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学习
    是时候改变电子学习的模式了——重新考虑你的LMS(5个建议) 文/Harish Agrawal 我们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转得更快。虽然这在地质学上可能不正确,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过去二十年发生的事情是前所未有的。社交媒体和手机改变了一切,从人们如何约会,到人们如何与家人和朋友联系,以及人们如何工作和学习。 近年来,电子学习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这些平台还没有完全接受当今员工使用的非常分散的学习方式。 人们期望学习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捷。 组织每月推出新产品,保险公司每周(如果不是每天)推出新计划,等等。外勤人员和客户支持团队现在应该是灵活的,并且随时了解这些新系统和特性。这一波浪潮让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对于每个组织来说,拥抱下一代技术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下一代技术正在塑造电子学习的格局。 传统的LMS的挑战 在继续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传统LMS所面临的挑战。 1. 更长的内容开发阶段:传统的内容开发方法会导致更广泛、更长的开发生命周期。缺乏敏捷方法会导致内容交付延迟,并严重影响质量。通常,组织培训是在实际产品后面运行几个版本。在美国,培训是由一个部门创建的,这个部门可能对该主题没有那么多的知识。 2. 复杂的入职流程:许多采用传统学习管理系统的组织在员工入职培训方面遇到了困难。他们不能让新员工清楚地了解公司及其角色。缺乏有组织的培训最终会导致期望失调和高流失率。 3.学习者不满:传统的LMSs往往无法吸引学习者,因为它们向具有不同偏好、学习速度和技能水平的学习者提供相同的学习内容。这种一刀切的学习方法可能是有害的。 4. 学习者参与度低:大多数传统的LMSs关注大量的内容,无法灵活地定制内容格式或跟踪进度。由于它们无法以可共享的小规模格式提供响应性强、个性化的内容,这种合作关系进一步消退。 迎接新的培训挑战 今日的员工渴望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并视个人及专业的成长为获得工作满足感的主要因素。企业迫切需要采用一种灵活、自适应的学习管理系统,使学习者能够个性化学习过程。 由于当今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远程工作,所以任何LMS都应该允许跨设备和平台进行不受阻碍的学习。基于游戏的、移动友好的、小容量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习和提高参与度。 通过为员工提供与全球领导者和行业专家合作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可以进一步加强员工的敬业度和学习能力。 一个智能的LMS应该能够利用数据和分析来帮助决策者实现业务和学习者目标的有效改进。传统的方法将不得不走出窗口,创建一个创新的、直观的、未来的LMS,它结合了灵活性、个性化、响应性UI和机器学习,以实现一个成功的L&D策略。 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思考你的LMS ? 创新和个性化已经引领了数字化学习的新时代,多维度的学习方法对于将学习无缝地融入员工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必须使用新兴技术来满足学习者的期望,并向用户提供现代的、高度相关的、动态的学习体验。 下面是你如何改变你的组织的学习生态系统: 1. 支持多平台学习 智能手机用户正在以第二种方式增长,通过实施移动学习和微学习,你可以接触并参与一个庞大的员工群体。在线学习赋予员工更大的灵活性,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内容,随时掌握少量信息,并设定自己的学习速度。所有这些都能显著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2. 结合个性化 现代的学习者热衷于学习和成长,但不赞成和同龄人被放在同一个盒子里。必须允许个别学习者根据他们的速度和熟练程度来跟踪独特的学习路径。在这里,数据和分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个性化可以很容易地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实现,因为使用数据可以帮助机器评估学习者的偏好,并推荐更具体的课程。 3.跟踪用户活动 衡量和优化学习结果是保持领先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唯一方法。跟踪学习者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你向员工提供目标导向的课程建议,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可操作的见解。 4. 提升学习体验 培训视频是推动电子学习产业发展的最强大力量。视觉上吸引人的图形和交互式媒体元素可以改变任何LMS的游戏规则,必须利用它们来吸引和留住学习者。一个清晰而直观的UI,显示一个干净的进度跟踪器、一个推荐课程列表,以及更多内容,可以进一步增强整体的学习体验。 5. 将机器学习 尽管机器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在重塑电子学习未来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学习者的行为和学习模式,以不断改进未来的会话。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个性化,因为高级学习者可以获得调整到他们的熟练程度的内容,而初学者在学习复杂的内容之前要先学习基础知识。 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个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来设置提醒、推荐课程和与同伴分享内容,从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更大的控制。 最后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业务优先级的转移,传统的LMS将很快淡出人们的视线。陈旧的电子学习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习者的需求,必须考虑和实施有效的学习技术来保持在线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It’s Time to Change the Paradigm of E-Learning – Rethink Your LMS (5 Tips)
    在线学习
    2019年04月28日
  • 在线学习
    在线教育Coursera融资1.03亿美元,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在线学习者做好准备 文/PAUL SAWERS 在线教育巨头Coursera在Seek Group牵头的E轮融资中筹集了1.03亿美元,Future Fund和NEA也参与了融资。 一位发言人证实,该公司目前的估值远超10亿美元,这使得Coursera成为最新加入独角兽大军的公司。 Coursera成立于2012年,是众多资金充足的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之一。Coursera与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合作,为4000万学生提供在线课程,涵盖科技,商业,科学甚至自动驾驶汽车等科目。 Coursera还为企业市场以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特定产品。 上图:商业版Coursera 图片来源:Paul Sawers / VentureBeat Coursera此前已经筹集了2.1亿美元,包括两年前6400万美元的D系列。通过最新的资金注入,该公司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其平台,并进一步开发其产品,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做准备。“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定义通常包括人工智能(AI)、机器人、量子计算和物联网等革命性技术的发展。 Coursera首席执行官杰夫•马吉昂卡尔达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为标志,正在极大地重塑我们的生活、商业和就业。”“Coursera站在个人、公司和政府的最前沿,准备迎接这一挑战,并将这种颠覆转化为机遇。这笔额外的资金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向国际扩张的资源和灵活性,并加快开发一个目前服务于4000万学习者、1800家企业和150多所顶尖大学的学习平台。” Coursera总部位于旧金山,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和斯坦福大学学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吴恩达(Andrew Ng)共同创办。吴恩达在加入中国科技巨头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之前,创建了谷歌大脑深度学习项目。最近,吴恩达推出了人工智能基金(AI Fund),这是一个投资1.75亿美元的孵化器,支持那些希望用机器学习解决重大问题的小型团队。 Coursera的灵感来自Koller和Ng在2011年在斯坦福开发在线课程的经验。这与另一个资金雄厚的MOOC类似,名为Udacity,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兼计算机科学家Sebastian Thrun在同一时间推出。 “moonshot”计划,谷歌X. 2011年,他以某种方式找到了推出Udacity的时间,该计划已经筹集了1.6亿美元。 在线课程的可扩展性 - 任何人都可以从世界任何地方参加课程 - 以及讨论中即将发生的劳动力危机使得MOOC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此外,Element AI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库可能在增长,但需求仍超过供应,包括知名计算机科学家在内的人工智能人员可能需要重新培训,才能胜任这些角色。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线教育平台有望在2023年之前从目前价值40亿美元的产业发展到21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Seek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ndrew Bassat补充说:“这项投资反映了我们对在线教育的承诺,它使人们能够不断提高技能,并与我们帮助人们过上充实的工作生活的目标相一致。”“我们关注Coursera很多年了。他们有一个很棒的团队,每个人都做得很棒。我们很高兴加入他们,在他们下一个增长阶段与他们合作。”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Coursera raises $103 million to prepare online learners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在线学习
    2019年04月26日
  • 在线学习
    科技改变员工体验的5种方式 文/Manoj Agarwal 科技对人员管理和员工体验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篇文章涵盖了一些最令人敬畏的文章 作为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人的管理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功能之一。在专业环境中,性别、教育、地理、年龄组和技能集等人文维度会进一步增加复杂性。当组织试图用少量的人力资源手工处理人员管理时,他们最终会将这个已经缠绕在一起的过程进一步捆绑起来。 好消息是,科技是解决这种复杂的可伸缩问题的最佳方法。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轻量级应用程序的出现,科技可以被用来深入理解每位员工的愿望和不满,而无需建立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团队。来自这些产品的数据和分析可以提供动态的管理和无价的洞察力,从而构建积极的人员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科技可以帮助在组织结构中有机地、无缝地推动组织更改。这似乎是一种空想,但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组织已经在接近这一顶峰的过程中。 自世纪之交以来,世界各地的分析师一直在幻想着“未来公司”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剖析,以帮助企业为之做好准备。然而,随着科技在商业中的应用突然激增,保护it的组织确实受到了冲击。如今,企业要想在劳动力和用户市场上生存下去,数字化工作场所的需求是一个艰难的要求。 科技已经在人员管理和员工整体体验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突破。下面是一些最令人惊叹的例子: 1. 招募:智能机器人时代 人工智能在招聘过程和候选人体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招聘筛选过程现在正被人工智能接管。例如,Smashfly提供了与潜在候选人的个性化和极具人性化的交互。Smashfly的人工智能艾默生会向求职者发送跟进和提醒——甚至比人力资源人员更高效、更准确。这些都能帮助每一位潜在的员工感觉到公司对他们的候选人很感兴趣,并且对他们很重视。 类似地,科技公司马欣德拉(Mahindra)拥有一个支持人工智能的人才市场,而这一人工智能被教导要利用公司的机遇来推动休眠人才。这些评委将根据候选人的独特优势和职业兴趣定制。这些机器不仅保证了活跃的候选人得到满足,而且也保证了潜在的前景。 2. 学习与发展:随需应变,充满活力 科技极大地改变了员工的学习和技能提升过程。在线学习平台Udemy和Cousera正在使用市场学习模式。通过使学习成为“随需应变的”,这有助于在组织中开发一个动态的学习环境。数字学习平台也在使用游戏化——使用电子徽章、社交排行榜等——来实现学习动力。这帮助员工体验到学习更多的是一个有机过程,而不是一个规定的过程。 在制造环节,演示学习和仿真占了上风。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提供实时指令和加速在职培训,完美地符合这一目标。GE Healthcare最近有一个很棒的案例,他们在OTJ培训中使用了增强现实技术。他们让一批新实习生进行装配操作,在第一次试验中,他们完成装配的速度比标准装配时间快46%。他们通过使用智能眼镜来实现这一目标,智能眼镜向装配体叠加了增强指令,甚至包括步骤的可视化。 3.人力资源服务台:人工智能 “我怎么请假呢?”“报销旅行费用的程序是什么?”这些都是迭代的关键问题,需要立即纠正。对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正确或及时的回答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体验。人力资源机器人正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中,不仅用于处理这些帮助台查询,还用于参与和理解员工的福祉。例如,Genpact使用人工智能使聊天机器人帮助他们的人力资源自助服务和员工参与。他们还使用分析和机器学习来解释通信模式,以预测性能和防止磨损。 4. 工作工具:增加劳动力 奥莱利传媒(O' reilly Media)在2015年年中收集的一系列谈话中创造了“扩增性工作者”(Augmented Worker)这个词,目前这个词的意义越来越大。这个术语阐明了如何使用技术及其副产品来扩充和启用员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波音公司使用可穿戴技术来简化其电气布线过程。他们的技术人员现在使用语音搜索和叠加原理图,一步一步地完成了整个过程,而不是浏览电话簿上满是图表和示意图。类似地,埃森哲仅拥有30多个组织范围内的软件,可以帮助实现数字化、协作和提高生产率。 甚至管理角色也随着技术的出现而发展。哈什文德拉•苏恩(Harshvendra Soin)是科技公司马欣德拉的首席人力资源官。Alexa和他们的内部聊天机器人绰号“UVO”,提供分析和信息,并响应语音命令。 5. 员工敬业度:推动文化的科技 谷歌前高级副总裁拉兹洛•博克(Lazlo Bock)是Humu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的唯一目标就是“让工作变得更好”。Humu通过确定和推动幸福感、生产力和记忆力的主要驱动因素,利用数据和算法帮助驱动行为变化。 Xoxoday平台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说明了技术如何使雇主能够直观地设计员工的敬业度,以及员工如何独特地选择如何进行回报。该平台使用了受社交媒体启发的技术元素,如提要、群组、聊天等,电子商务启发了广泛的全球目录,这使得奖励真正令人向往。 据报道,Tech Mahindra公司使用的面部识别技术不仅可以避免刷脸,还可以帮助捕捉和测量他们的快乐指数,并将参与度指数发送给领导者和经理。 这些创新表明了公司现在对员工敬业度的重视。这些软件为员工和公司提供了一个透明、协作和参与的工作环境。 德勤(Deloitte)的一项研究预测,2019年人力资源领域将出现什么情况,而人力资源的每一项职能都将技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探讨了人力资源部门将如何利用技术来重新配置人才的工作方式,进行组织网络分析,以获得宏观劳动力方面的洞见,并超越招聘来培养人才和激励员工。技术已经在人力资源和所有员工的接触点变得无处不在。 这些更高效的流程、更灵敏的环境和更敏感的交互,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员工体验到更健康、更有目的的旅程。反过来,这应该旨在创造更好的工作场所、更好的社区和真正更好的生计。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5 Ways Technology is Transforming the Employee Experience
    在线学习
    2019年04月12日
  • 在线学习
    印度蓝翔:Skill-Lync承诺为印度的机械工程师提供工作,找不到工作退款! Skill-Lync是一家总部位于印度的在线教育公司,目前是美国Y Combinator计划的一部分。该公司正在开展业务并开发一项引人入胜的服务,帮助印度成千上万的工科毕业生将他们的智慧变成可雇佣的技能和工作。 Skill-Lync最初是一个分享工程技巧的YouTube频道,但今天它是机械工程候选人的在线培训课程。 它运营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从一次性模块到全日制课程。 估计每年有150万名机械工程毕业生离开印度的大学和学院,但就业竞争很激烈,但同样,许多海外市场都在寻求技术人才,但仍有国际机会,但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去追求。 Skill-Lync旨在将机械工程师与美国硕士学位课程和/或雇主直接匹配。这是通过在线学习课程完成的,该课程使用与行业公司一起开发的视频内容 - 目标是帮助向学生灌输可雇用的技能和经验。 学生可以独立观看视频,但可以在WhatsApp上分组讨论视频。课程教师在星期五进行虚拟的“开放时间”,以便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出问题等。 常规课程每个单元花费250美元,涵盖与机械工程及其在工作场所中的应用相关的特定领域。 去年,大约2,500名学生参加了Skill-Lync课程,虽然课程要求很高,完成率约为22%,但对于那些越过终点线的人来说,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事实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Skill-Lync正在推出一项新的更全面的课程,以保证最终的工作,或者参与者获得全额退款。 新课程 - 保证就业或退款 - 持续8个月,每周40小时,兼职15个月每周20小时。它的价格为卢比。245,000 - 约3,500美元 - 并向在印度的合格候选人开放。 “学生们在开发成熟的混合动力汽车时学习深入的技术概念,”联合创始人Suryanarayanan Paneerselvam和Sarangarajan Iyengar--在获得硕士学位和之后在美国工作之前曾在印度学习过 - 告诉TechCrunch。“该课程教授学生概念,如电池性能管理,电气和内燃机动力系统,强度分析(有限元分析),外部空气动力学和设计。” 第一批人群将于4月开放,入学申请开放至3月15日。 Skill-Lync创始人Suryanarayanan Paneerselvam和Sarangarajan Iyengar(左和右)从一家YouTube开始,但现在有一项业务可以帮助机械工程师培养出可雇佣的技能 Paneerselvam和Iyengar期望更高的承诺要求可以将他们的完成率提高到67%,这将是目前个人课程的两倍。两人正在探索各种选项,通过众包支持帮助学生在课程中赚钱。 “我们相信教育就像一种产品,”Paneerselvam在接受采访时说。“就像你从亚马逊购买产品一样,但如果它不起作用,你可以退还它以获得退款。” 该公司还准备在6月向美国学生推出类似的计划,目前他们的月度课程入学率约为10%。 但是,与其保证退款不同,以美国为重点的课程将完全免费提供700美元以外的费用,以支付必要的机械工程服务的软件许可证。相反,Skill-Lync将从毕业生的收入中赚钱。 “我们将保证任何完成我们课程的人获得全职工作机会,”Paneerselvam解释说。“一旦他们加入公司,他们将在两年内支付我们工资的15%。学费最高限额为20,000美元。一旦他们在课程结束后找到工作,学生还可以选择支付10,000美元作为一次性费用。“ 展望未来,雄心勃勃的公司希望将其剧本应用于机械工程以外的其他行业。 “我们希望进入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艾扬格说。“我们基本上已经创建了一个机械工程的手册,现在我们需要将它应用到其他工程学科。” 这意味着聘请这些学科的专家,并继续与行业领导者合作开发课程内容。这一举措也有可能促进女性参与 - 目前98%的学生都是男性 - 这是Skill-Lync创始人渴望取得进步的东西。 更广泛地说,他们认为未来可以取代大学的技术工程培训。 “将来,我们可以成为一所大学,作为一个在线平台,学生可以说'嘿,我不需要4年大学,我会选择这门课程并找到工作',”Paneerselvam说。“我们知道这条道路,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关注它。” 更直接的目标是扩展新课程。 Y Combinator 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网络而闻名,该网络将有前途的创业公司与VC联系起 Skill-Lync旨在利用这一优势筹集500万美元的资金,以便将其服务发展到更广阔的视野中。 “对于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不需要钱,”Paneerselvam解释说。“但目标是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接受这个硕士课程并将其扩展到30,000名学生。我们认真地相信可能跨越不同的领域。“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Skill-Lync已经为很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这使得数字化学习脱颖而出。投资者从未如此热衷于探索通过互联网在印度实现民主化的潜力。 Byju最近筹集了5.5亿美元,用于全球化课程,目标是4 - 12年级,并花费1.2亿美元收购Osmo,这是一家开发硬件以融合儿童在线和离线学习的初创公司。尽管美印公司名誉的是4000万$的受益人C系列和礼帽募集亿$ 35在12月。   以上来自Techcrunch  由AI翻译完成,仅供参考。    
    在线学习
    2019年02月26日
  • 在线学习
    在线项目制学习体系+美国名师高管共享,「集思学院」想帮“Y12”们增强职场竞争力 看了不少K12教育项目,还是第一次听说Y12这个“学段”。集思学院(GEC ACADEMY)CEO沈聪解释,Y12是指在大学阶段与向上下延伸4年(大约在15-26岁)的youth。他们在这12年间真正从学校走向职场,开始进入不同的社会分层。相比通识教育阶段,Y12们有一定自发性学习意愿、学能基础和经济能力,也有对优质教育资源和职业发展的渴求。遗憾的是,Y12也是“校园知识”和“职场能力”严重脱节的时期,当“学的”和“用的”不一样时,集思学院希望由美国名师“带队”,以小班直播实训+项目学习制的形式,补充现有的教育内容的空缺。 据介绍,集思学院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类、20多门课程:一是商学,包含8门金融课;二是工程与应用科学,覆盖8门前沿交叉性学科,如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三是针对高中生的STEM课程研发中心,与硅谷企业Digital Media Academy和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K-12Lab联合研发课程;四是社会发展研究院的社科人文类实践课。 项目遵循前沿知识结构,根据学员能力和成长路径,纵向由易到难,组合成阶梯型学习体系。以商学为例,在基本知识之上,有关于IPO、兼并收购、行研分析的项目,也有更难的金融产品设计、量化分析课程;再比如工程学,在数据挖掘编程基础之上,有更细分的算法、结构和解决方案相关项目,再之上有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课。相当于在实操和案例中打通了大学专业内各个科目。 项目10-36课时不等,基本可在6周左右完成,导师会基于学习表现给出反馈,并给予优秀学员推荐信,助推深造及求职。6周既不太耽误老师和学生的时间,也不像市面上大多技巧型职前培训那么“速成”。集思学院更希望通过能力锻炼,让学员拿到offer后,能在企业中持续发展,当有进一步培训或实践需求时,也可以随时“回炉”。 线上化更重效率,有利于学生用碎片化时间听课、小组讨论、做项目。集思学院在模式上对标Udacity,不同在于Udacity偏向在职人员,集思学院的目标用户年龄段更下沉。另外,集思学院每个项目10-20人,2-5人一学习小组,每组配备助教,在开班前带领破冰,辅导语言和基础知识,并组织课后讨论。 平台上的80多位主讲导师均来自美国前20的名校及行业内资深人士。此外,集思学院还与部分美国顶尖实验室建立合作,如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材料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K-12 Lab等;一方面提升老师自由度,另一方面加强教研开发。 美国名校、名企资源和师资储备是集思学院最大的壁垒。虽然沈聪表示,目前积累的师资足够支持未来1-2年的运营。但我更关心名师们时间有限,课程未来如何规模化。 COO颜盛介绍,首先,集思学院不会用录播替代直播,一是学生无法及时提问,二是新兴行业发展变化快,导师会在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更新案例,这样才能更真实地还原职场和研究情景。在这个前提下,集思学院建立了导师和助教培养体系,不同级别老师对应不同的课程,通过标准化培训,加大供给,并复制课程体系。 集思学院之前走to B路线,把内容输出给新东方、高顿财经等培训机构,并参与了苏州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等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的课外选修课程或假期实践活动。集思学院会根据机构的细分专业开发教研体系,与合作方共同培养需求。 今年5月,在验证了学生的接受度和体验后,集思学院转向性价比更高、更贴近用户的在线模式。看目前的用户画像,主要是在美国就读的中国学生,和国内高校和高中即将毕业的学生。 沈聪表示,集思学院从今年年中起,逐渐走进二线中部城市。目前基本验证C端付费意愿,业务处于加速期。未来会与招聘求职类服务合作,了解企业需求,联合教师设计“对口”课程,帮学生更顺畅地走向职场。 据介绍,集思学院已与苏州市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依托苏州、广州分公司在当地的资源,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同时启动千万级A轮融资。 团队20余人。沈聪,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前思科(美国)研发工程师,多年国际教育行业经验。颜盛,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副主任,具有美国知名能源企业与咨询行业经验。学术总监徐晖,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院硕士,具有知名法国企业与研究工作经验。   来源:36氪,作者:郝方舟。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zhuanzai@36kr.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在线学习
    2017年11月13日
  • 在线学习
    LinkedIn 推出在线学习门户网站 LinkedIn Learning LinkedIn 宣布推出在线学习门户网站 LinkedIn Learning,该网站整合了 LinkedIn 去年以 15 亿美元在去年收购的在线学习平台 Lynda.com,这是 LinkedIn 除求职和招聘两大支柱业务之外,为用户拓展的新服务类别,希望加快实现“为全球超过30亿的工作人员创造就业机会”。   LinkedIn 收购 Lynda.com 之后一年多以来,Lynda.com 一直保持独立运营。但随着本次 LinkedIn Learning 的推出,这一情况将发生改变。但是,Lynda.com 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仍将提供线上平台服务,LinkedIn 只是采用 Lynda 的教育服务并将其与 LinkedIn 数据进行整合,这样用户在求职网络之内,也可以学习应聘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旨在确保用户掌握新技能并保持知识定期更新的学习计划,其中线上课程主题包括商业、科技和创意主题,项目技能包括编程、写作和会计等。 Lynda.com 今年年初推出了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系统 Learning Path 项目,在职业规划方面对用户进行系统性引导,用户可以根据职业需要选择对应课程。LinkedIn Learning 也采用这一新型项目服务,此外,该服务还能向用户展示某一工作职位上的在职人员所参加过的课程及技能培训,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下一步的规划。学习课程可以由企业雇主选定,也可以由员工进行推荐,企业人力主管可以使用 LinkedIn 的分析产品来监控员工的学习进度。   LinkedIn Learning 每月收费 29.99 美元,但是 LinkedIn 付费会员可以免费获取该服务产品,未来公司计划面向企业用户推出多人学习课程内容,便于大企业为整个员工团队订购学习课程。   除此之外,LinkedIn 宣布将很快推出一个全新的桌面版本,提供“更整洁、更简洁、更直观”的用户体验。与此同时,News Feed 服务也将升级,根据用户兴趣推送相关新闻。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在线学习
    2016年09月26日
  • 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平台 Zaption 被 Workday 收购 ,将于9月30日暂停服务 Zaption 是一个教育互动视频制作平台,在 Zaption网站上,老师和公司都可以在网站上发布视频,或者将现有视频用户教学。6月30日,该公司宣布被人力资本管理软件公司 Workday 收购。Zaption 的服务将于9月30日关闭。具体收购详情没有披露。   在 Zaption 的网站、iOS app 和Chrome app 中,老师可以使用其提供的工具在视频时间轴上嵌入题目,学生观看学习时,视频会在有题目嵌入的地方自动暂停,学生完成屏幕中或屏幕右侧的小测验后,即可继续观看。付费版本有更多高级功能:老师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还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视频观看进度和答题数据分析,制作完成的视频甚至可以被转移到站外,比如学校的 LMS。   Zaption 团队表示,Workday 服务于很多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公司和教育机构,有更好、参与性更强的学习体验,很高兴自己的技术能成为 Workday 应用的一部分,包括非常值得期待的 Workday Learning 的一部分。   Zaption 成立于2012年,公司位于旧金山。曾在2015年获得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人包括NewSchools Venture Fund、Redcrest Enterprises、 Scion Capital 和 Telegraph Hill Capital。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在线学习
    2016年07月04日
  • 在线学习
    是招聘平台也是在线教育,C实习让你学出好工作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文/李泽辰   当每年毕业季来临的时候,毕业生们从校门蜂拥而出,茫然四顾,空有知识而缺少实践使得毕业生们“失业”了。而实践与结果恰恰是企业招聘时所看中的,这就产生了如今非常常见的怪圈: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今天介绍的专注于电商类相关专业的在线教育平台C实习或许能给那些缺少实践的学生一个方向。C实习隶属于在教学产品研发服务上有着十余年经验的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该公司内部的创业创新项目。   项目负责人张磊带着他14人的草根团队做出最初的C实习也仅仅只是单纯的信息匹配的兼职发布平台,运营一段时间后团队发现他们想做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与企业间简单的连接作用,于是又增加了在线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课程;但是又发现在线教育的质量(结果)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去衡量,又加入了企业实战课、专家课程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终于,2014年11月,重新定位的C实习正式上线。   张磊告诉记者:“学校的教学一般是有板有眼,理论很严谨,但实际上企业更在乎的是应用,正是这一点促使了我们去做这样一个平台。”   C实习有着围绕技能成长的课程、训练、问答、资源、实战为一体的系统化成长体系,将自己的课程与实习、就业岗位相勾连。有了岗位作为驱动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大大提高。 C实习把企业所要招聘的岗位拆解为了多个技能,想要应聘这个岗位时必须要通过岗位所对应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也是传统招聘网站相比C实习多出的一层筛选机制,而那些不能通过考核的学生则可以通过C实习针对各技能所开设的课程的学习来真正完善自己,使得更匹配岗位的要求。   “这样一层筛选机制架起了学生和企业中间的桥梁,帮企业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生很清楚了解自己所处的能力的位置,从而更好的学习”,张磊说。   张磊将C实习定位为“电商人才选育平台”,这是因为C实习大部分的课程是针对电商专业并人才加入筛选机制。有趣的是,据用户数据来看其中高职、中职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对此张磊表示,想要通过公办院校打开市场是非常困难的,而中职、高职和民办院校对老师教学方式方面的管理没有公办院校那么严格,而且更多的中小型电商企业并不需要学士、硕士那么高的文凭,他们要的只有某项专业技能。   有了明确的定位后C实习现已开始与全国十四家院校进行深度的免费合作,老师使用C实习平台上课、布置任务,学生通过C实习平台完成任务、获得评价。   由于进行了深度合作,从而课程的布局比例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契合度很高:大一大二阶段打基础学知识,以企业的角度重新演绎专业课;大三大四面向就业,更重视实践,有了更针对型岗位的技能培训。 与C实习的应聘过程类似的有——猿圈(Oxcoder)一家互联网技术人员的招聘平台,已经在今年4月获得了200万人民币的投资,主要为互联网公司解决招聘技术人员的笔试问题。应聘者可通过在线直接编程、编译以及系统的判断和统计,来帮助企业高效省时地招募到最优秀的技术人才。提到猿圈,张磊表示猿圈的标准化很值得学习,而C实习所针对的学生人群市场更广阔。   C实习的学生用户达到了14万,平台的自营视频课程、专家课程等等所有课程均是免费提供的,未来可能会在学生用户可接受范围内收取课程费;另外计划与入驻企业进行人才推荐合作,目前为止合作的企业大概有840家,其中包括百度、爱奇艺、新浪等等。   未来C实习将更加完善电商系列的课程,尤其是运营管理方面,张磊认为这是电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C实习也将在未来推出移动端,同时也在扩大团队规模广纳PHP与运营人才。   融资方面,由于C实习为企业内部创新产品,目前并没有融资计划。      
    在线学习
    2015年09月11日
  • 在线学习
    硅谷堂:以有趣和实践导向,切入企业在线学习和知识管理 来源:猎云网 (文/唐雅琴) 硅谷堂希望打造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学习平台,通过整合高价值的商业知识,以高效有趣的方式传递,来提高员工和管理者的竞争力和高效率,使其更快更高效解决问题和成长。网站于2015年1月上线,目前硅谷堂有微信端的线上线下学习和PC端的互动社区。线上以图文为主,并推荐相关工具,而线下的学习主要以活动为主,每周一会在微信端推出北上杭创业和管理活动。   硅谷堂CEO陈忠才,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开始在浙大纳米研究院做生物方面科研,又在浙大担任企业家和干部的培训,以及在浙大网新做了2年的IT培训,后来又去了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更加进一步地接触了解了硅谷,而硅谷堂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陈忠才告诉猎云网,源于美国经历和自己之前所从事的行业外加本身兴趣,让他萌生了硅谷堂的创业想法,自2013年11月开始策划至今他们一共发起了20多起公益沙龙讲座。 陈忠才告诉记者,他们目前主要专注于微信端,以此为测试平台,将初步的想法在微信端得以实现,来完善产品功能和体验,积累用户量,线下的活动主要为补充作用。微信端有线上的互联网思维西游记、深海观察和职场工具,线下的硅谷堂论坛和每周活动汇。深海观察就是由陈忠才本人撰写的。有趣的是他们团队将西游记与互联网思维结合,并采用漫画的形式展现,将中国本土化与互联网商业相结合,帮助用户理念的加深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线下的沙龙活动频次减少,一般1、2个月一次。   通常线下会组织沙龙活动,陈忠才向记者表示,他们创办的活动和其他不一样,硅谷堂更加专注某种技能、传达更加实际的东西以及核心知识和经验的分享,而不是泛泛地讲述CEO本身故事。请来的主讲人或许不是创业者,可能是B轮或C轮以上人士针对3个核心岗位进行知识技能的分享。每次讲座的主题由硅谷堂拟定,会将讲座主题、子主题事先发给主讲人(每次大概3人左右),线上还会搜集用户的问题。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端免费进行活动报名,可以在微信后台进行互动。 陈忠才向猎云网告诉猎云网,目前网站社区处于调整阶段,将于5月底推出新版本,调整内容主要是冷却UGC模块,但后期随着发展会将其再次加入。现在整个产品将人群主要定位为:CEO、产品经理和运营推广,专注为这3个核心岗位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同时陈忠才坦言,网站社区并没有明确地划定为是2B还是2C模式,现在是完全免费的。在运营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对于硅谷堂的收费方式有过一些考虑,而未来会挖掘收费模式,推出一些收费的服务,主要偏向B端,未来也会推出app。   陈忠才告诉记者,硅谷堂目前还不是一个平台级的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人工智能化学习,希望利用大数据分析获得精准的用户需求特性,会从互联网岗位入手,拓展为综合岗位知识性学习的智能服务助手。目标是成为企业在线学习和知识管理的领军企业。   陈忠才表示,硅谷堂目前还未开始融资。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在线学习
    2015年05月21日
  • 在线学习
    linkedin CEO 宣布以15亿美元收购在线学习网站Lynda,技能教育连接招聘和职业社交 美国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今日宣布,将以约15亿美元收购在线学习网站Lynda.com。   Lynda.com总部位于加州,拥有550名员工,由琳达·威曼(Lynda Weinman)和布鲁斯·海文(Bruce Heavin)共同创办。公司专门制作在线学习工具,并将其出售给个人和大企业客户。   Lynda.com提供逾5700项课程和25.5万段视频辅导。注册后,会员便可以访问这些课程。这些课程支持英语、德国、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   LinkedIn CEO杰夫·维纳(Jeff Weiner)称:“LinkedIn和Lynda.com的使命高度一致,都是为了帮助专业人士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通过收购Lynda,LinkedIn打通了职业教育、在线招聘、职场社交这个链条,从发现和匹配人才到培养人才,Linkedin显然进入了一个附加值更高的市场。   LinkedIn一直提供行业资讯等方面的增值服务,订阅用户可以接触到优质的行业内信息资源。Lynda的教育资源是对这块增值服务的一个加强和延伸。   该交易将以现金加股票形式进行,其中现金占约52%,股票部分占约48%。据预计,该交易将于本季度内完成。   就在今年年初,Lynda刚刚完成了由TPG Capital领投的新一轮融资1.86亿美元,估值已经接近10亿美元,这也是全球教育科技领域自2010年以来的最大单笔融资。 而在国内,近日,在线教育领域也是再度沸腾,三家涉足K12在线教育的创业公司在3月30日和31日“抢头条”式的扎堆宣布获得融资。所谓K12是来自美国的概念,指从幼儿园到大学前的基础教育阶段。 专注做初高中在线做题和测评的猿题库宣布获得6000万元D轮融资,估值3.6亿美元;专攻基础教育阶段的一起作业网宣布获得D轮1亿美元融资,估值6亿美元;致力于打造涵盖中小学教育、大学留学教育和艺术体育生活类培训三大板块的教师O2O平台跟谁学宣布获得5000万美元A轮融资,估值2.5亿美元。 不过,有了资本的推手,并不等于一定可以成功。就目前而言,在线教育的各种模式都处在探索之中,尚乏成功案例。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也是BAT迟迟没有大举发力、新东方转型线上亦步亦趋的原因之一。稍早之前,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连续创办91外教网、梯子网均铩羽而归。   琳达·威曼(Lynda Weinman) 的博文: Today, I am thrilled to share the exciting news that lynda.com hasentered into an agreement to be acquired by LinkedIn. Our story is one only possible in the Internet age, and it has been an unbelievable journey that proves just how much people have come to value and embrace new ways to learn new skills.   As a teacher, entrepreneur and lifelong learner, this is a very exciting moment in my own professional journey. Early on in my career, as a teacher at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in Pasadena, I found my passion and talent for de-mystifying design software for my technology-phobic art students. In 1995, I secured the domain lynda.com as a sandbox from which to teach web publishing. I wrote my first book in 1996, with invaluable help from my husband Bruce Heavin, called Designing Web Graphics, and never dreamed that it would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Although the platform has changed—from in-person teaching at our small school in Ojai, California, to courses on VHS, DVD and later the Internet—from the start, lynda.com became known for our friendly, approachable teaching style. We have always focused on making lynda.com flexible enabling people to learn from anywhere, at their own pace and on their own schedules.   When we were approached by LinkedIn, we instantly recognized that the synergy between the two companies offered a match unlike any other. LinkedIn has the largest database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world, all of whom potentially benefit from self-paced study of new skills. Jeff Weiner, CEO of LinkedIn, and I both believe that the skills gap is one of the leading social issues of our time—technology, changes fast and people need to keep their skills up to date. We have a shared vision of connecting relevant knowledge to those in need of new or stronger skills, and believe that together we can positively impact the global job market and economy.   This is a moment in history when people can learn anytime, anywhere, and with no boundaries. We believe in LinkedIn’s future stewardship and vision, and feel that we have found a perfect cultural fit for our mission. We are thrilled to 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ourselves, and look forward to helping more people learn the skills that are needed in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economic landscape.   Congratulations to the entire lynda team, and here’s a toast to people everywhere who are motivated and empowered to learn new skills. Thank you to all of our members who have supported and contributed to our success.   附:linkedin收购历史 2015年4月,LinkedIn 收购智能会客档案管理应用 Refresh.io 2015年3月,LinkedIn确认收购招聘推荐软件Careerify 2014年7月,LinkedIn以1.75亿美元收购B2B营销新企Bizo 2014年7月,LinkedIn收购信息聚合网站Newsle 2014年2月,LinkedIn1.2亿美元收购数据驱动招聘服务公司Bright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在线学习
    2015年0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