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kedin
    LinkedIn 公布上季财报,宣布收购 Connectifier LinkedIn 今天公布了上一季度财报,虽然盈利强于预期,但是对今年一季度的盈利预测远逊于预期,导致股价盘后暴跌 30%。   LinkedIn 同时在财报中公布的还有对Connectifier的收购,Connectifier 是一家初创的招聘类科技公司,交易的细节条款并没有被披露。LinkedIn 在财报中写到:“对 Connectifier 的收购将会补强我们的核心产品,加速公司的战略布局,提升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搜索和匹配技术,以帮助招聘经理找到更合适的人才。”   Connectifier 的创始人 Ben McCann 和 John Jersin 之前在 Google 工作,其搜索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搜索指数包含了 4 亿个求职者信息。去年Connectifier 一共完成了 600 万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 Goldcrest Investments、K5 Ventures、Okapi VentureCapital、True Ventures 和 Andrew Chen.   Connectifier 的用户包括 Dropbox、eBay、Facebook、Netflix、PayPal、Salesforce、Twitter 和 VMware 等。Connectifier 拥有免费和付费的产品,其产品线在短期内会保持不变。Jersin 在一篇博客中表示,不是全部团队都会加入 LinkedIn,“部分团队成员将会开始人生的其他旅程,我们的研究部门将搬到湾区,并在 LinkedIn 的 Talent Solutions 产品线担任重要角色”   LinkedIn 最近比较重要的收购还有Fliptop 和 Lynda。   本文编译自:venturebeat.com
    linkedin
    2016年02月05日
  • linkedin
    校园职业社交 Handshake 获 1005 万美金 A 轮融资,想让小白们更清楚自己该入哪行 大学生职场社交软件Handshake在今日宣布已获得 1005 美金的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的领投方为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KPCB),跟投方为 True Ventures,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和 Lowercase,据该公司透露,由于估值还是不到 10 亿美元,暂时还不方便透露。而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展校园数量和产品的完善。 Handshake 创立于 2014年,在当时为寻找实习、就业机会的学生提供资源,通过建立社交网络,将全国性的资源展示出来,包括传统职业中心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 创始人 Garrett Lord 称,Handshake 跟 LinkedIn 有很本质的区别。Handshake 就是定位给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小白使用,“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你在 LinkedIn 上会更关注其他设计师,并优化自己的选择”,但在大学环境中,用户还在被告知,该选择哪个方向,是工程师、设计师还是企业家,这些选择在 LinkedIn 上是做不了的。 Handshake 表示已经覆盖到全美 60 所学校,包括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Lord 表示,很快会拓展到 80 所。目前已有超过 130 万学生档案,超过 40000 个活跃公司,这些公司占据财富 100 强的 80%。 对于招聘方而言,借助 Handshake 可以将招聘范围拓展到全国各地,并减少招聘会的数量,用于寻找更适合入门级职位的人才。Lord 称,Handshake 正在开发的工具可以让招聘方更快的找到适合的学校和学生。本次融资,除了扩大服务,新资金将用于建立 Handshake 的品牌,接下来可能会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系统等。 原创文章,作者:董雨晴 来源:36氪
    linkedin
    2016年02月04日
  • linkedin
    LinkedIn前高管张溪梦创业 推商业数据分析平台GrowingIO HRTechchina北京报道,12月8日下午,Simon Zhang 创办的商业数据分析公司GrowingIO发布首款实时商业数据分析产品GrowingIO V1.0,该产品同时适用于Web页面、HTML5页面以及iOS/Android客户端的数据分析。 Simon 是硅谷华人大神人物,单枪匹马创建Linkedin公司的数据分析部门,从几个人到现在80多人的团队。而GrowingIO其他主创团队成员也多来自LinkedIn、eBay 、Coursera、亚信等国内外互联网及数据公司,2015年5月回国创业。目前,GrowingIO已获得经纬中国创始人邵亦波、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美国风险投资基金NEA的22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 本次发布的产品GrowingIO V1.0实现了无埋点数据采集、全面收集实时数据、一键出图、实时数据分析等功能。GrowingIO V1.0上手简单,只需加载一次JavaScript代码或SDK即可使用,极大缩减了安装和调试的时间。用户加载完成几分钟后,就可以实时采集到页面任一元素的用户交互数据,而不用提前定义需要采集的事件和功能,就能实时地看到所有的历史数据趋势。 张溪梦表示,其开发的是普适化产品,而非定制化服务,所以这个方案不需要定制,而是全自动化完成。 对于收费模式,GrowingIO将以客户的客户数量为标准进行收费,GrowingIO除了提供相应代码,并提供分析师为客户提供数据体系建立的培训。以此计算,平均每个月每个客户所花费用约为500至600元人民币,这一价格是企业建立基础数据分析团队成本的5-10%。 继LinkedIn、Facebook、Twitter等硅谷互联网公司依靠数据分析实现闪电式扩张后,国内互联网行业也开始反思,通过烧流量、大规模地推、补贴等粗放手段,赢得用户增长或者收入增长的模式是否可以持续。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了数据驱动业务增长的尝试,希望借助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以最低成本甚至零预算,获取客户和收入的指数级增长,成为和上述明星公司一样的“增长黑客”。 张溪梦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红利窗口正在逐渐消失。对于在过去5-10年里崛起的互联网企业而言,粗放商业模式带来的利润和利润率已越来越低。 ”我们希望能帮助这些企业,用商业数据分析这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实现运营效率、用户数和收入的指数级提升,而不仅仅是依靠直觉和过往经验”, 这也是张溪梦和几位联合创始人回国创业的初衷。   GrowingIO虽仅成立6个多月,但早在内测期间就已经获得如北森、销售易、猎聘、Ucloud、明道、今目标、环信、亿方云、美洽、易快报等大中型SaaS公司在内的首批近百家合作企业。
    linkedin
    2015年12月09日
  • linkedin
    LinkedIn创始人霍夫曼:多数独角兽公司将倒闭 据外电报道,风险投资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的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周二表示,当前许多私有初创公司的估值都达到了数十亿美元。但是在它们当中,许多公司的估值在公开市场都不会得到认可。   市场调研公司CB Insights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140家初创公司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此类公司也被称为“独角兽”公司。霍夫曼预计,在这些公司当中,只有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最后能够“幸存下来。”   霍夫曼周二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表示,“许多独角兽公司当前的估值,都远远超过了它们上市时的估值。公开市场已有大量的相互反馈,但是私有市场却有一些有实力的投资人,愿意对初创公司进行投资。这也就意味着初创公司能够非常轻松的获得高估值。”   随着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人争相对热门初创公司进行投资,后者在首次公开招股前的估值也出现了暴涨。因为初创公司已能够通过融资募集到与上市相同的资金,且获得更高估值,鉴于此,初创公司目前都希望推迟上市。最新的例子就是正筹备在本周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的移动支付公司Square。按照最高发行价计算,这家公司的市值将为42亿美元,远远低于该公司去年最后一轮融资时60亿美元的估值。   末轮融资 霍夫曼表示,他工作的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 Partners正越来越警惕初创公司的末轮融资。初创企业通常会向投资人提供一些风险保护措施,引诱投资人参与他们的末轮融资。在这些保护措施中,清算优先权是企业最经常使用方式,意味着当初创公司破产时,一些大型投资人会首先获得清算后的补偿。   霍夫曼说,“我们一直极力的反对Greylock Partners投资的企业这样做。”霍夫曼目前也是Airbnb的董事会成员,这家私有公司当前的估值已达到255亿美元。不过霍夫曼对此表示,“我丝毫也不对Airbnb拥有这样的估值感到担忧。”他说,Airbnb的业务仍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来源:腾讯 作者:明轩
    linkedin
    2015年11月18日
  • linkedin
    中国拼速度,硅谷看技术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李北辰   导读 : 当谈及两地创业公司差别时,里德·霍夫曼多次重复了“速度”二字:“中国的企业家非常有活力,积极主动,你知道硅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中国比硅谷的速度还要快。”   里德·霍夫曼先生又来中国了,且这次比往日更忙一些,短短几日,从LinkedIn自家的“领英·影响力”,到腾讯WE大会,如新戏宣传期的演员一般繁忙赶场,似乎并未让他露出疲态。霍夫曼先生上周末的最后一场活动,是领英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办的第九辑“领英·影响力”,与他对谈的是其多年好友,日本互联网第一人,MIT媒体实验室总监伊藤穰一,对谈主题则是:商业的未来。   嗯,作为一项在不确定性中调动理性与感性,运气与勇气的全能游戏,谈论商业的未来着实是个令人兴奋的话题,而你得承认,身为LinkedIn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投资过Facebook、Zynga、Airbnb、Flickr、Mozilla等160多家创业公司的“硅谷人脉王”——一个十足的“商业明星”,霍夫曼绝对是谈论这个话题的好人选。   但也许是身在中国的缘故,除了与伊藤穰一的对谈,几场活动下来,里德·霍夫曼谈及最多的仍旧是中国与硅谷——两个全球创业热潮最高涨的地理坐标之间的异同,尽管用“对标”二字定义14亿人口的中国和400万人口的硅谷稍显怪异,但至少在霍夫曼自己的举例中,全球前15个上市互联网公司之中,中国占了5个,硅谷则有8个。   当谈及两地创业公司差别时,他多次重复了“速度”二字:“中国的企业家非常有活力,积极主动,你知道硅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中国比硅谷的速度还要快。”他举了LinkedIn在中国自身的例子,“沈博阳是领英(中国)的负责人,我们把整个开发团队放到一个酒店开发产品,这在硅谷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速度就能这么快。”   当然,在多数方面,中国与硅谷之间尚存巨大差距,中国可能追得上,也可能永远不,但毫无疑问,不同的优势与积淀,让这个时代两位big player都探寻出了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以及未来更多共舞的可能。   让我们听听霍夫曼怎么说——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中国与硅谷的首要共性,即是“都拥有广大的本土市场,这也意味着企业家首先要针对本土开发非常好的成功的产品,然后再把它做大。”当然,他也同时强调了硅谷特殊的“全球视野”基因,“硅谷企业从一出生就有一个全球视野,几乎所有硅谷创业公司只要产品一发布都是全球性的,比如说Facebook,其实是专门有一个语言的应用提供给用户,是支持世界上所有语言的……硅谷更擅长把企业推向全球,现在中国有一些创新理念,他们更关注的是中国市场本身,而我们更关注直接走向世界。”   第二,同样浓厚的创业文化——而创业文化的一部分就是愿意承担风险,不断尝试失败,中国和硅谷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第三,技术人才。从全球来看,中国和硅谷是唯一两个能拥有大量技术人才的地方。   第四,竞争。中国有很多——硅谷也是,数以千计的初创企业在竞争,所以有很多的并购,他们不断地发生演变。   第五,融资环境。可以获得大规模的风险投资,这能让企业迅速做大,中国和硅谷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好的。   当然,相比于共性,中国与硅谷的不同之处似乎更值得被探讨,就拿融资环境来说,举个例子,如你所知,尤其当各个领域已露锋芒的创业项目进入中后期,相比于硅谷基本由专业VC机构投资,中国则更多地由BAT主导,而哪怕像苹果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没有像BAT这般(尤其是腾讯)在诸多领域广撒网,他们更多偏向投资那些技术门槛相对高企的团队,且多数时候与自身业务息息相关。   你或许可以把这种差异理解为视野与格局的不同,看看那些估值甚高的创业公司,无论是Uber,还是利用大数据模型洞察真相而为人侧目的Palantir,更别提致力于将人类移民火星的SpaceX了,技术驱动属性再明显不过,里德·霍夫曼也坦言:“硅谷的技术积淀更深刻,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学,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也更加深刻……硅谷有非常深的技术能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空间探索、生物技术、核能技术等等,它们来自于大学或者是企业的实验室。”而中国科技公司所为,大多数时候是在用新手段改造“老”生意,而非技术本身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有钱有流量的BAT终成BAT的最大原因之一。当然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那么酷罢了。  
    linkedin
    2015年11月13日
  • linkedin
    国内职场社交屡遭冷场,“职圈”能否“招”出新高度?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   文/马凤仪   无论是专注于职场社交的“脉脉”,还是专注于企业招聘的平台“拉勾网”,都想要在招聘的沃土上“招”出新高度,但较于国外市值过百亿美金的社交巨头Linkedin来说,国内除了微信算是社交圈里的“独角兽”以外,还有谁敢与其比肩?今天向读者介绍与Linkedin类似的职场招聘社交平台——职圈。   职圈是集简历投递、社交于一体的移动端职业社交平台,致力于帮助求职者找到能帮用户找工作的人,打造从实习和首份工作到后续职业发展的全职业生涯社交圈。其核心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改造在线招聘,对企业和职位进行多维度深度数据刻画,精准匹配求职者和目标职位。   目前,职圈关注的是在校生实习和第一份工作,以校园为切入点。其优势在于校园O2O的布点,围绕大学生求职的刚需,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如免费打印简历、简历和面试指导、以及求职相关的物品优惠信息等   职圈有以下几个功能特点: 1、利用大数据连接求职者和职位信息:根据求职者对职业信息的需求、职业兴趣、或求职者自身的专业背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性格测评结果、学历能力素质等方面因素,向求职者推送个性化的职位推荐信息。同时,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用户的使用数据将会自动上传至后台服务器,用于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从而帮助系统更好的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兴趣点,做到更精确的人职匹配。   2、社交求职:职圈基于用户的手机通讯录或教育背景,利用后台算法深度挖掘人际关系,通过大数据匹配二度人脉、校友、老乡等与用户可能产生强关系的人,描绘出用户的真实社会图谱,快速构建用户的人脉网络,帮用户找到能够帮助找工作的人。   3、身边的服务:目前职圈已在北京地区80%以上高校开通了身边的打印店功能,职圈用户通过职圈入口找到身边的打印店,可享受简历的免费打印服务。 在未来,职圈会面向个人用户进一步推出如身边的职业规划师、身边的培训机会,面向企业推出一站式校招解决方案等更多服务,切入求职产业链的上下游,打造完整的求职生态。   同类竞品众多(天际、若邻、猎聘、优士、大街、经纬等)竞争压力相对较大,例如,已经建立初步的品牌知名度的脉脉,其优势在于起步早,积累了一定的用户数量。但脉脉主打的是已经在职场上有一定基础的人,在脉脉上,大多是用来找寻职场熟人和牛人的,导致脉脉上的活跃用户以HR和猎头为主,实际运营上与职场社交的定位产生偏差。同时脉脉上入驻很多职场金字塔顶端的高端人士,明星效应十足,但在用户求职需求上并没有多大价值。   Linkedin作为全球职场社交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拥有着强大的品牌背书,但对于任何外企来说,进驻中国市场,在中国特殊文化的背景下难免会“水土不服”。所以Linkedin后续推出了“赤兔”,较于Linkedin来说社交场景更为轻松,可用Linkedin账号登陆账号,并导入人脉关系,赤兔的目标人群同职圈基本相同,都是定位于步入职场和处于职场上升期的年轻人。虽然赤兔后台如此强大,但遭遇中国市场,并没有预期的火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的职场社交强调酒桌文化,本质上更偏向于熟人社交。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又往往倾向于线下面对面沟通。   职圈8月8日正式上线,重点在北京各大高校,已经有了近万个用户了。目前在北京高校内有100多家签约打印店。但笔者认为,打印简历的费用并不高,用此来吸附用户,力道尚浅。   团队方面,职圈创始人兼CEO吕云,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IU 计算机学院博士后、北航铭品大数据创新实验室首席科学家、FIU高性能数据库研究中(HPDRC)资深研究专家。领衔研发和部署了在线GIS大数据研究系统TerraFly和智能掌上地图ITPA。曾在大数据国际权威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and Technology(TIST)》、《JournalOf Big Data 》等发表核心文章。   据悉,近期职圈已拿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A轮融资计划正在筹备中。  
    linkedin
    2015年09月11日
  • linkedin
    村长专栏:领英推出『实时对话』功能 LinkedIn领英周二(美国时间)正式推出“实时对话”功能了! 先上两个截图 这个界面像什么? 对了,微信群聊! 还有手机版,就是一个商业版的微信。     中国地区用户如果看不到,不要奇怪。领英官方说目前只在英语地区推出,而且新功能一向是滚动推出。安卓和iOS移动端的不同语言版本也将在今后几周陆续推出。 领英管理者也说,等待已经结束(The wait is Over) "New messaging experience comes to LinkedIn, finally." 这个实时对话的功能也是目前领英中国移动应用‘赤兔’的最大卖点;这个格局有点像领英家里的QQ追着微信打架,只不过目前赤兔的影响力还远不及微信当时的情况,所以LinkedIn实时对话功能推出对于赤兔是良性竞争还是坏消息目前很难说。 对于领英3亿8千万用户而言,能够实时对话并发送表情、图片是一个重大的革新!在冰冷的职业社交领域加入了更多的色彩和人性化的内容,是领英对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微信汹涌挑战的正确回应,对于获取新用户、增强用户的粘性和使用频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月(9.22)我有一次关于领英的公开课,希望届时有更多关于这个新功能的介绍和应用分析。欢迎感兴趣领英和社交招聘使用的朋友报名参加!可以点击底部“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关于村长微信=== ☞ 村长是猎头服务平台『基摩村』创始人,关注前沿招聘理念和动向。希望和更多HR或招聘从业者做朋友!
    linkedin
    2015年09月06日
  • linkedin
    LinkedIn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了33%;普通股股东净亏6800万美元,同比亏损加大 美国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今天发布了该公司截至6月30日的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LinkedIn第二季度营收达到7.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680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03万美元。   与分析师比较: 财报显示,由于成本增加和美元坚挺影响了美国海外市场之外的盈利价值,LinkedIn第二季度亏损进一步加大。但是由于第二季度营收和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每股摊薄利润以及今年全年营收预期都高于市场分析师的预期水平,受这些因素的拉动,LinkedIn当日盘后股价呈现上涨的大好局面。   LinkedIn第二季度营收为7.12亿美元,高于市场分析师预计的6.8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55美元,高于市场分析师预计的0.30美元。与此同时,LinkedIn预计2015年全年营收将达到29.4亿美元左右,高于分析师预计的29.1亿美元。   财务详情: LinkedIn第二季度净营收达到7.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34亿美元增长了33%。其中,人才解决方案营收为4.43亿美元,同比增长38%;营销解决方案营收为1.4亿美元,同比增长32%;优质订阅服务营收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22%。   LinkedIn第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680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03万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inkedIn第二季度净利润为7100万美元,上年同期该利润为6300万美元。   LinkedIn第二季度调整后的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为1.63亿美元,占据了公司营收的23%;上年同期为1.45亿美元,占据了公司营收的27%。   LinkedIn第二季度符合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每股摊薄亏损为0.53美元,去年同期为每股摊薄亏损为0.01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LinkedIn第二季度每股摊薄收益为0.55美元,去年同期为每股摊薄收益0.51美元。   按照地区划分,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美国的营收为4.45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18亿美元;来自国际市场的营收为2.6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16亿美元。   按照渠道划分,LinkedIn第二季度来自于现场销售渠道的营收为4.4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19亿美元;来自于网络的营收为2.71亿元,去年同期为2.15亿美元。   业绩展望: LinkedIn预计,该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营收将介于7.45亿美元到7.50亿美元之间;预计第三季度调整后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将介于1.46亿美元到1.48亿美元之间;预计第三季度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约为0.43美元;预计第三季度折旧和摊销支出约为6900万美元;预计第三季度股权奖励支出约为1.28亿美元。   LinkedIn预计整个2015年营收约为29.4亿美元;调整后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净利润(EBITDA)约为6.65亿美元;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收益约为2.19美元;折旧和摊销支出约为2.78亿美元;股权奖励支出约为5.1亿美元。   股价表现: 在周四的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LinkedIn股价下跌4.85美元,报收于227.15美元,跌幅为2.09%;在发布财报之后的当日盘后交易中(截至发稿之时),LinkedIn股价止跌上扬12.85美元,到240美元,涨幅为5.66%。在过去的52周,LinkedIn最低股价为178.76美元,最高股价为276.18美元。(悦潼)   来源:腾讯科技
    linkedin
    2015年07月31日
  • linkedin
    要在 LinkedIn 上下载个人资料变得更麻烦了 LinkedIn 改变了处理用户下载个人资料的政策,令大家要备份自己的资料时变得更麻烦了。   本来大家要在 LinkedIn 下载自己的联系人清单、其他有关个人的信息,如个人的 LinkedIn 动态、IP 记录和搜索记录时,只要按下载就可以即时取得了。可是现在 LinkedIn 跟 Google 和 Facebook「接轨」,用户需要申请并等候少于三日才可以下载到有关资料。   所以,HRTechChina小编提醒大家:假如大家要在特定日期前取得上述资料的话,记得提早最少三日申请噜。
    linkedin
    2015年07月27日
  • linkedin
    【观点】LinkedIn收购Lynda开始被外媒唱衰? 今年4月份,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宣布将以15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形式收购私营在线教育公司lynda.com。 LinkedIn的CEO杰夫.韦纳在声明中表示,“LinkedIn和Lynda.com的使命高度一致,两家公司都致力于帮助专业人士提高职业技能。”杰夫.韦纳表示,此次收购将允许LinkedIn的3.5亿用户使用Lynda这个职业技能提升和教育平台。LinkedIn的产品内容经理瑞安 罗兰斯基(Ryan Rolanksy)描述了双方合作后为用户创造的前景:求职者不仅能够了解所申请职位所需的技能,还可通过LinkedIn观看课程马上习得这些技能。   不过,最近来自Seeking Alpha的评论文章也从一些方面表达了对LinkedIn收购Lynda所不看好的观点,而Lynda.com也刚刚发布了6月财务报表。    财务上的表现 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2014年实际亏损62,495,000美元(6249.5万美元)。虽然看起来,公司的现金流目前是正数,业务产生了3650万美元现金。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6700万美元的股份补偿。让我们假设LinkedIn此后将不再支付这些费用。甚至可以更为乐观, 假设公司将不再在新的内容投入资金。这意味着摊销费用(1050万美元)将不是成为一笔经常性费用。将这些费用增加到负项中,得到了1400万美元的可持续盈利。即使采用了这些不太可能的假设15,亿美元的价格仍然意味着LinkedIn在100多倍的市盈率水平下购买了该公司。   应该有增长吧?增长肯定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期望的那么高。公司的收入在2013年增长了34%,2014年27%,2015年第一季度为25%。与此同时,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从2012年的26%增加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37%。趋势很明确——不仅是增长速度放缓了,而且公司还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才能达到这样的增长速度。     可能出现的协同作用 Lynda.com自称是一个“领先的在线学习公司,可帮助任何人学习商业知识、软件、技术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个人和职业目标。”它的主打产品是由各种行业专家制作的视频,以收取订阅费用的方式将视频出售给客户。   LinkedIn和Lynda.com的目标人群很相似:想发展自己专业技能的人。理想的情况是,LinkedIn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吸引Lynda.com用户以优惠条件注册。虽然表面上这是有道理的,有一个巨大的吸引。但是否大部分Lynda.com的用户已经(或将要)是LinkedIn的用户呢?例如,教育机构是Lynda.com巨大的客户。根据简单调查,40%的大学生已经在使用LinkedIn,所以Lynda.com并不是可以为LinkedIn扩充用户的有效通道。   也有人建议Lynda.com开发新的功能,为完成相关课程的用户提供证书,并在LinkedIn上显示证书及课程的信息,增强用户体验。但Lynda.com用户更关注的是课程视频,Lynda.com所提供的证书的价值有局限性,意义较低。另外证书计划也面临着一些艰难的竞争。例如, 免费的教育平台Coursera也已经提供了类似的证书计划。   结论: 1、Lynda.com目前正在亏钱; 2、尽管投入了更多营销费用但增长已经放缓; 3、协同效应并不容易实现; Lynda.com不是一个能赚钱的公司。它正在放缓的增长速度及逐渐上升的营销花费会带来很多问题。可能会有协同作用,但实现起来难度较大。从量的角度来看,收购没有任何意义。   来自:POWER教育
    linkedin
    2015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