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2015年9个会呈爆发式增长的行业 随着2014年即将结束之际,是时候审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轨迹,并预测其在新的一年里的发展趋势。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IEEE计算机学会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表示高科技发展趋势在2014年特别的火爆并将会在2015年继续保持火爆的状态。     通过信息的筛选,我们得出了一些被认为在2015年依然会快速发展的9个科技行业的名单。     9、3D打印 3D打印将会在2015年迎来突破,这将使得这种形式的制造具有吸引几乎任何企业的魅力。根据MIT的信息显示,这个突破性的技术是微尺寸3D打印。     这就意味着不同材料制成的“油墨”可以被装载进3D打印机,使他们能够打印出一个大尺寸的物体。     8、商用可穿戴设备 在2015年,可穿戴设备将开始慢慢渗透到职场。智能手表将让员工无需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的手机。     健康腕带设备将鼓励员工参加集体健身课程。公司也将开始测试智能眼镜上定制的应用程序,如维修指南、视频会议、培训视频等功能。     人力资源软件公司Kronos以及劳动力研究所最近在全球范围内调查了9000人,发现有73%的人表示,他们认为可穿戴设备会在工作中有所帮助。     7、高度机密的设备 计算机安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密码在2015年仍然不会消亡,但我们的设备将变得更加安全和私密。更多的设备将装上指纹传感器。     虽然黑客这个职业依然会存在,但是你的办公软件将被嵌入在一个安全层中(类似于Sandbox)。所以,当黑客攻进一个应用程序,其他的应用程序将会监测到并启用自我保护。黑客将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也并不会得到保存在其他应用程序中的数据。     Gartner表示,“每个应用程序都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     6、Devops IT部门过去常常分阶段工作。他们会先在测试机器中写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只有当应用调试完美时,他们才会正式推出这款应用,以至于应用不会发生崩溃。     但是,IT部门更希望像Facebook一样进行工作,他们希望用户可以参与测试并通过用户在现行网络下的使用来验证新的功能,并收集他们想要的数据。这可以使他们迅速做出改变。     这一趋势被称为“Devops”,这将“开发”和“运营”融合在了一起。Devops要求IT部门购买大量的新技术,并改变他们做事的方式。     5、由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今天,如果一个公司想要在它的网络交换机或存储设备部署完成后再做出了很大的改动,这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新的趋势是在这些设备的顶层添加软件,用软件控制一切。这使得这些公司能够轻松地进行修改和转移这些设备。     由软件定义的网络和存储设备在交付使用后可以使数字业务工作更具有灵活性。     4、云 微软的CEO Satya Nadella给了“移动性(mobility)”这个词一个新定义,它不再意味着你出门在外时拿着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     这个新的定义意味的是你的“身份信息”被保存在云端,并随着你在不同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网络与网络之间传递。只要有网络,与你本人相关的信息就可以随时随地存取。     微软是众多正在实行这个想法的企业之一。这将创造一个新一代的办公应用程序,不仅进会将数据保存在本地,还可以让你与同事合作。     3、智能数据 每个人都已经得到了大量的数据,有时也被称为大数据。在2015年的重点将不再是以低成本收集和存储数据,而是转移为一旦得到这些数据如何利用的问题。     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公司里谁最需要得到这些数据——业务经理。     有了这些数据就能够回答那些高层提出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销售达不到上个月的预期?” 他们可以通过图表、图形、详细情况及其理由等数据来回复这个问题。     2、智能机器 这个行业现在正在争论下一代可联网的设备叫做什么:"internet of things"、"internet of everything"、"web of things"。     但它并不完全只关于互联网,它还关于了要给日常物品装上相应的传感器和芯片,让这些物品突然变得智能。这也涉及到了我们要给已经在使用的应用程序提供一些行为监测能力,让应用也变得更加智能。     比如,你的办公应用程序会了解你的工作作风与习惯,在你需要查看这些数据的时候自动将相应的数据展示在你面前。     1、云计算 在过去的几年里,企业已经开始慢慢的从购买软件和硬件方面作出转移,他们开始从别人那里租借相应的软硬件,并根据需要部署在相应的地方,这些企业只为他们实际使用的产品支付费用。这就是云计算。     到2014年底,云计算这一趋势已经从涓涓细流转变成溪流。在2015年它会进一步成长,变成瀑布。     IDC预测,2014年全球所有企业在云端的花费将达566亿美金,云计算市场一年会增长22%,与整个IT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快了6倍。到2018年,全球范围内在云端的花费将可能高达1270亿美金。     via businessinsider
    观点
    2014年11月04日
  • 观点
    MOOC形态产品,是否是切入在线教育蓝海市场的终极武器? 编者注:终极武器一定是在满足用户获得结果的需求上落实到更深的层面上,给用户的“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力。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互联网用户基数得到进一步飞跃式的增长,进而带动了垂直细分领域的腾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影响已经从衣食住行延伸到更远更细的领域当中,比如玩,有艺龙、途牛、驴妈妈;比如恋爱,有花田、百合、世纪佳缘;比如教育,有果壳、有道云课堂等等,可以说目前互联网已经延伸到无所不及的地步,但是随着互联网大佬的纷纷涉足和创业者的不断涌现,让国内每一个垂直领域刚一崛起就迅速进入殊死拼杀的红海市场。不过也不乏例外,其中在线教育,目前就是一个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用户基数增长迅猛的蓝海市场,那这样一个蓝海市场的存在,背后又存在着哪些因果关系呢?     在线教育到底有没有变成一座金矿的潜质? 此前我们在考量一个互联网市场或者互联网产品的时候,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它的赢利点在哪里?但是现在,这种思考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个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是用户需求催生的市场,还是互联网的弄潮儿臆想出来的概念?这个,才是判断一个市场日后有无成为一座金矿的考量标准。     放到在线教育身上,我们可以以这样的思考路线来摸索。     首先,国内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增速如何?因为这是互联网市场诞生的土壤。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趋势和环境相比是全世界互联网企业都垂涎的。然后我们再思考,中国互联网用的文化结构是否均衡?最近各大互联网公司频频跑到三四城市刷墙的行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互联网正在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的区域辐射,这种文化水平不均衡的用户结构必然会导致对在线教育需求的催生。最后一个问题,传统教育的资质是否等同于就业能力?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资质对找工作效果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频频看到高校学生靠着一张毕业文聘找不到工作的新闻。     综上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用户基数有的,用户(潜在)需求有的,用户解决问题的驱动力有的。那在线教育到底有没有变成一座金矿的潜质呢?答案是有,并且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野蛮生长。     在商言商,在线教育的G点到底在哪? 既然我们说到了在线教育有在未来成为一座金矿的潜质,那为什么它现在都还没有显现出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价值的,它的G点,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我前面在第一段有提到一个词——需求,那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个词来说一说。需求意味着什么?连接。连接这个词或许是本年度互联网企业最热衷提及的一个词。连接又意味着什么呢?连接意味着你从被动变为主动,连接意味着你可以随时把你掌控的资源进行变现。     百度连接信息检索,所以他可以盘活移动分发;阿里连接买卖交易,所以它可以盘活金融支付;腾讯连接人际互动,所以它可以盘活社交应用;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互联网思维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个人觉得很有意思,放到互联网连接上,我觉得就是在寻找互联网的商业逻辑的时候,不要纠结在第一层级的连接上,这一层级的连接现在多是用来抓需求,抓流量的,而真正的变现G点,可能是隐藏在第二或者更深的层级上,这样不仅转化率更高,用户体验更好,而且连接的关系也会更紧密。     放到在线教育上再来看,在线教育的下一层级是什么? 举个案例,国外知名在线教育平台couresra早在一年前就为自己的下一层级连接拓展了一条路:推出了一个匹配未来雇主和网站上的顶尖学生的招聘服务。没想到吧,一个在线教育网站竟然直接去切了招聘网站的后路,而且还切的这么自然。用户在我这学习深造,我自然知道用户在哪些技能上更擅长,并且依据用户在我这的学习记录,推送到有相关技能岗位需求的企业,可谓是一件完美匹配的事情。如果日后在线教育再切到婚恋网站呢?理由也很简单,匹配同相同学习/兴趣爱好的人,这听上去一点都不违和吧?所以不要看在线教育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大家都只是在养兵圈地阶段,至于之后的商业变现,只是看谁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而已,毕竟现在的互联网环境让每个人的互联网数据都更加丰富,跨领域连接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低了。     谁才是切入在线教育蓝海市场的终极武器? 注意这段小标题的措辞,是“切入”,而不是“进入”。进入的门槛并不是很高,谈下一批教育资源,搭个平台放上去就可以了。但是“切入”就不一样了,切入意味着要在大蓝海市场中区分于竞争对手,差异性地快速进入这个领域的更深一层级并且能够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     如果你了解一些在线教育的现状,你会知道目前最受在线教育市场追捧的产品模式,就是MOOC(汉译为“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被译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国外最知名的在线教育平台,比如Coursera、Udacity、edX都是MOOC的产品形态,国内也涌现了一批MOOC平台,比如网易的“中国大学慕课”和果壳网的“MOOC学院”等。MOOC之所以能用“切入”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它的产品模式解决了用户接受在线教育的最原始目的:我学习了,我得要个结果。     MOOC不同其他在线教育课程,它不仅可以在上课中与授课老师互动,对上课时间也有较严格的要求,并且还要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最关键的是,完成结课后,用户可以得到相关的结课证明。综合来说,MOOC更像是一所线上大学,而不是学玩掺半的其他教育产品,整个产品模式也更能支撑住用户想要结果的需求。     既然MOOC能切入,那么为什么国内教育的领军者网易还要扶持有道词典、公开课、云课堂这些在线教育产品呢?为什么不直接切入呢?这里就要提及另一个互联网布局的词汇了——产品结构生态链。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产品负责抓住不同的用户,哪些是引流的,哪些是打口碑的,哪些是用来日后变现的,不同的产品放到一起,便成为了一个企业布局一个市场的产品生态结构链,这里的每一环都必不可少,每一环都是为了让整个产品体系健康运作起来。当然,网易在在线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沉淀也已经开始了,就在前几天,网易通过云课堂悄悄地上线了一款MOOC形态的产品——计算机专业课程。     已有的MOOC平台中,教育课程虽然是MOOC形态的,但是课程本身是并不成体系的,也就是说每门课都是相互独立的,你只能学习某些技能,却不能整体系地学习一个专业。而网易这次上线的新产品,是把计算机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四个学年的全部专业课程全部搬到网上来了,它上线的MOOC产品不是一节课,而是一个专业。     前面我们提到了说用户要的是一个结果,那你说是一节课给的结果充足,还是一个专业给的结果充足?而且这种整专业的学习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所以在线教育这个市场再往细分领域发展下去的话,落到的肯定不是分散的课程上,而一定是聚焦的专业上。     所以MOOC虽然是切入了这个市场,但还不能称之为“终极武器”,终极武器一定是在满足用户获得结果的需求上落实到更深的层面上,给用户的“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力。网易云课堂这次的尝试要想成为“终极武器”,我觉得还有两点需要考量,一是能否从单一专业拓展到多个专业,最后达到“网络大学”的规模;而是能否从结课证明延伸到专业证明,最后达到“大学”证明。这背后的道理就是,规模决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产品壁垒,所以在线教育市场的那个“终极武器”,让我们边走边看。     (本文系作者@汪继勇 ,来源:钛媒体)
    观点
    2014年11月04日
  • 观点
    拉里·佩奇:硅谷太短视,很少人追求真正的技术突破 编者注:长久以来,硅谷给人的印象总停留在前言的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告诉发展的公司,但这些年已逐渐走入了功利化过强的弱循环模式,很少的投资人去真正关注那些长久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突破性技术。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日前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对此提出了抱怨。从其目前在谷歌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公司有意朝新技术的研发去投入较大精力。     以下为《金融时报》采访文章全文,来自腾讯科技: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如果世界上90%的人类工作由机器人完成,世界会变成更快乐的地方吗?你能以5万美元的价格买到硅谷中心的住宅吗?你或你的孩子将来有一天能享受无限的廉价电力吗?人类寿命能大大延长吗?     这些一直都是佩奇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佩奇现年41岁,是谷歌联合创始人与首席执行官,他觉得自己应为更大的思想放飞自己。近来,谷歌实现了管理层重组,佩奇已经将大多数当前业务移交给新的副手,以便给自己留出更多空间实现更远大的抱负。     这个信息暗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准备好将搜索引擎垄断获得的巨额现金,投向下个世纪的科技热潮。佩奇表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展望未来100年的前景,我们可以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大多数问题。”谷歌2004年实现上市,现在距其理想主义首次提出已经过去10年,谷歌的“不作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等口号听起来让人觉得有点儿怪异。谷歌的强大和富有已经激起愤恨和反弹,特别是在欧洲,那里已经对谷歌垄断互联网搜索展开调查。     可是佩奇依然坚持其利他原则和大号雄心,坚决不后退一步。这些原则与雄心都是佩奇与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纯真年代定下的。佩奇说:“我们的社会目标依然是主要目标,我们总是想通过谷歌实现,但我想目前我们还未取得想象中的成功。”     在佩奇看来,即使谷歌著名的深远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令其人人可用,依然不够大气。佩奇的目标是利用搜索广告业务获得的资金,去资助未来的繁荣产业,从生物技术到机器人等。     批硅谷变得短视 近来,我们在谷歌位于硅谷的总部中对佩奇进行了专访,他展示了典型的“试探性”个人风格,这与大多数公司老板的果决自信形成鲜明对比。毫无疑问,管理一家拥有5.5万名员工的大公司让佩奇日益曝光在聚光灯下,也让他的措辞比以往更加谨慎。但是他的雄心以及思想扩展显然没有改变,即使已经成为2个孩子的父亲。佩奇表示,他越来越意识到诸多长期问题,比如教育。     佩奇发现自己正在一个历史时刻领导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当前,技术变革的洪流正威胁或给社会和企业带来颠覆性变化。谷歌的目标比大多数公司更大,它将大量资金投入新的冒险中,这些资金不断累积,现在已经超过620亿美元。佩奇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未知的领域,我们正努力弄清楚:我们要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对世界产生更积极影响。”     许多谷歌投资者近来对谷歌公司豪赌长期未来开始变得谨慎,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在佩奇看来,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一个雄心:世界还没有足够的商品供应。当硅谷处于周期性繁荣期时,它依然是科技界的震源,硅谷已经变得短视。佩奇认为,硅谷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他说:“显然有许多资金和激情,这些东西都是周期性发生的。但是未来100年中,你可能不会太在意。”     佩奇说,大量资金涌入科技行业,最新的消费互联网繁荣让人们产生容易获利的印象。你可以创建仅有10人的互联网公司,可能有数十亿人使用你的产品。这不需要太多资金,而且可以赚许多许多钱,每个人当然都喜欢这样的方式。     佩奇估计,硅谷中大约只有50名投资人正在追求真正的技术突破,这些技术有对地球上大多数人生活产生影响的潜力。如果有人支持这些大创意,不会存在资金短缺或技术障碍。佩奇称,这类技术突破才是他所追求的,它并非受到任何基本技术优势驱动,而是由雄心勃勃的人趋势。没有足够的机构发现,我们对这些方向的投资不足,特别是政府机构。     工程师思维发挥作用 对于是否应由私人公司而非政府机构负责世界上最长期、最雄心的科技项目,佩奇的观点是:总得有人去做吧!这就是佩奇的工程师思维在发挥作用。作为计算机学教授的儿子,佩奇不喜欢太多的内部会议,而是直接深入到技术问题。比如,佩奇曾介绍自己如何让谷歌数据中心运行起来,他提及谷歌应支付多少电费问题,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设计电网。但佩奇认为,只要正确关注和应用,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善的,电网可以更高效运转。     佩奇最近访问了一个专攻核聚变发电的初创企业,他对实现低成本能源的突破性技术非常热心。另一家初创企业也给了佩奇惊喜,这家公司可以通过显示视觉图像的方式读取人的思维。佩奇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团队,仅用5000万美元就在许多问题上取得重大进步,但这显然还不够。”     谷歌本身在某些领域的豪赌被佩奇称为“外围”,即这些赌注有技术解决方案,在因为某种理由而未能受到关注。比如,佩奇选择自动驾驶汽车和影响老年人的疾病进行研究,后者曾是其妻子在斯坦福大学实验室从事的研究课题。佩奇称:“这不是很复杂的研究。”通过下属的生物技术子公司Calico,谷歌计划投资数百万美元进军该领域。佩奇说:“我们从人们的信任中受益匪浅,当我们表示自己要做什么时,人们相信我们能做到,因为我们有资源。 ”     计算机将接管9/10人类工作 但与早期令人兴奋相比,现在的技术变革洪流开始令人恐惧。早期时,每个大胆的倡议都会得到放纵,就像溺爱的父母庆祝孩子的手纸画一样。佩奇说:“我认为人们已经看到颠覆性技术,但他们并未看到其真正的积极影响。他们没有将其视为改变生活的动力,原因可能是人们没有感受到他们参与其中。”     作为一名乐观主义者,佩奇认为所有技术都将改变。比如,他认为人工智能将获得迅猛发展,计算机以及机器人将可以接管人类大多数工作。佩奇认为,9/10的人将放弃今天正在从事的工作。人们会为失去工作而后悔吗?佩奇说,技术的发展将令许多工作变得过时,无需再为此浪费时间。他说:“每个人都应按部就班地工作,以便低效率地做事,确保工作安全,这种想法对我没有意义,也不是正确的答案。”     佩奇还看到技术的另一个好的影响,即会令许多日常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通货紧缩时代来临。佩奇说:“即使人类工作被颠覆,但在短期来看,我们需要的产品成本会大幅下降。我认为这很重要,只是还未被人发现。”佩奇认为,新技术不是令企业效率提升10%,而是以10倍速度提升,这就会让价格下降。他说:“我认为,能让你生活更舒适的东西将变得非常非常便宜。”     崩溃的房价是这个方程式的另一部分。随着技术发展,政策需要改变,人们获得建筑用地将更迅捷。不再需要100多万美元,硅谷心脏地区帕罗奥图的平均房价也不会超过5万美元。对于许多经济拮据的人来说,这种变化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数以百万计的工作过时,私人住宅价值狂跌,日常用品价格螺旋式下降,这一切听起来好像天堂。但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下,通过技术根除低效必须追寻符合逻辑的结论。佩奇说:“你无法摆脱这些事情的发生,你会有一些惊人的经济能力。当我们拥有可以从事更多工作的电脑后,那将改变我们对工作的看法。”     耐心等待打破隐形天花板 在涉及政策问题时,像许多技术专家一样,佩奇立即显示出沮丧。他说:“我们非常担心这些事情,我们希望能将其转变过来。”听起来佩奇似乎已经有了具体想法,他说:“作为一个社会,做些不同的事情很困难,我认为这很不好。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人们还未想到,包括我们如何组织、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如何组织我们的民主?如果你看看美国人的满意度,它正在下降,这令人感到非常担忧。”     为了获得科技界的终极奖品,谷歌可能偶然撞到了公司发展的限制瓶颈。佩奇经常与苹果已故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辩论,他说:“乔布斯总是告诉我,你做得太多了。我更喜欢你做得不太多的地方。”而佩奇回答说:“我们有很多钱,我们应该投资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如果我们只做以前做过的事情,不去做新的事情,对我来说那就像犯罪。”     但是理想主义并未让佩奇实现自己的雄心时变得盲目。他说:“乔布斯说得很对,他说我只能应付某些事情。”如果佩奇以及谷歌要获胜,他们必须击败过去大公司的掣肘,特别是科技公司。佩奇说:“最大的公司现在几乎都处于差不多的规模,当然这是就市值来说。你说我们正接管所有的事情,但还没有公司能做到这一点。”     佩奇思索如何打破隐形天花板,他的思维似乎已经进化。谷歌内部实验室Google X首先开始对新的大创意进行尝试,项目包括谷歌眼睛和自动驾驶汽车。尽管布林正逐步退出谷歌主要业务,佩奇称两人依然是亲密盟友。他说:“我们常在一起,很少有人能分享我们那样的经历。”对于布林总是下最大赌注,佩奇称布林总是站在极端重要的一端。     超越Google X后,佩奇正尝试建立独立业务部门,这位半独立的领导人正视图借助谷歌的羽翼建立更大的新业务。除了Calico,谷歌近来透露,其新举动包括“智能之家”Nest,互联网接入以及能源投资。在过去2年间,谷歌已经崛起为硅谷最大的风投资本者。     佩奇表示,像谷歌这样的公司,最终将发展到哪一步无迹可寻。但是如果要选择一个他认为能够应对前方挑战的人,他认为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很合适。佩奇说:“我们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提供长期、耐心的资本。”以他这样的年龄,佩奇依然等得起。但与雄心没有界限不同,耐心可能会引发问题。    
    观点
    2014年11月03日
  • 观点
    汪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跃迁式增长 下文为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演讲实录     回想2010年第一次举办开发者大会,到现在5年了,最近5年发生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这些变化甚至让我想起来,90年代我刚刚开始进入互联网整个行业的时候。我还记得在那个时候,1999年9月份的时候,当时我们有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活动,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那时候整个互联网才刚刚开始萌芽,我们当时对未来有很多美好的想法,当时这个活动说把一群测试者扔到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里只有一根网线和电脑,看能不能让他依靠这根网线和电脑生存72个小时。     我记得当时有很多的使用者、参赛者,20多个小时滴水未进,粒米未进,晚上睡在地板上。放在现在,不要说72个小时了,比如说把我扔到一个房间,我帐号有足够的钱,72天,72个月我觉得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在过去15年时间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我都觉得我现在已经生活在我小时候,年轻时候当时科幻小说描绘的未来世界里了。我甚至不能想象,再过15年,我们回过头来看今天2014年时间点的开发者大会,我们到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这15年的酝酿实际上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多变成,但只是刚刚开始。头10年是互联网把一半的人口,大概10%的真实世界,卷到了网络世界。从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逐渐开始把剩下来的那50%的人口和剩下的90%的真实世界,也开始逐渐的卷入到数字网络里面。所以在这个世界里面来说,基本上我们这么多年和接下来要干的事情,本质上就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当我们把现在所有的人,所有场景,所有时间,所有地点都连入网络之后,这些连网的能力我们怎么让它来重构整个世界,从生产消费,产品组合到整个分发流程,极大把物理世界的效率提升。     但是就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如果效力在不断的提升,就像当时的工业革命或者绿色革命一样,说原来只需要现在的物质生产服务业,原来是百分之百要干的事情,以后只需要30%的人干了,会怎么样?就像之前在农业社会的时候,可能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都在种地,但是绿色革命发生了之后只需要10%的人去种地,那怎么办?接下来90%的人干什么?就出现了当时可能工业,现代服务业吸纳了当时的人口。而现在真实社会的生产效率在不断的提升,不需要那么多人口做现代的制造业、服务业了的话,我就想未来大量的人口会去做更新的产业,就是在全虚拟世界中的经审核虚拟产品的生产和分发,其实这个苗头也已经产生了。     比如说最早一拨类似起点中文网,再后面我们各种各样的主播行业,甚至我们每个人在微信、微博里面都已经是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或者说虚拟革命才刚刚开始,过去15年虽然波澜壮阔,但是就像电力刚被发明的时候一样。电力刚被发明的头10年,所有工厂,所有家庭都用上了电力,看上去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跟我们现在电力驱动的世界比的话,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电力革命,跟现在真正电力驱动的世界相比的话,其实都不算是什么。     过去这15年,其实已经是很伟大了,但实际上也只是一个普及和基础设施建立的过程。过去15年其实只是把网络通到每个人每个地方,把用户给教育了,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支付、网络架构什么的都完成了。把所有的东西都铺好了,但真正要在上面干的事情是从这个时间点才真正开始的。而我们前端时间,社会上经常会讨论90后或者新一代网民或者是什么,实际上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事情。将来的世界和社会会整个重构,而第一个促进他们,使用他们推动这个变革的,是90后,95后,甚至是00后这些新一代消费者。他们的消费力量,他们的世界观,实际上是从消费角度来说促进世界变化的动力。     原因很简单,包括我自己是从1995年开始上网的,我在上网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完成了所有的基本观念了。上网对我来说等于是中途半截加入的事情,我们现在身处的真实世界是我主要的世界,网络对我来说是一个让真实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一个东西。而对于95后、00后来说的话,他们是生下来的那一天就有互联网,从上小学开始或者初中开始就有移动互联网,他们真正是在互联网奶大的一代。所以他们的世界观,他们人与人交互方式,他们好和不好的标准,整个是由互联网培养起来的。对他们来说,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我们只不过是相当于后来进入者。所以他们习惯于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要从网络解决,所有东西都要立刻得到,对他们来说网络那个世界才是他们真正的主要的世界,而现实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让网络世界过得更好,不得不让自己身体存活下来的一个必备维持工具。     而这一切造成了什么样的现象呢?这一切会造成新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如果大家去看最近做的很多非常好的应用或者服务的增长,你会发现增长模式跟以前不一样了。无论是小米、饿了吗、暴走、GF快手很多公司,他们经常在3—6个月,最长也不超过一年之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几十倍的暴增,甚至是更多倍数的暴增。而这造成了一个全新的增长模式,以前我们的增长模式一般都是渐进的,一个公司花三五年进行稳步式增长或者是台阶式的增长,但是现在经常会发现很多家公司的增长分成三个阶段。一个是模式探索期,一个公司可能花半年、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探索他真正要走的模式,要做的产品,这个团队或者什么,但是之前的增长可能有两、三倍,但是都无所谓。当他们找到对的市场模式,对的切入点、爆发点的时候,他们就能在半年到一年之内,就迅速的完成几十倍的扩张,对于他们产品对于整个市场的普及化,然后就进入到一个巩固增长和深入增长的时期。     为什么能发生这样的一个现象呢?当然第一个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刚才蒋涛总说的,Softer能完成这样增长的公司,本身他做的都是一个软件公司,哪怕你是提供物理世界的服务,或者是物理增长的。比如说小米,小米表面上是卖手机的,实际上真正生产手机的是富士康这些公司。而小米真正做的事情,实际上是把手机电子商务化,把供应链重整,做非常好的软件,在互联网建立品牌,这些事情实际上都是软件的事情。包括他们提供的是物理的服务,但是实际上他们做的是从软件的方式去重整这些社会的闲散资源,提供标准化的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给每个消费者。这根治的原因只有做软件驱动的这些公司,才有可能实现很短时间内几十倍的爆发式的增长。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市场比以前变得大的多得多。以移动互联网为例,我们今年做一个东西我们面临的是6亿互联网用户。而放在三、四年前,我们面临的真实移动互联网用户只不过就1亿、2亿。哪怕互联网来说的话,深度的互联网用户能被深切教育好,能熟练使用网络支付,在互联网上一天使用超过10个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这样的用户,现在可能也是有6亿、7亿以上。但是放到三四年前,虽然网民数量很多,但是实际上这种深度互联网用户也只有两三亿,所以现在总的市场,包括我们能够进入的这个领域的规模,比如说现在的餐饮业、旅游业、交通出行,或者我们所有面临的市场,也都比我们以前可以面临的市场要大很多倍。放到现在的话,甚至说我们现在很多公司还可以触及海外市场、全球市场,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市场实际上比以前要大十倍。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现在的杠杆,刚才说元素周期表,一个开发者可以使用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基础设施比原来完善很多。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支付所有这些东西也都比原来完善很多。社交网络各种传播杠杆多了很多,包括资本杠杆,所以到现在为止,一家公司如果找对了模式,找对了市场,找对了所有东西,他可以使用的传播力量,他可以使用的扩张力量,比如说云服务或者什么,可以让我业务迅速扩张的力量,可以使用资本的力量,包括转化一个用户。因为用户已经熟透了,所以转化一个用户,让用户去采纳我服务所需要的教育成本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可能才是让我们能实现爆发式增长的一个根本原因。     而且这不是内容而是必须,因为当现在的杠杆非常好的时候,你能完成高速增长,别人也能完成高速增长。而现在资本市场的投资非常饱和,尤其在早期阶段。所以一旦你找到了一个产品的模式,比如说我们投资的美拍,美图秀秀,获得了成功之后市场上短期内就出现了几十个类似产品模式的短视频的应用。如果你不在很短时间内想办法让自己增长到,我这个产品能达到市场的饱和点的话,你市场会被别人抢走,你会变成那个“前浪”。     因为我们投资了蛮多的公司,所以也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增长范例,所以我就想分享一下,如果面临这样的市场或者这样的机会,然后我们作为开发者可以怎么来做,怎么去抓爆发式增长点,然后怎么去做那个增长。     首先第一个可能是市场。 但是市场这个词并不是特别正确,与其说是市场的话不如说是变化。首先我们在创业之前要选择自己要找的点的话,我们要找最大的变化点。市场某种意义上也没那么重要,比如说能源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过去几十年都没变,接下来几十年我也没看到它有什么可能的变化,这个市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我们要找的是真正的巨大变化,真正的巨大变化例子与哪里呢?可能这些变化是来自于新技术、新平台的引入,比如说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这些新的东西,这些带来的变化给各行各业,或者各个具体的事情带来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来自于消费者和用户行为的巨大变化,比如说我们投资的暴走文化,或者经常说的90后,其实是因为一个消费者的用户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老一代的产品已经不可能了,我可以做一些适合新的消费者的全新产品或者服务。     也有可能是来自于政策的变化,或者是一些垄断环境的变化。比如说易代驾,首先对于酒后驾驶,交通安全政策的关注就给了易代驾很好的机会。而互联网金融一部分来自于技术,另外一部分机会也来自于垄断没有效益的体系,当政策监管放松的时候,就像当年的改革开放一样,所能带来的巨大垄断监管放松带来的红利,这种变化有很多。所以我们在选择机会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刻刻考虑,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事情里面,将来三、四年,两三年,甚至过去一年里面能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整个市场上,整个大环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具体想做的这些事情,将来最大的变数是什么?我们要成为能抓住这个变数的人,我们不是针对现代的市场来做应用、开发,我们是为了一年后、两年后的市场做应用,做开发。     第二个来讲,实际上是时机。 能实现快速增长的前提是软件驱动,但软件驱动其实真正的意义是一个已经完善的基础设施。因为我们能做软件驱动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含义,就是那些硬的事情不是我们做的,如果硬的事情不是我们做的话,前提是那些硬的事情是已经有人做好了。整个上下游,基础设施服务都已经完善了,我们实际上是试图重新整合现有的资源让它变得更加有效。或者说我们是把现在的已有的技术产品,或者已有的东西,针对新的市场,新的年轻人群,新的东西做重新组合。但是如说你所依赖的这些基础不存在的话,或者不成熟的话,实际上你是会很难做的。我们前提要做的情况是我们万事俱备,创业公司要做的是只欠东风,我们要做的是那个东风。如果我们做的东西,所有硬的东西要我们去搭好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想做的时间点还不到,可能还要继续等待和摸索。     前段时间嘀嘀,快嘀做的很好,大家可能说是腾讯、阿里造钱导致的,但是你换个角度,把时间点提前一两年,之前拼车用车市场早就有人做了。提前一、两年的话,就算腾讯、阿里砸钱有没有用,因为智能手机普及率,支付意识,用户意识都没有起来,那时候人家也不会砸钱给你。所以你一定要选择在硬的环节是已经完备的市场。     第三个是杠杆。 创业公司能做的大,能做的好,并不是说自己有多强。因为我们创业公司、开发者,自己手里资源有限。我们不是苹果,也不是特斯拉,我们可以花十年时间投入巨资,全完整的创造一个新的产品或者是市场。创业公司能发展起来的话,实际上一定是利用了很好的杠杆。比如说刚才蒋涛总说的小米,小米利用的杠杆有很多,英华达、富士康在产业链上是它的杠杆,如果从前端的角度来说的话,电子商务是他渠道的杠杆。而当时微博、微信或者所有当时已经成熟的社交传播媒体,实际上是他快速建立品牌的杠杆。如果离了这些杠杆的话,小米没法那么快的比较起来,甚至没法发展起来。     而每个大的时代实际上都有他最大的一些杠杆,比如说早年我开始做互联网的那些年代,当时搜索引擎就是当时所有做站长的杠杆。而之后社交网络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很好的杠杆,比如说当时都是利用Facebook发展起来的。通讯录关系曾经一段时间也是很好的杠杆,除了这些大的杠杆以外,具体到某个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杠杆。所以创业公司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实际上就是要给自己寻找那些好的杠杆,要利用好那些杠杆。     或者说回到刚才爆发式增长模式之前,过去头十年的互联网,或者头两三年的移动互联网,实际上是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不是特别的完善和成熟的。那时候我们去做创业,往往是试图烧一块湿的木头或者是烧一块湿的煤。但现在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渠道角度等等,用户都被训练的非常好,而中国这几年发展的也非常好,物理世界的服务供应商各种各样的东西,也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特别成熟。实际上现在的市场很多情况下是浇满汽油的那张纸。而我们想办法要找到浇满汽油的那张纸是什么,并且去点燃那张纸张。     当然这里面会有几个问题,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事情,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觉得线下的事情难做,线上的事情好作,甚至还有人觉得到O2O时代了,做传统行业的同学会更有优势,而我们作为开发者的话不见得有那么大的优势,其实我觉得这个优势完全是反过来的。什么是更难得事情,什么是更容易的事情?比如说,如果我作为一个知乎,我雇编辑写一堆东西推广出去,这是更容易的事情。而如果我建立一个社区,利用很多用户来提供用户,这实际上是更难的事情。比如说我做一个租车公司,我自己买几辆车,打点小广告,我就能把一个小生意跑起来,这个我看来反而是更容易的事情。如果我说我想办法启动一个服务,让不是我的车能被我所用,而且我还能标准化向用户提供这辆车,让用户觉得满意,而这些司机的车我都不认识,不知道在哪里,从哪里来的,而且我还要克服网络效应,要能解决鸡和蛋,蛋和鸡的问题。我没车就没用户,没用户就没车,如果你能把这个事情解决了,实际上要比你买几辆车弄个租车公司更难,所以我完全不同意大家鄙视网上的这种做法。     而一旦你做成了你也可以发展的更快,比如说神舟租车解决出行困难,他花了那么多时间,几十亿贷款,他达到的订单量也就是这么多。而易道用车,天天租车或者什么,他启动起来其实风险更难,把模式调好更难,但是一旦做起来就可以用跃迁式的模式来暴涨,这个事情实际上是一个需要有耐心的过程。     比如说知乎在完成过去的一年内几十倍暴涨前,他们花了两年时间调整模式。而MBNB大家知道,最近几年是爆发式的增长,MBNB创始人花两三年的时间,才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房屋短租运行的系统和好的方法。所以我们要找到这个点的话其实是既要谨慎又要激进。谨慎这个点,找到正确模式花的时间可能会非常长,大家要有耐心。你可能经常会发生的一个事情是说,我们做了很久可能这个东西感觉做出来了,所以我要赶快推广,赶快上,但实际上这些做法,因为没有耐心了嘛,但这种情况下或者我就想东西做出来了,我赶快花钱把它推大,但这实际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就像你晚上如果打一个德杜克的话,你可能只有一个人摸到最好的牌,而找到牌之前你每个人都下注的话,会把所有的牌很快找完。所以你要花足够的时间,耐得住寂寞。     传统创业公司能获得成功,某种情况下就是胆子大,敢抱着炸药包去做不可能的事情。比如说MBNB让人家闲置的房子租出来,所有人认为不可能,但是他们就敢做。这些都是传统问题,传统行业的那些人不敢去做的。激进还体现在敢于打开现在的瓶瓶罐罐,在你真正找到那个点之前,我们之前可能已经做了十万、二十万用户了,我们可能有一个产品做出来已经觉得不错了。那我们有时候就会小富既安,我就可能会做小的优化或者调整,但是实际上在这种爆发增长的模式下来说,你在找到那些真正对的事情之前,你之前获得的小的成绩,两三倍的增长,所有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可以被抛弃的,哪怕你有了十万用户、二十万用户,你也可以敢于把这些东西全部推翻重来。     包括对现在已经能看到天花板的一些现实有效的方法你也敢抛弃,比如说2009年做移动互联网做塞班是能立即看到成效,而且能增长的东西,但是你要敢于把它全部扔掉,去做安卓、IOS,当时看起来完全没有成效的一些东西。     所以我们其实暴增阶段的话,实际上大家如果找到了那个点,我们就要不惜代价,把所有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增长。因为刚才我已经提到过,在现在的市场上你找到这些点,如果你再追求谨慎或者再增长已经没有用了,你能增长别人也能增长,而市面上的资本会非常多。所以你不管是找团队还是融资,都要冒着把自己跑崩了的风险,在半年最多不超过一年的时间点里,把自己做到极限。     为什么我们创新工厂特别注重投后管理,我们建立了法务、招聘等等部门,就是要帮助这些创业公司和开发者一旦找对了点,能不浪费我们好不容易抓住的机会,能在最短时间内跑的比别人最快。     最后一点其实今天没必要说了,一旦你做到这个地步的话,实际上就是小成大成的问题了。你到了这个阶段,一旦完成了暴增你要干的就是巩固,在你的领域里面做成垄断,并以你的领域里做出发点,想办法做下一个暴增。对小米来说的话,如果说一旦小米红米做成功了之后,他去推产能,实际上就是巩固他现在的发展,形成垄断,而做海外市场就是他找下一个暴增的平台。     创新工厂如果大家都知道的话我就不做过多介绍了,但是我们是从2009年、2010年就开始相信移动互联网,我们投资大部分的公司其实都是移动,都是开发者,我们跟很多开发者已经走了5年,而我们已经帮助了很多开发者一起,我们走出了很多好的产品。而我希望我有机会能伴随在座的这些开发者和未来的开发者继续走下去,我们去抓住下一个无数的暴增的机会,希望在座的能出现十亿、百亿,甚至更大的公司,谢谢!
    观点
    2014年11月03日
  • 观点
    HR SaaS,能否免费了之? 本文由张月强先生授权HRTechChina进行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及出处。 (作者简介:张月强,目前任职SAP中国公司人才管理SaaS总监,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领域,并于北京大学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2014年8月,仁云科技(http://hrocloud.com)宣布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永久免费的人力资源管理云平台(HR SaaS)。随后,某深圳新成立公司在北京高调宣布提供免费人力资源管理云软件。一时间,免费HR 云平台引来不少关注。业内同行不禁要问,是否HR SaaS走向了拐点?是否免费成为改变HR管理者看待云产品的观念,开启下一波HR软件应用的浪潮?     经济结构和环境的因素,中国企业的信息化不同于国外企业信息化的逐步升级发展。无论是财务信息化,还是ERP,中国企业只用了十多年,即走过了欧美企业三十年的艰苦过程。当然,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思维观念等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参差不齐。     单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从作为ERP模块之一,到独立的领域应用,再到云时代(SaaS)的先锋军,HR信息化走过了不一样的发展路程。尤其是2005年完全基于SaaS平台的独立供应商Workday的出现,HR SaaS瞬间成为SaaS应用的代言之一(另一个Salesforce.com成为CRM SaaS的代言)。     是立足于传统的信息化发展路径走持续的自主部署模式(On Premise),还是一步到位直接选择最先进的云平台模式(SaaS),抑或是折中为私有云(Private Cloud)或者混合部署模式(Hybrid)?看似在ERP领域不会太大争议的IT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领域却被激发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HR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所致,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全球化特征明显、行业化特征不足、安全性顾虑更重也决定了HR有更多的模式选择困扰。     同时,以余额宝、小米手机、黄太吉、雕爷牛腩等基于“互联网思维“发展起来的创业企业成功,更加放大了互联网思维对各个行业的颠覆和冲击。作为与互联网应用紧密结合的人力资源云应用,似乎免费成为必然选择,加之国外已有成功免费企业应用案例(OpenERP, http://www.odoo.com),以至于有种极端的观点:大中企业适合仍然采用传统的自主部署(On Premise)模式构建自身”私有云“HR平台,而中小企业则适合采用完全免费的HR云平台。     要回答上述困惑,我们首先需要重新梳理HR SaaS的本质。     HR SaaS是否意味着廉价? 提起SaaS,不少人第一反应是便宜。这种印象一方面来源于世纪之初的ASP试水,一方面因为互联网在全球尤其是中国的蓬勃发展与免费观念的先入为主。如果从TCO(总体拥有成本)来看,HR SaaS将会是传统On Premise模式的三分之一左右。传统On Premise模式的TCO包括硬件投入、数据库投入、中间件投入、软件许可License投入、软件支持服务投入、二次开发费用、内部运维团队投入、实施投入等,而SaaS模式则只需要订阅(Subscription)投入和少量实施投入即可。当然这种TCO对比是建立在完全遵守License知识产权规则、硬件投入按时更新换代的基础上的,以中国目前逐步重视的知识产权意识,TCO对比也在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     纵观全球主流HR SaaS供应商,包括Workday、SAP/SuccessFactors、Oracle/Taleo等巨头在内,HR SaaS强调的仍然是TCO的优化、ROI(投入产出)的快速、人才管理先进实践的快速应用、IT技术的快速部署等优势,而不是狭义上的价格低廉。     从商业模式来看,传统On Premise模式,软件License与实施服务收入构成了HR信息化投入的主体,而SaaS模式则更多的强调实时运维服务和持续的服务订阅(Subscription)。因此,问题来了,如果选择将HR SaaS平台完全免费给客户,是否仅凭运维服务收入即可支撑运营商的稳定、可持续服务提供?是否有更创新的商业模式支撑其免费部分的成本分摊?这个是摆在HR SaaS供应商面前务必需要直观面对并澄清用户顾虑的首要问题。     免费HR SaaS是否意味着不具备拓展性? 从本质上看,SaaS模式最大的盈利点在于业务应用的可复制性,因此,个性化需求是SaaS所不愿意做的。作为缺乏标准规则遵循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和区域政策差异明显,企业管理流程和体系差异巨大,企业规模不同管理方式差异明显,HR SaaS能否通过相对规范或成熟的体系,适应众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这是HR SaaS面临的核心诉求。     事实上,IT技术创新和发展飞速,目前的技术已经非常好的支持企业通过SaaS平台的配置能力实现企业个性化需求,而对于增强型的且具备一定代表性的个性化需求,包括Workday、SuccessFactors、CornerStone Ondemond等主流供应商,会选择Community投票决定并要求供应商直接开发的方式,通过持续滚动的应用升级方式来实现。     因此,反观免费的HR SaaS,客户的顾虑会集中在是否免费模式即意味着仅具备选择标准流程的权力,而不具备配置和个性化需求提出权力?这也要求免费HR SaaS提供商更好的设计免费的商业模式,强化对免费客户的专业诉求的满足。     免费HR SaaS,安全值得信赖吗? 中国客户对SaaS顾虑、不接受甚至抵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安全因素。诚然,连食品安全都防不胜防、商业道德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信息安全更是让人顾虑重重。作为企业关键信息资源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需要更加敏感和更苛刻的安全考虑,完全可以理解。因此,负有社会责任心、健全商业道德和强大IT技术的超大型供应商包括Workday、SuccessFactors、Oracle等,则可以在物理(数据中心级安全、中国数据中心)、技术(全球领先安全技术)和商业信誉(不能有失的安全要求)等方面打消用户疑虑。     相反,对于提供免费的HR SaaS的供应商,或者中小规模HR SaaS供应商,不可避免的缺乏商业规则约束的免费行为,安全顾虑如何解决呢?是否会出现支付宝人为泄漏用户信息的安全事件发生?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HR SaaS供应商在走出免费之前需要明确的策略。     免费HR SaaS,日常运维和运行效率如何? HR SaaS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同时服务器不在本地(本企业内部),因此日常应用依赖于稳定的可用性(availability)和访问效率(performance)保障,众多主流供应商选择通过本地数据中心(例如SAP与中国电信合作建设数据中心)、互为灾备的数据中心、CDN加速等方式,力图更好的满足客户的日常访问效率要求。     而完全免费的HR SaaS如何打消客户的这两个核心诉求的疑虑呢?是否提供付费增值服务选项(例如可用性保障等)来更好的服务客户?这仍然考验商业模式设计的完备性。     结语:免费HR SaaS,美好的愿望,艰难的选择 纵观全球,云技术、社交应用、移动应用、大数据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拓展到企业管理的多个方面,而作为SaaS应用先锋军的HR SaaS,比其他企业应用在创新能力方面更加飞速,也更加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迅速建立HR信息化的领先优势,更有效吸收和借鉴全球人才管理的实践经验。但是囿于信息化的IT特征、业务部门的需求急迫却无法优先满足等客观条件,Saas是个理想选择,免费的HR SaaS更应该是HR SaaS应用普及的契机之一。我们有理由期待,越来越多的HR SaaS服务商,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立足中国本土特色和需求,为中国企业更好的应用SaaS带来的核心价值,作出有益的尝试。          
    观点
    2014年11月01日
  • 观点
    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学习用户研究报告 10月,沪江网与百度教育联合发布《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学习用户研究报告》,揭秘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用户群体特征以及行为偏好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面向各行各业的持续渗透,原本依托PC设备的互联网教育新兴市场,正在 迸发出更强大的能量。更贴近现代用户碎片化学习需求的“移动学习”,正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那么移动学习用户们,如今究竟呈现怎样的行为变化?10 月,沪江网与百度教育联合发布《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学习用户研究报告》,揭秘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用户群体特征以及行为偏好等。   内容提要 ▲女性不仅爱美爱生活,更爱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用户中,男性占比41.6%、女性占比58.4%。 ▲社会的新晋力量,包括大学生及30岁以内的职场人士,移动学习频率更高。其中,19-22岁人群占33.2%,人群占23-30岁37%。 ▲移动学习用户群体还是以大专/本科的大学生和白领为主,占比合计超过53.3%。 ▲移动学习人群中,一线城市用户占26.5%,二线城市占44.7%,三线城市占18.1%。 ▲苹果用户是移动学习的主力军,比例达30%,三星、小米紧随其后。 ▲外语类内容的广普性使其以89.3%的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学习内容。其后依次是,生活兴趣类27.3%,职场考试类13.8%,技能类13.5%。 ▲移动用户学习的时间随着一天的开始进入小,之后缓慢回落,在晚上10点左右到达。 ▲用户使用学习APP的主要情景:睡觉前50.2%、坐车时38.8、午休期间37.6、晚饭后19.3%、排队时18.6%、起床后16.7%、厕所时12.0%、其他6.3%、吃饭时4.6% ▲35.6%用户每周使用移动APP进行学习的总时长在1-5小时之间,平均每天9-42分钟。 ▲呼吁移动学习市场免费的声音占了27.3%,位居多数;付费习惯在逐渐养成,愿意支付500元以上的人占比29.1%。   研究简介 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研。 调查内容: 1、使用APP进行移动学习的用户群体特征; 2、使用APP进行移动学习的用户使用习惯、内容偏好等; 3、使用APP进行移动学习的用户消费意愿等; 样本数量:全国总样本数量为25,863个,有效率82%。   报告正文 一、移动用户群体特征(谁在学?): 1、性别分布: 移动学习用户中,男性占比41.6%、女性占比58.4%。 女性不仅爱美爱生活,更爱移动学习   2、年龄分布: 从年龄结构来看,社会的新晋力量,包括大学生及30岁以内的职场人士,移动学习频率更高。这类人群擅于利用多种方式提升个人价值。同时,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用户在不断激增,移动学习未来会更加普及。     其中,23-30岁用户占比最多,为37%;19-22岁用户占比紧随其后,为33.2%;其后依次为,31-40岁用户占14.1%,15-18岁用户占10.3%,15岁以下用户占3.0%,40岁及以上用户占2.4%。   3、职业分布: 目前,移动学习用户群体还是以大专/本科的大学生和白领为主,占比合计超过53.3%。   其中,大专/本科占32.8%,写字楼白领占20.5%,专业技术人员占11.8%,普通工人/服务人员占7.2%,中小学生及以下占5.3%,研究生及 以上占5.1%,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占4.9%,金融行业从业者占3.1%,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2.8%,私营业主/个体户占2.1%。   4、城市分布: 移动学习人群在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6.5%,二线城市占比44.7%,三线城市占比18.1%,四线城市占比为8.8%。   二、移动用户设备使用情况(用啥学?) 1、设备类别: 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逐渐成为大众普遍的选择。其中,使用台式/笔记本电脑进行互联网学习各级别城市普及率较高。而使用智能手机学习则随着城市级别降低使用率有增高现象。 占比方面,使用电脑的用户占69%,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占65%,使用平板电脑的用户占14%。   2、智能手机学习用户的年龄分布: 在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的用户中,主力力量是19~30岁之间的用户,占比约78.8%。其中,19-22岁用户占35.1%,23-30岁用户占 43.7%。除此之外,15岁以下用户占1.6%,15-18岁用户占7.6%,31-40岁用户占10.2%,41岁及以上用户占1.8%。   3、设备品牌分布: 苹果用户是移动学习的主力军,比例达30%。三星、小米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5.8%和小米14.5%。其后依次为,华为9.1%,步步高4.3%,OPPO3.6%,联想3.3%,酷派3.0%,HTC2.0%,魅族1.8%。   三、移动用户学习内容(学什么?) 学习内容分布: 外语类内容的广普性使其以89.3%的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学习内容。其后依次是生活兴趣类27.3%,职场考试类13.8%,技能类13.5%,出国留学类7.6%,考研类6.9%,中小学教育类6.6%,营销管理类3.1%,学前教育类2.0%。   四、移动用户选择动因(为啥选?) 1、用户下载APP的影响因素 用户下载学习类APP主要受应用市场推荐的影响,包括市场排名、广告、编辑推荐等,其次是产品提供的功能点以及朋友的推荐。当下,市场还未形成明显的品牌号召力,更多依靠产品本身及推广的力度。   具体而言,“应用市场推荐”因素占40.2%,“功能独特”因素占28.9%,“朋友推荐”因素占24.1%,“品牌号召力”因素占19.3%,“设计好看”因素占17.5%,“能互动交流”因素占9.8%,“有活动”因素占7.3%,“媒体报道”因素占0.9%。   2、何种APP更受用户青睐: 手机上的应用删删减减,而能最终战胜同类产品称霸用户手机的学习APP,其实是做好了那些基础工作的英雄。比如内容实用丰富,能供用户学习提高;产品体验好,操作方便无bug;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能吸引用户一直用下去。   具体占比方面,“内容实用丰富”因素占61.7%、“产品体验良好”因素占34.3%,“具有娱乐趣味”因素占27%。   3、延伸PC版需求: 移动学习APP为互联网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也有46.6%的在线课程APP用户及41.1%的口语练习APP用户期望它们能够同时提供PC端服务,方便学习。其中的原因是这两类内容占用内存及耗费流量较高,再加上对环境的要求,因此希望提供PC版。   4、APP下载渠道: 应用下载市场仍是用户下载APP最多的渠道,其次为产品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现也占有7.6%的比重,成为用户下载APP的第四大渠道。   具体占比方面,“应用下载市场”渠道占74.5%,“产品官网”渠道占48.1%,“搜索下载”渠道占16.6%,“社交媒体”渠道占7.6%,“网络广告”渠道占3.3%,“线下活动”渠道占1.7%,“户外活动”渠道占0.9%。     五、移动用户学习时间(何时学?) 1、学习时段: 移动用户学习的时间随着一天的开始进入小,之后缓慢回落,在晚上10点左右到达。   2、学习场景: 在用户使用APP学习的主要情景中,“睡觉前”占50.2%,“坐车时”占38.8,“午休期间”占37.6,“晚饭后”占19.3%,“排队时”占18.6%,“起床后“占16.7%,“上厕所时“占12.0%。   3、时长比例: 35.6%的用户每周使用移动APP进行学习的总时长在1~5小时之间,平均每天9~42分钟。 具体而言,“10分钟以下“占3.1%,”10-30分钟“占18.5%,”31-60分钟“占23.6%,”1-5小时“占35.6%,”5-10小时“占12.3%,“10-20小时”占4.4%,“20小时以上”占2.5%。   六、移动学习消费意愿(多少钱?) 目前,呼吁移动学习市场免费的声音占了27.3%,位居多数。但付费习惯在逐渐养成,愿意支付500元以上的人占比29.1%。 具体而言, “0元”占27.3%,“10元以下”占9.1%,“10-100元”占15.1%,“101-500元”占19.4%,“501-1000元”占17.0%,“1000以上”占12.1%。   来源:芥末堆
    观点
    2014年10月31日
  • 观点
    揭开全球招聘巨头们的神秘面纱 国内某高端人才招聘网站CEO认为,未来中国招聘行业一定会出现市值达到50亿美元甚至1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属于传统招聘网站的模式”。     即便如此,传统在线招聘企业似乎并不甘心,唱衰论也可能为时过早。且看2013年上市的几家全球招聘巨头企业财务表现,以期揭开这些纷扰云雾吧!     具体来说,我们将全球几大上市的招聘巨头按营业收入由高到低,逐次对LinkedIn、Monster Worldwide、SEEK、前程无忧(51job.com)、Dice Holdings、智联招聘(Zhaopin.com)、104人力银行(104 Job Bank)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 1、2013财年营业收入构成 2、招聘企业主要股权结构 从智联招聘的股权结构看,来自大股东SEEK的杰森·伦加(JasonLenga)和约翰·阿姆斯特朗(John AlexanderArmstrong)持有智联招聘79.0%的股份。其CEO郭盛持股比例为3.3%;高管郭建民持1.0%。另外,2013年初,Monster 出售中华英才网股权,仅保留了10%的股权。爱尔兰招聘集团尚龙目前拥有中华英才网90%股权。 其实,中国招聘市场一直都有Recruit这家公司的一席之地。它于2012年9月收购Indeed ,同时,2013财年末,Recruit公司持有前程无忧39.5%的股份。根据Recruit去年的利润以及市盈率(本益比,P/E)均值20,这家公司预期市值应为94.2亿美元。而据彭博社报道,企业计划上市,并寻求98亿美元的估值。 3、2013财年财务数据比较 从图9中可以看到:传统在线招聘企业如前程无忧无论从盈利能力、市值、市盈率等几方面仍旧呈现良好态势,前程无忧营收增长速度虽低于新兴的社交媒体招聘模式下的LinkedIn(LinkedIn营收增速高达57%),但其仍旧保持着行业内较高的利润水平。(前程无忧营业利润率高达50%。)。而专注于IT行业的垂直招聘网站Dice,营业利润率也高达14%,明显高于传统招聘模式Monster10个百分点。 来源:HROOT
    观点
    2014年10月31日
  • 观点
    5招改善你的移动招聘 据说,每天我们会有150次掏出手机来瞅瞅,而且就算是睡觉手机也不离左右。手机可以随时帮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与外界保持联系,这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招聘模式。移动招聘已经炒得很热了,只是好像效果并不理想。     最近一项针对200家企业的手机平台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只有140家企业的网站确实有招聘相关的链接。这当中还有41家企业的链接直接跳转到传统的PC页面,有9家根本就是坏链接。要知道,这些参与调整的企业可都是名列财富500强之列的大牌。     可是从求职者角度看,他们似乎很认可通过手机来找工作。MedReps网站最近进行了一项移动端的医药行业求职调查显示: • 71%的求职者会用手机打开工作提醒邮件;   • 49%的求职者会用求职网站的手机端找工作;   • 56%的求职者在移动平台找工作,而且35%的求职者确实发出了简历。     怎么样,你现在是不是也觉得应该掏出电话行动起来了?那么我给大家5条建议: 1.自动把来自手机端的求职者引导到移动版页面 Jobvite网站做的移动求职调查显示,37%的求职者期望企业网站能够针对手机进行设计,所以,开发并不断优化一个移动版的页面是必须的。     iMomentous调查显示,60%的企业网站并没有引导来自手机端的访问者进入移动版页面。那么,我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开发移动版页面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跳转设置自动识别。     2.选择有手机端APP的招聘平台 根据MedReps.com研究,29%的求职者通过手机APP投递简历。选择网络招聘平台时,一定要关注平台是否有移动版本。确保网站有手机APP,别让来自手机的求职者找不到你。     3.用手机端的APP对申请者进行即时筛选和分类 大多数手机端的APP都能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和分类,这样你就不必再打开电脑查看邮件了。移动招聘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HR的碎片时间,尽快回应候选人。     4.用短信和求职者联系 如果我告诉你,现在91%的人拥有手机,81%的人会用手机发短信,你肯定觉得这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在找工作过程中也是这样,你会不会有点小吃惊?     事实上,31%的求职者会和HR通过短信进行联系。尽管在手机上查收邮件、利用各种社交软件非学常方便,但是发短信仍然是最靠谱的一个。     5.用手机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候选人 既然他们正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你的底细,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The MedReps.com研究显示,56%的求职者会通过社交网站调查公司。LinkedIn是最受欢迎的网站,高达92%的求职者会访问它。紧随其后的是Facebook,有近70%的求职者在面试前会去看看。在打理好自己公司的账号时,别忘了也去看看候选人的情况。     Michele P.Dambach/文 老金/译
    观点
    2014年10月31日
  • 观点
    2014年中国在线职业教育研究:政策和环境利好,可与招聘渠道对接 【研究结论】 1. 职业教育是在线教育竞争的最激烈领域,也是前景最被看好的细分市场。公务员、会计、IT编程、英语、高教、医学等以掌握技能为主要目的职业在线教育成为当下焦点; 2. 相比线下培训班,线上职业教育可以方便高效地学到有用技术技能,价格通常也更实惠。由于职教用户有明确的学习需求,只要内容优质,自有大批用户买单; 3. 职业教育的人群主动学习意识更强,付费能力和意愿也相对很高。同时由于职场和相关资质考试通常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评判,也有利于反馈和传播; 4. 目前在线职业教育的整体市场规模依然较小,市场渗透率偏低,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     用户行为分析: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是主力军 腾讯近期启动了一次面向近两万名用户的在线教育调查。在筛选排除了4605名非在线教育用户后,我们制作了这样一张中国在线教育用户的职业图谱: 1. 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用户是在线教育群体的主力军。一方面由于这部分用户通常在职业发展中有较强的资质考试需求,另一方面,其业务能力提升也更多依赖外部培训; 2. 如果我们以职业教育用户来划分,那么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加上公司职员和管理人员,其总数占据了全部在线教育用户的54%,超过半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确实是在线教育市场的热点领域; 3. 自由职业者同样是在线教育的主要用户群体,占据了总样本量的15%。其中相当一部分所学习内容,也和职业教育关联紧密; 4. 工人和农民并非在线教育的主要用户,进展9%的比例。学生占据了在线教育用户的14%左右。     玩家:在线职业教育的行业格局 目前,业内在线职业教育主要有学习类视频、题库和综合平台几种模式,并细分为B2B2C、B2C、O2O等近百家参与者。其中IT类培训类数量最多,其次是公务员考试培训。     典型玩家如下: 极客学院,上线仅7个月融资2200万美元,主要为专业开发者提供IT技术的在线培训,课程涵盖Android、iOS、HTML5、Cocos2d-X、JAVA等300多门。收入采用会员制模式(30元/月、260元/年等)。 已经上市的正保教育和达内科技: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O2O远程教学的模式,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设计和课程研发。 慧科教育,已获复兴昆仲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 邢帅网络学院,获君联资本、北极光创投联合3000万美元B轮融资。 华图网校,主要针对公务员考试。 猿题库,是题库类在线教育的代表。     潜在挑战:市场规模尚小,盈利不易 在线教育的实际市场规模并不大,根据第三方统计估算,2014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约为35亿元人民币,远低于业内预期,而同期整个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64.8亿——在线职业教育的占比约为21%。     按照第三方的预期,到2018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增至134.5亿元,而届时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01.8亿元——在线职业教育的占比也上升至27%。     同时,如何获取盈利和迅速扩大用户规模,依然是在线职业教育的切实挑战。传统线下教育通过规模化和品牌化已抢得市场先机,并且在用户的消费心里中,线下实体上课的付费更有认可度。作为网络授课的在线职业教育,很难再收费标准上与线下直接PK。要打破用户心中“网络都是免费的”这一传统认知,尚需时间和良好的培训口碑传播。     机遇:政策和环境利好,可与招聘渠道对接 相比较在线教育的其他细分领域,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相对容易标准化的领域,天然适合在线模式。平台和产品可直接与招聘渠道对接,让教育和就业无缝连接,以此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同时,相关政策和环境也有更多利好。国家正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会长期影响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发展,而从目前的就业大环境看,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也会吸引更多用户进来。预计2015年至2018年,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年同比增速,将达到30-50%。   来源:腾讯科技
    观点
    2014年10月29日
  • 观点
    经纬张颖支招创业者:融资寒冬若来临,五大策略可破 浓缩观点 不久前,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发布了一篇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信中预测资本市场的热度必将转冷,不管泡沫是否到来,必须做好准备,逆势发力。那么如果泡沫来临,如何应对?张颖为创业者支招,融资寒冬若来临,五大策略犹可破。 编者注:在今年九月的时候,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发布了一篇主题为《泡沫就在那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的内部信,信中预测资本市场的热度必将转冷,不管泡沫是否到来,必须做好准备,逆势发力 。   而就在昨日,张颖出席七牛云三周年活动,现场发布了主题为“如果泡沫,策略如何?”的演讲,针对前段时间广受关注的“泡沫”话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支招创业者:如果泡沫来临,如何应对?钛媒编辑根据现场演讲整理为五大策略:   第一、注意Return的变化,关注你们的销售总监 如果销售总监找错了,一进一出浪费的是一年,这一年在寒冬的话对公司是很要命的事情,一般很多的无线互联网公司产品导向,他们的创始人还是产品和技术,在销售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是招这个销售人的时候,要花所有的精力去摸清楚,他是不是适合这个公司,因为你招了他,你就要相信他招的团队,大概半年左右才能看出来这个人的执行怎么样,执行得不好把他干掉,团队有一批人会离职,前后最少一年,甚至一年半。     第二、高效准确把握融资结构 如果是有条件的,很多家投资机构会对你感兴趣,你对投资人也要做非常严谨的尽职调查,要求过桥贷款。因为我们投了190家公司,某种程度上我们像大数据平台,任何一个时间,大概能敏锐的感觉到每一个VC公司内部的风格变化,跟投资的策略的变化,跟信誉的加强还是降低,这边我不提名字,但是有一些VC把签证给过桥贷款,借着VIE的结构,大概三到五个月的时间观察数据,当成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意思?他会很容易的答应跟你签条款,给你过桥贷款,看你数据,数据不好三四个月就不投了,如果有别人投,要把钱还了,别人不投这个钱当时可转贷款,或者挂在账上。有一些基金这种办法拿下一些公司,你们要小心,特别是有选择的公司要小心,怎么小心呢,这就是跟你们之前投资人的沟通,因为不但可以拿过桥贷款,同时可以要求一些条款,加强对自己的保护。     第三、最保守的财务计算,最激进的花费 张颖表示很看好中国无线互联网,并且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但不代表中间没有起伏,如果有一天融资的寒冬到来,很多的创业者拿到钱的概率就会低,过程会更加痛苦。   已经融到很多钱的,但是每个月花钱金额比较大的公司也要特别小心,冰天雪地里面高速的开车,如果踩刹车慢下来需要一段距离,很可能会打滑和漂移,今年我们内部将近12家公司融的钱是1亿美金以上,不是上市就是私募。有很多家公司每个月的月花费都是三五百万美金,都是在抢市场,抢用户,我经常提醒他们CEO,我说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打法,我是认的,但是要稍微小心一点,如果寒冬真的来了,你们要踩刹车,本来一个月花300万美金的,如果踩刹车,员工末位淘汰,让一个人走,当月的花费可能跳到五六百万美金,因为员工遣散需要费用,所以花钱要谨慎,特别是融了很多钱的公司也要小心。因为刹车需要时间。     第四、巩固董事会席位,捍卫投票权 如果有一个冬天的来临,一个创业者还是需要比较专制的,能控制公司发展方向的,有可能作为投资人说这个事情有点奇怪,任何一个创业公司的成功,95%靠创业团队,5%是投资人,我们只是赌对了人坐一个顺风车,中间阶段性的帮关键的忙,比如融资,资本运作,关键人招聘的说服,政府公关,P2,田总这边宽带在云方面有很多的资源,跟中国几个大的运营商,包括政府这边,这种帮助都是非常关键的,但再怎么样,还是要看创业团队,张颖建议所有的创业团队,不管是寒冬,有没有寒冬,想尽一切办法巩固自己的董事会席位,抓住投票权,有任何异议的时候,公司能够完全的按照创始人,创业团队的方向思考和发展。     第五、要让员工知道,逆境来临公司会做什么? CEO说话要特别的小心,说到什么要做到什么,如果说有一天这个寒冬来了,如果当时裁一个人说的就是废话,人家对你以后所有的东西信心就会崩溃,想清楚自己说什么,说到要做到。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末位淘汰,这是非常健康的制度,也可以非常自然的为万一寒冬到来时人员的调整做准备。寒冬不是坏事,如果市场地位较好的公司,如果碰到了融资的涵洞,所谓资本市场的涵洞,如果是行业的领先者,真正的考虑用自己的市场的地位,自己手上的现金做一些整合,做一些兼并,可以让自己走得更快一点这方面我认为可能不适合很多的创业公司,但是适合这里面拿到钱,发展很好的优秀公司。   但是如果刚刚融到钱,还有投资人找来,该怎么做?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说你想一下,一年之后,你自己期待的估值是多少。这个时候用数字来说可能简单一点,比如这轮融完,账上大概有了500万美金,够你发展一段时间了,如果一年之后自己期待的估值是6000万美金,假设你的数据可以做到,如果现在有VC找你,你就6000万美金乘0.7,如果有人给你4000万美金就可以拿,而且是不折腾的VC,多一点钱,稍微稀释的股份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打仗的时候更加凶悍。   张颖在演讲中还提到,一个创业公司的成功,哪怕是阶段性的成功,未来长期的成功,95%是创业团队,所有的投资人加起来不会超过5%。作为对创业者有着重要影响的投资机构,张颖表示做一个好的投资人第一要不折腾创业团队,耐心等待,这点非常重要。   来源:钛媒体
    观点
    2014年10月27日