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
    佩信集团庆典盛大举行,擘画“HR+”生态圈 初冬的上海云兴霞蔚、风物怡人。12月5日上海徐汇区华鑫慧享城C7幢高朋满座、蓬荜生辉,“遇见更好的自己——佩信集团成立暨佩琪人才、佩企信息乔迁庆典”在这里隆重举行。上海市团委青年创业协会、上海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上海市江苏商会等行业协会,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徐汇区工商业联合会、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等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各大行业媒体记者、各界精英和各地朋友等百余名尊贵嘉宾出席盛典,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共同回顾了佩琪人才、佩企信息的发展、见证了佩信集团的成立。   全球客户表达温馨祝贺,佩信集团收获满满祝福 “虽然已是冬天,但天公格外作美,一眼望见全是火红的红色,我感受到满满的热量……”SMG上海电视台嘉宾主持人幽默开场,为本次盛典画上欢乐的音符和基调。盛典以一部名为《佩信之路》的视频短片拉开帷幕,来自全球500强和中国500强的诸多战略客户、政府、协会和友人通过VCR为本次盛典发来祝贺,表达对佩信集团旗下品牌佩琪人才(HRPackage)、佩企信息(ONESSC)的祝福和肯定。 活动伊始,佩信集团创始合伙人,副总裁胡娅女士致开幕辞,她表示“佩信集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位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繁荣造就了佩信集团的诞生,新的起点、新的发展,孕育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佩信将展示出新的能量和创新。佩信集团将以此为契机,虚心借鉴和践行全球人力资源行业的先进经验,细化管理,推进创新,着力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大胆探索科技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 ▲佩信集团副总裁胡娅女士致辞   作为一家追求社会责任、创造客户价值和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的公司,佩信集团始终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伙伴谋求幸福,为股东带来回报,为社会承担责任“的经营宗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已在全国设立60余家分支机构,服务覆盖500座城市,为2000多家客户、60多万员工提供专业、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   科技加持,以技术驱动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升级 上海市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书记仇俊先生发表致辞,他表示:“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鼓励大数据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大数据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国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践行者,佩信集团一直专注于云计算与人力资源产业的结合,努力耕耘并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整体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成就卓越价值,并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云计算与人力资源产业的结合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创新,期待佩信集团与行业同仁一道,在这个‘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时代,共同探索人力资源产业发展进阶的新机制,共同推动云计算与人力资源产业的结合向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 ▲上海市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书记仇俊先生致辞   人力资源行业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正逐渐从“网上”阶段向“云上”、“AI上”不断升级和演化。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变革已成为人力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佩信集团旗下佩企信息(ONESSC)目前正为30多个行业的众多中大型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HR共享服务中心软件平台(HRSSC)、DHR软件(SaaS)、劳动力管理软件和HR运营服务等。佩企信息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企业和人才组织管理效能。   服务为本,打造富有温度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 上海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发来专门贺函并委派孙远先生参与会议。孙远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作为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佩信集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价值,在人力资源服务业中树立了新型行业机构典范。希望佩信集团继续努力耕耘,努力成为行业标杆形象和全国一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现将上海人力资源优质的技术、产品、服务、模式和理念向各地输出。“ 人力资源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提升人力资源效能,打造人才高地,形成核心的人才竞争力,这是佩信集团当下所要思考并解答的深刻命题。佩信集团一直专注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技术和服务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整体人力资源服务方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夯实服务体系,助力客户成就卓越价值,为人力资源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以客户为中心,一众优秀客户代表送来温馨祝福 客户是佩信集团立足于市场的根本,也是集团开辟未来的基石。盛典当天,众多来自国有企业、外企五百强、中国企业五百强的优秀战略客户代表莅临现场,为佩信集团的成立,及旗下佩琪人才、佩企信息公司的乔迁送来祝福。 华住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游帆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佩信一直是华住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对华住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提升给予了大力支持。希望未来双方共同探索企业人力资源降本增效的转型之道和企业数字化的升级之路。 专业品质铸就坚实信任,卓越服务赢得客户青睐。当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佩信集团坚信一点:立足于人力资源市场的根本是深刻理解客户需求趋势,用更出色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期望。在佩信集团35个行业、2000多家企业中,国有企业、外资五百强、中国企业五百强占据了企业Logo墙的绝大多数版面。佩信集团正在积极践行“一体两翼”的战略性举措,围绕主营的HR技术和外包服务,持续推动“佩琪人才”和“佩企信息”两个核心业务品牌在数字化、互联化、信息化、服务化/共享化(DITS)等“新四化”领域快速发展。 互利共赢,客户战略合作启动、银企战略合作签约 在本次盛典现场,还特别举行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战略合作启动和战略签约仪式。佩信集团创始合伙人,全国销售总监王川先生与中国商飞、UPS以及永辉的客户嘉宾共同启动了战略合作仪式。佩信集团在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宗旨上,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资源与经验优势,把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向落地发展和实践生根。 银行与人力资源科技,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改革、转型、创新、融合的新型共同体。佩信集团创始合伙人,财务中心总监张群女士代表佩信集团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的代表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加强各自业务和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人力资源、科技与金融进步达成深度共识,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金融应用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在平台服务及权益服务两个模块强化合作,推动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客户提供便捷、贴心的产品服务体验。 招商银行代表王依行长说,佩信集团拥有优秀的资信等级,规范经营,双方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充分发挥企业和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银行也会积极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互惠互利的平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集团文化显担当,创始人深情一躬收获雷霆掌声 一部感性温情、满含人文情怀的集团宣传片在现场与嘉宾分享,它通过科技与人文的对话,宏大视角、细节刻画展现了佩信集团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和在人力资源行业奋进的向往,讲述了佩信集团的初心以及使命、愿景。随着短片缓缓结束,现场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来宾被短片传递的温暖、激情和用心所打动,纷纷盛赞其“有品位、大格局、有大爱”。 随后,佩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张东进先生发表温情感言。他首先回顾了公司一路走来的历史足迹,他特别提到,在公司前进的道路上,唯有“感恩”二字,各级政府、各类协会、各位客户、各个媒体、各界力量、各位朋友和佩信员工的家人给予了公司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无法一一细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如同自己的父母教育他的“成长、志气、珍惜、奋斗”的员工父母们、家人们对公司事业的支持。20年沧海一粟,感慨良多,初衷无他,本心难忘,唯有鞠躬致意。自己会带领企业始终坚守激情创造,谋求客户价值和家人、乃至社会的幸福。在提到未来的发展规划,张东进先生着重阐述了集团的“双百计划”,佩信集团将秉持“成就客户卓越价值,让幸福触手可及”的使命,永远满怀激情,做正确而有价值的事! ▲佩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张东进先生发表感言   超温情暖心,集团成立与旗下公司乔迁双喜临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张东进先生与佩信集团管理层和员工们一同将象征着丰收的金色流沙倒入盛典装置,汇聚成“Passion Group佩信集团”,烟花四起,繁华灿烂,寓意着每一位佩信人团结奋进、凝聚力量,参与分享、创造发挥自我价值,创造新的能量。温情音乐响起,盛典暖意比心,现场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随着“54321”倒计时的响起,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东区国际科创中心新地标,上海智慧城市发展和全球科创中心的代表——华鑫慧享城也迎来了佩信集团核心成员企业佩琪人才(HRPackage)、佩企信息(ONESSC)的入驻。张东进先生与政府领导代表共同为祥狮点睛,伴随着祥狮觉醒、起舞、采青、吐幅,激情澎湃的旋律点燃了现场气氛,现场掀起一阵又一阵高潮。 随着醒狮抬头望去,一只象征着勤劳、奉献的蜜蜂吉祥物在佩信集团三楼突然出现,一幅印有“激情奉献、幸福生活”的硕大红色旗布倾泻而下,批挂于大厦楼体,现场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标志着佩琪人才与佩企信息正式乔迁新址,佩琪人才与佩企信息全面升级品牌形象,以全新的姿态翻开新的发展篇章。   公益显担当,不忘初心回馈社会,涓滴细流润人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稳健经营的同时,佩信集团一直践行公益事业。本次盛典最后一个环节,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徐凤建先生为佩信集团授予“爱心慈善企业”荣誉,佩信集团合伙创始人,副总裁兼公益负责人陈斐松先生作为代表接受牌匾,并为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善款。当音乐响起,温情流淌。 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徐凤建先生表示,“非常感谢佩信集团多年来为助残事业做出的贡献。佩信集团多年来一直投身社会公益事业,默默无闻,认认真真的把这种爱和温暖传递到每一个需要关心人的心里,这是真正的公益,真正的慈善。” ▲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徐凤建先生致辞 为公益,爱无止境。近年来,佩信集团以拳拳之心致力于公益事业,捐资助学,深入边远农村,资助困难家庭优秀学子;爱心助残,走进阳光之家,捐资捐物助力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涓涓细流汇成爱的大江大海,每一个项目,每一次义举,都清晰勾勒出佩信人的公益足迹。未来佩信集团将持续聚焦助学、助残等领域,履行助弱帮困的社会责任,守护初心,心中有光,方能不负时光,让幸福不断外延。 佩信集团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未来,佩信集团将携专注于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的佩琪人才、专注于HR管理、软件和运营的佩企信息、专注于教育培训的佩信商学、专注于产业投资的佩信资本和专注于帮残助学的佩信公益五大品牌,一起做强主业,善用金融,打造生态,形成闭环,秉承“敬天爱人,利他之心”的经营理念,“永远满怀激情,成为幸福的现代企业集团”的愿景,栉风沐雨、弦歌不辍,佩信集团将以终为始,在全新的发展阶段,佩信人以此为契机,满怀激情,传承超越,继往开来,全力去书写更加灿烂恢弘的时代篇章;不负韶华,以梦为马,持续为客户创造卓越价值,激荡出无往不至的壮美涛浪。 ▲佩信集团庆典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作者:佩信
    信息化
    2019年12月07日
  • 信息化
    重磅 | “互联网+人社”发展白皮书,解读人社信息化新趋势 11月30日,以“共建·共享”为主题的首届互联网+人社论坛在深圳召开,来自政府部门代表、行业专家、互联网公司和创业企业,共商人社领域新趋势和发展方向。腾讯研究院联合互联网+合作事业部、微信城市服务在大会上共同发布《互联网+人社发展白皮书》,以互联网+指数解读各地区人社发展现状。 各省市的落地服务、用户活跃度、用户增速有哪些亮点和特色?一线城市和低线城市之间是否存在传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哪些地区已经在互联网+人社领域做出了大胆创新?哪些业务板块连接互联网+最先得到了升级?《白皮书》对互联网+人社领域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下为《白皮书》核心内容:   引言 民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我国也日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部工作涉及到“人”,围绕“人”展开,是最关乎民生的领域之一。 信息化是民生助跑器。人社系统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增强工作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02年我国启动金保工程,人社信息化的应用基础不断夯实。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如火如荼,人社部主动适应这一趋势,于近期出台了《“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赋予了人社信息化新的内涵,把人社信息化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新的阶段。 “互联网+人社”不是把人社服务简单搬到网上,而是通过“互联网+”推动工作观念的转变、服务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感知民心、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平台拥有海量用户,具有良好的可触达性。微信在平台上开设了城市服务入口,集成社保查询、医保查询、公积金服务等诸多人社功能,实现了行政服务大厅、政府网站、政府APP、城市服务等不同服务渠道的融合发展,极大方便了民生。同时,众多基础服务在不断的迭代实践中,被二次开发并加以重新认知,不断衍生出更便捷、更立体的简政体验。 本报告基于人社信息化的发展脉络研究,通过详实的数据和鲜活案例,对“互联网+人社”的应用情况、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对其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各级人社部门推进“互联网+人社”、利用移动互联网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传递人社改革正能量提供支撑和镜鉴。   1、人社信息化PEST分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以下简称人社)涵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三大领域。作为人社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保障,2002年10月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人社信息化建设,即“金保”工程(国家信息化十二金工程之一)。15年过去,人社信息化面临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图 1 人社信息化发展PEST分析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1.1 P-政策环境 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提出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来,政务服务的模式、渠道、平台等发展骤然增速,政府服务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革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正由一项便民利民的发展举措,升级成为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与集聚民间创新的重要杠杆。在此背景下,政府信息化面临更高的价值诉求:由服务内部业务效率向提升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市场活力转变。 具体到人社,通过金保一期建设,一个以业务网络三级互联、应用软件基本统一、数据资源集中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体系已形成,为各级人社部门提高行政效率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政府信息化价值诉求升级大背景下,金保二期的“互联网+人社”则要服务于人社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等战略的落地,服务于增强创新能力、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破解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等目标的实现①。 表1 国家对人社信息化的价值诉求在不断升级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依据中国政府网公开信息整理 1.2 E-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各行各业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社会各行业和生活所全面应用。政策加持背景下,政务信息化一马当先,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咨询机构智研咨询预测,2014-2018年,我国电子政务总体投资规模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我国IT总体支出的增速。 图 2  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纵观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历程,进入门槛越低、标准化程度越高,互联网渗透率越高。其中,医疗、养老、教育、人资等领域因为相对封闭且高度非标准化,互联网+的历程尚处于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社保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的资源投入未来必然处于上升阶段。 图 3 互联网+人社正当时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1.3 S-社会环境 用户日益凸显的“网络居民”属性要求基于互联网获取公共服务将成常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这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支付、出行、旅游、餐饮等越来越多的线下场景被线上化,用户“网络居民”属性日益凸显。人社事业因为跟每位用户都密切相关,线下向线上全业务转移则势在所趋。 图 4 越来越多的线下场景被线上化 资料来源:Kantar Media CIC,《60秒看中国社会化媒体表现》,2016.11 社保不断扩容、人口老龄化、流动迁移活跃等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管理手段。近年来,我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65岁以上人口高达1.44亿,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老年抚养比不断升高将进一步加剧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基金支出增速已连续4年高于收入。而活跃的人口流动迁移也在引爆社保、医保的异地业务办理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建立一套更大容量、更统一、更精细化的社保信息系统来解决,这也是驱动人社信息化加速演变的最直接动力。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1.4 T-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革命的带动下,人社信息化基于的技术环境也在发生基因突变:云化、移动化、社会化和数据化四重趋势并发。   云化:人社系统集中了全国近十亿人的数据,且覆盖人群还在加大,其速度远大于社保网点办事人员增加的速度。同时,人口在城市间的迁徙增加,对社保异地业务办理提出了更多要求。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云技术在人社领域的应用,构建人社行业云,加强基础网络管理与网络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各业务深度智能应用和跨部门业务协同,打造面向未来的管理和服务系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社业务需求。 移动化:2015年移动互联网正式超越PC互联网成为主流,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入口。政务服务亦复如是。依靠行政服务中心将办事部门物理聚集的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水电费缴纳、交通违法缴罚、高考分数查询、医院挂号缴费等服务相继“落户”移动终端。截止2016年上半年,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开通了超10万个政务微信公众号为用户在线提供政务服务。未来,移动化应用广度与深度将成为检验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 社会化: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虽然强调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核心平台的地位,但对微信城市服务、微信公众号等第三方平台的服务价值同样做了充分肯定。前微信时代,政府网站对于BBS、BLOG及微博的价值认同仍停留在信息公开和互动交流阶段,而微信的出现推进移动政务迅猛发展,第三方平台不再作为信息通道或服务补充渠道出现,而成为政务服务延伸发展的重要阵地。 数据化:人社业务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涉及就业、参保、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及其他经济活动轨迹,数据体量已积累到产生重大价值的数据化阶段。这就要求人社信息化新的发展阶段要具备“数据化”思维,即数据信息开放思维、数据信息整合思维及数据信息分享的思维②。 “四化”趋势下,金保二期工程将带来业务流程、办理方式的变革,同时创新人社体系服务、管理的手段。   2、互联网+社保指数分析 微信城市服务平台顺应国家“互联网+”战略,将散见各处的基于移动互联的政务民生服务集合起来,为本地市民和政府、第三方机构提供高效连接。一方面市民不必再逐个搜索查询相关服务项目及提供机构,省时省力;另一方面,政府等可以通过城市服务统一入口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提升服务效率。目前,微信城市服务已覆盖全国362个城市,累计服务用户超过2.1亿。 图 6 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广泛连接政务服务与用户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微信城市服务平台 人社服务共覆盖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共124个地级市(直辖县)。 其中,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海南、黑龙江和湖南7省实现了全省覆盖,所有地级市均开设了入口。 2015-2016年期间,人社公共服务加速向移动端转移,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大众线上社保/医保查询、就业信息查询、职业考试查询的习惯逐步养成。即,C端人社服务正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图7 在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开设人社服务入口的地区 注:亮蓝色表示全省都上线,深蓝色表示省内部分城市上线,灰色表示未开通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微信城市服务平台 2.1 “互联网+人社”服务的用户粘性 进入2016年,随着上线城市逐渐增多,人社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在微信城市服务整体月活跃用户③规模的占比由1月5.29%提高至10月的14.37%。用户需求可见一斑。其中,湖南、广东、黑龙江、福建、北京、海南、重庆、贵州人社用户占比均高于平均水平。湖南以33.22%的占比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反映用户粘性的重要指标,人社服务也保持了较高的回流率④,达到20.0%,是微信城市服务中回流率最高的领域。“互联网+人社”服务,对于培养用户移动政务习惯、带动其它政务移动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图8 人社用户占比、回流率不断提高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2.2 服务丰富度具有显著区域差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的通知》对线上服务提出要求:“应上尽上”(服务广度)和“全程办理”(服务深度)。就微信城市服务平台看,人社服务在广度上已基本覆盖人资、就业和社保三大块,其中社保服务覆盖最广。总体来看,全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区域覆盖率有待提高,且各地具有显著差异。 图9 微信城市服务平台上线的“互联网+人社”服务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微信城市服务平台 在渗透率方面,人社服务区域覆盖率仅有34.3%,低于交通、公安、医疗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普及。 图10 微信+人社服务区域覆盖率及服务丰富度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微信城市服务平台 以覆盖最广的社保服务为对象,对其服务广度(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覆盖情况)、服务深度(查询、服务指南、办理等全流程的覆盖情况)综合打分发现,湖南的社保服务丰富度得分遥遥领先。其省会城市长沙“12333”微信平台自2015年4月上线以来,做了诸多创新,包括首创发放“虚拟社保卡”,在微信一键完成“社保卡信息查询”、“社保卡发放进度查询”、“人社服务机构位置导引”、“参保信息查询”、“缴费信息查询”、“待遇信息查询”、“医保卡余额及明细”、“就业补贴申请”等多项功能。后期随着开通微信交社保、报名缴费、就诊结算全流程等支付业务的开通,湖南在服务丰富度还将有更大上升空间。 相比之下,山东、辽宁、云南等地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湖南、贵州等先发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服务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11 各地在社保服务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微信城市服务平台 2.3 广东“互联网+社保”指数位居全国首位 综合上述维度加权计算各地“互联网+社保”指数⑤发现,广东“互联网+社保”指数居于全国首位,凭借广泛的活跃用户群体、广泛的区域覆盖、稳定可靠的服务质量等优势遥遥领先其他省市。湖南、福建紧随其后。 图 12 “互联网+社保”指数前10大省份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微信城市服务平台 2.4 发展的不只是微信城市服务 尽管微信城市服务平台集聚了大量的人社用户和服务,但“互联网+社保” 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地“互联网+社保”的发展实际。据腾讯研究院不完全统计,除了上线微信城市服务、政府网站和12333,这些省市还开通了数量不等的政务APP,实现了一个入口,多个平台融合发展的格局。以广东为例,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城市服务、人社APP、12333电话咨询服务平台在全省实现了全业务、多渠道的100%覆盖,最大限度地拓宽已有渠道的服务半径。 图13 各级政府形成了“政府网站+微信+APP”的服务平台体系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2.5 活跃的并非只是一二线城市 一二线城市基本实现互联网全覆盖,自然也就成了“互联网+人社”数字红利的第一批获益者。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据绝对地位,合计占微信城市服务人社用户的近7成。 低线城市(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有望成为互联网+人社服务的价值洼地,其用户增长速度、活跃度不亚于一二线城市,有些甚至大幅超越。93个低线城市中有58个城市的月活跃用户增速在50%以上。除了渗透时间晚于一二线城市、用户基数较小等常规原因外,移动互联对于后发城市的价值在加速释放也可能是动因。因为对于后发城市而言,PC时代的政务服务基础稍显落后,有的甚至没有,因此不存在平台分流现象,用户更习惯于从一个平台上集中获取服务。 图14 低线城市的用户增速超一二线城市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微信城市服务平台   3、互联网+人社开启新模式 互联网向人社事业传递的价值点在于“连接”和“创新”两个方面。通过“连接”改变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解决现存触达用户效率低的痛点;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应用“创新”新价值,破解现存难点问题和增量挑战,实现治理创新。 图15 互联网向人社传递的价值点:连接与创新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3.1 公共服务供给“轻量化” 人社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城市服务等移动平台通过思维和技术创新助力人社公共服务越来越“轻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移动化 国办发23号文① 要求:2017年,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人社业务也在加快从线下转线上,支持在线业务查询、预约、认证、办理、支付。全国120个城市的公众可直接在微信上进行社保查询。通过将社保查询、医保支付等服务流程移动化,无疑有助于解决用户排队时间长、查询不方便、医保结算繁琐等民生服务痛点。 图16 人社服务移动化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轻量化 人脸识别、LBS、移动支付等技术为人社服务的身份认证、查询、缴存、导航、支付等关键环节轻量化、后台化提供了可能,有效缩短了服务时间。 1)认证轻量化 图17 人社服务轻量化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2)支付轻量化 社保涉及资金和信息流的交付。尤其是使用医保就医的用户群体庞大,2015年全国医保人数达到6.7亿,医保支付贯穿就医全流程,从挂号到诊间支付使用频繁。使用微信医保支付打通挂号、诊间的缴费场景,打破只能线下刷医保卡进行医保支付结算的现状,将传统的7步医保就医缩减至4步,有效解决“三长一短“中挂号排队长、缴费排队长问题,既优化患者就医体验,也提高医院满意度。目前医院已成为移动支付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数据显示,微信就医人数、门诊支出、住院支出的比重逐日提高,目前已分别占到30%、50%和25%。 图18 微信助力支付轻量化,医院成为主要应用场景 传统医保和微信医保就医流程对比 3.2 基于三大场景形成基于大数据的能力 人社大数据完成“原始积累” 大数据正在成为新的能力。尤其是在人社领域,这种能力的数量、多样性和复杂性都在快速增长。随着金保工程一期建设的完成,全国所有地级市和省级人社部门均已建立了数据中心,庞大的人力和社保数据不断向上积累和集中,主要有三类: ◆ 档案数据:指人社部门利用各级人社数据中心的就业监测、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监测、社会保险联网监测活动,以及基于这些监测和分析而进行的决策行为。其数据来源主要是各级人社业务经办平台、自主性一体机等。 ◆ 行为数据:是指人社部门基于自主开发APP或第三方移动平台提供各项服务过程中采集到的用户行为和政民互动数据,这些数据更为海量和动态。 ◆ 交互数据:指人社部门与公安、民政、卫计委、金融等部门按照协议交换共享的数据,主要为政策制定和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图19 人社大数据正在“苏醒” 这三类数据呈现出“大数据”的特性: ◆ 体量大。人社参保人数几乎覆盖全国。仅一个二线城市的结构化社保数据就达到TB级,如果算上12333电话语音、医保药店视频监控、人社微信的语音、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数据接近PB级。 ◆ 价值高。人社数据涵盖个人就业经历、职业技能、参保缴费、待遇领取、工资收入、单位用工、就医养老保障等高度敏感信息,对安全和隐私保护要求高。 ◆ 动态性。人社数据是个人、企业运行状态的数字化展现,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新的数据。 ◆ 碎片化。人社部门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系统,系统之间数据互联互通比较难。 ◆ 实时性。人社尤其是社保经办实时性强,对数据处理速度提出挑战。 综上所述,人社大数据应用的原始积累已初步完成,具备大集中的条件。截止2015年底,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已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际持卡人数达到8.84亿人,养老、医保关系转移系统分别有超过30个省份的321个地市、15个省份的72个城市正式接入。 但不到1%的数据得到了分析利用 尽管各行各业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目前全球仅有不到1%的数据得到了分析利用。人社领域也不例外,主要有如下原因: 1. 数据散而乱。“分部门管理、分地区实施”的管理现状导致如退休职工、在职职工、农村低保、优抚对象、特困救助对象等数据信息分别储存于不同的系统,散落在不同部门,由于标准规范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互操作,数据提取利用困难; 2. 分析能力不足。大规模数据资源的利用缺乏足够的数据处理技术和专业人才储备;3. 隐私和安全的障碍。 大数据将在感知、发现和决策展现威力 人社领域如何才能弥补不断激增数据和需求与当前能力之间的差距?答案是:基于三大场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基础能力。 ◆ 感知能力:基于人社庞大而富有价值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可对医保、养老、就业、医疗等业务和行为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形成对大众公共服务个性化需求的感知与预判能力。应用场景主要如下:1)人才就业服务:通过提取、整合行政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等数据,精准刻画失业人群画像,以及市场紧缺工种,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培训、培养服务;2)社保基金监控:通过对住院费用、人次、基金支付、药品使用情况等数据比对分析,确立基金运行监控的方向和重点。 ◆ 发现能力: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挖掘深度洞察,发现管理上的漏洞。例如1)将低保人员数据与公安部门的家庭人口数据、车辆管理信息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可准确发现不符合条件虚报冒领低保人群;2)通过一卡通,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参数,筛选过度医疗和医保骗保行为。 图20 大数据在人社就业预测中的应用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 决策能力: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体系。1)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出数据背后有利于节省社保支出的突破口,加强对预算执行和社保缴纳环节的风险控制;2)将社保数据用于信用评估,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对个人信用的评估成本;3)结合人口大迁徙的轨迹与特征分析辅助决策。结合人口大迁徙的轨迹与特征以及社保征收情况、欠费情况、社会工资增长比例等分析指标,对社会保险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判,并调整相关政策。 3.3 互联网+人社基础设施的两大要素 云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第一要素 政府业务加速向云迁移:近两年,云计算应用从游戏、电商、社交等互联网行业向金融、政府、制造等传统行业扩展,尤其是政府。截止2015年,济南市52个政府部门非涉密电子政务系统80%采用云模式。 人社云化基础已具备:32个省级单位全部实现了与部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联结,90%以上的地市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联网,城域网已经联接到92.5%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并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同时为了适应业务发展,多次对网络带宽进行升级。 人社业务痛点需要云化:传统模式下人社业务系统多而分散孤立,难以支撑用户随时随地查询、支持多终端多平台的应用需求,社保基金管理透明公开、异地报销结算的政策需求,以及建设多地多中心业务灾备体系的安全需求。负载时系统宕机、数据堵塞现象时有出现。凭借低成本、高扩展且部署快等优势,云计算为上述业务痛点提供了破解之道。例如,四川政务云在腾讯和电信联合支持下,在28天内完成124台服务器、1000T存储的部署以及56个云监管接口开发和调试,半年内完成包括人社厅在内的7个厅局18个系统的迁移。 指数显示,“互联网+人社”发展与云高度相关。通过测算,“互联网+人社”得分与云基础高度相关,相关系统为0.87(置信水平99%)。再次表明云计算对于人社发展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人社公共服务全流程、多平台向移动端的“大迁徙”,中央——省——地市平台的“大互联”等业务实际要求人社IT基础设施加快云化步伐,为“互联网+人社”新模式提供基础。 图21 案例 云模式带来的价值 资料来源:Source: IDC, 2013 安全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第二要素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的IT系统如来源验证和数据过滤、应用软件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分布式DoS攻击、云安全、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等均面临诸多安全挑战。人社领域的安全挑战主要来自技术和业务层面。 技术层面 根据 CNNVD 统计,截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CNNVD收录漏洞总量已达 80300 个,其中 2015 年新增漏洞 7754 个。新增应用软件漏洞达 5142 个,其次为操作系统漏洞,共 1788 个,而硬件漏洞数仅为65 个⑥ 。乌云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围绕社保系统、户籍查询系统、疾控中心、医院等大量曝出高危漏洞的省市已经超过30个,仅社保类信息安全漏洞统计就达到5279.4万条,涉及人员数量达数千万,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 图22 安全漏洞不断增加成最大挑战之一 资料来源:《互联网+企业网络完全生态研究报告》 云是“互联网 +”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同时云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攻击者一旦发现云平台的漏洞并加以利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发生。根据 safenet 调查报告,关于云计算问题,有 88.6% 的企业表示最担忧其安全性。云服务商 UCloud 发布《2015 公有云安全年度报告》显示,Web 攻击、暴力破解等漏洞攻击次数相比2014 年增长超过 40%。 业务层面 人社系统涉及多个部门及多种业务,且有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互,尤其是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与海量,都为数据安全存储和管理带来压力。再加上各业务分系统融合、互动、开放的必然要求,也加大了安全挑战。 面临技术和业务层面的安全挑战,人社现有网络安全资源不足,且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使得提高安全能力成为“互联网+人社”基础设施的第二要素。   4、看得见的社会价值 “互联网+人社”新模式,究竟可带来多少社会价值? ◆ 测算1:公共服务轻量化可以节省多少时间⋯⋯ 图23 案例:深圳试点微信医保支付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2016年8月,微信在深圳南山5家医院试点医保移动缴费服务。对于通过安全认证的用户,用微信即可完成挂号和门诊的医保移动缴费。打破了只能线下刷医保卡进行医保支付结算的传统现状。至今已有超过33万的深圳市民使用过“医保移动支付”,省略线下医保挂号、挂号缴费和门诊缴费3次排队步骤,累计为深圳市民节省1.1万小时。 测算:全国120个城市可在3个月节省15.7万个小时 以深圳案例为基准,对全国124个上线“社保服务、医保服务”的城市可节省时间进行统计测算得出,从8月至11月,人社服务的轻量化可为全国已上线城市市民共节省15.7万个小时⑦(【11.50, 19.90】万个小时)。 图24全国124个城市可为用户节省15.7万个小时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全国参保用户近10亿,如果均可享受移动红利,可节省时间将更大。 图25  全国124个上线人社服务的城市可节省时间情况 注:圆圈大小代表该城市节省时间的多少 ◆ 测算2:互联网+人社可提高多少公众满意度⋯⋯ 案例:长沙12333嫁接微信平台提高市民满意度10个百分点 “长沙12333”微信平台于2015年4月正式上线运行,并全国首创通过微信卡包发放“虚拟社保卡”。市民可通过社保卡数字证书验证等多种方式来激活“虚拟社保卡”,在微信平台完成各项社保卡的应用功能,具体包括“社保卡信息查询”、“社保卡发放进度查询”、“人社服务机构位置导引”、“参保信息查询”、“缴费信息查询”、“待遇信息查询”、“医保卡余额及明细”、“就业补贴申请”等多项功能。随着长沙12333支付功能的开通,将在2016年11月份开通灵活就业人员和城居微信交社保,后续将进一步实现微信考试报名缴费、就诊结算全流程等支付业务。同时,目前已经实现12333电话呼叫中心和微信客服坐席系统的联动运行,市民随时通过微信平台与12333客服人员实时咨询对话,后者通过微信平台的智能机器人获取人社咨询服务信息。截至2016年10月底,服务号关注人数达38万人,完成虚拟社保卡实名认证超31.6万人,累计完成网上服务1621万人次,最高日关注人数1.5万,日活跃用户超5万人次,极大地节约了长沙人社局的行政成本,提高广大市民办事效率,广大市民对人社政府服务的满意度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 测算:人社服务的满意度达到82% 移动平台良好的交互性激发了用户参与政务和服务评价的积极性。数据显示,每月参加服务评价的用户数都保持较快速度增长。而人社作为刚需服务,在移动平台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全国平均得分为4.1分(满分为5分),满意度达到82%,落在满意度高&评价数多的第一象限。 图26 互联网+政务服务满意度四象限图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 ———————— ①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2016年11月 ②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著作《互联网+政务:从施政工具到治理赋能》,电子工业出版社。 ③  指标含义:月活跃用户数:一个月内至少访问过该城市内该服务一次的去重用户数。 ④  回流率:连接两个月访问过该城市内该服务的用户数/上个月的活跃用户数。 ⑤  计算方法:服务项目价值分、服务质量星级分、月活跃用户数、回流率、故障率、重点行业丰富度6个指标加权计算“互联网+人社”指数,详见可见腾讯研究院2016年6月发布的报告《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 ⑥  腾讯安全联合实验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016.11 ⑦  由于每个地区单个用户通过城市服务节省时间大致服从指数分布,推断该地区所有单个用户节省时间加总而成的该地区用户节省总时间打住服从伽马分布。再根据各层数服务质量星级分与深圳城市服务星级分的比值估计各城市用户通过城市服务节省总时间变量系数。最后对所有城市服务节省总时间变量进行100000次模拟并加总,对100000次模拟结果取均值得到估计的微信城市服务节省总时间为15.7万小时。去掉模拟结果中最小的2.5%和最大的2.5%之后,得到对于微信城市服务节省总时间95%置信区间的估计【11.50,19.90】万个小时。
    信息化
    2016年12月01日
  • 信息化
    大数据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在各种媒体的连篇累牍的报到和宣传下,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对“大数据”一词想必都不陌生。无论是对于走在社会发展前沿的互联网、IT产业,亦或是传统的医药、交通行业,大数据必将带来难以估量的价值。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若掌握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可在今后的信息化发展应用上取得领先地位。面对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正在进行信息化改革的工业企业要把握好大数据带来的机遇,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管理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系统之间是互连的,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生态圈。大数据的环境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企业自身的商业机密在数据共享时会被泄露;很多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被明确界定;数据量的存储和安防措施不够有力等。数据具有共享性,我们在保证数据在大环境下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保证数据在传递过程中不会被篡改和泄露。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加强对数据安全问题的控制和管理,以解决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的数据安全性问题,所以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平台,而现有的供电局信息基础架构还不足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在进行信息基础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时,不仅要增加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消化能力,还要重视对数据资源的扩展和融合。业界普遍认为,现今的云计算技术能够搭建一个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满足各类工业企业对数据服务的需要。所以,我们的供电局如果要搭建和完善信息基础平台,应该利用好云计算技术,把自身对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逐渐迈入整合化、智能化时代 大数据技术最吸引工业企业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大”,而在于数据的“用”--整合、分析、利用等。我们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是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此时,如何将那些海量的数据加以整合和利用是目前企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遭遇的必须要解决的拦路虎。大数据信息应用系统对如何利用好数据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在大数据应用系统发挥作用前,企业急需对系统模型和数据规范进行统一和整合。我们的企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推动下,将信息应用系统推动到智能化的阶段。     为工业企业信息化提供环境保障 建立起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大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强技术合作领域的创新型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创新发展的实例来促进企业信息化,不断推动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改造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来加强企业的发展进步,使得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力量,为企业信息化创造条件。在大数据时代,工业企业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媒体来加大企业的信息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最新信息技术的更新普及,使得企业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来建立起网络化的服务平台,使得工业企业的形象以及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建设中的缺陷 首先,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都仅仅是对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没有意识到数据将带给我们的巨大价值。其次,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因为受到政策的保护而导致自身危机意识薄弱,在信息化建设中会慢半拍,落后于其他外资或合资企业。还有,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企业管理上缺乏对大数据的应用,导致企业管理高成本、低效率的局面。     把握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给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优化自己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渐变成精细化、数据驱动型的管理。企业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会被改变,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的决策中心,并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大数据发展中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总的来说,就是大数据技术应用越深,企业吸收的价值也越大。目前来看,企业主要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并积极挖掘大数据的应用。     应对大数据的挑战措施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的企业可以做出以下措施来应对:一是加强领域的合作,各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要加强合作与共赢;二是开发高效的数据密集型计算方法,科学家们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三是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信息化
    2014年09月10日
  • 信息化
    信息化步入云端应避免六错误 越来越多的企业CIO们相信正确实施云计算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又能够削减基础架构的成本。在未来的几年中,将会有不少企业将其很大一部分经营迁移到云中。但是,虽然很多企业准备“步入云端”,但并非所有的企业会得偿所愿。因为企业有可能犯下面的几个错误:   1.没有选用适当的云模式   准备迁移到云中的企业可以从以下云模式中选择:公共云是由云供应商所拥有的云,并在多用户和PAYU(随用随付)基础上提供给企业使用;而私有云是企业自己拥有并部署和用于企业内部的云;而社区云是由多个公司所共同分享的云模式,这些公司往往来自同一行业;混合云兼有上述各种云部署模式的一些特点,它可以使应用程序和数据轻松地从“一朵云”移到“另一朵云”上。   每一种云部署都有其优势。在选用哪种云之前,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企业希望迁移到云中的应用程序的关键程度、合规问题、必需的服务水平、负载的使用模式,以及应用程序与其它企业功能的集成程度。   2.没有将云安全与公司的安全策略结合到一起   企业的云安全和公司的安全策略必须整合起来。企业不应当为云构建一种新的安全策略,而是扩展当前的安全策略,使其适应云平台。在为云计算而修改安全策略时,企业需要考虑如下因素:数据存储在哪里、如何保护数据、谁可以访问数据、合规问题、服务等级约定(SLA)等。只有正确实施云计算,它才能成为企业改善安全策略和整体安全状况的一个良机。   3.指望云服务供应商的安全性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因为你用了云服务供应商,数据就自动安全了。你需要全面调查供应商的安全技术和过程,并检查供应商如何保障企业数据及他们自己的基础架构的安全。企业尤其需要关注如下方面:   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可移植性:供应商是否允许你将现有的应用程序、数据和过程导出到云中?你能轻松地将这些导入回来吗?   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性:服务供应商如何从物理上保护其数据中心?他们使用哪种类型的数据中心?他们的数据中心操作员得到过怎样的培训,有什么技能?   访问和操作的安全性:供应商怎样控制对物理机器的访问?谁能够访问这些机器?它们如何管理这些机器?   虚拟数据中心的安全性:云架构是效率的关键。企业应当查明独立的组件(如网络节点、存储节点等)是如何构建的,还要调查这些组件的集成和安全保障方法。   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性:为实施策略,云解决方案必须支持由企业自己定义组、角色,要有精细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还要有正确的口令策略和数据(静态数据和传输的动态数据)加密。   4.认为企业不再为保障数据的安全负责   不要认为将应用程序或系统外包出去就意味着企业就对数据泄露不负责任了。企业必须理解自己仍对客户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数据完整性和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换言之,公司的老总要对数据安全负法律责任。   5.监督不力   自动化是云安全最受欢迎的方面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在部署云之后就可以不重视管理责任。相反,企业需要通过网络和云安全解决方案来保持监视和监督功能,以保证云计算和云安全的长期性能。   6.一成不变的策略   许多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编制了详尽的云安全策略,然后就束之高阁,再也不去修改其内容。在这个技术经常变化的网络时代,威胁会不断地演变和激增,企业需要虽不一定做到高屋建瓴,但必须能够积极主动。经常全面检查云安全策略会减少未发现漏洞及相关危害的风险。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信息化
    2014年06月09日
  • 信息化
    企业软件选型中的PDCA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的时候,首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软件选型,软件选型的成功与否极大地影响到项目的成败,而软件选型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一个涉及到企业战略需求、信息技术需求、业务需求、管理需求甚至企业文化等很多方面的复杂过程,我们在进行软件选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方方面面,从而能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PDCA循环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软件选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质量管理的活动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借鉴PDCA的方法来进行软件项目的选型。PDCA环包括以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环环相扣的, P Plan 计划, D Do 实施, C Check 检查 ,A Action 行动。   一、计划阶段   在计划阶段,首先依据业务需求成立由信息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选型小组,例如对设计软件选型,小组人员一定要有产品设计工程师参加,而管理软件则需有企业管理人员参加,选型小组成员首先要对自身的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确定项目规划、实施方案、资金预算,明确应用需求、功能要求等。其中应用需求和功能要求与具体的软件产品无关,例如管理软件需求一方面要结合企业现有的管理要求和管理水平,通过流程分析和瓶颈问题分析,整理出企业自身的信息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并充分考虑企业当前应用系统以及未来一定时间内不同应用系统间的集成问题。在这个阶段也要通过PDCA循环,编制切合企业实际要求的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书。切忌在进行软件选型之前只有一些初步的设想,并没有形成明确的需求,这样容易在软件选型过程中被软件厂商所诱导,甚至导致项目实施的目标远离初衷。   二、执行阶段   在执行阶段,要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它只有一个步骤:执行计划,如根据项目实施方案书进行市场调研、软件供应商的接洽,交流,在通过对方案讲解演示、流程模拟和做考题等多种形式考察软件厂商的产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做流程模拟和做考题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也就是根据自身信息化需求的重点及流程,要求备选厂商按照用户单位事先提供的基础数据,进行现场演示和流程模拟,这样做既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紧紧把握重点需求,又可以使用户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备选厂商的软件产品的功能、模块之间集成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将自身需求与软件功能相结合,经过分析、比较,剔除明显不能满足需求的厂商,然后,明确需求与软件实现的功能关系,界定共性功能,个性功能,从而更加明确在软件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和关键问题,最后带着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对剩下的备选厂商和典型用户进行考察。在考察中,对考察的内容进行要仔细策划,要重点考虑备选厂商的行业背景、人才现状和服务能力,技术力量和水平、响应时间、二次开发能力等因素,保证项目后期可以得到及时的服务。对软件厂商介绍典型用户,考察中要在现场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要求对方介绍相关情况,最好是能看到实际的运行状态,而不是”报告式”的PPT和简单“礼节式”的交流,在考察过程中还要重点关注成功用户的实施经验。   四、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前面的结果,我们就通过公开招标或邀标等方式,邀请软件供应商投标,投标书中明确规定投标方应严格按照招标书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撰写,在评标过程中要重点考核的内容包括行业匹配度、产品成熟度、产品特点、系统功能、系统性能(包括开放性、可扩展性、配置能力等)、方案水平、实施顾问团队(尤其是项目经理)、公司实力、本地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同时对投标文件,应首先对投标书进行内容审查,查看标书撰写是否规范,分析投标书内容是否针对标书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进行全面、明确的回答,并对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分析厂商的重视程度。除了注意软件价格外,还需注意咨询实施、服务、培训和二次开发费用等情况,保证总体拥有成本最低,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往往那些专业的公司在产品功能方面比一般的大公司更专业,更全面,更细致,更人性化。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选型流程是针对大中型信息化项目而言的,对于小型项目则可以对选型流程进行裁剪。同时,应该根据软件产品本身的复杂程度、实际需求的复杂程度进行优化,控制选型成本和选型周期。   结语: 在进行软件选型时,要坚持已自己为主,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企业文化等自身特点,去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软件系统和战略合作伙伴,不要一味求大求洋,在选型过程中还要贯穿“谁受益,谁为主”这一理念,甘当绿叶,信息技术部门做好桥梁的作用,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正所谓:不买最贵的,就买最合适的,这也是我多年信息化项目选型的心得,与大家共享。   【本文作者:黄兴】  
    信息化
    2014年05月29日
  • 信息化
    云计算或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砝码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在企业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公共云更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相比大型企业从公共云中受益更多。尽管现阶段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公共云,但未来不管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应该是公共云模式的云计算。 【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的需求分析】 总体需求分析 企业要成功实施信息化首先必须制定信息化规划,而信息化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需求的分析。即使对于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信息化需求较少的中小企业而言也要进行总体的需求分析,这涉及到未来企业长远发展以及能否顺利实施云计算信息化的问题。对于云计算的信息化需求分析,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咨询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进行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在IT应用现状、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总体的信息化需求分析。 云计算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系统化分析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需求构成,包括战略层、运作层和技术层三个层面的需求分析。 战略层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信息化建设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高效的支持环境。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己经成为公司治理和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也是企业战略规划中总体需求的一部分,所以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从传统信息化模式迁移到云计算模式下,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企业运作层需求分析 在战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企业整体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需求分析。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的交付实现运作方式与传统的信息化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云计算模式的应用将在便捷性、共享性等方面极大改变业务运作方式,所以有必要对企业运作层面进行需求分析。 企业技术层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对于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而言面临着现有信息系统的各个模块功能的转换和迁移,而对于尚未开展信息化的小型企业,则需要根据发展现状和业务需求分析使用何种技术,这些都需要进行企业技术层面的需求分析,特别是后续的系统维护、升级、整合等方面都要做系统的规划。以上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信息化需求是信息化建设中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需要对各个层次的需求作综合的分析,才能保证信息化建测顷利进行。 需求特征分析 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因不同的企业类型而不同,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适合采用云计算。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大致将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从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发展状况以及对信息要求的不同来分析,中小企业更适合云计算。麦肯锡(McKinsey)认为,中小企业可受益于云端服务,但现在的云端服务对大型企业而言仍有障碍,例如云端服务对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而言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成本效益。McKinsev以Amazon云端服务为例,指出大型企业租用云端数据中心服务,每月的单位运算成本为366美元,比传统的大型企业数据中心每月成本的50美元多了144%. 那么哪些中小企业更适合采用云计算平台开展信息化建设,从中受益最大呢,这要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特征有针对性的采用云计算模式。 (1)企业信息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云计算的需求不同。对目前还处于手工管理阶段的企业是较适合采用云计算模式,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的IT建设、几乎从零起步,采用软硬件租用模式后,可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享受信息化服务。 (2)业务和销售区域的分布特点也是中小企业选择云计算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是多点分布和管理的,信息化要求数据能够在不同公司之间共享,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可以低成本高效的实现异地信息的快速共享和使用。 (3)企业内部IT管理能力是影响云计算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外包就需要考虑自身的IT系统和IT管理人员的素质,结合内部系统的灵活性和完整性进行选择,而对于IT管理能力较差的企业可以采用云计算,交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统一规范管理 (4)相互协作的工作性质。如果经常需要与他人在项目组上进行协作,那么采用云计算模式比较合适。在多个用户之间实时共享和编辑文档的能力是应用的主要优势之一,如可以在项目中与工作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向公司管理人员异地汇报工作,应用云计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需求的日益增长。处于成长中具有日益增长需要的中小企业也比较适合采用云计算建设模式。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大和规模的增长,相对应的数据处理量也变大了,对系统功能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应用云计算的按需租赁模式可以根据软硬件的需求情况自动的增加云服务的性能,而不同于传统建设模式下重新设计构建增加新的硬件和软件。  
    信息化
    2014年05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