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名片全能王进军企业级市场,个人版用户突破1.1亿 自2009年推出名片全能王个人版,目前全球用户已突破1.1亿,其中活跃用户数有几千万,运营名片全能王的母公司合合信息INTSIG市场营销副总裁陈飒告诉记者。     名片全能王个人版是一款能为个人提供精准的名片识别和人脉管理服务的应用软件,支持识别近20种语言,有200多个国家的人在使用。在名片全能王个人版的全球用户中,日本占据了近12%的市场份额。     这款针对个人用户的应用软件,近日转向企业用户市场,并在日本首度推出名片全能王企业版(CamCard Business)。   名片全能王个人版与企业版在功能与推广上,各有哪些差异?以下是动点科技记者对陈飒的访谈。   问:日本是名片全能王企业版进入的第几个海外市场?在日本的推广渠道是怎样的? 答:日本是全球发布的第一个海外市场(也是首发市场)。后续将在美国(10月)、欧洲(11月)、韩国(11月)及东南亚将陆续展开。 日本的推广渠道有很多,一方面依靠电信运营商,如日本软银;另一方面为企业应用的销售渠道,跟我们合作的公司有数千家企业客户销售资源。     问:名片全能王企业版的用户,一般是哪类型企业? 答:名片全能王企业版,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很好的嵌入到大企业的CRM或ERP系统中。所以,名片全能王企业版适合几十个人的创业公司,也适合数万人的全球性跨国公司。尤其适合在全球多处开设分公司的销售型企业。     问:名片全能王企业版与个人版在功能上,有什么不一样? 答:功能上,企业版和个人版最集中的功能点,是可以快速拍名片、智能管理名片,直接用手机交换电子名片。而企业版针对企业销售人员的特点,可以分权限、分级别来管理企业的销售人脉。也就是说,销售总监可以查看属下销售经理的所有名片;而总经理可以查看所有人的名片。同时,销售人员可以很便捷地将销售会谈纪要和提醒等直接记录在名片背后,还可以智能设定拜访地图。这些都是企业版独有的特点。也是契合了企业销售人员的需求,更为方便和快捷。     问:在企业版与个人版市场,面临来自哪些方面的竞争? 答:目前,在名片识别领域,个人版方面,我们是最好的,其余的竞争对手,和我们都是好几个数量级的差别;企业版方面,我们是全球第一个名片识别的企业移动应用,它可以对接很多主流的管理系统,如Salesforce、金蝶、用友等,是所有CRM等管理系统的很好补充。   来源:动点科技  
    产品
    2014年10月17日
  • 产品
    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作者:杨琳桦、吴戈        本来来源: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我有个朋友有专门“收集和研究各细分领域正有什么新进入者,以及它们可能颠覆谁”的嗜好。最近,他做了一张图,标题是: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注意:这些 App 大部分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据 CrunchBase 数据,部分还未披露融资,或根本还未有种子资金进入。 有意思。虽然招聘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积累型行业,要把这门生意做大,最终必然涉及该平台掌握多少企业和用户端数据,以及有多强的技术能将两者进行快速和最优化匹配,但没有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而这 6 个 App 在第一步即如何切入问题上,都显示出了一定方向性/未来性。 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是怎么玩的。 第一种模型 粗犷点分,可以将 Blonk、Jobr、Coffee 和 Switch 都归于这一类型,它的切入点更倾向/侧重找工作的人,即 Employee。而这一模型又以 Blonk 为最极端代表,它的煽情概念竟然是:可以与招聘企业的 CEO 聊天。想想看:一个公司的 CEO 该多忙,但我们竟然可以和他聊天。 我把 Blonk 功能结构走了一遍,产品逻辑大概是:首先用户进入,即可以选择用 LinkedIn 账号登陆,这也意味平台方能迅速掌握你的职业简历,然后,用户进入 “Tinder” 模式。 Tinder 是个位于洛杉矶的初创公司,其创新之举是能让男女双方用非常简便的方式进行社交选择:把页面左滑表示不喜欢,右滑表示喜欢,而只有当双方相互喜欢, 才可以聊天。Blonk 把 Tinder 的极精简功能应用到了职业领域。 据 Blonk 自己透露,创业和投资大师 Peter Thiel 的一个面试问题启发了他们。Peter 经常问来面试的人:“什么是别人都不认可但你自己很相信的事?”Blonk 团队说,他们喜欢这个问题,并由此开启让应聘者和 CEO 直接文本对话的应用。 目前已有 100 多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 Blonk 上滑来滑去,并直接导致一个叫 Johnathan Osacky 的软件工程师被初创公司 Slice 雇佣。我也用了下这个软件,Blonk 匹配给我的第一个公司是 Lyft,他们在招社区经理。 当然,用过后很快会发现:不是所有企业你都可以和 CEO 聊天,尤其是像 Lyft、Adobe 这样规模偏大企业。比如 Adobe,你对话的仍是 HR 的人“Recruiting Engineer”。Blonk 目前融资情况不明。 Coffee 和 Switch 同样投资不明。以下是 Jobr 拿钱情况,它在成立 5 个月后拿了 200 万美金的种子资金。   第二种模型 第二种模型则以 Poacht 为代表,这是一个明显侧重企业主即 Employer 模型,除用户端同样直接连接 Linkedin Profile 外,用户一进入,还被要求填写系列问卷调查,包括: Quit 目前工作,你有多认真?多少薪水能让你离开本职工作?此外,用户还被要求对 Included Benefits、Compensation、Career Advancement、Flexible Schedule 等选项进行选择。 这些功能设计都显示更侧重从雇主角度思考问题。然后,用户才到浏览初创企业的招聘页面,但此时,你可以直观看到你与对方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比如,我随便选了个叫 Thoughtwork 的公司,点击“喜欢”后,该公司招聘页面突然变成评分图,而评估匹配度的五大指标是:Skill、Employment evel、Education、Success potential 和 Historical 等。 很显然,对“工程师”这样的职位,我在“技能”上是狠不吻合的,所以它处于我五大评分中的最低分之一。   Poacht 对自己描述是:帮助雇主挑选那些正受雇于其他公司的最好和最有资格的候选人。它已完成种子投资,在成立半年后拿了 4 万美金。 第三种模型 第三个模型就是 Weave 了。从产品功能看,它更侧重基于地理位置的职业社交,如作为 C 端用户,同样基于 Linkedin Profile 进入,接着又是 Tinder 模式开启,左滑表示待考虑,右滑则表示愿与其匹配。 但你所能筛选的人物前提,都是 Weave 基于“地理位置”和“职业情况”帮你匹配。刚才我随便点了个人,真可怕,马上出来这么个对话,除以下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志紧跟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So what trends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these days?”   和记者一样好奇的人士,他的职业描述是:投资银行。   总结: 1)所有这些招聘 App 都基于一个背景,即近几年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如果仔细看 Linkedin 定位,它服务的其实主要还是中大型企业客户,且定价较高。这使一些刚成立的初创企业无处寻找合适人才,新型招聘 App 将解决这个问题。 2)他们都采用 Tinder 模式。 3)他们都基于/链接 Linkedin Profile,以迅速掌握用户职业履历数据,并利用核心算法进行匹配。 4)很多人虽然在职,但仍有寻找更好工作的意愿,在线市场缺乏这样一个平台,Linkedin 当年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崛起,但它的移动版实在太难用了。基于移动的 App,即使你不在电脑边,初创公司和用户间也能随地、即时和不紧迫地沟通,虽然招聘行业聊天模式到底是否行得通还有待验证,但对初创公司/年轻一代或许是有可能 Work 的,聘用一个人前,先各维度了解一个人;以及年轻一代越来越高频率的跳槽。 5)移动的垂直细分特点:这是不是个赚钱的行业?比如像零售,正发生的是整个行业大规模裁员,科技领域则是高利润行业,我们看到的这六个 App 基本重点聚焦在科技人才招聘。 6)与此同时,整个招聘业的商业模式恐怕是更难做了,比如像以前 51Job 还能通过出售广告位收费,但这些移动 App 都属轻模式,商业模式基本都应该是按效果付费,即实际达成结果,才能获得收入分成。 最后,昨天测试 Weave,微信上突然传来一声大喊:“Lynn!你是否加入 Weave 了,我看到你了!”原来我微信上一位朋友是 Weave 早期个人天使,希望我们很快会带来硅谷在线招聘领域行业内人士观点。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实施转载。
    产品
    2014年10月16日
  • 产品
    基于邮箱数据的人脉扩展和社交,Conspire有机会走出不同于Linkedin的一条路么? 你可能不知道Conspire,但你应该用过或听说过 LinkedIn,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拥有超过 3 亿用户。LinkedIn 现在已经成为精英人士扩展人脉、寻求职业必去的一个网站了,而一家初创公司 Conspire 正跃跃欲试从这位业内巨头手上分一杯羹。     不同于 LinkedIn,Conspire 通过用户的谷歌邮箱,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挖掘出用户想要认识和建立关系的对象。这种新型的社交关系建立方式不仅仅关注用户在互联网上谁可能认识谁,更关注用户与用户间相互认识的熟悉程度,以达到更好的为用户提供社交对象的推荐、建立人脉联系等业务。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将依靠分析用户的邮箱数据,甚至是分析用户在短信、FaceBook、推特等平台上的社交数据来完成。     Conspire 认为 LinkedIn 在用户扩展人脉上是存在弊端的。在 LinkedIn 上,用户可以查看朋友的档案(一度联系),还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查看目标用户的档案(二度联系)。在没有二度联系的情况下,还可以向无法查看档案的用户自主发送建立联系的邀请。     用户通过一个一个的间接对象,可以达到接近最终目标用户、建立强大的人脉网络等目的。     但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是,许多用户在一段时间后很有可能拥有了一大堆他们其实并不认识的朋友,甚至是从来没讲过话的朋友。随着这种 silence friend 的增多,用户的活跃度必然会受到影响。这就像人们进入某一个兴趣群,一开始积极的参与讨论,快速拉入了许多朋友,尔后越来越多不熟的人出现在群里,部分用户开始兴趣索然,一个活跃的大群慢慢分裂成一个个的小团体,最终这个群也逐渐消亡。     不同于这种模式,Conspire 感兴趣的是,用户与用户之间关系的强弱程度。在 Conspire 里,只有二者关系达到 Strong 的标准,才会为用户推荐、建立联系。并且用户无需,也无法自己发送建立联系的请求,这一切都将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分析邮箱联系的频率、最近的互动、互动响应的时间以挖掘关系的长度和深度来完成。     Conspire 同样提供通过间接用户来建立新联系的渠道,用户最多可跳跃建立联系的最大步长是 3 步,即在用户和目标用户之间还可以有两个间接用户,也就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比 LinkedIn 上的二度联系来的广,但加上只有关系强度足够强才能建立联系这一条件,Conspire 又比 LinkedIn 来的安全可信任。     现今社交工具的缺陷在于,面对一个在 party 上认识五分钟的朋友和一个在深交了 4 年的大学同学,他们往往无法区分这二者的区别。而大数据分析使 Conspire 能够做到这一点。     Conspire 的设想其实很棒。社交工具在互联网上的地位一直很高,也因此人们对社交工具的要求更加挑剔。社交工具在为用户提供一扇社交大门的同时,又要站在门边严格把关,不能让用户接触到太多不感兴趣的人,同时又不能把门完全关死让用户无法接触到想找的人。     其中进行权衡的选择不仅要依靠更准确、更高效的算法,同时还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   而后者对 Conspire 其实是不利的。 尽管 Conspire 声称不会拿用户的邮箱数据做其他事情,分析数据时也只会对消息的标题进行分析等等,许多的用户还是无法轻易的交出自己的邮箱权限。毕竟,在这个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社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年代,个人隐私从来都是用户考虑问题的首选。在 Conspire 上,邮箱权限很有可能成为 deal breaker。     Conspire 据说在其分析网站有 1300 万人的数据资料,而用户群远小于这个数量级,只有 10,000 人左右。我认为邮箱权限就是其中的症结所在。Conspire 想要跨过 LinkedIn 这座大山,并不是没有机会,最大的问题或许在于,面前还横着另一座叫用户隐私的大山。     Conspire 同时也获得了来自 Techstars 孵化器的 250 万美元的种子期融资。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Retric]
    产品
    2014年10月16日
  • 产品
    云智慧完成千万级美元B轮融资 10月14日上午消息,近日,应用性能管理运营商—云智慧宣布完成了由国内顶级VC领投,A轮投资方跟投的千万级美元B轮融资。     云智慧CEO殷晋介绍说,这笔资金将会被着重用在未来APM的产品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并通过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进一步完善云智慧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     对IT从业者来说,APM(应用性能管理)想必并不陌生。互联网经济正在崛起,作为IT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APM在互联网企业应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能对企业的关键业务应用进行监测和优化,提高应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保证用户及时得到相应服务的同时,降低应用性能维护的总成本。换句话说,一个企业的关键业务应用性能表现越好,其行业竞争力就越大,就更容易取得商业成功。     目前,云智慧旗下主要有监控宝和透视宝两款“宝宝”产品,其服务覆盖了电子商务、移动APP、游戏、在线旅游、在线教育、广告传媒、金融服务等众多领域,共有客户30多万家,其中企业级客户达18万家,而诸如小米、高德、同程旅游、陌陌、豌豆荚、环球雅思、用友等均是云智慧的用户。     殷晋表示,云智慧正在朝着企业大数据服务商的角色演变,APM是其基于企业应用的性能数据推出的第一个大数据应用,未来其大数据平台还将接入更多的企业业务数据,推出更多企业级的大数据应用。(木南)   来源:新浪科技
    产品
    2014年10月14日
  • 产品
    Wedg,办公桌上的个人云端服务器 爱德华·斯诺登曾揭露政府一直通过网络媒体秘密监视着人民的一举一动,这一爆料无疑让网民们在电子世界里变得越来越多疑。如果你的所有数据都储存在用户的云服务器里,那么有很大可能你的信息已经被情报机构获得(也有可能服务器的供应商为了商业利益而将你的信息挖掘出来卖给别的商业机构)。当今社会,用户们甚至不会察觉到当他们第一次注册使用云服务(比如Dropbox等)时,他们的隐私在无形间已经被当做商业机密被交易给其他商业机构了。     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反对这种为了商业利益而损害用户隐私的行为,有一个保护隐私的运动正在逐步开展。目前,有许多新兴产业正在领导这项运动。在涉及用户隐私方面,他们想要给用户更多的自主权来选择使用哪个云服务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自己建立一个云服务器用来储存信息还有收发Email,这就是Wedg。该服务器可以同步分享云服务器里储存的内容,还支持流媒体技术, 网页以及应用。但是这是一个个人云服务端——你的所有信息就储存在你自己的家里,而不是储存在第三方提供的空间里。因此,你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你的手机上获得你自己的文件。     Wedg如今正在蓬勃发展,它在英国的总部正在通过Indiegogo 众筹。这个集资平台来筹集资金,从而将Wedg的原型设计成一个商品推出市场。事实上,这是Wedg第二次尝试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筹集资金了,显然,第一次的集资活动并没有取得成功。从众筹活动获得的反馈看来,为了加快Ethernet和支持USB链接,Wedg更换了原先的硬件设施。Wedg连续更新了两次版本,第一个更新的版本是利用ARM处理器来运行,而第二个版本则是拥有Intel Atom芯片组的Wedg Pro。毫无疑问,后者更为强大。     如今Wedg的设计者正在大肆宣扬他们云服务的安全性。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保护隐私的云服务器,你不妨可以试一试。Wedg使用了AES和XTS-AES算法来传递512位字符,内置有密钥管理,双因素认证的移动应用,SSL连接,并且管理共享内容和GPG / OpenPGP秘钥。由于一些敏感的用户数据不能够储存在第三方应用里,这些数据必须存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从而防止外界服务器获得这些加密的信息。这项技术是利用开放源码进行开发的,虽然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代码还没有公开。 Wedg的设计师们希望能够引起其他开发者的兴趣,从而可以将这项云服务技术和其他应用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推出Wedg的时候提供更多的服务。创建者兼执行总裁Shehbaz Afzal是这样具体描述Wedg的特点的:“Wedg不仅仅能够存储文件,它还可以收发邮件,为用户提供媒体服务,比如分享电影,音乐,照片,其功能就跟其他的智能设备一样。此外,Wedg还可以上网,并且它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其他开发者可以在Wedg上开发新应用。”     此外,Shehbaz Afzal在采访中还表示:“我们还曾做过更多设想,包括设计出相册集,集中密码商店,比特币钱包等功能。如果我们可以在Indiegogo筹资平台上筹集到我们预期的资金目标13.5万英镑,我们就会着手开发网页平台上的办公软件,比如说Google Docs,Office 365这些更实用的工具。”     “如今我们的隐私正在受到各个结构的侵犯,更为可怕的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隐私已经暴露了。我们的选择也不多了,毕竟大部分的云服务器都存在着隐私泄露的危险。Wedg试图解决用户关于隐私泄露的所有忧虑,成为用户一劳永逸的云服务首选。它给用户相当大的自主权,此外,Wedg内部拥有一个硬件驱动更新程序,还有多重安全备份选择,我们还为刚使用云服务的新手提供了动态DNS路由服务,来帮他们熟悉云服务的使用。”     不管怎么说,Wedg也是第一个吹响保护隐私号角的个人云服务器。Afzal不但将Sherlybox视为他最大的竞争对手,他还紧跟着Pixeom(另一家个人云服务)的发展步伐。这些个人云服务器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都是为了迎合网络用户的需求——他们想要对自己的隐私数据的控制权,而不是将这些数据交给那些大型的云服务器。自从用户发现大型云服务器无法保护好用户的数据,他们无疑已经不再信任这些云服务器了。他们渴望看到更多的小规模的个人云服务出现在市场上,将用户的数据分散在小型的“仓库”里储存,这将给用户带来很大便利与控制权。     Wedg Pro版本目前在Indiegogo标价为219英镑,此版本拥有1TB的存储空间。另一个存储空间也为1TB的基于ARM处理器开发的Wedg售价则为149英镑。Wedg还为那些只是需要扩充存储空间的用户提供了一种无驱动的版本。筹资目标为7.1万英镑的Wedg目前已经成功筹资5.9万英镑。现在距离筹资活动结束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照这样的趋势看来,Wedg很有可能可以成功达到筹资目标。据估计,来年的三月这些投资商将会收到Wedg的送货排程。     Source:TC   编译:堆堆
    产品
    2014年10月08日
  • 产品
    脉脉试水商业变现 向创业公司提供招聘服务 职场社交App“脉脉”近日对外透露,已在近期试水盈利模式,以收费的方式向创业公司提供招聘、融资等解决方案。     脉脉相关负责人透露,脉脉目前采用基于见面的付费、评价等模式,针对创业公司推出人才招聘、顾问咨询、辅助融资等服务。“相比传统的猎头服务、财务中介,不仅更加高效,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其中,在招聘方面,脉脉通过数据库及大数据计算方法,可以帮企业精准找到需要的人才。另外,脉脉采用双向评价模式,在面试后,企业可以对应聘候选人做出评价,应聘候选人也可以对企业进行点评。     脉脉创始人林凡表示,虽然该服务还在内测阶段,但已有很多创业公司找到脉脉,希望进行合作。在未来,脉脉不排斥尝试更多商业模式。     资料显示,脉脉创立于2013年10月,今年8月完成了由IDG、晨兴联投的B轮2000万美金融资,估值达到1亿美元。脉脉官方数据显示,截止9月23日晚,总用户数已超百万。(完)   来源:DO NEWS
    产品
    2014年09月28日
  • 产品
    企业QQ同工作计划管理平台Tita达成合作,推计划管理模块 企业工作计划管理平台Tita和企业QQ达成合作,将在企业 QQ 上添加计划管理模块。企业在付费购买该模块后,用户在企业 QQ 面板上可以一键进入 Tita 计划管理,查看计划完成情况,安排工作任务。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周报、月报这样的计划管理工作有时会占用员工不少精力,而 Tita 希望解决的正是企业计划管理的效率问题,这也是 Tita 方面认为自己和竞品明道、云之家最大的区别。     在这一模块中,公司管理者可以在平台上下发工作计划的通知,员工的工作计划也可以在平台上实时更新。不同的工作计划系统会自动分类汇总,分发给不同的管理者。     同时,当用户有任何工作通知时,企业 QQ 都会弹出窗口的方式进行提醒,避免遗漏。     Tita 告诉记者,Tita 专注于计划管理,而企业 QQ 在多人即时通讯、企业社交、协作等方面有优势,Tita 可以对其起到很好的功能补充作用。   此外,Tita 刚刚在移动端完成了大幅度改版,在扁平化管理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计划隔级查看功能。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流光逐云]
    产品
    2014年09月28日
  • 产品
    YC出品的创业第一课:How to start a startup Sam Altman 是硅谷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新主席,这次他联合斯坦福大学一起,开设了这门叫做CS183B的课,目的是教给所有想创业的人该如何创业,课程内容非常基础。     之所以叫 CS183B,可能是因为此前有过一门类似的创业课,由 Peter Thiel 主讲,编号为 CS183B。     Sam 在 YC 的工作就是看项目和辅导创业,本课程除了 Sam 还会有各种大牌加盟,比如第一讲课的嘉宾是 Facebook Co-founder,Dustin Moskovitz。正如 Sam 所说,他发现在 YC 工作时,创业者们有 30% 的基础问题都是共性的,可以被概括的,而另外 70% 才是直接和项目或市场挂钩的。而这 30% 其实也是非常基础的内容,是每个创业者都该了解的。     CS183B 这门课一共有 20 讲,昨天刚刚进行了第一讲。如果一切顺利,我会持续跟进整理这 20 讲的内容,并加入一些自己之前在百度做 PM,在创业公司打杂,和现在做 VC 的经验、想法,供之后的创业者们参考,如果有任何建议和反馈等也欢迎邮件联系我。(kqu@yunqi.vc)     昨天第一讲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 Dustin Moskovitz 主讲的“为什么要创业”,另外一部分是由 Sam 主讲的“创业四元素”的其中前两点。     我们首先从为什么要创业入手,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Dustin 总结了三个最常见的创业原因,并且一一提供了基于现实情况的反驳,比如: 1)很多人想自己做老板,觉得现在的老板做的事情和方法看不过去。但事实是,创业之后,每个人都是你的老板。你要讨好你的员工,初创企业是难以承受核心员工的离开的;你要讨好你的顾客,你的身家性命和未来可能都在他们手里了;你要讨好你的合伙人,要小心翼翼的处理各种矛盾和分歧;你要讨好你的投资人,当然最近说资本市场泡沫的文章比较火,如果你真的靠谱,也可能是投资人要来讨好你了。     2)很多人希望工作有灵活性,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支配权。但事实是,创业的灵活指的是你可以灵活的把生命中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你的项目上。相信我,一个真正的创业者是 24 小时都在工作的,就连做梦都会想该如何做好这份事业。再加上你要随时待命,要做所有员工的榜样,所以创业其实不只只是监督手下人干活,或去参加会议发表演说那么简单。     3)赚更多的钱,有更大的影响力当然是一个比较实际的理由。但是 Dustin 想强调的是,在企业内部,或至少初创公司内一样可以实现这些事情,而不只是自己去成立一家公司。而且我自身的创业经历也让我知道,靠创业来赚钱是不靠谱的,因为创业就是要把所有赚来的钱都再投回去,除非你能把企业做到万人皆知,不然你自己的工资肯定还不如去大公司当个领导来得多。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创业的最好的最理想的理由呢?     “The best reason is you can’t not do it”——最好的理由就是你不能忍受自己不去做这件事。(Sam 补充说 Feel compelled by a particular problem, and starting a company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it,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而创立公司是最好的办法,其实是一样的含义,而几乎一样的理由我在豌豆荚创始人 junyu 的一次访谈中就听到过。)你意识到一个问题,并且觉得自己必须要去解决它,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有激情去面对前途的困难,才能够坚持 5 年、10 年,15 年熬出一个伟大的企业。比如我自己一路走来深知教育中现存的问题,我觉得教育中的很多问题,比如让学生们更有自主思想、更有选择意识、对自己的人生更有规划等都是我希望有人能够尽快解决的,如果不解决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迷茫、后悔或受苦,也就影响了这整个社会。所以我也一直关注教育领域的创业比较多。(自己的一次创业相关尝试也是在职业教育方面)。     所以说到底,怎么样才算是对的创业?我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后来就一直是我微博的签名,那句话是说“Choose a problem to solve, not an idea to build.”(选择一个问题去解决,而不是选择一个点子去发展)。这也就自然的联系到了后面要讲到的创业的四大要素。     如 Sam 所说,要塑造一个伟大的公司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文章: Idea(创业点子) Product(产品) Team(团队) Execution(执行)     也就是说,一个杰出的点子,被一个杰出的团队,很完美的执行,就会变成一个伟大的产品,并塑造一个伟大的公司。很多 VC 投资的时候其实看的也是这些东西,比如是否是一个足够大的好市场(点子是否够好),是否是一个适合的很好地团队(执行力如何等)。     Sam 今天详细讲了前两部分 Idea 和 Product,剩下的 Team 和 Execution 会在下节课讲。所以我们今天也只看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最为开始的两点,创业点子和产品。     一)Idea 最近流行的一种说法是 idea doesn’t matter,而且自从精益创业这本书火了以后,有一个词也跟着火了起来,那就是 pivot,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不断地变换方向,找到适合的市场等。但是,pivot 这个词被用的太烂了,现在基本上任何不成功都可以被说成是一次 pivot,很多人也鼓励大家先开始再说,遇到困难不怕,就 pivot 就好了嘛,但事实上根据 Sam 在 YC 的观察,绝大多数成功的公司都是一开始就有很好地立足点和 idea 的。     虽然说任何有创业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整个团队一开始做的东西和最后成型的东西一定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是大方向其实是可以把握住的。比如做美甲 O2O 的河狸家,比如做女性社区的美柚和大姨吗,比如做娱乐社交平台的唱吧,这些都是从一开始听上去就有很大概率会火的东西。哪怕产品的内核和细节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但是面对的人群和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变的。     另外,在想 idea 的时候不能只想产品,还要考虑很多别的因素,比如市场的大小和成长空间,公司的发展战略,未来的成长壁垒等。做 VC 以来我一个比较大的感受就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的人才,有一个好的 team,请一定要选择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来发挥,不然就是对资源的浪费。在一个大的市场内,如果你能占有 5% 左右的市场容量,可能你已经很成功,并且未来还充满了可能性,但在一个小的市场内,哪怕你已经占有了 80% 的市场容量,也不太会有人看好你的发展。马云和他的 18 将如果最开始的时候选择的不是电商,而是举例说是某一种特定疾病人群服务,那么哪怕他们做的再成功,也不会有现在的声势。     当然,国内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公司会很快的进入赚钱的市场,并把小鱼都吃掉。而且,如果你也有想过创业这件事,你可能会发现,任何一个很明显可行的点子都早就被不知道多少人做过了。所以 Sam 给我们的建议是,要选择一个垂直的小市场。等等,这不是和刚开始说的矛盾吗?其实不然,Sam 是说要选择一个有前景的可以快速复制并扩张的小市场。对于一个发展很快的小市场(公司和市场一起发展,就像电商领域的阿里巴巴),和一个发展很慢的大市场来说,前者是最适合创业的,也是最受 YC 青睐的。     小市场的特点是,很多好的点子一开始听上去都很可笑或无聊,比如给所有网民做一个搜索引擎,可以让大家搜索网上的所有资料?比如做一个只针对学生的社区,让大家向网上放自己的照片和动态?哪怕 Google 和 Facebook 已经这么成功,我们回头去想他们最原始的样子还是会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所以,想创业 idea 的时候要有长远的视角,要有 vision,要能看到市场在之后几年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些要考虑的问题,比如说 Why now?为什么这个东西没有在一两年前就被做出来?为什么一两年年后再做这个东西就晚了?等等。     最后,一个好的点子最好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而不是对已有东西的改进,比如很多人说我要做宠物领悟的 airbnb,我要做白领领域的 airbnb,我要做高端商务领域的 airbnb 等等,根据 Sam 的经验,这样的东西大多时候会失败。     总结一下,最好的点子是从自身出发的,最好是起始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小众需求,并且是可以被非常简单的形容、理解和复制扩张的产品。     如果你想创业,那有两件事是你现在就要开始做的: 1)想好的点子(如何想?下下节课 Paul Graham 会来告诉大家,敬请关注) 2)找合伙人(不断地出门去和人聊天吧少年!合伙人和人生伴侣几乎一样难找。)     二)Product Sam 把专利、售后服务等任何和产品和顾客体验相关的东西都归为“产品”这个定义内。因为对于顾客来说,产品本来就是一个 package,是整个交易行为。     他认为,产品应该做成是被少数人特别热爱和死忠的,而不是做成被大多数人感觉有些喜欢的。因为前者做好了是更容易扩张到全部人群的,而后者则比较容易不温不火。而要死不死的状态其实是创业者们最害怕的。     他还告诉我们要和顾客不断地交流,他们会告诉你怎么做一个他们愿意使用、愿意推荐给别人、或愿意付费的产品,要根据他们的建议不断修改产品,形成一整个流程的闭环。     另外,很少有创业公司是死于同行竞争的,一般的死法都是没有做出最解决顾客需求的产品。   我个人曾经有个想法,就是如果你做的是一个自己愿意推荐给最好的朋友和亲人购买的东西,如果你恨不得自己花钱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给好朋友和亲人用,那这个产品一定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是个非常好的产品,是个解决真实需求的产品。如果这个产品你在推荐给父母和好朋友使用的时候会有一丝犹豫和顾虑,那你就要好好想想自己的产品是否真正拿得出手了。     最后 Sam 也分享了一些衡量公司成长的指标,比如: 总注册数 活跃用户数 活跃级别 用户留存率 收入 Net Promoter Score.     其中 Net Promoter Score(NPS)是个比较新鲜的定义,翻译成中文是净推荐值。如果所有人都劝大家不要使用这个产品,那么这个指数就是 -100,如果所有人都在自发推荐这个产品,那么这个指数就是 +100。     最后,本期课程上推荐的读物是: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个人强推) 、Zero to One(个人强推) 、The Facebook Effect 、The 15 Commitments of Conscious Leadership 、The Tao of Leadership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下次课将要讨论的内容是创业四元素的剩下两点,Team 和 Execution,欢迎持续关注。     最后介绍下自己,我叫曲凯, 杜克大学研究生毕业, 曾经做过管理咨询、在 36kr 写过科技稿、当过百度 PM、参与过早期创业, 现在云启创投任职投资经理, 联系邮箱:kqu@yunqi.vc   来源:36氪
    产品
    2014年09月25日
  • 产品
    前微软首席架构师推出团体成员信息共享移动消息应用Talko [摘要]Talko更专注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语音来实现。   微软前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Ray Ozzie)日前正式发布其移动消息应用Talko。     Talko目前只支持iOS平台。它将一系列移动通信形式整合到单一服务包中,包括语音通话、短信、语音消息和定位等。     Talko与其他移动消息应用在功能方面基本一致,但Talko更专注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语音来实现。     确切而言,Talko的目标是将一群好友或一组同事进入“呼叫”状态,从而进行实时对话,或其他形式的互动,如短信、语音和图像等。在默认状态下,这些通信纪录会自动保存,用户还可以对特定评论进行标注。     Talko团队拥有约10名成员,投资者包括风投公司安德森·霍络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Greylock、Kapor Capital和奥兹本人。     奥兹称,当前如此少的公司专注于移动趋势对企业的影响,这让他感到意外。他说:“企业市场的机会无限,但在移动方面的创新却很少,这让我感到吃惊。当前,移动尚未真正改变企业生产力。”     奥兹曾成功开发过Lotus Notes,并在比尔盖茨(Bill Gates)卸任后出任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曾被视为盖茨接班人。2010年奥兹离开微软,创建了Talko公司。     将来,Talko还将推出Android版本,并增加视频呼叫和其他功能。(谭燃)     来源:TNW中文站
    产品
    2014年09月24日
  • 产品
    数字健康公司Jiff融资1800万美元,帮助企业管理员工健康 近日,数字健康公司Jiff在B轮融资中筹得1800万美元,目前共融得2580万美元。Jiff主要帮助雇主奖励参与数字健康项目的员工,他们会提供一个软件平台,收集多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包括Fitbits、Jawbones、Misfit Shines等设备及移动健康应用的数据。     所融资金将用于扩展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团队,扩大Jiff的分销合作伙伴网络,建设多个类别的数字健康合伙人网络。     目前市面上有约4万种健康设备及应用,而Jiff就能支持广泛的设备和应用,让公司员工可以方便地使用自己的设备。另外,该公司会免费提供所需设备,只是提供的健康应用会按每人每月1到2美元的价格收费。   【来源:雷锋网】
    产品
    2014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