平台——太美集团,业务涵盖了旅行、健康、传媒等领域,并推动携程旅游重组太美旅游;胡世辉早在90年代末,在海南就已经把一个点子和设计方案,运作成为主题公园,并最终成功捆绑上市;之后其投资并带领团队研发的ECC专利算法,最终成为国家商用密码算法标准原型,广泛应用于数字身份证及金融信息安全领域,并再次通过换股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他还成功投资过诸多高科技和移动互联网项目。 这次推出“机遇”app,胡世辉更是发挥其个人魅力,以使命、价值观和愿景集合起这支超强战队,聚敛了一批业界大牛。其中就包括被投资领域奉为必投组合的“BAT黄金三角“——CTO为百度最早一批的产品科学家张玉睿,负责百度网页搜索与数十款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COO是前阿里巴巴数娱渠道中心负责人杨宝成,曾负责过酷狗音乐、虾米音乐、天天动听、淘宝阅读、阿里游戏等产品及业务的用户发展与拓展运营;机遇app的产品和设计是由前腾讯qq输入法负责人并拥有过几十项产品专利的陈坚来操刀,其也曾在多米和高德负责产品设计业务。而在这次发布会上,一个更加重量级的人物,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专家乔治-斯穆特博士成为“机遇”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这也是首次诺贝尔奖得主加盟一家中国的高科技互联网创业公司。商界大佬+诺贝尔奖得主+BAT黄金战队,这样的组合爆发出的能量非常值得期待。另外一位合伙人姜川,来自墨迹天气,也曾效力海尔,并在26个国家工作过。其他骨干云集了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人才,并在这次发布会前后又有多位人才加入,包括曾在IBM工作、在剑桥及斯坦福留学、在国内著名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高管加入机遇团队,机遇明显加速了网罗人才的速度。 从“得脉”到“机遇”的变迁 “机遇”董事长胡世辉先生介绍说,“机遇”的前身名叫“得脉”,作为其对全新商务社交的摸索,已经低调运行了三年,积累拥有了400多万的用户,用户群体来自各行各业,覆盖范围超过600个城市和40个国家。在三年之后“得脉”已经完成了“得到人脉”的历史使命,得脉者,得机遇,“机遇”因此诞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识别与记忆,越来越碎片化,需要以更快的速度进驻和抢占用户大脑,这也是“得脉”更名“机遇”最主要的原因。 胡世辉表示,“机遇”在西方所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全新的基于移动互联特征的“六维关系“模型,即通过“时间、空间、角色、能力、荣誉、意愿“六个维度,以及“关系向量”大数据和关系匹配推送技术,为用户创造线上与线下遇见的更大化的可能性。机遇正在以东方人的社交情怀,结合西方人的关系演算,帮助用户建立起更具人性、更有趣、也更符合中国人“先做朋友,再做生意”方式的商务场景社交运用。 目前,中国商务社交领域,绝大多数还只是单纯的模式拷贝,甚至盈利模式也是在以国外产品为模板。但实际上,中国人的商务社交从来都是场景化与生活化的,与国外的商务方式有本质区别。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款真正符合中国商务人群实际商务社交需求与商务社交特性的产品。从目标营收、应用人群等,都不是主流的方式,并且在传统行业具有直接对标的竞争对手,行业前景上升有天然的天花板。如果中国商务社交平台一直这么下去的话,其应用前景最多不过是个垂直的小众应用。 现在业内的社交软件,多为垂直类,比如脉脉针对职场人群,陌陌对标陌生社交,微信是熟人社交。而机遇由于其创新的关系链模型与超级名片,其覆盖的人群和机会将远大于这些产品,其中产生商业价值化学反应的机会也将远大于其他软件,价值也将更大。 “机遇”与第三代商务社交 从全球整个商务社交领域的发展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付费订阅服务为主要营收模式的,其主要代表是早期的LinkedIn以及德国XING网站等;而第二阶段则是在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引发的,由于更多人群有强烈的寻找工作的需求,聘用服务让职场社交类网站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直到现在,聘用解决方案部门在职场社交类网站的营收组成中仍然保持近六成的份额;第三阶段则是营销整合等,通过深度服务去获取附加值阶段,目前营销解决方案部门的收入已经占到职场社交类网站整体的四分之一,并且在以50%-60%的速度快速增长。 而对比国内的商务社交软件,比如脉脉等更多是完全拷贝了传统职场社交应用的模式,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主要营收方向确立在职场和聘用服务上。但一方面中国现有经济环境良好,爆发类似美国08年金融危机的概率不大,另一方面单纯的聘用服务市场空间有限,很难有爆发的机会。 其实,从本质上看,包括脉脉以及被Viadeo收购的天际网等都还徘徊在商务社交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于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并获取附加值方面并没有特殊的创新与产品。而“机遇”对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认知与判断——个体时代的加速到来,其产品的核心功能——超级名片,通过创新的“图片驱动、故事驱动、数据驱动“把用户的价值更立体完整的体现出来,使个体商务价值营销成为可能,更像是在推动移动互联时代的“个人门户”。从这点看,“机遇”应该是国内第一家秉承了第三代商务社交理念的产品。 可能性与确定性所带来用户预期的落差 另一个很关键的元素是,类似脉脉等商务社交产品,一上来就下意识地把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定位,就是找工作或者找人才,一旦用户达成需求,很容易就会流失。此外,如果用户迟迟在脉脉上得不到预想的结果,他对于这款产品的信任度肯定大大降低,最后的结果还是流失。这样,产品就会陷进“花钱获取用户—流失—花钱获取用户”的死循环,完成变为资本驱动营收的工具,商业化环节很难达成,这是确定性带来的弊端。 而“机遇”的产品观,则是通过六维关系,帮助用户去创造建立商务关系的场景,进而去发现和创造获取机会的可能性,使用户在不同商务场景的游弋中,完成用户沉淀与人脉资产积累。这是“机遇”在创造可能性和造惊喜方面的独特个性。 当然,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确定性产品与可能性产品的观感可能会有所差异,但仅从心理角度分析,一款可能性的商务社交产品在沉淀用户方面肯定会优于确定性的商务社交产品。胡世辉曾经说过“商务本身就是在诸多不确定性与可能性中寻找机遇和创造机遇的过程。“机遇”的目的是让用户通过产品“找到”或是“碰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这种贵人,可能是商务关系上的,也有可能是生活关系上的;这种贵人可能是比你成功,能提升你的,也有可能是可以助力你和帮助你的。总之,因为遇见,因为关系链接,因为可能性被激发,机遇可以随时随地的呈现,或是被发现。”胡世辉带着“重新定义商务社交“的视角去审视现有其它产品,质问到: ”商务社交为什么一定是冷色?一定是蓝色的?为什么不可以是多彩的?每一个人想要的机遇是一样的吗?商务社交除了有用之外,为什么不能有趣起来?甚至是性感起来?为什么商务社交只能谈功利?不能谈交情?……现实生活中,商务人群的商务社交行为与社交意愿真的是这样的吗?“胡世辉的创业经历、商业实践,以及对商务社交的体验与认知,决定了对现有商务社交产品观的质疑,甚至是批判。曾经是建筑设计师的他更愿意把自己描述为:一位穿梭于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系设计师、一位志在解析生命关系密码的社交极客。他对机遇的理解: “机遇从来都不是预先设定的!机遇来自可能性!机遇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一起做对的事!机遇是创造改变!机遇是瞬间的命运!机遇就是随‘机’而遇!……” 正因此,机遇产品的底边导航条中,突显了一个多彩的“一键机遇“功能,这是商务属性社交产品中的大胆运用——创造可能性!这是机遇的产品观,也是机遇的情怀,更是对机遇的期待。机遇团队认为,2015年5月29日,是机遇元年的庆典日!一群牛人,割舍利益,放下安逸,带着信念、使命、情怀与激情去颠覆和创造,这值得尊重,值得祝福,也值得期待。或许未来的机遇,不仅能给中国人创造更多的机遇,而且也能输出一种中国人的商务社交文化给西方人,改变商务社交与社交商务的模式,谁说不可能呢?!
    机遇
    2015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