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HR实务丨如何打造前瞻型的招聘体系 文| 屈辉 来源| MsQ的共享课堂(ID:SharingQ)     招聘部门招聘所得的人员应是能为公司所用、适合公司业务发展的优秀人才。招人要先识人,识人要先懂行。招聘部门只有深入了解公司业务发展的整体动态和需求,才能勾画出公司所需人才的实际标准,按标准寻人才。 所谓前瞻型招聘体系,既指将招聘作为一项市场营销工作;把每项招聘任务,作为项目完成;而招聘专员就是招聘项目的负责人。招聘部门对公司的客户、业务、市场做必要的深入接触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整个公司走向的洞察力和对整个行业走势的前瞻性预测,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招聘。   01 前瞻型招聘的定位目标   ❶ 成本效率目标 人员招聘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项目,意味着一项比较大的花费。一份资料显示,美国一个包括751个公司的招聘样本报告说,从2015年至2016年期间,招聘服务花费为34亿美元,平均每个公司每年的招聘服务花费大约为270余万美元。   成本效率目标的设计旨在完成有效招聘任务的同时努力降低招聘成本,从而提高招聘效率。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要经常研究招聘的方法,开发招聘创意,设计创新性的招聘战略,选择更快速、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完成招聘项目。     ❷ 吸引高度合格人选 所谓高度合格,应该是完全符合专业技术岗位要求,并能够直接与组织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越是特殊技术岗位,越需要高度合格人员;越是高度合格人员,则越具有稀缺性。这是人员招聘中一个突出性的矛盾。它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增强战略意识,开拓招聘途径,在环境、组织、战略的多重制约条件下,努力吸引高度合格人选。访问高等学校,寻找“企业家类型的人物”,是吸引高度合格人选的一种方式。     ❸ 提高和保持招聘成功率 招聘成功率是指应聘人员能够留在组织中的比率。影响招聘成功率的因素有:通过招聘过程建立的心理契约、同行业竞争和新员工的素质。   通过招聘过程建立的心理契约,这一原因来自组织;通常是组织的有关部门在招聘过程中作出了难以兑现的承诺,因而当应聘者来到组织之后产生“受骗感”,导致应聘者“流失”。   同行业竞争,这一原因来自环境。当同行业对应聘者提供了更优厚的条件时,有可能导致新员工“跳槽”。   新员工的素质,这一原因则是来自应聘者自身,如难以胜任岗位技术要求、难以适应组织文化等。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了解这些情况,从而提高招聘成功率。     02 前瞻型招聘的举措   ❶ 开展招聘规划 招聘规划指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开展人员的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确定人员的净需求量,并制定人员选拔、录用标准政策,在企业的中期经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指导下制定出不同时期不同人员的补充规划、调配计划、晋升计划。   招聘规划要求把对岗位空缺的描述变成一系列的目标,并把此目标和相关求职者的数量和类型具体化的工作。即在规划中既要写明招聘人数,又要确定招聘类型;同时企业必须计划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员申请此岗位。   企业招聘规划囊括招聘人数、招聘人员素质要求、招聘对象、经费,招聘渠道以及人员需求计划报表等信息,它是建立在以低成本,招收高质量、适合企业的人才为标准制定。这样,对企业整体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配合作用。     ❷建立招聘项目责任制   招聘项目责任制指将每项招聘任务,作为一个招聘项目;指定招聘专员担任招聘项目负责人。招聘项目的过程自接受招聘需求起,直至人员试用期结束。招聘项目中,设定部门期望人员到岗时间;以及部门对招聘岗位要求的变更类别。招聘项目负责人全程记录面试的过程;在招聘期末,计算出面试成功率和人员到位率。这样动态监控招聘过程,能有效提高招聘的质量和效率。 招聘岗位的要求应与公司业务挂钩。招聘专员定期参加业务部门的例会,了解与所招聘岗位相关的业务内容;在招聘启示中缩小对应聘人员的业务要求范围,使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在面试中最好采用提问行为性的问题,即具体了解应聘者过去是如何做的。并运用STAR法(Situation:什么情景;Task:什么任务;Action:采取了什么行动;Result:得到了什么结果)进行追问,以判断和保证应聘者回答的真实性。     03 前瞻型招聘的优势   ❶ 节约人力成本   由于招聘工作与企业业务相联系,因而减少了招聘过程中的时间浪费,避免了招聘所得人员的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误差。同时也使企业不必因人员资质不到位,而对其出资培训。   ❷树立企业形象   招聘工作对“推销”企业具有重要作用。招聘工作涉及面广,企业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招聘方式,如利用招聘网站、微信公众号、企业网站、BBS群、线下广告传媒等开展招聘活动。而全面周到的招聘工作,不但可以使企业招到所需的人才,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销企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作用。   ❸ 推动企业发展   招聘取才的结果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招聘与企业的业务发展相结合,其结果表现为企业获得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拥有高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推动企业良性发展,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资讯
    2018年06月04日
  • 资讯
    搭搭云:通过人工智能打造定制个性化企业超级应用平台 来源| 猎云网   如今,中小微企业对企业软件的要求越来越灵活化、个性化,对管理软件定制的需求愈加迫切。 这类企业的普遍特点是人员少、资金有限、业务发展快速。   虽然不及大公司的规模,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小微企业同样要面对销售市场、生产、财务、人事等各个场景的管理问题。     然而,标准化的软件产品虽价格便宜,却满足不了个性化的需求。   “通常我们将销售、库存、人力资源、生产这些归于核心业务。一旦切入核心业务的管理范畴,每一张单据、每一个流程、每一个报表都是个性化的。比如手机行业对一个商品进行描述,对一个手机描述的时候使用CPU、内存、屏幕分辨率等等来描述,而在服装行业要描述一件服装用颜色、尺寸、产地、材质这些属性描述。   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不一样,所以想用通用软件进入各个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搭搭云创始人&CEO万斌表示。     此外,随着业务的增长和多变,中小微企业对产品的灵活性和时效性的要求也在提高,能否实现快速定制和修改,成为其选择软件开发商的首要标准。     但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一方面,定制化的增值服务和开发,意味着漫长的开发周期和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客户需求不稳定、交付困难,极大挤压了利润空间。     如何在“快速定制”和“利润率”之间找到平衡,万斌表示,通过搭搭云搭建的一款集微信、网站、App和企业软件一体化的企业超级应用平台,客户只需在一个云端账户,就可以定制和使用各种企业相关应用,并能够在线实时调整、即改即用、移动端免开发实时同步。     如今,“搭搭云企业超级应用平台”可以实现:   定制个性化: 所有应用都可以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方式进行全面定制而非模块拼接。在线使用的功能将开发周期缩短50%。   全面移动化: 实现移动端免开发,PC和移动端的功能与数据实时同步,从而这大幅降低定制的技术门槛,整体开发成本至少降低40%。   系统平台化、业务一体化: 一个账号内集成多种企业管理软件,能满足复杂业务需求,相比流行的移动办公APP和SaaS软件,弥补了其功能单一的不足。功能模块之间数据天然互通,杜绝信息孤岛,减少碎片化采购和后期运维服务。   经济且快速满足业务需求: 所有功能可在线实时调整,边用边改,可自由对接其他软件和硬件系统。80%的功能调整都能在1小时之内完成,并同时在PC和移动端投入使用。   在这个企业超级应用平台上,客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与搭搭云进行交付合作: 第一种是标准化应用,在网站注册即可直接开通使用,并支付一定费用; 第二种是项目式定制,签订合同,专门为企业定制一个项目然后交付。   案例:珠宝零售行业门店POS收银系统   创业之前,万斌曾跑遍欧洲、东南亚及国内500多家企业,亲眼见证了国外先进企业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对比国内当时采用比较落后的管理方法之间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中国大部分企业管理低效、高成本甚至面临亏损。   结合我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几年经验,和我在学生时代积累的比较夯实的技术功底,我产生了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能不能做一个软件,它的功能非常全,企业需要的功能它都具备”。     2009年,万斌和三位联合创始人成立九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10月推出系统第一个版本,“九章全协同1.0”;五年后,推出“九章全协同2.0版本”,同年将整个平台迁入了阿里云。   如今,搭搭云已经服务了30多个行业近2000家企业,其中300多家是付费客户。     考虑到过去“九章全协同”的品牌名称过于传统,团队决定更名一个全新而充满年轻活力的名字。   万斌谈到,“当时有一个程序员说,现在互联网流行叠字,‘钉钉’、‘当当’、‘滴滴’都有了,还没有‘搭搭’,我们就叫‘搭搭’吧,而提手旁的‘搭’也非常形象地展示了我们的核心业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种百搭的简单可操作,且灵活定制的应用”。     其中,人工智能识别表单、智能化的低代码平台和重塑渠道价值是团队能够做到快速定制化的三个因素。     人工智能技术是搭搭云的立身之本。   从1.0版本开始,搭搭云就开始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识别表单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导入传统表单。   如今,搭搭云3.0平台正式上线,通过AI技术只需要一步,一秒钟内就可以将Word表格自动识别转变为软件界面。     其次,基于搭搭云智能化的低代码平台,一个Web开发者,即可零代码配置后端服务。而后端开发工程师,亦无须通晓前端语言,完成前端软件界面,独立完成整个前后端项目。   不仅如此,在搭搭云的全动态原生页面解析技术下,可免开发直接使用官方移动App,移动端开发者也省了。   因此,企业实际只需要1~2个开发者,即可快速完成搭建。     通过搭搭云独有的智能和动态化技术,渠道商可以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应用产品,尤其是非常具有行业特色的行业垂直应用。   为了全面提高合作伙伴的市场竞争力,搭搭云还为合作伙伴开启了赋能认证培训课程,从项目最初的业务理解能力、需求梳理能力、快速高效的软件定制和开发技能,到项目全周期的管控能力,循序渐进强化开发商的快速定制能力。     近日,搭搭云也宣布获得来自珠海贝恩克基金的千万级A轮融资。   “2B领域没有捷径好走,主要原因在于客户的业务场景太复杂。我们有意选择跨行业去研究各种业务场景,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技术模型,大量业务场景验证,也有众多的成功案例,它稳定而强大”,万斌说,“我们在这个时点进行融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的产品验证、业务场景验证和生产模式验证已经完成,下一步就是要推进生态化的战略。     “生态化战略”具体体现在: 首先,让非技术人员都能够在搭搭云平台上生产软件,为身边企业定制各种各样的优秀软件; 其次是为代码级的技术开发人员开放了平台服务能力,通过提供API和各种SDK,大幅减少程序员的工作量,以最少的代码完成最优秀的工作。  
    资讯
    2018年06月01日
  • 资讯
    HR们常说的胜任力到底是个什么鬼,以及它将如何优化你的招聘技能 来源| 首席招聘官     胜任力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那时的人们就构建出胜任力剖面图来描述“一名好的罗马战士”该具有的属性。   管理科学之父泰勒通过“时间-动作”实验发现了优秀工人和一般工人完成工作时的动作差异,被称之为早期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   1973年,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利兰(Maclelland)教授为美国甄选外交官设计了一套胜任力指标体系,为胜任力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麦克利兰通过“运用胜任力而不是智力”的研究表明传统运用智力来测量绩效的方式是十分有限的。     经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断变迁与深入,在我国,胜任力呈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国内胜任力与绩效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胜任力替代智力来评价绩效得到不断的推广和验证; 第二,胜任力对绩效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的企业、部门和岗位表现出差异性。       什么是胜任力 这个出生在191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胜任力”理论,让我们的人力资源工作再也轻松不起来,这源于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don’t know(知道的越多,懂得的越少)。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本着系统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认为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         从定义中不难分解出,胜任力的核心要素: 针对特定工作岗位的;可客观衡量的; 可预测的; 指向绩效的;   可以说,胜任力模型是最具科学性的人力资源系统性管理工具,没有之一。         读研究生之前,还是招聘小白的时候,给公司招一个市场总监的职位,拿了一份简历给老板,背景、资历、软性的匹配度都不错,老板看了一眼说,这个人不合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当时就纳闷呀,为什么?后来,老板这样给我解释的。     他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院学生会副主席,一定可以去很好的国外高校,但他选择去了南洋理工,一个留学成本低,奖学金高的地方,说明这个候选人的家境一定不富裕;   毕业后先进入了A公司,他在A公司选择的是销售,但大家都知道A公司并不是行业内的顶级公司,只是在区域做的还不错罢了,后面进入了B公司,B是行业内出了名的高工资,但体系和流程这些都不完善,说明这个候选人的求职动机就是薪水;   我们现在需要的候选人是要去搞定渠道关系和媒体关系,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人选,而且在2-3年内薪资不会有显著的变化,他不适合这个职位。     后面我又给候选人打了电话,他家庭为他上学的事情欠了很多钱,还有个弟弟在上大学,他毕业后首先考虑的是把欠款还清并供养弟弟。而且确如老板所说,薪酬在他求职动机里面排第一位的。     这些就因为老板看了一眼简历,都没见这个人(姜还是老的辣)。现在看来,这还只是胜任力模型在领导头脑中的冰山一角,只涉及到了预筛选维度的人口特征和资质一个条件。     其实,胜任能力模型之于招聘,关键在于帮助我们画出人才的脸谱,告诉我们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更符合我们的企业。         举个栗子:单身狗。 作为“中年妇女”的艾霓姐姐,已经步入了特别热心帮忙介绍对象的年纪,但艾霓姐姐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朋友请帮忙介绍对象,每当问到朋友:“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的时候,得到的回答经常是:“有眼缘,谈得来就行。”     作为HR的我内心无数头羊驼呼啸而过,眼缘是个什么鬼?谈得来的标准好高行么!我知道你到底喜欢长腿还是大胸,长发姐姐还是短发妹妹?     哎,我就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他就很明确的给我说了一二三。我喜欢长的漂亮点的;我希望她有160左右的身高;我虽然是博士但是我不要求她是硕士或者博士,但是怎么也得一个比较好的本科,要不然恐怕沟通有问题……,这条条是道,可量化好评估,活该能快速找到合适的伴侣~     没错,胜任力模型在招聘方向就主要起到这个作用,岗位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候选人,希望他实现什么绩效,对什么样的人有感觉,给尽量的明确出来。   胜任力模型的确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经过多年招聘实践经验,我曾尝试在招聘的经验中提取有效信息建立我司销售人员素质模型,有成就动机、关系建立、服务意识、信息收集、沟通影响等素质指标。然后我就根据这些素质,结合销售人员具体工作场景,用内隐联结的思路,建立简单易上手的精准推理模型,包括开发面试问题题库,设定观察项与关键行为,通过开放性问题和STAR法,获得对候选人的评估。         什么是内隐联结? 内隐连结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条件反射” 看见美食,狗会流哈喇子。 看见钉子,锤子就想往上砸。 看见美女,男性荷尔蒙会飙高。 看见苏格拉底,你就想聊人生哲学。         测验中,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者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在现实中,大家对胜任力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如何构建,又爱又恨,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苍蝇不叮那无缝的蛋,小三不挖那石头墙。胜任力模型是一套准科学的工具,使用和学习的成本都较高,没有点刻苦钻研的学习能力和排山倒海般的好奇心,还真是攻不下这个山头。     相信做HR的,都对胜任力模型和理论有概念和框架,听能听的一直半解,讲也能讲的冰山上下,但要是再往深里面讲,就蒙圈了。     比如在招聘面试中的应用,在培训需求挖掘与人才培养规划中的应用,在人才管理中的分类应用等等,都需要较为专业的人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这也部分说明了,胜任力说起来好听,研究起来很火,但是一谈到实施,就难掩曲高和寡。   今天我们的重点不是精讲胜任力建构,我们主要是讲招聘中的“胜任力”思维。           胜任力思维在招聘中的应用   招聘是个技术活,你既要有人力专业打底,又要辩证认识具体岗位的专业性要求。不懂的人认为人力资源就是招聘,招聘就是问问题,聊聊天,打打分,看着不爽就下一个,聊天谁还不会吖~然后凭感觉用人、留人。但是,作为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你若如此行事和思考,那么就Too yang too naïve了。   在我看来,招聘要想实现真正的变化,让自己大有不同,关键是完成视角的转换,否则顶多就是小打小闹庸庸碌碌而已。怎么完成有效的视角转换呢?从本质上说就两条路。   第一条转变,是从由内而外的“个人视角”,转化为由外向内的“他人视角”(岗位视角)。   所谓的“他人视角”就是以岗位分析为核心,真正把岗位性质、价值链条、绩效期待和企业生命周期等串联起来认识一个招聘岗位。这里的重点是,这些个认识,并不是你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的访谈、调研、分析的结果。   说白了,就是把“胜任力”思维嵌入到你的招聘逻辑中。       实践中,我主要考察如下素质项:   如下是我曾给一个财务主管出的面试意见: (公司喜欢) 职业岗位技能匹配,账务处理能力丰富。 (同事喜欢) 礼貌谦逊,具备较强上进心与责任心。 (岗位喜欢) 金融行业经验欠缺,但自学信心较足。 (公司喜欢) 生活富足,内心安稳,具有一定持续性。       面试意见切记面面俱到长篇大论,根据公司现阶段和近阶段给出简练且具备逻辑性的简要陈述即可。   可以说,胜任能力模型是招聘的核心指导思想,当你的模型可以被候选人的绩效所验证,才是真正脱离机械性“选角”,真正走向招聘的维多利亚秀场。   关于如何建构胜任力模型,我讲建构三部曲:分析、分解、验证。建构的步骤有很多,但是作为一个懂得化繁为简的职场人,你只要把握好这三个环节就完全够用了,这三点的目标就是明确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分解岗位绩效要求、验证人岗匹配指标有效性。   至于验证环节,你可能会问我,你怎么做信效度的检验?我只能说,这是个不大不小的课题,这主要涉及你的样本空间提取水平与能力,以后我将开辟新的主题来讲讲人力资源中的技术问题。   接下来的工作,招聘反馈与总结,指标修正等工作,相信我不说你也是要一脉相承的要做的。     什么是信度与效度 信度与效度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四斤五花肉”   四斤是信度,五花肉是效度。   如果测出来的是三斤或者是三厘米,那就说明信度有问题,信度反应的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如果测出来的是里脊肉或者是猪头肉,不是我们想要的五花肉,那就是效度的问题。效度反应的是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第二条转变,是要以未来的视角看问题,要从过去的视角,转化为未来的视角。一句话,要在未来的场景下建立“需要视角”和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标准。     举个栗子:就私募基金金融产品经理而言,我们尤其关注候选人的如下素质。     对于私募产品经理而言,产品结构的设计本身并不具备极度复杂性,但一个月薪一万的产品经理和月薪三万的产品经理究竟差距在哪里?     可以说一个有见识的产品经理,一定兼具对产品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产品不仅要有好的结构,更要贴合市场。对所有产品要素的认识,我们需要他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而这些都不是学校可以教给他们的。     让我们看看如何考察持续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四个维度设计问题来考察。一是看志向:关注新知识积极面,看重新知识带给人的收获和未来。二是看自省能力:候选人是否能够客观承认自己在工作中的观点有偏差和错误,并虚心听取意见。三是看好奇心:候选人是否喜欢思考用不同方法让工作更有趣。四是看容错能力:候选人对错误的认知是否是宽容且平衡的。   过多的我不做展开,本篇分享只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有关招聘有关胜任力建构的理论框架。说多了宝宝们都没耐心看也没耐心听,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再进行拆解,后续也会有相关实用性文章陆陆续续与大家分享。   总之,按照胜任力的理论思想,决定是不是选择一个候选人,不再是“我感觉挺好”、“我认为不行”、“我觉得还可以”等描述性的模糊表述,而是这个候选人的关键指标真正符合具体岗位的胜任能力。这样,符合标准的留下来,有未来发展潜力的留下来,其他,一概断舍离。   是不是觉得自己的逻辑终于有点脉络了?   基于对岗位的深刻认识,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反馈验证并不断修正,就能让你的招聘技能高出好几个LEVEL!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只是任职资格体系中一个环节,人才能力标准的认定,人才测评的方式方法等都关乎一个公司的任职资格体系是否完整,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总之的总之,可不要小看了招聘,可别忽视对胜任力的总结与反馈,记住这种思维方式,当你真正能看准人了,除了升职加薪走向职业巅峰,更重要的,你能给自己踏踏实实的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那么你才是开始走向人生巅峰了。  
    资讯
    2018年06月01日
  • 资讯
    员工体验:HR部门需要走得更远 文| Josh Bersin   现在,“改善员工体验”受到了业界巨大的关注。公司致力于提高生产力,员工关心工作压力和福祉,工作环境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令人困惑。   我们刚刚在德勤2018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中研究了这个话题。应该指出的是,员工更多地使用通讯工具并不意味着组织生产力的提高。   实际上,尽管71%的受访者认为这些新工具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生产力,但有47%的受访者对这些工具是否真正提高了整体生产力表示怀疑。   为了应对这些新的压力,组织正在努力改善员工体验,比如购买一些现有的产品。   今天,几乎所有HR技术供应商和咨询机构都在赞扬设计思维,员工之旅地图以及德勤所谓的“重要时刻”,以找出HR可以让工作/生活更轻松平衡的方式。   例如,不要走流程式似的思考:“我们需要在第一天雇佣新员工?” HR部门应该从经验角度思考:“我们想让新员工的第一天成为什么样子?”   这个新的焦点已经开始推动一些结果。   各公司正在制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员工体验的入职培训计划。 它们有新的系统可以帮助员工迁移和迁移。 整个学习和发展行业正在扭转局面,建立微型学习,以便人们可以快速找到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是一天只需离开办公室参加培训。 我们最近遇到了一家大型全球制造商,该制造商现在为每个国家的员工提供完全不同的员工体验计划,因为各地的工作条件,医疗保健计划和工作角色各不相同。     所有这些都是好事。但让我补充一句:建立真正的“不可抗拒”的员工体验远远超出了人力资源部可以独自完成的范畴。 形成一个高生产力,健康和有吸引力的工作生活意味着改善工作设计,重点关注设施和工作经验,创造包容和成长文化,以及真正关心的招聘经理。   所有这些元素必须汇集在一起​​,同时具有竞争优势,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和回报。   在我研究这个主题并与世界各地的人力资源领导者交谈时,我发现的是,人力资源部门根本无法单独做到这一点。   我从早上醒来开始工作,首先打开电脑;在我预订旅行和处理文件费用时,我感觉很差;当我必须按照安全合规的方式进入建筑物时,我感觉很不好。   事实上,我在工作中的每时每刻(在办公室并不总是发生),偶尔能感受到员工体验,一旦我感到沮丧,官僚化或慢慢地脱节,变得没有生产力,我便想知道我的努力是否是值得的。   我相信员工体验是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并与IT部门一起工作的。 单单在人力资源部门,我们不可能处理所有工作中重要的时刻,因为其中很多都与技术相关。 但我也认为这也延伸到其他业务领域。 财务和运营团队是否允许我无缝存档费用帐户? 销售代表是否让我在不填写大量表格的情况下服务客户并销售? 安全人员是否允许我使用安全可靠且易于使用的徽章和移动访问? 后勤人员给我足够的光线,食物和空间来完成设施吗?     我们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摆脱这样的想法:我们只负责员工体验。 我们不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策划”策略,研究并收集关于工作中的错误的数据,并组建一个多学科团队,逐一将问题逐一解决。 我们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因为我们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要考虑。 所以我们作为赞助商和领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考虑一下你的员工体验计划:   它是否以设计为导向,你是否拥有所有合适的利益相关者? 如果你把它们放在一起,我知道你真的可以对你的组织产生影响,更多地了解贵公司的工作方式,并以更激动人心的方式增加价值。   以上内容由HRTechChina AI编译完成,仅供参考      
    资讯
    2018年06月01日
  • 资讯
    Salesforces市值逼近千亿美金并盈利,SaaS 20年发展终步入盛夏光年 来源| 亿欧网     5月30日,Salesforces发布了其2019财年Q1业绩,根据财报显示,第一财季利润为3.44亿美元,每股收益46美分,收入从上年同期的24亿美元升至30.1亿美元。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Salesforces以每股超过130美元的价格,市值最高达到了982亿美元,直逼千亿美金大关。   SaaS鼻祖Salesforces终于站在了千亿市值门槛,再一次为To B市场注入了兴奋剂。Wedbush维持赛富时(Salesforces)公司评级为跑赢大盘,最新目标价甚至为150.00美元。   在更早的2017年8月,Salesforces公布其第二财季收入达到25.6亿美元,2018财年年化营收将比Orcle抢先突破 100 亿美元的时候,就被很多人认为是SaaS模式的胜利。     回顾1999年,以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服务商杀入市场的Salesforce,没有人预料到他能达到千亿美金的市值,甚至很多人认为它不会活下来,毕竟彼时Oracle还处于巅峰,无人能够撼动其在软件市场的领导地位。   没人注意到22岁被评为“Oracle最佳年度新人”,25岁成为Oracle公司最年轻副总裁的Marc Benioff,在这一年离职并成立Salesforce。   当Salesforce喊出"No Software"的口号,以软件终结者身份杀入市场,用将近20年时间证明了其当时的远见与SaaS模式的正确性。   回顾Salesforce的发展,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三个阶段: 1999-2005:依托CRM实现上市; Salesforce公司从1999年成立,直到2001年推出首个SaaS模式的CRM。2003年公司举办了第一届年度Dreamforce用户大会。从此,Salesforce开启了他们每年在会议上宣传新产品与创意的传统。2004年Salesforce在美股上市,筹集了1.1亿美金。     2006-2010:打造PaaS平台,实现应用的自主开发; 先是Slaesforce在2005年推出AppExchange,Salesforce根据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将一个个解决方案研究开发成独立的“乐高积木”式应用放在AppExchange平台上,用户可按需订阅,定制自己的个性化“乐高城堡”。 最重要的是2007年推出的Force.com,Force.com允许客户在其PaaS平台上定制化开发应用,帮助Salesforce向中大型客户领域进军。彼时Slaesforce真正形成了对IBM、Oracle等企业的竞争。而后Heoku、Lighting等平台先后上线。       2011至今:完善CRM四大领域布局,积极并购打造 “CRM+AI+数据”完整生态。   CRM分为四个部分:客服(Service)、销售型CRM(Sales)、营销型CRM(Markting)和电商(DigitalCommerce),在2016年6月,Salesforce以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Demandware后,终于补全了在CRM四块业务中的最后一块,构建起完整的CRM版图。   2017年,Salesforce推出了最新AI产品——Einstein(爱因斯坦),CRM+AI模式再次引起市场的关注。Einstein将会被嵌入到商业业务的范围内,自动挖掘相关商业信息,预测客户行为,推荐下一步最优行动,最终帮助客户提升销售能力。   在数据层面,今年3月Salesforce以65亿美元收购了软件制造商Mulesoft,Mulesoft提供的集成平台使用API(应用程序接口)构建连接企业应用程度、数据和设备的应用网络,帮助Salesforce链接不同应用中的数据,为Einstein提供数据支撑。   至此Salesforce已经形成了其依托CRM的生态布局。   回顾国内市场发展,国内SaaS最早起步于SAP中国区的研究,也曾在阿里软件宏大的梦想中折戟。   真正的SaaS CRM崛起应该是在2012年时,以纷享销客、销售易、红圈营销等CRM代表厂商开始崛起,如今几家头部企业年营收大概在2亿元左右,与Salesforce 80多亿美金的年营收差距巨大。   现在Salesforce逼近千亿美金市值,甚至超过国内某些To C巨头企业市值。在其高速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发展经验,亿欧认为Salesforce带给国内企业三点启示:   对前沿技术保持投入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亿欧在采访很多国内很多企业时,会遇到企业在产品化与定制化方向的争执。接下大客户的定制化案子,短期对营收有帮助,但却不利于SaaS产品化持续开展。   甚至有些企业在AI技术不能达到效果的情况下,与客户签订效果保证,利用人工入住客户企业实施服务。   而反观Salesforce,在近期还有另一则喜讯,就是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公司第三名。     Salesforce一直坚持技术与产品化的发展思路,早期创立SaaS模式本身就是对传统软件的一种颠覆。按订阅收费而非Licence收费,在当时看来就不可思议。   当时最大的不看好因素,是很多人相信客户不会把数据给第三方服务商。然而Salesforce坚持以SaaS模式拓展市场,即便当时投资人都不认可。   2017年3月,Salesforce将“爱因斯坦”的大部分功能向所有用户开放,并宣称“爱因斯坦“现已为客户每天提供超过10亿次由AI驱动的预测。AI技术的利用,再次帮助Salesforce对竞争对手形成了代差的竞争优势。     对待在国内风声鹤唳的区块链技术方面,Salesforce联合创始人Parker Harris也并不排斥,并称公司希望在2018年9月之前公布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支持。“我希望在我们的年度会议Dreamforce之前,为Salesforce和我们所有客户找到一个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解决方案”。   对销售和营销的重视 Salesforce直到2016年才实现盈利,此前很多人一直怀疑SaaS模式能不能赚钱,尤其在Salesforce也在保持成本持续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事实在SaaS非常关注的续约率方面,Salesforce续约率常年保持96%左右,续约金保持为108%的不错成绩。   Salesforce不能盈利的原因,除了本身SaaS就是前期重投入,多年的订阅收入才能摊平成本的原因外,就是Salesforce非常注重销售和营销。   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曾说:“对于To B公司而言,获客最好的方式即内容营销和活动营销。” 从数据来看,从2011年左右,Salesforce公司销售费用增长率均超过35%,有些年度增速甚至超过40%,高于同期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水平。   之所以在保持SaaS霸主地位的同时,仍旧高投入销售而非造利润,与Salesforce既定的战略有关。Salesforce希望以30%的收入增速成为50亿美金营收的公司,然后是100亿美金,接下来才是盈利。 近五年Salesforce公司销售团队持续扩张,人员增加幅度平均每年接近 32%,这在国内的To C公司中都非常罕见。       积极并购形成布局 尽管Salesforce并非类似思科等公司,那么依赖并购形成布局。但是Salesforce在并购方面并不手软,此前Salesforce曾希望收购Twitter或者linked In,但是linked In被微软以262亿美金收购,让Salesforce丧失了大量企业和职场关系数据。   不过Salesforce依旧做了很多收购布局,比如为了夯实产品收编了Demandware、ExactTarget,发力人工智能收购了PredictionIO、MetaMind等。   2018年最重要的收购,是以64亿美金收购Mulesoft。2016年以来,Salesforce 花在收购上的资金达到40亿美金左右。     当然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家以纯SaaS业务登录A股的企业,新三板的流动性依然不足。国内SaaS企业想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一些布局,还相对存在一些难题。 公司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此前曾承诺,将在2034年实现600亿美元的收入。这意味SF未来必须保持2位数的增长,以10倍PE计算,彼时Salesforce市值将超过IBM和Oracle。   来自易观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SaaS CRM市场规模(含SFA 、外勤、 SCRM)将达到4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1%。   在追寻Salesforce的道路上,国内To B企业的未来,用一句形容就是前途是光明的,但道阻且长。  
    资讯
    2018年05月31日
  • 资讯
    全球区块链人才现状:缺口巨大,百万年薪无人能领 文 | 木樨 来源| 一本区块链     “区块链的领先者们,正在竭尽所能争夺行业的顶尖人才。”早在2016年,美国杜克大学福库商学院金融教授Campbell Harvey就这样表示。   领英数据显示,在他说这话的一年之前,全球对于区块链人才的需求量开始猛增,并在2016-2017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   然而,区块链人才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   目前,区块链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国内外都面临着百万年薪无人能领的尴尬局面。     01 全球区块链人才紧缺   IDG Connect在今年5月中旬发布的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在分布式账本技术创业公司中,至少有115家有近2000个岗位需求。       而国外的大型企业,例如IBM、微软、四大(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三星、埃森哲等,已纷纷开始提供区块链相关业务,或着手研发自己的区块链平台。   IDG Connect在调查中还提到,在英国有1000多个区块链招聘信息,而美国则有2000多个。   除了企业方人才需求增加,世界各地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区块链课程。   据“链塔智库”统计,截至今年4月,美国已有8所高校开设了区块链相关课程,包括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一流大学。   在英国,已有5所大学开设了区块链相关课程,包括牛津、剑桥、伦敦帝国理工等老牌名校。   但缺乏相应师资,却成为高校区块链教育的一大障碍。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系主任David Yermack就曾无奈地透露:“很难找到非常优秀的教师,并将他们留在大学。”   而课程难度过大,是区块链人才培养中的另一大难题。   清华-阿尔山区块链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光曾表示,由于清华的分布式课程难度太大,每学期结束,都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放弃。   如此大量的人才需求,供给端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掌握区块链相关技术的人才着实稀少。     02 技术类人才需求最大   根据全球自由职业者求职网站Upwork在今年发布的报告统计,2018年第一季度中,掌握区块链技术,成为增速最快的一项技能。         在Upwork上,对于区块链人才的需求,依然是以技术类为主。     熟悉C++、以太坊智能合约、Solidity语言、Python等相关知识的人才,就是各大企业争相抢夺的“种子选手”。     不过,由于区块链是个新兴领域,要想直接找个全能型人才,在当前几乎无法实现。     因此,在人才市场上,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各自的需求偏好。     有些创业公司只需要应聘者掌握C#编程,之后公司会再花费3-6个月的时间对其进行培训;有些专注于加密货币分析的创业公司,只需要应聘者懂得构建传统的数据库。     实际上,大型的咨询公司也意识到,全能型人才并非是企业的刚需。     这种“大神”都可遇不可求,想要留住他们,企业方还要拿出年薪数百万的诚意。     IDG Connect 的调查还显示,对于拥有企业所需技能的人才,时薪至少100美元;在美国,一个区块链开发人员的年收入中位数是13万美元,远远高于一个其他软件开发人员的平均薪资。     然而,这些人才大多已是身价百万,对财富没那么在意,他们更愿意自主创业、研发项目,而不是为某家公司打工。   03 印度成为人才新战场   印度对于区块链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当前人才抢夺战中强有力的竞争者。       2017年,印度以40%的优势领先于第二名澳大利亚,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区块链人才储备国。中国、新加坡和日本紧随其后,分列三~五名。   根据印度招聘网站Belong的调查显示,印度的班加罗尔、德里、孟买、海德拉巴、浦那、金奈,都是区块链需求重地。   然而,在印度约200万个软件开发人员中,只有0.25%的人才能称得上“区块链人才”。   不过,Belong的联合创始人Rishabh Kaul也表示,印度有10000名开发人员有望在区块链领域谋求一席之地,只要他们有金融科技领域的从业经历。   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直接推动了印度的区块链课程发展。   在印度,班加罗尔是首个创办区块链学院的邦。之后,喀拉拉邦的印度信息技术及管理研究所与区块链教育网络,共同在喀拉拉邦成立了印度第二个区块链学院,该学院还在今年4月宣布加入了超级账本区块链联盟。   除此之外,印度的安得拉邦政府也宣布和一家新加坡初创公司,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一所区块链技术学院。   目前,区块链行业巨大的人才缺口,是机遇也是挑战。   没人能准确预测,区块链会何时迎来爆发,何时陷入沉寂,是否会泡沫破灭,是否会再次复苏。   区块链这个新兴行业,确实需要更多的探路者。  
    资讯
    2018年05月31日
  • 资讯
    有征科技:用区块链技术批量处理网贷纠纷,降低企业用户百倍仲裁费 文|quinn 来源|新芽NewSeed   原来的电子合同,或通过中心化系统形成的电子证据,基本上都能通过一定手段改变属性,难以证明证据未被篡改,但使用区块链技术则解决了这一点。   如今网络借贷行业处在较快发展的趋势,但是不良贷款率也在上升。据资料显示,截止去年第三季度末,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11%,由此导致的不良资产规模也在逐年上升,去年已超过2000亿。   据麦肯锡估计,2019年不良资产率可能升至15%,届时,每年应对坏账所需的花费就会增长2万亿至3万亿元人民币,处理繁杂的网贷纠纷成为了当今面临的一大难题。   由于网贷纠纷目前以个人消费信贷为主,具有小额、高频、海量的特点,所以在人工处理耗时过慢、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机器处理应运而生。有征科技做的就是将网贷纠纷进行电子化批量处理,打通处理环节“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名在电子签章行业耕耘多年的老兵,有征科技董事长邢东岩之所以选择创建有征,也跟自己之前的工作经历有关,“电子签章行业的天花板越来越低,并且我发现客户其实并不在意如何保存证据,更在意的是遇到纠纷时,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于是,有征科技以结果为导向,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证据,强调“打赢了官司才收钱。”       用区块链固化电子证据,降低百倍仲裁费   邢东岩表示,之所以敢为公司定下如此自信的基调,是因为有征会把仲裁的前置工作做好,不打无把握之仗,而这依赖于有征的网贷纠纷系统。     首先有征的法务部门会与客户共同梳理业务的证据链条,然后在每个业务关键点嵌入API接口收集证据,系统会自动筛选逾期客户,将证据内容发送给仲裁委,智能发起仲裁。       而与有征合作的广州仲裁委,是国内首家成立网络仲裁服务平台的机构,并且制定了《广州仲裁委员会网络仲裁规则》和《网贷纠纷网络仲裁专门规则》,有征看中的正是其公信力与权威性。     在证据固化阶段,系统会在本地生成文件,然后按照证据清单,搜集并上传资料,生成hash值后导入电子签章,最终上链完成固化。由于信息经hash处理,不可还原出明文,由此保证了证据不会被更改,具有完整性和保密性。     争议一旦发生,仲裁委可以将其所收到的材料的hash值与链上的做对比,即可验证数据有无被篡改。由于每次上链的数据极小,用现有的区块链技术即能满足性能要求。     “原来的电子合同,或通过中心化系统形成的电子证据,基本上都能通过一定手段改变属性,难以证明证据未被篡改,但使用区块链技术则解决了这一点。”邢东岩解释道。     除了解决电子证据“被篡改、丢失”等风险,极大地提高了律师的办案效率也是其优势之一。邢东岩举例道,一个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可以用该平台一天处理200个案件,而如果只靠律师自己人工处理,恐怕是其一年的工作量。     另外,批量处理纠纷还加快了司法仲裁的流程,降低了仲裁成本。目前,法院与线下仲裁机构的最低审期分别为90天和60天,一个3000元标的的纠纷,其线下仲裁费加其他相关费用高达5000多元。而有征则可以将一起纠纷仲裁在7天内完成,并且几千元标的的纠纷,仲裁费用最后只需几十元,大大降低了企业用户的成本。   由于申请仲裁没有地域限制,极大的提高了企业效率。据了解,目前有征已服务了近百家企业用户,客户范围几乎完整覆盖全国大中城市。       与中国联通合作,修复债务人失联问题   处理网贷纠纷,自然会涉及到最后对纠纷被告方的执行环节,也就是进行催收,而这也是有征的外延服务之一。     以往的催收手段以电话和短信轰炸为主,有的会发假律师函和假法院传票,甚至是动用暴力手段。“如果你采用电话轰炸手段,对方可以直接换掉手机卡,如果是后两种方式,很显然是违法的、不合规的。”邢东岩解释道。   有征采取的方式是利用系统,对案件进行监控,获取催收过程的实时动态,同时与中国联通合作,向其提交确凿、合法、明确的证据,然后通过中国联通获取债务人手机状态,调出债务人线索,解决债务人失联的问题。     “因为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采取的是实名制认证方式,所以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债务人身处何地了。”     当面临债务人拒不执行仲裁结果时,有征会与线下的催收公司合作,由有征的法务团队做法律支持,依据法律条文,告诉债务人失信的后果,强调一旦登上征信黑名单,会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受到种种限制,“一般债务人都会衡量失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人会就此动摇,依规还款。”   除此之外,有征还与北大法宝合作,如果当事人的仲裁书有执行需求时,可以通过有征发布内容给北大法宝,由其旗下遍布全国的律师资源提交法院执行,然后反馈结果,减少因地域跨度大仲裁文书难以执行的问题。   结语   据悉,有征之前于2017年10月获得了来自东信基金的天使轮融资,而新的一轮融资计划也在启动之中,邢东岩表示新一轮的融资将主要用于团队扩招和市场拓展等方面。     在谈到创业圈的一句话“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时,邢东岩笑着说道,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极大挑战性的事情,没有难度、顺风顺水的创业似乎也没什么意义,这样的公司也有可能倒下的更快。                  
    资讯
    2018年05月31日
  • 资讯
    谷歌助手问世,预示AI招聘即将成为新趋势? 来源|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AI必定会让一部分员工失业,但人才永远紧缺 近日,谷歌召开一年一度的Google I/O大会。亮出了王牌AIGoogle Assistant,Ta可以无障碍和人沟通,惊艳全场。 发布会上,用户对Google Assistant说:我想剪头发。GoogleAssistant接受指令后直接一个电话轰炸到洗剪吹一把手Tony老师那里!! Google Assistant:你好,我想帮助我的客户预约做头发。 理发店:预约什么时候呢? Google Assistant:你觉得3号可以吗? 理发店:我查查Tony老师的档期,请稍等。 Google Assistant:嗯哼?   这一声“嗯哼”把全场人都逗笑了,谁也想不到一个人工智能AI可以做出如此自然的反应…接着,Google Assistant又继续了Ta的表演: 理发店:3号12点不行,Tony老师要帮王阿姨烫头发。 Google Assistant:那10点到12点呢? 理发店:你的客户想剪发还是烫头发? Google Assistant:就修一下。 理发店:那没问题,我们10点见! 整段对话,Google Assistant表现的自然流畅,理发店那头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竟然是在和AI对话。 AI时代已经到来,失业潮也离我们越来越近!商超无人化、配送无人化、公司无人化...的标准场景无人化都将成为未来的目标。 未来的人力资源也将在科技的推动下完成创时代的全新变革,这会让一大批HR被人工智能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员工都会失业,因为优秀的人才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依然是非常稀缺的。   优秀HR如何识别人才? 寻找「人」而不是某个标签 很多HR寻找人才时首先瞄准TMD、BAT等名企,但HR还是要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人才」还是「某某名企的人」。 也有不少CEO或业务部门负责人偏爱名企出身这个标签,喜欢以公司大小、知名度来衡量和判断候选人的优劣,非BAT,TMD出来的人不看,这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 这样的人才质量真的好吗?真的就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吗???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就和在菜市场买萝卜没区别了,判断这个萝卜好坏的标准只是通过个够不够大,皮够不够亮,有没有贴着某某牛逼产地标签等等! HR如果只是这样去招人,不用未来,现在就可以被替代掉。 不是所有的人才都集中在名企和独角兽企业中,招人要有发现人才的独特视角和专业能力,要基于企业的特点、业务需要、用人的要求来思考你所需要的人才到底在哪里,而不是盲目的追求BAT、TMD等名企背景。 「名企出身」是非必要核心条件,是锦上添花、有比没有更好的事情。 所以记住,首先要找的是人才,人才,人才!(重要的事说三遍)     如何甄别与企业匹配的人才? 3+2法则,即3甄2验。   简历甄别, 一份优秀的简历通常呈现出的特点是:内容上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业绩和产出可量化。   面试甄别, 行为+结构化面试,着重了解简历中呈现出的核心内容,及业绩,产出背后的逻辑。   举个例子: 比如XX销售总监在XX知名公司工作期间完成了100个亿的销售任务。   面试官可以从当初的目标设定开始,为什么制定这样的销售业绩目标? 当下的市场环境是怎样的? 竞争对手的同岗位业绩目标设定的范围是怎样的? 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路径是怎样的? 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 这些问题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的? 等等类似的问题去展开面试的甄别。   测试辅助甄别,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了解岗位需求的核心纬度,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测试,辅助甄别候选人于岗位的匹配程度。   结合背景调查验证与试用期管理验证综合考察候选人业务能力。   招聘的本质是以需求为导向,需求不仅决定了招什么样的人才,也决定了招聘的路径,什么样的需求匹配什么样的人才,这里面人岗匹配是关键,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才会有最好的效果,岗位上切勿盲目追高追名。   所以无论需要招聘什么样的岗位,前提都必须要搞清楚需求,招聘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源自于需求本身。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出现了这样的需求?需求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基于核心需求的岗位定位和人才画像是否清晰?根据需求制定有效的招聘计划和策略才是成功招聘到合适人才的基础。   其实,人力资源的工作和医生非常相似。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找出病人的问题对症解决;HR们通过对组织的望、闻、问、切发现组织上的问题然后通过不同的管理工具解决;而招聘通过筛、甄、测、验招聘到组织中最为合适的人才。   相信短时间内AI还学不会这些非标准化的专业技能, 但我们还是要在AI能够替代我们之前,去提前了解、学习AI,强化工作技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在时代变革的同时完成自我的变革,这才是唯一不被替代的出路。  
    资讯
    2018年05月31日
  • 资讯
    中智瑞力人力资源产业基金成立,目标总规模30亿元,首期意向规模已达8亿元 5月29日,由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有限公司(简称“中智”)、上海瑞力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瑞力投资”)、上海普陀区科创引导基金等联合发起成立的中智瑞力人力资源产业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该基金的合作设立也成为中国首只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为主线的专业化的产业投资基金。 中智瑞力人力资源产业基金目标总规模30亿元,首期意向规模已达8亿元。该基金的合作设立,将进一步推动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战略布局和资本化进程。中智与瑞力投资合作打造的这只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的产业投资基金,是出于应对行业挑战及兼顾未来发展战略的考虑,未来还将积极利用大数据优势、人工智能等手段,创新发展人力资源产业。此外,该基金的设立也顺应了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作为一家创新型金融服务企业,上海瑞力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15年6月顺应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以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实业集团、上海国际集团三大国资集团为基石,引入优质民营战略投资人联手合作,瑞力投资转型发展成为以新兴产业投资和创新发展为特色的基金管理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投资逻辑,业务覆盖医疗健康、文化教育、能源环保、互联网科技与金融、资产管理等相关行业。目前,瑞力投资管理的资产管理规模迅速发展超过160亿元,已跻身前百位的“准做市私募名单”。 中智瑞力人力资源产业基金的合作设立是基于中智的品牌和产业经验,将为产业基金的运作,规避了较大的行业风险,有助于基金对项目的判断;而瑞力投资具有丰富的类金融培育和运作经验、国企背景的融资优势、广泛的客户资源、成熟的风控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亦将帮助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并不断发展壮大。
    资讯
    2018年05月31日
  • 资讯
    HR如何快速理解能力素质模型 文| 道几 来源| HR实名俱乐部   知识点 1、定义能力素质 2、什么是能力素质模型 3、能力素质模型有什么作用 4、如何判断能力素质模型的好坏   一、定义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与工作或情境相关的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动机、自我概念与个性,价值观与态度、技能和知识等关键特征的集合,如下图。     麦可利兰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 1、知识(Knowledge) 2、技能(Skill) 3、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等 4、特质(Traits) 5、动机(Motives) 其中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的胜任特征,易于识别; 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等,属于深层的胜任特征,隐藏在水下,难以用常规的测验进行识别。但是,在工作情境中,深层胜任特征是决定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     二、什么是能力素质模型   能力素质模型不是一个单纯的术语。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关键点加以说明:   第一、能力素质模型不仅仅有这些能力词条,最重要的是一种行为标准。 第二、行为标准中的行为,是优秀员工的行为(是指优秀员工的什么行为,能够判断出来他是具备这个能力的) 第三、符合公司战略和文化的优秀员工的能力行为和行为标准 第四、能力素质模型是一种公司高层和核心管理层认同的,符合战略和文化的,优秀员工的能力和行为标准。       通常我们从能力素质的适用范围,将其分为通用素质能力、核心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如上)   三、能力素质模型有什么作用   1、构建组织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在选人的过程中能够选择更精准,即能找到潜力更高、价值观更符合、能力发展速度更快的人。这样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好的人才。   可以更快地发展人,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发展的精准度越高,消耗的资源越少,速度越快。         2、识人用人   判断什么人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他更适合做什么,如何激励他。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还可以很好地知道我们应该留什么样的人,在什么阶段一定要去挽留什么样的人,选、育、用、留是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的。   3、人才培养   能力模型可以在核心梯队的人才储备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们需要储备核心梯队去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的血液。   如何做梯队建设,如何做接班人计划,就需要知道下一个阶段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能力,这个能力又用什么方法去培养。故能力素质模型还可以应用在核心人才梯队的培养上。     四、如何判断能力素质模型的好坏?   1.一眼看穿法则   如果这家公司的能力模型把公司名改成任何一个公司名都可以,这肯定做的不是很好,原因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战略文化上是完全一致的。 怎么可能用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公司又希望得到同样的结果呢?   2.阅读记忆法则   在阅读记忆的部分,能力数字模型做的越复杂,越难记忆,就意味着落地越难。     3.应用落地法则   之前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内得不到认同或者落地执行度不高的原因是:企业过多的依赖外部顾问,外部顾问做好模型后,企业必须掌握技术确信能够落地。   能力模型是一种定性的东西,是过程性指标,不代表结果性指标。   要结果性指标必须与流失率、人迅速发展的成长率、员工的绩效达成率相关联,这要求我们把能力模型执行好,确信能够落地下去。   4.未来预见法则   能力模型是能看到未来性和预见性的。   看到能力模型是能看到这家公司在未来的一些战略方向的,比如公司未来是走海外战略,那么能力模型是能体现出海外战略的。   要往海外市场发展,培养的人怎么看不出跟海外市场有关,这样的人培养出来又如何能支撑海外战略呢?   如果公司战略是做解决方案战略的,那么能力模型中必须要能看到与这个解决方案相关的,不能只看到跟产品销售有关的,否则就变成了培养的人永远没办法支撑未来的战略转型。      
    资讯
    2018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