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四个化 根据尤里奇先生的理论,人力资源部门的一般构成可以用三部分形容:能力中心,业务伙伴,共享服务。有关共享服务中心的打造一直是跨国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所热衷的事情,不过,成功地打造一个共享服务中心却是有很大难度的事情,除了人员建设以外,流程的梳理是关键,如何梳理好流程,做到以下的四个化可能有助于这一个中心的打造: 首先是简单化 简化目前已有的流程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而且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运营之所以复杂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人为地把流程搞复杂了,任何一个流程如果签字人超过2个,则可以考虑是否是存在多余的环节,集体负责的实质是集体不负责!只有责任清楚,环节应该非常简单。管理中的KISS原则在这里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人们往往为了防止0.1%的坏人而将流程设计的过于复杂,于是99.9%的员工跟着倒霉!事实上,这种设计并不能避免那0.1%的人捣乱!去掉所有不产生价值的环节是第一个要思考的地方。 然后是标准化 简化之后的步骤就是标准化,也可以叫做固化,固化的目的是让知识可以沉淀,可以传递,如果是默会知识,就是非标的,则无法传递与转移。标准化的另外一个动作就是设置统一的模式与接口,使用公司已有的方式和语言,最终使得一个新手也可以通过这些文档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巧。在标准化阶段,公司会表现出一定的文牍主义,但这不是一个坏事。 再次是自动化 一个优秀的共享服务中心一定是可以用很多自动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比如设置足够多的公式与逻辑,凡是能用计算机解决的东西一定不要依赖于人工方式,能用电脑收集的数据就不要依靠人工来输入,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都可以通过设置自动接口来完成,诸如员工的收入证明,在职证明,离职结算,请假,工资查询等动作都可以用电脑自动化来完成。 最后是外包化 在以上种种动作完成后,依然要靠人工去做的内容,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业务没有附加价值,如社保的计算与缴纳,个税的缴纳登记,完全可以交给第三方外包机构完成,另外一种是重复性,单调性的内容,如离职手续,用工登记等也是一定要用最后一种外包的方式来完成。外包本质上是一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也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一大发明,没有理由不在人力资源领域得到应用! 以上四个化是在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的考虑顺序,不同公司及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最终的建设效果还是取决于人员素质与管理团队的努力,有关人员建设的内容另文分享。 【原文来自:yeaci-hr】
    访谈
    2014年03月07日
  • 访谈
    后云技术时代Salesforce将被颠覆 一代SaaS产品恐成绝唱 翻译:人称T客 为什么我们要把SaaS产品按代划分呢?我们把SaaS接过ASP的接力棒后称为一代产品,当时的SaaS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以Salesforce为代表的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如国内的Xtools、八百客、百会等,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从底层开发还是产品架构思想都缺少移动基因,而基于Html5和移动云平台设计的移动+云端解决方案的SaaS产品我们称为二代产品,比如外勤365、明道、纷享、仁科互动等企业社交类产品,他们在开发和产品设计上,全方位的考虑了移动因素,基至像外勤365的底层采用主流MEAP开发应用平台,省去了企业日后在移动信息化布署和异构系统间的整合难题,而一代产品根本没有云+移动的端到端概念,这也注定他们将成绝唱。下面本文将从后云技术说起。   后云技术是一种新的创建网络服务和应用的方法,与云计算不同的是,我们不再需要服务器或是数据中心,能够将部署和运营一个商务应用的成本降低一百倍!   一次地震带来的后期影响往往比地震本身带来的破坏更加有力,对科技来说也是如此。每天都会有一些具有隐形“创造性破坏”特质的新兴科技出现在市场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在市场上触发巨大的变化。我们将在这个专栏中识别这些正处于孵化期的科技并预言他们对未来IT行业体系的影响。正如Alan Kay所说,”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它!)。所以在这里,我的将介绍一个有希望通过现存的技术创造出来的新产品,进而去设想该产品长期商务化发展的结果。   后云时代 ,FreeForce将颠覆Salesforce 后云技术是一种新的创建网络服务和应用的方法,类似于云计算。但是,与云计算不同的是,我们不再需要服务器或是数据中心。相比较传统云计算而言,这个新理论能够将部署和运营一个商务应用的成本降低一百倍!接下来就要讲到的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离线 HMTL5 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Consortium,又称”W3C理事会”) 在2008年为所谓的”离线网络应用“定义了一个规范说明。这个说明中,定义了一个需要被网络浏览器留存的文档列表。也就是说用户可以使用他的智能手机访问一个网站,然后访问另外一个网站,将手机设置成飞行模式,再回到第一个网站……还是可以正常浏览使用。 你可以用这个Task Manager 应用试一试离线HTML5。打开一个新的窗口(用火狐或Chrome网络浏览器),关闭你电脑的网络连接。尝试刷新此应用,发现页面还是能够加载。如果你再多玩玩这个应用,你会发现它已经包含了可以搜索记录的数据库。你可以随意进行添加或修改记录等操作。这个应用程序工作的原理是使用在网络浏览器里面运行的全部javascritpts。一旦应用被加载了,无需再加载一次,除非发行了新的版本。   所有的计算都在你的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上完成,而无需访问网络。这个方法比任何方法都要可靠,特别是当你旅行时或是到数据连接质量非常差的地方时。 FreeForce 设想现在一个年轻的中国青年在开发一个类似于Salesforce.com这样新的离线HTML5应用。Salesforce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它同样也是世界上排名第一,年收入超过3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商。   设想现在这个中国青年将他的CRM应用,在GPL的许可下,作为开源软件发布,就像Linus Torvalds在20多年前对GNU/Linux操作系统Kernel所做的一样。暂且让我们将这个应用称作”FreeForce”.只需要短短几年的时间让大家来比较FreeForce和SalesForce.com. FreeForce是开源的并可以离线运行。Salesforce.com不是开源的并且需要连接到Salesforce集团的服务器上。FreeForce是由一个中国青年开发并由一整个社区的贡献者根据用户的建议来迅速即时地添加功能。Salesforce.com则是一个由传统企业通过定期发布新版本来开发,通常忽略用户需求,而使用其分销渠道发行的应用。   谁是赢家 ?目前FreeForce,还只是我们虚构的一个产品。我们希望SalesForce.com不会犯微软在20年前犯的一样的错误,该错误导致了微软在企业服务器市场上的失败,从而让GNU/Linux统治了这个市场。   然而,如果FreeForce是存在的,如果SalesForce.com和微软一样犯了错,历史告诉我们:FreeForce一定会赢得这场竞争。   经济分析家在同一个方向也做了总结。创建FreeForce所需的资本包含:一个可以承载几个HTML5静态文档的微型服务器。FreeForce的运营成本是:一些全职的开发者,负责将由社区用户提交的补丁进行合并。总体算来,就是100欧的初始投资加上每年50,000欧元用来支付给开发者的人工成本。   相比而言,SalesForce.com的成本包括了:数据中心,系统管理员,大规模开发团队,翻译人员,销售人员,后台支持人员等等。在过去的10年里,SalesForce.com的累计损失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更令人吃惊的是两种商务模式中边际成本的差别。在”FreeForce”的例子中,不管用户数量是多少,成本都保持不变。也就是说FreeForce是属于零边际成本的商务模式。而在SalesForce.com的例子中,越多的用户,意味着越多的成本。也就是说SalesForce.com是属于非零边际成本的商务模式。   由于”零边际成本”商务模式总是赢家,如果不采用一个相似的商务模式,SalesForce.com不会有未来。   这不是痴人说梦! “Freeforce”模式是否好的太不真实了呢?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云计算服务都将消失呢?   可以确定的是,后云时代的HTML5理论将在接下来的10年内引起一个巨大的市场混乱.但还是会给云储存服务商留下一些机会,至少对于一些不愿意在家里使用服务器做备份的用户来说是如此。事实上,像七牛或Dropbox这样的服务商与HTML5应用合作的非常默契,这都要归功于像JIO 或RemoteStorage这样的Javascript库.同时,对于生产类似Rikomagic,基于Rockchip芯片的微型服务器的硬件厂商来说,也将会产生新的机遇。一些公司日益拒绝云储存供应商,特别是在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在揭发了美国政府是如何监视德国政要之后。专家们甚至开始质疑加密效率。   对于大数据服务商来说也会有一些商机,尽管大数据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是一个从较远地方迁移来的概念。只要想一想,整个中央银行的数据库都能被储存在一个先进的智能手机中。(我知道这个是因为我曾为中央银行工作过)。   总的说来,离线HTML5向我们展示了基于云服务和传统服务器理念的企业IT将会如何逐渐消失。我们并不是唯一有此预言的人,Google 最近的战略就是集中在他们自己的 Chrome离线应用的技术指标上,有一个超过150名工程师的团队在为此工作。Mozilla基金会也已经为火狐OS离线HTML5应用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技术指标。   Bridges 已经有了不同的版本:万维网联盟离线应用可以被转换成Chrome离线应用。Chrome离线应用可以被转换成安卓或iOS应用。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还不是非常的大。   后云时代即将迎来系列颠覆性革命 后云时代是我们后IT时代的第一个里程碑。它不仅对商务应用有潜在的巨大影响,对这个行业其他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现如今,一个Chrome浏览器的扩展就可以让你的浏览器摇身一变成为网络服务器, 一个基于网络浏览器的端对端的新型网络能够使所有的个人设备无缝对接交流并从你的手机,电视,路由器上复制你的个人数据。   在我们接下来的后IT时代重大事件中,我们将设想后云时代如何改变IT行业并带来后PC时代,后路由器时代,后ERP时代,后大数据时代,后浏览器时代,后服务器时代,后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时代等等。 ------------------------------------------------------------------ 英文好的可以自已看原文: Aftercloud era, How will Freeforce override Salesforce The Aftershocks of an earthquake sometimes produce more changes to the landscape than the initial shock. Same goes for technology. Everyday, disrupting technologies are introduced on the market, barely visible. But after years, some trigger massive changes to the market. We try in this chronicle to identify how current technologies will impact future corporate IT. Quoting Alan Kay,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Each blog post will thus describe a – hopefully – new imaginary product that could be created with existing technologies. We then envisage the long term business consequences of this product. This chronicle is open to your thoughts. Tell us about technologies you have identified and we will tell about you. And if you would like to create a startup based on any of the ideas we present, feel relaxed: we did not file any patent. We could actually even support you, financially or technically if you provide us a business plan. The After Chronicles are written by JP Smets, CEO of Nayukeji startup company in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Wai Gao Cao). Nayukeji operates an HTML5 appstore (www.officejs.com) and publishes an open source ERP/CRM (www.erp5.com). Chronicle 1: the AfterCloud The AfterCloud is a new way to create Web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that are similar to Cloud Computing. However, unlike Cloud Computing, no server and no datacenter is required. This novel approach can reduce by a factor of 100 the cost of deploying and operating a business application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loud Computing. Here is how. Offline HMTL5 The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has defined in 2008 a specification for so-called “Offline Web Applications”. Under this specification, one defines a list of files that must be persisted by the Web browser. This means that a user can visit a Web site with his smartphone, visit another Web site, set his phone in Airplane mode, go back to the first web site… and it still works. You can experiment offline HTML5 yourself with this Task Manager application. Open it a new window (with Firefox or Chrome web browser), turn off network on your computer. Try to reload the application. The page will load. If you play a bit with the application, you will find out that it has includes a database that can search records. You can add records, change them, etc. The way this application actually works is by using javascripts that run entirely inside the Web browser. Once the application is loaded, there is no need to load it again, unless a new version is published. All computation can thus happen on your laptop or on your smartphone, without accessing network. This approach is actually more reliable than anything else, especially during travel or in cities where data connectivity is poor. FreeForce Imagine now that a young Chinese teenager starts developing a new Offline HMTL5 that does what an application like Salesforce.com does. Salesforce is a very popular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application. It is also the No 1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in the world, with more than 3 billion dollar yearly revenue. Imagine now that this young Chinese teenager provides his CRM application as Free Software, under the GPL license, just like Linus Torvalds did more than 20 years ago for the GNU/Linux operating system kernel. Let us call the application “FreeForce”. It will only a take a few years before everyone compares FreeForce and SalesForce.com. FreeForce is free and runs offline. Salesforce.com is not free and requires to connect to the servers of Salesforce corporation. FreeForce is developped by a young Chinese teenager with a community of contributors who quickly add features based on user suggestions. Salesforce.com is developed by a traditional corporation that releases new versions from time to time and that tends to ignore user requests that are passed through its distribution channel 。 Who wins ? FreeForce currently does not exist. Hopefully, SalesForce.com will not do the same mistakes as Microsoft did 20 years ago, mistakes that lead in the case Microsoft to its failure on the enterprise server market > and to the domination of GNU/Linux on that market. However, if FreeForce existed and if SalesForce.com did the same mistakes as Microsoft, history tells us that FreeForce would surely win. Economic analysis conclud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capital required to produce FreeForce consists of: a micro-server that hosts a few HTML5 static files.The operating costs of FreeForce are: a few full time developer who merge patches submitted to him by a community of users. Overall,this is 100 ? capital investment plus 50,000 ? per year for this developer. Compare this to SalesForce.com expenses: data centers,system administrators, large developer team, translators, sales people, support people, etc. Over the last 10 years, SalesForce.com has accumulated losses for more than one billion dollar. What is also striking is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business models in terms of marginal cost. In the case of “FreeForce”, expenses remain equal whatever the number of users. This means that FreeForce is based on a zero marginal cost business model. In the case of SalesForce.com, the more users, the more expenses. This means that SalesForce.com is based on a non zero marginal cost business model. Since “zero marginal cost” business models always win, there actually no future to Salesforce.com unless they adopt a similar business model. Too Good to Be True ? Is this too good to be true? Are all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going to disappear? For sure, the HTML5 approach of the AfterCloud will create in the next 10 years a major market disruption. But there will still be some opportunities remaining for Cloud storage services, at least for users who do not wish to keep a server at home for backup. Services like Qiniu or Dropbox work actually quite well with HTML5 applications thanks to Javascript libraries such as JIO or RemoteStorage. There will be also an renewed opportunity for hardware vendors that produce nano-servers such as Rikomagic based on Rockchip. Some companies reject increasingly Cloud storage providers, especially in countries like Germany after people discovered how US government was spying German chancellor. Even encryption efficiency is now questioned by specialists. There could also be still some opportunity for big data services, although big data is a far fetched term for most companies. Just consider the whole database of a Central Bank can fit in the memory of a modern Smartphone (I know this because I work for Central Bank). Overall, Offline HTML5 shows that many Cloud services and traditional server based approaches of enterprise IT are meant to disappear. We are not alone to envision such a future. Google recent strategy has focuses on its own specification for Chrome offline applications with a team of more than 150 engineers backing this effort. The Mozilla foundation has also created its own specification for Firefox OS offline HTML5 applications. Bridges already exist between different formats: W3C offline applications can be converted to Chrome offline applications. Chrome offline applications can be converted to Android or iOS application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formats are not that huge still. What Else ? The AfterCloud is our first chronicle. It has huge potential impact not only for business applications but also for the rest of the industry. Nowadays, a Chrome extension turns your browser into an Web server , a new kind of peer-to-peer network based on your Web browser can make all personal device communicate seamlessly and replicate your personal data from your phone, to your TV, to your router. In our next chronicles, we will imagine how the AfterCloud can change the IT industry and bring AfterPC,AfterRouter, AfterERP, AfterBigData, AfterBrowser, AfterServer,AfterInternet, AfterWeb and more…  
    访谈
    2014年02月27日
  • 访谈
    不仅要帮你管理办公室,还要做办公空间的Airbnb:ShareDesk获110万美元种子融资 你有没有遇到过在公司约好了和客户见面,却花了十多分钟,走遍楼上楼下才找到一个会客室的慌乱?或者你的 team 早就定好了开会的时间和地点,到了会议室却发现那里早被别的 team 占了的尴尬?SharedDesk便是能够用来避免这些情况的办公地点管理软件,刚刚获得了 110 万美元的种子投资。 通过 ShardDesk 用户可以预定会议室,会客室等,免除临时找房间或者与他人计划冲突的尴尬。所有对会议室的预定和修改都是在云端完成的。同时为了方便,SharedDesk 也有移动端应用,让用户随时查看近期有哪些会议在什么地点发生。 除了对办公地点的空间管理的各项功能外,SharedDesk 还准备推出对办公室空间利用情况的分析,包括本月会议室一共被占用多少时间,利用率是多少等。 所以你以为它是个预定办公室的软件就完了吗?Naive! 如果分析后发现自己某些办公室的利用率较低该怎么办呢?出租呀! 为此,SharedDesk 还提供了办公地点的出租服务,从传统的每楼层或房间按月出租,到为短期出差设置的每张桌子按小时的出租都有。并且每个出租空间都有完善的预约和评价机制,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可以发表他们的办公体验。这样一来,既帮助企业提高了办公空间的利用率,又帮助其他公司找到了办公地点。 目前在 SharedDesk 出租网络上登记的已有全世界 70 多个国家的 1800 多个办公地点。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暮山]
    访谈
    2014年02月25日
  • 访谈
    村长专栏:谷歌招聘:我们最关注的五项技能 关于Facebook是不是在招聘过程中犯了巨大的错误(参见底部说明),村长的一帮招聘兄弟们也聊的不亦乐乎。   WhatsApp是个难以复制的神话,是否能推演到招聘一般规律还很难说。但昨天纽约时报关于谷歌招聘的一篇文章《how to get a job in google》却更能引起专业招聘人士思考。   为了节省大家翻墙的功夫,我萃取了原文的主要观点:   Laszlo Bock(谷歌资深人力副总裁),谷歌已经判定“学分和考试在招聘过程中一点价值也没有,我们发现它们什么也预测不了”。没有大学学历的员工比例在谷歌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了14%。   整个谷歌在招聘过程中,都会关注5个要点:   学习能力。我们重视认知能力,但不是IQ分值,而是那种能在过程中快速学习的能力,能够把碎片的信息归整的能力。 领导力。现代领导力有别于传统的领导力,不再关注你是否学生会干部,不在乎你是否销售副总;而关注你做为团队中一员,是否在面对挑战时,选择合适的时机站出来,带领大家往前走。 谦逊。和领导力反向的谦逊是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来支持其它人更好的意见。终极目标是解决问题,为此你要能进能退。 协作精神。 适应性。   Laszlo认为专业知识(Expertise)是招聘中最应该忽略的因素。例如,你雇了一个具备极强学习能力、充满好奇和现代领导力的员工(比如在HR或财务岗位上),但他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把他和一个专业人士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工作结果是没什么区别的,因为这些工作难度并不大。也许非专业人士会犯点错误,但有时也能贡献具有想象力的方案。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读完大学掌握知识依然是找到好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你的学位并不保证任何好工作。这世界只关心,只愿意,为用所学东西来创造价值的人买单。在创新日益成为群体活动时,许多软技能变得越发重要:leadership, humility, collaboration, adaptability and loving to learn and re-learn.无论你在哪里工作。   ===关于村长微信=== 村长是了猎头服务平台『基摩村』和移动社交招聘工具『玄德招聘』创始人,平时关注前沿的招聘理念和动向。订阅“村长”微信,可以不定时获得村长对招聘市场的精选唠叨和吐槽。 要是觉得无聊的有趣也欢迎转发给你周围的招聘朋友。
    访谈
    2014年02月24日
  • 访谈
    村长专栏:HR,你对面的候选人可能身价190亿美元! 今天轰动全宇宙的故事是Facebook用190亿美元收购了移动及时通讯应用WhatsApp。 在签署了和Facebook历史性协议后,Brian Acton, Jan Koum和红杉投资人Jim Goetz在失业社会保障局门口合影,Jan Koum(37岁)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地点,是因为他曾一度在这里排队领(失业救济)食品券。   WhatsApp两个创始人Koum和Acton都曾经在雅虎工作过,他们合计目前拥有超过WhatsApp的60%股份。两人在Yahoo干得都不开心,离开后去facebook面试被Facebook 拒了,后来被逼创业,创办了WhatApp,这是多么励志的故事!   村长不知道当初拒绝他们的Facebook HR现在在想什么,没让他们进Facebook也许是对的。但没有下决心跳槽去他们以后创立的公司WhatsApp看来是个失策。WhatsApp目前50个员工,平均每个员工支持3亿多美元的价值。   企业招聘者每天拒绝的人一定比接受的人还要多,被拒绝的人中一定有许多这样未来能创造奇迹的人。善待你的候选人,即便是被拒绝的. 他也许是你下一个老板或生命中的贵人。   --------------------------------- 有关WhatsApp数据: 50名员工 32名工程师 0个市场营销公关人员 0营销经费 4.5亿用户, 每用户价值33美元 每天处理500亿条信息, 0广告收入,付费使用 160-190亿美元被收购 平均每工程师支持1400万用户和5亿美元价值。   190亿美元相当于…… 黑莓市值的4倍 福特市值的约1/3 GroupOn市值的2.8倍 约相当于The Gap的市值 略高于索尼的市值(高约10%) 三角洲航空公司市值的约3/4 马克·库班(Mark Cuban)身家的7.5倍 惠普市值的1.3倍 2艘核潜艇的价值 Twitter市值的62% 维珍银河公司提供的太空旅行价格的7.6万倍 Sprint市值的近60% 能够收购25次Instagram   ===关于村长微信=== 村长是了猎头服务平台『基摩村』和移动社交招聘工具『玄德招聘』创始人,平时关注前沿的招聘理念和动向。订阅“村长”微信,可以不定时获得村长对招聘市场的精选唠叨和吐槽。 要是觉得无聊的有趣也欢迎转发给你周围的招聘朋友。   另外补充:Whatsapp 相当于国内的微信!
    访谈
    2014年02月20日
  • 访谈
    elearning课程会失败的5点迹象 elearning课程会失败的5点迹象   小崔编译     开发elearning课程需要提前制定的规划及注意的细节比人们想象中要多。作为elearning开发人员,你可能早就意识到这点。所有充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情况良好的elearning课程对员工的绩效都有明显的提升。正是如此,你的elearning课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是如何能提前预知自己的课程会失败呢?如果你的课程中有以下5点迹象,那么它就有可能遭遇困难。   1.     不能明确课程学习目标 这是最大的预警。课程目标,或者说目的,对elearning课程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为了避免在线课程最终悲剧的发生,在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就要明确课程目标。记录下目标,并放在醒目的位置,在开发课程的时候能够随时看到,提醒你课程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2.     课件中插入的小游戏没有目的性 游戏确实有趣,但是如果与课程学习主题不一致,没有清晰的目的性,那么他们很快就会过时。如果能够合理并这确运用,游戏化是elearning的未来趋势,所以,请确保你课程中插入的游戏能够为学习目标服务。   3.     小心课程中的图片和字体都有可能分散学员的注意力 人们确实是容易在课程中采用一些时尚的字体或者搞笑的图片只为博学员一笑。但是请自我检讨一下,你的那些花哨的字体或者图片等是否对你向学员传达有价值的信息有所帮助。如果你对某一字体、图片的价值有所怀疑,那么这就是警示。   4.     没有校对或者仔细检查课程 不仅仅是对语法错误的检查,语法错误可能难以避免,但是你需要时常回顾课程,确保整个课程目标明晰,具有持续性并且信息量十足。再次强调,你的课程目标一定要清晰,这很重要!他们对课程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未来蓝图 如果在课程设计之初你就已经明确了课程目标,并且能够随时保持向目标靠拢,那么未来蓝图并不是问题。可是你可能会忘记了目标,或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变换学习目标,那么请一定要记得课程对未来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你不能确定内容会对员工的未来有怎样的影响,这可就是个问题了!   下次开发elearning课程的时候请注意上述五点。一旦出现其中一点,请立即停止,并重新评估你的课程开发策略。在elearning完全失败之前,每个问题都有修正的机会,你只需要清楚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你的课程一定就会成功!
    访谈
    2014年02月19日
  • 访谈
    企业HR如何看待2014数字营销5大战略,如何应用到自己工作中 由我一个HR来谈数字营销也许会让你感觉很突兀,那么请设想以下场景:   作为公司人事行政主管的你突然接到老板电话,说他也想开一个微博账号,也有了一些想法,希望听听你的想法,让你帮他打理。你心里咯噔一下发紧,不知道除了发布公司网站上陈旧又少得可怜的公司新闻和偶尔的招聘信息,还有什么内容可以让老板的粉丝涨起来?让老板学小潘每天发布天气预报?   这是大约一年前我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HR朋友就把她的苦恼讲给我听,希望我能帮她。   时过境迁,今天主要的自媒体数字平台变成了微信公众账号,我不知道那位朋友的老板有没有继续难为她,要她打理微信公众号。   将社交媒体工具运用于公司的品牌和营销战略已经成为任何一个规模公司的必须,与以往角色不同的是,HR往往被邀请加入这个数字营销战略的建设。   根据最新的一项调查,2014数字营销战略最重要的五个方面是: 1、7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内容开发战略 2、59%的人认为需要更好的利用社交媒体工具来加强用户黏性和粉丝增长 3、45%的认为需要加强对付费搜索和展示广告的投入以导入流量 4、37%的人认为重点在于提高和客户的互动质量 5、37%的人认为需要提高网站的功能   对于我的受困扰的朋友来说,给老板打理一个个人的认证账号最头痛的问题是如何给老板的个人品牌做好定位,并依据其定位发展微博(微信)内容,加强和粉丝的互动。   我说,其实定位和帖子的内容还好打理,老板微博(微信)的最大难点是在鼓励老板和粉丝互动,强化情感链接。老板们最大的错误在于把微博(微信)当做自己的喇叭筒,只喜欢说,不喜欢听,更不喜欢回答粉丝的傻问题。然后问助手为啥粉丝不涨,或“好贴”不转。   更多的HR招聘同仁受困于内容战略:在没钱没专业创意人员的情况下怎么发展出一些有趣的富媒体内容,使发布出去的微博、微信不干涩,使粉丝能够积极的参与回应、参与转发。   我的经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利用HR的优势,发动员工,让员工来拍微电影,讲微故事,做积极转发的品牌大使,搞O2O的员工活动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是锦上添花,你首先得有个根 - 一个代表你公司雇主品牌形象的,能够接收应聘者简历的,整合各种社交工具的职业网站。
    访谈
    2014年02月19日
  • 访谈
    前瞻:企业应用MOOCs的六大领域 在国外,人们将2012年称为“MOOCs元年”,之后其“人气”狂飙,课程数量从个位数到突破1200多门,学员人数规模也迅速扩大。一时之间,MOOCs成为教育与企业培训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时至今日,尽管MOOC应用还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企业应用MOOCs的案例较少,但是,基于我个人的体验以及对企业学习趋势的判断,我认为,MOOCs在企业中的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在我看来,企业应用MOOCs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六个方面: 一、 人才招募 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员工技能短缺的挑战,加之“新人类”成为职场主力军,他们的流动性加大,导致企业愈发需要加速人才招募与培养,很多领导希望新员工“一上岗,就马上可以投入工作”,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MOOCs的出现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选择。企业可以把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学习放到网上,供潜在求职者学习。就像雅虎公司那样,他们和Coursera合作,对其软件工程师进行培训和认证,不仅可以加速人才招募速度、提高新员工培训质量,也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品牌建设。   二、 学习资源 随着MOOCs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普及,质优价廉的MOOCs资源会越来越多,将成为企业重要的学习资源。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把优质MOOCs整合入企业学习资源体系,积极鼓励员工去参与MOOCs学习,可以较低成本来满足员工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提高技能、拓展视野,推动终身学习。   据国外学者布兰特•尼尔森预测,如果采用基于MOOCs的培训策略,公司可以降低约25%的培训成本。另外,据Future Workplace最近一项对195名公司学习与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的调查,70%的被调查者“看到了将MOOCs整合入本公司学习项目中的机会”。 三、 培训交付 在我看来,MOOCs采用混合式学习理念与方法设计与运营,高度重视学习者的参与互动(包括团队协同),其学习效果显著高于传统e-Learning,甚至不逊于部分面授培训,且可以支持大量的学习者同期参与学习,因此,MOOCs将成为企业培训的重要交付方式,是企业学习变革的催化剂。例如,互联网安全供应商McAfee使用“翻转课堂”模式改造其销售课程,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促进了销售业绩提升。   虽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可以开发或建设内部MOOCs,但任何企业都应该学习、借鉴MOOCs设计与实施的方法、原则和最佳实践,改造企业的内部培训,包括面授培训和e-Learning。   四、 学习社区建设与运营 由于MOOCs像一个虚拟的班级那样,强调团队的线上(与线下)互动,因此,企业可以MOOCs为基础,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学习项目、学习社区的基础,促进员工协作与创新。例如,保险公司JLT让一些员工注册参加Coursera平台上的“公开演讲入门”课程,并且每周组织一次面对面的沟通,通过搭建混合式学习环境,促进员工沟通技能的提升。 事实上,在我看来,MOOCS下一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构建以特定知识专题或技能领域的、线上线下整合的实践社群。 五、 价值链拓展 由于MOOCs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等特点,不仅可用于大型企业的内部培训,更适合面向客户、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助力企业价值链拓展和商业生态圈的建设,也有助于企业品牌与市场推广。 例如,美国银行和可汗学院合作,对其客户开发了一系列理财在线学习课程;SAP公司也为其客户、合作伙伴、外部专业顾问等,开发并建设了openSAP项目,进行MOOCs探索。 六、 外向型企业大学建设   对于一些龙头企业,或在某些方面有核心能力与专长的企业,可以通过MOOCs,将其内部课程向行业或全社会开放,提供专业性的学习服务,建设外向型企业大学。   综上所述,MOOCs在企业中的应用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因为是大势所趋,因为是一片蓝海,谁能率先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因此,现在,许多企业大学已经开始高度关注MOOCs在企业中的应用;一些领先的企业也已开始实践,一些供应商则从平台、课程、运营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 当然,具体到某一个企业,在上述这六个方面“全面开花”是不现实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予以切入,并制定分阶段推进的计划。   (预告:下篇文章将刊发《警惕企业MOOCs应用的误区》)   注:转载请注明 作者:邱昭良博士,来源:中国学习型组织网(CHINACKO)。 ​
    访谈
    2014年02月18日
  • 访谈
    三哥谈互联网思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影响(下篇) 四、自我学习 互联网技术通过追踪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归纳和演绎出用户行为模式,从而预测用户的潜在需求。不管是使用搜索引擎,还是网络购物,还是社交媒体工具,你常常会看到一个小按钮“猜你喜欢”,谁在猜呢?就是后台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推演出你的兴趣和需求。某种程度上,通过机器学习,机会会比人更聪明,更能读懂得你的心。这背后依靠的就是大数据技术,使用得当,它能够比你自己的直觉更准确。 未来,运用大数据技术,企业对于某个业务部门在某一时间节点的销售情况也许是可以“预见”的,如果预见到的销售情况不符合目标要求,就可以及时的做出战略部署,增加资源。而如果预见到某个具体工作人员的个人绩效将会下滑,你可以及时的“挑出”有问题的员工,开展人力资源辅导工作。在体育赛场上,教练员早就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球员的场上发挥做出预见,在状态最好的时候派他上场,而在状态下滑的时候及时调整人员。 当可穿戴设备流行起来,数据的收集和演算在个体之间自动进行的时候,这种智能“预见”系统就能够帮助系统内的个体进行更有效的自我搭配,不依靠“教练员”的指挥,就自发组成最优的项目团队,以利于“自治”式的解决问题。 当系统中的自治主体(员工)依靠数据采集工具(如可穿戴设备),能够像大脑的神经元网络一样的被链接起来,那么工业革命以来依靠规则和顺序命令搭建起来的组织系统就可以被倾向于网络模式的新型组织所替代。这种组织将是最拥有活力的,可以自我学习的,不断适应外部变化的创新系统。   五、情感链接 当年互联网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有句笑话说:你其实并不知道网络那头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但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来了,这个故事现在变成了每一个手机屏幕后面都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就算是官网、官方账号,也要发布消息的时候也要充满人情味儿,使自己富有个性。因为用户不喜欢和机器对话。 规则带来秩序,但爱使人们团结一致。很多企业现在极端重视领导力的发掘和培养,因为他们发现,靠制度和规则来管理只能解决常规性问题,而只有依靠领导力,团队成员才能够激情澎湃地发挥各自最大的潜能。 如何加强情感链接?增加沟通、展示自己的思想魅力、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展示平等和尊重。   六、极简主义   多就是少。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产生和交换是如此快速而便捷。但人们不喜欢过多的信息噪音,而是希望只收到精准有效的信息。 简单就是美。在快节奏的移动互联世界里,产品不需要功能大而全,产品线也不需要上下游覆盖,拥有一个杀手级的产品或功能往往就能脱颖而出。 一款智能手机,往往70%的功能都是不常用的,一个系列的产品,往往只有一两个品类是畅销的,企业家们都开始研究如何做极致单品,学苹果,学小米,讲究一招制胜。 极简主义实际上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决策要求。如果无法从一堆备选方案中挑出一个最优方案 ,比较容易的方法是几个方案都做,用实际结果来检验。而极简主义会要求实现做出选择,抛弃那些对用户不重要的方案,以使用户感受到简单的美。   回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者,我们有没有被信息过载?我们建立各种流程,设立各种检测指标,绘制各种报表,用各种KPI去考核员工的绩效表现,但面对这些数据,有多少能简明扼要地帮助人事决策?而我们的员工,有那一个能够随时把公司的规章制度背全? 想想你们公司的员工绩效考核表有几个指标吧。   七、数据决策   前面在第四点“自我学习”里已经提到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对未来行为进行更精准的预测。而为了实现第六点极简主义,这里要谈的是如何使用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举个栗子,你见到一位优秀候选人,大家都很喜欢,但是他要价比预算高,甚至高过目前团队中最高绩效的团员,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大企业都会放弃这位候选人,因为怕影响内部均衡,而一般小企业的决策主要看老板。是这样吗?   ”什么人该招“”什么人该走“”什么人可用“,在人力资源部门最能体现自身专业价值的这三件事上,我们HR往往没能好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面试时觉得某个高管候选人不行,但他简历漂亮,老板感觉喜欢,我们也说不出具体的忧虑来,只能说:感觉沟通不是很好,文化不太匹配,可能对下属培养重视不够等等。老板会采信你的建议吗?我们很多时候是“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但无法和老板沟通,无法说服老板,为什么,因为没有客观数据。   运用互联网思维,我们HR应该成为数学家,应该采集更多的数据来辅助科学决策。比如为了决定哪个是最佳的候选人,可以采集内部类似岗位人员的历史数据来做一个人才能力与绩效的关系模型,比对候选人的过去历史,从而做出更准确的用人决策。   八、人才体验   满意是达到既定的期望,尖叫则是喜出望外。你期望得到1万元奖金,而我却给你1万2千元,于是你尖叫,会跳着脚向你的家人朋友分享你的喜悦,这就是用户体验,这才能产生口碑营销和病毒传播。 但是增强体验并不一定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根据不同人的诉求,用同样多的钱可以取得更佳的人才体验。比如为员工提供灵活多样的福利选择,而不是搞一刀切。比如在生日的时候为员工卖张贺卡,当众表彰他刚刚做出的成绩。比如在员工离职的时候,请他喝咖啡聊聊将来的打算。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抛弃唯利是图的想法,抛弃只看投入产出比的狭隘思想,特别是在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方面,在员工和候选人的感情银行里预存入更多的资金,以期日后或有双倍的回报。 由于每一个个体都是节点,每一次接触都形成印象,提高人才体验需要关注更多的细节,覆盖更广薄的人群,即需要造势,如树立最佳雇主品牌的声誉,又需要务实,如维系每一个粉丝的关系,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带动每一位领导者在任何场合都做到表里如一,这恐怕是对企业最大的挑战。   九、共赢生态 互联网产品获得成功,往往是搭建了一个共赢的生态圈,或者在生态圈里找到了独特的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当整个系统由各个节点上的优胜者相互链接组成的时候,各个关键节点的优胜者会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自然而然的获取取决定性的均衡,即相互依存,又良性竞争,从而变得自治而有序,犹如我们的宇宙星辰,太阳月亮。 劳资关系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之一。如何平衡雇主利益和雇员的利益,往往让我们HR经理们绞尽脑汁。但也许在张瑞敏的“无边界,无领导”的自组织中,这种烦恼可以消失。 假定,在这种组织里面,每一个个体员工都不再被事先框定自己的角色、任务和薪酬,他依据各种环境因素(如周边员工的能力和工作意愿,自己的优势技能,客户的未来需求等)更为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和胜任的角色,并且只要完成了角色,即可根据完成情况获得恰当的薪酬。那么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分布式自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任务,并且被同伴信赖依靠。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不仅是利己的,而且往往也是希望利他的。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希望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然而,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决策都面临“囚徒困境”,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的选项。但也许这并不符合人性,而只是无奈的自我保护。 当移动互联使智能终端(如可穿戴设备)成为人们的身体器官的自然延伸,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信任可以像阿凡达里的纳美人那样,用神奇的尾巴一交互就能读懂对方的内心,那么以上的假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哈哈。。。   十、长尾理论   说实话,写到这里,我也有点累了,谢谢你耐心读到现在。   长尾理论主要是说由于互联网把商品展示的渠道和场地无限低成本的拓展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只盯住大客户的需求,仅满足那些数量巨大但需求不旺的中小客户的需求往往可以带来同样大的市场,而且使我们更有竞争优势。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为了提高组织效率,从来都是强调发掘和培养关键人才的。每个大公司都有一套繁杂的绩效考核系统,将所有员工分为三六九等,对优等员工加倍奖励,而对低劣绩效的员工进行训诫甚至开除。比较著名的就是GE的末位淘汰法则。然而最近我读到一则消息,说微软放弃员工分级制,美国媒体一面倒的报以掌声。取而代之的是平衡积分卡,和360度反馈。微软为什么要放弃曾经被管理界奉为圭臬的绩效分级制度?因为人们发现这将会扼杀创新。有文章评论,索尼就是被扼杀在传统的绩效考核制度里。   每个人都会有其所长,个人没有达到绩效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人岗之间的不匹配,而不匹配往往又是由于信息匮乏和失真造成的。如果我们相信互联网最终能够把人的思想和智慧串联起来,在人际网络里自由配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公司组织中不再存在“核心”员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而每个员工是否胜任工作,则可以由其周边的环境反馈来获得证明。   如果未来的无边界企业系统能够把管理资源按照用户需求,自然的,随机的投放到各个最需要的自治个体身上,让每一个自治个体都发挥其最大作用,而各个自治个体的任务和角色由系统环境做出瞬时的反馈和调整,那么由这样一群自治个体组成的,随时因应个体用户需求并发挥各自最大创造潜力的群系统就能在各个罅隙市场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   (全文完)   上篇: 德勤招聘总监谈互联网思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影响(上篇)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378  
    访谈
    2014年02月17日
  • 访谈
    德勤招聘总监谈互联网思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影响(上篇) 引子:海尔张瑞敏的互联网思维 去年12月底,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了一篇对张瑞敏的专访:中国制造第一人张瑞敏的“互联网思维”。张瑞敏说:正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我们提出了“管理无边界,企业无领导”。实现“管理无边界,企业无领导”的前提是,企业变成了自组织”。什么意思?后来找机会问了接近海尔管理层的人,张瑞敏讲的互联网思维到底什么意思?他说他其实也不清楚,但感觉大方向是对的,赶紧跟上领导和大部队就对了。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大家仍然在探索和讨论;阿里巴巴的首席战略官曾鸣认为,互联网精神是八个字:平等、开放、互动、迭代;小米的雷军表示,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黄太吉的创始人郝畅则总结出十个字:文艺复兴、小时代、社群、势。(引自长江商学院的“互联网思维不是什么”) 这么多大家都说不清楚,那为我什么还要说呢?因为互联网思维的第一条就是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影响力,而且还有可能产生远远超出你既定角色的作用。   1994年凯文.凯利在其神作《失控》里就先验式的提出了“分布式活系统”的概念,他说 “ 每个系统在组织上都汇集了许多(数以千计)的自治成员。”自治” 意味着每个成员根据内部规则以及其所处的局部环境状况而各自做出反应。这与服从来自中心的命令,或根据整体环境做出步调一致的反应截然不同。” (第二章 蜂群思维,2.6 群集的利与弊)也许正是受了这个理论启发,张瑞敏提出了“管理无边界,企业无领导,企业变成自治组织。   不过,如何从概念到落地,大家都还没有想清楚。如果在组织中没有了层级,没有了领导,没有了规则,那还是一个组织吗?而我们人力资源经理恐怕都要失业了。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股冲击,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互联网思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我总结有如下十条:     一、去中心化 二、用户为尊 三、瞬时反馈 四、自我学习 五、情感链接 六、极简主义 七、数据决策 八、人才体验 九、共赢生态 十、长尾理论   互联网思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影响 一、 去中心化 在凯文.凯利的“分布式活系统”中是没有指挥官(CEO)的,或者说CEO只是一个象征的存在(如蜂巢中的蜂王),每一个成员都高度自治,依靠其周边的局部环境状况而各自做出反应。 这种权利的绝对下放给组织带来了民主,带来了创新,但也会带来无序或者无效,最重要的,它需要网络中单个个体和其相连的周边个体的有效沟通。例如,海底捞授权让每个一线的服务员都能够根据基本原则去处理客户投诉,或者免单、或者增加服务内容,以达到超出客户期望的目的,那么每一个服务员就是链接在组织中的“自治体”。他的决策需要依靠观察周边的环境(投诉的顾客、周边的顾客、周边的服务员、厨房的菜肴供应)结合自己的“本能反应”(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该不该赔)。 因此要实现这种完全民主化的授权,企业至少需要 1、只挑选和任用完全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员工,保证个体的基因一致;2、建立纵横交错的瞬时网络沟通系统,以帮助个体判断周边环境。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雇主品牌的内外建设,对外吸引欣赏公司文化的人才加入,对内凝聚和打造强势文化,正是在朝着保证个体基因一致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充分授权的需要;而有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正在打通员工私人的社交网络,比如鼓励员工在公司邮箱的签名栏里加上自己的LinkedIn账号,从而保证个体员工相互间可以无缝的沟通交流。 去中心化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组织中话语权的分散。传统上一个企业总有一些职能部门比另一些更有话语权,比如一般销售老总比行政老总更有话语权,原因是这个部门处于企业价值链的核心(如产品研发),或者更接近企业价值的最终变现(如销售)。 未来趋势是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每一个个体手中,依靠个体的影响力去掌握资源。   二、用户为尊 互联网改变了一般的商业模式。企业服务的目标对象不再仅仅针对客户(有意愿和能力掏钱买产品或服务的人),而是针对所有用户(只要他有意愿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哪怕他根本没意愿付钱买单)。因此互联网产品的基本商业模式是:免费。那么哪里去赚钱呢?通过和用户的交互产生数据,用数据去赚钱,或者通过和用户建立情感链接,产生更多的需求,靠提供增加值赚钱。 套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不再仅是员工,也包括前员工,和目标候选人,甚至于他们的亲朋好友,和所有和公司有所接触的人,尽管他们不在公司上班,不为公司创造价值,但他们也是利益相关者。客户将从他们中间产生,员工将从他们那里带来,因此服务好这些人(尽管是免费服务)也是必须的,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一点,做好候选人体验,做好离职人员的管理,做好家庭日,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价值的活动,因为他们能够帮助你吸引来优秀员工,激励现在的员工,是有回报的。   三、瞬时反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变得越来越快:产品更新迭代越来越快,消费者兴趣转换的越来越快,商业机会也是稍纵即逝。没有人愿意多等一秒钟。“快”已经变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快书包”这个项目,就是因为能够保证在1小时内送达所选购的书而在激烈的网上书店市场立足。 而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我们一方面教导一线业务领导,提供员工的绩效反馈要及时,奖励要on- the-spot,差错要及时纠正,但在机制和实际操作上,我们用一年一次(或两次)的绩效评估系统 来收集正式的员工表现反馈,在奖励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提升,在决定惩处时, 需要层层审批,害怕出错。   没有反馈,就没有坐标,个体自治就无法实现。   最近我们公司在讨论还有没有必要做员工敬业度调查,因为每年(或每两年)做一次这样的调查, 调查的过程占据了大部分的精力,而得出结论往往是假大空,无法落地执行。我们可能更需要的这样的调查: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特定目的,设计高频度的简单问卷,方便实施和总结。我们甚至应该抛弃做调查问卷这种古老形式。   下篇即将放送!   作者:亚瑟王 德勤中国招聘总监
    访谈
    2014年0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