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上班
    “哪上班”获2500万人民币A轮融资~~~招聘行业继续火爆 // // // 互联网垂直招聘网站“哪上班”向36氪确认,团队已经完成 A 轮 2500 万人民币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团队的拓展和市场推广。本轮投资由盾安集团旗下的如山创投领投,盈开创投、投资人王淮跟投。“哪上班”曾在 2013 年底获王淮、Philip Su、朱华明三人天使投资。   哪上班2013 年初由 3 位美国海归创立,是国内最早一批做互联网招聘和采用算法对求职者、企业双方做匹配的公司。去年 9 月他们上线了简历智能投递系统,用户只需要上传简历,简历就会被投递到经系统比对求职者情况和企业评价后筛选出的 10 到 15 家公司。据 Micheal 提供的运营数据,目前从哪上班投出的简历有 40% 的求职者会收到面试通知。   对于在线招聘比较激烈的竞争形势,创始人 Micheal 告诉36氪,招聘的本质是对接适配的求职者和企业,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招聘领域仍有机会。Micheal 认为,2015 年才是互联网招聘真正出现分水岭的一年。   “HR 看的还是最终的入职效果。” 在提升招聘效果这件事上,作为一个技术流团队,哪上班很相信数据和算法的力量,精力会主要放在人才数据的分析、匹配上。在用户习惯整体向移动端迁移的背景下,移动端 [iOS] 也会是重点。另一方面,他们最近在尝试利用手边的资源做“人才加速器”,帮助有一定经验的人士做迅速提升,但是这个产品的具体细节不方便透露。”   在我的理解中,互联网招聘有三宝,大数据、线下活动和服务好。在过去的一年,无论是平台型的拉勾、周伯通,打数据牌的51猎头,乐职微猎头,望才招聘,竞拍型的100offer、yesoffer、实力拍、Jobdeer都或多或少的都从这三个方面运营起来。在线招聘领域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革玩法,后面拼的就是执行力 + 资金。   在 2014 年,我们看到已经有人因为没有拿到钱掉了队。2500 万人民币的融资保证了哪上班的“弹药”,剩下的要看到,就是 Micheal 不愿意透露的那些“细节”了。   [来源:36氪,作者: 饭遥]
    哪上班
    2015年02月11日
  • 哪上班
    在线招聘,老兵不会死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线招聘领域的投资就没有断过。今年 4 月高端猎头网站“猎聘网”获得由华平投资领投,经纬中国跟投的 C 轮 7000 万美元融资;与此同时,垂直招聘网站 "拉勾网" 也被报道完成 A 轮 500 万美元投资,拉勾在 8 月又获得了 25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同样是互联网,IT 人才招聘网站“哪上班”确认获得王淮、Philip Su、朱华明三人天使投资;专注程序员招聘的内推网也在去年就拿到了创新工场 250 万元天使投资......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领域被投资人看好,常常是因为(1)既有的老的模式将要被颠覆(2)市场很有潜力需要扩容。对很多人来说,在线招聘上前者的意味更甚,拉勾网创始人许单单在一次公开分享中提到,   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一直使用的 Monster 模式在美国已经快死了,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在过去十年基本没有任何长进,甚至把很多并不是很高端的用户也变成了猎头的用户。     确实,仔细看前程无忧最近发布的财报,会发现前程无忧的营收结构在过去一年间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在运营策略上也依然以传统招聘网站的销售 + 广告为主。忽略掉因为互联网和国内人才需求增长带来的福利,这家公司在过去风云变化的 12 个月,还是固守着过去 10 年未曾改变的模式。智联招聘的报表上也有相似的情况,不过支出的增长还包括“商业开发支出增长、以及租赁费用增长。     但是财报上也有不能忽略的数据。智联招聘的财报显示,智联招聘总营收 2.93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2.6%,超华尔街分析师预期;前程无忧的报告中,第三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 4.740 亿元,同比增长 13.0%。增长率均高于 HR 行业平均水平;中国市场的人口红利同样不能忽视,一线城市之外,三四线城市的人才缺口正随着企业的进入而逐渐显现。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4 年第三季度就业信心指数》,三四线城市招聘需求同比增长 29%,远高于全国 23% 的平均水平。     所以,国内被唱衰的在线招聘老大哥们到底会不会重蹈Monster的覆辙?这好像还是一个尚未定论的问题。 回顾过去,国内三大招聘网站都是向 Monster 模式学习,过去也确实奏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效率和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onster 模式下海量简历砸海量公司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较全盛时期,Monster 股价已经跌去 88%,它的收入和 LinkedIn 差不多,但是市值仅 6 亿美元,与 180 亿美元的 LinkedIn 相差 30 倍。11 月 4 日在发布了 Q3 的财报后,股价下跌将近 40%,连续亏损之下,CEO Sal Iannuzzi 也黯然离场。     在新形势下取代 Monster 成为全球招聘业热点的,是上市的日本招聘企业Recruit。Recruit 去年全年营收 1.2 万亿日元(约合 109.6 亿美元),税前利润率达 15.2%,营业利润大于世界排名前三的公司营业利润总和。今年 10 月 Recruit 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市值 180 亿美元,与 LinkedIn 相当。同时 Recruit 也是前程无忧的最大股东,持有 40% 以上的股份。     Recruit 成功的关键点在于运用手中的数据提高了求职者、招聘企业双方的效率,达到精确匹配的目的。     Recruit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求职者:Recruit 不仅提供基础的职位搜索,还为不同阶段的求职者提供职业咨询顾问服务。求职者工作后,还能从 Recruit 获得在线职业教育,并通过不断更新简历获得被猎头发现的机会。   企业:Recruit 为企业提供招聘广告刊登、临时工招聘等基本人力资源服务。如果企业有需要,Recruit 还能提供企业人力资源咨询、员工安置人力事物外包、组织培训和发展等深度服务。   同时接触到求职者和企业,让Recruit的数据更加的真实有效。这样的模式下数据的精确度和数量都是 Monster 的一个简历没有办法相比的,很多日本求职者从毕业开始就一直使用 Recruit 的服务,职位投递记录,职业发展轨迹,在线教育记录都在 Recruit 的平台上。在数据的反馈下,Recruit 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整个市场环境,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顾问服务,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总的来说,Recruit 同时深度了解双边客户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供深度的服务,改变了过去 Monster 一篮子简历买卖生意的模式。从 Recruit 2014 年 Q2 的财报来看,Recruit 的 HR 业务占到整体业务的 73%,其中人力资源信息占到 22%,利润率为 36%;人才外包服务 51%,利润率为 17%。 但事实上做出这样新模式的Recruit并不是一家初创公司,它是一家成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公司,还是前程无忧的最大股东。期间经历了比现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还要艰难的局面。     Recruit 成立以校园招聘广告代理商起家。赶上 80 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福利,Recruit 的人力资源业务一路突飞猛进。Recruit 的商业模式在现在看起来同样的熟悉,他们为求职者提供刊载有招聘信息的杂志,通过杂志了解读者的情况,同时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相关的咨询和培训服务。中途也 Recruit 也失落了很久,80 年代末,因政治贿赂丑闻 Recruit 的声誉一落千丈,创始人锒铛入狱,时任首相 Noboru Takeshita 也因此辞职,Recruit 也被超商 Dabei 收购。     2000 年独立后,Recruit开始涉足互联网相关的在线招聘服务,成为日本在线招聘巨头。之后逐渐将业务扩展到香港、台北、新加坡等地。从 2005 年开始基于在线数据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2006 年入股前程无忧,10 年收购猎头公司伯乐,12 年推出针对应届生的 Recruitment Navi,Rikunabi Direct,同年全资收购美国在线招聘网站Indeed.com,为整个集团的 HR 业务提供强大的算法和模型的支持。     从 Recruit 的例子上看,在整个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老兵们拥有更多的数据和资源,如果愿意,他们可以做很多高效整合行业链的事情。再反观 Monster 的失败,更像是一个领导层管理思路的问题,Monster 前 CEO Sal Iannuzzi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坦言, 在 Monster 的经营上,我过去把利润这件事看得太重,只考虑了有益于股票投资人的事情。 那么谁更有可能在中国做成Recruit模式? 在中国,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样的公司做这些事情或许会顺手一点。目前活跃的市场和外界的冲击也是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借鉴 Recruit 的经验, 推动内部转型的好时机。     从数据的来源上看,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在互联网外其他垂直领域有很好的积累,它们拥有大量长期合作的用户和多年来积累的一手调研行业、企业需求数据;在应届生资源上,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在国内校园招聘市场上有极高的渗透率,能够获取求职者从职业生涯开始阶段就具有的特性、爱好点、跳槽概率、发展潜力等信息。     LinkedIn 目前已经在使用大数据的方式进行招聘服务,企业通过 LinkedIn 的平台,能够搜索到大量符合要求的,但暂时还没有换工作打算的“被动求职者”,LinkedIn 用户中更高的即时简历更新率也是竞争优势。但 LinkedIn 的短板在于入华不久,主要用户也还是在互联网相关行业。     在今年投资领域非常火爆的互联网垂直招聘行业,几家创业公司都是从源头就极大简化了信息来源,但是增进准确度的同时其实是牺牲掉了来自应届生的数据和其他垂直行业的数据。无论是拉勾还是哪上班,他们都向36氪表示,希望避免出现应届生涌入的状况。     从数据的应用来看,大型的招聘网站有能力将数据支持下的顾问服务迅速推广到更广的范围。在行业上,除了互联网垂直招聘领域,目前其他行业的在线招聘服务还是主要由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掌握,他们有能量在多个垂直行业范围内同步推进。在地域上,在垂直招聘领域和 LinkedIn 这样的高端的求职社区都几乎没有渗透率的沿海三、四线城市,中西部城市,智联和前程无忧有先天优势。     智联招聘已经开始在尝试转型,他们上线了“卓聘”这样的产品,为学生、白领、高端人士等人群提供线上、线下的测评、网络招聘、教育等服务。     当然,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并不是完全稳操胜券。LinkedIn 在在线招聘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上已经先行一步;拉勾、哪上班、内推这些新公司拥有优秀的算法和技术。以哪上班为例,他们开发出了一个智能简历投递系统,主动的帮用户投简历。当然,他们还有新公司的优势——面对市场更快的反应机制。     不管最后会是智联、前程,还是未来的 LinkedIn,或是渐渐壮大的拉勾、猎聘成为 Recruit,对于整个在线招聘行业都是很大的进步,在线招聘的行业价值变为最大化的利用手中的资源服务用户,而不是单一的考虑挣钱。     智联、前程虽然手握重金和深厚的客户资源,但凡客和陈年的故事告诉我们,进行内部改革的勇气不亚于再一次创业。体量像智联、前程这样的企业,特别是在现在看起来还不错的营收面前,进行改革和创新需要更坚定的决心。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饭遥]
    哪上班
    2014年11月18日
  • 哪上班
    “哪上班”上线简历智能投递系统,一键上传简历,他们告诉你去哪儿上班 今年的互联网垂直行业招聘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告诉人们一个已经互联网化的行业如何被互联网重新改造一遍。拉勾、猎聘、哪上班,等等,还有一些更小的,比如100offer和蚂蚁招聘都在今年取得不错的融资成绩。     但是只有哪上班现在把手伸向求职者与用人公司匹配这一环节。这个问题曾经被我抛给几家招聘网站的负责人,他们都表示这一环节还是留给求职者,因为“做不好会落下埋怨”,或者担心用户隐私的问题。他们把提升用户体验和招聘效率的希望寄托在强制 HR 快速回复或者组织更多的专场活动。     哪上班新上线的”智能投递“,就是对用户上传的简历进行文本分析和关键词提取。根据求职者规定的硬性指标,如工作地点、薪资期望和技能,帮求职者筛选潜在的雇主。除了硬性指标,还会根据雇主和求职者的条件进行双向排行。COO Nathan 说:这个双向的排行会考虑求职者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和年限,也会考虑用人公司的人数、融资阶段还有百度指数等等,但是更多的细节就不便于透露了。 按照这个排行,用户只需要上传简历(PDF / Doc),简历就会被投递到 10 到 15 家公司。根据哪上班提供的运营数据,“智能投递”上线一个月之后已经渗透到 11% 的月活跃用户;“智能投递”后用户获得面试 Offer 的概率大约 40%,而人工投递获得面试 Offer 在概率在 60% 左右。氪星人也能感觉到这种差距,我们随机上传了几份简历,感觉自己没有从前那么受欢迎了。     “这个智能投递是我们创业之初就想做的,但是开始走了一些弯路,因为当时我们的用户数量太少了,没办法依靠机器学习建立一个稳定循环”,CEO Michael 向36氪透露他们的平台上目有 32 万求职者和 12000 家企业用户,“希望以后智能投递可以服务我们 40-50% 的用户,效果和人工投递越接近越好”。     除了智能投递之外,哪上班最近还上线了一个“发现”频道。和志在提升用户求职效率的前者不同,后者和职位订阅功能都希望提升长尾用户在招聘网站上的黏性。Michael 说:很多程序员并不急于找工作,就跟女孩子逛商场也不是急着买衣服,都是要找到这种逛的感觉     发现频道主要是把网站的运营活动进行打包,最新一期的活动是非常应景的“未来各领域的阿里巴巴”,集合了十家正在招聘的创业公司,第一家是美团,最后一家是哪上班。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Zuo]
    哪上班
    2014年09月24日
  • 哪上班
    专访哪上班创始人韩冰:专注IT招聘,要玩不一样 最近,专注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制作5分钟以内纪录片风格的微纪录工作室为哪上班团队拍了一组视频。被创始人韩冰放在他的微博上置顶。似乎他很喜欢这种创业生活。   这个从初二就开始创业的家伙,从社交网络到如今的招聘平台,似乎一直不知疲倦的在往前走。视频中他对镜头说,生命就这几年,他天性喜欢折腾,紧张又忙碌才是目前想要的状态。   从12年12月到如今,哪上班从两三个人到现在的团队,一直在前进。但似乎和他们一同成长的其他招聘网站发展的更加快速一些。当我抛出这个问题,还是希望韩冰能给我一个解答。为什么在IT招聘这个圈子,哪上班没有突围。这个行业已经有企业开始崭露头角,难道他们不着急?   我以为他回答会犹豫一会,没想到反倒是他比较轻松,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我们始终是自己,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想法。不认为我们发展的不好,反而我们发展的很棒,真正的程序员招聘,我们的质量很高。做产品是态度问题,而推广是钱的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去刻意推广,节奏很重要。但产品打磨也重要。目前的推广就一个,就靠口碑。   似乎他们很有信心,最后我又补充了一个问题,拉勾招聘,内推网,以及那些专业的社区和垂直的科技媒体都在蚕食这个行业。我问了韩冰,目前是否有危机感?   他对我说:其实一开始他们做这个行业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不看好,但不看好的事情反而才值得去做。以前也没有参照物,做产品也都是在摸索。目前看到的哪上班也是一路摸索出来的。我们有技术实力,产品背后是有一套算法的,这个我们也一直在开发在优化。这个行业如今有许多公司在做,其实是个好事情。大家都在做,证明这个市场有搞头,有前景。市场是开放点,共同竞争产品才会更加变好。   招聘算是累活吗?接地气是否很重要。   这是我问的另一个问题,因为在我主观看来,同时定位为IT招聘行业的拉勾,他们发展的很快,因为他们的接地气,离用户近,一直在创新,反而使他们加速奔跑一段时间。在我眼里招聘是接地气的活,高高在上的企业没有前途。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我希望韩冰能给我一个他对这行业的看法。   他告诉我一个行业情况,看你怎么定位,其实哪上班的定位和其他竞争公司还不一样。哪上班更多的是找优秀的程序员和互联网人才,通过他们的“硅谷工作系列”就可以看出。他们要做的是给优秀的人才,“好前(钱)途”。最重要的点在于求职者在你的平台会得到什么,所以精力更多应该放在产品上,做好推荐算法,做好招聘数据。但同时,接地气也很重要,后续的推广,未来也会做更多的尝试,但不会走市场已经有的路,更多的,哪上班要玩点不一样。   在目前来看,招聘行业如今是越来越细分,加之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哪上班也推出了移动端,主打:简洁,精准。用韩冰的话来说就是:哪上班界面交互优秀,简单易用实际;另外将移动端的招聘模式发到了极致,用户的简历可以云存储,随时看到好工作信息就可以申请。(目前只有IOS端,安卓端后续就出)   文尾其实我也没有想好总结,招聘行业竞争对手不少,哪上班有一个优秀的点在于,他们懂得自己的节奏。玩就要玩不一样。未来的竞争态势还是不要下定论。行业巨头还没出现,一切还是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猎云网】
    哪上班
    2014年05月23日
  • 哪上班
    猎聘网获得C轮7000万美元融资,加快猎聘市场扩张步伐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WANGJINGYU] 长期霸占北京各条地铁线路的广告“钉子户”“猎聘网”今天正式对外宣布,获得由华平投资领投,经纬中国跟投的 C 轮 7000 万美元融资。 和现在很主流的 Linkedin 职业社交模式相比,“猎聘网”并不注重“社交”板块,依旧是专注于职位招聘。按照 CEO 戴科彬的话说就是,职业社交应是一个服务性平台,非信息流平台。所以直到现在,猎聘网的模式都围绕简历、职位、猎头三部分做服务。 简单来说,企业可以通过猎聘网发布求职信息,个人可以通过猎聘网寻找职位,猎头则在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最优的匹配。盈利模式也主要来自企业付费和个人增值服务,如企业付费发布职位、下载简历,以及针对个人求职者的置顶简历、群发简历等增值服务。据公开的数据,猎聘网有上千万注册用户,逾 20 万家企业和 10 万猎头。 目前尚不清楚猎聘网的营收情况,但在类似的大而全的招聘平台之外,现在垂直细分领域的招聘网站反而做得风生水起。 在此轮融资之前,猎聘网曾经获得经纬 2000 万美元的融资,同时 58 同城创始人姚劲波也是猎聘网的天使投资人。据 CEO 戴科彬透露,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大团队规模、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以及在移动端的投入。 照这架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猎聘网将继续霸占北京各大地铁的广告位......   编者按:猎聘网获得C轮7000万美元的融资了,而前不久的四月八号,猎上网也刚获IDG等千万美元投资。看来,猎聘网市场跨张步伐也并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了。两个网站都围绕猎头、简历等做服务,但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又将刮起一场“血雨腥风”,我们希望招聘网站的“竞争”能给用户带来更为有利的产品和服务。 ​
    哪上班
    2014年04月15日
  • 哪上班
    海归创业的IT人才招聘网站“哪上班”推出移动端,支持职位订阅和简历云同步 哪上班(iOS)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一个专注于 IT 领域的垂直招聘网站,该网站由三位海归联合创办,早先拿到过徐小平投资,最近也确认收到了王淮、Philip Su和朱华明三人的天使投资,但具体金额并未透露。 跟我们当时报道比起来,哪上班目前的产品形态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向移动端转型,在最近上线的手机 App 中,哪上班实现了职位查询和订阅,以及简历导入和同步。用户可以在手机邮件客户端内,将 Word 或 PDF 格式的本地简历导入哪上班,PC 端和移动端均可实现投递。该应用推出的背景是,哪上班团队意识到求职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被动行为,用户在求职意愿不明朗时很少主动登陆网站。而基于移动端消息推送 + 碎片化时间的特点,多少可以拉升用户的打开率。 同时,最初上线时哪上班主打的是智能匹配和强隐私保护,企业和猎头的联系权限被限制在精准匹配、或主动投递简历的人才,以防止对用户过度打扰。而现在哪上班的目标是让企业与人才更顺畅的沟通,产品上大幅精简,变成了双向自由联系。人才技能标签与站内信的升级版也将于本周五前上线。 最后还有一点比较有趣的是,哪上班当初给自己的定义是“非社交化”,但据创始人 Michael 表示,他们现在还在审视这一点,未来要不要做社交招聘还是个未知数。 一年来做了这么多次调整,相信哪上班团队也经历了一番试错。 综合我们之前的观察,招聘垂直化渐渐成为一种流行。单在 IT 招聘领域内,我们报道过的就有拉勾、内推以及基于大数据服务 C 端的职播网,一些聚合了 IT 人的社区也在试水招聘业务,比如做硬件人才的与非招聘,转型后的钛媒体,以及“蠢蠢欲动”的36氪。 关于以上几位投资人: 王淮:Facebook早期工程师,现在的致景投资合伙人,兼任大众点评、百姓网CEO顾问,《打造Facebook》作者,技术牛人。 Philip Su:微软前主群经理(Principal Group Manager),现Facebook伦敦工程办公室总监( London Engineering Office),《微软老将的离职信》一文作者,牛人。 朱华明:先后做了同学网、Mobile Messenger等产品,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参与了“某某”,据传也是位互联网圈的关系枢纽。 总之,四位投资人中有三位是技术背景。 来源:[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http://www.36kr.com/p/208515.html 
    哪上班
    201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