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
    研究表明:平均知识工作者每隔6分钟“检查”电子邮件和IM 作者:JORY MACKAY  Jory MacKay是一名作家,内容营销人员和RescueTime博客的编辑。 以下翻译由HRTechChina AI完成,仅供参考交流! 没有必要使用电子邮件和其他通信工具来完成工作这一事实。尽管通过电子邮件取代了我们的生活,但这并不是浪费时间。 工作场所的沟通  很重要。 但是,如果我们不断将注意力转移到检查电子邮件或Slack消息上,我们就没有机会真正专注于我们最重要的工作。 这一点比最近仅通过电子邮件发现的研究更为明显,84%的用户始终在后台打开收件箱,70%的电子邮件在收到后6秒内打开。 我们显然有一个问题不断被纳入沟通工具。虽然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探讨了多任务处理与通信工具的影响,但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一级别的上下文切换在整个平均日期有多糟糕。 这是我们发现的: 平均知识工作者每隔6分钟“检查”电子邮件和IM 对于像知识工作者一样的作家,设计师,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 - 现代工作场所使用通信工具。我们的工作越来越依赖于更多的协作,更多的信息访问以及实时回答的更多问题。 然而,虽然通信工具非常适合我们快速访问我们需要的答案,但它们也是我们专注工作中断的持续来源。 但它有多糟糕? 当我们查看50,000多名RescueTime用户的匿名行为数据时,我们发现  普通知识工作者每隔6分钟就会通过通信工具“检入”。   (在这种情况下,“签入”定义为在处理其他生产任务时切换到通信工具的任何时间。) 所有这些都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当我们在回复电子邮件和消息之间只有几分钟时,我们如何期望完成重点工作? 简短的回答是我们不是。 事实上,虽然我们发现的中位数是6分钟,但完全崩溃看起来同样严峻。 我们发现,35.5%的员工每3分钟或更短时间检查一次他们的电子邮件和IM。虽然只有18.6%的人可以超过20分钟而没有进入沟通。 更糟糕的是,我们发现使用Slack的人 - 一种流行的团队沟通工具意味着减少电子邮件的使用 - 实际上更频繁地转向通信工具。而不是简化我们的通信时间,Slack用户平均在通信检查之间只花了5分钟,而非Slack用户可以花8分钟。 40%的知识型员工在一个工作日内从未获得30分钟的专注时间 但等一下。这些只是平均值。我们必须经常使用通信工具和其他长时间关注的工具,对吗? 不完全是。 我们都知道,要做到最好,我们需要长时间的专注时间。不幸的是,我们的数据显示我们很少有时间进行深入的工作。 事实上,我们的研究发现,普通知识工作者在大约40分钟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通信时间。 再次,这是中位数。当我们挖掘数字时,数据告诉了一个更大的故事。 17%的人甚至无法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直接获得15分钟的专注时间。虽然只有30%的人每天花一小时的专注时间。 40%的知识型员工在工作日的重点时间从未超过30分钟。单击“推文” 如果您觉得自己在工作日努力寻找有吸引力的时间,那么您并不孤单。 All these “check-ins” turn your focus into Swiss cheese 我们认为这些数据清楚地描绘了现代工作场所中通信过载的程度。但要真正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我们希望将其归结为个人层面。 使用RescueTime数据科学家Madison Lukaczyk自己的数据,我们发现在整整一周内,她只有8个半小时的高效工作块,而她没有通过电子邮件或IM登记: 为了获得更深入的外观,让我们放大其中一个小时块: 6月5日上午10点至11点,麦迪逊在12个5分钟的街区中的3个中切换到通信工具。这意味着在她工作的同时,  通讯工具在25小时内出现。 您可能只花费很短的总时间在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上,但这些工具在半天内“存在” 您如何使用电子邮件和通信工具将取决于您的工作性质。但是,我们可能都同意,我们希望更多的时间不间断地集中精力并做有意义的工作。 事实上,在查看麦迪逊的数据时,我们发现虽然她只花了21 %的总时间用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上,但这些工具在她44%的时间里都存在。 高出勤率并不一定意味着你被通信分心。但是,如果您的每日通信存在率远高于您在这些工具上花费的总时间,那么您可能会被他们分心。   现代工作场所充满了分心。而且我们不会通过不断检查我们的沟通工具来帮助自己。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从工作日摆脱电子邮件和IM(并且不想)。了解它们的存在程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使用方式。 许多生产力专家建议在白天将通信批量分配到特定的块中。虽然其他人建议在你不太可能需要的时候(比如早上),在没有电子邮件或即时消息的情况下承诺一小时或更长时间的重点工作。 无论对你和你的角色有什么用处,可以肯定地说,在你何时以及如何使用通讯工具办理入手方面更有利于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专注力,而不是让他们每天花一半时间。 你是否觉得你很难在工作场所找到专注的时间而没有沟通?请在下面的评论或Twitter上告诉我们您对这些数据的看法。   原文链接:https://blog.rescuetime.com/communication-multitasking-switches/ 
    IM
    2018年07月22日
  • IM
    今日头条将对外推出企业IM产品Lark,对标企业微信和阿里钉钉。这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互联网公司都一个情怀,就是把自己公司内部的管理系统,整吧整吧作为独立的产品对外发布。比如亚马逊老板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以后,开发了一条CMS管理系统,也开始对外售卖了~~~。 今日头条近日对外推出企业IM 产品Lark。这不是第一个对标企业效率应用的IM,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曾记得美团也有一个大象的企业内部应用,也对外开放过。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类似的案例嘛? 下面我们来看下来自界面新闻的报道: 据界面新闻报道,Lark原是归属于“效率工程组”的研发项目,去年11月份,完成研发后在公司内部全员内测,或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对外上线。目前,今日头条在北京、深圳已有研发中心,上海、武汉研发中心正在筹建中,而Lark的研发团队则在北京。 他表示, Lark主打效率。目前,整体功能和企业微信、钉钉大同小异,但有很多独到设计。比如,和其他及时通讯产品不一样,Lark所有的聊天对话都在左边呈现。“这个团队里有很多业内顶尖的人,其中,腾讯一款类似产品的中高层高管已来到团队。” 随后,通过检索“今日头条、及时通讯”相关信息,界面新闻记者发现,目前,今日头条在北京正大量招聘音视频实时通信专家,大都要求工作经验3到5年,主要负责实时通信端到端解决方案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实时通信服务端的开发等。 进军及时通讯领域,对于风头正劲的今日头条而言,一点都不意外。毕竟,其依靠信息流起家,通过信息流广告变现,拥有众多企业级客户,研发企业级及时通讯产品,做增值服务的同时,还可以继续下沉企业级用户粘性。 不过,它面临的依然是一场恶战,目前,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依然是企业级IM的主流战场。
    IM
    2018年03月04日
  • IM
    美团推出办公IM“大象”,正式进入移动办公市场 今天,小编也听说,美团也低调放开了对办公IM“大象”的注册,嗯,这就是要抢老股东冤家阿里牌钉钉的生意啊。 根据小编的了解,美团大象的定位是基于工作场景的在线协同平台,其宗旨是 “致力于为企业打通内部OA和各类业务系统,统一线上工作入口,提高组织效率。”嗯,是不是和钉钉很像。 而事实上,美团大象从2012年就推出了,但一直作为美团内部沟通和交流的IM,同时,孵化出大象imSDK和客服系统。 根据美团官方的介绍,2015年后,大象IM以支撑亿级消息收发、平台化为目标,优化了技术架构。2016年底至今,美团将大象IM进行了私有化部署,让技术和产品已做好了能力储备;具备企业间的通信和基础管理能力;开放了平台,使通数据孤岛、业务系统可深度集成;协作产品,以企业网盘、待办任务、轻量项目管理等为主;以市场化为标准,把稳定性、用户体验等产品质量提升到行业标准水平。 而最近,美团把“大象”正式开放注册了,这也表明美团正式进入移动办公im市场。当然,这个市场上已经有一个做得还不错的钉钉了,你说,这下,这两个冤家以后是不是又要开始一段新的对抗了啊? 不过,小编也觉得,美团的大象能不能做成,还得看美团花多大的力度去推,说不定最后也无声无息流产了呢。嘿嘿,走着瞧吧。 来源:公众号“开柒”
    IM
    2017年11月10日
  • IM
    帮你减轻微信办公的痛苦,正在成为创业公司的机会 【本文来自钛媒体特色栏目快公司,项目由钛媒体Pro数据库TMTPOST推荐】 当微信打破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那道墙,从此工作进入#7X24小时#模式,每个员工被推送不停的微信群绑架,而且每个公司、部门,每个项目、每次活动、每伙小团体都有一个微信群,微信群成了活动通知、上班打卡、员工交流、工作安排、商务拓展……的地方。 管理微信群,在不同群之间无缝切换,在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之间无缝切换也成了每个职场人的必备技能。虽然从微信刚刚入侵开始,就一直有人抱怨“工作生活界限的消失”不堪其扰,然而天长日久,这样的“变态”已经变成了常态。每个人早已都泥足深陷无法自拔。 当然,致力于将职场人“解救”出来的专业团队协作、沟通工具一直层出不穷。而企业级IM市场也被视为阿里在社交领域的一次机会,企业微信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然而,这些封闭办公系统不仅未能减轻职场人的心智负担,反而“撕裂”了他们的工作沟通。让他们奔忙于微信群与钉钉(或企业微信)之间。如果说钉钉与微信的互相封闭可以理解,那么企业微信与微信之间的壁垒高树就有点难以理解了。 刚建立企业微信被领导骂了,老板说这是什么玩意儿,完全闭门造车,和外界无法联通,还不如微信群聊,赶紧滚回去建个微信群聊。 企业微信竟然还要单独下载安装,微信放弃了固有的自身优势,本来可以在现有微信中集成的功能,非要搞成单独的APP,那不如用钉钉了。 这两条来自于用户的亲身吐槽“戳中”了企业微信的最大软肋。 虽然在企业微信产品产品介绍中,将“转发微信聊天记录”排在第一位,以示与钉钉的差异化之所在。然而,用户需要的远远不止于聊天记录转发微信,而是与微信的深度融合、打通,基于微信群的功能拓展。不过,微信肯定不会主动戳破工作与生活之间这层窗户纸。 以前都说因为微信和QQ是两个事业群,微信主打移动社交,QQ主打办公桌,日程表是办公功能,但是现在无论是社交或是办公约事都是在微信上约,为什么微信不能直接侦测并建立提醒功能?我每次约吃饭还得跳转到日历上建立新约会和提醒真是一个累人的事,希望微信团队能给个解答。 知乎上的这个问题反应出公司人对于微信的“求全责备”之心。也正是因为独立企业协作工具与微信之间的这种“撕裂”,才给了很多创业者以开发提升微信内工作效率的工具的创业空间——比如日程管理类应用。 如果说上一代的日程管理是“日历+邮箱”模式,那么这一代的创业者瞄准的是“日历+IM”模式。 Google Calender和Microsoft Outlook是“日历+邮箱”模式的代表,由于中国并没有欧美国家的邮箱文化,这种模式始终未能深度渗透。 这一代起步于微信的日程工具,则希望利用微信社交网络与自然交互,结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推荐等技术,帮助用户随时将信息流中的事项“结构化”为日程,并可通过微信快速实现多人分享,实时提醒。这种打入微信内部提供效率工具的思路与企业级SAAS服务自成一体的模式完全不同。 当然,这些日程、协作工作的野心都不只在于做一款微信内效率工具,而都想通过微信积累用户,然后将社交关系链转移到自己的App。而起家时身兼GTD工具与日程共享的日历工具,后来则走上了不同的岔路口。一些继续主打日程共享与团队协作,并努力将微信上的社交关系转移到App上,另一些则转向了个人GTD工具。 微约日历是前者的代表,为了确保转移到App上的用户关系黏性,微约日历就主打多人共享时间表的概念:在添加好友,设置日程查看权限后,伙伴间可以互相查看对方日程详情或忙闲时段,实现实时快捷的时间协调,方便组织会议、活动、聚会、户外等事项。 日程的共享带来的是工作透明度的提升,办公协作效率的改善,以及团队整体同步性的增强。对于扁平化的创意团队,以及跨部门乃至跨公司的协作团体,都是一款打破层级藩篱的协作利器。 而朝夕日历则是从“社交日历”转向了“智能时间助理”,其开发的朝夕万年历、番茄闹钟等GTD工具以及“GTD微课“为它积累了百万级粉丝,也让它意识到基于微信的GTD工具是一条快速增长的捷径。 发展路径的分化也意味着基于微信的日历工具所面临的瓶颈。 “日程+提醒”模式本身就是在工作、生活截然分开的时代,一种必要的工作安排。微信群这种实时沟通、无缝渗入生活的模式已经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这种模式。微信活动群组在活动组织、通知、变更、参与情况跟进、实时协调反馈等方面的灵活度、方便性明显要高于这些“时间定死”的日程应用。(朝夕日历在添加日历之后添加了讨论页面,这明显是再向微信群组的一次“倒退”)。而这些日程工具至多只能以“群插件”(小程序)的方式做“增强”的工具,其自身独立性及延伸价值存疑。 当然,这也是所有工具类小程序共同面临的问题,转移社交链到自身平台还是专注于爆款工具,究竟哪一种策略能够走得更远,将是小程序创业时代一个绕不过去的拷问。 (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IM
    2017年11月08日
  • IM
    用IM为邮件续命,邮洽获300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 即使在Slack、Box、Yammer等协作工具的冲击下,邮件也没有像外界预计的那样死亡。其存活证据一是在商业工作领域,邮件仍是我们重要的沟通工具,每年我们发出的工作邮件高达1000亿封;二是许多创业公司正在结合新的技术对邮件进行改造。   近日,为邮件加上了IM(即时通讯)功能的邮洽宣布完成300万元人民币天使融资,资方为A股上市公司三五互联。邮洽原是三五互联科技的孵化项目,项目组成立于2012年,今年7月正式独立运营。   目前该赛道内(将邮件与IM结合,瞄准企业协作工具市场)的企业已有不少,例如国内的YoMail、hiibook,国外的Front 、RedKix、Mailtime、Fleep。在邮洽CEO吴頔看来,其他竞争对手将邮件直接弄成像微信那样IM的展现方式,虽然在移动端体验不错,但在仍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由于IM的信息碎片化,用户在PC端登录邮箱时会被一堆往来邮件挤爆,无法快速找到重要的信息。二是IM形式会破坏邮件的富文本属性,邮件原本图文并茂的,能带附件、HTML格式,但使用聊天气泡方式展现后这些将变得不可读。 而在邮洽中,用户收到邮件后,便可根据邮箱地址一键发起群组进行即时讨论,但IM模块中所讨论的信息并不会以邮件的形式同步至用户的邮箱中。若对方没有安装邮洽,则无法参与讨论,但系统则会把讨论的信息聚合并以邮件形式发送至对方邮箱。在IM模块中,用户可发送文字、语音、图片、文件。此外,邮洽还在产品中加入了OA系统,包括事务审批、考勤、计划、任务管理等功能。   目前,邮洽已支持Gmail、网易、新浪、阿里云、QQ等市面上主流邮箱。对于邮洽是否会读取用户的信息这个问题,吴頔表示所有的信息都只是保存在用户手机上,邮洽不会读取、保存用户的信息。   虽然邮洽关注的是邮件办公场景,但其却希望现阶段能够从C端快速切入来吸引用户。这里的C端指的白领等商务人士,邮洽希望通过帮助这些人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以口碑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带来更多用户。目前也只是推出了移动端APP,而PC端预计将在今年年底上线。值得一提的是,邮洽现有的95万用户,60%是从三五互联(企业邮箱是其主要产品之一)处导入而来。吴頔表示,三五互联在销售产品时,也会向企业推荐邮洽。   商业模式上,邮洽未来可能会对接一些付费办公系统,提供增值功能进行业务分成。当用户量积累到一定量级后,会给类似目标群体的服务提供商提供广告位,同时也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体的特征,推出企业营销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当创业公司通过添加像IM这样的新功能为邮件续命的时候,他们可能还需抵御着巨头发出攻击,毕竟企业微信、钉钉已经有了邮箱的关联功能,谷歌也有可能重回中国再启Gtalk。对此,吴頔认为,目前企业微信和钉钉的核心是IM,而邮洽的核心是邮件,短期内巨头向邮件这块发力可能性不大,其次邮洽的母公司三五互联是靠邮箱起家的,在这一块也是有一定的技术积累,邮洽对此并不是特别担心,而谷歌将已停止服务的Gtalk再次启动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同时,吴頔也坦承,未来和巨头正面死磕并不明智。   来源:36氪,作者: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0991.html
    IM
    2016年08月12日
  • IM
    把邮箱客户端改造成 IM 入口,hiibook 再获数百万人民币投资 主打商务沟通场景的邮箱客户端 hiibook 创始人周公谨今日透露,公司已于今年 4 月再次完成了一轮融资,金额在数百万元人民币。hiibook 曾在 15 年 9 月获得过一轮数百万人民币 Pre-A 轮融资。周公瑾表示,本轮融资数额较上一轮稍大,资方不便透露,根据投资金额,应该为 “大天使” 或 “Pre-A” 轮,且原本计划去年底启动的 A 轮后延。   hiibook 在做的事情,可以理解为把邮箱客户端改造成 IM 入口。 项目主打三块功能:基于IM的主界面、秘会、窗口。主界面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用户的邮件,用户之间能够发送文字、文件、图片、视频、语音等内容。其中图文内容的传输本质是邮件收发,视频、语音则为 hiibook 内建功能,需要收件人下载收取。 “秘会” 功能支持基于邮箱账号的线上会议,用户可在移动端、PC 端、Web 端加入群聊。此外还有一个轻应用聚合窗口,用户可以从中选取一些新闻、工具、OA 类轻应用使用。 据周公瑾介绍,hiibook 即将进行一些功能上的改变。一方面 “秘会” 功能将在目前只能进行文字交流的基础上加入视频会议、语音会议功能;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企业用户对于 OA 的需求各有不同,不再专门为用户统一 OA 部件,转而向用户开放轻应用窗口,未来用户可以自行添加想要的轻应用,甚至可以以此自己打造办公平台。   至于盈利,hiibook 主要依靠上文提到的轻应用窗口模块,向轻应用商收取导流分成费用。   hiibook 在海外的对标公司是 MailTime,中文名为 “简信”,此外还有 Yomail、 Fleep 等类似项目。综合来看此类产品通过邮箱做企业 IM 的逻辑是,企业员工相互交流工作往往比较正式,且常常需要回顾一些关键信息。而相比基于电话号码的企业 IM 工具或 QQ、微信、Line 等 IM 应用,基于邮箱的通讯一来继承了邮件的正式性,二来由于邮件均在云端保存,因此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平台、跨设备,尤其是信息存档的需求。   据了解,除了一些大公司和机构对其内部邮件有保密要求外,hiibook 已能接入大部分企业的企业邮箱,用户直接输入账号密码即可登上 hiibook。周公瑾介绍,hiibook 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销售类企业以及外贸行业等。尤其是外贸行业,由于在这个行业中邮件有直接转化为订单的可能,hiibook 未来也有做对接 CRM 想法,不过由于各家企业使用的 CRM 大多不同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完成相关产品。   hiibook 在去年 8 月正式上线,9 月获第一轮融资时有 7 万用户。截至目前其注册用户达 300 多万,活跃用户在 100 万左右。   来源:36氪,作者:徐劲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405.html
    IM
    2016年07月13日
  • IM
    IM工具Routier获以色列PerITech的200万美元投资 近日,Routier 宣布获得了以色列投资方 PerITech 的 200 万美元投资。 Routier 是一款网页内置 B2C 工具,类似国内的电商平台上的网页版通讯工具,在屏幕的角落位置出现一个聊天窗口,用于与顾客沟通交流。 除此之外,它还能提供品牌 Wifi、实时调查和基于顾客浏览行为的高级分析工具。Routier 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能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提供更佳的赚钱策略。同时,还能提供其他一系列的服务,让企业与顾客的交流更加便利。 目前 Routier 有桌面版和移动版,移动版安卓和 iOS 均可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Routier 是 PerITech 投的第一家公司,PerITech 是一家 Eldad Peri Holdings Group 旗下新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由 Yair Cohen(以色列 IDF 8200 部队的前任大校)在去年11月 创办。至于选择 Routier 的原因,Yair 解释道:“因为这家公司不仅技术高超,团队背景也很强。” 再说下 Eldad Peri Holdings Group 的背景,他们最早在 2004年 创办了自己的法律公司,其后才相继创办了 Peri International、IDM International、Peri Real Estate 和 Peri Constructions 等公司。他们还是 2016年 以色列奥运会代表团队的资助方。 Routier 公司在特拉维夫和柏林分别有两个办事处。其 CEO Gal Bareket 表示,本轮融资的资金将会用来进行团队扩张和开拓欧美市场。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geektime.com
    IM
    2015年12月31日
  • IM
    纷享科技:C轮5000万美元的4个融资逻辑 浓缩观点 如果以C轮融资5000万美元来看,成立于2011年12月,至今仅三年,纷享销客这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估值提升了4倍。伴随融资,纷享主要布局研发和销售。 “企业社交软件SaaS公司分为2个主流派,一是功能派,以管理或销售为主的CRM软件。二是连接派,底层架构是企业通讯,在通讯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的协同、管理,连接一切。”这是纷享科技创始人兼CEO罗旭的观点,纷享科技所推出的企业社交软件——纷享销客正是走了连接派路子。去年7月,这家创业企业刚刚宣布了B轮千万美元融资,不到半年,再次公布了C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 C轮投资由DCM领投,A轮投资机构IDG资本、B轮领投机构北极光创投继续保持跟投,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这是近年来中国移动办公领域创业公司最大的一笔融资。在DCM投资的40家中国公司中,已有11家成功IPO。伴随C轮融资,纷享首次提出了“工具+平台+生态”的初步构想。团队规模方面也从2014年初的不足50人,扩张到近300余人。 如果以C轮融资5000万美元来看,成立于2011年12月,至今仅三年,这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估值提升了4倍。 纷享销客的注册企业用户已经达到7万家,活跃用户及付费用户则保持加速度增长。通邮集团、新浪乐居、速8、德恒门诊等是其标杆用户。代理商增长到100家,销售收入今年内持续保持每3个月翻番的增长速度。 伴随融资,纷享主要布局研发和销售。下一步除了企业销售,纷享要把企业的客户连接起来,再下一步把商家供应链打通;延伸到管理软件的数据分析和BI可视化。纷享科技创始人兼CEO罗旭对中国企业社交SaaS软件的分析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IM是企业通信软件的核心 企业社交软件的底层核心是即时通信。企业社交兴起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诉求和变化,只有快公司才能在商业中杀出来,这种快体现在四个维度:敏捷研发、管理、生产和决策和服务。一个企业只有将四个维度全部连接在一起,才能实现这种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必须能和客户、上下游产业链连接在一起,让每个员工连接起来,让每一分子与商业生态连接起来。连接是企业能够移动并敏捷起来的根本。企业社交实现了这种连接,提供了一个承载工具和虚拟平台,企业内部连接用实时在线,自然敏捷;外部连接客户靠社交网络、移动CRM。 微信培养了用户的社交习惯,但微信有先天短板,一是公私生活不分,二是所有聊的东西没有记载,没有为企业留存下宝贵的资料。三是没有信息接收机制。管理中强调响应和闭环,否则管理的团队一踏糊涂。 纷享最初的产品架构设计,第一层是通讯,上线Email,第二层是功能,协同、CRM等,其他公司做的这一层,这与微信群一模一样,这对小公司足够了。但与微信不一样的是有业务、文档,在一对一对话时有业务模块功能,在通讯的基础上做业务,更多的竞争对手在做功能,纷享在做通讯,做的更低层,更难。纷享的快速发展是因为有第一层。   SaaS公司绝不定制化 投资人是否融资的核心是看企业对趋势的判断,这和企业的实践有关。纷享有2个原则。第一,个性化定制从来都不做,真正聪明的投资人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第二,纷享去年的销售收入3000万,至少是竞争对手的10倍,说明方向是对的。 纷享主要聚焦于服务一年四五百万收入的中等团队用户,这种发展中的企业才需要解决管理和效率的问题,纯粹做小企业无法支撑企业社交软件持续发展。罗旭认为其客户不分类型,主要是销售型企业或者传统企业销售部门,解决销售在外移动却需要随时与公司保持联结的需求,数量可以从20到上千人。纷享坚决不做定制化的原因在于要考虑将来足够多的用户量做开放平台,提供差异化服务。个性化的需求取决于企业用户自身对产品的理解和能力,日志、指令、审批等功能键可以由公司自己完成,也可以第三方完成。   做好企业软件的前提是懂企业懂管理 做传统软件的人一定要花大量时间研究组织行为学,再来做软件,而不是单纯思考做某种功能。 组织行为学有几种模式。第一种是金字塔模式,导致组织层级架构,效率低下。第二种是矩阵模式,让横向和纵向团队可以随时协作,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这种模式 。第三种是稻盛和夫提出的阿米巴模式,资源导向性、资源动态分配行模式。未来还有新的模式a+b模式,前面是传统动态化结构组织,后面是虚拟平台,微信就是一个虚拟平台,99%企业都有微信平台,结构化+虚拟化。 纷享做的就是把c端虚拟化平台做成b端虚拟化平台,再与架构化组织在一起。不是在结构化上直接做功能,而是虚拟化,给企业管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Salesforce走到所有企业社交软件的前面,它的整个平台是一个巨大生态,单个创业者在Salesforce的生态上互相依存,更容易存活。所以Salesforce市值380亿美金,2000亿人民币。 另外,管理软件面临一个文化问题,中国人的思维比较保守,交流相对封闭。国外的软件也要根据中国人的管理素质做改造,ebay在中国不能成功,但马云不断改变商业模式做的阿里巴巴和淘宝却活得很好。其次,老外都喜欢刷信用卡,中国人缺乏信用管理和平台,所以才有支付宝。   传统软件受限“流程” 传统软件构建有2个思路,一种是以流程为核心,涉及到大量权限、审批、员工级别、这是传统做法,需要初始化,需要设置审批层级、审批角色、审批权限,最后变得超级复杂,不可变。 但现实是公司流程、角色经常变化,这导致传统OA用起来很痛苦,如果仅仅是单一的把传统OA搬到云上来,这是做不成的,本质上与时代背离。 在国外,老外的公司只有ERP、 CRM 、Email,并没有OA。这侧面说明邮件里没有组织架构、权限,但同样能做审批,是以人为核心,以业务为驱动。张三要做什么事情,推给李四,李四根据需求推给王五,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王五决定后回个信息转发给财务。这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业务驱动的柔性体系,邮件是最传统的沟通模式,纷享把邮件的模式衍生成一种社会化的社交模式,真正的流程不在软件里在人的脑子里。传统思路不一定会死,始终会有一帮传统观念的老企业和用户用着传统软件。但趋势是要以人和业务为核心颠覆以组织架构为核心,以流程为驱动、以功能为核心的软件模式。(文/ITValue 记者 张宇婷) 【ITValue是中国最大的CIO实名制社区,致力于为信息化建设者、管理者、专家等提供最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共同释放信息技术核心价值,推动商业与社会进步。ITValue通过为CIO搭建的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增加CIO交流,提高CIO决策水平、优化知识结构、共谋信息化发展大计。】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IM
    2015年03月25日
  • IM
    团队内部群聊IM工具HipChat发布正式版,与后起之秀Slack同场竞技 HipChat 是澳大利亚企业软件公司 Atlassian 旗下的团队协作通讯产品,不过当时还处于 Beta 测试阶段,现在 HipChat 官方正式版已经发布。   HipChat 的功能类似于 Campfire、Sazneo 等在线协同工具,并且和 Yammer 以及 Salesforce 的 Chatter 等企业社交平台有一定相似之处。你可以为单个项目或者小组搭建自有的聊天室,也可以很方便的发起一对一聊天。这套 IM 系统还整合了团队文件管理和分享,拖拽就能完成保存操作。   HipChat 基本支持所有平台,桌面端到移动端的都有。支持本地 Mac、Windows、Android、iOS 以及 Web 应用程序。HipChat 服务的价格暂定 10 美元一个月。   HipChat 总经理 Bernardo de Albergaria 称每月通过 HipChat 发送的信息数已经达到了 3 亿条,至今发送的总消息数已达到了 40 亿条。当问及后来竞争者 Slack 有没有给 HipChat 什么压力,de Albergaria 表示“这并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很高兴现在人们注意到了这些工具。HipChat 最近增长很快,我们在感到内外压力的同时也由衷欣慰。”   HipChat 于 2010 年 1 月成立,2012 年 3 月份被 Atlassian 收购。Atlassian 公司拥有超过 1.8 万家公司用户,其下有项目管理软件 JIRA、内容协作软件 Confluence、软件开发工具 FishEye 和 Crucible 等。此次在正式发布 HipChat 之外,Atlassian 还将扩大 HipChat 的商务市场部门,它计划在 2015 年 6 月份之前将员工总数增加到 500 个,并将 HipChat 的开发团队扩大三倍。   虽说如此,对 HipChat 本身而言,它能否在已成为红海的企业协同工具市场保持领先,还有待观察。
    IM
    2015年01月29日
  • IM
    以 IM 切入万亿级企业服务市场,imo 云办公室要基于强黏性,做企业服务的入口 同我们之前报道过的今目标一样,imo 也是走的利用普世功能搭建平台,吸引企业用户,以平台为基础,做增值服务 “App Store” 的路线,但 imo 选择切入点是 IM 。   成立自 07 年 3 月,10 年底试运营,12 年 8 月正式上线,imo 花了四年时间打磨产品,11 年获得 2000 万人民币天使投资,之后拿到来自金沙江、UMC 和上海市科投的 1000 万美金融资,目前融资总额已经超过 1 亿人民币。目前团队在 110 人左右,Base 在上海。   对 imo 最简单直观的理解是,它最核心、也是最底层的功能就是一个企业版的 QQ,员工可使用邮件、短信、传真等传统的办公沟通方式,也可以选择即时的文字、表情、语音视频等。企业可以给每个新入的员工分配一个账号,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关系链中,员工可以通过 imo 同企业内部员工沟通,也可加入外部人员 imo 账号,同外部成员联系。除此之外,imo 也会提供非常轻量级的比如电子公告、投票、会议通知等。   而基于 IM,imo 会打造一个类似企业 App Store 的企业服务市场,这个市场不仅会提供 OA、CRM、ERP 等企业日常所有的工具和应用,满足企业用户的日常办公需求。同时,它也会提供比如企业快餐订制、企业培训课程、差旅途中会碰到的订酒店、订机票等企业 O2O 的相关服务。目前 imo 接入的第三方服务包括电子传真、网盘、审批、视频销售管理和外勤管理等非常通化的工具和应用,未来会新增更多行业化的第三方服务。   目前 imo 公有云有 PC 客户端、web 网页版、iOS、Android、Mac、Windows 版本,同时面向大中型企业提供私有云部署版本。   盈利模式方面,imo 的收入来源可分为三类:1. 基于沟通协同方面。目前 imo 面向企业提供三个版本,不同的版本,其功能不同,三个版本采用 SaaS 模式收费。2. 基于 imo 平台,给企业提供第三方的增值服务,同第三方分成。3. 企业 O2O 服务模式,引入快餐、培训、机票酒店预订等第三方服务,imo 导入流量,两者分成。   类似 imo 的项目包括 Worktile、Teambition、今目标、Tower.im 、Moxtra 等等。   从 IM 切入的风险在于,它很容易被 QQ 等更加大众化的产品替代。在这一点上,imo 的解决方案是基于 IM 之上的轻量级办公工具和应用,以及统一入口。   imo 创始人乔月猛在采访中跟我说:“目前 imo 在 IM 的基础之上给企业提供日常办公所需的工具和应用,比如传真、视频会议、发短信、网盘、审批、差旅管理系统等等。同时,接入到 imo 上的第三方应用,在员工登陆 imo 之后,这些工具和应用都会自动登陆,所有这些工具和应用的信息,也都会推送到 imo 这个工作平台上。所有的应用和工具,都是统一入口,一键登录,这就是所谓的统一入口。”   而员工会使用 QQ 做同工作无关的事情,这一点在 imo 上也得到了解决。当新员工纳入到公司内部的关系链中后,其所使用的功能,公司都可进行设限,而员工所添加的外部联系人,都需要经过其直接上司进行审批。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使用 QQ 作为 IM 时存在的管理问题。   乔月猛在采访中笑说,没有极强黏性的功能,基于该功能之上做平台是没有意义的。以 IM 为基础的企业服务,尽管很难个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真的要做一个高粘度的产品,只有 IM 可以做到,无论是 PC 时代的 QQ 还是移动时代的微信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据乔月猛介绍:“目前 imo 的日活占整体用户的 70%,87% 的员工会同时在线,当日平均发送消息数为 33 句,平均每天的使用时长为 9 小时。付费用户已经超过 20 万人。”   谈及目前的企业服务市场时,乔月猛说,目前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近乎一片荒芜的状态,43% 的企业甚至连基础的沟通平台都没有,企业 IM 可能算是一个百亿级别的市场,而基于 IM 之上的企业协同服务、管理软件等线上服务,这个市场在千亿级,而类似机票酒店快餐等企业与企业之间这种 O2O 服务加起来,更是在万亿级。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IM
    2014年0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