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行业动态
    埃森哲技术展望2020:人与技术 技术已经融入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那些能够从人性出发,用技术构建深度信任关系,同时践行社会承诺的企业将收获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次战“疫”过程中,技术无疑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帮手。比如,疫情动态地图让信息透明;机器人减轻医护压力,减少人际接触;无人机查找隐患,空投口罩;技术创新让远程办公、教学不再是难事······这些产品和服务体现了“技术为人”的重要意义。埃森哲最新发布的《技术展望2020》报告更深刻地解析了技术与人的关系。 每年春天,埃森哲都会发布技术展望报告,预测未来三年内将重新定义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技术趋势。今年是这一报告发布的第二十个年头,主题为“新数字时代的人与技术:企业如何破解技术冲突困局”。报告指出,要在新数字化时代保持竞争力,企业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充分平衡客户和员工的价值及期望,打破单一由业务价值驱动的增长模式,树立多赢价值观。 埃森哲首席技术与创新官杜保洛(Paul Daugherty)介绍《技术展望2020》 埃森哲首席技术与创新官杜保洛(Paul Daugherty)表示:“尽管技术的发展前景大好,但企业不能在数字化转型时一味追求技术。企业创造数字产品和提供数字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对人、组织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如今,用户期望、技术潜力和商业目标之间的不平衡正在引发一场技术冲突,企业领导力亟待转变。企业必须以信任为基石,重新审视原有的商业和技术模式,重塑竞争和增长的基本面。”   新发现:“技术冲突”制约企业发展 埃森哲调研了包括323位中国企业高管在内的全球6,000多名业务和信息技术高层管理者,以及2,000名全球消费者。有89%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认为,技术已经成为打造用户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有8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未来三年内,他们与技术的关系将变得愈加紧密。 然而,另一项埃森哲调研显示,尽管企业大规模投资新兴技术,但只有三成的中国企业对其技术投资回报满意,其根本原因是传统的企业系统僵化,难以支撑数字时代的创新。因此,企业旧模式与人们新需求的矛盾造成了“技术冲突”(tech-clash)。企业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人为中心对业务和技术模式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来满足人们对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埃森哲《技术展望2020》报告认为,当数字化从趋势成为常态时,早期的数字化实践已不再具有示范效应。在商业全面数字化的新十年,要想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效力,企业必须转变新思维,采取新方法,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关系。   新方向:五大技术趋势,帮助企业重塑增长 埃森哲《技术展望2020》指出,如不改变现有模式,企业失去的不仅仅是客户和员工的认可,更可能彻底丧失未来创新和增长的潜能。本年度报告揭示了五大重要趋势,帮助企业面向新的技术协作模式,与各方建立更牢固、更互信的关系,破解技术冲突困局。 1.我体验我做主,让用户掌控个性化主权 多年来,企业一直追求通过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来提升竞争力。而面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用户更关注的是个性化体验的设计过程和控制权。领军企业已经意识到,让用户共同参与体验设计,将是其与用户建立长期互利互信的伙伴关系、提升用户忠诚度的绝佳机遇。 因此,在设计和更新体验时,这些企业打破了以往主观单向的体验设计方式,而是把主动权和可能性交给用户,与用户合力打造体验,充分强调用户在这一过程中的突出位置。未来,5G和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还将支持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随时随地交付定制体验。 近九成(89%)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认为,通过让用户共同参与体验设计,与其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将是未来十年的制胜之道。 2.人工智能与我,人机协作重塑业务模式 在新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将让企业创新跑出加速度。人工智能已经从执行简单任务的自动化操作升级成为与人类互动的强大协作工具。领先企业已不再将人工智能视为简单的技术工具,而是成为整个组织的变革引擎。未来,企业需要以人机协作为核心,有效地运用工具和改进方法,帮助人与机器更好地相互理解及互动。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高了机器理解书面和口头文字的能力;扩展现实和计算机视觉的进步,可帮助机器准确识别人们周边的实体环境;而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正形成闭环,使人们明确系统做出决策的思路。在人机协作模式下,从部门架构、产品设计,一直到员工的雇用和培训,企业将对业务进行彻底的重构。 目前,有55%的中国企业表示,会在包容性设计或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来开展人机协作。 3.智能产品困境,交付长期体验而非硬件 随着企业生产更多以体验为导向、具备升级功能的产品,它们也面临着新的困境。这些智能产品虽然能够持续与用户互动,并帮助企业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但是它们亦可能使人们因频繁变化而感到困扰和烦恼。人们不确定下一次系统更新为设备注入的究竟是令人兴奋的新功能、关键的安全补丁、还是不希望出现的设计更改。 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要正视产品所有权,用户拥有物理设备,而企业管理着数字终端,拥有使产品更富价值的部分所有权。企业应将痛点转化为机遇,通过提供长期的体验,而非产品本身,打造全新的企业与用户合作关系,使智能产品的价值和效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长。 有82%的中国企业高管表示,未来三年,企业的智能互联产品和服务将加大更新迭代的频率和幅度。 4.机器人总动员,突破壁垒拓展全新机遇 多年来,机器人有力地帮助着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并加强分析能力,但这些效益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产品制造等个别行业。如今,随着机器人、传感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进步、以及硬件成本的不断下降,机器人应用走出了工厂车间,在各行各业全面开花。 新的应用模式将促进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数据收集和品牌宣传,从而将数字世界的智能推向实体世界,并且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未来,机器人的广泛普及将成为新数字时代业务增长和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力。 对于机器人的普及应用,消费者态度不一。超过六成的受访中国消费者表示,机器人将使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和有趣。但同时,也有31%的受访者表示,如何与机器人协作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5.培育创新基因,建立持续发展的恒动力 成熟的数字技术、科技进步和DARQ技术(分布式账本、人工智能、泛现实和量子计算)是支持企业持续创新的三大“基石”。DARQ技术可以加快企业应用科技手段的进度;科技进步能帮助数字化企业破解更宏大的挑战;而成熟的数字技术正在现实环境中,支持对DARQ技术的尝试,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企业独特的创新基因结构。企业要充分把握当前的关键机遇,培育自身技术应用能力,构建生态系统,营造持续创新文化。四分之三(75%)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需要改变创新模式,与合作伙伴和第三方组织一起构建更紧密的生态系统。 作者: 埃森哲中国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DJ_no1KgWGdSwSGlwKfRFw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2月21日
  • 国内行业动态
    用友薪福社 | 上万员工“被共享”,新型用工方式你了解吗? 车站列车停运,企业延迟复工,小区限制出入,商超关门大吉……疫情仍然肆虐,大家都在焦急等待拐点的到来。但好消息是,这几天确诊人数呈现下降趋势,稍稍能给人心里一点安慰。人员无法返岗,企业无法复工,中国经济在19年的增速放缓后,又遇到一个更大的打击,雪上加霜! 1、线下服务行业遭受重创 在疫情爆发的初期,服务业尤其是线下服务遭受重创。餐饮、旅游、影视、线下教育、线下娱乐等,都是遭受打击的重灾区。“本来指望着春节期间多挣点钱,现在好了,关门大吉了,不仅没了收入,年前储备的食材都没法处理,半年的收入都亏损了”。相信很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都有着相同的经历。本来期望通过春节假期消费的爆发,取得业绩红利,没想到疫情下人员不能外出、不得聚集,直接收入为“0”,但是服务企业前期储备的人力、原材料以及固定的房租成本都成为沉重负担,企业面临生死危机!西贝爆出员工待岗,现金流只能支撑不到三个月,“老乡鸡”预计损失超过5个亿,北京K歌之王要解除全员劳动关系,魅KTV呼吁降低占比超过60%的人员成本,否则仅能支撑2.176个月......疫情之下,好像大部分依赖线下的企业都在摇摇欲坠。其中受疫情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餐饮企业。 2、共享员工方式亮眼 一方面是线下餐饮门店关门大吉,员工待岗无所事事,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是大家减少外出,购物转为线上,从而导致线上生鲜新零售流量暴增,也让该行业的货物储备、分拣送货等环节面临24小时无休的工作压力和成百上千的人手缺口。而且在疫情影响之下,物流小哥、分拣员、货物清点人员的招聘出现断层。 能否把一方“多余”的员工派送到帮手紧缺的另一方,实现员工的灵活调动,也就是我们说的“共享员工”的方式,成了疫情面前最先要解决的问题。阿里旗下盒马鲜生,率先开启了“共享员工”方式,吸收线下餐饮企业在家待业的员工,补充到盒马旗下的各个门店。该方式的应用,给受重创的企业一个喘息的机会,为他们带来一线生机,同时也为业务量暴增的企业补充了急需的人手,成为特殊时期人力资源配置的新方式。截止目前,已经了解到的“共享员工”包括:阿里“蓝海”平台:开放一万名“蜂鸟”骑手岗位;步步高:接受暂时赋闲在家的人员和企业分流员工到附近的步步高门店兼职;永辉超市:浙江招聘生鲜、食百、收银、电商等岗位员工;沃尔玛:接受暂时歇业员工来沃尔玛兼职“上班”;三江购物:生鲜挑选、包装、加工、物流等岗位接纳分流员工;物美:开放理货、分拣、打包、配送等岗位;超市发:在北京提供打包、分拣、上架等工作岗位机会;联想集团:在武汉、合肥、深圳、惠阳和成都的工厂提供电脑、服务器、手机的组装、包装等岗位;京东物流:面向全国开放包括仓储员、分拣员、快递员、驾驶员等在内的超过20000个岗位;达达快送:首批拟招募10000个骑士;京东到家:全国30个城市招募拣货员、打包员等门店5000个岗位;...... 3、共享员工与社会化用工 “共享员工”是灵活用工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和线下服务等员工人数众多的企业,在面对业务量的增大或减少时,希望企业员工能够灵活调动,从而实现在淡季缩减人手降低成本,在旺季可以随时增加人手,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前企业仅通过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的派遣、外包等服务方式实现部分灵活用工。大致模式是员工A与一家人力资源机构签订劳动合同,然后该机构将A派遣到相应的企业上班,比如餐饮门店企业。而此次突发疫情推动了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主动采取“共享员工”方式。那么共享员工与用友薪福社一直以来倡导的社会化用工,是一个概念吗?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法律关系不同 共享员工方式下,员工个体与企业组织主体,无论通过第三方机构中间调配或者两个组织之间“借调”还是与新公司签合同,仍然存在雇佣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即此员工还是雇佣于某家人力资源机构或者是附属于某一机构,该机构或者组织对员工个体可以实行强管控,比如上班时间、上班工作任务管控等。 而社会化用工,则是组织与个人,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识下建立的合作关系,是一种组织与外部个人平等关系下的合作。典型的就是滴滴司机和滴滴平台之间的合作,网红主播与直播平台、电商平台的合作。应用出发点不同 共享员工是在疫情突发的特殊时期,需求方企业由于线上业务爆发带来巨额的员工需求量,或此前就面临人手不够的问题,而供给方企业在疫情下背负着沉重的固定人工成本,又无法产生收入,双方一拍即合形成合作;而企业应用社会化用工则是出于促进企业高速发展的目的,在部分职能上,主动设计和应用了组织与个人的新配置模式,实现更高“人效”和快速业绩增长,例如地产商的“全民营销”方式。应用职能不同 共享员工的应用岗位,主要是经过简单培训即可快速上岗的职能,例如理货、打包、派送等,是易于标准化流程化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社会化用工的应用,则是企业对部分岗位职能进行重构和运营模式调整,对其中的工作任务分解和拆分,形成工作任务市场,具备了由组织外部的个人领取和完成任务的可能,这部分工作任务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或资源要求,企业通过社会化用工应用外部能力,支持自身目标达成。其中影视剧剧组就非常典型,其中的服装造型、化妆、道具等,都是由具备专项技能和资源的强个体与影视公司形成合作,支持剧组完成拍摄。管理运营模式不同 共享员工由于仍然是一种雇佣或事实劳动关系,因此需要纳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招聘、培训、员工关系管理、绩效、薪酬、社保等多项内容,从前面各企业的共享员工的招聘要求也能体现出来,同时组织要承担相对较高的管理成本;社会化用工,则强调的是组织对外部合作者的运营,不适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更多地是从合作对象画像定义、触达、吸引引流、运营(线上、线下)、(短期与中长期)激励、风险控制等维度,实现基于合作者个人以及其行为数据的运营,进而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在这一点上,部分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对在线营销人员的运营和激励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滴滴平台会根据滴滴司机每日接单数量、接单路线,通过系统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违规的接单行为也会进行相应处罚。个体自主性不同 雇佣制下的劳动者,需要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完成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形象地说如同一个运转着的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而在社会化用工中,组织与个人是在平等地位基础上形成合作关系,因此合作者个体可以享受充分的自由,什么时间接单、什么地点完成、收入是否符合要求都可以自己选择。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个人的自驱力、创造力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尤其是这次疫情客观推动了“在家办公”的普及和应用,很多人在疫情期间深切体会到了技术的进步已经让集中办公变得不再那么必要。再者,疫情的突发让不少人意识到,自己应该发展一个基于自身能力的“第二职业”或者“第二收入来源”,以备“放假期间,公司没了”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综上所述,二者区别可以在下表中查看: 4、疫情之后,共享员工模式发展  共享员工是在特殊时期,利用灵活用工方式,帮助困难企业分流员工,助力员工需求量较大企业在业务快速增长下补充人力缺口的阶段性方法,同时也是部分企业在大灾面前保障民生为国分忧的行动,体现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突发疫情,推动了共享员工的应用,对双边企业和劳动者都是有利的,但是疫情过后,部分线下服务行业将迎来业务的报复性增长,而到那时的劳动力流动与调配,也许又是一个新的课题。与此同时,逆境中前行的企业,度过这次生死劫后,也需要在业务模式和用工配置方式上提前做出思考和规划。阳光总在风雨后,寒冬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2月20日
  • 国内行业动态
    借着远程办公的新趋势,「蛙声科技」推视频会议模块化产品套件 36氪获悉,AI声学公司蛙声科技近期推出了适用于企业会议室场景的模块化产品套件。 蛙声科技是36氪持续关注的一家创业公司,成立于2018年,主要聚集会议场景音视频设备的公司。此前公司已经发布两代便携式视频会议拾音设备Nuroum Lite。      蛙声科技此次发布的产品产品——Hamedal耳目达,市场定位是,“告别喂喂喂,不用喊的视频会议”。 这款产品主要针对的场景是企业会议室,并非个人设备,使用场景主要是小型,中型,以及大型会议室。一般来说,这个场景下,多人会说话,又不可能戴耳机;针对这个场景,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来解决“拾音”、“拾像”的问题。 为此,蛙声科技推出了一套模块化的产品套件。套件包括:可以最多支持5个集联(Daisy-Chain)的麦克风阵列SpeakerMic,支持说话人追踪的AI摄像头,可以控制会议的触屏。这套产品配备了标准PC的USB接口,不需要专业人士即可安装。 蛙声科技告诉36氪,这一类产品在欧美比较普遍,在国内缺比较少用。过去,国内视频会议类产品主要客户为政府、国企等大型客户,多是通过集成商集成整体解决方案,且这类客户的需求中包含大量的本地会议、本地投屏。 面对市面上已有玩家的竞争,蛙声科技分析,当前市面上的厂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欧美大厂,诸如Polycom、Cisco,可以提供优质的产品,但价格相对偏高;一类是小厂,一般只能做到“且能用”,实际效果不好,使用率很低;蛙声科技的竞争力会体现在产品的高性价比,同时兼顾质量、价格。 为此,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也规划了小厂厂商很难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① 会议摄像支持超大160度广角,且无畸变,可以覆盖会议里面的每个人,不需要像以前用遥控器控制;②会议摄像头可以支持人脸/人体/人声追踪说话人;③麦克风阵列能够做到真正全双工,当对面有人说话,或者比较吵的时候也可以拾音正常;④ 麦克风阵列可以做5个设备集联,可以覆盖从大到小各种会议室场景。 对于视频会议硬件产品,关键在于“听得清”,“看得清”。要做到“听得清”,要解决“全双工”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算法技术、合理的结构设计、核心器件的品质、生产质量的把控等。 算法方面,蛙声科技CEO辛鑫介绍说,公司拥有基于传统声学的麦克风阵列的回声取消技术、去混响技术。传统声学技术主要利用各种自适应滤波器来自适应的更新参数,更多用的是物理信息,这个过程中,很多关键参数的预测不够准确。若利用深度学习以及麦克风阵列,可以很大程度上利用空间信息做更好的参数预测,大幅提高整体性能。 设计方面,产品设计的原则是“易用“,”易用“又有好层含义;有时间与空间的含义,从时间上来讲,让每次会议都能顺利,稳定的开起来,从空间上讲,要能够适配各种各样的会议室,例如,四周是玻璃墙的,大会议室,中会议室,小会议室;也有安装难度的含义,产品设计上,需要不懂技术的行政,都能轻松的安装,使用起来;也有销售难度的含义,不需要过多解释,客户一看就喜欢。 生产方面,与工厂、模具厂合作,一起打磨产品,经过第一代产品的经验,通过招聘了一些有很多行业经验的人进来,解决了生产及品控问题。 这套产品的售价在万元以内,在市面上对于客户及渠道商均处于相对有竞争力的水平。以罗技类似的会议室套件产品为例,终端售价在1.2万——3.5万元左右。当前,全球范围内视频会议类产品的销售多以渠道销售为主。蛙声科技的销售策略也是类似。目前已在洽谈渠道合作,并进行招商。 蛙声科技预测,这一品类,国内有机会做到3-5亿规模,海外有可能能做到30-50亿规模。主打市场方面,既有存量市场,诸如帮助已有会议平板的公司做存量配套,提升体验,也会面向诸如需要更高效率产品的互联网公司这类新增市场。 从具体市场来看,当前视频会议类产品的细分市场主要分为三类: ⼤B端,多是⼤型机关、单位,一般超过500⼈的单位;⼩B端,一般是⼩于500⼈的单位;C端,有较多商务需求,在家办公,⾃由职业的个⼈消费者。据业内人士统计,国内约3500万的中小企业,视频会议的渗透率不足5%,但视频会议在中国至少有20多年的发展了,后两类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的远程视频会议需求其实亟待满足,市场上其实缺乏适合它们的产品。此前蛙声科技发布的Nuroum Lite满足的主要还是C端和员工数量相对较少的小B端。此次发布的新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品线。   作者:石亚琼 来源:https://36kr.com/p/5291446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2月12日
  • 国内行业动态
    不解决这些问题,疫情之下的“移动办公”真成不了风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B行业头条”(ID:wwwqifu),作者李晓松 随着疫情加重,很多公司都延长了假期,让员工先在家里办公。一时间,移动办公、远程办公、协作办公等名词频频出现。 「ToB行业头条」也在前天的文章《疫情之下,ToB公司如何应对获客危机?》(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中提到: 虽然疫情出现会让绝大多数行业陷入困境,可对于移动办公产业而言,这或许是个突围困境的机会。 目前,包括钉钉、企业微信、飞书、华为Welink等多家协同办公SaaS厂商,都宣布在疫情期间,为用户免费提供视频会议、即时通讯、打卡、审批等产品功能。 很多人认为,疫情出现可以让之前对移动办公不感兴趣的企业,开始主动尝试协同办公SaaS。 「ToB行业头条」当然不否认这种可能,可我们更愿意相信,在不解决以下问题之前,移动办公的发展阻力并不会减小。 问题一:如何更好地管控员工? 随着网速提升、云计算发展、各类智能设备的大规模普及,移动办公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早在疫情尚未出现之前,很多公司已经尝试过移动办公。 比如经常需要外出谈单、见客户的销售人员;或是ToB君这种在地铁里都能码字的文字编辑者,完全可以省掉通勤时间,随时随地移动办公。 按理说,有着强大优势的移动办公产品应该快速普及,可事与愿违,很多企业管理者都认为,移动办公存在难以管控员工等问题。 虽然各家产品都设计了各式各样的管控方法,可员工在工位上都会开小差,更不要说一天都见不到他们的影子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大家都坐在办公室,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沟通。 可如果使用移动办公产品,很多时候根本联系不到“移动”中的同事,就算是微信、打电话可能都不行。 这绝不是夸张的说法,因为很多员工确实会把移动办公当成是放假。 比如,这次假期延长是到2月2日,很多企业更是进一步推迟了返工时间,要求员工在2月3日至2月7日在家办公,2月10日正式返岗上班。 可我们摸着良心问问,有多少同学默认为这个假期一直放到了 2月10日呢? 管控是移动办公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也是决定老板是否买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法管控,就无法协同,移动办公产品的推广就会大打折扣。 问题二:免费功能过于简单,各家产品差异不大 不过,此时一定会有读者朋友说: “钉钉们只是在疫情出现的时候,主推移动办公、协作办公的概念。当疫情过去,它们完全可以向这波PR吸引来的客户,进行更多功能的推荐。”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简单的功能、浅薄的壁垒,到底能为协同办公SaaS留下多少新增用户呢? 钉钉、企业微信们提供的最功能就是视频会议、即时通讯等基础功能,这些功能在疫情之前也是免费的,最多有一点人数的限制。 而且,有钱的大企业早就部署了成熟的SaaS系统,完全可以解决移动办公问题。 尚未部署协作SaaS的中小企业,稍微有点互联网常识,都知道移动办公是什么,根本不需要免费科普。 这波免费宣传更像是一次PR引流,但成效能有多大,却值得打一个问号。 至少「ToB行业头条」认为,奔着免费来体验产品的客户,很难成为协作办公SaaS长期稳定的付费用户。 毕竟,这些免费功能太简单了,简单到用微信就具备这些功能。如果收费,还有多少中小企业愿意用呢? 我们认为,重点不在于免费为钉钉、企业微信们引了多少流量,倒是各家SaaS厂商在引流后的留存方法更值得讨论,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问题三:利润点太难找,多数企业是免费进、收费出 既然提到了付费问题,我们就再多说两句。 钉钉运营了这么多年,用户数量超过了2亿,都没找出合适的盈利方法。企业微信从推出以来一直免费,目前尚未有成型的盈利模式。 愿意付费的企业早就付费了,持观望态度或者完全不care这件事的企业,不是看不到协作办公SaaS的价值,只是产品提供的价值还不足以打动它们。 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免费进、收费出,它们不希望为简单的考勤、审批付费。视频会议、即时通讯用微信、企业微信这种免费产品也可以完成。 钱一定要花在刀刃上,比如销售多人的公司买CRM、会议需求复杂的公司单独买视频会议产品…… 所以,如何把更多、更复杂功能搭建到自己的生态体系中,才是钉钉、企业微信们争夺的要点。 「ToB行业头条」交流群中,曾有群友就相关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与进来哦!   (文末有   入群方式哦)   问题四:落脚点不是产品功能,而是移动办公的流程 其实,在这个时间点,与其琢磨产品功能的优劣,还不如多想想移动办公的流程。 当各家产品的功能大同小异,而且很多功能完全可以被微信代替的时候,流程显然是更重要的事情。 就像上文说的:临时找不到“移动”员工怎么办?员工跟家里上班,要几点起床上班,几点下班休息呢? 大多数员工会认为在家办公就是放假,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完成任务?如何设置更好的任务节点,方便监督和管理呢? 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有很多,「ToB行业头条」也无法一一列举,倒是明道云创始人任向晖昨天发布的《远程工作的约定》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大家有时间可以搜索看一下。 任向晖在文中指出:“影响远程协作成效最大的因素并不在于工具有多么先进,而是来自于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协作方式的事先约定。” 所以,他从工作时间、响应要求、任务分派模式、汇报模式、检查监督方式、特情处理方式、通讯机制这7个层面,制定了一份远程移动办公的约定文本示范。 而这些步骤的实施,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移动”员工的监督作用。 当然,任向晖也说了,如果如果仅仅只在家工作一个星期,企业没必要想那么多。如果确实有员工很久不能来上班,早思考的企业一定会更早受益。 最后,我们写这样的文章不是在吐槽移动办公不好,也不是说协同办公SaaS不行,我们更想以“移动办公”码字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担忧。 因为解决掉这些问题后,我们也是受益者。从心底里,我们更是支持移动办公,看好协同办公SaaS发展的那批人。 我们确实看到了移动办公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更希望希望协同办公SaaS厂商们,可以在产品中做更多的思考,让我们有更好的产品体验。   以上来源:「ToB行业头条」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1月31日
  • 国内行业动态
    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天坤教育欲打造产教融合路由器 亿欧教育1月20日消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产业链服务集团天坤教育宣布,已完成了由汝鑫资本等机构投资的数千万元A轮投资。天坤教育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领域的市场拓展和教育产品升级,加速团队和业务扩张,推动全产业链服务生态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打造产教融合路由器的战略目标。 据了解,天坤教育是专注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教育服务集团,主要通过产教融合整体解决方案帮助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为大型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定制化培养和结构化供应。 天坤教育涉及学历职业教育投资、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院校实习就业服务三大领域。目前已形成“中高职教育并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发展格局。 在办学规模上,在国内拥有直属中等职业学校近30所,高等职业教育非独立二级学院近20余所,专业共建合作职业院校200余所,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近50个,全日制在校生10万余人,教职工近5000人,战略合作院校1000余所,每年为50余万职教学生提供专业教学资讯和实习就业服务。 在培养模式上,企业参与教育过程,通过共建,定制或者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实现技能人才的定制化培养;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来开设对应专业,课程设计和实训同样根据企业需求研发和设计,保证学习内容和就业内容保持一致;在实习就业环节,通过平台模式,对接500强企业,以“订单培养,菜单教育和套餐服务”深度整合方式,提高就业率和满意度,以实现精准优质就业。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力支持和鼓励职业教育发展。同年,职业教育供应商中国东方教育在香港上市,中公教育在A股借壳上市并且市值破千亿,更是让大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看好。 天坤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无论是在战略定位,理论体系还是政策配套上,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巨大发展空间。 本轮投资方汝鑫资本创始合伙人金萍表示,“我们看好职业教育的长线价值和持久的政策红利,尤其是整个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攀升,我们看好天坤教育的未来。” “通过3-5年的努力,相信天坤教育一定会实现“五个一百”工程,即管理和运营100所中等职业学校、100所高等职业院校、100个技能培训基地、年服务人员100万人次,登陆资本市场实现市值100亿。”天坤教育创始人、董事长王云雷说道。 最终打造“行业领先、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这是他对天坤教育的期望。   作者:亿欧 来源:https://www.iyiou.com/p/122391.html?share_from=5f597bcS_XO4FUC7xtA_wHLR2XDihAdGyAQ83Wg1fhScpxEaSREpuO4n2llMxNedAlnayw_MbgH_2mREV6qAiKTTE6zjrU36b45tjfCU_ikd6iYOvc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1月20日
  • 国内行业动态
    专注企业培训,「云学堂」获大钲资本领投1亿美元D轮融资 企业培训平台化方案服务商「云学堂」宣布完成1亿美元D轮融资,本轮由大钲资本领投,老股东云锋基金、SIG跟投,指数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目前,云学堂已经完成六轮融资,总金额已达2亿美金。云学堂创始人卢睿泽表示,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内容生态建设以及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 云学堂系列融资表 云学堂成立于2011年,定位为企业大学建设和运营服务商,为企业客户提供“软件+内容+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云学堂已服务几千家大企业和近3万家中小企业,包括世界500强及同仁堂、海底捞、滴滴、瑞幸咖啡、蔚来汽车在内的多家知名企业。   软件+内容+服务:企业培训一体化解决方案 根据《培训》杂志发布的《2018-2019中国企业培训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企业培训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2937.4亿元。此赛道虽然市场规模巨大,但“选手们”过于分散,绝大部分的公司仅提供“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培训,或进行培训SaaS软件的售卖。然而,企业需求并不单一,需要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差别化的培训。 正是看到企业的这一诉求,云学堂采用“软件+内容+服务“的模式,以软件平台「绚星」为入口,课程内容为基础,配合专业化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包括体系建设、方案设计、项目落地、学习运营、技术运维、服务外包等多方面的服务,助力企业大学进行数字化建设。   智能化匹配学习方案:做好供需之间的匹配 尽管互联网已经普及多年,但整个企业培训市场仍然以线下为主。但在新的产业周期下,对企业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区域分布广,员工分散于不同地区;“让听得到炮火的员工做出决策”,企业培训不再局限于原来的中高层,下沉至腰部、腿部员工。线下企业培训明显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线化学习为企业培训提供新的机会,迅速发展。云学堂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较早的通过互联网来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在线培训平台。 当下,为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智能化地匹配课程内容,成为继线上化培训之后的又一趋势。基于此,云学堂构建了整合云计算、大数据和AI技术的智能化学习平台,为企业智能学习提供落地支撑,为具体岗位提供组合学习方案,系统化提升每位员工的能力,满足企业员工培训的多重需求。   锚定大型企业客户,提供高质量内容及精细化运营 在创立早期,云学堂通过免费的策略去验证产品、探索不同行业、发展客户规模。过程中,云学堂发现,大型企业客户在员工培训方面有着强烈需求, 不满足于市面上零散、质量不齐的培训课程。 因此,云学堂开始锚定大型企业客户,与机构合作引入大量优质课程内容,同时创造了一套课程制作标准,以内容工厂的模式跟内容供应商一起合作打造新的课程体系,从而生产出大量匹配企业需求的内容产品;并通过专业的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内容和运营服务,一站式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经过几年的发展,云学堂收获了大量行业头部客户。 目前,云学堂形成了SaaS+内容+服务的收费模式:对于大型企业,云学堂为其提供软件+内容+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采用“SaaS+内容”的付费模式;而中小型企业,云学堂则与阿里钉钉合作,主要为其提供课程内容服务,收取内容服务费用。迄今为止,云学堂已经为几千家大企业和近3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企业培训服务。 云学堂创始人卢睿泽 团队方面,云学堂创始人卢睿泽,从1998年开始创业,先后在软件、教育和互联网服务领域创立了四家高科技企业,2011年创办云学堂。联合创始人祖腾曾任新东方互联网业务负责人及子公司CEO,创办过多家科技创新企业,具有教育培训、社交、电商等领域资深互联网背景;联合创始人张军曾在华为工作11年,任职华为终端全球市场部长,创办云印后被收购;联合创始人丁捷历任比利时巴可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全时通讯公司首席营销官,具有丰富的To B行业营销经验。 关于投资逻辑,本轮投资领投方大钲资本执行董事刘绍强表示:“我们长期看好企业服务领域。企业培训是千亿级市场,云学堂开创的基于云端的软件+内容+服务模式引领市场显著提升了企业培训的效率和质量。云学堂的核心团队长期深耕技术和内容,同时深具企业服务的基因。‘投资驱动变革’是大钲资本一直秉持的投资理念,云学堂创新性的业务模式和高效的执行能力完美契合这一理念。” 云锋基金合伙人夏晓燕表示:“云锋看重企业服务行业向数据化、云化和垂直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企业培训行业千亿元规模,员工培训是企业服务中少数的全员级的应用服务,也是to B模式下少数的具备to C基础和延展性的服务类别。云学堂在获得大企业客户认可的同时,并与钉钉战略合作拓展中小企业市场。核心成员具备企业培训和互联网的交叉基因,素质整齐、能力综合。” SIG主管合伙人龚挺表示:“企业培训是数字化企业服务中最大的市场之一,云学堂多年在这个领域里的深耕,创立了领先地位。作为云学堂的早期的投资人,SIG持续看好其发展前景,追加投资完全与SIG的价值投资理念相符合。”   作者:怡静 来源:https://36kr.com/p/5285999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1月19日
  • 国内行业动态
    【共生共赢 创新大赛】SAP SuccessFactors 2020合作伙伴应用创新大赛启动,火热报名中! 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出现,数字技术的发展呈指数级增长,中国已然成为数字化消费市场。SAP SuccessFactors作为人力资源解决方案领军者,其在一体化人才管理、绩效管理、学习管理方面也独占鳌头。SAP更以德国基因+本地智慧+中国速度,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的有益举措,旨在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共生共赢Together We Grow】SAP SuccessFactors合作伙伴应用创新大赛2020,亦是期待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打造繁荣的SAP SuccessFactors合作伙伴生态圈,与合作伙伴一起更好地为中国客户服务,共同推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本次大赛由SAP SuccessFactors携手SAP Cloud Platform共同打造,以“共生共赢”为主题。通过SAP Cloud Platform云平台组件、技术和SAP SuccessFactors开发扩展能力,发现新的商业价值点,与SAP共同打造更为广阔的人力资源创新生态,加速商业创新到技术落地的转化! 大赛于12月9日官宣发布,SAP会务组已经收到了合作伙伴的踊跃报名,目前报名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此次大赛为人力资源创新生态创新搭建舞台,为富有创新力、专业度的合作伙伴提供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绝佳平台。参与本次创新大赛,您将有机会与业内顶级高手碰撞思维火花,更可以联合众之所长,激发无限可能,为整个DHR生态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 HRTechChina将作为人力资源科技媒体合作伙伴,不仅全程跟踪和报道本次大赛进展,同时将协助推广和宣传本次的参赛机构、产品或解决方案。作为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科技垂直媒体和商业平台,HRTechChina线上核心报道中国及全球的人力资源科技产品、人力资源科技企业等相关资讯;定期发布中国人力资源云图、人力资源科技投融资报告、行业趋势解读等,同时线下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力资源科技品牌会议、展览、人力资源科技评选等,为中国企业了解及采购人力资源科技产品提供权威指南及重要参考!作为本次媒体合作伙伴,HRTechChina将协助邀请优秀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科技机构参与本次大赛,无论是驰骋人力资源信息化领域的引领者抑或HR赛道细分领域的开拓者,欢迎充分利用本次大赛展示贵司的科技产品和独到的创新能力! 大赛将有七个重要里程碑:2019年12月9日大赛启动,接受报名;2020年2月15日截止报名;2020年3月13日参赛作品提交截止,停止接受申请材料;2020年3月31日公布入围名单,开始大众评审投票;2020年4月14日大众评审投票截止并统计;2020年4月15日现场决赛及作品展示,专业评委评分,公布获奖名单;2020年4月16日颁奖仪式将于SAP SuccessFactors年度论坛上举行。参赛收获 ➤ 获得和SAP SuccessFactors团队深度沟通、探讨加入合作伙伴生态体系的机会SAP推行新一代合作伙伴关系,为合作伙伴开展创新和打造独一无二的 IP 带来了巨大机遇,并有助于将整合的 SAP SuccessFactors 及合作伙伴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加入合作伙伴生态体系还将有机会获得SAP提供市场及业务发展费用,并与SAP SuccessFactors的团队深入合作,共同开发潜在市场。 ➤ 获得在SAP SuccessFactors市场活动展示和分享您的方案的机会SAP SuccessFactors每年举办多场大型市场活动,合作伙伴有机会在各类市场活动中联合推广自有的解决方案,如共同现场演讲、圆桌研讨、解决方案展示等。➤ 大奖得主(最佳创新应用大奖)将获得免费认证服务,入驻SAP联合创新中心成功入驻SAP创新中心的解决方案,合伙伙伴将会增加品牌影响及市场推广。SAP提供官方公布的“SAP Certified”解决方案图标,并在SAP活动中推广已认证的解决方案;通过SAP认证后的解决方案可加快销售周期,并得到潜在客户认可,提高交付成功率,加速项目部署及实施,加速SAP知识传递。➤ 获得与业界学术大咖交流,接受指导的机会。➤ 将您的创新应用直接展现给创投团队,争取新的投资机会。➤ 在权威HR媒体和SAP渠道宣传您的创新方案。  大咖评委重磅加盟大赛火热报名中,欢迎各位合作伙伴踊跃报名参赛!   参赛主题及评选标准命题解读以 SAP SuccessFactors为核心平台,通过搭配SAP Cloud Platform 的组件和技术,以全新的方案为企业人力资源解决业务痛点,提敏赋能。本次大赛主题定为:1.AI引领(AI Inside)2.极致体验(Experience Matters)3.服务至上(Omni Services)  奖项设置分类评选奖主办单位选定由SAP业务团队专家、SAP解决方案专家、客户代表以及第三方专业人士组成专业评审小组,进行评审。专业评审团首轮甄选出短名单,并于2020年3月31日发布,供大众评审投票。专业评审评分将占总成绩的85%的权重,大众评审投票占15%的权重。 最终提案由专家组分别评选出三个独立奖项(每个奖项最多可有两个方案获奖):“卓越商业价值奖”、“卓越用户体验奖”、“卓越科技赋能奖”同时评选出大赛终极大奖“最佳创新应用大奖”(最多一个方案获奖)。 参赛流程➤ 启动与报名2019年12月09日至2020年2月15日; 以企业为单位进行报名,一个企业最多可提供2个参赛方案;按照参赛申请表的模板填写好参赛信息发送到successfactors-vat-gc@sap.com ➤ 提交作品及初审2020年1月13日至2020年3月13日; 报名团队在截止日期前提交PPT版本开发创意。提交作品前,根据参选团队的实际需要,主办方邀请专家为方案提供专业指导。 ➤ 初赛及评审2020年3月16日至2020年4月14日; 邀请人力资源领域及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域多位专家综合评选,确认入围15个参选项目入围决赛。3月31日公布入围名单并开始大众评审投票。4月14日大众评审投票截止并统计结果。 ➤ 决赛及颁奖2020年4月15日决赛及作品展示; 4月16日颁奖:晋级决赛的15支队伍通过现场演示、PPT演讲、问题答辩形式向评审专家展示参赛项目,专业评委进行现场评分并颁奖。马上报名,参与赛事!参考上面报名方法DEMO演示(可选):参赛者DEMO演示,需要提供演示环境访问地址,登录方式;或以截图方式插入PPT,提供DEMO视频。作品提交:请于2020年3月13日前将PPT作品提交到大赛官网(https://www.sap.com/idea-place/sf-partner-innovation-awards-china-2020.html)或者以邮件形式提交至successfactors-vat-gc@sap.com。如需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指导,请于2019年3月31日前通过邮件方式与我们沟通。注意:参赛申请必须使用中文材料! 重要时间节点2020年3月13日停止接收参赛作品;2020年4月14日大众评审投票截止并统计;2020年4月16日颁奖;2020年2月15日截止报名;2020年3月31日公布入围名单,开始大众评审投票;2020年4月15日决赛、作品展示及专业评委现场评分;                                                             行动起来!即刻报名参赛,秀出你的专业,展示你的精彩,与SAP SuccessFactors一起共生共赢!(更多活动信息、比赛实况及详细的参赛规则,请发送邮件咨询:successfactors-vat-gc@sap.com)附录大赛官网:https://www.sap.com/idea-place/sf-partner-innovation-awards-china-2020.html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1月15日
  • 国内行业动态
    光辉国际解锁2020年全球人才新趋势 【上海,2020年1月7日讯】光辉国际(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KFY)发布2020年全球人才趋势预测,分享了众多人才招聘、发展和薪酬领域的专家的访谈意见。 “劳动力结构正在快速转变。来年我们将更关注具有透明度、敏捷度,以文化和目标为导向的领导力,”光辉国际招聘流程外包、专业人才搜寻和数字化领域的首席执行官Byrne Mulrooney表示。“同时,雇主在运用技术,吸引和激励员工,以及在组织的各个层面进行持续转型等方面也将变得更加灵活。” 2020年十大人才趋势(排名不分先后)1、告别管控、固化和封闭,拥抱信任、目标和敏捷。不久以前,组织架构和管控,是完成工作的有力保障。那时候老板的任务就是制定战略,严格管控过程,收获预期成果。现在,领导者不再“精打细算”地激励员工,转而打造敏捷和灵活的文化,在团队成员间建立信任,并使大家了解工作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而存在,组织的定位是什么,我们代表着什么。 光辉国际近期的一项调研显示,近三分之二(59%)的调研对象认为他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源于相信工作能够实现某个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目标为导向的领导力不仅有益于个人,同时也是影响组织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被调研对象(96%)都认为,若能培养以目标为导向的领导力,有利于组织长期财务表现。 从全球范围看,有些企业已经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指标(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财务指标)也纳入CEO薪酬方案成为新趋势。可以通过对减排或人权倡议进行奖励的形式实施。 2、对招聘和薪酬方案持更谨慎态度尽管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失业率都处于历史低位,但组织制定招聘和薪酬方案正变得愈发谨慎。能为组织带来业绩的岗位(例如研发和销售)招聘,比会计等职能岗位的招聘获得更多重视。 此外,席卷全球的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几乎所有行业对技术技能的需求量都在增大,因此要求具有高技能的岗位会出现更多空缺,薪酬也会更高。许多组织都已经在积极储备具有稀缺技能的员工,即便当前并没有直接对口的岗位。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增加固定成本,组织越来越不希望全面提高固定薪资。组织更愿意用可自由支配的激励方案取而代之,比如用奖金奖励具备关键技能和绩效突出的员工。   3、进一步寻求能够有效促进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的方法许多组织已经在发现并解决针对特定群体产生的无意识偏见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女性、种族和族裔人群、性少数群体等。虽然帮助人们更多地意识到自身的无意识偏见对于包容性发展极为重要,但还不足以带来持久性的转变。 因此越来越多的组织正在寻求实现结构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找到组织内部人才体系中存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偏见的原因,这些偏见会导致薪酬、晋升、代表、关注度、准入和机会等因素出现不平等现象。为了揭露这些不平等现象,组织正在对相关流程进行“去偏见”审计,提升组织执行层和高管层领导的包容性水平,并让人事经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促进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 4、薪酬更加透明“你的收入是多少?”这个问题曾经是禁忌,但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使得薪酬透明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光辉国际对职场人士进行的最新调研显示,近四分之一(24%)的调研对象认为与同事分享个人的薪酬信息在情理之中,超过三分之一(37%)的受访者认为相比五年前,如今更能接受谈论与薪酬有关的话题。 但这并不是全球薪酬透明化的唯一体现。为了促进薪酬公平,已经有超过80个国家通过了同工同酬的法律。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需要强制报告。 根据光辉国际的调研显示,高达75%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表示在未来的一年中,薪酬和奖励的透明度将变得更加重要。人力资源和薪酬团队一直在针对公平的薪酬计划制定战略,以更清晰地阐明薪酬计划背后的原则,并帮助管理者与可能认为自己薪酬过低的员工进行沟通。 5、高管人员轮换促使组织制定可持续的继任计划鉴于过去三年内CEO轮转率较高(包括计划内和非计划内),董事会希望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战术,明确管理层和企业领导力梯队的深度和广度,以便在需要时缜密地完成战略转型。所以针对高层领导人才的战略盘点工作变得至关重要,许多表现优异的董事会已经成立了薪酬和人才委员会,尽可能保证盘点工作的缜密性。同时还希望借此解决薪酬公平和薪酬透明度的问题。 此过程意图超越单一的CEO继任流程,转为CEO“进程”,使高管岗位计划成为一个持续的战略过程。 此外,全球约25%的上市公司董事年龄超过70岁,这意味着即将出现大规模的人员更替。这项继任活动有助于董事会提升多元化水平,这种多元化发展预期将继续下去。继任活动也会促使董事会定期衡量团队的整体有效性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6、人工智能为候选人(和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由于招聘的工作量大,流转速度快,招聘过程复杂,很难保证不错过每一位候选人。随着聊天机器人这类高度精密的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程序来快速、有效地向候选人提供目前的应聘进展,帮助导航求职网站、安排面试并提供建议。这极大地改变了候选人的应聘体验,增强了参与度,提高了整体满意度。 同时,聊天机器人还开始为希望申请组织新岗位的员工提供服务。员工不必鼓起勇气询问HR或老板是否有新的机会,可以直接与聊天机器人互动,聊天机器人可以提供空缺岗位的相关细节、技能评估和就业指导。 此外,某些组织还提供了“岗位中的一天”虚拟场景,候选人能够通过虚拟场景了解担任某岗位所需的条件,既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帮助候选人根据流程自主完成选择。聊天机器人还可以根据候选人的模拟行为,帮助雇主确定候选人是否能够胜任某岗位。相当一部分受调研者认为候选人提供“岗位中的一天”式的模拟体验将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7、面向未来的技能再培养随着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日益加剧,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建议所有人,包括已经有工作的人,都要努力提高、丰富自身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炉重造,得到其他学位。如今许多行业的专业人士都在寻求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资质证书、认证和利基技能的计划。 组织将现有员工的技能再培养视为一项关键举措,因为许多现在看来至关重要的技能可能不久之后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光辉国际的调研显示,超过四分之一(27%)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表示员工的技能再培养是组织首要任务。为了帮助员工提升能力并尽可能留住员工,持续进行硬技能(如编程)和软技能(如敏锐度)培训逐渐成为常态。而且培训不仅仅针对技术型员工,为了满足未来需求,从销售到人力资源,每位员工都需要接受培训。 8、持续变革员工的技能再培养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当今的组织正在逐步走向持续变革的征程,仅仅一次变革举措已经无法适应未来。除了关注员工发展,组织还要重新设计岗位和结构,提高敏锐度和扩展性。 此外,组织每开展一次战略变革,员工就需要随之改变工作方式。因此员工需要仔细观察变革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在必要时进行修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企业文化能够驱动组织战略执行。 而且变革必须面向组织的各个层级,如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普通员工都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以及与团队成员合作。 9、“职场游牧族”的兴起全球企业都在应对日益发展的“职场游牧族”现象,职场游牧族指的是更换工作、组织甚至职业比他人更频繁的高绩效专业人才。 尽管光辉国际的最新研究表明,88%的专业人士认为频繁跳槽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影响,但大多数组织仍然认为雇用职场游牧族有较大风险。然而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这些组织可能往往会忽略职场游牧族的优势,这些优势源于游牧族的多学科经验、求知欲和高学习敏锐度。因此现在许多雇主都在想方设法让这些高潜力、多元且敏锐的“闪跳族”留在组织内部。 某些希望进一步推进其人才管理战略的组织正在使用成功者画像来全面选拔和评估跨学科人才,而非仅仅选拔具备与某岗位直接相关经验的人才。组织会寻找兼具软技能、能够处理模糊问题和不确定情况的候选人,因为这是帮助组织实现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趋势将产生的结果是,随着组织内部越来越灵活,会有更多员工不断变换岗位。 10、“选我们!选我们!”组织逐步提升雇主品牌影响力,吸引和留住优秀候选人仅凭有竞争力的薪酬方案并不足以吸引优秀、聪明的人才。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制定多渠道综合计划,如借助应用程序、活动、视频和聊天机器人等建立独特的雇主品牌主张,广泛吸引候选人。 如果申请者有意向,许多组织都会相应地修改招聘流程,更多为候选人考虑,包括减少面试次数以及避免多次输入个人信息的情况等。 专家表示,成为最佳雇主的诀窍是做到真实、透明。许多组织会重新理解企业文化以及员工真正关心的问题,通过持续性的敬业度小调研来跟踪员工的情绪变化。随后组织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固化这种文化。 例如,随着社会责任变得愈发重要,校园招聘活动中愈发常见的一种趋势是,组织通过向候选人选择的慈善机构捐款代替直接向候选人赠送礼物。 针对中国企业的用人趋势,光辉国际招聘流程外包及专业人才搜寻业务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周廉喆先生指出:“2019年中国经济和市场经历了很多挑战,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拐点,驱动未来发展的引擎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是突破挑战寻求机遇的关键,并且开始重新审视组织与人才战略,在改变中找到新的核心竞争力!”周先生还指出,“我们在一些项目中明显感受到了企业在“用人”方面从快速拓张,到精细化操作的改变,大部分企业开始逐渐脱离传统的同行猎寻的做法,并且更重视文化,特质、驱动力等因素,确保人才和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朝着共同的目标和战略前进。光辉国际致力于深耕中国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洞察,期待能在2020这个颠覆式变革时代与您携手并进。”   作者:光辉国际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RgNYOHZbrk0VNqperzR7g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1月08日
  • 国内行业动态
    打造HR数字化中台,助力HR数字化转型 —— 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设计思路浅谈 在产业互联时代,数据将成为所有企业的核心资产。基于大数据重塑商业模式乃至企业管理模式,并最终将引领人力资源管理必然地走向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就是顺应这种时代潮流,致力于帮助用户构建数字化中台,通过数据重新构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体系。   一、基于中台战略的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规划 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不应该是在荒漠上凭空开发的大厦,而是应该依托成熟的产品和业务进行升级。笔者对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的思考,就是从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以及客户成功实践的角度出发。如果说HR共享服务是业务中台解决方案,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就是数据中台解决方案,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图下所示: 中台战略主要包括技术中台、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基于这三个中台共同构建数字化中台。其中,数据中台的核心是人才发展体系,通过人才画像、岗位画像、人才盘点等实现员工数据的横向连接和纵向穿透。业务中台的核心是服务云、协同云、管控云、智慧云和生态云,通过这五朵云构建面向全角色、全渠道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业务中台为数据中台输出数据,数据中台通过数据清洗、数据建模、管理画像、管理看板等实现基于数据的管理可视化。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基于HR共享服务的业务中台是数据中台坚实的业务和数据支撑,而基于人才发展体系的数据中台是助力业务中台的数字转型和管理提升。   二、基于共享服务的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设计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时代的风潮,如何实现人力资本数字化转型,就必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笔者根据仁云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的规划设计经验提出个人观点,并期待业界同仁的不吝赐教。 笔者认为,数字化平台建设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包括业务智能化、管理可视化、决策智慧化和员工自驱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数字化平台的第一个层级,解决的是业务智能化,通过场景判断、场景记忆、意图识别等实现业务的智能驱动。 数字化平台的第二个层级,解决的是管理可视化,通过管理画像、管理看板等,实现数据基于业务逻辑的管理串联并个性化展示。 数字化平台的第三个层级,解决的是决策智慧化,通过数据建模和管理解决,实现行为预测、绩效预测、经营预测等。 数字化平台的第四个层级,解决的是员工自驱化,通过任务智能分配、数据自动采集、全面薪资计算、员工自主成长等,实现公司加雇员模式向平台加合伙人模式的转变。 在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的四个层级中,第一和第二个层级在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也可以进行基础性部署。 以上笔者仅从中台战略和设计思路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仁云人力资本数字化平台不仅已经有成熟的产品,而且还有成功的客户实践。如果您对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感兴趣,希望能有机会共同探讨和交流。   作者:叶曙光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1月07日
  • 国内行业动态
    易路宣布完成C2轮数亿元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2020HRTech领域首笔融资事件 ​专注于薪酬管理的HR SaaS服务商「易路软件」(以下简称“易路”)今日宣布完成另一笔数亿元规模的 C系列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高瓴资本、SIG(海纳亚洲)、常春藤资本和GAH联合追加投资。 本轮融资继2019年7月SIG领投的2亿元C1轮融资之后时隔不到半年,在此期间易路接受了多家投资机构的密集调研,调研方一致认可易路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前景。最终易路选择了钟鼎资本作为本次C2轮的领投方。钟鼎资本合伙人尹军平表示,“HR SaaS在美国有很多大市值公司,而薪酬计算模块又是HR SaaS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易路从薪酬计算切入HR SaaS市场,通过极强的产品力,又恰逢中国的个税改革机遇,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客户认可。易路团队在SaaS和人力资源领域经验丰富且极具创新能力,我们相信易路未来能够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成为最头部的科技公司。”从中国企业服务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企业数字化管理的体系成熟以及员工对互联网应用的习惯,许多大中型企业管理者都希望借助互联网化管理流程+大数据化管理分析的手段提升整个组织的人效并更为关注人力成本的实时管控,因此很多企业有非常强的意愿使用理念先进的HR SaaS平台。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管理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模块,而作为提供以复杂薪酬管理为核心的一站式人力资源云平台的易路软件,也因此更容易成为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选择。借助SaaS平台实现人力资本的资源灵活配置,人力成本和结构实时优化调整,才能满足企业高速、多变的业务发展。此外,易路2次融资时间间隔较短,也得益于国家2019年个税改革政策大潮的推动。随着社保个税改革的深化,各类税基调整和抵扣细则的频繁发布,对中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全新的挑战,政策变更的实时监控合规需求日益提升,6项附加扣除、累计预扣和汇算清缴等诸多计算因子,也让更多企业原有的本地化部署软件无法满足管理要求,纷纷转向具有强大薪酬管理能力的HR SaaS平台。 因此,各大机构在看到易路2019年保持高速增长的数据之后,当即就做出了投资决策,并希望易路着眼人力资源领域的长远布局,持续技术和服务的沉淀,增厚客户价值。 易路软件董事长兼CEO王天扬表示,“本次融资主要是为了加强并丰富公司核心产品:以复杂薪酬为核心的一站式人力资源云平台People+的产品研发创新,同时利用AI、RPA和事件驱动引擎等创新技术提升产品在人力资本实时优化领域的应用。易路在2020年还将以中国即将首次发生的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为切入点,为企业推出围绕全面薪酬体系(Total Rewards)的多方位一站式服务,整合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帮助企业HR解决薪酬管理和多服务商协同管理的挑战。中国HR SaaS的创新离不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更离不开互联网人才,本次融资很大一部分投入也是吸引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入,甚至成为易路的合伙人,利用他们跨行业跨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易路一起打造出世界领先的人力资源管理云平台。” 同一时间,易路软件也宣布盛一梅女士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盟,出任CRO(首席营收官),全面负责易路的市场营销管理及收入增长。过去26年, 盛女士一直致力于高端服务业、高科技行业和零售业的战略咨询、跨国公司亚太及全球管理,是业内知名的500强企业高级经理人、女性领导力领袖和亚太领导力教练。加入易路软件之前,盛女士曾供职于美国微邦公司和全球人力资源行业市值第一的公司ADP。在任美国微邦全球COO期间,盛女士致力于通过SaaS业务多渠道帮助一线员工赋能和职业提升。2007年 至2017年,作为ADP中国初创领导核心,盛女士任ADP亚太区服务和运营副总裁,并用十年时间将团队从十几人扩大到数百人,成为覆盖14个国家和地区著名的以科技驱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团队。 这是2020年伊始,中国人力资源软件服务领域的首次巨额融资事件。在经历了2019年经济寒冬,企业服务市场的融资热潮也出现衰退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投资机构已经把关注点放在那些以科技驱动增长,以数据证明价值的行业头部企业上。而这些具有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资本的重仓注入,也将为易路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最终推动人力资源这一传统行业的彻底转型提供长远充足的助燃剂。   关于易路易路软件(eRoad Software)是亚太区领先的以薪酬为核心的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北京、成都、深圳、香港、美国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目前服务上千家中大型行业领头企业客户。通过易路人力资源SaaS平台,服务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国内480个城市超过200万名企业用工,满足不同行业、地区企业的复杂薪酬设计、核算及发放需求。
    国内行业动态
    2020年0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