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智联招聘品牌形象升级,APP进入8.0时代 1月27日,智联招聘品牌形象全面升级,视觉识别体系焕新,进入以“让价值被看见”为核心理念的新时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有温度、有效果的人力资本服务。 新Logo继续采用黄蓝配色,但色调更加明亮,蓝色元素代表梦想、自由、理性、智慧;黄色代表青春、生命力、友好和愉悦,整体传递出理性和感性结合之美。在视觉元素上,最直观的改变就是zhaopin.com不再体现在Logo上,昭示智联招聘进一步拥抱移动化,专注深耕移动产品体验,告别PC时代。 “智”字的突出演绎也代表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以及致力提供更专业性的顾问式服务的新定位。 (智联招聘全新视觉识别体系)   有温度、有效果,让价值被看见 智联招聘深耕招聘服务26年,在移动技术的渗透下,招聘和求职的对接本质上变成了数据的匹配。本次品牌焕新背后也揭示了智联招聘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在信息洪流中,智联招聘不再只是一个“信息撮合”平台,而是致力于为用户奉上有温度、有效果的服务,让价值被看见。 智联招聘新Logo的核心元素从用户职业发展诉求出发,分别用代表“探索发现、掌握话语、未来机会、靠谱信赖”的基础元素寓意用户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诉求点。 (智联招聘新Logo核心设计元素)   具体来看,对于寻找机会的用户,智联招聘依托616万合作企业提供海量工作机会;想要彰显个人影响力掌握话语权,视频产品矩阵帮助个体脱颖而出,充分展示自我;对于自驱力强的个体,职场社交产品可以对接优质人脉,触及更多自我实现的机遇;安全技术保障和真实信息沉淀机制则贯穿始终,造就值得信赖的靠谱伙伴。 APP“跑步”进入8.0时代,用户需求一站满足 智联招聘移动端icon也随之变化,icon衍生自“聘”字的变体,意味着智联招聘将继续专注招聘服务,不同的是,新icon更具动态,呈现出向前奔跑的姿态,预示求职过程更高效,帮助用户奔向美好的未来征程。 (左:智联招聘App原Logo;右:智联招聘App新Logo) 同期,智联招聘APP 8.0版本正式发版。这一版APP的亮点之一在于“协同”,招聘和求职功能集于一个客户端,可以自由切换,考虑到产品生态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既是用人经理或HR,又同时拥有求职需求,APP8.0旨在一站满足不同身份的用户需求。亮点之二在于视频技术的全面渗透,智联招聘APP8.0在各个场景布局视频功能,为用户提供直播招聘、视频面试等“看得见”的招聘服务,不仅重构了招聘流程,也让需求双方以更鲜活、真实的形态进行对接,通过镜头充分的链接数据背后人性的温度。 人才生态新使命:从撮合到促成 品牌价值主张的迭代揭示了企业组织一系列的内在变化。智联招聘在2019年全面进入人才生态构建的新时期,两年来,视频产品矩阵的布局、职Q及求职帮等基于社交的价值衍生以及通过产品机制的优化将企业、职位及HR背后的深层信息进一步的实现数据化、线上化,为求职者提供真实的决策依据,让个体的价值更鲜活的呈现给用人企业。 (更全面丰富的决策信息)   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为人才生态持续注入新基因,2021年,智联招聘也发生了由内到外的蜕变。 一方面,视频技术的渗透让一切得以亲眼可见,HR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发布职位,进而通过视频工具连麦沟通,即刻面试;企业主页上也陆续上架包含公司环境,公司业务、企业文化等信息的企业介绍信息,同事气场合不合,工作环境怎么样,线上就可以全面掌握。更重要的是,视频功能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让每一个普通的职场个体和每一个品牌资产薄弱的小微企业都能得到一个平等展示的窗口,实现无差别的价值呈现。 另一方面,全新的智联招聘还致力于打破数字化产品天然的“无生命”属性,让数字产品“人格化”,核心动作就是把招聘需求双方的个体更鲜活、立体的呈现给彼此,并发挥职场社交网络的能量,让需求双方彼此找寻的过程中感受更多人格化的温度。体现在产品上,除了通过视频真实相见得以迅速破冰拉近距离之外,社交价值也被进一步放大,在职Q平台,用户可以了解一手的行业热点,职场八卦甚至公司内幕;求职帮产品则沉淀了大量的KOL经验分享和面试经验分享,即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在职业发展之路上助以一臂之力。 技术存在的价值在于解放人类的创造力,在技术创新之外,智联招聘还通过布局专业顾问团队来挖掘数据背后的个性化真实需求,转变为以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为企业用户匹配一对一的专业顾问,将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整合为促成高效决策的服务闭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实现价值。 智联招聘CEO郭盛表示:“招聘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其实比大众想象中高,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存在庞大的个人化的、非标准化的需求,它的数字化过程往往发生在不被察觉的水面之下。智联招聘的新目标就是在技术精进的同时发挥服务的能量,把这些非标准化的个性化的需求最大程度的挖掘出来,以产业互联网的形态赋能企业和个人,连接价值。” 目前,智联招聘已有2.3亿职场人用户,累计合作616万家企业,日活跃用户数达630万,日均在线职位数780万。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源,结合知识图谱技术不断优化算法,根据第三方机构检验,智联招聘平台需求双方的匹配精准度高达90%。
    App
    2021年01月29日
  • App
    想要企业更好地运行?你可以看看这十款App 有数千种云应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完成工作。   云安全公司Okta与它们中的4000款应用进行合作,帮助大公司管理员工密码。   通过分析从185个国家的2500个企业顾客处得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在2015年四月到2015年6月,也就是上个季度内,有10款应用在企业用户中增长最快。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App:   No. 10: GoDaddy,增长率为19% GoDaddy是一家提供域名注册和互联网主机服务的美国公司,服务产品涉及域名主机领域基础业务:域名注册、虚拟主机、VPS、独立主机。   GoDaddy最有名的就是它的虚拟主机服务(还有它的酷炫的广告),它也在逐步变强大,可与其他企业应用一争高下,比如说为开发者设计的云应用托管服务以及邮件营销工具。   No. 9: Smartsheet,增长率为19.2% Smartsheet是一个利用用户熟悉的电子表格形式来在线进行项目管理的工具。   该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包括发布产品、产品运营、开发销售渠道、进行战略规划和开展人力资源活动等一系列的项目活动。   Smartsheet里还设置了几套项目模板,并集成了包括Google Drive,Box和Salesforce这样的云应用。   No. 8: New Relic,增长率为20.2% New Relic是一个应用性能监控工具,开发者还有IT部门可以用它来监测他们创建的网页应用的使用情况。   它是一个位于美国旧金山的SaaS和用户实时监控服务提供商,公司于2008年2月成立,公司目前估值为7.5亿美元。公司CEO兼创始人是Lewis Cirne,是美国性能监测领域的先驱者。   No. 7: Amazon Web Service,增长率为20.3% Amazon Web Service是一款非常流行的云计算服务,它可以让公司托管自己的云应用、租用服务器和存储空间来运行他们自己的软件,或者租用现有的任意一款企业应用。   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所提供服务包括:亚马逊弹性计算网云(Amazon EC2)、亚马逊简单储存服务(Amazon S3)、亚马逊简单数据库(Amazon SimpleDB)、亚马逊简单队列服务(Amazon Simple Queue Service)以及Amazon CloudFront等。   No. 6: Adobe Creative,增长率为20.9% Adobe Creative是Adobe系统公司出品的一个图形设计、影像编辑与网络开发的软件产品套装。   该套装包括电子文档制作软件Adobe Acrobat、矢量动画处理软件Adobe Flash、网页制作软件Adobe Dreamweaver、矢量图形绘图软件Adobe Illustrator、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和排版软件Adobe InDesign等产品。   No. 5: Dropbox,增长率为21.7% Dropbox是一款非常好用的免费网络文件同步工具,是Dropbox公司运行的在线存储服务。   员工想要在线存储文件并且与其他人共享,而Dropbox正日益成为他们选择用来进行文件分享、同步以及团队合作的云存储工具。   No. 4: Concur,增长率为23% Concur是一款差旅费用报告服务,它可以让你轻松处理费用报告。在2014年,金融软件大公司SAP花费83亿美元购买Concur。   No. 3: SurveyMonkey,增长率为23% 不论是出于营销目的还是为了调查员工的满意度,SurveyMonkey都可以让公司轻松进行调查。它还提供数据分析工具,可以让企业对调查结果与大众反馈进行比较。   SurveyMonkey也是Facebook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 的丈夫Dave Goldberg的公司,而他不幸在今年五月意外去世。   No. 2: PagerDuty,增长率为25.3% PagerDuty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它是一款能够在服务器出问题是发送提醒的产品,包括屏幕显示、电话呼叫、短信通知、电邮通知等。   当有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PagerDuty会自动联系IT专业人士。   No. 1: Slack,增长率为50% Slack是一款集聊天、搜索、文件整合等功能于一体的强大企业应用。这家公司在发布产品一年内,公司估值一举超过了11亿美元。   作为一款聊天App,它可以减少工作团队收到的邮件和即时消息数量,还能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Slack的简单设计以及适量的功能让它成为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工作应用。       Source:BI 链接: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the-10-fastest-growing-work-apps-2015-8
    App
    2015年09月06日
  • App
    又一款社交场景的 APP “机遇”上线。。。 6月1日消息,5月29日,一场名为“机遇大爆炸”的产品发布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高调开启。据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斯穆特博士、源政投资杨向阳、丰厚资本创始人杨守彬、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一力、著名记者兼主持人武卿、诺奖生命科技控股陈振兴博士、加措活佛、智立方杨石头等多位各界名人,200多家媒体、上百家基金出席了此次跨界机遇盛会。有人好奇地计算了一下出席嘉宾的身价以及旗下公司资产总规模,发现总额已经超过万亿人民币,堪称一场最“土豪”的发布会和聚会。 “机遇”是首款商务场景社交APP,与其他商务社交APP不同,“机遇”打破了传统商务社交以职业、头衔驱动关系链接的模式,以全新的“图片驱动、故事驱动、数据驱动“的方式,全面打造个人超级名片,通过关系大数据导航人与人之间的“智慧连接”,在有用与有趣的商务场景化运用中,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帮助用户之间建立 “商性”关系,打造下一代关系驱动的商务社交平台。 超豪华合伙人团队:商界大佬+诺贝尔奖得主+BAT黄金战队 “机遇”的董事长兼CEO胡世辉,是富有激情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连续创业者,也是一位商业人脉资源的超链者和公认的超级商务社交极客。之前其成功联合国内20位中国顶级企业家共同创立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智人群生活服务平台——太美集团,业务涵盖了旅行、健康、传媒等领域,并推动携程旅游重组太美旅游;胡世辉早在90年代末,在海南就已经把一个点子和设计方案,运作成为主题公园,并最终成功捆绑上市;之后其投资并带领团队研发的ECC专利算法,最终成为国家商用密码算法标准原型,广泛应用于数字身份证及金融信息安全领域,并再次通过换股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他还成功投资过诸多高科技和移动互联网项目。 这次推出“机遇”app,胡世辉更是发挥其个人魅力,以使命、价值观和愿景集合起这支超强战队,聚敛了一批业界大牛。其中就包括被投资领域奉为必投组合的“BAT黄金三角“——CTO为百度最早一批的产品科学家张玉睿,负责百度网页搜索与数十款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COO是前阿里巴巴数娱渠道中心负责人杨宝成,曾负责过酷狗音乐、虾米音乐、天天动听、淘宝阅读、阿里游戏等产品及业务的用户发展与拓展运营;机遇app的产品和设计是由前腾讯qq输入法负责人并拥有过几十项产品专利的陈坚来操刀,其也曾在多米和高德负责产品设计业务。而在这次发布会上,一个更加重量级的人物,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专家乔治-斯穆特博士成为“机遇”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这也是首次诺贝尔奖得主加盟一家中国的高科技互联网创业公司。商界大佬+诺贝尔奖得主+BAT黄金战队,这样的组合爆发出的能量非常值得期待。另外一位合伙人姜川,来自墨迹天气,也曾效力海尔,并在26个国家工作过。其他骨干云集了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人才,并在这次发布会前后又有多位人才加入,包括曾在IBM工作、在剑桥及斯坦福留学、在国内著名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高管加入机遇团队,机遇明显加速了网罗人才的速度。 从“得脉”到“机遇”的变迁 “机遇”董事长胡世辉先生介绍说,“机遇”的前身名叫“得脉”,作为其对全新商务社交的摸索,已经低调运行了三年,积累拥有了400多万的用户,用户群体来自各行各业,覆盖范围超过600个城市和40个国家。在三年之后“得脉”已经完成了“得到人脉”的历史使命,得脉者,得机遇,“机遇”因此诞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识别与记忆,越来越碎片化,需要以更快的速度进驻和抢占用户大脑,这也是“得脉”更名“机遇”最主要的原因。 胡世辉表示,“机遇”在西方所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全新的基于移动互联特征的“六维关系“模型,即通过“时间、空间、角色、能力、荣誉、意愿“六个维度,以及“关系向量”大数据和关系匹配推送技术,为用户创造线上与线下遇见的更大化的可能性。机遇正在以东方人的社交情怀,结合西方人的关系演算,帮助用户建立起更具人性、更有趣、也更符合中国人“先做朋友,再做生意”方式的商务场景社交运用。 目前,中国商务社交领域,绝大多数还只是单纯的模式拷贝,甚至盈利模式也是在以国外产品为模板。但实际上,中国人的商务社交从来都是场景化与生活化的,与国外的商务方式有本质区别。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款真正符合中国商务人群实际商务社交需求与商务社交特性的产品。从目标营收、应用人群等,都不是主流的方式,并且在传统行业具有直接对标的竞争对手,行业前景上升有天然的天花板。如果中国商务社交平台一直这么下去的话,其应用前景最多不过是个垂直的小众应用。 现在业内的社交软件,多为垂直类,比如脉脉针对职场人群,陌陌对标陌生社交,微信是熟人社交。而机遇由于其创新的关系链模型与超级名片,其覆盖的人群和机会将远大于这些产品,其中产生商业价值化学反应的机会也将远大于其他软件,价值也将更大。 “机遇”与第三代商务社交 从全球整个商务社交领域的发展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付费订阅服务为主要营收模式的,其主要代表是早期的LinkedIn以及德国XING网站等;而第二阶段则是在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引发的,由于更多人群有强烈的寻找工作的需求,聘用服务让职场社交类网站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直到现在,聘用解决方案部门在职场社交类网站的营收组成中仍然保持近六成的份额;第三阶段则是营销整合等,通过深度服务去获取附加值阶段,目前营销解决方案部门的收入已经占到职场社交类网站整体的四分之一,并且在以50%-60%的速度快速增长。 而对比国内的商务社交软件,比如脉脉等更多是完全拷贝了传统职场社交应用的模式,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主要营收方向确立在职场和聘用服务上。但一方面中国现有经济环境良好,爆发类似美国08年金融危机的概率不大,另一方面单纯的聘用服务市场空间有限,很难有爆发的机会。 其实,从本质上看,包括脉脉以及被Viadeo收购的天际网等都还徘徊在商务社交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于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并获取附加值方面并没有特殊的创新与产品。而“机遇”对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认知与判断——个体时代的加速到来,其产品的核心功能——超级名片,通过创新的“图片驱动、故事驱动、数据驱动“把用户的价值更立体完整的体现出来,使个体商务价值营销成为可能,更像是在推动移动互联时代的“个人门户”。从这点看,“机遇”应该是国内第一家秉承了第三代商务社交理念的产品。 可能性与确定性所带来用户预期的落差 另一个很关键的元素是,类似脉脉等商务社交产品,一上来就下意识地把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定位,就是找工作或者找人才,一旦用户达成需求,很容易就会流失。此外,如果用户迟迟在脉脉上得不到预想的结果,他对于这款产品的信任度肯定大大降低,最后的结果还是流失。这样,产品就会陷进“花钱获取用户—流失—花钱获取用户”的死循环,完成变为资本驱动营收的工具,商业化环节很难达成,这是确定性带来的弊端。 而“机遇”的产品观,则是通过六维关系,帮助用户去创造建立商务关系的场景,进而去发现和创造获取机会的可能性,使用户在不同商务场景的游弋中,完成用户沉淀与人脉资产积累。这是“机遇”在创造可能性和造惊喜方面的独特个性。 当然,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确定性产品与可能性产品的观感可能会有所差异,但仅从心理角度分析,一款可能性的商务社交产品在沉淀用户方面肯定会优于确定性的商务社交产品。胡世辉曾经说过“商务本身就是在诸多不确定性与可能性中寻找机遇和创造机遇的过程。“机遇”的目的是让用户通过产品“找到”或是“碰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这种贵人,可能是商务关系上的,也有可能是生活关系上的;这种贵人可能是比你成功,能提升你的,也有可能是可以助力你和帮助你的。总之,因为遇见,因为关系链接,因为可能性被激发,机遇可以随时随地的呈现,或是被发现。”胡世辉带着“重新定义商务社交“的视角去审视现有其它产品,质问到: ”商务社交为什么一定是冷色?一定是蓝色的?为什么不可以是多彩的?每一个人想要的机遇是一样的吗?商务社交除了有用之外,为什么不能有趣起来?甚至是性感起来?为什么商务社交只能谈功利?不能谈交情?……现实生活中,商务人群的商务社交行为与社交意愿真的是这样的吗?“胡世辉的创业经历、商业实践,以及对商务社交的体验与认知,决定了对现有商务社交产品观的质疑,甚至是批判。曾经是建筑设计师的他更愿意把自己描述为:一位穿梭于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系设计师、一位志在解析生命关系密码的社交极客。他对机遇的理解: “机遇从来都不是预先设定的!机遇来自可能性!机遇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一起做对的事!机遇是创造改变!机遇是瞬间的命运!机遇就是随‘机’而遇!……” 正因此,机遇产品的底边导航条中,突显了一个多彩的“一键机遇“功能,这是商务属性社交产品中的大胆运用——创造可能性!这是机遇的产品观,也是机遇的情怀,更是对机遇的期待。机遇团队认为,2015年5月29日,是机遇元年的庆典日!一群牛人,割舍利益,放下安逸,带着信念、使命、情怀与激情去颠覆和创造,这值得尊重,值得祝福,也值得期待。或许未来的机遇,不仅能给中国人创造更多的机遇,而且也能输出一种中国人的商务社交文化给西方人,改变商务社交与社交商务的模式,谁说不可能呢?!
    App
    2015年06月01日
  • App
    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作者:杨琳桦、吴戈        本来来源: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我有个朋友有专门“收集和研究各细分领域正有什么新进入者,以及它们可能颠覆谁”的嗜好。最近,他做了一张图,标题是:未来可能杀死 LinkedIn 的 6 个 App。 注意:这些 App 大部分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据 CrunchBase 数据,部分还未披露融资,或根本还未有种子资金进入。 有意思。虽然招聘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积累型行业,要把这门生意做大,最终必然涉及该平台掌握多少企业和用户端数据,以及有多强的技术能将两者进行快速和最优化匹配,但没有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而这 6 个 App 在第一步即如何切入问题上,都显示出了一定方向性/未来性。 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是怎么玩的。 第一种模型 粗犷点分,可以将 Blonk、Jobr、Coffee 和 Switch 都归于这一类型,它的切入点更倾向/侧重找工作的人,即 Employee。而这一模型又以 Blonk 为最极端代表,它的煽情概念竟然是:可以与招聘企业的 CEO 聊天。想想看:一个公司的 CEO 该多忙,但我们竟然可以和他聊天。 我把 Blonk 功能结构走了一遍,产品逻辑大概是:首先用户进入,即可以选择用 LinkedIn 账号登陆,这也意味平台方能迅速掌握你的职业简历,然后,用户进入 “Tinder” 模式。 Tinder 是个位于洛杉矶的初创公司,其创新之举是能让男女双方用非常简便的方式进行社交选择:把页面左滑表示不喜欢,右滑表示喜欢,而只有当双方相互喜欢, 才可以聊天。Blonk 把 Tinder 的极精简功能应用到了职业领域。 据 Blonk 自己透露,创业和投资大师 Peter Thiel 的一个面试问题启发了他们。Peter 经常问来面试的人:“什么是别人都不认可但你自己很相信的事?”Blonk 团队说,他们喜欢这个问题,并由此开启让应聘者和 CEO 直接文本对话的应用。 目前已有 100 多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 Blonk 上滑来滑去,并直接导致一个叫 Johnathan Osacky 的软件工程师被初创公司 Slice 雇佣。我也用了下这个软件,Blonk 匹配给我的第一个公司是 Lyft,他们在招社区经理。 当然,用过后很快会发现:不是所有企业你都可以和 CEO 聊天,尤其是像 Lyft、Adobe 这样规模偏大企业。比如 Adobe,你对话的仍是 HR 的人“Recruiting Engineer”。Blonk 目前融资情况不明。 Coffee 和 Switch 同样投资不明。以下是 Jobr 拿钱情况,它在成立 5 个月后拿了 200 万美金的种子资金。   第二种模型 第二种模型则以 Poacht 为代表,这是一个明显侧重企业主即 Employer 模型,除用户端同样直接连接 Linkedin Profile 外,用户一进入,还被要求填写系列问卷调查,包括: Quit 目前工作,你有多认真?多少薪水能让你离开本职工作?此外,用户还被要求对 Included Benefits、Compensation、Career Advancement、Flexible Schedule 等选项进行选择。 这些功能设计都显示更侧重从雇主角度思考问题。然后,用户才到浏览初创企业的招聘页面,但此时,你可以直观看到你与对方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比如,我随便选了个叫 Thoughtwork 的公司,点击“喜欢”后,该公司招聘页面突然变成评分图,而评估匹配度的五大指标是:Skill、Employment evel、Education、Success potential 和 Historical 等。 很显然,对“工程师”这样的职位,我在“技能”上是狠不吻合的,所以它处于我五大评分中的最低分之一。   Poacht 对自己描述是:帮助雇主挑选那些正受雇于其他公司的最好和最有资格的候选人。它已完成种子投资,在成立半年后拿了 4 万美金。 第三种模型 第三个模型就是 Weave 了。从产品功能看,它更侧重基于地理位置的职业社交,如作为 C 端用户,同样基于 Linkedin Profile 进入,接着又是 Tinder 模式开启,左滑表示待考虑,右滑则表示愿与其匹配。 但你所能筛选的人物前提,都是 Weave 基于“地理位置”和“职业情况”帮你匹配。刚才我随便点了个人,真可怕,马上出来这么个对话,除以下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志紧跟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So what trends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these days?”   和记者一样好奇的人士,他的职业描述是:投资银行。   总结: 1)所有这些招聘 App 都基于一个背景,即近几年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如果仔细看 Linkedin 定位,它服务的其实主要还是中大型企业客户,且定价较高。这使一些刚成立的初创企业无处寻找合适人才,新型招聘 App 将解决这个问题。 2)他们都采用 Tinder 模式。 3)他们都基于/链接 Linkedin Profile,以迅速掌握用户职业履历数据,并利用核心算法进行匹配。 4)很多人虽然在职,但仍有寻找更好工作的意愿,在线市场缺乏这样一个平台,Linkedin 当年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崛起,但它的移动版实在太难用了。基于移动的 App,即使你不在电脑边,初创公司和用户间也能随地、即时和不紧迫地沟通,虽然招聘行业聊天模式到底是否行得通还有待验证,但对初创公司/年轻一代或许是有可能 Work 的,聘用一个人前,先各维度了解一个人;以及年轻一代越来越高频率的跳槽。 5)移动的垂直细分特点:这是不是个赚钱的行业?比如像零售,正发生的是整个行业大规模裁员,科技领域则是高利润行业,我们看到的这六个 App 基本重点聚焦在科技人才招聘。 6)与此同时,整个招聘业的商业模式恐怕是更难做了,比如像以前 51Job 还能通过出售广告位收费,但这些移动 App 都属轻模式,商业模式基本都应该是按效果付费,即实际达成结果,才能获得收入分成。 最后,昨天测试 Weave,微信上突然传来一声大喊:“Lynn!你是否加入 Weave 了,我看到你了!”原来我微信上一位朋友是 Weave 早期个人天使,希望我们很快会带来硅谷在线招聘领域行业内人士观点。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实施转载。
    App
    201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