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Colabo:客户关系系统和社交网络之间一座桥梁 公司位于加州圣马特奥市,他们想要成为连接“旧世界”和“新世界”的桥梁,所谓旧世界,其实就是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而新世界则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热衷的社交网络。 今天,该公司宣布获得了一笔7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笔投资将进一步强化其作为“中间人”的角色,据悉他们将会与甲骨文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帮助它获得更大优势。今年三月,甲骨文创始人Larry Ellison指出,在基于云服务的销售方面,Saleforce对其公司构成了很大威胁。但Colabo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Yoav Dembak表示,在新兴市场的B2B领域里,甲骨文并不是Salesforce的最大竞争对手。 “对于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Marc Benioff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是甲骨文公司,”他说道,“他们真正的敌人是LinkedIn,”因为这家人脉求职网站正在快速扩大销售及营销功能。 除了与甲骨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之外,Colabo还提供了大约130个可立即使用的连接器,可支持Quora,Meetup,GitHub,Twitter,以及IT社区网站SpiceWorks等社交网络的整合。另外值得一体的是,虽然Facebook也是其他可支持的网络之一,但是这家社交网络巨头似乎并不太关注B2B领域。 一位销售人员认为Colabo非常有前景,他用LinkedIn作为例子,表示如果LinkedIn可以覆盖一个Colabo按键,那么用户就可以自动添加很多信息,比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内的信息资料,以及其他销售渠道。 Colabo还可以对同一个人进行定位,并新增其他社交网络的相关信息,根据Dembak表示,其准确度高达95%,一旦相关社交网络信息有改变,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内的资料也会自动更新。 Colabo软件还有推荐功能,帮助企业了解下一步该做什么,比如提供个性化广告,发送电子邮件,或是在某一指定地区内发消息。Colabo可以提供相关模板,并且还能推荐编辑内容,然后直接通过企业内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发送出去。 销售人员只需简单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推荐行为即可,Colabo可以自动选择对应内容,并以最佳渠道进行发送。Dembak指出,在销售生产力工具行业里,他们的竞争对手包括InsideSales,Yesware,以及SalesLoft,当然也包括LinkedIn,因为后者同样是利用自己的求职人脉社交网络提供类似的销售服务。 via VB, 快鲤鱼翻译,转载标明出处
    产品
    2015年06月09日
  • 产品
    百分百:基于S2C的综合类企业服务平台 百分百企业服务平台是成都百人众科技旗下的一款综合类服务产品,平台以S2C(service to consumption)的业务模型作为业务的根基,载体完全覆盖PC、iOS及Android三类平台,功能集成了订单交易、预约报价、竞标、订单查询、信息发布、信息查询、信息推送、评价系统等20余项功能。并以此为依托实现平台的服务项目,拉动商家企业与用户企业间的业务流转。   百分百企业服务平台的联合创始人王彦令告诉记者,为了行业健康发展,团队一起开发了百分百企业服务平台。百分百旨在解决目前市场痛点需求,痛点分两部分:第一是对商家来讲,就是恶性竞争问题、信息不对称以及商家互联网素养低;第二是对用户来讲,服务过程信息不对称。   王彦令认为目前O2O对服务业来说有着很大的伤害,第一就是对于售后服务没有把控;第二个所有的消费环节,从消费者付款开始以享受服务为终结,至于享受到服务结果怎样,目前很多电商都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据悉,2014年上半年全国电子商务投诉领域分布显示,O2O服务投诉占比近24%,服务业遇到O2O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与传统S2C(shop to customer)模式不同的是,S2C在百分百企业服务平台代表的则是service to consumption,即线上服务引导线下消费,简单的理解即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感的服务,将用户的需求明确化,将平台或商家的产品信息投递精准化,由此引导用户线下消费。   目前产品以免费服务引导增值服务,订单交易、预约报价、竞标、信息发布等服务为免费服务,之后将引导商家选择广告与推送、数据统计工具使用权、专家咨询和业务深度引流等增值服务。对于用户来说,则会提供专业咨询推送、创业者扶持计划、企业成长计划等增值服务。   目前百分百企业服务平台已经正式上线,正处于封闭招商期,预计6月中旬开始正式运营。王彦令对于百分百的长期发展规划是进行服务提供商链条的衔接与重组,并引入大数据分析的相关服务,着重于企业形象塑造与口碑流通,最终进行商家业务的深度优化。   团队方面,王彦令具有互联网推广、策划岗位经验7年,主策经验近5年,先后师从阿佩克斯及优酷运营团队的推广主策。联合创始人张强,前地产行业金牌经理人,地产行业互联网化的先锋。具有大区级管理经验5年,市场开拓相关经验10年。目前团队管理形式采取圆桌制,以相对民主的形式来决策公司的大小事务。   据了解,百分百团队已经完成天使融资,已正式启动A轮融资计划。   来源:猎云网(文/温雨桐)  
    产品
    2015年06月08日
  • 产品
    中国有 7000 万个销售人员,“业务帮”要让他们多赚点 我重新确认了一遍我听到的:“中国有 7000 万业务员?”   电话那头,业务帮的创始人曹顺安回答说:“是的,一定有。甚至可能更多。” 这位来自台湾的创始人,有着十几年的销售经验,非常懂销售,也非常懂业务员,即销售人员。在他看来,这 7000 万的业务员,他们的需求很简单,但是却从来没有被互联网很好地解决过。   “业务员需要的很简单,卖出东西、挣钱。”他说。   卖东西挣钱,这里衍生了两个重要环节:有东西卖,有人买。传统的业务员在这两个环节都收到一定的限制。受雇于某一个公司或店铺的业务员,只能销售自家的东西;接触买家的渠道也很受限。但他们的销售能力和客户资源,其实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非闭环:帮业务员更好地卖东西,帮客户更容易地买东西 房多多的模式是一个有趣的例子。通过和开发商以及房产经纪公司合作,将原本只能卖自家二手房的经纪人们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可以通过平台卖新房和更多二手房。业务帮的模式和房多多有一些相似,但是它要覆盖的是所有领域的销售人员。基于这个定位,以及各领域的特性,它不会像房多多一样解决太多 B2B 环节的分配效率问题。   在业务帮上,各行各业的业务员可以直接上来注册账号,标注好自己的销售的商品是什么。当消费者或客户购买需求时,就可以上来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比方你要买一辆车,你可以直接上来搜索你想要的那款车型,看看哪些销售员手上有这个车型在售,并且和不同的业务员沟通、比价、约试驾等。对于非标准化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这会大大缩短消费者的购买流程。   人们购买标准化、轻服务的商品是不需要业务员的。所以业务帮定位在金融保险、汽车、房产、服务、大件3C产品这些领域。   到这里为止,业务帮看起来和58、赶集这些分类信息网站做的事情差不多太多。但本质的区别在于,分类信息网站以信息为核心,而业务帮以人为核心。“以往我们说货比三家,在业务帮上,用户是货比三人。”曹顺安说。   业务帮有自己的 IM 系统和社区,包括业务员的个人主页。业务员的个人主页很重要。“举个例子,像58同城、安居客这样以信息为核心的网站,他们上面的业务员资料只有头像、公司和电话。而在业务帮上,业务员可以像维护朋友圈一样去维护个人主页。这是一个塑造个人品牌差异化的机会。”曹顺安说到。拥有好的个人品牌形象有助于在竞争客户时脱颖而出。另外,社交元素使得业务员之间可以沟通交流、交换客户,也可以让业务员和客户间维持一定联系。   这是帮业务员更好地卖自己本职该卖东西。这些非标准化商品很难在线上完成交易,因此业务帮无法通过实现闭环盈利。所以业务帮还有另一条能实现闭环的线:通过“商品推荐”让业务员卖本职工作之外的各种东西。   闭环:调动业务员的能动性,连接更多企业、商品和客户 目前业务帮平台上已经有 27 万业务员。“百万业务大军”,曹顺安说:“这是我们今年要达到的量。这会是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虚拟销售团队。”当产品上汇集了大量的业务员,这些业务员的客户资源和销售能力,就可以为所有要卖东西的企业所用。   “举个例子,电视厂商要卖电视。而业务帮这里有大量业务帮他们卖。卖出去,分成给他们;没卖出去,也不需要底薪。这对厂商来说是不是很吸引?”   业务帮会和一些企业合作,利用这批业务员来帮企业卖东西。具体的形式是,业务帮和一些有销售需求的企业合作,比如想销售某型号电视的电视厂商。达成合作后,业务帮上线这款电视机的信息,业务员可以把相关的页面转发到微信或微博,向他们积累下来的客户推荐这款电视。客户觉得电视不错,而这个业务员又和自己有过交易,可信度高,可能就会上来业务帮直接购买这个电视。卖出电视后,业务帮会赚得一定差价,再和业务员进行分成。   这个模式很依赖业务员自己的客户人脉。我的疑问在于,业务员和客户之间的人脉关系有这么深么?换言之,业务员真的会有客户的微信吗?   “如果你真的买过像车这样的大件物品,或者保险这种很重服务的非标准商品,你的微信里一定是有业务员的。发掘客户和维护客户,是业务员每天都在做的两件事。”此外,业务员的“客户”,并不一定是个人消费者。一些有采购的企业或商家,都是业务员的客户,并且比起个人消费者,他们和业务员建立联系的需求更加强烈。 所以到这里,业务帮模式中的两条逻辑已经很清晰了: 非闭环:聚拢大量业务员,帮他们销售他们本职应销售的商品。个人消费者在这里可以找到他们线下很难找到的各类业务员。而有批量购买需求的企业用户,他们需要的商品类别会更广,比如要定制 10000 个杯子,这种电商解决不了的批量需求,业务帮上的业务员也可以解决。   闭环:让这些业务员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人脉,帮其他企业买东西。这里要定位的商品是不需要复杂交易训练就能卖的、奖金提成够高的商品。这条逻辑线上,交易是能够在线上进行的,所以平台能够介入并盈利。   在业务帮上,业务员、业务员所在的公司、需要大量业务员帮卖东西的企业,以及买东西的客户,各方都能获利。“共生共利”,曹顺安两次提到这个词。这是保证商业模式良好运作和可循环的基础。   至于竞争方面,曹顺安并不太担心。这个模式里的核心壁垒就是业务员资源,而在业务员数量上业务帮已经有一些先发优势。他们的产品现在有一共 170 万的下载量,27 万业务员入驻,次日留存为 36%。业务员们在产品上每周创建一万多条“动态”,其中 37% 的动态他们会分享到微信。商品推荐销售已经尝试运作了一段时间,目前已经有 125 万的销售额。   曹顺安对业务帮在做的事情很有信心。“互联网大部分都是从会员身上挣钱。但业务帮是让会员发挥主动性帮平台挣钱。一个业务一年只成交一万的话,很低了;但是如果平台有 1000 万个业务员,那就是一百亿的成交额。”曹顺安相信这个事情可以做的很大,并且未来也有向海外拓展的机会。     来源:36氪 ,作者:thethief
    产品
    2015年06月05日
  • 产品
    属于未来的企业会议系统Intel Unite,长什么样? 会议演示系统可能是所有企业效率工具中最重要的一个,然而 IT 技术在这个方向上却一直没有什么特别长足的进步。   如果你参与过这样的会议,恐怕都记得这样一个场景:走入会议室,打开电脑,接入 VGA 视频输出线,调试电视或者投影仪的接收频道,调整画面……整个过程最短也要花费 1 分钟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我的经历)因为找不到 VGA 线,无线网络也连接不上,在尝试了半个小时之后直接取消了会议……   好吧,这样的日子恐怕很快就会结束。在今年的台北 Computex 电脑展上,英特尔发布了一个名为 Intel Unite 的新产品,属于 21 世纪的「智能」会议系统终于有点样子了。   企业 IT 部门只需要按照自己拥有的会议室数量,购买相同数量的迷你机(Mini PC),将这些 Mini PC 连接上会议室的显示屏或投影仪即可。然后,再向管理的用户设备推送 Intel Unite 用户端程序安装文件即可。   我在 Computex 现场测试了通过 Intel Unite 启动和参加会议的全过程。首先,Mini PC 连接的显示屏或投影仪会显示一个当前会议的 6 位数字密码。我在测试用的笔记本电脑上打开 Intel Unite 软件,输入这个密码,不到半秒钟时间就可以连接到当前会议系统上。       现场一共有两台笔记本电脑可以测试连接,而根据官方演示,最多 4 个人可以同时把自己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会议的总参加人数可以高达 100-200 人,这些用户都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观看其他人的画面,以及分发和接受其他人发送的文件。这个逻辑其实跟现有的电话会议系统特别像,熟悉电话会议系统的用户,只是把输入密码的地方从电话换成了电脑。   光有画面分享还不够,很多会议场景都需要视频通话或者其他的功能,Intel Unite 同样支持各种主流的第三方语音或视频通话系统。这些第三方支援功能可以通过插件(Plug-in)的形式安装到 Intel Unite 当中。比如,在现场,技术经理 Franklin Fung 给我演示了怎样在 Intel Unite 的用户界面上直接调整会议室里的 Phillip Hue 智能灯泡的颜色和亮度。任何可能跟会议本身有关联的功能,不只是调整照明、视频或语音通话,任何和会议有关的第三方服务都可以开发对应的插件,企业 IT 人士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开发自己的插件。除了核心的画面共享功能之外,Intel Unite 也是一个可以承载更多第三方功能的平台。 当然,硬件要求还是有的。首先,安装在会议室里和投影仪连接的 Mini PC 不是随便一台都可以,只有英特尔部分合作伙伴生产包含 vPro 技术的 Core M 或者 Core i 系列芯片的 Mini PC 或笔记本电脑才可以。因为 Intel Unite 的系统服务相当于是直接集成在芯片的 vPro 区块里的。至于原因,Fung 告诉我,Intel Unite 的一个重要功能优势就是可以让企业 IT 部门直接在云端对旗下拥有的所有 Mini PC 进行大规模管理,远程启动、给系统升级或者关机,以及远程踢人或者管理其他权限。所有这些工作都是通过 vPro 技术完成的。根据官方网站显示,支持 Intel Unite 的 Mini PC 价格大约在 270 美元上下。   任何使用包含 vPro 技术 Core 芯片的电脑都可以当成会议系统使用,如果两个用户使用的都是这样的笔记本电脑,则可以直接在 Intel Unite 上建立点对点(P2P)连接。另外,任何拥有会议密码的人都可以在任意地点和网络环境加入到会议当中。会议中传输的图像和文件数据都通过 256 位 SSL 加密技术加密。 目前,Intel Unite 支持 Windows 操作系统。Fung 告诉我他们正在进行 Mac OS X 和 Chrome OS 的适配工作,未来还会开发出 iOS 和 Android 版本的用户端软件。   未来的会议系统到底应该是有线还是无线的?不管怎样,会议系统都应该是「零配置」(0-Config)的,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员应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开会,而不是调试设备上。就冲这个,我挺看好 Intel Unite 的,前提是你愿意多花不到 300 美金在会议室里多添加一个小电脑,来节省调试设备的时间。毕竟,时间就是金钱。   来源:pingwest 作者:光谱
    产品
    2015年06月05日
  • 产品
    海尔HOPE平台,为大企业和创业公司提供“创新”的碰撞机会 HOPE平台是海尔自己推出的一个开放式创新平台,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0万家资源注册用户。这个平台在线上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创新领域的专家、中小企业、创客、创业者,以及像海尔这样的传统企业。平台上的用户可以在上面发布技术需求,提交技术方案,寻求合作,或者寻找创意灵感——甚至是组建创业团队。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为各个领域的创新提供各种资源对接和碰撞机会的开放式平台。   那针对创业团队来说,这个平台相比孵化器或者创业培育机构能有哪些自己独特的优势?   “最关键的是资源的配置,对于创业者来说他其实是缺乏很多各种各样的资源的。在创业过程中他会碰到很多的问题,比如办公场、VC等问题。但在真正的创新过程中,创业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资源需求。这一部分是HOPE平台可以帮他解决的。我们跟孵化器解决的问题,其实不太一样。”海尔开放创新平台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36氪。 HOPE平台对自己的定位主要还是围绕着“创新”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厂商都在谈创新。互联网让这个世界变平之后,信息的快速流动,不止让用户需求变得非常个性化,也让产品的迭代周期缩得更短。   于是,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讲究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发展战略,而结构复杂身躯庞大的传统厂商们,在这种环境下,前进的速度则显得相对缓慢。好在传统厂商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再居安思危一些,比如海尔就一直在做各种尝试,推出过智能家居平台海尔U+,也和阿里巴巴、魅族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组建智能家居联盟。另一个家电厂商美的则选择和小米站在了一起。   这次推出HOPE开放创新平台,从海尔自己作为传统企业的角度来说,其实也很好理解。传统企业的长处在于供应链、生产力和渠道,缺陷在决策新产品的流程太复杂、创新力不足;而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往往空有创新的理念和技术,却无法把创新转化为消费级产品的商业化结果。借助HOPE平台的对接能力,创业公司可以利用传统大企业的渠道和生产能力量化自己的产品,大企业则可以快速的获得持续的创新力。   除了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陶氏、强生、佛吉亚这样的大企业也是HOPE平台看重的用户群体。因为只有这些大厂商们更多的进驻这个平台,创新才能真正拥有更强的转化力。而由海尔牵头来做这么一件事的好处在于,海尔在早期可以为这个平台吸引来足够多的关注度。   在目前国内的创业氛围下,针对创业者的服务真的越来越丰富了。孵化器和培育机构是针对创业者更早期阶段的服务,他们让创业公司从婴儿长成小孩。脱离了孵化的地方,创业公司会开始面临发展的问题,他们需要开始寻求各种各样的合作,以更快速的强壮自己。在我看来,资源配置比较丰富的HOPE平台,对于这个阶段的创业公司而言,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帮助。   来源:36氪 ,作者:Retric
    产品
    2015年06月04日
  • 产品
    够用: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小企业云应用平台 来源:猎云网 (文/郑迪安)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特别对于正在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更是需要一套灵活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软件来实现诸如考勤、员工培训、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功能。中国大约有1000万家规模在50至500人的成长型企业,它们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需求多样,但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软件领域细分不够,价格高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软件供应模式正向SAAS模式转换,逐渐出现一批面向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实惠的云服务。   够用企业云应用平台是一套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面向企业客户的云软件,隶属于成都够用云科技有限公司。“够用”提供基于浏览器和 iOS,Android 操作系统的云办公、移动办公、在线学习、考勤管理、外勤管理、项目管理等30多个功能模块及二次开发服务,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管理流程。企业或者团队可以根据需要在后台自由组合,灵活配置。如果企业想保护内部数据,可以采购私有云服务器。任何使用“够用”的企业员工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账号,通过该账号实现企业管理,内部社交化交流等。 成都够用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初,团队现有40余人,包括产品研发、业务拓展和客服。公司总部设在成都,主要负责研发和运营,此外还有北京、上海两个分部,负责客户沟通,寻找合作机会等业务方面的工作。“够用”产品现有淘宝官方店铺——够用云软件超市,企业用户可以实现线上下单;在互联网营销的同时还和园区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合作,将软件介绍给企业客户。   够用云科技创始人李征从事IT行业20多年,曾经在IBM任职。丰富的行业经验使他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低成本但高效率的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2013年他和一些技术合作伙伴开始在成都创业。李征告诉记者:“对中小企业来说,花几十万买软件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够用把买软件变成了租软件。企业选择了够用的产品后,按照公司人数和使用月数付费,价格在10到20元不等。发展至今,已经有1400多家企业选择了我们的产品。”   李征向记者介绍了够用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够用云学习平台和够用云考勤管家。传统的企业培训成本高但效果不佳,人员流动还会带来数字资产流失等问题。在线学习平台有视音频课程在线学习、课程直播、在线考试等功能,能在培训员工的同时建立企业自己的知识库。在云学习平台方面,“够用”希望与培训机构合作,推出部分免费和收费的课程,进一步开发商业模式。云考勤管家能配合企业HR工作,减轻其工作量。员工利用“够用”提供的考勤管理功能,通过web或手机APP打卡和请假,方便HR进行工作统计。   李征透露,“够用”已与中国电信、上海浦东开发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51CTO云特卖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李征表示,公司最近已经启动融资计划,正在接触一些风投。未来计划继续完善产品线,扩大用户基础。中国有一千多万家中小型企业,够用希望能在其中争取1%的市场份额。
    产品
    2015年06月03日
  • 产品
    又一款社交场景的 APP “机遇”上线。。。 6月1日消息,5月29日,一场名为“机遇大爆炸”的产品发布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高调开启。据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斯穆特博士、源政投资杨向阳、丰厚资本创始人杨守彬、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一力、著名记者兼主持人武卿、诺奖生命科技控股陈振兴博士、加措活佛、智立方杨石头等多位各界名人,200多家媒体、上百家基金出席了此次跨界机遇盛会。有人好奇地计算了一下出席嘉宾的身价以及旗下公司资产总规模,发现总额已经超过万亿人民币,堪称一场最“土豪”的发布会和聚会。 “机遇”是首款商务场景社交APP,与其他商务社交APP不同,“机遇”打破了传统商务社交以职业、头衔驱动关系链接的模式,以全新的“图片驱动、故事驱动、数据驱动“的方式,全面打造个人超级名片,通过关系大数据导航人与人之间的“智慧连接”,在有用与有趣的商务场景化运用中,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帮助用户之间建立 “商性”关系,打造下一代关系驱动的商务社交平台。 超豪华合伙人团队:商界大佬+诺贝尔奖得主+BAT黄金战队 “机遇”的董事长兼CEO胡世辉,是富有激情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连续创业者,也是一位商业人脉资源的超链者和公认的超级商务社交极客。之前其成功联合国内20位中国顶级企业家共同创立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智人群生活服务平台——太美集团,业务涵盖了旅行、健康、传媒等领域,并推动携程旅游重组太美旅游;胡世辉早在90年代末,在海南就已经把一个点子和设计方案,运作成为主题公园,并最终成功捆绑上市;之后其投资并带领团队研发的ECC专利算法,最终成为国家商用密码算法标准原型,广泛应用于数字身份证及金融信息安全领域,并再次通过换股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他还成功投资过诸多高科技和移动互联网项目。 这次推出“机遇”app,胡世辉更是发挥其个人魅力,以使命、价值观和愿景集合起这支超强战队,聚敛了一批业界大牛。其中就包括被投资领域奉为必投组合的“BAT黄金三角“——CTO为百度最早一批的产品科学家张玉睿,负责百度网页搜索与数十款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COO是前阿里巴巴数娱渠道中心负责人杨宝成,曾负责过酷狗音乐、虾米音乐、天天动听、淘宝阅读、阿里游戏等产品及业务的用户发展与拓展运营;机遇app的产品和设计是由前腾讯qq输入法负责人并拥有过几十项产品专利的陈坚来操刀,其也曾在多米和高德负责产品设计业务。而在这次发布会上,一个更加重量级的人物,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专家乔治-斯穆特博士成为“机遇”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这也是首次诺贝尔奖得主加盟一家中国的高科技互联网创业公司。商界大佬+诺贝尔奖得主+BAT黄金战队,这样的组合爆发出的能量非常值得期待。另外一位合伙人姜川,来自墨迹天气,也曾效力海尔,并在26个国家工作过。其他骨干云集了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人才,并在这次发布会前后又有多位人才加入,包括曾在IBM工作、在剑桥及斯坦福留学、在国内著名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高管加入机遇团队,机遇明显加速了网罗人才的速度。 从“得脉”到“机遇”的变迁 “机遇”董事长胡世辉先生介绍说,“机遇”的前身名叫“得脉”,作为其对全新商务社交的摸索,已经低调运行了三年,积累拥有了400多万的用户,用户群体来自各行各业,覆盖范围超过600个城市和40个国家。在三年之后“得脉”已经完成了“得到人脉”的历史使命,得脉者,得机遇,“机遇”因此诞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识别与记忆,越来越碎片化,需要以更快的速度进驻和抢占用户大脑,这也是“得脉”更名“机遇”最主要的原因。 胡世辉表示,“机遇”在西方所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全新的基于移动互联特征的“六维关系“模型,即通过“时间、空间、角色、能力、荣誉、意愿“六个维度,以及“关系向量”大数据和关系匹配推送技术,为用户创造线上与线下遇见的更大化的可能性。机遇正在以东方人的社交情怀,结合西方人的关系演算,帮助用户建立起更具人性、更有趣、也更符合中国人“先做朋友,再做生意”方式的商务场景社交运用。 目前,中国商务社交领域,绝大多数还只是单纯的模式拷贝,甚至盈利模式也是在以国外产品为模板。但实际上,中国人的商务社交从来都是场景化与生活化的,与国外的商务方式有本质区别。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款真正符合中国商务人群实际商务社交需求与商务社交特性的产品。从目标营收、应用人群等,都不是主流的方式,并且在传统行业具有直接对标的竞争对手,行业前景上升有天然的天花板。如果中国商务社交平台一直这么下去的话,其应用前景最多不过是个垂直的小众应用。 现在业内的社交软件,多为垂直类,比如脉脉针对职场人群,陌陌对标陌生社交,微信是熟人社交。而机遇由于其创新的关系链模型与超级名片,其覆盖的人群和机会将远大于这些产品,其中产生商业价值化学反应的机会也将远大于其他软件,价值也将更大。 “机遇”与第三代商务社交 从全球整个商务社交领域的发展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付费订阅服务为主要营收模式的,其主要代表是早期的LinkedIn以及德国XING网站等;而第二阶段则是在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引发的,由于更多人群有强烈的寻找工作的需求,聘用服务让职场社交类网站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直到现在,聘用解决方案部门在职场社交类网站的营收组成中仍然保持近六成的份额;第三阶段则是营销整合等,通过深度服务去获取附加值阶段,目前营销解决方案部门的收入已经占到职场社交类网站整体的四分之一,并且在以50%-60%的速度快速增长。 而对比国内的商务社交软件,比如脉脉等更多是完全拷贝了传统职场社交应用的模式,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主要营收方向确立在职场和聘用服务上。但一方面中国现有经济环境良好,爆发类似美国08年金融危机的概率不大,另一方面单纯的聘用服务市场空间有限,很难有爆发的机会。 其实,从本质上看,包括脉脉以及被Viadeo收购的天际网等都还徘徊在商务社交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于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并获取附加值方面并没有特殊的创新与产品。而“机遇”对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认知与判断——个体时代的加速到来,其产品的核心功能——超级名片,通过创新的“图片驱动、故事驱动、数据驱动“把用户的价值更立体完整的体现出来,使个体商务价值营销成为可能,更像是在推动移动互联时代的“个人门户”。从这点看,“机遇”应该是国内第一家秉承了第三代商务社交理念的产品。 可能性与确定性所带来用户预期的落差 另一个很关键的元素是,类似脉脉等商务社交产品,一上来就下意识地把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定位,就是找工作或者找人才,一旦用户达成需求,很容易就会流失。此外,如果用户迟迟在脉脉上得不到预想的结果,他对于这款产品的信任度肯定大大降低,最后的结果还是流失。这样,产品就会陷进“花钱获取用户—流失—花钱获取用户”的死循环,完成变为资本驱动营收的工具,商业化环节很难达成,这是确定性带来的弊端。 而“机遇”的产品观,则是通过六维关系,帮助用户去创造建立商务关系的场景,进而去发现和创造获取机会的可能性,使用户在不同商务场景的游弋中,完成用户沉淀与人脉资产积累。这是“机遇”在创造可能性和造惊喜方面的独特个性。 当然,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确定性产品与可能性产品的观感可能会有所差异,但仅从心理角度分析,一款可能性的商务社交产品在沉淀用户方面肯定会优于确定性的商务社交产品。胡世辉曾经说过“商务本身就是在诸多不确定性与可能性中寻找机遇和创造机遇的过程。“机遇”的目的是让用户通过产品“找到”或是“碰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这种贵人,可能是商务关系上的,也有可能是生活关系上的;这种贵人可能是比你成功,能提升你的,也有可能是可以助力你和帮助你的。总之,因为遇见,因为关系链接,因为可能性被激发,机遇可以随时随地的呈现,或是被发现。”胡世辉带着“重新定义商务社交“的视角去审视现有其它产品,质问到: ”商务社交为什么一定是冷色?一定是蓝色的?为什么不可以是多彩的?每一个人想要的机遇是一样的吗?商务社交除了有用之外,为什么不能有趣起来?甚至是性感起来?为什么商务社交只能谈功利?不能谈交情?……现实生活中,商务人群的商务社交行为与社交意愿真的是这样的吗?“胡世辉的创业经历、商业实践,以及对商务社交的体验与认知,决定了对现有商务社交产品观的质疑,甚至是批判。曾经是建筑设计师的他更愿意把自己描述为:一位穿梭于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系设计师、一位志在解析生命关系密码的社交极客。他对机遇的理解: “机遇从来都不是预先设定的!机遇来自可能性!机遇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一起做对的事!机遇是创造改变!机遇是瞬间的命运!机遇就是随‘机’而遇!……” 正因此,机遇产品的底边导航条中,突显了一个多彩的“一键机遇“功能,这是商务属性社交产品中的大胆运用——创造可能性!这是机遇的产品观,也是机遇的情怀,更是对机遇的期待。机遇团队认为,2015年5月29日,是机遇元年的庆典日!一群牛人,割舍利益,放下安逸,带着信念、使命、情怀与激情去颠覆和创造,这值得尊重,值得祝福,也值得期待。或许未来的机遇,不仅能给中国人创造更多的机遇,而且也能输出一种中国人的商务社交文化给西方人,改变商务社交与社交商务的模式,谁说不可能呢?!
    产品
    2015年06月01日
  • 产品
    智慧狮:“职业技能教育”移动加油站 来源:猎云网(文/张晓庆) 移动互联网崛起使人们生活日益碎片化,不知不觉中,老师对着PPT或者镜头手舞足蹈、滔滔不绝的网络教学模式已经out,在线培训开始流行起:边看动漫边学习。“智慧狮”便是一款以“有趣”、“有用”为理念,专注于职业在线教育培训的产品。通过简短的交互式动漫课程,并辅以相应的任务练习,智慧狮想让职场新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掌握就业、择业、创业三方面的职场技能,目前在pc端、移动端(微信、APP)均有试运行。   智慧狮的CEO陆荣德是个不折不扣的连续创业者。2011年,刚开放台湾自由行,他便做起了台湾自由行攻略APP,随后又转向数字阅读产品的开发和服务,并成立了杭州简阅科技。2013年,在发现政府机构及企业强烈的内部培训需求后,他又与蓝狮子合作开发,推出了“随学通”,利用移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沟通学习的工具,这便是智慧狮的前身。   智慧狮(上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由来自知名教育机构和跨国互联网公司的人才组成,目前共计39人,其中19人专门组成了动漫开发部,负责课程的策划与制作。2014年,智慧狮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职业在线培训服务。陆荣德告诉猎云网,目前智慧狮发布了560多门课程,与20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已经拥有40000多的用户,用户每天的活跃度在10%左右。其中粘度最高的用户,已经连续400多天使用智慧狮学习,“我都比不上他们了”,陆荣德打趣道。   但是,考虑到与中小企业合作渠道依赖性太强,自2014年底开始,智慧狮便逐步从B端转向C端,并计划在2015年6月正式发布个人版。个人版的目标人群主要是85后、90后的职场新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同于网易云课堂、百度传课等提供海量课程供用户自行挑选的模式,每一个技能智慧狮只提供3-5门课,以减少用户的选择成本。用户登入后,根据用户的学习目标,智慧狮给用户匹配对应课程和练习任务,最后提供结果评测。课程会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优胜劣汰,快速迭代,但总数基本保持在3-5个,不会无限增多”,陆荣德告诉猎云网。 陆荣德表示,为了实现课程的“有趣”、“有用”,智慧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课程的动漫角色参照现实原型,使用户产生角色代入感;第二,课程前两章节通过鲜活的职场案例,激发用户学习兴趣;第三,部分课程请在职场摸爬滚打过的人士来制作,保证内容贴近用户真实所需;第四,设置关卡模式,让学习像游戏闯关一样有趣;第五,瞄准用户碎片化时间,每门课时长为半小时左右,每章节大约10分钟。   谈及智慧狮的核心优势时,陆荣德概括为“一个产品,两个工具”。第一个工具,是为有能力做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或个人提供创建微课堂的平台,达到智慧共享的效果。第二个工具,是为企业自行开发课程提供一套由人物、场景、对白、交互等组成的模板。企业可以自行将内容填充到模板里,快捷地创建属于自己的在线课程,大大提高企业内部培训效率。   在推广方面,智慧狮打算从现有的种子用户和同相关机构合作组织线下活动两方面入手。猎云网了解到,现在智慧狮正与杭州市共青团省委、教育厅、杭州日报等合作,发起一个助推大学生就业的活动。   当前在线教育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除了老牌教育公司外,网易、腾讯、百度等一大帮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涌入。对此,陆荣德认为:“在线教育分多个层次,对于职场教育这块,开发者还是比较少的。”智慧狮虽已考虑到细分市场,但是目前依旧有着强劲的对手,比如英盛网、企大网、云学堂等。这些在线职业培训平台起步早,目前已经聚集了一定的优秀师资力量,并积累了大量优质培训课程,课程体系和在线社区建设也相对完善,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稳定客户。   对于智慧狮的未来发展方向,陆荣德表示,在扩大用户后,智慧狮会考虑搭建一个人才输出平台,与企业或者第三方招聘机构对接,把经过行业性培训的人才直接推荐过去。此外,还会专注于建设一个在线社区,用户之间、用户和教师之间都可以实现互动交流,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融资方面,智慧狮计划在下半年启动天使轮融资。  
    产品
    2015年06月01日
  • 产品
    兼职乐:希望解决企业“被放鸽子”和“用工风险”,做大学生兼职市场 来源:猎云网 (文/乔泽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兼职一直被认为是勤工俭学的一种方式,许多大学生选择兼职只是为了能更顺利的读完大学。而现在,当生活水平提高,越多的人去接触兼职,就会发现这个行业的意义不只局限于生存,它能提供的更多是与不同环境成长的人的一种触碰,甚至可以说是社交的一种方式。   而兼职乐正是一家试图切分兼职这块大蛋糕的新兴企业,CEO孙旭告诉记者,他们的重O2O模式在于深入企业用人环节,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闭环操作。和兼职猫,同学帮帮等竞品逻辑上也不相同。   何谓“重O2O” 孙旭在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反复提及了“重O2O”这个概念。在他眼里,现在很多做兼职的公司更关注的是平台属性和工具属性,表现的是信息搜集等工具功能,看上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从雇员选择到工资清算的整个过程企业还是会耗费很多精力,人岗匹配很难,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线上和线下给很多兼职公司树立了难以跨越的屏障。整个产业链无法形成闭环,就更做不到方便与简洁。   尤其是人数超过20人的兼职需求,从联系、签到再到人员的控制,一个环节疏漏整个的活动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例如学生的临时不到场或者随意敷衍,这都是兼职区别于全职的难以控制的点。而孙旭多年工作在智联的校园活动经验可以让他敏锐的察觉到雇员跟企业的连接问题。所以兼职乐在做什么?兼职乐试图深入到企业的用人环节,致力于连接企业和雇员。使20人以上的兼职活动更简单,更轻松,形成闭环操作。 “只要你将需求报给兼职乐,你要什么样的雇员我们就给你送什么样的人,”孙旭提到这一点时自信满满。而对于兼职平台难以变现这一点,兼职乐上线一周就已经有了一万以上收入。客户合作,包括宅急送、碧桂园等兼职类项目。   整体看,兼职乐对用工环节的深度介入可以解决企业“被放鸽子”、用工风险、管理及监督等方面的难题。同时定义学生信誉等级,所有学生均经过面对面培训才能获得兼职乐的“信誉认证”;更能保证学生的用工安全及兼职靠谱度。   兼职乐的各种小细节 兼职乐作学生的守护人。学生都会接受相关培训,比如“兼职这回事儿”、“兼职的技巧”、“化妆技术”和“商务礼仪技巧”;企业会缴纳占工资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保证学生工资的全额发放 ;兼职乐会对企业进行认证,保证人身安全。   兼职乐作企业的兼职管家。向企业推送求职简历;确定人选后App自动生成“乐聊”群以供信息交流;学生可以位置签到或App端扫描企业二维码签到,保证工作及时有效;项目经理会进行扫街监督,不按要求来会有拉入黑名单的风险,保证工作质量。   未来那些事儿 孙旭在交流中曾笑着说“兼职乐”这个名字的由来,他希望在人们的眼里兼职会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体验,是happy job,而“兼职乐,简直了”也会是大家对视时的会心一笑。在未来更远的距离中,兼职乐也将提出暑期工、旺季用工和呼叫中心等更多服务概念,他们虽然不能代替中介的职能,但他们想做到取代整个市场中50%的小中介。 嗯,设计师回娘家了 团队方面:团队大多都从事招聘行业多年,创始人孙旭曾在智联招聘工作七年,有三年半分公司管理经验,另外一位负责人从58同城招聘部门过来,S8级别负责58同城石家庄工作,技术团队的核心员工来自移动设计研究院、珂兰钻石等,其他团队大多从58、智联而来,负责过三大运营商、四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大型企业的校园招聘工作,对校园推广、项目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团队方面除去工作经验还有工作节奏的优势,孙旭表示团队更善于“打快仗”,让公司跑的比同行更快。   同时孙旭告诉记者,本着务实的原则,他也阐述下他们的弱势:1、由于给自己定的时间紧,我们很多开发需求没有体现在1.0产品上,2.0产品要在一个月后才能上线,现安卓版已经上线,IOS正在审核;2、我们起步相对同学帮帮、兼职猫甚至探鹿晚一些,推广到全国的节奏上需要跑的更快。   最近团队也在接触资本进行融资事宜,目前产品在石家庄大学城附近进行试点。
    产品
    2015年06月01日
  • 产品
    窥司:给公司素描一份“简历”,思考求职方的信息不对称 来源:猎云网(文/张惠倩) 关于求职,不论是刚毕业的应届生,还是准备跳槽的员工,都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除了招聘方提供的信息,还有很多有关新公司细节是应聘者无从知晓的,无论是HR和猎头,他们给出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从自身立场出发,往往会从有利的方向诱导应聘者,除非内部有熟人可询问详细情况,以了解公司真是全貌。但这种情况比例不高,不具有普适性。而一些求职论坛上的信息又参差不齐,不但确定不了真假,自己真正想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会出现。   正因为看到了求职中存在的这些痛点,何威和他的4人团队开发了APP “窥司”。何威说他自己已经工作了7年,目前一共换了三份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关注思考求职方面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也有做相关产品的想法,而直到2014年底,才付诸实践。而这之前他曾和别人合作过一些其他项目,虽然最后未能成功,但这过程中积累的人脉让他在这次创业中很快有了一支适合的团队。   他们开发的“窥司”这个产品是一个针对工作五年以内,有跳槽需求的员工的公司信息搜集展示平台,以移动端APP的形式呈现,用户群体也包括应届毕业生。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不但能了解到薪酬福利、考勤、奖金等等比较基本的信息,还有团队氛围、加班情况、发展前景这些更为详细的情况,也会有体现,这有助于缓解应聘者和招聘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产品定位是工具+社区模式app,除了提供固定的基本信息,还可以通过“司聊”与公司员工及时交流,了解一些自己想知道的细节,两种信息可以互补。产品初期,app上的内容大概是90%的固定信息+10%的用户阐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想留住用户,必须提供对其有价值的信息。而在何威的设想中,发展到后期,社区中的讨论人数增加,信息量也会增加,这些信息沉淀下来,形成一定有效数据之后,又会具有较为客观的可参考价值。 窥司APP在安卓和苹果刚上线两个星期,由于还没进行运营宣传,只是通过朋友圈小范围推广,目前用户数量尚不足1000。而窥司上已更新的公司有100多家,开发前期由于缺少运营成本,这些公司的信息都是创始人通过自己在各个公司的朋友,人肉收集而成。当然这是基于初期资源不足的情况,一切都是自营模式,未来的计划是能形成众包模式,根据平台制定好的标准,引导用户在平台上自己创建感兴趣或者比较了解的公司,而其他有了解的用户不断添加信息,使其更加完善,甚至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激发用户活跃度。   目前这100多家公司包括腾讯、宝洁、华为等等大型企业,暂时还不考虑小公司和创业公司。对此何威有自己的考量,他这样告诉记者:“现在产品处于1.0阶段,肯定先考虑大公司,一是这样关注的人会更多,二是对应聘者的作用也越大,之后会不断向中小型公司拓展。”而这100多家是将各个企业的各地分公司单独成算后得出。关于为什么会这样计算,何威说,虽然是同个公司,但不同的地方各种数据肯定会有差异,而对于求职者来说,这些信息当然是越明确越好。   市面上的同类产品虽然不算多但还是有例如爆工资,吐司等。而且相对于窥司而言已经有较大影响力。   窥司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产品需要进一步打磨,何威之前也是有工作在身,是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在开发这个产品,他的下一步打算是离职,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希望能和VC接触,寻求融资。他坦言,产品的运营和推广需要资源,而只有推广出去,才能在使用中发现不足,打磨修改产品,产品要想做好,只有产品本身是不够的。
    产品
    2015年0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