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
    芯片制造商美光将向人工智能公司投资1亿美元 文/Stephen Nellis   据路透社报道,美光科技周三表示,计划向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初创公司投资1亿美元,这些技术将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工厂自动化和其他新兴领域。 (图:The main entrance to Micron corporate headquarters in Boise, Idaho, February 3, 2012. REUTERS/Brian Losness) 美光首席商务官Sumit Sadana向路透表示,10多年前,这家总部位于爱达荷州的内存芯片制造商启动了一项企业风险投资计划,但迄今为止,该公司的投资一直“非常分散”,而且“非常接近我们芯片制造的核心业务”。 现有风险操作的返回已经稳固,该公司认为,它可以最终出售更多的内存芯片通过扩大其参与人工智能,因为现场处理大量的数据需要存储在它的产品上,他说在美光的第一个人工智能在旧金山会议上宣布。美光此前的投资很少公开披露。 Sadana表示,这些新预留的资金将用于开发人工智能的硬件和软件初创企业。他说,美光对投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以及自动化工厂的技术特别感兴趣,因为美光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业务。 "我们将大幅加快投资步伐," Sadana称。 像教计算机识别图像或人类语言这样的人工智能任务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 因此,美光芯片行业的同代人也在这方面进行投资。英特尔(intc . o:行情)旗下的风险投资部门近年来已向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企业投资逾10亿美元,英伟达(Nvidia . n:行情)也推出一项计划,帮助数千家小型企业使用其芯片。 美光表示,其为初创企业提供的风险资本中,有五分之一将用于由女性和其他代表性不足的集团牵头的机构。美光还在旧金山的会议上表示,其非盈利机构美光基金会(Micron Foundation)将提供1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资助大学和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非营利组织。 前三名获奖者是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Berkele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Lab)、斯坦福精密健康与综合诊断中心(Stanford Precision Health and Integrated Diagnostics Center)和AI4All——一个非盈利组织,为少量AI领域内学生提供夏令营。   以上为AI翻译,观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Chipmaker Micron to invest $100 mill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anies
    投资
    2018年10月11日
  • 投资
    Salesforce将在五年内在加拿大业务中投资20亿美元 2017年2月8日  ,全球领先的CRM解决方案供应商Salesforce(NYSE:CRM)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0亿美元,为其加拿大业务的增长提供动力。该公司在首相特鲁多今天。 上个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对话之后,特鲁多总理将拜访Salesforce,与Salesforc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和其他商界领袖就圆桌会议的重要性举行圆桌会议。 作为此次投资的一部分,Salesforce计划增加人员,房地产空间和数据中心容量,以支持其在中国迅速增长的客户群。 Salesforc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表示:“加拿大是Salesforce最令人兴奋的投资机会之一,我们很高兴能在未来五年投入2B美元来推动未来的增长。作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前五大软件公司,我们期待着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在加拿大的员工,客户和创新。“ Salesforce是加拿大排名第一的CRM提供商,拥有1300多名本地员工。根据Gartner Inc.最新的全球所有软件市场份额报告,该公司也是该地区三家最大的企业软件供应商中增长最快的一家,基于2016年软件总收入。 包括加拿大航空,赫斯基能源,Loblaws,宏利,Roots,TD银行和TELUS在内的6000多家加拿大公司使用Salesforce,通过销售,服务,市场营销,商业等方式以新的方式与客户联系。 Salesforce生态系统促进加拿大经济增长 IDC的调查显示,到2022年,加拿大的Salesforce及其客户和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将在加拿大创造超过28,000个新的直接就业机会和17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此外,加拿大人在Trailhead-Salesforce的免费游戏化在线学习平台上获得了超过87,000张徽章,获得了在当今技术驱动的经济环境下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成为Salesforce繁荣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Salesforce承诺回馈加拿大 2018年,加拿大的Salesforce员工也承诺在当地社区义务工作45000小时。2017年,员工在当地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服务超过36000小时。Salesforce.org向当地社区捐赠了超过100万美元,包括加拿大国家盲人研究所,安大略省心脏和中风基金会,加拿大MS协会,家具银行和加拿大国家电力公司在内的800多家加拿大非营利组织,免费使用Salesforce或折扣。
    投资
    2018年02月09日
  • 投资
    以知识图谱呈现多源数据 PlantData获松禾资本天使轮投资 2012年,Google提出知识图谱的概念,表示世界万物是被分为概念和实体,而实体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PlantData借此将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以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 铅笔道根据工商变动发现,PlantData(隶属于上海海乂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松禾资本投资。 2018年1月4日,上海海乂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发生变更,由100.000000万元扩充至109.890100万元。同日,公司新增股东深圳市彩梦想一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后者为松禾资本的投资实体 图表信息来自“企查查”。 该公司主要产品为图谱数据智能平台PlantData。根据其官网介绍,PlantData以知识图谱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整合多源异构的数据。产品可服务于一线数据分析师、研发工程师、企业业务高管,帮助用户学习实践知识图谱技能、探索企业大数据深度业务。 PlantData消费数据的过程分为数据整理,数据链接,生成数据智慧3个步骤。其产品组件支持数据语义、网络关系、模型计算、智能问答4项功能,能够根据用户的数据和业务快速生成应用。 PlantData可为行业客户提供知识图谱解决方案:包括互联网文本采集、抽取与分析,多源异构数据整合、加工与挖掘,大数据存储以及行业知识图谱套件等数据底层构建和分析服务;同时也提供口碑分析、市场营销以及行为决策等上层应用。 为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团队提供包括Saas服务、私有化单机部署、私有化集群部署在内的多种服务方式。 同时,PlantData也提供已完成链接的数据资源,例如:包括约3600万余条国内企业工商数据的金融图谱、含有约1500万条国内专利数据的专利图谱、覆盖超过15万条国内创业企业及5000余家投资机构数据的创投图谱。 PlantData官网展示到,公司合作伙伴覆盖证券、数据、科技情报等类型的机构和企业,包括中信建投、量子数聚、动点科技、上海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档案馆等。 同时,团队也和知识管理厂商蓝凌软件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让数据智能更好的支撑商业智能和人工智能服务。 目前,PlantData已经积累了全国企业知识图谱、中外创投知识图谱、海洋鱼类知识图谱、全国专利知识图谱等案例。 编辑 | 赤橙   来源:铅笔道(ID:pencilnews)
    投资
    2018年02月01日
  • 投资
    获联通新沃资本投资,「Lockin China」将在世界范围内帮企业招聘人才 记者获悉,海外人才招聘平台 Lockin China 近日已完成了由联通新沃资本所领投的新一轮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铺设更多海外渠道、继续扩展海外业务,在全世界范围内帮助企业招聘。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海归总数达到35.35万人,2014年超过40万人。预计2018年将超过100万人。对于这群人来说,求职、重新适应国内生活无疑是刚性需求。但同时,没有一家网站能够较好地满足海归回国就业的需求。Lockin China 将帮助海归回国求职作为入口,未来将建立全球应届生人才数据库,为全球企业提供应届生招聘服务,后者无疑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具体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模式: Lockin China 把线上产品 TMD(TALENT MAPING DATABASE)与海外官方网站做对接,把 Lockin 平台上的企业职位信息放置在各个学校的官网上,同时把各个学生简历呈现在 TMD 产品中。 在对接学生和公司职位的过程中,Lockin China 会逐步获取并优化学生数据,最终帮企业绘制出世界人才图谱,根据企业需求定向招聘学生。举个例子,一家企业想招聘材料科学方面的人才,Lockin China 会从院校背景、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维度为企业推荐适合学校的适合人才。目前正在和Lockin接洽系统对接的学校超过120所,预计明年将达到600所。未来这种定向招聘模式将成为 Lockin China 的主营收入。 线下模式是给大型企业在海外院校开设“海外落地招聘会”。不同于传统无目的、非定向的线下招聘会,Lockin China 会事先就为企业准备一批“Target Talent”,这些人才的硬实力,比如学历、专业能力已经通过了企业的初选,海外落地招聘会只是审查这些人才的表达、沟通能力、个人形象气质是否符合企业要求。LockinChina 已经为腾讯、百度、滴滴、一汽等大量国内知名企业提供了超过100场的海外落地招聘服务。 目前 Lockin China 已经开设了900多场线下海外落地招聘会,与700多所院校达成了合作,覆盖了90%的Top500的院校,有17000家企业在平台上注册。 相较于其他行业,人力资源是个需要一步步积累的“慢行业”。在为企业脚踏实地招聘的过程中,逐渐获取校方和企业的信任并积累精确的学生、企业数据。这本身就构成了该项目壁垒。 目前团队全职50人。未来,除了在世界范围内帮助企业招聘,Lockin China 还会切入留学生回国的一系列产业链,比如就业辅导、留学生婚恋服务、借贷。 来源:36氪,作者:徐宇。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zhuanzai@36kr.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投资
    2017年09月12日
  • 投资
    2个法国求职创业公司获3450万美元投资 失业率高居不下一直是法国的“梦魇”,虽然最新失业率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法国失业率下降0.4%,但法国全国失业率仍在9.6%。现在似乎有很多方式找到工作或在线招聘员工,但企业主对这些在线招聘雇佣并不满意。巧合的是,最近,3个法国人力资源相关的创业公司相继宣布了新一轮的融资。 周一,EasyRECrue 宣布获得了890万美元融资。EasyRECrue 公司于2013年成立,公司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视频采访平台,平台旨在帮助招聘者在大量的候选人中筛选出合适的潜在候选人。投资方包括 Elaia Partners 和 BPIFrance。 周二,JobTeaser 宣布完成了167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为 Alven Capital、Idinvest Partners 和 Korelya Capital。JobTeaser 专注于大学生和年轻人招聘。不得不得说,JobTeaser 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点,因为在法国所有失业人群中,青年失业率(25岁以下)为23.70%,低于2012年11月的最近25.6%,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20.15%。 2家招聘公司在这个时候相继获得投资并不是巧合,法国总统 Emmanuel Macron 上台,降低失业率必将成为新总统赢得民意的突破口,将来政府主导的政策或投资应该会对现有的人力资源公司产生影响,这个时候招聘公司相继获得融资亮相,看来是对”新“法国发展势头良好的判断。
    投资
    2017年05月19日
  • 投资
    从数据看趋势:人力资源技术行业是否越来越值得投资了? 定义 在这里,人力资源技术行业采用了较为广泛的定义,包括:1、劳动力管理、薪资管理和福利管理软件(人力资源信息服务);2、员工发展和人力优化(人力资本管理)软件;3、管理招聘和人员配备的技术支持平台。人事机构、办公管理软件公司以及提供办公室清洁和管理的运营公司不包括在内。 趋势 2016年,全球人力资源技术行业的投资交易数量创下新高,投资活动持续活跃。 数据 2016年,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技术行业的投资交易数量创下记录,共完成402笔,比2015年上涨约9%。在过去5年中,投资交易一直保持增长。与2012年相比,2016年的交易量增长了175%。2012到2015年间的投资金额也保持了稳定增长。2016年人力资源技术行业的投资金额下降至2015年的水平,然而,相对于往年来看,投资的资金依然是非常强劲。   在季度数据方面,2016年第一季度创下了记录,共达成117笔投资交易,总金额约为7.71亿美元。2014年第四季度和2015年第四季度的交易量都有下滑,但均在接下来的一个季度出现了反弹。   原因 技术、组织和人力资源正在积极融合发展。全球化和人口转型正在塑造新的人力行业,其重点在于使员工的联系更加密切、技术更加精湛、服务更加及时。此外,自由职业和虚拟化团队导致组织更加分散,因此需要提高协作的能力。这个新世界需要人力资源行业的技术创新。 ——德勤 机会 2016年的亮点包括投资者的投资活跃度上升。虽然2016年的投资金额不敌2015年,但创纪录的交易数量显示了投资者对人力资源技术行业的乐观态度。 ——CB Insights 我们已经确定了影响人力资源的5种广泛的技术趋势:1、人力资源的云技术;2、分析技术;3、人力资源移动应用;4、参与系统(Systems of engagement);5、其他技术创新。 ——德勤 来源:36氪,作者:郝鹏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8477.html
    投资
    2017年03月28日
  • 投资
    Infosys 是一家印度 IT 公司, 它投资的创业公司却遍布全球 2013年,印度传统 IT 巨头 Infosys 成立了基金,初始金额为1亿美元,为公司以外的创业公司和其他创新业务提供资金支持,2015年1月,基金规模扩大至5亿美元。到目前为止,这 5 亿美元创新基金中有6,200万美元投资了创业公司,用于物联网自动化和无人机等领域的创业公司。 Infosys 的 CEO Vishal Sikka 表示,印度创业市场近期的热度让人兴奋。公司长期以来参与初创企业的投资,也将好的项目带给自己的客户,如今,这一举措的速度和规模都呈现爆炸式的增长。Infosys 已经投资了十几家创业公司,希望这些投资可以帮助 Infosys 实现2020年200亿美元收入的“理想目标”。 Infosys 投资的主要公司有: Unsilo、Trifacta、Cloudyn 和 TidalScale。 Unsilo Unsilo 是一家丹麦的在线搜索平台,提供帮助研究人员和知识产权专家搜索专利和学术论文的工具,复杂的基于语义的搜索引擎打破了信息孤岛,使其能够轻松快捷地找到隐藏在特定领域术语中的不同内容源的相关知识,该公司最近一笔融资完成于去年11月。 Trifacta Trifacta 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旧金山,于去年4月完成 3500 万美元 C 轮融资。Trifacta 是一家提供大数据清理软件服务的创业公司,在整个大数据生态链中,它解决的是中间桥梁问题。一端是大数据技术底层人员在致力于数据的编译、存储和传输技术,一端是顶层的软件和服务试图在从已实现较好结构化的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中间地带的数据清理大多却靠人工完成。 Cloudyn Cloudyn 是一家提供云基础设施成本监控云服务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11年,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其基于 SaaS(软件即服务)的云成本监控服务可以帮助租用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的企业监控云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发送阀值告警、并提出成本优化以及切换到不同的云服务的成本估算等建议,从而帮助这些企业更加合理地使用云服务。今年还实现了让客户通过该公司的平台按需增加云服务容量的功能。Cloudyn 可以监控的公有云包括 AWS、微软 Azure、Google Compute Engine 及 OpenStack 等。去年年底的亚马逊 AWS re:Invent 大会上,Cloudyn进行了演示。作为亚马逊AWS全球最大会议的铂金赞助商,Cloudyn为AWS用户提供了管理和增长其云投资的关键能力。 TidalScale TidalScale 致力于开发一个可扩展的计算和资源架构,以为那些试图解决诸如大数据探索和实时分析等问题的客户提供可供大量处理器访问的共享一致内存空间。 TidalScale 的平台将商品服务器硬件集成到单个连贯的超级计算机中。 此外,Infosys 正在积极地关注新兴服务,如设计思维,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知识产权领域的业务,这部分预计至少占其收入的10%。 Sikka 在采访中说,几个星期前,Infosys 与一家银行客户进行了大量交易,公司带来了两家此前投资的初创企业,为银行构建大数据,云基础设施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时刻,我们正在与创业公司合作。”但他同时也表示,目前尚未决定进一步扩展投资公司数量,因为距离5亿美元资金的使用总量还有一定距离。 据悉,印度发展最迅猛,市场规模能达到1080亿美元 IT 产业在过去一年表现十分低迷,传统 IT 巨头TCS、Infosy、Mindtree、 HCL、Wipro 以及 Tech Mahindra 等公司去年 Q2 整体业绩达到10年来新低。在更新的数字科技的冲击下,和 Accenture 相比,这些传统公司雇佣了1.5倍之多的员工,收益却比前者少了约40%。在创业市场创新与变革的背景下,积极拥抱创业公司是这些传统企业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本文来自翻译:yourstory.com
    投资
    2017年01月24日
  • 投资
    印度 SaaS 供应商 Zoho 一口气投资了五家初创公司,加速产品整合 Zoho 是印度知名的 SaaS(软件即服务)供应商,旗下开发了超过 30 款企业级软件产品,旨在将自身打造成一个“企业应用操作系统”。近日,该公司宣布对五家初创公司投资 1000 万美元(约合 6.8 亿印度卢比),其中包括机器视觉初创公司 Zentron Labs 和 医疗设备制造商 vTitan,根据当地媒体《印度金融时报》消息,这些投资将帮助相关初创公司创始人渡过过产品研发阶段。 根据 Zoho 公司首席执行官 Sridhar Vembu 透露: 我们所投资的初创公司,其创业理念和价值观必须和 Zoho 保持一致,我们不是风险投资公司,所以不是以短期退出为投资目标,而是为这些初创公司提供长期支持,寻求长期回报。 虽然 Zoho 公司主要业务在印度,并且在金奈设有办事处,但他们的总部却设在美国加州。该公司成立于 1996 年,起初以“AdventNet”品牌名称提供网络管理服务,之后他们开始转型提供企业级应用软件服务,业务涵盖电子邮件服务、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级财务管理。目前,Zoho 公司旗下包括三个品牌产品,分别是企业级操作系统 Zoho、企业级信息科技管理产品 Manage Engine、以及网络管理架构 Webnms,这些产品已经应用在了医疗健康、教育服务和娱乐等行业,用户数量更是超过了 2000 万。 在 Zoho 公司所投资的初创公司中,比较特殊的是总部位于班加罗尔的机器视觉公司 Zentron Labs,因为早在 2014 年,Zoho 就对该公司有过投资,并且获得了该公司少量股权。 Vembu 是 Zoho 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表示: 我们会和企业创始人进行大量交流,只有这些初创公司的产品能够和 Zoho 旗下产品组合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会决定投资或收购。如果创业者单独开发了一款产品,同时并不具备较好地整合性,那么可能就不会太适合 Zoho 公司投资文化了。我们在印度构建了首批软件产品,而且在 Zoho 公司 2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已经多次挑战了传统智慧。 去年十一月,Zoho 公司发布一款智能桌面帮助软件 Zoho Desk,该软件会利用客户和其他 Zoho 旗下产品(比如客户关系管理产品 Zoho CRM 和项目管理产品 Zoho Project)的交互数据,有效整合票务代理和实时问题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Zoho Desk 也是该公司在 2016 年推出的第六款产品。 本文来自翻译:techcircle.vccircle.com
    投资
    2017年01月09日
  • 投资
    执一资本李牧晴:70%的公司死于过早扩张,CEO的核心职责就是把控公司的发展节奏 在阅读本文之前,你可能不知道: 在面对资本寒冬时,创业者应该将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最为妥当? 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创业者经常会身陷的误区是什么? 为什么你公司的利润可观,却还是拿不到VC的钱? 那些在资本寒冬下屡试不爽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针对创业公司扩张的需求,最优的解法是什么? 今天投投找来李牧晴先生前段时间在「投资人说」上的演讲与你分享。文中李牧晴先生就上述的这些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解答,或许他的答案对你并非绝对适用,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问题背后的本质,应该值得你一读。 李牧晴先生,执一资本创始合伙人,拥有十年的互联网投资经验,主导投资的案例有链家、我爱我家、加油宝、土著游。在创办执一资本之前,李牧晴先生曾是鼎晖创投唯一一位80后的合伙人,在鼎晖创投期间他参与了奇虎360、康辉、九阳等公司的成功上市。 创业者拿不到投资的原因,通常有这两个 有不少的创业者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公司的利润可观,而且每年还在翻番,但为什么还是拿不到VC的钱? 这类的情况通常有两个原因: 其一,你公司的差异化不够,导致VC很难直接下注;其二,你还没能寻找到这个行业的核心秘密,使得VC眼前一亮。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曾就一个理想的生意下了一个定义,并告诫大家当找到了这类生意的时候,不要只是把握住它,更要像是人生伴侣一样把它和你紧紧绑在一起。 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生意至少有4个特点: 消费者喜爱它; 它能够增长到足够大; 资本的回报率高; 同时它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有持续数十年的潜力。 其实当我们从决定投资一家公司到最后的退出,这个周期可能会有5年甚至10年。投资人如果投你,不会只因为你这几年的业绩很好,更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差异性,未来你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你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个行业的秘密(规律)。 拿我们投资过的链家来举例。从数据上来讲,链家这家公司通过15年的努力,今年将超过京东、滴滴、携程等公司成为第二个交易额过万亿的公司,第一个过万亿的公司是阿里巴巴。 那链家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我问过很多的创业者,你觉得链家的客户是谁?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却很难回答的问题。有人回答,当然是付钱的人了,实际给钱的人自然是客户;有的创业者回答,当然是卖家,没有房子,没有供给怎么产生交易,京东之所以能那么厉害,就是因为人家有供应链,有货在手;还有的人说,其实买家、卖家都是链家的客户。 大家看似都说得很正确,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一家创业公司通常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供同时多线作战,这个时候你只能选择从一端切入。对于链家的客户是谁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既不是买家也不是卖家,而是经纪人。 如果你想做成一个较大的组织,你的客户不应该是买家或卖家,因为一个组织的老大是不可能亲自去接待所有的买家或卖家的。链家有十万经纪人,公司靠的就是这十万名同事去服务买家和卖家。 公司CEO的任务是制定一个好的规则,让平庸的人变优秀,让优秀的人更优秀。当链家让这些经纪人在这个平台上能过得非常好的时候,才会有好的买家与卖家,所以链家的真正客户就是这些经纪人,他们才是链家制胜的关键。 其实每一位成功创业者都有着自身成功的秘密,有些聪明的创业者,会掩藏这个秘密,就像链家从没有对外讲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而是选择等待懂行的人发现并投资他们。 我曾遇到一位创业者,他本是做招聘的,但他在一段时间内自我感觉很不顺,于是他突然想改行去做游戏,毕竟游戏行业赚钱很快。我就和他说,你在招聘这个行业已经待了这么多年了,对于这个行业你至少知道哪里有坑,如果你此时去选择一个新行业,我猜想你连坑在哪里都不会知道,这对你而言失败的概率将会显著提高。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他的作品《异类》、《引爆点》和《眨眼之间》都创造了书市神话。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1万小时定律对于想要创业成功的人来说是前提,这也是你要想知道这个行业秘密的必然代价。所以我真心建议你,尽量去做自己已经花了1万个小时的行业,不要轻易换行业。 很多创业者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三步 之前有很多的创业者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VC看好什么样的投资机会?”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作为VC本身是没有资格来回答的,相反创业者更应该去问问你的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产品。因为VC永远都是反应迟钝的,而用户与奋斗在一线的创业者们对此应该是最敏感、也是最具话语权的。 每次在资本寒冬的时候,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好的企业。因为资本寒冬会让大家更容易遵循创业的常识,主动思考产品如何才能获得杠杆,如何才能获得用户的口碑,如何才能低成本获取新用户等。 其实这些东西都算创业的常识,但在市场热的时候没有人会去谈论它。借用一句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先生的话:“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我想这句话对每一位创业者都是受用的,任何一个言谈举措都是根据当时的语境总结出来的结果,所以反向思考是一个永恒的策略。 过去这两年里,整个创投圈涌入了许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造成了市场虚假繁荣的景象,当那些不按常识办事的公司到处在做广告,刷漂亮数据的时候,谁能拒绝短期利益,反向地去思考问题,谁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赢得最后的胜利。 另外,在资本寒冬的时候,创业者也更能回到他最开始创业的状态,去听市场的声音,而不是自己去做一些判断。我们看到很多的公司即使是到了B轮、C轮的时候,也还会去做一些自己臆想出来的事情。 比如目前一家公司的规模达到了1个亿,但为了要做到某一个估值,需要把收入做到5个亿。因此他必须要讲一个足够大的故事,想当然地进行决策,然而这个决策或许仅仅是该公司的一厢情愿,不代表用户的真实需求。 我们观察创业者在开发一款新产品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他们陷入到这样一个逻辑陷阱,因为自己能干这个事情,于是公司就开发了这样一款产品,实际上这样开发产品的思路还少做了三个思考: 思考一,客户真的需要这东西吗? 思考二,客户愿意为此买单吗? 思考三,客户为什么要向你买单而不是别人? 这几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仍然还有不少的创业者在开发产品时主动忽视它们,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既不考虑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也不考虑竞争对手的发展,完全是因为我有能力做这件事情的结果。 当你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后,公司在实现从0到1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微创新。因为这样做不至于消耗公司太多的资源,也有助于加速创业公司的成长速度。现在也有不少人在提颠覆式创新,实际上所谓的颠覆性创新在刚开始的时候基本都属于微创新。 当年周鸿祎想全面做安全服务,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于是他就想出做一个360卫士,通过一个很小的点去切入。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赢得了几千万的用户后,他又开始做免费杀毒。有一天大家猛然发现原来整个市场已经被他慢慢「蚕食」了,所以360也不是一夜之间就颠覆了整个市场的。 创业者不要老想着一下子就创立一个大品牌,弄一个大专利,发明出一招制敌的方法,微创新就是点点滴滴地,从很多细微的地方去改进,让用户用起来更方便、简单。对于早期创业公司而言,微创新算得上是一把利器。 资本寒冬下的生存法则,总结起来有这四点 我从2005年入行至今,一共经历了三波资本寒冬 。在这过程中我有一个感悟,那就是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最好是往人少的地方去,因为人多的地方你将有更大的概率被「挤死 」。 同时在每一次资本寒冬的时候,我从创业者身上都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的创业者在面临资本寒冬时,都不知道应该将时间花在融资上还是具体的业务上。 因为当你去融资的时候,可能会察觉到投资人的态度都变得冷淡了,甚至有些投资人干脆都去休假了;而当你去做业务的时候,又会发现想再从客户手里赚钱也变得非常困难了。 当创业者在面对这样两难的选择时,又该如何确保自己继续生存下去?对此我有四点思考。 第一、增加与投资人沟通的频次; 通常创业者更关注自己的融资情况,很难看到整个市场的融资状况,而投资人却能看到这个行业里有多少家公司正在融资,并较为清楚为何有些公司可以拿到投资而有些则拿不到投资。 我们发现那些之所以能在资本寒冬中融到钱的公司,除了媒体所描述的一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简单但又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在资本寒冬的时候,提高了与投资人沟通的频次,定期地给投资人反馈公司的情况,尤其是在细节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我在去年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创业者,他几乎每周更新一次他的周报给我,即使我当时并没有向他表明投资意向。最后当他的公司达到可投资标准时,他又将他每个月的月度总结,包括他们内部开季度会的PPT发邮件给我。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举措,对于处在资本寒冬下想要融资的公司来说,它很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调整与投资人的沟通方向; 国内很多的投资人一般都不会正面回绝创业者,而是会选择一些较为客气的方式来拒绝。因此有时候创业者需要根据投资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你当时给投资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是他目前所关注的,如果不是,你是否可以再换一种方式继续沟通。 另外在市场较为低迷的阶段,当创业者去见投资人时,团队里几个合伙人一起去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你和这个投资人的风格不搭,或许你的合伙人跟他就很聊得来。作为早期投资人,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在看一家公司,而是在看这家公司中的核心力量,可能也就是那两三个人给我们的感觉,让我们有了投资的信心。 第三、 公司内部要开源节流; CEO要适当接受 down-round(估值打折)的融资,或许还要接受自己的股份被大量稀释,从而支撑整个公司存活下来。同时CEO也需要学习大量的财务知识,推进公司精细化运营,真正做到「一分钱掰成八份花」。 资本寒冬时期CEO必须要学会踩刹车,把公司的损耗控制住,重新保守评估你的账面资金,因为这个时期你想在少于三个月的时间内拿到钱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还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1)、有营收的企业需要评估自己的账期,最好能够做成正向现金流 ,即业务还没有开展或正在开展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钱。否则业务做得越大,现金缺口就越大,生意就做得越痛苦。 2)、这个阶段如果公司选择搬家将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举措,高额的房租加押金,还有装修费用,很容易拖累整个公司的现金流。另外也容易出现地方大了就扩团队的情况,所以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公司搬家需特别谨慎。 3)、用数字化决策驱动精细化运营。CEO当中可能只有20%的人知道自己的现金流量表是怎么来的,而实际上创业公司的财务模型及数据分析工作是CEO的职责所在,CEO有必要一项一项地抠财务明细。 每一位创业者都需要想一想,你公司的现金余额是多少,你每个月花多少钱,你的用户增长和成本是什么关系。 第四、强调企业文化与现金收入,弱化纠结选项; 1)、是否可以裁掉销售人员? 裁掉销售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公司有收入是最重要的事情。 2)、可否接受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收入? 对于那些钱不多且融资有困难的公司而言,我的建议是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收入是肯定要做的,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3)、是否应该大力加强内部管理? 这个策略看似最有道理,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加强内部管理是创始人长期该做的事情,但它也是最难见成效的一项工作。当公司处境较为困难的时候,与其做管理还不如想办法做收入。 4)、直接裁掉公司的技术人员是否合理? 因为技术人员通常6个月甚至一年内无法直接产生现金回报,虽然招聘一名技术人员的周期也较长,但有时这也是不得不做的决策。甚至有公司还做过这样的事情,让技术人员也去做销售。 5)、CEO这个时候是否应该重点强调企业文化? 经验少的创业者可能不会这么做,但这恰恰是非常的重要。在寒冬的时候,要裁掉一些想在公司赚快钱的人。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凝聚团队的往往不是金钱,反而是企业的文化。 有些创业时间较短的CEO,在面对裁员这个问题时,选择慢慢回避。先裁一些人看看,如果不行,再裁一些人,但就是这样一种「蚕食」的策略,反而影响了整个公司的士气与信心,最终更有可能拖垮整个公司。裁员的决策一旦想清楚了就要一步做到位。 创业公司的扩张需走「进化模式」,而它有这两个特点 当你解决了生存危机之后,接下来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如何寻求增长,实现弯道超车。但增长其实不是一个现象,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一个CEO核心的职责就是如何把握公司发展的节奏。 每家创业公司的成长都要经历四个阶段: 发现市场的存在、验证用户需求的真实性; 确认产品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不断修正商业模式、完善产品、提高获客效率,真正找到属于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 快速扩张; 根据 Startup Genome 的调查超过 70%的创业公司死亡原因是由过早扩张引发的,也就是在没有完善前三个阶段的前提下直接进入了扩张阶段,最终现金流断裂导致死亡。 我们其实发现很多创业者做的事情都是对的,但就是当时的节奏把握得不对。什么时候该踩刹车、什么时候该踩油门,踩反了可能很快就会被踢出局,踩对了一个就能在市场上继续生存下去,连续踩对了两个,那这家公司就很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业里一家伟大的公司。 许多的创业公司在拿到A轮之后就聘请有经验的管理者,CEO在上面,下面就设有各种CXO、VP、总监等。如果是这样,这家公司可能很快就会变成创业公司当中最不想成为的那类公司,臃肿的组织机构,内部之间的信息周转也非常慢。 我们曾经投过一家公司,2009年到2010年两年的时间,CEO开始套用一些大公司的机制,最后导致CEO离前线越来越远。沟通环节多了以后,中间环节的信息损耗极快。等信息传递到CEO那里的时候,已经完全变味了,可以想象他基于这类信息所做的决策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创业公司应该坚持另外一种增长模式,叫做进化模式,它有以下两个特点: 1)、只有内部形成试错机制才能让一家公司继续活下去。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之前,大家都认为生存竞争存在于不同的物种之间,比如蛇和老鼠之间的竞争。但是达尔文通过推演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种群内部也存在激烈的斗争。因为资源的有限,每个种群只能存活下极少数最优秀的个体,而这一小部分个体将带着整个种群最优秀的基因继续延续下去。 同理让一个企业真正往前走的,不是你和对手之间的竞争,反而是你在企业内部划分的小机构之间的竞争,这才是促进自身成长的最主要力量。 作为一名CEO,我们总是求稳,最好是极高的员工满意度,极低的员工离职率,超级和谐的工作氛围。但这些真的能带来整体的稳定性吗?真实的情况是,只有各个部门的变化才能获得整体的动态平衡,这是稳定的悖论。所以CEO应该要鼓励内部竞争,争取小单元的试错来成就企业的前进。 2)、精英化的小分队作战。如果说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像朝鲜人民解放军,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架构就很像美国特种兵小分队。当初Uber来华拓展业务的时候,第一步就是先在这个城市招三个人,一个是城市经理,一个是运营经理,另外一个是社群经理。这样的一个小团队,不仅省去了中间复杂的管理成本,也能保证团队的快速灵活,快速响应外界的变化。 有一家做游戏的公司叫Supercell,公司的CEO永远在下面,贴近用户支撑着整个组织运作。公司在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将他们的组织特点注入到公司的名字当中,他们自己称公司为超级细胞。 公司就像一个细胞,不断裂变重组,一旦某一个细胞长得过大的时候,就会分裂成两个细胞,裂变进化的方式推动着企业向前发展。这样的组织管理形式,相信在中国将会越来越多。 以上是我的一些理解和思考,希望能与你多多交流。
    投资
    2016年10月12日
  • 投资
    百姓网宣布 1000 万元投资秒聘,占股比例达 70% 8月3日,百姓网对外发布公告,拟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客齐集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对上海秒聘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秒聘”)增资,投资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占股比例为 70%。该议案已获董事会通过。 百姓网公告称,本次投资主要是为公司实现在人力资源服务细分市场的线下拓展,不涉及进入新的领域,目的是促进网站流量变现,增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资料显示,秒工作网站是秒聘的主打产品,为企业提供秒速招聘、人才定制、员工技能培训、人事代理等系列人力资源服务,目前服务已覆盖京津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 近一年来百姓网持续进军招聘行业。去年12月,百姓网与知名蓝领人力资源公司天坤国际达成战略合作,发力蓝领招聘O2O,进行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将优质岗位和简历进行实时对接,并提供面试接送等线下服务。 1 目前分类信息市场纷纷加大对招聘领域的投入。58赶集集团旗下也有布局高端招聘的中华英才网以及涉足兼职市场的斗米等项目。 1 公告显示,百姓网本次对外投资是从公司发展战略的角度做出的审慎决策,分析人士也指出,此次收购能够帮助百姓网深化其在招聘生态圈的布局。 1 今年4月,百姓网公布挂牌新三板后的首份年报,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62.85%,首次收入破亿。
    投资
    2016年08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