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静
    郭静:网络招聘的“草莽时代”该结束了 浓缩观点 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开始向平台上流,无论是其中占比多少,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毒瘤,企业主会浪费大量招人的时间,而求职者可能被骗财骗色。即使数量再多,这些毒瘤不清楚,依然是大危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一度的招聘热继春节红包之后再度开启,虽然今年春节多了红包这一新兴产物,但是旧的东西始终还是没变,又一波离职换工作潮流开始兴起。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自2月18日后,“招聘”的日搜索次数呈急剧上升趋势,创近90日以来的搜索次数巅峰。 据我观察发现,多家网络招聘网站已经开始紧跟年后招聘的热度,开始了大规模的网络招聘活动,赶集网推出了赶集网络招聘节,58同城上线了58招聘季。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企业应用方面,网络招聘的普及率达到了53.8%,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国内的网络招聘发展其实是非常早的,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就连国外的公司也试图进入国内的网络招聘市场,当然,“水土不服”的毛病依然没改。 网络招聘虽然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国内网络招聘市场 “草莽时代”的现状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满屏的“牛皮癣”首页、信息真实度低、服务体系差、成功率较低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也许,他们根本没想到要去改变。 互联网发展早期,真真假假的信息大量流入互联网中来,网络招聘也是这样,大量线下真真假假的信息流上来,很多网络招聘平台根本不对信息真假进行甄别,只管平台收钱,他们赚这些“黑心钱”照样赚的理所当然,反正用户真正上当受骗了也找不到他们头上。   网络招聘发展的三个时期 我把网络招聘在国内的发展分成三个时期,下面一一描述一下: 第一个时期,以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为代表的收费时期。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走的模式是To B模式,即用户免费,向企业主收费。用户可以免费建立简历和投递简历,当然,用户也有收费的情况,花费其设立的虚拟金币可以享受更优质的服务,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不能改变用户求职的最终性。 企业主需要向平台费缴纳一定的年费,才可以在网络招聘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彼时是以企业主为主要导向的,用户付费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好生意。企业主一方面是招聘方,另一方面也是给平台交了钱的,所以他们占据着主动权,而求职者是不被重视的。当时为了铺量,平台方也是四处向企业主们推广,让他们在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 第二个时期,是以58同城、赶集网为代表的免费时期。分类信息网站就就像突然绽开的花朵一般,突然就大肆出现了。其中招聘这一分类也被他们委以重任,走的路线还是他们一贯的路线——免费。无论是企业主还是用户,都可以免费在平台上发布招聘求职信息。 58同城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1月,平均每天50万企业在58同城上进行招聘,每天超过650万人在58同城上找工作,其简历存量已达1.5亿。赶集网在2014年11月10日表示,其在线招聘业务简历量超过1亿份,招聘销售额全年预期达7-8亿元。 分类信息网站经过大浪淘沙以后,仅剩下58同城、赶集网还在坚挺,而且其中的多个业务线表现都很惊人,其中招聘业务就凸显出来了。双方的数据均显示,其简历存量破亿。和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不同的是,58同城、赶集网这些前期走的都是用户免费的路线,请企业发布信息也是免费的,这就吸引了大量C端用户上来,前程无忧这些前期走的是B端路线。当然,后期58同城、赶集网也纷纷触向B端商户,商户要想刷新信息,要想优先展示,就得进行认证,就得使用增值服务,而用户要想获得VIP服务,也需要交钱的,所有的信息流都是在他们平台上走的,他们还是在铺量。   第三个时期是以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等为首的走精准化招聘的时期。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均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网络招聘平台,他们针对的是互联网方向的优质供需信息平台,无论是供方还是需方,都是相对精准的。基本上除了互联网这一领域外的,是不会在该平台上出现的。 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论坛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7%,为近年来最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所需要的相关人才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围绕这一垂直领域,进行细分化招聘,无论是招聘方,还是求职方,都是非常受益的,他们无需再在一个大海洋里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彼此在一个很细分的平台上相互匹配。 第三个时期,已经开始逐渐脱离了第一个时期和第二个时期铺数量的时期,信息的数量“没用”了。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企业主互联网化的提升,真真正正的要想铺数量,台容易了。第三个时期,数量已经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相反质量才是他们的追求,无论怎么变,总归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奇虎360、京东这些互联网公司在“转”,彼此都注重质。     “草莽时代”的“结束” 在互联网由少及多的这个时期,基本上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铺数量,如建设多少个多少个网站,建设多少个地方频道,有多大的覆盖量,平台上吸引了多少用户浏览,这就是早期的“草莽时代”。但是,这一切已经随着互联网的变化而慢慢发生了变化,因为信息量太多了。 1亿份的数量,也就是说平均一人一份简历,当然,存在一人多份的情况,我要说的是,数量太多了。真正要让企业主在如此众多的简历里面挑选自己需要的简历信息,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要让用户在海量的信息流里找到自己需要的简历信息,同样很困难。 “草莽时代”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信息的真假。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开始向平台上流,无论是其中占比多少,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毒瘤,企业主会浪费大量招人的时间,而求职者可能被骗财骗色。即使数量再多,这些毒瘤不清楚,依然是大危害。 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这些新兴的互联网招聘平台开了个好头,针对企业主进行审核,首先保证B端信息的真实性,然后再围绕C端用户进行服务,其中还包含了C端用户的社交网络信息,对于C端用户信息的判断多了一个纬度,对于B端企业辨别C端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大大提高。 数量“害死人”,早期如此之多的诈骗虚假信息往网络招聘平台上流,如今应该是改变的时候了。虽然拉勾网、猎聘网、内推网、周伯通招聘这些平台比较小众,针对的只是互联网领域的,但是未来肯定会有其他领域的垂直精细化的网络招聘平台出现,他们的出现,肯定也会对早期的网络招聘平台产生冲击。 新年招聘求职季再现,希望各大网络招聘平台不做“无良黑中介”,只管收钱,不管信息的真假。当然,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也希望有更多的优质招聘平台出现,而不是往“骗子集中营”上凑。要知道有很多人都是怀揣着几百元要在各大城市实现伟大梦想的,平台方可能只是少赚几百元,而求职者是整个世界的梦想啊。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ID:guojingdequanzi)分享互联网知识,热门互联网评论,关注互联网,关注TMT。偶有生活杂文,用最美的文字与读者分享。】
    郭静
    2015年03月02日
  • 郭静
    移动互联时代看问答网站如何“老树发新芽” 科技领域的自我危机意识是非常强的,问答网站亦是如此,在走向“自我救赎”的这条路上,问答网站还是做出了许多创新的,而这些创新正是在改变着问答网站面临的几大问题。 众人利用自己的盈余时间来制造的信息成就了如今的百度知道、360问答、搜狗问问,但是随着时间的沉淀,连搜索引擎都在成长,问答网站还在原地踏步,是时候要进步和创新了。     我曾发表的文章《问答网站总体的态势,已不复当年的英姿》一文中分析过问答网站的问题,一个是信息的臃肿,另一个是信息的真假。科技领域的自我危机意识是非常强的,问答网站亦是如此,在走向“自我救赎”的这条路上,问答网站还是做出了许多创新的,而这些创新现在也成为问答网站面临的几大问题。       创新一:“机器”与人协同参与问答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工具或平台,能够像互联网这样,让众多人开放的向平台提供自己拥有的知识,如“G41的路线是什么”、“北京地区的邮编”、“郭静的互联网圈是谁在运营的”等等,在传统的渠道中,即使能同时笼络几万名专家,将他们的知识贡献出来,相对于全世界60亿人口来说,这几万人所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互联网的协同作用,让全世界的用户都可以来提供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詹姆斯·索洛维基在《群众的智慧》中强调,   在某种意义上,一大群人比专家更智慧。 问答网站向所有的用户开放,A用户提问,B、C、D等更多的用户来参与回答,整个过程中,都是用户占据着主角。平台方在做的是,对问答的审核,避免虚假信息和广告乱入。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平台方再也找不到正常的问答信息了。问答网站现有的反作弊机制要比早期的“全面开放”式强大的多,基本上涉及广告就有可能被删除,至于各类包含推广链接、电话、QQ号等信息是无法提交的。     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从百度知道上272664310个问题到344851956个问题,也仅仅只过了5个月而已,问题量却增加了72187646个。数量在一定时候是有用的,而在一定时候是没用的,比如问题的答案,一个正确答案要比十万个用户贡献的无用的答案有效的多。用户对问答网站的需求是什么?是正确的答案,而不是数十万个无用的答案。     在问答网站的创新过程中,“机器”是参与到了问答结果当中的,甚至说“机器”是知道答案的,是理解答案的,网站后台的技术人员肯定不懂这些问题,他们只能通过算法、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各种技术来理解答案,人工的作用是技术,真正起决定性关键的是“机器”的力量。     举一个例子,以前用户问“昆山哪里有好吃的”,问答网站会给用户推荐一系列相关用户的回答来告诉用户“昆山哪里有好吃的”,而现在机器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答案”进行分析,再按照其他用户的推荐以及点赞等,分析出哪些才是真正好吃的。不再仅仅只是用户单纯的将内容贡献出来,“机器”是与人一起协同参与问答过程,让答案更直接,而这个就是用户想要的。     创新二:做“先知”   它们就像“先知”一样,提前知道问题的答案,直接给用户提供答案,机器参与的深层次价值体现出来了。以前的问答网站是“死”的,有人问,有人回答,系统将双方的信息实时展出就可以了。现在不同,系统通过对海量的问答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出“正确”的答案。     如在百度上提问“鸡蛋能生吃吗”?系统会通过对定量的问答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告诉用户有多少人认为能吃,有多少人认为不能吃,问题的答案是基于众多用户共同参与答案的结果,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用户的参与结果。事实上,众人参与的结果,往往准确率要高很多。     内容如果仅仅只是内容,平台的价值就非常有限,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而当内容变成问答网站的产物,这些问答的内容价值将会非常大。问答网站已经开始在向着“先知”的路线走,它们就是答案。     当然,做“先知”的基础是,问答的内容得积累到一定数量,如果数量不够,就很难做到对问题得结果进行分析,就更别提针对特别内容给出相应的支持或反对的人数了。       创新三:制造优质内容   百度知道推出了知道行家和知道日报栏目,搜狗问问也推出了问问专家频道。大部分普通用户拥有的知识数量和质量是有限的,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他们可能会知道,但是一些专业的问题,他们很难加入进来,互联网并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普通内容,也需要有深度内容、高质量的内容。     知道日报集结了一些优质的内容答案,并结合PC端和移动端进行呈现,内容开始进入新的时期。知道日报这样做,既保证了大量用户的普通问答内容,又保证优质内容能够实时进入到平台上来。     众人协同的作用创造了百度知道、搜狗问问等,但是这些内容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现在问答网站开始往问答质量方向走,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上面,这是一种质的提升。       创新四:跳出问答网站之外   关于APP这一形态的生死问题,各方的看法不一,但是从当前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形态来看,APP是最好的形态,微网站无法承载产品的诸多功能和用户需求。     百度知道、搜狗问问、360问答目前都推出了APP产品,当然,走的最快的当属百度知道,其APP版本已经达到了5.0,更是喊出了“不止于知识”的口号,目前安卓和IOS版本都有。搜狗问答的移动端产品叫“问问”,安卓和IOS版本都有。360问答的APP叫做“360问答”,目前仅有安卓版本。     移动端的产品形态和PC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在这方面几大问答网站的APP是做出了很大创新的。纵观其APP的几种形态,都是跳出了问答网站之外来做,并不仅仅只是问答网站,还有更多的内容,这在用户粘性方面有很大作用。下面,看一下几大APP所做的创新:     1.匿名问答。答网站的APP在这方面结合了匿名社交应用的特性,用户可以在APP上匿名进行各种提问,APP专门开发出这一特殊专区,将所有的匿名问答都集中在一起,这个和匿名社交应用是非常非常类似的。用户可对匿名问答进行回答或者点击红心,社交元素的加入,让问答网站的APP并不仅仅只是限于问答知识了。     2.日报。和微信公众号相似的是,问答网站的移动端也推出了含有媒体属性的内容,“问问”上叫“问问日刊”,百度知道上叫“知道日报”。通过每天向用户推送一定量的高质量内容,让用户并不仅仅限于停留在问答这一层面上,还能通过它们获取一定量的知识。     3.优化问答质量。智能手机让各个PC端的互联网产品有“红利”的契机,语音这一介质不仅仅推动了移动社交工具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问答APP的发展。PC端用户所能提问的介质仅仅为文字和图片,而移动端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语音来提问。     当前的问答APP在语音介质的功能上还是很初级的,仅仅只限制于对语音的识别,其回答结果还是文字功能。其中360问答直接是语音录入,系统将录入的内容进行识别,而“问问”则是直接对语音内容进行确认,其搜索结果并不仅仅只是搜狗问答的内容,“问问”的语音搜索结果包含了整个搜狗搜索的结果,在结果的精准性上好的多,因为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对于问题的答案来说,要精准的多。     4.问答内容的延伸。问答内容其实是很单一的,比如“哪里好吃”、“哪里好玩”等等,问答APP如果只是提供问答内容,其产品属性是很单一的,用户的活跃度非常有限。问答APP问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纷纷“加重”了其产品属性百度知道APP增加了投票功能,这一包含问答和属性的内容是非常有趣的,而“问问”增加的功能则是“舞文弄墨”。     可能很多人觉得问答APP的这些功能是鸡肋,但是我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问答APP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当前的功能还是非常单一的,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功能加入进来,而衡量的标准则是各个产品线的长度,更多的内容和问答APP融合,形成更有意思的产物。     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落后,比如曾经琳琅满目的门户网站,比如问答网站,比如团购网站等,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用户在改变,就由不得它们不发生改变。问答网站如果不做出一些创新,最终也只会像一个老兵一样,慢慢凋零下去。现有的创新是否能支持其在新环境下生存,还需要依赖更长时间的发展和观察。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用户离“产品”更近,如何让用户将自己的知识通过协同作用贡献出来,众人集体知识的展现,想必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个人的知识量终究是有限的。     【本文作者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ID:guojingdequanzi)】
    郭静
    2014年11月27日
  • 郭静
    数字时代,如何搞定信息存储这件麻烦事? 信息储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介质更是多元化的,来来去去的数字信息,让你整天在信息流当中疲于奔命,如何存储有价值的信息?各种存储工具看似对我们提供了帮助,但是真正的会有用吗? 我到现在也没明白学生生涯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真谛,我认为信息储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大抵曾经我不是个听话的学生。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代替了书籍、报刊等以纸张为主的信息储存介质,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散、习惯、替代,直至我们几乎厌倦了纸质的信息存储方式,数字信息病毒远比《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高质量”内容容易上瘾的多。     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介质是多元化的,智能手机、台式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Kindle、学习机等,都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介质,其传播范围要比纸质书籍更广阔、更快,几乎人手一台电子设备,拥有网络之后,都可以成为传播工具。     数字信息经过传播以后,是需要进行存储的,否则信息就会像高潮后的电流一样,迅速从大脑细胞流失。信息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你甚至记不清三天前是谁上了头条,来来去去的数字信息,让你整天在信息流当中疲于奔命,所以,把信息像钱一样存起来吧。       常见的信息存储工具 PC端的信息存储工具是非常多的,一种是导航类产品,雅虎1.0就是通过UGC模式,以网址导航的形式,将全世界各地的优秀网址进行储存,以供其他用户使用。不过,随着网站的数量越来越多,网址导航的存储功能有些鸡肋,一是网址导航的容量有限,很难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二是网址导航是需要用户记忆或查找的,搜索引擎直接替代了网址导航的功能。     现有的搜索引擎为了满足用户的网址收藏需求,也在首页开通了个人模式,用户可以直接在首页设置自己的个人网址导航,将自己喜欢或常用的网址进行收藏,不再需要进行任何储存。社交工具的收藏夹功能,也可以满足用户储存网址的需求,而包括国内的几款邮箱工具在内,也都推出了记事本工具,来供用户储存信息。     网盘产品则在早期就推出了储存功能,让用户能够将影视、音乐、图片等大型文件可以储存在网盘内,现有的网盘更多的是免费、容量扩大以及功能的完善。     每个浏览器上方都会有收藏夹工具,用户可以选择奖需要存储的网址进行收藏,还可以进行文件夹分类,以便用户能够区分。     QQ、微博等社交网络产品,内部也包含有收藏选项,以供用户在海量的信息流当中将内容收藏。     某些网站站内的文章会有收藏功能,用户可以对喜欢的文章进行收藏,前提是用户得有该网站的个人ID。     移动端的储存工具更加多元化,移动社交工具都有收藏选项,用户可将信息收藏,添加标签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记事本工具,比如印象云笔记,有道云笔记等产品,用户可将文字、图片、网址、视频、音频等内容进行储存。     除去APP外,手机浏览器也拥有信息储存功能,不过其形式还是以网址形式出现。       存储无价 数字信息获取的价格比之纸质介质产品的价格要廉价的多,甚至可以说是免费的,新闻客户端,阅读器、搜索引擎等,都可以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工具,至少在使用上是免费的。肯定有人说,用户想要获取有高质量的信息是天价的,但是,比如我想知道附近电影院的影片放映信息,在传统的信息获取手段中,可能需要亲自到店才可以获取到,用户开车到店或者坐公交到店,获取该条信息都是需要成本的,现在不同,用户仅需通过地图查找或者网络工具,就可以以近乎免费的成本获取到该信息。     在《黑天鹅》一书的第69页这样描述到: 第一个问题是,信息的获取是有代价的。 第二个问题是,信息的储存也是有代价的。 第三个问题是,信息的处理和提取是有代价的。     按照以上的逻辑,存储肯定是有代价的,这个价格是无法通过具体数值来衡量的,所以是无价的,你可以理解为免费,也可以理解为是天价,这个得具体到该信息对于某个人的具体价值,信息对每个人的价值也是不同的。“美国的葡萄5块钱”一斤对你没有任何存储价值,但是对于某些商人而言,这是“瑰宝”。     数字时代的信息流速越来越快,稍不注意,有价值的信息就会随着“过期的日报”而流失,对于每天像河流一样漂浮而过的信息来说,我认为过期的信息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今天你不存储信息,明天有用的信息就将你抛弃。       为何会是无市? 有道云笔记、涂书笔记、收藏夹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随处可见的信息储存工具,看似对我们的各种信息提供了帮助,但是真正的会有用吗?有小用,无大用。     看似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微信、微博、易信、新闻客户端、移动视频等各个产品之间所属公司是不同的,仅是同家公司的产品,都很难让信息实现全部贯通,更何况是不同平台之间的,要想他们能够和睦相处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在微信、新闻客户端、微博、网站等各个平台上对信息进行储存。     多个平台进行信息储存时间久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收藏夹、浏览器等各个地方都会有自己存储的信息,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已经分不清哪条信息是哪条,哪些信息是属于谁的,甚至会出现重叠,要想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找出需要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即使有标签也无法找到,因为平台多,根本分不清是存储在哪个平台上的。     记事本类产品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能PC端、移动端进行云同步,不过从微博、新闻客户端等产品中扣出有用的信息,存储到记事本类应用上,并不怎么容易,这是记事本类应用的软肋。     现有市场上的产品无法满足用户对数字时代信息存储的需求,我认为数字时代的信息存储首先是跨平台的,PC端和移动端能够实时同步使用,其次应该是跨越厂商的,即无论是社交工具还是网站等,都可以通过信息储存工具进行储存,二者是结合的,而不是分离的,第三个是便于查找,搜索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用户无法找到具体的信息,但是可以通过搜索功能顺利查找,可能是跨语音、跨视频的,用户存储的介质是不一样的,所以跨介质也很重要,搜索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搜索。     在有限的约1000亿个脑细胞中,要想顺利提取处理和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借助工具帮助我们储存是非常有必要的,丢弃常见的、能被数字记忆的信息,保留无法通过数字记忆的信息,对大脑进行减负非常有必要。现有市场上的产品,还需要多努力。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来源:钛媒体
    郭静
    2014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